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0 04:1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扶貧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碩師計劃”;研究生;質量保障;過程控制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3-070-03
為解決農村教師數量匱乏和整體質量偏低的問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教育部從2004年開始啟動“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簡稱“碩師計劃”)。“碩師計劃”是通過選拔一批優秀的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推薦免試錄取為“碩師計劃”研究生(以下簡稱“碩師生”),并與省、縣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簽約正式聘為編制內教師,并到縣、鎮及以下中學任教。截至目前,該計劃已在全國31個省(市、區)先后實施,參加推免工作的高等學校累計86所,承擔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高等學校達73所,共有9000余名優秀本科畢業生奔赴縣鎮及以下農村中學任教。“碩師計劃”的實施可大致分為階段:第一個階段(2004年至2005年)為試點階段。培養方式采取“1+1+1+2”,服務范圍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高中。第二個階段(2006年至2009年)為推廣階段。培養方式調整為“3+1+1”,服務范圍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學校,以中學為主。第三階段(2010年至今)為完善階段。培養方式由“3+1+1”五年制改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學校邊工作、邊學習,第四年到培養學校脫產學課程,完成論文答辯),服務范圍由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擴大到所有縣鎮及以下農村學校,并與“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結合實施。
“碩師計劃”的實施,為扶貧縣學校輸送了一批優秀的本科畢業生,不同程度地緩解了農村教師匱乏的矛盾,提升了農村教師整體素質;激勵了大學畢業生獻身農村教育事業,到基層建功立業;探索了一條為農村學校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專業化教師的有效途徑。
一、影響“碩師計劃”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因素分析
“碩師計劃”的實施是一項探索性和復雜性的工作。所謂探索性是指這項工作屬于新思路、新改革、新舉措,沒有現成的做法可以仿效,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在實施過程中確立先進培養理念,完善科學培養機制,探索有效培養模式。所謂復雜性是指“碩師生”培養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可謂“點多、線長、面廣”。“點多”是指決定“碩師生”培養質量的要素多、節點多、環節多,既有課程學習和課題研究,又有教學實踐和學位論文撰寫等。“線長”是指“碩師生”學習和服務時間較長,在職邊工作邊學習三年,脫產集中學習一年。“面廣”是指涉關單位部門比較廣泛,既有教育部主管部門、省(市、區)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縣級教育主管部門,又有推薦學校、培養學校和接受“碩師生”的農村中學。
“碩師生”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認識和把握其復雜性的特點,要始終把培養質量提到應有的戰略高度,農村教育不僅需要大量教師,更需要大量高質量教師。近年來,筆者圍繞“農村教育碩士培養現狀及實施策略”這一課題研究,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和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碩師計劃”實施以來,其培養過程缺乏有效監控,其培養質量缺乏有效保障,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主要影響因素。
1.生源質量整體偏低。教育部規定“碩師生”的推免條件有三條:一是思想政治素質好,熱愛教育工作;二是應屆本科畢業生能按時獲得學士學位;三是服從省(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安排,志愿到農村學校任教。從這三個條件來看,作為研究生入學的選拔標準,缺乏明確、具體的質量要求和能力考核標準,準入門檻偏低。另外,“碩師計劃”的生源絕大部分是培養學校的本科畢業生,入選后仍在本校就讀,屬嚴重的“近親繁殖”。因此,從入學條件和培養環境看,“碩師生”的生源質量先天不高,又在本科所在學校就讀,難免出現培養質量不高和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
2.培養過程缺乏監管。“碩師生”的培養涉及課程學習、實習實踐、學位論文開題、撰寫、評閱、答辯等環節,這些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構成了一個完整培養體系。課程學習是他們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和教育基本理論的主要途徑,實習實踐是培養他們教育教學能力和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基礎平臺,學位論文是提高他們科學研究能力和綜合能力素質的基本保證。目前,由于“碩師生”的培養采取“3+1”模式,即前三年在簽約學校頂崗任教,除了寒暑假集中上課,其他時間與培養學校少有聯系。最后一年到培養單位開始脫產學習碩士階段的核心課程,同時準備畢業學位論文的撰寫、評閱、答辯等相關工作。這樣的培養模式自然導致培養環節很難有效銜接,培養過程很難把握和控制。
3.導師指導不到位。隨著國家研究生教育發展理念的戰略性轉變,在高度重視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大力調整優化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結構、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面對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數量持續增加、研究生培養類型日趨多樣的現狀,各培養學校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擴充教育碩士指導教師的數量,提高導師的指導能力和水平。目前,很多學校由于教育碩士導師缺乏,只能放寬遴選條件,從而導致教育碩士導師隊伍的整體專業水平下降。另外,限于客觀因素,一些學校50%以上的專業學位導師是由學術型導師兼任,盡管這部分導師具有豐富的指導學術型研究生的經驗,但對于指導教育碩士研究生,還缺乏指導實際,需要不斷地實踐和探索。“碩師生”屬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更強調綜合能力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導師的精心指導。但目前導師責任心不強、指導不到位現象時有存在:有的導師以學術型研究生模式指導教育碩士,缺乏專業指導能力和水平;有的導師屬純粹的“師傅帶徒弟”,缺乏現代教育指導理念和經驗;有的導師所帶研究生過多,根本指導不過來;有的導師教學任務過重,社會兼職過多,無法完成指導任務。
4.管理制度不健全。“碩師生”的培養有別于普通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不能完全套用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機制和管理制度。目前,有些學校對“碩師生”的培養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在培養方案上,只是對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習實踐、學位論文等基本環節做了簡單的微調。在管理上,不同程度地仍在執行管理學術型研究生的規章制度。這種簡單移植套用現成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只能是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科學研究能力不強、教育教學業務水平不專的“夾生飯”。因而,針對“碩師生”培養的特殊性,要積極探索科學的培養機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來保障培養質量。
二、保障“碩師計劃”研究生培養質量策略
過程控制是為達到規定的目標而對影響過程狀況的變量所實施的操控。在“碩師生”培養過程中進行過程控制,就是對“碩師生”的“教育輸入、教育過程和教育輸出”全過程的控制。教育輸入涉及生源質量、招生制度、研究平臺、科研環境和導師水平等;教育過程包括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試方式、學位論文、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等;教育輸出包括課程學習效果、論文質量、學生素質和社會反映等。強化過程控制就是要操控好影響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關鍵環節和關鍵階段。
1.以完善選拔機制為前提,努力提高生源質量。首先要嚴把“人口”關。“入口”決定“出口”,生源質量猶如原材料質量,是決定產品質量的前提要素,“碩師計劃”實施以來,生源情況備受關注。一度出現了準入門檻雖低但仍不能吸引大量優秀應屆本科生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農村中學條件普遍較差,城市學生很難適應農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二是三年后免試免費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時間過長,對他們吸引力不大,他們認為想讀碩士途徑很多。三是學生缺乏艱苦創業,獻身農村教育事業的理想和信念。四是國家優惠政策得不到落實,服務農村教育的信心動搖。為此,要解決生源質量問題,首先,需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其次,要完善、落實“碩師生”的優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再次,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熱愛農村教育事業,到基層建功立業的高尚品格;最后,要完善推薦考核程序和辦法,側重考核綜合素質和能力,把更多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納入“碩師計劃”。
2.以優化培養方案為重點,積極探索培養模式。科學的培養方案是質量的保障。培養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課程設置,課程設置要與“碩師生”的培養模式和學習特點相適應,密切結合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與本科階段所學專業和課程相銜接。實現課程模塊化,將課程分為“公共學位必修課、學位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教育實踐研究”等五個模塊。課程內容要注意知識的更新和拓展,體現前瞻性和實踐性。課程學習是“碩師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是其掌握學科專業基本知識和教育專業基本理論的主要途徑。課程安排要科學合理、銜接有序,根據“碩師生”培養方式,學位基礎課安排在前三年,通過寒暑假面授和學生自學完成,核心課程第四年到培養學校脫產集中學習。課程學習采取分散與集中、自學與指導等不同方式,課程考核辦法規范、標準嚴格。“碩師生”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課程學習、實踐教學和論文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培養學校導師指導、任教學校導師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三是處理好學習、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
3.以提升業務能力為核心,科學安排實踐訓練。“碩師計劃”的實施,目的在于培養大批高學歷、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村骨干教師,進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素質和農村教育質量。通過教育教學實踐,使“碩師生”具備較強的教育實踐能力,并能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新人服務期的“碩師生”是應屆本科畢業生,還不具備教育碩士研究生的水平,教學能力不高,教學經驗不豐富,這就需要在有限的三年時間里,不斷強化教學訓練。在培養過程中要實現培養學校與任教學校、理論與實踐的多邊互動,密切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完善培養學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合作機制。依托學校優質教育資源,通過開展優秀教師的傳幫帶活動,通過開展優質課評選、公開課觀摩等活動,使“碩師生”得到全面鍛煉,使其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得到極大的提升,盡快從教學新手成長為教學能手。
4.以建立雙導師制為關鍵,強化聯合指導力度。導師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第一責任人。雙導師是指給“碩師生”選配兩個指導教師:一個是培養學校的導師,另一個是任教學校的導師。建立雙導師制,就是要加強培養學校與任教學校導師的聯合培養和指導。培養學校導師一般偏重于學術型,其指導任務側重對研究專業基礎能力的培養。他們具有教師專業背景,了解教師職業技術要求,熟悉研究生培養規律,對“碩師生”的指導具有穩定性。重點在于對課程學習,課題研究,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選題、撰寫、答辯的指導;任教學校導師一般偏重于應用型,其指導任務側重對“碩師生”實習實踐的訓練和指導。他們是從基層中學選拔的具備高級職稱的職業型導師,多年從事中學教學,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碩師生”試教階段的培養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能夠提高“碩師生”對教學實踐的感知和體驗。雙導師的建立與實施,既有利于“碩師生”理論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鍛煉他們的教學實踐能力,是“碩師生”培養的有效模式。今后,如何進一步明確雙導師的崗位職責,如何進一步調動雙導師在“碩師生”培養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需要政府和學校建立起配套的獎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5.以學位論文質量為評價依據,重視學位論文過程管理。學位論文質量是檢驗“碩師生”培養過程與培養質量的重要依據,培養學校要健全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加強學位論文全過程監控。一是實行學位論文選題開題制度。學位論文選題應突出新穎性和創新性原則,應立足基礎教育實踐,從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中凝練選題,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實驗報告或教育教學管理案例分析報告等。開題環節要嚴格實行報告制度,通過組建雙導師在內的導師組進行開題和預審,實施對論文開題質量的監控。二是實行學位論文中期檢查制度。在論文撰寫過程中要進行中期檢查,組織專家組檢查學位論文進展和研究成果,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指導性建議。三是實行學位制度。為杜絕學術失范、防止學術不端,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對存在嚴重剽竊和抄襲現象的學位論文取消送審和答辯。四是實行盲審制度。為規范學位論文評閱,提高學位論文質量,應積極創造條件完善論文盲審制度,對于盲審不合格者不允許參加答辯。五是實行答辯制度。答辯委員會負責組織答辯工作,規范答辯程序,嚴格答辯標準,確保答辯工作的嚴肅性、客觀性和公正性。
論文關鍵詞:“兩免一補”,政策實施,民族地區貧困農戶,反貧困,影響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是我國政府從2003年開始對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就學實施的一項資助政策,中央財政負責提供免費教科書,地方財政負責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對盡快實現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解決貧困家庭中小學生上不起學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農村反貧困的一項重要舉措。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大省,有14個世居少數民族,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和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其中有少數民族人口429萬,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總面積的62.9%。由于歷史、文化、自然等多種原因,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農村貧困問題突出。截止2009年底,四川省有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個畢業論文格式,占四川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的55.6%。四川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約135萬人,占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的30%。近年來國家為加快西部民族地區反貧困的步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兩免一補”政策是一項重要的舉措。這項政策實施6年多來對民族地區貧困農戶反貧困起到了哪些作用,具體在哪些方面對貧困農戶產生了影響,影響程度如何及怎樣使政策更加完善,為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二.“兩免一補”政策實施對四川民族地區貧困農戶反貧困的影響評價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投資是一種極為有效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它有利于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增進個人和社會福利,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國學術期刊網。”[4] 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有效形式,其實施必將對四川民族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的勞動力文化素質的提高、就業能力的增強、收入的增加等方面產生影響,進而加快他們脫貧的步伐。
(一)貧困農戶家長教育觀念增強
家長的教育觀念大概包括兩方面:一是與家長培養子女的目標和終極目的有關,包括人才觀(家長對什么是人才以及希望子女成為什么樣的人才的看法)和生育觀(家長培養教育子女的動機);二是與親子關系和教養方式的選擇有關,包括兒童觀(對兒童及其發展的認識)和教子觀(對教育子女內容和方式的看法)。[5] 家長的教育觀念指導和約束著他們的教養態度和行為,并通過教養態度和行為影響著子女的個性發展。同時,家長的教養觀念自身也受到社會文化、家長自身的經歷、家長的文化水平及其所學的文化知識的影響。尤其是社會文化,它直接影響家長在教育上的價值取向,并在其教養態度和行為上表現出來。
圖1 教育觀念轉變對貧困農戶脫貧影響流程圖
“兩免一補”政策在四川民族地區實施后直接影響到貧困家庭家長的教育觀念,貧困家庭家長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學校讀書,民族貧困地區適齡兒童享受到了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失學率降低、升學率提高。隨著入學兒童的增多畢業論文格式,貧困家庭的整體文化程度得到提高,進而提高了勞動力素質,這樣有利于提高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從而幫助貧困農戶加快反貧困的步伐。(見圖1)
(二)小學、初中學生入學人數顯著增加
2005年四川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共同制定了本年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的“兩免一補”工作實施總體方案,“兩免一補”總投入4.1億元。在“兩免一補”政策的驅動下,四川省民族貧困地區的小學入學人數由2004年的122395人上升到2005年的153826人,初中入學人數由56990人上升到78115人。(見圖2)
圖2 2004年―2008年四川民族地區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入學人數
資料來源:《四川省統計年鑒》,2005年―2009年
對比分析四川民族地區小學、初中、高中入學人數可知,小學入學人數、初中入學人數顯著增多,但是高中入學人數增加并不明顯,因為高中階段不是義務教育,因此“兩免一補”政策不覆蓋高中階段的教育,家庭困難的子女在完成小學、初中教育后迫于經濟壓力一般難以繼續升學。
(三)貧困農戶教育支出成本降低,可支配收入增加
四川民族地區在實施“兩免一補”政策以后,小學生每生減負約200元、初中生340左右元。按我國2004年公布的絕對貧困線農村人均年收入882元計算,分別相當于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的22.6%和38.5%;如果加上寄宿生生活補助費,這個比例還要提高,這對貧困家庭帶來了直接經濟影響。具體而言,“兩免一補”資金按標準落實到貧困家庭,即直接承擔了貧困家庭的教育支出,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又減少了貧困家庭的總支出畢業論文格式,使其可支配收入增加,這樣就使得貧困家庭的低收入狀況得以改善,有機會將這些多出的資金投入到其它經濟活動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見表1和表2)
表1 2004年四川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生上繳學費標準 單位:元/人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初一 初二 初三
書本費 85 80 92 96 95 96 180 120 80
雜費 168 168 168 168 168 168 220 220 220
關鍵詞:平山縣;基地教研;校本教研;課題教研;網絡教研;培訓教研;論文教研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2-0019-04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作為縣級教研室應該一頭挑起“教”,一頭挑起“研”,兩頭關系均衡了,才能擔負起一縣的教研重任,讓課程改革因我們而深入,讓教學質量因我們而提高,讓平山教育因我們而改觀,不斷向前。
一、走下去――由點到面,搞好基地教研
教研,實際就是“研教”,就是研究教學,改善教學。教研的內容必須從教學中來,只坐在辦公室搞教研必然空洞和浮淺。搞好教研,教研員必須走下去,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教師隊伍。
“走下去”的關鍵,是怎么走,走向哪里。
(一)研校情
教學講究關注學情,教研則應關注“校情”。平山縣作為一個貧困山區縣,教學點多,分布廣而散,路程較遠,交通極為不便,邊遠山區的教師要參加一次全縣教研會十分困難;加之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持續實施,農村學校生源逐年遞減,再加上我縣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速,導致了一些農村學校學生流失,與此同時,學生數量不足也帶來教師人數的減少,部分學校尤其是小學科,一所學校一個年級往往只有一名教師,許多學科單人獨崗,專業引領、同伴互助相對困難,很難有效進行集體備課和校本教研。
(二)劃基地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根據全縣學校的地域分布,劃分出了城關、南甸、崗南、回舍、古月、小覺六個中、小學教研基地;每個教研基地都以本基地的縣直屬中學或中心小學作為基地校,向周圍學校輻射,形成協同備課、合作教學的教研基地;每個教研基地都分包給教研員,并由縣直屬中學或小學中心學校主抓教學的副校長擔任基地負責人,負責基地教研課題的選定、參研學校的聯絡、專業指導的選定等工作。基地教研輪流在基地各個學校開展,并規定每個學校每學期必須承擔一次基地活動,基地各學校的同學科教師必須參與。這樣,就有效地促進了學校之間、校長之間、教師之間的層層交流和互動,各個教學點上的教師也有機會參與集體備課和校際教研活動了;而且每次基地教研活動都要求教研員深入學校,參與教研,一年來,教研員幾乎走遍了全縣各個學校。
通過“走下去”和由點到面的基地教研,各個學校信息多了,活動多了,大家有共同的關注點了。大家在合作中尋找差異,在差異中發展特色,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相互啟發,激活了學校的教研工作,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形成了平山基地教研新生態。
二、領進去――由同到異,搞好校本教研
“走下去”的目的是“領進來”,即發揮教研室和教研員的引領作用,對各個學校的教研活動和教學改革進行專業指導。
(一)同課異構
同課異構,即同一進度,同一課題,由教研室和基地學校根據基地的具體教學進度選定課題,由兩所學校的教師提出不同的教學構思,展示不同的教學過程。大家在比較中互相學習,揚長避短,共同提高。有了比較,就有了壓力,為了上好課,壓力就變成了動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激發了上進心,調動了積極性,促使教師逐步從“要我教研”轉軌到了“我要教研”,突破了一些學校小學科教師單兵作戰的教研困境,為他們提供了合作互助和交流展示的平臺,他們參與集體備課和投身教研的熱情空前高漲。
(二)一課多上
一課多上,即同一個教師在不同班級上同一節課。大家先聽該教師一節課,然后進行集體研討,指出不足,幫助做課教師找到可提高、完善的空間,做課教師通過修改后,再上課;或集體備課之后按新設計上課,二次復聽;之后,再由同一學校的不同教師根據聽課結果,對集體備課方案進行再次修改,三次上課。這樣,從一課兩上到一課三上到一課多上,讓教學設計在集體備課的探討中逐步完善,也讓大家切實感受到了集體教研的力量。
(三)主題式教研
主題式教研,即把教研選題自放給各個學校,各學期開學伊始,由各學校根據上學年教研中發現的問題,總結歸納,找出一個適合本學期本年度的教研主題,上報教研室;教研室根據各學校的主題,在聽課、評課中有側重地進行指導;最后和大家一起把這些主題提煉成課題。
這樣,由同到異,促使教師們在備課、上課、評課、改課中逐漸成長。
三、鉆進去――由淺入深,搞好課題教研
教研員“走下去”,“領進去”,促使、激勵教師們扎實地“鉆進去”,讓教研上一個臺階,學校和教師就必須有自己的課題。課題研究,能夠促使教研活動由淺入深,變被動為主動。
(一)問題變課題
我們在教研活動中,鼓勵教師變問題為課題:從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選題,從日常的教學中選題,從成功的教學經驗中選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選題;選擇有價值、有針對性、有可操作性的教學問題作為課題來進行研究,并讓教師體悟課題研究與日常教學密不可分,研究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工作即研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方案”和“報告”的撰寫,又不能忽視實施過程的歷練;既要重視開題時的“轟動場面”,更要重視實施進程的厚積薄發;既要重視課題的結題驗收,也要關注研究過程中材料的搜集、整理與分析。
(二)人人有課題
2011年,在教研室的號召和推動下,全縣上報課題50多個,其中,被省教科所批準立項20多個,被省教育學會批準立項30多個,居全市前列。為了利用課題搞好教研,教研室全體教研員做到了人人有課題,教研室還多次請來省、市課題專家指導課題研究工作。
(三)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因為勤于鉆研,我們教研室語文組對課題《頭腦風暴作文教學法在農村寄宿制中學的運用》的研究,引起了河北師大國培中心的關注和重視。這一課題由教研室語文組牽頭,參與實驗的有崗南、回舍、外國語、里莊、小覺等多所學校,2013年4月25日,教研員郭素青和課題骨干教師任增霞,被國培教育中心邀請,為農村骨干教師上了課題研討課,得到了廣大參培教師的好評。課題研究的相關論文陸續發表在《語言文字報》和《教育實踐與研究》等報刊雜志,給教師們提供了以課題促教研的很好范例。
四、拉起來――由上到下,搞好網絡教研
(一)建立平山教研網
為了更好地促進全縣教研工作的展開,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我們建立了平山教研網,給全縣教師提供了一個合作教研的平臺。各教研員都是本學科的網絡管理員,每次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課件和教學反思,都在第一時間上傳教研網,以便于同學科同進度的教師們參考之用。隨著縣域網絡的進一步完善,平山教研網對全縣教研工作的不斷普及和深入發展顯示了越來越強大的功能。
(二)教研博客互動、交流
除了建立教研網,教研員還利用教育博客和同學科教師展開互動。有些平時不方便說的話,通過博客或留評發紙條等形式,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一些平時的教學問題就在博客交流中得到了解決。因為跟教師們交流語文到底是什么,我們寫出了《語文就是一種愛》發表在了《語文學習》上;為了回答山區教師發來的紙條“巴東三峽,瞿塘峽最短,西陵峽最長,巫峽長度居中,可酈道元在《三峽》里卻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是為什么?”我們寫出了《巴東三峽巫峽長?》發表在了《中學語文參考上》;為了跟教師們探討語文課到底應該怎么上,我們寫出了《語文課要上出書卷味》;為參與《中國教師報》關于“買師資和買生源”的網絡討論,我們寫出了《愈演愈烈“兩買風”》,發表在了《中國教師報》上……這類簡評留言條等形式,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一些平時的教學難題在博客交流中得到了解決。
(三)探索教研新路徑
在全縣中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中,是網絡教研由上到下、由此及彼地促成了教研員和教師們的手拉手,心交心;是網絡促成了我們的思想積累和教研論文及成果的形成;是網絡把“要我教研”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我要教研”。網絡教研給全縣的教學探討注入了新活力,讓教師們感到了教研的快樂和幸福,看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契機;為全縣教師的個人成長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五、站起來――由內到外,搞好培訓教研
要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僅憑聽課評課、教學探討還遠遠不夠。集中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崗前培訓
為了以培訓促教研,我們首先搞好新教師和特崗教師的崗前培訓。每年的特崗培訓中,縣教育局局長、主抓教學副局長、教研室主任等都親自備課,制作課件,給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講授教研之道,培養新教師的教研意識。
(二)假期培訓
每年的寒暑假,我們每位教研員都有自己的培訓任務。他們匯總平時聽課積累的各種問題,利用集體培訓的時間展開全縣集體大討論。因為這些問題都來自平時“走下去”所了解的教學實際,教師們研討起來非常有興趣。這就避免了空洞的理論培訓,讓培訓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
(三)山區扶貧培訓
平山是國家級貧困縣,是石家莊市教育局“山區教育扶貧工程”的對象之一。我們很重視通過扶貧過程的同課異構,與市屬學校的教師同上一節課,很快發現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極大調動了教師們的教研興趣,大家學優點,評缺點,嘆不足,找差距,夯實基礎,提高課堂效率成了共同的渴望和追求;通過一課兩上,大家積極研討,一同改進,共同成長,讓教研促進教師成長成為一項看得見、摸得著、能見效的活動。
(四)邀請專家培訓
我們邀請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利用假期為我們進行專業培訓。我們還邀請了特級教師余映朝為全縣語文教師現場做課,并作備課指導。他們把最好的方法,最有效的課堂,最先進的理念帶給了教師,讓大家耳目為之一新,眼界因之開闊,讓專業成長成為教師們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
(五)走出去培訓
除了請進來,我們還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教師和校長走出去,去看看外邊的世界。我們帶領校長和教師到山東杜郎口、江蘇武進進行考察學習。通過學習,一些學校還和當地學校結成了對子,進行一對一幫扶。有些教師還到當地學校跟進學習,或邀請當地教師到我們這里給本地學生上課,讓大家觀摩、體驗其教學方法。
幫和扶都是為了促進教師們“站”起來自己走。通過由內到外的培訓和學習,教師們的內心有了變化,教學形式起了變化,教研氣氛有了變化,課堂效率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升。
六、編出來――由分到總,搞好論文教研
教研,教研,要到“教“中去,還要回到“研”中來,最后還要用“研”來為“教”服務。“研”要成為果,最常態的形式就是撰寫教研論文。教研室根據日常活動,進行了以論文促教研的最后編輯和匯編工作。編輯工作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一)校本課程開發
平山縣地域廣闊,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很豐富。各個基地根據自己的地域特點和歷史文化特色編寫了自己的校本課程:溫塘的溫泉,北冶的天桂山、水,三汲的古中山國,西柏坡的紅色傳統,合河口的駝梁等,都為當地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編寫,促進了各基地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成為了我們教研的鮮明特色。
(二)課題研究集錦
今年3月,已結題的課題有三十多個;還有二十多個課題即將結題。為了更好地發揮以課題促教研的作用,教研室將已批準結題的課題結題報告的精華部分和一些優秀教研論文,摘錄匯編,集印成冊,下發給各學校,以指導教學和以后的課題研究。
(三)基地教研薈萃
一學期結束時,教研室都要對基地教研的同課異構教學設計、課件,一課多上的教案的屢次修改稿,以及主題教研的優秀教研方案進行匯總,并評選出優秀教案和教研成果,匯集成《基地教研薈萃》,下發各學校交流,并據此評選出優秀教研基地,在全縣教學工作大會上予以表彰。
(四)西柏坡教研論文匯編
教研室將全縣近兩年公開發表的400多篇教學論文匯編成冊,由每位教研員擔任本學科的編審,對論文歸類,共印制出2011年(上、下),2012年(上、下)四本論文集,方便了各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了全縣教育、教研的深入開展。
論文關鍵詞:農村幼兒園的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孩子一生中受教育最重要的階段。近幾年,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步伐加快,家長對下一代的早期教育意識進一步增強,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盡早走進幼兒園,接受系統、正規的幼兒教育。近些年隨著全國教育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農村幼兒教育有所發展,但發展現狀仍不能滿足幼兒入園需要。
一、農村幼兒園的現狀
目前,農村幼兒園15%還是土瓦房,教室昏暗、潮濕,室外活動空間狹小,周邊環境差,安全管理難度大,基本上沒有設置任何安全防護裝置,存在不少安全隱患。教學用具簡單,80%教室只有幾張桌子、幾把椅子、一塊黑板、一盒粉筆;90%以上的幼兒園缺少最起碼的衛生設施,玩、教具和大型戶外游戲器械及幼兒讀物。大多數鄉幼兒園只有小皮球、呼啦圈等一些價格比較低的玩具,在一些村級幼兒園小孩子的玩具就是泥沙、石塊、樹枝,各種活動難以開展。教師待遇大多在400—700元之間學前教育論文,沒有養老和醫療保險。教師構成比例大專生只占1.8%,幼師文化占30.7%(其中受正規幼師教育占14.7%),初中文化占40%,其它的占27.5%。96%以上的學校的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小學化”。
二、原因分析
(一)地方缺少相應的扶持農村幼兒教育發展政策
雖然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在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單位)《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指出鄉(鎮)人民政府承擔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責任,負責舉辦鄉(鎮)中心幼兒園,籌措經費,改善辦園條件。但受地方經濟落后的影響,鄉(鎮)人民政府一直無承擔辦好幼兒園的能力,也未形成相應的政策,造成了農村幼兒園一直被邊緣化,得不到發展。
(二)幼兒教師素質普遍不高,教師隊伍不穩定
從整體來看,農村幼兒教師的素質普遍偏低。在農村幼兒教師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很小,受到正規師范教育的特別是受到幼師培訓的老師人數不多,有相當大一批初中學歷和其他人員加入進來,這些教師的幼兒教育知識、技能和能力相對不足,不能以正常的幼兒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不會組織幼兒開展能培養幼兒動手、動口、動腦的活動,不會引導孩子開展各種戶外游戲、不會用合理的方法去處理幼兒之間的矛盾,經常用“懲罰”、“恐嚇”、“批評”等方式對待孩子。造成這一現象原因之一是農村幼兒園生源少,收入不高,教師福利待遇低,不能吸引人才,不能激發其積極性。有的把這當成第二職業,只當每月貼補家用,分散了精力。二是農村幼兒教師和公辦老師相比,沒有名分、沒有提高培訓機會、沒有前途,影響到教師隊伍的穩定。
(三)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嚴重。
隨著幼兒園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更多的農村幼兒園走向市場,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好的方面是能夠進一步激發幼教工作者的激情,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壞的方面是為了爭取到更多的生源,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對家長的要求妥協,投其所好,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農村園還遠未得到落實。嚴重超出了幼兒的年齡負荷。主要表現在:第一,上課時間長。多數農村幼兒園每節課長達45分鐘,周上課時間和小學生差不多學前教育論文,戶外活動時間被大量擠占。第二,以學習為主,強調幼兒知識的學習,以學多少字、背多少詩、數多少數為評判標準,而忽視了幼兒智力開發、興趣培養、品格形成。第三,過分強調紀律常規,嚴格約束幼兒的行動。由于教育內容脫離幼兒生活實際,忽視幼兒興趣需要和年齡特點,因而不能調動幼兒內在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幼兒的終身學習和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三、思考與對策
(一)加強領導,保證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順利進行。
地方人民政府要提高對發展幼兒教育的認識,加強對幼兒教育工作的領導,把幼兒教育工作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強幼兒教育的科研工作,認真研究解決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把幼兒教育工作作為考核地方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將幼兒園列入國家事業單位編制管理。地方政府要確保教師工資的預算和足額發放。幼兒生活費、保育費通過收費渠道解決。建立幼兒教育督導制度,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制定地方幼兒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標準,把幼兒教育事業發展、幼兒教育質量、幼兒教育經費投入與籌措、幼兒教師待遇等列入政府教育督導內容,積極開展對幼兒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項督導檢查。
(二)多方籌集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地方政府每年劃撥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對農村邊遠山區條件比較差的農村幼兒園進行修繕、改建,逐步建立以鄉幼兒園為主體,村幼兒園為輔的幼兒校區。鑒于民間資本有“小”而“分散”的特點,無法成片推進。可充分利用連鎖加盟方式門檻低,資源利用高,利益分享穩定等優點,積極推進連鎖加盟幼兒園。研究制定合理的方案,打消害怕投資風險大、沒有回報的顧慮,吸引有投資能力也有投資想法的民間資本積極建設幼兒校區。積極對外宣傳當前農村幼兒園現狀,讓社會共同關注。同時,要大力發展地方經濟,改善辦學條件。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資?矗大Φ髡產業結構,幫助農民致富。加快培訓基地建設,豐富培訓內容,提升農村勞動λ刂剩內消外化實施勞務輸出學前教育論文,增加勞務收入?
(三)加強幼兒教師培訓工作,實施“幼兒教師穩定工程”。
教師是幼兒教育的的實施者,要提高幼師的素質,必須重視對幼師的培訓工作。一是以園本培訓為主,提高在崗教師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根據農村教師的實際需要制定課程,選擇使用的教材,定期進行培訓,接受新的知識技能、更新教育觀念、知識結構和教育方法。積極利用當地資源,認真研究,系統思考,大膽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幼兒教育的新路。二是增加城鄉幼兒園交流機會,學習城區幼兒園已經成熟的教學方式,鼓勵一批有活力,業務能力強的幼教老師脫產、半脫產到大學深造,到發達地區先進幼兒園跟班學習別人的管理、教學方法。積極利用當地資源。三是在每屆高中畢業生中挑選一批品行良好、愿意從事幼兒教育的學生,與他們簽訂合同、定向送到師范學校幼教專業學習,保證四年不離開就業崗位。四是提高幼兒教師的政治地位,改善教師的經濟待遇,對一批工作出色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精神與物質獎勵,工資待遇應不低于鄉村公辦教師的平均水平。
一、區委高度重視對社區管理人才的培養,率先在省內開辦社區管理專業本科班
該班是在南京市*區委、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和街道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為提高我區社區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在區委黨校開辦的針對性較強的省委黨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黨校第一個培養社區專業人才的本科學歷班。
*區委對這個班高度重視,區委組織部和街道出資16萬作為學員學費(其中區委組織部出資占75%),學員個人在上學期間只出500元。區委黨校對該班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考試。學習期間,黨校出資組織他們到井岡山、揚州、上海等地考察學習社區建設的先進經驗,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加強黨性鍛煉。來自*各社區的41名學員學習目標明確,態度端正,每學期到課率達到95%,每門課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弘揚了黨校良好的學風和考風。
二、創新論文指導模式,論文工作呈現新特點
目前,該班的15門主要課程已經學完,本學期的重點任務是要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畢業論文是學員完成學業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對于學員來說,這是調動所學知識獨立完成某一論題研究,從中獲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訓練;從我校來說,是對學員兩年來學習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學員學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環節。為了使學員們運用所學得的知識,緊密結合當前工作重心,聯系工作實際寫出較高水平的畢業論文,區委黨校專門制定《社區管理專業畢業論文工作實施意見》、《畢業論文實施計劃》、《畢業論文工作規定》,并創新舉措狠抓落實。專門成立由區委副書記陶世賢、組織部長紀增龍擔任組長、黨校常務校長王天喜、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袁校檸擔任副組長的畢業論文工作領導小組,周密制定論文寫作計劃。
1、組建陣容強大的指導老師隊伍。省委黨校副校長、省社區研究會會長唐建中高度重視論文指導工作,對論文指導工作的各個環節均作出明確指示,并親自指導一名學員。另外,我們還邀請了省民政廳劉廣忠副廳長、基層政權處王元剛處長、仲錦副處長、法規處夏青春處長等4位領導。我們還邀請了省委黨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黃菡教授、李陽教授、寧凌教授,社會學教研部主任馮必揚教授、嚴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蘭教授,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董連翔教授,市委黨校教育長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長吳抒教授、管懷倫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導學員論文,同時,我們也邀請我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姚堅、組織部長紀增龍等領導,另外還邀請了區、街中層具有實踐經驗和較高理論素養的21位干部作為指導老師。為了保證論文質量,每個指導老師原則上只指導一名學員,最多不超過2名學員。
2、論文指導采取雙導師制。即每位學員選配兩位指導老師,一位是來自由省、市委黨校專家和省民政廳的領導,區委領導、區委、區政府中層領導、街道領導等37人組成的外聘指導老師隊伍,另一位由區委黨校教師擔任。雙導師制對論文寫作有著積極意義:一是有效地彌補了區委黨校師資限制。區委黨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師,專業結構也有限制,研究社區問題的老師較少。專家、學者、領導的加入,給學員提供了專業對口,造詣深的指導老師,為寫出高質量的論文提供了智力保證。通過論文指導,省民政廳領導將在全國、全省社區建設大背景下,為*社區發展提供新思路;省、市黨校專家、教授將為*社區建設灌輸新理念;區委、各部門、各街道參與論文指導的同志也將在指導學員論文寫作過程中深入研究社區民生、民主、民和等問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理論水平,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二是扎扎實實地提高學員的素質。這些學員當初都是通過海選擔任社區主任、書記崗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但文字表達較弱。通過論文寫作將提高文字表達能力,為宣傳*社區建設成果提供條件;三是區委黨校將通過精心組織好論文寫作工作,進一步深化社區研究成果,為社區培養高素質人才,并以此樹立函授質量品牌,切實提高全體學員素質。
三、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題,為學員提供相對明確的選題
在以往的論文寫作中,由于學員來自各個領域,他們的選題往往也是五花八門。主題過于寬泛也給指導老師帶來困難,導致老師對于專業外的選題只能做一般性的泛泛指導,論文成果不突出。鑒于學員構成都是社區工作者,*黨校緊緊圍繞和諧社區建設及構建和諧*的主題,整理并提供了社區黨建、社區工作、社區教育與文化工作、社區建設論壇、構建和諧社區等5個方面39個參考選題供學員選擇和參考。這些選題體現了如下幾個特點:1、專業對口。選題和學員的專業專長密切相關,使學員能夠發揮專業優勢,使學有所用。2、聯系實際。首先是理論聯系實際,很多選題是社區實踐中提出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如:“對社區黨建議事會的理性思考”、“城市社區流動黨員管理如何創新”、“社區如何解決外來人口的問題”、“如何開展社區內扶貧幫困工作”等。其次,聯系專業領域發展的實際。在社區專業領域中選取有較大理論價值的論題。如“利益關系調整背景下如何開展社區黨建”,“構建社會中介組織中黨建工作新的運行機制”,“論社區自治與加強城市基層組織執政能力社區建設”,“如何從‘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轉變”等。第三是聯系學員自身實際。我們在選題設置時,考慮到社區學員實際工作經驗和體驗較多,所設論題有利于他們自身優勢的發揮。3、操作可行。我們曾專門開設論文寫作講座,重點講解如何選題、資料收集、論文布局等。我們要求學員根據自己的學識水平、寫作能力從菜單中選題,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員的需要。
Abstract: Taking Nujiang prefecture in Yunnan as a case, this paper discussed about which mode of tourism could directly br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even could preven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ragile nature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which also could bring about the great traveling experience.
關鍵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模式;扶貧
Key words: Nujiang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travel mode;supporting the poor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8—0146—03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云南2011年上半年旅游總收入為565.9億元,同比增長23.5%。但正是在這樣一種欣欣向榮的旅游大發展局面下,仍然有地區由于開發旅游時保護措施的不到位、不及時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遺產的雙重破壞。尤其是當參與大眾旅游的游客同時不斷涌入特定的旅游區時,勢必對自然和文化資源造成威脅及破壞,毫無節制的大眾旅游開發使得兩地都出現了大量問題,自然環境的惡劣、生物資源的減少甚至滅絕、淳樸民風的破壞和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消失。因此,中國旅游業目前面臨的挑戰之不是單純的看重旅游經濟收益,而是在如何在利用旅游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物種的多樣性、文化的原真性與傳承性。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的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扶貧旅游以及在國外發展較為成熟志愿者旅游符合國內大眾旅游逐步向個性化旅游的過渡、參與型向體驗型旅游模式過渡的需求,既能防止脆弱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的破壞,又可以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為旅游者帶來深切的體會,符合我國貧困地區旅游的發展。
位于我國滇西北西南地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世代居住著傈僳族、怒族、獨龍族、白族、普米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4個少數民族。邊疆、民族、高山峽谷、偏遠和貧困“五體一體”是其基本州情[1]。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搜索關鍵詞“怒江旅游”,從2000年至2012年共有13篇文章,除4篇為新聞簡訊。余下文章主要研究視角為旅游產品的創新[1]以及怒江州的旅游資源評價[2],尚無從分區域選擇旅游模式研究。怒江州為世界遺產“三江并流”核心區,為南北狹長分布,資源分布零散為典型的“單軸串點”[1],高山峽谷中復雜的地質地貌使得生態資源及人文資源極其脆弱,承受不了大眾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對于該區的旅游發展應“量體裁衣”,怒江州的四縣基本與其旅游開發的順序及可進入性吻合,故本文按本州的行政區劃將其分為四個相對獨立的旅游接待地,并依照其自身資源特點及當地的社會現狀選擇適合的旅游模式,以期該地區取得社會經濟發展及自然人文資源保護的雙贏局面。
2 備選旅游模式相關概念的界定
2.1 可持續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 1990年加拿大溫哥華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旅游組行動策劃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行動戰略》草案,構建了基本理論框架,并闡述了主要目標。1995年4月24日至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及世界旅游組織在西班牙召開了“可持續旅游發展世界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75個國家及地區60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
可持續旅游的核心概念就是最小化旅游的消極影響。聯合國和其它組織的定義“旅游在確保促進當地經濟同時,還應減少其對當地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2.2 負責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 國外研究已較為成熟,通過檢索responsible tourism,共有相關論文100篇,以及專業負責任旅游網站。其核心目標就是旅游的同時必須對當地負責任,主張旅游者應該嘗試在旅行時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如濟貧、文化教育、尊重保護當地文化、野生生物保育、以及改善當地的社區健康等。負責任旅游是小規模旅游;是制定旅游規劃和政策的方法和理念;是符合生態和社會倫理準則的旅游;是游客的一種旅行方式。
負責任旅游和可持續旅游的理念很相似,但更強調社會影響和道德影響。該旅游也被稱為倫理旅游(Ethical travel)。
2.3 生態旅游(Ecotourism) 生態旅游(Ecotourism)有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于1987年首次定義 “出于研修,欣賞和享受風光及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和古今文化等目的到相對未開發過或未被污染過的自然區域的旅游。”
在學校外進行藝術實踐,主要形式有:學院領導和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參加學校所在地政府、文化、教育等部門組織的大型演出活動、公益演出、下鄉義務演出和對貧困山區中小學進行義務扶貧教育活動;或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學校、少年宮、藝術館等文化教育單位參與藝術培訓、教學輔導或編排文藝節目;利用寒暑假或節假日,到企事業單位、學校、文化館等文化、教育單位,從事藝術培訓、教學輔導或協助編排文藝節目等活動;與和聲、合唱指揮、歌曲作法、民族民間音樂、小樂隊配器、電腦音樂作曲與編配等課程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演唱、演奏、新作品試唱試奏等活動。參加政府、文化、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組織的各類比賽和競賽;到民間采風,或觀摩學習,以及大學生假期文化下鄉等形式的實踐活動。實踐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
(一)實踐是高師音樂教育的本質特征和關鍵環節
(二)藝術實踐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保證
1、培養鞏固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
2、感悟藝術魅力,提高音樂和文化素養
3、參與舞臺創作實踐,提高綜合技能
4、提高社會能力,滿足就業需求
(三)藝術實踐是高師音樂教育成功的關鍵環節
當前,我國普通高師音樂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技能訓練部分。該部分主要由兩個層面組成:(1)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視唱練耳、合唱指揮、電腦音樂制作等技能類課程,此類課程明確屬于實踐類范疇,是技能技巧訓練、特殊語言表達和藝術情感表達的實踐環節。(2)畢業論文環節。畢業論文環節看似與音樂專業技能訓練的距離很遠,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基礎理論部分。基礎理論課程是研究音樂構成規律及其創作法則的課程體系。一般講,除了技法實訓類(如聲樂、器樂)和音樂史學、美學方面的課程外,音樂專業的所有集體類課程都可劃入這一范疇,如基本樂理、和聲學、曲式分析與作曲、復調等。
第三、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部分。我國普通高師音樂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三個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片面地強調哪一個方面。加強藝術實踐鍛煉,對全面提升普通高校師音樂專業大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市場也逐漸形成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這就要求藝術教育工作面對這個被喻為“朝陽產業”的文化市場作出及時調整,培養各類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藝術實踐以現代音樂教育文化產業的建立為契機,活躍全民音樂的文化氛圍,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例如,高師藝術實踐形式之一的“工作室制”。
“工作室制”是將藝術教育同社會發展、文化消費緊密相連,在完成專業教學任務的同時,承擔一些社會發展性項目的研究開發任務,使藝術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使產、學、研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與實際的結合,給藝術教育注入了活力,在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還與社會、市場緊密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