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8: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節水農業發展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水資源;干旱;農田節水;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2)022-0205-01
義縣位于遼寧省西部,隸屬錦州市,東與北鎮,北與阜新,西與北票,南與錦州相毗鄰,地處溫帶,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區,年平均降雨量528.3 mm,降水在區域分布不均、月與月之間差異很大,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6-8月。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旱災威脅,春旱的發生頻率約在90%,中旱的發生頻率約在60%,大旱發生頻率在30%左右。因此,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受到干旱和缺水的雙重威脅,深入廣泛推廣農田節水技術,已成為義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義縣水資源現狀分析
1.1降雨時空分布不均
多年來,義縣平均降雨量為528.3 mm,春季多為干旱少雨,6~8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0%,春旱的發生頻率約在90%,中旱的發生頻率約在60%,大旱發生頻率在30%左右。經常出現春旱、夏旱或秋旱,有的的年份甚至出現春夏連旱或夏秋連旱。我縣農業主要靠雨養,降雨不均,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1.2水資源總量時空分配變化大
義縣年降水總量131 100萬m3,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22 200萬m3,年水資源總量27 404萬m3,其中地表水11 220萬m3,地下水16 204萬m3。水量分布東部、西部山區少,均為巖溶裂隙水,是義縣的貧水區。中部丘陵平原區為義縣豐水區,水資源總量17 178萬m3,其中地下水13 369萬m3,可利用水量8 289萬m3,地下水位較高,是義縣的宜井區;東部山區水資源總量3 368萬m3,其中地下水884萬m3,可利用水量530萬m3;西部山區水資源總量6 358萬m3,其中地下水1 951萬m3,可利用水量1 171萬m3。東、西部山區為貧水區,中部為豐水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勻。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00 m3,僅為全國人均量的1/8,遠遠低于聯合國確定的人均1 000 m3的貧水線。
1.3農田灌溉條件差
義縣有中型水庫2個,小型水庫11座,總容量15 856萬m3,全縣機電井1 762眼,鐵管井8 400眼,目前全縣已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中,農業灌溉用水9 500 m3,全縣共有水源工程25 575處,全縣可灌溉面積4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48.9%,低于全國平均數7.3個百分點,農田灌溉條件明顯低于全國灌溉水平。而且東、西部山區地形起伏,耕地分布零散,水利灌溉難度更大。
2農田節水采取的技術措施
2.1節水灌溉技術
推廣小畦灌溉、細流溝灌,淘汰無畦漫灌。在全縣6.9萬畝棚菜區實施膜下滴管技術,水分利用率達80%-90%,水分利用效率達0.9 kg/m3-1.2 kg/m3。畝節水60%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40個百分點。2010年我縣4月1日至5月10日無雨,全縣春旱嚴重,70%的耕地只能靠坐水種來完成播種工作,我們在全縣大力推廣了行走式節水灌溉技術。此項技術的解決春旱播不下種、出不了苗的高效節水新技術。
2.2集雨蓄水補罐技術
在旱平地和緩坡地建集雨坑,溝壟種植等農田集水措施強化農田降水入滲和空間在分配,創造農田水分局部優化條件,同時配套相應的灌溉措施,提高農田抗旱能力和經濟效益。
2.3增施有機肥,營造土壤水庫技術
推廣應用秸稈還田、深耕深翻、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等蓄水保肥耕作技術,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營造土壤水庫,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的用水量。此項目技術是以增施有機肥營造土壤水庫技術為核心,配套使用坐水種和抗旱品種相結合的一項技術。該項技術措施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地力,促進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根系吸水能力,較好地利土壤深層水分,以肥調水,增強抗旱,促進了土壤膠體和團粒結構的形成,促進土壤自身保水能力,為充分發揮旱地土壤的效果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土壤有機質本身就是很好的保水劑,它可以吸取和保住高于自身重量5~10倍的土壤水,從而加大了土壤中的水的蓄存量,即建造了隱型土壤水庫。
2.4抗旱保水劑拌種應用技術
以施用土壤保水劑技術為核心,配套使用坐水種和抗旱品種相集成的一項技術。主要是應用“博亞”、“旱地龍”等抗旱保水劑拌種,抗旱劑可以仰制作物蒸騰,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能有效地提高作物的出苗率、成活率、到達苗齊、苗壯,進而提高作物產量,是節水農業的重要措施之一。
3農田節水發展對策
1)采取分區劃片,突出重點。我縣東、西兩大山脈為貧水區,多為坡耕地,因此搶墑播種,并配套相應的農田節水措施,例如選擇玉米抗旱品種丹科2109等,同時選擇抗旱保水劑播種技術,增施有機肥等,形成蓄、保、集、節、用一體化農田節水格局。
2)節約增效,促進農田節水工作的持續發展。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減少水資源的無效損失。
3)堅持科技引領,不斷提高農田節水綜合能力。以農藝、農機、生物、化學管理等節水措施聯合應用,形成綜合技術的集成示范。
4)科學使用抗旱保水劑,提高水分利用率。采取地膜覆蓋技術達到保墑增溫,同時培肥土壤,以肥調水。
4技術創新及發展前景
該項目針對遼西北玉米產區干旱缺水的實際問題,在土壤墑情監測、旱情預報基礎上,因地制宜,優化組合,將增施有機肥、土壤保水劑、機械化坐水播種等多項技術集成創新,形成了一整套蓄、保、補水抗旱增墑技術體系。
遼西北地區缺水現象嚴重,已經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農田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適應于全省各個地區的旱作農業生產,并為各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宏觀決策和正確指導農業生產提供祥實可靠的數據,達到節約水資源,提高水分生產效率,保證旱地作物高產、優質和農民增收的目的。創建新技術模式,深化發展,更加顯示出它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李金鳳,等.遼寧農田節水工作現狀及發展對策[A].遼寧土壤肥料科技創新與實踐論文集[C].2007.
[2]蘇雅萍.遼寧義縣土壤墑情監測工作現狀及發展對策[J].科技與生活,2011,12.
[3]孫寶凱,等.義縣耕地地力評價[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我國排灌機械的發展始于20世紀5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和研究,目前我國排灌機械產品品種比較齊全,形成了農用水泵、管道灌溉、噴灌、微灌等幾大類排灌機械設備。在機械制造技術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具備了較強的科研隊伍和科研設施,實力雄厚的制造體系已基本形成[1]。依托國家“863”等重大項目的實施,我國排灌機械研究項目在噴微灌系統及新型管材管件與量配水關鍵設備及產品方面開發出了高效低耗輕小型移動式噴灌機組、智能化大型自走式噴灌機組、納米增強改性微灌帶、小直徑微灌管(帶)等一批適合中國國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重大節水產品與設備,國產設備市場占有率也由30%提高到了50%,基本上滿足了我國農業生產的需要。
2排灌機械的發展前景
我國水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m3,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再加之我國是一個農業用水大國,而水資源分布的空間及時段又極不均衡,所以農業生產并不穩定。在水資源本就緊缺的情況下,農業用水還普遍存在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過度浪費、使用方式粗放等問題,大大加重了我國農業用水的負擔。因此,節水排灌機械的研究與制造非常必要且緊迫。2007年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中就已經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走資源節約型道路是我國必然的戰略選擇,因此加大對現有排灌設施的配套與節水改造,推廣使用高效用水設施和技術,加大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排灌機械領域的應用,逐步建立起設施完善、配套齊全、功能先進、低耗高效的現代農業排灌體系是我國農業生產對排灌機械研究與生產提出的新要求,也預示著未來排灌機械將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3排灌機械的發展需求
3.1以低壓、節能、高效為目的
提高排灌機械的使用效率,降低能量消耗一直是排灌機械研究的重點課題,而應用低壓排灌設備是降低能耗、減少設備運行費用的一個有效途徑,降低排灌設備的承壓等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原材料的消耗,從而達到降低設備制造成本、節約能源的目的。排灌設備研發過程中,其制造工藝的先進性、零部件的材質、配套設備的調節甚至原材料的選型等等都會對節能型排灌設備的質量和最終使用壽命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一定要全方位考慮各種因素帶來的干擾,以節能、高效為初衷和目的進行排灌設備的研發和制造。其次,從技術層面提高排灌產品的使用效率也是減少能源浪費的一個重要手段,開發高效低能耗的排灌設備對農業灌溉和國民經濟的增長意義重大。
3.2以多功能、輕巧型節水灌溉機械為追求
人口壓力所帶來的農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加劇了農業水資源的需求矛盾,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是發展節水型高效農業生產的核心內容,大力推進節水排灌機械的開發和應用是緩解水資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節水灌溉設備的多功能、多用途開發能有效提高設備綜合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效率,符合現代節水農業發展的需求及特點。輕小型移動式噴灌機組,適合微型水源的家庭小型集成微灌設備等輕小型節水灌溉設備機動靈活、便捷耐用、價格低廉,適合我國當前農村經濟體制和農業經營規模,仍是今后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節水灌溉模式[2]。
3.3以提高設備可靠性、配套性為目標
排灌機械所處工作條件比較惡劣,排灌水質含沙量變化大,對設備損害嚴重,再加之設備制造工藝不規范,選材及耐水壓性能及連接密封性能不達標,設備操作人員水平不高,因而排灌機械的使用壽命往往不長,排灌系統運行可靠性大大降低。與國外同類設備相比,我國排灌設備的使用壽命縮短了近一半。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國內排灌設備的可靠性及其整機配套、系統配套水平和專用零部件配套能力,把整個排灌機械看作一個系統工程,從動力設備、提水、輸水設備到施水、施肥設備等全盤考慮,進行合理配套,促使排灌設備可靠、穩定、高效率運行,以便取得最佳綜合效益。
4結束語
關鍵詞:農業污染;“四道放線”;面源污染
近年來,農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面對的重大威脅就是廢水污染。我國相關排水報告顯示,自2007年以來,由農業形成的化學品物質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比重較大。農業面臨的污染中,種植業的化學物質流失量占總流失量的30%左右,農業源的不斷污染使得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受到巨大的制約。正因如此,開展農業污染物消減研究對于削減農業污染有極大的意義。而國內外農業學者對農業污染源的治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在水稻節水減污研究中提出了在間歇淹水和薄淺濕曬模式下,銨態氮流失量分別減少了21.4%和27.7%。但是已有研究較為單一。因此,“四道防線”的提出對降低農田水利污染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更進一步驗證其實用性及結構模式,該文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
1“四道防線”系統的運作模式
“四道防線”分為4步,第一道防線是由上游的灌溉水源對田間水肥的綜合調控,第二道防線指的是田間草溝的作用,第三道防線是濕地的作用,第四道防線指的是骨干生態溝以及下游灌區和河流的相互作用,4道防線進行科學的協同運行和綜合治理,才能發揮其治理水污染的最佳作用[1]。
2“四道防線”節水控污的理論
2.1第一道防線:田間水利的綜合調控
我國的化肥及農藥的使用量較大,并且利用比例不高,氮肥的利用率普遍未能超過50%,農藥使用率只有5%,作為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措施,田間的水肥調控通過3種方式進行,減少排入水體農用水量,與傳統的灌溉技術相比,淺濕灌同間隙灌與后期污水曾灌溉的用水量都可分別降低8%~19%、13%~25%與30%~50%,在很多情況下最大節水應控制在20%~30%。并且摸、稻田節水的澆溉減少了氮和磷成分的流失,根據統計流失的氮和磷化學成分的負荷減少的幅度達到了20%~40%。不僅減少了化肥隨水分流失這一問題,同時從根本上達成了面源污染排放的這一根本目標。
2.2第二道防線:田間溝渠
草溝指的是有機野生植物的地下排水系統。稻田中排出的氮氣和磷成分的污染率先進入草地或者溝里,經過植物本身的過濾作用和排放作用,氮、磷等化學成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去除,做到了養分的充分再次利用,減少了水中污染物的存在。草溝對若干種化學物質皆達到了不同程度的清除效果,總磷和總氮的去除率達到了51.6%~37.8%。
2.3第三道防線:濕地
其在20世紀70年代就被人發展起來,運用于生態處理上。作為一項新技術,其優點在于能夠很好地去除污物和恢復生態系統,成本并不高,算是相當物美價廉的生態處理系統[2]。其在生態上的廣泛運用使得其發展前景無限好。濕地的主要主要是濕地基質、水生植被以及微生物的科學化相互作用而達到去除面源污染物的實際效用。水生植被是濕地的核心,經研究表明,濕地中的植被對化學物質有極高的吸收能力,以常見的氮和磷去除率為例,其去除率竟高達59.1%和62.8%。其余研究發現,濕地對銨態氮的去除率達到了56.76%。在對其他地域的研究發現,濕地在農間排水使濕地的氮成分降低至了35%~52%,磷總比下降27%~35%。因此,濕地在凈化方面有極高的效用。
2.4第四道防線:骨干生態溝
這條防線是通過對溝渠的生態改變和性能的強化,利用科學的多重作用對農業面源的化學物質進行凈化及處理,達到消除化學物的作用,使得溝渠中的植被起到控制水流的流速和吸收養分的作用,增加水體的凈化度。該防線對面源排水中氮氣和銨態氮的去除效果良好,某研究地的平均去除達到了54.5%和43.7%。在一組人選樣調查中,研究一段350m的排水溝渠在下雨后對氮氣和磷的去除效果,事實證明前者的去除率達到了40%~70%,后者的去除率達到了20%~80%,這條防線很明顯更加提高了對化學物質的去除效果。
3結語
稻田面源的“四條防線”治理清除系統,不但豐富了對污染物處理的理論內容,并且對水稻節灌溉理論體系的發展有著貢獻性作用,其對保護環境及水域有著實質性的幫助和技術性的成效,其具有非常高的實踐理論價值,對我國部分南方水稻灌區面源污染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萬玉文,茆智.節水防污型農田水利系統構建及其效果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5(3):137-145.
實現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
2010年上海世博會,惠東縣奕達農貿有限公司生產的“奕達康綠寶”牌馬鈴薯拿到了“通行證”,成為“世博菜”被端上了上海世博會的餐桌,供各國游客品嘗。據了解,在世博期間,惠東先后輸送6000多噸冬種馬鈴薯特供上海世博會,通過全國檢測中心檢測,確定100%無公害,綠色、生態、安全、放心。
“惠東,冬春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適宜冬種馬鈴薯。”縣農業局副局長張愛均介紹說,惠東冬種馬鈴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由平海外貿出口組引進嘗試種植,獲得成功后面積逐年擴大,種植區域由平海逐步擴大至全縣。
近幾年來,惠東縣委、縣政府立足自身優勢,瞄準國際市場空檔,堅持把發展冬種馬鈴薯作為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來抓,促進了馬鈴薯生產的長足發展。“惠東九華農貿有限公司和奕達農貿有限公司是目前較為活躍的兩家馬鈴薯企業。”張愛均告訴記者,全縣冬種馬鈴薯13萬畝,其中九華公司就帶動了鐵涌、稔山種植馬鈴薯5萬多畝。“僅馬鈴薯一項戶均增收1.8萬元,人均增收約3000多元。”
冬種馬鈴薯、甜玉米、甘薯、海水養殖……目前惠東縣農業產業化亮點紛呈,山區生態資源型、沿江城郊型、沿海出口創匯型特色農業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農業生產逐步實現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69%,居全市第一位。惠東有9個鎮、16個村獲評“惠州市特色農產品種養專業鎮村”,總數位居全市前列。
“我們要把惠東打造成珠三角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采訪中,張愛均從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強區域產業基地品牌建設等方面向記者做了詳細的介紹:打造特色鎮專業村,推動規模化發展戰略,引導特色產業聚集發展,實施“三三三”現代農業發展戰略,推進“三個萬畝”標準化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三個3千畝”標準化、企業化和科技化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三個2千畝”節水、節地、高效與現代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現代農業休閑旅游基地的建設,加大產業化發展力度,辦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
“目前,我縣擁有農業龍頭企業66家,其中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國家扶貧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以上及扶貧農業龍頭企業1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6家。”張愛均介紹說,截止2012年9月,全縣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78家,已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64家。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現在在惠東,靠種植馬鈴薯、辣椒、甜玉米、甘薯等特色農產品而走上致富路的農民比比皆是,“馬鈴薯樓”、“甘薯樓”、“甜玉米樓”等在惠東各地拔地而起。
談到2013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設想,張愛均表示,要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善農業發展環境和生產條件,依靠科技進步,突出區域特色,創新發展機制,加大扶貧力度,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發展能力,建設現代農業強縣。“我們的總體目標是農業總產值增長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5%以上。”
鞋業發展勢頭方興未艾
黃埠,一個在中國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地方。它是廣東惠東縣海邊上的一個小鎮,與聞名的惠州市大亞灣石化區相鄰。這里便是惠東鞋業的起點,名副其實的“黃金埠”。這里的潮汕人、客家人、臺灣人、香港人、外來務工者和無數的商人見證了這座小鎮從農田遍布到無數工廠崛起的巨變。如今,狹長的稔平半島也因無數的制鞋廠和外來人群而變得熱鬧非凡。
時間追溯到32年前,惠東籍的港商李炳好先生回鄉創業,在黃埠辦起了惠東首家手工作坊式的來料加工鞋廠,吸收了60名當地青年就業。由于制鞋投資成本低,市場效益好,這批工人掌握了制鞋技術后先后離廠投資自辦鞋廠,并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于是,精明的黃埠人紛紛仿效,家庭式鞋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向鄰近的吉隆、平山、大嶺等鎮延伸,從而帶動了惠東鞋業形成規模發展。緊鄰黃埠的吉隆,成為惠東另外一個制鞋重地。在吉隆,街道兩旁的店面鱗次節毗,雖裝飾各異、名稱有別,但招牌上無一例外都有一個“鞋”字,幾乎所有擺賣的都是各種品牌的鞋和各種制鞋材料,在街上走上一遭,“鞋城”、“鞋鄉”、“鞋都”之類的名詞會一股腦地從你的腦子里冒出來。
“惠東民營經濟發展比較快,產品豐富,品牌比較多,發展也比較平衡。”縣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張寵華告訴記者,制鞋業是惠東民營經濟的突出代表。上世紀90年代初,惠東的鞋產品已經“走”向全國。2006年被國家和省有關部門評為“中國女鞋生產基地”、“廣東女鞋名城”和“廣東省鞋材生產基地”。如今,鞋業已成為惠東縣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民生產業,在惠東科學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僅黃埠、吉隆兩鎮65%以上鞋產品出口,遠銷歐洲、俄羅斯、美國、日本、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惠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鞋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在資金、用地和政策上給予制鞋業更多的優惠;引導企業抓創新、抓品牌創建和集團組建等;充分利用廣交會、上海皮革展、馬來西亞國際鞋業展和舉辦鞋文化節等機會,鼓勵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
“從2002年開始,惠東每兩年舉辦一次鞋文化節,這對提高鞋業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鞋業的流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不久,惠東在市區成功舉辦了第六屆鞋文化節,有力提振了企業的信心、促進了企業市場開拓、宣揚了‘中國女鞋生產基地’品牌。”據縣政府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吳祖瑜介紹,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導下,目前,惠東制鞋業發展到4888多家,年產鞋8億雙,鞋業總產值220億元,鞋業從業人員26萬人,擁有11個廣東省名牌產品、21件廣東省著名商標、28個惠州市名優產品、36件惠州市知名商標。
采訪期間,記者還獲悉,惠東6家鞋企抱團創立的“香戀”品牌獲評“中國馳名商標”,結束了惠東30年鞋業發展無國家級馳名商標的歷史,這無疑也標志著惠東鞋業終真正進入“品牌”時代。
關鍵詞:節水灌溉;現狀;存在問題;發展趨勢
引言
我國的節水灌溉技術起步隨晚,但是由于國家的高度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國噴灌起步較早,滴灌在之后得以應用。滴灌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滴灌技術的特點是能夠保證植物的根系濕潤,蒸發水分較少。滴灌成為目前最為節水的灌溉技術,因此滴灌在發展了20年之后,現在已經和噴灌發展持平,并且還在不斷進步。同時修建渠道進行地下灌溉,地下灌溉已被公認是一種有發展前景的節水灌溉技術,因此地下灌溉對渠道防滲的要求非常嚴格。但隨著關鍵技術的解決,地下灌溉將會走的更遠。
1、節水灌溉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業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蒸蒸日上。在水資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下,不斷加強水資源的保護以及節約利用。 就農業方面,不斷創新灌溉技術,采用節水灌溉的方法,提高水的利用率,加強水資源管理。目前節水灌溉技術我國的應用主要有滴灌、噴灌及渠道灌溉等。
1.1滴灌節水灌溉技術
為更快建設新型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近幾年, 我國在東北地區投資數百億, 開展“ 節水增糧” 行動,以滴灌技術和噴灌技術為主。滴灌技術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采取向農作物根部灌輸適量水分的做法來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 這樣可以節約80%以上的水資源,具有較好的節水效果。我國滴灌技術的發展仍落后于發達國家,目前還未被廣泛使用。
1.2噴灌節水灌溉技術
此技術是我國一直在研究并運用的農業灌溉技術之一,有一定的先進性, 能夠緊隨時代步伐,充分使用自動化和機械化。但是其容易受風的影響,加上這種技術需要的投入比較大,不適合全面發展,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農業灌溉發展中,應根據地勢情況,合理選擇灌溉技術。
1.3 渠道防滲技術
渠道灌溉在在農業灌溉用水的輸送過程中,大量的水會通過渠道壁和底部滲入到地下,因此造成大量灌溉用水的損失,渠道防滲技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渠道防滲技術就是在渠道的底面和側面通過制作防滲層達到防滲的目的。實際工作中用于防滲層制作的材料主要有水泥、混凝土、實心砌塊、瀝青混凝土、PE、PVC 等,其中PE、PVC 等材料對于抗滲性要求高的渠道尤其適合,通過使用以上材料將防滲層制作于渠道的內表面,橫斷面呈 U 形,因此渠道對水流的阻力大大降低,水流在輸送過程中的損失被大大降低,因此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并且使渠道更耐沖刷,防止塌方等情況的發生,節水效果十分明顯。
2節水灌溉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缺乏完善的節水灌溉管理
由于國家對節水灌溉工程的重視度提升,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也加強了監管的力度,這就使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決,有效的提高了工程的質量。但在工程建設完成后,很多部分對于節水灌溉工程的管理重視度缺乏, 這就導致節水灌溉工程在農業管理中的使用價值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2.2資金短缺,環境破壞嚴重
雖然現階段我國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是發展緩慢, 主要原因在于:資金比較短缺,目前,雖然我國大力支持節水灌溉在實踐中的運用,但是作為我國一項農業發展,在策略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采用的發展方式具有一定的破壞性,農業的發展建立在對環境的破壞之上,以環境為代價換來的農業增長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2.3 水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人口資源龐大,但人口分布不均勻,經濟發展落差比較大,東西東南沿海經濟發展較快,城市居民聚集,而內陸部分農業人口所占比例較大,“三農”一直受國家高度關注。我國每年種植生產用水約為3800億m 3 ,是整個國家總用水量的3/4,水資源的消耗巨大。而這些水只有25%~40%真正得以利用,浪費比較嚴重,而我國又屬于水資源缺乏,國家應增強對節水灌溉的認識,綜合利用政策法律法規促進農民充分利用水資源。并利用農閑時間,加強對農民的進行培訓,使農民提高節水意識。發展節水灌溉首先在群眾中建立起水資源有限的水危機意識,政府加大對節水灌溉技術的宣傳力度,了解節水灌溉帶來的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使農民由被動接受主動節水,積極地投入到節水灌溉中去。政府出臺一系列相關節水法規和規章制度,加強引導力度,理順節水法。
3節水灌溉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3.1改進節水灌溉設備
農業節水灌溉是一項長期的不斷改進的工程,需要各個地方提高認識,增加對節水灌溉技術的投入。科研部門,尤其是一些農業科研所,通過對新型技術的不斷轉化,將最新的技術能夠投入到實踐中去。另外應該改進節水灌溉技術對不同地區的不同地理環境、氣候的適應,例如:寒冷防滲、抗凍脹材料的研發以及防滲抗凍技術應用等,有效的提高了渠道的利用率,以及設備對作物的適應程度。在原有的灌溉技術的基礎上,提高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等節水技術的利用率。或者是采用噴微灌、膜上灌、膜下灌等農田節水技術,使節水技術與生態文明相結合,共同促使經濟效益得到體現。
3.3節水灌溉技術的投入
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鼓勵科研部門,尤其是一些農業科研院所,通過新型技術的不斷轉化,將最新的技術能夠最快的投入到一線。另外各種節水灌溉技術應該能適應不同地區的不同地理氣候環境,改進設備。
4節水灌溉扎起我國的發展趨勢
我國是一個貧水國和農業大國,因此在推廣節水灌溉領域時,從技術上將充分發揮噴灌、滴灌、管道輸水等灌溉渠道,采用節水的灌溉技、科學灌溉,在減輕了農民的灌溉負擔的同時,也保護可耕種土壤。而且通過培訓,農民的節水意識會不斷得以覺醒。因此,節水灌溉未來在我國將會得到充分的運用。同來的節水灌溉技術會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作物調控灌溉技術。它將運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計算機控制系統等通信技術給農作物進行灌水,將有效的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而且把生物學、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智能化節水灌溉裝備技術會按照農作物不同的用水量來進行灌溉,從而達到高效的節水效果。
結束語
我國是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量比較大,因此農業成為我國重要的基礎性產業,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特別是目前處于水資源短缺時期,國家更應該大力支持發展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加快推進節水灌溉技術的改進,強化對節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從而使節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得以充分的發揮出來,同時應該加強對農民節水意識的培訓,在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同時實現節約型社會。
參考文獻
關鍵詞:引黃灌溉;泥沙淤積;河水處理;節約用水;改變灌溉方式;可持續發展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生活中,水資源是不可缺少的,合理使用水資源,循環利用水資源已成為當代社會生態方面的重要問題,我國黃河下游區域長時間面臨缺水困難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實行黃河中下游引黃灌溉,以此來合理運用黃河內的水和沙,促進黃河流域的農業發展,節約水資源。
1 黃河下游引黃灌溉的應用分析
1.1 注意沙和水關系處理
合理有效的利用下游堆積的沙來是發展下游區域的工農業生產,主要采取放淤改土、改造低洼鹽堿沙荒地的方式處理下游泥沙。通過挖泥清理出來的泥沙不宜長時間堆積在農田中,否則易造成農田沙化,影響耕種,妨礙黃河中下游的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也會讓周圍環境沙化。
引黃灌溉需要大部分黃河水資源,但如果黃河下游河槽不穩,則容易造成下游則容易造成河水內的流沙方向突變,河槽過于寬的話,河水輸沙能力也就減弱,這樣就妨礙了排沙這一項目的實現,河槽過窄又會造成河水流速太快,無法控制來引流灌溉農田,因此,整治河槽對于引黃灌溉這一項目是極其重要的,河槽穩定了才能更好控制整體河水的情況,實現引黃灌溉的各個重要要素,整治河床可以說是整個引黃灌溉的鏈接點。
1.2 注重生態保護
引黃灌溉很大的一方面是要減少黃河下游的淤泥堆積,避免鹽堿沙荒地越來越擴散。黃河下游的引黃灌溉應該從灌沙口開始進行對泥沙的處理,下游的泥沙堆積太多都是因為大量泥沙進入灌區,積累的越多,處理也就越難,所以在灌區之前能處理部分泥沙對接下來的下游泥沙淤積的問題有所改善。
1.3 水資源合理使用
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灌溉過程中黃河水資源的浪費,最主要的幾個原因便是:灌區內的供水渠道出現問題,被泥沙阻塞或是滲漏功能出現問題、灌區內的各項輸水工程出現問題影響黃河水的引流、引流技術上的不足等這些原因都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因此,在引黃灌溉這項工程上要經常檢查疏通供水渠道,認真執行每項小工程的步驟及細節。黃河下游灌溉工程開始正式進入軌道,過程中下游灌溉經歷了試辦、大辦、停灌、復灌和穩定持續發展的曲折過程,但隨著黃河下游引黃灌溉工程的快速發展,黃河下游區域的居民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情況都有了實質上的改善及提高。
1.4 灌溉方式創新
若要在農民灌溉方面節約水資源便要向農民們普及新的節水灌溉技術,并一定程度上提供農民設備,讓農民能享受國家的福利以及減少水資源浪費。為了能更好更快的實行引黃灌溉工程,建設渠系配套等工程。目前,多數引黃灌區灌溉水利用率低于0.5,主要原因是工程老化失修,渠系配套程度差,只能大水漫灌。因此,必須加快現有大中型灌區水利設施修復和完善的步伐,可采取建設渠系配套工程、平整土地、改革灌溉方式等措施。節水灌溉方式可以根據各地情況而定,如噴灌、滴灌可在經濟較發達、群眾要求迫切的地區發展。
2 黃河下游引水灌溉的未來發展
2.1 引黃灌溉工程需要保護生態環境,節約水資源
可謂一舉多得,面對水資源普遍緊張的環境現狀,開發水資源是極其重要的,因此黃河下游引水灌溉工程未來的發展前景良好,發展情況也會越來越好。黃河下游引黃灌溉的主要問題是泥沙淤積的處理,如果處理不好這些泥沙,必將引起渠道淤積影響輸水,甚致引起次生鹽堿,黃河下游的泥沙以往都是用“以挖待沉”的方法,這種方法弊端比較多,引黃灌溉工程的發展重要一點便是改變“以挖待沉”這種原始的處理泥沙的方法,找到既能清理河中淤積的泥沙的同時又減少清理開支,更好的放置泥沙而不影響耕地的方法。
2.2 繼續發揮引黃灌溉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功能
未來黃河引黃灌溉工程堅持可持續發展就要解決一切妨礙整個工程進程的障礙。在引流黃河水這一方面上,這個工程主要是使黃河的水和沙能合理運用在耕種這一方面,而耕種主體和灌區的引流都可以因地制宜,耕種的作物可以改變成適應力強又節水的作物以此來調整整個農業生產結構來配合引黃灌溉工程,而整個工程需要極大程度上協調各灌區的水資源調度,分派好每個灌區的用水量和排水量,農業結構和調水協調方面相輔相成,才能讓黃河下游引黃灌溉工程未來能持續發展。
結語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中國重要的水資源,黃河下游引水灌溉工程是對水資源的合理應用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這個工程可以給我國的其他水利工程一個很好的借鑒,引黃灌溉需要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支持才能可持續發展,政府制定正確嚴密的管理規定并且對技術和設備提供大量投資的同時民眾也要從自身開始節約用水,這樣黃河下游流域周圍的缺水問題才能得到解決,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國的水利事業才能越來越強大。在此感謝為我國水利事業做出貢獻的所有的人們。
參考文獻
[1] 潘延紅,張重陽等.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節水灌溉必要性研究[J].人民黃河,2010,(5).
摘要:介紹了航天蔬菜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成效、主要技術及成功經驗,提出加快甘肅天水航天育種示范區建設步伐,深入開展航天育種遺傳機理研究,積極示范推廣航天蔬菜新品種,是提高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航天育種;蔬菜;新品種;轉化;成效
10年來,天水市農業局、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先后培育出航遺1號黃瓜、航豇1號、2號豇豆等20個航天蔬菜新品種[1],并逐步開展了航天育種遺傳機理研究[2]和示范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筆者分析了“航天蔬菜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實施成效,以期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種的示范推廣步伐。
1 實施成效
航天蔬菜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遵循綠色農業發展理念[3],在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種育種進程,提高種子繁育能力,加快新品種示范推廣的同時,注重綠色食品標準的研究與制訂,2007-2010年,先后育成航天蔬菜新品種10個,其中:辣椒品種6個,即航椒4號、5號、6號、7號、8號、10號;茄子品種3個,即航茄2號、4號、5號;番茄品種1個,即宇航3號,這些品種均通過了甘肅省農作物新品種認定;完成了航遺1號黃瓜、航豇1號、2號豇豆、航椒1號、2號、3號辣椒及航茄4號茄子的穩產性和適應性分析研究;制定并頒布《綠色食品 航天豇豆生產技術規程》等6項甘肅省地方標準;建立和完善了甘肅張掖、隴南和山西3處標準化制種基地,航天蔬菜年制種面積達到65.4 hm2,年產種子44.5 t;先后在甘肅天水、隴南、張掖等市和新疆、內蒙、山西、陜西、北京等省市示范推廣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34 919 hm2,總產航天蔬菜220萬t,平均總增產量40萬t,平均總增產值64 361.6萬元,平均新增純收益57 569.9萬元,平均科技投資收益率8.46元/元,平均推廣投資收益率1 727.10元/元,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實現了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與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的有機結合。
2 主要技術
2.1 認真分析研究,準確界定航天蔬菜新品種的適應性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多點試驗研究,應用作物時間穩產性系數(cst)、地域穩產性系數(csr)和綜合穩產性系數(csc)分析方法,對航豇1號、2號豇豆、航遺1號黃瓜、航椒1號、2號、3號辣椒和航茄4號茄子等7個航天蔬菜新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進一步明確了這些品種的穩產性和區域適應性,為大面積示范推廣提供了理論依據。
2.2 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
按照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將綠色農業的先進意識、安全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貫穿于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突出標準研究制定及其相應技術的示范推廣,經過廣泛調查研究和多次討論修改,制定了《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太空菜豆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溫室秋冬茬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塑料大中棚春提早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溫室冬春茬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溫室越冬一大茬生產技術規程》等6個甘肅省地方標準。
2.3 完善措施,提高航天蔬菜新品種的良種繁殖能力
針對種子繁育嚴重制約航天蔬菜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情況,從建立和完善標準化制種基地入手,對甘肅隴南、張掖和山西3個制種基地進行了規范化管理,針對不同品種研究制定了制種技術規程,強化了對制種各個環節的監管,完善了播種、田間管理、種子采收、加工等技術,形成了種子生產、加工、包裝到上市銷售的較為完善的生產流程,不僅種子生產規模逐年擴大,生產能力逐年提高,而且逐步使航天蔬菜新品種示范推廣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大大加快了航天育種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2.4 立足生產實際,狠抓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
2.4.1 加大新品種示范推廣力度
以試驗示范為基礎,以提高蔬菜品質為重點,結合各地氣候條件,積極開展航天蔬菜新品種試驗示范。以建設中國西部航天(太空)育種基地為重點,建立市級蔬菜新品種試驗及展示示范基地;在主要蔬菜生產鄉鎮建立縣區級蔬菜示范區;在主要鄉鎮建立示范點。通過在市、縣區、鄉鎮3級開展新品種選育、展示、示范和輻射帶動,大力促進航天蔬菜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優化了主產區蔬菜品種結構,提高了良種覆蓋率。在品種布局上,依據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科學確定不同品種的示范推廣區域,做到種植區域與品種特性相吻合,良種與良法相配套。
2.4.2 大力推廣設施栽培及配套技術
項目區圍繞《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產技術規程》等6項標準,積極推廣多層覆蓋保溫技術、穴盤育苗技術、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避雨栽培技術、高效節水微灌技術等大棚設施配套技術,各項技術入戶率達到95%以上,提升了設施農業發展水平。
(1)多層覆蓋保溫技術。冬季低溫越冬栽培采用高保溫eva膜,遵循“輻射、對流、傳導”的熱交換原理,應用“三棚四膜”(大棚+中棚+小拱棚+地膜)多層覆蓋保溫技術,把大棚內部空間分隔成若干個上下分隔的子空間,遏制棚內空氣的上下對流和傳導,減少熱量散失,保障冬季大棚內農作物生長條件,促使茄果類和瓜類蔬菜提前上市。
(2)穴盤(營養缽)育苗技術。推廣合理配制基質、精量播種和催芽、成苗等現代育苗技術,實行規范化管理,保證幼苗生長快、育苗質量高,提高種子有效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夏秋季高溫干旱,利用遮陽網和微噴技術降低光照強度[4],及時補充土壤水分,降低棚內溫度,營造一個較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小氣候環境,達到遮光降溫、保水保溫、預防災害性天氣的效果,促進設施蔬菜正常生長。
(4)避雨栽培技術。通過塑料大棚、遮陽網、防蟲網覆蓋,防止雨水沖擊和強光直射,可大大減輕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防止裂果,增加果實色澤,外觀質量得到明顯提高,軟腐病等細菌性病害明顯減少,創造最佳的蔬菜生長環境,保證蔬菜健壯生長,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
(5)高效節水技術。應用噴灌、滴灌技術,不僅提高灌溉質量,省工節水,而且肥水同施,減少養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對減輕高溫影響和病害發生,提高蔬菜品質、實現增產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2.4.3 認真落實安全生產技術
大力推廣農藥殘留控制技術,提高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在設施蔬菜蟲害防治上,大力推廣防蟲網阻隔、黃板誘殺以及合理選擇施用高效低毒農藥等技術;在病害防治上廣泛示范推
廣覆蓋流滴消霧型功能膜、膜下暗灌(滴灌)、使用抗病品種、營養缽培育壯苗、避雨栽培、夏季高溫悶棚以及合理選擇施用高效低毒農藥等技術。露地蔬菜在蟲害防治上應用頻振式殺蟲燈及合理選擇施用高效低毒農藥等技術;在病害防治上采用深溝高畦、滴灌、覆蓋地膜、抗病品種、營養缽培育壯苗以及合理選擇施用高效低毒農藥等技術,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示范推廣防蟲網覆蓋栽培等安全生產技術,從而保證了蔬菜產品質量,提高了經濟效益。
2.4.4 廣泛應用綠色、無公害施肥技術
通過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推廣控氮施肥、平衡施肥,合理增施有機肥、重施基肥、輕施追肥,盡量減少單元素肥料使用,實行有機肥與多元復合肥配合施用,推行氮肥施用安全間隔期,減少使用硝態氮肥和作物收獲前追施化肥;根據不同蔬菜作物,適當補施微量元素肥料,防止蔬菜硝酸鹽污染,項目田全部落實綠色、無公害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
3 主要經驗
3.1 加強管理是搞好項目工作的前提
為了加強對項目實施的組織領導,市農業局和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成立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形成了責任到人,各負其責,嚴格把關,認真實施的格局,保證了項目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3.2 突出技術創新是搞好項目工作的關鍵
該項目將航天技術、生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有機結合,充分應用設施栽培加代繁殖等技術選育蔬菜新品種,在技術上走在了全國前列,2007-2009年有航椒4號、5號、6號、7號、8號、10號,航茄2號、4號、5號和宇航3號番茄通過省級鑒定,成果均達到國內領先技術水平。通過對主要示范推廣的航天蔬菜新品種的適應性研究,總結完善了種子繁育技術,編寫了制種和生產技術規程,以標準化生產的形式,繁育航天蔬菜新品種,保證了種子質量,提高了種子產量,為示范推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3 注重協作交流是搞好項目工作的支撐
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筆者積極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開展經常性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這些單位的技術人才和檢測設備、種質資源,強化育種進程和提高良種繁育能力,努力提高項目實施和管理水平。通過協作交流,開闊了技術人員的視野,增長了見識,掌握了最新的航天育種動態,引進了一批先進實用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經驗,成為項目順利實施的有力支撐。
3.4 加強資金管理是搞好項目工作的保障
對項目經費設立了專門的核算賬簿,對資金實行專賬管理,嚴防擠占、截留和挪用,確保項目資金合理使用,充分發揮其投資效益。
3.5 “行政+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是項目實施的基本途徑
在天水市農業局的主持下,實行“行政+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營方式,形成了以行政推促為手段,公司為龍頭,基地為紐帶,農戶為基礎的良種繁育和示范推廣模式,對外聯接國內外銷售市場,對內聯接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戶,產銷銜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保證了農戶和企業的應得利益,調動了農戶和企業種子生產和示范推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4 建議
航天育種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育種模式,航天(太空)新品種以其良好的優質、抗逆、增產性能,為安全、無污染、少農藥殘留的綠色食品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符合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航天蔬菜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中國航天蔬菜新品種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中積累了成功經驗,隨著引種、示范、推廣航天(太空)蔬菜范圍的逐步擴大,人民群眾對航天農產品的認識不斷提高,以中國西部航天(太空)育種基地為依托,加快甘肅天水航天育種示范區建設步伐[5],深入開展航天育種遺傳機理研究,積極示范推廣航天蔬菜新品種,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不僅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且可以帶動和加快現代航天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參考文獻
[1] 吳潔.太空育種地上忙[n].科技日報,2001-08-27(8).
[2] 潘連公,陳彩能,包文生,等.航天育種遺傳機理與選育成效分析[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1):33-35.
[3] 劉連馥.綠色農業的初步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9: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