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

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08 10:28: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篇(1)

綁架罪,是指利用被綁架人的近親或者其他人對被綁架人安危的憂慮,以勒索財物或滿足其他不法要求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實力控制他人的行為。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生命權、人身自由權。綁架所使用的暴力、威脅、麻醉或其他方法本身就危及到被害人的身體健康;以暴力、脅迫、麻醉或其他方法劫持他人以后會對被害人加以禁閉、監視等,就剝奪了其人身自由權;綁架罪行為人的犯罪目的(勒索財物)不能得逞,就會對被害人下毒手,殺人滅口,侵犯了被害人的生命權。

本罪犯罪對象為有任何有生命的白然人,不僅僅包括婦女、兒童、嬰幼兒。實踐中被綁架的對象多為婦女、兒童、個體戶、私營業主或大公司、企業的重要人物。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以暴力、脅迫、麻醉或其他打法劫持他人的行為。所謂暴力是指直接對被害人身體實施打擊和強制,如捆綁、推、拽、毆打、傷害、強行架走等,所謂脅迫是指以不順從就實施暴力相威脅,對被害人實行精神強制,使其恐懼不敢反抗的行為。脅迫的內容有人認為除以實施暴力、威脅外還有其他非暴力威脅,這種觀點不妥。非暴力內容的威脅不危及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其社會危害性與危及被害人人身安全的暴力、以暴力相威脅、麻醉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就如以非暴力相威脅,強行劫走被害人財產的行為不定搶劫罪而定敲詐勒索罪一樣,以非暴力內容的脅迫宜以拐賣婦女、兒童定罪。脅迫實施暴力的對象既可以是被害人本人,也可以是對在場的被害人的親屬,脅迫的方式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動作,如用刀在被害人面前比劃,但脅迫必須是對被害人當面實施。所謂麻醉是指利用藥物、醉酒等致被害人麻痹、昏睡、昏迷的行為。

不管是暴力、脅迫還是麻醉方法,其本質特征均是違背被害人意志,致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無力或不知反抗而劫走被害人,故其暴力、脅迫、麻醉的程度要達到使被害人不能、不敢、無力或不知反抗的程度。如行為人在拐騙過程中盡管有推、拽、實施輕微的暴力相威脅的行為或有勸酒、使用藥物等行為,但不足以使被害人不能、不敢、無力或不知反抗,被害人隨行為人出走主要出于輕信,受其利誘等,則不能定該罪。

所謂“劫持”是指將被害人劫離原地和把持控制被害人。劫離原地的方法已如前述,把持控制被害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如捆綁、禁閉、監視、挾持、麻醉等。其本質特征是剝奪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故在把持控制被害人的過程中行為人也可能使用暴力、威脅,也可能不使用暴力、威脅。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現為方面直接故意,且以勒索他人財物為目的或者以他人作為人質為目的,所謂以勒索財物為目的,是指行為人綁架被害人的目的在于以加害被害人相威脅,迫使被害人的近親屬交給其財物,這里的財物包括貨幣、有價證券、金銀財寶等具有經濟價值的物品或財產性利益。

二、認定

(一)本罪與拐賣婦女、兒童罪的界限

拐賣婦女、兒童罪與綁架罪均有綁架的行為,在形式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區別之關鍵在于犯罪目的不同,拐賣婦女、兒童罪以出賣為目的,而綁架罪以勒索財物、以他人作人質等為目的。

(二)本罪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

以威脅方法實施綁架罪與敲詐勒索罪常易混淆,二者的區別是:

1、犯罪侵害的對象不同。敲詐勒索罪實施威脅的對象和取得財物的對象是同一個。而綁架罪實施威脅綁架的對象和取得財物的對象是分別不同的人。

2、客觀要件表現不同。敲詐勒索罪威脅的內容如系暴力,行人聲稱是將來實施,而綁架暴力內容的威脅,則是當時、當場己經實施的。

(三)本罪與非法拘禁罪的界限

綁架罪與非法拘禁罪實際上存在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兩者都是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權利的犯罪,而且,綁架罪在客觀上也必然表現為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剝奪的方法與非法拘禁罪的方法沒有質的區別,都可以是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非法拘禁罪也可以由綁架方法構成;兩罪中將被害人綁架、劫持的空間特點也一樣,既可以是就地不動,也可以是將被害人擄離原所在地。

綁架罪與非法拘禁罪的區別主要在于,綁架罪的構成不僅要求有非法剝奪人身自由的行為,而且要求有勒索財物或滿足行為人不法要求的目的以及與此相應的勒財或提出不法要求的實行行為。而非法拘禁罪僅要求行為人具有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實踐中,涉及綁架罪與非法拘禁罪界限區分問題的主要是為索債而綁架、扣押人質的案件。本法第238條第3款明確規定:為索取債務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定罪處罰。我們認為,對于索債而綁架、扣押人質的案件,處理時應注意,如本法頒行前的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與本法沖突的,不應再參照適用,并應從這樣幾個方面注意區別非法拘禁罪與綁架罪之界限:

1、本條第3款規定的“為索取債務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指的是合法債務,為索取非法債務如賭博債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應以綁架罪定罪處罰。債權債務關系不明的,行為人確系出于索取合法債務的目的而實施綁架行為的,應以非法拘禁罪定性。但是,對于行為人與他人有債權債務關系而綁架、扣押人質的案件,也要認真考察行為人的真實意圖,對行為人綁架、扣押人質而目的不在于索取債務的,對行為人仍要以綁架罪定罪處罰。

2、為索取債務綁架他人后,向被綁架人的近親屬或其他人索得債務后,又索取額外財物或以人質相挾提出其他不法要求的,行為人同時觸犯非法拘禁罪和綁架罪兩個罪名。但應視此情況為想象競合犯(實施一個索取財物行為,而財物中既有債務又有額外財物時)或吸收犯的形態,對行為人以綁架罪一罪處理。

(四)本罪與搶劫罪的界限

綁架勒索的綁架罪與搶劫罪都以取得財物為目的;在客觀上都可以表現為暴力、脅迫等強制手段:在侵犯的合法權益方面,兩者也都同時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因而兩者是十分近似的犯罪。區別兩者的關鍵有兩個方面:第一,綁架罪是以非法剝奪人身自由的方法,并以被綁架人的安危為要挾,勒索財物行為的指向對象為被綁架人以外的第三人,即被綁架人的近親屬或其他人,而不可能是被綁架人;搶劫罪的方法則一般不表現為非法剝奪人身自由,而且其要挾的人及劫財行為指向的對象一般具有同一性。第二,綁架罪由于是將被綁架人作為人質向第三人索取財物,因此獲取財物的時間不可能是綁架行為實施的當時,也一般不可能是當場獲取財物。而搶劫罪只能是當場及在暴力、脅迫行為實施的當時劫取財物。

篇(2)

《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展現世界的奇妙。

最早知道幼童與哲學這個命題,是在錢鐘書先生推薦三聯書店翻譯的一本小書里。這本小書1989年出版,名字叫做《哲學與幼童》,作者馬修斯。一個學齡前的小男孩,舔著粘在鍋底的糖汁,問他爸爸:我們如何確定現在不是在做夢?這個故事令人興味盎然,莫非真是莊周夢蝶的兒童版?不過,等我對這個命題真正發生興趣,并開始自己的觀察思考,卻要到近20年之后,自家的小朋友一往無前地長到5歲。

我兒子菜蟲小朋友第一次問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時,年方5歲。我與蟲媽都還沒有準備好如何作答。當然我們知道孩子必然會提出這個問題,但卻沒有料到,會在一個毫無邏輯關聯的時刻提出來。這一年,是2010年。在此之前,我已經將這套《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藏之書架久矣,這下,終于要拿出來按圖索驥尋找對策了。我翻到這套書中的一章——《生命的故事》,這個故事給孩子們解釋了石頭與蘑菇的區別,還饒有趣味地簡述了生命的起源與進化。在成人看來,故事行文有趣,情景交融,頗可一讀,但顯然,對于5歲的菜蟲而言,這樣的解釋尚顯得太抽象而難以接受。最后,我給菜蟲講述了華德福教育中的一個生命起源的故事。

但從此,我切切實實體會到,哲學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田里,早已經種下了。隨著孩子個體的成長,這些問題會不時地冒出來——孩子們在孜孜不倦地展開對這個世界、對自身、對未知的思考和探索。為了應對菜蟲將來的各種疑問,我不得不將這套叢書通讀一遍。作用很顯著,當菜蟲奇怪于男孩與女孩之區別時,我就可以化用書中的描述,對菜蟲加以引導。現在,菜蟲7歲了,他的思維發展到了新的水平,于是開始糾結:為什么小孩子必須聽大人的話呢?這個時候,這套叢書中“同意與反對”這一章,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但我喜歡這套叢書,倒不是因為它提供了孩子可能尋求的答案。我讀完叢書滿懷感恩之情:編著者碧姬·拉貝和米歇爾·畢奇,他們懷著多么巨大的善意和溫情啊!他們對孩子有多么巨大的愛啊!在這些跟孩子們如話家常的對話中,他們從不居高臨下,從不耳提面命,從不頤指氣使。相反,他們在書中表現出來的天真,就像一個孩子一樣純潔無瑕。他們是成年人,擁有成年人的理性,同時又有孩子的好奇,懂得孩子的思維方式,俯下身子,來跟孩子對話,因而整套書是孩子的視角,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即便成年人讀來也不會感覺幼稚和無趣。其實,這樣的姿態,不正是我們這些父母本來就該具有的嗎?可惜在中國,長時間以來,很多父母理所當然地以為孩子幼稚無知,需要成年人的強力介入。殊不知,孩子的世界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本文由收集整理,需要我們成人懷抱謙卑之心、敬畏之情去面對。

現在我們知道,孩子的世界,是一個獨特而自足的世界,他們遵循著自己的邏輯與思維。成年人也曾經是孩子,可悲的是,當其成年,卻忘掉了自己曾經也是孩子。從任何層面來說,重新認識孩子的世界,都是為人父母必須學習的功課。作為父母,我們自有對孩子的天然之愛,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適當的表達愛的方式。而就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言,成年人尤其需要呵護其天性的自由成長。我們每個人都會驚訝、贊嘆、感念孩子的不斷成長,我甚至經常會陷入一種神秘主義里面,因為每個孩子都像天使,他帶著神的恩寵,悠悠嬉戲于自我的世界,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

在我看來,這套《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首先,是對孩子們天性順其自然的一種護持。針對的是孩子們天真的好奇,在解決孩子必然提及的一些問題的同時,使得這種好奇能夠保持長遠。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這套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套兒童視角的公民教育叢書

轉貼于

篇(3)

[關鍵詞] 事項管理;事項生命周期;市場與非市場行為

[中圖分類號] F8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7)09-0069-05

一、引言

劇烈的國際競爭和全球政治結構變化正改變著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行為,外部環境的動蕩性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和失敗的可能。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及企業管理者認為,企業在活動過程中面臨的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影響,而將受到來自社會、政治等諸方面的綜合影響[1]。這種影響所帶來的復雜而又多變的組織環境迫使企業必須關注社會及政治領域還有競爭領域可能出現的問題、觀念及事件(Carroll & Hoy,1984;Mahon,1989;Waddock,1989)。Mahon(1992)認為,在社會―政治環境的每個方面,都是由一個個潛在的“事項(issues)”組成,在如今動蕩的環境中經營的企業管理者及公共政策決策者必須共同面對之且采取適當的對策[2]。由此產生的事項管理(Issue Management)研究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Ansoff, 1980; Austrom & Lad, 1989; Buchholz, 1982; Greening,1992;Heath & Nelson,1986;Wartick,1988;Wartick & Rude,1986)。事項管理被定義為企業可以識別、評估并回應那些顯著影響自身的社會及政治事項(Johnson, 1983)的過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學者開始大量關注企業非市場行為①的研究,至90年代將市場行為添加進來研究兩者的整合(Baron,1995),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如何通過積極的干預方式來“管理”他們的社會及政治環境以獲得競爭優勢[3]。這種方式是一種環境導向的(即通過作用于環境來對未來產生影響)或至少定位于使得他們更好地處理影響企業的社會及政治團體的力量。事項管理領域中有一部分學者與這些研究有相似的觀點,即以各個事項描述環境,通過大量的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影響事項的進程從而對未來的企業績效產生影響(Chase & Chase,1987;Nolan,1985;von Wartburg,1989;Wartick,1987)。因此,基于事項管理的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及其整合是有效應對動蕩環境的戰略行為規劃。然而,事項管理是一個強調動態前進及行為次序的整個行為過程[4]。縱觀對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及其整合的現有研究,我們發現多數學者采取的都是相對靜態的研究方法,比如橫截面數據研究的抽樣調查與統計分析等,在事項管理的不同過程中企業的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及其整合有怎樣的變化,如何隨事項進程而演變都是尚未解釋清楚的問題。因此,筆者在分析西方學者關于事項管理的研究綜述基礎上,提出通過事項生命周期管理模型來動態性地研究企業市場與非市場及其整合過程,旨在分析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在不同階段行為方式的變化及發展,滿足整合的動態性及歷史性過程研究,為預測未來及總結規律提供依據。

二、西方學者對事項管理的相關研究

(一)事項的定義

在研究事項管理之前,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出發,對事項進行了定義及解釋,見表1:

實際上,事項可以用許多種方式來定義(Bigelow,Fahey,Mahon,1991;Dutton,Fahey,Narayanan,1983;Hilgartner,Bosk,1989),這取決于不同利益相關者在定義過程中的角度[5]。以上對事項不同角度的識別及解釋正是事項管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為事項管理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事項管理研究

事項管理以前被視為公共關系處理中的一個管理過程,直到W?Howard Chase對其進行系統化和理論化以后,才成為一個持續性的規劃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包括事項識別,事項解釋(Dutton,Fahey,Narayanan,1983; Dutton,Ottensmeyer,1987;Milliken,1990),事項評估及分類(Bartha,1983;Carroll,1993;Dutton,Ashford,1993;),事項回應發展等(Greening,Gray,1994; Mahon,1989;Post,1978)。此外,事項管理還延伸到了國際分析中(Brewer,1992;Nigh,Cochran, 1987),成為企業社會績效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Thompson,Wartick,Smith,1991;Wartick,Cochran,1985;Wood,1991)[5]。

事項管理研究包括戰略事項管理及社會事項管理等多種分支,但區別是模糊的,因為事項識別要求組織決策者的解釋(Daft,Weick,1984;Rands, 1993),“一個事項的含義并不為環境事件所固有”(Dutton,Jackson,1987)。因此,對相同事項的管理行為過程可能因行為者的資源、立場等差異而有所不同。我們主要關注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與外部環境,特別是社會、政治環境的相互影響過程,因此,這里的事項管理主要是指社會事項管理研究,即企業試圖通過各種行為特別是非市場行為積極地管理社會及政治領域內的事項[6]。在這個意義上,事項對企業或公共政策決策者來說,更像是突出的社會、政治問題(Hilgartner,Bock,1988)。

事項管理對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對于特別是企業非市場行為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企業如何通過積極有效的前攝性(proactive)或反應性(reactive)行為作用于影響企業績效的社會政治環境(Keim,Zeithaml,Baysinger,1984;Yoffie,1987)[7]。而事項管理集中于識別并了解在企業環境中作用的所有力量以及他們塑造環境的行為過程。它為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隨環境演變的過程研究提供了事項進程平臺。而強調動態性及行為次序的過程研究(process research)是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研究的一個全新視角[8]。圖1描述了事項管理進程中的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的過程路徑: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事項管理不同階段的進程,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的方式、合作程度及目的呈現了一個向前演進的過程。事項管理為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過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如果沒有事項管理,戰略家們將被局限于僅僅通過組織變革來被動地適應環境變化的活動。而有了它,組織領導者們將可以通過市場及非市場行為影響環境來更好地為利益相關者群體創造價值[9]。但是,圖1僅僅提供了事項管理過程的一般路徑及行為過程的簡單區分,隨著時間及事項關注程度等因素的變化,如何更形象而具體地描繪事項進程,過程中的企業行為呈現怎樣的變化等問題則需要事項管理最流行的方法――事項生命周期模型(Post,1978;Buchholz,1990)來解釋。

三、基于事項生命周期模型的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

許多年來,學者們研究的大量模型都用來解釋事項如何與企業及公共政策一體化,它們如何在公共政策議程中出現(Eyestone,1978;Cobb,Elder, 1972;Kingdon,1984;Post,1978;Preston,Post,1975;Tombari,1984)。

Post(1978)及Buchholz(1988)等學者提出了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事項依次經歷的各個階段:首先,公共期望與企業績效之間的差距導致事項產生;其次,政治爭論或政治活動的階段,政治行為者開始對事項形成一個立法性內容;再次,立法階段,關于事項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及頒布;最后是實施階段,在企業及相關政府機構之間實施具體細節。事項的開始到完結再到下一個事項的開始的循環過程便是由一個個事項所組成的企業外部環境的演進過程(Wartick,Mahon,1994;Reeves,1993)。部分學者對這個模型進行了兩個方面的修改。第一個修改是Mahon及Waddock(1992)提出的綜合系統事項模型。這個模型清晰地認識到一個事項的不同時期將牽涉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一個事項可能在不同階段同時發生,這取決于每個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和行為。然而,這些因素(或其它因素)如何影響一個事項的進化還有待研究。另一個修改試圖綜合戰略事項管理文獻與生命周期觀點(Bigelow等,1991)。他們描述了事項的四個階段:出現、解釋、定位及解決[10]。Tombari(1984)[11]則提出了一個經典事項生命周期模型,包括三個關鍵點。第一,一個解決方法引入后事項仍動態地持續;第二,以關注程度及時間為縱橫坐標描述了事項生命周期的三種結果,一是在解決方法有效使得后續方法引入鞏固事項的持續;二是解決方法失效,對事項新關注的出現,從而導致事項生命的再次循環;三是解決方法無效但事項影響力下降最終失去關注,不了了之;第三,他認為新事項的發展正巧是前一個事項的解決。該模型的貢獻在于它試圖聯接企業相關利益者及政府政策決策者,幫助理解在事項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企業所有行為的變化及其對事項生命的影響。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綜合模型,強調將生命周期方法用于政治領域(Bigelow,Fahey,Mahon,1991),假設事項的線性前進(Mahon,Waddock,1992)。這些綜合模型認為,所有事項并不都是遵循著相同的進化路線,新因素的出現或對現存的重新解釋,利益相關者的改變,不同事項的影響及事項的逐漸清晰等都潛在地影響著一個事項的發展路線[12]。

結合上述不同學者對事項生命周期模型的描述,我們將事項分為五個階段:事項出現、制定方案、實施方案、管理方案及修改。事項生命周期的動態過程可用四個相關要素來表現:公共事物所有權(Collective Good Properties)、事項可塑性(Issue Plasticity)、產出確定性(Outcome Certainty)及關鍵決策者的焦點(Focus of Key Decision Makers)[10]。這四個要素隨著事項的階段性演進而產生規律性變化,從而影響企業制定不同的市場與非市場行為策略及其整合程度②。同時,將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分為兩大類:一是象征性的(symbolic);二是實際性的(substantive)。象征性的行為包括試圖定義一個事項,賦予其內涵。這是一個重新解釋其他行為者對該事件解釋的基本過程,如(信息咨詢、調動社會力量、經營活動關聯性等策略)。相反,實際包括以具體的,切實的方式試圖實質地改變或處理現有的情形的確定舉措。它常要求資源(資金、設備、人員等)的花費來最低限度地顯示解決實際問題的進展,如(直接參與、代言人、財務刺激等策略)[2]。如圖2:

從圖中我們看到,隨著生命周期的延續帶來的相關戰略因素程度的變化使得企業行為產生了更為具體且賦有規律性的演變過程。這種生命周期類型的過程研究對于探討隨著事項生命周期的階段進程,企業的行為模式,特別是針對不同事項環境和所處階段,市場與非市場行為的模式、互動程度等縱向分析尤為有用,因為縱向時序數據主要關注的是:發生了什么事項、是何時發生的和是什么因素導致了事項的發生,即事項、活動與選擇。它可以合理地解釋動態事項,而且能夠分析嵌套于復雜環境中的現象(Pettigrew,1997;Langley,1999)。

四、對我國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研究的啟示

筆者首先對事項管理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總結,主張將事項管理理念融入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的研究中,強調行為與環境演變聯系的動態性過程研究。同時具體介紹了事項生命周期模型作為企業行為過程研究的有效平臺,進一步細化事項進程中企業行為的相關因素變化及形式發展。這種關注企業行為及策略的縱向發展,立足過去路徑預測未來趨勢的方法及思路才是未來企業戰略管理研究的方向之一[13],為我國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以下啟示:

(一)企業行為的縱向研究

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這種特殊背景導致企業戰略行為在動蕩的行業環境中表現出顯著的階段差異性及動態性,如果還是遵循大多數西方學者的基于橫截面數據的靜態行為研究將無法透徹地解釋中國背景下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及其整合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立足于縱向數據的采集,以動態的角度和過程研究方法探討中國企業的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及其整合如何隨著環境的演變而不斷變化。

(二)事項管理視角

由于中國環境的不確定性及復雜性,若立足于過去僅用概括性語句或制度變量來描述難以準確地表達環境演變的完整過程。以具體事項進程的描繪代替行業環境演變的概括性和模糊性,為收集針對性數據的有效性及表現環境演變的可能性奠定了理論基礎。以事項管理視角研究企業行為隨行業發展的動態演變能夠將企業內部資源管理與外部事項代表的環境應對結合起來[14]。以事項生命周期進程來描述環境的變化,探討不同階段對企業行為模式、程度的影響,既提供了過程研究的清晰脈絡又整合了環境層次、企業層次及行為層次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分析。

(三)典型行業研究

對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及其整合的研究由于行業的差異帶來了極大的探索空間。針對外部環境的差異,選取一些社會、政治環境對企業影響特別顯著的行業如房地產、汽車等,通過內容分析法及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縱向數據來具體探討類似行業的典型事項生命周期中企業市場行為與非市場行為呈現出了怎樣的階段性演變,以及兩者的整合程度如何在過程中提升,這種動態規律如何幫助預測未來趨勢等問題。

總之,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連續性劇烈動蕩為環境變化與戰略反應等組織管理領域動態關系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機會,為在中國背景下的市場與非市場行為及其整合的過程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特別是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的可行性。因此,以事項管理的角度對企業行為的縱向研究更適合于我國經濟環境的發展,是未來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注釋:

①企業非市場行為指:“企業應對和影響非市場環境(包括社會及政治環境)從而構建對自己企業有利生存空間的戰略行為的統稱”。

Hillman,A,Keim,G,&Schuler,D.CorporatePoliticalActivity:AReviewandResearchAgenda. JournalofManagement,2004年,30(6):837-857.

②基于我們課題小組的分類,將企業非市場策略歸類為7大類:直接參與策略、代言人策略、信息咨詢策略、調動社會力量策略、制度創新策略、經營活動政治關聯策略、財務刺激策略。整合程度是指企業市場與非市場行為互動及協同程度(Baron,1997)。

田志龍,高勇強,衛武.中國企業政治策略與行為研究. 管理世界,2003年(12):98-107.Baron, D. Integrated strategy, trade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2):145-169.

[參考文獻]

[1]鄒鵬,田志龍.戰略事項管理[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8):2-10.

[2]Mahon, J, & Waddock, S.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 An integration of issue life cycle perspectives [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2, (1):19-32.

[3]Baron, D.Integrated strategy, trade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on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2): 145-169.

[4]Bronn,P., & Bronn,C.Issues management as a basis for strategic orientation[J].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2002,(4):247-258.

[5]Wartick,S., & Mahon,J.Toward a substantive definition of the corporate issue construct: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4, (3):293-311.

[6]Greening, D,& Gray, B.Testing a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3):467-498.

[7]Baron, D.Integrated Strategy: Market and non-market components [J].California Managment Review, 1995,(2) :47-65.

[8]Lamberg ,J-A ,Skippari ,M , & Makinen ,S.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 A Framework for Processual Analysis[J].Business and Society, 2004, (4):335-365.

[9]Dutton,J, & Ottensmeyer,E.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 systems forms functions and contex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7,(2):355-365.

[10]Ulmann, A A.The impact of the regulatory life cycle on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5,28:140-154.

[11]Tombari,H.A.Business and Society[M].New York: Dryden Press.

[12]Barbara,B, &Liam,F.A typology of issue evolution [J].Business and Society;1993,(1):18-36.

[13]Burgelman,A.A process model of strategic business exit: Implications for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strate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93-214.

篇(4)

自然環境美是對自然美的進一步界定,所謂“進一步”,就是強調自然作為人類生活環境的意義。如果對自然的審美不只是一般地聯系到人而是聯系到人的以“居”為核心的生活,那就是自然環境的審美。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審美兼顧了對象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自然美的基礎,社會屬性即自然物對人的以“居”為核心的生活的意義,這兩者的統一實質就是自然的文明化。當代的自然環境審美較之前的自然環境審美所不同的是,自然屬性中彰顯了生態性,社會屬性中強調了生態性之于人的意義,綜合起來就是凸顯了生態文明的內涵。所以,當代的自然環境審美觀認為,自然環境美,美在生態文明(以生態為載體的文明)。

生態文明時代前的自然環境審美,強調自然環境中的生命意味。這生命意味的立足點是人的生命,凡是從自然物身上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對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視自然的生命意味,雖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重視生態,但它們的實質是不同的。因為一般的重視生命的意味,不會強調生命與生命之間、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關系,更不會考慮到地球上諸多生命良性的發展。生態著眼于生命的整體性與相關性,關注的不是某一單個的生命,而是種群的生命,種群的生命實際上并不是由種群自身所決定的,它受制于與它相關的其他種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條件。生態觀對生命的理解較一般的生命觀深刻得多。

從生態文明的視界來看自然環境審美,自然環境的美既不在生態,也不在文明,而在生態與文明的統一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審美視界較之自然生命的審美視界主要有哪些不同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五個方面:

第一,強調并凸顯自然環境美中的生態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礎,是其區別于社會美的關鍵。生態文明視界下的自然環境審美也注重這種自然性,但它更強調并凸顯自然性中的生態性。

第二,將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升到生態平衡的高度。過去我們談論自然美,比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這誠然不錯。但按生態文明審美觀,一般地講人與自然的和諧還不夠,必須突出這種和諧的生態平衡意義。失去生態平衡,就是對美的否定,它遲早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第三,將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態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讓人的審美視界專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現,而生態意味的美則讓人的審美視界擴展到生命的聯系與網絡。實際上,生態的網絡系統只存在于人的理解與想象之中,它的審美實現呈不斷的發散狀態。

第四,生態審美導入生態公正理念,體現出生態的兼容性。傳統審美張揚人的主體性,而在生態文明審美視界下,審美對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美國環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曾舉一例:羅瓦赫原野公園過去的標牌上寫的是“請留下鮮花供人欣賞”,現在寫的是“請讓鮮花開放”。兩種標牌雖然目的都是讓人愛護鮮花,卻持完全不同的立場――前者主張人的本位,后者融生態公正立場于其中。

第五,荒野的審美價值為人們所重視。羅爾斯頓強調,“荒野歷史上和現在都是我們的‘根’之所在”。當荒野被人們接納并視為生命之根時,其實它已經“人化”了。正是憑借工業文明提供的物質基礎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生態文明為人們提供的視野與觀念,人們才能欣賞荒野的美。

(本文有刪改)

【閱讀指津】 社科文是這幾年中高考必考文體,選材上關注的是最新社會現象、文化現象、政治形勢等,反映的是當代最前沿的東西。當今世界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人類文明高度發達,但是隨之出現很多負面的東西,比如我們的社會發展了,但是我們的環境卻糟糕得要命,2015年農歷歲末美國出現的罕見暴風雪、中國的大寒流以及無處不在的霧霾等,都在警示我們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那么,人類所追求的環境是什么?新時期環境美又是什么?陳望衡老師寫的《生態文明美:當代環境審美的新形態》一文,就是從審美的角度告訴我們,新時代下的環境美,就是生態文明美。

我們在做一個具體的社科文題目時,不要受平時訓練的影響,要依文答題,每一個材料都是一個特征鮮明、內容獨立的閱讀對象。所以讀懂這一材料才是關鍵。本文看似難懂,其實只要你抓住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是什么就夠了,文章的標題就告訴了你:生態文明美。為了讓讀者知道什么是生態文明美,選文從“環境審美觀具有歷史性。迄今為止,人類主要經歷過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種文明類型”開始,并指出環境審美的兩個屬性: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從這兩個屬性出發,指出生態文明美是什么,什么樣的自然美才是生態文明美。為了讓讀者更明確地了解生態文明美的特質,文章接著寫了生態文明時代前的自然環境審美,它強調自然環境中的生命意味。為了讓讀者更清晰更明了生態文明美的審美視界與自然生命的審美視界的區別,作者列舉了五個不同點,由此,把生態文明美闡釋得一清二楚。生態文明美就是追求生命和諧與生命平衡高度統一的一種環境美。

在領悟主旨的前提下,重點句子或難點句子要吃透,像“當代的自然環境審美較之前的自然環境審美所不同的是,自然屬性中彰顯了生態性,社會屬性中強調了生態性之于人的意義,綜合起來就是凸顯了生態文明的內涵。”“這生命意味的立足點是人的生命,凡是從自然物身上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對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吃透這些句子,也就吃透了文章。文章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句子或是提示性的句子在閱讀時也是要注意的重點,比如:“環境審美觀具有歷史性。”“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審美兼顧了對象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生態文明的審美視界較之自然生命的審美視界主要有哪些不同呢?”這些句子告訴了讀者閱讀的方向和文段要界定的范圍。

一般來講,社科文大多是介紹科學與文化的,所以解釋說明的文字比較嚴密,基于這個特性,社科文的命題點比較多,而且題目比較細,題目陷阱比較多。比如,根據文章可以這樣考查,下面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你認為是否正確?“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經歷過的三種文明類型,這三種文明類型的環境審美觀各有其獨特屬性。”一眼之見,好像是對的,但是與原文比較起來,它是不正確的。這種表述是偷換概念與說法,原文是“迄今為止,人類主要經歷過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種文明類型”。“主要”一詞說明人類除了經歷過這三種文明類型外,還經歷過其他文明類型。根據文章中的判斷表述,還可以這樣來考查,下面這句話的分析與解釋是否符合文章的意思?“因為生命意味的立足點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視自然的生命意味,不僅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重視生態,而且它們的實質也是基本相同的。”這樣的題目只要你把它跟原句做對比就知道是錯誤的,因為文章中說的是:“重視自然的生命意味,雖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重視生態,但它們的實質是不同的。”

篇(5)

二、體育功能研究概述

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體育界就體育的基本理論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其中體育功能也是探討的內容之一,之后陸陸續續有學者就體育功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但是在當前人們對體育功能的認識仍存在較大的分歧,沒有形成共識。歸納起來大體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本質功能的一元論。強調體育的本質功能就是“增強體質”。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體質派”的觀點。

(2)體育功能的“鐵餅論”。這種觀點把鐵餅的中心部叫做體育的本質功能,中部叫做體育的外延功能,邊緣是擴展功能。

(3)本質功能的多元論。這種觀點認為體育有本質和非本質功能,而其本質功能是多元的。

(4)多元并列說。認為體育的功能是多元的。

(5)功能對象二元說。認為體育具有個體的功能和社會(群體)的功能。

(6)功能系統說。即從系統分析的角度,把體育功能分為三個層次:微觀層次功能(針對個體)、中觀層次功能(針對集體、團體)和宏觀層次功能9針對國家、社會)。

由上述歸納可見,“體育是多功能而不是單一功能”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大家認為體育的功能具體包括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功能、科技功能、軍事功能等等。盡管人們對體育功能的上述認識似乎還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仔細分析主要差別和分歧實際上源于劃分依據。根據“是否區分體育的本質功能與非本質功能”,上述對體育功能的認識可以兩大類,第一類區分本質功能與非本質功能,包括前三種觀點;第二類不區分本質功能與非本質功能,涵蓋后三種觀點。在第一類中,根據本質功能是否唯一又可分為一元論、二元論、三元論;在第二類中,“多元并列說”是簡單羅列體育的各種功能,后兩種則根據體育作用對象進行劃分。我們認為,研究體育功能必須從體育的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出發,結合體育的本質和結構來窺視、概括,才能對體育功能有比較準確和全面的認識。

三、體育功能是生態功能與社會功能的統一

體育是一個獨立且開放的系統,它與自然、社會有著天然的、必然的聯系,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體育系統由人、活動、觀念、物質、資金等要素相互作用而成,從主要結構來說,體育包括兩個最基本的部分:其一為體育的方式、方法、手段;其二是利用這些方式、方法、手段實現社會的需要。體育的結構使體育具有“自然質”和“社會質”,自然質表現在體育改變人的體質這種自然屬性上,而社會質則體現在體育滿足社會需要方面。體育的本質正是由其自然質和社會質相互結合、聯系、交互作用來決定的。體育的結構和本質決定了體育功能,體育的自然質決定了體育具有生態功能,體育的社會質決定了體育的社會功能。而體育功能的實現則表現為體育效益,體育效益是體育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體。為了使功能與效益相對應,我們將體育的社會質所決定的體育社會功能進一步劃分為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所以根據體育的結構和本質,我們將體育功能劃分為體育的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經濟功能。

(一)體育的生態功能

由體育活動的生態生成本性所決定,主要通過節律感應影響人類生存方式和生命質量的體育活動,其功能也理應是生態性的。體育的生態功能主要體現在創生、護生和優生三個方面(馬玉華,2003)。

1)在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中,體育的“創生功能”表現在體育促進了自然向人的生成,并在這一生成過程中將繼續發揮作用。對于自然向人生成的運動來說,體育既在第一次偉大飛躍即“人從自然中生成”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也是第二次偉大飛躍即“社會化的人”得以生成的動力之一。體育的最終意義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是肉體與精神和諧發展的人。總之,促使人由自然生物生命轉化為社會意義生命,由低層次生命轉化為高層次的意義生命,逐步促使個體個性化和社會化,形成健康的生命個性,這是體育的首要生態功能。

2)體育的護生功能。體育因其身體運動的特性,決定了體育具有護生功能,具體體現在:體育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提高身體的機能,增強人的體能和技能;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防御和治療疾病,修復人體能力;滿足情感宣泄、釋放壓力的欲望,獲得能力釋放的、解放感;調節人的心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節律失調會引發人的生態危機,從而導致生命危機。而體育活動可以通過自身的節律感應對情感進行調節,保護人類的生命狀態。體育作為人體和自然界的中介,用節律的形式進行調節,修復生命本質。體育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的一劑良藥,是保護生命的最積極、最有效、最健康、最經濟的形式之一。

3)體育的優生生態功能是指體育通過人類自身的行為,改變自身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使主體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體育一方面可以使人身體健康,塑造健壯、健美的身體,使人朝氣蓬勃,生命力旺盛;另一方面可以培養人的精神力量,人們在體育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和追求生命價值、意義。體育作為人類積極維護健康的活動,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理想的追求,是人類身體和精神的樂園,它所弘揚和表達的,是生而為人的意義和價值——健康、強壯、快樂、豁達、平等、自由、善良、競爭和愛。新世紀體育的追求目標是健康和娛樂,健康表示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要求;娛樂是滿足人們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的重要渠道,使我們的身心達到平衡。追求、塑造、體現完美的生命是體育的終極目標。

(二)體育的社會功能

體育的社會功能是體育在社會環境中與社會系統的其它子系統相互作用所表現出的外部規定性。所以體育的社會功能表現在多方面,如教育、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等方面;但是體育不可能與社會所以其它子系統均發生相互作用,體育不可能具有任意多的功能。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外部規定性會出現或消失、強化或弱化。體育的社會功能具有動態性,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環境下表現出的社會功能體系有所不同或同一功能顯弱程度也有所區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體育的社會功能是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

1、 教育功能

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主要體現在提高學生體育文化水平、健康水平,競爭觀念培育和進取精神訓練等方面。體育作為一種將體質、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綜合教育手段,已成為提高全民族現代人素質的催化劑。體育的教育功能不僅局限于學校教育,而早已擴展為對于各階層、各行業以致整個社會的教育。

2、 政治功能

在特殊時期,體育要么由于“遠離政治”而顯示出強大的政治功能,要么成為一種政治工具。在和平時期體育的政治功能趨向于平和、樸實,具體體現在:強化民族形象,提高國家威信;振奮民族精神,鼓舞國人士氣, 凝聚人心,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黨和國家的凝聚力,促進國內的政治統一和各民族團結。此外體育還可以促進國際交流,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3、 文化功能

體育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體育體育是文化傳播、傳遞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文化方面的變動對體育會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體育在培養有文化的健康的人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具體體現在:

(1)體育保存、傳遞和傳播文化的功能。北京申奧成功和舉辦奧運會也將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使西方全面、正確地了解中國,克服偏見。

(2)吸收、融合世界先進文化的功能。中國在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體育文化,而西方國家也正在不斷地吸收融合東方體育文化的精粹部分,如近年來的“武術熱”。

(3)創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如“競爭”的概念取代了信奉“中庸之道”、“甘求安穩”的處世哲學,提升了人們的開拓進取的精神。

4、 科技功能

體育的科技功能是新時期體育與過去體育相比較最明顯的差別。“體育是現代科學技術的櫥窗”既表明了科技對體育發展的重大影響,也體現出體育實踐是檢驗科學技術成果的標準。體育運動對科學技術的檢驗不僅表現在生物科學領域,還表現在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領域。對體育運動中的運動技術的研究不僅具有社會文化價值,而且具有自然科學價值,如對智能研究、對機器人的研究、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均要大量地運用到運動技術的研究成果。8當前人類對于自身的研究尚處于一個非常膚淺的階段,由體質、健康、壽命出發,由運動競爭刺激起來的體育科學研究,動員人們從生物—心理—社會諸方面建立一個新的模式,全面、系統、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存在、進化和發展。由于體育科學是以運動中的人體作為研究對象之一,這給科學技術研究帶來了許多新的課題和難度,如揭開人體科學的奧妙、氣功、特異功能、運動極限等。因此體育的科技功能是值得我們重視和期待的。

此外,體育還具有軍事功能、審美功能、交流功能等多種社會功能。

(三)體育的經濟功能

當前社會對體育需求不斷增長,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競賽等所帶來的經濟價值逐步被人們所認識,體育的經濟功能從原有的隱藏狀態中凸現出來,逐步發展成為體育的顯功能而開始受到各國的關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非常注意發揮體育的經濟功能,追求體育的經濟效益,甚至于把競技體育作為謀取利潤的工具。在我國,隨著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推進,體育的經濟功能日益拓展和深入,有望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篇(6)

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而應該重在培養學生的生物學觀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為以后的發展夯實基礎。

一、確立生物學科的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科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對學生的求本文由收集整理知、生活、做人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一)唯物的觀點

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生命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

(二)辯證統一的觀點

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生物有明顯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細胞和生物體自身結構的統一性——這些自身結構各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特點,但同時又相互聯系,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如:葉綠體、線粒體的結構分別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統一;脊椎動物前肢的結構與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統一;魚的形態結構適于水中生活;家鴿的形態結構適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動的辯證統一——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生長與衰老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對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動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統一。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著生存斗爭,而生存著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斗爭又統一的各種復雜關系,構成了生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

(三)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

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著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二、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構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落實主導、主體思想,實現課堂教學民主

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的,符合“主導、主體”思想,是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膽

地思考、質疑和創新。根據課堂教學民主化思想,生物學科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其兩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間接式教學,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直接指導可以在前,起開路帶頭作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學習作用;也可以在后,發揮點撥、解惑、答疑作用;教師也可以應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結論式、不作詳細指導的間接指導:教師可以講,可以不講,可以多講,也可以少講。這樣,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主動思考、質疑:這個生物學概念是否準確、完整,有無例外?這個生物學實驗的設計是否科學、有什么干擾因素?該觀察結果、生命活動或生理現象如何從本質上作出規律性的解釋?等等。

(二)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

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解決教材的重、難點問題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等;可以在新舊知識的聯系教學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治弱思維、集中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學習生命現象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概念內涵進一步豐富及外延進一步拓寬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統攝思維、集中思維、辯證思維等。

篇(7)

關鍵詞:生命 高校體育 大學生 充分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b)-0-01

在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影響下,“見物不見大學生”是目前高校體育研究的現狀,過分突出教育與生產之間的關系,把高校學校體育簡單歸入生產力的范疇,把教育投資看作生產中的人力投資,要求用管理生產的方式來管理教育,強調學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直接對口。同樣,高校體育的經濟化傾向使教育的特殊性被淹沒,從而使高校體育面臨著喪失“自我”的威脅,使人們看不到高校學校體育的根本價值,高校體育走入了誤區。出現這種狀況有它的歷史原因,甚至有其階段性的合理性。然而,時至今日,研究高校體育不講大學生的發展,大學生的權利,大學生的尊嚴,大學生的價值,只講社會化,專業化,職業化,結果造就了批量化規格化的特定時期的人才,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這種教育“產品”的培養將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只注重生產,忽視對高校體育產品-大學生的研究是高校學校體育價值取向的偏差和缺陷。

1 認識高校學校體育本質的必要性

認識事物本質的必要性是人類長期經驗的總結。認識事物要力爭認識它的本質,本質是一件事物的核心、靈魂,否定本質就是否定事物的主要部分。否定本質必然導致混淆事物的是與非、好與壞、先進與落后,導致否定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發展了本質認識論,創造性地繼承前人的傳統哲學,一直強調認識事物本質的重要性。對青年大學生的基本要求還是傳統式的服從,對個體的價值的認識基本停留在國家機器的螺絲釘的水平上,使得高校體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缺乏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和創造的活力,必然結果是整個社會缺乏生機。

1.1 高校體育功能異化

高校體育的對象是青年大學生。人是物質與精神統一的實體,而這一“實體”的具體表現即是“體質”。這樣高校體育就有了一個其他任何社會活動都代替不了的功能,這就是區別于其他一切教育活動的最顯著最穩定的特征,最本質的功能,即:以身體運動為基本形式,達到人的自由和諧、充分發展的高校體育功能。至于高校體育的其他功能如:政治功能、娛樂功能、思想品德高校體育功能等,只看到了學校體育各功能外在的、非本質的東西,忽視了學校體育內在的本質的功能。近年來高校體育在追求非本質功能方面卻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無疑是舍本逐末、不分主次。拋開了“青年大學生的自由和諧以致充分發展”的高校體育也將不會勃勃生機和活力。

1.2 高校體育課千校一面―“車間”式課程

由于學校體育是競技體育教材化的內容,許多教師綜合素質的不同,課程設置的缺陷,使得絕大部分的體育課變成了訓練課,課的結構也相應變成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的三段式。教學實踐中,作為主體的學生一定要規規矩矩,練習起來井井有條,所謂的“主體”只是教師們塑造和完善的對象,處于從屬和被動的地位。把學生看作是被加工的物件,體育教師則成為了操作工,教材、教法都是用來進行加工的工具和方式,體育知識技能變成了“配件”,把學校體育場看作是知識技能的加工廠,是組裝配件的地方,而不是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多數體育教師期望他們能夠在事先安排好的“跑道”上獲得知識與經驗,學校就按照社會需要把學生塑造成一件標準化的產品,并為以后走出“工廠車間”打下生活的基礎,美其名曰: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于是,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怪”現象:比如上籃球課,上課時學生積極性不高,無精打采地盼著下課,可真的下課了,學生卻不愿離開籃球場,熱火朝天地打起比賽來。這種刻板的固定教學模式沒有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來培養,而是把他們作為教學的被動客體來塑造,這無疑妨礙了學生完整精神世界的塑造,不利于體育課程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整個體育課程體系變得工具化、經濟化、政治化。

2 高校體育的本質是促進大學生的充分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生命哲學的角度,高校體育界相繼出現了“生命是高校體育的起點”、“高校體育源于生命發展的需要”、“高校體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活動”等新的體育理念;不再把“高校體育的目的異化為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的工具性作為高校體育觀。強調高校體育的目的在于將知識技能融入生命,從而最終提升生命的意義。

現代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社會性價值取向,以對待“物”的方式對待“人”,過分強調大學生的社會屬性,培養規格化的“圈養人才”,學生被視為“白紙”、“容器”,被視為有待完善的有機體,大學生失去了活動的主體性和個性。

大學生原本在運動過程中可以體驗到的樂趣、激情、挑戰、超越、和諧與競爭、失敗與成功等生命感受,人的情感可以得到宣泄、疏導與交流,道德得到匡正與升華,精神得到慰藉與寄托,生命能量的釋放,身上的各種潛能被喚醒,弘揚人性,解放個性,但這些均被無情忽視,甚至扼殺。使許多青年大學生喪失了生命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的喪失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對體育逐漸失去了興趣,甚至是“厭學”體育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體育改革的不斷進步,關注人的生命的高校體育,必須把青年大學生的發展從知識層面提升到生命層面,提高到大學生的片面發展-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充分發展的層面。

參考文獻

[1]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論之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 吳國清.大學體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2):78-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国产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免费毛儿一区二区十八岁|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播放器| 先锋影音最新色资源站|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六月丁香综合在线视频| 老湿机香蕉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ⅴsaⅴ国产精品| 亚洲无亚洲人成网站77777|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第一页| 老师露出两个奶球让我吃奶头| 日本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 av无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精品国色天香一期二期|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 夫前人妻被灌醉侵犯在线|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人人玩| 亚洲jlzzjlzz少妇| 无线日本视频精品|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电影|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 东京热一精品无码av|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少妇人妻在线视频| 色哟哟最新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