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高校勞動教育的建議
時間:2023-09-21 16:38: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高校勞動教育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后勤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多年的積極探索,后勤在硬件設施、規章制度以及文化環境建設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1.1加強后勤物質環境建設高校后勤致力于為學生創建安全、文明、干凈、和諧的物質環境。后勤部門在高校“標準化”建設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在食堂內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原料的采購、清洗、烹飪、售賣各個環節,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在學生公寓硬件建設方面,通過安裝門禁和監控系統保證學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樓的活動室安裝電視機和DVD,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豐富了學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園內開辟桃李園、在公寓園區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了干凈、優美、整齊的學習生活環境。硬件設施的完善為后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
1.2加強后勤學生隊伍建設加強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后勤文化活動以及學生隊伍成員在同學間宣傳,將學生平日看不見的后勤服務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見并親自參與的層面上,切實感受后勤工作的艱辛。根據后勤維修、綠化、餐飲、宿舍、保衛的工作類別組建義務維修隊、綠化小分隊、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義務消防隊等學生組織。經過量化的考核和篩選,這些學生委員會在信息傳遞、衛生檢查、評比活動、校園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們是廣大同學和后勤服務部門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協調能力、勞動能力。健全的組織環境較好的實現了后勤和學院師生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1.3加強后勤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趨勢,也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關鍵。以宿舍文化節、美食節為載體,將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文化優化組合,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環境。在食堂開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學生廚藝精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自行到市場采購食材、比對價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間親自操作,增加對食堂菜價的理解,了解校園周邊無證攤點快餐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飲食安全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公寓開展氣排球比賽、手繪報比賽、走廊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重點開展宿舍文化內涵建設。創建品牌活動、精品活動,樹立后勤文化旗幟是后勤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后勤開展優質服務品牌活動,內容涵蓋維修、宿舍管理、醫療、保衛、食堂、員工禮儀多個方面,同時深入各個教學部門開展座談會、下發問卷讓師生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通過邀請專業的禮儀老師講解工作禮儀,邀請領導、師生參與到崗位練兵等精品活動,讓師生體會后勤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的辛勞,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些文化活動使后勤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為一體的育人場所,培養了后勤員工、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培養勞動意識、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1.4加強后勤制度環境建設根據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食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依據,奠定了以制度辦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進物業有限公司,與這些物業公司制定《物業服務量化考評細則》,獎懲分明,劃撥出專項獎勵資金,根據員工的綜合表現施行獎勵提高后勤物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學生公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檢查制度,將學生在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這些制度讓后勤的工作人員、學生能夠增強自律,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環境育人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通過開展活動、將社團引進公寓等形式學生接觸后勤工作的機會逐漸增多,“優質服務”品牌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體驗食堂、保潔和維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吸引學生參與后勤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動的勞動教育課,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2.2服務隊伍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增強在員工隊伍建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對員工進行管理,獎懲制度分明,促進后勤員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形成良性的隊伍發展模式,為學生服務隊伍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隊伍之間召開座談會、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后勤學生服務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工作效率,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學生服務隊伍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環境趨向完善化和科學化高校后勤針對食堂、公寓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環境安定和諧。通過調查問卷、草案試行等方式施行某項規章制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制度人性化、科學化,使學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項制度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感恩之情。
3充分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啟示
3.1把實踐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古語有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促使學校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論成績至上,不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或者學校的實踐教育。部分高校已經在后勤勞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大都只是單純的進行簡單的勞作,沒能發揮好勞動課的德育功能。高校應該重新審視后勤實踐性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重視后勤實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必修課程,把理論考核、實踐性教育和大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操行評價系統,把它作為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依據。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臺,加強教學部門與后勤的良性互動后勤在高校中秉承著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學、科研和后勤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高校應當改善后勤與教學、科研和師生三者的關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臺,將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務分派到各個教學部門或者院系,促使師生一起參與后勤服務和建設校園的活動中來。第一,組織畢業班學生種植“畢業樹”將班級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親手栽種的樹木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將單純的勞動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學生公寓施行“輔導員進公寓”制度、設立“學生黨員宿舍先鋒示范崗”、“社團進公寓”,加強后勤部門與各系部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學生簽訂《創建安全文明宿舍》協議書,承諾平時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凈整潔,畢業離校時將宿舍恢復原貌,文明離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后勤德育平臺,能較好的體現后勤工作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互相關心、感恩母校、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3.3培育優質服務隊伍,找準后勤環境育人的關鍵點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要對后勤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禮儀培訓、入職培訓,不定期檢查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強化后勤人員服務理念。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無意識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后勤基層工作者良好的服務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良好的表現會引起學生內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人文環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團的成員定期開展后勤宣傳活動,發揮學生隊伍的輿論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工作、自覺遵守食堂、公寓各項細則,提升自我約束力。
3.4加強后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后勤環境育人氛圍“文化后勤”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動為載體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平臺,開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以“優質服務”活動為依托在學生間開展義務維修、宿舍安全知識競賽、氣排球比賽、廚藝大賽;在后勤員工間開展培訓、“我能為學生做什么”演講比賽、崗位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圍。后勤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積累了很多財富和經驗,高校后勤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將典型的后勤服務案例整理、匯編成冊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鑒經驗。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后勤工作簡報》內容涵蓋了后勤新聞、工作動態、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內容,學生參加后勤活動的心得也刊登在報,豐富了簡報的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后勤活動積極性,該形式讓學生更能夠從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簡稱《課程方案》)是指導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含綜合大學、師范院校、體育院校)培養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指導性文件。其培養目標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高等學校辦出特色、提高質量的重要前提。課程方案制定的是否完善直接影響到各高校培養人才的高低。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課程方案》,其培養目標是指培養本專業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課程設置主要是必修課(1126學時、60學分,占56.1%)包括必修課和一般必修課,選修課程(880學時,50學分,占43.9%)主要包括方向選修課(約530學時,31學分)、任意選修課(不少于350學時,19學分),實踐環節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入學教育、軍訓、勞動教育、社會調查、畢業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實踐(10~12周,其中見習l~2周、實習8~10周),科研實踐(畢業論文、學術活動)。其中教育實踐是學生教學能力形成的主要環節。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教育部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定為出了多元化的特點,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不同要求,但是《課程方案》卻沒有對教師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做特殊的、具體的要求,沒有體現出對教師教學能力重視。很明顯滯后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教師教學能力要求。因此,各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應考慮進行適當的修正和調整。從課程設置看,教育部很注重體育基礎學科,忽視人文學科課程和教育類課程,而且理論選修課較少、技術選修課較多。從教學實踐環節看,學生實習時間太短(只有10周),這一點與國外教師教育明顯不同,比如英國的學校非常重視教學實踐課,其課時量遠超過200課時,同時通過微格課程的教學訓練,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法國的教師教育業非常重視學生的教學實習,其教學實踐達到486學時。
2對陜西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分析
由于西安體育學院是陜西省及西北地區唯一所高等體育專業院校,其體育教育專業開設時間長、規模大、人數多,是體育教育人才主要培養基地。所以本文以西安體育學院2004年教學計劃中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為例對陜西省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進行分析。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學校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從事學校體育教學、運動訓練與競賽,以及管理工作的復合型體育專業人才。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包括公共課(636學時、占23.9%)、專業基礎課(548學識、占20.6%)和專業課(648學時、占24.4%)。選修課(828學時、占31.1%)和實踐性教學活動(教學實習10周)。
西安體育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和2003年《課程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培養復合型人才,不同的是西安體育學院強調了人才的專業性,體現了社會對人才的專業化要求的特點,要求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等,體現出為中小學培養人才的特點。必修課劃分更為具體,但是課程設置只是強調了體育基礎學科,忽視教育類課程的開設,選修課也缺乏對教育類課程的重視。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才培養目標向課程目標轉換時沒能突出為中小學培養教師人才的特點,課程設置脫離《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特點和對教師的教學要求,忽視體育與健康課程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缺乏對學生教學能力的訓練,缺乏針對學生教學能力專門課程的開設以及與《體育與(健康)課程》相關專題課程的開設。教學實習時間太短,實習前的培訓主要是常規口令練習和中學校園集體舞練習,缺乏針對學生教學能力和從事《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培訓。西安體育學院新修訂的08年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與以前相比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進步,但是教學實習時間的規定、實習前培訓以及培養學生教學能力的專門性課程仍沒有得到重視。
3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問題 就業指導
目前,我國仍然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時期,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客觀存在,勞動力市場機制不健全。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從“統一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大學生和高校都面臨著挑戰。近年來,我國高校逐年擴招,在滿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使高校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大,造成高校畢業生高存量、高膨脹,再加上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后等多方面的原因,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難度。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
大學生就業將面臨嚴峻形勢。
一、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再認識
(一)政府加強統籌規劃,宏觀調控是大學生充分就業的基礎
按我國目前的情況,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新增幾十萬個就業崗位,可見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同時,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積極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大學生“就業優先”的思想,工作重心從以前的就業管理轉變到就業服務上來,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輿論氛圍,減輕了大學生的精神壓力,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寬松、公平的環境。
(二)不同專業的就業形勢
外語專業的、懂得世貿組織規則經濟類的、管理類和財會類的學生將繼續搶手;隨著IT業的逐漸復蘇,社會對計算機類、電子類專業的學生會有更高的需求,學生的就業可能比較樂觀;中文專業學生適應面廣,有一定的功底,社會提供了許多崗位:記者、秘書、管理等,都適合他們去做;社會科學等專業的學生,報考公務員可以解決一部分這類學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務員崗位競爭十分激烈,因此就業不太樂觀等。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水平雖然會不平衡,但是社會對不同的專業的需求量會有所變動,如果能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層去,都可以找到工作。
(三)用人單位招聘制度的變化
大部分用人單位更多的是從實際需要出發來選擇不同學歷層次的畢業生,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這樣一種環境,無疑將給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及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民營企業成為吸納畢業生的重要渠道
民營企業有相當數量的工作崗位,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一支新生力量。隨著個體、民營經濟的繼續發展,其需求崗位必然將進一步增加。這就要求廣大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不僅要將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業上,還要適應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滿生機活力的民營企業中去。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因素
1.地理不平衡性。中國地域寬廣、人口聚集不均、地區各種因素差異決定著我國就業形勢的差異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有一定的差異。
2.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體制有待于健全完善。畢業生就業制度由“統一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一個改革性的大飛躍,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各種刺激。“雙向選擇”從不利因素上講,給那些拉關系走后門的人開了“綠燈”,解決了工作問題。“擇優分配”在“雙向選擇”中難以有效實行。雖然學校通過評選優秀畢業生或提供信息,主動推薦等做了一些工作,也能體現到部分畢業生,而那些通過關系到好單位的畢業生無須與其他學生競爭,這樣就造成畢業生素質好差與用人單位好差及需要脫節。
3.結構性矛盾突出。龐大的就業力量,客觀上造成大學畢業生的增長速度大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速度,供需矛盾突出。
4.高等教育和經濟轉型速度沒有完全協調起來,教育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由于高校擴招造成了生源質量下降的現狀,在教學質量上增加了難度。因此,學生培養質量難以與市場需求接軌,遠遠跟不上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步伐。
5.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越來越趨向現實。學校和社會不是隔絕的,社會上消極、腐朽的東西,弱化了他們將所學知識去報效祖國和人民,立志到艱苦地方去創業的思想。
6.就業平臺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由于人才市場的不完善、學校對學生就業指導力度不到位、學校與社會單位的協調不夠等原因,仍然存在信息和供需溝通渠道不暢、社會用人制度相對滯后、就業競爭環境欠公平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
7.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放松。家長、教師、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影響都是非常廣泛和深刻。家長對子女的關心教育容易停留在學習成績上,而對子女的道德品質培養、心理輔導、勞動教育等有所忽視,這些弊端影響學生在擇業上,貪圖安逸,講究功利實惠;學校在教育指導思想上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實踐,不敢嚴格管理學生的現象也是存在的,使一部分學生走向社會后,政治方向模糊,把文憑和學位當作換取名譽、享受地位的條件,引起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不滿。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自身因素
大學生職業能力不足。表現在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系統、不扎實、綜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專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1.職業規劃能力比較欠缺,很少有大學生對自己做出詳細的探查,明確自己的素質、能力、個人特長、興趣、學習、工作方式及對工作環境的喜好等,依次做出決定和計劃。
2.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回報期望過高、就業盲目性大。有的學生還無法接受就業制度的改革,缺乏對自我客觀、系統、科學的認識,常出現高估自己的能力;有的學生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使自己陷于不戰自敗的困境中;有的學生在獲取職業信息和職業目標的篩選能力上不強,常采取不切實際的從眾行為等。很多大學生并不了解因為擴招、下崗工人多而再就業等多方面原因帶來工資標準降低,進入大城市、大企業的要求更高、機會更小等就業行情,因而在就業中沒有目的性,不但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也浪費了就業機會。
3.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低,創新意識不強,綜合素質不高。在高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試教育觀念在較大程度上依然居主導地位。學校培養高分低能、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許多高校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上自覺意識不濃,條件不完善、渠道不通暢。
4.部分大學生文明禮貌欠缺,不注重細節。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評判好與壞、對與錯,在生活中表現得自私、封閉,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或與大家不能很好
的合作。但是,現今的用人單位幾乎都特別注重團隊合作,因此很多學生失去了機會。
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建議
高校畢業生畢業分配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望與發展。搞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由于大學畢業生就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教育和指導也應該是廣泛的,將就業指導和教育結合起來,不僅為畢業生傳遞信息,起到“媒介”作用,更重要的要教育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補充自己,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深化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科學就業觀
1.教育學生正確理解畢業分配政策的內涵。強調市場經濟下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并不意味排斥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的政策界定了擇業的目標和出發點: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面向基層,充實生產、科研第一線,學以致用,人盡其才。
2.高校應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加強國情與艱苦創業精神相結合,教育和引導廣大畢業生,堅定樹立科學的、務實的事業觀和奮斗觀。學校要引導畢業生分析就業形勢,確立就業目標,教育畢業生擺正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國家的關系,要有知難而上、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在現實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最能發揮個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二)教育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大學生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個人修養,才能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因此,學校要讓大學生清楚:市場經濟的需要和發展的趨勢只能使競爭越趨普遍和激烈,優勝劣汰,誰也回避不了,必須使個人適應這個要求。市場經濟中,復合型、應用型和開拓型人才適應性強,需求量大,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導畢業生要以這些人才的標準加強學習和鍛煉,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行為準則,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業平臺,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服務
1.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專業化、專門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教育畢業生對自己認知,對社會認知,對職業的知識、性質、特點、發展前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及市場需求等應有全面的了解;學校要幫助畢業生了解自己的特長、興趣、心理承受力、合適的職業類型等,逾越自己條件或對自己缺乏信心都會使擇業失敗。
2.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調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學校和社會通過網絡、電話、郵寄等多種溝通方式相結合,使信息暢通無阻,保證大學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適合自己的信息。
4.要進一步規范就業市場,實現各種就業渠道相互貫通、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見習、實行、參觀考察、提供模擬招聘會和面試機會。
總之,當代大學生要正視現實社會的嚴峻性和挑戰性,強化競爭意識和開放意識,不斷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念,時時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適合社會的合格成員。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同時,也促進個人的成功并不斷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遠.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的若干思考[J].教育藝術,1996,(4).
[2]郭建峰,劉啟輝.大學生就業價值觀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5,(8).
關鍵詞: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4)01-0114-05
1問題的提出
2010年1月10日,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了“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三個堅持的指導思想,突出了實踐教學、軍事訓練、社會實踐活動是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1]。
從目前教育的實際情況看,各高等學校都將教育實踐作為必修課程之一。有學者在研究中認為實踐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獲得知識、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及獲得相關的情感、思想道德及行為習慣,其過程是圍繞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目的而開展的、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教師與知識、教師與學生、學生與知識)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2]。在實踐過程中,教育實習、畢業論文、軍事訓練、勞動教育等都被明確地列入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藝術實踐也列入相關專業的教學計劃,這對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在實踐教育的運行中難以否認還存在教育實踐的內容不夠全面、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不夠規范、各個環節相互脫節、聯系不夠緊密、運行的機制還不十分清晰等問題。有的學者在研究高等學校運行機制時,從事物的有效性角度,提出了高等學校運行有決策機制、信息機制、動力機制、資源配置機制和質量保障機制[3]。毋庸置疑,貫徹落實教育部等部門實踐育人的意見,并在實踐育人理念指導下,開發、研究教育實踐的屬性、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形成具有各專業特色的實踐育人合力,設計系統的教育教學實踐體系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2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現狀
2.1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形式內容分析
《意見》中將實踐教學、軍事訓練和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明確了高等學校教育實踐的主體。但作為體育院校的表演專業在實際的運行操作中還有一些探討的空間,實踐育人中的實踐分類根據不同的要求還有不同的分類。如從教學管理的角度,可分為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實踐,有組織、有要求的教育實踐和自我教育實踐等三種形式[4]。張文顯在探討實踐育人格局中,將吉林大學實踐分為教育型、服務型、專業型、文化型、組織型和職業準備型六種形式[5],無論從何種角度進行分類,必須要保證實踐育人目的的達到。
根據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特點和實際,實踐教學應包括教學課內實踐、課外校內實踐、校外教學實踐、教育實習和科研實踐五大方面。這些實踐的落實主要由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教研室、教學小組共同負責和實施(見表1)。表1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形式及內容
實踐形式1實踐內容1具體要求實踐教學1教學課內實踐1實訓、課的部分實習、編寫教案或動作創編設計等1課外校內實踐1組織裁判實習、考級、畢業匯演、校內演出活動等1校外教學實踐1除校內的專業教學實踐活動外的一切活動1教育實習1教學計劃中規定的活動1科研實踐1組織學生調研、學術交流、實驗等活動,達到學士學位論文要求的水平軍事訓練1隊形隊列1立正、稍息、原地轉法、行進間步伐、閱兵式等1內務整理1清潔衛生、物品擺放、室內布置等1兵器的掌握1基本槍械的掌握、射擊練習、實彈演練等1軍事技能1軍體拳的掌握、地形的利用等社會實踐1社會調查1專題調查、調研報告、調研報告會等1生產勞動1聽從安排、完成任務、總結報告等1志愿服務1專項咨詢、大型活動服務、文化宣傳、知識普及等1公益活動1扶貧資助、無償獻血、募捐活動組織與參與等1科技發明1表演健身器械的研制、項目組合的編排創新等1勤工助學1兼職教練、校內外有償勞動、大型活動的有償服務等1就業實踐1校內外兼職、就業規劃制定、就業市場的了解等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劉志云,等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機制的研究No.1 2014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實踐能力可通過基本技術能力、實踐創編能力、組織競賽能力、訓練指導和管理能力來體現。體育院校與藝術類院校在技能方面有著共性的要求,強調實踐、注重創新、重視能力、突出應用。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主要包括表演專業的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加校內代表隊訓練以提高競技運動水平;考取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及有關項目的考級員、裁判等級等;參加省、市、校不同層次比賽的裁判工作和組織工作;到社會健身俱樂部參與教學和指導工作;參加各種演出或進行創編活動等。這些實踐的運行,需要各相關部門和教學單位及教師相互溝通、相互銜接、共同管理。
2.2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開展現狀分析
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學生教育實踐現狀的調查問卷針對表演專業學生實踐教育的內容、方式、時長、學校支持及參與目的等諸多方面進行了題目的設計,并重點關注了對實踐教育結果的評價,統計情況如下:
2.2.1實踐教育的內容。在所設計的專家調查問題中,提到“您認為學生藝術實踐活動有哪些內容:藝術實踐、教育實習、社會實踐、競賽參與、畢業論文、勞動教育、軍事訓練”。統計結果顯示,調查19位專家對教育實踐內容進行選擇,大部分專家認為實踐教育內容應該包含藝術實踐、教育實習、社會實踐、競賽參與、畢業論文、勞動教育、軍事訓練,其中認為應當包含教育實習的人數最多,達到100%;認為應當包含社會實踐和競賽參與的人數則相對較少。分析可得,目前的實踐教育內容繁多,但重點不夠突出。
2.2.2學生參加實踐教育的組織方式。在學生調查問卷中,問及“你參加實踐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為:學校統一分配實踐單位、自行聯系實踐單位、他人介紹實踐單位”。在192份有效的調查問卷中,學生進行了自主選擇,64%的學生教育實踐的組織方式是自行聯系實踐單位,學校統一分配實踐單位的人數占25%。在專家調查問卷中,問及“在學生教育實習管理方式上,您認為哪種方式最佳:統一安排、學生自行安排、統一安排為主,自行安排為輔、自行安排為主,統一安排為輔”,58%專家認為應該是統一安排為主,自行安排為輔;沒有一位專家認為應當采取自行聯系實踐單位的方式;學校統一分配實習和自行安排為主,統一安排為輔兩種方式的支持率相持平。
2.2.3實踐教育的時長與學校重視程度。在專家調查問卷中,提問專家“您認為學生實踐教育總計開展的時間為:10周、12周、15周”。調查統計結果顯示,32%的專家認為實踐教育開展時間不宜過長,10周最為合適;16%認為18周最為合適;12周和15周的支持率均為26%。在學生192份問卷和指導教師28份問卷中提出同樣問題“您覺得學校對于實踐教育重視程度如何”。結果顯示,有97名學生和12名教師選擇了一般重視這個選項,占據了調查總數的絕大部分;還有16名學生及1名教師選擇了不重視,這些數據足以體現實踐教育的開展并未引起大部分體育院校學校的重視。
2.2.4對實踐教育評價的認識。在192份學生調查問卷中,提出問題“你對學校實踐教育成績評定方式的看法:非常清楚評定方式,且比較公正;非常清楚評定方式,但不太公正;不太清楚評定方式,但比較公正;不太清楚評定方式,也不公正”。37%的學生選擇不太清楚評定方式,但比較公正;23%的學生選擇不太清楚評定方式,也不公平。不難發現,大多數學生并不清楚學校實踐成績的評定方式,且其公正性有待考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生在實踐教育中積極能動性的發揮。
2.3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機制分析
機制從方法論的角度講,是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的一種系統化和制度化方法[3]。如果將教育實踐或者說實踐育人作為一個系統,那么在系統之間必然發生各個環節相互作用和內在的緊密聯系,機制決定著事物的運行狀態。教育實踐運行機制包括:組織領導方面健全科學決策機制,管理制度方面形成規范機制,激勵發展方面完善評價機制。
2.3.1組織領導層面的決策機制缺乏協調整合。目前,各院校已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及教學單位都是決策的分析者,他們對決策的裁定者負責。如教務管理部門、院、系主要負責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管理的事項,武保部門主要負責軍事訓練與理論的事項,后勤、學工部門主要負責勤工助學、勞動教育等方面的事項,宣傳部、思想政治課部、團委、學工部門負責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面的事項,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評價由教研室負責,學生的社會兼職、對外表演則由院系、輔導員負責,但作為學校統一進行實踐育人的規劃與協調還缺乏一個充當教育實踐決策分析者的“常務”角色。換言之,教務部門是教學實踐決策的分析者,武保部門是軍事訓練決策的分析者,宣傳等部門是社會實踐決策分析者,對于決策的裁定者和審批者來說分管的領導如何根據總體實踐育人規劃進行科學決策還需要一個整合,從而才能保證實踐育人工作落實到實處。特別是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具有實踐性強、范圍廣、學生表現欲強的特點,學生表演活動多、競賽頻繁,使得體育院校的表演專業具有體育和藝術的雙重特性,如何建立決策的整合機制整顯得尤為重要。
2.3.2管理制度層面的規范機制內部“各自為政”。目前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教育實踐管理制度不夠規范,主要表現在教育實踐的信息缺陷,包含2個方面:1)信息的分類不夠清晰。教育實踐所包含的內容及分類不很明確,如藝術實踐的問題不僅涉及教學實踐還涉及到社會實踐。2)信息不夠集中。如目前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學生就業信息,相關職能部門只能對學生就業進行指導與提供服務,不可能將就業市場的信息集中,導致實踐的針對性不強。各高校不斷完善教育實踐的管理體系,在實際操作與運行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如馬鴻韜等就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面進行了綜合的闡述,并列舉了三所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實踐環節[6];英對健美操“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造能力進行了實驗研究[7]等,但這些研究僅僅從實踐教學的角度、從一兩個維度進行分析與研究,而從教育的大視野、系統性的角度還缺乏系統銜接。也就是說,從管理制度層面上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教育實踐出現了“各自為政”的狀態,管理信息不夠集中。教學是教學,實踐是實踐,這就導致了表演專業的教育實踐長效機制難以建立。
2.3.3激勵發展層面的評價機制不夠科學系統。1)評價指標不系統,缺乏專業針對性。經過調查統計,從體育院校表演專業開辦至今,教育實踐的模式一直在體育教育專業及其他相鄰的藝術類專業的基礎上摸索前進,目前的實踐內容分為:一是表演專業本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即課內實踐,內容相較完整,但針對性不強。二是課外的實踐活動,由于內容的寬泛,分散性大,教育實踐能力的評價容易受到時間和內容的限制約束。最終影響到評價指標注重形式忽視內容,注重共性而忽視個性。2)評價方式單一,缺乏科學性。教育實踐能力的塑造是教與學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課內實踐多采用由任課教師評分的辦法,從而判斷學生實踐能力的強弱。任課教師有時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大小界定缺乏公平、公正的評判,從而無法客觀反映學生實踐能力的全貌。課外實踐能力的評判存在過于粗糙和籠統的現象,如學生在社會團體參加藝術實踐時,在遞交實證材料的同時,有時指導老師多半依據表面現象給予相同分數,這樣就無法體現學生在藝術實踐發揮的作用及影響,過于主觀[8]。3)評價目的欠缺理性認識。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實踐能力的開展多半體現在對任課教師上,而直接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相對健全和完善,而表演專業教育實踐能力的評價相對欠缺和薄弱,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判呈現出考試與主觀判斷兩種,無法真正體現學生實踐能力真實水平。
3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運行機制發展思路
3.1組建“監控團隊”
根據問卷調查分析得知,目前表演專業實踐教育由于其內容多樣化、時間不固定化,整個實踐過程監控比較困難,從而導致實踐教育問題的流失,實踐教育開展現狀無法第一時間掌握,組建專門的監控團隊勢在必行。由教學副院長、督導、教學辦公室、指導老師、年級輔導員、學生干部信息員為主體的質量保證組織機構,形成教學管理與教育實踐質量雙運行的管理模式和教學委員會、教務部門與院系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組織保證體系[9]。其主要工作內容涵蓋主持教育實踐指導性文件(手冊)的撰寫;建立健全各項教育實踐各項教育實踐活動管理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完善教學質量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地位;提高師資隊伍、學生綜合能力、實踐基地的質量標準;整理總結教育實踐相關資料歸檔,為提高教育實踐評價的質量監控提供科學的規范和依據[10]。特別是教育實踐專職監控人員要隨機跟蹤監督,強化教育實踐過程管理,及時整理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相關解決方案,達到提高教育實踐監控機制的目標。
3.2構筑“教育實踐共同體”
隨著體育院校表演專業近年招生規模的擴大,教育經費的投入跟不上實際需要的增長,為了優化表演專業教育實踐市場,有序地開展教育實踐工作,可以參考“企業大學”或“公司制”辦學方式[11],在校內與學校職能部門(學工處、保衛處、團委等)構筑“教育實踐共同體”,制定教育實踐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通過職能部門的社會影響力,擴展教育實踐平臺。如通過團委中介,高校資源共享,參與種高校內比賽、表演及社會實踐等活動。一方可以提供教育實踐的平臺及宣傳手段,另一方可以得到鍛煉和展示及檢驗個人實踐能力的機會。在校外,在與學校、俱樂部加強合作的基礎上,拓展與機關單位、社會其他團體的合作,結合表演專業培養目標,以就業及創業為導向,提高學生專項技能的同時,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其他綜合能力。真正實現“校內校外一體化”,教育實踐不僅在校園里實現,同時在社會上檢驗,利用個人所學在社會上展現自身魅力與價值,在合作中實現雙贏。
3.3建立“監控體系”
實踐教育質量監控是集多種相關因素于一身的系統工程,根據教育實踐的內容制定各個環節的標準和制度。形成完善的教育實踐質量監控制度體系,是教育實踐質量監控體系的中心工作[12]。在表演專業已有的理論教學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的基礎上,配套建立行之有效的實踐教育管理辦法,如“教育實踐大綱”“教育實踐管理規程”“教育實踐指導書”“教育實踐獎懲辦法”等,使實踐教育活動開展有規定可依、有章程可循,進行實踐過程中的指導、監督和反饋。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注重鼓勵與規范并舉機制,為了提高教育實踐質量監控力度,應進行教育實踐計劃、課程等資料的建設。制定“教育實踐檔案管理規定”,了解學生參與教育實踐動態,清楚教育實踐內容,敦促教育實踐進度,提高教育實踐質量。教育實踐大綱是指導性文件,對每個教育實踐環節、內容、要求、形式、手段等要與理論教學銜接以及考評方法等做出全面規范,使教育實踐正規化[13]。
3.4推行“反饋機制”
反饋機制在教育實踐開展與管理中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見圖1)。由決策系統直接輸出指令后,教育實踐過程與質量監控體系同時啟動,反饋系統通過信息采集,運行反饋循環機制,從而將修飾的信息指令傳送給決策系統和監控系統,通過這種有效的循環路徑使教育實踐達到積極的效果輸出。決策系統是整個反饋機制中的核心結構,整個實踐教育過程由它指揮。正確的決策使教育實踐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優化教學教育質量,完成教學目標。決策系統是教育實踐的關鍵,必須遵守實踐性、可行性和科學性。信息反饋系統的邏輯起點是信息源,它制約著信息督促的質和量。在整個教育實踐過程中的評價依據主要取自信息反饋系統,推行一個有效的反饋機制在某種意義上又成為決策系統的依據。
圖1教育實踐反饋系統
4結語
教育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在社會和學生個人的發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實踐教育作為學生由校園走向社會的重要指導,自然而然成為重中之重。針對體育院校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結合表演專業學生學科特點,找出其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個人表現欲強、性格開朗及適應性強等特性,有針對性地發現現行實踐教育的不足之處,并從決策管理的層次上,明確學校對實踐教育的總體規劃;各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對實踐教育的管理,明確部門職責,整合教育資源;在實踐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探索表演專業特性和學生特點,深化實踐教學、強化軍事訓練、規范社會實踐;重視教師主體保障作用,不斷拓展教育實踐新形式,不斷完善教育實踐新內容,不斷創新教育實踐管理方法;在評價機制上建立相互銜接、相互配套的評價機制、管理制度,分門別類加強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體育院校表演專業實踐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進而實現教育部提出的“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的具體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思政[2012]1號,2012.
[2]冉婷.實踐教育與術科專項課程教學研究——健美操課程為例[J].高教高職研究,2008,26:120-121.
[3]肖昊,周丹.高等學校運行機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翟廷立,劉志云,李芳,等.體育院校表演專業教育實踐形式的分類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3):79-83.
[5]張文顯.弘揚實踐育人理念,構建實踐育人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05(3):7-10.
[6]馬鴻韜,吳夢晗,李敏.我國體育院校表演專業“一三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2):77-81.
[7]英.對健美操“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27(2):258-259.
[8]鄒道生,謝輔文.大學生實踐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20).
[9]莫艷云.基于過程的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管理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5):168-169.
[10]王建勛.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與基地建設國際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1(34):54-57.
[11]姜大源.日本:企業職業教育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7-08-14(2).
[12]陳小玲,張興旺,王敏.新建本科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和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320-322.
[13]黃旭,劉江海.高職會展旅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0,20(4):88-90.
(上接第84頁)
[9]Anders C Günther, Matteo Bottai, Anna R Schandl,et al.Palmar skin conductance variability and the relation to stimulation, pain and the motor activity assessment scale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J].Critical Care,2013, 51(17): 2-7.
[10]Julian Wiemer,Antje B M ,Paul Pauli.The effects of an unexpected spider stimulus on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and eye movements: an inantinational blindness study[J].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3, 77(2): 155-166.
[11]蔡菁.皮膚電反應信號在情感狀態識別中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2]Ziyu Lu,Ling Chen,Changjun Fan,et al.Physiological Signals Based Fatigue Prediction Model for Motion Sensing Games[J]. Advances in Computer Entertai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2, 7624: 533-536.
[13] Ajay K Banga,Yie W Chien.Iontophoretic delivery of drugs: Fundamentals, development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988, 7(1): 1-24.
[14] Gerald B Kasting, J C Keister.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diffusion theory for a homogeneous membrane to iontophoretic transport through skin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989, 8(3):
195-210.
[15]P M Birchall, G S Claridge.Augmenting-Reducing of th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as a Function of Changes in Skin Conductance Level [J]. Psychophysiology, 1979, 16(5): 482–490.
[16]Sarah J Banks, Jenny Bellerose, Danielle Douglas,et al.Bilateral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to Emotional Faces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2012, 37(3): 145-152.
[17]李盼盼.抑郁個體對情緒聲音的反應偏向[D].重慶:西南大學,2012.
[18],程介士,孫忠漢.電刺激腦干對皮膚電活動的影響[J].生理學報,1966,29(1):26-33.
[關鍵詞] 民辦學院 大學生 消費情況
民辦學院是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而出現的一種新的辦學模式,對于民辦學院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更為突出而直接地影響他們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對其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民辦學院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把握他們生活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理財本領,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民辦學院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與分析
1.調查方法。筆者對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揚州大學廣陵學院、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等民辦學院的多個年級及專業的大學生消費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80份,回收有效問卷545份,回收率 94%。調查內容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生活費主要來源、月消費數量、生活費(除吃飯)主要用途、消費觀念等19個方面,并進行了分等級細化。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還有針對性的進行了個案調查,并根據問卷內容進行了個別訪談。
2.調查結果。第一,經濟不獨立,儲蓄觀念淡薄。調查結果顯示91%的被調查者生活費來源于父母,“通過打工補貼日常開銷”的僅為6%。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民辦學院大學生的經濟能夠獨立的非常少,比起歐美發達國家的同齡人16歲就要經濟獨立來說,差距較為明顯。而當問及對“財商”概念的認識時,很多被調查者表示陌生。當被問及學期末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學生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略有剩余的也想著如何把剩余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的有儲蓄的意識。
第二,消費差距大,出現兩極分化。被調查者中家庭經濟狀況“中等”的占88%,“富有”和“非常富有”僅占12%。但民辦大學生中月消費最高達到6000元以上,最低的只有200元,兩極分化分明。
第三,結構不合理,存在盲目沖動。調查中發現民辦學院大學生真正用于飲食、日常用品等傳統必需品的支出還不到總支出的30%,用于購買書籍的費用占總消費10%以下,而且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購買的是漫畫、時尚雜志等方面書籍。他們的主要消費在同學間的請客應酬、買名牌服裝、買電腦、付手機話費、上網游戲、談戀愛等方面。
第四,追求有誤區,互相攀比露“富”。民辦學院大學生幾乎每人都擁有一樣數碼產品,50%的同學擁有2至3樣的數碼產品,甚至有11%的人擁有4件以上的數碼產品,年級越高普及率也越高。
3.現狀分析。
(1)從眾心理,互相攀比作祟。青年學生的爭強好勝心理反映到消費上,就是追風趕潮、相互攀比,影響校園文化消費的潮流。攀比心理表現在看似相互矛盾,實質是相同的兩個方面:一是“人有我亦應有”的從眾心理。二是獨辟蹊徑的求異心理。喜歡變化花樣,尋求更時興、更完善的東西,以達到身心的滿足。這種心理狀態的存在,使某種時尚滿足了大學生一時審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會產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費再有所變化和創新。
(2)父母溺愛,不能正確引導。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是大學生消費誤區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往往把智力教育看得很重,卻忽視了非智力因素教育。
(3)心理不穩,環境影響嚴重。社會上非主流的享樂主義消費觀,給青年學生的成長帶來了很深的影響,是造成大學生消費觀念偏頗的主要因素之一。民辦學院學生中許多家庭是典型的部分先富起來的家庭,他們的消費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消費觀念不斷受到沖擊,而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處在不成熟的階段,互相攀比的消費心理較為普遍,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的消費觀。
(4)引導不力,學校有待重視。一是在高校缺乏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二是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引導不夠。三是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濃烈。
二、促進民辦學院大學生健康消費的對策與建議
1.教育為主,培養良好消費風氣。基于校園環境對大學生身心巨大的影響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設計有關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專題活動,以大學生良好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促進良好生活作風的形成,進而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鞏固與發展。如開設“消費道德”、“消費常識”等課程,倡導合理消費、適度消費,提倡“量入為出”有計劃地消費。
2.加強引導,增強科學理財本領。理財需要長期的理性積淀,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費文化環境,給予孩子一定的消費自主的同時家長也應注意“家情”的教育,對孩子的消費要求有意識地給予區分,還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務勞動,加強勞動教育,促成孩子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消費觀的形成。
[關鍵詞]校本培訓;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
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
首先,應滿足教師需求,增強培訓的活力。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需求導向的培訓內容。但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學校有多少老師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開展校本培訓之前要充分調查教師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計劃。保證每一次培訓都能適應一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證培訓活動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訓中培養教師,激發參訓的動力。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培訓體會到教育事業的創造性,體會專業成長的快樂。在校本培訓中應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塑造教壇新秀,讓教師在主持培訓、接受培訓的同時看到專業發展的前景,以此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力。
第三,應完善評價制度,提高培訓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訓活動的考察類似于考勤,只要參加就行,參加后只要上交規定的“作業”即可,不管培訓是否取得了實效,教師是否有收獲。這種做法挫傷了教師積極性,使校本培訓失去了吸引力。應讓教師參與到校本培訓的計劃、實施、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培訓活動的主人,并實施參與式管理和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以充分培養教師校本培訓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
[2]時偉.當代教師繼續教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張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71.
[4]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
[5]萬福.校本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5):8.
[8][前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鳴.校本教研實施方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加強和改革教師教育服務基礎教育——教師教育文件、經驗材料匯編[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關鍵詞: 項目教學法;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6-0216-02
項目教學法是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的產物,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習自主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因其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差異而引起教育界的關注并逐步應用于中國高校教育中。本文總結了自2011年“項目教學法在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立項以來,在2010級、2011級學生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的經驗和體會,并對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提出了有益的建議。
一、項目教學法與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教學
項目教學法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的教學內容。項目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其雛形是18世紀歐洲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1918年美國教育家Kilpatrick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報》第19期上發表了《項目教學法在教育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的應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項目教學法的概念,引起教育界的關注和興趣。20世紀70年代項目教學法在歐洲得到推廣,到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理論思潮。
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其學習效果主要通過學生的實踐環節體現出來,學生以課堂所講授的電視節目策劃、拍攝、編輯等理論知識為指導,克服節目制作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最終完成一檔簡單節目的制作。該課程具有的這種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十分適宜項目教學法的開展。自該課題立項以來,我們對該課程進行了綜合化整合和有效的教學改革,運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
二、項目教學法在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中的應用
根據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的教學特點,項目教學法在該課程中的體系建構主要體現在確定項目任務、制定項目計劃、實施項目計劃、評價反饋等四個方面。
(一)確定項目任務
確定項目任務是開展項目教學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在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大綱,綜合教學、實訓條件,提出數個項目類型設想,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具體項目,初步形成項目小組。在確定項目主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教師是教學項目的指導者,在教學項目的選擇上應以課程體系為主要載體,在教學大綱要求的范圍內,選擇那些與實際生活工作聯系緊密的項目,以使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加深對課堂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和所學技能的理解。(2)、兼顧項目的可操作性。項目是通過學生組成的項目小組來完成的,學生是項目教學法的實施主體,教師在制定項目時需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內外部因素、難點、解決問題的途徑、知識能力要求、學生綜合素質等有一定的預見性,例如教師對拍攝設備、拍攝場地、攝制經費、后期編輯這些節目制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分組時合理搭配小組成員,并事先給予足夠的指導。
(二)制定項目計劃
項目小組確定后,各小組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制定項目計劃。在制定項目計劃的過程中應注意:(1)合理的進行分工合作。各小組將項目進行分解,根據小組成員的興趣、愛好、特長、性格將分解任務分配到個人,并選出該小組的負責人,統一協調項目開展中的各類事宜。(2)負責各分解任務的學生制定各自的任務完成計劃,教師對計劃的可行性和預見性困難進行指導。例如在女校精神宣傳短片的拍攝中,由學生推選出一位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同學擔任導演一職,在“導演”的組織下,經過項目成員的集體討論,確定了宣傳短片的形式和內容,并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確定策劃、演員、拍攝、后期制作、后勤人員等,并分別將分解任務布置到個人。
(三)實施項目計劃
該環節是項目教學法實施的一個關鍵環節。在項目的實施中要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主觀能動性,按照項目計劃,分工合作完成項目內容,做到既有明確的分解項目分工,同時又具有協作精神,顧全大局的完成各項工作。在女校精神宣傳短片的拍攝中,“導演”組織組員按事先寫好的臺本進行拍攝,同時負責策劃、后期、后勤的成員均全部到現場配合拍攝。通過創建電視節目制作的真實工作環境,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項目計劃實施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可以概括為指導、監督和緊急援助。(1)指導。教師在項目中所起到的指導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提供方向性和框架性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明確完成項目的意義及在項目中應當學習掌握哪些技能。二是方法上的指導。項目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的各種自主學習行為,在實踐中建構知識與能力體系,其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實際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不同的階段給予學生相應的方法指引。三是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在學生職業操守、行為規范、操作規范、硬件和資源使用規范方面給予原則性的指導。由于廣播電視工作具有集體合作性質,教師在教學中更需要強調團隊協作精神。(2)監督。在項目教學中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完成項目的自由度,由學生自主管理項目的進度。但是,面對學生自主、自覺性遠遠未達到理想狀況的實際情況,教師仍需對項目的進展情況進行監督。(3)緊急援助。項目教學使學生獲得了極大的自主性,但面對一個相對復雜的任務的完成,所需要面對的困難也較之課堂講授更為復雜,在一檔節目的制作中,學生需要面對的困難是具體而微的。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遇到超過學生能力范圍之外的困難,教師要加以援手,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同時小組成員均為在校學生,年紀較小且缺乏生活經驗,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合作與溝通中的困難,這些都很容易引起學生心理上和情緒上的波動,教師需在任務的實施過程中疏導學生不良情緒和心理,以便順利完成任務。
(四)評價反饋
項目教學的評價過程采用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師根據學生在項目的計劃、項目的實施階段的完成度、參與度以及所承擔的工作量給予相應的分值。在結果評價階段,采取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結合的方式。首先,由任務小組推選代表對本組的作品進行簡要的介紹和評價,然后教學班同學之間相互評價。互相促進,共同提高,最后教師對作品進行點評,指出作品的特點和可改進之處,并在教學班中推選出優秀作品。在教師點評的過程中,應以鼓勵學生為主。
三、使用項目教學法進行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教學的優勢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種灌輸―記憶式的、帶有很強機械性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雖然有方便教師備課、容易調整教學的節奏和內容、具有一定的規模效益的特點,但是學生在教學中是被動接受的客體,不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也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看成一個統一整體進行授課,不重視學生的個性、情感、興趣愛好。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項目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提倡對學生主體性和探究性的培養,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在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這類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中,能夠凸顯出一定的優勢。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自主性
項目教學法著重培養的能力之一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對于藝術類學生而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自主性相對較差,更喜歡形式靈活、富于參與性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很好的彌補了傳統課堂講授的缺點。將傳統的課堂講授與項目教學法結合起來組織教學,理論部分用課堂講授方式,實踐環節則采用項目教學法,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動靜相宜、相得益彰。
項目的實施過程給學生創建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體,從選題、調研、收集資料、作品的拍攝、剪輯都是學生自主決斷的過程,學生通過完成作品,獲得了對自己的肯定,實施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二)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促進作用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它們對學習活動起著啟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項目教學法通過由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項目,使其具有明確、具體的學習目的。由興趣使然,她們也會積極參與到項目完成的過程中,積極解決節目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成功解決問題完成節目后所帶來的成就感,又能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樂趣和動力,各種非智力因素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發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
(三)提高學生就業核心能力
項目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工作環境,在項目教學法中學生獲得了與實際工作中相差無異的工作經驗,提高了學生就業的核心能力,尤其對于影視類專業的學生而言,通過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所獲得的策劃、拍攝、編輯的實際感受和經驗,將極大的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熟練程度,對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同時,項目教學法也訓練了學生的合作和溝通能力。電視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一檔節目的完成需要多工種的配合,導演、攝像、燈光、編導、主持人等缺一不可。在項目教學的過程中許多工作需要小組協同工作,要求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給學生創造了真實的合作環境,使學生能夠體驗課堂教學以外的多維互動式合作學習,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生參與團隊合作的實踐、工作提供了基礎。
(四)培養了學生的項目管理能力
在開展項目教學時,學生需要調動各種資源完成所分配的任務,同時參與項目進度、項目質量的監控,通過參與項目的過程,加強了項目管理的意識,并在項目中學習項目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培養了學生的項目管理能力。
四、結語
在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過程中應用項目教學法,使得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它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通過實踐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當然,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的實踐部分也不是孤立進行的,需要與講授法、案例教學法、體驗教學法等其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結合起來,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2011年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教學法在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湘教通[2011]315號。
參考文獻:
[1]楊文明.高職項目教學理論與行動研究.科學出版社,2008年2月.
[2]何瑩瑩.項目教學法在播音主持教學中的探討和研究.才智,201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