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金融危機定義

金融危機定義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0 16:01: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定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金融危機定義

篇(1)

關鍵詞:金融系統性風險 金融危機 金融穩定 內在聯系

一、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內涵

系統性風險的研究(Masson,1999等)起源于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又以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分水嶺,前者對系統性風險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傳染性和金融脆弱性(Dungey et al.,2007等)。Rampini(1999)將系統性風險定義為銀行違約的相關性。系統性風險可從狹義和廣義理解。狹義的核心在于傳染性,廣義在狹義的基礎上還包括了同時逆向、廣泛地影響許多金融機構或市場的系統沖擊(system shocks)。廣義系統性風險并不強調導致金融系統性整體功能喪失的原因,而狹義系統性風險則突出強調了整個金融系統中的個別或幾個金融機構的失敗所產生的負外部性對整個金融系統功能的影響(包全勇,2005)。

2008年金融危機后,FSB,IMF&BIS(2009)把系統性風險定義為金融系統的整體或部分減值而產生的、可能給實體經濟造成潛在負面經濟后果的金融行業崩潰的風險。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對系統性風險的界定主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系統性風險是對整個系統功能的影響,而不是單個機構,它會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以及宏觀經濟的穩定。第二,系統性風險使不相關的第三方也卷入其中,并付出一定的代價。第三,系統性風險具有較為明顯的傳染性和放大效應,個別風險如果不加防范最終可能升級為系統性風險,破壞金融穩定,引發金融危機。

二、金融穩定的內涵

金融穩定是金融市場所呈現的一種平和的狀態。大多數作者發現定義金融不穩定比定義金融穩定方便的多(劉郁蔥,2011),理解了金融不穩定就可以從反面來理解金融穩定。金融不穩定假說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Veblan)提出的,而明斯基則做了系統闡述,他認為金融不穩定使得金融機構經歷周期性的危機和破產傾向。吳念魯等(2005)認為金融穩定包括幣值、資金借貸信用關系和秩序、資產價格、匯率等的穩定及金融體系內部各系統協調等內容。

三、金融危機的內涵

(一)金融危機的內涵。學者們(徐璐,2007;吳念魯,2005;石俊志,2001;霍再強,2004等)對金融危機引用較多的定義包括以下三種觀點:

1.《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對金融危機的定義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這一定義強調了金融危機是金融狀況有突發的、迅速的惡化。

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金融危機的界定。金融危機是對金融市場的嚴重破壞,其損害了市場有效功能的發揮,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3.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1998)認為,金融危機是金融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使金融市場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不能將資金輸送給擁有最佳投資機會的資金需求者的一種狀態。

我們認為,即金融危機是泡沫經濟超出系統承受能力,也就是金融系統性風險達到極值時,金融穩定狀態被打破的一種狀態。

四、金融系統性風險、金融穩定與金融危機的內在聯系

金融穩定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保障,而金融風險(主要是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危機卻是破壞金融穩定的潛在威脅,對他們之間的關系學術界的研究也較為豐富。

(一)金融穩定與金融危機

兩者描述的都是金融系統呈現的一種狀態。關于金融穩定,前文在介紹其內涵時也指出了金融不穩定的學說,金融不穩定是金融穩定的對立面,在理解金融穩定與金融危機的關系時也可從金融不穩定狀態說起。金融不穩定與金融危機屬于金融體系發展的不同階段,金融不穩定屬于前期階段,如果在前期進行較好較及時的金融監管,使金融不穩定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那么金融危機在較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吳念魯等,2005)。但是如果忽視對金融不穩定的監管或者防范不及時,金融不穩定積累到一定程度,金融危機就爆發了,而其中關鍵性的變量就是系統性風險。

(二)系統性風險與金融危機

張曉初(2010)認為,系統性風險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表現為一個連續變量,而金融危機就是系統性風險不斷累積到達一定程度超過臨界值的爆發狀態。

那么系統性風險轉為金融危機到底經過了怎樣發酵、升級的過程呢?張曉樸(2010)給出了系統性風險典型的演進過程,初期經濟主體對盈利預期樂觀,偏好風險,加大投資,風險擴大,債務壓力加大,系統性風險也不斷升級。不斷升級的系統性風險在擴散過程中使得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價值大大縮水,正常的融資渠道也受阻,再加上緊盯市價的交易規則,就會形成價格下跌、市值縮水、拋售、價格再跌的惡性循環,投資者心理恐慌更加劇和擴散了這種循環,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關于系統性風險的傳導,溫博慧、柳欣(2009)等發現對金融系統性風險產生原因的各種解釋可被統一歸結為資產價格波動。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金融風險積累是轉化為金融危機的前提,而金融危機是金融風險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其中突發事件往往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促使金融風險轉化為金融危機。

(三)三者內在機理

金融系統在起初處在一種比較均衡的狀態,主要表現是貨幣供求金衡、資金借貸關系均衡、資本市場關系均衡、國際收支均衡(石俊志,2001),從而使得整個金融體系處于穩定的狀態。但是由于金融風險的存在,尤其是不可分散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隱藏在金融體系內部,不斷累積,形成泡沫經濟,金融體系出現不穩定。這時的主要表現是,資產價格出現波動、資金流動性吃緊、債務壓力加大、投資者出現信心危機。系統性風險膨脹到極限,這時某一突發事件如金融機構倒閉、貨幣政策改變等都會產生連鎖反應,金融危機就爆發了。

參考文獻:

[1] 石俊志. 金融危機生成機理與防范 [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 霍再強. 現代金融風險管理 [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 米什金. 貨幣金融學 [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 吳念魯,鄖會梅. 對我國金融穩定性的再認識 [J]. 金融研究,2005,(2).

[5] 徐璐. 金融危機形成的理論模型[J] . 金融經濟, 2007, ( 18): 95??96.

[6] 駱鈺,黃孟強,沈謙試. 論金融風險及其防范[J].金融研究,1997,(5).

[7] 張洪濤,段小茜. 金融穩定有關問題研究綜述[J].國際金融研究,2006,(5).

[8] 溫博慧,柳欣. 金融系統性風險產生的原因與傳導機制--基于資產價格波動的研究評述[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6).

[9] 張曉樸. 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 演進、成因與監管[J].國際金融研究,2010,(7).

[10]〔美〕威廉姆斯等. 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

[11] 包全永. 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傳染模型研究 [J]. 金融研究,2005,(8).

[12] 安輝.現代金融危機國際傳導機制及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8).

篇(2)

關鍵詞: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 金融資產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6-043-02

一、引言

2007年8月,由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起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給世界各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在這次危機中,人們紛紛反思災難發生的根源,除了金融過度創新與監管缺乏以外,人們還把矛頭指向了會計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計量,一些金融學家認為公允價值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根據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SFAS157),要求對所有金融工具按照市值計價。由于公允價值計量是在前一公允價值的基礎上計算損益的,當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上升時,投資者便對市場信心大增;相反,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降,企業管理層為了不讓財務報表過于難看,選擇拋售金融資產,從而引起市場恐慌,使得金融資產進入下一輪減值的惡性循環。因此,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不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加劇的因素,以及是否應當對其進行變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公允價值定義及本質

公允價值,亦稱盯市計價,它是金融機構根據當時同一金融產品或相似產品的市場價格作為金融資產的估值入賬的一種會計計量方法。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按照規范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

1.從資產角度上的定義。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理事會(FASB)在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會計》中僅從資產角度定義公允價值,指“自愿的雙方在當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銷售)中購買或出售一項資產的金額。”

2.從資產和負債角度進行的公允價值定義。SFAC7《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中將公允價值的定義擴大到資產和負債的角度,“在自愿的當事人之間進行的現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銷售中,能夠購買(或發生)一項資產(或負債)或售出(或清償)一項資產(或負債)的金額。”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在IAS32《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各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

根據公允價值的定義,學者們普遍認為,公允價值從本質上來說是從市場角度進行的評價,是對資產或負債的價值認定。“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他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①“公允價值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價值的,在市場經濟中,是可以觀察到的、由市場價格機制所決定的市場價格,市場價格是市場交易各方承認和接受的。”{1}“一項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雙方之間進行現行交易,在交易中所達成的資產購買、銷售或負債清償的金額。這就是說,這項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的銷售,交易的金額是公平的,雙方一致同意的。”②由此可見,公允價值的主體是公平有效的市場,而由市場評價反映的市場中各類資產或負債作為客體,其反映的市場價格就是公允價值的表現。公允價值在本質上是對資產或負債市場價值的一種體現和度量,在完全、有效的市場中,公允價值就是資產或負債的內在價值的體現,而不是指某個具體交易的價格。

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原因

與其他會計計量方法相比,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優越性在于它可以反映該企業(主體)的財務報表報告日的價值(市值),而這是以傳統的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財務報表所做不到的。試想一家企業擁有的一塊土地20年前價格是5000萬元,這就是歷史成本,但現在的市場價值是2億元,那么如果還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的話就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真實的資產情況。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大量應用,利率和資產價值穩定這一假定不再成立,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提高,而公允價值恰好可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對相關性會計信息的要求。所謂相關性,就是要求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能幫助信息使用者對過去、現在、未來經濟事項的發生作出預測或是驗證,并且維持或改變之前的決策。“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SFAS133,para.316)。

四、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準則

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產生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使得公允價值成為唯一能夠被認可的計量模式。在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及投資者的推動下,“公允價值”逐漸得到接受,由下表我們可以看到,在2006年以前越是新近頒布的準則公允價值運用程度越高。與歷史成本不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面向現在和未來,人們認為,公允價值會計能讓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其他財務報告使用者更早地獲知金融機構所面臨的財務困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這方面的準則;與此同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于1991年亦開始公允價值對金融工具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的會計準則。截至2004年12月底,FASB共了153份財務會計準則,其中與公允價值有關的會計準則就有60個,2006年FASB的SFAS157號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計量推向了。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SFAS)要求對金融資產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并將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表。這就使得美國金融機構持有的證券化資產,即使沒有出售,沒有已實現虧損,也必須根據最新的消息及市場報價調整相關資產的公允價值,并且計入損益。

這次金融危機暴露了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一大缺陷,就是公允價值在由市場活躍轉為不活躍時,對有關資產應如何定價沒有提供足夠的說明指引。“尤其是在資產市場價值急劇縮水的情況下,如果仍采用以市場價值為基礎的公允價值計量,反映在資產負債表里的金融資產賬面價值也會急劇縮水。”④企業為維護投資者信心,會出售這些市值不斷減少的資產,但這種做法將進一步加劇資產的貶值。這是因為在前期公允價值的基礎上計量下一期的損益,而不是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計量損益,所以當公允價值在高位下調時就增加了人們的恐慌心理,“從而使市場陷入交易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核減資本金――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之中”⑤,正是公允價值的運用,使得其賬面數字螺旋式地減少,企業資產縮水。

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例,假設某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1月份公允價為2000萬元,2月份公允價值下降為1800萬元,其會計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200

如果3月份持續下跌至1200萬元,會計處理:

借:資產減值損失 8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0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600

可見,公允價值對于市場價值下降時企業的資產,尤其是金融資產或衍生產品的價值會造成多么巨大的沖擊。而如果不采用公允值計量,則不論市場價格增加多少,都不影響其賬面價值。

五、金融危機對我國未來使用公允價值的啟示

公允價值計量方式是建立在市場活躍而有秩序的假設基礎上,但本次金融危機表明這一假設并非永遠成立,在非有效市場下,公允價值會計方法可能會得出與長期基本面和所考慮風險不相符的估值,對危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效應。金融危機歸根到底是一個經濟問題,我們不能因為公允價值在這次危機中使用失效就認為它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透過這次金融危機,我們可以看到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確實存在不少缺陷。例如: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受匯率、利率影響較大,在經濟環境不穩定的時候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會加劇企業經營業績的波動;在市場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公允價值的應用使得企業操縱利潤的空間加大;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對于市場不活躍時,有關資產應如何定價沒有提供足夠的說明指引。

公允價值的優越性在于它可以反映資產當前的市場價格,尤其對于金融衍生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能向投資者傳遞高度相關的會計信息。但在這次的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卻成了推波助瀾的幫兇,那么是不是說我們以后就不能采用公允價值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呢?其實任何一種會計計量屬性都有其局限性,人們只能在當前的環境下進行各種權衡之后作出合理的選擇,公允價值也不例外,它的合理運用受到諸多外界條件的影響,例如特定的市場環境、相關風險以及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等。對于公允價值的使用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應利用這次契機去思考如何健全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框架,穩定金融市場,從而促進我國金融資本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注釋:

①盧永華.楊曉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研究.會計研究,2000(4)

②葛家澎.關于會計計量的新屬性――公允價值.上海會計,2001(1)

③熊梨杉.正確看待金融危機背景下公允價值計量.商場現代化,2009(12)

④彭鵬.次貸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的命運.金融法苑.2009(1)

⑤周英.金融危機引發的公允價值之爭及其最新發展趨勢.金融會計,2009(6)

篇(3)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93-01

摘要:為了改變傳統的競爭方式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步,越來越多的企業,甚至中小企業開始重視建立戰略聯盟機制。在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下,許多企業紛紛經歷了一場巨大的金融浩劫。為了穩固市場經濟,中小企業應該改變競爭觀念,要高度重視戰略聯盟的運用,結合自身的情況,采用相應的策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本文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我國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戰略聯盟的意義及內在動機,這對于發展我國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金融危機;戰略聯盟;中小企業

一、全球金融危機背景及特征

1.金融危機產生的背景

美國的金融危機是一個風險積累和爆發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的經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其資本市場更是空前繁榮。2001年,隨著IT泡沫的破滅,美國的經濟逐漸出現衰退。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采取了極具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低利率政策。經過13次降息,至2003年6月25日,美聯儲將聯邦基準利率下調至1%,盡管長期的低利率暫時穩定了經濟,但也帶來了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美聯儲發現資產市場的泡沫現象后進行反向操作,通過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儲備基準利率抬高至5.25%,這又導致了次級貸款,借款人的還款負擔驟然上升,緊接著房價下跌又導致借款人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去,結果貸款違約率迅速上升。受此影響,抵押資產價值嚴重縮水,次級按揭證券的價值也因其高杠桿比率的影響而急速下降,直接導致許多金融機構出現財務危機,甚至面臨破產。2007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這標志了危機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不但使房地產泡沫破滅,而且美國還陷入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

2.金融危機的特征

從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整個發展過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突發性。這次金融危機在完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爆發,給全球金融機構乃至企業帶來了巨大損失;第二,傳染性。這次金融危機從爆發開始,就以飛快的速度波及到多個國家,甚至影響全球,橫向擴散,縱向滲透,帶來的損失與日俱增;第三,持續性。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的金融市場持續動蕩,沒有停止的跡象;第四,不確定性。風險本身就帶有不確定性,而風險過度集中就會使危機爆發。這場金融危機會持續多長時間以及造成的損失究竟有多大,乃至到最后會形成一個什么樣的局面,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第五,影響深遠。這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后果大大超過以往歷次的危機,也超過了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

二、中小企業戰略聯盟的界定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于中小企業戰略聯盟概念的界定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邁克爾.E.波特(1985)認為,聯盟是和其他企業長期形成一種結盟關系,但不是完全的合并在一起。蒂斯(1992)把企業戰略聯盟定義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伙伴企業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戰略目標而進行以承認和信任為特征的合作活動。

盡管對于企業戰略聯盟有著不同的定義,但存在一些共性特征:(1)組織的松散性,即參與聯盟的企業數量常常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聯盟企業之間是一種合作伙伴關系,既超越一般的交易關系,又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隸屬關系,在密切合作的同時保持著各自企業的獨立性和平等性;(2)合作的互利性,即相互利用,提升競爭能力的合作伙伴關系,追求企業的利潤最大化;(3)競爭的根本性:合作是為了更好的競爭,聯盟的企業之間的合作不一定是全方位的,合作常常是在一個約定的領域內進行;(4)戰略的長期性,指的是一種旨在為企業創造長期競爭優勢的,有計劃性的安排。

三、金融危機下我國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發展戰略聯盟的重要意義

對于絕大多數行業的中小企業而言,這次金融危機帶來的主要問題是由于整個市場的需求量減少而引發的矛盾,商品價格不斷下降,企業間競爭加劇,企業的資金變得相對緊張甚至資金鏈斷裂,繼而許多企業紛紛裁員,甚至倒閉。在當前我國加入WTO以及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下,對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水準的要求。我國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面臨著國外企業,資本的沖擊以及國內實力較為雄厚的大企業所帶來的壓力,在這樣一種艱難的環境下,企業在競爭方式上要必須進行變革,最重要的是企業管理者要明白促使企業改革的推動力是在內部,而不是來源于外部。在現代這個社會中,任何一個企業想要生存和發展,都必須不斷適應市場的變化,抓住機遇,采取合適的發展戰略。

四、我國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建立戰略聯盟的內在動機 對于推動中小企業建立戰略聯盟的內在動機,學術界有著不同的理論觀點,其中以競爭戰略因素,資源因素和學習因素較有代表。(1)競爭戰略這一因素意味著企業希望通過建立戰略聯盟來提高自身的市場占有率,增強競爭力。比如企業可以通過戰略聯盟進入某一個市場或者通過戰略聯盟可以降低企業內部運作的成本來實現成本的領先;還可以通過戰略聯盟獲得企業所不具備的核心競爭力,這樣可以更好的開拓企業在市場的份額。(2)資源因素是關于企業戰略聯盟內在動機研究中較早的一種觀點。一個企業擁有許多資源,包括知識,資本,組織結構等等,基于資源的觀點,將企業的戰略能力視為一種內部資源,這在戰略上對于企業創造競爭優勢有重要意義。(3)一個企業想要成長和發展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以及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研究表明學習其他企業的技術和能力一直是促使企業加入戰略聯盟的內在動機,但是企業在學習聯盟伙伴的知識的同時也存在被聯盟伙伴所學習的風險,企業中的很多知識尤其是涉及到企業核心能力的相關知識,是不希望杯其他企業學習到的,所以聯盟中的企業往往要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快,盡量減少自身的損失。©

參考文獻:

[1]余永定.美國次貸危機:背景,原因與發展[J],當代亞太.2008

[2]陳華,趙俊燕.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J],市場聚焦.2008

[3]陳德恭.論中小企業戰略聯盟[J],化工技術經濟管理版.2004

篇(4)

關鍵詞:金融 創新 經濟增長

世界許多國家都經歷了深刻的金融創新過程,改變了這些國家金融業傳統的經營局面,為金融業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在金融危機周期性爆發的背景下,使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日趨復雜,世界范圍內都在探討金融創新在金融危機里扮演怎樣的角色,它孕育著新的風險,但也蘊含著推動經濟增長的助劑。創新已經成為當今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應當持續走金融創新的道路,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1.金融創新、經濟增長、金融危機三者之間的關系

1.1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現狀

金融創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60年代的美國及歐洲發達國家,70年代逐漸活躍,80年代后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進行金融創新,并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創新浪潮。金融創新與金融發展緊密相聯,金融發展又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那么,是否可以認定金融創新理所應當可以推動經濟的增長呢?過去20余年間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使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日趨復雜。在金融危機周期性爆發的背景下,金融危機對經濟增長產生的致命威脅讓全世界都在探討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金融創新就是其中之一。金融衍生品創新的泛濫,金融監管制度創新的放松,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研究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意義重大,但是目前國內外研究成果較少,同時,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的定性分析是國內外的一些研究的側重點,實證分析很少。但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眾多,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是探討金融創新與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二是探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目前國內外實證研究成果較少,尤其是針對我國有影響力的研究仍較少見。

1.2金融創新的界定

金融創新定義紛繁多樣,大多源于熊彼得“經濟創新”的概念,如美國金融學家莫頓·米勒認為金融創新就是在金融領域內建立“新的生產函數”,“是各種金融要素的新的組合,是為了追求利潤機會而形成的市場改革。”我國學者對此的定義為: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內部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所創造或引進的新事物,并認為金融創新大致可歸為三類:金融制度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市場創新。

2.中國金融創新概況

我國的金融創新是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逐步開始的經歷30多年的發展和變革,我國金融創新在金融工具方面、金融業務方面、金融市場方面、金融技術方面、組織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方面等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而我國金融創新發展時間短、不成熟,金融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淺層化、不徹底。

2.1中國金融創新的成就

金融創新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是由于經濟發展對于金融業的需求增多;二是由于金融機構自身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斷的增加的金融供給;三是由于國家的法律制度和監管當局給予了金融創新一定的空間。

金融工具種類正在逐漸增多,金融中間業務多樣化,各種業務逐漸擴大。金融市場種類和層次初具規模,金融技術如金融信息、金融電子化水平不斷提高。已經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銀行體制,中央銀行放松了對金融機構的業務管制,對保險、證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法律監管逐漸完善。

2.2中國金融創新存在的問題

a.自主創新產品較少,吸納性創新多。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創新的金融產品達70多種,但80%左右是從外國引進的,真正具有我國自主創新的產品較少。

b.規避風險創新少,主要表現為盈利。目前我國的金融創新中,追求盈利的創新居多,防范風險的創新少。除了外匯業務有期權、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和部分商品期貨之外,一些具有重要風險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基本沒有。

c.金融創新滯后于經濟發展。更多的是當市場出現某些金融需求時,金融機構才開始進行市場創新,來滿足市場需求,這樣會導致創新不成熟,缺乏整體層次感。

3.金融危機下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新認識

3.1金融創新與金融危機

統計800年來歷史數據,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金融危機與金融創新休戚相關、榮衰與共。縱觀世界金融發展史,那就是一部金融創新與金融危機往復更替的歷史。

然而,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推動了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進行資本化和金融化的改良,促使金融法律與監管體系的完善,以更大力度的創新來防范金融危機的再次來襲。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一次次的金融危機使得受損國家的金融經濟發展成為可能。但是,不是每一次金融危機都促進了經濟和金融發展。考察150年來,自1636年荷蘭的“郁金香狂潮”(史上第一次被記載的投機性泡沫事件)以來,世界金融危機每10年就要發作一次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案例,受害國家無不痛徹心扉。

3.2經濟增長與金融危機

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多次爆發對經濟增長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這引起了全球對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世界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金融創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泛濫發展所帶來的風險擴散負效應突出顯現,“過度市場化”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負作用引起廣泛關注。

3.3金融危機下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解和啟示

篇(5)

關鍵詞:資本外溢;金融危機;原因

近年來隨著金融危機爆發頻繁增加,國內外學者注意到伴隨著每次金融危機,都會有大量資本從發展中國家流出,這一現象被稱為資本外溢(有些學者稱之為資本外逃)。眾所周知,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投入,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資本就是稀缺資源,大量外溢資本帶走了能夠用于國內經濟發展的資金,使得國內經濟發展受到資金制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很難有效利用到國外資金。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負債危機爆發后,有學者就注意到了有大量資金從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向其它國家流動。學者們認為,這種危機后的資本流出是由該危機爆發國家在危機過后的經濟恢復緩慢和政治不穩定所引起。研究者認為,資本外溢限制了一國經濟發展,尤其限制了經濟危機爆發國在其經濟恢復期的經濟發展。但是,隨著上世紀80年代后世界經濟復蘇和繁榮,資本外溢現象并無較大規模發生,同時,還有現象表明資本正慢慢回流,學者們也就慢慢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上世紀90年展中國家爆發的大規模經濟危機及由此引發大的資本外溢,使得對資本外溢課題的研究才又重新回到了研究者的視野當中,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資金外溢,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后來的經濟復蘇時期,對當時的經濟恢復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一、研究現狀簡評

關于資本外溢,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溢現象,國內外學者多有研究。國外學者中如:Chantanawan (2000), Jomo (1998), Beja (2005), Sicular (1998)等學術中都對資本外溢有所涉及。其中Knoop (2008)指出:過去的25年中,無論是在發達或是發展中國家,資本外溢的現象都愈演愈烈。國內學者對于資本外溢現象的研究包括:Cheung & Qian (2010) 對于中國資本外溢決定性因素的研究,Cai (1999)針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資金的研究,Wu & Tang (2000)通過對中國1990年~1999年外溢資金的估測發現中國的確存在資本外溢,這一結論同時也被另一個作者Yi (2008)所證實。

鑒于學術界關于資本外溢課題的研究紛繁復雜,且較為凌亂,本文將簡單整理之前學術界對資本外溢定義,對資本外溢形成的原因進行簡單分析。

二、資本外溢定義

資本外溢現象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現象,許多學者都試圖用一種較為精準的語言將其定義,然而,在學術上還是呈現出了多種不同的資本外溢定義。本文在此就其幾種較為基本的定義進行簡單介紹。

簡單來說,學術中有兩種方法可以定義資本外溢現象。第一種方法是將資本外溢與資本流出進行區別;而第二種方法則不對資本外溢、資本流出進行任何區分。如果資本流出是日常性質的則認為是正常資本流出,反之若是非日常性質的則定義為資本外溢,又或者資本流出不是通過正常貿易渠道,而是通過走私違法經營所得也定義為資本外溢。

第一種定義認為資本外溢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不僅能夠被整體從正常資本流出中挑選出,也能夠被國內執政者所控制。在這種定義下,資本外溢是政府流失資本中所失去的收入或利潤。第二種定義認為資本外溢就是資本流出的剩余部分或者是不被正常渠道所記錄的外流資金。在這種定義方法下,學者假設資本外溢隱藏在資本外流中,如若將通過正常貿易渠道的資金外流都挑揀出,剩余的必然是資本外溢。因此,資本外溢是政府所丟失的可用于國內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而Kar & Cartwright-Smith (2008)指出了發展中國家大量的資本流向了發達國家。

三、資本外溢的形成原因

追究資本外溢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1)跨國企業對資金的分流,以防所有資金置放于同一個籃子中;(2)資本的保值增值特性,使資金從經濟不穩定或政局不穩定的地區流出。眾所周知,資金投入的最根本目的是回報或者利息,然而在經濟或政局不穩定地區,且不論資金是否能夠得到預期回報,僅投入資金本身是否能夠安全保值回流都將充滿不確定性。因為,一國或地區的經濟、政局混亂必將導致貨幣體系的混亂進而影響到匯率的變動,一般情況下,由經濟低迷及政局動蕩將導致本國貨幣貶值而國外貨幣升值,進而影響到投資資金。(3)為逃避稅收,一些企業或個人將資金從國內轉移到國外;(4)當一國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時,本國貨幣會貶值,為防止貨幣貶值抑或貨幣體系崩潰,貨幣持有者將本國貨幣兌換成外幣逃離本國;(5)如果一個國家進行嚴格的資本管制,就會有一部分資金逃出,導致資本外溢;(6)其它地區更好的投資條件或更高的資金回報(Epstein, 2005)。Walter(1987, 1990) 認為,資本流動背后的原因是區別資本正常外流或資本非正常外溢的一把關鍵性的鑰匙。

不論資本外溢是由什么因素形成的,它都被認為是不利于一國的經濟發展的,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大量資本外溢攪亂了正常經濟發展,可能會增加一國外債、摧毀一國稅收基礎及擾亂其正常資本流動(Khan & Haque, 1985)。

四、結語

綜上所述,資本外溢現象并不是一個新的課題,而近幾年的資本外溢課題的重新提及是由1997年東南亞國家金融危機爆發后大量資本流出所引起的。由于學術界對于資本外溢的研究較為紛繁,本文僅對資本外溢的定義、形成原因及其影響做一個較為簡單的總結介紹,介于篇幅因素,并未詳細論述,若有讀者對資本外溢現象感興趣可將本文中所介紹的學者論文作為閱讀對象。

參考文獻:

[1]Beja, E. L. Jr. (2005). Capital Flight from Southeast Asia: Case Studies on Indonesi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Western Massachusetts,US.

[2]Cai, K.G. (1999).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Novel Dimension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160. December, 856-880.

[3]Chantanawan, K. (2000). International Flows: A Case Study of Thailand. Masters’ Thesis, Faculty of Economics, Thammasat University, Thammasat, Thailand.

[4]Cheung, Y. & Qian, X. (2010). Capital flight: China’s Experiece. CESIFO Working Paper 2931.

[5]Epstein, G. A. (Ed.). (2005). Capital Flight and Capital Control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2005). Northampton,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篇(6)

【關鍵詞】宏觀定位;危機防范;特殊企業

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逐漸轉化成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這次影響深遠、波及廣泛的危機對世界的經濟產生不良的影響。這場金融危機是由于美國商業銀行的次級債問題導致整個商業銀行業的資金鏈斷裂所引起的,歸根結底,這場金融危機是銀行業造成的金融危機,最終美國政府通過的7000億救市資金也用于救助商業銀行。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商業銀行在運作過程中產生了災難,為什么政府要拿納稅人的錢去救?商業銀行到底是什么?

1.商業銀行的傳統定位

1.1 對商業銀行的一般定義

我國的商業銀行法對此的規定是:“本法所稱的商業銀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

對于我國法律的規定,專家做了以下解讀:商業銀行是企業,商業銀行與一般工商企業一樣,是以營利為目而從事營業活動的機構,具有一般公司企業法人的基本特點。但商業銀行必須具有業務經營所需的自由資金,必須被依法設立、依法經營、照章納稅、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從而區別于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

以上對商業銀行的定義,說明了商業銀行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逐利,這也是美國銀行將借款分為優級,次優級,次級三類的原因。優級貸款市場面向信用額度等級較高、收入穩定可靠的優質客戶,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面向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客戶,因其信用要求程度不高,許多借款者不需要人惡化抵押和收入證明就能貸到款,故風險較高。然而,高風險也意味著可能帶來的高回報,次級債的利率比一般貸款高2%至3%,高收益率促使銀行鋌而走險,可能置潛在的危機于不顧。

1.2 對商業一般定義的缺陷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商業銀行被定位為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營利性法人。但是,這僅僅是對商業銀行的微觀定位,如果商業銀行在宏觀上出現了問題,就無法實現自擔風險、自負盈虧了。其實在宏觀上,如果把商業銀行定位為依法設立、依法經營、照章納稅、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營利法人是不適當的。主要原因有:

1.2.1 商業銀行的存在就是一種金融風險的集合

事實上,“防范金融危機”說,如同我們平時所說的“注意安全”一樣,是一個錯誤的搭配,但是由于人們的廣泛使用而將錯就錯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搭配。之所以說“防范金融危機”是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搭配,是因為金融危機和金融風險的是兩個相互區別的概念。金融危機是已經發生的金融風險,金融風險是尚未發生但是以后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所謂的金融危機的防范,實際上是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說白了,就是防范金融風險向金融危機轉化的可能性。

商業銀行在貸款和存款上的原則是不同的。在貸款時,要以貸款合同為準,對貸款方式和貸款期限做出明確的約定。在存款方面,要聽憑存款人的意志,標準說法就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儲戶什么時候取款、取多少款、作何用途等,都由儲戶自己決定,銀行不能加以干預和查問,即使是未到期的存款,儲戶因特殊情況,也可按規定的手續提前提取,銀行不得借故刁難和限制。換句話說,商業銀行的債權期限是固定的,而債務的期限是不固定的,這就存在了一種可能性,在債權尚未到期前,債務人要求清償的債權大于其現有資金,銀行就無法償付所有的儲戶,信用就會喪失,銀行就會倒閉。如果儲戶由于某些原因發生擠兌,即使擠兌的人所支取的金額大于銀行的現有金額,銀行也無權要求貸款人提前償還貸款,就會發生流動性風險。

另外,如果貸款人出現了資金問題,導致資金鏈斷裂,無法清償到期的貸款,從而破產或者被撤銷。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的過多,超過了銀行所能承受的范圍,那銀行也會產生危機,這是信用風險。

無論是流動性風險還是信用風險,歸根結底是由于商業銀行的逐利性造成的。其實高風險高收益本來就是逐利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選擇,在微觀上,任何一個商業銀行都可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但是從宏觀上講,作為金融風險集合體的商業銀行整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

1.2.2 宏觀上的商業銀行出現危機無法自負盈虧

銀行出現問題有兩種,一種是單個銀行除了問題,這樣該接管就接管,該破產就破產,比如巴林銀行。另一種是多個銀行,就是說銀行業出了問題。因為銀行為了逐利會想出各種新的措施或者金融衍生物,只要在一定時間內可以營利,其他銀行就會模仿,等這種衍生物的弊端暴露出來的時候,就是整個銀行業的災難。

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可以看出,一旦銀行業出了問題,將導致整個金融市場的動蕩,處理不好的話會影響政局的穩定,商業銀行承擔不起這樣的責任,而且國家也不會把這么重的責任讓商業銀行承擔,國家會出面買單。無論這樣的情況發生在世界上哪個國家,政府都會這么做。也就是說,在由于宏觀銀行自身的原因導致金融危機出現的時候,銀行就不是自擔風險自負盈虧了。

而且由于商業銀行的逐利性,某一個可能營利但是也可能造成風險的金融措施會在短時間內被其他銀行效仿,比如自中國的招商銀行創建了中國第一張面對大學生的信用卡后,在兩年之內,幾乎所有的中國商業銀行都開創了同類業務,這種沒有審查信用卡持有者信貸能力的做法正是由于利益的驅使而蔓延開來。一旦出現問題,就是整個銀行業的問題,那國家就不能袖手旁觀。

2.對于商業銀行傳統定位的理論分析

商業銀行可以分為微觀上的商業銀行和宏觀上的商業銀行。微觀的商業銀行是具體的商業銀行。對于單個具體的商業銀行,將其定位為依法設立、依法經營、照章納稅、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營利法人是可以的。因為對于具體的商業銀行而言,它是私法上的主體,從事私法上的行為,一切行為都是基于其法人的意思表示下的,結果也是可以承擔的。即使在運作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可以進行破產,如巴林銀行。

宏觀商業銀行出現危機的時候,商業銀行就會由于國家的介入而免除自己的全部或者部分責任。但是這樣一來,就違反了經濟法的一個重要原則:責權利效相統一原則。所謂責權利效相統一原則,就是經濟法主體所承擔的權力(利)、利益、義務、職責必須相統一,不應當有脫節、錯位、不平衡的現象出現。①就是說,經濟法主體享受了一定的權力(利),就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

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國家金融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旦銀行業出了問題就會危機到國家的穩定,這樣的后果是銀行業承擔不起的,國家會出面干預。既然國家在商業銀行業宏觀上出現危機的時候要免除他們的部分責任,就應該在事先對他們決策的權利做出限制。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只要不違反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商業銀行的股東會可以做出經營的決策,這些決策可能會帶來商業銀行不能負擔的責任,應當對其進行限制。雖然微觀上的商業銀行經營應當遵循意思自治原則,但是,宏觀上的商業銀行并不是微觀商業銀行的簡單相加,應當對其重新定位,將商業銀行在微觀上和宏觀上做出不同的定位。

3.商業銀行的宏觀定位

根據筆者的司考,商業銀行在宏觀上應當定義為特殊企業。

所謂特殊企業,是相對于公司、合伙、一般國有企業、合作制或集體所有制企業等普通形態或形式而言的,是指依特別法、專門法規或者行政命令設立和運作的企業,他們依法從事政策性經營或者承擔一定的管理職能,或者從事軍工、航天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活動。②

事實上商業銀行不只是營利機構,它在運作過程中也是有自己的政策性職能的。主要體現在:調節社會經濟。宏觀調節: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貸款在各部門各行業間的跟配,確保短線產品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和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在微觀方面,商業銀行通過貸款在不同企業間的分配,實行區別對待,擇優扶持,促進生產發展,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力,指導企業按照市場需求的變化組織生產經營活動。③

可見,商業銀行在宏觀上符合特殊企業存在(下轉第238頁)(上接第235頁)的領域,即政策性經營或在經營中承擔一定政府或公共管理職能的領域。這也是商業銀行可以被定位為特殊企業的基礎和前提。

另外,由于我國商業銀行法的存在,使得宏觀上將商業銀行定義為特殊企業滿足特殊企業“依特別法、專門法規或者行政命令設立和運作”的前提條件。

特殊企業的決策制度、財會制度、監察制度不同于普通企業,因為特殊企業存在的特殊領域、所擔負的特殊責任,使得政府對其經營決策施加不同程度的控制。例如日本法律對特殊企業實行價格控制,以達到“不致引起與同業其他公司之間發生不合理的競爭”④特殊企業有自己獨特的經營管理規制模式,相對與一般的經營主體,規制更加嚴格,可以在經營決策時便由國家把關,把銀行業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控制在最低的幅度內。退一步來講,即使由國家審批的銀行業經營決策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而發生了經濟危機,由于國家參與了銀行業的經營決策,所以國家出面救助的行為也可以看做國家對于自己的決策所承擔責任,符合經濟法的責權利效相統一原則。

4.結語

銀行業作為關系國家金融安全的的行業,應該在微觀上和宏觀上加以區分。微觀上的定位是傳統的定位,宏觀上以特殊企業予以定位。對于商業銀行的宏觀定位不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營利的性質,特殊企業并不是意味著不能以營利為目的,特殊企業與營利并不沖突,比如香港地鐵公司和英國電信等,就是營利性的特殊企業。將商業銀行在宏觀上定義為特殊企業,是為了方便管理,事前監督,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注釋:

①《經濟法》(第二版),潘靜成,劉文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83頁

②《經濟法》(第二版),潘靜成,劉文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69頁

③《銀行法律基礎知識》,孫國華,馮玉軍,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109頁

篇(7)

【關鍵詞】馬克思貨幣理論 金融危機 信用貨幣

一、貨幣的起源、本質、定義及職能

馬克思提出貨幣的內容就是金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而且他還指出:“由于這種社會過程,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為被分離出來的商品的特殊社會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是貨幣。”馬克思研究貨幣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他說,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所以,貨幣的本質是商品。貨幣不僅是商品,也就是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有價值和使用價值,而且是一種特殊商品,即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所以“只要理解了貨幣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貨幣分析上的主要困難就克服了。”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交換的發展,經常地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比較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時,它就成了貨幣,當所有商品的價值都用貨幣來表現時,它就成了貨幣形式。

“物的使用價值對于人來說沒有交換就能實現,就是說,在物和人直接關系中就能實現;相反,物的價值則只能在交換中實現,就是說,只能在一種社會過程中實現。”由此說明,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蓋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雖然貨幣體現的是價值,但實質上是體現了人們在參加社會勞動的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商品交換與商品流通為依托在《資本論》中闡述了貨幣的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他認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職能,而后三者是派生出來的。它們間是有機的整體,彼此間存在著遞進和互補的關系,二者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貨幣的本質。貨幣的職能產生于商品流通,離開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職能就失去了它的現實意義。

二、貨幣流通論及信用貨幣論

貨幣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是一種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特殊的商品。在進行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貨幣的流通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規律。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與前提,而貨幣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必然結果與根本動力。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數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來表示即為:M=PX/V。M表示商品流通中的貨幣數量,P表示商品價格,X指代銷售商品的數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此關系揭示了商品與貨幣的聯系,從而更直接的體現出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內在相關性。

信用貨幣并不是直接產生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程的,而是在執行其支付手段職能的過程中產生的。信用貨幣不同于紙幣,信用貨幣的范圍更加廣泛,主要指各種證券,如股票、債券、基金等等,它本身沒有價值,以信用為基礎替代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并可兌換為現實的貨幣。信用貨幣既擴展了貨幣的職能范圍,又人為地擴張了社會虛擬資本,加深了社會經濟與貨幣危機。

三、目前金融危機的特點與根源

(一)目前金融危機的特點。

1.最近幾次金融危機沒有任何征兆,波及到許多的金融機構,具有明顯的突發性和全球性特征,將世界整個金融市場推入了災難中。

2.金融危機通常首先從金融領域為起點的虛擬經濟領域爆發的,然后傷及實體經濟,致使出口銳減,大量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增加,消費者收入減少,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產生通貨緊縮,導致經濟衰退。

3.金融危機表現為消費的過度和進行負債消費。銀行為了追逐利潤,給一些原本沒有消費能力的人提供貸款,讓他們也進入消費領域,當這部分消費者沒有能力償還貸款時,就引發了信用鏈和資本鏈的斷裂。

(二)目前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馬克思認為危機的可能性是隱藏于支付手段的鏈條中的。但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危機才會暴露出來。所以當前金融危機的根源仍然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其實質是生產的相對過剩。當今世界,金融行業廣為發展,金融投機活動猖獗,信貸營業活動過度擴展,都是造成金融危機的一些重要因素。

金融危機的理論是建立在貨幣危機理論基礎之上的,而貨幣危機是由商業危機引起的,它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其核心是支付鏈條的斷裂,信用的破壞和商品的貶值。這主要是由于銀行提供了過多的信用貨幣給無力消費的消費者,消費者沒有能力償還貸款時,被拉長的資金鏈條必然斷裂。

四、我國應采取的防范措施

第一,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必須加強對虛擬經濟的有效管理。如果虛擬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就可能變成投機經濟,為經濟運行帶來不斷增長的泡沫。由于我國的金融業有外匯管制及市場分割機制,所以在金融方面沖擊不大。但中國是一個出口導向型貿易模式的國家,國外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出口銳減,制造業困難,失業人口劇增,消費需求下降。此外,創新的金融衍生品能夠散風險,但也會使分散風險的鏈條變成傳遞風險的渠道。所以我國必須加強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防止過度開發。

第二,中國應減少實體經濟過高的外貿依存度。當今的中國經濟結構外貿依存度遠遠高于其他國家,一旦世界消費市場惡化,對我國的經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政府需大力地扶持中小企業,調整經濟結構。在全球化經濟的背景下,我們一方面要防止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國際貨幣體系向我國轉嫁危機,又要從過分迷信西方發展模式的思路中解放出來,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發展模式,要結合我國的經濟體制和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解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吸取西方的經驗教訓,完善金融體系的管制,抑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興華,孫詠梅.當前金融危機的特點與根源及應對思考,經濟學動態,2009,(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青青草国产成人99久久|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另类丝瓜app|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天码欧美日本一道免费|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无码色av一二区在线播放| 黑人狂桶女人高潮嗷嗷叫小说|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法国少妇xxxx做受| 人与禽性7777777|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 67194熟妇人妻欧美日韩| 俺也去老色官网|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国产情侣疯狂作爱系列|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 欧美精品suv|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中日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极品少妇的粉嫩小泬看片|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熟妇人妻系列a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国产97在线 | 免费| 久久九色综合九色99伊人|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网站| 精品国产制服丝袜高跟|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粗长挺进新婚人妻小怡|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