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22: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競爭力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8-0018-03
海南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有著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在旅游業、熱帶農業和油氣資源開發產業方面競爭優勢突出。自1989年建省辦特區以來,海南積極融入世界競爭與合作,不斷擴大開放程度,實現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重大轉變。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新型工業省雛形日益形成,熱帶高效農業基地不斷壯大。生態省建設成效顯著,已成為國內旅游度假勝地,并著力于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新型市場體系初步形成,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直至2010年全省GDP總量由1989年的91.32億元躍升至1052.43億元(數據為剔除通貨膨脹率后的GDP平減指數),約是建省初期的11.5倍,經濟與社會發展迅猛。
廣東省是我國區域關聯度最強的地區之一。毗鄰香港、澳門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自從經濟特區設立以來,廣東省在金融財政事務、對外貿易投資、商業流通、物資調配、勞動制度和價格等方面擁有更廣泛的自,在產出和外匯收入上,也比其他省份占有更大份額;各項體制的率先改革使得作為經濟特區的廣東在金融投資、價格、勞動工資、社會保險等方面的體制得到不斷完善,教、科、文、衛事業得到明顯促進。高速的經濟增長也讓廣東經濟尤其是工業占全國經濟的比重不斷上升,2012廣東省全省GDP總量達57067.92萬億元,總量繼續居全國首位,具有明顯優勢地位。
從兩省懸殊的GDP看來,較之廣東,海南仍是“欠發達地區”。比較二者的經濟發展模式和途徑發現,兩地的較大差距主要由兩省資源稟賦、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運行機制、經濟發展初期對發展工業的類型重視程度、經濟定位以及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的較大不同所致。
1 兩省資源稟賦不同
海南省土地面積35354平方千米,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42.5%,人均土地約0.47公頃。地處熱帶邊緣,熱帶季風氣候使得海南冬季溫暖,升溫快,全年無霜凍,水稻一年三熟,是發展熱帶農業的理想基地。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是海南的三大河流,集水面積均超過3000平方千米,水庫面積5.6萬公頃。海南省不僅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其礦產資源也較為豐富,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等。另外環島沿海有不同類型濱海風光,有山丘有熱帶原始森林,有頗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文化,具有獨特的旅游觀光價值。除物質資源外,人力資源以及文化政策方面兩省也有所不同。截至2010年,海南省人口數量為867萬。擁有普通中學100多所,高校數量15所。海南省還積極推出五項政策著力培養符合國際旅游島建設規劃、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發展具有較大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園區、示范基地和文化主題公園以及在海南舉辦的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大型文化活動、體育賽事等文化產業,優先保證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用地。而廣東省全省面積17.98萬平方千米,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內陸,南鄰南海、珠江三角洲,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海岸線長,海洋資源豐富。全省已找到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以及水汽礦產共148種。水資源較為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澇,冬春常干旱。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入,水質性缺水威脅加劇。廣東是大陸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動植物種類繁多,并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此外廣東還積極開展對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重視對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除以上自然資源外,廣東還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省內有高校121所,科研機構眾多,是各類型人才的聚集地。因此結合兩省GDP數據和以上對兩省的資源對比可以看出,廣東資本利用率高,市場體系相對發達,市場引導下的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體系良好,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良好的彌補作用。
2 改革開放初期,兩省經濟運行機制不同
廣東省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在黨的后啟動的,與計劃經濟時代的僵化體制造成的長期落后的經濟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階段,廣東省以發展商品經濟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思想,隨著廣東繼續擴大對外開放,1989年起工業已開始成為廣東的支柱產業。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協定后,更加擴大了廣東在海外市場發展的機遇,新興的經濟體制不斷取代著原本落后陳舊的經濟體制,廣東省積極抓住我國加入世貿協定的新機遇,實行“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對外經濟貿易持續發展,使得出口商品結構得到優化,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貿易健康發展,多元化出口市場的格局初步形成。境外加工貿易、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進一步拓展。與港澳臺經貿合作再上新臺階,其經濟制度不斷完善,抗危機性也在不斷加強。截至2006年,廣東省人均GDP翻了一番,廣東省已步入高速發展階段,開始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社會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同時,網絡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2006年12月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利潤總額達365.2億元。30多年經濟體制改革成就顯著,但同時諸如對外依賴程度加深之類的問題也日益明顯,2008年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130%,調整不合理的生產結構促使廣東率先進入工業轉型期。而海南自1988年建省以來,過度依賴旅游業發展經濟,忽略工業發展,造成工業發展短板。加之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經濟”以及接踵而至的金融信用危機等使海南經濟陷入困境之中,但是缺乏產業支撐和最終消費需求的房地產熱使得海南經濟增長率跌入全國倒數。1996年海南提出“一省兩地”發展戰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我國新興工業省和熱帶高效農業基地、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海南經濟由此開始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其中第三產業貢獻率最大,第一產業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勞動力對經濟的增長貢獻較大,說明海南不僅產業格局還處于較低的階段而且經濟受勞動力因素影響仍然較大。相對全國而言,海南省是人才欠發達的地區,人才資源匱乏、創新能力低,也是造成海南科技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第一產業專業技術人員比重低,與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的產業布局不相適應,支柱產業的高層次人才短缺,制約著海南工業結構的調整。
3 經濟發展初期,對發展工業的類型重視程度不同
海南建省較晚,經濟總量低,工業基礎薄弱。建省初期,海南更加著眼于生態旅游產業的大力發展,短期消費產業的發展使得投資紛紛涌入,短期經濟迅速繁榮,長期來看造成了海南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的局面,外來投資力度大大降低。但隨著一些工業省份的迅速崛起,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顯現,海南在發展消耗少量資源的綠色工業方面具備一定條件。而廣東積極發展“三來一補”和輕工業,同時不斷加大資金和技術密集型重工業項目的投資和布局力度,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廣東將刺激經濟的資金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重化工業、民生工程,日益突出了工業程度適度重型。近年來,廣東的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收效甚好。這也為廣東日后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4 兩省對外向型經濟定位不同
海南省在旅游方面的優勢十分突出,但由于開辟為特區時間較短,發展外向型經濟起點低,經濟的外向型發展存在較大障礙。近幾年雖有所努力,對外貿易發展緩慢的局面有所改善,但外資企業數量仍然較少,對外資的利用力度仍顯不夠,對外貿易發展依舊緩慢,海南經濟進步陷入困境。與海南相比,廣東選擇了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道路,積極發揮自身各方面優勢,深化粗加工貿易,并把對外開放區域由經濟特區逐漸向沿海開放城市、珠江三角洲及山區推進,形成多層次開放格局。外貿主體以外資企業為主力軍,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外貿出口連續十多年來一直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1/3以上。
5 兩省產業結構不同
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的比重比第一和第三產業比重高是海南非常獨特的產業結構。從海南的自然條件看,作為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島,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和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也不斷變化,趨向于產業高級化,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而廣州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第二、第三產業在調整中快速發展。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直接影響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就業結構不斷趨于合理,促進了廣東經濟顯著增長,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比重持續降低,在第二、第三產業持續上升。隨著耕地的減少,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其從業人員比重直線下降,從農業中退出的勞動力大部分進入第二、第三產業,而且不同經濟所有制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2004年年末私營企業、港澳臺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法人單位共236530個,占全部投資主體的54.4%,廣東的產業環境正在不斷優化,各種經濟類型的企業紛紛在廣東投資、發展。直至目前,制造業仍是廣東經濟發展的基礎,而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廣東經濟支柱,民營經濟在廣東產業結構優化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就廣東省目前的情形來看,首先產業結構比重仍是“二三一”,仍處于工業化中期。為適應廣東飛速發展的經濟,必須升級優化產業結構,達到“三二一”比重分布;其次高新技術產業大多從事低端產品的加工裝配,產品附加值低,支柱產業缺乏核心技術,處于產業鏈低端。
從更大的區域來看,實現瓊粵融合發展,對提升整體經濟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5.1 優勢資源互補
分析對比之后不難看出,瓊粵兩區域間雖然存在諸多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等方面的不同,但經濟互補性較強,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通過區域間的協作,大力實施兩地人才互補戰略。拓寬人才渠道,促進人才流動,鼓勵企業、團體等積極對外交流、辦學培養人才,提高高校教育質量,加快人才市場培育和信息流通,適時儲備人才。加強兩地協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加快工業化步伐,提升兩地整體競爭力以實現兩地共同繁榮,最終帶動全國經濟發展。海南省勞動力充裕,配套設施較為完善,但遠離內陸省份,雖擁有一定的自然資源,但從全球范圍來看其優勢不夠突出,旅游業尚待大力開發,促使其形成支柱型產業。廣東具有臨近海南,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市場廣闊,政策優惠,外向型的經濟道路使得其貿易環境不斷優化,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較強,加之本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需要,兩區域在經濟發展的各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實施區域經濟合作,既有利于廣東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加速產業結構優化轉型,也有利于海南第一、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5.2 建立瓊粵兩地共同發展協作機制
建立健全兩地協同發展機制,相互協作由點到線到面完善各方面政策法規,盡快建立瓊粵兩地共同協作發展機制,關乎瓊粵兩地經濟結構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規范行政體制,形成統一協調的行政意志,至關重要。廣東應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動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研究開發、風險承擔、應用收益的主體,建立健全自主創新體系和機制。加強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瓊粵合作奠定良好的保障。加快海南與廣東人才、信息、技術、資本等方面的流動,促進兩地共同發展。
5.3 核心技術
大力鞏固核心技術,創新高新技術,加強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促進廣東省工業轉型和工業結構升級,加快勞動密集型工業向內地轉移;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促進瓊粵協作。發展綠色生態的國際旅游島與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潔工業并非對立關系,二者是可以做到相互促進和諧共存的。因此,海南應積極創新發展清潔工業,減少物料消耗,同時實現廢物減料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推進兩地共同發展。
5.4 加快兩地融合速度,著力培養特色產業
以優勢產業為核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配套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突出特色產業,樹立品牌效應,促進與其他產業,如旅游業的融合,最終實現利益聯動。
當前世界產業發展集群化趨勢日益明顯,產業集群已成為產業升級的客觀要求。如何發展產業集群,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一個地區產業綜合競爭優勢,集中反映為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強弱。一個地區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是產業集群,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是發展壯大一個地區產業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市紡織、建材、林竹等產業已有相當的規模,也具備產業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過產業集群發展戰略,加快紡織、建材、林竹等產業的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產業集群的內涵及特征 產業集群的內涵,是指同一產業的企業以及該產業的相關產業和支持新產業的企業,在相對狹小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對象,包括處于產業鏈上下游的供應商、研究機構、金融機構、行業協會以及配套的其它中介組織。產業集群并非大量企業的簡單聚集,是在一個相對狹小區域內,通過某個附加值的生產鏈而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企業網絡。國內外產業集群現象大量存在,如在廣東東莞聚集了一批計算機生產加工企業,計算機整機所需的95%以上零部件均可在方圓5公里范圍內的生產企業獲得。 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具體表現在:一是具有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協同環境。集群內的單個企業沒有較大的市場影響力,但所有的企業都按專業化原則構建核心競爭力,將這些核心競爭力進行整合后,就形成了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協同環境。二是企業間關聯性高。集群區內企業,包括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它們不是簡單的集中,而是以某種附加值的生產鏈關聯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共同體。三是區域競爭力強。集群內的企業既分工又協作,既競爭又合作,分工與合作互為條件,促進了整個區域內的服務能力、基礎設施、信息交換、創新精神、市場機制、交通運輸、信用等級等競爭力的提高。四是生產要素流動快。產業化所需要的知識、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因為具備“超流動性”特征。集群區內要素快速流動,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聚集并組合起來,使產業化的效率隨時按照市場的需要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五是中小企業密集。分散經營的組織形式是一個地區主導產業的重要發展模式。中小企業具有需求波動適應性和經營戰略靈活性的特點,比大企業更依賴于這種創新和分散的環境,從而在集群區內形成了中小企業密集現象。六是供應渠道暢通。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夠使得廠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應商的服務;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圖的雇員;及時得到本行業競爭所需要的市場信息;容易獲得配套的產品和服務,從而達到行業信息、買者意向和配套機構與設施的相對集中。 二、我市產業集群的現狀和問題 近幾年來,我市按照依托資源求發展、依托城市求發展、依托大企業求發展的“三個依托”,實現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聯動、國有經濟與非公經濟聯動、地方經濟與駐永企業聯動的“三個聯動”,壯大紡織、林竹、旅游“三個產業”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積極培育區域特色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從而使我市的紡織、林竹、建材三大產業得以快速發展,逐步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據統計,2003年全市共有紡織、建材、林竹企業214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家,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一半以上。紡織、建材、林竹三大產業實現工業產值30.2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6.2%。 ——紡織業。2003年全市紡織業實現產值12.7億元,比增33.6%;年產紗23100噸、布3468萬米,分別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類紡織企業達70家,從業人員6767人,年紗錠生產能力達20萬錠,居全省第五位,各種織布機2247臺,針織機37臺。主要產品有棉紗、滌棉紗、滌綸紗、無紡布、滌綸布、PU革、牛仔布、梭織布及針織布等。擁有福建化纖紡織集團、升匯公司、寶華林公司、興發公司、方圓公司、田龍工貿公司等一批實力較強的紡織企業;京朋紡織、中珂紡織、英漢紡織、錦輝紡織、川龍紡織等一批紡織企業正在籌建之中,預計到2008年全市紡織業產值將超過3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 ——林竹業。2003年全市林竹業實現產值15.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8億元,比增16.1%;年產強化木地板150萬平方米、中纖板12萬立方米、木膠合板3萬立方米、竹地板44萬平方米、竹膠板4萬立方米。目前,全市各類林竹企業106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擁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規模的林竹加工企業,其中永林股份公司為全國首家以森工資源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隨著我市的“兩個百萬畝”(百萬畝速生豐產林基地和百萬畝毛竹林基地)和“兩個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產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產中心)的建設,預計到2008年全市林竹總產值將超過30億元,年產中纖板50萬立方米、強化木地板500萬平方米、竹地板150萬平方米。 ——建材業。2003年全市建材工業實現產值8.7億元,比增12.3%;年產水泥336萬噸,商品熟料62萬噸。目前,我市建材工業主要以水泥生產企業為主,共有水泥企業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為上市公司,水泥企業從業人員6630人。去年來,我市按照上大擠小,整合提升水泥工業水平的思路,加大旋窯水泥建設力度。兩個年產100萬噸水泥的謀誠旋窯水泥和金銀湖新旋窯水泥已相繼動工興建,年產150萬噸水泥的柯埔水泥磨粉廠和年產200萬噸安砂旋窯水泥正在做前期工作,預計到2008年全市旋窯水泥生產能力將超過500萬噸,建材工業產值20億元以上。 由于我市產業集群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一)產業集聚程度較低。具體表現為:一是企業在空間布局較為分散。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許多鄉鎮在創辦企業時遵循的仍然是“就地辦廠”、“離土不離鄉”的布局原則,使企業在地理空間上處于離散狀態。如我市紡織產業只有20多家紡織企業布局在尼葛高新技術開發區及其周圍,其它大量的紡織企業都分布于各鄉鎮。二是企業間產業關聯度低。由于各企業間的專業協作差,無法做到資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的情況。如地處我市的福建化纖紡織集團生產的紡織原料不能為我市的紡紗企業所用,主要銷往江漸和我省的沿海地區,而我市的紡紗企業卻從江漸一帶購買原料;三是各產業的產業鏈太短。我市各企業的產品基本都是處于產業鏈的中間產品,終端產品少。四是園區規模太小。我市最大的尼葛園已開發的面積尚不足1000畝,其它園區可想而知,這樣就難以做到企業的大規模聚集。 (二)產業集群發展的生態環境較差。一是政策環境不夠寬松。企業在用地、融資、稅收等方面仍有不少問題,以紡紗企業為例,我市企業稅收約為4元/錠·月,而沿海企業僅為2元/錠·月。過高的稅賦,既制約企業進一步積累做大,又阻礙民間資本再投入。二是中介機構等職能發育不全。我市紡織、建材、林竹等都有自己的行業協會,但是這些行業協會由于行政色彩過濃,所起的作用不大。三是中小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我市在包裝、倉儲、物流、信息、融資擔保等方面的服務企業還相當少,而且服務能力很有限,如我市僅有的一家擔保公司注冊資金只有362萬元,僅能提供總額為1810萬元的擔保額度。四是市場服務體系不配套。 (三)企業整體競爭力較弱。一是能夠牽動整個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少。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資本薄弱、人才缺乏、經營粗放、抗風險能力低。二是技術裝備水平低。許多企業主要生產設備大部分為中低檔設備或已近淘汰的設備,如整個水泥行業目前只有一條日產1600噸新型干法旋窯生產線,其它皆為已近淘汰的立窯或半干法旋窯生產線。三是企業產品比較單一、檔次低。雖有一定的銷售市場,但多數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無優勢而言。四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中間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大多數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應用、市場開拓、市場預測等方面工作比較薄弱,只求產量而忽視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產品大路貨多、仿制品多;五是品牌意識不強。全市只有“雙輪”牌聚乙烯醇、“雙輪”牌短纖、“雙輪”版絳綸長絲、“寶華林”牌無紡布,“永林藍豹”強化復合地板、“企鵝”牌木質膠合板、“建福”牌水泥、“一支花”尿素等9個省級名牌產品。 三、加快發展產業集群的對策和建議 1.與時俱進,整合資源,調整好各類園區的發展規劃。沒有與時俱進的規劃,就不可能有產業的持續發展。要正確估價##在全省經濟乃至全國經濟價值鏈中的作用,要以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根據##支柱產業的發展要求,調整好各類園區的發展規劃。并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有利于”:一是要圍繞國內外市場需求,有利于構筑本區域的產業體系;二是要改善投資環境,通過企業聚集,帶動技術、產品和服務等的配套,有利于形成具備一定發展規模的產業鏈;三是要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產業,實施品牌戰略;四是要有利于形成比較優勢明顯、具備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與周邊地區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態勢。尼葛高新技術園區等##北部的園區著重發展紡織工業,曹遠、大湖鄉鎮工業小區等##西北部的園區著重發展建材工業,吉山和洪田鄉鎮工業小區等##西南部的園區著重發展林產工業,桃源洞、天寶巖、安貞堡等##東部地帶著重發展旅游產業。要加快速度做大我市各類園區特別是尼葛高新工業園區的規模,引導布局分散的中小企業逐步集中到專業園區,加快生產要素的集聚。 2.政府調控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改善產業集群形成的環境。要加強宏觀調控,強化政策干預力度,制止產業發展資源的進一步分散化趨勢,以非均衡的市場化手段為主推動產業基地的形成與發展。通過篩選和規劃,確定一批高成長性的項目,從資金、用地、政策和服務等多方面重點扶持,創造產業鏈上下配套的產業環境。我市紡織業目前已經具備產業鏈條化的條件,要積極開發紡織后續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力爭突破服裝加工。實施品牌戰略,加快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和各類產業集群。強化市場運作力度,產業集群是環境的造化和市場的產物,并不是人為造成的,它還需要利用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培育壯大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3.圍繞大企業進行配套,加快中小企業向集聚式方向發展。產業集群在發展初期往往依賴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圍繞大公司配套是區域主導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要鼓勵大企業將關聯的中小企業納入整體發展體系中。大企業要對為其配套的小企業給予技術、信息、資金、市場網絡等支持,使小企業在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競爭中得到穩定發展。我市紡織工業要充分發揮福建紡織化纖集團、升匯公司、寶華林公司、田龍工貿公司等龍頭企業的作用,建材工業要以福建水泥股份公司為龍頭,林產工業要以永林股份為龍頭,機械工業要圍繞##機械廠、##軸承公司作好配套工作。
4.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改善產業集群環境。從企業集群到產業集群的過程,就是從資源投入的增加轉向對現有的資源運用能力進行整合的過程。要想達到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協同效應,需要與產業集群活動相關的各種中介自律機構,特別的行業協會的服務和協調。為適應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要通過紡織、建材、林竹等行業協會,統一規范、統一價格,反對不正當競爭等,不斷解決自身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改善產業集群的生態環境,提高整個區域的產業集群競爭能力。 5.加快融資步伐,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發展產業集群需要大量的資金。要千方百計,利用各種形式、各種渠道籌集資金。要面向國內外招商引資,實現融資多元化,特別要利用好永林股份上市公司資源,加快發展林竹產業集群。要放寬眼界參與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好沿海企業、轉移上下游產業的機會,圍繞主導產業,選好項目,“重拳”出擊,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入駐本地,形成區域產業集群的新優勢。 作者為##市人民政府市長
大力培育產業集群 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浙江省 創業資本
一、引言
在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中,創新對一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要。當今發達國家實踐表明,創新決定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方式,對社會經濟的增長有著任何其他因素難以比擬的優勢。而創新的很大程度依賴于創業投資。浙江省的目前共有34家左右創投機構,注冊資本總額為28億元,管理資本超過53億。創投在浙江省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諸如政策法規的問題。
二、浙江省在創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創業投資起源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現已走上了平穩發展的道路。然而,在浙江省創業投資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
世界各國政府為了扶植本國科技企業發展,都積極采取了法律、政策方面的措施。如美國1958年就通過了“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隨后又通過了“參與證券計劃”。又如以色列,2001年政府規定對進入本國的風險投資公司轉讓獲得的資本稅率實行豁免。這些舉措大大地促進了本土的創投發展。
目前,我國的風險投資公司大多是按照《公司法》采取公司制建成。在所得稅上,稅率為33%而在高科技園區一般是15%。因此稅率太高,不利于創投事業發展。不僅如此,還存在著雙重納稅的情況。再加上浙江省已出臺文件中提到的一些優惠措施,由于沒有相應的實施細則,這些都挫傷了風險投資機構的積極性,因而需要政府進一步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
2.創業資本來源渠道不夠廣泛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創業投資架構能否真正建立起來與渠道的來源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在歐洲創業資本來源有政府、個人、公司、外資、退休基金、保險基金及學術團體等等。目前,雖然浙江省的創業資本來源渠道高于國內平均水平,但明顯低于發達地區。例如:金融機構在歐洲所占的比重高達33.7%,而浙江省只有12.92%,這當然與目前中國尚未放開保險基金和退休基金進入創業資本市場有關。所以今后如何逐步放開基金進入創投市場是政府的一個工作重點。
3.創業投資信用環境不理想
創業投資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環境而且需要諸如法律、政策、信用等軟環境。2002年提出打造信用浙江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整體狀況不容樂觀。2004年12月,浙江省工商局宣布262家企業“信用破產”。幾天后,杭州市也公布了8000余家“信用破產”的企業名單。一個欠完善的信用環境客觀上阻礙了創投事業的發展,容易引發了很多問題。如投資方承諾投資多少,但是實際最后的資金卻不足,甚至抽走資金;技術方把技術許諾好幾個“婆家”等等。因此,改善信用環境已成了當前刻不容緩任務。
三、提升浙江省創業投資的對策建議
由于目前浙江省創業投資發展存在政策、行業、市場、企業等諸多方面的不利條件,阻礙了創業投資事業的正常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1.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一國的創投發達與否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完善的法律政策體系。針對目前我國財稅體制尚不健全,一個稅收法律的出臺要考慮諸多因素,難以短時間內對創業投資機構起到促進的作用。浙江省可以采用財政補貼的方式。可以為投資機構的每項投資配上一定比例的政府出資,但盈利歸投資機構所有。也可以用財政補貼企業部分納稅支出。通過這一財政措施可以部分解決雙重征稅問題,有效地調動其積極性。此外,也可以有意識的把采購政策向創投企業投資的科技企業傾斜,側面支持創投事業。
2.優化資金來源聚道
目前,浙江省創業資本中,國內企業及社會資金占42.59%,外資占23.86%,金融機構的資金占12.92%,政府資金占9.3%。因此,一方面可以考慮讓一些社會基金如養老金、保險金等進入創投市場。另一方面應該拓寬個人出資渠道。浙江省是民間資本高度發達的省份,有很多富有的個人。這從全國富豪排行榜可以看出,前500名有105名是浙江人,占富豪榜總數的20.71%。如此多的個人資產。可以按照市場化運作原則,以適當的方式募集富余資金,設立風險投資基金。
3.營造良好信用環境
關鍵詞:區域經濟;主成分分析;競爭力
重慶市“都市經濟發達圈”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截止2010年底,九大主城區戶籍人口228.14萬,占全市人口的20.54%;土地面積24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0.29%;地區生產總值2986億元,占全省總量的45.73%。對九大主城區的競爭力研究對重慶在十二五期間進行產業調整和布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區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
區域經濟是以區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的經濟單元,區域經濟競爭力反映一個區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為反映重慶市九大主城區經濟競爭力情況,通過對反映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指標的選擇,建立區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模型。
從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中選擇11個指標,它們是:生產總值X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2;工業總產值X3;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X4;外貿依存度X5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6;社會商品零售總額X7;進出口總額X8;實際利用內資X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X10;高技術制造業產值X11。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步驟包括:選擇指標與數據;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對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判定;確定主成分的個數;確定主成分Fi的表達式;主成分與綜合主成分得分并排序。
二、重慶市九大主城區經濟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從2010年重慶市統計年鑒中選擇上述11個指標數據,然后計算相關矩陣的特征值與其貢獻率。因前3個因子的累積貢獻率達到85.971%,提供了原始數據中11個指標所表達的足夠信息,故用其作為主因子來代替原來的11個指標。
根據因子載荷矩陣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原變量X1、X6、X7、X8、X9
X10 的信息,反映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因此可以稱為經濟發展因子 F1 ;第二主成分主要包含原變量 X3、X4的信息,反映產業結構的優化及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作用程度,因此可以稱為產業結構經濟因子F2 ;第三主成分主要包含原變量 X5、11的信息,反映外向經濟的程度,因此可以稱為外向經濟因子F3 。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綜合得分模型:Y=0.1084X1-0.0448X2+0.2330X3-0.0497X4+0.2510X5+0.2936X6+0.0533X7+0.2721X8+0.2688X9+0.1089X10+0.1029X11。計算各個因子得分及總得分,并進行排名,其結果為下表:
F1得分
F2得分
F3得分
總得分
排名
渝北區
3.02
2.00
-0.15
2.11
1
江北區
1.97
0.45
1.99
0.89
2
南岸區
0.20
1.07
-1.83
0.49
3
九龍坡區
1.14
0.12
-1.03
0.44
4
沙坪壩區
0.10
-0.36
0.42
-0.07
5
巴南區
-1.48
0.96
1.08
-0.34
6
渝中區
1.12
-4.57
-0.37
-0.91
7
北碚區
-2.83
0.84
-0.84
-0.98
8
大渡口區
-3.24
-0.50
0.72
-1.58
9
三、結論
在重慶市的九大主城區,把它分為四個檔次。第一檔次的總得分大于1分,為渝北區,它的綜合得分達到了2.11,遙遙領先于第二位的江北區;第二檔次的總得分大于 0 分小于等于1分,包括江北區、南岸區和九3坡區;第三檔次的總得分大于-1分小于等于0分,包括沙坪壩區、巴南區、渝中區和北碚區;第四檔次的總得分大于-2 分小于等于-1分,只有大渡口區。
從以數據看出,第一檔次的渝北區綜合競爭力明顯領先于其它區域,它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都做的很好,在對外經濟方面有待加強,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強招商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第二檔次的江北區在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走在了九大主城區的前列,但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還需提高。南岸區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處在前列,但經濟發展和對外經濟則較弱。第三檔次渝中區比較特別,因為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在商品零售、金融、服務業方面較其它區有明顯優勢,在經濟發展指標中成績斐然,但在產業結構優化指標上表現不足,所以在綜合競爭力上排名就教靠后。處于最后一名的大渡口區,其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進出口額明顯等指標低于其它區域,在各方面都有待加強。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選的11項指標中沒有反應各區域間的軟實力指標。當然,在軟實力方面由于統計和定義上的難度,所以數據也很難收集。
參考文獻
[1] 呂振通,張凌云.SPSS 統計分析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6) .
[關鍵詞]區域物流;區域經濟;協同關系
[中圖分類號]F2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31-0024-02
經濟一體化加劇了地區之間的競爭,也凸顯了現代物流的戰略意義。現代物流系統的形成能促使商品以最優的速度、時間、組合完成由生產到消費的轉移過程,最大限度地節省流通費用。四川省地處西南腹地,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西部資源輸出的重要樞紐,在全國經濟布局和物流產業發展格局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1區域物流能力與區域經濟協同關系分析
區域物流能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區域內物流供給主體通過有效、合理地組織和運用其物流系統內部的各種資源,向區域內物流需求主體提供所需物流服務的綜合體現。綜合來看,區域物流能力包括區域物流服務的供給能力和需求能力。區域物流能力與區域經濟的協同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區域物流競爭力的提升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區域經濟是一種聚集經濟,是人流、商流、資金流等各種生產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規模化生產。物流成為各類產業和消費者之間相互連接的紐帶,缺乏物流作為保障必然會造成區域經濟發展的停滯。提升區域物流競爭力,能提高區域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水平。物流能加強交易各方的溝通與協作,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風險,減少交易費用,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區域物流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達到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向是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漸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高與產業結構演進程度關系密切,區域物流的發展能極大推動這些產業結構的演進進程。物流業實現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促進了商流、資本流、信息流、技術流向高層次產業集聚,容易形成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而這些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同時,物流供應鏈使得供應鏈上所有節點企業形成合理的分工與合作,互利共贏,在此基礎上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有效降低了社會交易成本,推動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1.2區域經濟推動區域物流的發展
區域物流的存在和發展是以區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的,并直接影響著區域物流需求總量、區域物流體系和水平。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國際化大城市必然更加注重國際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國際物流業務的發展。
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區域物流的發展規模。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對物流業的發展要求就越高,越有可能為物流業發展提供比較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優越的物質技術條件。
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促進區域物流的發展。區域中心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中心,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心城市相對于周邊地區會形成一種優勢輻射,不斷擴大商品流通,從而促進該區域物流的發展。
2影響四川省區域物流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川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與中東部發達地區相比較,區域物流能力還相對較弱。影響四川物流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物流經濟發展類
綜合反映了區域物流的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區域經濟狀況對該地區的貨運量有較強的相關性,一般來說,經濟發達可以用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表示,國民生產總值越大,該地區的物流需求就越大。主要包括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第三產業總產值等指標。根據《2013年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四川省2013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26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9256.1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2454元。
2.2生產消費流通類
分別從生產、消費等角度反映了區域物流服務的需求狀況和需求規模,包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總產值、進出口總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批發零售業年末商品庫存總額等相關指標。2013年四川省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554億元,全年進出口總額64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出口額4195億美元,增長9.1%;進口額2264億美元,增長95%。
2.3物流基礎設施類
公路密度、交通運輸、倉儲等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區域內物流發展的基礎設施水平,對該區域物流發展起到基礎性作用,也體現了該地區的物流運營能力。2013年四川省全年公路、鐵路、航空和水路等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24375億噸千米,比上年增長8.1%;鐵路營運里程3518千米;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046千米;內河港口年集裝箱吞吐能力262萬標準箱。
2.4信息服務能力
區域物流能力的提升需要各物流要素的密切配合,以及物流設施設備等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為了實現有效銜接,必須有強有力的信息服務平臺作為支撐。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四川省的通信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2013年四川省全年郵電業務總量7702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郵政業務總量83.3億元,增長15.1%;電信業務總量6869億元,增長108%。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823萬戶。
3四川省區域物流發展建議
3.1構建綜合交通運輸平臺
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的完善和發展關系到現代物流的發展,健全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平臺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滿足各種物流服務系統的需求是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的基本目標之一。必須加強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組合和聯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初步構建區域交通運輸平臺并逐漸完善,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設備,建立現代化物流網絡,在加快綜合交通運輸平臺建設的同時促進現代物流的發展。
3.2通過政策引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快物流的現代化進程
《四川省道路運輸業現代物流“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四川省道路運輸業現代物流“服務一個支撐,加強三個建設、形成三大體系”即支撐四川省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打造以及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西部物流中心的建設;加強道路運輸業物流管理體制和服務體系建設,物流園區、中心及貨運場站建設以及交通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開發建設;形成以成都為中心,以道路運輸網絡主骨架,鏈接四川省各市、州以及周邊重慶、西安、貴陽的多式聯運服務網絡體系和快速、高效的出川通道體系。
3.3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競爭力
四川發展物流,除了打造自己西部物流樞紐地位的同時,還必須生產具有自身競爭力、自身特色的產品。四川企業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的支持,物流發展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步伐協同一致。四川急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整體經濟競爭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恒福建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性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8)
[2]雷勛平,譚艷華,葉松,等安徽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2(2)
[3]郭佟佟,王辰依關于河北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相互作用的實證研究[J].中國市場,2012(49)
[4]王曉輝區域經濟與現代物流發展關系研究[J].物流技術,2013(4)
通常來說,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之間的作用產生的生產綜合體,作為一種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有其特定的結構和功能。由于地理原因,它自己受制于該地區的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該地區的投入資金、勞動密集度、技術程度等相關因素。如今綠色生活、綠色GDP的觀念深入人心,看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效果,不能單純的考察經濟指標的高低,要考慮社會整體效益以及地區性的生態效益。如此組成的區域經濟才是一個較完整的主體。
物流也稱為物流服務業,按產業劃分,屬于第三產業;同時也是一種物流資源產業化形成的綜合性產業,其中有包裝業、倉儲業、配送服務、運輸業等各個行業的資源整合手段。這些在各個產品市場的領域都有運用,包括制造業、農業中的大部分流通業務。特別是在生產類企業還是流通類,都有許多的物流活動或業務。但是真正的物流產業并非如此,而是要將這些物流活動和業務獨立化成為一種經營業務,才能是物流產業。
當前企業規模小,綜合服務能力較差。物流產業需要各個產業之間集聚,從而降低成本,所以它是一個典型的集聚型的產業。不過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各個區域的經濟狀況發展中的物流產業水平都不是很高,通常只是簡單的建立運輸對接、共同包裝、協助配送等基礎上,無法形成有機、有效的統一。所以就出現了一系列的物流活動都是要由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實施執行,沒有具體的分工細化,更談不上高度的專業化操作。這其中也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小物流企業是當前物流業的主體,如此必定加劇內部實施的運轉成本。
二、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
1.物流產業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根據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物流產業具有深入所有行業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產業能夠有效快速培育區域內部重點行業的經濟增長極,通過這種區域內的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最終很好的刺激經濟的增長。據統計數據,2009年美國物流產業規模為9000億美元,占美國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就已經高達9.9%。不僅如此,物流產業的發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動效率,進而減少生產、流通過程中的運營成本,提高經濟單位的運營效率,通過改善物流環境較好的提高區域內企業的競爭力,而且高度專業化、規模化的物流產業涉及到許多行業,具有極強的產業關聯和帶動效應。物流產業對與區域經濟的影響,除了表現在對產業關聯的推動作用,還有助于調整區域經濟結構,良好的物流產業帶動其他產業間的資源流動,降低生產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穩定的適合本區域物流產業發展水平的經濟結構狀況。
2.改善競爭環境,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
物流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高。著名的三力體系已經說明,區域經濟競爭力是由區域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構成,所以如果具有高度專業化和規模化的現代物流產業,就可能會差生巨大的資源聚集效益,從而使得區域經濟得到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一個專業化的物流產業,還可以帶動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區域內各個企業的競爭力。但是這也要求區域內各級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改善物流業的環境,提升客觀條件。
3.區域經濟結構完善,促進物流產業發展
區域經濟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發展的過程,愈加完善的區域經濟也就會有競爭力不斷提升的效果,讓區域內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是市場機制。一個地區的區域經濟結構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目標和發展水平。通常情況下,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依靠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以第一產業為主,那么該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主要也依靠農業和原材料為主。目標產品也是農產品、工業原料。就像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就是如此。那么如果該區域的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和高新產業是主要產業。該區域物流產業的產品和結構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特點就是更多的為小批量、多批次,對物流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要求也比較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就是這樣的情況。在競爭激烈并且要求高的環境下,促進物流產業的發展是必然,物流的服務水平也隨之提高,這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我國東西部物流水平的差距。
4.規模擴大,促進物流產業發展
與金融、旅游等第三產業有著相同特點的物流產業,它是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當地的經濟水平。地區的市場繁榮也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有直接關系,市場的活躍程度依靠于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發展速度快可以讓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將商品流通規模擴大;相輔相成,活躍市場后也會增加對物流服務的需求,擴大市場規模;為物流產業提供良好的條件,形成良性循環的經濟效應。
三、兩者協調發展的建議
物流產業作為一種是融合運輸、倉儲、貨代、流通加工等在內的新興復合型產業,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和提升區域競爭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1.充分考慮各區域的基礎、資源和特色
各區域在發展物流產業時必須充分考慮區域的基礎條件,以及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結合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以及本區域的發展規劃來確定物流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同時,各區域在制定物流產業發展規劃時一定要與國家的政策及當地的總體發展規劃相協調,有計劃、有步驟的加以實施,以非均衡發展為途徑實現均衡發展。除此之外,還要明確區域資源和特色,如東部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應著重發展制造業物流,同時協同發展港航物流和商貿物流等;珠三角的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具有有港口、航空、高速公路、鐵路、城際軌道等構成的發達、密集的交通運輸網絡,同時具有家電、紡織、服裝、汽車、高新技術等雄厚的產業基礎,可大力發展汽車物流、家電物流以及港口物流等;中部地區地處我國的經濟腹心,是連接我國東部和西部的重要橋梁以及南北方的過渡地帶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煤炭和水電資源也較為豐富,要充分發揮其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糧食物流及煤炭物流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推動制造業與物流產業的聯動發展,不斷提升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形成與東部物流區域的有機銜接。
2.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制度建設
物流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復合性產業,涉及政府多個部門,因此,要加強政府在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環境維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須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深化各區域物流管理體制改革,打破行業壟斷,消除地區封鎖,克服物流產業條塊分割、職責不明確的問題;同時在原有各省區物流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的基礎上,醞釀成立省級權威性的物流產業管理機構,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各省區物流產業發展中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通過政策引導、改進管理、強化服務功能,為物流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建立一個統一的物流管理部門或機構,設立一個山交通、鐵道、民航、郵政、工商、稅務等政府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以及相關行業協會參加的綜合協調機構,弱化部門利益,改變行業管理政策理念,從全局出發,統一領導和協調物流發展工作。
3.完善物流產業標準體系
物流產業的標準化建設,可以提高物流交易活動的可控性、便利性,降低物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物流產業標準體系建設主要包括物流內部設施、機械裝備和專用工具等技術標準的建設,裝卸、倉儲、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作業標準的建設,以及物流信息標準的建設等完善中部地區物流標準體系,要鼓勵工商企業、物流企業、行業協會和相關政府部門采用標準化的物流計量、貨物分類和成本分析方法,采用標準化的物流設備設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統和作業流程等,同時,物流服務的便利性也越來越成為一項對物流評價的重要標準,提升便利性和可控性是必不可少的。理論研究方面要加強標準化的研究,比如:標準術語、集裝箱標準化、服務流程和統計標準。對于物流本身也要有標準話要求,像物流企業分類、物理管理績效、技術標準體系。部地區應以物流標準化建設為信托,在中西部地區則是要完善中部地區物流產業發展環境,促進物流產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生龍,胡鞍鋼. 交通基礎設施與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J]. 經濟研究. 2011(03)
[2]藍必華. 物流產業對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影響分析[J]. 南方論刊. 2009(09)
[3]張紅波,彭焱. 現代物流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 2009(01)
品牌是區域經濟的主要競爭力因素
有人曾說過,如果一夜之間麥當勞全部被燒毀,仍會有人花900億美元買下它的商標。這絕非聳人之言。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品牌特別是知名品牌正日益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因素。調查表明,目前國內20%的強勢品牌占有的市場份額達到80%,而80%的弱勢品牌卻僅分到20%的市場份額。因而,對于企業來講,是否擁有知名品牌已成為其能否決勝國際市場的重要因素。同樣,對于一個地區而言,其品牌知名度的大少、知名品牌的多少,都直接顯示著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強弱。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品牌業已成為區域經濟強弱的代言人。
我們xxx鎮是紹興縣經濟強鎮,2002年綜合經濟實力在浙江省百強鎮鄉鎮中位居第五,全鎮共有企業350余家,其中國家大型企業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縣50強企業7家,行業主要涉及印染、金銀飾品、人造制革、紡織、家私、熱電和羽絨七大門類,經過幾年努力,日月集團的“明牌”首飾、無名集團的“金皇后”、花為媒集團的“花為媒”、縣第二羽絨廠的“斗寒”四只商標被認定為省著名商標,富強集團的富強牌服飾面料,富得利木業的富得利牌實木榫接地板被評為浙江名牌產品。
為支持企業積極創立自己的品牌,鎮黨委政府從各個方面對企業給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一是及時引導。對鎮內企業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評估,篩選出基本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動員、指導。二是政策激勵。若鎮內企業“當年被認定為全國馳名商標的獎1萬元,省著名商標的獎5000元,市著名商標的獎2000元。”“當年被認定為國家級名牌產品的獎1萬元,省級名牌產品的獎5000元,市級名牌產品的獎2000元”;“凡使用境外自有商標的商品,并出口到注冊國的,一次性獎勵人民幣3000元”。三是提供服務。安排專門人員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代辦手續,跟蹤服務。
面對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xxx鎮要想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必須要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和廣闊的視野,腳踏實地、持之不懈地做好品牌這篇文章。只有創立了品牌,企業才能不斷做強做大,xxx的區域經濟才能不斷地向更高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