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57: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基礎護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任何一次課程改革,都存在著一個共性的問題,即各學科教師都認為自己擔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學時,造成各個學科課時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現代化的新型課程體系,如何科學合理分配學時,應作為一條重要原則。按照每門學科對人才培養目標所起的獨特作用,來合理的進行學時分配。我校三年制專科護理專業的基礎醫學課程占總學時的21.1%,對于學時的分配,是基礎醫學教學中最有爭議的一個問題。學科不同的教師他們的觀點不一樣。基礎醫學的教師認為應增加基礎醫學學時。護理專業的臨床醫學教師認為應維持現狀。但是我校受調查66%的06級學生(121人)認為基礎醫學學時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學生(在職醫院護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認為:基礎醫學課程內容太多,難學而意義不大。
2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使用教材的問題
護理專業在過去使用的是“供醫學、護理、口腔等專業使用”字樣的書籍,目前選擇的教材范圍縮小,但護理專業開設的7門課程中5門基礎醫學課程選用的教科書是供臨床醫學專業使用的。護理學需要改編現有的基礎醫學教材,使其更適用于護理專業,以避免醫學模式阻礙護理專業的發展。我校已意識到了沒有護理專業的基礎醫學教材所出現的問題,于是發現一些較大的書店的醫學專柜,都有各式各樣的供護理專業使用的基礎醫學書籍,但真的選用時還得謹慎抉擇。因此,目前還沒有做出新的行動。
3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師的問題
我校護理教育的基礎醫學老師幾乎都受過醫學教育,他們既教授護理專業的學生也教授其他醫學專業的學生,甚至不同專業在同一課堂講課,我們了解到只有協和醫學院和復旦大學等少數學校的護理學院才有專門給護理學生上基礎醫學課的教師。雖然絕大多數教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具有深厚的知識功底,但是將護理專業學生基礎醫學知識與護理實踐相聯系差距較大,使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相脫節。
4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其他問題
4.1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在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后,少數院校基礎醫學的教學模式由單一的分科課程向綜合課程轉變。在此期間,有的學校按系統講課,但是,在同一系統頻繁更換不同教研室的教師,使得學生既要被動接受老師講授的內容,在書本上跳來跳去,又要被迫習慣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學風格的老師,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均不能很好體現,而且這種教學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學效果也有待時間認定。更何況高職高專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學生層次、學制也受到一定制約,教師授課仍然是“自由發揮”。
4.2授課內容缺乏指導的問題在護理專業領域沒有對于基礎醫學所要教的內容質量、難易程度進行指導。教師們認為正是基于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缺少指導,對于教學內容的深淺難以把握。他們只有根據自己的對護理專業課程教學的實踐、理解來選擇課程內容,實際上應根據學生在臨床上需要來確定教學內容。
1高職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
衛生部科教司《關于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狀況分析和加強護理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作的建議》中指出“加快推進護理教育教學改革,專業基礎課中應減少醫學基礎性知識的比重,增加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內容,以突出護理的內容和特色”[1]。隨著護理教育改革的深入,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學時逐漸減少,而社會和人文知識課程增多,這是順應社會發展,培養護理行業,實用性人才的發展趨勢。目前從國際護理教育改革來看,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采用“面向臨床”,注重解剖學在臨床護理的運用,將護理專業不常用的血管神經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點等內容在教學中省略。英國的半島醫學院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不用任何的尸體材料,而是采用活體表面解剖和圖象獲取解剖學知識,這是基于“醫護人員所接觸的都是活體以及由各種成像技術提供的人體圖像”的理念[2]。這些都說明了基礎醫學的改革趨勢是學以致用,與臨床結合,與專業運用聯系。
2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現狀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護理操作技術建立對人體形體本身了解基礎之上,基礎醫學課程是護理學專業必修的基礎課,作為護理教育的主干課程,是護士最先接觸的醫學課程,基礎醫學主要包括了《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和《藥理學》等課程這些課程間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學生對人體形態學知識掌握得如何,對其后續的其它護理學專業基礎課程和臨床護理學課程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2.1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
目前的高職護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壓縮,課程體系上基本是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的壓縮和翻版,很多內容已超出了護理學的實際需要。同時,各門課程都為了強調系統性、完整性,忽視了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忽略了與專業的相關性和實用性。
2.2教學方法
由于護理學科的不斷發展和新興學科的不斷涌現,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在日益膨脹,要在有限的課程計劃內完成繁重的教學內容,致使教師教學多采用灌輸式,以教師為中心,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性,忽視了對學生的智能和創造精神的開發。純粹的專業知識傳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綱,重視生物、醫學護理,而忽視了社會、心理護理,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只會從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識,不利于良好醫德的形成,不能滿足社會對高層次護理人員的需要。2.3實驗教學絕大多數高職教育的學校是由中專衛校升格,實驗室結構、功能、內容單一,只能以驗證性、簡單性實驗內容的開設為主。由于學科間長期缺乏橫向聯系,很少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忽略了實驗學對學生基本技術與方法、整體技能訓練的主要任務,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實驗課時明顯偏少,安排欠合理,無暇顧及實驗教學的改革,學生不愿意或者沒機會動手參與實驗操作。結果造成實驗教學多年來基本停留在反復做幾個固定的實驗,沒有多大的改進,并且只強調實驗課的上課率,實驗質量無法保證。因此,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差的現象一直困擾著護理教育。
3對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近年來我國醫學院校陸續進行了基礎醫學課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種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機能,從正常到異常”的原則,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將《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學》和《病理學》等課程分別按人體器官系統進行整合,以人體系統逐一進行基礎醫學知識教學。從宏觀到微觀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從形態到機能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對功能的理解,從正常到異常的教學可以加強比較,增加對疾病病變認識,從而為學生學習醫學專業課程打下系統堅實的基礎。二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問題為引導、學生自學討論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法,于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麥克斯特大學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一種流行的教學模式,它以模塊式教學為構架,強調多學科的滲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質醫學生的培養。對于我們高職醫藥院校,對于優化高職護理基礎醫學課程體系應以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以理論教學的應用為目的,以必要、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突出特色的原則對其進行整合。
3.1轉變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理念
基礎醫學教學的重點應該是整體優化課程結構,淡化學科界線,重視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強化知識的整體性和實用性,做到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與護理專業相呼應。護理專業一直提倡理論知識須以“必需、夠用”為度,隨著發展,其對教學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針對專科層次的護理專業,應壓縮基礎醫學中有關疾病表現、診治方面的內容,增加與護理程序、整體護理、健康教育、護理操作等有關的內容。如人體解剖學數學中可針對護理專業的特點,將最常用的護理技術操作歸納為3類,即注射類: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類:如股靜脈、鎖骨下靜脈穿刺等;插管類:如胃插管術、導尿術等。通過詳細介紹這些常用操作技術的解剖部位、特點、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現的損傷、并發癥等為臨床應用莫定堅實的形態基礎,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用性,使學生對解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啟蒙作用。教學內容按專業需要進行精選,著眼于實際運用,壓縮基礎醫學各門課程的學時,如有需要可增加選修課。
3.2創新基礎醫學教學方法
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即拋棄傳統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大課堂信息量和直觀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將教學過程作為學生對知識的再發現過程,創造更多的師生交流空間,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成為持續發展的個體。同時,將人文素質、健康教育和相應的社會課程貫穿于基礎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協調發展。
3.3突出基礎醫學實驗
實驗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實踐教學時數,使實踐與理論比真正成為1∶2,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探索調整實驗內容,順應課程整合改革,優化重組實驗項目,刪除重疊、陳舊性實驗,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探索性、綜合性及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的應用性實驗,突出學生實踐技能的一體化培養,把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個性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根據護理學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調整實驗教學內容,選擇性的弱化與護理應用相關性不大的知識,比如解剖學實驗中可適當增加人體表面解剖的相關內容,并加入臨床護理應用知識,實現系統解剖學內容和護理應用解剖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對護理專業學生將來學習輸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p#分頁標題#e#
3.4完善實踐操作考核
完善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根據實驗實訓教學大綱的要求分階段進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認識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實驗結果分析考核(學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實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學生成績,引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基礎性實驗的考核主要依據:實驗預習與報告,實驗操作,實驗考試;綜合設計型實驗的考核主要依據:選題的合理性和難度,設計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確性,測試結果和設計報告;創新研究型實驗的考核主要與項目作品、論文、答辯情況以及競賽結果相結合。
[摘要] 高等教育專業認證是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本文闡述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中有關基礎醫學教育教學要求的內涵和意義,提出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改革教學方法,突出啟發式教學;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科研五個方面的改革思路。以期保證護理專業通過認證,培養國際化護理人才。
[關鍵詞] 專業認證;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1(b)-0144-03
Study on the reform of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ZHAO Wanhong ZHU Ming'an YAN Hongchun ZHU Kegang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guarantee of higher education external qualit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demand for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summarizes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 of reforms: taking the content of recombinant education, making education reform by selecting organs as the center; reducing the time of classroom lecture, improving the tim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outstanding heuristic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basic medicine; enhanc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ll these reforms can make nursing be through the authentication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nursing tal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ternationla
[基金項目] 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湖北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2015)。
[作者簡介] 趙萬紅(1970-),男,陜西寶雞人,醫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藥理學及醫學教育研究。
通訊作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內部的自我質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質量保障也不可或缺。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專業教育和專業人才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20世紀末,高等教育專業認證作為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國際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國[1-2]。
醫學類專業認證最早開始于2006年。其中,《護理學專業認證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于2009年初步制定,并于2010年首先在吉林大學進行護理專業認證。截至目前,有6所高校的護理學專業通過認證。普遍認為,專業認證很好地促進了現代護理學教育觀念的傳播與更新,促進了內外結合、多元主體參與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模式的構建與完善,促進了護理學院辦學水平的提高和學校整體的發展[3-4]。鑒于此,本文對《標準》的有關內涵進行剖析,對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進行探討。
1 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標準》提出,“積極開展課程改革,注意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對醫學基礎課程,鼓勵開設包括基礎各學科內容的創新性、整合性課程”[5]。
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強調本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很少注重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教授時間相距較遠,前期知識容易遺忘,需要重復講授的內容較多;教學時數過多,教師、學生負擔較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很少;前期教學不是以為后續課程打基礎和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為主要目的,學習內容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不能滿足《標準》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優化課程體系。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推薦的課程模式之一。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按照“形態功能疾病藥物治療(藥理)”的認知規律,將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的內容按系統重組為若干個模塊,采用模塊式教學,如呼吸系統模塊:呼吸系統的正常結構(宏觀和微觀結構,包括解剖學和組織學)正常功能(生理)異常結構(病理)異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療(藥理)。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按照系統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授課學時,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難是:缺乏合適的優秀教材;需要打破現有以學科劃分的教學單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學準備和組織管理的難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6-8]。
2 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標準》要求,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基本能力,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健康保健需求”[5]。
現行護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周學時在25~30之間,平均每天5~6學時,再加上學生的業余活動,學生很少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生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只需要被動的接受,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居于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力求涵蓋書本的全部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的有限學習時間,很少留給學生自學時間,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顯然,這與當前醫療行業對護理人才的需求、與《標準》的要求、與人才國際化的要求都是不適應的。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前提是要給學生學習時間。因此,必須修改課程計劃,減少講授學習,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結合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進行,減少不同學科間重復內容的講授。修改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師講授。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放任不管,學生自由的可學可不學,而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設定學習目標和靈活的考核方式,教師做好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大力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突出啟發式教學
《標準》要求,護理學院(系)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改革,關注溝通協調能力的養成,注重批判性思維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關于教學方法,鼓勵應用討論式、案例式、問題式等啟發式教學方法[5]。2009年,教育部、原衛生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有一致的要求。
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千百年來,在各行各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護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也不例外。然而,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還要有創新思維和自我發展能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護理人員也不是簡單的分發藥品、換藥和打針,還要指導患者就醫治療全過程,要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要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良好的護理在患者身心恢復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教學。當前,主要的教學改革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案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case-based learning)、以資源為基礎的教學模式(resources-based learning)、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research-based learning)、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模式(task-based learning)和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team-based learning)等[9-10]。這些模式各有特點,但共同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各院校、不同學科可根據實際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4 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認證的關鍵在于專業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畢業后進入該領域從事專業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是否符合該專業資格證書或執照的申請條件。《標準》課程計劃要求具有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在課程計劃中明確實踐教學環節,在主要課程中對護理專業實踐做了具體的要求。對醫學基礎課的要求是“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必要的醫學基礎課程,為學生學習護理學專業課程打下基礎”[5]。
在以往的課程計劃中,對基礎醫學實踐課的要求與臨床專業相似,安排的實驗內容和實驗學時也相似或略少,都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探索性實驗等。筆者認為,按照《標準》的要求,基礎醫學主要是為護理學專業課程打基礎,對實踐要求不高;護理專業畢業人員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科研的人員幾乎沒有;在護理工作中,也很難用到與基礎醫學實踐有關的技能。所以,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實踐教學的要求相比臨床專業應大幅降低。當然,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掌握基礎醫學知識角度來說,基礎醫學實踐教學也是必要的。但應該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幫助學生掌握基礎醫學理論,同時兼顧學生的能力培養。減少實踐教學時數,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或增加專業課的教學時數。
5 加強學生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準》要求,護理學院(系)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提倡教師將科研活動、科研成果引入教學過程,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師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道德。必須制定政策鼓勵教師或以學科為單位的教師團隊開展具有護理特色,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科學研究活動[5]。這說明,《標準》主要要求學生多參加和護理專業課程有關的科研活動,而對于與基礎醫學有關的科研活動,主要是提倡,而非必須。所以,應該鼓勵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申請有關基礎醫學的學生科研項目,或參加基礎醫學教師的科研活動,以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思維、方法和道德,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護理專業人才。但在參加科研活動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科研過程,關注科研能力的訓練,而不是結果,畢竟學生的精力、基礎有限,而且學習重點并不在于此。當然,對于學生的科研也應該有激勵機制,否則,學生缺乏興趣,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總之,專業認證是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滿足社會需求的必經之路。現行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吸收國內外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建立新的課程體系,采用啟發式教學,優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鮮明的護理學教育發展道路,通過常規化的護理專業認證,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國際化護理人才[11]。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
[2] 袁東敏.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發展之路徑選擇—基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 12(4):86-89.
[3] 吳云,付麗.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現狀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陳敏,邱偉華.美英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比較[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1):92-96.
[5] 教育部高等學校護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專業(試行)[S].2009.
[6] 沈杭麗,盧丹,羅東曉,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護理教學模式的探討[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9):1061-1062.
[7] 張萍,解玲.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模式在護理學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2,18(4):381-382,384.
[8] 何云,周曉帆,郝嘉.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淺談器官系統教學模式的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5):1057-1059.
[9] 趙萬紅,龔應霞,藍星蓮,等.藥理學PBL教學實踐與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8):997-1000.
[10] 藍星蓮,潘龍瑞,于龍順,等.藥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與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27-29.
【關鍵詞】微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又稱為“反轉課堂”、“顛倒課堂”等,源于美國一個中學里面的兩位化學教師將錄制好的視頻放在網上,給缺課的學生學習用,后來,可汗學院的創始人將這種教學方式進一步付諸于實踐風靡全球。在翻轉課堂中,教師要將所傳授的新知識做成一個個短視頻即“微課程”供學生課前學習,在課堂上老師主要解決學生的問題和疑惑。實現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內容學習和課外復習的顛倒。翻轉課程順應時展,結合網絡將信息技術和教育聯系在一起,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當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程支撐下的翻轉課堂的實施,成為教學改革的潮流。筆者以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為例,制作了《人體結構》、《生理學》、《病原生物與免疫》等課程的部分微課程,并開展了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醫學基礎課程翻轉課堂的實施過程
1.1課程目標分析
高職護理專業的《人體結構》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形態結構。《生理學》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正常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調控。《病原生物與免疫》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常見的致病微生物的特點和免疫學基礎知識,牢固樹立無菌操作觀念。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為后續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為臨床護理操作提供指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學生學情分析
通過調研,高職護理學生生源復雜,學習基礎參差不齊,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習慣于被動學習,易受環境因素影響。有以下特點:①學生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上網時間比較長,但多半用于聊天、娛樂;②學生利用互聯網獲取知識的認識需要引導;③由于長期傳統課堂教學的固化,學生對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需要培養;④學生期待有視覺、聽覺沖擊的微課程作品;⑤學生期待充滿趣味、多變、有創意的課堂形式。
1.3微課程設計
微課程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以幾分鐘的短視頻形式呈現。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學習。微課程的制作對于老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這一過程中,首先選題和設計最為重要。在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并不是所有內容適合做微課程。對于理論性強的難點內容不適合制作微課程開展翻轉教學,傳統教學模式可能更占優勢。但是對于較簡單、直觀并和學生認知水平接近的教學內容可以制作微課程,開展翻轉教學改革實踐。比如《病原生物與免疫》課程可選擇“細菌各論、病毒各論”內容;《生理學》可選擇“血液”、“消化和吸收”等內容。確定了內容后要將這些內容分割成一個個主題或知識點進行微課程設計,設計要巧妙、有創意、能吸引學生眼球。
1.4翻轉課堂學習實踐
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因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不同,可以有多種形式。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中,對于高職學生來說,課前微課程的學習,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按要求觀看,即使是有的學生看了,只是好奇,沒有深入思考和探索。因此,課前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特別要鼓勵猶豫的同學積極參與課前學習,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在上課時,老師要把微課程再放一遍,讓課前學習了的同學復習鞏固,讓沒有看的同學進行了解和學習,從而更好地開展課堂活動。課堂重點研討學生沒有掌握的重難點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分組交流探索,注意積極的同學帶動被動的同學。優化課堂教學環節,使重要內容的環節能順利開展。
2醫學基礎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筆者經過翻轉課堂的實施成果,總結了一下的課堂教學模式:
2.1情境浸入模式
在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習欲望,老師常常創設問題情境。“情境”是與課程內容和學習目標有關的一句話、一曲音樂、一個故事、一個案例、一個視頻等。在醫學基礎微課程制作設計中,可以以臨床案例引導課程知識點的呈現。也可以故事等情節創設情境,以一個動漫人物為主人公貫穿知識的前后,鮮明的人物形象帶領學生迅速進入角色。在翻轉課堂教學中,除微課程創設的情境外,在課堂上多方互動也能創設情境,針對一個問題或知識點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互動。
2.2游戲體驗模式
美國學者提出“教育應當是快樂的”。為了讓學習快樂學習,采用游戲教學模式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在教學中,游戲有一定的教學目的,呈現方式豐富多彩。可靈活運用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種游戲形式,如在《人體結構》課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活動,觀看微課程、回答問題、指認標本、畫圖、作品評價與展示等活動以小組游戲加分的形式貫穿整堂課,鼓勵全體學生參與體驗,滿足了學生好奇心,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
2.3問題研討模式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課前學習微課程中提出的問題和內容展開討論和剖析。在課前微課程學習中,老師會圍繞教學目標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中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出疑問。老師的問題是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而學生的問題可能會更貼近自身的感受和生活實際。在課堂上,首先要鼓勵學生提問,其次,對問題進行梳理,對問題形式進行設計,展開課堂討論是為了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極思考獲取知識。翻轉課堂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在討論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積極引導和提供有效的幫助是必要的。
2.4展示評價模式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課堂練習代替了傳統教學中的作業。老師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為學生課前學習了微課程,在課堂中,就有較多的時間對知識進行內化和練習。教師要貫徹精練原則,精心設計練習內容,讓學生充分展示練習的結果,有利于鞏固知識,啟迪學生思維。展示形式可多種多樣,可以口頭描述、可以繪圖展示、可以小組搶答、親身體驗等等。在課堂上,對練習展示的評價也不可缺少,可以小組互評,可以自評、還可以是教師點評。客觀的評價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評價要鼓勵學生的創造力。
3結束語
微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資源庫,微課程支撐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可操作性強,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
作者:程小萍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46-51.
【關鍵詞】以問題為基礎的循證醫學教學法 護理臨床技能 培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91-02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圍繞病例進行的討論式教學形式,包括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材料、論證假設和總結5個基本環節。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指在診療過程中當,需要全面系統地搜集、整理和使用所獲得的最佳的相關文獻依據,結合臨床醫師的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對患者的價值和意愿進行考慮,做出合理的臨床決策,即制訂、施行有科學依據的診斷以及治療計劃的過程。在護理本科和護理碩士研究生的護理臨床技能培訓,采用PBL+EBM的教學法可以獲得臨床教學效率高、學生掌握快、教學成果優異的效果。因此,本文試分析PBL+EBM教學法及其特征以及以該教學法在護理臨床技能培訓中應用的優勢,提出PBL+EBM教學法在護理臨床技能培訓中應用的具體教學措施,并進行反思與總結。
一、PBL+EBM教學法及其特征
PBL+EBM一方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與教學,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探索性、主動性。
PBL+EBM教學法具有如下特征:(1)問題的特點與重要作用,問題的情景是真實的,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學習不斷進展。(2)學生在教學中的特點: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主動對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并獨立搜集治療、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3)教師在教學中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的起教練、引導、輔助、合作、協調的作用。
使用PBL+EBM教學法,讓護生身臨其境直接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變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思考、聯系實際、靈活使用所學到的知識,這可以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通過學習,形成在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上就會習慣于使用最好的方式解決新問題,這是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同時,教師通過使用PBL+EBM教學法,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視野,也能指導學生發揮自己長處,做到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二、PBL+EBM教學法在護理臨床技能培訓中應用的優勢
PBL教學和EBM教學都以需要解決的問題做作為基礎,目的都是促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把EBM的教學理念引入到PBL教學法中,將更加有益于學生準確運用研究證據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也能夠掌握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PBL教學法是一種啟發性的教育方式,它的基礎是臨床問題,先導是具體病例,主體是護理學生,導向是教師。它把復雜的醫學知識以“疾病”鏈接起來,將與其相關的醫學基礎和臨床技能、知識進行聯系和重新整合,使得護理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學習到臨床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習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說這是培養現代護理人才最有效途徑之一。在臨床技能培訓中也發現,PBL教學模式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操作技能,可以提高護生的綜合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護理技能教學和臨床實踐之間的距離被明顯縮短了。循證醫學教學法在縮小課堂教學與臨床實習教學之間的距離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最好的臨床科研成果和個人的臨床經驗和病人將被綜合考慮以滿足患者對現代護理的更高的標準要求。EBM教學法通過實踐改變了護理學生的臨床思維方式,使他們真正掌握了在臨床上學習的方法,增強了護理學生的臨床評判思維能力,同時使護理學生學會了主動學習、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PBL教學的核心內容是臨床問題的解決,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鍛煉學生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而循證護理的理念,就是以提出問題、搜集材料證據、評價證據、運用證據、解決問題為主要步驟,最終的落腳點也是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將PBL和EBM兩種教學方法聯系起來,運用于護理技能培訓過程中能夠相得益彰。用PBL與循證醫學教學理論進行基礎護理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和合作意識、提高溝通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PBL+EBM教學法在護理臨床技能培訓中應用的具體教學措施
(一)培訓方法
筆者根據多年護理技能培訓經驗,聯系PBL+EBM教學法的特點,概括歸納出一套護理技能培訓方式:第一,向參加培訓的護生集中介紹PBL+EBM教學方式的意義和操作過程。第二,將參加培訓的同學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分組,每組5-8人。第三,每組學生分管一個臨床病人。第四,學生需要根據分管到的病人的相關情況(包括病史、臨床癥狀、體征、輔助檢查結果等)進行小組討論,提出該病人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五,學生圍繞所提出的問題,通過文獻工具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最好的臨床證據,相應工具有:計算機檢索Cochrane 圖書館、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VIP 數據庫、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ENTRAL數據庫搜索與問題有關的材料。第六,收集相關具有可靠性和應用價值的判斷依據。根據循證醫學臨床研究證據分類標準可以分成五個層次(可靠性逐級下降):一級,即全部隨機對照試驗(RCT)的評價體系分析;二級,即單個樣本量充足的 隨機對照試驗;三級,即一個控制組,但不使用隨機方式分組的研究;四級,即無對照組;五級,即專家意見。最后,從上述方法發現一級的臨床研究的證據6個。第七,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和醫生臨床專業知識,對搜集結果運用RevMan5.2軟件進行 Meta分析,將現有最佳的結果應用到患者診斷及診療決策中。
(二)教師根據學生水平進行引導
實行PBL+EBM的教學模式后,教師將告別以往傳統教學的模式,即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再以教師講解和操作為主,而是將發言和操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自學能力。
1.學生水平不同。護理臨床技能培訓中主要面對的學生有護理本科、護理碩士研究生,這兩類學生在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全不同。護理本科在大學時期完成了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學習,但是沒有經歷太多臨床,可以說臨床技能比較欠缺。而且護理本科對科研能力的要求比較低,所以學生查閱文獻和分析文獻的能力非常有限。對他們的培訓主要偏重臨床操作技能的掌握,讓他們明白臨床操作的意義和注意事項。而護理碩士研究生則不同,他們有的是經歷了一年的臨床輪轉實習,對各科室各病種護理方式都比較熟悉,有的則是工作數年后再重回學校攻讀碩士研究生,他們對臨床護理操作可以說非常熟練。再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護理碩士研究生比護理本科生多的不僅僅是對臨床的熟悉,更是一定的科研能力,所以護理碩士研究生的技能培訓任務是在鞏固臨床操作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科研能力,促使他們主動發現臨床上的問題并通過查閱文獻或者進行相關實驗進行提高。
2.學生水平不等提問的深度不同。護理本科的學生的知識面多以課本為主,科研能力有限,在臨床技能培訓中給他們的問題就不能太深入,以偏重臨床操作為主。例如,給他們的問題可以是“留置針穿刺時對血管有何要求? 有哪些注意事項和有何技巧?”“糖尿病病人日常護理有哪些注意事項?”“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中藥燙療的操作方法是什么?注意事項有那些?”等。而護理碩士研究生的知識面相對廣,同時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對護理學的國內外研究進展有一定了解。對他們進行提問時則可結合現代護理學的先進研究進展進行提問,促使其進一步研究。如可以問他們“為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國內外有哪些最新研究?”“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在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對抗血小板的臨床效果如何?”“斜扳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如何?”等。
3.學生水平不同引導方式不同。護理專業的本科學生,科研方面的知識相對缺乏,也不能像研究生一樣熟練掌握各種查閱文獻的技巧。教師針對他們的特點,可以指導他們閱讀一些相對顯淺的文獻、著作,也可以教師先收集有關文獻,然后對文獻資料的內容進行概括后再給本科學生進行查閱學習,由本科學生再對材料進行進一步濃縮和概括。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對濃縮概括的文獻材料加以總結形成答案。教師通過這種方法促使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和匯總材料,同時也促進學生科研思維的形成,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渴望。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掌握好臨床知識,也可以學到一些專業著作、文獻的閱讀方法。而護理碩士研究生通過多年的學習知識框架比較完整,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臨床技能上,還需要對他們科研能力進行培養。因此,要求研究生在針對問題進行文獻資料收集的時候能夠充分利用各類資源,所有科研常用的文獻資料收集方法都可以鼓勵他們去運用。最后學生在小組內對所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分析、提煉、總結,形成問題的答案。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不參與討論,以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這樣可以培養護理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他們的科研水平。
四、反思與總結
傳統的護理臨床技能培訓方法是教師按培訓大綱要求,帶領學生在示教室對著模型進行護理技能培訓。雖然具有知識系統框架完整、培訓速度快的優點,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很多時候并不能完全掌握好臨床技能的操作要領,而且整個過程知識大半是單向傳輸,這樣就降低了護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不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將PBL+EMB的教學法運用到護理臨床技能培訓中,直接將培訓地點放在病房,學生面對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教學道具,而是活生生的病人,這樣學生在學習時會不自主地融入到現實的護理情境,切身實地感受護理工作,從而進一步發現問題、查閱資料、解決問題。這使得整個過程印象深刻,對臨床技能的掌握也更加扎實。
通過筆者多年運用PBL+EMB教學進行護理臨床技能培訓中發現,采用與傳統培訓方式有別的PBL+EMB教學法,可以促進護理本科學生臨床技能水平明顯提高,同時也能初步培養他們的科研思維,而護理碩士研究生的臨床技能水平在得到鞏固的同時其科研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升和鞏固。可以說,PBL+EMB教學法在護理臨床技能的培訓中是切實有效的。同時,該教學法的運用對教師水平也提出了要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在本身具有扎實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能功底的同時,也需要時刻關注護理學發展動向,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護理臨床技能培訓,培養更高質量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盧紅艷,常明,王秋霞,等.PBL結合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3(4)
[2]徐明芳,EBM+PBL在外科學習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2(24)
[3]崔炳權,何震宇,王慶華,等.PBL教學法的研究綜述和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7)
[4]張華.PBL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09
1材料和方法
本課題采用2001年衛生部、教育部聯合下發的中專三年制護理學專業教學大綱和計劃及我校現行的高護專業三年制教學大綱和計劃。對兩個層次的教學大綱和計劃采取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同時,對2001級和2002級236名高護專業學生就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各類課程學時的需求等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236份,回收有效問卷233份,有效回收率為98.73%。
2結果與分析
2.1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的比較
中專護理學專業教學計劃中有必修課程20門、選修課程3門。其中必修課程中的物理、化學合并為一門理化基礎,醫學基礎課程中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合并為一門正常人體學基礎,致使學時大幅度減少。高護專業教學計劃中,有必修課程23門(公共基礎課程4門、普通基礎課程3門、醫學基礎課程6門、護理學專業課程10門)、選修課程5門。其中,高護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健康評估課程中專教學計劃中沒有,但其主要內容如體格檢查、化驗檢查、心電圖等知識則在中專的內科護理學中有所講述。
2.2各類課程學時數比較
在中專護理學專業教學計劃中,總學時為2102學時,其中公共基礎課程688學時,占32.73%;普通基礎課程294學時,占13.99%;醫學基礎課程366學時,占17.41%;護理學專業課程660學時,占31.40%,選修課程94學時,占4.47%。高護專業教學計劃的總學時1980學時,其中公共基礎課程476學時,占24.04%;普通基礎課程172學時,占8.69%;醫學基礎課程470學時,占23.74%;護理學專業課程678學時,占34.24%;選修課程184學時,占9.29%。
2.3各類課程理論與實踐學時數比較
中專護理專業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29.50%;高護專業教學計劃中,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25.76%。畢業實習時間均為1年,詳見表1。
2.4高護專業學生對課程設置的建議
由表2可見,對口升學護生對課時調整方面的意見較多,其中70%以上的學生建議增加學時的課程有:公共基礎課程、普通基礎課程、選修課程;50%以上的學生建議增加學時的課程有:醫學基礎實驗課程及專業實驗課程。建議減少課時的課程主要是醫學基礎課程、護理學專業課程及畢業實習時間。學生建議增設的課程有文學、社會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美學、禮儀、社區護理保健、精神病護理、衛生法規、新技術新療法等。
3討論
3.1目前高護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3.1.1課程設置重復,未能體現高護特色高護專業開設23門必修課程,中專開設20門,高護和中專的課程結構基本一樣,在學時和內容安排上是一個模式,彼此之間重復太多,欠缺新意。如藥物學均為76學時;病理學中專為56學時,高護為52學時;護理學專業課程中專為660學時,高護為678學時。這樣的課程和學時安排,對一個中專畢業后進入高護專業學習的護生來講,顯然沒有起到更新知識、提高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的作用。
3.1.2知識結構不合理,未能擺脫生物醫學模式影響從高護專業的課程設置看,知識結構并未擺脫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現有的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課程、普通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和護理學專業課程的構成比為0.70∶0.25∶0.69∶1。其中,公共基礎課程中政治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程比重較大,占公共基礎課程的43.70%,而文學、社會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等知識明顯不足;專業基礎知識中醫學基礎知識占的比重過大,有關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和社會醫學的知識及其他與護理學密切相關的知識較少;護理學專業知識中有關臨床護理的知識仍然按照臨床科室劃分,未能突出高護專業的特色;有關老年護理、社區預防、保健護理和精神病護理的知識更顯不足。
3.1.3實踐教學學時偏少,內容缺乏新意實踐教學是醫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兩個教學計劃中(不含畢業實習),高護專業的實踐教學學時僅占總學時的25.76%,而中專護理學專業則為29.51%。從實驗內容上看,兩者實驗課內容重復,高護專業基礎醫學類實驗課絕大部分是進行驗證性實驗,其中相當一部分已在中專實驗課中進行過教學。護理學專業課中,最基本的操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但這些內容除了在中專實踐課中已進行過教學外,通過1年的畢業實習學生已能熟練掌握。因此,現有高護專業的實踐教學從時間上和內容上均不能滿足護生再學習和再提高的需要。
3.2高護專業課程設置的建議
3.2.1增加公共基礎課程,拓寬護生的知識面對口升入高校的這部分護生沒有經過高中階段的學習,雖然在中專學習階段也學習了部分文化課程,但課時偏少、內容較淺,加上中專階段以學習醫學課程為主,大部分文化課程都是考查課,造成部分學生學習不認真,收效較差。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有75%以上的學生希望增加公共基礎課程、普通基礎課程學時及內容,其中主要有英語、文學、物理、化學等。這些課程內容的增加,除了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基本素質外,也能夠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建議針對這部分學生的情況,增加公共基礎課程、普通基礎課程的學時及內容。
3.2.2轉變護理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教學內容隨著衛生服務模式的轉變,護理服務對象也從原來單純照顧生病的人擴展到整個人群,工作領域從醫院擴大到社區,研究范圍從單純地研究對疾病的護理擴展到所有影響人的健康的領域。[3]為此,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應該努力滿足工作的需要。在教學內容上,文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美學禮儀等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應該有顯著增加。目前,我們在這方面明顯不足,如護理心理學,中專為36學時,高護為38學時,僅為澳大利亞護理學專業護理心理學課程的23%。[4]現有專業基礎知識中,醫學基礎性知識比重過大,如高護專業的解剖生理學共234學時,比菲律賓護理學學士學位的96學時高出2.4倍。[5]由于大部分課程已經在中專階段學習過,高護專業學生醫學基礎知識的學時比重應當減少,重復的內容不講,傳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醫學基礎知識。同時,增加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知識、康復指導、保健等內容。專業知識中,臨床護理的知識要改變傳統的內科、外科、婦科護理等以臨床科室進行劃分的方法,可以按照服務對象及服務方式進行知識的重組,如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成人護理等,特別要增加老年護理、社區保健護理、精神病護理等知識。[6,7]通過課程整合,刪除陳舊、重復的內容,擴充新知識、新技術,真正使新的課程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突出護理的內容和特色。
高職護理專業基本上都是在原有中職護理專業的基礎上開設的。四年制的中職護理向三年制的高職護理轉變必然面臨著課程建設的改革。目前的現狀主要為以下幾點。
1.1教學理念
教師基本上都是畢業于醫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本學科的系統性多,聯系護理職業能力少,導致學生對本職工作認識的較晚。
1.2教材編寫
盡管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的教材進行了多次改編,但在內容上仍保留的是本科的“壓縮版”,大量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望而生畏。
1.3教學方法
沒有徹底脫離局限在本學科知識范圍內的“平面式”教學;學時少不具備分組式討論;把抽象性的內容采用單純的知識堆砌,致使學生不能對理論知識深刻理解和掌握。以上問題顯示: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知識的傳授。
2“平行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自2006年國家大量投資支持職業院校的建設以來,我國高職護理的生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高職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均采取超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課方式;其次是學生層次差別大,文、理科學生基礎知識不同;再其次是自主招生的比例逐年增大。由于我國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受教學條件的限制,某些國外的教學新模式不易在大班采用。為達到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同時得到提高的目的,針對護理專業學生的形象性思維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學科界限采用以崗位需要為目的實現多學科知識同時傳授,把原有的本學科系統轉為跨學科系統,真正的突出了知識的實用性。“平行式”模式:教學內容是將本學科的理論知識按護理崗位需求進行篩選后與多學科的知識優化重組,教學方法是探究性和驅動性的知識傳授。是實現對護生的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教育的教學模式。
2.1教學理念
是把醫學基礎課中的理論知識學習與護生職業素養相結合[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強調本學科重點還要強調護理相關的考綱;不僅強調本學科的系統性還要強調本學科與護理知識的相關性。如:在首次開課時用大量的事實宣傳護理職業是神圣的職業,使學生熱愛護理工作;每次授課時展示護士資格考試要求、護士應會技術等內容。
2.2教學內容
是把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與未來的護士職業能力要求相結合。單純的記憶生理學內容不僅非常枯燥而且不能引起重視。為解決這一困惑,備課時依據護理執業考綱要求把生理學的重點和難點與其他學科優化組合。以生理學為主線同時增加以下內容。
2.2.1理論內容:介紹相關的解剖學、臨床知識、護理知識、保健知識[2]。
2.2.2視頻內容:相關的護理操作視頻(每次課約5min);如:講解肺通氣時播放護理崗位的人工呼吸法。
2.2.3課件內容:臨床應用,如:講授血清與血漿的區別時還展示臨床上二者應用的區別。
2.2.4教學圖片:護理崗位的器械,如:胃管、導尿管、吸痰器等。
2.3教學方法
是把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結合。
2.3.1訓練學生自學能力:針對學生不會看醫學書的特點,每次授課后給學生指出下次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特點,提供上網要查找的相關護理知識[3]。
2.3.2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針對學生習慣被動聽課的特點,授課過程中對重點、難點一定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4]。
2.3.3訓練學生歸納能力:針對學生對醫學知識歸納能力欠缺的特點,授課結束時把課上重點再次歸納后展示給學生。
2.3.4訓練學生溝通能力:針對學生對醫學知識提出疑問較困難的特點,采取書面反饋(選擇、判斷、問答);當面交流;網上交流。
2.3.5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的特點,授課中增加護理工作相關問題的討論[5],如:講解體溫測量時討論體溫計掉在地上如何處理?
3“平行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結果
3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醫學基礎課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護理職業要求相結合的“平行式教學模式”符合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
3.1教學目標
實現了研究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的轉變。醫學基礎知識與護理崗位能力相結合,可以使學生在早期學習中即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又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了充分的認識。對學生職業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是非常有益的。
3.2教學內容
實現了單純理論傳授向實用知識傳授的轉變。結合未來工作崗位講解基礎理論知識不僅生動、形象,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對未來崗位必須學習的知識可以重點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