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09:05: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農村建設健身器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竹縣月華鄉愛國村村委會的小院壩里,不時傳出一陣陣笑聲。一掛嶄新的秋千上,飛蕩著一名快樂的小女孩。身后的老奶奶,在不斷為她加油。在另一側的一組健身器材上,兩位老大爺一邊聊天,一邊活動著筋骨。
“你看,我現在身體是變得越來越好了!”談起這些體育設施給村民帶來的好處,71歲的村民唐仁志老人高興得合不攏嘴。
唐仁志老人告訴記者,自從村里今年9月份安裝上這批健身器材后,他每天都要帶上小孫子一起到這兒來舒活舒活身子骨。
“以前只看到城里人茶余飯后有這些東西消遣,現在我們農村人在家門口也能玩上這些健身器材,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喲!”
在愛國村村委會辦公樓里,有一間開放的圖書室。雖然不大,僅有10多平方米,但書架卻排滿了四壁,上面擺滿了各類圖書4000冊以上。
圖書室中間的一張大桌子旁,坐滿了前來看書的村民,一些沒有座位的村民,靠在書架旁翻閱。
“現在是農閑時節,村民們都趁空來‘充電’。”該村村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村民們不僅可以來圖書室看書,還可以將書借回家。
村民陳中兵是圖書室的“常客”。他告訴記者,他家養了100多只鴨子,每年養鴨的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這得歸功于圖書室相關書籍中的“妙招”,使他從中獲益匪淺……
憑借這幾年的養鴨收入,老陳已經蓋上了兩間一樓一底的住房。最近聽說縣里正在搞新農村建設,他還準備到附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點再去修棟樓房。“你看,我不出門打工,就憑在村里搞養殖,一樣可以發家致富”,老陳自豪地說。
一、基本情況
我縣轄23個鄉鎮,357個行政村。近年來,我縣的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塊:
1、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達143個:其中2006年實施了1個,2007年實施了4個,2008年實施了17個,2009-2010年實施了21個,2011年實施了10個;2012年實施了29個;今年正在實施的工程點達61個。
2、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達3個:其中2012年實施了2個,今年正在實施1個。
3、全民健身路徑工程1批:即鎮健身路徑工程;
4、在新農村建設點、“三送”點實施有大小、規模不等的體育健身工程。
實施的143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5批的健身路徑工程中已撥付場地建設補助資金達94.5萬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突出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
我縣成立了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領導小組,由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發改委、縣體育局、縣財政局及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并設立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由體育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日常事務。
(二)找準切入點,與新農村建設統籌兼顧,做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工作。
我縣將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列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各新農村建設點在掛點單位的支持配合下,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認真做好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工作。一是堅持節約優先、規劃優先、環保優先,把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與村容村貌整治相結合,充分利用荒地荒坡、廢棄水塘、閑置房屋,或填平,或翻修,因地制宜,綜合整治,變廢為寶。既解決了地臟水臭問題,又建成了體育健身設施,美化了村容村貌,使農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顯著改善。二是把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與培育新農民、創建新村鎮、塑造新風貌結合起來,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不僅促進了城鄉體育、區域體育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增強了農民身體素質和生產經營、就業創業能力,而且帶動了村鎮的整體規劃,改善了農村發展條件和生態人居環境,提升了農村發展的軟實力
(三)廣泛宣傳,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工作,與廣大農民朋友利益密切相關,涉及土地、勞力和資金。在實施過程中,著力加強了宣傳發動工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黑板板、懸掛宣傳標語、制作“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宣傳片,印制宣傳冊等形式大力宣傳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工作的意義、作用。通過宣傳,農民群眾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全民體育健身工程工作全面鋪開后,立即受到各鄉村的熱烈響應,出現了爭著要求實施的現象。同時我們還十分注重用典型說話,通過組織干部群眾到已建好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示范村學習考察、比賽交流,讓大家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學有方向、干有目標。
(四)建好管好用好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
我們在工程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著力把握好以下關鍵點:
第一、在選址工作中,強調農民自主申報、鄉鎮政府推薦和嚴格考察。
第二、在日常管理中,我們要求各村委會要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各鄉鎮政府要監督到位。
第三、培養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推廣科學健身方法,指導農民群眾用好體育健身器材,充分發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作用。七年來,我縣累計培養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357名,做到了每個行政村配備一名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
三、存在問題
由于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涉及面廣,單個項目資金數額較小,在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切實解決好。
一是經費不足。隨著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原定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每個村0.7萬元的場地建設費已遠遠滿足不了項目建設,大多數行政村無資金積累和收入來源,造成建設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二是進度不均衡。個別鄉鎮對項目建設只做一般性安排,責任不明確,措施不到位,督促檢查不力,致使項目建設滯后;
三是部分行政村難以落實建設場地,造成項目建設進度緩慢,甚至擅自更換工程點;
四是個別行政村器材管理不善,導致器材受損現象。
四、工作建議
1.當前我國農村體育的現狀
1.1農村經濟狀況
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相比較,無論是人均純收入還是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都有很大的差距。
1.2農村體育人口
調查表明,我國城鎮中有51.23%的人口在1996年參加過體育活動,而農村人口參加過體育活動者僅占28.97%。且隨年齡的增長,參加體育活動者比例呈明顯下降的趨勢,主要是由約占全國
80%農業人口體育活動者比例變化所引起的。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數量少、比例低是農民體育的基本狀況。
1.3農村體育場地設施
目前農村體育的發展十分落后,場地設施缺乏是制約農民參
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統計,我國現有體育場地85萬多個,其中僅有8.18%分布在鄉(鎮)村,而中國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在江西省,據統計,75.90%的農村居民認為自己的居住地附近(特別是山區)根本沒有鍛煉場
所;60.54%的農民家庭沒有健身器材。
1.4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狀況
由此可見,農民對開展體育活動熱情不高,并且體育活動項目單一,有些趣味性較強的活動由于受季節因素的制約又不能經常開展,所以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極為缺乏。
2.新農村建設中體育場地設施的規劃
2.1農村體育場地設施規劃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對體育的認識也在提高。但由于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匱乏,現有體育場地設施管理不足和利用率低,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要,也不能滿足體育
事業發展的需要,所以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對體育場地設施進行總體規劃,是非常必要的。
2.2農村體育場地設施規劃的原則
2.2.1因地制宜原則
體育場地設施的規劃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要依據本地的地
理特點和風俗習慣進行規劃。
2.2.2切實可行原則
體育場地設施的規劃要遵循切實可行原則,既要考慮到農村
人口規模,又要考慮到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
2.2.3長效原則
實施體育場地設施規劃的長效原則,是解決農村體育資源短
缺與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矛盾的關鍵所在。體育場地設施規劃的長效原則,就是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來
規劃體育場地設施,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不能只著眼于當前的需
要,要遵循可持續發展觀,著眼于長遠發展。
3.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
體育場地設施是廣大農民群眾從事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既是一個傳統領域,同時也是一個富于挑戰性的新領域。筆者認為,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3.1資金來源
3.2人力、物力的調動
3.3建設過程的監控
4.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和利用
4.1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
努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在法制上給予保障;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讓體育管理人員有自主的管理權利;要盡快建立“群眾體育健身的監督、評估體系”。
4.2體育場地設施的利用
發展社區體育場地建設,緩解場地短缺現象;挖掘學校所具有的健身設施,將其轉變為群眾公共所有,增加其使用率,這也是改變當前健身場所不足的一個有效途徑。
5.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
5.1提高農民群眾對體育活動重要性的認識
5.2農村體育活動要根據地域和時令特征開展
5.3培養體育骨干,增加農村體育人口
1.調動民心建新村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如何調動民心,充分發揮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是新農村建設成功的關鍵。試點確定下來后,一些村民有思想疙瘩。針對這一情況,村里首先召開了村班子會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然后又召開了7次群眾座談會,并組織干部群眾80多人到榆樹市十三號村參觀學習,用參觀者的切實感受,帶動群眾思想的轉變。通過溝通、協調,群眾心順了、心服了、情愿了,消除了思想疙瘩,消除了“等靠要”的想法,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2.壯大民業建新村
該村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核心工作,把握做大做強主導產業這一關鍵,積極打造經濟增長新亮點,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重點發展了瓜菜、畜牧、勞務三大產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在瓜菜產業上,以吉林省綠色食品經銷公司為依托,在瓜菜生產合作社的帶動下,大做特色文章,全力打造升陽無公害瓜菜品牌,每年向長春沃爾瑪超市供應瓜菜1000噸。目前,瓜菜面積達到320公頃,占全村耕地面積的40%,并實現了由普通型蔬菜園區向基地型精品園區的轉變。在畜牧產業上,以皓德公司為依托,通過宣傳引導、干部帶頭、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推進了畜牧業發展。目前,已建設標準化牧業小區3個,生豬年出欄8萬頭,黃牛存欄1000頭,從事畜牧業生產的農戶已達80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56%。在勞務產業上,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外出打工,形成輸出一批,成功一批,帶動一批的發展路子。每年輸出勞動力900多人,實現勞務收入340多萬元。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973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瓜菜、畜牧、勞務三大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總收入的70%以上。
3.順從民意建新村
該村本著“立足長遠、狠抓改造、突出重點”的原則,堅持從村屯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務求實效,不求大,不求洋,不搞大拆大建。村“兩委”班子按照統籌兼顧、點面結合、尊重農民意愿的思路,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近、中、遠期目標:近期以完善基礎設施、改變村容村貌為主;中期以提高農民素質,發展經濟為主;遠期以富村裕民、建文明新村為主。截至目前,修建水泥路30公里,改造農戶圍墻4936米,整修樹臺5668米,綠化植樹3000棵、栽花3萬株,創辦了以“四在農家”(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風貌)為內容的文化長廊4000米,修建排水明溝4800米、鎮區下水1200米,安裝路燈88盞,建新村牌樓門3座,建沼氣池200個,改廁1086戶。
4.促進民樂建新村
一、大興龍村基本現狀
大興龍村位于新市鎮南部1公里,距耒陽市區22公里,耕地面積:2425畝,旱土:750畝,林地面積2200畝。全村共有1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15戶,人口2684人,黨員91人,全村共有勞動力1200余人,外出務工人員700余人。主要產業為種植水稻、油菜、蔬菜、水果等農作物,養殖生豬、雞、鴨等家禽。通過初步摸底調查,該村兩委班子團結,群眾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情很高,積極性很大。
二、新農村建設工作進度
(一)工作隊進駐伊始首先在2016年的基礎上完善修定了詳細的工作規劃,并結合實際情況排出了《2017年大興龍村新農村建設工作計劃表》;工作隊建立了考勤制度、學習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值班安排表等,并一一按要求都已上墻,以利于更好的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
(二)電力設施提質改造。耒陽國網電力公司在2016年現場勘查的基礎上,今年2月份已經動工陸續更換老化的3臺變壓器和線路,計劃12月底之前完成大興龍村的農網改造升級。 計劃投入資金100萬元左右。
(三)新農村建設扶持資金落實情況。工作隊積極主動與后盾單位匯報情況,爭取后盾單位資金支持。目前市發改局落實10萬元、安監站已經開票5萬元準備入賬、政府辦已經同意扶持資金3萬待開票入賬。
(四)“穿衣戴帽”改造。工作隊6月份配合新村辦和財政局對2016年未驗收的工程進行了掃尾驗收,4月并就美化村莊達到整體效果工作隊對還沒有進行“穿衣戴帽”改造的房屋進行前期房屋整治規劃摸底,提前做好了危房的前期改造工作,為下半年“穿衣戴帽”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截至今日,共拆除危房、殘房二十多間,新建民房10余間,展現了村民建設新農村改變農村風貌的決心。
(五)村容村貌整治
1.休閑健身廣場建設。今年2月份在市文廣新局的資助下,在1、2組大嶺灣正廳房旁成功安裝好了一批體育健身器材,修建好了健身廣場,為幫助農民朋友健身鍛煉,增強體質,充實群眾文化生活,激發群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美化村組的路燈安裝。工作隊與村委會商議在2016年的基礎上以1、2組大嶺灣為中心往兩邊輻射,拓寬村組亮化的面積,此工作已經申請報告市城鎮辦,計劃新增安裝120盞太陽能路燈,12月底之前全部安裝調試完成。
3.大嶺灣村中央廣場硬化。截止6月中旬,完成了坪地硬化2100平方。
4.利用植樹造林好時機,2月份完成了村莊120畝綠化工作。
5.融村級辦公與電商中心的活動場所,投資75萬元,目前已經建造2層,預計不久可竣工,今年底之前村部可以搬進辦公。
6.完成村內通組公路硬化1公里。修建原高橋7組現大興龍9組鄉村公路近1公里,6月份已經與交通旅游局報告,計劃年內修通,投資30萬元左右。
7.歐陽海灌區大興龍段主干渠道硬化工程已于今年6月份完成,渠道總長將近2公里。
(六)村規民約已經協助村委會制定好,目前已經上墻公示并發放到村民手中,讓群眾知曉新農村建設,從心底上支持,行動上擁護配合好新農村建設的實施。
(七)環境衛生整治。繼續全面整治路面亂堆亂放、亂建、亂倒行為,落實門前“三包”,4月份添置了垃圾箱10個。
(八)農村產業發展
1.種植業。今年2月份新增流轉土地1000畝,用于種植雙季稻、油菜和西瓜。通過一流轉五服務,將土地轉包給水稻種植大戶曹利古的“綠聯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規模化經營,農民在賺取承包費同時優先本地用工,達到雙贏目的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2.協助引進新市中科園花卉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渠塘村種植數千畝玫瑰花,玫瑰園將依托新市鎮域內旅游資源,深加工玫瑰花茶、精油產品和規劃建設農家樂,計劃打造成一個集經濟作物、玫瑰觀賞基地、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玫瑰主題公園。
3.畜牧養殖業。走訪養牛專業戶,幫助他們積極爭取政策支持。
4.計劃還耕退濕100多畝,預投入240萬元,4月施工,12月底完成。
(十)加強村級班子建設。今年6月份順利圓滿的完成了新的村級班子的選舉工作,新班子的成立為更好地為村民服務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16年,洪家村被列入我區第三批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村,村里在鄉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過民主推選,選出了一批在村內威望高、品質好、熱心建設家鄉的帶頭人,建立起了村民事務理事會。新當選的理事們下定決心,統一信念,一定要抓住宅改契機,要在不失鄉愁的基礎上建設新的農村,從根本上改變洪家的村容村貌。
一、結合“宅改”,推進村容村貌大轉變。理事會建立起來后,經過走訪調查、會議討論,一致認為要想有效推進宅基地改革,扭轉洪家落后面貌,必須充分爭取和發揮在外鄉賢的充分支持。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在外鄉賢們的根始終深植于洪家這片沃土,他們人雖長年在外,但是始終牽掛著家鄉。
一是慷慨解囊,眾人拾柴火焰高。洪家鄉賢助力一改促六化,集資啟動資金到賬47萬。在外經商的洪冬金在看到宅改后的變化,聽聞家鄉要新農村建設提升,便主動捐助3萬元用于購買洪家"門面石";洪搖堂捐助休閑廣場上的建設用具;洪巧俊、洪瑜君捐助圖書館書籍;古井、健身器材、果樹綠化、八角涼亭、路燈等都是鄉賢捐助的。在外鄉賢一心為家的行動感染著每一戶村民,他們自發集資4萬元用于河邊路段建設,理事會為了激發群眾動力,對捐資人員進行張榜公示。理事長洪炳金說:“我們村莊因發揮了鄉賢的作用,變化極大,已經有越來越多鄉賢主動找到我們理事會,說要幫助自己村莊變得更好”。
二是借力打力,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農村老人大多對于宅基地的認識停留在表面,認為宅基地是祖業,一些村民對于要拆自己房屋的做法十分不認同,甚至阻撓村干部、理事的工作。為此,洪家鄉賢主動做好自己家、親戚家老人工作。對于思想頑固不化、尋釁鬧事的村民,鄉賢都會利用過節回家的時間,共同上戶做思想工作,直至做通。
三是頭雁先飛,引領改革矯健步伐。在知名人士的帶動下,全村青年人越來越多投入到家鄉的建設當中,起到了“領頭雁”的作用。洪天輝、洪繼華在2016年6月宅改后創立了“青農基金會”,建立了“店上洪家青農基金會”微信群,從剛開始的16個人,到現在發展成62個人,人心齊,泰山移,大家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村莊能變得更好。結合精準扶貧工程,青農基金會成員深入走訪了42戶人家,并給予每戶貧困戶3000元的幫助,走訪了70歲以上老人40個,每人捐助100元、一桶油、一包米。
二、結合“平安建設”,推進“和諧洪家”新進程。
一是搭建智慧社區格局。平定鄉洪萬村洪家組在全鄉范圍內率先建成村小組綜治中心1個,綜治中心位于崇文圖書館二樓,建筑面積138平米,設有矛調室、綜治工作室、黨員活動室、會議大廳等。村內安裝太陽能路燈19盞,槍式監控探頭10個,基本實現了村內主要道路亮化無死角,監控無死角,綜治中心視頻監控實現視播一體,即定點廣播對應相應監控探頭,從監控中當場發現可通過定點廣播即時提醒周邊群眾,治安狀況得到極大提升。二是深入開展村民民主自治。始終堅持“德治為先、法治為本、自治為基”原則,洪家村先后建立起了村民理事會、調解委員會、紅白理事會、義務治安巡邏隊等多支隊伍,法律明白人占總戶數比重超過15%,有力提升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水平。三是完善矛調機制。結合“鄉、村、組、調解員”四級調解網絡體系,洪家小組建立調解委員會1個,選聘委員6名,義務治安信息員15名,做到“五個有”:有組織機構、有調解人員、有調解場所、有調解制度、有調解臺帳,發動綜治網格員、平安志愿者等定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弘揚“楓橋經驗”,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今年共調解鄰里糾紛6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四是推行綜治銀行積分制。通過以規促德、以文養德、以評樹德的模式,建立綜治哨所,對村民“三治聯動”行為進行積分制評價,促使村民道德文明水平提升;五是精心打造綜治宣傳工作亮點。洪家村緊鄰杭長高鐵,村內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了一條百余米長,面積達1500余平米的鐵路護路知識宣傳長廊,有力的推動了鐵路護路觀念的普及;六是做好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掃黑除惡宣傳發動工作深入人心,理事會組織召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群眾大會1次,發放掃黑除惡宣傳單100余張,掃黑除惡深入人心;七是打通民意傳導通道。通過開設流動意見箱,避開農忙時節,到田間地頭搜集群眾意見120余條,積極為民排憂解難;八是開展“好婆婆”和“好媳婦”評選活動。對于獲獎的農戶,由青農基金會給予獲獎的家庭每戶1000元的物質獎勵。
三、結合新農村建設,推進移風易俗大變革。宅改后,洪家村持續開展新農村建設,先后建起了幸福樓、崇文圖書館、留守兒童快樂之家、農耕廣場、文化廣場。一是老有所終。村里新建的幸福樓建筑面積達251平方米,共有房間8個,現用于五保戶居住;二是幼有所長。73歲的退休老教師洪光華在崇文圖書館義務開辦起了留守兒童快樂之家,30余名留守兒童在洪老師的帶領下讀詩、練字、下棋、跳舞,還可以通過視頻連線在外務工的家長們進行親情對話,消除了家長們的后顧之憂;三是壯有所用。崇文圖書館占地面積138平方米,收藏種養殖技術等書籍等3000余冊,村民們閑暇時也可來此看書放松,汲取新生知識;四是老有所樂。村里出資購買了電影放映設備,村民可免費觀看電影,安裝了健身器材,引導村民鍛煉身體,還幫助留守婦女們組建了廣場舞舞蹈隊,進行免費教學。如今每天晚飯后,婦女們不再像從前一樣流連于麻將桌上,而是在文化廣場伴隨著美妙的音樂翩翩起舞。如今的洪家村,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好一幅大同世界的美麗畫卷。
2006年被確定為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以來,村“兩委”班子在市、區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市直有關部門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以科學規劃為切入點,以著眼于服務城市發展生產為核心,以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著力改善民生,使南長發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科學規劃村內建設
2006年初,南長發村為抓規劃聘請了市規劃設計院的專家,實地勘查,進行科學規劃,規劃出生產區、生活區、科技園區等,對近期建設項目和長遠發展項目都進行了詳細定位,為長遠發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并全方位思考、謀劃和部署,從農民最關心、最關注和最能體現新農村建設成果的環境整治、道路建設、體育休閑廣場等基礎設施規劃入手,使廣大農民能夠摸得著、看得見,真正感受到新農村建設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發展新產業、建設新環境、培養新農民、探索增收新途徑、構建管理新機制,建設好班子”的南長發“五新一好”發展思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確定了方向。
依托企業訂單發展經濟
經濟發展不快是農村落后的總根子,新農村建設不單單只是修幾條路、建幾棟房子、治理環境這么簡單,必須始終不渝地突出生產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幾年,村子依托佳木斯市順發粉業有限公司種植脫毒馬鈴薯1000畝;依托湯原煙葉公司種植烤煙1500畝,依托賽瑞糖業公司種植甜菜1700畝。依托南長發村靠近城市交通便捷的優勢,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其中兩瓜種植達到800畝,油豆角、粘玉米、小黃瓜種植1300多畝,初步形成了以脫毒馬鈴薯、甜菜為主的經濟作物專業村。目前,全村每年供應城市市場蔬菜500噸,糧食3000噸,南長發村已經成為全市“菜籃子”和“米袋子”的重要供應基地。
建特色農業科技園
2006年,在市財政局農業開發辦的幫扶下,首期投資142.6萬元,開始興建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的蔬菜科技示范園區,截止2011年,在省市幫建單位的扶助下,累計投資1000余萬元(其中:省市農開辦投資800萬元,自籌180萬元),建成擁有大棚100棟、溫室14棟、灌溉井2眼的特色蔬菜園區。園區內全部修建白色路面并安裝太陽能路燈。現園區共種植各類蔬菜16個品種,有10個品種向省申請了綠標。由于基礎設施完備,每年都能取得大豐收。
同時,村級投資15萬元,對上爭取資金50萬元,完成了3500延長米的溝壑治理工作。進行了河道取直和5.5公里河堤加固工程,使3100畝耕地得到有效保護,并且增加水田150畝,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效保障,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3萬元。
設“六位一體”綜合樓
近幾年,南長發村全村道路全部達到白色路面,總長度達到了7.7公里。村兩條街和農業科技園區道路u型槽邊溝改造4940延長米,道路兩側栽植各類綠化樹2000余株,村內道路達到綠樹成蔭,排水通暢。并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別投資10萬元打飲水井,解決村民飲水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