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5 11:40: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篇(1)

【關鍵詞】公路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管理體系;網絡運營系統

前言

河北省地質環境而言,東臨渤海,西依太行,南接黃河,北靠燕山,地質環境復雜,公路地質災害也時常發生,如滑坡、泥石流等。公路地質災害的不斷增多,建立公路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管理體系的必要性日益凸顯,通過該體系的建立,從而減少由公路地質災害引起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1.開發與實現的技術路線

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在開發建設采用Mapinfo+MapBasic的開發模式,開發建設過程中要涉及到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Mapinfo技術、Mapbasic 程序設計以及網絡技術等,從長遠、整體、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系統應盡量采用最先進的IT技術保證系統的先進性、可發展性、系統的資源共享和開放。

本系統的開發采用的此種開發模式,結合GIS軟件和可視化語言的二次開發方式,也是當今GIS進行二次開發的主流方向。其優點顯著,既能充分利用GIS工具軟件對空間數據庫進行管理、分析,也可以充分發揮可視化開發語言的方便、高效等優點。集合二者的優點,不僅提高了開發效率,而且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序外觀美觀、操作性高,且可靠性好、易于移植、便于維護。

2.開發原則與目標

2.1體系開發的原則

可靠性:該體系的設計與開發首先應遵循可靠性,在數據庫設計方面篩選清晰、科學、可靠性高的數據,保證體系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可操作性:數據庫的建立和體系的開發可以滿足地質災害及相關決策部門對信息的查詢,用戶可以自己操作,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可操作性。

規范性:體系的設計開發應規范相應的系統符號、信息編碼、精度和坐標系統等。

可維護性:防治管理體系開發建立完成以后,應可以對其數據庫進行更新和維護,當出現新的地質災害時,應盡早更新數據庫,從而保證其科學性。

2.2體系開發的目標

其設計目標為:應用于公路地質災害信息的防治管理,可以實現公路地質災害信息的錄入、查詢、分析、統計和輸出等功能。利用開發平臺(GIS)特點、計算機技術和Internet網絡實現體系的統一管理和信息共享。為政府決策部門及時提供相關公路地質災害信息,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

3.設計與開發

結合省內在建和運營中的公路的一些重點地質災害突發路段的工程實際情況,利用GIS的空間分析能力和圖像處理能力,以重點發生公路地質災害路段的地形、地貌、天然降水量、地下水徑流等數據的變化情況為計算分析基礎,以解決公路地質災害信息處理的相關問題,該防治體系從數據信息的獲取、存儲、查詢和處理入手,提供地質災害的動態查詢和實時分析。

3.1數據庫模塊的設計與開發

公路地質災害數據內容涉及信息量大,內容冗雜,且來源不同,可稱之為多源化數據,按其數據類型可大致分為:圖像、圖形和文字數據信息。這就決定我們設計開發的數據庫為廣義的數據庫類型,公路地質災害數據庫模塊分為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兩部分,空間數據庫記錄的是數據的空間信息和圖元的基本屬性,屬性數據庫記錄的是文本、數值及對象。

3.2公路地質災害評估模塊的設計與開發

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理論很多,包括:灰色理論、模糊綜合評判法、穩定性模型綜合評判等。但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適應所有的工程和地質情況。鑒于此,本研究使用一種綜合評估預報理論。此模塊的設計與開發主要依托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3.2.1公路地質災害評估模型設計

公路地質災害評估模型主要分為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模型和公路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模型;

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模型的設計主要考慮地質災害現有的發育程度及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對已經存在的公路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對存在時間較長的地質災害應重點考慮其歷史重復性,根據分析結果,給出公路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的評價結論。對已經發生且發生歷史較短的地質災害,和潛在的公路地質災害主要分析其災害的發展趨勢的影響,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生成發展趨勢的預測成果。

公路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模型的評價結果主要為評估已存在的公路地質災害對自然、社會和人民已經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等。該模型的評估主要依托于災害對經濟財產造成的損失,適當考慮其對社會的進一步影響。主要以公路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和規模為依據,屬于公路地質災害現狀的評價。

3.2.2評估模塊的框架結構

參與評估的地質災害評估的只包括常見的公路地質災害類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縫等。評估模塊框架見圖3-1所示。

3.2.3評估模塊的基本算法

不同的模型采用的具體運算方法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思路相同,均采用有限單元法。每一個單元是模型評價的一個基本單位,而數據模型運算的基礎是單元數據,數據預處理就是將模型所需要的各種災害按模型的具體要求進行單元化,網格化。

3.3防治管理體系主體的設計與開發

3.3.1程序設計與開發的思路

程序設計與開發的基本思路就是選擇適合于該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的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

硬件環境的選擇主要以中高端微型計算機為核心,外部其他設備(掃描儀、打印機、磁盤、繪圖儀等)靈活選擇,支持多種輸入輸出管理方案,為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打好基礎。

軟件環境的選擇以Mapinfo軟件為開發平臺,利用該平臺提供的函數庫,開發語言庫,結合Visual Basic語言,確定該軟件開發環境為:

Windows XP + Mapinfo開發平臺 + Visual Basic、Mapbasic 開發語言。

3.3.2體系主界面的設計

該體系的基本界面是一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多文檔界面窗口,自動啟動多文檔窗口見圖3—2,它包括邊框、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狀態欄、災害工程集管理區域和數據窗口顯示區域。該窗口為本系統的主控窗口。系統所提供的功能,均在該窗口下完成。

邊框、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和狀態欄都具有和windows XP 一樣的屬性。

3.3.3體系的數據管理

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的數據管理主要涉及圖形數據管理和屬性數據管理兩個方面;數據的管理是對其相應的圖形和屬性進行輸入、編輯、查詢和維護等,其中屬性數據也是對其圖形數據的有力補充和完善。

4.結語

本文旨在結合河北省公路地質災害頻發的情況,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相關功能設計開發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對省內公路地質災害信息進行管理,為地質災害管理決策部門及相關部門提供控制和防治公路地質災害的依據,從而減少公路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海峰,高德政.2006.基于GIS的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四川地質學報.

[2] 張永波等.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篇(2)

一、處置范圍

(一)因自然地質災害及其外界原因導致的國省干道,農村道路阻斷的;

(二)因地質災害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處置程序

(一)省、市、鄉、村級公路發生阻斷事件,要立即處置,并同時報告公安局、交警隊協同、配合維護交通秩序,超出職責范圍的應當向市政府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報告,請求市政府協調有關部門予以解決。

(二)地質災害造成公路損毀、阻斷交通,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應立即報告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并立即組織人員搶修公路,確保交通暢通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三)如地質災害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應立即報告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同時組織機械設備進行搶險救援。

(四)視突發事件現場情況,在采取其它措施難以保證公路運輸暢通時,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實行交通管制。

三、處置原則

(一)按照交通系統各單位職權范圍,指揮決策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屬地處理的原則。

(二)堅持疏散疏導相結合原則,省、市、鄉公路交通阻斷后,應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搶險維修,確保在短時間恢復通車,同時上報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

(三)協調配合,統一指揮的原則,交通安全暢通。

(四)確保領導到位,組織有力的原則。市政府所屬各單位都要制定適合本單位實際的地質災害應急保障預案,成立應急保障領導小組,確定專門領導負責。

四、組織機構

為了更好地落實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提高我市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反應速度和能力,特成立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非常設機構)。

(一)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在組長領導下,按照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負責指揮有關部門及交通業務部門做好特別重大、較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副組長及成員按照分工所管業務,負責相關類別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

(二)交通局應急領導小組的職責

1.研究決定交通系統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重大決策和指導意見;

2.組織和指揮一般突發性事件的應對、處置工作,當突發事件為較大以上級別或超出本系統處置能力時,按程序報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

3.依據突發性地質災害總體預案,建立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組織體系、預案管理體系、預測預警體系、應急救援體系、應急保障體系和善后處理體系;

4.修定和完善《市交通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檢查指導所屬單位預案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并對預案進行評估和評價;

5.組織所屬各單位職工培訓和指導工作,督促、檢查、指導所屬各單位組織實施的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6.負責全市緊急救援、避險、避突、自救、互救等應急常識與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工作;

7.接收和辦理省、市主管部門及市領導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督促落實市領導和市防治指揮部的指示和指示精神,適時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事發地的信息溝通工作;

8.承辦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應急聯動機制

交通局應急領導小組在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按照“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作戰、高效聯動”的要求和職責分工,切實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

五、交通運輸保障工作

(一)建立交通運輸動態數據庫,掌握市交通網絡分布和等級水平,使用狀況及運輸車輛的保有量,分布等情況;

(二)干線公路收費站開辟處置突發性地質災害事件綠色通道,對執行處置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各類車輛免費通行,保證應急交通運輸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優先通行;

(三)運管站、公路站行政管理股,要加強巡邏檢查,維護公路運輸秩序,道路安全暢通。對經常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崩塌區域設置警示、警告標志;

(四)突發地質災害后,可按政府指令征用各種車輛和船舶,用以處置突發事件。

六、確定重點,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做好監測,預警和治理工作

(一)落實地質災害隱患地的動態監測。提高群防群測意識,層層簽定責任書,建立和完善群眾結合和群防群測的預報體系;

(二)繼續落實“防災避險明白卡”制度,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到群眾手中,使其在災害發生前能及時得知預警和知道災害發生時的撤離路線;

(三)嚴格執行“汛期災害天氣預報制度”、“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如遇突發性地質災害能立即組織人員奔赴現場進行處理,同時能按“地質災害速報制度”要求,及時上報上級部門;

(四)堅持易發區,危險區公告制。繼續在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地段設置警示牌、公告牌,簡要說明警示、公告事項。

篇(3)

為了認真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實施意見》精神,切實做好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市地處山區,丘陵與山地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93%以上,地質環境脆弱,地層巖性復雜,地質構造發育,盆地、階地內膨脹土廣布,地質災害類型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屬省重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根據市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全市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面積4263.11km2,占國土面積的15.65%;中易發區面積6857km2,占國土面積的25.17%;低易發區面積10239.49km2,占國土面積的37.58%;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總面積21359.6km2,占全市國土面積的78.40%,高出全省18.9個百分點。特別是受“5·12”地震及近兩年暴雨、洪澇災害的影響,地質災害隱患急劇增加。目前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851處,以滑坡、崩塌、泥石流隱患為主,威脅全市22851戶、94311人及78991間房屋、39所學校和多處重要工程設施的安全,潛在威脅財產損失已逾26億元,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異常嚴峻,防治任務十分繁重。因此,將認識和思想統一到國務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上來,認真做好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于促進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目標任務

根據國務院、省政府統一部署,全市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大力開展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工作,要結合《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2010—2020)》整體部署,在“十二五”期間,爭取將具備搬遷條件的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全部搬出,最大程度的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第二,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水平;第三、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使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明顯減少。

三、強化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一)加強調查評價。目前,全市已有七個縣完成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工作,漢臺區、城固縣、洋縣、佛坪縣要主動與省上溝通,爭取上級支持,盡快完成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工作,并將調查與評價成果作為縣(區)人民政府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在科學詳查的基礎上,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抓緊編制完成市、縣《市“十二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面指導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各縣(區)人民政府要按照《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2011—2020)》安排,優先將受威脅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在“十二五”期間全部實施避險搬遷。對于搬遷安置點選址,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確保新址避開和消除地質災害。國土資源部門要做好地質災害避險移民搬遷對象的審查工作,切實做到應搬盡搬,保證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三)科學開展工程治理。對一時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加快開展工程治理。地質災害治理要與基本農田保護、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設、環境保護、扶貧開發等規劃相銜接,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工程應遵循和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建筑節能等理念。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要加強爭跑項目并做好指導監督;交通運輸、水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和建設單位要對交通干線、水利樞紐、輸供電輸油(氣)等重要設施及軍事設施周邊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及時采取防治措施,確保安全。

四、健全群測群防網絡

(一)提高群測群防水平。按照陜政發59號文件要求,在縣建成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的基礎上,其余各縣(區)必須在三年之內達到“十有縣”標準。縣、鎮兩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群測群防的組織領導,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隊伍,引導、鼓勵基層社區、村組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市、縣國土資源部門每年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基層站、所工作人員、群測群防員的防災知識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

(二)完善監測預警預報網絡。要在今明兩年內建立市、縣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絡。市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要盡快投入使用,勉縣、略陽、寧強縣的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須在今年年底前投入運行,其余各縣(區)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要實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相關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對城鎮、鄉村、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加密部署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等專業監測設備,通過聯合監測預報,確保能夠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三)全面開展動態巡查。要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經常性巡回檢查,每年要開展汛前排查、汛中檢查和汛后核查,及時消除災害隱患,并將排查結果及防災責任單位及時向社會公布。縣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鄉鎮隱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導,對基層難以確定的隱患,要及時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核查確認。

五、加強地質災害防范能力建設

(一)嚴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要嚴格按規定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防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要強化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評估,在礦產開發利用之前,必須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要配套地質災害防治治理工程。有關部門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時,應進行規劃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理確定項目選址布局,避開危險區域。

(二)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要主動與駐漢各地勘單位協調溝通,爭取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指導,建立與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監測、應急管理和技術保障隊伍,提高地質災害防治隊伍水平。市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充分發揮市級專家庫的作用,加強對縣、鎮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的檢查指導,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等防治工作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給于政策傾斜,要按照行政國土面積和地質災害嚴重程度合理配備基層國土資源所人員編制。

(三)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能力。要根據轄區實際進一步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重視應急隊伍的組織和建設,保證相應數量的技術人員;按照《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陜政辦函〔2010〕142號)要求配置必要的應急車輛、通訊和監測設備,形成軟硬件齊備的高效應急工作機制;要及時組織應急調查和落實搶險隊伍,確保災害發生時能做到“出得去、查得清、報得出、靠得住”,最大限度的消除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四)強化地質災害防范。要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熟悉情況的優勢,大力支持和推進鎮、村地質災害監測、巡查、預警、轉移避險等應急能力建設。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鎮級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巡回檢查,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企事業單位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要安排專人盯守巡查,并適時組織應急避險演練。對出現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要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向社會公告并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要組織制定防災避險方案,明確防災責任人、預警信號、疏散路線及臨時安置場所等;遇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及地震災害發生時,要組織力量嚴密監測災、險情的變化和發展趨勢,緊急情況下,鎮級人民政府、基層群測群防組織要迅速啟動防災避險方案,及時有序組織群眾安全轉移,并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五)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和培訓教育。各縣(區)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廣泛開展地質災害識災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定期組織機關干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骨干群眾參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加強對中小學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和技能演練;縣、鎮級政府負責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情況,切實增強災害防治及搶險救援指揮能力。

六、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

(一)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要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共同參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專群結合、群測群防;誰引發、誰治理;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各縣(區)、鎮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完善逐級負責制,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

(二)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對在地質災害防范和處置中,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篇(4)

一、全縣地質災害災情和年災情預測

地質災害種類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我縣地理位置屬丘陵地帶,多年沒有發生,多以預防為主。在汛期(月)期間,暴雨頻發,極易造成地質災害。

據氣象部門預測,年汛期全縣降水量580mm,比去年同期1000.4mm有所減少,但仍存在局部地區暴雨和洪澇災害的可能。受降雨和洪水的誘發,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隨時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輕心,加強預防,避免災害發生。

二、地質災害重點預防區域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分布、發育特征,全縣地質災害重點預防區域如下:

(一)公路兩側因修路造成陡峭的邊坡。

(二)各礦山企業因采礦造成不穩定的邊坡。

(三)居民、學校附近的山崖、邊坡。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進一步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住建、水利、交通、地震等部門健全完善本行政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搶險救援措施,充實應急機構,明確職責分工,建立預警報警系統。重點地質災害預防地區的鄉鎮、重要基礎設施管理部門要制定相應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做好相關的物資準備。發生險(災)情時,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疏散群眾,開展調查和防治工作并及時上報。

(二)進一步強化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汛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關健時期,縣國土資源局要一如既往地認真抓好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一要把防災責任制貫穿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全過程;二要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和調查工作,在此基礎上,認真編制完成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經同級政府批準后向社會公布;三要堅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四要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擴大的覆蓋面,增強時效性;五要加強對群測群防工作的監督指導,切實落實各項防災措施,最大程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三)切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應急能力。

地質災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預測性,各鄉鎮、各部門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體系,加強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隊伍建設,認真落實縣政府應急平臺體系建設要求。要因地制宜地組織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演練,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確保災害發生時沉著應對,有條不紊開展救援工作。

(四)加強宣傳,進一步增強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要結合“防災減災日”、“地球日”、“土地日”大力開展地質災害防災基本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和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村要重點宣傳培訓,提高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認知度,增強臨災自救和互救能力,為群測群防體系的有效運行奠定基礎。

(五)加大監管力度,遏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發生。

縣、鄉鎮政府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就嚴格依法管理,切實將《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有關內容落實好。要加強對各類工程建設項目引發地質災害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督促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三同時”制度,杜絕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情況的發生。

(六)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資金。

縣、鄉鎮政府要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和《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檢查和群測群防等工作的需要。要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安排必需的應急搬遷、應急治理經費,防范于未然。

篇(5)

一、概念

所謂地質災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關于地質災害概念的界定, 在學術界和實際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不同觀點。歸納起來, 學術界的幾種通行說法主要有:1、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一種變異現象; 2、地質災害是指直接或間接惡化環境、降低環境質量, 危害人類和生物圈發展的地質事件, 如地震、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和潛在威脅的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 現象) ; 4、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形成的, 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 現象) ; 5、地質災害是因地質活動引起對人類生活、生產及環境的破壞或者損失的現象。

二、在規劃中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防治地質災害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依據。 科學規劃對主動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和審批應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規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程序和審批權限、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原則、規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內容、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地位及與其他規劃的銜接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應當包括下

列內容:

( 一) 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

( 二) 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和目標;

( 三) 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治區;

( 四) 地質災害防治項目;

( 五)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等。

地質災害防治的原則只能堅持預防為主, 避讓與治理相結合, 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這是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地質災害現狀提出的在規劃期內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本準則。由于我國災害種類多、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同時, 防治工作必須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 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講求實效, 發揮綜合治理效益; 堅持依法保護地質環境和治理地質災害, 依靠科技進步, 建立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 使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科學化; 加強監測預報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減災、防災水平, 建立群專結合的防災體系等內容。

地質災害的防治目標, 是指在一定期限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所達到的目標。 地質災害防治目標應當分階段實施。總的要求是提高預報成功率, 避免經濟損失, 減少人員傷亡, 促進地質環境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基礎調查和科研項目。二是搬遷避讓工程。三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根據災害的規模和威脅的對象, 對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發的災害要由財政出資, 對人為活動引發的災害也要進行經濟技術論證, 分清責任, 實施治理工程; 四是監測預警工程。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要要實施監測預警工程, 包括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 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預警預報。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是指為實現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預期目標而實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強法制建設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強科普教育宣傳工作、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堅持群專結合及采取綜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重點, 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 應該把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規劃, 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任務更加艱巨。我國是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 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和避免這個問題, 首先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項目規劃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在編制和實施城市規劃過程中, 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城市規劃區內地質情況尚不清晰的, 必須加強和補充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建設時, 必須充分考慮建設用地條件; 凡沒有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在總結近幾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為了處理好城市

總體規劃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關系, 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 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篇(6)

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況

年,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國土資源部門及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預防和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針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特點,我區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并積極主動地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汛前、汛中、汛后的不間斷巡查和排查,特別是抓好強降雨后檢查管理力度,真正把責任落實到崗、落實到位、落實到人。并按照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工作要求,及時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兩卡”發放等各項制度的落實。由于措施到位、落實到位、責任到位,在強降雨多、閃電雷擊頻繁等惡劣天氣下,轄區內沒有發生一起地質災害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二、年度轄區內地質災害趨勢及防治措施

我區局部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致災地質條件已經具備,在汛期降水量較大以及其他人為工程活動誘發條件下,有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我區正常年份雨季于6月中、下旬開始,9月底結束,其間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據以往發生的地質災害記錄,汛期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為主。

我區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如下:

(一)山西側不穩定邊坡地質災害

山西側不穩定邊坡地質災害位于山西北側,山坡坡度約為70—75度,局部可達80度,坡體體高約10—15米,長約250米,由沖積物組成。山體由于開山修路,對邊坡進行過切坡,但未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隨著強降雨等因素影響,坡面有掉塊現象。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道路及車輛等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街道辦事處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對崩塌體進行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崩塌體滑落路線上采取建立擋土墻、植樹造林或建立緩沖坡等措施,以消減崩塌體勢能;

五是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如遇險情及時通知受威脅居民進行避讓。

(二)山危巖崩塌滑坡地質災害

1.山中部危巖于山的中部,公路的南側邊坡,山坡坡度為80—85度,局部呈“倒坡”,潛在崩塌體高約5—6米,寬約2—3米,厚約2米,體積約為30—36立方米。受人工開挖及降雨等因素影響,危巖體坡頂裂隙發育,呈水平、垂直分布,部分危巖基本脫離母體,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下方道路上的行人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街道辦事處

2.山西坡不穩定邊坡,位于水利局宿舍東側山西坡,山坡坡度約為75-80度,局部可達85度,不穩定邊坡高20-22米,長約77米。受人工開挖、風化及降雨等因素影響,部分危巖基本脫離母體,破碎嚴重,在降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下方小區內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區域內建設單位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堵塞滑坡裂縫,在后緣開挖排水溝,防止雨水沿裂縫下滲;

五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六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險區,采取必要搬遷避讓措施。

(三)坡危巖崩塌滑坡地質災害

坡危巖崩塌滑坡地質災害位于中井村南側,山公園對面。山體由于開山修路,對邊坡進行過切坡,使兩側山坡坡度約為70—75度,局部可達80度,坡體體高約10—15米,巖層巖性主要為厚層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巖,受地質構造及風化作用影響,巖石破碎,因未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隨著強降雨等因素影響,坡面有掉塊現象,存在失穩可能,對道路及車輛人員等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工業區管委會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險區,采取必要搬遷避讓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絕災害隱患。

(四)山北坡不穩定邊坡地質災害

山北坡人工削坡位于山西北側,山坡坡度約為70-75度,局部可達80度,坡體體高約15-20米,最高約25米,長約200余米。區域前期曾開展過破損山體治理工程,近期受人工開挖及降雨等因素影響,邊坡坡面上形成高陡邊坡,坡頂裂隙發育,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下方施工人員及車輛等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區教育局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對崩塌體進行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五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絕災害隱患。

(五)山人工削坡及渣土堆坡

山的中西部、西部、西南部(政法學院內),存在三處安全隱患點:

1.山的中西部,危巖于山坡中部,山坡坡度約為60-70度,危巖體體積約為20-30立方米。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危巖體坡頂裂隙發育,裂縫寬度0.005-0.02米,在降雨作用下,坡體前緣可能產生失穩,對下方操場上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2.山的西部,由于長時間堆放建筑垃圾,形成巨大渣土山,堆體坡度約為70-75度,坡高5-10米,長約為400米。坡面無排水設施,坡體外側主要在土質邊坡上修建了毛石擋土墻,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局部毛石擋土墻已出現破損及開裂,在降雨及震動影響下,可能產生失穩,對下方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3.山的西南部,邊坡由人工切坡修建而成,坡體坡度約為65-70度,局部可達75度,坡高3-5米,長約為198.5米。邊坡主要由基巖及其風化層組成,坡面無排水設施。由于未對坡面及坡頂進行有效的處理及處理不到位,坡面危巖分布,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坡面可能產生失穩,對下方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省政法學院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險區,采取必要搬遷避讓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絕災害隱患。

(六)采空塌陷地質災害

廢棄礦井,由于鐵礦開采后,未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造成山體出現采空區塌陷地質災害。現該處廢棄礦井已多次出現采空區塌陷地質災害,形成的崩塌體立面高約35-40米,長約50-60米,陡崖上部還存在貫穿東西方向裂隙,且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在崩塌體前緣堆積崩塌物,體積約600-800立方米,崩塌巨石呈方形,最長約3米,寬約2米,厚約2.5米。在崩塌體的前部分有6處2層樓房,人口約12人,崩塌物距對樓房僅5米,對附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龍洞街道辦事處

防治措施:

一是設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警示牌;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發現險情、災情及時上報;

三是對小型崩塌、滑坡體實施人工排險;

四是采取必要的避讓措施,制定好撤離計劃。

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落實

(一)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根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的要求,結合本轄區地質災害實際狀況,制定《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同時對存在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重大損失的會同相關部門,擬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條件的組織進行一次應急預案演練,以確保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若遇突發性地質災害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及時到現場進行應急調查處理,同時做好險情、災情上報工作。

(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工作。按照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在鄉鎮國土資源所推行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的實施意見》的要求,繼續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建設。落實責任,扎扎實實抓好“五到位”工作,即:

(1)對轄區內居民建房,地質災害隱患簡要評估到位;

(2)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員聯系到位;

(3)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巡查到位;

(4)對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材料發送到位;

(5)發生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預案和人員到位。

(三)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害速報制度,保證防災信息暢通。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建立群測群防網絡,落實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24小時值班等制度。對轄區內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重點地段,要指派專人監測,汛期各單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值班人員要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重要崗位實行主副制度,并切實安排好節假日應急準備工作,確保有足夠的應急力量隨時啟動應急預案。如遇突發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必須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迅速報告,并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展開調查,及時主動地向區政府和相關部門報告情況,在區政府統一指揮下,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認證負責地進行應急處理。同時,進一步做好“兩卡”的填制和補發工作,并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防災意識,真正明白怎樣防災、如何避險。

(四)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加強對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跟蹤管理,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勘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因工程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各有關單位要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責任落實到人,組織好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和防治工作。

(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合理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工作。對規模較小、危害較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應急排險,消除隱患;規模較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勘查的基礎上實施工程治理;防治迫切,但治理技術難度大、經濟上不合算、自然條件不適宜居住的,應實施受威脅人員搬遷避讓。

(六)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處于易發區內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必須委托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未做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項目,政府將不予辦理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手續。此外,建設單位要對建設項目周圍破損山體和地質災害進行治理,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項目周圍破損山體整治方案,治理破損山體,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建設活動中要加強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堅決杜絕挖坡建房、修路,破壞地質環境,誘發地質災害的行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切實加強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保證領導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要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要將各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負責人,務必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篇(7)

[關鍵詞]地質災害 基層 防治 措施

[中圖分類號]P5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7-310-1

1前言

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國家逐漸完善了地質災害的防治體系與責任機制,各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止水平都有顯著的提高。根據國家頒布的地質災害預防政策,各省市、各地區都紛紛響應,大力著手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但是防治工作受著很多客觀因素的制約,缺少懂得地質問題的專業人員,懂得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并不多,對于地質災害隱患的巡查力度不夠,這些因素都制約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因此,如何真正消除隱患,做到保障人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是國家、省市各部門工作的重點。

2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現狀

近些年來,在國家政府的統一領導之下,各省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都在不斷的完善,各省市都劃分了主要防治的重點區域,從主要問題入手,找出防治中的問題與差距,從而提高基層地質災害的防治能力。目前各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各地區都在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機制與具體的巡排查制度,做到提前預防,提前預警。第二,專業人員逐漸增多,專業機構也逐漸龐大起來,大部分的省市的防治重點地區都設立了專門的地質環境監測站點。第三,由專家組成立的地質災害預警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在近一兩年的時間內,讓整個國家的許多地區成功避讓了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全部都是由基層群測群防體系發現的,并做了及時的預警,讓當地的居民及工作人員及時撤離,減少了很多損失。第四,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與培訓,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已經逐步深入人心,整個社會都對房主地質災害的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逐漸形成了全民共同防災的局面。

3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3.1群測群防的隊伍不夠穩定。由于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人員基本都選取的是一些有著一定文化基礎的群眾,或者是一些村鎮干部,當地政府每年都會下撥一定的經費,用作群測群防人員日常的工作開支、培訓工作以及與國土資源總局的聯系。但是這些人員與政府和國土資源局并沒有明確的隸屬關系,并且沒有專門的合同或者制度對其約束,就導致了群測群防人員的工作內容、權利與義務不夠明確。而這些地質災害的防治隊伍是我國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力量,隊伍夠不夠穩定會直接關系到防治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

3.2地質災害的防治人員缺少專業素養和專業知識。雖然在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地質環境監測站,但是并沒有專業的地質人員進行監測,基本上出現的是有牌無人的局面,在監測站的人員又沒有專業的監測技術,很難做到對地質災害的準確監測。同時,選取的群測群防人員雖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但是基本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對于必要的識災賑災知識更是匱乏。這些人員在面對一些對專業要求較高、責任較大、任務較重的防治工作時,往往就會顯得捉襟見肘。

3.3對于隱患點的巡查力度不夠。雖然目前已經有很多已經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地區也都指明了相關的責任負責人,把這些負責人都納入了群測群防的體系之中,但是地址災害的發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也存在著多樣性和變化性,有許多沒有確定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受到了一些自然因素(例如暴雨等)的影響下,仍然會發生地質災害。如何能夠在巡查過程中及時對這些潛在的隱患點進行預警,是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3.4無法有效地監督與防范人為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現在的許多地質災害是由人為因素引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由于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大部分農民選擇了擴建房屋,導致監督與防范的難度加大;第二,目前對于許多工程建設對于地質災害影響的評估、審查與備案工作都采取了分級負責的形式,但是工程項目的監管屬于基層,因此導致了工程建設會引起的危害評估信息不共享,加大了監督的難度。

4強化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建議

在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基層,他們決定了能否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人民的傷亡,減輕人民的財產損失。所以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強基層的防治能力,而加強防治能力的核心工作就是加強對于地質災害的檢測、預警、轉移等的應急建設。

4.1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的建設。首先,對于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人員要以聘用的形式與其簽訂勞務合同,將其責任與義務做出明確的規定;其次,對于群測群防人員的選擇,要以村鎮的干部或者群眾的骨干為主;再次,財政廳每年都應該撥放用于群測群防培訓、裝備設施和工資的專項資金,對于群測群防人員的工資要采取直補的的方式;最后,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年度考核,每年都對監測的臺賬進行檢查,對工作較好的人員進行獎勵,對不好的施與懲罰,確保群測群防隊伍的建設。

4.2提高巡查工作質量。認真做好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地區的調查工作,對于威脅人口較多的災害隱患點要將其直接劃入明確的災害隱患點,同時要對其作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在該地區的建立;對于一些暫時還不能確定危險性的隱患地區,應該將其劃入重點巡查的區域,防止由于強降水而造成人員傷亡,并且將這部分區域移交給政府,政府做好安排巡查的工作。

4.3加強監督由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政府應該都在各地區通過發宣傳畫、宣講等形式,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幫助與指導老百姓選取安全的地方進行房屋的建設,教會他們怎樣識別地質災害發生前的征兆和有效的防治措施。老百姓在建房時都要進行土地審批,保證他們建房的地質安全。對于私自建房、沒有落實危害評估的單位和個人,都要進行嚴格的處罰。

5小結

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細心的工作,群測群防隊伍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質與專業能力,從老百姓的利益角度出發,進行專業、細致的預測與預警,對地質災害的隱患地區更要加強監測力度,一發現危險,及時安排老百姓轉移到安全區域。同時要對老百姓的建房地質給予有效的建議,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減少他們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謝廷勇,白艷萍.廣西華錫集團銅坑礦地質災害評估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2(12).

[2]魏璐璐.淺析地質災害評估的方法與程序[J].民營科技,2012(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免费a级黄毛片| 国产黄在线观看免费观看不卡 |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2021| 高潮又爽又无遮挡又免费| 开心婷婷五月激情综合社区| 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狠狠干狠狠爱|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在线| 高中生自慰www网站|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无套内谢老熟女| 区久久aaa片69亚洲|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7777精品伊久久久大香线蕉| 成 人免费va视频|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无遮挡又黄又刺激的视频|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爆乳高潮喷水无码正在播放|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十八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毛多水多肥妇| 在线观看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 |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看黄网站又黄又爽又色| 性色av免费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播放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