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5:12: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世界古典文化成就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精選篇】
1. 傳統文化播神州,華夏文明永流傳。
2. 傳圣賢道、授大成業、解精神惑。
3. 博學助君明志,篤行助力致遠。
4. 借助先賢成就,打造現代經典。
5. 學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 授古人之德,開今人之風。
7. 國學經典智慧,創造美好人生。
8. 傳承華夏文明,引領立志修身。
9. 知儒道孝易,看學苑汶林。
10. 傳承弘揚文明,鼎立世界中華。
11. 傳東方智慧,品華夏文化。
12. 珍愛優良民族傳統,傳承民族文化精髓。
13. 修身齊家有道,汶林學院傳教。
14. 集古人智慧,創當代精英。
15. 傳播東方智慧,文化潤澤心靈。
16. 傳播東方智慧,重塑中國精神。
17. 習四書五經,修德蘊之人。
18. 傳播東方智慧,共享華夏文明。
19. 承圣賢之德,解天下之事。
20. 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熱門篇】
1. 傳承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
2. 學傳統文化,做當代圣賢。
3. 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大力推動文化創新。
4. 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5.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6. 播傳統文化,不再迷茫暢天下。
8. 弘揚傳統文化,締造華夏智慧。
9. 東方文化之源,當代修身之所。
10. 尊重人才,鼓勵創造;尊重學術,發揚民主。
11. 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創造人類先進精神文明。
12.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13. 立足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14.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15. 保護古跡,是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16. 提高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增強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7. 從我做起,做一個文明的游客。
18.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明創新。
19. 習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20. 傳古今經典,樹當代風范。
21. 吸千秋文化,立萬代基業。
22. 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
23. 傳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24. 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
25. 知儒道孝易,看學苑汶林。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經典篇】
1. 傳承弘揚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2.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3. 用東方智慧優化您的生活。
4. 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創造先進燦爛中華文化。
5.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
6. 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立足本國,面向世界。
7.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8. 溫習東方文化,修身齊家平天下。
9. 復古代文化,展今朝風采。
10. 匯集東方智慧,傳播華夏精神。
11. 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2. 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13.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4. 留下歷史, 保護古跡。
15.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愛護薪火傳承。
16.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
17. 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
18.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9. 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20. 培養中國魂,樹立中國心。
看了“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的人還看了:
1.保護文化遺產的公益廣告詞
2.關于保護文化遺產的公益廣告詞
3.保護文物古跡宣傳標語有哪些
4.2017如何保護文物的警示語
作為一個中國讀者,處于國內文學界對于這個“諾獎”的焦慮、期盼、爭取、自信、失望、阿Q式的拒絕等等如此復雜的情緒和文化語境中,我也十分關心這次“諾獎”得主的一些基本情況。
在勒?克萊齊奧獲得“諾獎”這一殊榮之前,《今日法國》雜志曾經對他有過一個專訪,勒?克萊齊奧談到了自己的家族淵源、異域氣質、混合文化的影響和文學思想。他在小說中,比如《虛構的祖國》,所描述的人物經常給人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他們都在尋找祖國,一個超越傳統概念和狹隘民族觀念的祖國”。對這種評論,勒?克萊齊奧談到他對想像中的祖國的認識:“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流亡者,因為我的家族來自毛里求斯,我們從毛里求斯的民俗、飲食、傳說和文化中汲取營養。這是一種混合性的文化,它結合了印度、非洲和歐洲文化成分。我在法國出生,在法國接受教育。長大的我對自己說,另外一個地方才是我真正的故鄉。有一天,我會去那里,我知道它是什么樣的。在法國,我經常有點‘外來人’的感覺。可是,我非常喜歡法語,或許它就是我真正的故鄉?但是,如果人們把法國看作一個民族,那么我還是難以認同它的專制傾向……”
對于勒?克萊齊奧來說,這是一種“尋找”。“尋找”,其實是我們當代社會許多人面臨的精神問題。當人類被從穩固的庇護所里拉出來,拋入現代生活當中,失卻了理想和信仰,我們的歷史和文化越來越與傳統、與源自的那個古典世界漸行漸遠時,這種文化的、精神的和靈魂的尋找就開始了。而對于一個從事心靈和精神工作的作家來說,這種“尋找”會來得更加焦急、更加迫切、更加刻骨銘心。勒?克萊齊奧的“尋找”,是尋找他的生命的生存之地、精神之鄉和靈魂的皈依的棲所,是要找到他的真正的“根”。但這種“尋找”,他現在卻仍然感到的是精神和靈魂的困惑、焦灼的抉擇。這是對于一種“歷史”和“傳統”的尋找,因為,這種“歷史”和“傳統”,是他建構文學、建構生命和建構自我的需要和基礎。沒有這種“歷史”和“傳統”的尋找,作家在文學表現中的自我意識就無法產生,絕對的東西就無法穩固地建構自身,作家的生命自身、文學自身和精神自身與歷史的同一性就無法成為可能……
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的歷史元素主要分布在高年段,高年段4冊書中有4個單元相對集中地呈現了歷史內容,五上第四單元集中介紹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成就,五下第三、四單元集中介紹了近代中國遭受的屈辱和中華民族的不屈抗爭,六上第三單元集中介紹了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臘的文明成就。其余的歷史元素都是散在地分布于各個單元,總體上呈現出“散點式”分布的形態,歷史元素呈現的重點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具體的歷史知識,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現實和生活需要出發,強調借助這些歷史元素加深學生對當今社會生活的認識。這些歷史元素往往以古典詩詞、格言警句、傳統節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歷史敘述、歷史照片、歷史圖畫、歷史圖表、歷史回憶等多種形式廣泛分布于各課之中。從年段上看,中年段多以古詩格言、節日來歷、歷史故事和歷史圖畫等形式呈現,往往借助一些有明顯教育意義的歷史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彰顯本門課程的本質特征,如借“一諾千金”、“曾子殺豬”的故事來強調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借《弟子規》來介紹尊敬長輩應有的禮節,借各類實物圖片來展示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年段則多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配合歷史照片、圖畫、圖表等相對集中地反映歷史內容。大量生動翔實的文字材料和豐富直觀的圖片配合出現,使歷史顯得有血有肉,對于達成課程的培育目標有著較好的作用,也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不求知識的系統與全面,只求其與生活的連結”,強調歷史學習的感受和體會,注重借助歷史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認識的特點。
歷史元素的呈現方式
(一)圖文并茂教科書在以文字描述各種歷史現象時,不管是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傳統習俗,還是考古資料、歷史遺跡、實證材料,都配備了大量相關聯的圖片,圖片是文字的一種形象化表達和佐證材料,文字則是對圖片的闡釋和進一步說明,圖文兩相對照,互為補充和印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
(二)同一頁面中的文字往往使用不同字體、不同顏色和不同的背景圖案,視覺上較為活潑在表述方式上,有些文字材料直接以第一人稱敘述,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如六下第三單元第10課《戰爭何時了》開頭,以一名伊拉克兒童對自己悲慘經歷的自述來控訴戰爭給兒童帶來的傷害,第11課《科學技術的喜與憂》以一名俄裔美國人在原子彈爆炸3周后到廣島的見聞來突出核武器的可怕。涉及到需要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時,往往采用第二人稱,以學生和文本對話的形式展開,如五上第四單元第12、13課《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上、下),多處出現詢問的表述語氣:“你知道在沒有紙張的時候,人們書寫文字用的是什么材料?”“你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名醫?”“你所知道的孔子的得意門生有哪幾位?”“咦,這么漂亮的藝術品你知道它們出自哪里嗎”等等。有時還以學生同齡人的親身經歷來導入歷史內容的學習,如六上第三單元第8課《金字塔下留個影》,從放暑假了,李小佳要去探望在埃及工作的父親,她對金字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引入古代埃及文明史的學習。
(三)歷史圖片類型的多樣化教科書中的相關歷史圖片有實景照片、藝術作品、漫畫、卡通畫、歷史地圖、歷史示意圖、統計表格等多種樣式,照片使學生感到真實,藝術作品能讓學生獲得形象的感受,漫畫使學生印象深刻,卡通圖片讓學生感到有趣容易接受,歷史地圖、示意圖和統計表格則讓學生學習的思路更明了,條理更清晰。
幾點思考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編寫以種種方式著力體現了諸多的歷史元素,充分顯示了歷史教育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培育未來公民素質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歷史元素應如何定位才能與課程理念實現更加密切的契合?如何呈現才能更加合理地實現課程的培育目標?歷史元素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結構中的形態分布、內容選擇和結構配比如何進一步改進和優化?這其中仍有不少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歷史知識的學習問題在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歷史知識更多時候不是作為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而是作為學生的學習媒介和體驗材料而呈現的。歷史知識的這樣一種定位表明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歷史學習與系統的歷史學科課程學習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也體現了本門課程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特點。然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它卻可能會帶來師生認識上的困惑和實踐中的錯位。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僅僅將教科書中出現的歷史知識視為學生道德學習的媒介和情感體驗的材料的話,那么在課堂上就往往會將其處理為渲染課堂氣氛、完成道德塑造和達成體驗目標的工具,而忽略了歷史知識本身的價值及其應有的科學性。據筆者在小學聽課所見,日常教學中,即便是很優秀的老師,也常常會犯許多常識性的錯誤。這固然與老師的知識儲備和課前準備不充分有關,但與一些老師對于品德與社會課上知識學習價值的認識偏差恐怕也有著莫大的干系。在一些一線教師的眼中,歷史不僅是可以在課堂上被改造的,甚至講錯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而如果教師課堂上不能清楚準確地講解,則學生的理解也可能會出現偏差,甚至把道聽途說得來的知識或影視媒體的戲說和網絡的歪曲大量搬到課堂上來,從而把歷史變成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何學習都不可能離開正確的知識。沒有正確的知識,何來正確的道德認知和恰當的體驗感受?又如何能夠達成課程的理想目標?道德教育不應是無知的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須建立在豐厚的社會科學學習的基礎上。如果作為一個國民連起碼的歷史常識都不懂,何談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又何談各種能力的培養?實際上,歷史知識本身既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素材,又是培育學生歷史地、辯證地、發展地、多角度地進行思維的根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沒有歷史知識積淀,教學起來就會言之無物;而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則也很難空穴來風地進行課堂創造和意義生成。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的歷史知識究竟應該以怎樣的一種面貌呈現在師生面前?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好歷史知識教學與課堂體驗創造生成的關系?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1906年,美麗而寧靜的漢堡郊區――令無數收藏家心動不已的萬寶龍名筆就誕生于此。旖旎的風光,古老的建筑,坐落在這樣世外桃源般的景色之中,萬寶龍(Montblanc)以卓越的書寫工具延續了近一個世紀的輝煌,讓書寫藝術備受尊崇。筆頂的六角白星標志,象征著歐洲的最高峰勃朗峰,也代表著高雅、優美、卓越的品質與完美的工藝。在萬寶龍的產品中,古典與經典往往集于一身,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用時間磨礪出的精神光芒,看到一段沉淀了近百年的文化。
萬寶龍(Montblanc)、奔馳汽車、德國馬克,因其名字的開頭字母都是“M”,而被德國人引以為榮地稱為“德國的3M”。如今奔馳與克萊斯勒合并,馬克也被歐元所替代,只剩下萬寶龍像歐洲最高峰勃朗峰一樣還挺立在德國人驕傲的心中。萬寶龍,這顆高雅而又熱情四溢的六角白星恰恰是歐洲最高的山峰勃朗峰俯瞰的形狀,而每支筆尖上的“4810”字樣,正是勃朗峰的高度。純手工制作、經過25道工序打造的筆頭,更使得MONTBLANC書寫工具如勃朗峰般堅實而又高貴。勃朗峰高聳入云的巍峨氣魄,正好象征萬寶龍工藝登峰造極和力臻完美的宗旨,它代表著高雅恒久的生活精品,反映著今日社會對文化、素質、設計、傳統和優秀工藝的追求和禮贊。
萬寶龍帶給我們的除了不朽的精品,還有生活的藝術和哲學。古典與經典往往集于一身。當科技在我們的生活中日新月異地發展時,古老文化的魔力演化成了心中的藝術品。“放緩腳步,盡享生命”正是萬寶龍的哲學。1908年發表第一款高品質安全鋼筆――“紅與黑”。1910年以“MONTBLANC”注冊成為正式商標。1924年萬寶龍經典之件MEISTERSTUCK大班筆隆重面世。1935年開始生產小皮件。1992年推出限量發行的大文豪系列及藝術贊助人系列(又名帝皇系列)。同年成立的萬寶龍文化基金,以一年一度的“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人大獎”表彰全球范圍內長期支持藝術事業的藝術贊助人,并長期贊助和支持由多國青年音樂才俊組成的國際管弦樂團,以此弘揚高雅藝術,促進世界和平。1997年,萬寶龍腕表系列進入市場。2000年,萬寶龍以波希米亞系列開創了書寫藝術的新篇章,設計簡潔流暢,小巧典雅,成為現代流行文化的新符號。
作為世界兩大奢侈品集團之一的勵峰集團旗下的著名品牌萬寶龍,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多元化的高檔品牌。作為生活品位的倡導者,萬寶龍的產品總可以讓人感受到對人類偉大文化的敬仰。為向燦爛悠久的中國文化致敬,萬寶龍特別在2000年推出了別具收藏價值的“千禧金龍年限量紀念墨水筆”。1992年起,萬寶龍限量發行的 “藝術贊助人系列”和“大文豪系列”,更是表達了萬寶龍對歷史上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人物以及偉大作家的崇高敬意。
萬寶龍名筆系列
卡拉揚音樂家系列
正如音樂是藝術家表達心聲的載體,書寫工具則是平凡者演奏心靈舞曲的樂器。為了表達對古典音樂界最杰出人物的敬意,萬寶龍推出以他們名字命名的高雅而優美的墨水筆和圓珠筆是對這些樂壇泰斗最忠實的紀念。萬寶龍先后推出了三款音樂家系列書寫工具,分別紀念伯恩斯坦、梅紐因和卡拉揚這三位杰出的藝術家。
這款墨水筆和圓珠筆的筆夾是一個特別制作的象牙色指揮棒。兩款筆的筆帽圓環上都刻有象牙色和黑色相間的琴鍵,以表示對卡拉揚鋼琴成就的紀念。筆嘴由18K黃金雕刻而成,并刻有卡拉揚的簽名。
向哈里遜致敬
面對大海的神秘和誘惑,遠航、征服世界是很多人的夢想,還記得曾經被辛巴達航海歷險的故事深深吸引嗎?是否依舊對哥倫布的無畏探索精神心懷崇敬?把玩一支萬寶龍精心設計的“向哈里遜致敬”限量鏤空墨水筆,你的夢想將被重新開啟。
18世紀,英國的鐘表專家約翰?哈里遜在當時尚不發達的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下,以卓越的遠見、堅毅的精神及過人的才智,發明了首座航海天文鐘,提高了人類的航海能力,大大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為表達對哈里遜這一重大發明的敬意,萬寶龍特別推出了“向哈里遜致敬”限量發行系列鏤空墨水筆,以此頌揚哈里遜對人類探索世界的努力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向哈里遜致敬”鏤空墨水筆代表了萬寶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傳統,表現出萬寶龍產品特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優雅別致的設計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大班149作為設計藍本,在18K黃金筆桿及筆帽上鏤刻出陸地的圖案,露出藍色透明樹脂部分象征海洋,18K黃金筆嘴上,哈里遜的肖像雕刻得栩栩如生。筆的整體設計渾然一體、流暢飽滿,極富創意和氣魄,以珍珠貝母制造的萬寶龍星形標志,更為這款限量生產的精品增添了非凡的氣派。
新傳奇時代
1924年推出的萬寶龍大班系列一直是當代最知名的書寫工具,從千禧年開始推出的波希米亞系列則盡顯現代波希米亞人的想像力,為他們提供了集快樂與奢華于一體的書寫工具。
在《大轉向:看世界如何步入現代》中,這個關鍵性的瞬間是:1417年的一個寒冷冬日里,一名“瘦小、和善、機警、年近40的男人”走進一家修道院的圖書館,從藏書室的書架上,“取下一本陳舊的手稿,一邊翻閱一邊為自己的發現而欣喜,緊接著他把手稿全部復制了一份。”
“這就是瞬間的全部了,這就足夠了。”
這個男人名叫波焦·布拉喬利尼策。如果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他一點也不和善。英國歷史學家阿倫·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中曾這樣描述過包括文藝復興時期在內的人文主義者:“其實人文主義者的隊伍也不是清一色的正人君子,其中也不乏書呆子與趨炎附勢之輩。他們就像今天的紐約、倫敦和巴黎的任何一個文化圈子一樣,是一群自負好辯、脾氣暴躁、性好妒忌的人,總是會不停地相互寫信進行指責與抱怨。”
波焦受過良好教育,而且曾經身居高位。他做過一位教皇的私人秘書。按照格林布拉特的介紹,教皇法庭大約有100位文書,6位教皇秘書,在6位教皇秘書中,又有一位特別的“私人秘書”。波焦正是從文書開始,一步一步擊退他的多位競爭對手,成為教皇私人秘書。
教廷是一個“謊言工廠”。教皇的秘書們會聚集在教廷的一個房間內,像今天的無聊男人們一樣,交換各種笑話和故事,“他們之間的這些嘮叨非常瑣碎、虛假、狡猾、充滿誹謗,還經常夾帶著下流。”波焦后來將這些段子全都用拉丁語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叫《滑稽故事》的書。在這本書里,波焦寫道:“在這里,才能和誠實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依靠詭計、運氣或是金錢。說到金錢,似乎在全世界都是最重要的。”
在1452年的一次爭吵中,波焦和同為教皇秘書及人文主義者的喬治大打出手。爭論的主題是“在翻譯古代作品的過程中,誰應該獲得更多的榮譽”。73歲的波焦稱喬治是個騙子,53歲的喬治報以老拳。然后經過一段短暫的停頓和沉默,兩個人又廝打在一起。波焦一手抓住喬治的臉,另一只手試圖摳出對方的眼珠。后來在總結這次學者之間的斗毆時,喬治說:“說句實在話,剛才我可以把你伸進我嘴巴里的那只爪子咬下來,但我沒有這么做。而且剛才我坐著你站著,我完全可以兩手抓住你的,然后把它扯斷,但我也沒有這么做。”
這樣的描述可能會讓人大跌眼鏡。但不要忘記這些好爭吵的人文主義者也都是文藝復興的骨干。而且他們創造力的炫目程度讓后人驚嘆。阿倫·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中引用了一位學者的統計說:“1420年至1540年,意大利總共出現了600多位富有創造力的精英人物。算上他們的上一輩人,總數也不超過一千。再加上那些不太著名的人也不會超過兩千。然而正是這區區兩千之眾,創造出了令后世難以企及的文化成就。”
正如我們對“文藝復興”的最粗淺的理解,這種文化上的創造力與貢獻是建立在對古希臘和羅馬作家哲學家作品的重新發掘上的。“對古代世界的重新發現不僅恢復了許多過去被湮沒或扭曲的文化價值,而且還釋放出了新的能量,刺激人們的想象力,從而最終觸發了新的真理的發現與新的藝術形式的創造。”阿倫·布洛克說。
對古代世界的重新發現,最簡單的形式就是“尋書”,在古跡之中、在權貴和修道院的圖書館中,將塵封的哲學著作發現,并且再次傳播出去。波焦效仿的對象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詩人和學者彼特拉克,一位寫入了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彼特拉克在1330年代將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的作品《羅馬史》重新拼合,公之于眾。他還找出了包括西塞羅和浦洛佩提烏斯等的作品。“彼特拉克的成就不僅為自己贏得了極大的榮譽,并為意大利人找書開了先河。彼特拉克的成就激勵了其他人也開始尋找那些塵封已久的古代名著,這些名著都已被埋沒長達數百年之久。這些重見天日的名著被復制、編校、評注,并迅速地傳播開來。在找書之人的推動下,這些名著還獲得了很好的社會認可度,并為日后的人文主義研究奠定了基礎”。
波焦正是在彼特拉克的激勵之下,翻遍中世紀的圖書館,想要找到失傳古典名著的尋書人。由于印刷術發明之前的書籍稀少又珍貴,“它們”代表了整個修道院的“聲名和威望”。因此,一個優秀的尋書人至少要具備以下條件:良好的教育帶來的語言水平和鑒賞能力;謄抄書籍的能力—對,是謄抄;以及一定的聲望和人脈幫他叩開圖書館緊閉的大門。
他在那個冬日找到的書是盧克萊修的《物性論》,一本“最終將會摧毀他的整個世界的書”。《物性論》是本高深的書,按照格林布拉特的概述,這本書的大概思想是:宇宙按照平等的進化原則構成了萬事萬物,地球或者是地球上的物種并非宇宙的核心,人類和動物也是平等的。“討好與滿足上帝沒有任何意義,宗教狂熱沒有立足之地,苦行修道之人沒有必要克己忘我,對無限權力和絕對安全的幻想失去了支撐,依靠戰爭獲得征服與擴張的妄想失去了依據,挑戰和戰勝自然是不可能的,萬事萬物都無法擺脫不間斷的形成—恢復—改造的過程。人類不僅可以而且應該戰勝自身的恐懼,并接受一個事實:萬事萬物(包括人類自身)都是瞬息無常的,不可能永恒,所以,要學會享受當下,擁抱美麗的世界。”它否認上帝、否認永生,認為世界由原子構成,靈魂自然也無從說起。它認為當下更重要,苦行自然沒有必要。
關鍵詞:枯山水,造園手法,中國特色,應用
1研究背景
枯山水根源于中國古典園林,結合自身地理自然環境以及民族特色文化成就了如今獨特的風格。作為日本庭院的典型代表,其禪宗氣息,超脫一切的純凈美、自然本性美,使得寥寥幾筆就能幻化出一個讓人倍感安寧的出塵境界。隨著日本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國內也出現了很多枯山水園林,但這樣的枯山水是否合理合情,是否有存在的生命力,都要在枯山水及其在國內的應用中進行研究探索才能找到答案,進而指導現代中國特色風景園林的營造。
2枯山水及其特點概述
枯山水,最早見于日本平安時代的造園書《作庭記》(又名《前栽秘抄》)中,即在沒有池水溪流的地方僅立山石而名之為枯山水。它產生于日本的南北朝時代,曾先后以枯瀑石、石庭等形式出現,崇尚自然,將禪宗思想與中國宋代山水畫中的意境結合,形成象征性的縮微式庭園景觀,閑庭小園,面積不大,受禪宗影響,呈現宗教化特點。3
枯山水概括來說有以下特點:
1、枯山水節約資源,小巧精致、以小見大,可以在方寸間造就意境深遠的景致。
2、日本枯山水根源于中國佛教文化和古典園林,深受中國山水畫影響追求一種詩意的美,重在寫意。它的簡潔雅致是當代越來越推崇的一種審美傾向。
3、日本造枯山水,重在烘托“禪”之意境,其雅致情調和穩重氣氛,能使人驅除浮躁,平和心氣。
無論是在文化根源上還是在現實發展條件上,日本枯山水都有著在中國發展的可能,也可以說是中國一直都有著枯山水生存成長的土壤。
3中國園林中的枯山水
3.1應用現狀
枯山水在中國已掙脫純宗教氣氛,走入現實生活,如私家庭院、飯店前廳、展覽館中庭、公園、小區中心綠地甚至餐廳等小空間也會辟出一角,造此庭園,烘托氣氛,增加藝術氣息。
優美的景觀環境是居住小區最基本的要素。枯山水清新淡雅的格調、如山水寫意畫一般的美感受到居民的歡迎。嘉興百盛花園小區內景觀采用枯山水設計手法。而私家庭園是營造枯山水的好地方,以小見大,精致耐看,成本低便于管理,尤其是那些日式園林的愛好者們的選擇。杭州西溪名園別墅的一個后院以枯山水為主題設計,用白色的小石塊象征江水,鋪成潮水撲打的灘上的樣子,巖石象征礁石,充滿詩意,小中見大,令人心曠神怡。臨安青山湖旅游風景區的枯山水深得游人喜愛,“水”是很細小的白沙,草坪如陸地緩緩與河流相接,河上有汀步,岸邊有條石即象征橋又可供游人坐靠。因為枯山水不需要真的水就可以營造美妙的水景,土方量相較也很小,比起其他的園林形式在室內環境中有著很大的優越性。臺中市文心路上的“Morimoto森本日本料理”餐廳的枯山水景觀是仿日木枯山水景觀佳作之一,設計在餐廳旁邊,讓人們在品嘗日本料理的同時,能沉淀心靈的雜念。水被耙出曲直兩種“波紋”,島的形態深得大自然之精華,如同一個微縮的海島景觀。4
3.2應用評價
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在中國,枯山水得到了廣泛和綜合性的應用。有很多枯山水景觀既在觀賞性上下了功夫,更在功能性上下了功夫。然而這些卻鮮有達到真正日本枯山水的高度,大多只重表面對日本枯山水的模仿,在中國,枯山水不管是形式還是意境的塑造,離日本枯山水作品還太遠。總的來說有這些特點和不足:1、選材本土化2、多表現靜態水3、功能性強4、“水”的形式單一5、滯后于時展 6、缺乏意境,不夠純凈精致。
4思考與啟發――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枯山水
單純的模仿和捕捉風韻都會淪為西施效顰,枯山水要應用在中國的現代園林,對于不同的環境條件、差異的文化傳統都促使設計師需要針對中國的情況作出相應的修正,賦予中國特色。
枯山水在中國園林中的應用必須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特別是在材料方面,中國與日本不同,可用資源種類更多,也更經濟實惠,選用本土出產的材料,也更能體現地方特色。
只有當枯山水與中國的特色文化結合才能在情感和精神上與中國民眾發生共鳴,進而接納和喜愛這種園林景觀。
1、我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手法就是傳統民族文化中重要的元素,在中國特色的枯山水景觀中應該充分應用。
2、在我國營造枯山水時不妨增加植物的比重,枯水、山石的形式也可以更有趣味性,而非一味的浩瀚無邊、蒼茫孤寂之感。這樣的枯山水園林景觀是含蓄而有趣味性的,更能為中國民眾喜愛。
3、在中國的枯山水園林中可以增加游賞園路,最好是以汀步的形式,既不破壞枯山水的美感,又能使人在其間游賞。集觀賞性和功能性于一體。
4、建筑及景觀小品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在中國的枯山水中適當添置一些小品,比如犁車、石磨、石水槽等,這些更能喚起民眾的傳統情感記憶。
現代園林景觀注重生態性、功能性、系統性等等,這些都是時展的需求。而人們對視覺的刺激要求也越發明顯,可以打破傳統的構圖手法,利用新材料,用抽象手法表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從各個方面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只要不流失其文化內涵和神韻即可。
總之,就是要抓住枯山水的特點和優勢,以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為靈魂,結合具體環境條件。打上中國特色烙印的枯山水才是適合中國的,也才能使枯山水在中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5總結
枯山水源于中國卻在融合日本特色之后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氣韻。在中國園林中應用枯山水的手法藝術營造景觀是有很大潛力的,根源關系使其在中國也有生存的土壤。但也有很多地方需要考慮和更深入的推敲。我們在借鑒日本枯山水的手法藝術的同時更要思考,日本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方面何以如此成功,枯山水在今天依舊保持著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將超前創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中國在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道路上該引以為鑒的。特別是對舊事物的創新不能拋棄傳統文化。蘊含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創新才能得到公眾認可,獲得生命力,園林景觀才能煥發出獨特的魅力,逐漸形成現代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進而也發揚了民族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劉芳超,袁逸倩,王榮:淺談枯山水在中國生成的新氣質[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0(03).
[2] 孫琴:枯山水在中國現代景觀中的應用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
[3] :枯山水造園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和發展[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4] 陳慧:傳統園林對現代景觀的影響研究[D],同濟大學,2006.
[5] 吳傳道:日本園林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借鑒與發展對中國景觀現代化的啟示[J],中外建筑,2010,03.
1作者簡介:余韻,女,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建筑系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在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一環路南一段24號四川大學望江校區北苑5舍;
電子郵箱:,聯系電話:139-8048-7486。
2 劉琨,女,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碩士生導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與區域規劃發展。
關鍵詞:儒家文化;創造力;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090-02
文化作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現實的活動,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為上的。創造力不僅僅體現了人的思維特性,而且在行動中彰顯。作為中華文化中主流的儒家文化與創造力之間在功能上的關系是很值得探討的;儒家文化的“基因”如何一步一步地成就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而后又導致了后期的落后挨打的局面也是令人深思的。
一、創造力的理解
什么是創造力?德國的海納特在《創造力》一書中認為,“從詞源上來看,創造力是在原先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創造出新的東西”[1]14。這個定義基本體現出了創造力的實質,但是卻沒有展現其具體的內容。《辭海》中對創造力的解釋是:“對已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科學的加工和創新,產生新概念、新知識、新思想的能力。大體上由感知力、記憶力、思考力、想象力四種能力所構成。”[2]517筆者認為《辭海》給出的定義是比較確切具體的。
二、儒家文化對創造力的積極影響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能夠“屹立”千年而不曾中斷,這其中的原因想必大多數人并不知曉。國學大師梁漱溟就曾指出:“中國文化在其綿長的壽命中,后一大段(后兩千余年)殆不復有何改變與進步,似顯示其自身內部具有高度之妥協性、調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大成者。”[3]8的確,正是儒家文化的早熟,成就了其歷史的“不衰”。這種早熟,是理性的早熟,使中國人過早地認識到“和”的重要性。即使“人各有志”,也可以“和而不同”。“和”的思想為形成“大一統”的文化傾向奠定了文化基礎;因為,統一而不能做到和而不同,必定會再次迅速分裂。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一統的時間要長于分裂的時間,而統一是穩定的前提。此外,儒家文化提倡人倫、尊崇禮樂;這些被后來的儒家逐漸發展成倫理綱常,更進一步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如此,穩定的社會環境就為發展創造力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穩定的社會環境首先有利于物質生產,有了物質生產的順利進行,在此基礎上的生產經驗的總結才有可能。總結、改進生產技術,創造、發明生產工具,如此便成就了中國歷史上長達千年而遙遙領先的物質文明。“四大發明”最能體現中國古代的創造力了。
物質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基本生活,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樣以后人們才有相對更多的閑暇時間去從事藝術創作。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正體現了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創造力。
儒家文化是極具包容性的文化。古人常講“四海之內皆兄弟”,即便開始是敵人,最終也可能被我同化,成為我們的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管其他民族的文化如何入侵,儒家文化始終能夠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內核,為我所用,不斷充實自己。不同的文化碰撞交融,對于知識的分享與傳播,對于智力的開發都是很有益的,當然也是有益于創造力的。比如:儒家就融合了佛家和道家的某些精神,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提升了儒家的文化內涵與境界,難道這里沒有創造嗎?此外,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有別于印度“大乘佛教”而和儒家一樣入世的“小乘佛教”,這也是包容文化創造力的體現。在這樣理性、成熟、包容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在天文、地理、文學創作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可以說不勝枚舉。
常言道:“此一時,彼一時”,到了清朝末年以后儒家文化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已經無能為力了。這說明潛伏在儒家文化內部的某些消極作用已經顯現,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使中國落后西方,所以才有百年的屈辱歷史。
三、儒家文化對創造力的消極影響
(一)“仁”“義”“中庸”的理念對創造力的消極影響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繼續對孔子“仁”的思想進一步發揮,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認識論。漸漸地,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德性修養,都以正人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對人對事,人們強調“三省吾身”,常常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發生矛盾習慣從自身找原因,而不總是向外苛求他人。這種仁的理念有益于人際關系的和諧,但過于關注人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削減對自然的關注,對外在的追問。長久以往,我們對于客觀世界的把握能力就會停止不前,也就會限制創造力的發揮。
所謂“義”可以理解為韋伯那里的“價值理性”,那么“利”即是“工具理性”。儒家文化更關注“價值理性”,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因此我們沒有那么功利,所以在改造自然的魄力上,沒有西方那么徹底,外在的創造力也就受到了制約。工具理性把人當成手段,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總是考慮利益的最大化,這樣也最能激發人的創造力。
“中庸之道”,就是為人處世不偏不倚,明白事情總是過猶不及。這種處世方法某種程度上把握了自然的本質。可是如此的處世方式很容易產生對知識的不求甚解。這種態度不能把對知識的渴望發揮到極致,容易把好奇心給抹殺了。果真,不走極端、不敢追問,如何能有更多新的發現。殊不知正是“極端”才產生了德國哲學的輝煌,尤其是近現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大部分都出自德國;因為德國人只要一談問題就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甚至常常無窮地追問到本體論的層面。由此可見德國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與認真。文化基因一旦如此這般,就會在方方面面體現出它的影響。比如:德國人在制造技術上的精益求精終于成就了德國的高端制造的世界性地位。德國的這種在制造上面的創造力想必國人無人不知。與之相反,國人卻總是偏愛“差不多”的中庸思想,正是如此我們在制造業上的創造力才很難彰顯。
“中庸”的理念直接產物就是“謙虛”。當謙虛成為美德同時也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個性不張。不張的個性很難產生懷疑精神,而懷疑精神是破除迷信的關鍵。要知道“不破不立”,創造就是“立”,沒有懷疑精神去“破”,哪有創造的“立”。而事實上,儒家文化到后期甚至形成了“三綱五常”封建倫理道德,提倡“三從四德”,更是限制了人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家庭倫理與耕讀方式對創造力的消極影響
從西周建立分封制的宗族國家之后,家族在整個封建社會都是最重要的一個單位。國法、家規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了同等的作用,可以說并行不悖。錢穆先生認為:家族制度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柱石。就連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也曾斷言:“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是家庭孝敬。”[4]65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是家國不分的。但是,在家庭中講求的倫理過于強調遠近親疏。這樣的家的概念,就必然預示著某種程度的“閉關鎖國”,所謂“家丑不外揚”,便是此理。中國自古以來,很多經驗、技巧都是家傳的,幾乎不外傳。這很不利于技術、知識的保存、推廣與創造,最終導致很多技術、文化成果失傳:神醫華佗的重要的醫學著作《青囊書》已經失傳,諸葛亮的“車水馬龍”也難以復原,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我國是典型的以農耕為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以來占據主導地位。自古以來重農抑商,認為農業是本業,而商業是末業。這樣長此以往就限制形成廣闊的統一大市場;到后期又閉關鎖國,因此海外市場也沒有了。沒有廣泛的市場交換也就阻礙人們信息的充分交流。要知道信息是知識的基礎,知識是創造力的源泉之一。更重要的是,即使像四大發明這樣的技術產生了,如果沒有向外拓展的市場需求的誘導也很難有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創新。比如指南針西方用于航海,而我們用于“風水”;西方用火藥研制武器,而我們卻只會制作鞭炮。
說到讀書,中國人自古讀的是圣賢之書,學的是孔孟之道。之所以讀這些書主要是為了鞏固統治以及維護社會的穩定。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講的多是如何“做人”的學問,關注人際社會而不太精通自然學問。人際關系是研究透了,所以人們精于世故人情,可是對自然科學的了解卻是大大不足。為了在科舉中奪得頭籌,大部分最優秀的人才,投身于世故的舊思想、舊學問,可以說浪費了大批的最優秀人力資源,極大地減少了最具創造力的主體。在考試的內容上多是“本本主義”,并不太注重實踐的知識,甚至鄙視勞動實踐。因為儒家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不注重實踐,創造力談何容易。
(三)儒家文化的思維模式對創造力的消極影響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是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黑格爾的話似乎是在批評貶低孔子[5]119。但是,他所指出的內容無疑是對的。西方哲學思考喜歡用概念、知性范疇、邏輯來闡述分析問題;中國哲學理解、分析問題憑借的是直觀的生命體驗而非邏輯。儒家的這種思維方式往往能夠直達知識本身。可是,沒有理智的分析過程,這種知識就只能靠人的悟性了,中國文化早熟也正體現在此。這種早熟早期有優勢,但是到后期便成了劣勢。要知道沒有邏輯的演進過程,直接一步登天,雖然快,但畢竟不穩。就像蓋房子,沒有穩固的根基作為基礎,自然是不能穩固的。所以,盡管開始我們成就非凡,到后來就一敗涂地了。西方人雖然晚熟,可是在堅實的邏輯分析基礎之上終于建立了現代科學,人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利用。從此“分析科學”戰勝了綜合的理性,中國漸漸開始落后西方了。
“風水輪流轉”,雖然西方文化在創造力方面,在近現代表現出暫時的優勢。但是,西方文化那種內在的“沖突”“異己”的特性終究不能取帶崇尚和諧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優秀成分在不久的將來必定再次顯現其在創造力方面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德]海納特.創造力[M].陳鋼林,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2]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