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畜牧業的起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蒙古師范大學政治經濟系包玉山教授于2003年8月出版了一部名為《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的歷史與未來》的專著,這是作者十幾年潛心研究的精慎之作,也是畜牧業經濟學研究的一部力作。因為:
第一,彌綸群言,匡正舊說
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本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兩大主要文明形態。在中亞和北亞等地區游牧文明先于農耕文明,而在西南亞則相反。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斷言:“在東大陸,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是從馴養供給乳和肉的動物開始的,而植物的種植,這里在這一時期似乎很久還不知道。……十分可能,谷物的種植在這里首先由牲畜飼料的需要所引起的,只是到了后來,才成為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在東方各國歷史上,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相互抗衡、相互共生30多個世紀,構成其社會經濟史的主要內容。由于種種原因,游牧人的歷史一般靠農耕人的記載而流傳后世,而農耕人的記述往往厚己薄人,使后人對游牧文明產生諸多誤解,甚至錯覺。這種情況甚至連希羅多德和司馬遷的著述都在所難免。近現代人中的游牧落后論、原始論、廢除論、消失論等,或許與之有關吧。如果沒有閃米特人、雅利安人、阿爾泰語系游牧人,東西方之間的交往至少在前工業社會時期是不大可能的。作者在導論部分中,通過對草原畜牧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指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可持續性和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的可持續性,并提出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歷史進步和發展的經濟倫理標準的觀點,做出了匡正舊說之貢獻。
第二,精研一理,獨抒己見
草畜矛盾是游牧畜牧業乃至草原畜牧業的基本矛盾。草原是能量的生產者、供給者,畜群是能量的消費者、需求者。供求矛盾分析,是歷代經濟學家分析經濟問題的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游牧畜牧業的研究也不例外。其實,層出不窮的游牧民族內部紛爭和他們所發動的接連不斷的對外擴張戰爭之因,均可以用這種草畜矛盾去說明和解釋。以往的一些史學家,把游牧民族描述為武力、暴力的象征。這表明,他們并不懂得馬克思的一句至理名言:“暴力本身是個經濟力量”之深刻涵義。游牧畜牧業基本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爭奪草場的戰爭、通商的要求,就會隨之而來。本書第一部分即草原畜牧業的矛盾和特征部分,深刻地分析了游牧畜牧業基本矛盾及其表現形式,指出游牧民族的一個共同點,這就是他們注意保持人、草、畜三者之間的協調均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講,游牧畜牧業有其可持續發展的合理內核,“應天論”始終在游牧人思想觀念中占統治地位。這可以從他們的宗教、習慣法、成文法中得到根據。“勝天論”者則視草原畜牧業為靠天養畜。如果我們把草原畜牧業的“靠天性”理解為順應自然規律的一種行為的話,勝天論者之上述觀點和批評就很難站得住腳了。本書精研一理之價值就在于此,獨抒己見的分量也在于此。
一、畜牧業及產業化發展現狀
*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也是省上確定的畜牧業生產重點縣。近年來,我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穩定豬、雞,增加*牛,發展奶牛”的工作思路,重點抓了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生產,實現了畜禽存欄量和肉類產量大幅增長。全縣各類畜禽存欄量達61.8萬頭(只),其中*牛2.6萬頭,奶牛4.6萬頭,生豬12.5萬頭,羊4.1萬只,籠養雞38萬只。肉類總產1.5萬噸,蛋類總產0.21萬噸,奶類總產5萬噸。畜牧業產值達2.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1.67%。畜牧業呈現“區域養殖、規模經營、科學管理、規范飼養”的發展態勢。
(一)、畜禽養殖呈現區域布局。
通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縣畜牧業養殖初步形成了四大產業帶,即*興路沿線的養豬帶,*普路沿線的奶牛養殖帶,*扶路沿線的養雞帶,北部地區肉牛、肉羊養殖帶。
(二)、各類畜禽穩定增長。畜禽種類多,品種優良,特別是奶畜業發展勢頭強勁。我縣奶年養殖起源于八十年代,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發展過程,走出了一條由農民零散飼養到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的路子。近幾年也有了跨越式發展,實現了速度與總量的突破,形成了產業化格局,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到目前,全縣奶牛養殖已發展到12個鄉鎮178個專業村。奶牛存欄達4.6萬頭,其中產奶牛1.5萬頭,建成奶牛養殖小區(場)26個,建成機械化擠奶站42個,全縣日產鮮奶180噸左右,年產鮮奶量達5萬噸以上。成為銀橋、光明、伊利等國內著名乳品加工企業的奶源基地,是聞名全省的“奶牛大縣”和“奶源大縣”。
(三)養殖基地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
同時在全縣建立各類畜禽養殖基地254個,其中在*、*、*、*、*、*、*等鄉鎮,發展養豬專業村30個,存欄豬在20頭以上的養殖戶230戶。在*、*、*、*、*、*、*、*等12個鄉鎮,發展奶牛養殖專業村178個。在*、*、*、*、*等鄉鎮發展存欄在20000只以上的專業村12個。在*、*、*、*、*、*等鄉鎮發展*牛專業村20個,肉羊專業村14個。
(四)、青貯飼料量逐年增加。我縣飼草飼料資源豐富,建立優質牧草基地2萬畝,年產優質畜草8萬噸,農作物秸稈充足,年產農作物秸稈70萬噸,青貯飼草30萬噸,為大力發展畜牧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證和飼料基礎。
(五)奶畜業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和我縣奶畜業的大力發展,近幾年,我縣以奶畜為主的畜牧產業鏈已基本形成,并且不斷得到延伸。20*年我縣成功引進了西安銀橋乳業集團*縣分公司乳品加工項目,一期生產線日加工鮮奶80噸,為全縣的奶畜業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帶動作用。目前,該企業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之中。由于龍頭企業的拉動,不斷拉長了奶畜產業鏈,僅3年時間,全縣奶牛存欄迅速由2.8萬頭增加到了4.6萬頭,產奶牛由6000頭增加到1.5萬頭,群眾養殖觀念也開始由“商品販運型”轉向“產奶增效型”,機械化擠奶站從無到有,由少到多迅猛增加,僅去年以來就由13個猛增到現在的42個,目前無公害管道奶占全縣奶量的60%以上,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小區+農戶“的產業化格局。
二、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幾年在畜牧業發展中通過市場引導、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典型帶動、配套服務等措施,使全縣畜牧業有了長足發展,為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目前我縣畜牧業發展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大多數群眾飼養畜禽方式落后,仍然是一家一戶利用莊基、房前屋后進行養殖,管理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不利于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和標準化生產的組織推行,整體效益難以提高。
二是畜禽存欄量雖大,但集約化程度低。據統計,目前全縣共建成奶牛養殖小區(場)26個,且規模小,飼養量少。奶牛進小區飼養量僅為2000多頭,占不到全縣奶牛存欄量的10%。籠養雞盡管為一家一戶規模養殖,但缺乏集中布局。*牛、生豬、肉羊規模養殖量少,制約著我縣畜牧業整體發展水平。
三是產業鏈還不完善,缺乏龍頭企業。我縣*牛、奶牛、生豬、雞養殖歷史悠久,發展潛力巨大,且畜禽種類較多,存欄量大。但是目前全縣僅有銀橋乳品加工一家龍頭企業,而生豬、肉牛、肉羊、雞等畜禽產品沒有龍頭企業的帶動,加工還都是空白。畜禽產品的收購、深加工還需進一步加強,實現多層次增值。
四是畜禽疫病防治體系不健全,防疫力量薄弱。目前,我縣縣鄉兩級畜牧獸醫防疫體制不夠健全,缺員斷層比較嚴重,業務人員嚴重缺乏,工作力量薄弱。鄉鎮站大多數人員無工資,無人干事,工作基本處于癱瘓狀態。導致防疫工作難度大,問題多。個別鄉、村領導不重視、不配合。這與目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嚴峻形勢和要求很不適應。給我縣畜牧業健康發展埋下不安全隱患。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要把畜牧產業做大做強,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一要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對畜牧產業扶持力度。畜牧業已成為我縣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主導產業。為了確保這一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各級黨委、政府都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繼續支持畜牧產業。從信貸、土地、物資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并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科學養畜的思想和疫病防治的自覺性。公安、工商等相關部門也要緊密配合,協同工作,支持和保護畜牧業,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二是引進發展龍頭企業,積極培育中介服務組織。除繼續支持銀橋乳品企業二期工程建設外,還要通過招商引資,再引進一些肉類、蛋類收購加工企業,拉動我縣畜牧業產業鏈。積極培育和發展協會組織,開展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市場營銷服務,為畜牧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做好一條龍服務。
華夏的文明人在廟堂列鼎中盛滿了牲口肉,但他們從來低視養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居民,但他們卻被把持歷史記錄大權的漢族士大夫抹殺了。我們今人,也受了古代文人的影響,歌頌黃土高原是“大地母親”的時候,卻忘了黃土高原上的另一個兄弟。
在新石器時代,氣候比今天溫濕,整個黃土高原是原始農業的“一統天下”,后來氣候變得干冷,黃土高原的南部問題不大,先民照樣種地,但黃土高原的北部,環境逐漸惡劣,莊稼生長得越來越差,家豬要吃人的剩飯,而人已經沒有剩飯了,所以豬也不易喂養了。這里的先民,在艱苦的環境中摸爬滾打,終于找到了另一種維持生活的方式――多養到野外食草的牲畜。這些牲畜不與人爭食,人還可以從其全身索取生活資料。于是,人們一手握鋤,一手執鞭,開創了大范圍的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
由于大范圍的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的出現,在黃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現了兩個不同的區域。這兩個區域,用現在的話說,是兩類不同的生態系統。在南部地區,水土條件好,農業持續發展,人口與時俱增,城郭壯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區,人們要艱苦得多。他們“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咸食畜肉衣其皮革”,“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處在這種狀態下,社會進化當然緩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間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別日益增大。后來,南部的人叫作華夏,而北部的人稱為戎狄,相互反目,關系緊張了很久。
在華夏人撰寫的史書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搶掠、禍亂華夏,便沒有什么正面的歷史貢獻。這種看法其實是不公平的。
戎狄起源的過程就是中國古代北方畜牧業產生的過程,反映了人類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方式,在“適應”中也伴隨著創造,畜牧業就是一個創造性的成果。司馬遷稱贊北方許多地方是“畜牧為天下饒”,這里面就包含了對戎狄歷史貢獻的肯定。
古代漢族文人看不起戎狄的人,卻盛贊戎狄的馬。有名的“if”,就是指戎狄的駿馬。《左傳》記載:“冀之北土,馬之所生”,有“屈產之乘”,乘就是駟馬。漢族文人忘了,馬是人喂出來的,沒有戎狄的養馬技術,哪里來的北方良馬。
在中國歷史上,戎狄的貢獻不僅是發展了畜牧業的規模、技術,將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礎地位,還為后來草原大規模游牧經濟的產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做好了歷史準備。如果說在中國北方,農畜混合經濟是環境變化的推動力,而草原游牧經濟的出現,則主要是人類畜牧技術發展的推動力。當對牲畜的控制能力增強、騎馬的技術出現之后,人們就有條件徹底拋開農業,到新的更廣闊的地理空間中,大規模開展游牧活動,并建立一種新的依托大規模游牧經濟的社會組織。
高爾夫起源于15世紀或更早以前的蘇格蘭,蘇格蘭地區山多,氣候濕潤,多霧,極適牧草生長,因此畜牧業發達。相傳當時牧羊人放牧時,用牧鞭玩游戲,將石子擊入兔子窩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使用不同的球桿并按一定的規則擊球的游戲。
2、高爾夫球場的組成
果嶺:在洞口附近特別將草修剪的很短的區域。
發球臺:是各洞最初發球的地方,以兩個標釘連成一線為標示,在此線后方延伸兩支球桿長度的范圍內, 都是可以發球的區域。
球道:從發球臺到果嶺之間,鋪有修剪過的草坪,草長度一般1、2cm,球道的寬度一般為30-70碼。
長草區:位于球道兩側、發球臺側邊、果嶺側邊等。
障礙區:沙坑、水池、林帶、河流等。
OB區:界外,不可打球之區域,用白色樁標示,也可用欄桿、圍墻替代。
3、高爾夫的禮儀
打球時著裝:有領的上衣和休閑西褲,穿有特制膠釘的高爾夫球鞋下場打球。
進入俱樂部會所的著裝: 女士著裝可以時尚化一些,但要有領子,不可穿群、短吊、連衣裙。男士可穿休閑運動或正裝,不可穿背心、拖鞋等。
觀看高爾夫球比賽時著裝: 運動休閑和平底鞋。
②東亞地區人口數量多、人口密度高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假說。一種是文化差異說,認為中國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于傳宗接代的需要有早婚早育的傳統;且對生兒子非常在意,通常要多生幾個,因為一個兒子可能會中途夭折。另一種是宗教因素說,比如東亞的宗教都限制墮胎等。
③以上兩種假說是從文化和宗教的差異解釋的,卻無法解釋為什么中國東部的人口密度大于中西部的人口密度,為什么漢族地區的人口密度大于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等。如果是宗教的因素,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都信奉相同的宗教,應該有相似的人口密度。但是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1999年孟加拉國平均每平方千米有981個人,而巴基斯坦只有175個人。
④我認為,不同地區人口密度的差異主要與不同地區人的養人成本有關。養人成本越低的地方,通常人口密度就越高。中國的地理特征是西部高東部低。西部地區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到東部沿海地區海拔則在幾百米以下。這種地形條件受到太平洋季風的影響,使得中國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至10月。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水分和溫度兩個重要條件。中國的5月到10月,正好是“雨熱同期”,特別適合糧食尤其是高產水稻的種植。歐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但在歐洲文明起源的希臘、羅馬等地,雨季主要集中在冬春兩季,正是溫度較低的時候。降雨與高溫不同期,因此歐洲比較適合小麥與草原畜牧業的發展。不同作物的單產有很大的不同。中國1952年農作物的單產,水稻是每畝161千克,小麥是49千克,玉米是90千克,高粱是79千克,小米是78千克,甘薯是126千克。水稻的單產,是小麥的3倍多。
⑤在中國這種適合種水稻的地區,同樣的面積里糧食產量較多。以糧食作為計價單位來計算,養人成本較低,養人數量較多,人口密度就會較高,歐洲適合種植小麥和發展畜牧業,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較低,以糧食作為計價單位計算,養人成本較高,單位面積所能供養的人口就較少。同樣地,孟加拉國適合生產水稻,人的生存成本相對較低,人口密度就特別高。巴基斯坦比較干旱,適合生產小麥,人口密度就比較低。
⑥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中國的人口總量為什么到明朝以后突然急劇膨脹,從幾千萬快速膨脹到三四億。原因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玉米和甘薯兩種新的農作物引入中國。玉米的單產比小麥高出很多,按照以上的數據,小麥的單產是49千克,玉米是90千克,甘薯的單產更是達到126千克。它們的單產都低于水稻,但甘薯幾乎在任何地區都能生長,原來不能生產糧食的地區也能夠生產甘薯,這相當于一種技術變遷。糧食供給增加,價格下降,人的生存成本隨之下降,人口就一直不斷地增長下去。
(選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0期)
閱讀訓練
1.本文說明的中心內容是什么?說明順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③段可不可以刪去?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畫線的“同樣的道理”指的是 。
5.針對我國人口密度高的現象,國家采取了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速度等措施。閱讀本文后,你認為,要保證我國13億人有飯吃、有衣穿,還應當注意什么?
關鍵詞:氐族:起源;分布
“氐”一詞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經有所出現了。在先秦的古籍中就有著這樣的記載:《詩經.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對于這些史料記載中的“氐”學者們有不同的解釋。陳夢家和顧頡剛先生就在解釋這些材料時把“氐”作為一個動詞來解釋。①張建昌先生,黃烈先生,李紹明先生等學者也認為這時的“氐”不是我們所說的氐族人,楊銘先生認為《殷武》中出現的“氐羌”是當時與殷王朝有關系的方國或者是部族,而與我們以后所說的氐人和羌人不同。[1]那么“氐族”的稱呼是如何而來的呢?三國魏魚豢的《魏略?西戎傳》:“(氐人)自相號曰盍稚,各有王侯,多受中國封拜。”可見氐人自己并不叫自己為氐,氐人是其他民族的人對其的稱呼。據歷史學家們的考證,我們所說的“氐人”是秦人對生活在隴坻居民的稱呼,意為 “在山地生活的人”。[2]“氐”初為秦人對生活在坻地的人的稱呼,從“氐”這樣的稱呼可知,氐族這個民族是生活在山地的居民。
(一)
對于氐族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學術界所爭論的焦點,要探究氐族的起源問題只能借助于為數不多的文獻資料和一些相關的考古材料,從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也正是由于這些局限性,使得學者們在氐族起源的問題上就有了許多的爭論。在現有的資料上,也不能對學者們的觀點進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在這里對學者們的相關觀點進行一個簡單的歸納。大致有這樣的四種說法:一是氐、羌為同源隨著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兩個民族乃同源異流的情況。對于這樣的觀點是來自于對于古籍材料的解釋,二是認為氐族起源于羌族為羌族的分支。楊建新,張建昌等學者就持種觀點認為氐族人是羌人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另一種有別于羌人的民族共同體。氐族人形成單一的民族,是由于有些羌人部落因為受到自然條件的變化和受到周邊民族的影響,開始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離開原來所居住的高原地區遷于更能適合居住,生存的河谷地帶,開始由游牧生活轉向農耕生活,并在不斷的適應環境和應對挑戰,在逐漸的與其他民族的頻繁接觸中,改變了原有的生產,生活和習慣,最終從羌族中分化出新的民族氐族,這也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解釋為什么在古籍中往往把氐羌連用,是因為他們本是同源具有相同的文化習俗,隨著發展和分化又出現了一些習慣的不同。[3]三是認為氐族起源于苗族,黃烈先生通過對考古材料和對文獻的解讀,認為苗族為氐族的重要來源。他通過在古文獻中多次提到的三苗問題中,提出隨著華夏族向南擴張,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從氐族人和苗族都有相同的創始傳說,與以服色為部落區分標志的共同特征、共同的農耕方式、氐族人地區留有苗的遺痕等方面來提出證據,論證他們的觀點。[4]四是認為氐族和羌族是兩個不同的民族。近年來對中國古代氐族史的研究中就此觀點的學者占多數,其中就有馬長壽[5]、顧頡剛[6],楊銘等先生都認為氐、羌雖然同為西戎,關系十分的密切,在古代的歷史記載中都常常以“氐羌”連用出現,但二族之間在地區分布,生活習慣,和民俗交往中仍有不少差別,兩者在對于民族的定義上就存在著很多差異。因此在他們認為氐羌二族并非同族。氐族是一個經常被迫遷移的民族,他的起源并不是我們認為的如此單一,單單從民族的異同上來判斷民族的起源是否太過絕對,他的起源不是一張線形圖或平面圖,而是系統的、動態的、立體的。
(二)
1945年夏鼐先生在甘肅臨洮縣的附近發掘出了寺洼文化,時間大致為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7]學者們通過對考古發現的研究,認為寺洼文化的居民就是古代氐人的先民。由此大多數學者如夏鼐先生,顧頡剛先生,馬長壽先生,黃烈先生等都認為氐族的最初分布為甘肅東南部的白龍江流域,四川西北部的岷江流域,陜西西部地區。氐族東與漢族,西與羌族相領,但在漢武帝以前,氐族的聚居區相對來說是比較集中的。張建昌先生對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關于氐族的分布的記載進行了考證,認為司馬遷所記載的族部只是在考察了西南地區后來說的“皆為氐類”而其他的地方卻缺乏考察。[3]《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氐,夷種名也,氐之所居,故日氐道”。由此從含有氐的地名似乎可以看出氐族分布的大致輪廓漢置氐道縣,作為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區。如甸氐道在今四川南坪縣。剛氐道在今四川平武縣東。渝氐道在今四川松潘縣西北。南坪、平武、松潘皆在武都南鄰。可見秦漢時氐人分布于甘南即天水以南武都和川北一帶的高原山區。江統著的《徒戎論》也這樣說到“徒扶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各附本種,反其舊土。”《魏略.西戎傳》記載:“武都、陰平之氐尚有一萬余落。”可見氐族在經過不斷的遷移之后,其原始的聚居中心任然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再者《宋書》言:“略陽清水氐揚氏,秦漢以來世居隴右,為豪族。”略陽亦為氐人的重要聚居區。可見氐族盡管在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的遷徙但他們所分布的區域并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至少在苻堅建立前秦之前,他們的分布中心任然是以甘肅,四川,陜西交界的區域為主。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寺洼文化的居民在西周的后期居住地出現了從山腰到山腳的一個轉變。在西周的中后期,出現了持續的寒冷和干旱,寒冷的氣候條件就恰好為寺洼居民演變成為氐族使其由原來的畜牧業轉變為農業,由山腰轉移到山腳提供了一個契機。氐族人民的傳統聚居地隴山地區,為丘陵和低山草場相對豐富與寺洼文化的居民的畜牧業經濟是相適應的,可是隨著寒冷期的到來和干旱的持續影響,使得原有的草場開始退化,山上的植被開始遭到了破壞,牲畜也由于嚴峻的天氣變化和食物的短缺,出現了大量的死亡,這對于以畜牧業為主的寺洼居民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古代人類在面對外來侵略和自然挑戰時要么就是選擇離開原來的聚居地,要么就是改變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雖然這是被迫進行的,但無疑是適應環境的應戰結果。寺洼文化的居民似乎兩者皆有既改變了居住地點又改變了原因的生活方式。只是他們的遷移和變化程度較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著輕微的改變。從寺洼文化的考古遺跡可以看出,寺洼文化的遺址分布一般都處在山腰到山腳這一塊區域,而山腳河谷地區的遺址發現數量較多。在氣候環境的影響下,我們不難看出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尋找更好的生存空間,寺洼文化的居民開始從山間轉移到山腳河谷地帶地區這樣一個趨勢. 綜上可以知道氐族的分布區域在甘肅,四川,陜西三省交界的山腳河谷地區。
氐族分布的區域為三省交界的區域,這里的地勢險峻,山河相間,使其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中,這也造成了在漢魏之前氐族的社會,經濟,文化,都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銘.氐族的起源、形成及其與羌族的關系[J].巴渝文化,1989(1).
[2] 楊銘.西南民族史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137
[3] 張建昌.氐族的興衰及其活動范圍[J].蘭州大學學報,1982(4)
[4] 黃烈.有關氐族來源和形成的一些問題[J].歷史研究,1965(2)
[5] 馬長壽.氐與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9
水牛卵丘細胞和顆粒細胞單層對卵母細胞體外受精及其胚胎發育的影響
高壓靜電解凍技術對牛肉品質的影響研究
安秦F_1代、和秦F_1代與秦川牛生長性能比較
夏南牛與夏洛來公牛品質的對比分析研究
安秦、和秦及和安秦雜交肉牛的產肉性能分析
“平涼紅牛”肉用指數的相關研究
不同同期處理方法對威寧黃牛胚胎移植效果的影響研究
酵素菌青貯玉米秸稈飼喂肉牛的效果試驗
BMY牛提前產犢試驗
菠蘿皮對乳用牛產奶量的影響
飼喂發酵啤酒糟對尼溫一代奶水牛泌乳性能的影響
利魯牛生產性能測定報告(一報)
奶牛乳腺炎抗性候選基因多態性研究進展
牛羊養殖小區規劃建設原則及應該考慮的因素
瑪曲縣牦牛業良種繁育推廣模式初探
關于和順縣種草養牛戰略的思考與建議
中國水牛mtDNAD-loop區遺傳多樣性與母系起源
洋薊飼料對牛肉品質影響的飼喂試驗
精料補充料能量水平對摩雜一代奶水牛泌乳量以及奶質量的影響
飼喂不同日糧對西雜犢牛生長發育的影響
添加復合預混料對奶牛抗氧化作用影響的試驗研究
優質肉牛分割與加工技術應用研究
奶牛信息統計軟件的研究與應用
利木贊牛改良民和縣淺山地區黃牛的研究
飼料對種公牛品質的影響研究
不同體重的夏南牛育肥效果試驗研究
PMSG誘導荷斯坦青年母牛試驗研究
蚯蚓在畜牧養殖業中的應用
奶牛冷凍稀釋液研究進展
抗疲勞功能食品研究進展
牦牛乳的開發利用芻議
天祝白牦牛保種模式探討
投資奶牛養殖值得考慮的若干問題
論甘南州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
云南會澤縣娜姑鎮牛凍精改良發展的現狀與對策
蹄變形奶牛血液流變學的研究
檸條飼喂泌乳牛試驗
“母犢素”對黃牛性別影響的研究
延邊黃牛卵母細胞去核方法的研究
荷斯坦牛重復超排的試驗研究
導入外血對本地牦牛復壯的效果分析
氨化麥秸對肉牛育肥及胴體滲出液的影響
不同收獲期玉米青貯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對奶牛瘤胃發酵的影響
不同粗飼料與補飼水平對肉牛育肥效果試驗
安格斯牛在大通地區生長發育觀測初報
端粒及其研究進展
RFLP和PCR-RFLP標記與牦牛遺傳育種研究
反式脂肪酸降低乳脂合成的機理
離子載體在反芻動物生產中的應用
牛冷凍技術應用研究進展
影響青貯飼料品質的因素
張掖市黃牛改良工作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