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5:13: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特色農業市場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經濟好中求快。發展質量提高,發展速度不減。全年農業總產值增長8%左右,農業增加值增長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
——糧油生產保持穩定。確保農村糧油自給總體平衡,糧食產量穩定在20億斤以上,油料總產穩定在3億斤左右。
——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推進特色產業建設由數量向質量轉變,新建以“四百萬”特色產業為重點的基地30萬畝,改造經作中低產園10萬畝。深入開展標準經作園創建活動。
——高效生態農業突破發展。建設分層次、分區域、分類型的高效生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生態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逐年提高,到2020年達80%左右。
——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2015年農產品加工產值比2014年增長25%以上,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2:1。
圍繞上述思路和目標,著力實施“九大工程”:
(一)實施高效生態農業建設工程。高舉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旗幟,大力推進規?;?、標準化、產業化經營,發展具有山區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一是現有產業發展堅持生態化發展方向,全力推進生產綠色有機化、加工清潔無害化、園區生態循環化,實現生態優良、高效、富民目標。二是根據山地自然狀況和技術經濟發展水平,著力推廣一批高效生態農業種養模式。三是推廣地膜覆蓋等保護性栽培、名優新特品種及經作無性系繁育、測土配方減量施肥、綠色植保病蟲統防統治技術、節水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設施農業栽培、綠色有機果茶生產、道地中藥材GAP種植、名優特色水產品種人工繁育和大水面增養殖等十大技術。
(二)實施產業基地提質增效工程。堅持穩定做大規模,主攻質量增效。一是穩定壯大規模。2015年全市新增“四百萬”工程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30萬畝以上。二是在改造低產園地上下功夫。推進設施配套,著力改土、改水、改良種。三是在建設精品園、高效園上下功夫。進一步推進高效茶園、精品果園建設。四是把基地當景區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初步建成丹江口環庫區和竹房城鎮帶兩個百公里生態休閑農業長廊。
(三)實施農產品加工千億元工程。從2015年起,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千億元工程建設,到2020年,努力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000億元和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1的目標。著力推進十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即:丹江口市生態水產業加工園、(鄖陽)長嶺農產品精深加工園、(鄖陽)農特循環經濟產業園、鄖西七夕農業產業園、房縣綜合農產品加工園、竹山縣特色糧油加工園、竹溪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張灣)生物產業園、(茅箭)新能源科技產業園、武當山生態旅游觀光園。丹江口水產業及水產品加工園區和(鄖陽)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張灣)生物產業園等3個產值過百億元,其它7個農產品加工園區產值突破50億元。盤大做強龍頭企業,狠抓企業挖潛進規,新培植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00家以上。著力開展招商引資,加大項目工作力度,有序開展對口協作,不斷增強工作實效。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來資本投入農業特色產業開發,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
(四)實施農業精品名牌工程。堅定不移的打好生態牌、有機牌。圍繞打響“國字號”品牌。即著力打響“武當道茶”等全國區域性公共品牌,加大品牌創建力度,深入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堅持政府獎勵制度,認證10個以上“三品一標”品牌。
(五)實施科技興業支撐工程。全面推進“三個中心”建設。加大與華中農業大學科技、人才、項目合作共建力度,充分發揮院士工作站的優勢,加強生態農業科技協作攻關,圍繞茶葉、中藥材、核桃、山羊、柑桔、蔬菜、食用菌、紅薯、魔芋、桑蠶、水產等特色產業,力求在種子種苗、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質量標準、質量安全、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開發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斷完善農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重點培育科技型的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
(六)實施市場體系建設工程。一是加強農產品市場研究,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系統調查體系,開展供求、營銷、價格等監測預警,研究重點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細分、營銷策略和銷售渠道。二是加快發展現代市場營銷業,加快堰中批發市場等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升級。三是會同相關部門,積極培育農村現代物流,市建物流園(中心),縣(市)建配送中心,鄉村建連鎖經營店和合作社。四是把開發要素市場與開拓產品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做大做強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七)實施農業信息促進工程。建立大數據農業信息平臺,整合資源,共建共享,重點建設一批農業信息數據庫。加強信息公益,疏通最后一公里瓶頸。2017年前,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三品一標”企業生產的農產品全面實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以農業物聯網技術示范與應用為突破口,建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大力推進電子商務,打造地方電商平臺。建設一批鄉村信息服務站和鄉鎮信息廣場,積極推廣“U農通”系列農業科技信息產品,進一步辦好、《惠農手機報》,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關鍵詞:旅游紀念品;消費內容;消費動機
購買紀念品是人們在許多場合下都會發生的一種行為,尤其是在其旅行的過程中。[1]絕大多數人都會購買旅游紀念品作為自己旅行體驗的證據和證明。[2]因此,在旅行過程中,購物是人們十分重要的一種活動和行為;[3]購物花費也在旅行總開銷中占有顯著的比例。[4]從世界范圍來說,人均購物開支約占人均旅游總開支的三分之一。一個國家的旅游購物收入應占旅游總收入的60%,而我國旅游收入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0%,具有結構性的傾斜的特點。這種傾斜阻礙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使行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需要被研究以找出好的解決辦法。
1 數據采集和信度分析
旅游紀念品的研究應遵循兩個原則:第一,不應將旅游紀念品概念“范”化,不應將旅游紀念品等同于旅游商品;否則會模糊和放大了旅游紀念品的概念和功能。第二,不應將旅游紀念品概念“窄”化,不能簡單地將旅游紀念品歸納為地方工藝品。文獻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4)提出旅游紀念品是一種紀念某一特殊時間、空間和體驗的證據和證明。其強調了旅游紀念品的本體功能性,弱化了旅游紀念品的商品性,并指出旅游紀念品可能并非通過購買獲得;這一定義得到了更為廣泛的認同。
為了獲得全面、準確的數據,研究者制作調研問卷,組織16名工業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從2011年1月開始,對10個主要景點進行了實地調研,發放調研問卷3000份,有效回收2922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7.400%。
問卷統計結果表明,受調查者性別比例相當。其中女性為50.513%,男性為49.487%;從客源結構來看,境外游客為30.309%,國內游客為69.610%;從年齡來看,68.857%的游客年齡集中在18~45歲;從學歷程度來看,80.253%的游客具有大專和大專以上學歷;從收入情況來看,95%的游客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元人民幣以上;這些數據都印證了家庭收入對旅游行業的決定性作用。[1]研究者從2922份有效問卷中隨機抽取了350份作為分析組,再隨機抽取了350份作為結論驗證組(分析組和驗證組中的問卷有交叉);通過SPSS11.5軟件做信度分析,結果顯示其一致性系數為0.878,大于0.800,問卷的可信度較高。
2 消費內容
研究者將旅游紀念市場上的產品分為8類:第一,當地特色印刷品;第二,當地特色服飾;第三,當地特色家居生活用品;第四,當地特色工藝品;第五,非當地特色的一般工藝品或藝術品;第六,當地特色食品;第七,有關當地信息或知識的出版物;第八,其他產品。并且,根據統計結果將數據歸納如表1所示,利用積分函數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游客正偏好的產品類型主要為:印刷品、特色食品、特色家居生活用品等。負偏好的產品類型主要集中在特色服飾和出版物兩大類。另外,數據顯示,游客的消費偏好與性別差異關聯較小。研究者在對旅游紀念品市場進行進一步深入調研時,結果顯示,游客對明信片、筆記本、鑰匙扣及食品等產品具有明顯的消費正偏好。在性別差異方面,女性游客相對于男性游客來說,其在消費頻率上明顯較高,并且消費偏好主要集中在服飾、珠寶和折扣商品方面;在最受歡迎的“當地特色印刷品”類產品上,女性消費頻率也高于男性約17%。
3 消費動機
游客對旅游紀念品的消費動機主要可歸納為3類:第一,禮物動機(as Gift);第二,回憶動機(as Memory);第三,證明動機[3](as Evidence)。消費動機對消費行為具有影響,一般認為,消費動機是消費行為的前兆和預言。[2]為了更確切地了解游客的消費動機對消費行為的貢獻度,研究者采用層次回歸分析法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游客的消M動機對消費行為的貢獻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證明動機、禮物動機、回憶動機。
此外,調研數據還顯示:在禮物動機方面,超過30%的男性和35%的女性均考慮或確實將旅游紀念品作為贈送親朋好友的禮物。其中,有13%的男性和27%的女性將所購買的旅游紀念品作為一般禮品贈送;3%的男性和27%的女性將旅游紀念品作為特殊節日禮品或生日禮物贈送。在回憶動機方面,22%的男性和39%的女性都認為旅游紀念品可以在未來使他們回想起當時的經歷和體驗。在證明動機方面,32%的男性和17%的女性認為旅游紀念品可以很好地引發話題;32%的男性和34%的女性認為旅游紀念品可以幫助他們向他人證明自己曾經的旅游經歷。
4 結語
研究者通過對國內旅游紀念品市場游客的消費內容和消費動機進行調研、統計、分析和研究,對國內市場游客的消費行為特征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和理解,尤其是在性別差異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方面。研究發現,游客的性別差異不僅影響著其消費內容和偏好,同樣影響著其消費動機和目的。消費行為研究是旅游市場研究的熱點和核心問題,可以有效地指導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開發和銷售策略的制定。因此,筆者希望通過文章可以給相關人員等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Hugh Wilkins . Souvenirs:What and Why we buy[J]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1,50(3):238-247.
[2] Littrell,Mary Ann,Suzanne Baizerman,Rita Kean,Sherry Gahring,Shirley Niemeyer,Rae Reilly,and Jane Ann Stout . Souvenirs and Tourism Styles[J]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4,33(1):3-11.
[3] 馬麗霞,嚴艷,王晶.新疆旅游紀念品消費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陜西農業科學,2011(4):183-185.
關鍵詞 專業方向建設 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農經專業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40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專業方向建設是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實使得很多高校都開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環節。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安排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其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會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關系到該學生的質量和就業競爭力。面對用人單位的多樣化需求,各專業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的適應性建設就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①
對于一個專業,其人才培養的共同定位決定了不同院校在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統一性,用人需求的差異性則要求專業的課程和教學內容能夠適應用人單位對同一專業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間存在統一和差異的對立。因此,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安排要求能夠很好地實現二者的協調。從實踐來看,利用學科基礎和專業基礎課來保證基本課程體系的統一,通過彈性專業方向建設及方向教學環節和內容安排的調整來適應差異性需求及需求變化,是實現矛盾協調的基本手段。②沈陽農業大學農經專業近些年也是在不斷強化和提升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同時,通過專業方向的建設及方向課程的調整來滿足市場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
2 專業方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專業方向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構成
從學院就業辦提供的數據來看,農經專業學生的畢業主要去向是讀研、進入企業做管理或銷售等,或進入政府事業單位?;谶@種就業狀況,根據教育部本科專業培養方案調整的指導思想,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農經專業在2010年的培養方案修訂中對專業方向進行重新調整,確定了三個專業方向:企業管理、農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創新型。
其中,企業管理方向是個老方向,主要是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據當前企業管理的新變化,增設了領導策略和藝術、企業文化、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理論課程??紤]到部分學生將來可能會自己創業,及學生到企業主要從事財務、市場研究和市場推廣等工作的需要,在實踐教學環節,增設了企業管理模擬實習和涉農企業創業管理兩項實踐。
研究創新型是原有農村發展方向的調整、凝練和培養定位的明確。它定位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后續在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雖然農村公共管理是個新設方向,但也是原有農村發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農經老傳統的延續。在實踐環節,專業在提升農業經濟和農村統計學習要求的同時,輔以畢業調查和畢業論文要求學生撰寫調查報告。
2.2 專業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的具體工作
在專業方向建設過程中,圍繞著各自的人才培養定位,專業在三個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體做法如下:
在企業管理方向,針對該方向實踐教學課時較少的問題,增設了企業管理模擬實習和涉農企業創業管理實習。在企業管理模擬實習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聯系好實習企業后,將學生送到企業去實習1周,這期間要求學生實地觀摩企業的整個運營流程,熟悉企業管理崗位的職能,幫助企業完成一些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工作。
在研究創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農業經濟前沿課程論文、畢業調查和畢業論文來完成實踐教學內容。較之以前,實踐環節沒有增加,實踐形式還是采取原有的方式。農業經濟前沿課程論文采取為每位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完成文獻搜集和閱讀、選題和撰寫小論文的工作。老師主要是教學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獻,如何確定論文選題,及農經論文的寫作規范和注意要點。畢業調查和畢業論文通常是整合起來進行,同樣也實行導師制。這兩個實習是在課程前沿論文上的進一步深化,實踐過程除增加要求學生在選題確定后自行到農村進行實地調查,搜集畢業論文所需數據資料外,其余環節如課程論文。整個實踐的目的是提升學生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知識分析農業和農村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熟悉運用統計學、計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農村公共管理方向,整個實踐以農業經濟與農村統計實習為主體,畢業調查及調查報告為輔。農業經濟與農村統計實習是將方向的學生送到校外實習基地,要求吃住在農戶家里,并在農戶所在村莊及周圍村莊完成自己感興趣某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問題的調查,最終撰寫出一份調查報告。畢業調查由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地點,其形式同農業經濟與農村統計調查。
2.3 存在的問題
(1)部分理論課程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就專業的師資來源和構成來說,專業現有的教師除少部分人是產業經濟學等專業畢業外,其余都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教師所學專業的集中雖然有利于提升整個農經專業的整體教學深度,但對于部分專業方向而言,它會影響有些理論課程的早期開課質量和效果。比如,在企業文化與CIS策劃、農村公共管理等新開理論課程上,專業雖然能夠安排教師去開課,但由于這些教師都是新接觸課程,也沒有在相關領域系統訓練經歷,他們在開課初期對課程的理論內容理解不夠透徹,這些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內容深度總體都不夠好。
(2)現有實踐環節設置的針對性不強,研究創新型和農村公共管理方向實踐環節設置較薄弱??傮w來說,在現有三個方向上,專業除在企業管理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兩個方向都未能新增實踐教學內容,實踐形式仍是專業傳統的實踐方式沒有突破。在現有設置的實踐環節,所有環節除企業管理模擬實習明確針對企業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實踐基本都沒有區分方向來進行。特別是針對研究創新型和農村公共管理兩個方向,沒有設置特色明顯、針對性強的實踐環節。也正是實踐環節的針對性不強,目前專業方向給人的感覺是無特色。
(3)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滯后,實踐指導教師力量不足。對于各個方向建設,專業雖在依托實踐來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業管理方向增加ERP實習,在研究創新型方向增加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軟件應用實習和學年論文,在農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農村公共管理實習,但一方面由于沒有相關的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再加上計劃學時的總額約束,這些特色實踐都沒有條件開設,也沒有教學時間開設;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實踐要求指導教師在相關領域有較長的從業經歷、熟悉該領域的問題,專業現有師資限于所學專業限制沒有能力承擔起全部指導任務,因此無法開設。
(4)部分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實踐課程效果不佳。在教學計劃調整中,各門課程的知識點、上課時間銜接是否合理關系到教學效果。雖然在近幾年的計劃調整,專業在課程銜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實踐課時在四個學期的分配原則,仍有實踐課程的時間安排不合理。比如涉農企業創業管理實習要求是在學生學習完經濟學、管理學、財務管理和投資項目評估等理論課后才開設,但目前該實習只有安排在投資項目評估課以前。從近兩年的實習來看,這導致學生在創業計劃書寫作中無法將創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寫好。
3 適應專業方向建設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調整思路
一是在后續的培養方案修訂中,增加農村公共管理、學年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改變課堂講授所占學時過多的狀況。通過加強將暑期社會實踐與方向教學實踐結合的方式來切實落實和保障這些新增實踐環節的教學時間和效果。二是將現有實踐課程按內容大類進行優化篩選,實踐形式相同、實踐內容相似的實踐課程進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學和學時資源,提高實踐效果。三是將與理論課程銜接不合理的實踐調整學期安排,同時將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實踐調整周次。比如在統籌所有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關系后,將涉農企業創業管理由當前的第六學期末最后兩周調整為第七學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寫。四是依托學院建設的科研平臺,通過輸出學生到這些機構幫助的形式來實現一些實踐課程的開設和完成。五是加強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通過外聘專家的形式增強實踐指導師資力量,為各專業方向提供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提升專業方向的社會影響力,強化專業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導師制。根據專業教師的意愿,在學生選專業方向時,按雙向選擇原則為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學生要求協助老師完成一些科研項目和社會工作任務。通過此途徑增加各專業方向學生的實踐機會。
項目資助: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陽農業大學校級教學研究立項(2011-114;2014-09),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學研究項目(JGJX2013Z001)
注釋
綠色經濟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于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綠色經濟一方面通過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人們在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中不損害環境與人的健康,使高科技的綠色產品極大地占有市場,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主導部分。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范圍內,按照屬于人類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多年來,經過不斷探索和創新,我場形成了經營的新格局,并在建設現代化大農業、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實現職工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階段,總局、分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既是考驗,也是機遇。我們要善于把握機遇,從實際出發,瞄準龍頭企業真抓實干,切實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為推動農場現代化大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一、立足當前,正視差距,正確分析我場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近年來,農場緊緊圍繞種植戶增收這一核心,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不斷提高科技含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引導壯大龍頭企業,使全場經濟持續發展,職工收入穩定增長,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實現了新的跨越:
一是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完成“旱改水”17萬畝,使水田總面積達到23萬畝。二是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投資1270萬元,新建大棚集中育秧基地18個,大棚2700棟,新打機井1100眼,新購75噸浸種催芽大型設備1套、小型設備190套,投資500萬元對農田渠、溝、涵、路、電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投資800萬元新建曬場73000平方米;投資750萬元新建供搬遷居民使用的倉儲庫房15000平方米。三是實現了農機裝備的進一步更新。投資650萬元分別在向陽和城西管理區建設高標準農機服務中心各一個。投資6800萬元更新農機具1774臺套,其中高性能水稻插秧機195臺,氣吸式播種機6臺,3316聯合收割機42臺,凱斯6088聯合收割機4臺,大馬力機車6臺,全場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6.35萬千瓦。四是農業科技推廣和認證工作進一步加強。重點推廣了大壟密、水稻缽育擺栽、大豆行間覆膜、原壟卡種等新技術13項,完成航化作業53萬畝,投入防雹增雨費用16萬元,承擔的玉米、大豆國家高產攻關項目全部通過驗收,51.9萬畝作物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萬畝作物通過有機認證,10萬畝玉米被農業部認證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五是全面治理農業生產環境,農業標準化水平得到提升。在農時標準化、農機作業標準化、田間管理標準化、“五邊”治理標準化等工作上實行跟蹤管理,建立了場領導包片、科室包隊的管理機制。六是結合通村公路建設,著力打造6條風景線,投資460萬元建設觀光農業,以增大綠量和常綠樹種為核心,完成綠化面積2510畝,綠色通道4條80多公里,綠色城堡2個,綠化畜牧小區1個,加寬綠化帶10公里。七是以加強居民組整體拆遷后奶牛、生豬飼養管理為重點,完善規模飼養場建設。
但應該看到,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龍頭企業的發育滯后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是綜合實力不強,帶動能力弱。部分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產品檔次低,產品單一;品牌意識不強,真正稱得上名牌、拳頭產品的少;受多方因素制約一些企業不具備資源開發、技術開發、市場開發的能力,無法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運營體系。二是產業布局不合理,規模小。三是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等很難落實。因此,我們既要正視現實,更要看到我們的成績和發展優勢,增強信心,搶抓機遇,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特別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擺在區域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
二、提高認識,明確方向,正確把握龍頭企業在區域綠色經濟發展中的位置
農業產業化經營,最根本的是堅持土地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通過擴大職工經營的外部規模,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從而走出一條具有墾區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龍頭企業作為連接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的關鍵環節,對發展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走向市場化、專業化、現代化有著重要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的發展水平代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產業化的發展快慢,關鍵在龍頭企業;農產品的不斷開發,流通領域進一步廷伸,實現多次增值要靠龍頭企業;農產品的不斷開發,流通領域進一步延伸,實現多次增值要靠龍頭企業;農業集約經營,科學管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要靠龍頭企業。就目前而言,軍川軍糧酒業不斷發揮品牌優勢,不斷開拓市場,做大做強白酒產業,到20__年,可實現10000噸白酒的生產能力,實現產值4億元,強有力地推進了農場農業產業化進程。為此,我們要充分認識龍頭企業在農業、墾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把這種作用真正發揮好,在現代化大農業中發揮帶頭作用,在增加職工收入上發揮帶動作用。
三、搶先抓早,把握機遇,在競爭中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在當前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龍頭企業提供了做大做強的良好機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龍頭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一是要抓市場研究。市場是經濟發展的重點,擁有市場,企業才能生存發展。龍頭企業第一要務就是要分析市場形勢,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營銷手段,及時掌握市場供求信息,對于市場的走勢,要有宏觀的把握和戰略的思維,要有前瞻性,特別要重視研究潛在市場。二是抓市場開拓。當前,國際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國際化,龍頭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浙江高效生態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
我省各地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的方法和過程不同,農業技術經濟發展水平也各有差異。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適應技術進步和資源能源循環利用的要求,認真總結探索有效的生產經營模式。
(1)空間協調模式。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根據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按照農產品的適應性,把農、林、牧、漁等各業生產在平面或立體空間上進行科學搭配和布局,使土地資源在平面和立體方向最大化,使空氣、光能、生物種群等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增加農產品生產的載體,優化農業生態環境。具體可分為空間種植模式、空間養殖模式和空間種養模式三種:空間種植模式是根據農作物間的互利共生,建立一個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如農作物間作、套作和輪作模式等??臻g養殖模式是在一定空間內養殖動物的層次配置,或在一定時間內的生產有機配合。常見的有:陸地立體圈養模式(如雞舍上層、豬舍下層、魚池底層)組合、水體立體養殖模式(如鴨上層、魚下層、珠蚌底層)組合??臻g種養模式,則是在一定空間內栽培植物與養殖動物按一定方式配置的生產結構。如稻――魚共生組合、稻――鴨共育模式等。
(2)時間利用模式。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時間也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時間利用模式根據各種資源、有關農作物和動物的時間節律,采用栽培措施和工程技術等手段,巧用天時,合理利用時間組合和季節更迭,以實現生產項目周年合理搭配,最終獲得效益的最大化。一是時間結合模式。把不同的農作物或同作物的不同品種,按其各自不同的生長時間進行科學合理搭配,使前后茬盡量結合,以便多季多次地生產出產品,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用。二是時間輪換模式。根據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防除病蟲雜草危害,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的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對同一田塊按一定順序,逐年輪換種植不同作物的復種方式。如水旱輪作,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輪作等模式。三是人工季節調控模式。為利用農產品供應的季節差,通過人工環境控制手段,營造滿足作物(動物)生長發育所需的客觀條件,這樣可以增加特別是在自然條件不適宜的條件下,增加農業產出,保障市場供應。
(3)物質能量循環模式。這是按照生物鏈和能量鏈的流動而設計的生產模式。它根據生態學原理,在一個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構成的生產體系內,充分利用生物之間、生物與自然界之間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的關系,運用系統內外的能量資源,科學有序地調度,推動包括廢棄物在內的各種物質和能量的經濟轉化,實現農業增值。具體為:一是種植業內部鏈式循環。主要是指在作物及食用菌等生產體系中物質的多向循環利用。如大田作物秸稈、棉籽殼等用作培養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產后留下的菌渣和廢物再作大田肥料等。二是養殖業內部鏈式循環。主要利用畜禽養殖中產生的糞便廢棄物,作為其他畜禽、漁業養殖的飼料或營養材料,實現廢物利用良性循環。三是種養業結合鏈式循環。這種循環在種植業和養殖業之間發生。一般有畜禽――漁――作物食用菌循環、禽――畜――漁――果循環等。四是種養沼三結合鏈式循環。利用沼氣厭氧發酵等功能,連接種養有關環節,既產生能源,又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等。
(4)要素集約模式。這種模式是充分考慮土地、勞動、資金、技術、能量等單方要素或多個要素之間在功能和數量上的相互關系,使各要素互利共生、協調發展,提高自我組織能力,增殖自然資源,維持高質效益,形成持續穩定高產的多元化農業。
(5)功能拓展模式。農業具有生產、生態和生活功能。在農產品市場約束日趨嚴重的情況下,要求農業在生產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滿足社會食品需求的同時,發揮涵養水源、防止洪澇災害、處理有機廢棄物、凈化空氣、提供綠色景觀等美化環境功能,發揮提供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增加收入的功能。當前,農業功能拓展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依托原有現代農業園區、高效生態農業基地等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開發“農家樂”游樂活動,突出野趣、樂趣、閑趣,提供科普教育、度假、休憩、游樂、就餐、住宿等服務,提供親近自然、感受農村氣息的休閑觀光場所。
高效生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且在實踐中,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也不是單一的,而是以某種模式為主導,其他模式兼而有之,優勢互補,混合發展,以達到資源配置最優化、效益最大化。
高效生態農業的推進機制
從浙江實際出發,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構筑六大機制,加快建成高效生態農業的產業體系。
(1)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構筑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工業生產的最大特點是生產過程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產品形態的整齊劃一、產品質量穩定可靠。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生態農業最重要的屬性。借助工業化理念,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最關鍵的就是要把企業化的質量管理模式引入農業領域,實施標準化生產。一是完善標準化制度。建立一套與名牌產品相適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和辦法,通過標準化的手段來規范從種子到加工、包裝的全過程,生產出外觀統一、內質良好的優質農產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內先進標準,廣泛引進、推廣國際通用的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技術以及良好的管理規范,鼓勵生產經營者積極爭取相關認證,取得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入場券”。二是全面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以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產品認證,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為抓手,建立一大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全面推行標準化模式圖、生產檔案記錄等,形成穩定的農產品質量生產基礎。三是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服務便捷的原則,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和農業質檢機構,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全過程的監測,形成政府管理和市場約束的“倒逼”機制,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
(2)培育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構筑龍頭帶動機制。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由生產經營主體的素質和組織形式決定的。我省人多地少,傳統的農戶多,其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難以與市場對接。必須以組織化、規?;癁榉较?,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批發市場等適應產業化要求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組織形式,一頭對接市場,一頭連接農戶,形成“龍型”的生產經營體系。一是加速土地規模經營。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合理引導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擴大農戶經營規模,發展訂單農業,形成集中連片種養的條件,便于基礎設施改善和設施農業發展,吸引資本、技術等要素投入。二是以專業合作組織為載體,引導農戶自主聯合。加強農業合作文化建設,扶持和幫助農民走合作的路子,根據農田、園地、林地等資源優勢和不同的區域生產特點,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組織形式。三是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擴大合作。在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帶動功能的發揮,放在建設與農戶的連接機制上。大力發展“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形式,促進龍頭企業壯大與農民增收相協調,避免企業與民爭利,實現農企互動、優勢互補、產銷對接,形成帶動規范生產、促進農戶增收的組織機制。
(3)加快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構筑農業科技促進機制。科技是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它不僅包括生產技術,還包括加工、貯運、種子種苗、種養模式等技術,不僅包括技術本身,還包括創新推廣技術的能力。一是要明確技術創新和研發重點??萍奸_發不應為技術而技術,而要提高有效性、適應性,重點解決生產實際中的重大問題。加快研發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先進適用技術和技術模式。加強科技協作攻關,力求在種子種苗、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標準化、質量安全、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開發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要實行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對接。生產實際中的技術問題能及時反饋,并得到科研部門的及時響應。科研部門的研究成果能及時得到生產部門的示范和推廣應用,提高轉化率。其中,很重要的是根據農業區域化布局的要求,完善農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技組織及人員素質,創建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平臺。三是要提高農民應用科技的能力。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增強專業技能和吸納現代科技的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普及。
(4)全方位暢通農產品物流,構筑市場拉動機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從根本上講要反映市場的需要、體現競爭的要求。因此,必須根據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選定農產品目標市場。一是要加強農產品市場研究。既要系統調查現有農產品市場,詳細了解需求情況,包括需要的品種、數量、檔次和流通渠道等,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和未來走勢,進行市場方向、營銷策略和銷售渠道研究。二是要大力發展現代市場營銷業。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建立以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行業協會(農產品出口企業協會)和專業大戶的市場營銷作用,積極培育農產品流通、農村經紀人隊伍和營銷大戶,規范農產品流通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構建集約化、系統化、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農產品市場營銷。三是加快農業“走出去”。把開發要素市場與開拓產品市場有效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運用資本經營的辦法,把我省的資金、技術、品牌、加工、管理和種子種苗等優勢,與外地的土地、人力、市場等優勢相銜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在內外市場的共同拉動下,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動力。
[關鍵詞]國有林場 林下經濟 發展 出路
中圖分類號:F2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30-0063-01
1.國有林場發展的困境
1.1 管理體制不順
國有林場分布在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的地區,主要承擔著生態保護的公益性建設任務。長期以來,國有林場一直實行“事業單位、企業管理”體制,從事的是一項公益事業,政府部門只是按事業單位管理,但無事業單位的定性,不享受事業單位的政策待遇,與其所承擔的建設任務極不相稱。國家也只給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投資,林場的生產經營費用不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工資和事業費沒有保障,只能自收自支。林場既要承擔繁重的生產任務,又要承擔繁重的資源管護及工程綠化任務,其公益性事業屬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1.2 經營機制不活
國有林場在搞好森林資源管護、培育的同時,積極探索經營機制、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產權制度等改革,采取國有民營等形式,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各項改革進一步調動了職工生產積極性,增添了發展活力。但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林業同步發展的方針還沒有得到貫徹落實。在產權制度改革上,國有林場所辦的多種經營項目還沒有按股份合作、承包、租賃、拍賣、等方式進行優化配置,體制不活。
1.3 資金投入不足
由于各級對國有林場政策支持不到位,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各級財政對國有林場“斷奶”后,生產條件始終沒有改善,粗放經營,各種經營活動難以正常開展,新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不夠,林業生產力水平不高,資源利用率低,規模效益不明顯。加之國有林場產業基礎薄弱、經濟結構單一,林業生產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國有林場生產經營困難較大。
2.國有林場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
2.1 有利于政策執行
不論是哪個行業,對政策能夠有效執行是該行業發展的關鍵。國有林業是林業的主力軍,擁有相當多的優勢。比如,擁有較大面積森林資源,并且有企業管理方面的經歷和經驗,同時具有一定的人力資源優勢,有穩定的行政關系、兄弟單位關系、技術信息關系和市場關系,對于各種政策的理解和執行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2 有利于統籌經營
林下經濟是一種人工利用林地或改變森林群落結構的活動,因此這個活動既關乎生態安全也關乎林業資源的永續利用。林下經濟的發展不適合私人隨意的點狀,相互無聯系的布局,它的設計應該根據林地整體群落結構、林分、面積、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進行科學調查和設計,如果按生態群落的角度經營,一般來講不必密植,不必集中,盡量仿原生態進行種植。這樣的整體設計既是生態安全的需要,也是林業資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優化森林群落結構的需要。因此,林下經濟在整個林場內實現科學規劃、協調發展、可調度發展是相當必要的。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自我保護競爭,凝聚大力量才能夠快速實現發展。如此,只有以國有林場為主發展林下資源才有利于林下經濟發展的統籌安排和調度。
2.3 有利于信息利用
信息已經成為了林業前進方向的航燈,沒有足夠的信息就沒有足夠的分析和預測,由于國營林場有多種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級單位的、科技的、市場的。所以在國營林場基層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這是國營林場的又一個優勢。
3.國有林場發展林下經濟的出路
3.1 科學統籌規劃
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講究實效的原則,把發展林下經濟與國有林場改革相結合,與林業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林業工程項目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生態、綠色、有機的特點,圍繞“生態旅游、特色種養殖、林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布局,明確分展目標,著力打造“一場一品”。
3.2 創新發展機制
充分利用國有林場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招商引資,通過整合資源、資本、資金、技術等要素,推廣林場出林地、企業(公司)出資金、科研院所出技術的合作模式,著力培育一批龍頭公司、家庭林場和產業發展帶頭人,帶動更多職工發展林下經濟,進一步改善國有林場林下經濟散亂自由的經營狀態,將簡單的、原始的、單打獨斗的“小農經濟意識”逐步轉移到以林下種養業為基礎,工廠化生產、商品化產出為主的發展道路上來,形成抱團發展、品牌銷售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
3.3 加大扶持力度
圍繞項目、資金、技術等三個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項目扶持。通過整合林業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連片開發等項目,進一步拓寬林下經濟發展投入渠道;二是資金扶持。林業局、林場均設立一定的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同時協調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主動向職工擔保融資,解決職工無發展資金的問題;三是技術扶持。林場與科技局、農業局,邀請相關專家對職工集中進行種養業技術培訓;同時組建聯合專業技術服務工作隊,定期到林場進行技術指導,解決職工在種養業過程中的具體問題。
3.4 加強組織保障
發展林下經濟是今后國有林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做大做強林下經濟關鍵在領導。國有林場均要成立林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負責林場產業發展規劃,管理和指導,協調與服務;建立目標考核和激勵機制,將林下經濟發展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序列,實行目標管理,同時,以發展規模、品種、收效進行獎勵,確保林下經濟成為國有林場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
3.5 合力推動發展
由政府部門牽頭,整合技術服務資源,成立專業技術服務隊,深入實地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推廣,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積極搭建企業、農民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同時,密切關注林下經濟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經驗,搞好適宜林g種、養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工作。積極培育市場營銷組織搞好市場服務,通過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經營者適應市場的能力。加強市場研究,使農戶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大家好!
鄉長競職演講稿名叫,業助理工程師。今天我有幸來這里是參加競選鄉長職位的。面對大家,我想講兩點:第一點,向大家匯報一下這次參加集中調研的體會;第二點,講一下在鄉長這個職位上我將如何履職。
首先,我向大家匯報一下這次參加集中調研的體會:這次,我到參加集中調研,主要任務是在認識了解同時也確定了一個調研主題——即關于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思考。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鄉帶領一萬兩千九百多勤勞淳樸的人民在經濟建設核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上取得可喜成績。農業發展初步形成了食用菌、錐栗、無公害蔬菜三大農產品基地,鄉鎮企業方興艾、各項事業長足發展,社會治安穩定,人民生活在實現基本小康得基礎上,正向寬裕型小康邁進。所有這些,都為鄉今后發展奠定了堅實得基礎。通過一天得集中調研,加上以前對感性認識,我就如何增強鄉經濟發展后勁作了初步思考,認為鄉發展經濟必須重點抓好四項工作。
一是壯大特色農業生產基地。要進一步加強食用菌、錐栗、無公害蔬菜這三大農產品得質量安全宣傳,充分利用農村社會服務聯動網得信息資源,加強市場研究,通過注冊農產品品牌整合生產要素、培養營銷大戶及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組建專業營銷公司,引導種植大戶向經濟實體轉變,把三大農產品扶上規?;?、集約化、市場化的發展軌道。
二是做活庫區經濟這篇文章。要積極引進客商,開發休閑避暑旅游項目,同時要加強與水庫業主的協商,大力發展庫區養殖業。
三是立足資源開發,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要依托現有竹木加工廠和根雕廠,充分合理地開發竹木資源。大力扶持竹木資源深加工、高山種球、花卉開發等項目。
四是唱響邊貿這場大戲。特別是梨洋村邊貿活動十分活躍,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引導和規范運作,努力建設鄉長競職演講稿縣第一以食用菌、木材為主地邊貿市場。
這些膚淺地思路,有待我就任鄉長職位后進一步的深化,我懇請大家提出指導。
接下來,我講第二點。
如果我有幸當選為鄉鄉長,鄉長競職演講稿將如何履職:
首先,我將把學習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學習內容上,我將側重于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理論和江總書記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論述,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同時,認真學習領導科學和農業農村政策,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科學安排學習時間,確保學習與工作兩不誤。在學習方式上,我將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農業農村工作第一線,了解鄉情,吃透鄉情,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
第二,力足職責分工,當好鄉兩委主要領導的助手。一是擺正位置,嚴格服從鄉兩委成員分工決定,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黨的農業農村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和鄉兩委的工作部署,自覺接受鄉人大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二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在鄉黨委、政府的集體領導下開展工作,做到講團結、講大局、講工作,講風格,實實在在地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三是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誠心誠意與農民兄弟交朋友,虛心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確保分管工作都能做到順乎民意,貼近民心。四是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想辦法、重服務、勤協調,認真實踐江總書記關于“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論述”,努力促進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
樹立濃厚的項目經濟意識,做到勤想、勤跑、很落實,切實協助鄉兩委主要領導抓好分管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