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49: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等醫學教育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人文素質教育;成人高等醫學教育;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 R-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2(c)-005-02
Research in mix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ZHANG Fen, WEI Xinhua
(College of Education,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33003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health services and medical science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the significant and great realistic meaning of mix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has shown clear.In order to quicken the pace of mix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mdical eduction becoming the real “human”eduction,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and concepts about how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humanistic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people′s concept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group,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Key words] Education for humanistic quality; Adult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北京協和醫院郎景和教授提出:“醫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相結合的綜合科學。”醫學具有科學屬性,需要醫者有縝密、理性的思維與邏輯、規范的行為。同時醫學又具有人文屬性,需要醫者兼具人性的溫度與倫理、法律等知識。換句話說,現代醫學不僅需要精湛的醫術,更需要藝術的服務。而如何將醫學訴諸醫者的種種需求完美整合,則是醫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成人高等醫學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醫學教育體系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人文素質教育融入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現實意義
1.1 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選擇
美國醫學教育家威廉?奧斯勒很早就在《生活之路》書中指出:醫學實踐的弊端在于歷史洞察的貧乏、科學與人文的斷裂、技術進步與人道主義的疏離。這三道難題至今依然困惑著現代醫學及醫療的改革與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必將把醫學、醫學教育引向更廣泛、更深入和更復雜的研究層次和實踐層面。生物醫學在“科學技術”的引導下,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人為分解了,并日益加大裂隙。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將醫學科學精神與醫學人文精神融通與共建,使醫學真實地成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的醫學,真正實現醫學的目的。
1.2 全球醫學教育目標的明確導向
為順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教育模式需要主動改革和創新。在全球發展態勢下,無論是在人才競爭,世界經濟發展特點還是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特征都在向人類呼喚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國際醫學教育學會于1999年制定的“醫學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GMER)”明確指出新的醫學教育標準應當包括對醫學生人文主義的培養。根據GMER標準,將人文素質教育完整融入成人高等醫學教育,培養新時期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醫學生,促進成人醫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既符合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求,也是成人高等醫學教育實現與國際接軌的必經之路。
1.3 醫療保健服務發展的迫切需要
醫學在進入20世紀以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社會也在探索從“治療醫學”向“照顧醫學”的轉變,與之對應的醫務服務水平卻相形見絀。面對患者的抱怨和醫療糾紛,成人高等醫學院校管理者迫切需要主動增設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力求從源頭上解決醫學生缺乏人文素質修養的問題,為社會提供優質醫療保健服務人才。
1.4 醫務工作職業價值提升的人文訴求
醫務行業有其特殊性,患者無尊卑,病情無大小,發病無時限,這種工作性質與環境預示著醫學生將來的工作必定是艱巨而又莊嚴的。這對醫務工作者的生理與心理存在著巨大的挑戰與考驗,醫務人員只有同時具備強健的體魄、高超的醫術本領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才能沉著應對,化解危機,獲得職業歸宿感、價值感與成就感。有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成教醫學生認為在校期間最需要學習的知識當中,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排在首位[1]。因此,成人醫學生接受人文素質教育既是職業價值的要求又是學生內在的渴求。
1.5 人類生命意義的核心體現
高等醫學教育的本質是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和執業技能。科學技術無疑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并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舒適度。但用自然科學的標準無法解決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更無法詮釋人類生命的意義所在。當人們把關乎人的生命、身體、精神的醫學簡單地劃歸為“科學”時,所失去的遠比“健康”要多。只有當醫學和醫學教育吸納了人文科學,使醫者與患者都成為“完整的人”時,醫學與醫學教育才能對人類有所助益,因為“完整的人”會觸碰到生命價值的核心。
2 成人高等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2.1 管理者的誤區
重專業輕人文、教育功利思想嚴重。目前走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臨床課的以專業為中心的三段式課程套路的成人高等醫學院校仍不少見,而國外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一般由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醫學三大塊組成,人文社會科學在其中所占據的比重在英國和日本顯示為10%~15%,美國和德國為20%~25%,而我國研究結果顯示僅為8%[2],這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此外不同于普通高等醫學教育的是,成人高等醫學教育在學生的培養上面臨著更復雜的現實困境: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課程任務重,工作與學業的交織,以及指向明確的學習動機等。這些擺在管理者面前的種種難題,更強化了其放棄或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而僅將成人醫學生畢業后掌握牢固的醫學基礎知識與技能作為其關鍵評估點。
2.2 教育者的局限
教師人文知識背景薄弱、人文意識淡漠以及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手法單一、刻板。一般而言,教師實為傳統的以專業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模式下的成品,其知識結構主要由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專業技能兩大部分組成,人文知識儲備甚少。醫學教育者對人文素質教育在整個醫學教育中對培養醫學生作為“道德人”、“技術人”與“社會人”的重要意義認識不清,人文意識淡漠。一些教師上人文素養課的教學手法也顯得較為單一和刻板,例如缺乏對多媒體技能的掌握,課件制作十分單調刻板,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3 學習者的不足
唯有自然科學是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這樣片面的人文觀普遍存在于成人醫學生心中。他們極力崇尚自然科學,忽視對人文知識的追求與學習。目前,成人醫學生對于職業角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單純掌握執業技能上,或者止步于口號上的職業精神的追求與轉變中,未見實際行動,對待人文素質教育仍持敷衍與不以為然的態度,缺乏接受學習人文素質教育的強烈動機。
2.4 作用于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復雜社會醫學環境
環顧身邊的醫學環境(醫療、醫院、醫生),社會醫療資源短缺與配置浪費矛盾共存;醫院無法實現優化運作的無序市場化與過度市場化交錯;品牌醫院超負荷運轉與社區醫院運營不濟鮮明對比;醫療技術相對落后與追求技術至上、否定醫學服務中人文價值疑信參半。消費主義、技術主義、人文主義雜糅相交,這些種種矛盾共同構成醫學環境的復雜局面,引起了社會對醫療環境的不滿也觸發了醫生不同程度的職業焦慮。而這一切并非簡單的道德、倫理訓誡所能改變的。
3 人文素質教育融入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思考與探索
對于目前成人高等醫學教育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暴露的不足之處,本研究希望通過深刻的反思,發現缺憾所在,破解困局,明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目標,重建醫學職業精神、職業理想、職業價值觀,使醫學教育真正成為“人”的醫學教育之路。
3.1 樹立正確的人文觀,轉變不合理的觀念,關鍵在于管理者、教育者和學習者的同時轉變
3.1.1 人文素質教育是滲透性教育,對人的影響緩慢但卻深刻。管理者要立足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長遠效益,讓人文素質教育落地生根,最終必能造福成人高等醫學教育,裨益于醫學的發展和醫務人員個體素質的提升。
3.1.2 教育者不應當將人文素質教育主觀邊緣化,應充分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在培養醫學生作為“道德人”建立自身的職業倫理生活,建立醫患關系中充分的自信、互信、他信;培養醫學生作為“技術人”,既有救死扶傷的執業技能,又保持滿腔熱情的人性關懷;培養醫學生作為“社會人”恪守公民社會的法理、堅守職業的道德底線;培養醫學生職業個體幸福和諧的內心世界與職業的神圣感等。
3.1.3 成人醫學生應認識到從鐘情于“執業技能”到關注“職業精神”,不只是話題與語境的轉換,還標志著成人醫學生內在品質的理性提升和醫師主體意識的醒悟。如僅僅以 “操作手冊、路徑”為思路去尋求指標刻度的“職業精神”,而回避或繞開職業價值歸依的哲思,則只是未學膚受。“職業精神”是靈魂的張力,行為的原動力,是一次次人文主義的價值求索與奉獻。轉變人文教育觀,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質在喚起一種職業精神,去戰勝職業倦怠,重新感悟職業價值與活力。
3.2 建設全面、可持續性的師資隊伍
結合本院校目前可以挖掘的各專業師資力量,通過培訓將其轉型為雙向知識型(醫學知識和人文知識)教師,既擔負專業課程教學又擔負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教學工作;對于某些人文專業性質較強的課程,成人高等醫學院校可以聘請一些院外的專業教師、教授等作為其兼職教師來實施教學工作。專兼結合,打造成人高等醫學院校全面、堅固的人文師資隊伍。唯有教師的人文素質水平逐步提升才有可能培養出具有一定人文素養的學生來,因此,教師接受終身學習的思想理念,踐行終身學習行為,不斷提升個人人文修養境界,將所學、所感、所悟可持續性地分享于學生。
3.3 構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出具備人文認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為等主體品質的人才[3]。成人高等醫學教育也應以此為目標,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醫學生職業準備狀態教育的全過程、專業教育以及學習等各個領域。本研究對成人高等醫學教育人文素質課程設置提出以下設想,見表1。
3.4構建立體式的教學方法
現代教學倡導打破以教師為中心,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教師積極轉換角色,結合多種教學技術方法成為人文素質教育良好開展的一大支柱。由傳統的平面教學模式發展成三維(課堂+實踐+網絡)立體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制作內容精彩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和啟發學生的課堂討論與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討論中領悟人文精神,掌握人文知識。結合相關課外實踐活動,及時地將學生在課堂中、講座中習得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并要求學生撰寫實踐報告。將其作為學期論文撰寫的一項考察指標,用考核來督促和評估人文素質教育教學質量。最后,成人高等醫學院校網站可上傳一些人文基礎知識的網絡視頻與課件,可通過網絡渠道有針對性地解決成人醫學生學習時間緊且分散問題,為學習者提供一個便捷與自由的學習方式。為保障學生的網絡學習質量,學校應配備相應的技術支持,記錄學生在線學習課時,并及時對每個課時的網絡學習質量進行考核與評估。
[參考文獻]
[1]孔江聯,郭華.構建“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教育”系列課程體系的實踐報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5):71-73.
[2]朱腱,康玉唐.發達國家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置概況及其剛我國的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08,6(3):90-93.
我國高等院校現代教育技術學專業創辦于1983年,最新數據表明,全國有170余所高校設立本科現代教育技術專業,該專業具有雙重定位,即:既可以看作教育學學科的分支學科,也可以看作技術學學科的分支學科。因此,開設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高校多以綜合大學和各級師范類院校為主。根據201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統計顯示,全國有近40所高校招收教育技術學的碩士研究生。在這40所高校中,僅有中國人民第二軍醫大和第四軍醫大兩所作為高等醫學院校招收現代教育技術學的碩士研究生,為軍隊培養現代醫學教育技術專業高層次人才。而截止到2012年,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的數目已達80所之多,迫切需要面向醫學教育領域的現代教育技術復合型人才。
醫學院校的教育技術的研究方向為基于醫學教育和教學的傳播技術、媒體資源和教學管理互動規律,所涉及的范圍包括醫學教育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及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在醫學院校開設教育技術碩士點本身就是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科研工作,要求導師除了具備傳播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知識的職能之外,還要明確醫學教育教學的特點和方法,具有較高的醫學教育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目前,在醫學院校教育技術專業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大都有著長年在醫學領域工作、學習的經歷,發表和出版了大量論文和專著,并在相應學術團體擔任領導職務。憑借多年對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了解和認知,使其在醫學教育技術與醫用教育教學的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的開創性和示范性作用,在國內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是難得的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進入高等醫學院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年輕專業技術人員,大多畢業于綜合院校或各類師范院校。所學專業課程多以面向普及教育階段(中小學階段教育)為基礎而設計,缺乏專業特色的訓練問題,尚且無基本醫學知識的儲備,是綜合能力的知識短板。因此,醫學院校的教育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目標應該結合醫學教育的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高等醫學院校的教育教學資源,把醫學專業師資和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緊密地結合起來,完善教育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在具備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優勢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基本醫學知識和人文素養,以適應醫學教育領域發展的需要。
2高等醫學院校中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的培養模式
2.1醫學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繼續醫學教育的指導思想
教育技術專業技術人員應該更加注重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和學習,利用教育技術實現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構建個人知識體系,以醫用教育教學需求為導向,倡導教育技術在醫學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打造現代醫學教育技術的優質人才。
2.2醫學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的培養目標
根據現代教育技術在醫學教育應用的特點和需求,對高等醫學院校在職教育技術人員的繼續醫學教育培養目標為:培養了解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熟悉醫學教育模式及醫學工程技術,具有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基礎醫學教學、臨床醫學教學及醫學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
2.3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方式和內容
高等醫學院校的教育技術人員構成近年來呈現出年輕化及高學歷的趨勢,普遍具備較高的學習基礎和技能訓練。在醫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在提供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撐、教學媒體資源的研發、學科建設與教學信息管理等諸多方面具有顯著專業優勢。高等醫學院校的教育技術人員亟待加強技術支撐領域的醫學基礎知識和符合高等教育模式的技能培訓。根據教育技術人員的專業特點和教學一線教師的需求,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應由現代教育技術學科帶頭人與教學一線醫學教育專家組共同參與制定,學習形式可采用專業選修旁聽、網絡在線學習、學術講座交流和臨床實踐觀摩等多種方式,以完成基本醫學知識的拓展學習。除此之外,在一線教學部門確立教育技術服務項目時,一線教師與技術人員應有相互學習、相互滲透、共同成長的協作意識。醫學教育課程中包含大量形態學、解剖模式圖、影像資料、臨床示范性操作等內容。這些內容需要通過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多媒體視覺形式加以表達。教育技術人員要充分了解與技術合作項目相對應的醫用教學背景。聽取一線教師的專業訴求,針對教學中需要技術支持的重點和難點,有目的的進行階段性醫學知識補充。以“邊干邊學”和“邊學邊用”學以致用的方式,在打造精品課程的過程中,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醫學專業素養,這不失為切實可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3完善知識結構培養醫學教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提升醫學教育水平,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是我國在改革不斷深化新時期下的重要課題。研究比較中美醫學院校建制、醫學教育體系構成、醫學生培養環節以及醫學人文品質等方面的差異,提出對我國醫學教育的改進措施,對于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和醫療的整體水平提升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醫學教育;醫學院校;中美比較;診斷;治療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大眾對醫療服務的要求和期望不斷提高,社會對醫學教育的探討也倍受重視和關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教育經驗,培養具備高質量、高素質的醫學生,有利于我國醫療質量的整體提升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美國高等醫學教育是西方醫學教育的代表,近兩年,筆者通過走訪留學生、查閱文獻,并先后赴美國哈佛醫學院、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等醫學院校進行交流訪學,對美國的醫學教育體系有了深入認識。本文通過比較研究中美兩國高等醫學教育在建制、教育體系構成、醫學生培養環節以及醫學人文品質等方面的差異,以期對我國的醫學教育有所借鑒和啟示。
1中美醫學教育的比較與分析
1.1中美醫學院校的體制存在差別
中美醫學院校在建設、籌資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現有醫學院127所,其中州立76所,私立51所,而我國醫學院校均由政府建設。美國醫學院校經費來源主要包括有償服務、研究經費、政府撥款和校友捐贈等,籌資能力較強,而政府撥款則是我國醫學院校較為主要且單一的經費來源。美國醫學院校的質量評估主要由非政府的第三方組織高等醫學教育聯絡委員會進行,聯邦和州政府通過教育撥款和科研資助等形式對各醫學院校略加影響,我國醫學院校由政府統一領導,全國實行基本一致的學制和課程[1]。從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美醫學院校在辦學性質和宗旨上存在本質差異。美國醫學院校實行“精英教育”,旨在提高醫學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院校具有很大的自,可以自主調整辦學方向,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因此具有鮮明的特色和較強的靈活性。我國醫學院校推行“大眾化”教育,旨在在較短周期內培養能滿足于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醫藥衛生工作者,但受制于院校隸屬關系的差別,或由于區域間的政策差異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衡,較容易導致不同醫學院校間辦學質量和學術水平出現差異。值得指出的是,這一差異從根本上是由中美兩國社會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適應了本國國情。
1.2中美醫學教育體系存在差別
美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較為完整性,通常由“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三部分組成。其醫學教育起點較高,報考考生須完成4年大學本科學習且修過醫學預科教育課程,通過醫學院入學考試后才能就讀。美國醫學院校教學大綱為4年制,成績合格者授予醫學博士(medicaldoctor,M.D.)學位。M.D.的學習課程與醫師執照考試掛勾,學生在前2年學習醫學基礎課,結束后要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一部分,后2年進入教學醫院,臨床課程、見習和實習結合在一起,結束后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二部分,合格后才具有申請住院醫生的資格。M.D.畢業后須經過年限不等的培訓(包括住院醫師培訓和專科醫師培訓等),完成執照考試的第三部分后方可獲得行醫執照。美國對繼續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法律規定醫生須接受知識更新教育和考核,合格后才能獲準更新執照[2]。相比之下,歷史原因造成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院校醫學教育”的學制和培養模式較為復雜,主要有五年制臨床本科、八年制本碩博一貫制、三年制臨床型或科研型碩士、三年科研型博士等。“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較為薄弱松散,我國的醫學本科生畢業后工作1年以上即可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碩士、博士在讀期間只要有單位掛靠,也可以申請考試,通過后即可在醫療機構從事醫療工作。醫學教育體系所導致醫學生專業素質的差別較為明顯。美國醫學院校的培養模式要求所有具備行醫執照的醫生都有在大型教學醫院的從業經歷,保證了醫生都具備較為扎實的臨床功底和較為一致的專業水準。對基礎科研感興趣的醫學生在校期間還可申請攻讀生物醫學哲學博士學位(philosophiaedoc-tor,Ph.D.),畢業獲得M.D.和Ph.D.的雙學位。雙學位博士除了臨床知識學習和實習以外,還需要在實驗室接受長時間的基礎科研訓練,發表一定質量的科研論文后才能獲得學位[3]。相比而言,我國醫學院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現階段通常難以滿足社會實際需求,且不同院校培養的畢業生水平差別較大。在研究生層面,由于我國醫學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學術型研究生階段進行科研的同時,往往不能兼顧臨床技能的訓練,畢業后存在到了臨床“不會看病”的問題,而專業型研究生雖然臨床技能嫻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培訓,創新能力難以提升。
1.3中美醫學教育實施的各環節存在差異
首先,中美醫學院校的生源存在差異。如前文所述,美國醫學院學生的入學條件嚴苛,只有成績拔尖、素質全面的本科畢業生才能通過,相當于研究生教育。從醫學生的角度來講,他們在學醫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識體系的訓練,并選修了醫學相關課程,保證了在進入醫學院后對生命科學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說,在美國上醫學院絕非一時沖動的想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學生的穩定性和成熟度也更好。相比而言,我國的醫學院校直接招收高中畢業生,由于每年招生數量較多,競爭不太激烈。尤其在近年,醫學院校報考人數還有逐年下滑的趨勢。對于我國的醫學生來說,多數人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對于未來職業的認識度和責任感并無感性認識,以致在今后求學時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熱情。其次,中美醫學院校的教學資源和手段存在差別。在課程設置上,美國醫學教育將基礎課程進行學科間交叉整合并集中安排授課,不僅能減輕學生負擔,更能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客觀、整體地學習和思考,知識體系搭建得更為牢固。美國醫學教育還注重基礎與臨床學科間的聯系,在基礎學科教學中密切聯系臨床,在臨床見習、實習中繼續強化基礎學科知識。臨床實習時,科目設置除“內、外、婦、兒”等常規科目外,還設置了急診醫學、老年醫學和家庭社會醫學等科目,體現了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4]。在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基本框架仍然遵循著基礎、臨床、實習的“三部曲”,三個階段過分明確和獨立,加之學科界限明顯,把完整的人體和生命現象人為地割裂,醫學生在學習過程感覺較為枯燥,也難以對醫學體系形成綜合、整體的認識。再者,中美醫學院校的教學目標設定存在差異。美國醫學高等教育一方面強調培養在高校或醫院中兼具基礎性與臨床性的專門醫學人才,另一方面強調培養科研機構的研究者和傳播知識的醫教人員,目標設定較為清晰,能夠充分滿足社會的需求[5]。我國醫學生培養的目標較為模糊,按教學目標要求,本科畢業的醫學生應該具備較為基本的臨床技能,但實際情況卻無法滿足醫院需求,促使畢業生紛紛考研。而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學業培養本科化,課程設置專業化,過于強調專業性的學習訓練,導致研究生知識結構單一,綜合能力不足。部分醫院的專業培養并未能融入臨床實踐,甚至有些學生僅會做課題寫文章而與臨床脫節較嚴重,導致臨床能力較差。此外,中美醫學院校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存在差異。美國醫學院較早開展標準化病人和計算機模擬系統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我國醫學院校,受制于發展水平和經費投入等客觀條件限制,教學手段相對落后。美國醫學院校中已普及“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PBL)”和“以社區為基礎的學習方法(CBL)”等教育方法。這些教學方法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也有所裨益[6]。我國的醫學院校現階段仍然維持傳統學科型的教學模式,注重課堂理論知識灌輸和基礎知識的掌握,使得我國培養的醫學生多是會考試的學生,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最后,中美醫學院校在學業考核方面存在差異。美國每個醫學院都自主建立了考核體系,除了對讀寫綜合能力、與病人交流能力和標準化病人的評估,還需要評估學生對醫學道德、醫療法規以及循證醫學等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此外,還要評估學生對待病人的耐心程度和緊急狀態下對病人處置等能力[7]。我國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的考評通常是考多評少,以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為主,考核方法也較單一。此外,對醫療法規、醫德人文等方面則較少考評,使得醫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得不對這部分內容重新補課。
1.4中美社會醫學人文品質的差異
中美兩國教育體系的差異,以及兩國文化經濟等國情方面的不同,直接反映在兩國醫學生在能力、個性、氣質等方面。美國醫學生交流能力強,無論是同患者交流和與同事交往,都能夠從容應對、侃侃而談。討論問題時,美國醫學生常能提出不同見解,能夠有理有據的進行辯論。在課題研究進展匯報時,即便是進展不多或者不順利,往往也能娓娓道來。我國的醫學生大多生澀靦腆,交流和溝通能力有所欠缺,和病人接觸時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專業性和信任感。在學術場合,我國醫學生提問和發言也不夠積極,反映出學生在校時這方面能力較少接受訓練。美國醫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意愿強烈。在美國院校的實驗室,假期經常可以見到高中生來見習實驗技術并參與學術活動。由于學生較早接觸科研活動,創新的理念也較為超前,使得他們與我國的同齡學生相比思維更活躍,求知欲和創新欲也更強。我國醫學生通常接觸科研較晚,往往在研究生階段才接受系統的科研訓練。不少醫學生把臨床和科研對立起來,對科研活動疲于應付,實用主義明顯,創新的動力和后勁都明顯不足。美國醫學生職業遠景明晰,加之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入職后享有的豐厚薪酬和崇高的社會地位都使得醫學生精益求精、發奮學習,而我國的醫學生臨近畢業時往往境況較為窘迫,為尋找工作或升學等大費周折,養家糊口頗有壓力,難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學習業務中去。
2美國醫學教育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中美醫學教育的比較,不難發現中美歷史、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兩國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差距與差異。美國的醫學教育體系和模式中不乏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方面。
2.1改革醫學院校體制,完善醫學教育結構
在當前市場經濟和改革深化的機遇下,我國的醫學教育改革模式應當體現出向“政府宏觀管理,優化資源配置,鼓勵自主辦學”的新體制模式轉變,從宏觀上推動醫學院校質量提升,突顯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在醫學教育體系結構不均衡、不完善,一使得醫學院校在有限的時間內負擔了過重的教育任務,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高等醫學教育體制,在加強和規范醫學院校教育;二是在缺乏完善的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情況下,使得醫務人員過早地專業化、專科化,因此必須著力加強和完善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制度建設。
2.2明確醫學教育目標,優化醫學生培養模式
醫學教育是終身教育,我國現行的醫學教育實際上是短時期內的高度專業化教育,雖在較短時期內緩解了醫療資源短缺的狀況,但卻影響了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和對醫學生興趣潛能的培養。因此,我們亟需探索和設定適應我國國情的醫學教育目標,適當簡化醫學生的培養模式,并提高醫學生相關待遇。我們可以參照美國的醫學生培養模式,明確不同年制、不同學制醫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讓醫學生能根據自身興趣進行職業規劃,選擇不同的職業道路。
2.3改革教學方法,培養醫學生綜合能力
在醫學教學中,我們應當秉承提升醫學生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理念。應當加強醫學生臨床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培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應當鼓勵醫學生盡早接觸臨床,為專業知識的學習提供感性環境。應當及時升級教學硬件,引進標準化病人和計算機模擬系統等方式進行教學、訓練和考核。應當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推廣新型教學方法,培養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當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及醫學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建設,培養醫學生的社會醫學能力,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
3結語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學教育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喜的是,近年來全國醫學院校都在積極探索醫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汲取、總結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后,我們能夠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的醫學教育體系,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凌保東.中美高等醫學教育比較及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33-35.
[2]吳春麗,RichardS.BaeMD.美國醫學教育體系運行簡述[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4):676-680.
[3]朱洪英.美國醫學教育的特點與分析[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4):2207-2208.
[4]丑賽,趙峻,楊萍.淺談美國醫學教育的臨床教學反饋[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5,35(10):1440-1442.
[5]周藍波,周國平.美國醫學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5,35(3):470-473.
[6]劉雋,趙周彥,舒靜.新一輪技術變革中的美國醫學教育[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6):107-114.
關鍵詞: 成人高等醫學教育 教學措施 教學質量
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醫學教育(國民教育,普高,成教,自學考試)的補充,是醫學終身教育的主渠道,在提高衛生事業人力資源質量上是普通高等醫學教育的延伸。普通高校的師資隊伍、實驗室儀器設備、教學醫院基地等可為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學條件,目前普通高校仍然是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主陣地,為國家培養了各級各類醫學專門人才。教育部、衛生部教高[2002]10號文件《關于舉辦高等醫學教育的若干意見》對醫學類成人高招報考條件作了限定,要求醫學成人高等教育只能招收已取得衛生類執業資格的人員,停止招收非在職人員,從而使醫學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范圍大大縮小,同時也對成人醫學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1]。
醫學教育投入大,實踐性強,由于其特殊性,成人高等醫學教育不同于其他專業教育,必須有針對性。其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不能束縛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規格與標準,否則將阻礙眾多在職學員更新知識解決問題和掌握技能等需求,需創建“學歷+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成人高等醫學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教學管理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特點,一是教學形式為業余,學制短,課時有限;學生成分不統一,并且多數是醫院在職人員,其精力和紀律性不夠,要按培養方案要求完成教學過程有一定難度[2]。二是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課程體系與普通高等醫學教育也有一定區別。三是教育經費不足。充分認識成人教育的特點,探索研究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教學與管理規律,才能切實提高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教學質量[3]。
我院現有臨床醫學、醫學檢驗、藥學、預防醫學、護理學5個本科專業;有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其中有1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點,2個二級學科授予點;實驗室面積3500平方米,儀器設備1000余萬元;教授11名,副教授23名。在校本科生2000余名;應屆生考研達線率接近30%,在全國普通高校都是比較高的達線率。我院在抓好統招生教學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成教生的教學過程,以下簡單介紹我院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一些做法。
1.針對學生特點,制定教學內容及管理考核方式
與普通高等醫學教育相比,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學員由在職人員組成,在年齡、生理、心理、知識結構和社會閱歷等都具有明顯的差異,有些學員已是單位的業務骨干或領導。其學習目的不是為畢業后找工作而是為學到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性知識和開發創新的技能在現有的工作崗位上提高工作能力,或者是提高學歷為提升職稱和職務打下基礎。
在制訂培養方案時,指導思想是,針對成教特點做到量體裁衣,科學合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要進行調整和改進。成教學生大多都有過醫學教育經歷,因此,教師備課時要注重教材取舍,減少重復內容,注重醫學基礎臨床理論和實驗內容,適當介紹學科前沿知識。因為學生都有臨床工作實踐基礎,很多學生也有過臨床實習過程,所以,我們減少了臨床實踐內容,減少了他們以前學習過的重復性內容,將更多的學時安排在本科層次的基礎理論、基礎實驗和臨床理論教學方面。根據成教學生的特點,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對選修課特別是人文選修課也要有別于普通醫學高等教育,一般不宜太多。對于外語,計算機公共基礎課不應削弱,應該進行系統教學,這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面授時間主要是在雙休日全天和部分節假日,主要面授內容是進行理論和實驗教學,并制定布置學生課余階段性自學內容和作業。
由于成人學習動機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提干、評職稱、拿文憑、自感知識不足等,多數學生學習動機比較消極。要保證教學效果,除以上措施外,還對學生施加一定壓力。要把課堂提問、作業完成情況、撰寫實驗報告情況作為平時成績。在考試時要嚴格考試紀律,巡監考人員要高度負責,應有一定補考率。要嚴格執行成人教育學籍管理規定,我院每個年級都配備了專職輔導員對學生進行管理。在這方面,我院繼續教育學院進行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對成教學生進行了有效、有序和針對成教特點的管理,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為學院教學提供了大量保障性工作[4]。
2.有效利用學校資源,解決經費不足問題
成教每生學費每年僅1500元,由于經費的不足,對于醫學高成本的實驗教學,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標準很難相同,過多占用統招生資源顯然不妥。考慮到成教生的培養目標和統招生不完全相同,他們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應用型而不是研究型。因此,對于成教生的實驗教學,我們的做法是遵循實用、夠用原則,減少學科設計性、綜合性實驗,以應用性、驗證性實驗為主。有些實驗可以利用統招生實驗后的模型、材料進行配套實驗,對于統招生實驗后的試劑、尸體、設施等能夠利用的一律利用;選擇試劑、動物等實驗材料時,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前提下,也不一定要求十分嚴格,而要和科學研究實驗有所區別。我們通過以上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成教學生實驗經費不足的狀況。由于成教學生多數在醫院工作,入學前有一定臨床動手方面的實驗能力,也就是說,在專業實驗方面他們比統招生有基礎,因此我們將更多的實驗學時和經費用于其基礎醫學實驗,因人施教。基本可以保證其實驗教學質量和要求。成教學生多數有過臨床實習經歷,所以我們沒有再安排其臨床實習,而是將在校有限的教學時間全部用于理論與實驗教學。
3.結合地方特色,培養實用型人才
我校地處大型煤炭基地淮南市,很多成教學生供職于礦工醫院,服務于煤炭行業,部分學生畢業后成為煤礦三級急救網的成員。煤礦事故不同于其他事故,礦井下能見度差,環境狹窄并容易造成傷口污染,道路崎嶇,而且多為上坡,給搶救和運送傷員帶來很大困難。另外,煤礦事故容易發生群死群傷,在礦井下進行撿傷分類,區別輕重緩急尤為重要。特別是煤渣造成的機械性窒息和外傷造成的高壓性血氣胸,及時發現這類致命傷將對搶救傷員生命起到決定性作用。有時傷情復雜,如瓦斯爆炸傷,不但有冒頂產生的機械性擠壓損傷,還有燒傷和一氧化碳吸入產生的化學傷。針對煤礦事故的特殊性,我院開設了特色課程煤礦創傷急救醫學。這門課程作為以后服務于煤礦行業的成教學生的選修課,使他們受益匪淺。實踐證明,他們在煤礦事故搶救現場和傷員運送途中所施行的正確積極的院前急救,使傷員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得到很大提高,為煤炭行業做出重要貢獻,多次受到各級部門表彰。
4.重視成教工作,培養一線醫療人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需求和對壽命的期望值也相應提高,對醫務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直接作用于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療服務質量。他們不是后備軍,而是醫療活動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對成教學生的負責,就是對生命的負責。在多年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始終在思想上重視成教生的教學,從未放松意識。經過較為系統扎實的學習,我院成教醫學生取得了較好成績,畢業時獲得學士學位的比例在同類學校中位于前列,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學位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有的已經成為醫院的業務骨干和各級管理人員。有些在政府部門、海關檢疫、疾病控制中心、醫療器械、藥廠等行業也取得了很好成績。他們對學校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開展畢業周年紀念活動時,都熱情邀請學院領導和任課教師參加,也是徐州、淮南、山東、浙江等校友會的組成人員。
以上簡單介紹了我院成人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措施,以期能為兄弟院校的成教工作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詹海濤,唐冬生,王強,等.新時期成人高等醫學教育面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0):52-53.
[2]儲德開,張俊祥.成人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探討.實用全科醫學,2005,3(4):348-349.
【關鍵詞】高校;全科醫學;醫學教育;師資隊伍
全科醫學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引入我國,至今在我國有了較大的發展,全科醫學教育體系基本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教育作為全科醫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醫學生早期的全科醫學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使醫學生掌握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對常見健康問題和疾病的防治能力,達到全科醫生崗位基本要求[1-2]。為了解我國高校全科醫學教育的現狀,教育部全科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首都醫科大學于2015年5月對我國不同地區60所招收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的院校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60所招收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醫學院校。不包括獨立學院和中醫藥學院,愿意參與本調查,能主動完成調查內容。
1.2調查內容與方法
采取問卷調查法,通過郵寄、電子郵件等形式發放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院校的基本信息、全科醫學教學機構設置情況、開設全科醫學課程的情況、全科醫學研究生學位點的設置情況以及對全科醫學教育的建議等。1.3統計學方法對問卷中的封閉式問題采用EXCEL2010軟件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的60所學校中13所為教育部所屬高校,47所為地方院校。有13所為985院校;18所為211院校(13所同時是985院校);有7所院校開展八年制教育,9所院校開展7年制教育。
2.2全科醫學教學機構設置情況
在被調查的60所院校中,有4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醫學教學機構,占比68.3%。最早成立全科醫學教學機構的是首都醫科大學,于1994年在預防醫學系下成立了全科醫學教研室。目前有4家院校成立了獨立的全科醫學學院,其余為學系或教研室。詳見表1。
2.3開設全科醫學課程情況
在60所院校中有58(96.7%)所院校開設了全科醫學課程,其中有16所學校為長學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開設了全科醫學課程,52所學校為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開設了全科醫學課程,29所學校為免費訂單定向培養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開設了全科醫學課程,30所院校所用教材為人民衛生出版社祝墡珠教授主編的《全科醫學概論》。開設課程情況及課程性質詳見表2、表3。
2.4開設全科醫學相關課程情況
被調查的60所院校共為學生開設29門全科醫學相關課程,開設同類課程排在前五位的見表4。
2.5開展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情況
調查顯示60所院校中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醫學研究生學位點,其中6所具有博士學術型研究生招生資格,共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7人。最早開始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學校是:復旦大學于2004年開始招收全科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首都醫科大學2006年開始招收全科醫學學術型博士學位研究生。2012—2015年各高校共招收全科博士研究生16人,碩士研究生412人。在31所院校中有24所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與碩士學位實現了接軌。
2.6全科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60所院校指出了全科醫學教育存在的不足,多認為目前社區帶教師資的臨床水平和教學水平對于滿足全科學社區實踐的需要還有一定差距,社區教學基地的水平直接影響教育培訓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學生全科醫學專業觀念的建立和樹立專業信心;全科醫師社會認識度較低,收入較低,普遍不愿從事全科醫師工作;全科師資崗位和工作在三甲綜合醫院中吸引力不夠,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課程安排學期在臨床課程之前,不利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缺少社區見習、實習;體制、機制未理順,相關院系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等。而在發展建議,教務處負責人多希望學院或學校領導及時把握國家醫改的方向,重視全科醫學建設,做好頂層設計;重視師資隊伍培養,包括社區優秀師資的培養和三甲醫院全科醫學師資培養;加強全科醫學實踐教學,各個培訓基地的醫院必須成立全科醫學科和教研室;必須開設全科醫學概論課程等。
3討論
全科醫學在我國起步較晚,經歷了起步和發展階段,2011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指導意見》出臺加快了全科醫學的發展。
3.1全科醫學教育體系逐步建立
高校承擔著全科醫學教育體系中的在校教育、畢業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務。此次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60所院校中已經有41所(63.8%)建立的獨立的全科醫學教學機構,有的為學校的二級學院,有的為學院下設的學系或教研室,這些教學機構的建立推動了在校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醫學研究生培養點,不僅招收了全科醫學學術、專業型研究生,還與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接軌,為基層培養合格的、高水平的全科醫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當前的教育還是以高等醫學院校的全科醫學知識教育為主。為此需要注重全科醫學對教育體系帶來的教育目標和教學形式的變革,從根本上認識課程教學和醫學實踐早結合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體現全科醫學重責任、重醫德修養、重動、重知識能力的要求[3]。
3.2在校生全科醫學教育有了較大發展但仍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近97%的被調查院校為在校醫學生開設了全科醫學課程,使醫學生在校期間對全科醫學、全科醫生和全科醫療有所了解,為他們在畢業后教育階段參加全科住院醫培訓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也為其選擇全科醫生作為終身執業奠定了基礎。各校還開設了不同內容的全科醫學相關課程,主要集中在醫患溝通、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社區預防保健等方面,這些課程可以使醫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熟悉基層衛生服務的功能,對于培養醫學生在社區工作的能力具有較好的幫助。但調查顯示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學校仍把全科醫學概論作為選修課程,這樣只有部分在校醫學生接受全科醫學教育,并不能使所有醫學生在校期間均接受全科醫學教育;有的學校只開設理論課,沒有社區實踐教學環節,不利于學生直觀了解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療;并且社區教學基地大多設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作為教學基地的中心發展也不平衡,而目前社區帶教師資的臨床水平和教學水平對于滿足全科學社區實習的需要還有一定差距,社區教學基地的水平直接影響培訓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學員全科醫學專業觀念的建立和樹立專業信心[4-5];全科醫學相關課程不統一,課程名稱不規范、有的針對性不強等。在全科博士研究生培養方面,博士學位授權點少,即使有博士點的院校也未能每年招生,導致博士招生數有限。一些院校尚將住院醫師規范培訓與學位接軌,這些方面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3.3建議
【關鍵詞】醫學教育 人文素質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03-02
高等醫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和輸送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的重任。高等醫學教育中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強烈呼喚,而且是提高未來醫生醫德水平的現實要求,不僅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社會衛生事業的需求,而且必將成為現代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21世紀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醫學科學發展提供了基礎和空間,同時對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當前較為滯后的醫學人文素質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衛生部等研究制訂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教高〔2008〕9號)(以下簡稱《標準》),就醫學畢業生應具備的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知識、技能三大目標和醫學專業教育辦學標準提出了最基本要求。《標準》反映了醫學教育面對的國際趨勢、國內環境和社會期待,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作出了規定,在“根本任務”和“基本要求”中給予了表達。
貫徹《標準》要求、大力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首先應當加強調查研究,認真分析當前高等醫學教育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存在的誤區,這些誤區既會影響當前高等醫學教育的培養效果,又勢必在人文教育的發展道路上設置無形的障礙。
一 在認識取向上,對人文素質培養的認識不完整,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征就是人文性,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謂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具體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從精神層面上說,人文素質具有對感性生命深切的關懷,這一點對醫學生而言尤為重要。人文素質的形成與提高,主要有賴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縱觀當今作用于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復雜社會醫學環境,無論是醫生從業、醫院運營還是醫療服務,追求技術至上、否定醫學服務中人文價值現象普遍存在,消費主義、技術主義、人文主義雜糅相交,社會醫療資源短缺與配置浪費矛盾共存,醫院無法實現優化運作的無序市場化與過度市場化交錯,種種矛盾共同構成醫學環境的復雜局面。這一切的改變需要很多因素助推,其中醫院用人重學歷、重技術、輕人文素質的誤區需要徹底厘清。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才能使其在醫療實踐中關注人的生存質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關心人的生活環境,自覺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發自內心地關心和愛護病人。
對人文素質培養的認識不到位,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不合理,很多時候是管理者、教育者和學習者三方共同發揮了消極作用。人文素質教育是滲透性教育,對人的影響非常緩慢但卻深刻。管理者要立足于人文素質培養的長遠效益,讓人文素質教育落地生根,裨益于醫學的發展和醫務人員個體素質的提升;教育者要從人全面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人文素質培養的意義,把人當做工具的教育理論是最致命、最危險、
* 本文為山東省高等醫學教育研究中心立項課題(2009年)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最錯誤的概念之一。應充分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醫學生作為“道德人”建立自身的職業倫理生活。培養醫學生作為“技術人”,既有救死扶傷的執業技能,又保持滿腔熱情的人性關懷。培養醫學生作為“社會人”堅守職業的道德底線;醫學生不應極力崇尚自然科學,而忽視對人文知識的追求與學習,不應對于職業角色的理解仍停留在掌握執業技能上,對待人文素質教育仍持敷衍塞責與不以為然的態度。應具備接受人文素質培養的強烈動機,明確只有把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兩者并重,才稱得上高素質的醫學工作者。
二 沒有構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片面追求顯性課程,忽視了隱性課程
由于認識取向的誤區,人文素質的培養倚仗顯性課程即理論授課,認為對醫學生進行社會學、政治學、文學、歷史學、地理學、藝術等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就是人文素質培養的全部。往往采用“貼標簽”的方式,生硬地將人文教育貼上醫學教育,人文教育就變成了附著在醫學教育上的點綴。顯性課程以概念化、直觀化的形式體現于教學內容之中,表面看來理論性人文課程的比例有所加強,實際上只取得了擴充學生知識面的簡單效果,學生為考試而學,學習積極性不高,難以體悟其隱蘊的精神內涵。而且,醫學人文課程大多數在臨床教學前期開設,并在后期實踐教學前結束,人文素質培養缺乏全程性,因此難以收到實效。
我國現有的高等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培養,基本上沿用了應試教育方式,教學方法與手段較單一,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先進的教學方法沒得到廣泛應用,以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臨床課為中心的課程設置依然較多。國內醫學院校與國外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相比,后者一般由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三塊組成,人文社會科學在其中所占據的比重在英國和日本顯示為10%~15%,美國和德國為20%~25%,而我國研究結果顯示僅為8%,這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標準》的出臺是順應國際醫學教育發展趨勢和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選擇,是進一步規范醫學教育管理,提高醫學教學質量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行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前提和依據。《標準》對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規定為,“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其中“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質”蘊含著醫學生的基本人文素質要求。貫徹《標準》要求,需要高等醫學院校從辦學宗旨及目標、教育計劃包括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等方面采取措施,構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勢在必行。既要保證顯性課程即正式課程的培育作用,這包括兩課在內的人文知識課程,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醫學人文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又要充分發揮隱性課程即潛在課程的作用。
三 在評價模式上:理念陳舊,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方法絕對化,流于形式
目前,高等醫學教育中對人文教學的評價局限于單純的課程考核方法,拘泥于通過書面考試形式來檢驗效果。這種評價模式造成了教師教授的功利傾向和學生自覺提升自身人文素質的“縮水”。
在高等醫學院校中從事人文教育的教師一般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從事人文社科專業的老師,自身缺少對醫學的實際體驗和研究。第二梯隊是醫學專業畢業的老師,自身缺乏系統的人文社科知識和深厚的人文內涵。由于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學歷層次受限,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做到將人文知識與醫療實踐相聯系,勢必導致理論講授與臨床實踐的脫節,達不到預期的人文素質培養效果。
首先,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是基礎,強化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醫學倫理、醫學哲學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其次,豐富教學方法和內容,讓理論講授與醫療實踐相結合。在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上,應在講授的基礎上廣泛采用包括學術研討、課外閱讀、情景模擬等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基于案例的學習(CBS)”以及“基于問題的學習(PBL)”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在醫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通過實地參觀、生命敘事、影視賞析、角色扮演、情境體驗、素質訓練與拓展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讓學生自覺樹立和諧的生命觀。再次,轉換考核方式。如果人文教育的評價流于形式,就喪失了其應有的教育評價功能,導致醫學生學習人文課程動機不強,選修人文教育課程只是為了湊學分。這種形勢下,在完善教學內容、完善人文教學課程內容的同時,要改變相應的考核方式。對于系統性、理論性和知識性很強的人文社科課程,可以通過考試的方法檢驗醫學生掌握的程度;對于藝術欣賞等主觀性較強的人文科目,可以通過寫讀書報告等形式,考查學生對藝術、文學、生命的理解和認識;對于法律等實用性很強的人文科目,可以通過設計、分析案例,模擬事件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
人文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出具備人文認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為等主體品質的人才。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只使用開設大量課程進行修補的方式來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是在思想上引導、匡正學生。
多種的評價方法和完整實用的評價體系容易被評價人所認可和接受,有利于學生自覺地把人文教育變成自我教育,自覺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從教育和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走出三大誤區,構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加強組織保障和評估,有效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使之適應現代人類健康事業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胡顯章.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努力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A].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C].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30
[2]馬存根.試論醫學人文素質的養成及其輻射功能[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6):30~31
語言文字教育對于高等醫學教育來說,不僅僅是普通話的培訓、測試和推廣,也不等同學大學語文課程,語言文字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融合于高等醫學教育的方方面面。
高等醫學教育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和發展規律,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科學技術向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 這就對醫藥衛生人才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教育應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也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客觀要求。結合高等醫學教育的的特點和實際,下面談談語言文字教育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作用。
一、語言文字教育是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能夠提高醫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
1. 語言文字教育內容豐富,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而豐富的知識是提高文化修養的基礎。醫學生是各類醫學人才的后備軍,醫學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和博大精深的視野,關系到整個社會醫學人才的質量。語言文字教育涉及的內容豐富、范圍寬泛,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而豐富的知識是提高文化道德修養的基礎。我們可以結合醫學生的特點,以語言文字教育為手段和途徑,開展人文教育,選擇學習一些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還可以開設一些與醫學有關的課程,如醫學心理學、醫療語言學、醫學美學、醫古文等等,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開闊視野、熱愛專業、豐富知識,從而達到提高醫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
2. 語言文字教育能以情動人、陶冶性情,培養并提高醫學生審美素養及道德修養。高等醫學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心靈是醫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在這方面語言文字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與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教育不同,語言文字教育通過加強經典誦寫講教育,開展“誦中華經典、寫規范漢字”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選取一些優秀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進行,這些作品都有著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教師只要能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去分析這些作品,并將其當作藝術品來鑒賞與講授,就能吸引醫學生激發起心靈中美好情感的浪花,收到藝術的感染熏陶與美的享受,并可幫助醫學生分辨真善美與假丑惡、建立健康良好的審美情趣,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與美的操行。語言文字教育不僅可以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還會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從而富于同情心、愛國心,增強責任感、意志力,培養起救死扶傷的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語言文字教育可以配合醫德教育,提高醫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3.語言文字教育能促進醫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培養醫學生現代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
作為當代醫學生,學習醫學專業知識,離不開語言文字基礎,尤其欲成為本專業中出類拔萃之輩者,更需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如晉代名醫皇甫謐、唐代名人孫思邈、當代著名的中科院院士陳可冀教授等人,都具有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隨著科技的進步,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對醫學生實施通才教育,是醫學高等教育的總趨勢,文理滲透、文理交叉是新時代對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語言文字教育正是對醫學生實施通才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不是哪一門學科單獨能完成,發展醫學生的智力和能力,要靠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各門學科的共同努力。語言文字教育在培養醫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上有其它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語言文字教育可以培養醫學生具有現代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語言文字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培養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而醫學特點就是以觀察為基礎,注重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單純的醫學專業教育側重培養醫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往往易成思維定勢,觀念很難改變;而語言文字教育文學最本質的特征是創新求變,重視想象、直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的訓練,形象思維居主要地位,潤物細無聲,其教育的結果將體現在他們的精神面貌、心理狀態和專業技能中,發揮潛在而持久的作用,使醫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鍛煉形象思維能力,掌握開放、多元、辨正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能力。
3.語言文字教育還有助于提高醫學生的社交能力、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醫學生們除了掌握醫學專業知識之外,還需要掌握良好的處世技巧,而這兩種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均離不開語言文字的教育。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修養,提高他們的書面語及口語交際能力,加強醫學生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訓練,并提高他們應用寫作和科技寫作的能力,為今后從事的醫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語言文字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語言文字教育能夠促進高等醫學教育內涵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語言文字教育滲透在醫學教育教學與科研的全過程。教師及科研人員不僅要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科學的教學和研究方法,還要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和修養,可以說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和保障。《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提出“完善學校語言文字工作機制。將語言文字規范化要求融入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列為教育質量檢測、督查等工作的重要內容”。
高等醫學教育中,將語言文字教育融匯在專業教育、課程改革、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就業培訓等方面,有力地促進了醫學教育內涵建設,提升醫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