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洪澇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時間:2023-09-26 09:49: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洪澇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首先我謹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向出席分會的各位來賓、專家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中國防洪減災事業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防治洪澇災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緊迫任務,尤其對發展中國家,更是一個戰略問題。下面,我談三個問題:
一、防治洪澇災害是中國需要長期應對的嚴峻挑戰
洪澇災害是中國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中國的洪澇災害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發生頻率高。平均每兩年發生一次較大洪水。二是受災范圍廣。中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三是一旦受災,損失嚴重。在長江、黃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約有全國二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洪水的威脅。
防治洪澇災害歷來得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視。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中國已初步建立起綜合防洪減災體系。目前,全國重要江河具備了防御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一般中小河流具備了防御5~1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能夠有效應對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的防洪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是人與水爭地矛盾日益突出,江河行洪能力與湖泊調蓄能力萎縮,大洪水缺乏出路。二是洪澇災害高風險區域與人口高密度區域、經濟財富集中區域相互重合,洪水風險大。三是洪澇災害與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相互交織、相互轉化,使得防洪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傳統的防洪模式受到挑戰。
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實施洪水管理
中國防治洪澇災害的經驗教訓反復證明:人類對水的約束越大,洪水對人類的破壞越強。洪水是客觀存在,洪澇災害不可避免。在江河中下游洪澇災害高風險區,中國已經形成的密集人口、發達生產力不可能作很大調整。隨著人口增加,人水爭地的矛盾還會更加尖銳。而洪澇災害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協調人類生存發展與洪水出路的矛盾,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中國政府對防洪減災工作正在進行戰略性的調整,核心是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科學實施洪水管理。
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建設綜合防洪體系,使防洪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工程體系是防洪的基礎。目前,中國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建立,但多數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滯洪區建設滯后,需要進一步加強防洪工程建設。同時,必須進一步加強預報、監測、指揮調度等非工程措施建設,配合工程措施,提高綜合防洪能力。
2、規范人類自身活動,使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與有效規避洪澇災害的要求相適應。洪澇災害表面上是洪水對人造成的傷害,本質上是人水關系不協調。因此,要從以往單純注重防御洪水,轉變為既管好水又管好人,規范人類活動。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要調整工農業生產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盡量保護河湖水系、灘涂濕地。對水土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的地區,要根據防洪需要,實施退耕還林,治理水土流失;退田還湖,增加洪水的蓄泄空間。
3、實施洪水風險管理,使洪水帶來的風險能夠與經濟社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解決人多地少、水土資源需求壓力過大的問題,必須承受適度的風險。中國政府開始將風險管理的理念引入防洪工作中,力求通過建立健全洪水風險控制與補償、防洪保險與社會保障救助等制度,借以分擔、承受和化解洪水風險,將洪水風險控制在經濟社會發展可承受的限度以內。
4、科學利用洪水資源,使洪水的資源化能夠與中國短缺的水資源形勢相適應。中國水資源的70%是洪水資源,洪水資源的利用對于解決我國水資源的緊缺問題至關重要。我們正在積極探索既保防洪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資源的方法和途徑。
5、優化防洪措施,使防治洪澇災害與保護江河生態的要求相適應。洪水在維系流域生態系統平衡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要科學規劃江河治理方案,合理建設防洪工程,優化洪水調度,有效配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促進生態和環境的改善或修復。要高度重視解決水利工程對生態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6、鼓勵公眾廣泛參與,使防洪減災管理模式與洪澇災害的社會化特點相適應。防洪減災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共同承擔防洪責任和風險。要通過加強宣傳,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抗災避險能力,鼓勵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防洪減災管理。
三、中國防治洪澇災害的近期目標和任務
中國防治洪澇災害的近期目標:在五年之內使得重要江河達到流域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分別能夠防御100年、50~100年和20~50年一遇的洪水,重點海堤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級風暴潮。
中國防治洪澇災害的近期任務是盡快建立和完善五大體系:
一是標準適度、功能合理的防洪工程體系。加強堤防、水庫、蓄滯洪區建設與河道治理,優化工程布局與調度運行方式,充分發揮防洪工程體系的綜合效益。
二是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區域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加強防洪保護區、蓄滯洪區以及洪泛區的管理,提高水文預測預報、防洪調度和決策的能力與水平。
三是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明確和落實政府各部門所承擔的防汛責任和任務,廣泛發動群眾,堅持軍民聯防,逐步建立社會化投入和保障機制。
四是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依法協調各方權益,維護整體利益,規范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活動,規范工程搶險、防洪調度、救災救助、經濟補償等行為。
五是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大力研究推廣科學、實用、先進的防汛抗洪技術、材料和設備,早日實現洪水管理技術現代化。
女士們,先生們:
一、總體工作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市實際出發,以氣象災害普查、中小河流洪水和地質災害普查為重點,以氣象監測為主要手段,以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為目的,根據市局要求,在全市7個鄉鎮街道開展12種氣象風險普查,在通濟南河和新建河開展洪水災害氣象風險普查,在薛埠鎮茅東茶場村委會和薛埠鎮大石門礦山開展地質災害普查,初步建立普查數據庫和預警指標,為全面推進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業務化打好基礎。
二、組織管理
(一)、成立市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工作領導小組,名單如下:
(二)、業務分工
氣象臺:負責市區12種氣象災害普查資料、中小河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的收集、整理、錄入和上報,每月向市局上報工作情況報告,負責普查工作總結。
辦公室:制定普查工作實施方案,督查時間進度,負責交通、物資供應等后勤保障。
三、主要工作內容
(一)、12種氣象災害風險普查
針對臺風、暴雪、寒潮、連陰雨、大風、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共12類氣象災害風險進行普查,調查細化到鄉鎮街道一級。
調查內容包括:每次災害過程出現時間、強度、路徑、出現區域、頻率、影響的行業、損失情況和原因等。沒有出現災情(如死亡、經濟損失等)的災害性天氣類別不統計。
(二)、中小河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
根據市局要求對通濟南河、新建河開展災害風險普查,普查到流域鄉鎮一級。
調查內容包括:中小河流基本信息、水文資料、社會經濟和人口數據、土地利用、歷史洪澇災情、已有預警指標和臨界雨量、防災措施、歷史暴雨洪澇災害發生情況、隱患點。針對每次洪澇災害,調查暴雨洪澇發生時間、持續時間、淹沒范圍、淹沒水深、災害損失等,災害發生前7天中小河流域內10分鐘和1小時降水量、災害發生前30天及當天日降水量。以中小河流域為單元,根據中小河流的特點、水利設施、防災措施和歷史災害發生、損失情況,分別采用統計分析法、水文模型模擬方法確定致災臨界(面)雨量。
(三)、滑坡地質災害普查
針對市國土部門確定的薛埠鎮茅東茶場村委會和薛埠鎮大石門礦山2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以滑坡災害易發點為單元開展滑坡災害調查,普查到村一級。
調查內容包括:歷史滑坡災害發生情況、隱患點及已有災害預警指標和防治措施等情況。針對每次滑坡災害,通過資料收集和實地調查的方式,調查滑坡災害發生時間、主要影響因素、災害損失等,并收集災害發生前7天滑坡點附近10分鐘和1小時降水量、災害發生前30天及當天日降水量。以每個滑坡點為單元,收集已有部門研制和應用的1個或多個預警點、不同時效(如:0.5小時、1小時、3小時、6小時、24小時等)的基于降水量的預警指標信息,研制滑坡災害臨界雨量閾值。
四、調查方法
(一)、12種氣象災害調查方法:
參考市局整理的1984-2006年氣象災害普查表,查閱本臺站建站以來的氣象月報表、年報表、氣象災情年報表等各種氣象災害記錄,并按不同的災種進行整理。
以鄉鎮作為調查大單元,以行政村作為調查小單元進行實地調查,直到完成整個縣(市、區)的調查工作。調查工作采用氣象部門人員為主,地方各級政府配合,群眾參與的方式進行。
(二)、中小河流洪水調查方法:
在2.5米的衛星影像圖或五萬分之一的地形圖上進行粗查,即選擇那些離河比較近村莊、居住比較集中同時結合平常工作掌握的一些情況,對一下雨就報警或者報警求救過的、群眾反映較多的地方作為普查的重點。對那些比較偏遠居住比較分散,人煙稀少離河道較遠的村或自然村作為一般調查對象。
根據選定重點區域帶上圖紙表格首先到鄉鎮政府調查填寫有關社會經濟數據,鄉鎮政府沒有的數據到村后再進行補充填寫,同時進一步了解該鄉鎮的山洪危險區,歷史洪水位以下、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地質災害征兆的坡面下游、滑坡、重要設施的位置、范圍、人口、戶數、責任人、河堤長度高度、歷史洪水位。
(三)、地質災害調查方法:
根據市國土部門確定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聯合國土部門到各監測點開展調查。
(四)、災害普查表填報:
根據省局統一印制的《12種氣象災情采集信息表》、《中小河流洪水普查表》、《滑坡災害風險普查表》錄入要求,填寫調查信息。
五、時間進度
6月17日-6月21日全市各觀測站點氣象災害統計
6月24日-7月5日開展鄉鎮級12種氣象災害普查、中小河流洪水及地質災害普查
7月8日-7月10日普查資料整理、錄入
7月11日-7月12日普查資料審核、匯總、上報
國發1號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十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國辦函【2013】35號文件提出的堅持把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地位的歷史機遇下,貴州畢節市加快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步伐,在防洪工程建設方面,注重新型堤防建設,強調防洪工程的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制定詳細的城市防洪規劃,防洪應急預案及減災技術及其措施。
1.洪澇災害的特點
季節性強。由于降雨季節分布不均勻,一般在夏季發生洪澇。 突發性強 由于山區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狹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時間內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澇災害。局部性洪澇為主 貴州地區的洪澇災害是以局部性洪澇為主。頻發率高 貴州山區的洪澇一般產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超過100mm或連續3天降雨量超過200mm,就可能引起洪澇災害。災害造成的損失嚴重,恢復難度大由于山洪、內澇、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濫,造成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極度毀壞,農田被毀,糧食無收,損失巨大。
2.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對實施環境創新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推進防洪工程建設,是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重要保證推進防洪工程建設,不僅是改善城市投資環境需要,也是重要保證。
(2)洪安全為根本,以發展為主題,適應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轉變。
(3)推進防洪工程建設,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發展是硬道理”。
(4)推進防洪工程建設,是構筑城市歷史文化的有效途徑。
3.我國目前小型水庫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設計標準低
目前我國的城市現存的小型水庫多數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受當時國家與城市的財力、技術條件的限制,設計標準低,部分小型水庫的設計標準完全達不到目前城市的防防標準,無法滿足防洪要求,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損壞嚴重。經過多年的運行,老化損壞嚴重,相當一部分工程帶病運行,不能充分發揮工程效益,這就需要國家水利部分發揮積極高效的行政水利管理。
3.2施工質量差
我國城市中的小型水庫大部分始建于年代,當時采取大兵團作戰施工方式,壩體填筑沒有按照施工規范進行施工,導致工程先天不足,普遍存在壩基、壩體滲漏,壩體單薄,溢洪道窄淺,存在安全隱患。
3.3工程設施不配套
城市中的大部分小型水庫部分大壩無護坡,經過多年運行,壩體沖刷嚴重,有的壩腳已出現陡坎,危急大壩安全。另外,大部分水庫未開挖非常溢洪道,個別水庫雖然開挖了非常溢洪道,但是標準較低,斷面窄淺,無法滿足泄洪要求。更為突出的是,大部分水庫處在無照明、無通訊設施、無防汛路、無防汛搶險物資、無人看管的“五無”狀態。
3.4管理經費投入不足,難以進行正常維護
城市的大多小型水庫,由于運行時間長,工程老化嚴重,存在諸多隱患,需要投入大量經費進行維修、養護、加固,工程破損日趨嚴重,隱患逐步加劇,防洪效益大大降低,個別水庫已失去防洪能力,每到汛期被迫空庫度汛,即浪費了雨洪資源,又阻礙了自然優勢的開拓。
3.5管理工作嚴重滯后
我國的部分城市的小型水庫,僅小部分水庫日常管理工作初具雛形,其余大部分水庫的各項指標均達不到我國防重汛的標準,而享有管理權限的鄉鎮政府僅汛期組織幾次現場檢查,對檢查發現的問題上報主管部門,便不了了之,平時根本無人問津。
4.防洪措施及對策
(1)當堤防和涵閘、泵站等穿堤建筑物出現險情或遭遇超標準洪水襲擊,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決口時,工程管理單位應迅速組織搶險,并在第一時間向可能淹沒的有關區域預警,同時向上級堤防管理部門和同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準確報告。當水庫水位超過汛限水位時,水庫管理單位應按照有管轄權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批準的洪水調度方案調度,其工程運行狀況應向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報告。當水庫出現險情時,水庫管理單位應立即在第一時間向下游預警,并迅速處置險情,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同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報告。
(2)防洪減災投資與集資政策研究。我國現有的防洪減災投資應主要靠財政撥款,但從長遠看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防汛搶險實用現代技術研究,在防汛搶險過程中,及時發現險情是搶險成功的關鍵環節。
(3)工程防洪措施。
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根據山區特點, 水土保持治理以生物措施為主,結合工程措施,輔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點抓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為單位,實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興建谷坊、塘壩、地頭水柜等攔沙蓄水工程,實施坡改梯地建設,搞砌墻保土,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對泥石流防治要采取“穩、攔、排、停、封、造”六個字對策,對滑坡防治要針對滑坡的成因、性質、發展趨勢和危害“對癥下藥”,采取“避、排、減、擋、填、護”六個字對策。
(4)非工程防洪措施。
加快貴州水利信息系統工程的建設 水利信息系統是一項采用現代化信息采集設備、通信工具、計算機網絡和決策支持手段,及時掌握水的有關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水旱災害損失和水土流失,達到科學調水用水,水資源保護為目的的系統工程。因此,要逐步建立水利信息系統體系,為領導防洪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要依據洪水特點、防洪工程現狀、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等,對可能出現的不同類型洪水,制定不同類型的防洪搶險預案:水庫預案、河道預案、城鎮防洪預案。主要內容包括:防洪標準、指揮機構、物資調度、人員轉移、搶險隊伍、防洪調度措施等。
5.健全政策法規
(1)要盡快修訂和完善防洪規劃。
關鍵詞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建議;山東陽信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15-02
農業生產是在自然氣候環境下所產生的社會與自然的生產過程,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部分都與自然天氣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伴隨著我國農業生產不斷發展,在生產這一過程中,因為天氣異常或者由于天氣變化所導致的農作物產量減產等行為,稱之為農業氣象災害。當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這些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還給農民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分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關農業生產當地的氣候變化,才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控制,更好地防災減災。
眾所周知,農作物在其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同時需補充營養,但是這些條件的前提需要明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現如今,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活動的變化,致使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由于全球氣候急速變暖,再加之一些極端天氣的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良影響,同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致使農業減產甚至顆粒不收。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更需要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和氣象服務工作,同時根據不同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御,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高氣象工作的服務水平。
1 陽信縣氣象災害概況
根據近30年陽信縣氣象災害記錄資料分析,陽信縣境內經常發生的自然氣象災害有干旱、澇災、暴雨、冰雹、大風、干熱風、連陰雨、霜凍、低溫等。其中旱、澇災害是陽信縣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常頻繁交替發生。有歷史記錄資料以來,1986―2015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出現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澇每3.0年一次,是氣象災害中導致農業生產損失最大的災害,且旱災明顯少于澇災。2010年8月陽信縣境內出現連續暴雨天氣,累計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縣9個鄉鎮全部受災,農田大面積積水,排水困難,內澇嚴重。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因抗災能力差,倒塌嚴重。據統計,全縣農田受災面積34 680 hm2,絕產面積6 759 hm2;損壞房屋6 395間,倒塌房屋5 855間;轉移人員7 488人;受災人口136 000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7 530萬元。
大風冰雹災害是影響陽信縣農業生產的第二大氣象災害。大風多發生于春季,其次為夏季,夏季大風多伴有雷雨冰雹發生。冰雹一般多出現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風冰雹災害發生幾率為36.7%,在自然災害中僅次于洪澇。
2 陽信縣主要氣象災害
2.1 干旱災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使農作物處于缺水的狀態下,無法正常地生長。這種現象存在的時間越長,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越大,會出現減產和絕收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農作物死亡,給農民的經濟損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陽信縣干旱發生類型主要分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連旱等,其中以夏旱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春旱和秋冬連旱影響時間最長。
2.2 洪澇災害
澇災是影響陽信縣農業生產的最主要自然災害,這一災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災、濕災以及澇災3種類型。引發洪澇災害的原因眾多,造成陽信縣澇災發生的最常見、影響最大的因素為強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時強降水和大范圍持續性強降水。根據陽信縣土壤結構和地理環境,短時強降水或持續性強降水一旦達到暴雨或以上量級,受影響農田中會出現大量積水,若積水無法及時排出,會造成局部或大范圍農田發生內澇,致使農作物大量減產甚至絕收。
2.3 大風冰雹災害
大風冰雹災害是災害性天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旱澇災害更具影響范圍廣、局地性強、時間短、突發生明顯等特點。由于天氣系統的不穩定,在大氣中形成強對流天氣,經過大氣的動力和熱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響,加劇了風雹天氣的產生。大風冰雹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較為嚴重,出現時會對農作物的枝葉、莖稈和果實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且不利恢復,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陽信縣大范圍種植梨樹,鴨梨生產在農業經濟生產中占重要地位,大風冰雹災害性天氣的出現往往致使鴨梨大范圍落果、果實受損,影響鴨梨品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災害的預防措施
對于干旱的預防,氣象部門應該做好中長期氣候趨勢的預測分析工作,加強對天氣系統變化的監測,及時做好預警,給農民提供完善的農業生產建議。根據天氣形勢的發展,適時開展人工降雨(雪)作業,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給。另外,還應該重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通過推廣節水灌溉的形式,加強植被建設,對預防農作物旱情發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澇災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澇災害是夏季發生頻率最高的氣象災害之一,具有范圍廣、強度大等特點。預防暴雨災害,一是要早預報、早預防,氣象部門根據天氣形勢的發展及早做出預報,各部門及時做好準備,為提前防御打下基礎。二是要做好天氣跟蹤服務,一旦縣域內降水量接近或達到暴雨,氣象部門應及時暴雨預警信號,并密切監視天氣過程勢態發展,第一時間為領導決策和農民防災提供可靠的氣象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充分掌握,及時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關部門做好防洪工程建設和防洪防御機制,加強對農田內部水的排澇工作,注重排澇設施的維護,降低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4 建議
4.1 構建完善的災害防御體系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由于農業生產和氣象變化密切相關,因此政府相關單位要重視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統一部署,協調各個部門,聯合協作,共同防御氣象災害,建立科學有效的防御體系。對氣象災害的發生能夠做好提前的預案,進行有組織的防御、指揮。另外,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在氣象災害發生時進行預防,做好監測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門的通力配合下,把氣象災害的破壞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氣象規律,調整農業布局
造成氣象災害的原因主要與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相關,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在預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方面對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進行了解。氣象工作人員要根據氣象變化做好監測,及時對災害發生進行測報,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災害預警。在農業生產過程要進行合理的農業生產布局,增強抗災減災的能力,保障農業高效和優質生產。
4.3 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首先,對農業生產中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大力宣傳,提高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明確在農業生產中氣象災害產生的原因與破壞力,明確預防災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氣象災害時,也能夠快速合理地進行響應,達到預防災害的效果;其次,增強氣象工作人員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災意識,增加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減少氣象災害所帶來的農業損失,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總效益。
4.4 建立農業災害保險與補貼機制
由政府主導,并不斷探索適合我國農業災害保險的機制工作,聯合商業保險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入,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統一協調,建立保險新模式,避免農業生產過程中因為氣象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補貼模式,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穩定農業發展。
4.5 增強生態環保意識
造成氣象災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環境的變化,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規律,科學有效地開發土地資源,并利用我國水資源,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同時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統籌安排農業生產活動,避免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環境出現改變甚至惡化情況的產生,盡量避免由于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氣象災害。
5 結語
總而言之,需要認識氣象災害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并將科研和氣象業務結合,同時依照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對相關農業氣象工作展開相應的分析,從而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氣象服務。另外,建立氣象服務管理體系,做好對于突發事故或者重大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理。農業生產本身會受到氣象變化影響,所以需要加強氣象災害工作的監測和預測,重視農業生產中因為氣象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增強預防氣象災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減少作物受災情況的發生,保障作物的增產增收,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6 參考文獻
[1] 于璐,蔣慧亮,王春華,等.淺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發展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6(3):156.
[2] 李建朝.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6(4):296.
今年入汛特別是6月下旬以來,我省多次出現全省性大范圍的強降水天氣過程,局部地區暴雨、大暴雨突出。受強降雨影響,滇東北、滇中、滇西南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昭通市鎮雄縣、威信縣發生了50年來最大的強降水,造成嚴重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災害。昆明市發生了自1986年以來最大的強降水,內澇嚴重,一度造成航班延誤、交通癱瘓、人員被洪水圍困,大量良田受淹、農田水利設施嚴重受損。據統計,全省16個州市134個縣次、295.1萬人受災,9個城市受淹,因災死亡40人、失蹤5人、緊急轉移安置20200多人,房屋倒塌5500多間、受損42200多間,死亡大牲畜1160頭,農作物受災13.2千公頃、絕收1.83千公頃,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96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7.02億元。伴隨著洪澇災害的偏重發生,農作物受災較重,加上稻飛虱等病蟲害爆發早、來勢猛、危害重,以及農資價格上揚等不利因素,給糧食生產造成較大影響。為積極應對當前防汛工作的嚴峻形勢,抓好防汛抗洪和以水稻、玉米、烤煙、馬鈴薯為重點的大春糧經作物中耕管理及晚秋作物生產,確保今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省人民政府要求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積極行動起來,認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實抓好當前防汛抗洪工作
(一)進一步強化防汛責任制。當前是防汛抗洪工作的關鍵時期,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立足于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切實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主的各項防汛制度,按照應急預案要求,對防汛隊伍組織、工程檢測巡查、應急物資準備、搶險救災等都要明確任務、落實責任。防汛責任人要靠前指揮、深入一線,扎實抓好防汛抗洪和搶險救災工作,確保抗洪搶險工作高效有序進行。
(二)抓好雨情汛情監測預報。汛期的雨情汛情變化較快,隨時可能有突發暴雨和洪澇災害。各級氣象、水利部門要高度重視汛期氣象預報和汛情監測工作,加強監測力量,密切監視天氣和汛情的變化,及時準確地對雨情和水情進行滾動預報。特別要加強局部性、突發性災害的監測預報,準確分析影響時間、程度和范圍,及時預警信息。
(三)確保重要設施防洪安全。要嚴格執行汛期調度運行計劃,確保主要江河湖泊、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大中型水電站,以及重點防洪城市、學校校舍、工礦企業、民航鐵路公路設施、監獄設施、農墾設施的安全度汛。城市建設部門及有關單位,要采取措施加強排澇設施建設和應急排澇工作,保障城區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盡最大努力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四)加強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各地要針對山洪災害突發性強、破壞性大、預警預報難等特點,修訂完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對山洪災害預測預報、預警、人員撤離安置、生活保障及衛生防疫等各個環節都要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周密安排。對山洪災害隱患點,要增派人員實施24小時監控,一旦發現險情征兆,要迅速發出預警,及時組織受威脅人員轉移,按照有關處置程序及時啟動相應應急預案,避免出現重大人員傷亡。
(五)安排好受災群眾生產生活。要加大受災地區資金物資投入力度,保證受災群眾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有干凈飲用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時救治。要高度重視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防止災后發生疫病流行。統籌抓好災區的社會治安,確保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組織發動廣大干部群眾抗災自救、恢復生產和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二、認真落實大春作物中耕管理措施
(一)搞好作物田間管理。要及時組織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幫助農民群眾搞好大春作物中耕管理。南部雙季稻地區已成熟的早中稻,要抓住天晴的有利時機及時收割;南部及河谷地區在正常節令栽插的水稻,已處于分蘗期,隨著氣溫升高,要進行撤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中部和北部地區由于水稻移栽后氣溫、水溫低,根系生長緩慢、返青期長、分蘗少,要及時加強水肥管理進行提苗壯苗;正常節令內播種的玉米和馬鈴薯等旱糧和烤煙等作物,要重點進行中耕松土、培土、起壟、除草和追施肥料,并做好開溝排澇等工作;因旱災重種、補種和補栽的,要及時進行查苗補缺;地膜覆蓋的要及時破膜放苗,追施提苗肥,確保苗齊苗壯。
(二)有效防治作物病蟲害。要充分認識稻飛虱等重大植物疫情和作物病蟲害的嚴重危害性以及當前防治工作的嚴峻形勢,進一步加強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及防治技術指導工作,迅速組織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做到病蟲害早發現、早防治、早控制,使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要大力開展專業化防治和統防統治,搞好防控技術培訓、宣傳與指導,努力把各項技術傳授到農戶,落實到地塊,嚴防植物病蟲害大面積爆發。省農業廳要派出工作組深入植物病蟲害嚴重的州市,指導和幫助做好防治工作。
關鍵詞 農業;主要災害;避災農業;問題;對策;湖北隨州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297-03
農業是露天工廠,農業生產過程就是與自然博弈的過程。由于隨州市地處南北過渡地帶,南方的洪澇、高溫熱害和北方的干旱、低溫凍害等災害在隨州市均有發生。一方面,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另一方面,農業設施的防災避災能力相對較弱,隨州市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觀。為了減輕災害的損失,隨州市不少地方的農民進行了多種避災農業的栽培實踐與探索,現將各地避災農業的實踐進行總結,并對今后隨州市發展避災農業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1 隨州市農業災害的種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隨州市是農業災害多發、重發地區,農業災害種類多、范圍廣、頻次高、危害重。影響隨州市的農業災害有10余種,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有4種:干旱、低溫凍害、暴雨洪澇和農作物病蟲害。近10年來,農業災害每年都給隨州市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造成較大損失和影響,一般直接經濟損失約占當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占總增量的10%左右。
1.1 低溫災害
低溫對農業造成的危害分低溫凍害和低溫冷害。隨州市低溫凍害一般發生在12月至次年2月,低溫冷害一般發生在早春3―4月,秋季11月。
2008年1月隨州市發生冰凍雪災,1月11―30日,累計降水量75.3 mm,平均積雪厚度達20 cm,日平均氣溫-2.4 ℃,極端低溫達到-11.6 ℃,全省最低。
持續雨雪和低溫天氣,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和重大損失,農業直接經濟損失5.043億元。全市小麥受災面積2.81萬hm2,成災面積1.42萬hm2;油菜受災面積9 533.33 hm2,成災面積5 133.33 hm2;蔬菜受災面積8 000 hm2,成災面積4 600 hm2;菜豌豆受災面積2 400 hm2,成災面積1 666.67 hm2;馬鈴薯爛種15%~20%;全市366.67 hm2蔬菜大棚設施遭到破壞,其中倒塌1 500個,損壞4 500余個;全市12萬棚袋料香菇約有1.8萬棚損毀,第2茬菇的幼蕾大部分凍死,產量下降近30%,品質下降2個等級,每袋損失2~3元,損失1.2億元;全市約9 333.33 hm2茶葉普遍受凍,嚴重受凍的占70%,當年減產50%以上,其中完全凍死的約3 333.33 hm2,當年基本絕收。
1.2 干旱災害
據史料記載,自宋朝以來,隨州市發生持續3年以上的干旱達27次之多,連續4年以上的干旱有6次,連續7年以上的干旱1次。1949―1989年41年間,隨州市嚴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約4年1次;1990―2007年18年間,嚴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每2年1次。
2010―2014年,隨州市連續5年大旱,特別是2012年的特大干旱,降雨量蓄水量之少、旱情之重是隨州市有水文和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年。表現為“三個歷史罕見”:一是降雨量、蓄水量之少為歷史罕見。截至10月10日,全市累計平均降雨量為514.8 mm,比多年同期少40%。全市各類水利設施蓄水只有4.07億m3,比多年同期少66%。旱情最嚴重時,全市12.94萬口堰塘干涸,占總數的77%;366條河溪斷流,占總數的78.5%;4座大型、6座中型、528座小型水庫接近死水位或死水位以下,占總數的77%。二是干旱覆蓋面之廣為歷史罕見。高峰期,全市東西南北處處受旱,在田農作物共有11.68萬hm2受旱,占農作物總面積的69.54%,其中重旱面積4.38萬hm2,占農作物總面積的26.06%,絕收面積8 360 hm2,占農作物總面積的4.98%。三是干旱損失之大為歷史罕見。全市連續25個月未發生地表徑流的有效降雨,8月以前,累計降雨量僅相當于多年同期降雨量的50%左右。特別是7―8月持續出現晴熱高溫天氣,平均氣溫在35 ℃以上有23 d,比常年同期氣溫偏高1~2 ℃,“伏天滴雨未下”前所未有。而此時正值水稻、棉花、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需水關鍵時期,此時缺水受旱造成作物嚴重減產甚至絕收。據統計,2011年全市農業因干旱造成直接損失12.43億元。
1.3 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是指某一時段內降水過多,排水不暢,使農田集水成災,導致農作物產量明顯下降以至絕收。隨州市洪澇災害有梅澇(6月至7月中旬)、盛夏澇(7月下旬至8月)、春澇(3―5月)、秋澇(9―10月)。
2010年7月17日,隨州市發生特大洪災,7月16日20:00至7月17日8:00,隨州市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伴有陣風5~6級。全市平均降雨量114.2 mm,降雨量50 mm以上的鄉鎮有33個,降水量100 mm以上的鄉鎮18個,其中降雨量200 mm以上的鄉鎮辦8個。廣水市城區7月16日23:00至17日3:00,4 h內降雨239 mm,是廣水市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強降雨。7月18―19日隨州又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造成了隨州市3座中型水庫超汛限水位,157座小型水庫溢洪。洪澇災害對當年農業生產尤其是中稻孕穗造成了巨大影響,直接影響中稻生育進度,間接影響穗數和粒數。據調查統計,全市中稻受災面積6.33萬hm2,占中稻面積的(下同)56%,其中成災面積1.4萬hm2,占12.4%,絕收面積2 333.33 hm2,占2.1%。據測算,7月洪澇災害造成中稻減產1.8萬t,直接經濟損失3 600萬元。
1.4 農作物病蟲害
隨州市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常年發生面積53.33萬公頃次左右,其中水稻病蟲害發生面積33.33萬公頃次,小麥病蟲害發生面積13.33萬hm2,其他作物6.67萬公頃次。隨州市危害水稻的主要是“三蟲三病”,即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稻瘟病、紋枯病、穗期綜合癥;對小麥危害大的主要是條銹病、白粉病、赤霉病。據統計分析,隨州市農作物病蟲害每年造成的產量損失占總產量的5%左右,防治病蟲害每年能挽回產量損失25萬~30萬t,2006年隨州市第4代稻飛大發生,發生面積達到5.87萬hm2,造成中稻產量損失預計近10萬t,防治后挽回7萬t。
2 隨州市發展避災農業的主要做法
在抵抗自然災害的實踐中,隨州市形成了一整套避災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
2.1 調整種植業結構
近幾年來,隨州市圍繞國家的產業政策,立足本地優勢資源,本著突出地方特色產品積極開展種植業結構調整。通過調整,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了抵抗各種自然災害能力,培植壯大特色產業。
2.1.1 堅持不懈地抓好糧食生產。糧食作物在隨州市種植歷史最悠久、種植面積最大,說明糧食作物最適應隨州市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抗災能力最強。發展糧食的主要措施是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深化糧食結構調整,壓減中稻、小麥,多種馬鈴薯、玉米,以糧調糧,增糧增收,加快推廣優質品種,迅速提升稻米品質,改變了長期以來隨州“務工米”“學生米”的狀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
2.1.2 把食用菌產業當作重要避災產業來抓。5年的大旱,隨州市糧食、蔬菜、水果、水產、畜牧等產業均受到重大損失,但食用菌產業不僅沒遭受損失,反而不斷發展壯大。在食用菌產業上,堅持“資源轉換、品種轉型”的原則,以節本、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板塊建設、標準化生產和品牌整合為抓手,促進了全市木腐菌穩步發展,草腐菌快速發展。
2.1.3 發展馬鈴薯、菜豌豆、大蒜、優質桃等高效產業避災。通過算經濟賬發動,辦示范樣板帶動,爭項目資金拉動等多種方式,有力地促進了四大高效農業板塊面積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據統計,2015年全市馬鈴薯板塊達到6 800 hm2,菜豌豆板塊達到5 933.33 hm2,大蒜板塊達到6 133.33 hm2,優質桃板塊達到7 200 hm2,而且效益均十分可觀。相同面積下,種馬鈴薯、大蒜、菜豌豆和油桃的效益分別是種小麥的7、5、3、8倍。
2.2 發展高效種植模式
在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生產實踐中,隨州市創造出了許多糧菜兼作、錢糧雙豐的高效栽培技術模式,這些高效種植模式,充分遵循自然規律,避害趨利,在災害年景能將損失降到最低。近年來,隨州市常年推廣各類高效栽培模式3萬hm2。如馬鈴薯―中稻、菜豌豆―中稻、大蒜―中稻、泡泡青―中稻。這些栽培模式都具有投資少、效益高、風險小、易掌握的優點。馬鈴薯一般產量26.25~30.00 t/hm2,高的可達60 t/hm2以上,平均產值3萬元/hm2左右,純收入是小麥的5~7倍。馬鈴薯―中稻、菜豌豆―中稻、大蒜―中稻、泡泡青―中稻一般純收入比傳統麥稻連作增加1.50萬~2.25萬元/hm2。推廣這些高效栽培模式,既保持了糧食生產的綜合能力,又提高了種植業綜合效益;既符合國家保持糧食穩定增長的產業政策,又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2.3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全市累計建成大小水庫699座(大型7座、中型21座、小型571座),堰塘土當壩16.78萬口,泵站610座,灌溉干渠逾2 000 km,基本形成了以水庫為骨干,以堰塘為基礎,以泵站為補充,以渠系為紐帶,蓄、引、提、灌相結合的水利工程體系。
2.4 發展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生產占用土地少,不與糧爭地,產能高,效益好,改變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大幅度增加復種指數和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耕地和光、溫、水、氣等資源利用率,提高了抗災能力,提高了質量安全水平。近年來,隨州市設施農業快速發展,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截至2015年全市設施農業面積9 013.33 hm2。
2.5 推廣抗病蟲作物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
20世紀80―90年代棉花棉鈴蟲在我國棉區發生嚴重,隨后在全國范圍內大量推廣種植抗蟲棉品種,從而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棉鈴蟲的危害。此外,中稻旱育秧技術、農作物免耕技術、小麥中稻直播技術、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保水保肥料技術等都是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先進適用技術,應繼續大力推廣。
3 目前存在的問題
隨州市農業目前整體防災意識低、抗災能力差、避災措施少,發展避災農業還存在不少問題。
3.1 對農業災害認識不足,防災、抗災、避災意識薄弱
一方面農民成為獨立的生產經營者雖然已達30余年,但卻尚未形成生產經營者應當具有的防災避災意識,不少農民認為防災避災是政府和部門的事,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未能主動地進行防災避災,如在種植業中較普遍的存在重種植輕植保,在畜牧業中較普遍的存在重發展輕預防的現象;另一方面政府及有關部門尚未形成防災、抗災、避災的應急機制和制度,抗災措施和技術尚未成熟,從而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災害不同程度的發生,使某些本可以是輕災、小災的變成了重災、大災。
3.2 現有種植模式超出自然生態和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避災能力弱
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水利設施的保障能力減弱,另一方面在種植結構上,水稻種植面積過大,抵抗旱災能力弱,目前的蓄水量遠不能滿足隨州市常年水稻種植的需求。
3.3 農業避災抗災的作物品種較少、技術儲備不足
農作物品種抗病能力不強。如小麥的條銹病、水稻的稻瘟病在全省范圍內幾乎年年都有發生,只不過是受災的程度不同而已,這其中既與當年的氣候、植保等因素有關,也與小麥、水稻品種的抗病能力有關。同時,對避災抗災的技術缺少研究、儲備和推廣,造成一旦災害來臨,缺少相應的應對技術措施。
【關鍵詞】水利工程 資源水利 側重問題
一、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水利工程的質量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水利發展的新模式—資源水利這種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后代造福謀利,通過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提升水資源的利用質量,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水利工程的產生有兩個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資源。從水資源的利用來講,其可用的范圍非常的廣泛,涵蓋防洪、發電、供水等多種服務。其建設也是多方面的,壩。堤等不同類型的建筑物,每一項服務都是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可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二、水利工程想資源水利側重的必要性
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沒有了水其他一切便沒有了意義。二十世紀以后,由于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水利工程事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因此人們對于水資源質量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第二,隨著大批農民工進城,城市生活用水急劇增加,超出了地區供水的能力范圍;第三、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和工業污水也在不斷增加,人類可以利用的水資源不斷減少,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在這些形勢影響之下,既使大力興建水利工程也無法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只有向資源水利側重,重視研究和科學開發水資源,從而滿足工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用水需求。這種做法也順應了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有利于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資源水利的特點
1、經濟節約
資源型水利就是在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上產生的。大體上有三種途徑:對現有資源的合理分配;節約用水和加強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礎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給。
2、采用新制度、新體系
與傳統的水利資源管理不同,新的資源水利提出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強調資源的管理和優化,不再以工程措施為主,現在是資源優化為主要措施創建新的體制。
3、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方針
當前,環境問題是最具焦點性的問題,資源水利的提出也得到各界的認同。提出資源水利的觀點就是為了滿足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強調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四、水力資源向資源水利側重的主要內容
1、首先要大力扭轉人們對傳統水利工程的觀點,宣傳資源水利的優點
傳統的水利工程觀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從自然中獲取人類所需要的水資源,同時也為了解決和預防洪澇災害。我們現在要向資源水利側重,就是為了彌補在解決洪澇災害中造成水資源浪費的失誤,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大力推進資源水利的發展進程,更加明確水利工程的工作對象和工作內容
傳統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決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而資源水利主要是通過研究社會經濟經濟和水資源的關系來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為水利事業制定一個經濟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同時,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資源水利主要側重于水資源的調查分析、科學開發、節約和保護來解決水資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問題。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只是資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資源水利的工作中,對它們的要求層次更多,更加注重各個工程的科學合理性,從而使水利工程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3、資源水利完善了傳統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對社會各部門的水資源的利用和排放進行科學的管理
相關的水利部門應該對于社會各部門的用水要進行合理計劃,以解決城市用水的供不應求和無限制使用等問題。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適當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五、當前的水利工作要注意以下四點
1、水利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2、解決我們面臨的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環境惡化三大問題,要注意綜合治理、統一管理,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
3、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六個方面,當前要特別重視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問題。
4、水利一定要認真研究經濟問題,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六、如何推動水利工程向資源水利側重的進程發展
資源水利是一種新觀念,是在傳統水利工程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深入,不斷完善水利工程體制。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如何推動水利工程向資源水利側重的發展進程。第一,對廣大的水利工作者進行宣傳教育,強化他們對資源水利的認識和了解,讓他們樹立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以方面推動資源水利的發展進程;第二,加強對水資源的科學管理,以促進水利工程向資源水利側重工作的全面進行。對于水資源的凈化要嚴把質量關,實行統一的管理,并且不斷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規,實現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政府應該做好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宣傳工作,轉變市民用水觀念。如在農業發面大力推廣滴灌技術,以節約水資源。在工業方面把那些高耗水產業安排在河流下游以減少對水資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培養一批高素質水利技術人員,不斷建立健全相應的水資源管理機構,從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加強對水資源統一管理,推動水利工程向資源水利側重的發展進程。
七、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