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6:01: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行業狀況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會計指數的現實意義
會計信息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因為一個企業的會計信息能夠對于這個企業的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經營成果等作出全面、客觀、準確的反映。而會計指數是經過提煉以后的會計信息。從微觀方面來看,它可以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財富狀況、運營效率并作出客觀的評價;從宏觀方面則可以反映出整個行業,甚至國家的經濟運行情況在一定時期的狀況,幫助行業進行管理,政府進行決策。因此,會計指數的研究是很有必要,也是時代所需的。具體而言,會計指數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進經濟發展,需要加強會計指數研究。自從改革開放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制在摸索中逐步的完善、提高,到現在,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場經濟中,資源是稀缺的也是異常珍貴的,信息資源更是非常寶貴的。會計信息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資源,相對于其他信息資源來說更為科學和嚴謹,這是因為它有一套從填制憑證到登記賬簿再到編制會計報表這一完整的“會計循環”。會計指數基于企業編制的會計信息,充分利用了企業的會計資源,在進一步提煉,提升了會計信息的集成度,有助于更好的利用企業會計資源,優化資源配置。
第二,加強經濟管理,需要加強會計指數的研究。政府在參與經濟管理活動中,不僅要把握宏觀經濟的發展態勢,更好深入了解微觀經濟發展。而企業的經營狀況則是相關部門判斷經濟運行情況的重要參考。會計指數則能作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財富積累的重要反饋手段,為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提供重要參考。政府相關部門通過深入分析企業會計指數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可以及時把握、監測經濟運行狀況,對于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并分析解決,更好的發揮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對于資源配置的引導作用。
第三,會計指數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增強會計的社會影響力。截至目前,會計數據主要是用于分析單獨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相反在與國家宏觀經濟和行業綜合評價方面聯系甚少,所以對于小微企業的會計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有效的反映這一行業乃至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進而可以有助于提升會計的社會影響力。
二、會計指數的研究框架的構建
在借鑒指數編制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充分考慮宏觀經濟理論與會計理論,構建了一套企業會計信息的指數體系。在該指數體系當中,可以全面綜合反映了企業正常運營條件下的行業評價會計指數,通過該指標體系,可以分析單一企業股票的投資價值會計指數,具體如下圖所示:
在上圖中,價值創造會計指數主要展示了微觀企業在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企業價值貢獻,通過利用企業會計信息編制可以更加有效的直觀地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的得到運行狀況和變化趨勢。價值創造會計指數又可以細分為價值創造效率和價值創造額兩個指標。會計投資價值指數是在充分分析企業市場表現和會計信息,為了充分發揮會計信息在資產定價中的基礎性作用上構建起來的,該指數反映了企業的長期投資價值。該指數可以綜合反映企業的成長能力、盈利質量、盈利能力下的投資價值。行業評價會計指數主要是通過對宏觀層面價值創造會計指數在細分行業和大行業的深入分析,表現的是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內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的指數,可以綜合反映某一行業的整體發展態勢,反映行業發展狀況的基準數據。
三、對做好會計指數的研究工作的建議
會計指數的研究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實施難度大,影響范圍廣,技術性強,同時國內外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由此開發出一套“叫得響、立得住”的會計指數體系,對于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服務、進行經濟預測、反映經濟運行趨勢,是中國會計應承擔的重大責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實踐檢驗,有效落實,從而推動會計指數的廣泛應用。會計指數的研究也離不開實踐的土壤,指數的需求源自實踐,否則就成了無本之木。
論文關鍵詞:信用評級 注冊會計師 信用評價 指標體系
市場經濟的原則是“公平、公開、公正,要求經濟信息高度透明,各交易主體進行誠信交易。注冊會計師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中介組織服務者,其中一個主要角色是經濟信息正確性的鑒證者,即通過審計鑒證增強經濟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賴性,既然是為促進信用交易、維護市場的信用關系服務,其自身就必須誠實守信,行為必須公正,否則作為經濟信息可靠性的鑒證者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近年來國內有“銀廣廈、國外有“安然等財務欺詐事件,涉案的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和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均難脫干系,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公信力下降,出現了信任危機。提高誠信度和公信力,是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的關鍵。
一、信用評級在注冊會計師行業運用的必要性
信用評級是對信用市場上的借款人按期足額支付債務本金與利息的能力與意愿的相對風險的判斷,并將這種對風險判斷的結果按風險相對大小分為若干類,每一類別用一個符號表示。其主要作用是通過一套簡單的符號系統提供相對信用風險的客觀、獨立的意見。后來信用評級的領域擴展,對象包括有價證券以及各種機構和公司。現在我國的信用評級主要用于金融機構。
推進行業的誠信建設目前在注冊會計師業界已達成共識,其中上海、深圳等地注冊會計師協會建立了注冊會計師行業信用檔案管理制度。筆者認為在此基礎上可借鑒商業銀行信用評級方法,建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道德信用評級制度,這是誠信建設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1.實行信用評級并定期公布制度,可以加強社會輿論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督信用評級由非注冊會計師行業內的機構進行,并定期在媒體上公示,客戶和公眾可定期了解事務所的信用狀況,并可據此進行選擇。這種定期曝光可加強社會輿論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督,促使注冊會計師行業充分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強化行業誠信意識和誠信水平。
2.信用評級公布的符號簡單,便于客戶及社會公眾了解目前開始采用的信用檔案,應該是誠信建設的部分內容,但由于內容較多,缺乏綜合評價指標,而且調查具有一定難度,一般社會公眾較難了解。信用評級公布的符號簡單,可以為客戶和公眾提供一種通俗易懂的專家意見,如以A、B、C、D分別表示不同的信用等級,便于客戶及社會公眾了解事務所的信用狀況。
3.信用評級有利于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建設,建立我們自己的名牌,是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發展的目標之一。樹立事務所品牌意識,本身就意味著要堅持誠信,因為只有通過誠信才能建立并持久地保護好事務所的品牌。采用信用評級并定期公布制度,將會在客戶和社會公眾中有較大影響,促使會計師事務所更注重自己的誠信形象,注重長期利益;引導社會公眾和客戶關注、選擇評級好的
二、信用評級方法在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運用
評定信用等級一般是設置指標體系、確定權重分值,測定量值順序,評定信用等級。
1.評價指標
由于我國信用評級制度目前主要在商業銀行運用,因此我們首先應根據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個適合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
商業銀行信用評定主要針對貸款者,目的是保證貸款資金的安全性,因此更注重考察貸款者的償債能力;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信用評定主要針對會計師事務所,目的是保證審計質量,避免道德風險造成的審計失敗,應主要考察影響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的因素。根據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特點并參考外國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參數,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信用評價指標應包括:
(1)人員素質包括合伙人素質、注冊會計師素質。作為中介服務類的組織,人是關鍵因素。合伙人作為會計師事務所的領導者,其是否誠實正直、是否具備管理能力,對事務所有極大影響。注冊會計師是主要執業者,其品德和職業能力對審計項目的質量有直接關系。
(2)財務質量包括財務結構、獲利能力和經營效能,經濟實力和財務狀況是會計師事務所是否謀取利益的潛在因素。從動機分析,財務狀況差的事務所為改變財務狀況、獲取經濟利益而喪失獨立性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也應對這類指標進行分析。
(3)客戶關系和近三年主要客戶關系包括:人際關系、經濟利益、審計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為客戶服務的年限、聘用機構等,這些都和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有關。
(4)事務所規模包括組織形式、擁有資格和注冊會計師的數量、行業中地位、市場份額、業務多樣化,規模與審計質量相關。
(5)信譽狀況包括年檢情況、以往受罰紀錄、訴訟敗訴、納稅情況,此類指標反映以往會計師事務所的信用記錄。
(6)發展前景包括近三年利潤情況、市場預期狀況、新業務開拓能力,信用評級的目的在于對會計師事務所未來發展的了解,因此考察和分析事務所發展的潛力非常重要。
1 企業戰略分析
企業戰略分析是指通過分析企業所在的行業,了解企業的經濟狀況、經濟環境及在行業中的地位,明確應采取的競爭策略,掌握企業的盈利潛力。企業戰略分析是財務分析的基礎,包括行業分析和企業競爭策略分析兩個方面。
1.1 行業分析
行業分析是綜合諸如計量經濟學、應用統計學等分析工具對行業經濟的運行狀況、產品生產、銷售、技術、消費、市場競爭格局、行業競爭力、行業政策等要素進行分析,從而分析行業的盈利水平與盈利潛力,揭示行業運行規律,預測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行業分析是中觀層次的分析,介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分析之間,對指導行業內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在財務分析過程中,對企業所在行業的分析,可從影響行業盈利能力的決定性因素――行業的競爭程度和市場議價能力兩個方面進行。
1.1.1 行業競爭程度分析
行業的盈利能力與行業中的競爭程度密切相關,而行業競爭程度又取決于現有企業間的競爭、新加入企業的競爭威脅和替代產品的威脅三個因素。
第一,現有企業間的競爭
行業的盈利水平受現有企業的競爭程度影響,競爭程度越高,盈利水平越低。行業現有企業間的競爭程度可從行業增長速度、集中程度、差異程度、規模經濟性和退出成本等方面進行分析。
行業增長速度越快,現有的所有企業都會有相應的市場份額,相互之間不必為爭奪市場份額開展激烈的價格戰,相反,如果行業停滯不前,增長速度緩慢,則企業間勢必加劇競爭;如果行業市場份額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則企業間的競爭度較低,相反,行業市場份額分散,則企業間的競爭就會加劇;行業間企業的產品差異程度越大,競爭程度越低;具有規模經濟性的行業,企業為降低成本,就會盡力擴大市場份額,從而進行激烈的競爭;當行業產能過剩而行業退出成本又較高時,企業勢必進行競爭以保住市場份額,如果退出成本較低,則競爭將會減弱。
第二,新加入企業競爭威脅
當行業有超額利潤,即平均利潤率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時,就面臨新企業加入的問題,新企業的加入,對現有企業就是一種威脅。規模經濟性、先入優勢、銷售網與關系網和法律障礙等因素都會從不同方面影響著新企業的加入。
規模經濟性程度越高,進入該行業的投資規模就得越大,這樣就增加了新企業進入的難度;先入企業在制定行業標準方面總是偏向于自身,所以與行業現有企業相比,新入企業所處地位相對不利;同時與現有企業相比,新入企業不具有成本優勢,這也增加了新進入難度;新入企業要生存發展,必然要打入現有企業的銷售網,現有企業銷售網的規模影響新企業進入的難易程度;另外,許多行業對新入企業在法律上有所規定,法律限制的程度將對新企業的進入產生直接的影響。
第三,替代產品的威脅
當行業有許多替代產品時,企業間的競爭程度就會加劇,行業沒有替代品或替代品較少時,競爭性則較小。在選擇替代產品時,消費者考慮較多的是產品的效用和價格,如果替代品效用相同或相似,其價格競爭就會激烈。
1.1.2 市場議價能力分析
行業盈利能力不僅與行業競爭程度有關,還取決于本行業企業與供應商和消費者的議價能力。
影響企業與供應商議價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供應商的數量、供應商的重要程度、單個供應商的供應量三個方面。當企業的供應商較少時,可供選擇的產品就少,企業的議價能力就弱于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反之當企業的供應商較多時,企業的議價能力則增強;供應商對企業的重要程度受其供應商品對企業產品的影響程度。如果供應商的產品是企業產品的核心部件而替代品又較少時,供應商對企業是至關重要的,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弱,反之,企業的議價能力就會變強;單個供應商對企業的供應量越大,企業對該供應商信賴程度越高,供應商對企業的制約程度越大,則企業的議價能力越弱。
企業與消費者的議價能力,受諸如產品差異、替代成本、客戶數量、成本與質量的重要性等因素的影響。上述因素可以歸納為對價格敏感程度和相對議價能力的影響兩個方面。
價格敏感程度與替代成本水平和產品差別程度有關。替代成本越低,產品差別越小,價格越敏感,消費者的議價能力越強而企業的議價能力則較弱;另外如果在客戶成本中企業產品占比較大,客戶對企業產品的價格則十分敏感,反之敏感度就會下降。價格敏感度會對企業產品價格產生影響,但最終的價格還是取決于客戶的相對議價能力,單個客戶的購買量、企業與客戶的供需狀況、替代產品數量及客戶選擇替代產品的成本等等都影響著客戶的議價能力。
1.2 企業競爭策略分析
不同的企業,競爭策略是不同的。目前企業所采用的競爭策略不外乎低成本策略、專一化策略和產品差異策略三種。
低成本策略是指企業通過提供與競爭對手相同或相似的低成本、低價格的商品,以搶占市場份額在競爭中取勝的策略。企業要取得低成本優勢,需要在降低成本方面下功夫。一般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優化企業規模、改善資源利用率、運用價值工程和提高與供應商議價能力降低采購成本等途徑降低產品成本。當有較大新企業進入的威脅,行業替代品較少時,企業通常會采用低成本競爭策略。
產品差異策略是指企業通過提供較多的產品類別、較高質量的產品、較好的售后服務、特有的品牌形象等產品或服務的獨特性、差異化參與競爭,在產品價格保持不變或有所提高的基礎上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取得競爭優勢,獲得超額利潤的策略。企業采取產品差異策略,必須明確企業產品的市場定位,即是為了滿足哪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在明確市場定位的基礎上,要保證企業的產品與消費者的需求完全一致,且所提供的差異產品的成本要低于消費者能接受的價格。
專一化策略是指公司業務不是要在全產業范圍內實現其目標,而是為某一狹窄的戰略對象服務,主攻某產品線的一個細分區段、某個特殊的顧客群或某一地區市場,從而以更好的效果、更高的效率在較廣闊范圍內超過競爭對手的策略。專一化策略或者通過滿足特殊對象的需要而實現了差別化,或者在為這一對象服務時實現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
2 會計報表分析
會計報表分析是通過閱讀會計報告、比較會計報表、解釋會計報表、修正會計報表信息來理解會計報表、評價會計報表所反映出的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真實程度的活動。進行財務分析,必須通過對會計報表的閱讀和評價揭示出報表信息的質量,進而通過對會計靈活性和會計估價的調整來修正會計數據,為后續的指標分析奠定基礎。
3 財務指標分析
會計報表能夠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但是財務報表上的數據并不能全面或直接地說明企業的財務狀況,特別是不能說明企業經營成果的高低和經營狀況的好壞,需要將企業的財務指標進行比較才能說明問題,所以要進行財務指標分析。財務指標分析是指對包括運營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等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指標進行分析,以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行為。正確選擇與計算財務指標,是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正確評價的關鍵所在。進行財務指標分析,要根據分析的目的選擇相應的分析指標。進行企業償債能力分析要選擇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等反映償債能力或反映流動性的指標;進行企業投資決策分析應選擇如總資產報酬率、股利支付率和股利發放率等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
4 綜合評價與報告
一、界定關鍵性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評估公司對于一些關鍵性因素與風險的管理成效。而與關鍵性因索有關的交易,其會計處理方式直接影響到會計利潤的表現,因此在會計分析中,分析人員應先界定與關鍵性因素及風險相關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有哪些,并評估其是否合理。例如,在租賃業務中,出租設備租賃期終了時的殘值估計,直接影響到價格與租賃合同的簽訂,從而正確的估計是一項關鍵性因素,因為殘值多寡直接影響到賬面上的利潤與資產。如果高估了殘值,公司就面臨未來大額沖銷的風險。
二、評估管理當局在重要會計項目上所享有的會計彈性程度。由于各產業的關鍵性因素不同,因此所屬企業在其關鍵性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方法所享有的彈性便有所不同。有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必須受到會計準則的束縛,有些則具有很大的彈性。例如銷售費用與廣告費用是服務性行業最重要的投資之一,但是在入賬時,仍需全數以費用入賬;另一方面,銀行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是關鍵性因素之一,對于如何估計壞賬,管理當局卻享有很大的彈性;軟件開發行業也可以自由選擇在哪一個階段將其開發費用資本化。可見,不同產業因關鍵性因素的不同,管理當局在重要會計處理上所能得到的彈性空間也不相同。
若是管理當局在關鍵性因素的會計處理上沒有彈性,則會計信息對于了解該公司實際狀況的幫助就相當有限。相反,如果企業有很大的彈性的話,會計數字就有相當的信息潛力蘊含其中,此時管理當局的誘因與心態就值得深入了解了。
三、評估管理當局如何把握其彈性,以及在其會計政策背后的可能動機。企業管理當局既有會計處理的彈性空間,就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將公司的實際經濟狀況傳達出來,或是隱匿起來。以下幾種情況應該引起注意:
1、公司的會計政策與行業一般狀況有何差異?如有所不同,是否因該公司的競爭策略具有獨特性?
2、管理當局是否處于盈余管理的高度誘因中?例如,當企業財務狀況瀕臨違反負債合同條款的邊緣時;管理者眼見難以達到業績標準時;管理當局本身擁有相當的公司股份時;某種入賬方式具有節稅效果時等等。
3、該公司曾否更改過其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更改的理由是什么?更改造成的影響是什么?
4、該公司過去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是否符合實際?舉例來說,財務季報不需經過嚴格的核查審計,管理當局即可能在其中高列收入、低報費用,以美化賬面,但到了年底查賬,將迫使其對第四季的報表進行大幅修正,以沖銷前面的“誤列”項目。也有些公司的商譽攤銷,早期為了提高賬面盈余而低度攤提,使得后期不得不大筆攤完,這或許也提供了該公司曾進行盈余管理的線索。
四、評估企業披露的財務報表信息質量與深度。分析師利用財務報表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的難易,取決于管理當局的態度。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是評估企業整個會計質量很重要的一環。在評估披露質量時,應檢視下列問題:該公司是否提供適當的披露,得以評估公司的經營策略與經濟結果?附注中是否允當說明主要會計政策與假設及其背后的邏輯?該公司是否允當解釋當前效績?面對揭示在即的壞消息,管理當局的態度如何?是否允當解釋效績不良的原因?公司對于促進與投資人的關系是否持積極態度?具體的促進方案是什么?
五、留意需要進一步調查或了解的問題。在公司經營的過程中,或是在財務報告中,有些問題直指會計質量的可疑之處,當然不可忽略。以下試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1、出現非預期的會計改變,特別是效績不良時。這可能意味著管理當局利用會計彈性來粉飾財務報表。
2、發生使利潤大幅增加的非預期交易。當效績很差時,公司可能利用資產負債交易,實現利得,美化效績,例如出售資產、以債換股等。
3、出現預期以外的大額資產攤銷。這可能是公司管理當局反應緩慢,在進行會計估計時未將企業環境的變化考慮進來;也可能是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
4、出現大額關聯方交易。關聯方交易往往欠缺市場的客觀性,會計估計容易失之主觀。
以上所列的是潛在會計質量不良的若干問題,但是,在下結論前應先作進一步的分析。因為每一個問題后面,可能同時有好幾種不同的理由,有些是基于正常經營基礎的,有些才是有會計疑慮的。換句話說,這些問題僅是分析之始,而非分析的目的。發現這些問題,等于為分析人員提供進一步了解狀況的線索。
六、會計扭曲復原。如果會計分析的結果顯示報表數字有問題,應盡可能地設法恢復財務報表原來應有的數字以減少扭曲,如此再進行下一階段的財務分析才有意義,當然,欲利用外部信息來重新計算所有的會計數字并不容易,但仍應盡可能地利用現金流量表與財務附注中的各種信息,努力復原。
現金流量表提供了很豐富的資訊,如果對公司在權責發生制下編制出來的報表缺乏信心,則可換個角度,去參考現金基礎下的效績。特別是某些有過度資本化之嫌的資產項目,現金流量表就提供了判斷的依據。
財務報表附注也是很好的信息來源,對會計數字的復原大有幫助。例如,如果公司更改其會計政策,會在附注中說明更改后對公司報表的影響。有些公司會在附注中說明其應計估計(如壞賬準備)的明細,以及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處理的不同。由于稅務報表通常較財務報表保守,因此這方面的附注可使投資人了解若是在較為保守的政策下,股東盈余的可能狀況。
七、分析人員應時時保持客觀。在進行會計分析時,分析人員應避免誤入以下陷阱或是很容易產生的錯誤觀念:
1、站在分析人員的立場,“保守的”會計與“好的”會計是不同的。有些人傾向于認同保守的會計制度,然而,財務分析人員所關注的,應該是公司的會計系統對于企業的真實狀況所能表達的程度。過于保守的會計制度與過于積極者一樣,都不能提供真實信息。而且,保守的會計制度常常令管理當局得以使盈余呈現較平滑的趨勢,而平滑盈余會使分析人員無法及時確認不良效績。
財務報告,也稱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財務報告包括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狀況說明書,其中,會計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體和核心,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其相關附表。公司財務報告的功能在于以貨幣形式提供關于企業經濟資源、義務以及影響它們經濟活動的連續記錄。這些項目及其任何變化按照編制報表日公認的財務會計準則加以確認和計量。財務報告的目的是提供關于企業及時、相關、可靠的量化的財務信息。
財務報告關系到高級管理者所關注的許多問題,如公司戰略、與股東的關系、公司股價、股利政策及資本結構。由于信息不對稱,財務報告使用者很難獲得公司全面、準確的內部信息,獲得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比較缺乏,分析公司財務報告就成為較佳的信息獲取手段。
一、注意閱讀審計報告
公布公司的財務報告通常會附有一份由審計人員出具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專業的注冊會計師根據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在完成預定的審計程序以后出具的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告表示意見的書面文件。它是對整個財務報告質量高低的總體評價,一般有四種類型: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拒絕發表審計意見。這四種意見中,后三種屬于不利意見,注冊會計師將對其提出不利意見的決定作出必要的說明。與財務報表一起的審計報告必須與報表一起閱讀。分析財務報告時,應當特別注意這些不利意見,盡量剔除引發這些不利意見的錯誤根源所造成的影響,以期獲得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
二、會計政策選擇分析
財務會計和披露決策反映了許多基本慣例或概念,它們或多或少地被接受并用于指導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在實務中,會計慣例多是功利主義的,它們之所以被接受源于它們有助于涉及會計數據的決策。會計政策的選擇形式上表現為企業會計過程的一種技術規范,但其本質卻是經濟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公司經理人員被允許作出許多與會計有關的職業判斷,因為他們最了解公司的經營和財務情況。公司管理層的財務決策對財務報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包括影響財務報表數據、分析人員對數據的理解、會計規則的選擇、科目調整、格式選擇和計量判斷等。
財務報告分析的目的就是對交易和事項加以確認、評價公司會計數據反映經濟現實的程度以及執行會計政策的正確性。分析公司運用會計政策靈活性的性質和程度,確定是否調整財務報告的會計數據,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當的會計方法而造成的扭曲。
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單位選擇會計政策、估計的程序是:1.辨明關鍵的會計政策;2.評價會計靈活性;3.評價會計戰略;4.評價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5.辨明潛在虧損;6.消除會計扭曲。
三、全面分析財務報告
財務報告的主體和核心是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股東權益變動表及其相關附表。表與表之間都有緊密的聯系,單獨分析某個報表是不可能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發展趨勢了解全面的。因此,將報表與報表分裂開來分析是得不到全面、可靠的信息的,甚至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正確地分析應是全面和系統的,如在分析銷售收入時,單看利潤表上的銷售收入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有些收入可能是通過賒銷方式取得的,并不是所有在利潤表中的收入都已變成“真金白銀”,這時分析銷售收入就要結合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項目、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欄目中的數字進行分析,如果結合會計報表附注中的有關情況說明則更佳。在分析財務報告時尋找報告中的關鍵數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分析報告時的重要技巧,不可輕視和忽略。一拿到報告就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閱讀和分析是不明智的,這樣做沒有方向,沒有重點,前看后忘,得到的信息只能是片面和零亂的。一般來說,拿到報告后,先審閱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利潤、現金流量等幾個反映總體方面的關鍵性的數字,對企業的經營規模、經濟效益、財務狀況有一個大體的印象。然后再根據自己的需求進一步分析,如債權人更關心收益質量和資產的安全性,而投資人則更關心成長性方面的數據。將上述數字與本企業上年指標相比,與同行業平均水平相比等,尋找其中正常的或可能異常的跡象,便于在具體分析時能夠把握大局,抓住重點,使具體分析更具針對性,提高分析效率,增強分析的準確性。在作財務報告分析時,一定要重視對報表附注的分析,因為許多在報表中未能反映的信息往往通過附注予以披露,如公司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賬戶余額詳細說明、表外負債及風險、或有負債等信息。在分析會計數字之前必須先閱讀附注。
四、合理運用財務比率分析
財務比率是解釋財務報表的一種基本分析工具,它通過一些數學方法把財務報表中的某些項目聯系起來。財務比率是對財務報告信息進行重新組織的結果。比率分析旨在評價公司當前和過去的業績,并判斷其業績是否能夠保持。財務比率分析應根據公司和公司所屬行業的特點進行具體分析,從中找到一些對分析公司及其所屬行業有用的線索。包括:將公司與同一行業內的比率對比;將公司在各個年度或各個會計期間的比率對比。財務比率分為四類:一是流動性比率;二是償債能力比率;三是資金管理能力比率;四是盈利能力比率。就具體目的而言,不同財務比率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樣的。在開始分析時,應就自己分析的目的來選擇相應的比率類型,然后計算那些最能達到目的的比率。在分析時,要將一定時段內的某一比率與標準進行對比,深入分析它們之間的主要差異和原因,最好從多角度來對多種比率進行比較,加深對財務報表的理解。
但要注意,財務比率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是因為:一是財務數據可能會受到管理層的重大影響。二是比率分析只反映數量性的信息,對諸如管理層道德觀、能力等質量性因素未考慮。三是因為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不同,公司間比率的比較可能有誤導性。四是孤立的一項比率沒有太大意義。五是根據財務報表計算出來的比率反映的是公司過去的情況。所以,運用財務比率分析時,不要被其誤導,只有靈活使用,才能使之成為一種有用的分析工具。
五、重視收益質量與成長率分析
在為一個公司的股票進行定價時,投資者一般會通過研究公司財務報表所反映的收益水平和收益變動情況,結合公司目前和未來經濟價值創造能力來作出評價,這項研究和評價稱之為收益質量分析。收益質量分析著重進行兩項評價:一是公司收益質量的絕對水平;二是公司收益質量的相對變化。絕對收益質量評價影響到公司的價格收益倍數;收益質量變化體現了公司經濟價值的正面或負面的變動,這個變動是由營業環境或財務環境的變化或者前景變化引起的。
通常收益質量評價可以做如下解釋:高質量收益指標較好地反映了公司目前的狀況和未來前景,同時表明管理層對公司經濟現狀的評價較為客觀;反之,低質量收益指標表明管理層可能夸大了公司真實的經濟價值,對公司狀況進行了粉飾,或者表明管理層沒有客觀地反映公司目前的狀況和未來前景。收益質量上升表明管理層的決策越來越客觀地反映了公司環境,同時也表明了公司增加經濟價值不是依賴于降低收益的質量,而是提高了創造能力;反之,收益質量下降表明相對于過去,公司目前狀況和前景正在惡化,管理層通過降低收益質量來增加收益,企圖向外界傳達比公司實際狀態要好的經濟狀態信息。可見,收益質量分析突出了公司目前和未來的替換價值創造,因而可稱之為實質性分析。要分析收益質量應特別注意識別“會計紅旗”。會計紅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對收益不利的影響因素,如審計報告有異常的言詞;公布日期比正常的日期晚;應收賬款的增長與過去的經驗不一致等等。“會計紅旗”可能暗示,公司特征正在發生變化,公司的會計數據具有潛在誤導性,或者在分析報表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成長率分析對公司的定價具有重要的意義。公司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銷售收入、收益及股利的預期成長率。一般來說,成長特點和成長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步驟:1.對成長率的各個變量進行數量計量;2.說明各種成長來源,包括成長來源的數量性分析,也包括質量性分析,重點是各種來源之間的相互關系、公司經營特點和財務特點、研究會計期間的外部環境及其變化趨勢;3.預測未來的成長水平和預測分析可能的財務效率和經營成果。
無論是收益質量分析或成長率分析,都要著重對現金流量表進行仔細地分析。分析現金流量表,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很有價值的信息,可以看出資產和負債之間關系的變化,特別是收益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之間的關系,是收益質量分析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如雖然收益增加了,但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減少了,這表明收益增長可能是通過非經營活動取得的;股利低于收益但高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這意味著目前的股利水平可能是不可持續的。
六、參考其他重要的信息
關鍵詞:保險監管;償付能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保險業從此打開了通往世界保險市場的大門。對中國保險業來說,加入世貿組織不僅要面對保險市場競爭所提出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對國際市場游戲規則的把握與認同。因此,了解國際保險監管發展趨勢,借鑒國際保險監管先進經驗,對我國保險監管體系的形成和制度建設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是當務之急。
1.我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現狀及其不足
我國目前采用的償付能力監控指標是在借鑒歐盟償付能力額度制度和美國風險資本管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監管兩個方面。定性監管主要規定了保險條款、費率、準備金的提存,規定了保險公司單個風險自留額和全部風險自留額,并對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進行了規定;定量監管主要是采用了英國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思路。但與實施這種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體系和監管指標尚有許多不合理、不完善之處。
1.1缺乏完整的保險會計準則體系。
保險公司不僅同一般企業一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而且還承擔著社會保障的責任,關乎廣大投保人的利益。保險公司的兩重性質決定了其會計行為規范的兩重性:一方面需符合一般財務會計原則,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證保險公司對外財務信息的披露,要求真實、公允地反映保險公司會計期間內的經營成果和資產負債表日的財務狀況,要求保險公司的財務信息與其他行業保持可比性;另一方面要符合監管會計原則,主要服務于保險監管當局為保證保單持有人利益而監控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需要。因此,保險公司在會計制度的設計上,不僅需要建立適合于保險行業的財務會計制度,還需要重視監管會計制度的建設。目前,國際上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都建立了專門的保險監管會計制度,而我國僅于2004年下發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準則公告第1號:固定資產、土地使用權和計算機軟件(征求意見稿)》,保險監管會計制度建設總體尚處于初始階段。
1.2缺乏統一的保險企業會計制度標準。
目前我國的保險企業會計制度實行兩種標準,一種是適行于上市公司和股份公司《金融保險企業會計制度》(2002年1月1日頒布),另一種是非上市和股份公司實行的《保險公司會計制度》(1999年1月1日頒布),兩種制度最大的區別是在《金融保險企業會計制度》中更加強調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更有利于反映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由于兩種制度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原則及方法不同,對評估保險公司的實際財務狀況及償付能力也會帶來直接影響。
1.3監管指標不全面,預警作用不明顯。
保險財務監管指標體系的建立不僅要做到滿足現狀,更要能夠對以前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并對以后的經營態勢做出合理預測。我國在借鑒美國保險監管指標體系基礎上建立的財務指標體系只是側重于公司盈利和經營性風險的分析,涉及綜合性財務狀況和準備金方面的指標較少。而美國的保險監管財務指標僅對產險公司就設立了11個指標,從綜合財務狀況、利潤經營狀況、流動性和準備金等多方面來綜合考核公司的經營狀況。我國只借鑒了美國監管指標體系的一些指標,沒有設立一套類似于美國的對歷史數據財務狀況的追蹤分析系統,在美國對歷史數據財務狀況的追蹤分析系統中3年前提出過警告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最終都破產了。
1.4缺乏對財務指標的動態監管。
我國評估保險公司財務指標的償付能力是以1年內公司認可資產減認可負債的差額作為標準的,只測算這一時期保險公司的靜態償付能力,沒有考慮保險公司長期持續經營的要求,不能真實反映不同保險公司的實際償付能力。另一方面我國使用的一系列財務比率法是定量指標體系構成的,它們在選擇上是否恰當、合理,都會影響到預警系統的運行效率。在2003年下發的《保險公司最低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中只是從認可資產表、認可負債表、最低償付金額幾方面對保險公司的財務情況監管,并沒有聯系保險公司在一定假設條件下的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及其對財務狀況的影響做出預測。
2.加強我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建議
2.1進一步重視并加強保險償付能力的監管。
我國保險監管當局對財險公司和壽險公司分別規定了最低償付能力標準,但這些規定并沒有被很好地執行,一些中資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的概念和風險選擇的意識不強,掛賠現象嚴重,整體償付能力依然薄弱。保險公司承擔著廣大被保險人可能發生保險事故而引致的賠償或給付責任,只有本身具有足夠的償付能力,才能保障被保險人的安全,增強消費者的信心。因此保險監管應進一步重視并加強對保險公司的最低償付能力的考核,結合國情,參照國際慣例,改善目前最低償付能力的計算方法,使其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確保保險公司對所承擔的風險具有足夠的賠償或給付能力,保證公司良好的財務穩定性和較高的置信度。同時要注重建立應急機制和化解風險的渠道,一旦發現償付能力不足,應立刻采取諸如辦理再保險、轉讓業務、增加資本金、調整資產結構或是限期整頓、停止部分業務、直接接管等補救措施,重新塑造保險公司的財務信用體系,以維護社會保險園地的正常秩序,促進保險業務的健康發展。
2.2建立完善的保險業法定會計準則體系。
加快保險企業會計制度的規范化、標準化和統一化建設,認真研究并借鑒國外保險會計的規范和標準保險業法定會計準則體系,結合我國保險業發展實際和監管要求,不斷建立完善體現保險行業特殊性的保險業會計準則體系。保險公司可以先按照保險行業通用會計準則(GAAP)編制通用會計報表,再按照保險法定會計準則(SAP)調整為監理會計報表從而滿足投資者和監管部門的不同需要。
2.3建立有預警性和評級等級制度的監管模式。
集中保險公司的資產獲利能力、資產質量、投資收益、準備金充足率、資本金充足率等體現償付能力安全性的各項財務指標,并分析3到5年的財務跟蹤指標和財務評價等級制度,通過多年跟蹤的財務指標來分析發現保險公司經營狀況的征兆,評價公司今后的發展趨勢,并且采用財務評價等級制度的方式對公司的大小和財務狀況進行分類,提高監管的精細化程度。目前,以NAIC(全美保險監督官協會)的IRIS(保險監管信息系統)和RBC(基于風險的資本管理方法)為代表的保險機構償付能力風險預警機制已經在世界各國廣為應用,我國的保險監管應盡快改變傳統的主觀性和經驗性做法,加快監管信息化建設,提高監管效率和質量。
2.4建立由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轉變的監管模式。
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進行動態監管的主要內容包括:(1)動態評價保險產品負債與其相對應資產的實際形態是否匹配;(2)不僅是對決算期進行評估,而且通過對未來任一時點現金流量狀態進行模擬,來反映和評估保險公司的所有經營狀況;(3)借鑒美國做法進行利率假設,通過適當的概率分布來確定利率和變化,并考慮公司的各種資產和負債的配置,將公司現金流公式化,計算出各種利率假設下公司的現金流入和流出,以此來評價公司的償付能力。
2.5加強保險行業自律。
成功有序的監管離不開行業組織的自律配合,保險行業協會是保險人或保險中介機構組成的社會團體,其在規范保險市場方面發揮著政府監管當局不具備的協調作用。因為行業組織在起市場主體間聯絡、信息、技術咨詢和共享服務等作用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還能獨立充當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和行業經營行為的仲裁者。監管當局應積極支持保險行業組織的建設,以行業的自律擔負起監管的輔助作用,通過保險行業協會加強各保險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維護保險市場正常的競爭秩序,從而避免同業過度競爭造成虧損和償付能力的不足。
2.6提高保險監管從業人員的素質。
加入WTO,中國保險監管業面臨考驗,保險監管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加入WTO,意味著中國保險監管在物質或者有形的層面上迅速地向國際靠攏、與國際接軌,但保險監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一種理念,文化和理念上的轉變問題是不可能通過WTO或其他什么協議可以簡單解決的。但事實證明,有形和無形兩個層面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二者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只有達到協調一致,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與國際接軌的保險監管。這里的關鍵問題是所有保險監管從業人員的普遍素質。從現狀看,我國保險監管隊伍是相當不錯的,精練、充滿朝氣。但是必須看到,我們從事保險監管的歷史畢竟太短,對市場經濟和開放條件下保險監管理念、技術和手段的了解、認識和掌握有限。在不少人的觀念中還留存著計劃經濟和封閉經濟體制下政府行為模式的烙印。人的觀念不轉變、素質不提高,所謂的接軌是不會有生命力的。應當看到,在監管機構、監管形式和監管內容上,當前我國保險監管與國際潮流不一致。比如,全球兼并盛行而我國的保險監管則要求產、壽險分業經營,國際保險監管日趨放松對微觀層次的監管而注意對償付能力的審查,我國卻強化對費率、條款的監管。對此,一方面,我們應積極地予以正確評價,我國的保險監管方面基本反映了我國的保險業水平及發展要求,如產、壽險分業經營就促進了我國長期以來發展不足的壽險業務迅速增長,又如從全球購并歷史來看,合總是以分而發展為基礎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從國際保險監管中看到我國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黃亞鋒著.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構建,《保險研究》,2001年06期.
[2]曾靜.完善我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思考,《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戴娟.借鑒國際經驗加強保險監管體系的建設,《保險研究》,2004年05期.
【關鍵詞】會計指數;社會經濟發展;價值創造會計指數
一、會計指數研究
1.價值創造會計指數。在現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股價受到企業盈利或企業資產所左右的同時,其他非財務因素,如:品牌、理念、創新、人員等,對企業股價的影響日益增加。然而,非財務因素難以量化,不能為傳統的會計方法所接受,因而導致在實踐中對此類因素管理不夠且報告有限。因此,價值創造指數應運而生,它是一項用來量化企業非財務績效與其他市場估值關系的工具,即通過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編制以了解企業經營對于宏觀經濟的綜合貢獻,進而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指數。價值創造會計指數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可細分為價值創造額與價值創造效率兩個指標。根據價值創造額的構成進行分析,可反映公司與政府、員工與公司債權人等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不同分配關系及其發展趨勢,為國家制定勞動分配政策和稅收政策提供依據。對于價值創造效率進行行業分析,則反映出不同行業對于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受影響程度的不同,進而了解不同行業分工的經濟運行的特點,為國家在不同的產業領域內制定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政策提供重要依據。
2.提供會計指數研究平臺。雖然我國的會計指數研究走在世界前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跨級指數的研究仍處于起步狀態,當前的會計指數研究主要停留在對于各個行業的大量會計信息進行集成和處理上,若想順利獲得會計指數研究及其衍生研究的重大突破,則需要依靠專業的研究機構來實現。由此可見,建立完善的研究編制已經迫在眉睫。
在學術領域的發展道路上,研討成果的交流是促進科學研究發展的重要手段。會計指數研究平臺的建立提供給研究人員以發表科研成果的舞臺,保證會計指數成果在研究價值、研究質量和研究速度等方面得到迅速的提高。
3.統籌規劃,實踐檢驗。會計指數的產生源自于實踐的需要,指數的研究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夠經過時間的考驗、指數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夠為宏觀經濟的發展起到指導作用才是會計指數研究的意義所在。因此,中國會計學會與中國財政部應統籌規劃、縝密部署,將研究成果交予相關部門參考驗證,共同促進指數研究的發展。在指數應用中發現問題時,應積極應對、深入研究,以科學的態度和縝密的求證完善會計指數體系。
二、加強會計指數研究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1.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在市場經濟下,生產要素中的信息資源已經成為十分珍貴的經濟資源,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對于政府的宏觀調控決策亦或是企業的微觀經濟管理的加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科學、嚴謹的會計指數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會計指數在企業的會計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方法編制而來,其具有真實性、客觀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可以充分發掘和利用會計信息資源,提升會計信息的集成度,有助于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
2.加強經濟管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效有序的發展不能僅靠市場價值規律的自動調整,還需要政府在掌握宏觀經濟發展趨勢下,適當推行經濟政策對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進行宏觀調控。會計指數是一門處理信息的嚴謹科學,對會計指數的研究分析能夠準確客觀地反映和監督經濟的全面發展,并以此分析出微觀經濟的發展趨勢,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對于會計指數的變化及其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政府能夠及時掌握和監督社會經濟運行狀況,客觀地分析判斷經濟發展中出現問題的關鍵,從而提高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生產資料在各個部門的優化配置。
3.提升會計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在當前經濟社會中,會計數據更多被使用在分析企業的財務信息和經營狀況方面,在微觀經濟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著眼于今后的發展,會計指數體系的建立,拓展了會計數據的應用范圍,以微觀經濟發展方向的分析為基礎,研究推斷出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使會計行業在宏觀經濟的發展方向分析上做出新的貢獻。
4.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國際經濟地位日趨重要。自2010年8月在大慶召開的七屆六次常務理事會上首次討論會計指數課題后,我國對于會計指數的研究工作愈發重視,動員了會計界的大量精英和力量。同時,我國推動了對會計體系的完善,會計人才的培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我國會計行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話語權明顯增強,在會計指數的研究方面,我國更是走在了行業的前端。
三、結束語
會計指數的提出與研究拓展了會計學科應用范圍,提升了會計工作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為會計事業的發展謀求了新的契機。我們會計行業從業者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刻苦務實的研究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會計指數這個新領域內,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騰飛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