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15:44: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必修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中語文教學《寡人之于國也》鑒賞
1.結構嚴謹。
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3.氣勢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高中語文教學《寡人之于國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教學《寡人之于國也》鑒賞相關文章:
一、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急切呼喚課堂的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
隨著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備受人們關注,可是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主陣地——語文課堂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有的教師在講臺上激情滿懷,滔滔不絕,而臺下學生兩眼茫然,昏昏欲睡。語文課通常被學生當做休閑課、放松課。有的學生甚至認為: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由于高考命題的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只要背誦題是課內的,一些學生質疑:學了也不考,學了有什么用?因此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并不高,整體的語文素養也是參差不齊的。而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一些教師花了大量時間死記硬背繁瑣的語文知識,功利地去告知學生答題方法。我們所有的目的就是提高高考語文那張卷子的分數。語文的人文性內涵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課堂上為了追趕所謂的進度,往往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提問,也是只能關注到少部分同學,不能關注全體。在這樣的狀態下語文不再是充滿靈性的美文,潤物細無聲的熏陶,而是變成了面目可憎的說教,無邊無際的試題。
在競爭日益嚴峻的今天,高考制度決定了學生過多地被功利思想支配,希望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益,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課后學生不會花過多時間學習語文,我們能夠抓住的只有有限的四十分鐘的課堂。這四十分鐘我們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改變語文課堂教學中效率低下的現狀,打造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的課堂?這成為一線語文老師急需思考和探究的課題。
二、打造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反思
如何打造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分別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反思。
(一)教師要潛下心來讀書,不斷提高自身的學養
俗話說:“打鐵還要自身硬。”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學無止境,教師這個職業比任何其他職業都來得艱難,需要不斷加強學習。但是,讀書對老師來講是一種奢侈。成天是作業、試卷、瑣碎的班務工作,繁重的工作把人碾壓得佝僂蒼白,讀書這個必修之課成了奢侈的夢。
讀書應該是教師的常態生活,語文教師更應如此。語文教師不讀書,必定難致遠處,課堂枯燥,解讀低弱,語言乏味,了無生氣,教學只能是壓滅火花,扼殺靈性,捆綁靈魂,造就淺薄。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從來不愛文學、不看“閑書”(教本教參之外的書)、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讀的語文老師,能夠讓他的學生愛上語文、愛上讀書。
所以,要實現語文課堂高效的目標,語文教師必須潛下心讀書,不斷提高自身的學養。
(二)因材而設,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重點突出
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是一堂語文課的靈魂,它既是教師教的指南,又是學生學的指標,也是語文課堂評價的依據。語文教學目標首先要明確,一堂課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上課前就要“瞄準最后的結果”,這個目標要根據教師選取的教材內容而定,這就要求教師吃透大綱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學生,寫好教案,做到腦中有綱,腹中有書,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標越明確,課堂教學過程的組織就越緊湊,教學效果就越明顯,教學的目標要重點突出。一堂語文課不能面面俱到,目標確定了,講什么,練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證重點。所謂全面,是指在課堂40分鐘內能夠解決的最大范圍;所謂重點,是指從面面俱到的任務中找出占主導地位的任務。最后,語文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知識、情感、學法、實踐技能提出相應目標。通過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實現語文課堂“三高”目標。
(三)精心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的導入是一門藝術,恰當的導入手段和精彩的導語往往能夠在課堂中“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肯學、想學、會學”,使課堂真正達到高效。例如在教《林黛玉進賈府》時,我從時下最火的紅樓夢中人的海選講起,這是一個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講必修一讀本《忙碌經紀人的浪漫史》時,導入由趙詠華演唱的《最浪漫的事》。
(四)精心設計巧妙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
斯騰博格在《思維教學》中明確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的思維。”培養會思考的人,是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如何思考”,幫助他們思考,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策略正是促進學生學會思考的重要教學策略之一。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是好的問題呢?北大錢志亮教授給了我們一個參考答案:“能夠觸及學生思維神經的問題,于藝術知識十字路口的問題,樹立著思維導向目標的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能擴展學生思維時空的問題,能迸發出思維火花的問題。”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每一位同學都能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激發自己的閱讀興趣和探究,通過閱讀、思考、實踐和體驗,喚醒他們的生命意識,豐富他們的生命內涵,提升他們的生命質量。“與語文共舞,讓生命鮮活!”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整個課堂就會迸發出生機和活力。師生關系就會呈現出和諧之美,教師不再是權威者、控制者,而是與學生就某些問題進行探討的對話者,課堂因而變得高效。
(五)“閑言碎語”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在授課中可以根據教學進程,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隨機應變地插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故事、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碎語。這些“碎語”不僅可以調節教學節奏,輕松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而且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實現課堂高效。
總之,打造語文高效課堂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的研究課題,涉及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語言等諸多方面。只要我們在研讀教材時,在教學設計時,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站在學生的立場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想一想能否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發展,語文課堂就能真正實現高效。
【關鍵詞】高中語文 多媒體教學 作用和意義
我國教育改革至今,教育現代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對多媒體技術的掌握已經是每個老師必修的技能。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這也必然引起教育手段的改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教學生活發生的變化,究其原因還是得益于這些年多媒體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成熟。與社會現實客觀的相結合來看,高中語文進行多媒體教學已經是一個必然了。教育也是要適應潮流發展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也將會大范圍的應用于教育之中,并與課程進行有機整合。語文課可以說是任何課程的基礎,語文教學更應該在這方面做到表率。我們現在面對的教學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作為教師也是要做到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要合理及時的利用好現在技術來改善教學方式。我們要充分考慮多媒體教學與課堂實際結合的方法與經驗。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應用好多媒體技術這一問題作一些探究。
一、多媒體教學的含義
教學客觀上要求高中語文教學信息化,要想真正理解多媒體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多媒體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將教學內容生動地再現于課堂,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等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通過多媒體這個手段能直接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和寫作思維方面的視野開闊。能夠最大化的拓展學生在單位時間所獲取的知識和信息量,從而加速信息的傳遞,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將被充滿個性的教學方法所代替,真正體現教師對學習者的智力、性格、興趣、需求的尊重。從這個角度看,多媒體教學能夠促使教學環境發生根本變化,愉悅的環境中完成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在語文課上獲得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強了,學習的興趣也相應產生了,這些都是過去傳統的語文教學所無法比擬的。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教學,其真正的目的是充分調動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創新性,激發、促進、鍛煉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現代化教育技術與中學課堂教學的整合具體就體現在語文教師要能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這些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創造出圖文并茂、聲像結合、清晰直觀的教學環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給學生帶來了優美的視聽享受和新鮮感。例如在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課時,怎么才能體現出這位悲情英雄的壯舉呢,我們通過播放PPT先渲染環境,大雪紛飛,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破舊的山神廟,這樣給學生感官上的第一印象,再通過不同的人物形象刻畫,把壞人和林沖有一個鮮明的比較,這樣很能吸引學生們的眼球,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最后再加些武打動作,這樣更能吸引學生們的熱情,對課文的理解能達到一種奇效。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推動著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向多媒體邁進,教育也要面對社會現實,教育也要跟上時展的腳步,這是時代的客觀要求。學校必須引進先進的教育模式來推動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必須通過多媒體這個手段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興趣。語文課在運用這個手段上必須走在前面。
三、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最大限度地優化高中語文教學
多媒體教學在實際的運用中只能是作為一個教學輔助來進行,實際上還得以老師教學為主導方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能被多媒體多代替的。從教師自身來講,要是覺得多媒體已經對常規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么他是無法提高自身的水平的。要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和積極性。我們要把多媒體和實際課堂結合起來,兩種教學方式的結合是很有意義的,結合的好處是很大的。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也是不斷創新和摸索的過程,努力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讓多媒體能夠最大化的為語文教學來服務。傳統的教學,都是通過教案來傳播講解,讓學生標注一些重點和難點。但是在學生自身來講,對于這些重點和難點并不能很好的認識和掌握。在現代文的學習中,學生對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關鍵詞語的體驗很難突破,而運用多媒體能幫助引導啟發學生,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突破難關。充分能夠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來加強理解和記憶。
四、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誤區和未來
信息化課使學生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更加生動和更加具有趣味性,與實際的結合很緊密。信息化課生動活潑的特點使學生能夠產生極大的學些興趣。利用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來改造我們的教學,一直是眾多老師長期想要實現的一個愿望。多媒體課雖然滿足了學生視覺感官上的需求,但是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在多媒體形式的語文課上幾乎聽不到學生的讀書聲。高中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讀還是寫,都是缺一不可的,二者都要兼備。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信息化課中的高中語文更能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對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總之,多媒體教學對學生掌握實際知識的效果來看,既有好處也有壞處,我們要真實的認識到多媒體課的本質和傳統教學之間的區別,認清楚多媒體課的實質精髓,把二者做到一個很好的結合,多大化的做到二者之間的互補,做到各種教學的實際效果最大化,加快實現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的現代化。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誤區 對策 做法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五大誤區及對策
1.對備課的認識誤區。
這是實施語文教學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備課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教案應該是個性化的、獨特的,是教師智慧的結晶,對教學思考的結果。它不僅僅是一份抄寫的工作,更多的是從實際出發,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2.作業布置與批改的認識誤區。
語文作業的目的是啟迪學生的靈性,訓練學生的思維,因此語文作業應該是靈活多樣的,也應該是很個性化的。例如,聽寫,聽范讀,聽廣播,朗讀,默讀,背誦,口語表達,演講,作報告,回答問題,討論,辯論,讀名著,讀報刊,觀察生活,感受社會,寫日記、周記,應用文寫作,高考作文訓練,摘抄,做讀書筆記,寫心得感想,做分析總結,等等。關鍵在于老師怎樣去引導,怎么去操作。配練習要做一點,資料要有一點,但我們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讓它來指揮我們的教學。
3.關于作文教學的認識誤區。
作文教學首要的問題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觀,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要讓學生知道寫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讓學生對提高寫作水平有信心。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不能一概而論,寫作要求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對學生有耐心,讓學生克服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每次作文不一定讓所有學生都按同樣的要求來完成,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即使全文漏洞百出,難成其文,也不能求全責備,對學生的微小進步視而不見。作文的布置一定要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具有極大的開放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刺激學生的寫作欲望,傾訴欲望。
4.關于教學關系及師生地位的認識誤區。
在現代教育中,教師要永遠走在教學的前面,研究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盡最大努力去喚醒和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學生擁有積極的心態,樹立了對自己潛能開發的強烈的自信心,外力就會變為內力,學生就能永遠前進。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力量,要贏得學生的信任與熱愛,必須首先做到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創設良好的創新教學環境的前提。因為只有在師生互相尊重、和諧的環境中,學生才敢于發表各種見解;只有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學生才能將個體的主體力量充分地釋放,所以要處理好師生在人格上互相平等的關系。教師的這種人格力量折射到學生身上,會促使學生自尊、自立、自強。語文教學的根本是啟發靈性,是審美,語文老師給學生的是一種影響,這也就決定了很多語文課都必須由老師來唱主角,有些課非得一講到底,盡情發揮,講深講透講夠,學生才會在你的帶動下去拓展,在廣闊的文學天地中遨游。
5.關于把握教學尺度的認識誤區。
教師在串講文學作品時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因為文學作品本身是形象生動的,教師的串講應該成為對該作品形象性的發揮。語文教師應該注重提高文學語言方面的修養,授課的內容自然離不開對理論概念的闡述,教師在闡述這些理論內涵、概念定義的時候,就應該使用整肅嚴密的語言。教師介紹作家生平時,在不游離講授內容要旨的前提下,適當地穿插一些趣聞軼事,也是必要的,它能寓教于樂,活躍課堂氣氛。在講述趣聞軼事的時候,應該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做法
1.轉變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如何把在學校里學的專業知識、教育學知識,更多地著眼于學習的層面,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去,即把原來學的一些知識技能轉化為一種教學的能力?教師還要從實際出發,學到更多,提高自身能力的知識。還有一個觀念的表達問題,比如說,抽象化的、觀念藝術,還有一些通過一種象征的手段進行表達。對大多數的高中生來說,他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思維往往被束縛住,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斷習充電,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素質,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追根溯源,這主要還是一個觀念的問題。
2.注重引導,豐富學生想象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沒有創造就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語文教學以引導學生進行創造為主要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多進行創造性的訓練活動,挖掘想象力。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創造的先導和母體。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奇、易興奮、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興趣點,憑借一定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獲得知識、表現藝術情感的欲望,從而主動自覺地進入想象氛圍。教師要通過挖掘、誘導,給學生一個由想象、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學生的想象在廣闊的天空中翱翔,從而達到語文課堂的最佳效果。
3.培養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有了興趣,才會集中精力,積極思考,而且會達到廢寢忘食、欲罷不能的地步。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就會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行之有效的形式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學生的學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使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高興的事。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刻苦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法,利用圖片、幻燈、攝影、音樂、多媒體等一些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和諧、民主、快樂、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樂趣中步入樂學的天地。
4.拓展空間,利用自然優勢發掘有效的教學資源。
在上語文課時,學生的學習資源短缺,常常令教師感到為難。其實,只要教師肯動腦筋,充分利用好身邊的環境,就可以指導和帶領學生根據季節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拓寬語文課的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為其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好身邊的自然環境資源,讓學生身臨其境,組織學生開展“走進大自然”的課程活動。比如,讓學生采摘一些自己喜愛的鮮花野草和青青的枝條,隨手編個花環、插只花籃,這些都是學生習作的好素材,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又能為學生表現大自然、寫作大自然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審美教育 形式美 形象美 情感美 哲思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①
語文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個體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理想,即通過語文審美教育培養個體對于語言的形式美、語言性文藝作品的藝術美、語言交際中的社會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樹立個體崇高的審美理想、高尚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趣味,促進個體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語文的審美教育功能不僅沒有充分體現出來,而且有逐漸被弱化的趨勢。高中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很多時候對語文科投入的精力是很少的,也無暇去發現和感受語文的美。因此,語文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對學生加強審美教育,應當從美學的角度去引導學生觀察語文中的“美”,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欣賞。
一、讓學生學會欣賞形式美
我們所說的形式美指文章結構上的美,包括語言、段落、節奏、韻律等。以語言美為例,散文經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語言是越品越有味道。
(一)疊詞美
疊詞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等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二)動詞美
“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挨著……”好一個“挨”字,不僅使荷葉人格化,而且活脫脫地畫出了一群穿著短裙的少女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點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個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氣朦朧的境界。
(三)修辭美
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句寫靜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纖塵不染的美質。通感的運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光”與“影”是黑白相間的畫,作者把它移植到了聽覺上,好像聽小提琴名曲一樣,這樣就把月光令人恬適而愜意的感覺寫出來了,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深遂美感。
每篇好文章都是一個有機整體,它所采用的結構往往是它自身所能采用結構中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一種。巧妙結構的選擇會更能彰顯作品的美。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在形式上采用了行首錯落寫法,契合了全詩的輕盈、舒緩的節奏,從而具備了結構美和節奏美。
二、讓學生學會欣賞形象美
形象是激發學生情感的基礎。沒有鮮明、具體的形象,就不會有發自心靈深處的真情實感,更不會產生激動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通過鑒賞形象來實施美育。高中語文教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勝枚舉。比如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單元選了三篇古代人物傳記,就是希望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感受人物形象之美,學習他們身上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胸懷廣闊、才干卓絕,廉頗心地正直坦蕩、勇于改錯;《蘇武傳》中蘇武忠君愛國、堅忍不拔;《張衡傳》中張衡不慕名利、潛心科研。這幾個人物形象都有著偉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善加利用引導,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
還有教材必修一中勤勞善良的保姆大堰河,渴求真理、勇于斗爭的劉和珍,敢于懺悔、“解剖自己”的巴金,幽默睿智、博聞強記的梁任公,可以說每個人物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感悟的地方,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能引導學生領會這些人物的偉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對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三、讓學生學會欣賞情感美
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從而愉悅性情,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完美的個性。
比如蘇軾的《赤壁賦》,學習時就可抓住文中景物描寫以及“蘇子”與“客”的感情變化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飄飄乎如遺世獨立”,蘇子與客人泛舟夜游赤壁,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賞心悅目,樂在其中。“飲酒樂甚”,扣舷而歌,客人吹簫伴奏,聲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客人觸景傷懷,發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人生感慨,蘇子也被客人的情緒感染而滿面愁緒。最后,蘇子以“水”和“月”作比喻,從“變”和“不變”的角度闡明了“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道理。這是一種多么闊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使得蘇軾在被貶黃州的這段時間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赤壁懷古》、《定風波》。
學習蘇軾的作品,引導學生了解其曲折的人生經歷,感受他即使面臨打擊、身臨困境,也能保持豁達、超然、灑脫、樂觀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面臨困難保持樂觀通達的精神狀態。
四、讓學生學會欣賞哲思美
高中教材中有許多充滿哲思的精品佳作,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意韻、探求文章哲理對學生的能力提升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雖然蘭亭盛會早已成為陳跡,但《蘭亭集序》中,作者表達的生命的歡愉,寄情山水的超然,樂極生悲對生死問題的浩嘆,千百年來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動。生死和人生價值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蘭亭集序》因其中蘊含的生命意識和哲學意味而使其后的人得到不同的啟示。
再如莊子的《逍遙游》,它主要說明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至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游于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游。簡單說來,以道為體,任物自然,就是逍遙游了。這種游,是無窮的,沒有局限,無需憑依,是徹底的自由。 對于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而言,無形關系網的束縛總是存在的。莊子告訴我們,要擺脫這種束縛,只有從主觀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輕,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小;把自我視作不存在一般,做到佛家所說的“去我執”,就可以解脫了。莊子的哲學理念即使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積極影響及啟發作用。
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作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品味作品的哲思,也是促使他們學會觀察生活,善于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徑之一。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闡釋了這樣一個道理: 生活中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并把這種美傳遞給別人。這一點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是非常必要而且義不容辭的。高中語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熱情洋溢的抒彩和名家作品集中體現了文學作品的美。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和欣賞,從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讓學生多多發現語文中的美,讓語文的審美教育功能得到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一、《唐詩宋詞選讀》教材怎樣選
選修課姓“選”,就必然涉及教師對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檢測等諸多方面的選擇、處理。《唐詩宋詞選讀》教學時數較為有限,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根基尚淺,教師選修課教學經驗仍待積累,教學時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1.詳略得當,選擇有譜。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取舍,使教學詳略得當,收放自如。《唐詩宋詞選讀》有些詩詞主題相同、風格相近,可以取精擇要,也可改為學生自讀,甚至直接捐棄不用。“選擇”還要注意“組合”,可以打破教材的編選順序,以學生最易于吸收的方式進行重組,促使學習內容更優化,努力擴大教學視野的成果。如以送別詩為例:《唐詩宋詞選讀》以送別為主題的詩歌就有以下幾首: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李頎的《送魏萬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主題來串講,讓學生了解送別詩的情感和手法。
2.對接必修,延展拓深。如何讓學生和詩歌親近起來,教師要不斷尋求教學的源頭活水,從必修教材上下工夫。高中必修教材甚至初中教材的詩歌學習,便會成為學生學習的紐帶。如學習沉郁頓挫的杜甫詩單元,《兵車行》的教學可以《春望》導入,以《石壕吏》延伸;中唐詩單元,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的教學可以由必修一課文《始得西山宴游記》導入;豪放飄逸的李白詩單元,《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教學可以必修四《蜀道難》延展。學生只有對文本產生“親近感”,才會排除各種無關因素的干擾,即莊子所言的“疏淪而心,藻雪而精神”。
“選”,實際上是教師以智慧奪取教學時間,以“博觀”“約取”教學內容。教師心中有“譜”,才能讓選修課真正切合學生的需求,真正與《唐詩宋詞選讀》教材“經典詩詞”的身份相匹配。
二、《唐詩宋詞選讀》教師怎樣讀
《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因其借鑒少、難度大,教師更應在研究教材教法、豐富自身知識、拓展活力課堂等方面加強修習。
1.內外兼修,胸有成竹。教者要明了教材的編選情況,要試圖與教材編者對話;尤其要做到領悟單元導入語的精髓;單元導入語言簡意賅,介紹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環境、主流詩歌和代表作家,教師可指導學生“知人論世”。唐詩宋詞具有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等多種因素的美。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圖來挖掘唐詩宋詞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悟唐詩宋詞意境的美。《唐詩宋詞選讀》配有大量詩(詞)意畫、人物畫像圖和書法篆刻作品等;可以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教師切勿熟視無睹,要指導學生邊看邊讀,啟發想象,再造情境,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另外,要深入研究教材所選的教讀詩詞。“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化殿堂內的璀璨明珠,大多數一線教師對唐詩宋詞的把握, 僅限于代表詩人的代表篇目。不少教師教學時僅捧著一本參考書,實在逼急了利用網絡下載一些教案來“救火”,長此以往,教學勢必支離破碎,教師又怎能“求其放心”呢?因此,較為系統、力求深入地去理解《唐詩宋詞選讀》思想精華,顯得十分必要。
2.視野開闊,授人以漁。直面教材,走近作者,誦讀感悟自不待言;搜集比較,閱讀借鑒,系統學習也很必要: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厚積薄發,沈祖鋇摹端未噬臀觥鋒告傅覽礎…各有特點,不一而足,教學中盡可劃出“名家賞析”一塊教學內容來,教師把自己備課的“幕后”工作可以大方地展現到“臺前”,既讓學生對經典學習有全新的認識感受,又能真正“授人以漁”――學生學會自己讀詩詞,做摘記,經典學習的意義即已超越課堂教學本身,收獲的將是無盡的“不教之功”。另外如梁衡的《讀韓愈》《亂世中的美神》《把欄桿拍遍》《讀柳永》、林語堂的《坡傳》、余秋雨的《坡突圍》、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以及詩詞的一些通讀精選本,教師自己先精選閱讀,再擇要介紹給學生閱讀,相信幾本書讀下來,師生重新審視教材,會有別樣的情感和認識水準。
一、教育觀念要“變”
觀念是束縛人們行動的枷鎖。要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教師就必須更新頭腦中的一些傳統、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教師職能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楷模,學習技巧的傳授者,教育科研的專家。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首要的就是更新頭腦中的一些傳統、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
1.轉變教育觀念
這必然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業務素質。所以高中語文教師不僅應該具有高尚的語文素質,而且應該具有高深的業務素質。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形成多層次新型的知識結構,具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進而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促進他們德才素質的全面提高。
2.轉變教育觀念
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高中語文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離開了學,教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必須確立起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觀念,把自己的角色體驗學生的處境和感受,引導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把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勵、組織、點撥的作用。總之一句話,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圍繞學生轉,讓他們真正參與教學過程。
二、教學模式要“變”
在實施新課程的這幾年中,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目前課堂教學模式顯示出了其與新課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視點,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課堂教學的活動需要重新規劃,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方式需要重新規范。可見,新課程給我們在一線的新課程實施者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就是要變化我們的課堂,將新課程真正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
1.當今語文課堂存在的弊端
我們的課堂之所以要“變”,是因為從新課程標準的角度來審視,當今的課堂存在許多弊端,突出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教條化。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唯教材、唯教參、唯教案。教師把教材中的內容當作金科玉律,把教參中和提示當作顛撲不破的真理,把預設的教案當作亦步亦趨的向導。課堂教學沒有創造,沒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鋪直敘、機械性的重復勞動,有的只是學生的應付與無奈。
(2)模式化。教學結構模式化、教學具體行為的模式化。課堂教學結構依然沿襲半個世紀前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模式,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沒有根據課型、學科和學生年齡、年級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種刻板、僵化、一統的方式表現出來。課堂中具體的教學和管理行為長期以來凝為刻板的、單調的、不變的模式。研究表明,一種行為如果只是用一種純粹化了的形式表現出來,就逐漸只保留它的形式意義,其實質性東西就會越來越遠。
(3)靜態化。一是課堂中無真正有效地交往與互動。真正的互動與交往應該是平等展開的,真正有效的互動與交往應該能使師生雙方都發生一定的正向變化。二是課堂上過于關注固定化的靜態知識,極少涉及探究知識的方法,即重視結論性的或者說事實性的知識,而對程序性知識也就是那些引導學生如何去做的知識產生的過程涉及甚少,學生對不少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來,更不知其所以去。”
2.改革之道
基于課堂教學存在的這些弊端,我在貫徹實施《課程標準》精神實質的過程中,對教學方式進行轉變,并在高一新課程的實施中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與時俱進,適應新的情況。
(1)以學生學習為立足點,使課堂“活”起來。處在改革開放年代的21世紀中學生,思想敏銳、興趣廣泛、參與意識很強烈,對問題總喜歡刨根問底,他們不滿足于知道是什么,而是深究為什么,因而教師需要巧妙“布惑”,設置障礙,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思考欲望,這必然要求徹底改變過去沿用了幾十年的“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采取各種教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使課堂“新”起來。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并與語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可以提高語文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德國哲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感覺的觀察比之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
三、學習方式要“變”
教師應確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思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發展善于創新的意識,樹立學生的主體性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主體性教育觀念的指導下的語文課教學應開展課堂討論,提高學生素質。我多次嘗試這樣分組討論,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討論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學會想問題、辦事情,這樣的討論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不讓學生去思考和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者僅僅把討論當作是一種形式的話,書本上的知識就會變成死的教條,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就純粹是應試的需要,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又從何談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