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40: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災害及應對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natural disaster,it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udies the problems in China's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關鍵詞: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問題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problems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8-0180-02
0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災害的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區域廣,造成損失大。因此做好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應對自然災害的發生、盡可能的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以及做好災后重建、恢復等工作。而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如何改進、完善這些薄弱環節,對防災、減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1自然災害的定義與分類
自然災害屬于突發事件的一種,是指以水、旱、病、蟲、鳥、獸、風、雹、霜凍等自然現象的自然變異為主因而產生并表現為自然態的災害,具體表現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干旱、洪澇、低溫、霜凍、大風、冰雹等。
自然災害的分類:自然災害的分類很多,根據導致災害的主體以及成因,將自然災害分為以下幾類:①氣象災害。由氣象與天氣系統異常所形成的災害,如干旱、雨澇、臺風、寒潮、濃霧、酸雨等。②海洋災害。由于海洋的變異而導致的在海洋中或海岸帶造成的災害,如風暴潮、海嘯、海冰、赤潮等。③洪水災害。由于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界限的異常高水位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形成的災害稱為洪水災害。根據洪水發生的原因,又可以分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潰壩洪水等。④地質災害。自然變異和人為作用導致的地質環境或地質發生變化所引起的災害,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⑤自然火災。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不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火災,如地震火災、火山火災、雷擊火災、天旱火災等,森林火災屬于自然火災。⑥生物災害。由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不當、破壞生物鏈或在自然條件下的某種生物的過多過快繁殖(生長)而引起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如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蝗災與鼠害、生物入侵等。
2自然災害應急管理
2.1 應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
2.2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指針對自然災害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為的總和,根據自然災害的預防、預警、發生和善后四個階段,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可以分為: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和災后恢復與重建四個過程。
在自然災害發生前,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以盡可能預防和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對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做好事前應急準備;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對自然災進行監測,對風險評估、應急決策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及時而準確的預警信息公布,有助于引起有關人員或全社會的警惕,做好應對自然災害的準備;一旦自然災害發生了,則應當立刻采取相應的措施,啟動預案并結合實際情況盡快防止災害的擴大和發展,同時積極展開救援工作;當自然災害結束之后則應當做好災后重建工作,盡快恢復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我國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只有不斷完善、改進這些問題,才能更好的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保障廣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保證人民安居樂業,維護社會長期穩定。
3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問題研究
3.1 公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技能在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許多公民沒有一個正確的、積極的認識,仍存在盲目、恐慌等心理,缺乏基本的自救技能。要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應當進一步提高公民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通過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做到自然災害教育的普及,并利用多種途徑,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增強公民自救技能,從而減少自然災害對公民造成的影響及傷害。
3.2 “三跨”應急預案的制定及演練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是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而針對這種“三跨”情況制定的應急預案卻不多見。常見的應急預案都是針對自身特點及實際情況制定的,忽視了部門、行業、地區間的協調和配合。即使有一些“三跨”的內容,往往也只是形式上的條條款款,未實施過演練,缺乏科學性及可操作性。因此“三跨”應急預案的制定及演練,對完善應對措施和提高應對能力,從而減少自然災害損失的有效途徑。
3.3 政府快速決策及預警從2008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以下簡稱雪災)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對于自然災害的缺乏快速決策能力,未能及時的對雪災災害進行預警并啟動應急預案。中央氣象臺1月11日早上6時暴雪橙色警報后,在受災的21個省市中,除湖北外,沒有一個省市提前發出預警信號,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如果各省市政府能夠快速響應作出決策,及時預警信息,啟動“三跨”應急預案,相信能夠降低公民和社會的損失。
3.4 社會組織及群眾救援力量社會組織及群眾救援力量是不可忽視的隊伍,在自然災害救援中占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有時由于缺乏組織性、紀律性、專業性,僅僅憑著一時的熱情,有可能對災害救援造成影響。例如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志愿者投入到地震救援的隊伍中,有的在駕車到達災區后遇到了余震或是山體滑坡,有的由于體力不支或是食物不足,有的因為駕車堵住了物資運送車輛,結果“救助者”成了“被救者”、“阻救者”,反而影響了地震救援的實施。相關部門應該提高對這些力量的重視,在平時做好社會救援力量的登機、管理及培訓,那么在自然災害來臨之際,他們就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救助者”,對災害救援起到促進作用。
3.5 災后恢復和重建在自然災害的災后恢復和重建中,我們往往注重物質方面的恢復和重建,而忽視了精神方面的重建。一方面,物質上的恢復和重建是看“得到的”,容易出成績,容易得到群眾的贊譽,而精神上的恢復和重建是“摸不著”的;其次,災后人們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住房跟飲食,注重物質上的恢復和重建時無可厚非的,而精神上的恢復和重建則是一項長遠的任務。汶川大地震后,不單是災區人民在心理上產生相當大的震蕩與影響,許多救援人員也出現了負面情緒甚至出現自殺的極端行為,這不得不讓我們對災后的精神恢復和重建重視起來。
參考文獻:
[1]王郅強,麻寶斌.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探討[J].長白學刊,2004(2):38.
[2]韋保新.提高救災物資儲備保障能力的思考[J].中國減災,2006,(12):38.
[3]王莘.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問題研究[J].青海氣象,2007(4):2.
[4]曹麗.關于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7(511):246.
[5]唐圣華,田力.論我國自然災害應急機制的完善[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10(2):51.
關鍵詞:干旱;農業生產;影響;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目前,濮陽市存在著嚴重的干旱現象,使農業生產面臨著嚴重挑戰,因此,必須明確干旱災害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探索一條適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以適應和減輕干旱災害。
1 干旱災害對濮陽農業的影響
1.1 農業嚴重減產
濮陽市夏季氣溫偏高,降水持續較少,各個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干旱災害。干旱能使冬小麥等小春作物大幅減產甚至絕收,玉米、水稻等作物的備耕和生產受到影響,對春播作物的播種以及幼苗的生長也有消極作用。農業部門預測,干旱以來,土壤的相對濕度均小于45%,糧食的產量下降,農作物嚴重減產。由干旱引起的農業的直接經濟損失巨大,嚴重阻礙著該濮陽市經濟的迅速發展。
1.2 人畜飲水困難
干旱使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基本生活受到影響。由于降水量偏少,氣溫相對偏高,使土壤蒸發加劇,失墑嚴重,還會給部分地區群眾和家畜的飲水帶來問題。濮陽市市受旱面積達13.33多萬hm2,其中,重旱達4萬hm2左右,一系列數據顯示干旱使人民面臨著重大的生存危機,嚴重影響著作物的出苗和生長,使農業生產遭受巨大損失。
1.3 當地物價上漲
受干旱災害的影響,濮陽市部分地區農作物大量減產,致使糧油等基本生活用品的供給量嚴重不足,因此大部分地區農產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干旱還會使水電的發電量減少,導致一些地區用電緊張。干旱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的生產,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正常秩序。
2 造成干旱的重要原因
2.1 降雨時間分布不均
濮陽市年平均降水量為500~600mm之間,是河南省比較干旱的地區之一,并且年內、年際降水量分布極不均衡。由于降雨的強度大且比較集中,會經常會發生洪澇災害,之后往往降雨較少,因此,容易出現大旱災害。
2.2 節水意識差,使用不合理
目前,濮陽市部分地區的農業灌溉措施很不完善,農民的節水意識較差,使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另外,在干旱缺水時,某些用戶為了保全自己的耕地而在上游截水,導致下游的耕地沒有水資源來抗旱,不僅會經常引起水糾紛,還會造成社會矛盾。
2.3 種植結構不合理
農業種植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為沒有依據當地降水的自然規律和抗災救災的需要從而確定農作物的品種。在較易發生干旱災害的地區,強調種植水稻反而增加了干旱的幾率和損失,應該種植玉米等耐旱的糧食作物和抗寒性較好的花生等作物,但是卻有不少地區選擇種植雙季稻。
2.4 抗旱基礎設施老化,抗災能力差
目前,濮陽市抗旱基礎設施老化、失修、水毀等現象嚴重。受水庫的運行時間長,年久失修等因素的影響,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證率降低,無法正常發揮抗旱的效益。同時,受抗旱機電設備的管理、維護滯后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加劇了干旱災害的發生。
3 應對干旱災害的措施
3.1 解決當前的應急問題
要解決群眾的飲水問題。重點是要抓好現有水資源的管理和調配,全面啟動各類抗旱設施,加快應急水源工程的建設。對于缺水嚴重的地方,需要組織社會力量去打井找水,并且積極配合運用、送水等工作,以緩解當前的人畜飲水的問題。對于干旱地區而言,作物減產已經成為定局,因此還要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扎實落實各項農業生產措施,爭取克服災害及天氣要素的影響。還要通過調整結構,推廣抗旱的技術,從而化解農業生產的難題,依據作物受災程度的不同,對農業生產進行科學規劃。
3.2 增強自然災害防范意識
自然災害面前,人民群眾普遍缺乏科學的危機防范意識以及正視災害的態度。面對問題往往手忙腳亂,使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不斷增大。這就需要各地政府樹立正確的思想,有隨時準備應對的意識,還要普及防災減災的基礎知識,完全克服其應對災害的僥幸心理。另外,政府還要培養預防和判斷災害發生的能力。就干旱災害而言,需要開展對天氣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同時,還要監測干旱地區不同土壤結構的含水量,增加對各個站點的天氣加密觀測,加強對災情的調查和普查,以順利的開展科研工作。政府在預防旱災的同時,要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和調度,進而對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政府還需要通過電視、報紙等媒介向民眾宣傳抗災知識,以提高其抗災能力。
3.3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由于濮陽市的水源工程不足,抗旱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灌溉設施不配套等,使旱災仍然列在自然災害的首位。因此,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強水利設施的建設,這就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加強對骨干型工程的建設,不僅能夠提高供水能力和抗災能力,還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既能解決人們的用水問題,又能給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好處。還有就是農田設施的薄弱引發的旱災,激發了農民建設水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需要鼓勵和支持農民興辦小型的水利設施;應該先安排民眾最急需、最迫切、效益最顯著的工程,保護好農民的積極性,并使其充分發揮作用。要全方位的加大節水力度,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從而加強對節水工程的建設。
3.4 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資金是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和旱田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物質保障。政府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建立相關的資金管理體系,并合理進行分配。相關部門應該依據災區市場的變化,及時的做好糧油等的調運和出庫的相關工作,以保證災區糧油和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的正常供應和價格的穩定,工商部門要加強對市場秩序的管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行。各受災地區要加大對抗旱的投入,細化抗旱救災的措施和方案,保證解決民眾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干旱對我國農業的嚴重影響及應對措施[J].農林牧漁,2012(4).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broadcast system in Japan, this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broadcast system in China, and then makes recommendations and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rove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broadcast system.
關鍵詞: 自然災害;應急廣播;建立與完善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s;emergency broadcast;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9-0319-02
0 引言
廣播電視是我國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廣播電視在社會中的公信力使其在自然災害應急廣播中脫穎而出,但是隨著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社會將目光更多的傾向與提升電視廣播的產業價值上,而忽視了廣播電視作為社會公共服務平臺或手段的功能研究,結果造成廣播電視系統僅僅看作是自然災害應急信息的傳播窗口,而在自然災害的預防、防災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沒有開發與應用。因此基于自然災害應急廣播系統的構建與完善是應對自然災害、降低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現實需要。
1 日本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廣播系統
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尤其是地震的發生率非常的頻繁,為此日本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研究應對自然災害的廣播系統,并且到現在為止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應急廣播系統,日本借助現有的廣播電視設施向居民家中具有接收功能的電視廣播系統發生警告信號,及時提醒人們。縱觀日本的應急廣播系統,有許多值得我國應急電視廣播系統建設學習的地方:
1.1 預警、預報第一的原則 人們沒有辦法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是人們可以通過有效地預警降低人生財產的傷亡,而降低傷亡的主要手段就是及時向民眾發出應急警報,以便人們有足夠的時間疏散和做好應對工作,因此日本的應急系統是以對自然災害預警為主。
1.2 不斷增強廣播電視機構人員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的培訓工作 日本廣播電視機構非常重視其員工的防災預防意識的培養,而且其培養的范圍不僅僅包括參與自然災害的工作人員,還要包括所有的與電視廣播有關人員的教育培訓,這是因為日本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才使得日本在發生地震的時候,電視廣播機構人員能力在第一時間自覺的有關地震的消息的。
1.3 新技術不斷應用到電視廣播應急系統中 日本在自然災害的應急廣播電視系統中不斷的引入新技術,尤其是電視技術和設備的開發應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就可以在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避難者就可以根據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知道避難所的位置,而且日本為了讓殘疾人能夠獲得及時的自然災害預警,日本專門開發了針對殘疾人“信息無障礙”技術和設備。同時日本也實現了手機終端無障礙接受自然災害預警,而且日本的電視應急系統可以強制居民家中的電視自動打開,并進行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的播放。
2 我國應急電視廣播系統在自然災害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2.1 災害預警體系亟待完善 雖然現在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是可以通過有效地預警機制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與破壞。就日本的應急廣播系統應對自然災害的經驗看,完善的自然災害預警體系是降低損害與傷亡的有效措施,但是我國的災害預警體系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熟的操作性,雖然相關法律對預警機制進行了規定,但是其還是集中在宏觀層面,具體的靠操作性比較差,總之我國的預警體系無論是在組織體系還是在信息體系上都存在缺陷。
2.2 應急信息管理有待加強 我國應急信息管理有待加強主要體現在:一是信息的采集以及分析經驗不足,在出現自然災害時,我國因為缺乏足夠的經驗才會造成對有關信息的采集不及時、對有關數據的分析不準確的現象發生,結果信息的不準確造成政府部門的決策出現阻塞;二是應急信息的公開環境缺乏有效的制度監督。政府進行應急信息公開,既是政府履行其職責的義務,也是公民對政府行為的監督,但是我國相關法律只是規定了政府應該進行信息公開,但是并沒有明確公民該采取什么樣的途徑監督政府行為。三是信息溝通渠道還不夠順暢。我國政府信息上報主要采取逐級上報的形式,結果在自然災害發生時,關于預警信息的需要逐級上報并且獲得上級的批準后,這樣的信息溝通機制會給自然災害預警產生滯后性,一旦出現自然災害險情,由于信息溝通機制的不順暢導致信息延誤的事故非常多。
2.3 公民危機意識還不高 我國自古便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人們強調未雨綢繆的重要性,但是在應對自然災害時,如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公民自身都存在著危機意識淡薄,忽視自然災害預警作用的現象。首先政府部門以及政府工作人員的危機意識淡薄,在過去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國政府部門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經濟建設上,而忽視了民生建設,造成了應對自然災害危機的預防工作落后于經濟建設,而且在經濟建設中也忽視了危機意識的培養,造成在發生自然災害后,政府部門不能及時建立有效地預防機制;其次公民的危機意識淡薄。之所以在“5.12”汶川地震中出現大量生命的丟失,除了震級的強烈之外,還與公民的危機意識淡薄有直接關系,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我國公民不知道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降低損失。
3 應急廣播系統在自然災害中建立的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應急廣播電視系統預警預報機制 首先政府部門要整合社會媒體資源,尤其是加強對新技術媒體資源的有效利用,以此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應急廣播傳播模式;其次完善我國的自然災害預警信息上報程序,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縮短應急廣播信息的上報時間,以此為我國公民應對自然災害而爭取更多的時間進行預防措施以及避難等,當然應急廣播系統播報的預警信息要盡可能簡單,并且根據不同民族語言文化,選擇適合不同民族的預警信息播報語言,避免因為播報語言的問題導致人們聽不懂預警信息;最后加強廣播電視機構對災害信息的掌控能力,廣播電視機構要熟練掌握自然災害信息的前提需要廣播電視系統要建立以往自然災害信息數據庫,并且及時更新數據庫內的信息以及數據,尤其是關于自然災害的預防信息的儲存與掌握,這樣可以為即將發生的自然災害應急廣播提供豐富的指導經驗,進而幫助人們采取更加科學的措施應對自然災害。
3.2 加強應急廣播電視系統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 完善廣播應急系統需要提高人們的防范意識,提高應急廣播電視工作人員的科學應對自然災害的知識,增強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首先從業人員要具備專業的素質和相應的專業維護隊伍,在出現錯誤的信息時能夠準確的判斷并進行相應的更改;其次在自然災害發送來臨之前,從業人員要通過廣播應急系統在第一時間將相關預警信息傳遞給公眾,并且告知公眾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應對;最后在災害發生之后,從業人員必須能夠及時的將此次災害發生所涵蓋的所有信息通過應急廣播電視系統進行信息數據的儲存或分析,從而在下次類似災害發生之時能夠有更恰當的應對措施,從一定程度上將災害的預防等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
總之基于自然災害的應急廣播電視系統建立與完善可以有效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的健康、穩定的發展,因此在保障廣播應急信息播出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特有的媒體動員優勢,切實做好災害的應急報道和公民的精神危機干預工作,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各種危機與損失。
參考文獻:
[1]劉照龍.李興滿從蘆山地震看國家應急廣播的建設與作用[J].中國廣播,2013(10).
關鍵詞:電力系統;突發災害;應急管理;制度創新;技術優化
在新的發展階段,社會用電量越來越大,這就對電力系統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強化電力應急管理工作,找出其中的不足,進行制度創新和技術優化,能夠更好的應對電力系統突發災害,可以有效降低電力系統故障對人們日常生活以及經濟建設的影響,對電力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特點及分類
1.1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的特點
對電力系統突發災害進行分析,可以得知電力系統突發災害具有災害源頭眾多、涉及環節眾多、造成損失較大等特點。電力系統的運行會受到自然環境、人為因素、設備性能等多個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會引發電力系統突發災害,遇到自然災害、技術人員操作失誤或者非法分子故意破壞電力系統、電氣設備存在質量缺陷或者性能老化,都會引起突發性災害。電力系統的運行包括發電、配電、輸電、用電等工作環節,彼此之間聯系緊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一旦發生突發災害將會涉及到每一個運行環節,對整個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造成影響。
1.2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的分類
因為造成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的因素多種多樣,所以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種類。自然因素引起的災害叫做自然災害,比如天氣、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往往會對電力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技術人員操作不當或者工作不認真出現失誤,以及非法破壞行為也會引發電力系統突發災害。電力系統中的各種電氣設備性能失效,無法發揮正常作用,將會直接影響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引發突發性災害。
2.電力應急管理的介紹及現狀
2.1電力應急管理的概念
電力應急管理是為了應對電力系統突發災害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能夠使電力盡快恢復至正常狀態,對降低電力系統突發災害所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電力系統突發災害具有不可預測性和危害性,所以便需要針對其中出現突發災害的運行環節進行識別,做好應急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通過日常模擬、演練,保證突發災害發生時能夠做出快速反應,降低影響、減小損失,并盡快修復電力系統,使其恢復至正常運行狀態。
2.2電力應急管理的環節
根據電力應急管理具體工作,可以將其分為預防與預警、預警響應、應急響應以及恢復與重建四個環節。預防與預警是指識別出存在的危險因素,然后制定出針對性的應急方案;預警響應就是提前準備,是根據可能發生的災害事先做好應對措施,對可能造成的損失做好彌補措施,除此之外還包括日常演練、模擬;應急響應是發生災害后啟動應急方案,對事故進行妥善處理,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恢復與重建是指災難發生后對損壞的線路或者設備進行維修,使其能夠正常工作,提供用戶所需用電。
2.3電力應急管理現狀
從當前的電力應急管理情況來看,電力應急管理應急處置能力較低,特別是在協調配合方面與電力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改善。應急管理的認識不到位,電力應急知識尚未普及 ,各級人員對電力應急管理的概念模糊 ,對應急管理的內涵和原則認識不清晰 ,對電力應急管理工作在保障生命財產安全、加強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此外,社會普遍對電網大面積停電缺乏危機意識,不少用戶沒有應對大面積停電的相關措施。一些用戶電力應急管理方案過于理論化,缺乏實用性和可行性,不能有效解決突發災害;電力應急管理工作重心偏重于事后處理,而忽視了事前預防的重要性,無法從根本上降低突發災害的發生概率。應急救援設備比較落后,缺乏應急預案的聯合演練,電力突發事件往往是社會性事件 ,演練需要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公眾參與,不同部門之間缺乏科學的協調,救援效率較低。這些都是當前電力應急管理工作中的的不足,必須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和優化,加強電力應急管理力度,提高應急救援效率。
3.電力應急管理辦法的制度創新與技術優化措施
3.1做好突發災害的檢查和預防
對于電力應急管理工作來說,其工作重點不是災害發生后的救援,而是災害發生前的檢查和預防,只有做好突發性災害的檢查和預防,才能有效降低災害的發生概率。充分發揮國家自然災害信息的作用,加強與電力企業、用戶之間的聯系,建立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及時各項自然災害信息,為做好災前準備工作預留更多時間。電力企業應該定期或者不定期對電力系統進行巡視,加大隱患排查治理的力度,利用計算機技術時刻掌握電力系統的動態情況,當發現異常現象時及時啟動報警機制,同時協調好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做好電力應急管理組織、指揮工作。
3.2構建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
針對電力應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對管理體系進行創新,構建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依據和規范參考。明確電力應急管理工作核心,提高思想認識和重視力度,根據實際情況以及應急需求制定科學、有效的應急方案,提高應急方案的實用性和可行性,做好應急宣傳教育和培訓 ,提高基層單位和人員的應急能力和水平;加大技術創新,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應急管理中,及時獲取更加準確的信息,為救援準備提供了更加全面、精確的資料,提高了救援效率;制定科學、完善的應急預案,全面推動并協助地方各級政府開展處置電網大面積停電事件聯合應急演練,加強資源、信息管理,將管理責任明確劃分到不同部門,方便應急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3.3加強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常規的通信通道都是在電能的支持下才能傳輸信息,當電力系統發生突發災害時將會影響信息的正常傳輸,影響了現場指揮救援工作,所以必須加強應急通信能力建設。利用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無線數字通信的多項通信技術,可以在電力系統出現突發災害時保證信息的正常傳輸,能夠完成應急信息的收集工作,以圖片或者視頻形式將現場信息反饋到應急指揮中心,為救援指揮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能夠對現場救援工作進行科學、有效的指揮和組織,保證救援工作更加有序的進行。
3.4加大應急方案的研究開發力度
因為電力系統突發災害不可預測性較強,很難實現對突發在災害發生時間、地點以及范圍的準確預測,模擬實驗的精準度有待提高,難以實現對突發災害發生時以及所造成影響的精確模擬,導致電力應急管理效果不夠理想。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加大應急方案的研究開發力度,提高模擬方案的精準性,對電力系統實際故障和破壞進行更加準確的預測和估算,提供更加可靠的參考信息,實現更加理想的應急管理效果。
結束語:
電力應急管理是解決電力系統運行故障、保證電力系統運行正常的一項重要工作,針對當前電力應急管理中的不足,需要對其進行創新和優化,通過做好突發災害的檢查和預防,構建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加強應急通信能力建設,加大應急方案的研究開發力度,能夠有效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對減小電力事故所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山洪;地質災害;成因;分析;預報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江西省是山洪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每年都發生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質災害。萬載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全縣17個鄉鎮大部分為山區鄉鎮,受地形限制,許多農民只能依山建房或者切坡建房。而萬載的地形地貌很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切破建房后加劇了巖石的風化,很容易發生崩塌和滑坡,帶來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研究山洪地質災害,是防災減災領域急需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山洪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形成的條件,建立健全山洪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制定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的有效措施,將山洪危害損失程度降到最低。
二、洪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1、強降水致災成園分析
(一)、山地雨量分布特點
山區降水較多,差異較大,其水平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隨地勢升高,濕度增大,地形雨較多,故降水的垂直變化大。一般從低到高,雨量增多。
(二)、高空大氣環流形勢決定暴雨的發生
暴雨的出現,必須有充沛的水汽,如果沒有水汽,作為降水的“原料”就沒有了,而水汽輸送,對于暴雨而言主要是由于水平輸送而決定的。當冷暖氣流交綏時,暖空氣源源不斷地被抬升一疑結一降雨。故當500hpa圖上存在風的切變、有低槽,鋒面存在時,極易形成暴雨過程。
(三)、地形抬升作用加劇強降水的發生。
山高坡陡,暖濕氣流沿山坡爬升形成上升運動把承汽能量補充給降水云團,從而使云團繼續增長,并在山區長時間滯留,形成局部強對流性降水。
(四)、降水是山洪地質災害的誘發條件和主要動力。
山地由于其森林覆蓋率高而使土壤經常保持濕潤,地表層土壤含水量常維持在80%左右,偶爾發生一次暴雨過程,通過滲透分流,地表尚不會形成大的徑流,但在短時期內連降大暴雨.淺層土壤就會迅速飽和,地表迅速形成徑流,帶動山體滑坡,形成災害。
(五)、人類活動因素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人類活動愈趨強烈。人既是治災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致災的主要因子。因人口急劇增長、人多地少以及過度開發土地、自然資源,侵占水面、河道,必然導致土地退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環境系統失穩。
(六)、河道淤積阻塞
由于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對河道的不斷侵占,造成河道不斷淤塞,河道的泄洪能力不斷下降,這是山洪災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現有防洪標準太低
我國各個地方現有的的防洪標準較低,只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山洪是自然災害,難以控制。
三、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點多線長面廣。防治難度大
我國山洪地質災害隱患大都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通訊不暢、群眾居住分散。點多線長面廣加大了山洪地質災害的防治難度。
2、工程防洪標準低.抗災能力弱
我國病險水庫很多.除險任務大.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標準低,急待治理,因此抗洪抗災能力很弱。
3、認識不夠.導致災情加大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山洪地質災害是天災,缺乏足夠的認識及有效的防御手段,在河道邊、易澇區、陡坡下亂挖、亂建、擠占河道,造成河勢不穩,河道泄洪能力大大降低,往往導致小洪水有災難,大洪水嚴重泛濫的嚴重后果。
4、防治無有效措施
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多個部門。職責分工不明確,缺乏協調統一,缺乏有效的防御措施。
四、山洪泥石流災害引發的安全事故的應對措施
1、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
針對汛期發生的山洪泥石流災害,我們建議制定以下措施:
(一)、高度重視,提前部署極端天氣下的各項應對工作
要扎實落實政務值班制度,加強信息報送工作,落實領導帶班和24小時專人值班制度;要密切關注天氣情況,加強監測預警和預報,及時預警信息,提早安排部署防范應對工作;要層層落實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責任制,確保工作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要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集中進行排查;要建立有關職能部門日報制度。
(二)、加強協調,部門聯動,建立暢通有效的應急聯動機制
國土、住房城鄉建設、氣象、水利、煤炭、安監等部門要加強極端天氣信息的溝通和共享,加強協調合作,按照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要切實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作為氣象部門要做好極端天氣的預測預警,做好極端高溫、局部強降雨、雷電、大風等各種災害性天氣信息的及時,做好中短期的預報工作;及時制作短時臨近預報,及時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響應。
(三)、進一步增強應急保障能力
要確保緊急情況下通訊保障能力;要做好各種應急物資的儲備,提高應急物資保障能力;要整合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做好救援設備、裝備的準備工作;要提前制定撤離路線和疏散方案,落實應急預案中的各項保障措施;要通過新聞媒體,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不斷強化公眾應急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做好防洪避險知識的宣傳。
(四)、建立思想保障體系
(1)、制定有關山洪地質災害的法律、法規、條例和辦法,以此來約束人類的社會活動,規范行為規則,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大力宣傳有關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相關知識,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報道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預防的有效措施,使危險區域的群眾從思想上認清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規律性,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應對預案。
(3)、強化預防意識,加強相關技術培訓,對于人為因素可能造成的山洪地質災害,要制定相關村規民約,通過有益的社會活動,預測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趨勢,破壞其產生的條件,形成安全穩定的整體,并將相關預防知識長期培訓,達到家喻戶曉。
(五)、建立應對保障體系
(1)、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方案驗收制度。加強水保執法,嚴格監督各礦產開采者,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實行責任期終止時,必須對水土保持方案進行驗收,對落實不力者要進行經濟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并實行再次申請開采一票否決制。
(2)、建立監控資料檔案和預警數據庫。縣級以上山洪地質災害預防機構,設置數據采集儲存庫,并由專人負責對各危險期采取的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總結出山洪地質災害發生時的規律,及時掌握動態,及時采取措施,及時消除隱患,降低災害發生概率,降低災害損失。
2、以下三種條件下已發生山洪和泥石流
(1)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2)有豐富的松散物質
(3)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如果某地同時具備這3個條件,氣象部門應高度警覺,做出預警預報,預防泥石流的發生。發現山洪泥石流襲來時,千萬不能順著山溝的方向往下游跑,而應馬上向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兩側山坡高處跑。只要大家提高警惕,預警和防范措施到位,一定可以降低傷亡。
五、預警系統項目建設
1、預警系統分析
系統具有基礎信息查詢、水雨情監測查詢、氣象國土信息服務、水情預報服務、預警服務、應急響應服務、系統管理等功能。系統可進行拓展升級和信息共享,并給氣象、國土等相關部門留有接口。預警系統數據庫主要包括實時雨水情數據庫、山洪災害預警專題數據庫及進行數據交換的臨時數據庫。
2、項目目建設總結
要做好山洪災害預警系統項目建設主要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因地制宜,合理加密雨水情監測
按照自然災害發生規律,因地制宜確定發生的臨界雨量(水位),在山洪災害易發區加密建立監測站點,同時布設監控設備,為人員轉移避險提供科學依據。
(2)堅持科學規劃,精心組織施工
搞好規劃設計是項目建設的首要前提。
(3)優化實施方案,確保工程質量
通過進一步掌握技術標準,設備參數、設備性能,結合項目建設實際,進一步優化實施方案。
(4)注重預警,落實群策群防措施
手機信息的傳遞.大量現代化高科技的非工程措施體系運用。提升了快速有序主動避災的能力。
六、結束語
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是渺小的,自然災害的危害是巨大的。即使如此,在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之下,人類也可以對于自然災害的危害,做到不同程度的下降。山洪是自然危害之一,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對山洪成災原因的分析,提出相應的預警措施,將其危害降到最小。
參考文獻
[1]王志祿,張燕,孫暢.隴南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及預警技術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5,(1):105-110.
[2]吳囤生.平潭虎潮山體滑坡成因分析及其治理[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5 [3]錫穩.陶建紅.馮軍.隴南“5·31特大泥石境災害成因分析[J].氣象,2004,30(10);45~46.
一、關于臺風知識
臺風的形成原因
臺風發源于熱帶海面,那里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后形成了臺風。
臺風的利弊
臺風好處:
在我國沿海地區,幾乎每年夏秋兩季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臺風的侵襲,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財產損失也不小。作為一種災害性天氣,可以說,提起臺風,沒有人會對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兩重性,臺風是給人類帶來了災害,但假如沒有臺風,人類將更加遭殃。科學研究發現,臺風對人類起碼有如下幾大好處:
其一,臺風為人們帶來了豐沛的淡水。臺風給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帶來大量的雨水。
其二,靠近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受日照時間最長,干熱難忍,如果沒有臺風來驅散這些地區的熱量,那里將會更熱,地表沙荒將更加嚴重。同時寒帶將會更冷,溫帶將會消失。我國將沒有昆明這樣的春城,也沒有四季長青的廣州,“北大倉”、內蒙古草原亦將不復存在。
其三,臺風最高時速可達200公里以上,所到之處,摧枯拉朽。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給人類造成災難,但也全憑著這巨大的能量流動使地球保持著熱平衡,使人類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其四,臺風還能增加捕魚產量。每當臺風吹襲時翻江倒海,將江海底部的營養物質卷上來,魚餌增多,吸引魚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漁獲量自然提高。
臺風除了給登陸地區帶來暴風雨等嚴重災害外,也有一定的好處。
據統計,包括我國在內的東南亞各國和美國,臺風降雨量約占這些地區總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沒有臺風這些國家的農業困境不堪想象;此外臺風對于調劑地球熱量、維持熱平衡更是功不可沒,眾所周知熱帶地區由于接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多,因此氣候也最為炎熱,而寒帶地區正好相反。由于臺風的活動,熱帶地區的熱量被驅散到高緯度地區,從而使寒帶地區的熱量得到補償,如果沒有臺風就會造成熱帶地區氣候越來越炎熱,而寒帶地區越來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溫帶也就不復存在了,眾多的植物和動物也會因難以適應而將出現滅絕,那將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情景。
臺風災害:
臺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大風。熱帶氣旋達臺風級別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2級以上。
②暴雨。臺風是帶來暴雨的天氣系統之一,在臺風經過的地區,可能產生150~300mm降雨,少數臺風能直接或間接產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如(間接)1975年第3號熱帶氣旋登陸后倒槽在河南南部產生的特大暴雨,打破了部分地區的降雨記錄(河南75.8事件)。
③風暴潮。一般臺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臺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位。
臺風過境時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引起海面巨浪,嚴重威脅航海安全。臺風登陸后帶來的風暴增水可能摧毀莊稼、各種建筑設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二、防災減災的措施
一、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二、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三、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制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如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臺,以及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臺風的最新動態進行實時監測的能力。
四、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全國最大的高考資源網 end#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愿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六、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
對臺風災害,重點是防御強風、暴雨、位對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征,采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七、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御和減輕干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5月12日是“防災減災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減少社區災害風險、提升基層減災能力”。根據省、市衛生計生委及健康教育中心文件精神,為做好“防災減災日”活動,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大力宣傳防災減災科學知識,提高公眾參與防災減災活動的能力及自覺性,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與技能,積極開展系列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
一、領導重視,部署到位
為做好今年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我市對“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活動進行早安排、早組織、早動員、早行動,成立了宣傳周活動領導小組,明確職責,落實專人,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宣傳周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二、廣泛宣傳,氛圍濃厚
一是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利用電視、網絡、微博等媒體,突出今年“防災減災日”主題,開展水旱災害、地震災害等各類自然災害知識和防范應對措施宣傳,宣傳報道全市開展防災減災活動情況。
二是集中開展防災減災知識戶外咨詢宣傳活動。組織單位相關科室成員在單位樓前開展 “防災減災日”戶外宣傳活動,懸掛條幅、設置宣傳展板和咨詢臺向群眾宣傳防災減災科普知識,通過現場發放宣傳資料、接受現場咨詢等方式集中宣傳火災、地震、洪澇等災害的基本知識和避險辦法。
三是開展“五進”活動。“防災減災日”宣傳周,xx市疾控中心泛開展防災減災知識進社區、進家庭等活動。5月8日至12日,開展應急演練1次,舉辦防災減災專題講座2場,排查災害風險隱患2處,制作防災減災宣傳單500份,發放自然災害個人防護手冊500份,發放健康素養66條500份,其他相關宣傳材料600份,參加防災減災活動500人(次),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宣傳內容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