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40: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經濟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我國農業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業技術相對落后
近年來,我國農村對農業科技的投資有了明顯改善,但相比于發達國家,仍然很落后。由于先進的農業技術耗資大,農民負擔不起,政府財政補貼杯水車薪。我國每年培養上百萬農業技術人才,但是支援農村建設的所占比例甚小。先進的技術儲備和高技術人才的缺乏,導致農業發展滯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2.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
我國對農業的投資嚴重不足,農業投資在全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比重較小。農業投入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既有各級財政信貸的投入,也有鄉鎮企業以工補農和農民義務工的投入,既有國家、集體的投入,也有農民個人的投入。目前,我國還未建立起一個規范的投入機制,各級各部門對農業的投入還有很大的隨意性,從而使農業投入利用率低。
3.我國農民科技素質低
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素質又是實現三大前提的基礎。然而,近年來,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村城市貧富差距大,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入城市務工經商,在家務農者多為老史和婦女,導致土地拋荒,廣種薄收。由于勞動者素質差,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
二、日本促進農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1.政府的政策性保護與支持
日本農業保護政策的主要特點是“三個實行”,即:實行價格支持政策、實行國境保護、實行平均主義的辦法。其農業保護政策體系是以價格支持保護為主,也包括政府對農戶生產的直接補助。日本政府每年投向農業的補貼數額巨大,是目前世界上農產品補貼率超過65%的“高農業補貼”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日本政府每年支付給農戶生產補助金在500~600億日元,對于小麥、大豆、甜菜、馬鈴薯等旱田作物的種植補貼都超過了50% 。
2.強化科技教育對農業的支撐力度
日本非常重視農業研究與開發,科技進步在日本農業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國家給中央農業綜合研究所投人的研究經費就達46億日元。另外,日本也專門培養和吸引人才,一方面高薪聘用具有研發能力的高級人才開展農業科技研究;一方面采取少收費或不收費的辦法鼓勵高中畢業生報考農業大學,確保農業經濟發展所需的合格人才,重發揮農業大學的作用。
3.發揮農協組織的作用
日本農協成立于1900年,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日本最龐大的組織之一。全國現有綜合農協組織900個,農協擁有的儲蓄和存款金額大約為70億元,在日本金融領域的影響舉足輕重。在推進日本農業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農協在保護自耕農民利益、保障農產品供應、提供農業金融支持、提高農民團體地位、減少政府社會化管理成本以及強化執政黨政權基礎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農協,日本就不可能迅速改變戰后的食品短缺問題,也不可能使日本農業走向全面發展。
三、借鑒日本經驗對我國農業經濟建設的建議
雖然日本存在自然條件和資源的限制,但是其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做法值得借鑒和參考。參考日本模式,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和引導
1960年日本制定《農業基本法》是日本農業保護政策的開始,之后的20多年不斷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從政策上支持農業發展。日本的實踐也充分證明,農業發展必須依靠政府的支持和保護。根據我國農業實際情況,應當一方面積極調整、完善促進農業發展政策,從政策導向上更加重視開拓消費市場,進而引導農業生產;另一方面通過對農業科技、教育、水利、環保、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財政投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發展夯實基礎,增加后勁。同時,提高財政對農業的補貼水平,加強自然災害救濟補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補貼、農業勞動者退休補貼等,進一步減輕農民生產生活負擔。
2.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提高農業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農業市場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這方面是我們的一個薄弱環節。積極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提高農業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新時期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著重研究的一個戰略性課題。因此,應該借鑒日本農協成功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堅持正確的發展原則,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發展途徑,落實有效的保障措施,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更快、更好、更健康的發展,使農業經濟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走向規模化、市場化,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
3.重視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
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加強農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堅持以人為本。我們必須注重對農民以農業科普為主的繼續教育,農業科研機構、農村經濟組織可根據需要開辦各類講習班、培訓班,并以科研機構和農產品改良中心為主,著重普及農民種養技術水平,增強農民應用科研成果的能力,促使農民生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林志芳.關于當前我國“三農”問題的對策研究,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03).
目前農業經濟學18個教學單元,在課程教學錄像內容方面,應注重農業經濟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系統化,同時,面向學科發展前沿,不斷把農業經濟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農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及時加入講課內容中,增強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內容,盡可能使用實際數據和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如結合黑龍江省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的涉農部分,增強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專業期刊、專業網站,鼓勵學生閱讀學術專著,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并注意向學生介紹各種不同學術觀點以及尚無定論有待探索的問題,特別是具有理論前沿性的觀點,以打破學生過去長期形成的唯一標準答案的思維定勢,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發現新問題,使其創造性潛能盡量地發揮出來。
現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國農業出版社和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內容更新慢,側重于某些農業經濟問題現象的描述和經驗總結,缺乏從經濟學視角解釋農業經濟問題的分析等問題,遠不能滿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對教材要進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規劃教材基礎上加入兩部分內容,使農業經濟學授課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為基本理論知識,即用經濟學基礎知識解釋農業經濟問題,一部分為介紹國外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最后一部分以專題的形式討論農業經濟基本理論。教學輔助材料內容涵蓋課程的教案、教學日歷等教學文件、課程指導、電子教材、作業習題、試題庫、典型案例,重點難點、前沿專題等內容,以學生閱讀為對象,這些內容具有基礎性、系統性、適應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結合課程實際教學需要,以服務課程教與學為重點,資源豐富、充分開放共享。
創建網絡教學資源,實現教學網上互動通過創建農業經濟學網絡教學資源,實現網絡互動,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將不再局限于某一時間,某一地點,而是以其豐富的網上學習資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為學生個別化學習提供可能。農業經濟學網絡資源系統應包括以下活動:自主學習、資源共享、師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線批閱、后臺管理等功能。主講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上傳、下載教學資源,以達到教師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多方位資源共享的目的。通過建立教學網絡互動動系統,提供了一個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交流的平臺,學生可以在線向教師提問,把課堂延伸到互動網絡平臺,教師通過網絡向學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開,可以避免問題的重復,節約了教學資源。此外,由于網絡的特性,師生不受空間的限制,在時間分配上帶來了極大的自由。在農業經濟學網站中設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時向學生傳遞課程信息,如交作業的時間、考試的時間和地點、課程安排的調整等信息。通過教學網絡互動系統,學生可及時地將作業上傳,而教師也可以及時進行批閱,及時進行信息反饋,節約師生信息傳遞的時間。
改革考試考核方式,加強對教學質量的控制和考評為鼓勵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引導學生適應課程教學改革,注重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將對教學考核方式進行創新。由現在單一閉卷筆試模式轉變為多元化考試模式,分散成績的構成,將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努力探索口試、案例分析、實踐報告、論文、閉卷、開卷、半開卷、問題情境等多種考試形式,既考核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綜合理解和綜合運用的能力,使學生個性、特長和潛能有更大的發揮余地。
作者:崔寧波 郭翔宇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增長情況
1、農業生產總值與各農業投入生產要素的相關分析
我們通過農業生產總值、農業資本投入、農業勞動力投入與農村信息化指數的相關性分析,以便揭示農村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影響作用。雖然, 信息化指數的測算方法有一步算術平均法和二步算術平均法兩種算法, 但兩者并沒有本質的差別。因此, 本文主要通過二步算術平均法對農村信息化的指數進行測算。本文的測算指標按照日本學者小松峙清介提出的 11 項信息化指標體系, 而每項具體的指數則等于當年該項農村指標的絕對值與基年相對應的國家信息化指標的絕對值的比值, 然后采用二步算術平均法將 11 項的農村信息化指數進行加權算術求和, 最后得出的就是當年農村信息化的指數。
運用公式 1 計算出我國 1993~2002 年農村信息化的指數, 同時, 我們通過對國家統計年鑒 1994~2003 年的數據整理得到下表 1。
1.2農業生產總值與各農業投入生產要素的相關分析用表 1 的數據進行農業生產總值、農業資本投入、農業勞動力投入以及農村信息化指數四項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得表 2。通過表 2 的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分析, 我們可以得出
以下幾點結論:
(1)農業資本投入對農業生產總值的增長與農村信息化水平的增長都呈正相關, 而且相關性水平顯著。因此, 我們可以由此看出, 農業經濟的增長離不開資金的投入, 而農村信息化的建設同樣也要投入巨額的資金。但是, 這兩者的關系并不矛盾, 因為農村信息化水平的增長同樣也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增長。因而, 我們在考慮農業資本投入時, 不僅要考慮到投入的資金量, 同時也要考慮到資金的用途與合理劃分。
(2)農業勞動力的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農業資本投入和農村信息化指數都呈負相關, 但相關性水平不顯著。這說明傳統農業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過時, 而在土地等稀缺資源固定的條件下, 盲目的在單位生產要素上投入過多的勞動力, 引起該生產要素對生產產出的邊際效應被無限的放大,那么最終只能帶來負效應。因此, 我們需要在農業勞動力的教育培訓與勞動力的轉移上多下功夫。
(3)農村信息化指數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它們的相關系數為 0.737, 相關水平顯著。因此,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 我們要加大對農村信息化的建設, 以實現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與騰飛。而農村信息化指數跟農業勞動力的投入成負增長, 恰恰說明了農村信息化正推進農業經濟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式的發展模式轉變。這正是我們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目的。
2、農村信息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分析
眾多經濟學家創造了許多的經濟增長計量模型, 而其中應用最廣泛的則是柯布- 道格拉斯(C - D)模型。該模型包含三個自變量: 即資本投入量、勞動力投入量以及技術進步。而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早在 1776 年就提出決定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的增長源泉就是來自于以上三個生產要素的投入情況。然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技術的進步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為重要, 而作為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各領域的廣泛應用正推動著社會生產力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峰。因此, 信息化水平便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程度、綜合國力和經濟增長能力的重要標志。特別是在中國農村, 工業化水平還相當的低, 甚至在有些農村地區工業化水平還趨近于零的現狀下, 國家制定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實現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主導戰略, 從而為實現農村信息化加速推進工業化、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了研究農村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們通過估計附加了農村信息化指數的生產函數, 并用統計回歸模型來估計它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
2.1 農業經濟增長率模型的建立
為了構建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率模型, 我們分別對方程的兩邊變量的時間 t 變量進行求導。
2.2 農村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從函數分析結果來看, 從 1993~2002 年中國的農業資本投入、勞動投入和信息化對農業總產出的彈性分別為0.813, - 0.642 和 0.735, 換言之, 在研究期間, 保持勞動力投入和資本投入不變, 農村信息化水平增加 1%導致產出平均增加 0.735%。類似地, 保持勞動投入和信息化水平不變, 資本投入增加 1%, 導致產出平均增加 0.813%。然而, 從上式中我們奇怪的發現, 勞動力的增長卻引起農業總產出的負增長。這跟我們上邊的相關分析結果一致。而深究其原因, 這主要是由于中國雖然屬于農業大國, 但稱不上農業強國, 農業生產勞動效率的低下以及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受教年限等眾多因素都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而相對于農業土地這種稀缺的生產要素, 在單位面積內重復性的投入過多的低素質和低水平的勞動力, 使勞動力對農業總產出的邊際效應被無限的放大, 從而導致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增長引起農業經濟的負增長, 這是中國農業發展中所具有的獨特規律。
因此, 農村信息化的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的發展,并對其擁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 如何推進農村信息化的建設已成為我們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并且也是協調城鄉統籌發展與和諧發展的國家大計。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而言, 農村信息化的發展則尤為重要,它不僅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 而且它也是促進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和農業勞動力向其它三個產業轉移的重要影響因素。
3、結語及展望
在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 農業資本投入與農業勞動力投入是促使農業經濟增長量變的重要因素, 而農村信息化卻是促其發生質變的重要因素。因而, 在由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發展的轉折時期, 我們需要通過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力度, 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 以及優化農業資本投入與加快實現農業勞動力的轉移, 從而為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應博.我國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研究[D].北京:北京農業大學,2005.
[2]賈善剛.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經濟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1999,(2).
[3]趙邦宏等.農民技術經濟合作服務組織的農業推廣制度[J].農業經濟問題,2003,(2).
>> 遼寧省農民收入與消費結構的灰色關聯分析 服務好合作社,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增加的灰色關聯分析 河北農民收入影響因素灰色關聯分析 天津市農民收入來源結構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間信任程度與合作滿意度的灰色關聯分析 著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農民收入 多元視角下農民合作社增加農民收入的機理研究 試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載體 農業合作社對農民收入的介入機制研究 灰色關聯理論運用于農民收入分析的研究 山西省農民收入來源與結構分析 廣西農民收入的灰色預測 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分析與思考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探討與分析 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問題與對策分析 農民收入差距分析與思考 職業農民收入水平與培訓需求關聯性分析 新型農民合作社 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會功能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趙興泉.加快構建“三位一體”農民合作體系――兼論浙江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發展之路[J].農村經營管理,2014( 5):1619.
[3]王威,樊增強.論功能觀視角下的農戶合作金融組織[J].經濟縱橫,2006(5):1921.
[4]張學鵬,楊子平.我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功能定位及模式選擇[J].開發研究,2006(6):6567.
[5]李小麗.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功能轉化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0(5):190192.
[6]唐宗j.合作社功能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J].經濟研究,2007(12):1123.
[7]徐旭初.農民合作社發展中政府行為邏輯:基于賦權理論視角的討論[J].農業經濟問題,2014(1):1929.
[8]費廣勝.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民合作組織的生態文明功能[J]. 農村經濟,2012(2):104108.
[9]劉沫茹,蘇中宇.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功能及法律定位[J]. 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1):1012.
[10]崔寶玉,張忠根,李曉明.資本控制型合作社合作演進中的均衡――基于農戶合作程度與退出的研究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08(9):6371.
[11]郭紅東,樓棟,胡卓紅,等. 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成長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09(8):2431.
[12]孫亞范,余海鵬. 立法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狀況和運行機制分析――基于江蘇省的調研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2(2):8996.
[13]黃季j,鄧衡山,徐志剛. 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及其影響因素[J]. 管理世界,2010(5):7581.
[14]高建中,袁航,李延榮. 農民專業合作社功能發展程度及影響因素[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6):2833.
[15]王忠海,趙國杰,郭春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功能系統與屬性分析――基于北京市房山區的實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3):1012.
[16]趙曉飛. 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流通功能[J].宏觀經濟管理,2009(8):5254.
[17]郭曉鳴,廖祖君.公司領辦型合作社的形成機理與制度特征――以四川省邛崍市金利豬業合作社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0(5):4855.
[18]趙曉峰. 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機制與促進對策――基于農業部6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的分析[J]. 貴州社會科學,2013(6):122127.
[19]王拓,高建中.基于農戶需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功能建設研究[J].農村經濟,2009(11):123125.
[20]王曙光.中國農民合作組織歷史演進:一個基于契約――產權視角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0(11):2127.
[21]黃祖輝,高鈺玲.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功能的實現程度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村經濟,2012(7):416.
[22]陳新建,譚硯文.基于食品安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功能及其影響因素――以廣東省水果生產合作社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3(1):120128.
[23]申龍均,韓忠富.韓國綜合農協對我國發展農民綜合合作社的啟示[J].經濟縱橫,2014(5):104107.
[24]何繼新.綜合農協“三位一體”多中心公共行動分析――基于多中心治理框架理論[J]. 安徽農業科學,2012(12):7 5007 503.
[25]胡振華,李謙.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制度創新研究――基于組織績效的視角[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2(1):109116.
[26]蘇立勝.關于“三位一體”農村新型合作經濟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3(4):4344.
[27]仝志輝.“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的目標和路徑[J].中國國情國力,2014(2):1718.
[28]陳林.農村金融深化有賴于農民組織化――兼論供銷社綜合改革與“三位一體”合作組織[J].銀行家,2015(7):101102.
[29]金美玲,李允標,李芬,等.農村產業結構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灰色關聯分析[J]. 新疆農墾經濟,2012(5):2024.
[30]袁嘉祖.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3135.
[31]劉宇翔.欠發達地區農民合作扶貧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5(7):3745.
關鍵詞:循環農業經濟;問題;研究探討
現今我國農業存在很多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資源利用率不充分、生產環境質量下降、產業鏈不完全、經濟效益增長方式偏低等。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的新式農業增長經濟模式,將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思路。
1.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農業經濟分布較為分散,且農業經營者的思想認識較為落后,經營模式觀念陳舊,對于循環經濟意識不足。一是在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過程中,許多的經營者對產業模式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比如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農業經濟需要通過產業結構優化來逐步調整,同時農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沒有作為提高生產率的方法。在具體的運行中沒有與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直接的聯系起來,這就造成了產業模式升級的盲目性與落后性。二是在思想意識上,在對如何科學推進循環農業經濟建設缺乏足夠的系統性,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單純而盲目地追求速度。三是在傳統耕作方式依然廣泛性的存在廣大農業經濟中,循環經濟在我國農業經濟中還沒有被經營者廣泛接受。
其次,我國農業技術的研發并不發達,農業科研技術的推廣也不到位。科學技術是循環農業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在當前循環經濟中較為核心的技術,如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等技術的研發與運用投入不足,在技術的推廣與技術服務輻射的范圍較小,在很多地方先進的技術未得到經營者應用,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還僅存在于大型企業,并沒有形成企業間聯合攻關的局面,而且多數企業和經濟需求的不足,從而影響了當地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
2.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應對策略
第一,加強農業經營者的思想意識,樹立良好的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當前我國農業經濟面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新思路,在地方政府和廣大的農業經營者要加強循環經濟的全新的思想認識,樹立循環農業發展新理念。這就要求推廣者與經營者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先進的農業經濟模式。在廣泛的實踐過程中將循環農業的思想與模式中運用有效的模式進行整理總結。同時也要加大宣傳力度,運用廣泛的傳播方式進行有效的宣傳,使廣大農業經營者和農民群眾能夠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逐步地進行農業生產方式的升級,強化先進的生產意識,營造一個良好的革新氛圍。
第二,加快循環農業技術的創新性,不斷地提升科學技術對農業的支撐能力。加快培養循環農業科技的人才推廣與實踐。在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狀況來看,要想實現循環農業經濟的廣泛的推廣,就需要更多的農業科研人才的投入,特別是在一線的農業科技人員的投入與培養。但是現在的農業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將成對循環農業技術的研發推廣的一個重要的障礙。在技術層而上,循環農業經濟還沒有建立全方位、系統集成的農業技術體系。因此,在后期的產業模式升級的過程中就必須加大循環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規劃。加強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大批適應循環農業發展的新型科技人才。同時廣泛開展循環農業技術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出一整套適合先進農業發展的成功模式,用來進行示范與推廣。在這一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或農場,在農戶、鄉村、園區、區域四個層面上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循環農業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為循環農業的推廣與實施積累寶貴的經驗,也為國家制定準確的循環農業發展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據。
第三,加強和完善循環經濟與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結合。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最為重要的是農業生產者的參與,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民的未來發展方向并非是單純的農耕,更多的是與社會經濟相結合,在保證與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也要相互促進發展。因此,在建立循環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就必須建立起相應的配套體系。其中就包括農業人才培養交流體系,?@一體系是保證循環經濟得以有科學技術的支持與引導,使循環農業經濟快速而健康的發展。其次是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體系,這一體系可以更好地實現循環農業經濟的廣泛運用,從而建立起一個巨大的信息推廣網。最后,建立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在推廣與實施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循環農業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排解,為廣大的農業經營者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的信息處理服務。
第四,加強循環農業的國內、國際合作與交流。我國的循環農業經濟與之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業經濟還有一定的學習空間,同時在國內各地方之間的循環經濟發展也不盡相同,所以有計劃地進行國內外的學習合作交流是必要的。在這一過程中要與相關國家開展人員互訪、學術研討、項目合作等活動,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同時在學習國外先進的循環農業核心技術時,要與我國農業具體的情況進行比對研究,及時消化、吸收,更好地找到一條適應我國農業的先進技術和新工藝和新設備。
結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我國農業經濟中存在很多問題,必須采取相關措施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才能保證我國農業經濟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玉,龍攀,陳源泉等.中國循環農業評價體系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09)
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為適應我國突飛猛進的發展要求,各行各業開始實行信息化發展方針,在信息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農業的改革也離不開信息化發展方向的指導。作為當代農業創新的前進動力,農業信息化為現代的農業提供了發展的必然趨勢,指導了其前進的方向。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已經從傳統的農業向現代化的農業過渡,雖然,整體狀態都有所提供和改善,但是,我國卻開始面臨新的挑戰,無論是在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上還是發展知識型農業上都將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難題。另外,如何發展市場農業經濟和如何根據市場機制合理配置資源也都是我國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可以采取同步發展策略,有機結合各種相關知識,與其他各產業互相幫助,互利共贏,提供一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動力。
二、農業創新管理的必要性
農業管理的創新研究已成為近幾年世界各國的熱門研究課題。我國對農業管理的創新意識提出的時間相對先進國家來說比較晚,雖然我國對此項目研究的起步晚,但是我國已經擺脫過去傳統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越來越向多樣化研究趨勢發展。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對農業的經濟管理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學科內容不斷豐富,研究方法也突破了傳統的定性研究,開始引入數學模式這一先進的手段,進行對農業經濟管理的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逐漸靈活多變,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另外還常采用理論實證結合分析法。這些各具優勢的研究方法都有著其相應的研究效果。理論分析有理論歸納又有邏輯演繹,建立命題又對理論分析。世界上大批的專家學者通過理論模型來分析研究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農業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就是理論研究的其中重要的代表。實證研究則是對實證進行歸納總結或者進行演繹分析,綠色生態食品的研究以及轉基因食品的研究大部分屬于實證研究。
經過觀察可以發現,近十年來,世界先進國家對農業的管理方法處于一種動態的發展階段,保持現有的高水平,又向另一種未知的研究方法擴展。研究手段一直在優化,不斷改進研究方法,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計量經濟模型應用范圍的擴展和發展的日益成熟穩定性。此外,他們在發展的同時不斷嘗試新的研究方法,創造新的研究模型。通過新理論的應用和多角度思維方式的引入來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豐富其知識內容,結合多學科的有關知識文獻,把一個個新的研究課題盡可能地發揮其研究價值。以下提出幾點相關建議:
1、開發新的研究方法,以圍繞模型創新為主要入手點。國外許多專家學者敢于在研究農業經濟問題時采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勇于對知識探索創新,其中以著名的選擇實驗和乙醇擴張實驗為代表。通過新方法的研究開發,不僅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礎,還有助于科研人員挖掘內在的探索發現的欲望和潛力。
2、優化已經存在的研究方法,并盡可能地擴展這些方法的應用范圍。有一批鉆研創新的同時,也存在大批的優化完善已有研究方法的科研人員。對所存在的研究方法的改進工作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果。不僅得到廣泛的應用還促進了其他研究領域的發展,為其他研究課題提供研究方法和經驗,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3、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方法在農經研究領域的應用開始逐漸盛行。進入新世紀以來,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方法也逐漸出現在農經問題研究中。行為經濟學以現實為基礎構造理論,擺脫了傳統理論以抽象的假設為基礎的分析方法的束縛,給經濟學的研究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而實驗經濟學的實驗方法為經濟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復制性和可控性。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業經濟發展;作用;發展策略
1前言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國在很多領域比如說政治、文化尤其是在經濟方面越來越朝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而農業信息化還相對落后。所謂的農業信息化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通過計算機網絡把科技成果、生產技術、農產品供需關系、三農政策等知識和信息傳遞給農業生產者、經營者以及消費者。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對于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下文主要從我國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和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策略兩方面來探討此問題。
2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許多發達國家比如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農業信息化。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國家,農業生產者可以從網上全面并及時的了解一些農業科技信息,然后將這些最新科技信息及時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也就是說信息化加快了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如今發展中國家農業信息化也開始起步,我國農業經濟若要有一個質的飛躍,那么相關部門就必須要提高我國農業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的發展無疑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由于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極大的改善了農業信息的傳遞速度和信息的準確性,促進了我國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提高了農業管理和決策的質量。其次,現階段我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地方為了農業生產開墾了大片荒地、砍伐了大量的樹木,帶來許多環境問題。而農業信息化過程中大力推廣應用信息技術這樣做可以節約許多資源比如說材料和能源等。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影響。再次,農業信息化可以極大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整體素質。農業信息網絡的發展可以使農業生產者及時了解到一些農業信息,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學習一些科學技術。除了增加農業生產者的科學文化素質,農業信息化還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的管理水平,大大改善農業的科技水平,最終有效地提高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最后,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將會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比如說由于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市場會對各種各樣的信息設備有所需求,而且會拉動信息服務產業的發展。
3加強農業信息服務的方法
(1)建立信息內容客觀真實的信息化系統:信息化服務系統中的信息首先要滿足客觀真實的條件,保證信息采集的質量才能使農民對其信任并放心的使用。針對這一點,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信息采集人員的培訓,并嚴格的對各種信息進行審核。
(2)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服務系統:我國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應向發達國家學習,其信息資源全面,比僅僅包括宏觀政策、統計信息,同時還包括了微觀的市場信息;不僅僅有本國的農業信息,還囊括了世界各地的農業信息。我國也應該做到這一點,將農業信息全面化,將農業產品價格、農業支出、農業成本等情況都綜合并詳細的提供給農民。
(3)及時收集有效信息:信息的收集也很重要,一定要隨時進行信息更新,將最新的農業信息動態反映給農民,使農民能在第一時間接受到信息,更快的掌握農業動向。
(4)進行深層次的信息資源開發:很多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農業信息的深層次開發,不僅提供表面的信息,要更多的進行信息的深層次開發,讓農民在知其然的同時還能知其所以然。
4農業信息服務的加強促進著農業經濟的發展
農業信息服務創造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通過近年來發達國家對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建設實踐顯示,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加強以及從農村發展新趨勢轉變為了農村發展的優勢,并為其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創造了有利條件。先進的信息化技術也成為了農村經濟增長的動力。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運用高科技的信息技術對傳統的舊農業進行改造,這不僅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業管理自動化的水平還能有效的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
農業信息化服務是一個國家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結構變化的結果,當代農業信息技術以及知識經濟革命對農業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客觀、真實、全面的信息能夠給農業提供一個巨大的市場并給農民更多的致富機會,并在此過程中增強農民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質。在農業信息化服務的條件下,農民可以有效的解決難種難賣的問題,不僅能有效的在交易中避免損失,還能夠增大收益。由此可見,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5總結
由上述可見,農業信息服務業的生產與發展順應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基本變化規律,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下,我國應向發達國家學習,加強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英博.我國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研究[J].北京農業大學,201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