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7: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宏觀經濟研究范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經濟學國際金融危機挑戰
世紀的新技術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新時代。但時至今日,現代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遠遠地落后于這個時代,不能有效地為現實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服務。從人類思想發展的根基講,當代人更應該看到的是,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是對世界上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能否盡快復蘇,提出了現實的挑戰,更是對于現代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一、挑戰經濟人假設經濟學的研究
需要有前題假設。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表明,現代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是于學理不通的,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內在缺憾。由于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因而,作為經濟學研究假設前提的經濟人,不能只表示個體經濟人,還必須有對社會經濟人的假設抽象。缺失社會經濟人假設的經濟學研究只能從社會經濟中的個體出發分析和探討人類的經濟行為,在宏觀經濟領域的研究是難以展開的。迄今為止,現代經濟學的宏觀經濟理論仍只是局限于解釋經濟個體之間的利益之爭,沒有能夠體現出更高層次上的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理性思和自覺維護。在這種狀態下,已經進入21世紀的現代經濟學主要的宏觀經濟理論,不僅是不完全適用于像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就是在其提出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也基本上不能被政府接受為宏觀調控的指導理論。因此,自覺地深化對于經濟人假設研究,增加社會經濟人假設,必將成為推動21世紀現代經濟學理論創新應對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挑戰的制高點。作為現代經濟學宏觀理論研究必不可少的認識前提假設,不同于個體經濟人的社會經濟人至少應具有十大理性基點:保證國家經濟安全、保持經濟結構平衡、保護經濟發展活力、保障收入分配公平、嚴密控制貨幣管理、規范市場交易秩序、實現區域平衡發展、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全面實施社會救助、堅決落實天賦人權。為此,面對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對于長期以來經濟人假設缺失社會性的問題,從今往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應當從實際出發,及時并積極地彌補這一缺憾。
國內主流的經濟學研究目前沿襲的是西方經濟學理論,從范式到假設、數學模型都基本沒有變化。而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可以說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針對他們所遇到的經濟現象進行研究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已經相當成熟,側重于對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強調實證研究;對比起來,中國學者對于宏觀經濟的研究更傾向于引出政策性對策,更重視規范性研究。而且,因為中國經濟制度和社會發展的特殊性,西方宏觀經濟學在建立模型時的很多假設與中國現實不相符,這就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直接使用造成的“水土不服”。不加區別地將這類研究結論作為制訂政策的依據,在國內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市場調節力度低的情況下,可能帶來的不僅是混亂而更可能是對經濟的嚴重扭曲,這方面的主要體現在政府某些宏觀經濟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簡單化作法。比如去年第三季度對于中國經濟中局部存在的由投資拉動的“熱”的趨勢,就采取了提高準備金率的措施。作為一劑猛藥,立即導致貸款額下降,而實際上,很多行業仍然迫切需要貸款資金啟動。如果仔細去看,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經濟學界對于宏觀經濟是否過熱的討論更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結論似乎有簡單化之嫌。要么言之鑿鑿地認為已經過熱或有過熱的明顯趨勢,要么鐵板釘釘地咬定不過熱。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復雜程度,是很難一以概之地以是否過熱來做結論的。而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似乎也只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認識問題的途徑。作為一種理論范式是無可厚非的,但用來指導中國經濟管理的實踐就失于簡單了。
國內理論界曾經討論過中觀經濟學,如何界定中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范疇是一個本文不打算探討的問題。然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過于宏觀,對于中觀問題的研究不夠,可能是我們無法有效地利用宏觀經濟學方法論解決實際宏觀經濟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當我們站在很高的高度,研究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時,我們需要搞清楚這些傳統的宏觀經濟指標在中國的形成和傳導機制,而現有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成果似乎沒有給我們提供這樣的工具和幫助。
如果局限于傳統的宏觀經濟學方法論,就很難讓我們把視角轉移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現象的構架過程中去。其實,即使是西方經濟學,也是在某種經濟構架之上進行討論的,也就是開放和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所有假設都源于此。而中國的情況卻很不同,忽略這樣的本質區別,不講宏觀經濟學理論適用的條件,就套用其研究范式甚至結論,是無益于事的。盡管關于是否存在中國經濟學還有很多爭議,無庸諱言,中國經濟的特殊性提示我們,在研究宏觀經濟現象時,不可不顧其是建立在與中國目前不盡相同的社會制度基礎上這樣一個前提。至于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的經濟形態與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的不同,以及現有的研究方法的適用性,還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中國宏觀經濟的特點是以投資驅動為主,工業主導型,而且投資中政府的投資所占比重較大,政府主導投資和行政干預的作用顯著。這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有非常明顯的區別,以美國為例,其宏觀經濟體現為消費驅動,服務業主導,投資基本由私人進行。另外,中國的制度演進的步伐較快,而西方國家的制度體系基本定型了。相比之下,在投資,金融,法制,人力資源,技術,制度變遷等對宏觀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各方面,中國的情況都與西方差異很大,而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西方在統一的制度框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統一的市場環境,而在中國存在著南北、東西、城鄉等地理區域上的巨大差異。這種經濟環境有較大的動態性和發生畸變的不確定性。而我們在進行宏觀經濟分析時,往往存在著不比較模型的使用條件,較多采用靜態的宏觀經濟分析模型的缺陷,局限性是很難避免的。方法論方面的尷尬,使我們既不能直接引用宏觀經濟數據,套用現成的靜態模型,又不能只是依賴以前幾次經濟過熱的經驗,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做出客觀的判斷。所以,各家各派的觀點也就無法統一,甚至無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出發點。
但是有些專家還是通過數據和直覺預感到了事情的本質。比如在去年部分行業表現出投資過快,價格上漲幅度和發展速度較高,汽車,鋼鐵,建材,房地產,原油,糧棉等都很熱,甚至出現了水和電力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費品的價格仍然在下降,總的價格指數上升幅度不大。一些先行指標特別是生產資料價格在上升,引起學者擔心消費價格指數會在一段時間后上升加快,引起通貨膨脹。這些看法都來自現有宏觀經濟學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分析模型。信奉者認為現在的特征數據已足夠,用現有模型分析,通貨膨脹必將到來,只是有滯后性,所以不會馬上顯現,但要防微杜漸。反對者也使用同樣的分析工具,但要樂觀很多。正是由于他們觀點雖然不同,但研究方法卻大同小異,因此,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對于宏觀經濟的判斷成為了數字的估計,不同處只是在程度上,有量的區別而無質的不同。這樣很容易使宏觀經濟研究變成數字游戲,結果只能是看誰估計的更接近實際數字一些,而每年都有很多預測家為此大跌眼鏡。
產業經濟,也許對于許多人而言,不過是瀏覽報刊時,連概念都未來得及形成便一掃而過的詞眼,但對于每位產經人,卻永遠有一種溫暖的親切感和充足的幸福感。我與產業經濟的結緣實屬偶然,如今要用文字去一一述說它的內涵,有興奮,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感。
宏觀與微觀中,發現產經的意義
談到經濟學,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是一門研究有限資源如何實現最優配置的學科。那么何為產業經濟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明確什么是產業。產業即為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大至部門,小至行業,從生產到流通、服務以至文化、教育……總之,它概括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活動。
產業經濟學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對于這個富有學術意味的命題,或許我可以隨手翻開《現代產業經濟研究》,指著一段加引號的表述完整嚴密幾經修改完善的定義向你逐字解釋,這樣的方式嚴謹省事,卻毫無意義。產業經濟千姿百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知,對于我而言,它是經濟學研究中介于宏觀和微觀之間的一片博大精深的領域,我們可以稱之為中觀經濟領域。
首先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出發來感受微經、宏經、產經三者的區別與聯系。我們每天所進行的個人消費,所購買產品的價格波動,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怎樣實現利潤最大化等問題,都屬于微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即社會經濟主體(如家庭、企業、政府)的決策問題;而國民經濟增長,政府利稅調整,通貨膨脹及緊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涉及到國民經濟宏觀現象的問題,均屬于宏觀經濟學研究的范疇。簡而言之,微觀經濟學分析的是廠商和消費者個體的關系,而宏觀分析的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產出問題。在這兩者之間仍存在一片廣闊的研究領域,如一些生產、產品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經濟組織集團之間的聯系及其互動發展,這些經濟組織集團本身的演進發展及其在各個地區的分布等經濟現象,對這些經濟現象及其行為規律的研究就屬于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因此可以發現,產業經濟學既與宏經、微經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內容,它是聯系宏觀和微觀的橋梁。這也是產業經濟學之所以被既注重經濟總體水平的增長,同時又需要關注民生的政府所偏愛的原因之一吧!
理論和實踐中,體味產經的豐富
我一直很喜歡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來概括產業經濟學的專業特色。試想在上午的反壟斷經濟學課上,剛剛討論過政府競爭政策的制定,中午關注新聞時,就看到發改委對于電信和聯通涉嫌價格壟斷案的調查,便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在現實世界中發現經濟學的影子,用經濟學的理論去解釋各種各樣的現象,這是學習產業經濟學樂趣無窮的過程。
產業經濟學的課程設置可以說是產業經濟學區分于其他商科專業如經濟學、金融學的重要體現。經濟學更側重基礎理論的學習,對經濟現象的研究和解釋等,而金融學相對而言偏向實務,例如建立金融模型,對于數學和計算機的要求相對較高。與這兩者不同的是,產業經濟學很好地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特色,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上,我們相繼學習了產業經濟學、企業經濟學、政府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投資學等專業課程,無論是研究企業行為、政府政策還是產業的空間布局,每一門課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而又是產業經濟的整體研究范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大三的我回顧這一兩年來所學的專業知識,越來越感覺到它們的價值所在,產業經濟這樣一個原本迷糊的學術名詞在我腦海中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知。
興趣和夢想中,確定產經人的未來
不知道這樣的兩個詞能否引發你們對于就業的一點聯想。除少數潛心學術的同學會選擇做研究這條出路,大多數人是需要走上社會,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相關領域做出貢獻的。產業經濟學屬于典型的應用經濟學范疇,其學科設置的初衷便是培養學生成為國民經濟各領域合格的專業工作人才,因此,對于就業的關注,是產經人一直以來的興趣所在。
產業經濟學有著廣泛的令人心動的就業去向。畢業生可以去政府部門,分析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變遷和產業競爭等方面政策,這是中國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在追求經濟增長必須依靠的“抓手”;可以到銀行工作,做信貸審核員,根據行業發展背景和企業組織、經營、競爭的知識,對信貸投放進行分析判斷,做好信貸審核工作,這是銀行最基礎的工作,是行長必備的素質;可以到證券和基金公司工作,從事投資策略分析、行業研究甚至首席經濟學家,主要內容是對行業變化、企業經營進行深入研究,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決策咨詢,這是當今經濟學專業最有“錢途”的工作;可以到各行業的公司工作,一般進入公司戰略發展部,尤其是大公司,主要內容是研究行業發展趨勢、競爭狀況和發展挑戰與機遇,企業組織、經營和競爭戰略的制定和變革等,是未來成為cEO的基礎工作;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創業或自己投資,例如與他人合伙創業、合伙成立投資管理公司,加入私募基金公司等。
雖然上半年經濟增長超乎預料,但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表示,中國經濟現在是正常的。雖然物價有所增長,但目前的經濟是在消費結構帶動產業結構增長的最快時期,是有需求的經濟增長。是否通貨膨脹還要看發展,僅看目前的情況不能說通脹已經接近。
壓力減小
謝伏瞻認為,判斷是否出現了通貨膨脹,最關鍵的因素是看總供給和總需求。在供求之間,是不是出現了總的供給不夠,總需求過旺;是不是有錢買不到東西了,天天物價總水平都在漲?,F在不是這樣,除了豬肉、雞蛋的價格在漲以外,居民的基本生活物品當中,還有很多是在降。例如,大商場里服裝經常是跳水、打折。還有,汽車的價格也是在下降。再比如說通訊,接聽電話不用付費了,這都表明支出是在下降的。所以應該說,目前的物價上漲不會對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構成實質性的影響。
和謝的說法相似,國家發改委官員在國務院新聞會上也公開否認了宏觀經濟有明顯過熱趨勢。
“雖然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速達到11.9%,但是未來經濟過熱壓力卻在減小?!边@位官員稱。
過熱苗頭
盡管官方認為當前宏觀經濟是正常的態勢,但已經有過熱苗頭卻是毋庸置疑的。這從央行加息和國務院減免利息稅兩條消息在同一天,完全可以看出政府對經濟可能出現過熱的擔憂。
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的話說,國民經濟再次呈現增長“偏快”的趨勢,宏觀經濟運行再次面臨由“偏快”向“全面過熱”轉化的風險。
在一些舊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的情況下,經濟運行中又出現通脹壓力有所加大、資產泡沫由房市向股市蔓延等新問題。
面對“偏快”的宏觀形勢,央行采取了今年第三次加息的措施,同時國務院決定減征利息稅,但是物價上漲的問題仍然值得重視。
有專家表示,核心CPI已經存在趨勢性上升的跡象和條件,從明年及以后看,核心CPI上漲有可能主導整個CPI上升。中信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諸建芳提高了CPI預測數值,由原來的2.7%~3.0%提高到3.5%。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諸建芳認為,當前經濟運行從“低燒高熱”的狀態走向“高燒高熱”的危險系數正日益增強。
核心CPI抬頭
從跡象來看,核心CPI抬頭上升的態勢表現在多方面。
家庭設備和醫療保健類價格已經由過去幾年的持續下降轉為小幅上漲,衣著和交通通信類價格下跌幅度不斷收斂,已處于由負變正的邊界。
衣著類CPI在持續近100個月的同比下跌之后,于2006年11月首次同比上升0.1%。交通和通信類的價格指數與衣著類如出一轍。受原材料(如銅和鋼鐵)價格上漲的沖擊,家庭設備用品的價格也在反彈的軌道上爬行,而且同比上漲有加速的趨勢。
醫療保健類和煙酒類CPI走勢在2004年二季度之后則與家庭設備用品大同小異。居住類CPI的同比增幅略有回落,但仍然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而且水、電、燃氣、房租、建筑材料等要素價格上漲發生傳導效應,居住類CPI的增幅同樣也會上升。
從條件來看,目前已經具備核心CPI趨勢性上升的環境條件。迅速增強的消費支出、寬松的貨幣環境、通脹預期逐步提升,這三個因素將成為核心CPI上漲的支撐力量。
偏快主因
在CPI上漲的同時,經濟增長出現了“偏快”態勢。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經濟“偏快”呢?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認為,在持續緊縮的宏觀背景下,新一輪經濟增長中,經濟運行出現反復性“偏快”的根本癥結在于持續性流動性過剩和地方政府主導的新一輪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擴張,這兩股強大力量的結合給宏觀調控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流動性過剩問題更加突出是造成經濟運行中矛盾和問題難以緩解并不斷累積的重要原因之一?!睂<冶硎尽?/p>
盡管已經加息和減稅了,但很難改變經濟高增長趨勢。這從前幾次加息的效果可以看出端倪。
在經濟進入本輪上升周期以來,2004年至今,央行總共實施了6次加息,其中,2004年1次,2006年2次,而今年是央行加息最頻繁的一年,至今已有3次。
加息的步伐與本輪經濟反復出現三次“偏快”相一致,即2004年上半年、2006年上半年及今年上半年再次增長偏快,但經濟運行中原有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又開始顯現,調控效果也低于預期。
此輪經濟之所以反復偏快,且調控效果難盡如人意,其原因在于“三過”等經濟失衡問題相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流動性過剩導致投資過快增長,引起國內產能大幅增加,并推動外貿出口快速增長,而出口快速增長又造成順差過大,并導致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基礎貨幣投放過多,同時給人民幣升值帶來壓力。人民幣升值預期又引發國外熱錢流入,而熱錢流入和貿易順差則加劇了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導致國內資本市場迅速膨脹,進而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并相互傳導。不斷加強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是造成“三過問題”的主要原因。
國際經驗表明,高增長低通脹格局下往往伴隨著虛擬經濟的繁榮,而虛擬經濟繁榮恰恰弱化了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互動關系,這時貨幣政策往往只關注傳統意義上的通貨膨脹,而忽略了資產價格泡沫風險。這方面日本以及東南亞的教訓值得引以為戒。
在當前我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同時又伴隨虛擬經濟持續繁榮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將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股票價格波動納入重點考察和調控范疇,以及提早防范資產價格泡沫可能導致的金融和經濟風險。
政策建議
發改委的專家建議,為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有效緩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未來一段時間,應采取穩中偏緊的貨幣政策,重點運用利率政策,抑制投資及資產價格過快增長。同時,要把節能降耗作為下一步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在適當時機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改革,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及國民經濟既好又快發展。
總體來看,過去幾年中,受人民幣升值壓力和利率平價因素制約,央行利率工具的調控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美元尚未轉入降息周期,因此,央行利用利率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主動性明顯提高。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如果考慮到未來一個階段經濟形勢的發展,預期后續調控措施仍將陸續推出。在中長期內,匯率的升值步伐可能逐步加快。在短期內,加息、繼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可能陸續推出;收緊信貸和土地供應,進一步調整出口退稅率,圍繞節能減排等目標進行的市場準入控制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就資產市場重估而言,最為重要的兩個驅動因素是貿易順差和銀行體系的主動信貸創造。調控措施的陸續推出對市場的影響將是短期的,不影響市場繼續重估的基本方向。
關鍵詞: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流動性:流動性測度指標
JEL分類號:G10
中圖分類號:F830.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428(2012)05-0069-08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我國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以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合格機構投資者為主要參與者,承擔著調節貨幣流通和貨幣供應量,調劑銀行等市場交易機構之間貨幣余缺以及金融機構貨幣保值增值三大職能。2011年,我國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累計成交109.2萬億元,為同年深交所各品種交易總額的5.7倍、上證A股市場的4.6倍、債券市場的1.6倍、上海期交所的1.3倍,交易規模遙遙領先其他金融市場。無論從成員類型、市場職能看,還是在交易規模上,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均處于金融體系的核心位置。而在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上,隔夜品種交易量占比逾七成,是我國金融機構在獲取流動性時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我國回購市場乃至整個金融體系中最基礎的交易產品。顯而易見,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市場的穩定與否直接關乎我國金融市場能否順暢、健康、有序發展。
然而。隨著我國金融體系快速發展,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市場對外部環境的敏感性增強,市場交易利率波動加劇,市場流動性大起大落現象頻現。以2010年至2011年三季度為例,央行連續推出上調準備金率、正回購等從緊的貨幣政策。各項緊縮工具的運用使我國宏觀貨幣條件逐步恢復常態,同時也對市場流動性產生直接影響。特別在存款準備金上繳日前后、每季度季末等關鍵時點,市場成交利率和交易量波動劇烈,多次出現隔夜回購利率飆升、中小商業銀行資金籌集困難等現象(見圖1)。整個市場流動性減弱、系統性風險上升。2011年四季度起,央行逐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市場緊張程度依舊超出市場預期,回購成交利率依舊頻繁大幅波動,人行清算窗口多次開啟。
有鑒于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市場的重要地位,如何科學度量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市場流動性、正確判斷市場流動性現狀,繼而有的放矢、將市場流動性控制在合理水平,對市場監管者而言尤為重要。然而,從已有文獻看,我國對流動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貨幣層面、銀行體系、股市或債市、資產組合等方面,涉及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的研究相對有限。
二、文獻綜述和相關概念闡述
(一)流動性相關文獻綜述
1、流動性定義的相關文獻。
通常認為,最早的流動性描述定義由Keynes(1930)在分析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時提出,即如果一種資產與另一種資產相比“更容易在短期內不受損失地變現”,則該資產比另一種資產更具有流動性。從這一描述性定義可知,早期的“流動性”是一個相對概念,包含著對資產變現時間和資產變現價格的雙重要求。此時,所有資產均具有流動性,貨幣被視為是最富有流動性的資產。繼Keynes之后,Black、Amihud、Schwartz等西方學者從交易成本、等待時間等不同角度出發對流動性給出了多種定義。近年來,流動性開始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宏觀經濟、公司金融、銀行管理以及市場結構等諸多領域。
研究領域的差異,使研究者對流動性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在中國人民銀行撰寫的《2006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流動性被劃分為市場流動性和宏觀流動性兩個層面的概念?!?006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某個具體市場的流動性,就是在幾乎不影響價格的情況下迅速達成交易的能力:而在宏觀經濟層面上,流動性被直接理解為不同統計口徑的貨幣信貸總量,銀行承兌匯票、短期國債、政策性金融債、貨幣市場基金等其它一些高流動性資產都可以根據分析的需要而納入不同的宏觀流動性范疇。
考慮到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和貨幣創造方面的特殊地位,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2008)根據主體不同將流動性進一步分為市場流動性、銀行系統流動性和貨幣流動性三個層次;其中,后兩個層次的定義關注總量變化,第一個層次(市場流動性)則強調變現能力。由于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市場本身不具備貨幣創造能力。只能在特定情況下通過改變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間接影響貨幣乘數和貨幣供應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流動性屬于市場流動性范疇。
2、市場流動性測度的相關文獻。
流動性測度指標構建與流動性度量是市場流動性研究的一大主線。Harris(1990)明確了深度、寬度、彈性和即時性這四個當代市場微觀流動性測量的主要維度。其中,寬度衡量交易價格與有效價格的偏離情況。深度為在當前價格水平下能夠被交易的市場容量。彈性體現因隨機沖擊而發生價格偏離后價格回歸有效價格的速度。即時性主要指交易完成的時間長度,體現了交易的時間成本。流動性的四維體現了在金融市場上資產變現的交易成本(寬度)和時間成本(即時性)、市場參與者交易意愿的可滿足程度(深度)以及市場自我修復的能力(彈性),較完整地詮釋了市場流動性的多重維度。
一、引言
近些年來,國內某些學者對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而以“財政學”(public finance)和“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門經濟學”(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稱命名的譯著和著作很多。國內的一些學者,如陳共、平新喬、張馨、高培勇、郭慶旺、楊志勇、華民等都對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等學科之間的關系有比較深刻的分析。從國際上看,關于兩者關系及其發展趨勢的論述比較詳細的主要有《公共經濟學手冊》第一卷,由《國際稅收和財政》雜志在 1994年發起的一次關于公共經濟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的特刊及由《公共經濟學雜志》在2002年的一次紀念其創刊而由一些頂尖級的經濟學家關于公共經濟學發展的總結分析。此外,由于引進的西方文獻越來越多,對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前景的認識也逐漸深入。
二、問卷的評介與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學的從事財政學或公共經濟學研究和教學的經濟學家就“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的關系及其發展趨勢”為主題進行了全球性網絡調查。我的問題是:“您如何看待財政學(public finance)和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前景?”。本次調查受到來自這些經濟學家的數十份電子郵件。這些郵件反映了他們對我所做的調查課題的認識。本文就是選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經濟學家的回信(見附錄①)和一些經濟學家發表的論文對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的關系和發展趨勢進行了簡要的評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認為,財政學主要是與稅收及其相關問題等籌集收入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在稅收方面,而公共經濟學則包括了大量的與支出政策相關的問題。他認為,醫療保健和醫療援助以及殘疾人保險和失業保險都是屬于公共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也是他感興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不屬于財政學的領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經濟學30年(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的發展演變、取得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經濟學是研究政府經濟角色的一門學問。因為這一角色在不斷地變化著,所以公共經濟學也成為一個持續演變的領域。一些核心問題被持續關注,例如對不同商品的稅率結構應該如何設置;而還有一些問題,例如對發達國家老齡人口社會保障體系如何進行改革才是最優等等,最近才成為研究的中心。經濟學其他一些分支領域的理論與實證進展為公共經濟學提供了新的視野,推動了對其中一些長期存在問題的研究。反之,這一領域出現的問題又推動了新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經濟學迅速發展的一個時期。理論和經驗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們對諸如各個稅種的效率和歸宿這樣的核心問題的理解,以及對社會保障項目的經濟效應以及最優的制度安排的認識。在公共經濟學相關經濟理論以及支持復雜政策評價的實證分析等兩個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在過去的30年間,公共經濟學的各個不同部分的進展有快有慢。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進展是經濟理論在次優稅制設計問題上的應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業數據庫的出現促成了人們對稅收激勵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響經濟人行為問題的探索。繼而公共經濟學的經驗研究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很多應用計量經濟學家也把他們的研究興趣轉向公共財政問題。90年代,實證政治經濟學和相關領域的迅速擴張尤為顯著。
公共經濟學中的很多應用研究越來越深入,這促使了這一領域里幾個二級專門學科的興起,諸如老年經濟學以及教育經濟學。這些領域中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不僅關注那些廣布于公共經濟學范圍內的問題,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領域發展起來的真知灼見和方法技巧,例如醫療經濟學、人口學以及勞動經濟學等。
波特巴認為,過去30年發展變化的重大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所得課稅對家庭行為的影響;社會保險項目的激勵效應;資本所得稅的效率和歸宿;赤字和跨期財政政策;財政支出的實證政治經濟學;最優所得稅和稅種的設計以及轉移支付等。未來有前途的發展領域則包括了:環境經濟學和最適次優政策;老齡經濟學;私有化和政府的范圍;開放經濟中的稅收和支出政策;最適社會保險項目的設計;征稅與家庭和企業的行為;在生命周期視角中的稅收和支出項目以及國防經濟學等。
羅賓•鮑德威認為,“公共經濟學”這個詞語是在20世紀70年代被采納來取代財政學的,這是因為財政學這個詞語似乎是太狹窄了。特別是,許多學者認為財政學太多地集中在籌集收入(稅收),而公共經濟學則是一個范圍更加廣泛的詞語。公共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包括了政府在稅收、支出、社會保險和管制等所有的制定政策問題。人們認為財政學這個詞語太狹窄了而不能代表本領域的更廣范圍的研究對象。然而,這兩個詞語現在都被使用著。他猜測這大概是英語的一般常見問題,有很多詞語都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拉本德拉•扎哈認為,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重疊的。但是,財政學的研究范圍是太狹窄了。財政學幾乎是完全研究政府預算的操作(尤其是稅收和支出),而公共經濟學涉及的更多的是公共部門對經濟的干預,它包括了諸如管制和穩定等方面的問題。
財政學權威理查德•馬斯格雷夫的《財政理論與實踐》是全球各個大學本科生普遍使用的教材,是財政學的經典著作。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的《財政學原理》提出的財政“穩定宏觀經濟、收入分配和資源配置”的三職能說成為后凱恩斯經濟學政府干預經濟的代表觀點,是現代財政學的奠基之作。他在回信中指出,他寫的《財政理論與實踐》是30年前完成的著作,他盡管已經94歲高齡,仍然關注財政學的發展變化。他稱,他非常后悔看到了財政體制所發生的顯著轉變。他那一代人還認為財政的建設性和積極作用是對市場的必要補充,應該盡可能少的干預市場。但是,馬斯格雷夫一直堅持不懈地認為,公共物品、公正和有效的稅制以及財政政策在宏觀經濟穩定和增長中的經濟作用是在財政學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基本觀點。他認為,“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顯然是有著明顯差異的。財政學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財政工具;而公共經濟學則包括了貿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種形式的管制等所有的工具。他也注意到,許多問題可能是需要許多工具才能解決的,所以,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可能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同時,還有通過共同的預算政策將一串財政工具合并起來的情況。 馬丁•費爾德斯坦稱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出現了轉型。他認為自己當初入門學習的理查德•馬斯格雷夫的《財政學原理》(1959)開啟了財政學的新紀元,但是,計量經濟學研究方面論述的不足反映了當時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同樣,馬斯格雷夫只是討論了政府支出的一般原則,其經典著作沒有論及政府支出的具體方面,而這也就成為以往30年中公共經濟學研究的課題。在論文中,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是交替使用的。
他認為,20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財政學理論方面的這些發展其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它們在許多重要的財政學問題上,對龐大的專業思想體系進行了分類。盡管它們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表明了一些早期觀點的各種錯誤,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見解。第二,他們吸引了一代優秀的大學生轉向公共經濟學領域;其中大部分學生并沒有繼續理論研究,而是完善了財政學理論基礎,這種新理論的嚴謹性對他們的實證研究是有益的。
公共經濟學方面實證研究的發展將過去30年的研究與以往所有研究區別開來。20世紀60年.代后期與20世紀70年代早期出現了高速計算機、可以依賴的經濟計量軟件和可讀大量數據的機器。這些發展,復雜的經濟計量技術和標準裝備的大學生對公共經濟學實證研究的革命都是關鍵性的。對稅收的計量分析研究成果等實證研究深化了我們關于稅收對個人風險影響、稅收對公司融資政策的影響以及在經濟增長背景下分析稅收問題的意義的理解。
財政學研究這種演變的第二個主要方面,一直就是擴大研究主題的范圍,它涵蓋了政府支出和稅收。研究焦點的轉移無疑是因為受到政府支出大量增加的刺激。財政學領域因此從研究為基本的政府服務融資的稅收轉變到公共經濟學領域,看到了更寬范圍內政府支出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的大部分是為了社會保險項目,公共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正好與之呼應。社會保障養老金、事業保險、工人的補償金、老年保健醫療和窮人醫療補助計劃的增加給理論和實證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成為研究的主要對象。20世紀70年代,對穩定政策的分析已主要轉向宏觀領域,更加強調金融政策,而不僅僅研究通過改變預算赤字和盈余的財政刺激的各種變量。然而,財政學研究如何利用稅收規定(如投資稅收抵免和折舊扣除)以反周期的方式來刺激企業投資。財政聯邦主義也成為了公共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即分析這些政府如何選擇它們的稅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更高一級的政府政策(包括地區財政補貼和匹配財政補貼)如何影響這些選擇,以及稅收和支出方面形成的地區間差異如何影響私人部門的為政府計劃的效果。
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馬丁教授認為征稅和支出問題將繼續對公共經濟學研究提出挑戰。
哈威•羅森的《財政學》目前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教材之一。作為馬斯格雷夫和費爾德斯坦的學生,他在其《財政學》教材①的前言中寫到:“財政學領域已經與上一代有很大不同了。在理論方面,財政學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將對政府開支和政府的分析用基本的經濟理論更加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了。一個主要的例子就是最適稅收(optimal taxation)的文獻。最適稅收就是試圖使用標準的經濟工具而不是根據一套特別的稅制設計原則為政府的財政行為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證方面,最為激動人心的發展就是為了理解支出和稅收政策如何影響個人行為和政府本身如何制定政策而廣泛應用了計量經濟學的工具”。他認為“財政學的發展都是充滿著歧義的”。但是他堅定地認為,財政學就是公共經濟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是分析政府征稅和支出政策的一門經濟學學科。
河野正道教授認為,日本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公共經濟學的父母是金融(父親)和福利經濟學 (母親)。公共經濟學研究的是次優、公共物品定價、最適稅收、最適補貼和外部性等問題。公共經濟學涉及的是效率和微觀經濟特征的問題。而財政學(日本語)則在某種意義上涉及的是宏觀經濟問題。按照他的理解,財政學是金融(融資)學的一部分,是日本語中很傳統的財政學(日語)。現在,金融(融資)不僅僅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財政學,也是私人企業的財政學。這就是為什么它們使用這些詞語的原因。他認為,財政學專門研究政府(公共部門)的融資活動。
此外,法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讓-雅克•拉豐也認為,公共經濟學是研究在經濟領域中政府如何干預的一門學科。它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財政學逐步發展起來的,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獨立的學科,其標志就是1971年創辦了《公共經濟學雜志》。 總結幾位經濟學家的觀點,他們對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關系的認識也是存在歧義的:(1)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是一回事,都是研究政府作用的,只是題目的變化而已,“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是相互替換使用的。(2)存在傳統財政學和現代財政學的區分:傳統財政學主要研究政府收入,特別是稅收方面,而現代財政學則更多地以政府開支為研究對象。(3)公共經濟學是從財政學演變而來的,并且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創建的;(4)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有很大不同。財政學研究政府的收支活動;而公共經濟學則包括除了政府收支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問題,比財政學寬廣。財政學主要研究的是宏觀問題,而公共經濟學則側重于微觀問題。
繁榮的現代教育培育出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形成了現代教學法叢林。無論是傳統教學法還是由現代教學理念、教學技術催生出來的新型教學法,各種教學法都具有其獨到之處。對各種教學法優缺點的評價不能脫離具體教學內容、現實教學條件約束和教學對象自身狀況一概而論,更不能為了單純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盲目推行看似新穎、活潑、現代化的教學法而全然不顧學生獲取知識的效果。許多傳統教學法在幾千年的教育實踐中被反復運用,依然生機勃勃,例如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導,指引學生學習的講授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涌現出來的網絡教學,以教學基地為依托的實踐教學,以及各有偏重的研究性教學、互動式教學等眾多現代教學法,因其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活動參與度,啟發學生思考以及學習時間、學習進度安排靈活性上的種種優勢,受到了教師與學生的廣泛歡迎。隨著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活動中還出現了各種教學法相互借鑒、相互滲透的態勢,一門課程的教學往往同時運用了幾種教學法,實現各種教學法的優勢互補。但僅就教學法本身而言無法判斷其好壞,也無法保障教學目標實現。適宜的教學法就是好的教學法。為此應從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出發,以教學目標實現的效果作為判斷教學法優劣的標準。早到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觀點,認為教師應根據教學對象特性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筆者提出的融會式分級教學法,正是順應了現代高等教育“厚基礎,寬口徑”的要求,以“因材施教”法為基礎加以變通,其教學特色集中體現在分級與融會兩個方面。一是分級。所謂分級是指教學中根據教學對象知識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學習推進層次性要求而采取的層級式教學法。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對象是已完成了本科學習任務并通過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較為成熟的大學生。這些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在知識掌握的全面性、嚴謹性上還有待深化,學科知識的運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還有待培養。因此,碩士研究生教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就決定了該階段的教學既要向學生教授更多前沿理論知識,又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與探索空間。為滿足市場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和向更高一級科研領域輸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的教學目標存在明顯差異。從學科知識角度上看,科學碩士的學科知識、科研能力要求較高,屬于學術型人才遴選,以及為更高一級科研工作做知識與能力準備的階段。專業碩士則偏重于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偏重于學生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的培養,是為勞動力市場培養高級技術型人才、中高級管理人才的階段。為達到上述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分級式教學法能更為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更為合理地選取教學形式、考核方式,教學效果的評估也將更為客觀、合理。二是融會。這主要體現在知識學習與運用的交融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相互支撐性以及學生未來發展的互通性三個方面。知識的交融性是指學科基礎理論知識是實踐運用的基礎,沒有扎實的基礎,不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就談不上知識的運用,即使是運用也時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情況稍有變化就不知如何處理,因此,基礎知識的學習仍就是研究生階段的教學重點。但與本科階段相比,研究生階段將更加注重對學科知識來源的探究,通過來源追溯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并在知識的發展變遷中觸摸知識的運用,在學與用的交融中實現學與用的互動,以學助用,以用促學、促創新?,F代高等教育強調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這包含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等。學習能力是學生日后從事科研工作、實際管理工作的首要能力,同時也是表達能力與交流溝通能力提升的基石。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不僅能較快地尋找到學習重點,系統掌握學科知識,實現自我學習,而且還能利用其較強的學習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積累總結經驗,實現交流溝通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現代科研與管理工作并不是截然分割開來的。科研工作需要實際管理案例的支持,管理工作需要科研成果的指導,研究生在未來工作中都會涉及到,因此學生必需同時具備一定的科研素質和管理能力。融會式教學法通過專業知識的分級與融會,多種教學形式交融,可以為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拓寬學生未來就業可能性。
二、融會式分級教學法的設計與構建
了解科學碩士與專業碩士新生專業背景、學科知識掌握情況是實施融會式分級教學的起點??鐚I甚至是跨學科的碩士研究生是近些年來研究生招生中較為普遍的現象。海南大學目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中幾乎沒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學生是經管類其它專業的學生,還有一半是非經管類的跨學科學生;科學碩士的這種情況要好于專業碩士,但學生的跨專業率也幾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數學生只學習過經濟管理的一般知識,而從未接觸過農林經濟管理知識。根據學生這一實際情況,為達到培養目標,設計并構建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就成為融會式分級教學法的核心。
(一)教學內容體系構建
首先將農業經濟管理碩士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劃分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個層次,明確各個教學層次的關系與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指標,選擇具體教學內容,完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方面的關系從下至上來看,處于下層的知識是學習上層內容的基礎。例如,硬核是學習主干的基礎,主干是學習外延的臺階,并且硬核處于最下方,是“中級宏觀經濟學”的必備內容。從上至下看則是,外延是主干內容的具體化,是對硬核的拓展,而主干將在學習中固化為硬核,成為進一步學習的階梯。此外,上述三方面教學內容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層次性,但不是簡單的逐級向上關系,而是在相互支撐的同時,彼此之間相互促進,使理論學習和實際運用能夠順利地進入到下一個更高級的層次。下面分別就三個層次內容的構建目標和依據展開具體論述。具體來說,硬核包含知識與能力兩項。知識是進行專業學術研究必需的專有知識。能力則是指專業分析能力,具體指是否能從基本假設出發,瞄準論證目標,通過分步驟嚴格推導論證,得到最終結果的分析能力,同時還包含了對研究問題進行發散式思考的才能。因此,硬核內容的確定依據:一是從專業知識層面出發確定農林經濟管理碩士必備的專業知識;二是從研究與應用能力出發的綜合分析能力與邏輯推導能力,是超越了專業知識范疇的通用能力。所以就專業知識而言,農林經濟管理碩士的硬核教學內容明顯有別于其它專業;但就能力而言,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與其它專業的碩士極為相似。學生在掌握了硬核內容中屬于知識部分的內容之后,就可以進行主干學習了。從專業知識角度上看,主干具有明顯的課程屬性,表現為不同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中級宏觀經濟學主干教學內容的確定依據:一是處于中級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位置,是學習該課程其它內容的起點;二是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在當前的專業研究領域中被廣泛使用;三是能反映研究領域的主流發展方向,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是專業研究領域中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點;四是與當前宏觀經濟領域中突顯出來的主要經濟矛盾密切相關,倍受關注。確定了主干教學內容,硬核中所要求的能力培養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平臺。通過向學生講解模型構建的出發點、過程及目標,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問題論證的順序性、邏輯性與規律性。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對學術問題嚴謹論證的思維習慣,提升其理論模型發散式探討的能力,在探討中發現并拓展方向。外延由于完成時間較靈活,考核形式較寬松,通常被誤認為是最不重要的教學內容。事實上,在對外延的重要性進行合理評價之前,應先明確外延的教學目標。經濟學在經管類碩士生知識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當前許多不同專業的研究生都要學習該課程,形成了在同一經濟學課堂匯集了許多不同專業的經管類碩士生的局面。但各個專業甚至具體到每個學生需求的具體知識不同,這就決定了外延學習的多目標性。從大的方向上講,一是通過外延的學習,使原本抽象的理論模型生動化、具體化,學生能接觸到與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關的運用實例。二是通過外延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科研工作展開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論證本專業學術問題的能力。三是通過大量學術性論文的閱讀與具體案例剖析,使學生形成查閱參考文獻的習慣,在閱讀中發掘學科研究熱點與空白,熟悉規范性科研學術論文的撰寫格式,提高寫作能力。
(二)教學內容選擇指標及教學內容確定
明確了各層次教學要達到的目標,下一步就是要將教學內容選擇指標具體化,并確定每一層次的具體教學內容。考慮到科學碩士與專業碩士專業背景與培養目標的不同,指標確定與具體教學內容選取也將有所不同。首先,硬核的基礎性特征決定了科學碩士與專業碩士的硬核選取指標極為相似,都集中在基礎假設、分析工具與分析方法三個方面。所不同的是,科學碩士大多具有一定的專業教育背景,硬核的選取重在知識深化,專業碩士重在學科基礎知識構建。具體來說,專業碩士的基礎理論學習是要使其養成從專業假設出發,按照專業思路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習慣,成為名副其實的專業人員;科學碩士則是要進一步深化理論基礎知識。盡管中級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假設與初級并無根本不同,但受層次上的限制,初級經濟學中的假設往往直接給出,較為武斷,有關理論與事實不相吻合的現象也沒有給予全面系統的解釋,使得學生常對理論是否有價值產生疑問。為使經濟問題的探討能在更為客觀、合理的基礎上展開,需要對已學假設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探討,例如經濟人假設合理性的問題?;A性分析工具是貫穿“中級宏觀經濟學”始終,并被大量反復使用的工具。沒有這一基礎性工具就無法系統準確地學習中級經濟學的理論模型??紤]到專業碩士與科學碩士知識儲備上的差距,專業碩士的學習重點是基礎技術學習,以運用為目的學習分析工具,不做系統理論探討。科學碩士則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數學知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函數極值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穩定性問題的討論與求解,理解動態均衡的內涵與求解方法。在分析方法上,無論哪類研究生都要掌握從合理的假設前提出發,通過科學邏輯推導得到結論的推理論證法,科學碩士出于研究上的需要還應做到各種分析方法的靈活運用。依照分級要求,兩類碩士研究生的主干選擇指標不同,科學碩士以研究中的使用頻率、學科發展方向作為選擇指標;專業碩士則以基礎模型、體現專業性、實用性作為選擇指標。選擇指標確定后,兩類碩士“中級宏觀經濟學”的主干內容就明朗化了。例如,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索羅-斯旺模型不僅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開端,而且是理解其它增長模型的基礎,在中級宏觀經濟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該模型還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被廣泛運用于各種宏觀經濟問題的實證研究中,有著大量豐富的模型運用案例,所以該模型應列為宏觀經濟學主干教學內容。再如,市場非完全性、技術與知識的外溢性與非遞減增長等,都是近些年來宏觀經濟研究取得突破的方向,經典的新古典模型未能涵蓋上述內容,AK模型則對其中的一些進行了高度概括,所以對AK模型的解析是科學碩士另一主干教學內容。相比之下,專業碩士的主干學習是為了構建學科框架,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經濟管理能力,因此,主干內容以一般性的宏觀知識為主,重在知識的實際應用,這樣宏觀供需模型、管理政策、農業與工業化專題、“三農”專題便成為了專業碩士的主干內容。外延較硬核和主干而言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可隨專業研究熱點、研究技術、實際經濟運行以及學生學習狀況調整??茖W碩士的選擇指標是模型加深、運用拓展和熱點追蹤。根據這三項指標確定的教學內容,一是與基礎模型密切相關的經典論文原文精讀,如索羅的《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羅默的《內生經濟增長》。通過經典論文原文閱讀,學生可以直接接觸到世界一流的創新型研究成果,經典原文中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語言上的要求也是學生的必學內容。二是國內外優秀專業雜志論文選讀。研究生階段可以把重點放在國內優秀雜志閱讀上,避免要求過高而學生無法實現的問題,但論文閱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實現了解國內研究動態的目的。文章的選取要把握好與主干模型相關,體現主干模型變化與運用的原則,同時要與學生專業相關,體現專業研究熱點的原則。專業碩士的外延包括獲取當前農林經濟數據,了解當前農林經濟管理狀況及具體管理案例等內容。學生通過數據文獻查詢,熟悉掌握數據來源、數據間的相互關系、結構,培養自己日后實際工作中對數據的敏感性與重視度。管理案例剖析是專業碩士重要的外延內容,通過對不同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對比分析,掌握各種運營模式的發展演變、管理績效,探尋不同管理模型、運營方式的適用空間,做到學以致用。
三、融會式分級教學法的實施與考核
(一)組織實施
“中級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性決定了該課程仍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但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可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以內容定方式,以方式促內容。具體來說,就是要綜合考慮各層次教學內容的目標、學生學習能力和各種教學方式的長處,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教學階段采用最為適宜的教學方式。對于硬核中較為穩定、規范化的內容,如基礎性數學知識,仍以老師課堂講授為主,并結合一定的課后習題式作業。目前研究生階段課后習題式作業幾乎是一片空白,這種現象往往基于這樣一種認識: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和學生都應集中精力做科研,而研究生已具備相當的自學能力,不需要再進行費時、費力而又刻板的課后習題練習。殊不知,這違背了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原則,沒有硬核支撐的研究將難以維系,更談不上什么創新,何況研究生還處于積累專業知識的階段,課后習題是掌握知識所必需的。硬核中屬于能力的內容則可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如課堂講授、課堂討論、互動和學生課后閱讀等。因為能力是多維的,單一教學方式不可能實現培養多維能力的目的,能力的評價也需要具體問題支撐,缺乏客觀評價標準,也沒有現成程序可以遵循。為構建學生堅實的綜合能力硬核,分階段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可達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第一階段以課堂教學法完成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的講解;第二階段由學生完成課后閱讀、相關作業,并要求將學習成果書面化;第三階段針對學生提交的書面化學習成果進行課堂或課后的師生互動,保證整個教學都圍繞著提高能力展開。主干內容的學時數最多,教學場所也主要在課堂這一較易使學生產生枯燥無味感覺的場所中展開。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學生能自行閱讀掌握的主干內容可采用提問引導學生理解的教學方式,活躍教學氣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同時還可根據學生在課堂中暴露出的不足,合理安排后續教學內容。此外,教師還可引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實現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營造更為活潑的課堂氛圍。外延教學形式最為靈活,通常采取學生課后閱讀、自學和完成一定課后作業、研究任務的方式。從學生的角度上看,外延內容的學習主要集中在課外,容易產生外延學習與課堂教學無關的錯誤印象。事實上,外延之所以采取課外自學的方式,是因為通過前期的課堂教學,學生已經可以脫離教師的指導,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現在需要的是個人在課外拓展性學習,針對研究課題選擇性學習。應當指出的是,外延教學不是完全放任學生不管,及時督促、檢查是促進外延學習所必需的,因此,要安排學生進行課堂文獻解讀、案例剖析,并在期終考試中設置一定的外延內容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了外延學習任務。
(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