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5:12: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管理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旅游管理哲學理念屬于管理哲學的一個門類,它是指從旅游管理的愿景和遠景視角,將旅游管理理論和旅游管理實踐有機結合,經過理論升華,上升到哲學層面形成的,對相關理論研究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念。將旅游管理理論進一步研究,實現理論的進一步升華,實現理論的概括性和普遍適用性。這也是旅游管理理論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旅游管理哲學理念研究目的
旅游管理哲學理念研究,需要站在宏觀的視角上,對旅游管理的整體理論、旅游管理的實踐經驗進行梳理,力求尋找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力求尋找旅游管理理論和實踐所獨具的系列價值理念和行動準則,從而得出具有哲學意義的旅游管理哲學理念。
三、旅游管理哲學理念理論定位
與旅游管理哲學理念特征相關的學科領域有管理哲學、企業管理哲學、行政管理哲學(或行政管理哲學理念)。其中管理哲學相當于旅游管理哲學理念的上一級學科,企業管理哲學、行政管理哲學(或行政管理哲學理念)相當于旅游管理哲學理念的平級學科。管理哲學的哲學理論源泉是全體管理領域,包括旅游管理領域;企業管理哲學的理論源泉是企業管理領域,行政管理哲學(或行政管理哲學理念)的理論源泉是行政管理領域。企業管理的研究對象針對單體企業或一個相對獨立的企業群,如普通企業、企業集團、企業聯盟、具有共同股東的多個聯動的獨立公司;行政管理的研究對象是政府的自我治理和社會治理。
旅游管理學科建立之初借用了企業管理的部分理論和部分行政管理的理論。經過漫長的理論發展,旅游管理學科獲得了深厚的學術積淀,已經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旅游管理理論界以外的人一般能夠注意到旅游管理理論體系包括旅游企業管理理論和旅游行政監管理論,旅游企業管理和旅游行政監管也是旅游管理學習者的主要就業方向。但認為旅游管理理論僅包含旅游企業管理理論和旅游行政監管理論是對旅游管理理論了解尚未深入的人的看法。在現代旅游管理理論體系中,旅游管理理論的研究對象是旅游行業和旅游現象相關的各種本質性規律,旅游企業管理和旅游行政監管是旅游業的部分外在活動,旅游管理理論的研究領域不僅包括這些外在活動的規律,更要研究掩蓋在外在活動現象之下的本質性規律和不具有明確現象的本質性規律。旅游管理理論的核心研究目標是探尋旅游行業存在和發展壯大的本質規律。相對于旅游行業存在及發展壯大,旅游企業管理和旅游行政監只是必要條件中的極少數條件,旅游行業存在及發展壯大的充分條件的總量遠大于旅游企業管理和旅游行政監這兩項必要條件。
如某些區域旅游企業運營質量較高,旅游行政監管也很到位,但旅游業仍無活力,本質在于旅游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這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只起到合理引導旅游業發展動力的作用。旅游行業存在及發展壯大取決于旅游行業的客觀基礎依照其發揮作用的規律為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的動力。這些動力是旅游產業的生命之源。研究旅游行業的客觀基礎發揮作用的規律的理論包括旅游業與國民經濟收入的關系、旅游業與國民工作環境的關系、旅游業與基本物質生產型產業的關系、區域區位特點及旅游潛質對區域發展旅游業的影響等。以旅游管理理論的早期特點代替旅游管理理論的現代特點,以旅游業的經營管理特點代替旅游業的理論特點,僅注意到關于旅游業具體運轉的理論而忽視使其得以存在的基礎性關鍵理論,是對現代旅游管理理論的過時和片面看法。
關鍵詞:新媒體;旅游管理;旅游品牌;景區服務
旅游管理是隨著我國社會旅游經濟的發展、旅游產業的完善而建立起來的新型學科,在我國雖然只有20多年的時間,但是如今已經成為時下熱門行業。旅游管理不同于工商管理,從事該職業的人需要具備旅游企事業單位需要的一線服務技能,具有專業的旅游管理知識、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各項綜合素質,以綜合職業能力作為發展的基礎,屬于新興的高級專業。
1.新媒體特點
將新媒體應用在旅游管理中是當下最受關注的,作為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各個終端作為基礎,在各個終端中進行廣泛的信息傳播,新媒體技術為旅游管理和旅游產業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新媒體的特點如下。
1.1新媒體具有技術層面的先進性
新媒體具有技術層面的先進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①新媒體本身就是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基礎上形成的,作為高科技新技術的代表,其具有先進性。②新媒體在設備和平臺中使用,平臺是虛擬的,人們通過這一平臺進行消息的傳輸,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服務。例如,現在旅游行業中最受歡迎的攜程旅行網,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攜程旅行網將用戶與商家聯系在一起,通過線上交易的方式,用戶完成了景點門票預訂與酒店預訂,商家通過開放平臺為自己提高知名度,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
1.2新媒體具有信息傳輸的便捷性
傳統的媒體就是通過電視、雜志、報紙或者廣播進行信息的傳輸,人們在固定時間內會獲得消息,如果不買雜志或者報紙,沒有時間收聽廣播觀看電視,就不會得到消息。傳統的媒體不具有時效性,而新媒體不同,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具有時效性,在旅游產業中,可以利用其便捷的特點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例如,某個地方今年的景色特別美,有的游客或者當地的居民將照片發在微博或者平臺上,相關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產業就會在第一時間內進行產業開發,吸納游客前來觀賞,并對游客進行有秩序的旅游管理服務。
2.新媒體在旅游管理中的實際應用
2.1加大旅游品牌的建設力度
在旅游產業發展中,旅游品牌的建設意義十分重大,對于一個景區而言,旅游品牌意味著這個景區的價值,也代表了整個景區最核心的特色,所以要想將新媒體應用于旅游管理中,首先要加大旅游品牌的建設力度。具體操作如下。
2.1.1應用新媒體進行旅游品牌特色的宣傳
由于新媒體的用戶數量龐大,每天在新媒體中各個平臺上活躍的用戶廣泛,關于旅游管理的信息傳播速度也是極快的,所以建議建立旅游景區官方的新媒體平臺,通過有效的辦法將宣傳信息,獲得較高的關注度后,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關于品牌的建設和相關旅游特色的信息,從而提高該旅游景區的知名度。例如,“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為了招攬更多的游客在冬天最冷的時期前來游玩,在網絡上建立了官網,在微博中建立了官方微博,同時在微信里也設立了相關公眾平臺,三方定期優惠消息,游客可以通過這3個平臺進行門票預訂和酒店預訂,還可以在平臺上查到哈爾濱周邊其他的景區和相關信息。為了加強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品牌建設,該景區每年都會舉辦相關比賽,以尋找“冰雪勇士”的方式進行品牌建設,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知道這里是冰雪的世界,提到冰雪就會率先想到哈爾濱,順利地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
2.1.2將新媒體作為一種學習和借鑒的工具
在應用新媒體進行旅游品牌的管理時,還可以將其作為一種學習和借鑒的工具,利用建立新媒體平臺的方式,關注其他旅游景區的品牌策略,分析其他景區在進行品牌建設中的優勢,結合自身尋找相同點,不斷總結經驗,將其應用到自身的品牌建設中。我國很多大型游樂場會參考迪士尼的品牌營銷策略,尋找自身特色,營造多個主題。例如,“大連發現王國”學習迪士尼舉辦夜場游行活動,并為專門觀看游行的游客提供了半價夜場門票,采用花車游行的方式及各種卡通人物游行,游客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游行的時間和內容,并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平臺上留言,游樂園管理人員篩選后會根據游客的意見推出新的游行方式與游行角色[1]。
2.2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
對于旅游管理而言,應用新媒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由于新媒體具有信息傳輸能力,能加強各個管理層面的交流,使其互相聯通,使各個旅游管理層甚至是景區旅游管理人員都能獲得最新信息并保持著溝通,從而保證旅游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同時,新媒體的應用還可以提高整個景區的技術水平,大量的信息技術性產物得到廣泛應用,從而降低了管理人員的管理強度,所有繁雜的事物會通過技術平臺實現,提高了旅游管理的效率。例如,有的景區每天游客眾多,傳統的檢票方式是工作人員站在檢票處手動驗票,這種情況會造成時間的浪費,隨著游客的增多,游客會逐漸產生煩躁的心理,不利于景區的長遠發展。所以,該景區后來采用了自動檢票系統,游客可以通過網上訂票前往訂票系統換票,也可以窗口買票,拿到票來到檢票處通過掃描票上的條形碼即可順利通過,從而提高了旅游管理的效率[2]。
2.3提升旅游景區服務的技術先進性
從廣義上講,旅游管理包括了景區中所有的事務管理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景區服務,游客來到某個景區游玩最在意的也是服務,所以,在將新媒體應用于旅游管理中時也應該重視服務方面的應用。當前,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已經廣泛地進入到人們的生活,景區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平臺提升自身服務的質量水平,使游客在輕松的環境中游玩。例如,某個景區會在微博與微信平臺上進行宣傳,并舉辦抽獎活動,獲獎的用戶提供地址與電話信息,景區會為游客送上門票,還會提供一晚酒店住宿,用戶在家就能通過快遞收到禮物。同時,如果用戶通過網站訂票后想提前取票,只需在微信公眾號中根據提示操作即可,景區負責人會將門票通過快遞的方式送達到用戶家中,有的游客還會收到雨傘或者太陽帽等禮物。
3.總結
總而言之,高質量的旅游管理離不開新媒體技術的協助,作為技術發展形成的新興事物,新媒體以其獨特的魅力順應時展的潮流,為旅游管理帶來了便捷,從而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發揮自身優勢為景區帶來經濟利益,促進了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提高了我國第三產業的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domestic eco-tourism, and the expande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re have been a series of problems. It mainly reflects in government, regulatory agencies, tourist management,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the disharmonious situation of China's eco-tourism and eco-environment. It seriously hinders the progress of eco-civilization building. On the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resolved the problems.
關鍵詞: 生態旅游管理;現狀;路徑選擇
Key word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path selection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3-0288-02
0引言
生態旅游是20世紀為適應人們“回歸自然”和保護環境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隨著目前全球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共建“生態、和諧”世界的愿望的強烈,生態旅游成為當下旅游業發展的新思路與必然趨勢。2002年,聯合國將其作為生態旅游年的做法更是將生態旅游推向了一個新的。生態旅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壯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態旅游熱潮。
眾所周知,生態旅游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經濟價值,另外,通過生態旅游宣傳環境保護的思想,具有教育價值,可以說生態旅游是集多重功能與價值于一身。我國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生態旅游的概念之后,生態旅游在國內發展也比較迅猛,但是由于基礎比較差,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不夠重視等原因,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將嚴重影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本文基于此進行探析,首先介紹了生態旅游管理的內涵,然后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發展生態旅游管理的新的路徑選擇。
1生態旅游管理的內涵
1.1 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是指“利用區域固有的自然、歷史、文化等資源進行旅游觀光活動;在旅游過程中不對資源形成損害,而對其進行適當的管理和保護;在地域資源健康存續的基礎上實現對地域經濟的波及效應,從而形成資源保護+觀光旅游+地域振興三者融合為一體的旅游形態”,可以“給旅游者提供一種持續的、具有魅力的、親近自然的機會,并能做到保護資源,使得地域居民有安定的生活”。
1.2 生態旅游管理的內涵筆者認為生態旅游管理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生態旅游管理的特點與原則;生態旅游管理的任務。
從生態旅游管理的特點來看,生態旅游具有能滿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及其他需求的各種特征。旅游者在生態旅游的過程中系統地了解自然生態及地域文化等知識,盡情地領略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激發起熱愛自然的情感,從而提高了旅游者對保護自然的認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其他需求這里不提及。鑒于生態旅游的獨特性,其管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區域管理與環境容量相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與政府介入相協調的原則;通過信息傳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生態旅游管理的任務是從國家與地方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出發,制定和頒布生態旅游發展的政策和法規,貫徹國家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政策,協調和平衡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問的矛盾,避免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環境建設的盲目性,規范生態旅游發展。維護生態旅游區的生態安全性,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制止環境質量的有害變化是生態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標。
2我國生態旅游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國生態旅游熱的興起一般是伴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而進行的,隨著生態旅游開發的強度不斷加大,生態旅游規模不斷擴大,在生態旅游管理方面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到了我國生態旅游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筆者根據生態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五個層面,認為目前我國生態旅游管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 宏觀決策管理層面,缺乏科學的管理決策目前,我國生態旅游管理法規制度并不健全,缺乏國家層面宏觀的旅游戰略。在我國,生態旅游一般都以自然保護區為主,國內唯一一部關于自然保護區的法律僅有199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并不能滿足當前問題的解決及旅游的管理,導致科學管理決策缺乏。另外,自然保護區管理實行行政主管與業務主管相分離,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管理決策的不統一,也極容易造成尤為政績或直接收益過度地開發旅游資源。如浙江天目山、江蘇鹽城濕地等生態旅游區均存在這樣的問題。
2.2 旅游區管理機構層面,缺乏對生態旅游內涵的理解,對其開發缺少科學規劃我國開展生態旅游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旅游管理機構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并不充分,對生態旅游內涵的理解也不透徹,這樣直接導致管理機構在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缺少科學的規劃。很多數旅游區重產品開發和銷售,輕環境保護,重利益輕生態,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也違背了生態旅游的本質。而缺乏科學規劃將會造成旅游開發的過度或不當開發現象,同時也會造成生態旅游管理的不規范。最后,管理者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對生態旅游管理的意義也是十分重要的。據筆者統計,截止到2006年,我國生態旅游區管理總體文化水平比較低,有近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員只具備高中及以下學歷,另外接受培訓的管理人員比例也不大。
2.3 旅游區與社區關系層面,缺乏有效的參與機制,沖突日益明顯旅游區的開發與經營和社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兩者關系是否協調直接影響到生態旅游的實現。目前,旅游區與社區之間缺乏有效的參與機制,互動比較少,且互動隨機性比較大,規模比較小,性質多為自發。社區居民通過提供服務及出售特產從中獲益。缺乏有效地機制讓社區參與到旅游開發經營活動中,同時缺乏一定的利益分享保障機制與生態補償機制。另外,兩者在旅游區內關于土地權屬、資源利用方面沖突日益加劇,很大程度上區內居民的利益被限制或者剝削,這些因素也極大地阻礙了生態旅游管理的有效實現。
2.4 旅游區與游客關系層面,教育功能尚缺,管理不到位生態旅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普及環保理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然而目前我國生態旅游區大部分在游客的科普宣教方面不到位,另外管理方面也存在著缺陷。據統計,我國生態旅游區采用標識牌進行宣傳的占66%,采用宣教中心的占40%,采用專業導游占30%,這些數據顯示,生態旅游宣傳教育功能目標的實現還有很大的差距。旅游區與游客之間關系不和諧還表現在對游客行為的限制和管理不夠到位,目前在開展旅游活動的生態保護區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保護區制定了游客行為規范守則,這不能說不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2.5 旅游區與生態環境關系層面,兩者并不和諧我國生態旅游管理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問題便是旅游區與生態環境十分不和諧,發展生態旅游目的在于宣傳環境保護理念,而旅游過程中卻造成了環境的破壞,這顯然違背了初衷。對于監測是否造成了環境破壞國內技術并沒有達到有效性,包括開展的旅游活動對野生動植物的干擾、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土壤污染等。一般而言,旅游區的旅游活動不同程度商都將給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據統計,有大約七成左右的保護區展開了監測和調查,但是技術并不達標,對于深層次的各種指標分析,還不能有效進行。國內仍有三成左右的保護區尚未開展監測,僅從感性角度判斷旅游活動給保護區帶來的環境影響,缺乏科學性。
3加強我國生態旅游管理的路徑選擇
隨著低碳經濟理念在全球范圍內的宣傳,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生態旅游管理也顯得具有豐富的價值和內涵。上文可知,目前我國生態旅游管理仍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因此必須選擇合適的路徑加強我國生態旅游管理:
3.1 政府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在宏觀層面上推進生態旅游建設政府必須要在宏觀方面加強推進生態旅游管理。將生態旅游上升為國家策略的高度,在制度方面,成立從上至下的生態旅游管理機構,相互協調,共同推進。另外要加大宣傳和教育的力度,讓所有人都認識到生態旅游的重要性,提高旅游相關主體對其的認識和重視,營造濃厚的保護和發展當地生態旅游的氛圍。筆者認為日本推進生態旅游管理的對策可以借鑒,日本在2004年提出推進生態旅游五項政策,其中便是制定通俗易懂地宣傳生態旅游的基本理念與方針,另外便是開設網頁為生態旅游管理提供幫助。
3.2 旅游管理機構要重視“生態開發”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旅游管理的中心工作在于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資源開發是否可行,開發價值評估等都是旅游管理機構必須重視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旅游資源的開發方面,管理機構應該要樹立“生態開發”理念,避免盲目開發與過度開發,應從系統的觀點、整體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來考慮旅游業的開發與管理。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要考慮到當地資源承載力,具體而言,需要因地制宜、把握適度的原則,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旅游價值功能,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共贏的局面。
3.3 管理部門合理規劃并協調好生態旅游承載力與游客行為筆者認為,任何一項管理都離不開合理規劃,因此必須要做好旅游業開發與管理的總體規劃和區域規劃,不管是從環境影響評價方面還是資源開發建設方面,要做好科學設想,科學設計。如在武夷山保護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必須考慮到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等,避免盲目性。此外要協調好旅游區承載力與游客行為的關系,承載力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游客自身性格特點、資源配比、社會經濟財富發展水平等。眾多復雜的關系決定了當地承載力問題必須成為生態旅游開發和管理中重要的指導方針。
3.4 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管理和服務人才生態旅游管理的關鍵還在于要有高素質的創新型管理人才。如果缺乏這類人才,那么可持續的生態旅游管理只能是空談,故筆者認為要加大培養高素質的創新性管理服務人才,要求這類人才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技能,必須對生態學知識和旅游學知識了解比較透徹,另外也要熟悉旅游管理方面的運作。只有從人才方面大力投入,才能為生態旅游管理不斷提供新的血液,才能更好地位生態旅游發展獻智獻策提供保障。
總之,我國生態旅游管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長期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必須明確生態旅游管理豐富的內涵,樹立“生態旅游,生態開發”的理念, 從長遠和戰略的高度來審視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與生態旅游管理的文化培育。
參考文獻:
[1]王瀟.生態旅游承載力的思考[J],生態經濟.2009,(10).
[2]李慶龍.生態旅游承載力問題的探討[J].林業經濟問題,2004,24(3).
[3]王昌玉.生態旅游管理的內涵、原則及路徑選擇[J].商業時代,2005,(4).
關鍵詞:旅游管理 體制改革 探討
一、我國旅游管理的理論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義。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業的管理者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提供有質量的服務,運用管理的各種職能,對旅游業的人、財、物、部門、地區所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調節和監督的活動。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協調旅游部門與其他部門、國內旅游業與國外旅游機構和旅游市場的關系的需要。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獨立的部門,同時,旅游業又是一項綜合性的專業,與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有著密切的聯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協調旅游業內部各有關部門和企業之間關系的需要。旅游業內部各部門、各企業是從事旅游經濟活動的經濟組織,是旅游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旅游業是綜合行業,需要對旅游者的餐飲、住宿、交通、游覽、購物加以組合設計,制成整體的服務路線,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證供應。再次,旅游管理是發展旅游業的需要。在我國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是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效益,它從一個側面帶動了交通、民航、飯店、餐飲、保險、娛樂業的發展,同時也提供相當數量的勞動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旅游業具有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先導、服務、橋梁的功能。
二、我國旅游管理體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觀管理。隨著加快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蓬勃發展,許多部門和單位都創辦了旅行社、飯店、旅游交通服務等企業,這些企業產權和人事權分別歸屬不同的投資部門。除了國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團以外,其余幾乎每一個旅行社就屬于一個系統。以致旅游業系統林立,多頭建設,各自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彼此之間跌價競爭,行業內部矛盾導致市場混亂。而旅游管理部門既無建設項目審批權,幾乎也無企業登記管理權,缺乏宏觀調控的權力和手段。很難從宏觀上協調、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規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規具有暫時性,缺乏后續法規。比如說:《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旅游投訴管理暫行條例》等這些條例都具有暫時性,但是后續的法律沒有及時跟上,這樣就造成了旅游行業法律規范約束力的減小;其次,法律法規的涉及范圍不能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比如說: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規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條文比較少,大部分還是側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規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權利保護的法律條文比較少,對旅游人員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產業結構失衡。首先,旅游商品業開發滯后。旅游商品業是旅游創匯的大頭,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勞動密集度大的優勢,也可促進工商業的發展。但由于生產、銷售的體制上,旅工貿不協調,使旅游商品長處于自發狀態,產品品種老化、單調,創新不足,運輸、包裝等各個環節都存在問題,使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其次,旅游交通問題。旅游交通受短線制約的緊張局面,原來主要集中在國內城市交通上,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由于客源形勢較好,國際航班也出現了來華游客“一票難求”的狀況。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發展滯后。
三、完善我國旅游管理體制改革的對策
[關鍵詞]旅游管理;被動性缺位;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15)18-0157-01
目前,我國旅游管理的體制雖在不斷發展,但仍然還有著一定的問題,旅游管理體制已經逐漸跟不上旅游業的發展速度,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嚴重阻礙了旅游業的發展。被動性缺位是旅游管理中較為明顯的問題,其對旅游業發展有著直接影響。所以,要想旅游管理滿足現代旅游業發展需求,實現其快速、穩定的發展,必須重視對被動性缺位的研究。
一、“被動性缺位”具體表現
在我國,旅游業屬于后發性新興產業,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旅游管理體制是各部門在分配資源、利益以及權力時均基于原來的條塊管理模式,且已經形成長期的模式和慣例,在這樣的情況下,旅游管理體制的形成本身就有其缺陷性。在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中,旅游業管理體制是處于弱勢,也由此導致了傳統管理模式和現代新興產業間的矛盾沖突。由此可以看出,這樣的矛盾主要表現在旅游資源管理及旅游業管理這兩大方面。
(一)管理體系不完善、機構性質模糊的旅游業管理體制現狀
就現階段我國的旅游業管理體系而言,在進行建設時主要是沿用了傳統部門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說,各級旅游局為主管部門對級別不同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進行負責。在對旅游企業、市場進行管理和規范時,主要是采用管理辦法各種條例等,這樣的體制具有較大的缺陷性,造成很多區域的旅游管理缺位或空白[1]。另外,相關人員層次參差不齊也是旅游管理中的現狀和問題,人員配置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所在地方對旅游行業的重視程度,也表現出了旅游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位置。
(二)管理混亂、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旅游資源管理體制現狀
旅游產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產業,其發展主要是依賴于許多的社會資源。這些資源涉及的領域較廣,旅游行業也由此覆蓋到國民經濟體系的許多部門,這樣的聯系必然促使旅游管理需要有較大的涉及面。但是,在傳統部門管理模式的影響下,旅游資源管理權已經被強制歸屬于建設、水利、林業、文化、環保、文物、海洋、旅游、宗教、地質等12個不同方面的政府部門。若是說導致旅游資源條塊分割化的客觀地理因素是旅游資源分布呈分散性,那么,多部門對旅游資源進行管理的模式則是導致資源呈現條塊分割以及分散管理的制度性根本因素。這樣的管理形式下,資源管理混亂,同時,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管理越位、管理空白以及管理缺位的問題。
二、旅游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構思和具體應對措施
(一)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進步,我國旅游行業也在不斷發展中逐漸進入到成熟階段。為了順應未來旅游行業發展特點和階段的需要,對未來的旅游管理體制發展有幾點想象:市場導向誘導性變化因素將變得越來越突出;在今后的旅游管理體制中,將更加重視協調,重視協調各部門間的權力等,進而對旅游業的管理更為合理;民間組織的地位以及作用會不斷加強;針對旅游行業,不斷加強對旅游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規范管理。
(二)“被動性缺位”應對措施即改革初步構思
1.實行“虛實雙軌制”的旅游行政管理體制
“虛”為建立協調和決策機構,實現旅游管理體制從行政管理逐漸過渡到宏觀調控[2]。旅游管理機構主要負責解決的問題有:確定旅游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發展目標以及發展道路;對各行業、部門間的關系進行協調,為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較好的環境;處理旅游業發展中產生的重大問題等。“實”為采用“一套班子,多塊牌子”合并管理的模式,實現旅游管理從重視行業管理向資源管理進行轉變。將幾個和旅游發展最為緊密的部門合并為一個機構,對內明確分工,對外僅有唯一口徑,這樣不僅能統一管理旅游產業要素和資源,還可以有效緩解各部門間原有的內部競爭,進而形成合力管理。
2.積極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
在旅游行業市場主導以及政府調控的背景下,還需要重視民間組織特別是旅游協會在旅游業管理中的作用。主要由于旅游協會沒有牽扯到經濟利益,所以,在進行管理時能夠較好地對多方的利益進行協調,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就這樣的情況而言,在完善我國旅游行業管理體制的過程中,積極發揮出旅游協會的作用是必然趨勢。在旅游協會發展時,政府部門應給予一定的支持,幫助旅游協會的發展,從而促使我國旅游產業穩定、健康發展。隨著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旅游業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是很有必要的。為了實現旅游業穩步快速發展,必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旅游業相關管理體制。另外,旅游業管理體制應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不斷進行創新,才能使旅游管理體制滿足發展的需求,促使旅游產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柳.旅游管理的被動性缺位研究及其對策[J].華章,2014(26):51-52.
【關鍵詞】旅游管理 傳統文化 以人為本
旅游管理作為現代管理學中一門新興的學科,它不僅包含了旅游學科自身的性質,同時也包含了管理學的普遍屬性。建立中國特色的旅游管理文化,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所產生的影響,并積極吸取其有利部分,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提升我國的旅游管理水平,培養我國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旅游管理與我國傳統文化概述
我國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而且無論是人文資源還是自然資源,其中幾乎都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國旅游資源中的自然景觀,幾乎都能跟歷史的著名事件或者是著名人物聯系在一起,因此為自然景觀添加了濃厚的文化氣息;而我國的人文資源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結晶,它往往都具有獨特的城市風貌、豐富的文物古跡以及眾多的風景名勝。正是由于我國在旅游文化資源上特有的民族特點和文化底蘊,因此在世界的旅游文化上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管理與文化之間具有共生性,管理會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實現發展,文化發展水平、方式都會對管理的模式、水平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而管理反過來在某些程度上也會對文化產生影響。旅游管理作為管理學中的一部分,也同時符合這種管理和文化之間共生性的原則。
傳統文化下旅游管理所具備的特點
這里所說的傳統文化下的旅游管理,具體指的是旅游管理中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管理上必須要充分地考慮到文化旅游產品最基本的特征。
首先,文化旅游具有的非物質性和不可替代性。舉例而言,要想到看到敦煌壁畫的旅游者只有去敦煌莫高窟,去別的地方是無法感受的;
第二,文化旅游行業本身屬于第三產業中的服務行業,具備服務行業所共有的特點,服務僅僅是一種活動、是一種行為,是可以被交換的無形產品。這點體現在文化旅游當中,就表現出旅游文化產品中服務所占據的巨大比重,從某些層面上來說,服務就是文化旅游中的靈魂所在;
第三,文化旅游體現出了明顯的創新性和穩定性,旅游文化資源是處于不斷開發的過程中,但是一旦成為了旅游產品,基本上就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旅游市場。
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
管理理念中的以人為本。正是由于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旅游管理上都離不開的人的因素,因此,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上首先體現出來的必然是人。由于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對自身的作用逐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開始重視對人的尊嚴以及人自身價值重視和關注,因此就出現了“以人為本”的全新理念,而這個理念運用到旅游管理上,則必然更加的突出。近年來的旅游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提出了參與式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具體而言就是要讓每個旅游企業中的員工都能以一個主人翁的姿態和精神去參與到管理工作。
無論是旅游管理上的“以人為本”,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對人的重視,這些在思想根源上都是一致的,例如著名思想家荀子所提出的“水可載舟,水亦覆舟”、“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些傳統文化上對人的重視,對現代的旅游管理者所給予的啟示就是要在管理過程中將員工放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企業發展中的以和為貴。由于旅游管理是一個綜合性的管理內容,一條旅游線路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包括休閑娛樂、門票、餐飲、住宿、購物、交通等多個環節,這些環節上無論是哪一項出了問題,都會對整個旅游行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有每個環節都能做好相互配合,為旅游者提供最為優質的服務,才能實現旅游行業在管理中的最優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充分地體現出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
我國古代儒家思想中重視“和為貴”思想,這就可以運用在現在旅游管理中各環節之間的團結協作上。就現今企業的管理而言,和諧應該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無論提出什么樣的管理模式或者手段上的創新,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實現整體上的和諧。
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旅游企業中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在具體的管理內容和環節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依靠一個管理者的人格力量。一個企業管理者的作風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個企業的風格,這也是管理者人格力量的體現。儒家所提出的“內圣外王之道”,就彰顯出圣人的人格魅力,利用圣人的各人道德來做榜樣從而去影響他人,這也就說明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就重視榜樣的作用,其中所展示的就是人格力量。
此外,在旅游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具體體現上,還涉及對下屬員工的激勵。激勵和鼓舞不是一個簡單事情,而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藝術,同時還具備極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對員工的激勵上,首先是物質獎勵,然后給予一定的精神激勵作為配合,最后還要加上一定的考核制度來促進。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激勵方式,并不能實現較為長久的激勵效果。因此這就需要用到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對員工的創造力和勞動者進行激發的同時,除了對員工的集團榮譽感進行培養的同時,更為重要是利用自身人格力量和下屬員工做到心靈上的溝通。具體做法就是要給予員工充分的尊重,對員工體察入微,利用內心的良善處處為員工著想。同時管理者還必須將這些付之于具體的行動。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提到“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人心之間的互動會更加有利于旅游企業的管理。
傳統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之間的協調發展
雖然傳統文化同我國的旅游管理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目前一些地區在旅游上缺乏管理,盲目開發,其旅游事業的發展給當地的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何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目前我國旅游管理中所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的傳統精神文化內涵。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新時期的旅游活動肯定不會僅僅局限為自然景物的觀光旅游,而是要朝向專門的文化旅游等高層次、高知識含量的旅游形式發展,因此在旅游過程中對精神消費以及文化感受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根據這種發展趨勢,在相關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須要不斷深入開發一些具有深厚傳統精神文化底蘊的新產品和新項目。具體來說,我國的廣大風景旅游區首先要對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和旅游者的客觀需求進行及時研究,同時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資源上的特點,在不斷完成創新的基礎上推出各方面都讓游客滿意的傳統文化旅游。
發展參與式與體驗式的傳統文化旅游形式。旅游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一般都需要用心靈去感悟,需要在旅游管理過程中讓旅游者對歷史文化和歷史事件有種身臨其境的感悟,而不僅僅是淺層次上對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事物形態的單純展示。以我國河南省的文化古都開封為例,近年來開展了一些大型歷史文化展示活動,在開封市的馬道街、書店街以及大相國寺等地的中心地帶開辟出了一個新的文化夜市,在夜市上將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河南豫劇、盤鼓以及地方性的曲藝雜技進行宣傳和再加工,在充分發揮當地特色以及民間文化優勢的同時,也實現了對深層次文化內涵的挖掘。同時,近年來紅色旅游的興起,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物,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追求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具備了極為獨特的精神價值。比如在旅游中經常提到的延安精神、精神、井岡山精神,這些紅色精神不僅僅是通過旅游所能體現出來的,而是幾乎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姿態展示在人們面前,讓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時,實現對歷史偉人和歷史事件的敬仰和緬懷。
關鍵詞:生態旅游管理;管理系統;系統分析;決策模式;管理模式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規模迅速擴大。隨之而來的管理問題也日益突出。而人們對此仍然采用傳統大眾旅游管理的方式進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無補,反而使生態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慶州中甸縣作為在我省較早開展區域生態旅游的地區,也同樣顯示了這個問題。全縣客增長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問題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開發后規劃的現實,碧塔海景區雙線進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爭論,以及門票收入分配的問題等。這些現象所蘊涵的,其實是生態旅游的組織體制、開發及環保等綜合管理問題。而傳統大眾旅游管理對此束手無策。由于生態旅游與傳統大眾旅游在性質上的差別,以及傳統大眾旅游管理已不適應生態旅游的現實,更鑒于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誤造成損壞的不可修復性,有必要構建生旅游管理體系,以適應生態旅游的發展。特別是在生態旅游作為一個區域的支柱產業加以發展的今天,生態旅游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試圖從生態游的性質和般管理理論出發,以中甸縣的生態旅游為范例,用系統的方法在理論上構建生態旅游管理系統框架,并部模擬應用,以期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拋磚引玉,引起有關專家深入研究這一問題。生態旅游管理的概念當個區域把旅業確立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時,旅游業必須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是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取決于旅游方式。生態旅游作為另一種新的旅游方式,是實現區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而生態旅游管理則是實現區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保證。所謂生態旅游管理,就是對生態旅游活動的管理。即對生態旅游活動的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和協調。生態旅游活動是指生態旅游系統各因素及因素之間相互關系運動的表現。生態旅游活動可概括為以下七個主要內容:
1.旅游活動:游客以觀賞自然景觀為目的的旅游過程。
2.保護活動: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以防止其變異的活動。
3.開發活動: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的活動。
4.服務活動:指在旅游活動過程中為游客提供相應服務的活動,包括提供住宿,餐飲,旅行,導游,翻譯,游覽娛樂,購物等服務的活動。
5.行政活動:指為規范旅游活動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機構的活動。
6.營銷活動:指為招攬游客或推銷生態旅游產品而開展的活動。
7.管理活動:即對生態旅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等管理職能的執行過程。其實,一切涉及生態旅游的活動都屬生態旅游活動的范疇。生態旅游與傳統大眾旅游相比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護旅游資源及環境;謀富旅游地社區居民;從而所開展的各項活動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形成整體。這些特征反映了生態旅游的本質。并使得生態旅游管理與傳統的大眾旅游管理也呈現出本質的差別。事實上,傳統的大眾旅游管理在本質上是企業管理與行政管理的綜合運用。這種管理模式把景區作為一個企業或是社會福利機構(例如城市公園),在開發管理上盡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組織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費。這種管理模式對于城市景區或人工景區而言,或許行之有效。但對于生態旅游來說,卻是災難性的。而遺憾的是,碧塔海景區的游船項卻是采用這種方式管理的。生態旅游管理既不是離散的單元管理,也不是行業管理,而是系統管理,是微觀管理景區,景點及服務機構的管理)與客觀管理(行業管理)的系統結合。因此生態旅游管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統模式,即生態旅游管理系統。作為管理系統,既要強調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間的內在有機聯系,更要強調系統的整體性。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整體性首先表現在管理范圍上。生態旅游管理不以一個景區或一個服務機構,或者是這些管理點的簡單集合作為管理范圍。因為它將割裂生態旅游活動各內容之間的內在有機聯系,從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造成管理失效。生態旅游管理的范圍是生態旅游區域。對于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區域來說更是如此。生態旅游區域一般有兩種劃分,一種是行政區域,如中甸縣生態旅游區。另一種是自然生態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對生態旅管理來說,以第二種區域劃分作為管理范圍更合理。因為它體現了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而作為世界地理一大奇觀的長虎跳峽介于兩行政區之間,使管理造成困難。但很遺憾,現實是人們只認可行政區域。生態旅游管理系統框架構建態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原始,很少被人類活動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較為獨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習俗的區域。者說,正是因為這種特點,才使這種區域成為生態旅游勝地。但另一方面,這種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區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如傳統農業,牧業和林木業。而傳統產業對自然界的無度索取,不但毀壞自然生態系統,還將使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無以為繼,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業的興起為這種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產業支持。迪慶州中甸縣正是具備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態旅游勝地。雪山,峽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以及東巴文化發祥地,是中甸縣以藏族為主的各族人民的驕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擺脫貧困。特別是天然林禁伐之后他們翹首以盼旅游業能帶來新的生機,并把它確立為區域的支柱產業。因此我們所構建的生態旅游管理系統必須以區域為出發點,并以實現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最終保證區域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以區域為出發點,不僅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生態旅游管理系統整體性的要求。而區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也是生態旅游管理的系統目標。出發點與目標之間相聯系的是生態旅游活動。由此形成一條由發點到目標相連貫的主線。這條主線是生態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總體概括,因此它是構建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邏輯基礎。在生態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因素眾多,且關系復雜。因此管理必須有一定中心,以便抓住重點,突出重點,從而把握生態旅游管理的關鍵。生態旅游的性質決定了生態旅游管理必須以游客為中心,必須以保護為中心,必須以發展為中心。因為,參與生態旅游活動的因素繁多,在這些因素中,游客是決定性的因素。沒有游客就不能開展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其他活動都是圍繞游客的旅游活動展開的。游客是生態旅游區的財富。游客是生態旅游的上帝。因此,生態旅游管理必須以游客為中心。生態旅游資源和環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標和對象,也是旅游地社區居民生存的條件。事實上,它們是生態旅游的客觀基礎。保護這種客觀基礎,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區居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態旅游管理也必須以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為中心,即以保護為中心。生態旅游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區域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發展是區域開展生態旅游活動78的核心,因此生態旅游管理還必須以發展為中心。這就是生態旅游性質決定的生態旅游管理的三個中心,同時也是構建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邏輯要求。構建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邏輯基礎和邏輯要求是構建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邏輯前提。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構建將以主線為基礎,圍繞三個中心展開。構建的框架模式運用系統觀念和系統方法研究生態旅游管理,必須明確系統狀況,辨明系統及各子系統的性質,功能及地位,闡述其相互關系,從而構建系構,并對其進行系統分析。系統按其性質分為功能系統和分析系統兩類。功能系統是指具備實現系統目標功能的系統。分析系統是指描述,解釋要素集合關系的系統。生態旅游管理系統是一個功能系統,其系統目標是實現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實質上是指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其表現是指空間上的規模擴張、時間上的延續和指標上的遞增。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變化過程。它總是由低級向高級,由局部向整體,由要素向系統優化演進,這一發展演化過程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生態旅游管理系統,以其管理觀念、管理結構、管理方法和管理運行形成系統功能,以保證系統目標的實現。生態旅游管理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它由五個子系統構成:即管理目標子系統、管理對象子系統和組織管理子系統、開發管理子系統以及環保管理子系統。其中管理目標管理對象子系統是分析系統。其他三個子系統是功能系統。管理目標子系統作為分析系統是各功能系統的系統目標集合的系統描述。管理對象子系統是被管理要素集合的系統描述。通過系統描述,解釋系統要素,闡明要素之間的關系和結構,從而正確地把握有關生態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三個功能系統是以主線為基礎,圍繞三個管理中心展開的,按不同管理類別劃分的管理職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統功能以實現子系統目標的方式,來保證生態旅游管理大系統目標的實現。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結構形如一個三角金字塔,塔中心為主線串三個管理中心由下至上貫穿全塔,塔底為管理對象子系統,塔尖為管理目標子系統,塔的三面由三個功能系統環中心線封閉。以強調功能系統之間的廣泛聯系。中甸縣的生態旅游,近幾年發展很快,管理滯后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試圖套用現成的管理模式解決管理問題卻不實際。事實上,中甸縣現在的管理問題還不在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管理觀念的問題。對生態旅游管理系統構架模式認的意義就在于領導者和管理者對管理問題要樹立系統的觀念,并在決策和管理運作中貫徹這種觀念,以提高管理效率或減少因管理失誤造成的損失。特別是對于像中甸縣這樣生態旅游剛興起的區域,這種認識就更有意義。管理對象系統的分析管理對象系統作為一個分析系統,主要是闡述作為管對象各要素的內容,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所形成的結構,以便解決生態旅游管理是管理什么的問題。管理對象系統從靜態看,其要素包括三類,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類是指生態旅游區域中與生態旅游有關的全體人員。包括游客、旅游從業人員、管理人員和社區居民。這些人的個體以某種方式集合表現出群體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機構形成組織。第二類指生態旅游區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獨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儀式等。第三類是指生態旅游區域中與生態旅游有關的客觀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態系統,由它形成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自然景觀)。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設施、道路等。除此之外還包括第二類的物化體,如民族服飾、宗教信仰等。第二類及第三類的人工存在物形生態旅游資源(人文景觀)。管理對象各要素綜合表現為景區(點),并依其主體顯示區以自然生態資源為主體,松贊林寺景區以宗教文化資源為主體,藏民家訪(一種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資源為主體。從動態看,管理對象系統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間關系的運動形成生態旅游活動。因此管理對象系統分為兩個子系統,即對象動態子系統和對象靜態子系統。對象動態子系統是生態旅游活動的系統描述。對象靜態子系統是要素及要素關系的系統描述。事實上對象靜態子系統的運動形態就是對象動態子系統,而對象動態子系統的靜止形態就是對象靜態子系統。在生態旅游管理系統中,管理對象系統其實有兩個表現。一是底部的管理對象系統,二是從底到頂的生態旅游活動。事實上,前者是對象靜態子系統,后者是對象動態子系統。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這種結構表述,更體現了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各部分之間有機聯系。換句話說,管理對象系統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以生態旅游活動的形式直接影響和79決定著管理目標。這也說明,生態旅游管理系統是一個社會系統。生態旅游管理的社會系性質,反映了系統的復雜性管理難度。同時也提醒我們,在確定管理目標時,必須考慮相關者的態度。功能系統的綜合分析從理的系統理論來說,一般的管理功能系統,由管理的五個職能形成子系統。如果我們僅從不同管理類別(例如組織管理、開發管理、環保管理)進行相應的功能系統分析,無疑會得到某些有益的啟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而這正是傳統大眾旅游管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對生態旅游管理系統來說,不僅要重視各功能系統的系統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開其系統分析),更強調各功能系統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統的整合性,是生態旅游管理系統整體性的表現和要求。事實上,前述的生態旅游管理框架結構所強調的正是這一點。對開發管理和環保管理而言,首要的管理問題是決策問題(管理就是決策)。例如,開不開發,開發到什么程度,怎樣開發以及從環保政策的角度看準不準開發,怎樣保護等。似乎兩者水火不容,但開發是生態旅游的生命,而環保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的根本。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不僅要在思想上強調保護性開發的觀念,也要應用管理模式中確立環境與開發的綜合決策模式。這種綜合決策模式,既是一個原則也是一種方法。作為原則,它指環境狀態對開發有否決權,任何景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去換取旅游增長或社區發展,不能用當前的發展去損害未來的發展,更不能以局部的發展去損害全局的發展。作為方法,它是指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容量是開發程度的技術限度。開發就其程度來說,可劃分為零開發(即原生狀態)、保護性開發(對環境狀態有控制的開發)、完全開發(事實上是人工系統)、掠奪式開發(完全不顧環境后果的開發)。生態旅游的開發是保護性開發。開發就其方式來說,分為兩種,一是為游客觀賞方便而進行的建造,例如解決可進入性問題或建造食宿設施。二是擴展景觀或增加旅游項目。對于生態旅游,不同的開發方式應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標準。因為不同的開發方式對環境狀態的影響不同,對旅游的作用也不同。開發就其目的來說也有兩個,一是經濟效益,二是社區發。如果僅就開發管理子系統來說,這種目的性也是合理的。但如果考慮環保管理的目標,這種目的的實現程度也必須不突破環境的技術標準為限。碧塔海水面的開發利用是說明環境與開發綜合決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開發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兩種,一是作為交通使南線西線溝通,形成旅游環線。二是開發游船項目,增加游覽內容(實際此項目已在運行)。由此引發爭論,形成三種觀點。一種是禁止行船,認為行船影響水質,長此已往會使湖水變異。二是可開交通船,認為有必要溝通南線西線,由于船只少,對水質影響較小。三是開發游船項目,認為這是碧塔海的重要項目。第一種觀點純粹是從環境出發的。第三種觀點純粹從旅游出發。第二種介于兩者之間。事實上,如果以環境和開發綜合決策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種爭論也就沒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質的背景值為標準,查明水體自凈能力,計算環境容量,進行行船的環境影響評價,確定環境承載量。以便決定是否開發或開發方式。如果一條船都會引起水質變異,則否決此項目。由此可見,環境和開發綜合決策模式是正確處理環保管理與開發管理關系的科學手段。事實上,這種決策模式的實質是把開發決策建立在環境科學的基礎上。但是環境與開發綜合決策模式的應用和實施取決于組織管理模式,或者說,組織管理模式是環境與開發綜合決策模式落實的保證。因此,景區(點)的應用管理模式是由組織管理模式和環境與開發綜合決策模式兩者構成。組織管理模式景區(點)的組織機構是生態旅游組織系統中最重要的內容,其組織管理也是生態旅游管理系統中組織管理子系統的重要內容。景區(點)組織管理的核心是管理體制。因為各種管理問題、管理矛盾都與管理體制有關。中甸縣生態旅游管理的現實也說明這一點。但是認為在短期內從根本上完全理順管理體制也不現實。本文從實際出發,回避尖銳的體制矛盾,提出兩種景區(點)的組織管理模式構架,以適應不同特征的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并以環境和開發綜合決策模式與管理原則來實現對景區(點)的管理,從而達成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目標。管理委員會制適用管理委員會制的景區(點)有以下特征:
第一,環境特征:景區以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為主體(或是自然保護區),并且生態環境較脆弱,可開發性低,一但造成損害則不可恢復(碧塔海就于這類景區)。
第二,權屬特征:在產權關系上,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主要為國家所有。但管理權分散在政府的一些職能部門,例如80林業部門,環保部門,消防部門,旅游部門,及社區的行政機構,如鄉(鎮)政府。
第三,體制特征:各部門關系交叉,各自為政,在管理中追逐部門的經濟利益,而不愿真正負起生態旅游管理責任。
第四,開發的目的特征:不以盈利為目的。以有限開發為手段,獲取資金用于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以此相適應的管委會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組織特征:前述的政府職能部門派員參加管委會(包括旅游地社區的鄉鎮政府人員)。
第二,責任特征:參與管委會的人員既對管委會負責,也對所派出的職能部門負責。
第三,權限特征:只有管理權、監督權,沒有開發權。但有開發建議權和按照環境與開發綜合決策模式的要求提交建議開發報告,由上一級對開發進行決策。
第四,財務特征:稅后收入除用于管委會運行費用和開發投資外,其余用于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剩余部分上交財政,不足部分由財政撥付。由上述特征可知,管委會并不只是個稱謂,而是以景區(點)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性質和特征為基礎所形成的景區(點)的組織管理體制。公司制公司制模式就是把景區
(點)作為一個企業進行管理。適用公司制的景區有以下特征:
第一,環境及資源特征:景區(點)以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為主,但生態環境有較強的承受力,具有良好的可開發性,即使造成一定損害也可恢復(虎跳峽就屬于這類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