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業經濟增長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我國工業能源消費不均衡的原因。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一直是我國能源利用的軟肋,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很低,究其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一)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能源豐富,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存儲量豐富致使我國工業發展首先以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為主。(二)我國雖然是經濟發展大國,但是科技創新能力偏低,對新型資源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技術不高或者意識不健全,沒能充分意識到新型能源的重要性。(三)我國對核電的開發相對落后,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核電的開發和利用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明顯滯后,而核能具有非常高的能源消費意義。
(二)我國經濟增長的發展形勢。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開始逐漸強調協調發展輕工業與重工業,以出口工業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同時以進口替代政策,實施優先發展經濟工業的策略。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發展穩步上升,發展工業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占有比重越來越大,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有的比重越來越高。另外國家加強了基礎工業的投資力度,引進外資和控制物品價格來促進工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
二、工業能源消費和工業經濟增長的關系
由以上內容和數據顯示,我國工業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聯系。工業能源消費形式、耗源類型和能耗比重都與工業經濟持續增長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二十一世紀,現代化的工業要求運用科技提高工業經濟產能,建立自動化的高效生產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來全面提升工業經濟增長速度,避免工業生產對能源的過分依賴。十以來,國家一直在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進行改革和調整,目的是有效協調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全面的實現國家經濟增長的二次飛躍。工業能源消費和工業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如下,
(一)工業能源的消費促進工業經濟增長;工業能源是工業經濟增長的關鍵,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能源能夠為工業生產提供電能、工業原料和能源產品。能源科技是現代工業經濟增長的創新力量,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增長是新世紀經濟發展的主體,是擺脫過分依賴能源消耗換取工業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能源的科技創新推動新型工業迅速發展,為工業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條件。
(二)工業經濟增長增加能源消耗需求;傳統意義上,工業經濟的增長一定會刺激對工業能源的消耗,例如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交通運輸業飛速發展,從而對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來越大。新形勢下,工業科技和工業技術創新為新能源的利用和開發提供了技術優勢,能夠促進工業經濟增長由單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費轉型,促進工業經濟增長和工業能源消費的持續穩步發展。
三、總結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經濟增長依靠能源的消費,而我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不是十分的充足,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遠比世界平均水平值要低。我國人均石油、天然氣可采儲備量分別為世界水平值得10%和5%。從環境污染角度看,我國在節能減排工作上面面臨著新的問題挑戰。資源和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導致我國環境污染嚴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那么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在數值上有什么關系?本文收集了1980年至2007年的時間數據,并加以實證分析。
二、模型設定
我們所用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所設模型的樣本容量為27個。分別以能源消費總量(Y)作為因變量,能源生產總量(X1)、全國生活能源消費總量(X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和工業能源消費總量(X4)為因變量。在EVIEWS軟件中輸入數據,觀察散點圖發現存在較強的線性關系,故此選擇建立線性模型。計量模型可以設定為
三、模型檢驗
假設模型中隨機擾動項u滿足古典假定,運用OLS方法估計模型的參數,利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得結果:
t= (-0.708675) (5.163553) (0.516422) (3.689293) (6.063122)
=0.999297 =0.999175 F=8176.418 DW=1.376476
1、經濟意義檢驗
由回歸估計結果可以看出,能源生產總量、全國生活能源消費總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四個解釋變量前的系數為正值,即與能源消費總量呈線性正相關,與現實經濟意義理論相符。
2、統計推斷檢驗
從估計的結果可以看出,可決系數R2=0.999297,F=8176.418,認為模型的擬合程度可以接受。系數顯著性檢驗:給定 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為n-4=23時的臨界值2.069,、、的t值大于臨界值,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表明能源生產總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對能源消費總量有顯著性影響;僅有的t值小于臨界值2.069,所以接受原假設,表明全國生活能源消費總量對能源消費總量影響不顯著。
3、計量經濟學檢驗
(1)多重共線性檢驗
①對各解釋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
由上表可看出,模型整體上線性回歸擬合較好,R2 與F值較顯著,而解釋變量的t檢驗不顯著,則說明該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利用EVIEWS軟件得到各變量間相關系數矩陣表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所以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
②修正多重共線性
1、用EVIEWS分別對Y與各解釋變量、、、做最小二乘回歸最后發現的方程最大,所以以為基礎,順次加入其他變量逐步回歸。
經比較,新加入x4的方程=0.998541,改進最大,而且各參數的t檢驗顯著,但是x2的符號不合理,選擇保留x4,再加入其他新變量逐步回歸。
在X1、X4的基礎上加入X2后的方程明顯增大,但是X2的t檢驗不通過,因其為負值不合理。加入X3后不但方程的明顯增大,而且t檢驗值也通過,所以選擇保留X3,繼續回歸。
加入后,不僅下降,而且參數的t檢驗不顯著。這說明引起多重共線性,所以應予剔除。
最后得出的回歸模型是:
(2) 異方差檢驗
采用White檢驗n=9.5955小于在顯著性為0.05水平下的卡方檢驗值16.9190,所以不存在異方差。
(3) 自相關檢驗
采用DW檢驗,由上分析可得DW=1.371751;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n=28,K=3時,查Durbin—Watson表得下限臨界值=1.181,上限臨界值=1.650,可知
四、自相關修正
采用科克倫—奧克特引入一階自相關系數AR(1) 得出的結果中可決系數R2的值為0.999368.非常接近于1,模型擬合度非常高。在1%的顯著水平條件下,參數顯著不為零,模型整體性良好。 AR(1)對應的Prob值為0.0067,在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D.W.對應的值為1.85,查解釋變量為4且自由度為27的D.W.分布表,上下限分別為1.16,1.65.由于1.65<1.85<2.35,所以模型不再存在一階自相關。
最終回歸模型為:
t = (-0.699866) (7.276451) (4.647176) (6.135601)
=0.999368 F=8695.975 DW=1.850801
五、結論分析
1、 在自相關的修正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全國生活能源消費總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等經濟數據都具有時間上的慣性;另外一方面,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經濟活動的滯后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會使居民能源消費的水平當期就達到應有的水平,而是要經過若干期才能達到。因為人的消費觀念的改變存在一定的適應期。
2、 雖然能源價格、能源消費結構和環境政策等因素未能在模型中得到量化和反映,但不是說這些因素對能源需求的影響并不重要。事實上,這些因素越是得不到量化和反映,越是暴露了當前我國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更應該重視和解決。
六、政策建議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我國能源消費向高效、清潔的方向發展。在工業方面,有重點地調整產業結構,確保經濟與能源消費的協調。
2、優化和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使用,加強科學技術在此類能源上的創新性。我國具有豐富的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從長遠來看,我國應在中長期戰略上做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3、加強能源統計,制定有效的能源發展戰略。能源統計數據的質量,應包括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提高能源統計數據的準確性、時效性、國際可比性,便于有關部門及時調整戰略,實現能源的有效利用。
關鍵詞:經濟增長;技術進步;相關性;北京工業;C-D生產函數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B
技術的發展是以客觀的經濟需要為前提,以必要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技術是經濟發展的手段。關于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始自羅伯特·索洛( Robert·Solow),1987年索洛第一次將技術進步因素納入經濟增長模型,認為將人均產出增長扣除資本集約增長后的余值為技術進步的結果。隨后大量的經濟學家進一步研究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關系,包括明確技術進步的內涵,定量分析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以及測算方法的研究。國內學者針對中國統計數據的特點,探究各類測算方法的適應性并做出適當的調整,測算并分析了包括工業、農業等各產業,以及各區域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中關于經濟增長對于技術進步的作用,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相關性的研究更多的是進行定性分析。本文以北京工業為例,從測算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入手,將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相關性進行量化,為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制定政策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一、北京工業經濟增長現狀分析
1.經濟總量及增長速度。近幾年數據顯示北京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總量不斷擴大,增長速度基本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在“十一五”前4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已超出“十一五”計劃目標3.7個百分點,略低于“十五”時期0.4個百分點。由表1可以看出工業對北京市的經濟起一定的作用,工業在GDP的構成約為20%,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對經濟增長是有一定貢獻的。
2.工業經濟效益。在“十一五”的前4年,盡管隨著全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工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降至1/4,但工業直接或間接創造的增加值仍然巨大,工業的發展速度影響著整體經濟的發展速度。工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1 740.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 282.2億元,增加值率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工業經濟效益保持較高水平,2009年全市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10.87%,比2005年提高39.8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531.2億元,比2005年提高117.65億元,比2005年增長28.5%。表2為北京工業相關經濟指標。
3.北京工業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分析。針對北京工業增長的現狀,學者連玉明和武建忠[1]指出了北京市工業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
二、北京市工業企業技術進步現狀分析
據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分析報告[2],北京工業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工業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也是科學技術轉化生產力的主要執行部門。也就是在北京統計年鑒缺失對工業整體科技水平統計的情況下,北京大中型企業可以反映北京工業科技技術進步水平。
1.科技投入總量及增長情況。如表3所示,2006-2008年北京科技活動經費總量相對穩定,保持較高水平;2007年有所下降,但是從2006年的1 147 736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1 470 411萬元,增幅為28.11%,說明其總的趨勢呈現平穩增長。但是,從其相對指標來看,北京市科技活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小,其科技投入的強度還應加大。科技人員的人均科技活動經費保持在20萬元以上,較為穩定。
R&D活動費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R&D投入有利于北京創造與創新能力的增強,是科技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4看,北京R&D經費的支出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由2006年的588 451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709 677萬元。從數據上看,“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即2006年)北京加大了R&D經費的投入,之后北京市R&D經費支出一直保持高水平,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對比2%是“創新驅動”標志的國際慣例,可以說北京R&D投入的強度還是很大,反映了北京科技水平應該算比較高的。R&D人員的人均經費保持在20萬元左右,較為穩定。
2.科技投入的來源。雖然科技經費投入包括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財政科技投入,R&D經費投入,大中型企業等的投入,但它們的來源大體上主要有政府、企業、金融機構貸款等幾種情況,其中科技活動經費投入的來源渠道是比較全面的,以它為主要對象進行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十一五”前4年,企業的科技投入占主導地位,保持在90%以上,可以說北京技術開發經費籌集來源的主要渠道為企業自籌方式,企業的科技投入主體地位得到鞏固。從來自政府的資金來看,政府的資金保持在3%左右,亦趨于穩定,政府的資金所占經費籌集總額的比例高于全國2%的比例。這說明,北京政府較為重視科技發展,重視科技投入的力度,表現了對工業發展的支持[3]。從來自金融機構的投入來看,目前北京市的金融機構投入主要表現為科技貸款,“十一五”前四年中,銀行貸款占科技經費籌集總額的比重是很低的,2007年、2008年兩年都沒有超過1%,2006年也僅為5.72%。要注意的是,金融資金在科技創新中,主要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關鍵環節,應該對其有足夠重視,加大投入力度[4]。
3.科技創新成果。 從技術創新成果來看,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2008年完成科技項目3 333項,新產品開發項目2 332項,R&D發展項目2 462項,專利申請4 622項,見表6。整體水平逐年增長,反映多數大中型工業企業都重視并著力進行技術開發項目的研發,肯定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4.科技勞動力。截止到2008年,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年末從業人數達699 676人,其中科技活動人員達55 976人,在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人數達到39 962人,見表7。從勞動力投入來看,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勞動力投入總量在2009年有微幅下降。但是從業人員素質穩步提升,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占比重及科學家、工程師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以說北京工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和效益正在改善,企業注重技術效率的勞動投入。
5.北京工業技術進步存在的問題分析。2009年,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的學者們曾對北京工業技術進步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5]。
三、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相關性分析
1.測量模型的建立。測量地區或產業的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選擇測量函數,二是基礎數據的選擇和處理。生產函數法將經濟增長(產出)表達為資本投入、勞動投入和技術進步的函數,常用的是Cobb-Douglas生產函數法,中外學者常基于該生產函數法的改進來測量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余宏和錢士茹[6](1997)根據彈性系數的特性分別定義彈性系數α和β為資本投入量K和勞動投入量L的函數,改進了傳統的C-D生產函數中關于α+β=1的假設,使建立的模型能夠較真實的反映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選擇了此改進的生產函數。
基礎數據源于1997年至2010年的《北京統計年鑒》,其中產出采用增加值指標。勞動投入采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指標。資本投入采用了資本存量指標,資本存量的計算采用了永續盤存法,基年的資本存量采用推算的方法來估算,利用王玲[7](2003年)在《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存量的測度》一文中,對1998-2002年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存量的測算結果,并假設北京工業企業的資本存量K占全國工業行業資本存量K的比例,與其GDP占全國GDP的比例相等,推算出1998年北京工業企業資本存量,再推導出1996年北京工業企業的資本存量。當年投資額采用兩年間固定資產原值的差即本年新增固定資產的值,折舊經比較采用了宋海巖[1,8]在官方公布的名義折舊率3.6%的基礎上加上經濟增長率(北京市當年的GDP增長率)作為實際折舊率,并利用價格縮減指數,對所有的數據統一換算成以1996年不變價格為基準。
本文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據此建立的測算北京工業經濟增長的C-D生產函數模型如下:
Y=11.826K1.155L-3.724e0.122te0.00018K+0.029L(1)
2. 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公式(1)可推導出產出和各要素投入的增長率,及各要素的貢獻率的公式。計算結果如下:在增長率方面,1996-2009年期間,北京工業產出年均增長率在30.37%,同期資本投入增長率為8.28%;由于職工平均人數總體的下降趨勢,勞動力投入增長率為-2.47%。從工業經濟增長的因素來看,北京工業自1996年以來,年技術進步增長率為15.34%,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0.51%,資本投入的貢獻率為27.26%,由于其總體的負增長,勞動力投入的貢獻率為-8.13%,測算結果如表8所示。圖1反映了1996-2009年北京工業各要素的貢獻位次,及“九五”、“十五”、“十一五”前4年北京工業各要素的貢獻位次,反映了近14年來北京市工業技術進步情況,對未來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圖2展現了北京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的趨勢,可以看出趨勢圖近似于以2002年為對稱軸圖形。從圖2中可以看出2000-2004年間,北京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有很大波動,在2001年達到頂峰,貢獻率達到570.32%,在2003年又驟降到谷底,貢獻率為負,跌至-630%。2000-2004年北京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不穩定,經歷了大起大落,呈近似為正弦曲線波動。剔除波動過大、起伏不穩的2000-2004年,單單看1997-1999年、2005-2009年的發展,不難發現這些年份的技術進步貢獻率變化不大,相對較為穩定,一直保持在30%-40%的技術進步貢獻率水平,期間有微幅下降,而后又恢復至30%-40%的水平。也就是說,若沒有政策導向的指引、缺少刺激經濟發展的契機,北京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一般僅在30%-40%之間,與發達國家、發達地區50%-70%的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與“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55%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目標也存在著差距。據此可以得出:若除去2000-2004年技術進步波動起伏不穩的年份,1996-2009年北京工業企業總體的技術進步水平趨于穩定,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波動在30%-40%之間。
3.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相關性分析。實證分析的結果量化了北京工業技術進步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而且能夠揭示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圖3顯示了北京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和由公式(1)推導計算出的技術進步增長率自1996-2009年的變化趨勢,顯然步調一致的變化趨勢又一次很好地證明了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具有強相關性。
就北京工業的實際情況而言,經濟增長促進了技術進步。北京工業經濟近14年的高速發展,制度上的創新是主要動因,其次是非國有經濟的迅速成長帶動了整個工業經濟的增長,另外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引入了大量外資。制度上的創新、民營經濟的發展,以及外資的流入不僅帶來了北京工業的經濟增長,同時也為技術進步帶來了提高的契機。伴隨外資流入的新技術,管理理念的更新、更加靈活的市場機制,使得北京工業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快速增長的經濟總量也為技術進步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障,這從第2節中北京工業的科技經費和R&D經費投入總量、年增長率,和各自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均處于上升中可得到證實。所以,在工業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技術進步率也大大提高,如在2005年高速經濟增長使技術進步率達到20%以上,而技術進步率在此之前始終低于20%以下。
另外,經濟增長也制約了技術進步的進一步提高。目前,很多專家學者指出北京工業經濟增長存在的一大問題是經濟總量增長趨緩。受此影響,高端產業首當其沖。目前高端產業發展尤為緩慢,其主要表現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逐年下降。就2009年的數據來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36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現代制造業實現增加值657億元,增長4.4%,分別慢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8.3個和1.3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分別占全市比重為21.2%和38%,分別比2008年下降2.6個和0.6個百分點[9]。這些數據反映了北京工業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到了工業高端產業和技術進步,反之亦然。
從投入角度來看,經濟增長源于資本的投入、勞動的投入和技術進步。對北京工業而言,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但貢獻率未達到產業發展目標。北京工業的技術確實在不斷提高,全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得工業在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雖已降至1/4,但是工業直接或間接創造的增加值仍然巨大,技術進步在這中間必定發揮了巨大作用。由于中關村科技園區、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的建設推動了工業技術的發展,高新材料的研制、日益完善的汽車工業等都使人們意識到技術進步的存在,感到技術進步強烈的外顯性。
然而,技術進步的外顯性并沒有帶來內生的經濟增長,這說明北京工業企業技術進步存在問題,技術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促進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據此推測,導致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顯著的因素可能是由于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缺少紐帶,使得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脫節;或是技術進步脫離市場,不能帶動經濟增長。如果能找到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對接點,則北京工業以后的技術進步貢獻率會有顯著的提升。熊彼特提出的技術創新或許能夠提供這樣的對接點,只有當技術進入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并能創造出價值時才能成為技術創新。所以,技術進步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促進經濟增長。
四、結論
基于北京工業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現狀的分析,表明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二者在發展上具有相關性。北京工業經濟的高速增長為技術進步提供了資金、制度和機制保障,但逐漸放緩的增長速度也限制了技術進步的提高速度。反之,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然而技術本身并不能促進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只有表現為技術創新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促進經濟增長。
當前,加快建立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技術進步體系是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措施。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以企業為技術進步及技術創新主體,避免使技術成為實驗室的技術,而不能轉化為產品,或者研制開發的產品脫離市場,從而使企業獲得經濟效益,達到促進產業經濟增長的目標。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具體表現為企業要成為投資主體、風險主體、決策主體,研發主體,以及收益主體,其中缺一不可。企業要成為創新主體,有三個關鍵問題要解決:一是企業愿意投入資金進行創新,二是企業能夠承擔創新的風險,三是企業要選擇好創新的主體模式。第一個問題的解決要依靠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保護技術創新成果的法規,和技術創新成果分配的制度等,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收益分配的主體;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則要依靠企業修煉“內功”,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化企業制度,提高面向市場的能力,成為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第三個問題企業要依據自身的資金實力和創新能力,來選擇自主創新模式還是協作開發模式,簡單劃分,大型且實力雄厚的企業選擇自主創新模式,可以充分享有技術創新成果帶來的超額收益,實現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另外,中小型且難以自擔創新風險的企業選擇協作開發則更有利,一方面可以克服單個企業缺乏獨立開發的能力和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投入和分擔風險。對產業發展而言,協作開發的技術溢出效應能夠惠及整個產業,促進知識與技術在經濟體制內擴散,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連玉明,武建忠.中國國力報告2008-2009[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009:87-100.
[2]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EB/OL].[2009-07-31]..
[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研究組.高技術產業化“十一五”規劃[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5):7-15.
[4] 金融科技時代編輯部.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J].金融科技時代,2011(3):2.
[5]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2009中國創新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03-180.
[6] 余宏,錢士茹.度量技術進步作用的生產函數模型修正及新估算[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2):77-82.
[7] 王玲.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存量的測度[J].世界經濟統計研究,2004(1):16-25.
引言
這些年來,我國的工業經濟體系不斷的在進行調整,因此,我國的工業企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不僅加快了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更提高了我國生產力的水平。這也證明了只有對我國經濟所有制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更快的發展我國工業經濟,從而促進我國工業的發展。
1我國工業經濟所有制結構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體系不斷地再進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也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也因此我國的工業經濟在跨越式的發展,據調查結果顯示,工業經濟總產值已經翻了四翻,與此同時,由于國際進行貿易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國的工業經濟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具體說來,我國工業經濟所有制從以前只有國家和集體所有制控制的經濟結構發展到如今的國有及國有控股、集體和其他經濟共同協作。“十一五”期間,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它在在工業總產值中的份額卻在走下降的趨勢,相反,非國有經濟,尤其是私人經濟和三資經濟卻飛快的進步,集體經濟的上升的速度最快,除此之外,私人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臺經濟等經濟體制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程度的有所發展。這正證明了我國的工業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2所有制結構對工業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經濟所有制結構在不斷地改變和完善,而中國加入WTO,更是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機遇和挑戰,贏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在國際市場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氛圍下,更有利于我國工業的發展。起先,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是伴隨工業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其它經濟體制也在不同程度的增長。由于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推廣,單一的經濟體制已經逐漸退出國際經濟的舞臺,在非國有制經濟發展速度快于過于制經濟發展的今天,非國有制經濟在工業經濟增長中的比重顯著上升。縱觀這些年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它一直都在不停的快速發展,但并不是各種所有制的經濟都能剛打到這水準。不同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速度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非國有制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超過國有制經濟的發展,私人性質的經濟體制逐漸替代了國有制經濟體制的位置,在不久的將來,將位居我國工業經濟增長的首席位置。從我國的整個工業經濟的發展史來看,我國工業經濟每年都在增長。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是工業經濟取得巨大成果的功臣之一,充分利用了地緣優勢與資源優勢,不僅僅加速了我國的國有制工業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國有制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工業技術、工業質量水平也在顯著的提高。非國有制經濟中的集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對工業的快速增長可謂功不可沒;非國有制經濟的所有權與決策權分散化是促進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工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地區區域性大部分是由經濟所有制結構的不同導致的;私有或私有經濟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促進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可以適度的對私有或私有經濟體制進行推廣來推進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指標;工業
一、 資源型城市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的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控制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環境污染。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應是指在保證社會穩定、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以長期持續的工業增長及其結構變化,實現高度發展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而既滿足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又滿足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特定區域的工業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要求,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能力。按照系統科學的觀點,它包括兩個方面:工業經濟系統內部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工業經濟外部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工業經濟系統內部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由經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所決定的經濟再生產能力,是人類協調自身與自然之間關系力量的總和。它由資源支持能力和經濟發展現有基礎及趨勢組成,前者主要表現在自然資源稟賦及開發利用等方面;后者表現在經濟結構的合理性、經濟效益的高低和經濟增長速度等方面。
二、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內容的選擇
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內容應從下面四個方面進行探討:資源持續能力、工業經濟發展態勢、社會環境及生態環境。
(一) 資源持續能力指標
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而生、因資源而興,其主導產業是圍繞資源的采掘業及初級加工業,往往具有經濟結構單一,對以資源為主的主導產業嚴重依賴的特點。對資源型城市而言,資源存量和人均占有量是其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因此,在設計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中,把 “礦產資源總量及分布” ,“人均可采儲量” 兩個指標列入首要指標群。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是保證資源型城市工業穩定發展的基礎,在資源稟賦的約束條件下,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成為資源持續能力的決定性指標。“生態工業園區廢棄物循環利用率”是一個導向性指標,資源型城市建立生態工業園區是實現其工業乃至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工業經濟發展態勢指標
工業經濟發展態勢是描述資源型城市工業經濟結構及發展動態變化的指標。
工業經濟結構主要從“工業生產總值/GDP (%)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產值”“資源型產業產值/工業生產總值”三個指標進行描述。工業經濟發展動態變化應從增長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來考慮,所以在這里經濟發展態勢的動態指標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量的增長速度(經濟速度):包括工業產值增長率、工業產值增長率/GDP增長率等指標。(2)質量的提高(經濟效益)。工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是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主要包括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成本費用利潤率、企業清潔生產達標率等指標。企業清潔生產達標率是評價資源型城市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質量的關鍵指標。
典型模式為杜邦化學公司模式。在我國,199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我國有關部門將太原市列為“清潔生產”示范市。中國第一個地方性清潔生產法規《太原市清潔生產條例》于1999年頒布。作為企業層的循環經濟法規,太原市走在了前列,經過幾年的清潔生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進一步的清潔生產實施細則及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仍沒有納入法制化軌道。
(三)社會環境支持能力指標
資源型城市在科技教育、經濟增長、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的全面進步,可為工業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教育制度是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科學的城市治理機制、優秀的歷史文化及穩定的社會環境等諸因素是實現區域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人口素質及社會文明,因此,這個指標群中,設置了科教支持度、城市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市民生活質量等指標。
資源損失和環境污染損失對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啟動該指標將使資源型城市政府更加關心經濟增長的質量,為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府治理層面的政策保障。
(四)生態環境支持能力指標
這個指標對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國的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資源型區域的工業污染,因此,資源型城市的綠色植被率、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成為制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一點上,大家已有共識,不再贅述。
可持續發展追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標志著人類文明新型發展道路的開辟。可持續發展理論不僅要求代際公平,而且要求國際公平。從代際公平及城市價值的角度出發,資源型城市應逐步退出資源型行業領域。我們不能做發達國家轉嫁污染的犧牲品,更不能以高昂的代價換取眼前微波的利益,殺雞取卵的做法不能再繼續,希望我國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解榮華.關于區域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有色礦冶 2006,4.
[2]沈建國,寧登.城市指標與城市管理——聯合國人居署“城市指標項目”回顧與展望,《城市發展研究》2004年 第3期.
[3]王保彥.《可持續發展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南通工學院學報》 2004年第 6期.
[4]劉文明.《發展循環經濟 推動可持續發展》 《山西焦煤科技》 2004年 第4期.
[5]Roberts B H.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EcologyPrinciplesandPlan-ning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alParks:AnAustralianCase Stud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
(一)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元至十月份,全部工業企業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52億元,占年計劃的89.7%,同比增長30.5%;預計完成工業增加值76億元,占年計劃的86.4%,同比增長30.8%。
元至十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76億元,占年計劃的92.6%,同比增長36%;完成工業增加值55億元,占年計劃的90.9%,同比增長37.5%,預計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實現銷售收入166.8億元,占年計劃的97.8%,同比增長56.2%,預計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實現利潤7.2億元,占計劃的80%,同比增長39.5%,預計增幅居全省第十二位;實現稅金8億元,占年計劃的88.9%。同比增長55.7%;累計產銷率98.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0%;虧損企業10戶,虧損面6.3%,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預計虧損額3600萬元。
2006年,全市工業企業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00億元,占計劃106.4%,完成工業增加值90億元,占計劃102.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10億元,占計劃109.4%,同比增長36.5%;完成工業增加值65.5億元,占計劃108.3%,同比增長37%,預計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預計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占計劃117.6%,同比增長55%,預計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預計實現利潤9億元,占計劃100%,同比增長39.8%,預計增幅居全省第十位;預計實現稅金9.5億元,占計劃105.6%,同比增長38.5%;累計產銷率98%,與年計劃持平;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0%,高于計劃30個百分點;虧損企業8戶,虧損面5%,與市定目標持平,虧損額3500萬元。
200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超億元企業預計29家,比2007年增加8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預計28家,比2007年增加11家。
(二)項目投資完成情況
元至十月份,全市共實施投資額在2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64個,總投資111億元,已完成投資25.5億元,占年計劃34億元的75%,同比增長40.14%。其中,市直共實施18個(已完工9個),已完成投資15.5億元,占年計劃19億元(不含沁北電廠二期)的81.58%,同比增長23.54%;鄉鎮共實施146個(已完工50個),已完成投資9.97億元,占年計劃5億元的199.4%,同比增長76.99%。
預計到年底,全市工業企業可完成投資29億元,占年計劃34億元的85.29%,其中市直企業可完成19億元,占年計劃19億元(不含沁北電廠二期)的100%,鄉鎮企業可完成10億元,占年計劃5億元的200%。
二、2007年工業經濟發展形勢分析
2007年,我市工業經濟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經濟增長的幅度會有所下降,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市經濟增長已由高速擴張期向平穩較快增長期轉換
從全國工業增長趨勢來看,工業經濟增長開始明顯減緩,工業經濟運行平穩的特征比較明顯。尤其是上海、廣州、浙江、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速度回落比較明顯。前三季度全國利潤增幅同比回落19.7%,虧損明顯上升,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同比大幅提高50.4個百分點。我市工業在全國來講,處于工業鏈條的低端,基礎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所占比重較大,對市場反應的靈敏度不如高端產業。在發達地區遭遇效益回落時,其滯后影響在2007年將不可避免地波及我市。與此同時,受資源約束矛盾的影響,今年以來涉及工業領域的電價、油價、運價、水價、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因素較多,對工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
從我省情況看,進入10月份以來,電力、煤炭和運力供需發生較大變化。從用電上看,到10月24日,省網用電量僅比去年同期增長1.57%,發電量增長4.27%,比正常負荷低100-120萬千瓦時。電力需求減弱,電源建設步伐加快,電力過剩的問題開始顯現。同時,煤炭、鐵路運輸形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部分企業的部分煤種開始積壓,煤炭價格下降,鐵路運輸貨源不足,近兩個月鐵路運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據鄭州鐵路局的資料顯示,六月底全局鐵路請車滿足率為60%,九月底上升為80%。煤、電、運是工業
共4頁,當前第1頁1 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標,這種狀況的出現,預示著我省工業經濟增速將極有可能出現回落。
從2000年開始,我市工業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工業生產增速逐年加快,每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其中2002年工業生產增速18.3%,比2000年增加6.1個百分點;2006年工業生產增速24%,同比提高5.7個百分點;2006年工業生產增速29.1%,同比增加5.1個百分點;2007年工業生產增速36%,同比提高6.9個百分點。但是,由于我市工業結構的不合理,鋼鐵、冶金、化工、建材等主導行業全部在國家的重點調控范圍之內,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繼續加強和全國、全省經濟增長的逐漸減緩,工業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市工業經濟增長已由高速擴張期逐漸向平穩較快增長期轉變。2006年工業經濟增長預計為37%,增速僅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2007年預計工業增速將回落到20%左右。
(二)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減少,年度內缺乏能夠形成經濟增長點的大項目
從近年我市工業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工業項目投資的快速增長是拉動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2006年全市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2.7億元,同比增長234.2%,2007年完成工業項目投資23.5億元,同比增長85%,2006年預計完成工業項目投資29億元,同比增長23.4%,這些投資極大地拉動了我市的工業增長。2007年,全市計劃實施投資額在2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56個,總投資39.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8億元,近年來首次出現下降。2007年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有以下特點:一是投資額度少,計劃總投資比2006年少75.6億元,年度投資比2006年少20.3億元;二是項目規模小,在55個工業項目中,年度投資超億元的工業項目只有4個,而2006年年度投資在億元以上的項目達到9個;三是高新技術項目比重低,在37個新開工項目中,只有中原特鋼的模具扁鋼鍛坯生產線技改工程列入先進制造業項目。由于2007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減少,同時年度內又缺乏能夠形成經濟增長點的大項目,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三)基數的膨脹也是造成2007年增速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2006年,預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10億元,比2007年增加了74億元,較2006年增加了124億元,是2006年的2.44倍。基數的大幅提高,也使得2007年各項經濟指標難以保持較高增幅。
根據對我市工業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全市工業主要經濟增長因素的調查,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預計新增工業總產值41.13億元,銷售收入38.76億元,利潤19680萬元,稅金25050萬元。
三、2007年工業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盛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業經濟發展全局,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素質為目標,堅持不懈地實施項目帶動和開放帶動戰略,加快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步伐,拉長產業產品鏈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深化企業股權結構改革,創新企業管理機制,不斷促進我市工業經濟健康、協調、持續發展。
主要經濟指標:
全市工業總產值計劃完成355億元,同比增長18.3%;工業增加值計劃完成107億元,同比增長18.9%。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計劃完成252億元,同比增長20%;工業增加值計劃完成79億元,同比增長20.6%。
規模以上工業計劃實現銷售收入240億元,同比增長20%。
規模以上工業計劃實現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22.2%。
規模以上工業計劃實現稅金12億元,同比增長26.3%。
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計劃98%。
規模以上工業虧損面不超過5%。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計劃180%。
部分重點工業企業發展目標:工業總產值超50億元的企業2家(豫光、濟鋼),超20億元的企業1家(沁北電廠),超10億元的企業2家(豫港焦化、豫源化電),超5億元的企業6家(中原特鋼、電業公司、恒通化工、豐田肥業、萬洋冶煉、金利鉛業),超億元的企業23家(濟源煤業、太行水泥、高壓開關廠、奔月浮玻、天龍焦化、億華鐵路器材等)。
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全市計劃實施投資額在2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56個,總投資394255萬
共4頁,當前第2頁2元,年度計劃投資137860萬元。市直工業企業計劃實施項目22個,總投資300625萬元,年度計劃投資92600萬元。其中,續建項目6個,年度計劃投資46000萬元;新開工項目16個,年度計劃投資46600萬元。鄉鎮工業企業計劃實施項目34個,總投資93630萬元,年度計劃投資45260萬元。其中,續建項目12個,年度計劃投資13230萬元;新開工項目22個,年度計劃投資32030萬元。
四、2007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堅持不懈抓好項目建設,千方百計培植經濟增長點
2007年仍然要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工作,搶時間、爭進度,千方百計克服建設中的各種困難。2007年計劃實施的工業項目現在已排出56項,要抓緊抓實抓好,確保按計劃投產,發揮效益。
一是要抓好2006年計劃開工而未開工的項目。包括百萬噸搗固焦、12萬噸樹脂粉等,要針對這些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下大力氣逐一解決,為項目建設創造基本條件,力爭2007年上半年開工建設。
二是要抓好在建項目。包括聯創化工、15萬噸煤焦油、10萬噸再生鉛、PPS、濟鋼環保改造工程等,確保2007年上半年竣工投產。
三是要抓好新建項目。中原特鋼總投資1.6億元的模具扁鋼鍛坯生產線技改、太行水泥百萬噸水泥擴建、奔月浮玻二期生產線等。
四是切實抓好項目篩選和儲備工作。目前,我們在項目儲備上已經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儲備的好項目、大項目屈指可數,大的經濟增長點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項目儲備上狠下功夫。要組織企業到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系對接,收集項目信息,綜合分析論證,扎扎實實儲備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的項目。
(二)強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
"十一五"期間我們面臨的最大發展機遇就是國際國內的產業轉移,這個機遇能否利用好,對整個經濟的結構調整、上檔升級至關重要。
一是要出臺結構調整優惠政策,形成政策洼地,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促進產業結構盡快升級。
二是要把明年定為"工業結構調整年",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盡快掀起結構調整。
三是要在繼續抓好傳統優勢產業上檔升級的同時,突出加快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對鉛鋅、樹脂、焦炭要拉長產業鏈條;對深孔加工、白云制藥、水晶、液壓支柱等,要做大做強,膨脹規模,形成更大的經濟優勢。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
不管是國家的宏觀政策,還是目前的環境壓力和企業利潤空間,都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循環經濟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發展循環經濟上,要立足現實,根據發展的可行性,與環保部門共同排出限期治理、綜合利用的時間表,一塊一塊抓落實,一步一步向前推進。
明年重點要抓好鉛鋅行業的循環經濟工作。以豫光集團為試點,促其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產業結構,在現有基礎上加大銅、銻、鉍的回收力度,開發引進鈷、鎘等金屬的回收技術,并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萬洋冶煉、金利鉛業也要進一步加快節奏,加快資源綜合利用步伐。全市鉛冶煉企業要從2007年起,利用三年時間,全部采取富氧底吹工藝,提升行業水平,提高綜合效益。在抓好鉛鋅行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同時,要引導和支持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等資源消耗行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對粉煤灰、電石渣、鋼渣等工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都要加大力度,變廢為寶,形成新的產業。
(四)完善招商形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要針對工業企業招商引資效果不明顯、引進的大項目不多等問題,切實采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
一是要切實以企業為主體,實行項目招商、產業招商、股權招商,以實實在在的利益吸引客商投資。
二是要進行對口招商,對國內外知名企業要主動上門對接,采取兼并、重組等各種形式,吸引其前來合資、合作,拓展我市企業的發展空間。
三是產業招商,按照結構調整目錄,有針對性地招商。對于一些企業產品有市嘗生產有規模,但缺乏資金,不能滿負荷生產的情況,要搞好產品招商,盡快形成經濟優勢。
(五)強化政策支持,為工業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我們目前對工業經濟發展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這些政策從目前來看,還沒有形成明顯的政策洼地,對項目、對資金、對人才、對技術的吸引力還不夠大,還需要再進一步研究出臺一些新的優惠政策。特別是結構調
共4頁,當前第3頁3整,要研究新的辦法,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計吸引和帶動金融、民間、外來資本參與我市工業結構調整。
然而,隨著2015年國內外形勢的不確定因素加強,我國的工業經濟增長仍然面臨較大的問題。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穩中求勝”成為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國家應該在保持工業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制定政策以確保我國工業取得較大的改革突破。基于此,本文就新常態下工業經濟的運行特征與發展對策展開探討,以期為國家工業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從“舊常態”向“新常態”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深度調整期,我國的工業經濟整體處于工業結構高級化、工業增速下行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促進工業經濟發展,在維持經濟穩定的基礎上突破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國家要加強對新常態下工業經濟運行特征的分析,積極探索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對策。
一、新常態下我國工業經濟的運行特征
1.工業經濟增速放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然而近些年來,我國工業經濟的增速卻明顯出現了下滑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當前工業企業的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不過盡管工業經濟增速下滑,其總體趨勢仍然較為平穩。
2.產業結構升級加快
根據數據調查顯示,2014年,造成我國工業經濟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電力、采礦業和燃氣等生產和供應產值的下滑,而這些重工業產業的下滑正是因為我國工業經濟目前正處在轉型的階段。當前,我國能源結構正在向更加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城市中的燃氣設施日益完善,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也開始進入市場并飛速發展,這些都表明了我國工業產業結構的升級速度正逐步加快。
二、新常態下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對策探析
1.繼續刺激市場需求
首先,國家要在保證投資效益的基礎上,加大投資的力度,促進投資平穩較快發展。投資效益可以分為經濟效益和綜合效益,經濟效益僅僅體現了企業方面的成果,而綜合效益還涉及對社會長遠發展的綜合影響,關系我國的民生穩定和社會穩定問題。
目前我國還有許多地區存在產業不平衡的問題,這些地方的設備落后,工業經濟發展緩慢。所以,國家必須加大對民生項目的投資,同時還要把控好投資的步伐,避免因集中投資而產生經濟急速發展的不穩定現象。其次,國家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工業發展和資源配置上的作用,減少對房地產行業的干預,并且取消限房令等制度,實現消費者的自由購買。
同時,國家還要改變土地的出讓方式,增加公共土地的供給,使房地產行業朝著積極健康的市場方向發展。最后,國家要制定積極的進出口貿易政策,降低我國進口關稅,鼓勵國內的高新技術產品、高加工度產品進行出口貿易,鼓勵中間產品進口。積極的進出口貿易政策能夠為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機制,避免貿易爭端,從而提高我國工業企業競爭力,促進工業經濟發展。
2.持續引導轉型升級
為了更好地促進新常態下工業經濟的發展,國家要持續引導工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首先,國家要鼓勵工業企業創新。企業創新能給企業和國家經濟帶來巨大的活力,能夠迅速提高整個工業行業的技術水平,為工業轉型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其次,國家要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知識密集型企業的數量多少是決定一個國家工業結構是否先進的重要標準,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可以與其他產業產生乘數效應,加快工業經濟的整體發展步伐。
國家在發展知識密集型企業時不能僅僅專注于高端技術企業,而是更多的從要素結構升級的角度出發,主動承接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轉移,促進國內具有發展潛力的低、中端知識密集型產業取得發展。
最后,國家還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將信息消費培養成市場新的經濟增長點,并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和發展。
3.改革體制機制,實現配置優化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體制機制是影響其工業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體制機制的優化能夠更好地促進工業煥發活力,催生更強的發展動力。對此,國家應該加快對工業經濟的體制改革,促進資源優化配置。首先,國家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推動國有企業在股份制、公司制和國企股權結構方面的優化,實現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的優勢互補,促進雙方共贏發展,進而提高工業產業的經濟發展水平。
其次,國家要積極促進壟斷行業的改革,在工業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供給不足和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我國的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同時一些壟斷行業的供給無法進一步保障,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對此,國家應該以宏觀調控為手段,將一些資源從產能過剩的行業轉移到供給不足的壟斷行業,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工業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階段,國家應該積極發揮宏觀調控的力量來刺激市場需求,為工業產業轉型升級創造良好條件。同時,要改革工業發展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工業經濟內涵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