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物科學研究方法
時間:2023-10-07 15:44: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生物科學研究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生物科學素養教育 淺談環境科學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和拓展 生命科學史在初中生物課程教學中的滲透 生物科學發展史中的邏輯思維初探 論初中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教學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科學素養教育 生物科學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教育作用 初中生物教學如何滲透環保教育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農村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的幾點看法 試談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 “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探討 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 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淺談初中生物史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思考 科學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在高中生物科學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育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育,能夠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學習科學家勇于探索鍥而不舍和不屈不撓的創新精神,學習科學家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為學生們未來投身祖國的科學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生物科學發展史 教學 滲透 探索
生物科學發展史既包括科學家對生命現象的研究過程,又包括科學家研究生命現象時所持有的不同觀點和態度;既包括生物學理論和方法的形成演變,又包括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科學與社會的相互影響。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結合筆者在生物教學和教研工作的實踐談一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育。
一、在新課教學導入中滲透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育。
在新課的教學中,如何導入新課往往決定本堂課的成敗。有的新課內容正好與生物科學發展史有聯系,與其想盡各種辦法導入新課,還不如從生物科學發展史的角度,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即能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教學效果。比如:《植物細胞》這節新課就可以從細胞學說發展史導入新課。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發現細胞,1759年C?F?沃爾夫在《發生論》一書中已清楚地描述了組成動、植物胚胎的“小球”和“小泡”,但還不了解其意義和起源的方式。1805年德國生物學家L?奧肯也提出過類似的概念。1833年英國植物學家R?布朗(Robert Brown)在植物細胞內發現了細胞核;接著又有人在動物細胞內發現了核仁。到19世紀30年代,已有人注意到植物界和動物界在結構上存在某種一致性,它們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并且對單細胞生物的構造和生活也有了相當多的認識。在這一背景上,施萊登在1838年提出了細胞學說的主要論點,翌年施旺提出“所有動物也是由細胞組成的”對施萊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的觀點進行了補充。這就是《細胞學說》的基礎。20年后另一位德國科學家魏爾肖作出了另一個重要的論斷:所有的細胞都必定來自已存在的活細胞。至此,以上三位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加上許多其他科學家的發現,共同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細胞學說。學生通過了解這段科學史能夠加深對細胞的理解,同時也會對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產生由衷的敬意。
二、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育。
有人把生物學發展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描述性生物學階段、實驗生物學階段和分子生物學階段。實驗生物學階段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生物學發展史階段,因此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滲透這段發展史顯得尤為必要。在《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一實驗課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做過這樣的實驗:把綠葉放在暗處數小時,消耗葉片中部分營養物質,然后把葉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經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汽處理葉片,結果遮光的部分葉片無顏色變化,而照光的一部分葉片顯示深藍色。科學家們已經證實,只有淀粉遇碘呈現藍色,淀粉燃燒時能夠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種有機物。學生的實驗是驗證性的,只是重復科學家們一百多年前的做過的實驗,讓學生們體驗科學家們探索科學知識的過程,學習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在后面講到的有關光合作用的探究演示實驗中,可以讓學生們先了解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經典實驗:1、他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到密閉的玻璃罩里,蠟燭不久就熄滅了。2、他把一只小白鼠放到密閉的玻璃罩里,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3、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點燃的蠟燭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里。蠟燭沒有熄滅。4、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里。他發現小白鼠能夠正常地活著。
普利斯特利根據實驗得出了如下結論: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普利斯特利用實驗證明綠色植物可以改善空氣的質量。
后來又經過多名科學家的近百年努力終于揭開了光合作用的神秘面紗。而在此過程中闡明碳循環的美國科學家卡爾文還獲得了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
三、在重要知識點上滲透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育。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可以說是生物科學中十分重要的知識點,也是生物學研究發展到分子水平的一個節點。在這里有非常重要的生物科學發展史的史實,需要滲透給學生。這段重要的史實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和“中心法則”。1953年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在以威爾金斯和其同事富蘭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圖譜的有關數據為基礎,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結構。并在《自然》雜志上率先發表了脫氧核糖核酸鹽結構的論文,提出了DNA為雙螺旋結構,核酸鏈是通過嘌呤和嘧啶堿基連接在一起的。1958年克里克發表了《論蛋白質合成》,克里克推測,蛋白質合成的第一步,一定是DNA先指導合成一段RNA,然后RNA游離到到細胞質中,再去指導合成蛋白質。這里的RNA就起到了信使的作用。克里克把遺傳信息在細胞內生物大分子之間的這種轉移或傳遞規律稱為“中心法則”。
通過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們了解科學家們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動人歷程,展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同時學習科學家的鍥而不舍和不屈不撓的創新精神。通過生物科學發展史的了解幫助學生們學到科學家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為學生們未來投身祖國的科學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姚敦義.生命科學發展史[M].濟南 :濟南出版社,2005. 孫毅霖.生物學的歷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才福明,男,漢族1967年8月30日出生 ,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教師學校生物學科教研員,1991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生物系,本科學歷。多年從事初中生物教學和教研工作。研究方向:生物學科教學、教研及創新教育方面。
indent-count:2.0; layout-grid-mode:char;mso-layout-grid-align:none'>3、加強朗讀背誦訓練,培養語感。這學期,我在每節語文課都突出讀(課文),突出積累(字詞句),突出背誦(經典)。我認為,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
4、做讀書筆記。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程改革,課程目標和內容,科學探究活動,“過程”與“結果”,評價,教育公平,課程文化
初中生物課程改革,是一場涉及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材與課程資源、教學方式與行為、評價體系等諸多方面的改革。課程改革確立的指導思想和目標,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反映了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課程改革實施六年來,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初中生物教育的面貌煥然一新。但是隨著改革的縱深推進,一些問題、矛盾也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碰撞、激蕩,并日益凸顯出來,使初中生物課程改革面臨著困惑與挑戰。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和討論,將有助于進一步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深化初中生物課程改革。
一、課程目標和內容能夠支撐初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并為高中學習打下必備的基礎嗎?
問題闡述:初中教師反映初中課程的知識內容不夠全面,部分重要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欠缺;對學生應該掌握的科學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要求不夠具體,導致教師在教學中難以確定明確具體的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缺乏對生物學基本觀點的要求。高中教師反映初中教學沒有為學生高中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除了初中教學不受重視,開課不足之外,初中課程內容也存在與高中內容銜接的問題。例如,初中知識不夠全面,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學習不夠深入,對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并遷移應用的能力不夠強等。
討論:初中生物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1] 。上述問題反映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沒有能夠很好地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達成“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目標,并為高中學習打下必備的基礎。
1.從知識維度分析
初中生物教育作為提高公民基本素養的普及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具備較廣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對生物界的狀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對生物學的發展規律、重要的生物學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同時,初中教育還承擔著為高中教育打基礎的任務,而高中新課程采用模塊式設計,幾個必修模塊選取的是生物科學中幾個最有代表性的核心領域,這也要求初中課程的內容應該搭建一個基礎廣闊的平臺。而初中課程內容中,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的客觀認識,對不同生物類型的結構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對于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理解等內容較少,不利于生物科學素養的達成。
對于影響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生物學核心概念,學生應深入地學習。“在科學教育界,人們普遍認為,原則上,我們以后的發展方向是,更深刻地學習較少的東西。”[2] 與原教學大綱和教材相比,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對重要概念的要求弱化。課程標準中十個一級主題所附案例,全部是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探究活動案例,沒有針對重要概念的教學而設計的案例。雖然探究活動對于概念的理解, 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但是對于重要概念的學習,單純的講授或單純的探究都是不夠的,應該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領會。為此,課程標準應提供相關的典型案例。教材應加強而不是弱化概念的學習,把橫向的普遍化拓展與縱向的深入化探討有機地結合起來。
初中生物課程的內容不僅要包括生物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應包括這些結果的產生過程。學生通過這個過程,理解一個生物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生物學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一個生物學結論是怎樣獲得和應用的,通過這個過程學習和應用生物學,了解生物學的發展規律,體會科學的本質。“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需要理解,科學是它的歷史的反映,科學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事業。” [3]課程標準和教材都十分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但是對于生物學概念產生的過程重視不夠。
生物學課程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開始, 從來源于生活或原有知識并能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現有課程內容注重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注重把生活和社會作為學生認知發展的活水。然而,如何使學生的學習能夠源于現實世界,又回歸現實世界,還要高于現實世界,引領學生對現實世界有所超越,建構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粱漱溟先生所言:“教育應該著眼于個人的全部生活而領著他去走人生大道”,應成為初中生物課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2.從能力維度分析
課程標準提出的能力目標包括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這些能力要求當中,科學探究能力是新的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難點。但是對初中學生應該了解的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常用的科學探究技能,大多數教師并不了解,課程標準對此沒有明確闡述。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學上的困難。教師在教學時缺乏依據,難以制訂系統的教學計劃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進行培養。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一課程實施中的難點,課程標準和教材中都缺少關于培養創新能力的可能途徑和具體教學方法的介紹,也沒有具體的案例。
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學生應該能夠以所學知識為基點,向外拓展延伸,從豐富多彩的社會中獲取信息,充實自己,滿足發展的需要。課程標準中強調了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這固然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面對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學生應該具備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深度分析,并運用有效信息進行創造的能力。這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而目前初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對篩選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沒有要求。
3.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分析
課程標準提出了作為公民基本素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如愛祖國、愛家鄉、珍愛生命、提高環保意識、健康地生活等;提出了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STS的科學價值觀目標。但是作為基本的生物科學素養,學生通過初中生物課程的學習,還應該初步建立一些基本的生物學思想觀點,如生物進化的觀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發展的觀點等。這些觀點也應該作為明確的要求列入課程目標。
二、科學探究活動在具體教學中真正得以落實了嗎?真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嗎?
問題闡述: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列為內容標準10個一級主題的第一個主題,并給出了為數不少的活動建議,教材中也設計了豐富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旨在倡導探究性學習。然而,經過幾年的課程改革,教師們普遍反映需要學生動手實踐的探究活動過多,難以在規定課時內完成;部分探究活動需要時間長,不能在課堂上完成,由于生物科不受重視,課下活動難以保證;有的探究活動難度大,對實驗儀器、用具等硬件要求較高,可行性差;有的探究活動屬于純生物學探究,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活動的教學開放性大,許多教師害怕學生因思維活躍而“跑題”,把教學過程管得過死,限制了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鑒于以上種種原因,探究活動的實施在大部分學校大打折扣,沒有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討論:國家教育部2001年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4]《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三大“課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導探究性學習”。《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也指出“學習科學是種能動的過程。學習科學是學生們要親自動手做而不是要別人做給他們看的事情。”[3] 在科學課程中應該加強科學探究活動的比重,這是毋庸置疑的。教師們反映的問題,需要在教材設計和教學實施當中解決。
1.明確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學目的,教材設計的探究活動應分層次,數量適宜,同時兼顧可行性和學生興趣
關鍵詞:課程價值;生物學課程;教學有效性
生物學課程作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核心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擔負著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學生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為學生步入社會、擇業和確定進一步學習的專業方向提供幫助。生物學既有學科特有的課程價值,又有泛學科的課程價值,在生物科學迅速發展并日益影響我們社會變革和發展的今天,這門學科在基礎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正備受人們關注。對于人類來說,生物學的確太重要了,現代農業離不開它,醫藥衛生離不開它,環境保護離不開它,生物技術產業離不開它,總之許許多多的行業都與生物學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都與生物學息息相關。現在的初中學生都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很大一部分學生,將成為未來新農村的建設者,如果他們是生物盲,將來能指望他們給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因此,作為一名一線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把握課堂教學有效性,體現生物課程價值尤為重要。
1.運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1.開學第一課,給學生講解生物課程的作用與地位
生物科學研究在20世紀以來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這標志著21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技術的新時代。生物科學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顯現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生物科學在解決人口增長、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等諸多問題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力地促進了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
讓學生熟悉生物學基本原理,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站在人與生物圈相統一的高度,賦予他們神圣的責任感、使命感,使他們明白:人類就是“地球的當家人”,他們還會不計后果地破壞我們“唯一的家園”嗎?
1.2.創設問題情景,彰顯生物學習趣味性
教師在引入新課時,應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架起探索的橋梁,激起學生“我要學”的認知內驅力,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新課的學習,使得師生教與學同步,以期學生迅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如本人在教學《真菌》一節時,提了這樣的問題:夏天的饅頭幾天長毛?毛的顏色有哪些?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顏色?提出這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高,注意力集中了起來。
1.3.進行趣味性科學探究,豐富實驗教學手段。
對于一般性的觀察實驗,可選擇適當的實物、樣本、圖片等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巧妙組織展示。很多實驗觀察材料,就可選擇身邊易取的動植物,比如觀察種子的結構、植物的花以及葉片的結構,既能減少教師在準備工作上的壓力,又能促進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生物,提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加以正確引導,還能增強學生生態環保意識,分工合作意識、自我保護能力等。
引導學生自制一些小教具和實用工具,并給與積極評價,如通過學生制作葉脈書簽、制作“探究光對鼠婦分布影響”的實驗裝置、制作植物標本等手段,提高學生生物學習成就感和學習的積極性。
2.實施有效課堂教學,體現課程價值的理性思考
2.1.開展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源于科學探究的思想,可以說是探究性學習模擬了科學探究的方式,只是簡化一些而已,通過開展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并對探究結果進行表達和分析,不但使他們學到了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合作意識、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對信息處理等方面的能力。
限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開展的探究活動,一般都比較淺顯,如果僅從掌握知識的角度來看,也許只需要幾分鐘就能講清楚,從表面來看,似乎降低了傳授知識的效率。但是,通過活動,可以讓他們去體驗、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
2.2.倡導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理念從“以學科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理解學生、關愛學生,才能獲得學生愛戴和尊敬。理解、關愛學生,就會盡心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誠然,初中生物作為一門非中考科目,學生學習動力不會很強,但學生對生物有著獨特的興趣。我們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挖掘教材內容、基于學生生活實際、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心情愉悅的體驗中學習生物學知識。
2.3.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人格
滲透身心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中學生物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的保健能力,了解青春期衛生常識及青春期相關問題(如遺精、月經)的處理措施,同時教會學生調節心態的方法,處理緊張、焦慮情緒,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講述對人心理、生理的危害,提高對,植物,香煙危害和禁毒工作的意義,學生對具備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培養學生牢固的反毒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拒絕,遠離香煙!
3.理論聯系實際,全方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3.1.完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
生物課程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于驗證實驗,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辦法,突出常用實驗器材的識別、用途、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基礎內容的教學,要講清楚,示范到位,學生要親自動手,反復演練。如顯微鏡是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必須掌握的實驗儀器,能認識它,會使用它、懂得保護它是顯微鏡實驗教學的基本內容,這樣的教學任務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必須要經歷從原理引入到直接感知再到理性積累領悟的反復過程,單憑看圖背要點是難以讓學生真正把握它的使用的。對于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探究類實驗教學,更要尋求方法。
【摘 要】 如何在農村初中生物學課程中開展高效課堂教學研究改革并取得成效?端正學生學好生物學的態度,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濃厚興趣,立足農村生物資源進行教學和采取探究性教學方法等是比較有效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 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改革
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高效課堂教學在城市中小學已經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地開展,并取得很大成效。農村有點名氣或規模較大的學校早兩年也開始高效課堂教學試點,在部分班級選擇幾個主要學科進行試點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培養了一批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教師骨干,為學校全面推行高效課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在農村規模較小的學校才剛開始推行高效課堂教學,生物學作為初中教學中的小學科也應積極進行高效課堂教學。
如何搞好農村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并要取得一定成效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端正學生學好生物的態度
人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端正的態度是學習的法寶。一個沒有正確學習態度的學生肯定學習狀態不佳,學習成績不好,而且往往有厭學心理。農村初中住校生較多,并有許多留守兒童,父母忙于農活或遠離父母,缺乏家庭督促,學習態度很糟糕,對生物這樣的非主流的教學科目更是如此。所以,對于學習生物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應該對其高度重視。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所有科學知識、技術本領,都是通過學習來獲得的。其次,引導學生感受到學習是愉快的。學習生物是比較乏味的,但我們老師要把生物課講生動、講活,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快樂地學習。三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一個會學習的人,不但能夠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自覺主動地學習,而且能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能提出新的學習目標,不斷進步。
二、培養學生學習生物濃厚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學生要獲取科學文化知識,首先要對學習充滿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對生物產生濃厚興趣,其成績就會慢慢提高。在生物教學中,要使學習的知識為學生接受,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地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運用于教學,更新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設置懸念,聯系實際,揭示矛盾,給學生以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例如通過觀察稻谷催芽過程,提出種子為什么會發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等問題。此外,用小盒子親自采桑葉養家蠶,利用農村農田及山上植物、家禽和家畜等實物教學,都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三、立足本地農村生物資源進行教學
農村中學開展生物學教學活動有其天然的優勢,教師應充分利用農村的資源優勢,挖潛、開發課程資源,并合理組織活動,采用多種活動方法,引導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主動參與、在樂于探究的學習環境中得到充分的發展,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我校處在山區,有豐富的生物課程資源,依托這些資源,盤活教材,充實教學內容。在講八年級下冊“綠色植物的生殖”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時,要學生聯系自家農作物及帶學生到田間調查,如水稻、大豆等作物的生長是經過播種發芽、青苗生長、開花、授粉、結果等過程,其生殖屬有性生殖;如馬鈴薯、芋頭等作物的生長是通過根莖埋入土中然后發芽長苗又形成根莖,其生殖屬無性生殖。
四、科學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探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生物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科學探究通常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
例如有關硫循環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組織提問:(1)二氧化硫是怎樣污染環境的,給生物造成什么危害?(2)現在有哪些技術手段檢測大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3)控制二氧化硫污染應該采取哪些措施?為了讓學生盡量參與,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查找資料,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和討論。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資料思考控制二氧化硫污染應該采取的措施: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的清潔型能源,以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多種一些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如柳杉)。這種基于資料的探究方法,以解決某一生態學問題或環境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獨立自主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所學知識的過程來形成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對生態環境深入探究的態度和習慣,并掌握探究的思維方法。
總而言之,高效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產物,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學習研究,大膽嘗試,科學規范的總結而不斷提升,就一定能夠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楊淑梅.如何構建農村初中生物高效課堂[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1(6)
[2]錢世梅.淺談農村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0(12)
[3]倪曙光.淺談初中生物自主高效課堂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3(14)
[4]李玉珍.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4(1)
【作者簡介】
一、創設情境,培養探究意識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種途徑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電子白板等多媒體創設情境,如學習血管與心臟時,利用動畫視頻多角度、多側面地直觀展示心臟的結構和動態收縮圖像,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并歸納,從而解決“四腔、血管、瓣膜、血液流動方向相統一”的難點問題,并能區分動、靜脈及毛細血管的知識。教學中也可利用合適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如學習伴性遺傳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故事,介紹道爾頓的媽媽正常,而道爾頓兄弟卻患病。學生就會產生疑問:母親正常,后代患病,這樣的情況屬于遺傳嗎?這種遺傳是否和性別有關?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成語、猜謎語等形式創設情境。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二、注重實驗,增強探究能力
在新課程理念下,生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和掌握生物學知識技能,更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驗操作,特別是探究式實驗更受到關注,以驗證實驗為基礎,向探究式實驗轉變的生物實驗教學模式逐漸成為一種新趨勢。探究式實驗包括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等基本環節。初中生物分組實驗包括練習使用顯微鏡及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人體的基本組織、草履蟲、人血的永久涂片,觀察種子的結構、葉片的結構,觀察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等。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完成教材上基本的分組實驗外,還可增加一些演示和探究實驗,如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生長發育的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等。在實驗探究中,教師要指引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分析比較法、抽樣檢測法等,這些方法對學生正確進行科學實驗探究至關重要。
三、小組合作,提高探究水平
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信息,通過小組交流,創造性地應用所學知識對信息加以分析歸納,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用在新課教學,也可用于綜合復習。例如,在學習了相關內容后,組織學生討論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重大作用時,可以分組交流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再由各組指定一到兩名學生匯報交流成果,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學生就能知道綠色植物不僅能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而且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既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增進教學效果,又培養了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以實現認知、情感、技能教學目標的均衡發展。
四、走進自然,提升科學素養
作為一線生物教師,僅僅讓學生了解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努力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教學的傳統教學方法。讓學生走進自然,進入社會,獲取更為廣闊的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究生物問題的興趣,擴展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少年宮、養殖場等,也可以組織學生踏青,觀察各種動植物等。例如,在學習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時,讓學生在郊區農田捕捉蝗蟲,用放大鏡觀察其呼吸、消化、循環等系統。又如,在學習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時,可組織學生去植物園觀察各種植物。總之,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之外更為廣闊的資源,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下的初中生物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正確理解生物學概念和原理,還要組織學生開展系列化、多樣化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探究式教學;運用
一、探究式學習的特點及理論依據
探究性學習由美國著名課程專家、生物學家及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所提出的一種較新型教學方式,積極主張要引導學生懷揣類似于科學家那樣對各種事物進行研究。美國生物科學課程研究所于1963年所編寫的BSCS課程,系統化闡述了施瓦布所提出的探究式學習思想,使生物教育邁向了現代化道路。近些年來,伴隨新課改的持續深化,有關探究教學的研究正呈全面迸發之勢。2000年,國家教育部向全國的《全國普通中學課程計劃》中明確指出,在全國范圍內新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課程體系架構中,首次將研究式學習活動劃歸在內,并積極提倡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參與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掌握相應知識的同時,促進其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系統化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以及各種潛能的發揮,通過開展諸如表達與交流、調查研究及發現問題等探究使活動,使學生在各種體驗科學研究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實現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改變傳統大量反復訓練及被動接受的填鴨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優質的科學思維品質,,進而激發參與熱情與學習興趣,在不斷問題探究當中,學習新知、鞏固新知,養成不斷探索、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所存問題
研究指出,當應用探究式教學后,一些學生出現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成績顯著下降的狀況。究其原因,針對部分喜歡生物學科的學生而言,開展探究式學習,對他們思考問題有利,能夠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有助于其學習成績的提升;而針對那些不善于或不肯主動思考的學生來講,開展探究活動,他們也僅能跟風,作為活動的旁觀者,因此,在活動的始終均難以學到新知識。如若未制定有效的學習策略提供引導,則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在學習上會出現越發嚴重的兩級分化狀況。
三、初中生物教學有效開展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一)更新教學觀念,重視師資培訓
要想更好的開展探究式教學,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奶為其關鍵。對于新課程改革而言,其將以人為本,注重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其核心理念。這便要求生物教師將傳統填充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給予改變,在實際教學當中,利用諸如實驗、研究及討論等教學組織形式,來積極引導學生,以主動姿態參與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轉變為基于教師引導下的富有創造性、堅韌性與主動性的過程。更新教育理念,還需構建一種更加符合時下教學要求與需要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本質上乃為一種平等協作的關系,需徹底性的改變以往那種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的關系,構建一種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針對學生在探究當中所出現的不足與問題,教師需及時給予引導,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有效將其解決,在此不過程中,還需注意不可打擊其積極性。另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除了要對教材進行全面鉆研,將教材的精髓吃透,還要結合學生實況,以認知結構及學生能力為著眼點,設計學生學法與教法;除了要考慮到學生能夠將此些知識予以掌握,還要考慮怎樣對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給予培養,最終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在現實教學工作中,需重視教師的指導與培訓工作,促使初中生物教師能夠更快、更好的熟悉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提升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的能力,最終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輔助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習生物興趣
學生乃為整個探究式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此活動實際實施中,教師需注重引導,為學生提供支持與幫助,使學生對整個探究過程能夠親身經歷,對探究過程予以體驗與感受,從而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創新。在設計探究式教學的引導環節時,需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探究興趣,另外,還需與教材自身性質以及學科特點相符。在學生自主性程度方面,探究式教學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現實教學工作當中,可著眼于哪些已知的生物事實材料,遵照自主、合作、引導及創新的發展脈絡,積極為學生營造、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如鋪墊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獨立思考,以主動姿態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為各層次學生提供寬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這樣便能夠較好的課堂內容向學生想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轉化,學生在此種教學氛圍中,能夠更好、更多的學習新知,發現問題,并將之解決。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合理化運用探究式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新知,而且還有助于其思維廣度、創新能力及問題架構的培養,學生在此種教學氛圍中,能夠更好的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艷.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施現狀及其對策[J].教師,2012(27):43-43.
[2]蔡振斌.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的策略[J].讀寫算:教師版,2014(33):152-152.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已經發展成多學科綜合滲透的高科技領域,而且成為21世紀高科技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縱觀中學教師和學生對生物的態度,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生物教學現狀令人擔憂,前途不容樂觀。由于近些年生物沒有被列入中考范圍,所以生物學科在我國初中教學中一直被定位為“小學科”,是教師眼中的“豆芽科”,是學生眼中的“副科”。應該如何改變生物教學現狀呢?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好生物呢?核心問題就是:糾正教師和學生的錯誤觀念,擺正生物學科的地位。
一、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1.認識生物技術的重要性。提高生物技術發展水平,是提高我國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生物技術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對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具有強有力的促進作用。生物學已經成為21世紀的帶頭學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為21世紀的龍頭產業,生物科技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依據。
20世紀以來,生物科學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突破已經使生物學這門古老學科煥發了青春。隨著它與物理學、化學、數學以及其他學科之間不斷交叉、滲透和融合,作為藥學、農學、環境等學科的基礎,更為物理學、化學、信息科學、材料與工程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給學生展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生物科技成就,讓學生認識生物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使學生改變對生物課程的態度,以便在以后的學習中打消生物是“小學科”的觀念。
2.認識初中生物課程的重要性。初中生物課程是初中的必修課程,是培養學生生物思維的重要途徑,對我國以后生物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前幾年全國上下大興素質教育,呼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中考不再考生物學科,只在初二下學期結業,使得生物學科在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令人尷尬。許多學校生物專業的教師紛紛改行,生物學科成了“捎帶”、“搭配”,以致教師和學生忽視了生物學習的重要性,致使生物學科教學現狀令人擔憂,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學生的生物學素養令人擔憂。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教師就必須轉變觀念,重新認識生物學科的重要地位。
二、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認識到初中生物的重要性后,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為以后我國生物技術的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1.依“綱”扣“本”,結合實際,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方案。教學大綱和課本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它規定了學生學習生物的大體方向以及學習生物所要達到的目標。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學大綱,吃透教材,才能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目的及要求,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學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識。大綱規定,生物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師要從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綜合考慮,不能顧此失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各個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能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結論,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
2.教學方法要得當。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思路明晰,訓練步驟高效,這才是較完美的課堂教學。當今的生物學教學已經漸漸超越了限于知識傳授的結論式模式,而轉向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開發學生智慧的過程,轉向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操作,有效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知識發生,親歷問題研究,總結相應知識,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優化獲得未知知識和技術的學習策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除了在課堂上運用恰當的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外,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生物的方法,使學生在生物學習時自如運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加深入地探索生物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