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必要性
1.服務區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由于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經濟綜合體。區域經濟的發展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其中,特別受到人才這一根本性因素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的人才(尤其是專業技術人才)狀況決定著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需要高等職業院校來提供,其建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高職院校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及相應的服務來解決。因此,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國的高職院校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或行業舉辦的地方性院校,具有服務區域經濟的責任,必須通過服務區域經濟等方式做出相應的回報,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以盡高職院校的社會責任,顯示高職院校存在的價值。
2.服務區域經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既然我國的高職院校基本屬于地方院校,其辦學資源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或行業提供,那么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就不得不受區域經濟狀況的制約。就某種意義上而言,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各區域高職院校的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區域經濟的差異性,發展好的高職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與繁榮,而發展慢的高職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滯后。由此表明,高職院校的發展要以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就意味著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高職院校為區域經濟服務,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是自身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并在此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3.服務區域經濟是一項多贏的善舉
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所需人才和智力、技術支持,能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區域企業的發展。而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區域企業的發展,反過來又推進高職院校的發展,為高職院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辦學要素支持,為教職工發揮聰明才智提供有利的條件,為畢業生提供廣闊的就業前景。比如,區域企業能夠提供得天獨厚的實踐教學條件和寬闊的畢業生就業平臺;又如,高職院校能夠得到企業教學設施的支持或辦學經費資助,教師可以得到業務的鍛煉和提高及經驗的積累,從而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質量;再如,學生可以在比較好的實訓環境下提高專業技能等。因此,服務區域經濟,不僅是一種投入,更是一種產出,于區域、企業和高職院校各方均有利,是一項多贏的善舉。總之,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是高職院校的職責和功能所在,也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標志。
(二)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可行性
高職院校具有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技術服務等獨特優勢,能夠不斷提供區域經濟發展所亟需的高素質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社會服務,在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中具有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服務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可能性。高職院校只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科學有效的運作機制和積極性與創造性,要為區域經濟服務是可行的。因此,高職院校既要有為區域經濟服務的責任感,又要有為區域經濟服務的信心。
二、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根本點
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包含豐富的內容,其根本點在于:
(一)培養區域經濟所需的高素質高端技能型的人才
人才(尤其是專業技術人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稀缺資源,高職院校的職責和獨特優勢之一是培養和輸送高素質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把培養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所需的高素質高端技能型人才,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的根本點,為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或優化專業技術人才資源,為改善、提高勞動者素質提供智力支持。由此,高職院校必須“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要認真研究所在區域經濟的狀況、特點、發展變化趨勢及其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和趨勢,以此為依據,確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實行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開放性和適用性,使所培養的人才“適銷對路”,能夠適應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需要,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
(二)為區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技術服務
區域經濟在建設和發展中,必然遇到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否得到有效的解決,直接關系到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有序性、順暢性、高效性。因此,區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必須有效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區域經濟在建設和發展中遇到的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等多方面問題,必須依靠多方的力量“齊心協力”來解決,僅依靠區域企業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目前我國2.8萬多家大中型企業中擁有自己研發機構的只占25%,75%的企業沒有專職人員從事研發活動,科研、技術等力量較為薄弱。高職院校積聚著相對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具有比較優越的科研條件和環境,能夠為解決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智力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起著相對獨特的作用,做出特殊的貢獻。由此,高職院校還必須把為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技術服務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的又一關鍵點。高職院校應加強產學研的結合,重視技術研究,提高技術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應搭建為區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技術服務的平臺,加強與區域企業的溝通,面向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建立專業教師密切聯系企業的制度,引導和激勵教師主動為區域的企業和社會服務。
三、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基本思路與路徑
(一)發揮高職院校的獨特優勢
服務區域經濟必須解決“怎么服務”的問題,高職院校的性質、功能和特點決定其必須通過獨特優勢為區域經濟服務。其優勢主要包括培養區域經濟所需的高素質高端技能型專業人才;培訓基層勞動者,提升勞動者素質;提供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咨詢決策服務;提供課題攻關、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等領域技術服務。高職院校只有發揮這些優勢,才能滿足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對專業技術人才、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需要,實現為區域經濟服務的功能。
(二)依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產業特點開
設相關專業,培養所需的高素質高端技能型專業人才高職院校要“吃透”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其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深入研究其產業特點、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趨勢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走向,依此設置相關專業,努力使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對接,使所開設的專業具有適應性、戰略性和可持續性,使所培養的專業人才能夠為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服務,以利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筆者所在的學院根據“要將泉州建成現代化工貿港口旅游城市”的城市建設發展定位,針對泉州急需大量港口業務管理專業人才的狀況,開設港口業務管理專業,為泉州培養港口業務管理專業人才;針對泉州支柱產業之一———服裝業的發展急需大批服裝設計、服裝一線生產、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人才的實際,開設服裝設計多個方向的專業;針對泉州大量印刷企業急需印刷專業人才的狀況,開設印刷技術專業;根據泉州商品流通業發達,市場活躍,商務形式不斷創新而欠缺大量商務經紀和人才的狀況開設商務經紀和人才專業;針對泉州汽車營銷的發展趨勢,開設汽車營銷方向的專業等,使每個專業都符合泉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產業特點,為泉州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對促進泉州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起積極的作用。高職院校要依據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特點和發展趨勢,加強對區域經濟人才需求狀況和特點及發展趨勢的研究,深入調查相關行業、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規格要求,分析相關專業的職業崗位特點、素質要求和培養方式,邀請行業、企業的專家能手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促進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相銜接,教學內容和職業資格標準相融通,以培養適應區域經濟建設發展需要,能服務于區域經濟需要的“適用、好用”的高素質高端技能型專業人才。
(三)積極向企業推薦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存在高職院校與區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供求不對稱的矛盾。供求接口銜接不夠到位,一方面是企業難以找到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職院校為輸送畢業生而焦慮,影響區域經濟對專業技術人才需求的滿足度。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之一就是高職院校積極向企業推薦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筆者所在的學院極為重視向泉州的企業推薦專業人才,成立了就業指導辦公室,負責與企業溝通聯系,向企業推薦畢業生等工作;參訪企業、邀請企業座談、媒體宣傳、網絡溝通、人際交流等方式,了解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狀況,積極向企業推薦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大力疏通渠道,每年召開4次大型的專業技術人才招聘活動,邀請上百家企業到校設點選才,搭建企業與畢業生雙向選擇的平臺,既幫助企業選擇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受到用人企業的歡迎和肯定,抽樣調查滿意率達92%以上;也為畢業生選擇合適的就業崗位和提高就業崗位提供機遇,每年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均在95%以上,收到“企業、學院、畢業生三有利”的效果。
(四)開展業務培訓,幫助企業提高勞動者素質
從根本上說,區域企業勞動者素質決定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隨著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區域企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勞動者素質的培訓和提升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受培訓資源、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區域企業這一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職院校開展業務培訓來滿足,因此高職院校要通過開展業務培訓,幫助企業提高勞動者素質為區域經濟服務。高職院校要發揮培訓基層勞動者的優勢,主動與區域的勞動主管部門、行業及企業溝通,積極開展多項目、多層級、多形式的業務培訓,以彌補企業培訓資源的不足,幫助企業改善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企業提升整體素質和效益。筆者所在的學院針對泉州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民營企業第二次創業急需大規模培訓企業員工、提高員工素質的狀況,與財政部門、勞動部門和企業合作,在中國九牧王公司等知名民營企業開展財政直補培訓員工、進行職業技能鑒定等服務,有效促進受訓的員工提高業務素質、職業適應力和勞動效率,收到“一石多鳥”之效。
(五)開展課題研究,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咨詢和技術服務
高職院校要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道路,建立相應的科技研究機制,提升科技研究能力和水平,注重發揮專業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開展院校與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和企業合作,積極申報區域的科研課題,主動承接橫向課題,開展科研、咨詢和技術服務,為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獻計獻策,盡力幫助企業解決經營管理遇到的問題,協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與革新,為企業提高實力和效益而服務。
(六)實行職教集團運作,促進校企深度合作
1.1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傳統區域經濟中的區位概念淡化
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聚集經濟優勢以及空間優勢有著一定的關系。在互聯網不斷的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區位因素對于經濟所產生的影響正在被削弱,區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發展和內涵。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在是簡單的依靠物質資源的投入,更多的則是要依賴于信息和知識的貢獻。而信息和知識的傳遞和生產很多時候都需要網絡技術來推動,一些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產業正在不斷涌現,網絡金融、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產業、軟件產業等等正在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和互聯網相關的產業對于區位沒有十分嚴格的限制,能夠在全球任何領域開展,這一特征使得傳統的區位選擇條件正在被淡化,互諒網的作用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大。另外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企業內部和對外交流都比較順暢,這使得企業原先的區域優勢被削弱。企業通過內網,可以將各個部門之間很好的協調企業,溝通也更加的便利,辦事的效率更高。企業通過外網,通過自身的網站能夠獲得訂單,對大量的外部分散的交易進行處理,同時也可以向客戶提供更加便利的技術支撐,進而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使得經濟活動跨國界、跨區域變得更加的容易,區位的概念逐漸被淡化。
1.2互聯網下區域經濟的范圍被重新的界定
區域經濟的發展,一直是學術界持續關注的熱點問題。關于其發展的基本理論,最著名的有近代西方經濟學的平衡發展理論和不平衡發展理論,另有發展中國家經濟學家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所提出的梯度發展理論、點軸開發等。在傳統的區域經濟的研究中,區域被看作是一個二維的地里坐標,這和傳統的經濟發展情況相互的聯系,傳統積極生產過程中更加的看重有形的物質。在網絡技術的發展下區域經濟的范圍和以往大大的不同。首先是因為資源的概念被大大的擴展,各種要素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其次,網絡技術的發展也改變了傳統的一些要素,如資本和自然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新的經濟要素如知識、信息被更加的突出,新的經濟要素的流動通過網絡空間成本大大降低。網絡世界沒有地域和國界的差別,人們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區域經濟的邊界也早就超過了二維的地里空間,區域經濟地域范圍的界定越來越困難,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了開放性和動態化的一些特點,這使得傳統經濟范圍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極大的改變了各種經濟要素的集聚和組合的方式,在這樣的一個條件下,我們在工作中需要以更新的視角來理解和認識區位的概念。
2.互聯網的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分析
2.1互聯網的發展大大的拓展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
互聯網的核心就是信息通信,這屬于高新技術的范疇,高新技術有著很好的創新性,并且有著產業鏈長、滲透性強以及關聯度高等一些特點。高新技術的這些特點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成為了目前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極大的拓展了經濟發展的空間。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智能制造、創意產業和遠程教育產業已經成為了區域經濟中重要增長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僅僅是要求技術創新,同時還需要進行觀念創新,這就要求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打破傳統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要逐漸向著信息服務等一些高端領域進行發展,逐步的減少對于能源的消耗和依賴,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保持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2.2互聯網的發展有效的促進了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僅僅推動了一些新興產業的出現,同時還有效的改造了產業,使得產業結構出現了大調整,從而從根本上改善了區域經濟的結構。使得區域經濟向著產業結構高級化、消費結構服務化的方向不斷發展。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對自身的產品進行設計、研發和銷售,同時還能夠更加便捷的和市場之間建立起橋梁和紐帶,促進資源和信息流的整合,從而使得企業發展的效率大大的提升。互諒網的發展使得區域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資源的依賴越來越少,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員向著新經濟結構的區域匯集,在很大程度改變了區域產業的生產結構,使得區域經濟的經濟結構更加的區域高級化。3.3互聯網的發展有利于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在網絡時代區域空間對于經濟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小。物流成本的花費也會越來越少,這使得區域之間的溝通可以更加的便利。加上網絡技術的推動,創造力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一些有實力的中小企業之需要建立網頁就可以獲得大企業一樣的發展機會,這對于處在地域偏遠的中小企業來講,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憑借互聯網的優勢,區域經濟能夠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縮小和發達地區的差距,有效的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3.小結
關鍵詞:區域文化;區域經濟;影響
在一個區域的發展過程中,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彼此相通的,它們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進程中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雙方聯系密不可分,在經濟發展中區域經濟雖然起到決定作用,但區域文化卻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或滯后區域經濟的發展。通常情況下,一個相對創新發達的區域文化往往是與繁盛的區域經濟同在的,因此不能離開區域文化去談區域經濟,也不能在脫離區域經濟的基礎上促進區域文化的獨立發展。
一、區域文化的形成與內涵
文化這個詞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來說,文化不單單是一種文學藝術,更是一種特定的歷史現象,是在社會歷史的積淀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獨特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界限。而文化的功能則是旨在教育人的方面,指導人們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觀念。而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制度文化是物質文化的根本保障,精神文化是整個文化發展過程實現的前提條件。
本文所研究的區域文化是指在一定范圍或者區域內,因為地理特征等因素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環境,是一種思想意識的總和。區域文化的起源仍在于被一貫理解為民族意識、社會現象的文化階層,區域文化的形成則是多方面相作用的結果,首先,地理環境因素對區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影響作用,各個不同的區域中,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區域經濟的地理文化特色特別明顯。其次,歷史政治因素對區域文化產生著重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造成原有區域文化的特征遷移,還有可能原來舊的區域文化,從而形成新的區域文化,這表現在實例中最明顯的便是中國歷史上幾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大遷移。再次,工商業影響因素保障著區域文化的物質文化,比如一個工商活動發達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容易形成一種獨特的工商業文化傳統,從而進行適當的擴散和推廣,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在全國發展下去。
二、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的影響
1.區域文化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區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對區域經濟產生智力和精神上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不斷發展,人們在追求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對價值觀產生了一些新的概念,在經濟與價值觀的需求中,文化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握住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正確的經濟價值觀,能更好地促進市場經濟與文化觀念的完美融合,并進行持續不斷的協調的發展。縱觀我國歷史傳統,可以看出很多歷史傳統文化對區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得很多區域文化仍保留歷史傳統文化的色彩。在表現在實例中便是著名的“燕趙文化”,其文化精髓中積極宣傳以人為本、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這些思想和文化經過歷史的沖刷經久不衰,長時間地保留了下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完善起來的,因此,區域文化也需要不斷地創新才能為社會和經濟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動力。尤其是近年來,知識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在知識經濟發展進程中,要想積極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與區域文化的創新精神有關。
2.區域文化影響區域間經濟的融合
區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是社會群體成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形式,這種文化形式在原則上是超越一切個人和團體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帶有強烈的地域性特點。這種文化形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了其穩定性,在以后的區域發展中用獨特的文化形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以及思維方式,甚至是行為、觀念、道德等因素,長此以往,人們遵循這個約定的文化,以區域文化來標榜自己的行為,于是形成帶有明顯區域特色的文化模式,并用來向外界展示自身獨特的文化模式。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區域內人們認可了自身的區域文化之后,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外界其他的區域文化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這種抵觸心理會對區域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與溝通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阻礙各區域間友好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利于各區域間的正常發展。
3.區域文化之間的差別影響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情況來說,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這種差距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區域文化的影響。根據我國社會歷史情況,東南沿海地區一直是經濟。貿易往來頻繁的發達地區,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最早接觸西方文化,相應的思想也比較開放,這些地理特點、文化特點以及創新意識都促進了東南沿海地區逐漸形成自身的區域文化,而這個區域文化的形成更進一步促進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相對的,中西部地區則落后很多,其地理環境較為惡劣,自然資源貧乏,于是形成的區域文化接納性較小,在經濟發展中有一定的封閉性,缺乏充分的創新意識,甚至還對外來區域文化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不能適當的開拓創新,拒絕經濟文化交流,這種區域文化非常不利于經濟的發展,甚至還會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這種封閉的區域文化也體現在西部及偏遠地區,這些地區形成自身相對排外的區域文化,其思維和價值觀也較為落后。
4.區域文化是區域經濟創造經濟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域文化相對于其他文化形式而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區域文化還是一種無形的資產,這種無形的資產能為地區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這種無形資產更像是文化產業,而它在經濟發展中可以適當的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利益。另外,區域文化還能作為吸引外資的一項重要手段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這表現在實例中最具典型的便是具有旅游資源的風景區,他們為了吸引游客,最終尋找投資方,而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這些都是區域文化這個無形資產的魅力。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在世界文化產業比重中占據一定的可觀比例,這些文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文化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在此種經濟文化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將會越來越好。
三、結束語
總之,區域文化對區域的經濟發展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有極其深刻的影響,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因此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更清晰地明確他們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的關系,進而在此基礎上能更加完善的協調兩者的關系,實現區域文化和區域經的共同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做到在區域發展中不斷提升區域文化的比重,加大區域文化的產業的發展,如此才能在提升區域文化的基礎上,加強區域經濟的改革與創新,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祥,李宗錄.試論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人文地理,1995(12)
[2]朱潔婷.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初探――以如皋市為例[D].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5)
[3]黃朝流.論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D].企業研究,2014(3)
[4]吳義能.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6)
[5]高文香.淺論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職業圈,2007(14)
當今世界,競爭激烈,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核心。因此,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教育與人才培養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關鍵所在,也是通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和關鍵所在。也正是因為如此,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同樣應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中擔負起其神圣的歷史使命。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是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和培訓人的職業能力的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科學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職業教育是各類教育中與經濟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教育,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養,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其關鍵就在于要正確處理好職業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職業教育與經濟是何關系,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怎樣才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的前途和命運。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江蘇南京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委員陳至立在會上強調,對發展職業教育的認識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努力開拓新局面。在談到發展職業教育認識要有新高度時則指出,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工作,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職業教育大有可為;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呼喚職業教育大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產業競爭力,必須以職業教育為基礎;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必須依靠職業教育……。這給我們進一步正確認識職業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正確處理好職業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真正落實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須從全局出發,大局著眼,把職業教育的發展放到經濟社會這個整體中考慮,確立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抓經濟必須抓職業教育的意識。無論是從構建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還是從培養、造就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方面看,都要求我們應該將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密切聯系起來,提高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的融合度,與之形成一個緊密的統一體,才能促進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也只有這樣,職業教育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
二、區域職教共同體是新經濟條件下區域職教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組織創新
教育單位作為社會的一種專司教育職能的專門機構,其職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按一定社會的需要和要求培養和造就一定規格的勞動者和接班人,從而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二是教育過程本身以及教育實現的結果使受教育者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和能力,并得到一種需要的滿足和人生的享受。從上述意義出發,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社會目的性職能和個體目的性職能。在現實社會中,各級各類教育單位(主要是指學校)在上述兩個共同職能的前提下無疑有著各自具體的相對獨特的職能。從這一概念分類來看,職業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社會目的。然而問題是:(1)職業教育不能也無法無視教育的個體。(2)職業教育的社會目的由于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要求往往不可能達到相當的吻合,因而其社會目的也就往往難以現實化、徹底化和終極化。由此,在當代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不斷提升的條件下,既有的職業教育單位(即各級各類有明顯專業取向的職業學校)難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生發展的需要,因而在現實的
職業教育領域,一種由數個職業學校聯結而成的超學校教育組織形態也因此悄然出現。從國際教育視野范圍來看,類似的教育組織形態早已存在。這種由數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教育單位組合而成的教育功能性組織機構就是所謂的教育共同體。
在教育社會學中,教育共同體的概念主要地是使用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完整的教育組織體系內部一些教育主體在教育活動中的組合。如學生的組合、教師的組合、教師與學生的組合,還有教師與教育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和學生的組合。我們認為系統內部的概念是完全可以借用在同質系統構成的較大的系統中,這時教育共同體就可以用來指整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教育部門、機構、單位的組合。本文所述的區域職教共同體就是指職業教育領域中的這種教育共同體,指的是某一經濟區域中的這種教育共同體。
區域職教共同體的建立不但在理論上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符合教育理論的基本邏輯,在實踐上也是符合教育的現實運行和發展的。它的出現,是在當前的經濟條件下,區域職教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發揮職業教育功能和作用的需要。三、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
教育是經濟社會運行、發展的基礎,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又影響促進著教育的運行和發展,這在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中表現得尤為直接和明顯,也尤為現實和具體。職業教育的特點,從其出發點和目的來講,都是直接地具體地指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在當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區域職業教育最現實的明確的任務,因而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可從兩者固有的內在聯系和關系的特點上得以體現。
從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內在聯系方面看,由于區域職業教育總是根據區域經濟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來設置的(這不僅包括各種不同專業特點的學校的設置,而且還包括各學校專業的設置,甚至課程的設置),因此可以這么說,區域的職業教育只有這么做,也應當這么做,才有生存、發展的良好條件和空間。這尤其是在基于義務教育基礎上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開始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的今天,更是如此。一個極其重要的現實問題,即學生的畢業和就業問題,正是這種直接的密切相互制約關系的一個明證。特別是在地方經濟和地方塊狀經濟相對發展和明顯的地區,這種區域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的相對依賴關系,表現得更為明顯。在有些地方,職業教育幾乎就是按照所謂的“訂單式”方式來設置和安排的,這種模式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可以認為是區域職業教育良性運行和穩妥發展的一個現實范式。實際上,在許多地方尤其是在區域非國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職業教育幾乎自始至終與區域經濟的運行發展一體地聯系在一起。企業辦學校,行業辦學校自不用說,即使是獨立的職業教育,其專業的設置、課程的設置、師資的來源、師資隊伍的結構、教學的途徑和方式、教學的實踐環節以及教學見習、畢業實習直至學生的畢業考核、畢業分配也往往與具體的企業相聯系、相掛鉤。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區域職業教育運行和發展的一個具體規律性的特征,兩者之間確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內涵。
當然,與區域職業教育相對直接和具體地依附于區域經濟的同時,區域經濟也現實地直接地以區域職業教育為一定的基礎。這不僅表現在其后續人才的培養、儲備上,既有人才的培訓、提高上,還表現在企業與區域經濟的運行和發展上,創造力與競爭力的提升上,信息的獲取、整理和應用上,甚至表現在區域經濟的格局、品質和品位上,區域經濟的開發程度、文明程度和文化內涵上。
作為區域職業教育功能和效能的組合體,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正是從上述兩個方面表現出來的,而且由于區域職教共同體的組織特點、智能特點、機制特點、運作特點等,使得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更具有社會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
社會性:主要是指區域職教共同體較之單個的區域職業教育機構有著明顯的社會組織上的特征,即它是以一種具有明顯社會化特征的社會組織形式參與經濟社會的運行與發展過程之中的。
全面性:區域職教共同體是由區域內眾多的職業教育機構組成的,因而它不再是單一的專業或相對具有明顯特征的專業系統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生聯系,而是以各種專業的整體組成來與區域的經濟社會發生聯系,因而具有全面性。
直接性:區域職教共同體從其職能上看,除了協調各職業教育機構統籌各職業教育單位的資源以外,還能整合各職業教育機構的需要,代表各職業教育機構直接與區域經濟社會溝通,起著一種直接的中介作用。
效能性:區域的各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由于其畢竟是教育機構,因此其主要效能還是培養人,通過培養人為區域經濟社會運行和發展服務,因而它的效能最直接和現實地落實在人才的培養上。而區域職教共同體它本身是一個專司教學職能的機構,它的效能可以超越這一點,在關聯區域經濟社會的運行和發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然,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這種社會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的關系,需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才能逐步形成、鞏固和持續發展。
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關系的形成有著十分現實和具體的客觀基礎,即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離不開知識的支撐和創造力的激勵,同時教育的發展也必須以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基礎,因而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關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內在必然性。
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關系的鞏固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需要雙方在上述客觀的基礎上,不斷地積極互動才能實現。這種互動不僅僅表現在頻率上、距離上、幅度上,還表現在關聯的深度上。
關鍵詞:經濟;金融;區域協調發展
一、促進區域金融和經濟平衡發展的主要問題
1.提出區域金融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分析區域經濟之所以能夠穩健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兩個方面:第一,由于區域金融較為龐大的規模,使得其發展更具穩健性;第二,由于區域經濟能夠依托金融體系的作用,使得區域金融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較為深遠。這兩個方面,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同時又互相聯系,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由于我國正在進行新的金融體系轉變過程中,那么在一些利益和競爭的驅動下,就會出現新的金融機構和工具,最終提高我國經濟的金融總資產。雖然,金融經濟的轉變帶來了一些機遇,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弊端,由于管理能力的低下和金融工具的創新軟弱,這可能會導致金融并發癥的風險出現。
2.構建金融體系,服務區域經濟
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我國區域內不同規模的區域市場陸續出現。從我國新出現的商業銀行以及非商業性銀行的現狀來看,其發展在地域和規模上,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區域發展。各種規模的商業銀行與金融機構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分配比例,大銀行及金融機構分布規模大,但是不集中,而中等銀行及金融機構沒有區域特色,唯一能夠為金融服務的中小型銀行又太少。因此,為了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在不違反中央銀行的經濟政策范圍內,可以按照安全、盈利和流動的三原則,在大經濟區域內,進行金融機構的合理安排,并最終形成有效的金融體系。
3.加強區域資金的負債比例統一管理
為了緊跟市場經濟的步伐,金融體系在構建過程中,現代的以銀行為導向的金融體系正在取代傳統的以計劃為主的金融體系。在我國銀行是主要的融資形式。2000年1月1日,國務院下達文件,要求中國銀行取消強制性的指令計劃,實行新的信貸體系:“計劃指導、比例調節、自求平衡、間接調控”。在對金融進行宏觀調控時,比例管理能夠使區域性的資金投放增多,同時促進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由于不同地區不同的時間,存貸款的數量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央行所下達的比例指標也存在著運行不均衡的現象。因此,在對基層銀行進行管理時,不能以簡單的思維去核定,而要對整個系統的資金進行統一管理。為了使得區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就要嚴格按照上面的方式進行。
4.在區域信貸原則執行的基礎上培養新型經濟增長點
通過國家對區域的發展政策引導,對貸款做出正確的指導,能夠合理有效利用信貸資金,這就要求本區域內的中央銀行,要把握好信貸原則,并同時使得經濟出現新的增長點。近年來,我國國企改革正是熱潮,而對國企進行戰略性的改革則是一個重難點。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氛圍下,對于國企的改革不僅僅要注重資產,而且要把握好國企的金融信貸這個重要點。從金陵石化、儀征化纖、揚子石化以及南化公司進行的跨部門和跨地區之間的“強強聯合”組建的石化產業集團公司的騰飛,也深深印證了這一點。對國有資產進行區域性的重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增強其整體性,可以使得區域經濟進入新的經濟增長點,最終使得區域經濟得到發展。由于區域國有資產加快重組步伐,則會進一步使得經濟增長進入一個全新階段,進而對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二、使得區域金融和經濟能夠平衡發展的建議
1.在不同行政區應該設置“七大金融區”和“七大經濟區”的人民銀行
市場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配置資源的作用,因此,在進行經濟發展時,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縮小地區和部門之間的割據局面,在全國建立生產市場,建立在國際上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經濟體系,這是我國改革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國家對于全國性市場的建立是持有積極、主動和鼓勵的態度,提出一定要加強地區之間的合作,從而使得跨地區的資金、物資、人才、商品和勞動力等得到自由的流通。市場經濟可以協助區域的協調發展,使得運用資源要素更加便利,而資金要素又是所有資源要素中最為基礎的,又是極為稀缺的。然而對資金要素起決定作用的是現代化的金融行為,它對區域的分工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區域的一體化進程使得金融行為得到進一步的規范,這樣,兩者就可以互相影響又互相制約,從而促進共同發展。基于區域經濟一體化與金融聯合的相互關系,在近期特定的金融經濟環境下, 跨省區市人民銀行的設置應與旨在協調地區發展的跨省區市經濟區域“七大經濟區”相一致。
2.培育具有多層次、多規模的“雙重經濟中心”
金融體系的構建需要符合一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和分工,這樣能夠很大程度上促進資本要素的產生,且能充分發揮本區域的優勢產業的發展。這樣可以加快區域經濟水平發展的步伐,調整產業結構,對于區域經濟的擴散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國在對金融經濟進行接軌,這樣可以促進金融規模和結構按照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去對不同層次和區域的差異性配置。與此相適應,將會出現一些符合金融結構發展特點的金融中心的出現。當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和經濟中心搭配起來時,那么就會出現強強聯合的現象,發揮最大能量。區域經濟金融中心的經濟、金融輻射和擴散作用會在更大規模和水平上對區域經濟金融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樣可以進一步使得區域金融經濟的發展步伐更加穩健、快速和協調。由此可見,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重難點就是對不同層次和結構特點的區域性的金融中心的培育,同時也不能放松對不同層次和規模的區域經濟中心的培育,這是我們必須要引起足夠關注的問題。對于“雙重經濟中心”的培育,則是我們下一個世紀要努力的方向。
3.充分利用不同區域的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有利影響
區域發展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資本要素的制約,然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把握好金融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金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表述:第一,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具有一定的調整結構的作用,充分利用現存的信貸分布存在不平衡情況,進行資源的有效利用;第二,金融在區域資本的產生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聚合功效,這對于經濟的發展壯大具有促進作用。雖然,在區域發展過程中,金融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在所有地區金融的發展特點和作用都是一樣的,它也會根據地域的經濟發展情況反應出不同的特點。由于金融資源在時間和空間的分布上存在著不均衡性,因此,區域金融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形式及層次,其主要表現:按不同的劃分方式劃分出了三種區域金融,一種是按金融的功能劃分,一種是按和經濟區的相關區域劃分,另一種則是按照借貸資金運行的區域化聯系程度劃分。在對金融區進行跨行政設置央行時,應當著重考慮上述所有內容。在對跨省區的央行的分行進行劃分的基礎上,再對各個金融區做出具體的次級金融區域的劃分。從而對我國以及省市的中央銀行進行全方位的管理與監控,這樣對區域的金融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覃成林,張華,毛超.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概念辨析、判斷標準與評價方法[J].經濟體制改革,2011(04).
[2]李林,丁藝,.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溢出作用的空間計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05).
[3]楊濤.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金融政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0(12).
[4]張丹華.論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J].黑龍江對外經貿, 2007(08).
[5]馬瑞永.中國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6(02).
關鍵詞:網絡環境;區域經濟發展;經濟調控
只有互聯網技術得到充分發展,通信網絡經濟才能得到有力的技術支撐,由于通信網絡經濟的出現,傳統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都發生了前所未的變化,同時對人們的文化意識與生活生產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通信網絡經濟必然會導致人們形成新的價值觀與社會觀,將會徹底顛覆人們意識中的傳統經濟意識,出現社會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成為一種必然。因此充分發揮通信網絡經濟的作用,大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擺在當前工作人員面前的主要任務。
一、信息通信技術在區域經濟結構優化中的作用分析
空間布局、區域產業、就業等三個方面的結構當中,信息網絡的作用不容小視。創建合理的產業結構包括下面二種做法:一種是外延式,一種內涵式。外延式指的是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公共信息服務業、通訊產品、市場調壓得到了充分發展。內涵化指的是隨著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生產型功能逐步弱化,但關于信息的應用、公共關系策劃等得到了明顯增強。因此企業要想收到較好的運行效益,主要有下面這些方面的表現:第一,農業生產逐步實現集約化與科學化,在農業生產中大力引入信息技術手段,最新科學技術普遍應用于農業生產當中,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第二,傳統工業也逐步引進最新科學技術,應用信息化科技手段,更新當前技術設施,保證技術設備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利用上述有效措施,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最新科技信息,創建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的環境,才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第三,第三產業逐步實現多元化。第四,積極發展其他高新技術產業,引領其他產業發展。
二、通信網絡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幫助經濟結構及產業結構實現了升級
利用網絡經濟形式可以改變當前企業經營模式,為傳統企業生產經營注入新的活力。通信網絡經濟的發展導致大部分企業當前已經擁有了企業內部網與外聯網,使企業享受的網絡服務越來越多,不但改變了資金流與信息流,而且企業利用網絡技術的引入可以大力推出新產品,使產品研發與應用加快了速度。在企業內部利用網絡可以實現即時的溝通,同時依托網絡,企業也可以及時了解市場行情,可以及時掌握豐富的市場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2.幫助企業實現了創新
通信網絡經濟的發展導致企業內部經營方式出現變化,利用引入內部信息網絡,傳統企業管理模式不再適用,而轉變為當前的水平網絡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效率,企業由此著力于開發部門的投資,精簡了管理過程中的中間環節,使企業管理變得簡單易行,企業內部管理全部實現了系統化與網絡化,提高了管理效率。網絡發展也促使企業的生產方式與制造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在生產過程中廣泛引入計算機,當前的物資產品也擁有了計算機軟件特點,同時利用計算機有效控制產品生產過程。由于計算機的引入,使很多企業的生產實現了自動化,批量生產已成為現實。有效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這種特點也使得當前市場越來越透明,大量企業逐步進入價格上的競爭,筆者認為如果只重視生產速度的加快,那么在市場競爭中不會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只有利用生產方式的不斷改進,提高企業的創造價值才能使企業切實提高核心競爭力。
3.實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通信網絡經濟有著方便快捷的特點,而且網絡當前普遍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當中,因此不同地區的競爭成為可能。通信網絡經濟主要依靠數字化信息的傳播,是一種不具備具體形態的知識。經濟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地區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及時獲得世界經濟發展狀態,原來消息落后地區可以利用網絡直接與消息發達地區實現對話。通信網絡經濟具有一定的創造力,不需投入過多的資本,因此信息產業不會擁有濃厚的資金優勢,同時影響其發展的因素也有限。因此區域經濟利用網絡技術使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不發達地區擁有的信息相同,相互間的競爭更為合理,可以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取得一定的發展。
三、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完成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最近幾年,信息通訊技術得到了較快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創建了有利機會。研究我國外部經濟環境發現,我國當前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自內涵方面開展研究發現,只有具備充足的信息支持才能推動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通信技術的作用可以幫助偏遠及落后地區經濟實現發展。筆者對區域經濟發展決定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包括更大的范圍,甚至可以進入世界范圍內,而且在不斷調整過程中,不同區域經濟可以重新整合。通信技術可以使不同區域產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同時可以在深入研究區域地理位置與資源分布的情況下做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量的網絡信息可以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只有利用豐富的網絡信息才能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區域經濟發展才能實現個性化。自當前研究可以看出,通信技術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區域經濟借助通信技術可以得到迅猛發展,甚至有的經濟領域在充分利用通信技術的基礎上可以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因此在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只有認真對待通信技術及其設備的引入工作,努力開發通信技術當中包含的豐富信息,區域政府在此要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利用政策的調整保證通信技術的健康發展,使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網絡環境下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
1.使區域經濟與整體經濟有機聯系在一起
通信網絡經濟與區域經濟結合在一起,使區域經濟與外界經濟加強了聯系,有利于區域經濟依據全球經濟的發展眼光看問題,保證了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再有,通信網絡經濟也可以利用網絡及時與企業實現聯合,有利于借助企業的生產規模推動經濟發展。利用通信網絡經濟企業的運行機制更加多樣化,不但可以幫助企業有效應對當前市場競爭,而且也可以及時引進先進的運行機制,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在市場中得到快速發展。
2.通信網絡經濟推動了改革創新
隨著通信網絡經濟的發展,政府體制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現狀,必須進行改革創新,同時也有利于社會進步。信息在生產力中占有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信息也處于不斷更新過程中,而且隨著網絡經濟進入社會政治當中,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產生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網絡經濟發展必然會要求政府行政管理與時俱進,幫助政府及時轉變職能,在監管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防止發生各種行為,可以保證區域經濟在健康的環境中得到持續性發展。通信網絡經濟將區域經濟與市場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會在文化教育改革與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結束語
總之,隨著通信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經濟已不適應于當前的社會環境,只有及時轉變觀念才能推動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利用通信網絡可以及時發現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確定經濟發展的核心,制訂與當地經濟發展相一致的戰略方針,才能使區域經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本文主要論述了隨著通信網絡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中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指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策略,希望對區域經濟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童玉芬.人口、Y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經濟學分析視角探析[J].人口學刊,2014(06).
關鍵詞:區域物流區域經濟
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正在加速,區域經濟已發展成為全球范圍的新趨勢。隨著區域經濟開發實踐內容的日益豐富,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的主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由簡單的以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為主的靜態研究轉向為以發展過程和內在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動態研究,具體表現在越來重視區域內及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及相互作用規律。伴隨著這種轉變,人們對區域物流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系統的建設與發展,已成為振興區域經濟的重要內容,區域協同化則是區域物流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趨勢。本文試從區域經濟的角度入手,分析現代區域物流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探討如何構建現代區域物流體系,對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內在相互作用機制及其協同發展模式,談點個人的認識。
一、構建現代區域物流體系的重要意義
1.區域經濟發展與競爭的迫切需要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區域物流發展的意義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市場作用范圍逐步擴大,呈現出區域國家全球的局面。這使得每個企業、地區以及國家都置身于國際市場大循環之中,通過各種經濟紐帶緊密連接而相互依存、相互補充。企業間緊密的聯系、依存性產生了供應鏈現象,即“未來的競爭不是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眾多企業間、供應鏈間的競爭則共同構成了區域競爭。全球經濟一體化同時加劇了地區間競爭,也凸現出區域物流體系構建的戰略意義。
2.物流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體化的現代物流系統的形成,能促使以最優的速度、時間、組合實現商品生產、消費的轉移,最大限度地節省流通費用。作為區域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現代物流對社會經濟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共識,物流經濟已經成為區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經濟的拉動和激活作用。現代物流的發展成為影響地區供應鏈體系之間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成為提升地區綜合競爭力不容忽視的方面。通過生產、流通、消費的有機連接,加速社會再生產過程,現代物流已經成為構成現代供應鏈、價值鏈管理的載體和基礎,直接影響著地區生產、銷售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決定著地區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影響著消費者的滿意度,進而涉及到企業以及地區的經濟核心競爭力。只有在現代物流服務的支持下,區域經濟活動才能夠滿足信息與商品的全球性快速流動和增長,才能夠滿足全球化資源競爭的需要。加強區域物流系統的建設與發展,已經成為振興區域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市場化體制不斷完善,國內經濟發展已經呈現出區域特征,如“泛珠江三角”經濟聯盟就是典型經濟聚集區域,這種典型區域經濟的發展成為全國范圍內經濟聚集吸引、輻射、擴散的中心,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3.區域物流協同化發展的客觀需要。
整體物流效率的提高,無法單憑企業力量而實現,而需要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包括供應鏈協作、物流共同化等協同方式的物流協同已經成為現代物流運作的重要趨勢。而且就整個物流產業而言,隨著物流規模和物流活動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物流產業日益朝著專業化、社會化;功能和服務的系統化、業務運作的網絡化、管理手段與設備的自動化、區域上的全球化等方向發展。而產業內部的聯合與合作,即物流企業間集約化與協同化發展則是滿足物流產業銜接性、服務性、整合性、協同性的重要手段。
4.提升區域經濟整體水平、強化城市聯系的需要
區域物流一體化,則意味著突破行政區域劃分的市場壁壘,打破條塊分割,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可能促進區域產業鏈的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強化城市聯系,優化城鎮體系和城市布局。這就更需要各方、各層面區域物流協同,調整區域內部各經濟聚集點--經濟聚集帶--經濟腹地等關聯體系的內部結構,構建科學的區域物流體系,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職能。
二、現代區域物流系統理論分析
區域物流系統是在一定經濟區域范圍內,為有效達成以低物流成本向顧客提供優質物流服務的系統,是所在區域內眾多物流環節和物流運作的各組成要素在物流運作機制的綜合作用下,提高物流效率,獲取物流利潤為核心目標的區域性物流綜合體系。構建區域物流體系的目的就是為有效達成在區域內所有企業在涉及物流活動的各個物流環節和專業物流企業的物流運作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達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1.區域物流理論體系的構成
物流產業的特點決定了現代物流經濟在空間層面上的運作和演化,涵蓋了經濟區域內資源開發、商品生產、成品運輸和倉儲直至廢棄、回收的整個社會經濟循環過程,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現代物流這一新興的管理技術和經濟組織形式,其內涵的不斷豐富和擴展,區域內、區際間的物流經濟運行的關聯也不斷增強。由此,現代區域協同物流理論體系主要應由經濟學、管理學、工程學、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構成,是區域協同物流理論體系的重要研究內容。
2.區域物流體系的空間表現
區域物流體系空間層次可劃分為:物流基本聚集形式;物流網絡;物流經濟圈三個層次。作為區域物流體系中的物流經濟圈,應至少存在一個或多個物流經濟發達且具有較強城市功能的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經濟帶,這是物流經濟圈發展的核心和增長極。與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經濟帶相連的周邊地區,則通過物流通道實現區域內經濟發展的融合性和互補性,構成區域物流經濟的一體化關系。作為物流經濟水平較高的區域聯合體,物流圈的形成是區域物流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物流圈的發展,則體現了物流經濟活動由原始均衡狀態到區域差距性分化,再到緩和差距的物流經濟高級化均質過程。
三、“泛珠三角”區域物流體系規劃與構建設想
1.建立“泛珠三角”區域物流發展規劃的技術程序。根據上述區域物流系統理論分析,結合泛珠三角”區域實際,“泛珠三角”區域物流系統發展規劃的技術程序可參照圖1所示進行。
2.引入先進理念,制訂“泛珠三角”區域物流發展規劃。現代區域物流是從整個物流系統的總出發,通過統籌協調、合理規劃、完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從系統總體優化出發,系統整合現有條件和資源,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的局限,按照“大物流”的思路進行物流的整體規劃,實現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物流系統戰略功能的重構。
3.結合“泛珠三角”區域的經濟特點和區位特點進行總體規劃。依據區域經濟學的原理,“泛珠三角”區域各省會主要城市定位于區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并圍繞定位進行總體規劃。
4.突出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政府的產業政策、市場管理法規、部門協同工作機制等在物流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泛珠三角”區域物流體系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協調。
圖1、區域物流規劃技術流程圖
四、“泛珠三角”區域物流系統的構建
1.“泛珠三角”區域物流圈
“泛珠三角”區域物流圈,應是以各省省會城市和香港、澳門特區為物流中心城市,依據各省、區地理分布、交通運輸網絡形成的物流通道,聯結而成的物流網絡體系。如圖2所示。
圖2、“泛珠三區域”物流圈示意圖
2.“泛珠三角”區域物流系統的構建與運作
區域經濟的調控治理,一般是以行政區域為基礎。“泛珠三角”區域物流體系應在“泛珠三角9+2”框架協議下,盡快成立區域內推進現代物流發展協調小組,建立協調會議制度。具體應由區域各級政府的綜合部門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牽頭,由商務部及交通、鐵道、民航、郵政、海關、質檢、信息、財政、稅收、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吸收相關協會參加,形成區域內物流發展部門協調制度,研究區域內物流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快區域物流的發展,構建現代區域物流體系。
所建成的區域物流系統,在功能層面上應保證區域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物流作業能力,具備高效的運輸、保管、包裝、搬運和物流信息等功能要素;在消費層面上應保證本經濟區域內商品流通及其它物流服務的供應與各類消費者物流需求的吻合;在產業層面上涉及物流產業規模數量等組織構成,物流產業服務領域范圍、水平等因素,應保證經濟區域內物流服務力量;在資源層面上應保證區域內、區際間,為實現物資時空轉移所直接或間接所消耗的經濟資源的高效利用性和整合性。區域物流系統的構建,其具體目的應在于運用物流鏈管理的方法解決單一企業以外的各種物流問題,以實現區域或更大范圍的物流合理化。
“泛珠三角”區域物流體系的建設,通過各方各層面協作,形成高效、暢通、網絡化的區域物流體系,為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提供現代物流服務支持。隨著物流經濟和物流技術的發展,現代物流發展區域化、協同化趨勢日益受到重視,物流合理化從最初的企業內部物流合理化,發展為供應鏈整體的物流合理化和整個區域內物流活動的合理化。
作者單位: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 J.鮑爾索克斯,戴維J.克勞斯著;林國龍等譯. 供應鏈過程一體化[J].物流管理,1999.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