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素質教育途徑和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培養應用技能型高素質高職人才的必然要求。現從分析研究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現狀入手,談到了目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現狀分析
1.高職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偏向自我,缺乏社會責任感
高職學生和本科學生相比,由于培養的目標不同,其表現出來的思想行為具有鮮明的特點。高職學生的思想活躍,求知欲強但生活沒有明確的目標,做事情缺乏一種韌性和毅力。從我校高職學生來看,他們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生在改革時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從小到大沒受過苦、沒經歷過挫折,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嬌氣十足。歸結起來講,從其整體的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存在較大的偏頗、缺陷,需要我們加以正確的培養和引導。
2.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學習目的不明確
文化基礎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說是現今高職學生的共性。從我校錄取的高職學生的成績看,有的學生高考總分360~370分,而英語成績100多分,或者語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績只有40~50分。進入高職院校后,面對新的學習課程,尤其是《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與中學基礎密切相關的公共課程,由于其基礎本身就較差,因此很難掌握和理解所學的知識,又跟不上老師的上課進度,可以說高職學生在新的學習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比中學時的學習困難更大,而學生對此又往往缺乏艱苦學習、奮力拼搏的進取精神,上課不聽講,課堂上講話、看小說、聽MP3等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時有發生。“得過且過,順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絕大部分高職學生共同選擇逃避的方法和被動應對的方法。
3.高職學生的專業素質——缺乏理論學習基礎,缺乏持之以恒的決心
進入高職學習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渴望通過大學三年的學習能夠擁有一技之長,但是他們的學習毅力較為薄弱又往往成為阻礙他們前進的動力。
4.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還不夠
從高職學生日常心理表現癥狀看,他們存在許多負面心理,一些學生的自我定位出現偏差,導致對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許多高職學生剛進校時往往跳不出原來所在中學同學的圈子,覺得自己只考了專科院校,而同學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學校的檔次低,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有一種自卑的心理而不敢與老同學進行交往,長此以往,就容易導致性格孤僻,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帶著這種心態去想自己的未來,往往又表現出焦慮、急躁的情緒,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
5.高職學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賴性強,自制力差,情緒波動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礎薄弱,自我學習能力不強。薄弱的文化基礎給他們大學的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使他們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厭惡學習;(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職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長期以來,習慣于在家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學校聽從老師,形成了一種較強的依賴性。他們一旦離開親人進入大學,往往會感到茫然,無所適從;(3)情緒情感調節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較濃;(4)缺乏自信,對于任何事情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總感覺別人做的永遠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沒有用的。
二、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加強素質教育的課程化建設
根據學院的辦學特色,依據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適當調整學院現有的教學計劃,加大素質教育的教學力度,使之真正成為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可開設《演講與口才》《禮儀》《書法》《攝影》等選修課程,并要求學生必須修滿幾個學分以上才能取得畢業資格。這一舉措旨在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
2.實行學分制的管理,增加選修課的分量
學分制是高等學校特有的一種以學分計算學生學習分量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淡化專業,強調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一點恰好和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而學分制、選課制、導師制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就是構成學分制教學管理的一種基本框架,其中選課制是學分制的核心。
3.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們素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質教育的難中之難。針對高職學生的政治理論修養和政治素質較差的現狀,要充分利用“兩課”和其他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平臺,提高高職學生的政治鑒別能力,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培養高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樹立他們兢兢業業的獻身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體來說,應加強對高職學生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三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三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
4.成立各種學生社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就是加強學校的社團建設。學生社團是培養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不容忽視。(1)正確引導學生自發成立各種有益于提高他們自身素質的學生社團,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協會、書畫協會、演講與口才協會、攝影協會、街舞協會、動漫協會、K歌協會等等。通過學生社團這一平臺,開展內容健康、形式新穎、格調高雅、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書畫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一二·九詩歌朗誦賽、講課大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形象設計大賽、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等等,為學生提供參與、創造的廣闊天地,使學生在美的創造與欣賞中陶冶情操,豐富和發展個性。(2)加強校園科技文化建設,依托專業為背景,在各學部成立以專業為特色的學生社團。比如:英語劇團、營銷協會、會計協會、健康協會、營銷協會、電子商務協會等等。通過這些協會,可以廣泛地組織科技競賽、科研知識報告會、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數學建模大賽等形式的科技活動,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科學發明與科學實踐,使他們的聰明才智能得到充分發揮。這些一般學生社團和以專業知識為背景的學生社團,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對學院的精神文明建設和良好有序的校風、學風和考風的形成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5.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們高職教育的主旋律。然而,從目前的教學情況看,一些教師一般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強化專科學生的動手和實踐等教學環節,注重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的相結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年輕人獨特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去思考問題,從而加強自己思維的變通性、流通性和獨特性;在加強對高職學生在校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多組織開展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學校書本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相結合。
6.以專業知識為依托,大力開展專業素質拓展活動
為進一步讓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更應該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通過課堂教學、實際操作和各類的學科競賽,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為他們能更好地適應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實的基礎。比如:會計專業的學生,可開展珠算和點鈔大賽,也可參與全國會計技能大賽;外語類專業的學生,可舉行翻譯大賽;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舉行軟件設計大賽;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的學生,可舉行制圖大賽等等。這些專業素質拓展活動的開展,都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延伸和實踐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
7.大力挖掘先進典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對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進典型,要進行系列報道、重點報道、深入報道和連續報道,比如充分利用學校表彰的“綜合素質標兵”“優秀學習標兵”“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優秀團員”以及各學部自行挖掘的在文體、學習、社會活動等方面涌現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種表彰的機會,充分挖掘這些先進典型事跡的內涵,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讓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進事跡能深入同學,以激發更多的同學勤奮學習,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報效社會、報效國家,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8.加強對高職學生自身觀念轉變的教育
針對目前高職學生定位不準這一普遍現象,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盡快走出“讀高職無前途”的這種傳統觀念的誤區。讓高職學生能重新認識眼前,能重新樹立起遠大的理想,讓學生能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提高自身的社會競爭力,摒棄那種消極的行為和思想狀態。樹立一種自信、積極進取的思想狀況,盡自己所能,各盡其才,讓每一位高職學生能有用武之地。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核心表現在兩個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統一的,即育德強調道德素質的養成,是育人的一個重要方面。素質教育體現在對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屬“成人”式教育,即屬于一種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從目前來看,基礎教育中德育的時效性還比較低。因此,我們應該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工作中的重點,大力發揮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同學們的創新能力,依托學校、學部、任課教師、班級導師等有效管理部門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學生社團這一載體,讓同學們的素質教育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峰,邊久民.論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教育研究,2006(3).
[2]徐磊,錢偉.高校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的現狀及對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論文摘 要:本文對信息素質的涵義、圖書館員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必要性和途徑進行了探討。
一、信息素質的定義
信息素質是信息產業發展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名詞。一個人具備信息素質,就必須能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和具備查尋、評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這種素質是終身學習的結果。信息素質可以理解為在信息化社會中個體所具有的各種信息品質,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識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識、信息覺悟、信息觀念、信息潛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質是個綜合意義的概念,它不僅蘊涵著個體具備的,帶有客觀性、發掘和利用社會信息源的基本技能,還包括了個體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觀性的認識和判斷信息的基本品質。
二、加強圖書館員信息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現代社會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質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和主導因素,它要求人類具有獲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識。作為專業從事信息資源管理的圖書館員,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才能較好地開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導航、信息組織、信息開發服務。
2.現代圖書館工作對管理人員的要求
首先文獻信息的載體形態從紙質逐漸向電子介質過渡,許多有價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現,而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的日常交流中。圖書館員要進行文獻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態的信息中去判斷其價值,決定其取舍。其次,用戶的信息消費更趨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圖書館員在進行信息服務過程中,要更多關注用戶的需求特點,根據不同用戶的不同心理、習慣、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務方式。圖書館作為信息的集聚地,不僅是文獻的匯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創新思維的孕育。這就要求圖書館員加強信息素質教育,熟練掌握在復雜的信息中獲取有用資料,為不同用戶的信息消費者提有效服務的能力。
3.圖書館員終身學習的要求
現代圖書管理人員必須掌握對信息的獲取、理解、轉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獲取信息、創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獲取與創造知識的能力,才能使學習不再受時空的限制,自由地進行知識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過信息素質教育獲得敏銳的信息意識和較強的信息能力,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進行終身的學習和自我完善。
三、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
1.信息意識教育
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對信息的思想觀點和人的信息嗅覺程度,是人們對社會產生的各種理論、觀點、實物、現象從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評價能力。信息意識表現為個體對信息的敏銳度,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信息的自覺程度。信息意識強的人可以自覺產生信息需求,可以在眾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圖書館員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銳的信息意識,才會有自覺利用信息的內在動力,對發現和傳遞信息才有一種積極的應對態度,是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個體在整個信息活動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動中要堅持公正、公平原則;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正確處理信息創造、信息傳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間的關系;恰當使用和合理發展信息技術,不非法攝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傳播偽劣信息等。對圖書館員進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學習、了解信息社會應遵循的法律法規,自覺抵制違法信息行為,隨時以道德準則來規范自身的信息行為與行動,預防在信息收集、加工、傳播過程中發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問題。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員要學會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檢索的技術、方法、途徑;能指導用戶使用各種信息源和信息技術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評價的程序、方法,使之成為具有科學價值的新信息并傳遞、交流。
四、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有針對性的進行崗位培訓
對從事技術管理與應用者,開辦計算機軟、硬件技術應用與網絡維護等培訓班,使他們真正能肩負起圖書館的技術管理重任;對中級業務骨干,要對他們開展一些啟發式培訓,為他們創造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的機會,不斷優化其知識結構,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舉辦多種形式的文獻檢索專題講座
開展文獻檢索專題系列講座,使圖書館員掌握信息檢索的基本方法、步驟;學習現代信息檢索技術的新發展、新動向,使圖書館員既能通過傳統工具書為用戶提供信息,也可通過信息網絡和計算機系統獲取信息。
3.邊實踐,邊研究,不斷探索圖書管理有效辦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圖書館員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務的工作實踐,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其中,提高對信息服務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養獲取信息的敏銳性和洞察力,強化信息收集、加工、傳遞能力。培養信息意識、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質。
4.發揮高等教育作用,加強管理人員隊伍建設
一是加快高校圖書情報專業教育的改革和創新,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為圖書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打好基礎。二是圖書館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有針對性地培訓圖書館工作人員,使之全面系統的掌握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提高信息意識和能力。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圖書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圖書管理員必須不斷地優化知識結構,并從以上幾個方面培養適應網絡信息時代要求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賈英閣.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員的作用及館員隊伍建設[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11:12-13
[2] 王育菁,基于用戶需求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探討[j],情報理論與探討,2009,(11):84—85.
[3] 葉勤,圖書館快速響應服務機制及其實施[j],現代情報,2007,(11):29—31.
[4] 王新明,網絡環境下用戶信息需求與服務研究[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5,(5):115—116.
一、傳統舞蹈教育課的利與弊
(一)取其精華之利
首先,傳統舞蹈教育課對于舞蹈教學的“三性”即舞蹈的“代表性”、“訓練性”、“系統性”非常明確,這對于舞蹈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傳統舞蹈教育課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藝術鑒賞力與參與力,培養了專門的舞蹈人才。
(二) 審視反思其弊
在舞蹈教學中,教學方法較單一,仍然是以口傳身授的教學模式為主。這種填鴨式的教學容易僵化學生的思維,程式化的動作限制了舞蹈內容的表現,這對于已經具備相對獨立思維的中學生群體來說,是對藝術熱情和修養提高的一種扼殺。而追求舞蹈動作完成的規格和完美性向來是中國傳統舞蹈教學的特點,加以灌輸方法為主的教學法,使得學生很少能真正參與到舞蹈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和學生都顯得很被動。這種根深蒂固的舞蹈教學形式思維潛移默化地造成了教師的慣性思維方式,學生的思維與創造力受到極大的遏制,是一種不適合“全體學生”的一種舞蹈教育模式,顯然不符合當代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素質教育舞蹈課對中學生藝術創造力的培養
(一)藝術創造力及其構成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中學時期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階段,創造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對于藝術學科來說至關重要。
藝術創造力是創造力領域特異性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是個體產生新穎、獨特而具有審美或藝術價值產品的能力,和科學創造力一樣也屬于個體創造力的范疇。藝術創造力主要包括藝術觀察力、藝術感受力、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傳達能力等,是這諸種能力的綜合作用。
(二)素質教育舞蹈課對培養中學生藝術創造力的主要途徑
培養中學生藝術創造力的途徑和方法應有別于傳統舞蹈教育對學生智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素質教育舞蹈課就是從以下方法和途徑來培養中學的藝術創造力:
1.重視藝術創造力培養在舞蹈課中的位置
創造性,是素質教育舞蹈最重要的特性,也可以說是核心特性。各種理念,各種方法,最終都集中在創造的環節上,學生最終獲得的最大、最重要的收益便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方法、創造性習慣的培養,是創新型的追求。
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創造力在素質教育舞蹈課中的重要位置也決定著對學生在這方面能力上的培養。
2.培養藝術創造力思維
素質教育舞蹈課就是在舞蹈的過程中,強調即興表現,不要重復別人。當自己前面的人在運動時,自己就會快速的思考如何做出不同于前人的動作,這就是在創造。素質教育舞蹈課例《魔紙》中,筆者先發給每個人一張報紙,并提問學生:一張我們平常用來閱讀的報紙除了是報紙,還可以是什么?我做了個示范,報紙即刻成了腳下踢的球。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的創意給了所有人一次次的驚喜。報紙變成了喇叭、紗布、毛巾,甚至變成了書包、雪花、新郎的緞帶、嬰兒的包被……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創作后,同學們用簡單的報紙編創了一個個讓人驚喜的主題:《飛》、《老鼠嫁女》……這個課例讓學生們發現人與紙之間竟然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學生們打破了慣性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習慣。
這種培養學生藝術創造力的方法在素質教育舞蹈課中時時存在。教學實踐也經常證明,素質教育舞蹈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舞蹈課,可以使一個普通的沒有接受過任何舞蹈訓練的孩子,很快成為一個舞蹈的創造者。
3.看藝術創造力與其它能力之間的相互聯系
藝術創造力并不是單純地存在于素質教育舞蹈課中,它注重學生在學習中開發與發展五項能力:觀察與模仿能力、即興與表現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創造與求新能力以及綜合與融化能力。觀察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和起點,學習舞蹈就是從這里開始,并引起想象,并繼續尋求創造,最后以創造告終。即興與表現是藝術創造的方式,成功的創造從這里開始;交流合作能讓學生產生思想的碰撞,是產生創新、創造思維的形式之一。各個學科之間的綜合運用與融化,為創造打下了一個扎實的基礎,也能創造出更多的驚喜。
【關鍵詞】高職學生;素質教育;途徑
我國正出于經濟轉型時期,迫切需要高質量技能型人才。培養專門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任務。隨著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高職學生素質和能力總體上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但是在某些方面,高職學生素質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必須找出提高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高職學生素質教育存在問題分析
高職素質教育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培養具有較高思想政治道德、科學技術、創新、身心素質等的人才為重點。高職學生素質教育雖然涵蓋了一些素質教育內容,然而現實開展狀況仍存在不少問題,以下就這一問題進行分析:1.1高職學生社會公德意識不強,偏向自我意識。由于培養目標不同,高職學生社會公德教育主要以課堂教育等形式進行,然而學生對這種方式并不感興趣,對于老師的教育,學生不虛心接受,甚至不認同某些觀念,從而高職學生社會公德教育難以產生積極效果,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很多學生不能處理好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偏重個人意識;不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社會責任感缺乏,過于重視個人利益等。1.2高職學校輕視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是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所謂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較高的職業素質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現實的高職學生教育卻偏離了這一目標。高職學校把學生的專業技能放在首位,重點安排課程,嚴格考試,職業素質教育往往放置不管,趨于形式。1.3高職學校忽視學生身心素質教育。身心素質即是身體和心理素質,旨在培養具有健康身體、頑強意志和強大心理等優秀品質的高職人才。良好的身心素質是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條件。但是,在目前來看,高職學生的身心素質并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主要表現在:第一很多學生的體格較差,不能適應復雜工作環境的要求;第二高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面對困難和壓力,不能積極自我調節,無法適應學生到社會的過度階段。
2.關于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2.1加強對高職學校教師自身素質的管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教師是素質教育的推動者、實施者。在學生健康發展過程中,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的重要引導人。一位具有較高職業道德、甘于奉獻的老師,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綜合素質和道德觀念的提升。另外,教師應該主動加強自身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學生課程中去,把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2.2重視學生干部在素質中的表率作用。班級班長、團委、學生會干部在學生群體中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是聯系學生和老師的紐帶。應著重加強學生干部一下幾個方面素質的培養:一培養學生干部的服務意識,為同學考慮、從學生利益出發的精神;二培養學生干部的團結意識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三培養他們處理個人和集體、社會與自我利益之間關系的能力;四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總而言之,依靠和信賴學生干部更好的開展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工作,使他們成為學生素質的模范和榜樣,發揮他們帶動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以局部帶整體,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素質。2.3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社會實踐是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它既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了解社會,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比如高職學校可以鼓勵學生走出學校,進入社會進行調研、“三下鄉”“支教”等,以參與社會實踐的方式,來適時進行社會公德教育等。2.4搭建校企合作平臺,讓企業走入校園。現在的社會,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重視學生的專業應用技能,更關注學生的職業素質。然而在高職教育中學校教育多與社會要求存在偏差,學生職業素質無法適應需要。高職學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該培養學會的職業就業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比如邀請優秀企業家、人力資源專家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培訓,開展與就業指導相關的講座,為學生增加關于就業方面的知識。另外,高職學生應該建立相關實訓基地,與一些企業建立實習合作機制,以方便學生實習。一方面學生可深入企業,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提前適應社會;另一方面,學生在企業學習,可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就業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實際運用能力。2.5加強高職學生身心素質的教育。2.5.1改變教學目標,把提高學生體能、毅力和耐力擺在重要位置。針對不同專業,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鍛煉;2.5.2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基本素質;2.5.3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關注高職學生心理問題。高職學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校應該多關注他們在自我認知,興趣、精神品質等方面的特點,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開展心理輔導、心理調查,促進高職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高職學生素質教育是圍繞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目標而進行的。人的生存和人的發展是高職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現代社會需要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而這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專業應用技能、職業素質兩個要素。因此,高職教育必須重視人才質量的培養。高職學校只有抓好素質教育,加大素質教育的培養力度,采取多種有效途徑,才能真正實現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實質性發展,打造適應社會潮流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教育做出貢獻。
作者:鄒春 劉楚晨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濟南陽光100中學
參考文獻:
[1]王麗穎.探索適應社會需求下的高職院校素質教育途徑[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6):253-254.
[關鍵詞]高職素質教育 內涵理解 途徑分析 機制保障
[作者簡介]劉文江(1955- ),男,河北獻縣人,天津職業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天津 300410)
[課題項目]本文系天津市2012年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濱海新區技術技能型人才體系構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TJJX12-029,項目主持人:劉文江)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021-03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教發[2012]9號)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由此我們可以歸納概括出“高職人才培養規格”的兩個明顯要素:一是職業教育的基本人才培養目標,即“技術技能型”人才;二是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進一步增強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的要求,即“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筆者認為,要實現后者對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入手,樹立基于“工具論”、強化“人本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理念,在強化技術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拓展高職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提升高職素質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高職素質教育內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高職素質教育的指導性特征。高職素質教育是高職辦學理念的深化。“素質教育”是一種“觀念體系”,也是一種“存在體系”。“觀念體系”是一種指導實踐的教育思想,“存在體系”則是指通過素質教育實踐促進教育和社會的實際變革。觀念是實踐的先導與保障。高職素質教育是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理念的深層次認識和思考,從某種程度上是對高職教育辦學理念指導下實踐問題的反思與完善。據調查,近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大幅度提高,但包括就業對口率、就業離職率和就業滿意度等多個指標在內的就業質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甚至出現“高就業率”與“高離職率”并存的現象。盡管導致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從實施高職素質教育的途徑來看,激活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具有發展潛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深化高職教育辦學理念的重要舉措。
2.高職素質教育的實踐性特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高職素質教育的內在特征之一可以理解為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框架下,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著豐富的內涵,依據時間、空間及其組織要素的不同組合為依據,可以從實際存在的眾多模式中歸納為“學年分段”“階梯分段”“半工半讀”“彈性安排”“訂單培養”“教學工廠”“場內基地”“行業主導”和“職教集團”等九種主要模式,如果加上針對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的滲透式、養成式、創新式教育,還會衍生更多的模式。這些衍生模式凸顯了高職素質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實踐性,具體表現為素質教育教學方式的實踐性。通過對素質教育實踐教學方式的深層次探索,全面滲透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等綜合素質,挖掘專業技術課程中的素質教育要素并予以彰顯,以實踐性的動力促進形成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深層特質,從而不僅將實踐作為素質教育教學中驗證理論的標準,而且體現了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辯證認識過程。
3.高職素質教育的綜合性特征。高職素質教育是實踐理性融入“多元價值觀”的契合點。高職的技術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是無法割裂的。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有機綜合。高職素質教育具有在實踐理性中融入多元價值觀的綜合特性,除了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還強調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高職素質教育的綜合性體現在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礎服務作用上。在與“兩課”教育相結合的探索中,高職素質教育起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處理好人文文化的價值多樣性與主流價值觀的作用;在與專業素質教育的結合方面,通過人文素質精神滲透專業教育,挖掘專業技術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并在專業技術教育中予以彰顯并強化,進而達到在職業技術教育教學中滲入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教學中滲入科學精神的目的。高職素質教育的綜合性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價值功能。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高職素質教育的內涵界定是一種廣義的素質教育觀,就結構層面而言,應包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兩大范疇,進而可劃分為職業道德素養、職業能力素養、職業理念素養、創新素質和勞動素養等幾個范疇。職業理念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基礎,職業能力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核心,職業道德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素質是高職素質教育的靈魂,勞動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方向,以此形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高職素質教育內涵結構。就功能層面而言,一是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應在人文知識和專業知識兩個領域內實施,培養學生有較廣闊的文化視野。二是應重視以人文的感性思維補充職業技術教育中科學的理性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三是應注重在實踐教學中將科學的實證與人文的體驗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辯證方法論素養。通過專業技術知識教學,培養學生求是、獻身、創新、從嚴的科學精神;通過職業人文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求善務愛、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實現教育對象的職業技術文化素質與職業人文文化素質的協調發展。
二、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實施的途徑實現
1.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構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專業課程結構。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明確提高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全面發展的具體要求,旨在提升學生應具有的對職業工作、職業發展以及職業活動起關鍵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內在品質和能力。這種能力標準全方位服務于學生的就業、自主創業及未來職業的變化、發展需要,并將其落實到專業與課程設置工作的各個方面,不僅要滿足現實崗位的需要,還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在強化操作技能訓練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智力技能的開發和培養,即除體現相應崗位技能訓練外,還應涵蓋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和方法。二是充分開發各類課程的素質教育元素,發揮課程的素質教育功能。除了設計好必修的思政類課程以外,還要避免以思想政治課、法律道德教育等課程完全代替高職素質教育的模糊認識,應嘗試通過學習、體驗、內化的方法,把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課程體系的全過程,并融入實踐討論式、研究式、體驗式等不同側重的授課形式,在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使畢業生真正成為“企業家心目中的人才”。三是在進行教學單元的設計時,要注重設計的綜合性,構建由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隱性課程組成的,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功能的課程體系。高職院校應以學生現實能力為教學起點,通過構建靈活實用的課程教學單元,處理好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關系,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交流溝通、團隊協作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將針對性、適應性有機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深化職業素質培養,實現人文精神與職業精神的融通。高職教育既要傳授技能和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目標是通過職業素質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化與養成。首先,加強人文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的深層次融通,在注重專業技能教育、突出高職教育工具價值與經濟功能的同時,還須強化教育的啟蒙功能與陶冶功能。如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諸如文學、倫理學、心理學、道德修養、法律法規等知識要素,在基礎理論課教學中加強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滲透,形素質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的合力。在推進學生人文素質與職業素質協同發展的同時,避免單一操作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局限,合理整合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能力指標,并綜合為結構化的教育功能模塊,達到職業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統一,實現職業教育的最終發展目標。其次,創建校企合作的企業嵌入式模式。從某種角度講,職業素質是企業對能夠勝任內部工作崗位的員工的素質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將企業的入職標準、企業的技術規范、企業的培訓內容、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等內容通過合作協議的方式,直接嵌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使學生在接受學歷教育的同時了解企業的需求、背景和文化,提前融入企業氛圍中,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同度和忠誠度,使專業教育的針對性更強,進而實現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對接”。
3.通過大學精神的傳承實現高職素質教育的提升。大學精神的重要作用就是促進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高職教育要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強化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挖掘和分析大學精神對于促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提升的凝聚力、滲透力、驅動力、輻射力以及教化力等功能要素。高職教育應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同時,充分發揮大學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對素質教育的引領作用,通過營造高職特色大學精神的文化氛圍,重構基于素質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職教育模式,在推進高職素質教育的方法中,融合企業精神中高度市場化的運作手段,吸納本土化的國際先進辦學理念,強化以人為本的學習主體意識,以全面的職業素質教育為出發點,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以職業素質的培養為核心來構架整個高職教育體系,實現高職院校大學精神對素質教育的“文化反哺”功能。此外,大學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對高職教育的滲透與教化,促使企業全面參與教學過程,將職業道德與行業操守指標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標準,進而有效融合校園文化與行業(企業)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重塑學生的核心價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4.加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水平。教育者職業素養的提升是開展高職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發展程度與水平直接影響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質量與水平。第一,高職教育應加強教師職業人文素質培訓,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和辦法。這要求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動手實踐能力,還應具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素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這些教師不僅能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能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優良的思想作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影響學生。第二,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質量和數量能夠滿足高職院校素質教育需要的教師隊伍,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長期性和漸進性特點。可以從其他高等院校、行業企業等相關部門以“外引”的方式引進具有教學能力的兼職教師,同時充分調動學校自身的師資力量,以人文社科團隊教師為基礎,鼓勵開發特色人文素質課程。這樣既能彌補素質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又能拓展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空間。第三,為人文素質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和自身提升的空間,加強素質教育教師在專業建設、精品課程、科研項目等方面的進修實施力度,轉變教育觀念和管理模式,對素質教育給予組織和制度保障,如設立專門的素質教育課程管理和教學機構,在辦學硬件建設、課程建設、科研項目和教師進修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
三、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機制保障
1.構建基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高職素質教育保障體系。高職院校應從培養學生的職業創新動力與生涯發展能力的角度來構建高職素質教育體系。首先,應建立宏觀層面的素質教育指導思想,在高職素質教育的“職業”與“人”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契合點,從而奠定高職素質教育實施的指導方向。其次,建立高職素質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以制度方法推進高職素質教育的鋼芯結構環節,包括以建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專職機構為基礎,以契合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為原則,制定多角度、多層面的綜合素質教育實施制度,如通過對素質教育內涵構成要素的分析,以黨校學習制度、兩課教學制度等建立思想道德素質制度體系,以助學貸款制度、勤工助學制度等完善素質發展推進制度,以職業規劃與導師制、就業指導跟蹤制等促進職業素質能力提升制度的形成等。最后,結合高職教育的類型特征,構建開放型素質教育平臺。企業對人才培養提出文化素質、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養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學校通過借鑒行業協會的指導意見,在人才培養規格、職業和職場素養要求、文化素質教育方案等方面進行調整,從而適應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
2.建立高職素質教育教學保障運行機制。教育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載體。建立與完善高職素質教育的內部管理機制,必須密切圍繞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這一中心。首先,在教學管理理念中應根植既符合高職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又緊密結合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素質教育教學思想,通過設計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培養互動”的課程選修機制來強化“人本論”的理念,通過建立“科學技術與人文知識相融”的教學管理機制來實現職業教育的“高層次”功能,通過“技能培訓與做人做事兼顧”的運行機制來增強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能力。其次,在管理機構方面,建立由黨政領導主持、相關職能處室組成的素質教育教學管理機構,突出形式上的獨立性和內嵌于技術技能培養的專業性,通過其指導功能促使人文素質精神的外延逐步深入到專業素質中,形成學校素質教育教學的導向機制。管理機構負責制定相關的素質教育指導意見和素質教育工作實施辦法等制度文件,通過組織管理形成學校相關部門促進素質教育開展的聯動機制,以項目化、考核化的制度方式協調各部門共同開展素質教育教學。最后,應以優化素質教育教學要素間的作用效能為目標,建立教師素質能力進修和考核制度、專業選修課管理辦法、素質教育階段性推進實施計劃等制度層面的措施,通過推進高職素質教育選修課程來設計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實踐創新素質、身體心靈素質等多方面于一體的選修課程內容,使專業的寬口徑教學管理能全方位融入素質教育的元素和理念,進而以專業素質教育的特殊定位要求促進專業教師的學習和進修,使其具備“雙雙師”(雙師型+素質教育教師)的教學特質。
3.建立高職素質教育校園文化活動體系。校園文化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第二載體。素質教育的實現途徑具有多元性特征。高職教學活動側重素質培養的職業針對性,校園文化活動是教學主載體的補充與延展,兩者互相融合共同構成高職人才素質培養的總體框架,體現素質教育的整體。一是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管理上體現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規劃與指導功能,使活動既滿足學生的興趣又緊緊圍繞高職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通過科學的分析與設計進行申報項目的安排、經費分配及考評等,建立常規化的校園活動運行機制。二是遵循高職素質教育教學規律,以大學第三職能理論為指導,分層次、分類別、分階段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專業技能型實踐、社會調研型實踐、社會服務型實踐、勤工助學型實踐、就業創業型實踐等多個實踐板塊,實行學校政策支持、學院專業引領、教師專項指導的實踐運行保障機制。三是遵循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特點,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引導企業文化、行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請進來”即聘請行業企業專家、一線技術人員進校,以講座、企業風采展、技術交流與技能切磋等方式,為學生創造與行業、企業直接對話的機會;“走出去”即組織學生去企業進行觀摩、實習,真正走進企業,感受企業的真實氛圍,在企業中接受職業素質、職業精神、企業文化的教育。
4.建立高職素質教育質量監控運行機制。建立能夠及時反映高職素質教育系統內部各運行機制的運行情況和系統外部環境變化的分析機制,并以信息回路的形式將運行機制可能出現的不合理狀態和環境變化對機制的影響,傳達給學校素質教育管理決策機構,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完善高職素質教育保障機制。可建立社會、企業、家庭的統籌協調機制,通過定期溝通,統籌社會各方面的反饋建議,協調并完善高職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實施模式、實施途徑、實施載體和反饋評價等結構要素,進而使高職素質教育模式的創新契合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建立學生“素質成長”的跟蹤評價機制,這是以學校為中心主動尋求社會環境評價反饋的素質教育質量監控機制。高職院校應在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大框架下,盡量實行素質教育管理權力的遷移,從小屋管理考核轉變為與企業接軌的人力資源管理考核,并將評價權限下移到任課一線教師和企業,使教師成為評價信息的收集者、校企雙方成為學生素質養成的評價者。
[參考文獻]
[1]陳和.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途徑[J].職業技術教育,2007(23).
[2]鞠秀莎.在高職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 2003(6).
[3]劉紅月,李志輝.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現狀淺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7).
[4]汪家軍.論ISO標準下的高職生素質教育體系[J].職教通訊,2003(5).
[5]魏威.高職生素質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摭談[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
[6]勇治強.高職生的素質教育要突出針對性[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4(3).
>> 淺談青少年的素質教育 圍棋與青少年素質教育 中美青少年責任教育之比較 教育旅游融入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研究 中日足球青少年培養比較 發展青少年基礎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淺論博物館與青少年素質教育 淺談如何搞好青少年素質教育 武術對青少年素質教育的作用 邏輯對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推動 青少年業余培訓中的素質教育 探索勵志電影與青少年素質教育 淺談當代青少年家庭素質教育 澳大利亞:重視青少年網絡素質教育 圍繞青少年素質教育開展科普宣傳 中日法學教育模式之比較研究 淺談中日職業教育之比較 中國與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途徑之比較探析 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方法的比較研究 中日園林之比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3.1.21.
A Comparison Study of Teenager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MENG Wei
(Shand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Jinan 250200, China)
關鍵詞: 創業教育 定義 內涵 實施途徑
實施素質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舉措。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業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新趨勢。高職類院校要把 “十一五”期間當作是高職院校實踐創業教育大有作為的重要時期,堅定不移地大力推進創業教育。
一、創業教育的定義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了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隨后世界高等教育大會進一步強調提出:高等教育應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創業教育被稱為教育的 “第三本護照”,被賦予了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創業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人,這種人應具有首創、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1]。 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創業人才為目標的教育,使學生通過創業教育具有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知識技能、創業能力及主動適應社會的創業心理品質[2]。
創業教育不是簡單組織學生參加創業活動,而是一種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為目標,使其具備從事創業活動所必須的知識、能力和心理品質。 創業教育是創業素質得以培養和提升的重要載體。
二、創業素質教育的內涵
創業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增強創業意識、煥發創業精神、提高創業能力、促進創業活動。創業教育歸根結底是創業素質教育。創業素質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創業意識:包括自主創業的意識、風險意識、創新意識、公關意識、競爭意識、法律意識與宣傳意識。二是創業心理:創業者的心理品質包括獨立性、敢為性、堅韌性、適應性等個性。三是創業精神:某個人或者某個群體通過有組織的努力,以創新的和獨特的方式追求機會、創造價值和謀求增長,這種理念應貫穿于高等學校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業能力,其內涵包括自信心、進取心 、責任心三個方面。四是創業必備知識:主要包括:(1)創業成功所需要的專業技術知識;(2)創業之后持續發展的經營管理知識,這類知識則是事業可持續性發展重要保障,應當日益重視;(3)在經營過程中所需要的綜合性知識,包括政策法規、工商稅務、金融保險、公關等。五是創業技能:主要包括:(1)就業和創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2)對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實施計劃、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的經營管理能力; (3)適應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的公關能力。
三、創業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創新載體、分出層次。
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層次開展創業教育。對大一學生進行創業啟蒙教育,主要是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對大二進行創業品格教育、創業精神、創業技能教育,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對大三進行創業市場及就業形勢教育,使學生對創業有更深層的思考,并且加強對學生的創業指導,提高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二)構建“四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模式。
在繼續堅持傳統的“創業教學+創業模擬+創業實踐”、“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加上“政府扶持”,形成“四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模式,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創業創新人才成長規律、市場運作規律。通過完善主渠道、發揮主陣地、建設主基地,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真正構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創業素質教育的系統框架。
(三)重點突出“三抓”。
在創業素質教育過程要抓普及、抓層次、抓典型。一是抓普及,創業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創業教育的教育特色。二是抓層次,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這兩個平臺進行互補式教育,針對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創業教育;將普及教育、培育創業團隊教育、創業精英教育這三個方面有機統一起來。三是抓普及,通過抓典型人物、典型項目、在學生中樹立創業典型,在學生中起示范作用,全面推進創業素質教育。
(四)培養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培育,關系到創業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選拔有潛質的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尤其是自主創業成功的企業,體驗創業過程,總結創業案例;選聘有創業實踐經驗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作為兼職老師。制定相關扶持政策,讓一些教師和學生帶著項目共同創業, 培育“教師型企業家”。
(五)建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是創業教育實施的重要環節。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突出創業素質的培養,不僅有必修課,而且有選修課,堅持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同時要把理論課程、實訓課程結合起來,處理好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關系,加強創業氛圍的校園文化建設。
創業教育課程設置計劃表
在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挖掘學生的創業潛能。一是創新創業課程。高職院校應堅持以人為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將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可以構建以第一課堂為主的必修課程,以及以第二課堂為輔的選修課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滲透和貫穿創業教育的理念,培養學生創業的基本素質、能力和品質。二是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法,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采用項目化教學,探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法。三是突出實踐教學地位。高職院校應通過引進國外通行的創業教育模式,結合高職類院校的實際,推行“模擬公司”項目等形式,開展富有實踐特色的創業教育。四是實行“雙證書”制度。高職院校應積極推行“雙證書”教育,將畢業實踐考核與創業證書相結合。如在畢業實踐考核環節要求“SYB”證書、“KAB”等項目證書,可以抵扣相應的學分等形式,大力推進高職類院校的創業教育。
對高職院校來說,創業教育是一個新的課題,也是一個熱點課題,只有不斷探索和研究其普遍性和規律性,積極采用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方法和途徑,才能使創業教育更加深入、更富有成效。
參考文獻:
[1]謝元錫.大學生職業素質修養與就業指導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趙忠蘭.專業教育中應突出和滲透創業教育[J] .交通職業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