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麻醉病人術后護理要點
時間:2023-09-25 17:27: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麻醉病人術后護理要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肩關節鏡手術 護理
肩關節鏡手術近幾年已在國內廣泛開展, 其具有創傷小、術野直觀、操作簡單等優點, 對肩關節病的確診和治療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肩關節鏡已成為治療肩關節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1)。由于肩關節空隙小, 手術技術要求高, 除了要求手術醫師具備高超的手術技巧以外,也需要高質量的護理配合,這樣才能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為探討肩關節鏡手術的配合與護理要點, 本研究對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自2010年2月至2014年10 月的85 例實施肩關節鏡檢查和治療的患者的手術配合與護理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手術均獲得成功。現將手術配合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實施肩關節鏡檢查和治療的患者85例, 男58 例, 女27 例, 年齡20 一56 歲, 平均41.6 歲。其中肩關節盂唇損傷縫合術6例, 肩袖損傷修補固定術32 例, 肩峰成型術8例, 肩袖鈣化灶清除術3例, 肩周炎松解擴張術23 例, 肩關節鏡檢查5例, 肩周炎關節內清理、關節滑膜清理術6例, 肩關節脫位行肩關節前方不穩修復2 例。麻醉方式為全麻氣管插管, 手術為“ 沙灘椅 ”,手術均獲得成功。
1.2手術配合與護理
1.2.1術前訪視 所有病人在術前對手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情緒,對術中隱私、手術效果、術后疼痛及康復等存在擔憂心理。因此手術室護士提前1 d 訪視病人,介紹手術室環境,說明肩關節鏡手術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特點,告訴病人手術目的、方法、安全性及病人需配合的要點,充分交流并進行心理輔導; 使病人在平靜的心理狀態下順利接受并配合完成手術(2)。
1.2.2手術器械與儀器準備 肩關節鏡手術因其部位特殊、手術操作復雜,術前充分的準備非常關鍵。除常規器械和用物外,另需準備肩關節鏡特殊器械,規格不同的肩關節穿刺器、等離子射頻刀、關節刨削刀、肩關節鏡下縫合的專用成套器械及內固定材料等(3)。
儀器準備:使用Smith&Nephew全套關節鏡設備及攝像成像系統,采用直徑4.0mm、30°廣角關節鏡鏡頭,巡回護士將光導、攝像、刨削器正確連接,放于手術醫生方便操作位置。
1.2.3 麻醉準備 麻醉前術者、護士、麻醉師三方核對病人,保證病人、手術部位正確無誤,在健側上肢或下肢建立可靠的靜脈通路并妥善固定。必要時配合麻醉醫生做好病人的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穿刺,以便必要時對病人進行術中控制性降壓。一般由麻醉醫生根據情況,將收縮壓維持在< 100 mmHg(4,5)。麻醉成功后擺放手術,采用沙灘椅位,注意避免麻醉導管的受壓或扭曲(6)。
1.2.4術中配合
洗手護士配合( 1) 常規消毒,手術一助消毒,消毒范圍包括肩部和整個上肢,護士應及時傳遞各類鋪單.常規鋪巾,患肢手部用無菌繃帶包裹、外用無菌薄膜保護以防漏水,鋪巾全部使用防水鋪巾,切口及手術區域貼碘膜保護。引流袋的末端連接引流管至污水收集桶。( 2) 配合手術步驟,器械護士必須熟悉手術器械的名稱及手術步驟,及時、準確的傳遞各類器械。具體工作包括: 協助術者連接、整理攝像線、光纖、刨削器、等離子刀、灌注管、負壓吸引管,并確保其性能完好。手術結束時配合完成切口的縫合與包扎固定。
巡回護士配合(1) 術前與術者、麻醉師核對患者和患側準確無誤。(2) 手術采用沙灘椅位,術前予病人踝、膝、髖部等用抗壓軟墊保護,避免壓瘡(7)。(3)采用保溫墊,做好保暖措施,及時調節室內空調溫度。(4) 手術采用液壓灌注系統,要準備充足的灌注液備用。及時關注血壓變化及術中視野清晰度變化,及時提醒麻醉師或醫生,調整血壓或灌注泵壓力。(5) 及時檢查、確保各類引流設備正常運轉。(6) 時刻關注手術的進展,使用一次性鉚釘等高值耗材時,應與醫生共同確認型號后開啟包裝并做好登記工作。(7) 控制進入手術室的人員數量,嚴格控制感染危險因素。
1.3術后護理 術畢,應妥善包扎、使用肩肘固定帶、穩妥固定,防止敷料脫位。因術中大量液體灌注,個別病人局部腫脹明顯,嚴重者甚至出現急性肺水腫,應仔細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病情平穩后送返病房做好交接班工作。肩關節鏡器械精密、價格昂貴,術后應仔細清洗、定期保養、專人保管,并做好登記工作。
2 結果
85例手術術中配合默契,手術順利完成,無術后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肩關節手術特點需要一種特殊的手術稱為沙灘椅位。擺置時要特別注意保護患者皮膚、血管、神經,避免壓瘡,同時要保護各種管道通暢,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肩關節鏡手術無法使用止血帶,病人有時需要手術中控制血壓。護士要掌握病人基礎、術前、術中血壓的動態變化,為手術中控制性降壓提供依據。為減少術野的出血,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1) 關節腔的灌注液中每3 000ml 袋鹽中加鹽酸腎上腺素1ml 維持術中灌注;2) 灌注液懸掛的高度距手術關節1.2-1.5m ;3) 根據術中關節腔出血情況和手術野清晰程度,選擇兩路液體灌注。
總結本組85例手術的成功經驗,筆者體會在手術配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術后出現感染并發癥導致手術失敗。(2)熟悉手術步驟,熟練掌握各種相關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手術中與手術醫師配合默契,保證手術順利進行。(3)熟練掌握有關儀器的性能和用法,嚴格按操作規程執行以提高儀器的使用率、完好率,降低故障率。(4)注意術后器械的清洗和養護(4,5)。
通過配合肩關節鏡手術,我們不僅掌握了具體的工作方法,而且體會到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掌握新技術,跟上科技發展步伐,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圍手術期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鄭沖,瞿玉興. 肩關節鏡治療新進展[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23):1795-1797.
[2] 王亞平. 肩關節鏡手術的護理配合[J]. 上海護理,2005,5(4):31-32.
[3] 劉玉杰,蔡胥,王志剛,等. 關節鏡輔助下小切口修復肩袖損傷[J]. 中華手外科雜志,2005,21(1):17-18.
[4] 鄭國娣,秦義方.肩關節鏡的手術護理配合方法探討[J]. 浙江醫學, 2012, 32( 8) : 1281 - 1282.
[5] 王維凱,徐國紅,蔣恒,等.肩關節鏡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處理[J].浙江醫學教育,2012,11( 5) : 57 - 58.
【關鍵詞】術前 術后訪視 重要性
手術室整體護理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術前、術后訪視,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和特殊情況,它可使護士充分評估手術患者心理、生理、社會等各方面的情況,制定護理計劃,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患者術前的、恐懼、焦慮情緒,確定病人的護理要點,目標及要實施的護理措施,更好地配合手術。
我院手術室2005年針對手術前、手術后進行訪視工作的。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9年對4472例住院手術患者實施了術前、術后訪視評價記錄觀察,收到了滿意的效果。其中, 15歲及以下兒童328例,60歲以上老年患者924例,其它年齡3220例。全身麻醉手術1050例,硬膜外麻醉1545例,局部麻醉1359例,其它麻醉518例。
1.2 患者對術前、術后訪視的評價 隨機選擇430例患者進行訪視調查, (該調查由院其他人員電話方式進行),有411例患者對術前訪視作出了評價。其中85.4%的患者對術前訪視的效果持肯定態度,9.5%的患者對訪視效果評價一般, 5.1%的患者對術前、術后訪視工作提出了建議。
2 訪視方法
于手術前1天,對次日需要手術的患者進行訪視。先查閱需要手術病人的病歷,與主管醫生、護士交談,詳細了解病人心里活動及心里障礙等各方面情況。再與患者見面,進行術前指導,講解手術相關知識,術前、術后注意事項,術中配合要點等,同時分析患者的心理變化,提供正確的心理疏導,進行手術須知、疾病基本常識等內容宣教,,讓患者獲得更多信息取得患者密切配合,進行必要的護理體檢,包括觀察患者的皮膚、粘膜顏色等,訪視后填寫術前、術后訪視單,定期總結經驗并改進訪視方法。
3 討論
3.1 訪視時間的選擇 手術前訪視一般在術前1天下午進行,避開病人進食、午睡與探視者交談或醫生查房時間。選擇患者心情比較好的時候,每次訪視與患者交談時間一般在10分鐘,但也可根據患者的需要而定。有5.1%對訪視效果評價一般的患者中,大部分認為訪視時間過短,未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患者的建議顯示,他們希望術前訪視“早些日子進行”,說明患者希望術前訪視工作提前進行。如何加強與病人的聯系,術前訪視可否在病人決定了手術日期后就進行,這是一個值得大家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3.2 訪視時注意評估患者資料來源途徑多樣化 術前訪視除了要了解病情外,還需評估患者的家庭、社會、文化、心理情況等。病歷所提供的資料是有限的,從主管護士、醫生及患者家屬或同室病友處了解情況是必要的,有利于保證資料的準確性,正確判斷和分析患者術前的心理變化及其產生原因,并在術前訪視和術中護理時給予恰當的護理干預。
3.3 訪視目的講解 有助于患者正確認識手術室護理工作, 術前訪視主要是為了了解患者的情況和需求,為制定術中護理計劃提供依據,并進行術前宣教,幫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配合手術順利進行。多數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功能制護理階段,認為“手術室護士只在手術臺上與患者接觸”的舊觀念,對術前訪視工作缺乏正確認識和理解而心存疑慮。有個別患者因訪視護士自我介紹而緊張。這類患者一般診斷不明確,性格多疑,認為為什么對我這么重視?是不是我的病情重?手術很很復雜。經過耐心講解訪視目的后,所有患者都消除了疑慮和緊張,并能很好地配合訪視工作進行。
3.4 術前、訪視在交流技巧中的應用 與患者交流是術前訪視的主要過程,注意講話方式,合理運用語言及非語言交流技巧,取得其信任與好感。恰當的稱呼、語言禮貌簡潔,避免交流忌語和醫學術語如失敗、死亡、出現意外等,整潔的服裝、舉止文雅、和藹的微笑、親切的眼神,都將會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更加尊敬醫護人員;鼓勵患者及家屬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認真傾聽,對合理要求保證在術中予以滿足,讓患者感到放心,實事求是而有分寸地回答患者的問題,盡量保證與手術醫生口吻一致,不隨意夸大病情或手術效果,不對手術進行詳細說明,對不明白的事情不含糊地回答,對不便回答的問題以禮貌、委婉的方式回絕,做好保護性醫療措施,避免傷害患者自尊,注意保護患者隱私,以免造成患者的不安或引起醫療糾紛。
3.5 巡回護士對小兒患者的訪視時間要適當延長 小兒的依賴性強,讓其離開父母單獨進入手術間相對困難。需要和小兒玩耍、唱歌或跳舞讓他們盡早熟悉并喜歡和護士在一起,以適應手術環境。
3.6 術前、訪視宣教要符合患者的需求 根據術式、麻醉方式, 側重術前指導,如術前準備,術前禁食、水; 入手術室前避免貴重物品帶入,根據年齡、性別、文化程度, 對手術相關知識等的需求不同,術前訪視時要正確判斷,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應考慮開發多種形式的術前指導,將手術室環境設備、手術相關知識制成幻燈形式,讓病人觀看并予以解說,使宣教更形象、直接,取得更好的效果。
3.7 通過術前、術后訪視有利于提高手術室護士素質 為了能與患者更好地交流,護士需收集相關疾病的生理、病理、治療、護理等相關資料,學習護理心理、護理倫理、人際交流等知識,從而提高了護士學習的自覺性,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綜合素質,為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全面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術前、術后訪視是整體護理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具體實施,為評估患者的情況積累了資料,同時可緩沖患者術前的應激反應,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有利于麻醉、手術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患者術后的身心康復[1],也有利于護士自身素質的提高,確實收到術前、術后訪視所要達到的效果和目的。
3.8 手術后訪視 3日后對手術病人回訪,了解病人的手術恢復情況,征求反饋意見,解釋病人提出的護理問題,評估護理效果,針對問題不足之處,制定措施,總結經驗促進護理工作的提升。
[關鍵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配合
[中圖分類號]R68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01(2009)20-107-02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常用于緩解由于骨關節病導致的髖關節疼痛。老年人因生理性衰老的原因,機體儲備力降低,且常合并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老年性疾病,對手術和麻醉的耐受性降低,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又具創傷大、失血多、老年人多可出現骨水泥不良反應等特點,大大增加其手術的危險性。因此,加強手術護理可確保手術安全,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本文對30例關節疾患患者施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均安全順利,現將術中護理配合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關節疾患患者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30例(男性18例36髖,女性12例24髓),年齡35-50歲(平均41.8歲);雙側股骨頭缺血壞死15例,雙側髓關節骨關節炎10例,強直性脊柱炎致雙髖關節強直5例;病程1-40年(平均5.8年);術前髖關節功能按Harris標準評分為12-45分,平均27分。
1.2手術方法
15例患者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15例采用氣管內插管全麻。其中5例取仰臥位,術側臀部沙袋墊高,雙側同時消毒鋪單,行Smith-Peterson切口,一側手術完成后不再重新消毒,繼續做另一側。17例患者取側臥位行后路Moore切口,雙側分次消毒,完成一側手術后對側重新消毒鋪單、手術。12例55歲以上及3例55歲以下有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應用骨水泥性髖關節假體,7例55歲以下的患者應用非骨水泥性髖關節假體。手術過程按標準技術進行操作,術后常規引流、抗炎,老年患者不用止血藥,應用抗凝藥物3~5d。
2 結果
通過對30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的配合,術后無1例發生感染。對手術室護理滿意。
3 護理干預
3.1術前配合
3.1.1認真評估和做好心理護理手術室護士于術前1d到病房探視病人,了解病史和病情,注意患肢的血液循環、疼痛及皮膚情況,做自我介紹,說明探視的目的,針對患者存在的焦慮、緊張、擔憂和生理上的疼痛不適,用耐心和藹的態度,給予患者安慰和解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麻醉方式以及麻醉和手術的配合,讓患者消除對手術麻醉的恐懼感,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解除其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與家屬主動、愉快地配合手術。
3.1.2皮膚準備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率很高,應注意全身及局部清潔。高齡患者皮膚彈性減弱,備皮時動作應輕柔,避免皮膚損傷。注意全身皮膚是否有潛在感染征象,以便決定是否推遲手術及選擇最佳的手術時機。
3.1.3器械、物品、藥品的準備除備好骨科基礎器械外,另外需要準備由器械公司提供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的特殊器械,術前一定要熟悉專科特殊器械的使用,并檢查電鋸、電鉆的電量是否充足;手術所有器械敷料均采用高壓蒸氣滅菌和環氧已烷滅菌,常規準備高頻電刀、吸引器,必要時準備自體血液回收機。高齡患者手術中易發生麻醉意外和并發癥,應準備必要的急救器械及藥物,以防萬一。
3.2術中配合
3.2.1使患者平臥位,巡回護士建立靜脈通路,協助麻醉師給藥,一般選用全身麻醉。器械護士提前30min刷手上臺整理器械臺。認真檢查器械敷料的無菌效果,并與巡回護士一起清點器械、紗墊、紗布、縫針等。
3.2.2洗手護士配合常規消毒,鋪單,雙髖手術野貼手術薄膜,自髖關節作一個切口,暴露髖關節,切除關節囊,脫位髖關節,此時器械護士要準確及時傳遞刀、鑷、止血鉗、電凝止血和干紗布拭血,切除股骨頭,修整股骨頸,擴大髓腔,清理髖臼,安放入工髖臼,然后將金屬關節頭和金屬桿置入股骨,將塑料關節窩置入擴大了的骨盆關節凹,將人工關節固定好,徹底沖洗關節,徹底止血,人工關節附近放入負壓吸引管,經切口外皮膚上另戳一小切口中引出皮外,排出關節區多余的液體,固定,認真清點器械、紗墊、紗布、縫針等,然后分層縫合傷口,加壓包扎。同法做另一側。
3.2.3預防感染規范化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關節置換手術應安排在100級凈化手術間進行。如無此條件也應做好手術間清潔工作,術前1h空氣消毒機加紫外線燈消毒手術間空氣。在手術過程中,一次性物品由巡回護士開啟、洗手護士戴手套后拿取、隨時遮蓋器械并保持器械清潔;減少手術間人員流動,手術人員均穿后背遮蓋式手術衣、戴雙層手套、使用腿套及皮膚保護膜不使皮膚、術中使用抗生素鹽水不斷沖洗傷口、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均能有效地預防術中感染。
3.2.4巡回護士配合(1)規范化擺放及建立靜脈通道,固定病人髖部時,避免過緊而影響下肢血液循環,確保病人會的薄膜貼敷緊密。(2)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膚色及尿量。在使用骨水泥時病人血壓往往下降,應有效補充液體。(3)密切觀察手術進程,及時準備臺上所需的抗生素、生理鹽水、鹽酸腎上腺素及假體。(4)監督無菌技術操作,限制參觀人員。
3.3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及時為病人穿好衣服;轉運、搬動病人時注意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由于患肢旋轉而引起脫位。本組有一例患者因搬動不當引起脫位,后及時處理得到糾正。術后定期訪視患者,查看患者有無手術或麻醉后遺癥,并誠懇聽取患者對手術護理的意見,本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度達100%,康復良好。
4 討論
全面而又有針對性進行護理,能掌握高齡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術前了解病史和病情,掌握手術護理要點及熟練掌握手術步驟、特殊專科器械的應用,認真做好術前心理護理和準備。術中密切觀察手術進展,配合默契,嚴格無菌操作。關節置換術后感染是嚴重的并發癥,常導致手術失敗,不僅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也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預防感染是關鍵,預防感染的措施較其他骨科手術應更加嚴格。又因雙髖關節置換手術時間長,患者接人手術問,巡回護士建立靜脈通路后,立即靜脈輸入抗生素。術中盡量縮短手術時間,術中嚴格無菌操作。假體使用前用無菌敷料覆蓋,手術人員盡可能保持固定,減少進出,以盡量減少術后感染的發生目。
[參考文獻]
[1]任曉穎,肖順貞,全膝關節置換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反應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2):141―142。
[2]劉兵100例人工關節置換術后體溫的觀察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2):88―89。
[3]鄧瑩,楊楠芳,王延方,第三代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護理[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3,17(3):234―235。
【關鍵詞】 針藥復合麻醉 心臟手術 圍手術期 護理要點
1 精選病人
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對生理功能機體創傷和干擾都較大,針刺手術在患者清醒狀態下施行,對疼痛的耐受性因個體和性別有較大的差異,因而,并非所有的心臟病患者都能接受針刺手術。接受針刺心臟手術的患者年齡一般不應小于16歲。一般來說心臟病變復雜、手術時間估計較長,曾施行過心臟手術、縱隔心包有纖維增厚或有廣泛粘連者,都不是合適的手術對象。電針刺激穴位后,可激活機體網絡系統,調動機體的整合功能,對循環系統產生的雙向調節作用,極大地保護了病人的循環功能,提高了手術麻醉的安全性。因此,臨床上在麻醉誘導前使用電針穴位刺激,可有效地提高麻醉手術的安全性。
2 術前準備及護理干預
術前準備對針刺心臟手術的成功有很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鍛煉腹式呼吸和專門的心理訓練。
2.1 術前健康教育 在住院病人中,由于病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個人經歷各不相同,從而對疾病的認識各有差異,術前要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向病人及家屬講解針藥麻醉心臟手術的基本知識,解除病人的憂慮。
2.2 增強肺功能 心臟疾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肺部大都有淤血或炎癥的改變,重者甚至合并肺動脈高壓,而開胸的手術方式本身導致術后常出現肺部并發癥,繼發呼吸道感染,因此術前肺功能的鍛煉[1],術前呼吸道準備,改善呼吸功能顯得更尤為重要[2]。術前取持續低流量低濃度吸氧,3次/d ,1h/ 次。根據指端SPO2的變化隨時調整吸氧流量和濃度,使SPO2保持在95%以上。加強氧氣濕化,以防纖毛運動功能減弱。同時指導病人進行深呼吸訓練,增加肺活量。呼吸道分泌物較多者可給于霧化吸入。霧化時囑患者深呼吸,使藥物充分到達終末細支氣管,霧化吸入后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此時痰液較易于咳出[3]。
2.3 指導腹式呼吸[4]
術前進行為期2周的腹式呼吸訓練指導。即在胸前放置3kg重的沙袋以限制胸式呼吸,逐漸加重至5kg, 每次呼吸鍛煉持續30分鐘,每日3~4次,要求達到每分鐘做腹式呼吸10次以下而無氣憋不適為宜。
2.4 針感測試
電針穴位可通過多種途徑發揮穩定心血管功能的作用。針刺曲池降壓作用已經得到了臨床的肯定[5],另外電針內關可以調節腦組織中β內啡肽的含量,改善缺血心肌組織供血[6,7]。合谷可以降低咽喉部的敏感性,減少機體對氣管插管時心血管的應激反應,有人通過實驗后證實電針刺激合谷后可以顯著降低血漿52羥色胺濃度,提高人體痛閾[8]。
護士應協同醫生做好術前的針感測試,先以手法捻轉,有針感后接電針麻儀,通電刺激,針刺頻率為200次/分鐘左右,脈沖頻率為3~4Hz,輸出強度以病人耐受為準,一般誘導時間20~30 分鐘。護士予以準確記錄數據。
2.5 心理誘導
這是為了獲得較好的針麻效果而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因為在針麻手術中患者處于清醒狀態,除痛覺遲鈍外,其它感覺運動機能均保持正常狀態,積極的精神狀態可以通過大腦的調節功能,調動體內各器官組織以協同針刺的鎮痛效應。這方面的措施包括向患者介紹針麻的益處及手術前準備,手術中配合,手術后監測的具體方法、調整患者的情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使其有安全感等。
3 監護期護理
臨床觀察發現針刺復合全麻可增強麻醉效果,滿足較為大而復雜心臟手術對麻醉的基本需求,對心臟病人圍手術期的循環、免疫、應激反應均有一定調節作用,并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損傷,但是它仍然存在“三關”[9]難過的問題。我們在臨床上的護理側重點要隨之有所改變才能提高護理效果。
3.1 神經系統管理
觀察患者術后每小時觀察雙側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情況,定時觀察肢體活動情況[10]。如出現眼神呆滯,無法與他人交流,可給予頭部降溫、冬眠療法、靜脈使用神經營養藥,醫務人員予言語、音樂刺激[11]。
3.2 呼吸道管理
針藥復合麻醉因無需口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術后減少了因呼吸機而引起的呼吸道并發癥及感染問題,但因為病患的個體差異性,我們應常規在術后6h給予高濃度氧氣面罩持續氧氣吸入,后改一般鼻導管吸氧方式。 轉貼于
3.3 循環系統護理
針藥復合麻醉可能因個體差異性,對缺血缺氧的預處理不同可能導致循環血容量不足。
3.3.1 嚴密觀察患者一般情況 意識、膚色、四肢是否溫暖等。
3.3.2 嚴密監測心率 成人90~100次/分, 血壓(成人收縮壓100mmHg、脈壓差30mmHg、平均壓75mmHg),CVP(保持在6~10cmH2O)。
3.3.3 嚴密控制輸液速度,輸液量 成人30ml/kg/h。原則:排出量>入量。開始進食后靜脈輸液量相應逐漸減
少。
3.3.4 嚴密監測每小時尿量,計算24 小時總尿量。尿量應保持1~2ml/kg/h。1小時無尿,立即報告醫生。低心排使腎灌注壓低而導致尿少。根據CVP調整血容量,提高腎灌注。
4 營養的護理
心臟對營養不良特別敏感。在積極改善心功能的同時加強營養支持成為術后的主要問題。而在針藥復合麻醉下行心臟手術的病患可在術后6h以后即可試飲水,觀察無惡心嘔吐現象,即可在術后24小時內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普食,應指導患者選擇清淡、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營養狀況與針藥復合麻醉心臟疾病患者外科手術耐受力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5 小結
在采用現代科研手段肯定針刺復合麻醉在心臟外科手術中應用優越性的同時,與之相呼應的認真細致的圍手術期護理將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關鍵。有側重點地對病人實施嚴密的監護和規范化的護理,即是病人康復的有力保障,也為針藥復合麻醉-這項祖國古老而傳統的醫學在現代臨床大型心臟外科手術中的運用保駕護航。
參 考 文 獻
[1] 方文鳳,夏春芳.開胸手術圍術期加強呼吸道管理方法及效果分析醫學臨床研究.2008.25(9):1726.
[2] 張麗紅,周立芹.重癥瓣膜病患者圍手術期心功能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2007,1 (23):27228.
[3] 余同珍.病人咳嗽技巧的指導[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 (7):4072408.
[4] 周嘉,沈衛東,李國安,池浩,傅國祥,朱湛明.針刺復合麻醉下重度肺動脈瓣狹窄切開成形術.中圖針灸2007,27(3):203.
[5] 楊佃,周亮,賈真,等.曲池穴治療高血壓病的探討.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8 (5):338.
[6] 王華,張紅星.電針內關對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延髓中β內啡肽含量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4,8 (21):4 384.
[7] 劉強,楊琳,李振華,等.大鼠心臟神經與內關穴區正中神經投射同源關系及其遞質屬性的實驗研究.山東大學學(醫學版),2004,42 (1):99.
[8] 陳曉莉,宋開源.不同時辰電針軟組織損傷家兔合谷穴的鎮痛作用及對血漿52羥色胺的影響.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 24 (3):25.
[9] 黃龍祥.針刺麻醉50年-超越麻醉與手術,針刺研究,2008,33(6):363.
【關鍵詞】 手術室巡回護士 麻醉醫生 配合
麻醉是通過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體或局部暫時失去感覺,以達到無痛的目的,為手術治療或者其他醫療檢查提供條件[1]。臨床麻醉的目的除了消除疼痛、保障患者安全、創造良好手術條件外,還應對患者的各種生理功能進行監測、調節和控制,減少麻醉的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迅速恢復。手術室巡回護士除配合手術外,還需配合麻醉醫生開展工作。2010年1月—10月,我科共收治唇裂矯正手術患者123例,為提高手術的麻醉效果,本文詳細介紹了手術室護士與麻醉醫生配合的要點,現報道如下。
1.麻醉前的配合
1.1術前宣教與心理護理
術前手術室護士應對患者進行訪視,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向其介紹有關麻醉在手術中的重要性,及配合麻醉時的各種注意事項,并安慰鼓勵患者,解除其恐懼心理,使之能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接受麻醉和手術。麻醉前患者應禁食,以免嘔吐、窒息。有些患兒家長沒有執行禁食禁飲制度,會故意隱瞞。因此要詳細向家屬講明危險性,以確保患兒術中安全。
1.2手術室的溫、濕度控制
小兒患者體溫調節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使體溫發生變化[2]。應對等待麻醉患者進行必要的遮蓋保暖。患者在麻醉狀態下則往往部分或全部失去對外界溫、濕度自身適應性調節的能力。室溫過高影響患者散熱,可致高熱;室溫過低,會使機體散熱過快,特別是麻醉時間長,可使患者體溫下降致36℃以下,可以出現寒戰,心律失常等癥狀。尤其是兒童,可造成麻醉蘇醒延遲或呼吸抑制。術后并發肺炎等。因此,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維持患者正常體溫的基本保證。手術室護士應根據室內溫、濕度做適當的調節,使手術室溫度保持在22~25℃,相對濕度保持在40%~50%。術中靜脈輸注的液體應加溫輸入為宜。可將液體加溫至37℃左右。
1.3手術室設備的準備 各種麻醉設備、搶救器械應按固定位置,并保持其功能完好,以備使用時得心應手。
2.麻醉中的配合
2.1 輸液的配合
麻醉和手術中補充血容量是手術中循環管理的重要手段。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的合理輸液是保證手術患者安全的一個關鍵。手術室護士應選好靜脈進行穿刺,在麻醉醫生的指導下輸液,保證輸液通道通暢。在麻醉醫生指導下嚴格控制輸液量和輸液速度,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血容量穩定。手術中血液丟失是很常見的。應協助麻醉醫生密切觀察手術中失血情況。如吸引量、紗布塊的血量。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麻醉醫師及手術醫生進行處理。
2.2 的擺放
手術室護士應在麻醉開始前協助麻醉醫生擺好患者,以利于各種麻醉操作的順利進行。全麻病人,應仰頭平臥位。手術中常需要將患者安置成適合手術需要的。在正常狀態下,改變可通過機體的自身調節,以適應其變化,而對于麻醉患者,由于全身或部分知覺已喪失,肌肉松弛,保護性反射消失,患者已失去自身調節的能力。因此,的變化可導致呼吸和循環等調節功能的紊亂。護士應協同麻醉醫生安置好,以保證呼吸道通暢,維持循環系統的穩定,避免神經損傷或骨突出部位皮膚受壓。
2.3 氣管插管的配合
手術室護士應密切配合麻醉醫生完成全身麻醉的誘導、維持及蘇醒期的各個階段。應全面了解全身麻醉常用藥的性質、作用、用法、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等。積極協助麻醉醫生進行靜脈給藥,誘導后迅速配合麻醉醫師插管。在維持麻醉期間,嚴格按麻醉醫生醫囑給藥,所用藥嚴格核對,同時嚴密觀察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全麻蘇醒期間,調整,以利于吸痰和保持呼吸道通暢,用約束帶加以束縛和床旁看護,防止患者在蘇醒期過程中因煩躁而墜床。
2.4 密切觀察并積極參與搶救
手術室護士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搶救技術,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各種病情的變化,及時報告麻醉醫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心跳驟停的搶救等。此外,手術室護士工作應做到緊張而有秩序,掌握各種搶救藥物的特點、方法,以便在搶救中及時準確地用藥。同時應熟悉各種監護儀及除顫儀的使用方法,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與麻醉醫生配合默契,避免延誤搶救時機。
3.麻醉手術后的配合
3.1 術畢護理 手術完畢,護士應與麻醉醫生一同護送病人回病房。并與病房護士認真做好交接班。
3.2 隨訪 術后要加強隨訪,了解病人術后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了解術后恢復情況,是否存在麻醉護理的不良后果。聽取手術病人及家屬對手術護理過程的意見和建議。
4.體會
隨著現代護理學的不斷發展,手術室護士除積極配合手術外,在麻醉的過程中還擔負著大量護理、配合的各項工作。這不僅需要掌握嫻熟的護理技術、麻醉的護理配合,也應了解和掌握麻醉的基礎知識及各種現代化監護技術,對麻醉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認識。巡回護與麻醉醫生配合默契,分工明確,積極預防和處理意外。良好的護理配合能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質量,對保障患者手術成功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尹蕊.手術室護士與麻醉醫生配合的體會.中國民康醫學,2008,20(8):799.
【關鍵詞】 周圍動脈瘤 護理
周圍動脈瘤(peripheral arterial aneurysm)是指主動脈以外的動脈區域發生的局限性擴張。可發生在頸動脈、無名動脈、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肱動脈、橈、尺及手部動脈、髂動脈、股動脈和腘動脈等部位,后兩者為好發部位,約占90%。可為單發性或多發性,發生在肢體一側或兩側,有時可伴有體腔內動脈瘤。
【護理評估】
(一)術前評估
1.健康史 病人的年齡、性別,有無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病史,有無長期吸煙、飲酒史等。
2.身體狀況
(1)局部:發現腫塊的時間、部位、開始時的大小及生長速度。
(2)全身:有無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神經壓迫癥狀;有無暈厥、耳鳴等腦供血不足癥狀。
(3)輔助檢查:了解動脈瘤的部位、大小、范圍、側支循環情況。
3.心理和社會支持狀況 疾病是否影響病人生活及工作,有無產生焦慮感;病人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
(二)術后評估
1.手術情況手術和麻醉方式。
2.康復情況生命體征變化,病人神志,血壓及肢體活動情況。腦缺血癥狀改善情況。
3.局部傷口情況局部切口有無感染。
【護理目標】
1.病人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無意外傷害發生。
2.病人情緒穩定,自訴焦慮減輕。
3.病人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
4.病人并發癥得到預防、及時發現和處理。
【護理措施】
(一)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 觀察了解病人及家屬對手術的心理反應,穩定病人情緒,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病情觀察 了解病人發現腫塊的時間、部位、開始時的大小及生長速度,局部有無疼痛,有無吞咽困難,聲音嘶啞,伸舌時舌尖有無向患側移位,觀察病人有無暈厥、耳鳴、視物模糊等腦栓塞癥狀。
3.術前準備 頸動脈瘤術前行Matas訓練,余按血管外科術前常規護理。
(二)術后護理
1.執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術后護理常規。
2. 行血管移植術病人,術后應嚴格限制肢體活動,同時保持正確。術后1周可囑咐病人進行輕微肌肉伸縮活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自體血管移植術后3天協助病人床上坐起,1周后協助病人離床活動。人工血管移植需1周后協助病人坐起,2周后協助病人離床活動。頸動脈瘤病人術后采取頭部制動,嚴禁擺動。術后24小時床頭可抬高15°,術后48小時內絕對臥床,活動范圍限于四肢,協助病人軸線翻身。
3.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病人生命體征變化及肢體的活動情況。若體溫超過39℃時,給予頭部置冰袋降溫,以降低腦代謝。如果出現神志、呼吸、血壓、脈搏異常和肢體活動障礙,及時通知醫師。根據手術部位,床旁備氣管切開盤。
4.藥物護理 術后遵醫囑應用抗生素。若行血管移植,還需抗凝治療6周左右,以預防血栓的形成。
5.引流管護理 術后切口處放置負壓引流管,并保持負壓引流通暢,嚴密觀察并準確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
4.病人是否發生并發癥并得到及時發現和處理。
【健康教育】
1.行為指導 指導病人適當活動,注意休息,養成良好的工作、休息和飲食規律。戒煙禁酒,避免勞累及精神高度緊張。
2.飲食指導 進食低脂、低膽固醇飲食。
3.復查指導 出院后1~2個月到醫院復查,教會病人自我檢查方法,如頸部或手術側肢體發現搏動性腫塊,及時就診。
參 考 文 獻
[1]李冬娜.顱內動脈瘤圍手術期的觀察與護理.第一軍醫大學學,2001,4:268-269.
[2]程文蘭.顱內動脈瘤顯微外科治療圍手術期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150-151.
硬膜外鎮痛泵(PCA)目前在婦產科術后應用較多,極大地減少了患者的術后疼痛不適,提高了術后治療護理的依從性,筆者總結相關護理要點和體會,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9月婦產科術后使用硬膜外鎮痛泵(PCA)進行止痛的患者298例,子宮次全切除術及全切術107例,剖宮產156例,黃體破裂4例,宮外孕35例。年齡22~70歲,所有病人術后立即使用PCA,鎮痛時間24~48小時,采用視覺模糊評分法(VAS)對鎮痛效果進行評定,評定<3分者(鎮痛優良)295例,并發癥出現腹脹13例,惡心、嘔吐21例,皮膚瘙癢13例。2010年1~12月術前未常規使用留置導尿術26例,術后出現尿潴留9例;2010年12月后術前使用留置導尿術272例,拔管后出現尿潴留2例,均未發生呼吸抑制情況。
鎮痛方法:連續恒量硬膜外注射鎮痛術(PCEA);PCA泵自動給藥速度2ml/小時,導管保留24~48小時后拔除,停止用藥。
配藥方法:①嗎啡3mg+氟哌啶2mg+生理鹽水,共配制100ml;②嗎啡3mg+0.5%布比卡因10ml+地塞米松5mg+生理鹽水,共配制100ml;③嗎啡4mg+0.5%布比卡因25ml+氟哌利多5g+生理鹽水,共配制100ml;④芬太尼0.8mg+0.5%布比卡因25ml+氟哌啶5mg+生理鹽水,共配制100ml。
2 結果
全部病人鎮痛效果均達臨床要求,病人對鎮痛效果滿意,使用嗎啡鎮痛的患者中有少數病人有較強烈的惡心嘔吐、腹脹和尿潴留現象。
3 護理體會
硬膜外鎮痛泵(PCA)是應用于臨床疼痛治療的新方法,與傳統的肌肉注射麻醉性鎮痛藥相比,PCA具有使用方法簡便、鎮痛效果令人滿意,用藥量少、血藥濃度維持穩定等優點[1]。
術前做好使用PCA的宣教指導:病人展示PCA泵樣品,詳細介紹使用PCA泵的好處,同時可介紹患者與使用過PCA泵的其他患者交談,使之得到更多的信息[2]。
術后護理要點體會:①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定時測量SpO2:術后6小時的觀察是極其重要的。我院目前術后病人的SpO2、BP、P的觀察常規使用心電監護儀,對呼吸頻率的觀察則每30分鐘測量1次,既可靠又簡便。如發現患者嗜睡、表情淡漠,SpO2<95%,R<15次/分,則應立即報告臨床醫生及時給予相應的處理。②觀察患者血壓變化,及時調整輸液速度:當血壓較基礎血壓下降10%左右,可適當加快輸液速度;當血壓下降20%左右時,應報告臨床醫生,暫停使用鎮痛泵,待輸液1000ml以上血壓回升正常后再視情況處理。③PCA泵管道的護理:患者在返回病房后護士要認真檢查導管固定是否妥當,導管與泵之間的銜接是否正確牢固,在巡視時應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出,穿刺部位每日換藥消毒,更換敷貼。教會病人活動時不要牽拉PCA泵的導管,防止將導管從體內拔出。④腹脹的護理:術后病人去枕平臥6小時后,每半小時翻身1次,術后第1天早上即可下床進行床邊活動,促進腸蠕動,盡快恢復排氣。術后3天未排氣,病人腹脹難忍可遵醫囑肌注呋喃硫胺或進行肛管排氣。⑤惡心、嘔吐的護理:應讓患者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引起窒息。如患者嘔吐嚴重應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給予肌注胃復安止吐。⑥尿潴留的護理:采用術前留置導尿管,同時做好留置導尿管的護理,減少患者身體不適,尿管拔除時間延遲至鎮痛泵拔除后,尿管拔除前做好夾管護理。⑦皮膚瘙癢:為阿片類藥物的副作用。有瘙癢感無皮疹者可不處理,重者可用抗過敏藥或夾閉鎮痛泵。⑧下肢麻木的護理:偶見于硬膜外鎮痛的病人。可以不處理,待鎮痛藥物用完后,癥狀可自行消失。
在巡視觀察中,重點放在對呼吸和循環系統的監測上,同時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應多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使病人在良好心態下使用PCA泵,以達到最佳鎮痛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