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產品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花木產業體量巨大,產業基礎扎實
沭陽地處中國南北交界處,氣候宜人,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方的樹種到南方種植、南方的品種移植到北方,都需要在沭陽先“待”上兩年,否則移栽難以存活,早在很久以前,沭陽人就發現了這一規律,并利用這一特有的優勢,大面積種植花卉苗木。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當地政府進一步挖掘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引導新河、顏集等鄉鎮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普遍種植花卉苗木,并且帶動了木材加工產業的發展,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互聯網的廣泛運用,網上交易成為花卉苗木及相關附屬用品銷售的重要渠道,一大批網店應運而生,目前網上銷售的鮮花綠植等70%來自沭陽。同時,網上銷售的持續火爆又加速了沭陽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壯大,全縣花卉苗木種植面積擴大到了51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1.2人力資源豐富,無數人通過網上銷售發家致富
人是第一資源,也是最寶貴的資源。沭陽擁有190多萬人口,是全國人口第三大縣。敢想敢闖、富有創新精神是沭陽人的鮮明特征。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年輕的沭陽人到蘇南、蘇中地區務工,增長了見識、學到了本領。伴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無數外出務工的沭陽人看到了商機,他們把目光瞄準了家鄉的花木,選擇了返鄉創業,成為新一代“創客”。顏集鎮周小龍2005年開始從事網絡花木交易,經過兩三年的打拼,網上年交易額突破200多萬元,其花木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到東南亞及港澳臺市場,沭陽電視臺專題報道了他的致富經歷。新河鎮龍堰村創業青年陸明2006年注冊網店,當年銷售額達到20多萬元,2012年突破300萬元,被縣創業辦公室授予“沭陽縣十佳網絡產業示范店”稱號。他們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沭陽人,成為一道靚麗的創業風景線。
1.3電商平臺日趨完善,“互聯網+農業”空間越來越大
2003年以前,沭陽縣花木銷售主要是通過花木綠化工程、花木經紀人以及通過各種網站花木信息,銷售渠道相對單一,網上銷售份額很低。2003年,有人利用“書生商友”網絡平臺做起苗木生意,標志著沭陽縣網絡營銷進入了新的階段,當年10月,部分青年嘗試在淘寶網開設花木銷售網店。2005年以后,很多青年人利用淘寶、阿里巴巴、天貓等網絡平臺開設花木網店,從事花卉苗木及其他農產品網絡交易。2010年后,全縣農產品網絡營銷步入高峰期,到了2014年,除了上述網絡平臺,又有部分農民登陸京東、中華、淘寶南京館等網絡平臺從事農產品網上交易。2014年,沭陽縣坤藝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飛等8個人投資80萬元建立了沭陽縣花卉苗木交易網絡平臺——苗木匯,2015年3月京東宿遷館成立,沭陽縣也于2015年建立了網絡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所有這些為沭陽“互聯網+農業”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平臺。
1.4政策寬松、扶持力度大,基礎設施配套相對完善
農產品網上銷售的主體主要是實力不強的創業農民,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業態,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h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2014年把農產品網上銷售列為農村工作重點,鼓勵農民開展網上開店創業。網絡創業已被列入縣委、縣政府對鄉鎮及縣直部門的目標考核,建立了嚴格的獎懲和考核機制。2015年縣里專門騰出土地,規劃建設了2萬平米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并對入園電商給予大幅度優惠。縣農村商業銀行專門開發了信貸品種,對網絡創業給予大力扶持。2012年,沭陽縣在宿遷大道與上海路交叉口規劃建設605.05畝、總投資達8.6個億的百盟物流園,該園是一座以公路運輸為主,公、水、鐵多式聯運的現代化物流樞紐,一期項目2013年11月投入運營,眾多物流企業的進駐,為推動沭陽農產品網上銷售提供了重要條件。
2“互聯網+農業”讓老樹發新芽,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農民得增收、市民得實惠
農產品網上營銷門檻低,對文化知識的要求相對不高,從而賦予了個人和企業更大的商業能量與自由。從沭陽的實踐來看,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不僅改變了農產品流通模式,催生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繁榮,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也讓城市居民得到了實惠。
2.1推動了花木產業提檔升級
沭陽是傳統的花木大縣,一度只能靠數量取勝,在高檔品種上與常州武進椏溪、南通如皋等地存在一定差距。隨著農產品網絡銷售的蓬勃發展,沭陽農業提檔升級的步伐也逐步加快:一是高檔苗木栽種面積不斷擴大,以江蘇金海棠、三葉園林為代表的園林企業,所種植的苗木高檔化、專業化、品牌化趨勢日益明顯;二是推動特色產品發展,互聯網將小農戶與大市場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激烈的市場競爭倒逼網絡經營者改變種類和提高產品質量,風信子、長春騰、杜鵑、君子蘭等200多個新品種在沭陽落了根;三是促成了花木有形市場的建立,沭陽縣先后建立了花木大世界、國際花木城、蘇臺花木產業園,線上交易的活躍帶動了線下市場的發展。
2.2完善了花木網絡營銷經營模式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沭陽縣農產品網絡經營模式日趨多元化,目前主要有B2B、B2C、C2B、C2C四類,B2B、B2C主要以沭陽縣坤藝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飛等人創建的“苗木匯”網絡營銷經營平臺為主,實現營銷主體、網絡平臺、產品輸送一體化,通過建立自己的苗木基地向企業和個人提供綠化苗木、大小盆景等產品。C2B、C2C則是沭陽縣農產品網絡營銷的主要力量,經營主體利用淘寶、阿里巴巴、天貓等網絡平臺銷售各類農產品,經營的產品多半靠自己生產,但也有許多特色產品從當地、山東、廣東及養殖戶和生產廠家采購而來,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格局。
2.3帶動了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發展壯大
在互聯網的催化下,農產品的物流模式也在發生嬗變,以電子商務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在流通主體、組織方式、上下游影響等方面都呈現了積極的創新和變化。各類生產者直接對接電子商務平臺,沭陽的農戶和家庭農場、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踴躍變身網商,在廣闊的市場前景下,他們的議價能力變得越來越強。據了解,沭陽的快遞價格在華東地區價格最低、效率最高,江浙滬三地一般次日即可送達,在不超重的情況下,一般的快遞費用通常不超過5元,這主要得益于沭陽農產品的銷售量特別巨大,形成了明顯的規模效應,而且全國知名的物流企業在沭陽都建立了分公司。
2.4直接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
沭陽縣花木網絡銷售的快速崛起,激起了創業就業的熱潮,帶動了農民就業、物流運輸、餐飲業,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社會效益巨大。據不完全統計,全縣1.2萬家網店,平均每個網店用工5人,大的網店用工都在10人以上,按每人每天收入100元測算,僅此一項,至少給農民帶來20億元的收入。同時,物流運輸業隨之興旺,圓通、申通、中通、快捷、天天、匯通等20多家物流公司在新河、顏集、廟頭等鄉鎮建立了物流中轉站,按照物流成本占交易額15%計算,全縣農產品網絡銷售產生的物流費用約6億多元。不僅如此,花木網絡營銷的關聯配套產品銷售也十分火爆,在新河、顏集等鄉鎮,花盆、托盤等附屬產品批發店隨處可見,當地住宿、餐飲等產業生意人氣也很旺。
2.5切實提升了農民的市場地位
通過互聯網交易,農民轉型為賣家,可以直接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和交易,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議價權,提升了交易地位。可以說,在“互聯網+”大發展之前,中國農民很少有人能夠直接和消費者平等地討價還價。部分農民雖然沒有直接面對消費者,但也通過電商供應商的方式,融入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產業鏈,并從新型流通模式帶來的扁平化中受益。從去年起,淘寶推進了特色中國項目,面向全國開展地方館建設工作,發展原產地農產品直銷模式,不僅推動了各地農產品品牌的樹立,也推動建立了一批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商,強化了分銷、質檢、包裝、冷鏈在內的農產品服務體系的完善,而農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3沭陽“互聯網+農業”的前景展望
3.1加快推進農村互聯網基礎建設
信息時代,互聯網在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寬帶和水電氣一樣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深化“互聯網+農業”首先就要解決互聯網問題。與城市相比,農村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網速慢、資費高的問題由來已久,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仍然存在。沭陽應以國家正在實施“寬帶中國”戰略為契機,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為廣大農民“觸電上網”提供便利條件。
3.2做大做精農業產業
“互聯網+農業”的基礎是農業產業。據阿里零售平臺統計,2014年福建省賣掉了平臺上74.88%的烏龍茶,云南賣掉了平臺上63.11%的普洱茶,黑龍江賣掉平臺上26.87%的大米。而烏龍茶、普洱茶、大米正是上述三省的特產,并且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因此,沭陽可借鑒其他地方好的經驗做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提升產品檔次、在產品品牌上做文章,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夯實“互聯網+農業”基礎。
3.3提升農產品物流產業層次
當前,影響和制約“互聯網+農業”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物流產業不規范、效率不高。與工業產品相比,農產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物流的要求很高。作為地方政府,沭陽可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順豐、圓通等物流公司加大在沭陽的投入,改善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優化聯運交通網絡,增加箱式冷藏車數量,盡量減少運輸農產品損耗,最大限度地縮短農產品在途時間。
3.4切實規范網絡經營行為
網上營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也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沭陽縣絕大多數網絡經營者守法經營,但也有極少數者不講誠信,嚴重影響了沭陽電商整體形象。目前,沭陽市場監督部門已經與阿里巴巴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享網商身份、銷售等基礎信息,聯手打擊違法行為,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賦予“互聯網+農業”更強的生命力。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關鍵詞:三農電商 ;通榆模式;農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1-0105-02
1 研究背景
“互聯網+農業”是互聯網對農業的重構,也就是通過信息流打通各個環節形成一個完善的農業互聯網生態圈,從而解決供需雙方信息無法共享的問題。此時,農業互聯網平臺成了產業鏈的核心,融通了整個產業鏈的物質、資金和信息流,使得整個產業鏈共生、共贏、互利。我們聚焦于通榆縣電子商務模式探討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可行性和展望。
2 研究內容
通榆縣位于吉林省西部,科爾沁草原東陲,是世界公認的優質農產品黃金產業帶,與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瑞士高山奶酪等知名產品處于同一緯度。通榆縣作為農業大縣素來就有“葵花之鄉”、“綠豆之鄉”的美譽,盛產雜糧雜豆、打瓜等特色優質農產品。為破解長期以來的農產品銷售困局,2013年9月底,通榆縣招商引入杭州常春藤實業有限公司,在該公司主營通榆特色農畜產品,這也標志著通榆縣農產品電子商務項目正式啟動。在經營中,逐漸形成了一條具有通榆自身特色、以農產品原產地直供為核心的電子商務發展之路。
此外,作為全國第三個“千縣萬村計劃”農村淘寶示范試點縣,阿里計劃三年內在通榆縣設置100個村級淘寶服務站點,推動項目在基礎設施、物流通路、發展環境等方面的建設期望吸引更多電商落戶通榆從而帶動通榆電子商務行業的整體發展。
通榆縣電子商務模式有以下3個方面的帶動作用:①加強農村寬帶建設,實現電信村村通;②提高農民創新意識,吸引農民返鄉農作;③吸引電商人才進鄉,緩解城市就業壓力.
3 通榆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優劣勢分析
3.1 優 點
①資源整合高效。通榆縣在供應鏈端不僅聯合當地村落、鄉鎮以及一些有固定基地的深加工企業,而且聯合當地合作社組成合作社聯合社,從而可以實現運營商通過聯合社影響合作社,又通過合作社影響農戶的目標,打通了產業鏈的每個環節,讓產業價值鏈不斷增值。
②品牌化運作,擁有專業的第三方主體負責運營。通榆縣為當地的農產品取了一個好名字叫“三千禾”,并直接進駐天貓旗艦店且成立了縣域電子商務協會,幫助第三方主體運營。其更重要的魅力在全程產業鏈上進行標準化運作,統一采購、統一包裝、統一運營、統一配送、統一售后等諸多標準化嘗試,并且獨立的電商運營公司能保證營銷的質量,流量的運作,品牌的運營,從而保證整個產業鏈最關鍵的環節能持續地創造價值。
③巧妙地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異化來體現農產品品質。通榆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會大大的增加品牌附加值,目前主要售賣來自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雜糧雜豆、葵花籽和具有國家地理標識的草原紅牛肉等,通榆縣便依托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打造出了“三千禾”這條突圍之路。
④渠道建設價值高。通榆縣品牌化的戰略價值是可以帶動產業群的,上游產地可以更加集約化、規范化和現代化,下游可以帶動半成品、深加工產業及附屬產業的發展,產業發展最終收益的還是老百姓。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與主導。要探尋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初期肯定會遇到諸多問題,而政府的參與則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保證了農民在新的產業鏈之中的利益,政府通過農村合作聯社以及農村合作社作用于村民,起到了連接村民與電商公司的紐帶作用。
⑥營銷效應強。阿里作為交易服務商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價值網絡模式的提供者,是直接與各方進行接觸的公司,價值鏈上的任何一方都是阿里投資的受益者,與各方直接接觸的優勢是可以為平臺帶來巨大的流量,并且獲取農村消費者的信任感,營銷帶來的正面效益大。
3.2 缺 點
①融資難。根據《2014~2015年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截至2014年底,我國有各類涉農電商3.1萬家,其中涉農交易類電商接近4 000家。但其中僅有1%盈利,另外的7%巨虧、88%略虧、4%持平。雖然通榆縣屬于1%的部分,但是面對農產品附加值低,物流、保鮮成本卻居高難下的情況下如果得不到資本青睞,無法順利拿到融資的話,那么通榆縣涉農電商想要做的久遠也實屬不易。
②模式難以復制。通榆縣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雖然現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他地區不能簡單地模仿品牌化這條路,農產品實行品牌化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需要耕地有一定規?;图s化,沒有集約就沒有效率,沒有規模就沒有產量,并且品牌經營需要特色,而大多數農村的農產品并不具備先天的特色。
③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差。阿里盈利的指標是開店數量以及支付寶交易額,單家第三方運營公司對一個地區的壟斷經營與阿里的盈利目標有沖突,并且淘寶天貓的網貨下鄉,特別是農資產品的下鄉與村民的生活習慣有沖突,不利于阿里最終目標的實現。
3.3 小 結
從通榆縣農產品電商模式可以看出,涉農電商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來改善目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榆的“原產地直銷計劃”減少了流通環節,“去中間化”,因此推動了農產品領域的公平貿易。這樣可以更多的讓利給農戶,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幫助解決農民“賣難”問題。由于農產品進駐網絡平臺這從終端需求倒逼生產環節標準化,提升農產品品質。但是通榆縣的發展模式難以復制,特別是在耕地難以集約化和規模化的地方,品牌運作方式難以實行,小規模散戶又缺乏信任與競爭力,阿里的可持續盈利能力也被被外界所質疑,所以通榆縣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成功范例,整個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還有待觀望。
4 發展前景展望與建議
4.1 發展存在的問題
4.1.1 網點分布
現階段雖然網店建設逐漸增多,但是分布不均,十分分散,都集中在江浙、中國南部地區,并且網點覆蓋范圍有限,建設成本與發展也是需要長遠的期限,再者網點的利用率不可預期,雖然趕街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繼續的發展態勢,農民的接受狀態不可預期。
4.1.2 渠道建設
在農村上網購物最大的問題便是取貨不方便,各大快遞公司都只將站點設立至市鎮級單位,因農村基礎設施成本過大,若不是如阿里這樣資金雄厚的公司都不敢貿然行動,農村的分散卻又數目眾多的地理分布、相對較小的人口密度、尚未成熟的市場環境、和農村的消費條件都決定了農村電商發展的大成本投入以及較長的資金回收期。
4.1.3 平臺利用率
政府政策與市場大勢下,雖涌現了許多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與網站,但是實際可操作性很低,真正對于農民有用的信息有限,多網站信息的可信度無法驗證。
4.1.4 推廣方式
農村單一的宣傳渠道實際上減少了各個商家的宣傳成本,在相對單純的營銷環境中更容易大面積引爆宣傳,但是找到真正抓住消費者痛點的推廣方式卻不容易,因為越是單一的環境決定了消費者轉變消費習慣的心理成本比較大,如何能讓消費者放棄原有的消費習慣,就得充分分析消費者心理,在成本和消費者便利之間做一個平衡。
①資源整合。在實現農貨進城方面的權威性數據庫基本沒有,現今農產品的收購方式還是中小經銷商收購,往往出現村、鎮、市三地三價的情況。并且農民對于農產品的價格信息的變化并不了解具體情況,也出現同一鎮中相隔較遠的村都出現不同的價格,所以要改變農產品產銷模式,必須得有權威的農產品需求信息庫,實現需求信息明朗化,而現今相關網站雖多,但是信息有用性太低,并且相關的定價方式、物流運送等若要明確也是個難題。
②易損易壞品的倉儲與配送。近來生鮮物品比較流行,農村的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但是生鮮物品的倉儲與配送成本非常高,不同產品對于配送的需求不同,造成了極大的配送成本,并且采購之后的生鮮類產品儲存時間有限,一旦客流量減少便是極大的損失。
4.2 未來可行性分析
①人群接受度:新型交易方式便捷吸引用戶,人們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農村網絡消費潛力巨大,根據e商網的消息,農民對網購的接受率達到八成。②技術可行性:相關的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己得到大量應用,平均成本顯著降低。農產品企業的內部也必須建立必要的信息系統,以適應變化發展的需要。目前還有很多咨詢公司提出了實際的解決方案,這些都為農產品企業實施電子商務提供了技術支持。③經濟可行性:目前各電商大佬鼎力支持農產品電商,從長期看,新的交易方式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的低下及其所帶來的回報必將超過技術設施的投資。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農產品保質保量的電商模式贏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
綜上,農產品電商發展潛力巨大,但是正確經營才是發展之道,在依據現有平臺和政策的情況下提煉自身品牌價值,完善服務體系,才能擺脫政策依賴性,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4.3 發展建議――以AARRR模型為基礎
AARRR(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模型適用于產品的營銷,本分析旨在以通榆縣的模式的成功為基礎分析農產品走出鄉鎮應采取的思路,給其他農產品電商的未來提供可行的建議。
①獲取用戶(Acquisition)。依靠“淘寶”、“京東”等知名互聯網平臺引流,以政府信譽、地方特色為吸引,減少中間商,將當地農產品以短渠道、高效率的方式直接“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而且支持農產品也就是對農村扶貧的支持,有了這一口號也能激發消費者的同情心。
②提高活躍度(Activation)。以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溝通工具可以直接與用戶進行實時溝通,從而增加用戶的參與感,吸引用戶的“點贊”或“吐槽”。
③提高留存率(Retention)。以信息平臺的數據匯集與分析優勢,及時獲取用戶的滿意度數據,針對用戶口碑改善服務,從而增加顧客復訪率。尤其對于店家的長期粉絲級用戶應予以優惠。
④獲取收入(Revenue)。品牌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而且由于縮短了渠道,也就使得更多收益留在農民手里,真正幫助農村扶貧。
⑤自傳播(Refer)。正向反饋網絡效應的作用可以使用戶數量呈指數型增長。
參考文獻:
[1] 吳珍,鄒義勇,王天武.通榆全面開啟電商扶貧戰略[N].中國縣域經濟報,2015-04-20002.
[2] 吳珍,高大偉,尹雪.借力電商“淘”脫貧困[N].吉林日報,2015-04-19002.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技術推廣;作用;發展前景
“互聯網+”的理念開始出現,并運用在各個領域。在農業發展中也有了應用推廣,通過互聯網的運用可以及時的了解農業生產情況,并提供農事信息指導,提高農業中科技成果的應用率,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并加快建設農業經濟,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1“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
1.1“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就是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傳統行業的改造,提高行業效率。而“互聯網+農業”就是眾多企業、個人圍繞農資電商、農業信息化和農村互聯網金融進行嘗試,推動農業生產的規?;同F代化,將農業現代化和“互聯網+”結合起來[1]。這是國家發展中對農業的要求,也是農業產業升級的要求。
1.2“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
1)保證農產品安全。我國食品安全事故近來頻發,對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消費者的信心產生嚴重影響,制約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農產品的正常銷售,使得部分農業產業發展艱難。推廣應用農業互聯網技術可以加強農產品流通環節的監督和控制,為我國農產品的安全提供保障。2)促進農民增收。雖然農民的收入越來越多元化,但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保障。運用互聯網推廣農業技術,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可以得到保證,并培育出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3)推動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將互聯網運用在農業技術中,可以全程控制農業生產,合理使用農業資源,并提高科技的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而且互聯網的應用使得農業經營網絡化,顛覆了農產品買賣的傳統格局,推動了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改革。同時也使得農業管理更加精細化,服務也更加便捷,通過有效的結合互聯網和農業技術推廣,實現了農業資源管理的現代化[2]。新農民利用互聯網可以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掌握農產品地理分布和價格走勢,并結合實際情況自主決策農業生產。互聯網的運用使得農業組織實現規?;?,實現現代農業組織的整合,將農民、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和消費者都聯系起來。
2“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發展前景
2.1推動農產品電商趨勢
未來幾年我國農業技術中互聯網的應用會越來越頻繁,隨之而來的是產品電商、農資電商和農村再生資源電商的發展,農產品電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且新媒體互聯網會在消費者圈子中流傳推廣,突破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電話溝通、自媒體運用會越來越多,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商機。
2.2農業眾籌和預售
電商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產品售賣,在產品形成前就有了眾籌產品的創意,會提供更多的內容和可選產品,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推進農業的生產革新。這樣既可以解決農民的資金問題,還提供了農產品預售,開拓銷售渠道,保證食品的健康安全。
2.3農業復合型業態
農業傳統的營銷模式銷售面窄且成本高,影響品牌的知名度。目前互聯網對農業生產、銷售、服務和資金等產業環境產生一定的沖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發展帶來機遇,推動了農業電子商務、高品質綠色食品產地直供和體驗式旅游農業等的發展,農村休閑旅游、體驗、民宿和產品銷售等復合型新業態開始出現[3]。
2.4區域性的協會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普及,農產品電商的區域化越來越明顯,區域性的協會開始成立。通過平臺建設,實行專業化的分工,基地對產品的生產環節進行監督管理,電商發展并提供服務,專業生鮮物流企業管理其物流環節,標準化、產品安全性和冷鏈物流三大難題就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業務發展也有了區域化的趨勢。第三方農產品電商平臺越來越多的發展起來,有了巨頭競爭的發展趨勢。同時社區電商也發展起來,統一農產品的性價比和購買渠道,以社區為主力的移動端涉農電子商務開始占據主體,實現了農產品的一體化銷售。
2.5農產品品牌建設發展
目前我國整體的農產品品牌缺位,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間,未來電商會打造具有影響力和廣闊市場的農產品品牌。農產品電商快速增長,但物流成本比較高,目前中高端產品上電商產品比較多,其具有品牌依賴性,如果不能完成品牌打造,在未來的競爭發展中就很困難。
3結束語
現在互聯網發展越來越快,“互聯網+”成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并推動了各個領域產業模式和經營手段的改革創新。將“互聯網+”運用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就可以實現推廣手段的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和智能化,影響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銷售等所有的產業鏈環節,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是一種驅動,可以有效的推動智慧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變。
參考文獻:
[1]許永麗.淺談“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與發展前景[J].青海農技推廣,2015(3):6-7.
[2]楊林,于繼慶,刁希強,等.淺析互聯網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通訊,2011(9):25-26.
1.中國貿易逆差隨著農產品貿易的增長而不斷擴大
在中美貿易中,中國一直處于順差地位,但在農產品貿易中,中國一直處于逆差狀態,且最近幾年對美逆差越來越大。2007年的中美農產品貿易是雙贏的一年,我對美農產品出口、自美農產品進口和進出口貿易總量增長幅度都超過兩位數。美國對華出口增長更快,對華農產品貿易增幅達到23.7%,出口金額接近90億美元,貿易順差從2006年的29.65億美元擴大到2007年的39.26億美元,占其順差總額的五分之一。
2.中美雙方進出口產品結構呈現優勢互補
美國的農業是典型的現代農業,屬于資本、土地密集型,中國農業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屬勞動密集型,因此中美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很強,貿易前景很大。勞動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產品分別構成中美出口產品的主體,因此,中美要實現貿易的優勢互補,就要發揮各自優勢,美方要把重點放在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上,而不要放在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產品上,而中國也要發揮自己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優勢,使兩國在農產品貿易上協調發展,互利互惠。
3.輸美食品質量成為突出問題
2007年3月以來,我國對美國出口的寵物食品、人類食品(如冷凍魚等水產品)連續發生產品質量和安全事件,使美公眾對這些問題的關注逐步升溫。為解決問題,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建立了磋商合作機制,對涉及消費品安全的重大事件進行緊急磋商,并在第18屆商貿聯委員會和第三次戰略對話期間就食品和飼料等簽署了促進進出口安全的備忘錄,為加強雙方在上述領域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保障。經過多方努力,美各方對此問題的關注逐步降溫。
二、中美農產品貿易主要爭端
1.轉基因爭端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一直是國際爭論的焦點。美國由于占據轉基因技術的制高點,對轉基因食品的推廣持積極態度,而歐盟和日本等國家則堅決反對,由此也引發了有關轉基因農產品進口管理措施的討論。以大豆為例,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出口國,產量的35%~40%用于出口,其中50%左右出口到我國,而進口的大豆95%是轉基因品種。中國于2002年開始對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實施安全審查,影響到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結果被美方認為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特別有爭論的問題”。雖然經過談判雙方最終就該問題達成協議,推遲安檢條例的執行,簡化有關申報和審批手續,但由于雙方在農產品貿易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的認知差異,中美農產品轉基因爭端的前景不容樂觀。
2.技術壁壘
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是國際貿易中用來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最為廣泛的方式。目前美國設置了不同程度和各種形式的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來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同時制定了嚴格的產品檢疫檢驗制度,包括檢疫和檢驗的法律、法規要求、程序、出證、檢驗等,將我國大量不符合檢驗標準的農產品擋在了國門以外。美國還在包裝和標簽要求方面做了嚴格的規定,而針對環保技術相對落后的中國來講,美國設定的綠色壁壘,是國際貿易中最隱蔽、最棘手和最難對付的貿易壁壘之一。國家質檢總局的《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06)》數據顯示,美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給中國出口造成的直接損失為67.2億美元,占直接損失總額的23.3%。
3.反補貼
美國從2007年開始對中國施行《反補貼法》,尤其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動輒以反補貼的理由進行審查,使中美農產品貿易摩擦不斷。我國在農業補貼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補貼的范圍太廣,幾乎涉及到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全過程,使各環節的和各類別所得到的補貼資金數額很少,補貼作用難以集中發揮,效果比較差。以價格補貼為主,農民不能從中直接得到實惠。主要采用“暗補”方式,通過流通渠道間接進行,對農民開發經營土地、推廣新品種、應用新技術、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經營的激勵作用并不明顯,并且容易造成補貼資金的嚴重流失。這些問題,一方面減弱了補貼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使我國出口的農產品成為反補貼的眾矢之的。
三、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 團購 網絡營銷 策略
中圖分類號:F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b)-0115-01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如何改進傳統落后的銷售方式,引入現代市場營銷思路和技術,推進農業的市場化進程,是急需探討的問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購物類互聯網平臺的成熟,利用網絡購物的群體會越來越多。在電子商務背景下,推行農產品網絡營銷是一種大勢所趨。近年來,團購這一新興的網絡購物方式應運而生。
1 網絡團購的含義及優勢
網絡團購是由買家、賣家或中介組織發起,通過BBS或中介網站等募集對目標產品或服務有需求的其他買家,以加強買方的議價能力和增加賣方的降價空間,實現交易成功的一種新興電子商務模式。傳統市場上,由于商家對商品信息擁有較強的壟斷優勢,以及消費者分散消費價值較低等原因最終導致消費者無法以最優價格購買到目標商品。團購的出現,不僅增強了消費者與商家的議價能力,使消費者在消費市場中占據了有利地位,而且商家也會因交易量的提高而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因此,團購實現了買賣雙方的利益共贏。
2 發展農產品網絡團購營銷的策略建議
2.1 甄選可信和具有發展前景的農產品團購網站
團購網站經過市場慘烈競爭目前剩下的不到100家,且知名的團購網站又占據了將近80%的市場份額,如糯米、美團、拉手網等。但這些網站并非專業的農產品交易網站,聚集的大量客戶也非農產品消費者。因此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甄選:(1)甄別可信度。團購網站競爭十分激烈,不免有很多團購網站本身不僅僅是一個交易平臺,它可能通過改名換姓成為一個經銷商,這樣方便其在網站招商,將其網站銷量刷高。為了節省成本,團購網站可能會讓生產商先發貨、后付款,一旦網站出現經營問題,農產品生產商將成為受害者。因此需要審查這些網站的合規性、有無工商備案,導航或網頁搜索時有無其廣告或正面信息等。(2)選擇專業于農產品細分市場的網站。如中國惠農網、農產品團購網及有名氣團購網站下的農產品交易細分網站。對于農產品生產商而言,如果其銷售策略注重批發和走量,專業的農產品交易網站應該是最好的選擇,相反如果銷售策略注重零售與散賣,那么有名氣的網站下的農產品頻道則是比較重要的渠道,因為大量散客是以這些較有名氣的網站作為入口的。
2.2 關注產品的售后服務質量
售后服務是產品體驗的延伸。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季節性,部分農產品對運輸時限、包裝方式、運輸過程中的保管都有較高要求。因此農產品銷售上進入到團購網站之后,必須和團購網站就售后服務的責任劃分有明確的規定。團購網站是一個營銷平臺,具體的成交方式由買賣雙方決定,但這個平臺的好壞又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后續銷售。因此農產品生產商必須有較高的售后服務意識,如拉手網就提出 “七天未消費退款”、“消費者不滿意先行賠付”、“過期視為使用自動退款”等服務承諾。但在實際售后中仍然存在處理速度慢,程序繁瑣,過程復雜等情況,這種情況將直接影響消費者對網站和銷售商的信譽。產品銷售商應嚴格遵守與團購網站就售后達成的協議,降低買家投訴成本,提高買家的購買體驗。
2.3 注重農產品的組合銷售
專注于農產品銷售的買家理論上是任何農產品的潛在買家,從購買體驗的角度看,沒有什么比“一站式”購物更好的服務。因此有效的農產品組合是提高團購銷量的有力法寶。關鍵是解決農產品生產商產品的單一性,可采用專業分工、銷售合作的模式。當前全國知名的淘寶村就是采用了這種模式,即通過專業大批量生產的模式降低生產成本,又通過組合營銷的方式實現共同盈利。農產品同樣可以采用這種模式,專業的農村合作社、行業協會、甚至村組織都可以履行該職責。為提高產品的可信度,這種方式應該讓眾多買家所知曉,提高產品透明度。一般而言,農產品購買者更愿意直接從生產者手中購買,一旦通過聯合的合作社進行銷售之后,就會讓買家產生一定的顧慮。對此應關注團購網站的創新模式,將這種臨時、松散的農戶組織模擬成一個大超市,農戶需提前做好產品的組合策略,買家只對應一個商家。
2.4 制定嚴格的團購標準,提高產品質量和知名度
農產品等級多,通過團購在短期內能帶來大量的消費者,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即如果這些客戶對產品不滿意也就意味著所有的團購客戶可能會流失。要留住這些客戶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高產品本身的質量,不同質量制定不同的價格,真正提高客戶體驗度。以遂昌市網店協會聯合進行的紅提網購為例,由于影響紅提質量的因素較多,如重量、顆粒大小、著色、甜度、農藥檢測等,如果單個網店質量把關不嚴,會導致遂昌紅提的名氣大打折扣,并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紅提銷售。對此當地網店協會自制了紅提標準,如在最影響消費者感受的甜度方面,團購活動規定“紅提的甜度必須達到14度,需用甜度計測試”,還要求“果橫徑大于23 mm,豎徑大于等于26mm,占果穗的95%”,如果商家都自律,那么這一嚴格的團購標準必然有利于留住潛在顧客。
2.5 充分發揮團購網站的營銷能力
好的團購網站的流量特別大,而且分站也很多,上線的產品也非常多,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團購網站,充分發揮其推廣能力。如多上線城市分站,上線時間不確定、位置定期更換等,都可以避免審美疲勞,提高曝光率,挖掘潛在消費者。團購網站上展現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包裝過程,讓客戶身臨其境,這在當前追求農產品生態質量的市場環境里比較有效。
3 結語
農產品的網絡團購營銷能夠提升農產品的品牌形象、改進顧客與企業主交易時的融洽關系、提高企業“以顧客為第一”的服務質量、增加企業主與農民在生產經營環節中的收入。農產品網絡團購營銷的發展將對農產品生產與銷售起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鳳旭,賈保先.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
[2] 胡偉.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因素分析及對策[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4(3).
關鍵詞名牌農產品;特點;農村經濟;作用;對策;吉林輝南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397-01
輝南縣擁有國優名牌農產品的生產企業7家,省優名牌農產品的生產企業19家。共獲國優名牌9個,15種產品;獲省優名牌22個,38種產品;有25個產品獲國際金獎,2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證書。全縣7家獲得名牌農產品的生產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 770萬元,實現利稅539.8萬元,帶動農戶17 980戶,發展基地53個,給農民增加收入1 075萬元?,F結合輝南縣實際,就如何發展名牌農產品及其對農村經濟的輻射拉動作用探討如下。
1名牌農產品的顯著特點
1.1種植業主導產品市場競爭力強,畜牧產品對產業結構調整牽動力較大
輝南縣擁有的“龍灣牌”、“輝發江牌”、“三通河牌”等產品,不僅獲得省優名牌,而且“龍灣牌”、“三通河牌”還分別獲得國優名牌稱號、長春國際博覽會金獎稱號。這些產品層次高、市場廣闊,是輝南縣種植業主導產品。吉林省卓越實業有限公司,是吉林省較大的集養殖、加工、生產、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龍頭企業。年完成銷售收入9億元,實現利稅1.89億元,帶動農戶7萬戶,為農民增收1.4億元,使部分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卓越公司有7個產品獲得省優名牌,6個產品獲得國優名牌。吉林省綠家族實業有限公司也是集養殖、加工、生產科研于一體的大型龍頭企業,其中3個產品獲得省優名牌。
1.2以原野山珍為原料加工成綠色環保產品,各類新特產品全方位發展
輝南縣擁有的龍灣牌長白山野生山菜系列,福食得牌老龍崗野山參,用野生山葡萄、五味子加工成的原汁果酒系列,以及用野生中藥材加工成的中藥制劑等16個品種獲得省優名牌,其中5個品種獲得國優名牌。這些名牌農產品的原料都是來源于大自然的天然林,無污染、無公害,是純天然綠色產品,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潛在的價值較大,競爭優勢明顯,發展前景廣闊[1]。我國擁有的各類名牌農產品中不僅有種養業、制酒業、制藥業、原野山珍加工業,還有礦泉水、木制品系列和專用肥等。這不僅反映了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的多元性,而且還帶動、輻射其他相關企業的快速發展[2]。
1.3農產品精深層次加工,外埠市場暢銷
在38個省名牌農產品中有7個產品屬于玉米精深加工型。這些企業不僅實現了農產品的增值,而且產品質量好,企業規模大,經濟效益顯著,是當地政府的支助產業、財政收入的納稅大戶[3]。輝南縣的各類名牌農產品絕大多數是高科技深加工型產品,應用了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和先進的生產手段,是高附加值產品,具有一定的國內外競爭優勢。有的產品近銷東三省,遠銷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有的產品還打入了國際市場,如韓國、日本、新加坡,受到了世人的矚目和青睞。
2名牌農產品對農村經濟的輻射拉動作用
2.1帶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由于名牌企業的發展壯大,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拉動相關行業的發展。2010年輝南縣農業總產值實現8億元,農村經濟收入達到11.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 396元,同比增長12%。
2.2加快種養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步伐
名牌產品的開發、研制,有效地吸引了社會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流動和積聚,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實施名牌農產品發展戰略,2010年帶動全縣發展綠優米2.07萬hm2,占水田面積的84%。肉雞發展820萬只、大鵝發展105萬只、醫藥特產475.33 hm2、林下參400 hm2、食用菌60 hm2、木制品逾20個系列、280個品種,創產值3億元以上。
2.3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隨著創名牌產品活動的深入開展,不僅強化了企業和經營者的科技創新意識,千方百計地提品的科技含量;同時也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輝南縣平安糧庫新進一套年加工能力3萬t的現代化優質米生產線,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贏得了市場,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
2.4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的活力
隨著名牌農產品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市場的知名度不斷加大,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市場占有份額不斷上升[4]。龍灣牌、三通河牌、輝發江牌等獲名牌后,迅速占領了當地市場,外銷供不應求,不僅前景看好,而且還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實施名牌發展戰略,給一些鄉鎮企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提高了鄉鎮企業知名度;給不景氣的企業打了一針強心劑,增強了其信心和勇氣,激勵其為發展農村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3發展名牌農產品戰略的對策
將名牌農產品開發好,并做大、做強,可以起到對產業的輻射拉動作用。輝南縣委、縣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名(下轉第399頁)
(上接第397頁)
牌開發戰略在輝南縣得以全面實施。一是加強領導。成立名牌發展戰略領導小組,制定名牌發展戰略規劃,組織協調名牌認證工作,解決企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難題,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此項工作規范、快捷、健康發展。二是政策傾斜。鼓勵、支持企業開發名牌農產品,對一些名、優、新、特產品可適當減免稅金,待企業發展壯大后再足額收繳。三是組建協會。成立農村經紀人協會,通過協會這一中介組織,使生產與企業對接,企業產品與市場對接,這樣既搞活了企業,使名牌產品形成了廣闊的市場,又保護了農民和企業的利益,同時也擴大了名牌產品的知名度。四是價格保護。由工商和技術監督部門組建打假工作隊,嚴厲打擊假冒名牌的侵權行為,保護名牌產品的價格和信譽不受侵犯,給名牌農產品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參考文獻
[1] 薛選登.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6(3):19-21.
[2] 李銅山.食用農產品安全生產理論簡析[J].河南農業科學,2006(10):112-115.
[關鍵詞] 中美農產品貿易 逆差 爭端 對策
一、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特點
1.中國貿易逆差隨著農產品貿易的增長而不斷擴大
在中美貿易中,中國一直處于順差地位,但在農產品貿易中,中國一直處于逆差狀態,且最近幾年對美逆差越來越大。2007年的中美農產品貿易是雙贏的一年,我對美農產品出口、自美農產品進口和進出口貿易總量增長幅度都超過兩位數。美國對華出口增長更快,對華農產品貿易增幅達到23.7%,出口金額接近90億美元,貿易順差從2006年的29.65億美元擴大到2007年的39.26億美元,占其順差總額的五分之一。
2.中美雙方進出口產品結構呈現優勢互補
美國的農業是典型的現代農業,屬于資本、土地密集型,中國農業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屬勞動密集型,因此中美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很強,貿易前景很大。 勞動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產品分別構成中美出口產品的主體,因此,中美要實現貿易的優勢互補,就要發揮各自優勢,美方要把重點放在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上,而不要放在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產品上,而中國也要發揮自己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優勢,使兩國在農產品貿易上協調發展,互利互惠。
3.輸美食品質量成為突出問題
2007年3月以來,我國對美國出口的寵物食品、人類食品(如冷凍魚等水產品)連續發生產品質量和安全事件,使美公眾對這些問題的關注逐步升溫。為解決問題,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建立了磋商合作機制,對涉及消費品安全的重大事件進行緊急磋商,并在第18屆商貿聯委員會和第三次戰略對話期間就食品和飼料等簽署了促進進出口安全的備忘錄,為加強雙方在上述領域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保障。經過多方努力,美各方對此問題的關注逐步降溫。
二、中美農產品貿易主要爭端
1.轉基因爭端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一直是國際爭論的焦點。美國由于占據轉基因技術的制高點,對轉基因食品的推廣持積極態度,而歐盟和日本等國家則堅決反對,由此也引發了有關轉基因農產品進口管理措施的討論。以大豆為例,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出口國,產量的35%~40%用于出口,其中50%左右出口到我國,而進口的大豆95%是轉基因品種。中國于2002年開始對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實施安全審查,影響到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結果被美方認為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特別有爭論的問題”。雖然經過談判雙方最終就該問題達成協議,推遲安檢條例的執行,簡化有關申報和審批手續,但由于雙方在農產品貿易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的認知差異,中美農產品轉基因爭端的前景不容樂觀。
2.技術壁壘
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是國際貿易中用來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最為廣泛的方式。目前美國設置了不同程度和各種形式的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來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同時制定了嚴格的產品檢疫檢驗制度,包括檢疫和檢驗的法律、法規要求、程序、出證、檢驗等, 將我國大量不符合檢驗標準的農產品擋在了國門以外。美國還在包裝和標簽要求方面做了嚴格的規定,而針對環保技術相對落后的中國來講,美國設定的綠色壁壘, 是國際貿易中最隱蔽、最棘手和最難對付的貿易壁壘之一。國家質檢總局的《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 2006) 》數據顯示, 美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給中國出口造成的直接損失為67.2 億美元,占直接損失總額的23.3%。
3.反補貼
美國從2007年開始對中國施行《反補貼法》,尤其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動輒以反補貼的理由進行審查,使中美農產品貿易摩擦不斷。我國在農業補貼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補貼的范圍太廣,幾乎涉及到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全過程,使各環節的和各類別所得到的補貼資金數額很少, 補貼作用難以集中發揮, 效果比較差。以價格補貼為主,農民不能從中直接得到實惠。主要采用“暗補”方式,通過流通渠道間接進行,對農民開發經營土地、推廣新品種、應用新技術、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經營的激勵作用并不明顯, 并且容易造成補貼資金的嚴重流失。這些問題,一方面減弱了補貼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使我國出口的農產品成為反補貼的眾矢之的。
三、建議
中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盡管在價格上有一定潛在優勢,但與國際市場要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出口食品從生產到加工的全過程監管,優化出口食品結構,提高出口競爭力,除了要達到國際通用的食品法標準外,還要滿足美國等發達國家各自制定的更為苛刻的技術標準。
2008年下半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經濟陷入了低迷,也給中國和世界經濟帶來了沖擊,中美貿易勢必受到影響,應充分利用中美高層對話機制,將次貸危機作為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就利率、匯率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進行溝通與協調。中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務實、有效化解中美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如有必要,還可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美國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轉嫁危機的做法。
參考文獻:
[1]童霞:基于綠色壁壘導向的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路徑選擇[J].國際貿易問題,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