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時間:2023-09-19 16:13: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態農業觀光園;生態療養;農業景觀
中圖分類號:S7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6-3538-02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Touring Garden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LIU Ying,QIU Yan-chang,YU Shou-chao,YAO Wen-f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which provided a new thoughts and new pattern for the fut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as a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with bright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a new thought combining ecosystem cure and agriculture tourism was put forward by taking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planning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as exampl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urism park with ecosystem treat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ecosystem cur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20世紀90年代初,農業觀光園在我國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開始興起,擴展了都市人游覽的選擇范圍,為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改變鄉村景觀帶來了新的思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農業觀光園已經成為21世紀生態園林綠化發展的方向之一,是一種新的園林形式[1]。生態型農業觀光園不是農林生產和景觀元素的簡單疊加,而是二者相互交融的綜合系統[2]。采用生態模式對觀光園進行布局,將農事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范、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3]。通過低能耗產品、減少“高碳”材料的使用、就近銷售等方法,為實現低碳園林提供了更多可能[4]。它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并且能為改善生態和保護環境做出極大的貢獻。以聊城市侯營鎮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為例,對生態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方案進行了初步探討。
1 項目概況
1.1 基地現狀
侯營鎮生態農業觀光園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西南部,距市區6.7 km,生態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地理優勢明顯。該園區占地面積約23 hm2,南臨聊城市南環路,東部、北部和西部均與農田相接。經初步調查,基地內現有一片楊樹林以及農耕地,南側有水渠,北部有人工河流,自然環境條件良好。
1.2 規劃目標
根據基地現狀以及區位優勢,結合城鎮整體規劃的發展目標,挖掘基地的自然生態優勢,展示現代生態農業的先進性,從生態學和美學角度出發,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植物的多種功效,將基地打造成一個集觀光旅游、農業體驗以及休閑療養于一體,擁有先進管理技術的現代化生態農業觀光園。
2 功能分區規劃
侯營鎮生態農業觀光園區結合現狀及規劃目標,共分為健康蔬菜園區、健康休閑觀光園區、健康豬養殖園區以及公共設施部分4個區。
2.1 健康蔬菜園區
位于基地南部和中部,占地約10 hm2,包括普通式拱棚以及花園式菜圃兩部分。以農業生產為主,展示現代種植設施和技術,起到示范作用,為游客提供大棚采摘等農事活動。同時設有一定的觀賞景觀。其中,普通式拱棚區提供大棚蔬菜,結合生態餐廳開展評鑒會等活動,推廣蔬菜應用新品種;花園式菜圃區重點體現出現代農業生態園的觀賞性與實用性,采用菜畦的種植形式,形成大色塊的景觀效果,種植的蔬菜不僅產生了經濟效益,也充分發揮了景觀功能。
2.2 健康休閑觀光園區
此區域位于基地中心,占地約10 hm2,包括3部分:冬暖式觀光大棚區,花卉、果樹、中藥材種植區,垂釣觀賞區。
2.2.1 冬暖式觀光大棚區 位于基地北部,與主入口相連接,占地約0.8 hm2,包含生態餐廳園區、健身樹林園區等。
[關鍵詞]生豬養殖生態管理
中圖分類號:S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121-01
生豬養殖歷來是國計民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近幾年以來,有一部分養殖戶依靠規模化生態型的養殖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率。筆者以為,這樣的養殖方式,一方面,能夠降低養殖的生成成本,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保證了豬肉的品質,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有著很高的市場占有率。大力推廣規模化生態養豬產業,是當前畜牧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規模化生態養豬的概述
規模化生態養豬就是在尊重生豬的生理發展、生活品性和生長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大規模的生態養殖,以此來節約生產的養殖成本,從而達到“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實現產量增加,經濟效率提高的生產目的。
該種養殖方式具有如下的特點:(1)資源利用合理化,即就是按照現有資源的特征要求,最大限度地予以合理利用,做到物盡其才;(2)生豬生長效率化,即按照生豬生長發展規律,讓生豬能夠在自由輕松的環境氛圍下生長,提高肉類品質;(3)養殖環境清潔化,即依據養殖的規律進行科學化管理,做到“發揮資源優勢,降低環境污染,循環使用”;(4)成本的低廉化,即在不采用含有激素飼料要務的前提下,按照生豬的生活規律進行規模化養殖,減少了飼料成本的投入量,增強生豬的免疫功能,節約了生產成本。
二、規模化生態養豬的發展前景
1.規模化生態養豬能夠促進資源的合理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功效優勢。規模化生態養豬其實就是利用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來為生豬的生產尋找更有價值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將資源利用后的廢料進行二次利用。2.規模化生態養豬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當前的生豬養殖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增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正是這樣的要求特點,使得規模化生態養豬產業能夠從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綠色健康無污染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3.規模化生態養豬是養殖戶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方法和途徑。規模化生態養殖解決了傳統生豬養殖的設備要求高、飼料成本投入大、疾病預防管理繁瑣和成本投入高的特點,讓生豬在生態化的環境下能夠不斷生長,降低了上述的投入,節娛樂生產成本。
三、規模化生態養豬解決的問題
1.資源的采集應該避免受到污染。生態化養殖注重資源的清潔,各項衛生指標應該達到標準要求。2.生態化養豬的資源在再利用過程中應注意有機連接,防止二次污染,使得資源得到循環利用。3.生態化養豬的標準執行應該更為嚴格。生態化養豬是一種彼此配合的動態生成過程,執行的標準更為嚴格。
四、規模化生態養豬的管理要求
(一)按照生態標準,合理布局養殖場地。根據《農業部畜牧業“九五”及2010年發展規劃》的要求,生態化養豬應該嚴格執行國家畜牧生產標準,做到:綠色環保,有利于人民身體健康。這些標準主要體現在豬場環境質量標準、豬排泄物排放標準、飼料原料質量標準和飼料添加劑應用標準等。同時,在限制飼養規模、場地選擇、產業布局和污染物處理等作出嚴格規定,使養豬業污染防治走向法制化和科學化的軌道,最大限度發揮生態養豬的效能。
筆者通過當地幾家具有規模的生態養豬調查中發現:在養豬場的規劃和建設中,要科學規劃生產模式、飼養規模,合理設計生產設施,合理布局養豬場的地理位置、分布、數量等。充分考慮當地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特別是豬場及豬舍的選址的科學合理性,實行生產、治理、利用的協調有效要求,力求達到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滿足發展要求。
(二)注意飼料調配,提高生豬營養利用率。生態化養豬的關鍵在于按照生豬生長要求和現有資源的轉化情況,合理調配飼料,增強生豬的營養攝入量,更能夠加速生豬的生長。準確估測豬在不同生理階段、環境、原料類型等條件下的營養需要量和對養分的消化利用率是決定因素。生態養豬的飼料在利用上,能夠做到“營消相抵”,即所需營養量和消耗量應該大致相同。筆者以為,在實際測定需要量時,所選豬要有代表性,基礎日糧、營養水平及環境條件盡量與生產性能相符合,做到“物盡其才”。
在選擇優質飼料時,應該注意:1.消化率高、營養變異小的原料。據測定,選擇高消化率的飼料可至少減少10%左右的糞氮排出。2.注意選擇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原料。3.飼料的營養成分配比應該達到要求。
(三)利用生物降解技術,將豬排泄物廢物利用。生態養豬應用生物降解技術處理豬排泄物,將使糞尿排泄物不再是污染源,而是寶貴的能源。筆者在幾家規模化生態養豬場調研時發現:豬的這些排泄物是優良沼氣的原料。15頭豬糞產生的沼氣相當于1噸汽油的能量。在養豬場內,建立一個生物發酵罐(沼氣池),以豬糞及其污水和其它植物性原料為基質,利用微生厭氧發酵原料生產沼氣和有機肥,可以處理大量污染物,并能使其BOD值減少80%左右。
豬排泄物廢物應該是有機肥的主要原料。通過將豬糞便配以輔料,經過堆置發酵等工藝流程,加工成優質高效的有機肥,是今后值得推廣的生態農業發展項目。豬場糞便要做到資源化利用,還應該進行固液分離,以便發揮各自的利用價值。筆者以為,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對分離后的固體物和污水再次加以處理,進行綜合利用,對固體廢棄物實行資源化利用。
(四)利用循環發展,實現資源的合理運用。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的規律,養殖業與種植業必須有機地整合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存在的污染問題。對此,必須建立綜合式生態農業生產體系,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組織農、林、牧、漁各業生產,以便對營養物質進行多層次地分級利用,實現“綜合利用、清潔衛生”,并通過走農、林、菜與豬、禽、魚立體養殖之路,實現產品、土壤和環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以及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這樣的生豬養殖業才更具有活力。
綜上所言,在規模生態化養豬中,我們應該在遵循生豬生長規律和自然資源的和諧發展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資源,發揮其優勢特長,為生豬的生長提供一種高效、熱量的飼料和環境支持,從而促進生豬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元軍,關于發展我國生態畜牧業的探討,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4年第1期.
[2]周元軍,規模化豬場豬糞尿的綜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江蘇農業科學,2006年第2期.
[3]周道雷、李保明、施正香,我國養豬產業生產現狀及其發展方向,農業工程學報,2003第2期.
關鍵詞:秸稈 綜合利用 對策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中數量最大的副產品,是一種大量的永續性的寶貴資源,若進行綜合利用,不僅能變廢為寶,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可為肥料、畜牧、食用菌、能源、加工業等提供大量的廉價原料,從而帶動農村產業結構乃至整個農村結構的變革,促進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城鄉環境的改善。以往農民認識不到秸稈是一種寶貴資源,將其拋棄或焚燒,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引發交通安全等社會問題。為此,必須嚴格執行《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切實搞好秸稈綜合利用,將秸稈綜合利用作為農村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農田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利用技術
1.基本情況
江蘇省贛榆縣是全國秸稈綜合利用先進縣,年產秸稈80余萬噸。近年來,尤其自1999年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局頒布《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后),該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把強化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作為開展生態農業縣、全國生態示范縣創建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尤其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取得較好成效。2002年該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被省環保廳、農林廳、農機局、交通廳、科協、民航管理局等六部門聯合授予“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先進縣”榮譽稱號。
2.綜合利用技術
2.1秸稈進沼氣池制沼氣和沼肥技術
結合生態農業縣建設,推廣利用秸稈進沼氣池制沼氣和沼肥技術,建成“四位一體式”沼氣池22000余只,大中型沼氣工程7座。據統計,年可利用秸稈6.5萬余噸,產沼氣1220萬余立方米,產沼肥45萬余噸。
2.2秸稈青貯、氨化制畜飼料技術
秸稈通過處理,轉化為適口性較好的牲畜飼料,由牲畜過腹后,其產生的糞尿進沼氣池又可制做沼氣和沼肥,既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平衡,又發展了牲畜養殖業。該縣已建成青貯、微貯和氨化池達50萬立方米,年利用秸稈20萬噸,年飼養牛9萬頭,羊50萬只。
2.3秸稈氣化技術
秸稈氣化是集環保、節能、生物質熱能利用于一體的綜合利用新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較高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該縣投資45萬元在班莊鎮古城村建成年可利用秸稈千余噸的秸稈氣化站,解決該村近300戶燃氣問題。2001年10月該縣環保局又引進北京清原利民能源技術研究所的小型秸稈氣化爐技術,并在試制中不斷改造。現已在全縣6個鎮8個村200戶進行了試點,改變了農村“生火做飯”的模式,適應了現代化新型農村的發展需求。
2.4發展稻草編織業
利用稻草編織草簾、草苫、草包等草制品,現已形成稻草編織專業戶3000余戶,專業村25個,年可利用稻草12.5萬噸。
2.5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
作物秸稈作培養基,用于草菇、香菇、黑木耳、銀耳、金針菇等食用菌的生產。栽培過后的秸稈菇渣,可作為飼料和優質肥料二次利用。一般100公斤稻草可生產出黑木耳60公斤,100公斤玉米秸可生產銀耳或金針菇100~150公斤,年利用秸稈2500噸,生產食用菌2500噸。
2.6秸稈機械化粉碎翻埋及堆漚肥技術
隨著農作物機械化收割的推廣及普及,縣農機局廣泛推廣秸稈機械化粉碎翻埋養地技術,實現秸稈直接還田,年利用秸稈10萬余噸。
二、秸稈利用的幾點經驗
1.領導重視是工作的關鍵
在落實秸稈問題上,無論是抓禁燒還是抓綜合利用,縣領導思想重視,親自聽匯報、作指示,到基層視察、指導工作,能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大大促進工作的開展。
2.行政手段與技術手段相結合
秸稈綜合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加以落實。一方面,采取行政手段,以政策法規形式禁止農民群眾焚燒秸稈;另一方面,大力推廣作物秸稈轉化的新技術,引導農民對其綜合利用。行政手段與技術手段相輔相成,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大監督管理,積極引導
縣環保局、農業局等部門嚴格執行《辦法》所規定的內容,不斷加大監督和管理力度。尤其在農忙季節,工作人員經常深入田頭監督巡查,對違反規定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嚴肅查處。并積極向農民宣傳秸稈禁燒的政策和綜合利用的好處,引導農民群眾把秸稈禁燒工作當作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工作。
4.由點及面,逐步推廣
對秸稈綜合利用成熟的技術,可采取召開經驗交流會等多種方式,選取試點,逐步推廣,帶動工作全面開展。
三、存在問題及對策
1.存在問題
1.1于鄉鎮點多、量大、面廣,農忙季節秸稈焚燒現象仍時有發生。
1.2宣傳不夠深入,群眾對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處認識不足。
1.3各部門之間協調不夠,不能將監督、管理、綜合利用指導融為一體。
1.4秸稈綜合利用沒形成規模化、商品化、產業化的格局。
2.對策
2.1縣委、縣政府應進一步重視鄉鎮秸稈禁燒問題,加大工作力度,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要把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列入各級政府任期目標責任制,與鄉鎮、村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責任,狠抓落實,年終進行檢查、考核,并實行獎懲制度。
2.2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提高群眾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認識,大力宣傳綜合利用的意義,安排專業技術人員下鄉宣傳、指導,逐步把秸稈綜合利用由政府行為轉變為群眾的自覺行為。
2.3由政府協調,促使各相關部門之間密切配合,切實加強秸稈焚燒的監督管理和綜合利用的技術指導,使之成為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
2.4積極向上級爭取扶持基金,研究探討綜合利用的各種途徑,推廣簡單適用的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使秸稈綜合利用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格局。
關鍵詞:綠色食品;發展現狀;優勢;存在問題;對策;江蘇響水
發展綠色食品是時展的要求。雖然目前江蘇省綠色食品發展居全國領先位置,但是局部地區發展仍然欠佳,特別是蘇北地區發展緩慢,原因主要在于制約發展的因素較多,但是潛力大,適宜綠色食品生產的土地面積大,產地環境質量好,污染源少。對此,筆者近來通過對江蘇省響水縣綠色食品發展深入調查了解,總結出加快響水綠色食品發展的新思路,即必須強化農業企業,促進綠色食品產業化升級,加強品牌整合實施名牌戰略,構建完善的綠色食品市場體系。
1響水縣綠色食品發展現狀
響水縣地處江蘇省蘇北沿海地區,綠色食品產業自2000年起步以來,最早由江蘇桂花養殖有限公司申報綠色食品黃海牌野凍光鴨冶堯江蘇省黃海農場申報的綠色食品野啤酒大麥冶,經過16年的不斷發展,逐步變成今天的規模。目前,響水縣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已達到7180hm2,通過認證的有效產品數達33個,綠色原料基地1個,種植業產品產量98032t,養殖業2049t,加工業290萬t。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占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比重達到10.18%。生產的產品種類有種植業堯養殖業和加工業,由原來的單一原料種植向多品種類堯深加工方面拓展,同時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也有很大發展[1]。但是目前,響水綠色食品的認證產品總數堯產品產量堯種植規模堯銷售收入堯出口貿易額等方面均居全省倒數,沒有形成龍頭企業優勢。
2響水縣發展綠色食品的優勢
2.1適宜發展綠色食品的面積較大
首先,響水縣現有耕地面積7.06萬hm2,人均占有耕地約933.4m2,并且有43.1km海岸線堯16.1hm2灘涂可供開發利用。其次,通過近幾年對秸稈還田和環境保護的重視,對肥料的有效指導與控制,響水縣適宜種植的土地質量得到一定改良,非常適宜發展綠色食品。
2.2污染源較少
響水生態化工園區的建立讓響水縣的重工業產業得到集中,減少了污染源分散擴大的可能。針對化工園區污染的處理,首先,響水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現今化工園區已建成5萬t/d污水處理能力,江蘇森達熱電公司通過2次改造,集中供熱已全部保障園區的蒸汽需要,鹽城新宇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已建成投產,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監控設施建成并正常運行,園區環境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各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已落實完成38家。其次,響水縣按照市環保局和市公安局葉關于加強證據收集建立查處環境污染案件聯動機制的意見曳,加強了檢察堯公安堯環保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形成打擊環境污染違法犯罪的合力,有效控制了環境污染的違法行為[2-4]。
3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3.1農業企業問題
響水縣農業企業少且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力弱[5-7]。根據調查統計,全縣規模化農產品生產企業有37家,產值1.2億元,年均企業產值324萬元。農業企業存在外強中干現象。部分企業有形式堯無內容,設備堯人員堯技術堯品牌等資源嚴重缺乏。部分企業體制不全,盲目擴張,產品效益低下。
3.2品牌問題
綠色食品品牌雖然獲得認證,但品牌效應沒有發揮出來,雖然有品牌,但知名品牌少,沒有形成響水地區獨特優勢品牌[8]。
3.3營銷問題
一是企業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低。目前,響水縣多數綠色食品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在影響規模效益的同時,還使消費者在對響水縣綠色食品進行識別和選擇時造成困難[9-11]。二是市場營銷觀念滯后。目前,響水縣多數綠色食品企業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為了達到盈利目的,忽視了市場占有率堯產品形象和聲譽堯顧客滿意度堯忠誠度和鞏固率等,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
3.4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響水縣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至今,政府仍然沒有落實獎補政策,縣級財政對農業企業的申報綠色食品沒有補助,導致農業企業因為資金問題,不愿申請認證,嚴重阻礙了響水縣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12]。
4發展對策
4.1強化龍頭企業,促進綠色食品產業化升級
一是大力支持農業企業。針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證農業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縣政府要為農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環境,為本縣未來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二是組建綠色食品農業企業集團。政府可以通過扶持一批農業企業,按照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大企業對小企業兼并和聯合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的方式組建企業集團,增強企業生命力[13]。
4.2加強品牌整合,實施名牌戰略
一是抓住產品質量培育名牌。從各級領導到具體的生產者,包括農業部門,都必須樹立高度的質量意識。強化監管措施,建立完善的質量標準體系。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創建名牌。充分發揮響水縣自身資源與生態環境優勢,積極開發優質特色產品,野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冶[14]。產品的內在品質到外在的標志堯包裝設計,都要充分顯示出江蘇蘇北響水特色。三是依靠科技創立名牌。充分發揮響水農業部門科技優勢,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把技術創新與響水的綠色食品資源結合起來,推進知名綠色食品品牌的開發。四是強化政府主導作用。首先是制定規劃。搞好綠色食品發展建設規劃,明確指導思想堯戰略目標堯合理布局和相應對策[15-16]。根據規劃要求,有組織堯有步驟地實施。其次是增加投入。在產品宣傳堯組織申報堯協調和規劃基地,以及市場基礎建設和周圍生態環境的投入方面設立專項資金或獎補。再次是政策供給。集中精力堯深入調查,及時總結經驗,找出問題,制定措施。發展綠色食品是時代的要求,是構建農業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所在。響水縣更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主動發展綠色食品,克服困難,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政府堯企業堯農戶的共同努力,提高響水縣在綠色食品中的競爭力,讓響水縣在新的時代走上綠色食品的高速發展通道[17-18]。
5參考文獻
[1]陳曉華.2013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形勢與任務[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1):5-9.
[2]夏兆剛,謝焱.綠色食品畜禽水產品發展存在問題及制約因素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3):25-28.
[3]王運浩.我國綠色食品野十三五冶主攻方向及推進措施[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6(2):11-14.
[4]唐黎標.中國綠色食品營銷現狀及策略研討[J].糧食問題研究,2016(2):38-39.
[5]陳彩杏,字麗云.巍山縣綠色食品生產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7(2):255-256.
[6]孫花,高文俊.金昌市綠色食品工作的現狀堯問題及對策[J].甘肅農業,2017(1):58-59.
[7]嚴莉.關于綠色食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山西農經,2016(16):32.
[8]秦風明,秦寧.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加快綠色食品發展[J].大眾標準化,2016(10):25-27.
[9]張俊飚,張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金融經濟,2016(7):18-19.
[10]欒其琛.淺析大連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堯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6(5):15-16.
[11]韓沛新.推動我國綠色食品快速發展的策略分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6(3):7-11.
[12]張金鳳.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前景淺析[J].吉林農業,2014(24):7.[13]師國強.綠色食品引領生態農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業科技與信息,2016(5):16.
[14]盧意,崔慧,陳美思,等.綠色食品發展現狀[J].現代食品,2016(6):38-39.
[15]林靜雅,楊毅哲.陜西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11):325-326.
[16]賀景平.黑龍江發展綠色食品問題對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6(4):102-104.
[17]王建發,林玉章.抓住發展機遇實施名牌戰略全力開創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新局面[C]//綠色食品開發與市場營銷發展戰略研究:黑龍江省綠色食品開發與市場營銷戰略研討會論文集.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2:3.
摘 要: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分析了我國農村有機廢棄物的現狀,認為面對農村廢棄物排放量日益增長,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又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局面,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將這些廢棄物變廢為寶的同時,共建我們的美好家園!
關鍵詞: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
一、引言
我國大多數人居住在農村,農村環境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身體健康。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隨之產生的各種廢棄物也是日益增長。再加上農村基礎設施不健全,人們生活習慣的不同等各種原因導致農村環境呈現出“臟、亂、差”的現象。
另外,我國既是一個能源生產大國,又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能源結構主要以煤等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結構為主,這種能源結構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也將會越來越大。所以能源生產利用對環境的損害,是我國環境問題的核心,環境已成為能源決策的關鍵因素。然而,有機廢棄物的合理利用不僅可以把這些放錯位置的垃圾變成有用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緩解不可再生資源的緊張狀況,還可以減輕環境壓力,給人們創造一個美好整潔的居住環境,還能調整農村人們的用能結構。所以,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已成為各界研究學者以及各級政府部門的重點關注對象。雖然目前很多學者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研究,各級政府部門針對不同地區也積極出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但是面對農村這個特殊的地域環境,相對城鎮的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來說依然是個難題。
二、國內研究現狀及分析
國內學者對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從利用方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評價方法這幾個方面進行的。
1.農村有機廢棄物不同資源化利用方式的研究
就目前我國農村有機廢棄物產生量來說,每年可生產農作物秸稈高達約7億噸、蔬菜類廢棄物約1億噸、人畜糞便和農村生活垃圾更是達到約26億噸,肉類加工和農作物加工所產生的廢棄物約1.5億噸,其他有機廢棄物約有0.5億噸。這么龐大數量的廢棄物,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就只能成為破壞環境以及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垃圾。國內眾多學者對農村有機廢棄物利用方式進行了研究,并根據自己的概念界定分析不同的利用方式。比如其中一位學者研究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各種方式,整理總結出六大發展方向――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材料化、生態化、基質化,并以新余市為例建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激勵機制;另一位學者以陜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為例,提出了農業廢棄物能源化、飼料化、肥料化、建筑材料化、生物質材料化,并對各種處理方式進行了評價。
2.農村能源項目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
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與構建對于主題的研究至關重要。起初,在對農村能源項目進行評價研究時,很多學者只對其經濟效益這一單一方面進行評價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學者在此研究基礎上,將環境、社會這些外部評價指標也納入研究范圍之中,初步構成了多方面多層次綜合研究評價指標體系。比如,部分學者從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能源效益這三方面考慮,構建農村能源利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部分學者在對農村有機廢棄物能源化項目進行研究評價研究時,則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這三方面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對能源效益的研究,證明這四方面對農村有機廢棄物的合理再利用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并且這些效益還存在著社會性和分散性等特點;另一些學者針對目前國內大規模發展的沼氣工程進行研究分析評價,提出了將農村有機廢棄物分類處理后作為沼氣工程的原料具有很強的能源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有一些學者對農村投資項目進行后評價,提出了農村投資項目后評價的指標體系包括管理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發展五個方面,并在循環農業項目后評價工作中得到實際應用。
3.農村能源項目評價方法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農村能源項目評價方法的研究頗深,并根據每種方法的特點與局限運用在不同的對象上,并對研究結果進行說明。具體的評價方法比如農民參與式社會評價、專家系統法、有無對比分析法、多目標定量分析綜合評價法、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多層次加權加和法、TOPSIS法、模糊層次分析法、貼現現金流法等等,每種方法都有優劣之處,只要運用得當,即可解決實際問題。
綜上所述,分別從農村有機廢棄物不同資源化利用方式、農村能源項目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農村能源項目評價方法三方面進行了歸納總結,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學者們的研究不斷深入不斷多元化,也給我們的實際需要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
三、國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國外學者對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情況的評價研究主要體現在經濟效益評價、環境效益評價和社會效益這三個方面。
在對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進行經濟效益評價時,國外學者通常采用構建模型的方式進行分析,通過構造不同的成本函數模型,對其投入產出進行研究分析,并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進行不斷優化,以期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在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評價方面,國外學者通常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入剖析,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新之處與之結合,通過構建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來進行綜合評價研究。如一些學者在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加入了社會效益,并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農村生態農業進行研究;另一些學者則分別加入了能源效益、衛生效益、生態效益等指標構建指標體系,并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進行綜合評價研究,并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全面分析,證明這些不同因素確實對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的利用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結束語
伴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農產品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村廢棄物排放量呈現日益增長,農村有機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數量龐大的農村有機廢棄物,如果不對其加以合理再利用,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甚至環境的污染。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情況,必須引起人們以及各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不斷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但應該注意因地制宜,特別是在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或是實際成功案例時,應注意到要適應我國國情,避免出現“水土不服”的不良反應,并在各種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開展行之有效的實踐活動,在最大程度上達到緩解能源不足、減少環境污染和改善農村用能結構等方面的良好效果,確保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工作。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建設與管理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莉敏,劉合光.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激勵機制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06):71-75.
關鍵詞:湖南;花卉旅游;發展歷程;資源優勢;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17803
1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人們在閑暇之余,都喜歡外出旅游,放松心情,提高生活品質,因此旅游產業也不斷地蓬勃發展,花卉資源也不斷被開發利用。這不僅豐富了花卉市場,還使其與觀光旅游相結合,打造成了富有特色的花卉旅游。現在,花卉旅游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作為一個欣欣向榮的新興旅游項目,發展前景廣闊。
2花卉旅游的內涵、類型及發展概況
2.1花卉旅游的內涵
花卉,即觀賞植物,是具有觀賞價值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旅游,統稱是以休閑娛樂、探親訪友或者其它目的的旅行活動。花卉旅游=花卉+旅游,簡單的說,花卉旅游就是以觀賞花卉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旅游活動,是一種新興的能滿足人們游覽觀賞、保健療養、科研生產以及學習花卉知識等多方面需求的生態旅游活動[1]。
2.2花卉旅游的類型
隨著科學的進步,技術的提高,花卉旅游的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人們開發出了五花八門的花卉旅游。根據不同的開發模式將花卉旅游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科普觀光型、產業博覽型、主題游樂型、景觀休閑型、農家花鄉型,生態度假型六大花卉旅游類型[2]。
2.3中外花卉旅游發展概況
在自然界中,不同花卉有著各自不同的“色、香、姿、韻”,使其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觀資源。我國古詩有云“賞花歸去馬如w, 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蘇軾《賞花歸去》)。由此可見,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外出觀花賞花玩花,在尋找美、發現美的過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使情操得到升華。長期以來,國人就把花卉作為一種很好的旅游資源,并加以開發利用。改革開放前,我國花卉旅游的發展受到了花卉產業基礎薄弱、技術不夠先進等因素的制約,所以真正把花卉旅游做精、做出特色的很少。改革開放后,我國花卉旅游的發展注重“花卉游”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品位,實現了花卉與文化的緊密結合,提高了花卉旅游的核心競爭力,如神州牡丹園、順德陳村花卉世界等。與國內相比,國外的花卉旅游在發展中重視保護環境,同時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旅游品牌,例如日本的櫻花旅游、荷蘭的郁金香旅游、普羅旺斯的薰衣草旅游等,均已成為名揚世界的花卉旅游勝地。
3湖南花卉旅游的發展歷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大,人們更崇尚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希望在大自然中緩解壓力,舒緩身心。因此,花卉旅游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縱觀湖南花卉旅游的發展,可以發現湖南省的花卉旅游已經從起步階段過渡到了發展階段。
3.1起步階段
該階段,人們還沒有產生花卉旅游的概念,對花卉旅游的認識較為模糊。湖南花卉旅游多為湖南人自己組織的外出賞花,多以城郊春游踏青賞花為主。湖南省早期的花卉文化很少結合旅游發展,大多數都是結合科研、生產和教育等。如湖南省森林植物園內建成的櫻花園、木蘭園、世界名花園等15個特色植物專類園[3],這種花卉旅游就是結合科研教育的模式發展;常德市桃花源景區主要是結合“花卉鄉村”的模式發展;株洲方特歡樂世界,則是以花卉景觀為環境特色,以主題游樂為主導的模式發展。
3.2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在政府各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下,花卉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該階段各類花卉主題公園、農業觀光園、花卉旅游節和花展的出現,標志著湖南花卉旅游進入發展階段。如2010年湖南省森林植物園打造了以“四季戀歌”為主題的生態文化節(圖2),2011年婁底市國慶大型展,2012年常德市郁金香花卉展,2013年資興市蘭花展覽會,2013年梅溪湖第一屆花卉節,2014年湖南邵陽市雙清區的雙龍紫薇園,2014年湖南思雅園生態農業觀光園等等。由此可見,湖南花卉旅游活動種類豐富,規模越來越大、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影響力也在不斷地擴大。
4湖南發展花卉旅游的優勢條件
4.1自然環境優勢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因大部分區域處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地處東經108°47′~114°15′,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年雨水充沛,年平均溫度在15~18 ℃之間,年日照時數為1300~1800 h。湖南農林業生產條件優越,水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享有“九州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為花卉提供了很好的生長環境。
4.2交通區位優勢
湖南地勢屬于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變化較大,但改革開放以來,湖南交通建設迅速發展,現在航空、公路、鐵路交通均十分便利。湖南省的航空以長沙為中心,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有多個航班飛往國內外各大城市,另外還有4個民用機場,分別是張家界荷花機場、永州零陵機場、懷化芷江機場和常德桃花源機場。湖南省的公路通車里程達23.6萬km。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493 km。省會長沙早已經與省內各個州市實現了高速公路相連。鐵路干線貫穿湖南省東西南北,形成了“三縱二橫”的鐵路運輸網,在路網中擔負著重要作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突出的區位優勢,為湖南發展經濟貿易、現代物流、商務辦公、休閑旅游等提供了便利,也促進了花卉旅游的發展。
4.3花卉產業優勢
4.3.1花卉資源優勢
由于自然環境良好,湖南省的花卉品種繁多,花卉資源相當豐富。根據調查,湖南省主要花卉產品多達400種[4],分布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和觀賞特點。由于不同品種的花卉有著不同的花期,可以營造季季有花的良好景觀。
4.3.2花卉產業基礎雄厚
經過多年的努力,湖南省不斷加快花卉產業的發展,據普查,全省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已達71100 hm2[4]。花卉苗木產業種植規模也越來越大,產業結構也逐步優化。現已形成了分別以長沙縣和瀏陽市、長株潭城市群、邵陽市和懷化市、常德郴州和益陽為中心的4種特色產業帶。這4種特色片區的產業格局,為湖南花卉旅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為湖南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4.4政策環境優勢
花卉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湖南省林業廳高度重視花卉旅游業的發展,把花卉旅游納入整體旅游規劃體系,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為湖南花卉旅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5湖南花卉旅游存在的問題
5.1產業思想不明確
在湖南,政府部門對花卉旅游大力支持,但是對花卉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路不夠清晰明確,沒有一套完整的發展規劃和發展策略,加上對投資發展的花卉旅游項目監管不嚴,促使一些商人做著掛羊頭賣狗肉的項目。人們對花卉旅游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觀賞型花卉旅游的層面上,認為花卉旅游就是賞花和購花,對花卉旅游沒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沒能升華到文化內涵和精神體驗的層面。投資者對花卉旅游業也持觀望態度,未發現花卉旅游所隱藏的巨大商機。
5.2盲目跟風,沒有自己的特色
花卉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一些投資者看到了商機,大力發展花卉旅游,但是缺乏統一規劃,導致在品種上盲目引進,生產布局和發展規模都很隨意,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如常德薰衣草莊園,盲目引種普羅旺斯的薰衣草,沒有考慮到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否適合大面積種植薰衣草這種花卉植物,導致成景效果差,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5.3受到季節性的限制
不同的花卉,_花時期不同,由于大多數花卉開花時間都集中在春季,而且花期較短,因此花卉旅游最大的問題就是季節性強,持續的時間比較短,花期過后,旅游的“鏈子”自然斷了。
5.4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
花卉旅游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基礎相對薄弱。一方面,缺乏對花卉旅游長遠發展的考慮。投資者對旅游資源的整體性、和諧性認識不足,只為追求眼前利益,更有甚者,一些項目淪為了套取項目資金的工具。另一方面,缺乏環境環保意識。在湖南各個花卉旅游景區和花卉展覽區,可以發現臟亂差的問題特別嚴重,座椅、景觀燈、垃圾桶等相關配套設施人為損壞情況經常發生,人們普遍缺乏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6湖南花卉旅游發展策略
湖南的花卉旅游發展前景極為廣闊,應深入挖掘花卉旅游的內涵,充分發揮其各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花卉旅游,使湖南的花卉旅游更具自己的品牌特色。基于目前存在的問題,現提出以下發展策略。
6.1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其引導和監督職能
由于花卉旅游業的發展給湖南省將帶來很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其發展,并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對花卉旅游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加強花卉旅游的宣傳力度,多舉辦類似“花卉節”的活動,提高人們對花卉旅游的認識,同時提高花卉旅游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大對企業經營過程的監督力度,確保政府扶持的資金落實到實處,促進花卉旅游的發展。
6.2創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因此在花卉旅游的開發過程中,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標新求異,脫離實際,要對周邊類似的項目進行歸納研究,打造出自己的個性,形成與眾不同的核心吸引力。花卉旅游產品,應該積極創新,突出自己特色,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6.3不同季節開展不同花卉主題的活動
基于季節性強的問題,花卉旅游可以推出不同月份開展不同花卉主題的活動。湖南省花卉品種豐富,不難開發出不同月份的主要觀賞品種。舉辦各種主題的花卉文化節,開展各種花卉攝影比賽、花卉展覽等花事活動,不僅可以加快湖南花卉旅游的發展,還能帶動經濟發展。
6.4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可持續發展早已是人類社會確定的發展目標模式,為了確保自然環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環,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注重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湖南的花卉旅游業還處于初級階段,更是要注意科學規劃,用長遠眼光發展花卉旅游業。不要盲目跟風發展花卉項目,一定要切實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花卉旅游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使得花卉旅游與其它相關產業相得益彰,讓湖南的花卉旅游之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還有“生態旅游”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在開發花卉旅游的時候,一定要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其生態的本質,并且加大對花卉旅游的管理力度,保護好相關配套設施,維護好周邊環境。
參考文獻:
[1]黃婧,羅晶.武漢花卉旅游發展規劃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187~1188,1191.
[2]周偉偉.“走馬觀花”如何帶動“吃喝玩樂”[J].中國花卉園藝,2015(17):10~12.
[3]周偉偉.湖南省森林植物園:譜寫花卉“四季戀歌”[J].中國花卉園藝,2015(6):28~29.
[4]蔣紅星.湖南省花卉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湖南林業科技,2012(8):34~37,97.
[5]王瓊.云南花卉旅游資源優勢與發展策略[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96~98.
關鍵詞:濕地資源;濕地景觀;濕地生態;濕地研究方法;洞庭湖
中圖分類號:P3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12-0020-04
1引言
洞庭湖是北承長江,南接湘、資、沅、澧四水而具有蓄泄功能的過水性洪道型湖泊。洞庭湖濕地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濕地生態系統之一,主要由水面、洲灘、荻、湖草等實體元素構成,形成交錯鑲嵌的格局[1,2],具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形成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在調節氣候、控制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抵御洪水、凈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3]。開展洞庭湖濕地系統研究,對研究濕地結構變化、功能退化、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人類活動影響有重要意義。
2洞庭湖區濕地結構與功能研究
2.1洞庭湖濕地資源開發利用
濕地資源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資源形態,承載著土地、水體、生物、泥炭等資源類型及其相互作用,這種獨特的自然屬性,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特產、優越的生態環境、便捷的水運交通及良好的產業發展條件。董明輝針對洞庭湖濕地開發利用的相關問題,從經濟學與生態學的角度探討了洞庭湖濕地資源特征,并提出了發展避洪耐澇型濕地特色產業、建立濕地保護區的開發與保護途徑[4]。從單項資源來看,莊大昌等側重于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提出了湖泊河汊區開發模式、平原區資源開發模式與環湖低丘崗地區開發模式,任勃等研究了洞庭湖區自然恢復、種植荻和種植楊樹等3種退田還湖模式下的植被特征,結果表明,種植楊樹模式的群落生產力最高,植荻模式的多樣性水平最低,而自然恢復模式為最優恢復模式[6]。袁正科等根據洞庭湖濕地植物資源的自覺、半自覺、未自覺3種開發利用現狀,提出了過渡發展荻、蘆葦,盲目地在低位洲灘栽種楊樹等利用的局限性與危害性[7]。李姣研究了洞庭湖區濕地資源對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優化作用,發現認為農業直接依賴水體、土地等單項濕地資源,第三產業直接依賴濕地生態系統的各項服務[8]。侯志勇等研究了洞庭湖區濕地植物種類組成與利用現狀,認為濕地原有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被打破,物種生物多樣性下降,并提出了將植物資源開發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優先發展特種水生蔬菜和藥材加工業等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對策[9]。
2.2洞庭湖濕地生態功能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最完備的生態系統之一,是一個由濕地植物、動物、微生物群落及無機環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復雜功能單元。對于洞庭湖濕地生態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
(1)濕地生態功能價值。莊大昌運用生態經濟學與資源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根據對洞庭湖濕地資源的特點,對洞庭湖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即直接利用價值和間接利用價值進行了貨幣化評估[10]。江波等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入手,探討了洞庭湖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現有研究在管理層面應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的DPER框架[11]。毛德華等針對洞庭湖濕地生態服務價值提出了外生態恢復與內生態恢復相結合的濕地生態恢復對策[12]。
(2)濕地生態安全與健康。毛德華等研究了洞庭湖濕地洪澇災害、水質污染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問題的形成機制,主要與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復合疊加作用、濕地資源衰退、生態平衡遭破壞等因素有關[13]。許振宇等評價了洞庭湖生態災害應急能力,災害應急能力良好,但通過注重恢復、補償與保護、建設,完善生態功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14]。廖丹霞等研究了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演變動態,2003年以前處于下降趨勢,其后隨著合理的土地利用與生態保護,健康狀況逐步回升,但人類干擾等壓力對濕地健康狀態的影響存在時滯性[1]。
(3)濕地生態補償。熊鷹等采用環境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對洞庭湖區濕地恢復的生態補償效應評估,提出了征收生態補償費與生態補償稅、政府補償補貼、推廣優惠信貸、流域范圍內補償等補償機制與實現途徑[16]。楊芳將社區參與理念的滲透進洞庭湖濕地生態補償機制中,社區集體與居民等多方參與,真正成為補償主體,構建了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相結合的生態補償機制[17]。
2.3洞庭湖濕地景觀結構
近年來,湖區土地利用格局改變了濕地水文環境,影響湖灘濕地發育演化,形成了洞庭湖趨于復雜化的濕地景觀。評價濕地景觀現狀與格局,分析各種濕地類型的轉移方向、數量、速度與濕地景觀變化的區域差異成為研究洞庭湖濕地資源的主要內容。鄭建蕊等[18]運用洞庭湖區濕地的景觀格局指數分析濕地景觀信息及特征,總結了濕地具有景觀類型比例不均、水田與湖泊景觀優勢顯著的特征。石軍南等研究了濕地各類型的景觀格局變化,湖泊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呈逐漸上升,水田正在逐漸降低,景觀多樣性、景觀異質度增大[19]。梁守真揭示了20年洞庭湖區濕地景觀總變化趨勢,研究認為,洞庭湖區濕地景觀面積在呈下降的趨勢,逐漸從以小斑塊、多種景觀類型共同控制的景觀格局向大斑塊、類型較單一的景觀格局演變,自然濕地向人工濕地轉移劇烈,由于受人類活動影響,自然濕地景觀破碎化程度增加,除水體外,泥灘地、草灘地、蘆葦灘地等其他濕地自然濕地景觀有不同程度的增大[20]。楊利分析了三峽工程建設前、建設后洞庭湖濕地景觀變化,濕地斑塊數逐年增加,景觀破碎化逐漸加大,斑塊間的結合度降低,景觀形狀經歷了由復雜到簡單再到復雜的過程[21]。
3洞庭湖區濕地動態的驅動因素研究
3.1三峽工程建設
三峽工程作為治理與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運行后對長江下游徑流量在年內發生明顯變化,對洞庭湖區的濕地資源與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三峽工程運行與洞庭湖區水位及湖洲灘面積變化的作用,鄒邵林等研究了三峽工程對洞庭湖灘地出露天數的影響,預測了三峽工程建成后露天數變化將影響湖區灘地的開發利用方式與動植物種群的演變[22]。周北達等[23]通過建立洞庭湖和長江的水力模擬模型,研究了三峽工程運行后對洞庭湖區洪水水位的影響,主要從影響三口入流與影響洞庭湖出口城陵磯處的長江水位兩個方面來影響洞庭湖的入流與出流,從而影響洞庭湖水位。顧慶福等研究了三峽工程運行中洞庭湖區3種典型來水組合的防洪作用差異,闡明了三峽工程建成后不能完全解除洞庭湖區的洪水威脅[24],謝永宏等[2]從水位變化、極端水位及持續時間、泥沙淤積速率等方面,分析了三峽工程對洞庭湖區濕地植被發生逆向演替的影響。賴錫軍等運用水動力學方法分析了三峽水庫不同調節流量下湖泊水位與流量的變化特征,三峽工程建成將改變洞庭湖的水文過程,影響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相對來說,受三峽水庫調節影響大的是東洞庭湖、南洞庭湖東部和西洞庭湖北部,而西洞庭湖南部影響較小[26]。黃群等研究認為三峽水庫運行后,洞庭湖中、低位洲灘提前出露,淹水歷時縮短,對蘆葦的分布界限影響很小,導致湖草分布界限向下延伸[27]。
3.2湖區的人為干擾
人為干擾改變了湖區水文條件和泥沙輸移規律[28],是洞庭湖濕地動態變化的重要影響因子。最大的人為干擾是人工裁灣,導致區域河段水位降低、河床沖刷加劇,長江三口分流入湖的水量、沙量減少[29],但隨下荊江流量沙量增加,原本應沉積于洞庭湖的泥沙則游積到漢口-螺山段,下游河床抬高增加了城陵磯出湖泥沙的壓力[30]。湖區人口增加與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湖區湖水污染,激化了社會經濟發展與湖泊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31]。圍湖造田滿足了人口的土地需求,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但過度圍湖墾殖加快了洞庭湖湖面的減少,洲灘面積逐漸增多[32],給湖區濕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濕地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1998年以后,洞庭湖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退田還湖[33],主要有單退與雙退2種實施方式。退田還湖工程效果明顯,濕地面積呈增加趨勢,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和保護,但天然濕地整體上仍處于退化狀態[34,3]。退田還湖能擴大洞庭湖的蓄洪能力、改善湖泊局地氣候和水質、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6]。陶衛春等通過評價退田還湖前后的生態承載力,發現退田還湖在提高洪泛區生態承載力方面作用明顯, 但減輕環境承載力的作用要大于資源承載力的降低[37]。
4洞庭湖區濕地研究的技方法術
4.13技術
由于洞庭湖濕地內部通行條件限制,3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監測手段在濕地監測中得到廣泛應用[38]。在3技術運用中,GP技術是作為野外調查的主要工具,GI技術是洞庭湖濕地動態變化的空間分析手段,運用最多的為遙感資料作為數據源。袁正科等利用3技術繪制植被類型分布圖分析洞庭湖濕地植被動態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39]。在濕地分類方面,遙感影像處理的應用最多,邵家駒等[40]利用Landsat M 數據進行分類,鄧帆等[41]、王紅娟等[42]根據植被群落以及泥灘、水體等地物的光譜特征及其在不同時相影像上的光譜差異提取分類規則,進行決策樹分類。徐怡波等利用ENVIA AAR數據進行了洞庭湖植被分類研究[43],黃進良用目視解譯和計算機分類兩種方法分別對洞庭湖多期影像進行濕地分類和面積提取[44]。宋仁飛等運用BP神經網絡、馬氏距離分類法、Bayes分類法、Fisher分類法、AM、VM等6種方法的濕地植被識別方法比較,AM的精度最高[4]。在基于MODI數據應用方面,杜濤等人統計洞庭湖區水體面積,結合相應日期的水文站點,建立洞庭湖區面積-水位相關關系擬合公式[46];梁婕采取對MODI13Q1數據的NDVI和NIR波段分別設定閾值的方法提取水面洞庭湖水體,通過分析,洞庭湖區濕地呈現明顯減小的趨勢,主要是三口、四水來水減少、降雨減少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47];毛先成等人以MO-1b/ME R為數據源,得出了水體深度探測模型[48]。
4.2數學建模方法
張晴等采用市場價值法、費用支出法、支付意愿法、機會成本法、碳稅法和造林成本法及影子工程法來對洞庭湖濕地進行生態經濟價值的評估,洞庭湖濕地生產力價值很高,但是旅游休閑、文化教育科研價值僅占直接使用價值的22%,調節氣候價值占間接使用價值的64%[49]。蔣衛國等采用了OECD建立的壓力-狀態-響應(簡稱 P--R)模型探討外界干擾的區域響應變化,研究表明東洞庭湖區濕地最大,南洞庭湖區濕地次之,西洞庭湖區濕地最小[0]。廖丹霞以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為基礎選取評價指標,結合洞庭湖濕地的特點,建立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模型[1]。李姣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和線性加權平均法等,從生態-經濟系統耦合度分析了濕地生態和社會經濟系統的相互作用,反映濕地為區域發展提供的機會與約束[8]。
4.3景觀生態學方法
洞庭湖濕地運用了景觀生態學的空間分析方法。鄭建蕊等對提取的濕地信息,結合景觀生態學分析軟件Fragstats計算濕地景觀指數,分析濕地的景觀結構與功能特征[18]。劉妍針對各個時段的各景觀類型的基礎資料,引入景觀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區斑塊特征與動態變化的驅動力[2]。
5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濕地環境的惡化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性緩解,濕地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天然濕地面積銳減、濕地功能減弱、濕地生態環境退化,對濕地的結構、功能、生物多樣性、系統性等基礎研究及基礎支撐的不足,導致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濕地保護機制。濕地保護已成為生態建設和生態惠民的重要領域,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模式的正在積極探索,但濕地保護體系和部門協作機制亟待完善,構建比較完善的濕地保護利用的法律、政策體系與動態監測、健康評估及預警管理支撐體系,成為未來濕地研究的重要方面。由于區域濕地水文過程、生態過程、地球化學等相關過程的復雜性與時空尺度性,衛星雷達觀測與水文模型、生化模型相結合是未來研究難點。在全面實施“海綿城市的理論與實踐中,城市濕地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城市濕地的“綠色海綿研究成為熱點,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陳心勝,謝永宏,李峰,等.洞庭湖封閉河口區與湖心區的基本生態特征――以六門鬧至小西湖樣帶為例[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0,26 (): 02~07.
[2]tephan U, enql M, chmid B . ediment retention in constructed wetland ponds a lab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ience and ealth, 200(40):141~1430.
[3]姜加虎,黃群.洞庭湖區生態環境退化狀況及其原因分析[J].生態環境,2004,13(2):277~280.
[4]董明輝.洞庭湖區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J].水利經濟,200,23(2):12~16.
[5]莊大昌,董明輝.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1):73~76.
[6]任勃,李峰,謝永宏,等.洞庭湖區不同退田還湖模式下濕地植被恢復特征的比較[J].湖泊科學,2011,23(3):389~394.
[7]袁正科,袁穗波.洞庭湖濕地野生植物資源種類與開發利用[J].湖南林業科技,2004,31():43~46.
[8]李姣,張燦明,馬豐豐,等.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濕地資源空間分布與依賴度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9):10~17.
[9]侯志勇,謝永宏,趙啟鴻,等.洞庭湖濕地植物資源現狀及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2):181~18.
[10]莊大昌.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經濟地理,2004,24(3):391~393.
[11]江波,李紅清,李志軍,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洞庭湖濕地生態保護[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11(3):46~0.
[12]毛德華,吳鋒,李景保,等.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與生態恢復對策[J].濕地科學,2007,(1):39~44.
[13]毛德華,夏軍.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問題及形成機制分析[J],冰川凍土,2002,24(4):444~41.
[14]許振宇,賀建林,張邵和.東洞庭湖國家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災害應急能力評價[J].災害學,2007,22 (3):120~124.
[15]廖丹霞,謝謙,楊波.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演變的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4,34(6):112~116 .
[16]熊鷹,王克林,藍萬煉,等.洞庭湖區濕地恢復的生態補償效應評估[J].地理學報,2004,9():772~780.
[17]楊芳.基于社區參與的洞庭湖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3(2):172~17.
[18]鄭建蕊,蔣衛國,周廷剛.洞庭湖區濕地景觀指數選取與格局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3):30~609.
[19]石軍南,徐永新,劉清華.洞庭湖濕地保護區景觀格局變化及原因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0,30(6):18~2.
[20]梁守真,李仁東,許國鵬.洞庭湖區濕地景觀變化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6):171~174.
[21]楊利,謝炳庚,秦建新,等.三峽建壩前后洞庭湖區濕地景觀格局變化[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12):2068~2079.
[22]鄒邵林,劉曉清,劉新平,等.三峽工程對洞庭湖區灘地出露天數的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9(2):24~29.
[23]周北達,劉永華.三峽運行后對洞庭湖洪水水位的影響[J].湖南水利水電,2003(1):27~29.
[24]顧慶福,王建家.三峽工程對洞庭湖典型洪水的防洪作用分析[J].人民長江,2004,3(2):9~12.
[25]謝永宏,陳心勝.三峽工程對洞庭湖濕地植被演替的影響[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9(6):684~687.
[26]賴錫軍,姜加虎,黃群.三峽水庫調節典型時段對洞庭湖濕地水情特征的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20(2):167~172.
[27]黃群,姜加虎,賴錫軍,等.洞庭湖濕地景觀格局變化以及三峽工程蓄水對其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3,22(7):922~927.
[28]王秀英,鄧金運,孫昭華.人類活動對洞庭湖生態環境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36():60~6.
[29]方子云,鄒家祥.長江地區環境對策與可持續發展[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31~38.
[30]卞鴻翔,襲循禮.洞庭湖區圍墾問題的初步研究[J].地理學報,198,40(2):131~139.
[31]楊珊,胡利梅,高瑞,等.洞庭湖區濕地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1(8):111~113.
[32]賈慧聰,潘東華,張萬昌.洞庭湖區近30年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對濕地的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11):126~128.
[33]李景保,鐘賽香,楊燕,等.泥沙沉積與圍墾對洞庭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13(2):179~182.
[34]張健康,周金星,張懷清,等.退田還湖工程對西洞庭湖濕地資源的影響及驅動力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0(4):68~73.
[35]張懷清,朱曉榮,周金星,等.退田還湖工程前后洞庭湖區濕地變化分析[J].林業科學研究,2009,22(3):309~314.
[36]張光貴.退田還湖對洞庭湖生態環境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03,22(3):94~96.
[37]陶衛春,王克林,陳洪松,等.退田還湖工程對洞庭湖生態承載力的影響評價[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3):1~160.
[38]張繼賢,林宗堅,孟文莉,等.4D技術的土地資源遙感動態監測[C]//中國圖象圖形學會.第九屆全國圖象圖形學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8:372~376.
[39]袁正科,李星照,田大倫,等.洞庭湖濕地景觀破碎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6,26(1):109~116.
[40]邵家駒,黎申愷.應用陸地衛星圖象識別洞庭湖區洲灘釘螺孳生環境的初步研究[J].醫學臨床研究,198( 2):17~18.
[41]鄧帆,王學雷,厲恩華,等.1993~2010年洞庭湖濕地動態變化[J].湖泊科學,2012,24(4):71~76.
[42]王紅娟,姜加虎,黃群.基于知識的洞庭湖濕地遙感分類方法[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17(3):370~373.
[43]徐怡波,賴錫軍,周春國.基于ENVIA AAR數據的東洞庭湖濕地植被遙感監測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4):42~49.
[44]黃進良.洞庭湖濕地的面積變化與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 3):297~303.
[45]宋仁飛,林輝,臧卓,等.東洞庭湖濕地植被高光譜數據變換及識別[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4.34(11):13~139.
[46]杜濤,熊立華,易放輝,等.基于MODI數據的洞庭湖水體面積與多站點水位相關關系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6):76~76.
[47]梁婕,蔡青,郭生練,等.基于MODI的洞庭湖濕地面積對水文的響應[J].生態學報,2012,32(21):6628~663.
[48]毛先成,熊靚輝,高島,等.基于MO-1b/MER的洪災遙感監測[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7,22 (6):68~690.
[49]張晴,孫彥驪.濕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估研究――以洞庭湖濕地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9):100~103.
[50]蔣衛國,潘英姿,侯鵬,等.洞庭湖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綜合評價[J].地理研究,2009,28(6):166~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