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01:31: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比較政治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政治學概論;學習困難;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170-02
《政治學概論》作為政治學類和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基礎性必修課,往往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具有為該專業的本科生培育政治學興趣、奠定政治學理論基礎和認知框架的目的與重要功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于缺乏學術思維的訓練,對所授內容的接受感知與課程的教學要求往往相差甚遠,普遍存在學習困難。
一、《政治學概論》的學習困難
(一)學生受應試思維影響,學習中缺乏學科意識
學生往往把《政治學概論》看作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延續,在學習思維上也沿用了以往的應試思維。最明顯的表現是學生習慣在學習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標準答案,對教材介紹的同一名詞的不同定義,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無所適從。甚至要求教師提供練習冊,通過題海戰術來應對考試復習。這種應試思維嚴重影響了學生以學科意識來整體把握《政治學概論》課程的內容體系,奠定政治學理論基礎和認知框架,造成學習的困難。
(二)學生學習政治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往往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同時,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論性、系統性較強,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學習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論會有一些困難和挑戰。往往是名詞聽起來熟悉,但卻不能準確表述與理解,如“政治、國家、權力”等。對政治學中的基礎理論,特別是某一理論的不同觀點,如“民主理論、國家理論”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談不上用其概念與理論分析現實政治問題。[1]
(三)學生課外閱讀政治學經典著作存在困難
閱讀經典著作是人文社會學科入門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提倡學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閱讀經典著作。但政治學經典著作多數來源于西方學者,無論是內容體系還是理論分析邏輯,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學生覺得艱澀難懂,難以堅持。例如《政府論》、《學術與政治》,還有馬列經典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夠輕松讀懂的著作,單純強調學生閱讀經典著作,不僅無助于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反而加深了學生認為政治學是一門枯燥、難懂的課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學生自主運用理論分析現實政治現象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教材由于內容的相對穩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簡單介紹理論的主要觀點或是簡單得出結論。表現為作者在論證觀點時僅僅限于從理論到理論的思辨與價值判斷等傳統的規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數據等事實資料作為觀點的支撐,懈于進行田野調查等實證研究方法,未能及時反映政治生活中的變化。雖然教師常常運用“討論法”、“案例法”等去彌補教材的不足,但學生往往還是難以信服結論,更難以自主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
二、《政治學概論》的教學建議
上述學生在學習政治學中存在的困難,既涉及到中國政治學研究發展的問題,也涉及到政治學的教材建設的問題,但筆者主要就教學中的應對學習困難提出了一些建議。主要是課程講授中應凸顯學科意識與學科研究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一)教學體系安排應凸顯學科體系的完整、獨立,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意識
政治學的知識體系龐大豐富,《政治學概論》課程到底應該涵蓋哪些基礎性政治學知識呢?為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政治學概論》的基本框架及其獨立的學科地位,需要對其內容進行分類,進而明確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系。[2]而且這不僅僅是在導論課給學生做一次性的介紹,教師應在每一章節的課程講授中起到“串珠成寶”的作用。以政治內容可分為實體、觀念、活動三個方面為線,根據所選教材的分析框架,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科體系的基本框架,系統把握政治學概論的課程內容,而不是通過“背多分”的應試方式來獲得概念或理論觀點。
(二)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
關于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導論中的一節內容,但這遠遠不能讓學生掌握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讓學生自主運用這些學科方法去學習、研究。學者們的理論成果是通過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得出來的,教師進行理論分析也運用了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們疏于介紹與分析方法的使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識性內容為重,以方法的學習與運用為輕。就如大廚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嘗到食材,卻不懂炮制方法一樣。師生之間的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亦要授之以漁,因此強調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如:在講授歷史上“非政治觀”的內容時,需要對每一思想家的歷史背景、經濟地位、階級地位以及歷史地位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不同政治觀的合理性、局限性進行辯證分析,作到有理有據、全面客觀,可以向學生介紹綜合運用到的文獻研究法、歷史分析法、經濟分析法。
(三)構建互動課堂,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
構建互動課堂的方式,已經有很多學者作了有益嘗試,提出了“引導討論”式、啟發式、辯論式、師生角色互換式等,這都值得我們在課堂中學習應用。值得重視的是,構建互動課堂不能僅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習的生動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提高學生的明辨、批判和創新等思維水平。例如,在介紹了非政治觀與政治觀之后,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勵學生對不同的界定進行發言,講出自己贊同或者反對的理由。在涉及到觀點評價的講述時,還可以讓多個同學針對彼此的看法進行發言,以更深入明了觀點的邏輯?!笆鲎h”能力的鍛煉,能夠培養學生在表達思想觀點時擁有清晰的概念、嚴密的邏輯、有力的論據和明確的觀點,這十分重要。“憑借這種思維,在了解必要的預備知識后,對于關乎國計民生的社會熱點話題,就能夠獨立思考并得出正確結論;對于社會上的種種爭論,也能夠給予恰當評價?!盵3,4]
(四)教師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課堂教學效果的取得與鞏固,少不了課外學習的配合。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第一,推動主題閱讀,夯實理論功底。閱讀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理論思維能力的基本載體。針對學生閱讀經典的困難,教師一方面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少而精地選擇一些經典的章節,先教師導讀再學生閱讀;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學科發展前沿與中國政治熱點、難點為依托,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還可以通過舉辦“兩會精神我解讀”、“讀書筆記大賽”等常規性的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為學生提供閱讀交流、提高的平臺;也可以以讀書筆記、小論文等作為作業形式與學生考核方式來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
第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進課外學習。一是利用多種網絡形式建立師生的課外互動。微博、微信、QQ群等多種網絡形式為師生課外的提問答疑、討論交流、分享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關鍵是教師在網絡交流平臺中要起到組織者的作用,除了答疑與分享資源,要善于拋出問題、引起討論、適當總結,營造活躍、熱鬧的學習討論、交流的氛圍。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學概論》精品課程等教學網絡資源,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參考書目和復習思考題等,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的參考資料,通過題目等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三是利用政治學學術網站與名家博客等網絡資源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高質量的資源。如“選舉與治理網”、“中國政治學網”、“中國政治學研究網”、“中國農村研究網”、“共識網”、“愛思想”等學術網站吸取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信息等,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及時了解到學術界的新成果和新動向。一些學者、專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論述往往就是政治學中的理論難題與現實難題,可以從某種程度彌補教材未能及時反映政治生活變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現實政治現象的能力。
三、結語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雖然學生存在著一些普遍的學習困難,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還是由教師根據自身的授課風格、所擁有的資源和學生的能力與專業要求等的不同,依據課程的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減少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間的差距,以提高教學效果。教師也需要做好備課工作,運用新的教學方式使政治學概論課程變得生動有趣,不再抽象難懂。
參考文獻:
[1]唐睿.關于《政治學原理》教學方法改進的分析[J].世紀橋,2012,9(248).
[2]陶艷華.凸顯《政治學原理》理論性的教學方法設計[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104-107.
〔關鍵詞〕 新制度主義,流派演進,發展反思,政治科學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7)03-0090-06
新制度主義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社會科學在制度分析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并于80年代經過政治科學、社會學、經濟學領域奠基性文獻的梳理界定而形成身份自覺意識。政治科學的新制度主義經歷了傳統制度研究的推陳出新并從學科邊緣向核心領域邁進,在研究領域擴展和內容深化方面取得可觀成就,其各流派在累積現實解釋力的同時致力于提升理論建構水平,由此逐漸成為當代西方政治科學研究的主導范式。
一、社會科學視野下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起源
按照通行觀點,馬奇與歐森發表于1984年的論文《新制度主義:政治生活的組織因素》,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魻柵c泰勒發表于1996年的論文《政治科學與新制度主義三個流派》,則為歷史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的三分法賦予權威依據。這兩篇論文為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設定了核心研究領域,提出了受到普遍認可的解釋邏輯,但是基于政治科學角度審視新制度主義的確立及演進,仍面臨亟待澄清或深入闡釋的一系列問題。某種意義上,政治學者特別是早期歷史制度主義者傾向于從政治科學自身把握制度研究路徑的做法,很可能對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演進發展設置了障礙,這具體表現為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在自身起源、新舊分野、流派劃分問題上引發了來自社會科學各領域的質疑及批判。
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起源問題上,歷史制度主義往往強調新制度主義和行為主義的決裂,但行為主義雖然反對非理論化取向的經驗研究和歷史取向的宏大敘事,并重視一般化的系統理論和應用性的{查方法,卻并未將歷史分析排除在政治科學領域之外。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同樣批評行為主義由于忽視社會結構而落入原子論的窠臼,并通過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優勢和不足進行比較并借鑒社會學的嵌入性觀點,指出忽略制度分析的做法也存在于理性選擇理論之中。以此作為契機,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制度分析關注嵌入社會情境的選擇活動,創造性地論證了結構誘致均衡的含義及機理。社會學制度主義作為政治科學特別是歷史制度主義指稱的對象,該流派的形成和發展較歷史制度主義和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而言存在更多歧見。歷史制度主義承認社會學制度主義主要源自社會學組織理論,但是多側重從規范和認知的雙重文化向度以及工具邏輯同適宜邏輯的對立視角,對社會學制度主義的豐富內涵進行裁剪。相比之下,組織社會學認為新制度主義源自伯格與拉克曼的社會建構論,他們對共享知識和信念結構的闡釋揭示了認知框架比規范系統承載更多功能,從而為社會學的制度分析賦予新的屬性?!? 〕16
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新舊分野問題上,歷史制度主義宣稱其復興了政治科學重視制度的傳統,但同其他流派相比卻更多強調新舊兩種制度主義的分歧。歷史制度主義批評舊制度主義太過關注正式結構和法律體系,對政治體系予以描述性說明,從靜態穩定而非演進發展的角度看待制度,偏重歷史分析而非理論研究,道德哲學色彩濃厚而較少涉及實證科學方法。〔2 〕3-6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理論內核來自經濟學,研究議題和方法工具包括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假設和均衡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成本和歷史分析、社會學的嵌入性理論以及政治科學的公共選擇理論。由于無法在理性選擇理論的早期階段找到制度分析的蹤跡,所以很難從新舊嬗變的角度認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屬于新的制度研究路徑。對于社會學制度主義來說,新舊之別的問題顯得更為復雜。社會學對組織趨同性的研究揭示了制度環境和文化機制的突出作用,因此相對于青睞技術環境和行動效率的傳統制度學派而言具有更新意義。但是主張社會學同經濟學交匯融合的研究者認為,社會學制度主義的新穎之處應體現為接納個體主義方法論,并對約束條件下的理性選擇行為做出深入探索?!? 〕12
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流派劃分問題上,彼得斯以及霍爾與泰勒的觀點最具影響力。彼得斯區分了規范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經驗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利益代表制度主義、國際制度主義七個流派,之后又增添了話語制度主義和建構制度主義。但如此繁瑣的劃分方式可能反映出界定標準的錯綜復雜,比如馬奇與歐森被彼得斯視為規范制度主義的代表人物,被霍爾與泰勒歸入社會學制度主義流派,還被社會學組織理論者貼上歷史制度主義先驅的標簽?;魻柵c泰勒的三分法受到不少制度研究者質疑,比如海伊與文科特指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各自堅持的算計路徑與文化路徑,實際上基于兩種相異的社會本體論并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歷史制度主義由于在兩種社會本體論之間游移不定,不僅使它缺少堅定的分析立場,還會因接受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個體主義方法論而失去作為獨立流派的資格。〔4 〕在傳統的三分法以外,政治科學受社會理論、分析哲學和國際關系研究影響,愈發重視觀念、認知、利益的社會建構性質,由此孕育產生了建構制度主義這一最新流派?!? 〕82同歷史制度主義和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相比,建構制度主義更主動地從社會科學各學科當中汲取養料,也進一步表明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研究領域實際上并不限于政治科學。
其次,政治科學的制度研究對不同流派及路徑開展綜合分析的同時,圍繞內生制度變遷、觀念分析及話語分析、修辭制度研究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理論闡釋。其一,新制度主義政治學早期階段具有明顯的結構約束性色彩,多從制度外部探尋變遷的源頭,但對制度在其形成以后的演變卻較少說明,一些制度研究者于是從理論角度思考行動者的闡釋活動對意義發揮的作用。具體而言,行動者關于自身處境的看法,同背景結構向行動者策略施加的影響相比,兩者在重要程度上往往差別甚微。行動者的動機及偏好在根本上具有觀念性和規范性特征,因而并不只是簡單反映社會背景和物質環境。政治生活中的行動者除了關切物質利益,還通過對利益予以識別和加工而使自身看法轉化為行動方案,并隨時對動機和手段加以權衡。這意味著人們無法從制度環境中推導出行動者的偏好集合和行為邏輯,所以利益可被視為社會的建構物,觀念則構成了制度的基石并在制度形成以后繼續施加影響從而產生路徑依賴效用,這也為內生制度變遷理論提供了解釋邏輯。〔6 〕63-64其二,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在容納建構主義路徑的過程中著重對觀念分析與話語分析作出理論闡釋。觀念分析基于結構性和觀念性雙重維度而把觀念區分為典范、公眾情緒、程式、框架四種類型,它們不僅限定了決策者的認知范圍和規范情境,還為政策方案獲得合法性而建構出眾多符號和概念。觀念由于會受到政策領域當中斗爭的影響而發生變遷,利益、資源和權力的復雜關系于此時顯現出來并不斷發展。話語分析將觀念c話語劃分為認知性觀念和規范性觀念、協調性話語和溝通性話語兩種類型。對行動者而言,制度兼具外在結構和內在建構的雙重屬性。行動者的自覺意識、自知之明及自我表達能力對應著算計邏輯、歷史邏輯和適宜邏輯,同時還基于溝通邏輯而運用話語活動來維持或變革制度。其三,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修辭制度研究路徑受組織社會學和語言學影響,認為能動性內嵌于制度結構當中,應從修辭學角度審視語言對能動性的影響。修辭制度分析傾向于從內生性角度解釋制度變遷,但不承認能動者有能力依據意圖擺脫內嵌約束并變革制度,因此在人如何運用語詞的問題上強調說服活動能夠影響意義并塑造行動,同時在語詞作用于人本身的問題上強調說服活動的溝通性質,從而揭示了語言對思維活動和選擇活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修辭制度研究路徑為制度理論提供了語言分析工具,從敘事分析、話語分析、比喻分析角度論述認知局限以及說服活動如何讓語言發揮相應效果。
最后,政治科學的制度研究綜合運用了數學模型、博弈論、個案研究等多種方法,但其作為社會科學分支學科的屬性以及政治制度研究取向的特點使其兼重科學化和人文化,特別在建構機制和時序分析的方法論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其一,社會科學及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建構主義轉向,某種程度上展示了因果論證和建構論證之間難以調和的張力以及解釋和理解之間的分歧對立。建構制度主義主張,基于解釋的因果論證關注某些條件為何動態地導致另一些條件出現,而基于理解的建構論證則關注規范、文化、觀念、認同因素同適宜情境的配合如何導致另一些因素產生。這促使政治學者在制度研究中更加關注觀念對政治行動發揮的建構作用,進而運用方法工具考察政治爭論中的說服性權力和協商審議,如何向民主合法性的核心功能、政治利益及價值的建構和重構以及歷史和文化變遷這三個領域提供關鍵動力。具體而言,建構制度主義認為在規范化過程與制度嵌入過程中現有觀念被編碼為認知濾鏡,行動者藉此能夠解釋環境中的信號,而且在某種條件下還能夠對這些認知濾鏡予以質疑、發起挑戰并進行替代。其二,路徑依賴和關鍵節點是社會科學及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理論內容,也是擅長時序分析的歷史制度主義自身發展并向其他制度研究途徑輸出影響力的重要優勢。歷史制度主義重視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路徑依賴與意外后果,使用層疊、轉化、漂移等分析工具對漸進制度變遷進行闡釋,但關鍵節點因其傾向于導出路徑依賴這一結果而具有強烈的歷史決定論意味,故而難以為制度變遷提供內生性解釋邏輯?!?3 〕針對該問題,一部分學者致力于考察制度中所涉文化因素對變遷的影響以及不同制度在此方面的能力差異,并從權力的自我強化角度探討官員在何種制度條件下最有可能維持穩定或延滯變革。還有學者致力于消解路徑依賴中的歷史決定論傾向,重點考察制度變遷中由偶然性轉折點引發的大量聯系緊密的反饋活動,以及對此類活動造成干擾的一些因素。就這些反饋活動的先后次序而言,由于源自偶發事件中的反饋活動或干擾因素能夠輕而易舉改變甚至扭轉先前步驟的方向,因此路徑依賴并不意味著先前步驟對隨后步驟方向的導引作用。
參考文獻:
〔1〕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and Interest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7.
〔2〕James A. Bill,Robert L. Hardgrave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 Quest for Theory〔M〕.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1.
〔3〕Mary C. Brinton,Victor Ne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Colin Hay,Daniel Wincott. Structure, Agency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J〕. Political Studies, 1998 (5).
〔5〕David Marsh,Gerry Stoker.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6〕R. A. W. Rhodes, Sarah A. Binder,Bert A. Rockma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7〕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8〕Theda Skocpol. Why I am 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J〕. Polity, 1995 (1).
〔9〕Daniel Diermeier.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Normative Study of Politics: From Rational Choice to Behavioralism〔J〕. The Good Society, 2015 (1).
〔10〕Ira Katznelson,Helen V. Milner.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M〕.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2002.
〔11〕Orfeo Fioretos, Tulia G. Falleti,Adam Sheingate.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12〕Walter J. M. Kickert,Frans-Bauke van der Meer. Small, Slow, and Gradual Reform: What c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each 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1 (8).
〔13〕Vivien A. Schmidt. Taking Ideas and Discourse Seriously: Explaining Change through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s the Fourth New Institutionalism〔J〕.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0 (1).
〔14〕Royston Greenwood, Christine Oliver, Roy Suddaby,Kerstin Sahlin.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8.
〔15〕Mark D. Aspinwall,Gerald Schneider. Same Menu, Separate Tables: The Institutionalist Turn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000 (1).
〔16〕Colin Hay, Michael Lister,David Marsh. The State: Theories and Issues〔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正文字體
表格、圖形、公式
(3)公式一般居中對齊,公式編號用小括號括起,右對齊,其間不加線條。
注釋
一律采用頁下注(腳注)。注釋序號用①,②,③ 標識,每頁重新排序。引文注釋的具體格式按《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關于引文注釋的規定(試行)》執行,見附件四。
一律放在正文之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刹痪幮蛱?。著錄項目及次序與引文注釋基本相同,但不注頁碼。
中文著作和論文、電子文獻按作者姓氏的漢語拼音升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升序排列。外文著作、論文用原文列出。
頁眉、頁腳文字
均采用小五號宋體,頁眉左側為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右側為一級標題名稱;頁眉下橫線為上粗下細文武線(3磅);單面復印,頁碼排在頁腳居中位置。
頁碼
從第一章開始按阿拉伯數字連續編排。第一章之前的頁碼用羅馬數字單獨編排。均置于右下腳。
寫作基本要求
語言表述
論文摘要: 如何實現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不僅要解決好人才培養的目標選擇、人才培養主體改革、人才培養條件的創造等基本問題,還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到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要解決好課程的準確定位、教師的素質提升和教學的有效實施。
在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深切地認識到,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教學在高等學校日常工作中處于中心的地位。就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來說,不僅僅需要解決人才培養的目標選擇、人才培養主體改革、人才培養條件的創造等基本問題[1],還需要進一步將這三個基本問題的解決思路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教學實效性,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在具體的課程教學改革工作中,課程的準確定位是首要問題,教師的素質提升是重要保證,教學的科學實施是其關鍵環節。筆者結合個人政治學原理課程教學實踐,就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課程教學問題談談體會。
一、課程的準確定位: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人才需要的變化引發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不得不思考社會發展的客觀的多樣性需要、辦學主體自身的條件能力和使命、培養對象的個體特殊性。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人才培養目標的選擇又決定了高校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因此,課程教學改革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對課程進行準確定位。這涉及課程性質定位、核心價值觀定位、內容定位等問題。
課程性質定位要考慮課程所屬學科性質,學校和專業的性質與特點,課程體系的設置特點,以及時代要求和學生的特點。相同課程在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中的定位并不相同,如高師院校的課程很顯然區別于其他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課程核心價值觀和內容的定位直接與人才培養目標相聯系,課程核心價值觀的定位要求課程必須有鮮明的價值觀導向,在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能夠給以正面、積極的引導;課程內容的定位要求課程必須根據時展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既能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基本理論、分析方法,又能了解、把握國內外本學科領域的發展動態,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就政治學原理課程的教學而言,首先需要準確把握政治學的課程定位。政治學是社會科學的一門傳統基礎學科,主要是對社會政治現象進行綜合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和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政治學原理處于專業基礎課地位,一般在大學一、二年級時開設,學時安排多為51、54或68學時。該課程的核心價值觀應該是堅持以理論為指導,運用的研究方法來正確認識政治生活和政治現象并分析其本質。這與高校政治學原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一致的,即應當“幫助學生掌握當代的科學政治觀,科學認識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與改革的成果、道路和規律,成為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2]因此,選用何種教材和選擇哪些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內容方面,要處理好經典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重視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教師的素質提升:教學改革的重要保證
無論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改革,最終都需要通過教師這一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來實現。因此,直接擔當人才培養責任的教師的素質提升就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保證。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中,教師必須是與時俱進的人才,教師隊伍也必須不斷更新。
一般而言,教師應當具有比較全面的素質結構,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基本素質、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業務能力水平。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技術的現代化和人才市場需要變化等,教師必須積極加強理論學習,及時更新、積累知識,拓寬知識面,既要掌握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又要涉獵廣泛的相關相鄰學科知識。
教師活動還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業務能力和水平。教學是中心,科研是基礎,以科研促教學、科研與教學并重的理念已逐漸成為共識,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注重教學的同時加強科研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研科研能力,并將研究成果吸納進課程教學中。
但實現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還需要有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能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因為教學團隊建設是教師素質發展的重要平臺。
三、教學的有效實施: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目標的實現,與辦學主體怎樣培養人才直接關聯。而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則在于教學的科學實施。課程的準確定位決定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而教師的能力素質則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與實施。
如何實現教學的有效實施?結合近幾年的政治學課程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學生的中心地位越來越凸顯,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也早已明確。教師的教學必須樹立強烈的“學生意識”,全面了解學生,遵循教學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學規律和教學基本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尊重、信任學生,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要注意營造民主、平等、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積極地運用正確方法、理論原則分析、論證問題。
2.妥善處理教材更新內容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其問題的導入、理論的講授,不能脫離教材內容。在眾多的教材中,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教材,并妥善處理教材內容,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與現實社會聯系密切,要貼近生活,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對于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的結合,教師應該注重從現實生活著手,調動學生投入社會、觀察生活、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人生;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科學思維與方法。
3.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政治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易陷入“原理性”的純理論講授中,而這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進而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因此,應盡量避免純理論的講授方式,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注重多種方法的靈活運用,引導、鼓勵學生融入課堂。對于教學方法,主要是專題講授法、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的結合;教學手段則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展開多媒體教學,并借助“網絡教學平臺”資源進行師生互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比~圣陶先生也曾經告誡我們:“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痹诟咝H瞬排囵B模式改革中,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師。教師在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時,應該堅持努力引導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探索、自己辨析、自己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這才是教師工作的可貴之處。
參考文獻:
社會科學研究學院ISS座落在海牙。于1952年由荷蘭的大學創辦, 其初衷是為培養專業人才,特別是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生提供培訓和更深入的研究。 是一所研究社會和經濟變革尤其著重于研究發展過程的國際高等教育學院,提供高質量教學、綜合學科研究和咨詢等學術性工作,設有經濟學、 社會學、 政治學、公共管理和國際法等領域的碩士、博士學位項目, 所有課程均為全英文授課。ISS是社會發展研究領域中的世界學術權威中心之一,其學位世界公認。
ISS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征是它從多學科角度比較,分析全球性和區域性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學院的教職工來自世界各地,其中30%來自發展中國家, 一半以上來自荷蘭以外的國家。 他們長期從事教學、研究和咨詢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與之相對應, 學院提供非常廣闊的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方式靈活多變,不僅包括課堂授課、講座、輔導、小組討論,還包括課題論文、案例分析、實地考察等。至今共有來自160個國家的8500名學生在此研修過。畢業生大多在政府部門、計劃署、國際性機構、法律和高等教育部門中擔任領導職務。
作為一個國際性學術機構, ISS有著廣泛的國際聯系, 它是很多國際協會的成員, 包括國際發展協會、 國際教育聯合會等。 ISS為加強荷蘭高等教育和研究在國際教育領域中的地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中國,ISS與南京大學締結合作伙伴關系。
專業設置:發展研究博士:學制四年,開學日期為每年的1月1日,每學年學費約為5,000荷蘭盾。
研究方向有: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國家、社會和世界發展、人力資源與地區發展、農村發展、環境和人口研究
申請條件:已獲得社會科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經歷、成績為B+或2.2以上、TOEFL550或IELTS6.0以上。
發展研究碩士: 學制15.5個月,由9個月的授課和6個月的研究論文寫作組成。 開學日期為每年的9月。學費共計約為6,150荷蘭盾。
專業有:發展經濟學、人力資源和就業、地區和區域發展、可替代性發展政治學人口和發展、公共政策和管理、農村生計和全球發展、婦女、性別、發展、國際政治經濟和發展。
研究生水平的專業證書項目: 根據專業需要課程期限短, 約為6-10周, 靈活性強, 致力于當前相關的發展政策的準備和實施。 學費因方向不同從725到3,500荷蘭盾不等。
方向有:兒童、青年和發展、法律和社會公平、人類發展有效的社會政策、全球化和發展、政府管理、民主和公共政策、人權、國際法和可持續發展、發展與自然資源沖突的管理、可持續發展模型與計量、轉型經濟政策分析技能、貧困人口的社會經濟保障、女權主義發展經濟學。
關鍵詞:
基本原理學科是理論一級學科的核心,也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自2005年12月該學科正式設立以來,國內一大批該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學術成果。其集大成者,當首推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編寫的《基本原理研究報告2006-2009》(以下簡稱《報告》)。
作為首批被授予基本原理國家重點學科的院校,南京政治學院從學科建設的長遠角度出發,組織該院從事理論教學和研究的骨干力量,梳理近年來基本原理領域研究的成果和動態,歷時十個月編寫了該《報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報告》是國內出版的第一本基本原理新時期研究成果集成,填補了新時期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梢灶A見:它的出版勢必對我國深化基本原理研究起到一定的啟迪和推動作用。對推進理論創新和發展,推動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勢必產生深遠影響。
《報告》脈絡清晰、內容詳實、分析透徹,集全面性、前瞻性、可讀性于一體。既可以作為相關領域學習的讀本,又可以作為研究的參考書和工具書。歸納起來,《報告》“新”、“全”、“實”特點尤為突出。
一. 新——《報告》是新的理論視角下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報告》是國內第一本基本原理研究報告,是該學科建設的最新成果。它從“整體性”地理解這一新的理論視角出發,在分析整理該學科領域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準確詳實地反映了06-09年間國內學術界研究的新動態、新成果。
尤其令人覺得耳目一新的是,該書專門就當前理論應用和研究中新出現的熱點問題,辟出“熱點問題綜述”部分,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新時期學界對于“”與‘普世價值’”、“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發展”等熱點、焦點問題的探討。視角新穎,極具啟迪價值。
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薄秷蟾妗返淖髡邆冏尰驹韺W科走出了書齋、走出了課堂,將基本原理運用到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中去,對于新時期準確理解基本原理有很多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值得關注或研究者認真閱讀。
二. 全——《報告》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原理研究的整體情況
《報告》從“整體性”的研究視角出發,全方位地介紹了新時期基本原理研究的情況,涵蓋了該學科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既體現了一種全面系統的理論視角,又具備了一套全面系統的內容體系,實現了思想和內容的統一。如《報告》特意設置了“國內學術動態評介”“研究資料索引”兩部分的內容,對06至09年間新出版著作、論文及學術研討會交流課題等進行了全面介紹,為讀者進一步研究相關課題提供了全面的資料。
三. 實——《報告》體現了實事求是和嚴謹求實的學術作風
南京政治學院的理論教員群體是一個嚴謹的學術群體,曾經作為全國理論戰線的先進典型被中央和地方媒體廣泛報道。這次《報告》的編寫出版,是南京政治學院理論教員在學科建設領域的新探索。
全書結構嚴謹、資料翔實。從資料挖掘、選編上看,《報告》基本上全面反映了基本原理學科設立以來的建設、發展成果及研究動態。對于社會廣泛關注的疑點、難點及熱點問題,不但沒有回避,而且還專門編寫相關報告,實事求是地介紹學術爭論的焦點及各方的觀點。充分體現了作者實事求是和嚴謹求實的一貫學術作風。
親身經歷
[日期:2010-02-04] 來源:職稱 作
者:
職稱 zhichenglw.com 整理
教育論文.經濟.管理.醫學.計算機.建筑.施工技術論文,工程技術,社科類,企業管理,經濟管理論文,農業論文,金融論文)核心期刊,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大學學報征稿,教師職稱,醫生職稱,護理職稱,經濟職稱,經濟師職稱,計算機工程職稱,政工職稱,會計職稱論文寫作指導,職稱論文寫作發表服務快速發表!
電子郵件:zhichenglw@vip.163.com
聯系QQ:714068774
咨詢熱線:021-50933851
昨天上午,我收到瑞安市教育局發來的短信,通知我于今天下午到溫州二十一中參加申報中學高級教師職稱論文答辯。我正想做準備呢。我提交答辯的論文是我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簡縮版。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答辯肯定比這次論文答辯要正式得多,而且向我提問的是四位大學教授和一位中學特級教師,那次我都順利通過了。雖然我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但是我的心里還是沒底,盡管我對論文的內容已經相當熟悉,我還是把論文從頭到尾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看了N遍。為了給向我提問的評委留下良好的印象,我把必答的五百多字的論文摘要背了下來。不過,還好,看了兩遍,基本上就記住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可是心里就是沒底。
今天下午13點30分,我和萍搭載安的轎車去溫州。今天的車開得不是很順,本來預計40多分鐘就可以到達目的地的,可是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還在路上。14點46分,離目的地還有幾分鐘車程時,堅給萍打來電話,已經輪到萍了。通知上說,不按時到者按自動放棄論處。這個緊急電話頓時使車內的空氣變得緊張起來,尤其是萍特別緊張。仔細一想,不對啊,通知上說,論文答辯時間不超過15分鐘。我和萍是同組,她是13號,我是14號。按每人答辯用時10分鐘來算,論文答辯從13點30分開始,輪到萍應該是15點30分左右。我安慰萍,也自我安慰,如果取消我們的資格,我們就投訴,我們絕對是有道理的。屋漏偏逢連天雨,緊急電話來的時候,汽車不幸遇上了紅燈。紅燈一過,向左拐100多米處就是溫州二十一中。我和萍不等安把車停好,就先跑著進二十一中了。剛進校門,我們迎頭碰上同事進、財等幾個,他們已經答辯結束要“打道回府”了。他們一句“你們怎么才來?”更加劇了我們心中的不安和緊張。跑不了幾步,我們又碰上我們的大學同學芳,她好像也知道已經輪到萍了,趕緊給我們指路。我們小跑著跑進階梯教室,萍小心翼翼地連聲向接待我們報到的老師陪不是,簽了名,領到了一張寫有序號的紙。我們連忙拿著號碼紙,又是一路小跑,碰到同事鑫,他好像也知道輪到萍了,急忙給我們指路。我們狂奔到五樓,卻發現我們A組才輪到8號。Oh,my god!嚇死我們了!走廊上已經聚集著十幾個人,都等待著輪到自己。雖然今天沒有太陽,但也沒有風,走廊上的氣氛讓我感到有點燥熱。我在答辯的教室外觀察了一下,參加A組答辯的有三位評委,一男兩女,我只認出男的是溫州市政治教研員林老師,兩位女評委我從來沒有見過。
今天的天氣夠悶熱的,我不想在五樓呆著,于是下去走走,散散心。下去走了一圈,害怕錯過了,又跑到五樓看看是不是快要輪到自己了。這樣反復了幾次,最終確定下來,答辯一般需要15分鐘,評委
在每人答辯結束后還要做一些記錄,中間還要休息一下。于是我放心地到操場上溜達。在操場上,我很無聊,于是決定背一背論文摘要。剛背了不久,我突然發現腦子一片空白,看來我是比較緊張的,雖然手和腿還沒發抖。幸好我還沒上場。我就在跑道上踱來踱去,反反復復地背了N次。OK!這時,萍打來電話說,快要輪到她了。我到洗手間放松了一下,鎮定自若地向五樓走去。
我到五樓后不久,萍就進答辯室了。這時我的心態已經調整得差不多了,一點兒也不緊張,也沒有了先前的焦躁不安。在等待萍出來的時間,感覺一下子就過去了。萍出來后,她跟我說:“剛才評委問了我一個問題:你這篇論文對同行要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個問題問得很意外!”
萍出來后,該輪到我了。我問了門外的工作人員,我是否可以進去了,他告訴我,還要等等。等了幾分鐘,他示意我可以進去了。我推開了答辯室的門,微笑著向評委們點了點頭,并向他們打招呼:“各位評委,你們好!”我還沒坐下,教研員林老師就叫我等等。那好吧!我就坐在我答辯的位置上等,趁這個空檔,適應適應環境,調節調節心理。我平心靜氣地打量著答辯室里的四周,只見兩位女評委還在紙上記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