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8: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統計分析;傳統文化;繼承;創新發展
我國是一個擁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國家。傳統文化具有極為強大的傳承性,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繼承,才能夠不斷增強一個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信心。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不斷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從未中斷過。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文化的繼承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值得我們深思,要改變這種狀態,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不斷的創新。由于國內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以及科研項目報告的形式出現,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期刊網站和平臺。數據節選的時間為2000—2016年。另外,為了更好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本文統計分析的重點主要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成果的數量、質量、關鍵詞、研究區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國內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現狀的統計分析
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為題目在“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上進行精確搜索,得到共計362篇期刊論文、72篇學位論文,其中碩士學位論文46篇、博士學位論文26篇;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為題目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中進行精確搜索,發現出版的相關圖書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識管理領域出版的相關圖書14本、以知識網絡命名的有關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圖書9本;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為題目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共計得到386篇學術文章。(一)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文獻數量分析。我國國內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從2000年起經歷了萌芽期、興起期、發展期、迅速發展期四個階段(如圖1所示)。2000—2004年共計發表期刊論文24篇,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計發表期刊論文68篇,有顯著的興起跡象,為興起期;2009—2012年呈現出一個較為明顯的發展趨勢,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逐漸發力,此為發展期;2013—2016年,期刊發表數量節節攀升,圖1中坡度變化明顯,這說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受到的關注度正在迅速擴大之中,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學術地位也在持續上升。(二)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文獻的質量分析。通過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學術論文和被引用次數靠前的論文進行檢索,得到的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重要論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論文總體而言被引用的頻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論文的出現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間,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間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這說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在不斷的發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三)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學者的區域分布分析經過調查統計,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學者總共有348位,在我國大部分省市都有關于我國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研究,并且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在區域上比較集中,有50%的學者來自于北京、江蘇、浙江、山東、湖北、上海等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省市。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在全國大范圍的普及說明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學者在一定區域的集中則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有利于發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識的共享,有利于提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效率。
二、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發展趨勢分析
(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已經成為文化發展領域研究的重點。從近幾年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論文中所出現的高頻率詞匯來看,雖然在2000年就有學者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進行研究,但是那時候的研究成果與現在的研究成果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有著迅速的發展,但是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等待著我們去不斷完善。可以預料的是,隨著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不斷完善發展,傳統文化必定會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出它積極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學者將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主力軍。近幾年來,青年研究學者越來越有成為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主力軍的趨勢。雖然當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經典論文的發表作者較多的還是中年群體,但是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上來看,青年研究學者由于在搜索和學習先進的方法與執行力等方面的優勢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主力軍,這也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從國家有關部門提供的補助資金上來看,2012—2016年,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所提供的補助資金還是十分可觀,其中大部分資金都資助于青年研究學者所申請的研究項目上。從圖書資料上看,青年研究學者在網絡研究著作的發表中占極大比例,幾乎占據了網絡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碩士學位論文和絕大多數博士學位論文都來自于青年研究學者。總的來說,青年研究學者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具有很大的優勢。(三)國家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助力度。通過對歷年國家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助項目和資助資金進行統計分析,我們對國家未來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助力度可以進行預測。我們預測未來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將會得到國家穩中有升的資金資助支持,這意味著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將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并保持著它具有的獨特優勢,受到整個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在國家資金資助的幫助支持下,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熱潮將會有一段時間的持續,在這段時間中,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相關成果數量將會增多,并且會呈現出更加優質的研究成果,從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完善補充。(四)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成果的數量將不斷增多。通過對歷年有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圖書資料的發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我們了解到,由于受到學術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資金的補助力度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的成果會越來越豐富,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也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有關學術專著的發表數量也會慢慢增多。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成果會走向完善化和多樣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樣化的研究成果會反過來帶動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不斷發展,從而將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推向一個更深更高遠的層次。
三、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中的應對策略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許多學者認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解決。第一,去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必須堅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傳統文化并不是頑固不化、封閉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現實的需要。第二,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的不竭動力。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發展著的,傳統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要適應時代文化發展的潮流與需要,不斷拓展傳統文化的內涵,創新傳統文化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也能開出絢爛的花朵,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一直正確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第三,不斷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推動傳統文化的融合。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雖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甚至在某些內容上還形成了對立,但是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擁有屬于它自己的優點,這就是為什么傳統文化能夠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斷加強國際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國外傳統文化中的優點來豐富本國的傳統文化,可以增強我國的文化實力,促進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合理的文化借鑒可以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充實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得傳統文化可以更好的適用于當今文化的發展需求。
2000年以來,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國內對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發展顯現得十分明顯。從2005年開始,發展變化顯現得就更加明顯了,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數量迅速增加。國家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金補助力度也是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科研學術期刊上有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載文數量的不斷增多也表明了我國學術界也開始投入到有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研究當中。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使得傳統文化更加能夠適應現代文化的需求,也讓相關的科研學者能夠展開更為深入的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長清 左福國 鄧秀武 梁志強 單位:灤平縣文化旅游廣播電影電視局 灤平縣局 灤平縣民政局 灤平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灤平縣生產力促進中心
參考文獻:
[1]王成越.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開封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5.
[2]鄭文堂,鄧蓉,華玉武,高建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J].現代化農業,2015,(2):46-48.
[3]季曉蓮,吉文麗,康晉.西北地域傳統文化保護背景下的景觀設計研究[J].北方園藝,2014,(17):212-216.
[4]王艷,淳悅峻.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問題芻議[J].山東社會科學,2014,(6):103-106.
[5]亞合亞江•吾拉依木.喀什地區維吾爾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4.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提升;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5000多年歷史精華的積淀,人們常說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傳統文化更是支持著炎黃子孫不斷進步的根本。而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問題不可小覷。中華傳統文化又稱華夏文化,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但是中國文明為什么在其他三大文明相繼消亡之后依舊沒有被掩埋在歷史的洪荒之中?我認為,在中華五千年形成的政治制度、文化造詣、精神產物以及物質文明中,一代代炎黃子孫能夠摒棄糟粕取其精華,將其發展且發揚光大的原因便在于總能夠找到合適的、能提高自己中華傳統文化素質最佳路徑。但現階段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部分高校只重視對學生的專業教育。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本來就導致大學生在中學時不斷接受來自書本上呆板的知識和只訓練與考試匹配的習題,無法接觸到關于繼承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步入大學后,由于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進行純職業化教育,可有可無是中華傳統文化課程面臨的最大的窘狀,高校忽略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起不到應有的帶頭作用,大學生們逐漸失去了承擔華夏文化傳播的這份責任的意識。
第二,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浪潮在大學生群體中蔓延。關于這點,最有力的體現便在于現在大學生很少有人愿意過重陽節、中秋節,反倒國外的圣誕節、情人節倍受追捧和熱愛。面對西方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固然可以學習借鑒,但由于大學生沒有社會歷練的經驗,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國外的學校優秀,國外的教育體制完善,國外的文化經典才是精粹,等等言論都體現了當代大學生有過度崇拜西方文化的現象,不愿堅持中國傳統文化,崇洋則會其失去本心,造成年輕人群體逐漸跟風,最終導致傳統文化被“冷落”。
第三,科技產物剝奪大量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時間。隨著電腦、手機的日益更新,其功能越來越全面,使用越來越方便,它們已經成為大學生身邊不可或缺的工具。查閱資料、購物、娛樂游戲,一部手機都可以解決,大學生太多課余時間被消磨在對現代科技的利用中,學生逐漸缺少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的興趣,也失去了找尋提升文化素養的能力,導致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匱乏。
第四,政府對文化的重視和扶持力度不夠。社會上有關傳統文化的典藏少之又少,圖書館里的文化讀本不過是簡單羅列,有些內容又晦澀難懂,大學生缺少了解傳統文化的媒介,政府沒有鼓勵相關單位到大學里出資舉辦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講座,沒有給予文化應有的重視和扶持,使提升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在大學生群體中被大大減弱。阻擋著一代人提升傳統文化素養的原因遠不止這些。
一個國家如果不能提高對大學生培養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視,那么絕對不會長久地生存,我們都該意識到,國家如果要謀求更高更遠的成就和發展,傳統文化素養絕對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必須裝備的最堅硬的鎧甲。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能夠實現,以下條件應是必要的:
第一,高校應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吸收多元化文化同時,讓大學生熱愛傳并提升傳統文化素養。激勵大學生提升傳統文化素養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文化課絕對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教育主渠道作用,鼓勵大學生閱讀經典,使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要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使大學生有平臺去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傳授太極拳、開展朗讀文學經典比賽、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等活動,時時處處讓大學生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和熏陶;增加從事人文素養提升的教師隊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困惑時,教師隊伍能夠幫助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繼承傳統文化觀念,提升傳統文化素養。
第二,西學為己用,堅持尊重傳統文化。大學生不能全盤肯定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也不能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主席認為,對于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應該批判繼承,吸收利用。當代大學生應該秉承這種思想,理性看待西方文化,不可偏執的一味隨西方浪潮逐流。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大學生應當積極了解并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做到多讀經典,解其深意,從中感受到特有的文化魅力,始終堅持尊重中華傳統文化,尊重祖國各地域或民族的不同的文化,提升自身傳統文化素養。
中華民族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傳統文化的核心,即中國人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其次,傳統文化的物態形式,即其內容的外在表現,包括人們衣食住行的習慣和規范等。再次,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征,這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這種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中運用的傳統文化元素就是從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提煉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如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文字的元素有漢字、書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網頁設計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以便設計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傳承和發揚好傳統文化。設計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優秀的設計作品要能體現出民族的文化內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面對當下新媒體飛速發展、中國網民數量飛速增長(包括使用手機媒體的網民)的現狀,高校應當更加重視網頁設計人才的培養,而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網頁設計人才培養,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網頁設計的靈感和素材,而且能夠給予學生正確的人文教育和設計觀念,使其明確設計不能盲目追隨流行,而是要體現設計師的社會良知和責任感。
二、關于網頁設計人才培養的思考
(一)立足傳統文化,更新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設置課程時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傳統文化的融入網頁設計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設計形式上,而應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發,更新教學內容。首先是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是學生進入專業學習的鋪墊,可以在專業基礎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繪畫基礎課程中可以選取瓷器、京劇臉譜等元素,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并且熟悉傳統文化符號。在構成基礎課階段,在學生學習了構成法則的基礎上,對應用部分的練習可配以主題性的訓練,如傳統圖案圖形的運用。平面構成部分可強調對傳統圖案圖形的認知、理解和運用;色彩構成部分可強調對具有民族特彩的認知、理解和運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網頁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中學會運用傳統元素逐漸理解傳統文化。在專業課方面,學生有了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基礎,進行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設計練習時才有可能。如在網頁的界面設計中,可以讓學生以傳統紋樣為題材進行主題創作,組織畫面元素;也可以以傳統民俗文化為主題進行界面設計創作,如二十四節氣、中國結等。在引導學生對傳統元素運用時,可以讓其采用直接運用和間接運用兩種方式。直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現形式具有新穎感,能直觀、生動地表現主題,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圖像或者圖形的形式呈現。若想在直接運用的基礎上設計出表現形式獨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應在理解傳統文化元素內涵的基礎上合理運用,這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間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尋找元素間的聯系,將看似沒有關聯的設計元素巧妙地聯系起來。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現也可以是抽象表現,運用形式美法則構成主題。如何選擇元素間接表現相關主題則需要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強對傳統設計思想的學習
在網頁設計教學中傳統文化以及相關理論也應當受到重視,我們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使其加強對傳統設計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增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理論課程,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這種理論課程教學可以聯系專業實踐開展,避免學生因課程枯燥而出現對其不夠重視的現象。如在設計史論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可以從設計風格和設計思潮的角度指導設計實踐,讓學生在理解設計歷史的基礎上學會理解和分析經典設計作品的內涵,學會查找和分析資料,提取其中的設計元素。傳統文化融入網頁設計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上,還要注重對于傳統文化思想和內涵的傳承和表達。
(三)課題形式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培養現代創新型設計人才尤為重要的環節,可在以往實踐項目基礎上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再設計的實訓項目。網頁設計對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教學方式的變革應該從實踐的各個環節全方位展開,目的是使網頁設計的實訓部分擺脫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以往各門專業課程的實訓內容都是圍繞著課程的內容展開的,學生的專業練習也是在老師指導下按部就班地模仿,無法真正鍛煉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將傳統文化融入的再設計實訓,需要理論聯系實際,不能孤立看待一個傳統元素,而是要注重與其他實訓練習的關聯性和連貫性。網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專多能型高技術人才,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網頁設計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多種技能協作完成,只有綜合各門課程知識融入到綜合實訓項目中,才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有效的銜接。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在理論學習之后進行有針對性的項目實訓練習,挖掘出與課程相關的設計項目作為課題,把專業知識與實踐運用聯系在一起。課題的選擇要利于將傳統文化和專業教學融合在一起,由淺入深。每一個大項目的內容都需要運用幾門實訓課程的知識點共同完成,只是每門課程在不同的項目中擔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學生從課題的問題著手,尋找解決辦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訓課程內容的開發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實訓項目來豐富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校對人才的培養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達到統一。
三、結語
關鍵詞:漢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具體應用
漢語是中華兒女使用最多的一種語言,同時其使用人數也比較多,由此可見漢語的重要性。另外,我國有著古老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在發展中常會與各項傳統文化進行融合,進而形成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語教學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中國文化與漢語能夠得到世界認可的關鍵。通過我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的滲透,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的茶藝,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漢語教學內容加以豐富,為枯燥、乏味的漢語教學增添一絲趣味。
1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的起源與內涵
1.1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的《神農本草》是最早記載茶的著作:神農氏在進行百草的品嘗中,因為吃到了一片毒草而即將毒發死亡,此時有一類草本植物解了神農氏的病毒,也就是“茶”,由于茶葉有著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所以也被人類視為重要藥材。起初茶的數量還比較少,但一般是上流階級的奢侈品,在中國平民百姓也比較鮮聞,后來由于中國栽培茶樹規模的增加和制茶工藝的提高,使中國平民百姓慢慢地接觸到了茶文化,從而在中國民間社會興起了喝茶風潮。與此同時,茶文化漸漸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人們往往會在飲茶中吟詩作賦,誕生了茶文學,并規定了飲茶的動作和制茶的方法,進而出現飲茶風俗。
1.2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茶文化作為從茶葉本身的物質層次而引申出來的文化特征,從更為宏觀的視角分析,中國茶文化既包含了茶具、茶品等的物質層次,又包含了茶文化和茶俗等的文化層次。而中華茶道的內容可以大致總結為喝茶氛圍、泡茶使用的水、各種種類的茶、煮茶的火力和盛放茶的茶具等,它也被稱為"五境之美"。人類在喝茶過程中既解決了自己的“渴”求,還能平心靜氣,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茶代表著清廉的品性,其生長環境、茶葉形狀以及茶的甘甜都在體現這一品性,所以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應時刻進行自身反省,以此來保持美好的一面。
2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的教育價值
漢語教學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首先,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漢語的認知程度,加強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其次,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底蘊充分決定了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將學生的視野加以拓展,而傳統文化本身的魅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熱情。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在漢語教學中積極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代表性相對較為強烈,茶文化與我國傳統哲學思想具有十分緊密地聯系,同時其存在形態較為多元化,如茶書、茶畫、茶藝、茶詩等。因此,將茶文化滲透到漢語教學中,可以有足夠豐富的教學題材與教學內容,同時讓學生以茶文化作為基礎了解中國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并增強自身的語言應用水平,實現文化素養和語言綜合素養共同提高。
3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意義
3.1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茶文化作為一項獨特的飲茶文化傳統知識,同時蘊含著我國古代儒家、佛家與道家的三大主題思想,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重要主題思想也是關于弘揚古代儒家思想,儒學在反映個人文化精神狀態變化方面始終強調和諧社會與茶共生,堅持和具有樂觀積極向上的健康人生理想信念;佛家中的“茶禪一味”思想,通常會在飲茶中蘊藏佛理,通過茶來領悟禪的涵義;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清靜的養生觀念,對會茶文化造成極大的內涵影響。就拿信陽毛尖為例,其我國綠茶文化品鑒性和觀賞價值比較高,然而與信陽毛尖茶葉綠茶文化有關的許多文化名詞具有一定的翻譯難度,影響我國茶文化傳播的關鍵因素就是語言障礙。但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的有效路徑就是漢語教學,將我國優秀的茶文化滲透到漢語教學中,既可以提高漢語課程的實踐性,又能加快我國茶文化傳播的進程。
3.2塑造學生懂禮、知禮等品格
我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滲透了儒家思想,作為儒家代表的孔子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無禮,無禮立”,由此可見不論是在現代還是古代,禮貌都是極為重要的,懂禮、知禮不僅可以展示高尚的品格,還能彰顯知識水平。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更是禮儀之邦,在茶藝活動中也能體現我國利益形式,比如在倒茶時將茶水倒至七分滿是最佳的,在敬茶是需雙手舉著茶杯。伴隨著時代的更迭,人們對于個性化發展愈發重視,尤其是年輕人,嚴重缺少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所以在漢語教學中加強茶文化的滲透頗為重要,既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傳統文化,又能塑造學生懂禮、知禮的良好品格。現階段,我國社會對素質教育比較關注,而教師就可以在漢語教學中通過茶文化知識的滲透對學生開展素質教學,組織學生開展茶藝活動來塑造學生的性格。
3.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
文化作為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成果,在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一方面,我國的茶文化中蘊涵著較多的含義,“和”是最關鍵的部分,茶文化所宣揚的是和諧文化,教導人們應和諧相處,通過茶文化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的相處方式,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合作的形式學習關于茶文化的知識,能夠激發學生互相溝通的積極性,有助于加強學生間的情感交融。所以,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水平,為學生步入社會奠定交流基礎。
4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教學設計
4.1教學原則
根據茶文化開展漢語教學時,教師遵循科學性、針對性以及實用性原則,以此來保證茶文化教學可以有效開展。首先,科學性原則。在漢語教學的目標指導下,對于教學方式的選擇、實際教學內容的確定應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尤其要借鑒已經總結出的茶文化教學經驗與教學規律,確保可以合理地開展茶文化教學工作,為增強茶文化教學效果奠定扎實的基礎。其次,針對性原則。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教學,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并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得到更為優質的發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具體學習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工作,保證教師所展現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難度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水平,以便于提高漢語教學成效。再者,實用性原則。教師應保證學生在學習茶文化知識后,可以增強自身的語言能力與身心健康,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避免發生空談理論知識的現象,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認同度。
4.2教學方法
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教學工作中,應選擇較為合理的教學方法,并構建出多樣化的教學體系,以此使茶文化教學效率有所提高,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所以,在漢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特點優化教學方法。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四種:體驗法、參觀法、理論講授法與展示法。首先,理論講授法,該教學方法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尤其是在關于講解茶文化基本理論的知識中,教師通過口頭語言詳細解釋教學內容,將學生的茶文化基礎予以夯實;其次,展示法,茶文化中的大部分知識點無法通過理論講述讓學生理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法為學生呈現茶文化知識,如視頻、圖像等為學生展示關于茶葉、茶具的圖片,讓學生可以更加地感受到茶文化;再者,參觀法,教師除了在課堂中進行茶文化教學,也可以多元化開展茶文化教學場景,帶領學生參觀文化館、博物館中的茶文化內容,感受茶文化的歷史底蘊與魅力;最后,體驗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茶園中進行茶葉采摘、茶葉加工等,加劇學生對茶文化的體驗,從而強化學生對茶文化的認同。
4.3教學內容
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教學應體現較為專業、系統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茶文化的深層涵義,而茶文化能充分發揮提高學生漢語能力的作用。同時,在確定茶文化的教學內容時,應全面考慮學生的漢語基礎、學習需求等方面,重點強調茶文化特點的實用性與基礎性。漢語教學中茶文化內容主要分為是三個方面:第一,茶史方面。在講解茶文化的相關概念時,應向學生介紹茶文化與茶葉的發展歷史,便于學生了解茶文化的由來、演變以及在傳統文化體系中所占據的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進而更好的學習其他內容;第二,介紹傳統文化與茶文化的關系。茶文化與我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哲學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體現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文化事業,有助于學生學習我國其他的傳統文化;第三,茶藝文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體驗茶文化,可以加深對茶文化的認知,讓學生更好的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師在茶文化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應重視學生的參與度,確保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同時還應保證關于茶文化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需求較為契合。
5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應用
5.1以不同角度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
由于茶文化中的知識點相對較多,教師在漢語教學中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茶文化教學,加深學生對我國茶文化的認知程度。首先,教師為學生講解關于茶文化的歷史,如“神農說”、“西周說”,讓學生認識到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教師對茶文化的起源進行講解時適當融入現代歷史,例如“西周說”,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西周的分封制,讓學生提高對歷史的認識。要想更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讓學生在歷史中學習茶文化的歷史。其次,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漢語教學時可以講述茶對生活發揮的作用,推動中醫文化的傳播。例如茶具有藥用的功能,綠茶不僅利尿,還能抗衰老,在困乏的時候可以喝綠茶來提神;紅茶可以幫助消化,消除水腫,其中的黃酮素化合物能夠降低出現心肌梗死的概率。最后,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茶詩教育,從詩詞中學會我國茶文化。茶詩在古代中國的詩詞體系中占有了頗其重要的地位,例如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所描述的“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中所描述的“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嘻乳戲分茶”。而老師茶詩介紹給學生,能學生意識到中國茶文化占據的重要歷史地位,從而提高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
5.2開展茶文化知識講座,提高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
我國傳統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倘若通過淺嘗輒止的方法展開教學不僅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還會降低學習傳統文化的主動性,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教師為學生講授茶文化的知識時,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教師進行茶文化的知識講座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關于茶文化的圖片、視頻,激發學生的茶文化的學習興趣。不僅如此,教師在正式講授前可以讓學生對茶葉進行品嘗,讓其感受有著悠久歷史的茶文化便于學生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茶葉的味道與形狀。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其他活動,通過“茶吧”的方式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更好地學習我國茶文化。
5.3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茶文化知識
為了可以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教師在漢語教學中應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并由此方法來增強漢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老師就可按照學習者對茶文化的實際掌握程度,將其教育分成三種不同的階段。針對更深層次的學習者,也就對其所了解的茶文化認識得更加深入,而老師也可對其展開深入教育,如茶馬古道;對于中層次的學生,老師可向其展開有關茶文化活動的課程,使學生在了解茶文化活動內容的同時提高對茶文化的了解;對于低層次的學生,教師為其講解茶的種類,進而直觀地認識茶。教師在教學中應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逐漸加強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另外,茶文化承載著我國諸多的精神,當學生已經對茶文化的實質性內容有所了解后,教師可以進行深入的教學:如何從品茶中認識道家思想。由此可見,為了可以在漢語教學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有所增強,教師應進行針對性教學,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茶文化知識。
5.4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強化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推動了教育的改革,茶文化教學應緊跟時展的進程,積極創新。在漢語教學中,教師應對文化因素與文化范疇加以認識,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教學有用的內容,將其滲透到教學中,并將目前的茶文化理論知識體系予以完善,促進漢語語言與傳統文化的深度整合。實踐教學需要以理論作為基礎,只有讓理論有了突破,才能讓實踐有依靠,否則任何實踐都將會成為虛影。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教學,單純依靠理論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而實現茶文化教學的目的,強化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教師對茶藝活動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學習茶歌、茶舞,如《采茶歌》、《茶山小調》等,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先為學生播放《采茶歌》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采茶的過程,在歌曲的學習中加深對茶文化的認識。不僅如此,在漢語教學中不管是校外還是校內,都要間生活交流與交界,為此教師在教學時應重視茶文化知識傳授的實用性,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到所學習的理論性知識,避免教學脫離實際的情況,通過結合實際生活進行的茶文化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此外,在條件允許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茶園體驗采茶,之后學習炒茶與制茶的過程,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我國的茶文化,并予以深入地了解。
6結語
總而言之,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自身的文化視野,加強學生的漢語應用水平,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與強烈的教育價值,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嚴格遵循科學性、針對性與實用性的原則,以此來保證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還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茶文化精神內涵,更好地學習茶藝,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創新。
參考文獻:
[1]潘樂英.中國傳統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結合之探——評《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1(08):108.
[2]鄒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長江叢刊,2020(30):59-60.
[3]曾慧瑜.淺析中國茶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導入研究[J].福建茶葉,2020(09):286-287.
[4]曾思倩.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設計探究——以客家擂茶文化教學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07):192-193.
[5]楊德霞.中華傳統茶文化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傳播與影響[J].福建茶葉,2018(10):288-289.
禮儀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最近這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跟國際接軌,所以在關于禮儀的重視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質和方面,同時對于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以及本國在國際間的交流有些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目前禮儀課程的教學正在慢慢的走向越來越多的大學課堂,同時對于高職院校中禮儀的課程也開始慢慢的出現并且有些來自學生和社會很好的反響。
一、目前各個層面關于禮儀教學的態度和認識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以來都在強調中國是有著長達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和積淀的東方文明古國,在國際上不僅僅有著“禮儀之邦”的贊美和贊譽,并且那些古代經典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知書達禮”以及“禮尚往來”等都沒有離不開“禮”這個字。從歷史中古代時期人們在見面時會進行鞠躬作揖或者是跪拜磕頭的舉動就這可以看出這些特征。而目前我們的當今社會人們也會在見面時候使用握手問好,或者是相互擁抱等一系列的舉動來突出反應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禮”字。對于每個社會成員來說,這些行為不會成為生活交際中的多余現象,而會使人感受到一種尊重他人、舉止文明、關心他人、相互謙讓善于合作、的行為和習慣。同時這些也是一種有教養的體現。
關于禮儀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從剛剛出生到開始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家庭和學校都有著關于禮儀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家庭中各種行為應該遵守的行為習慣還是在學校中對待老師和學生應該有的禮貌,長大工作后走向社會之后不管是在工作單位對待上級和下屬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在與其他公司人員交流時候應該做到的并且可以為別人對自己帶來好感的行為。這些都是關于禮儀在每個人生活中的體現。同時對于目前的社會形式和我國的國際形式來說,禮儀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視的,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種商務活動日趨繁多,禮儀也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來是我們國家歷史內涵和文化積淀的表現,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關于禮儀方面的體現是不可勝數的。不僅僅是古代智慧對于兒童啟蒙中所用到的《三字經》、《弟子規》以及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會普遍接受的四書五經中都有關于禮儀方面的體現。書中對于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于父母兄長的禮儀,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守的事項和倫理要求,在學堂里對于教書先生和同窗同學之間的禮儀,還有在社會生活中和做了官入了仕途之后應該遵守的君臣之道都有些相當嚴格的要求和體現。對于這些禮儀的出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然而有些人卻認為這些禮儀規范都是當時社會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和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的規范,都是些古代封建制度的糟粕。這種說法不僅僅是偏激的,都是也是沒有客觀的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果。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歷史對于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在長期的文化的源遠流長的過程中,對于每個民族的成員都有著一些心里共同的遵循點。這些不僅僅是封建等級森嚴的制度對于人的影響,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每個人都愿意生活在一種和諧和合乎規范的環境之中。換句話說,只有這樣充滿和諧的社會才會給人工作和進步的動力。
在另一個方面來講對于禮儀的重視程度我國古代不僅僅在書籍中體現,而且在家庭和學校甚至在社會風氣的教育和感染中,都能夠得到體現。很多的中國傳統故事都可以體現出來,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二十四孝以及非常多的啟蒙小故事。包括最為著名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國歷史上東漢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當時他的文學作品都深受當時魏文帝曹丕對其推崇。根據歷史上的史書記載,在孔融幼年的時期不僅僅在日常生活中顯示出非常聰明的天賦,而且在生活禮儀上還表現出來了注重兄弟之間的禮儀以及互助友愛的家庭美德的典型。孔融在他還是四歲的時候,就懂得尊敬長輩讓出好的物品表達自己內心的關愛。通過這些歷史上一直代代流傳的故事不僅讓當今社會的人民越來越感受到了禮儀的教育所產生的重要性和影響,同時那一種我國的傳統文化素所蘊含的力量也都是值得更多的人群去關注與深思的。
二、我國目前社會對于禮儀教學的態度的表現
目前我國對于禮儀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是突飛猛進的,不僅僅在學校里可以聽到關于禮儀的課程和學校對于學生的禮儀規范,同時在企業和工作單位也有關于禮儀課程的培訓學習,尤其是一些涉外單位和外資企業,在電視上也可以看到關于禮儀的課程講解。可見隨著生活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理由值得全社會對于禮儀方面進行學習和加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對于社會和諧的要求也不斷增加,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物質水平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滿足正常的衣食住行,同時對于整個社會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成員精神風貌的養成和培養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國家和政府也對于和諧社會的重視程度不僅僅在今天,對于今后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及中國夢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經濟發達,人們的物質條件豐富,但是缺少了其他方面的禮儀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可能會導致為了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卻忽略了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和人與人之間協調和諧以及和睦的狀態的形成和構建。相反,即使經濟的水平還不太發達,有了禮儀,有了道德和和諧的社會的基礎和前提,也會給整個民族的發展帶來蓬勃生機。
三、我國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所倡導的禮儀教育不僅僅成了許多院校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成為了很多院校在平時的運營指導中必不可少的行為規范。這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禮儀教育成為了眾多學校關于德育工作中開展中的主旋律。現在社會上的學生大多都來自于生活比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獨生子女,從小開始就受到了過多呵護和來自家長的溺愛。這也使得不少的孩子在目前的社會交往中常常習慣以自己為中心,不僅不懂得尊重和關心體諒其他人,有時候還在一些事情上體現除了缺乏與人謙讓和合作的思想特征。針對這樣的現象不同的大專院校以及中小學的學校都開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手段的禮儀教育活動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所開設的禮儀教學并沒有與我國的傳統文化采取有機的結合,或者僅僅是有所涉及但是并沒有在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上出現實質性的改變,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只要是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1.心理因素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很多的人甚至是社會和教學工作者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誤區,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曾經輝煌燦爛過,但是在目前高科技水平和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沒有必要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即使有的方面還需要,然而在禮儀的教學管理和內容之中,不應該再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因為目前國際之間的交流和西方的一些習慣和方式傳入了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倡導在生活中的國際化程度,換句話說就是在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之中滿足國際的禮儀規范,而不是通要體現我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國際禮儀只是禮儀的一個部分,然而在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所提及的優秀的禮儀文化不僅僅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還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和進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2.歷史原因
中國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的,并且一直都相持不下,對于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的保留與否,怎么樣進行保留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和爭論。然而在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教育工作和教學課堂上的體現,在之前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只是停留在淺層的方面,并沒有使這些文化層面的傳統進入到課堂的關鍵部分。對于禮儀這個比較新同時卻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對于傳統文化的引入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一直延用的教學和教育的思路是可以不斷的進行改進和創新的。面對著目前需要溝通和交流并且這些活動日益頻繁的時代特征,進行或許國際禮儀和風俗習慣的學習是特別有必要的,但是這個部分僅僅是禮儀教學的一個分支。不過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隨著中國的發展自己中國對于各國的吸引,許多的外國友也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連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在禮儀上的體現都絲毫不知曉的情況下,不僅僅無法向外國的朋友介紹,同時也會出現一些難堪和尷尬。
四、我國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新思路
1.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重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首先要在思想上對于禮儀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進行有機的聯系,而不是僅僅將這些要求看做是一句空話。學校要在行動上落實,并且要提高對于傳統文化進行的教學結合的重視,將傳統文化課納入禮儀教學計劃,大力推進傳統文化在禮儀教學課程體系中的建設。一是要增設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禮儀教學的知識點,充分的發揮禮儀科目在課堂教學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結合禮儀專業知識講授的特點選擇正確的可以目前利用,同時符合當前時代特征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容,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部分試講,進行對于教學質量和教學作用的評估,最后在進行完善和修改,將這些手段作為禮儀課程必修課有益的補充;三是要進行多層面和多形式的舉辦將中外禮儀和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會等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對于禮儀規范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進行更加全面、系統、深入的學習。
2.加強禮儀教學方法改革,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同時在十的報告中進一步的對于提高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質量的總體要求,這也要求在進行記憶教學改革的工作中必須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高校要時刻充分整合與利用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教學設備,通過多渠道和多角度的方式來對學生開展禮儀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既要重視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創新,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開辟網絡教育方面的新興陣地,以最大限度可能的用來調動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
3.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積極開展禮儀學習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一直以來都是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出現的,有效的時間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同時還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積極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寓教育于活動當中,使學生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規范聯系起來,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途徑,積極開展參觀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跡等活動,讓青年大學生自覺的端正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4.加強禮儀教育在校園文化中建設,營造良好的禮儀環境
傳統的禮儀文化的教育不能單純只追求課程化和知識化,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讓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得到優秀、先進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時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看,校園文化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是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它以特有和潛在的巨大作用影響著一代代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滋潤了大學生的心靈,也對大學生如何讓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極其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把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作為載體,把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滲透到學校校園建筑、教學設施和各種人文景觀當中,使大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優秀傳統文化軟環境的滋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44-01
一、中職課堂教學缺乏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學生從很小開始便解除英語、學習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也不斷宣傳西方文化,導致學生越來越了解西方文化,更有甚者,出現了崇洋的現象。長期以往,學生們只了解西方文化,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拋之腦后,我國的傳統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在校園里我們經常看見學生們模仿外國人染上一頭金色的頭發;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閱讀外文書籍和外文電影,對我國文學嗤之以鼻。這些西方的文化雖然有一定的優秀之處,但也有很多糟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為重,與同學、老師關系淡漠,缺乏合作意識。
二、中職課堂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1、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我國傳統文化思想內涵豐富,能夠引導人積極向上。中職學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質就要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認知。在中職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以及文學修養。
2、能夠弘揚我國傳統美德,傳承我國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的沉淀,文化內涵博大精深,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同時還有著傳統美德,教人積極向善。在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教導學生更多的文化知識,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為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精神基礎。
3、 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進行教學工作
課堂教學重視滲透我國傳統文化,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進行教學工作,因為傳統文化知識能夠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讓學生們不僅掌握傳統文化知識,同時掌握課程內容,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提升教學效果。
三、中職課堂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與方法
中職課堂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采取豐富的措施。
1、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文化平等的意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在課堂中滲透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注意中西文化的融合。教學過程中,充分將課本內容聯系我國傳統文化,讓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西方文化同時也學習我國傳統文化。例如,講述西方國家的節日時,可以同時講述我國的節日,并且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節日的來由。教師向學生們講述我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學生們自主進行分析和比較,充分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理解并且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從而樹立語言文化平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再例如,進行單詞dragon的學習時,在中國它是吉祥的象征,代表著我國的祖先,我們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但是在西方國家,它是不詳的象征,是邪惡的存在。對比兩種文化理解后,可以讓學生理解文化的差異,并且舉一反三,提高語言的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2、尋找并拓展課文中的傳統文化知識,促進學生的學習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我國傳統文化知識。雖然目前我國的教材這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教師可以將課本中提到的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細節放大,并且加以延伸,發散學生的思維。例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孝、義、仁、禮、智等豐富的道德素養和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備課內容的準備時,可以加入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并且對這些內容加以延伸和發散,進行科學細致的講解,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我國傳統文化,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提升自我的文化素養。
3、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傳統文化的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設計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樂在其中,并且從中獲得豐富知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舉辦有關于中西方文化的活動,并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發言,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同時,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的閱讀,例如我國文學大家魯迅、等人的作品,并且針對這些書籍發表自己的意見;還可以安排學生參觀我國傳統文化博物館,充分了解我國文化內涵;另外,還可以觀看有關我國傳統文化的英文電影,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待我國傳統文化,思考我國的文化內涵。
4、信息技術的運用,直觀的展示我國傳統文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興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向學生們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增加課堂內容的豐富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課件、光盤以及網絡等資源,進行中英文資料的學習和對比,從而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便于學生的理解,這些方式都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以及語言的交際能力。
5、教師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引導學生的學習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自身必須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豐富自我的文化修養。教師本身掌握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中職教育的實際情況,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熟練的掌握和運用文化知識,向學生系統的講解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內容博大精深,不僅有著優美的文學知識,同時還有著我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禮義廉恥。學生從中可以學習到豐富的文化知識,同時還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中職課堂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以及信息技術的運用,教導學生們進行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思想政治 教學途徑
思想政治教學以社會主義政治、物質及精神文明為基礎,引導學生探究社會實踐過程,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終身思想政治素養。現階段,人文科學教育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主要方向。隨著社會需求不斷改變,文化生活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內容,傳統文化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思想政治教學對學生繼承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入具有重要作用。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涵蓋政治、哲學等多方面內容。將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取向融入思想政治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操,有助于思想政治文化發展。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學生道德觀的重要內容,可以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得到正確培養。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形式要進行相應改革,實現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開放式形式。教師要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逐漸將傳統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課堂中。傳統文化的引入需要甄別,教師要選擇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以引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方向。鼓勵學生多交流,闡述自身觀點,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多元化形式,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相結合,將傳統文化引入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相對應。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要根據時代變化不斷創新,豐富學生知識體系,進而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途徑
(一)強化傳統文化教學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開展關于傳統文化的交流和借鑒活動,并將其與現階段我黨指導思想相結合,以體現文化傳承。在此過程中結合并把握黨的指導思想,令學生感知其歷史性與傳承性。例如,“水客載舟,亦可覆舟”強調的是民意的重要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出傳統美德的學習。“二十四孝”主要表述了孝道和感恩等。近代史中的精神,可以使學生領會到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民族解放。傳統文化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不但要將傳統文化引入教學中,還要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思想。“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表現的是只要努力和堅持,就會取得成功的道理。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使學生明確只有找到正確的途徑,堅持下去才會取得成功。
(二)開展傳統文化交流
教師要改變傳統授課方式,開展啟發性開放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思考、多體會,并組織學生交流體會,以鍛煉思維,豐富感受。通過傳統文化交流,學生會發現自身不足,通過相互學習彌補自己欠缺的東西,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借鑒能力。教師可定期舉辦一些活動和展演,鼓勵學生多收集傳統文化知識,并將所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發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通過講座、論壇等形式進行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要摒棄單一的教學理念,采取多元化培養方式,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通過多元化教學,改善乏味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中,最終養成適合學生發展的思維模式。通過傳統文化的交流,學生不但學習了思想政治知識,還提升了整體素養,有助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效率提高。
(三)培養學生文化觀念
思想政治教師要認清傳統文化的作用,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感知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念。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多觀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并逐漸積累文化知識。學生可以將自身掌握的知識與同學交流,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思想政治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將自身真實情感表達出來,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和總結,進而形成科學的思想政治知識體系。學生根據教學要求不斷提升自我感知能力,增強傳統文化意識。教師要在適當時候引入傳統文化語言和文化知識,使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知識有機結合。傳統文化的引入使學生將自身經驗與知識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師要培養學生熱愛思想政治和傳統文化知識的感情,鼓勵學生內省,逐漸培養健全人格,使學生思想政治覺悟不斷提高。
三、總結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效果,使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傳統文化交流,分析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論。將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終身文化觀念和思想政治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瀟月.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用[J].管理觀察,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