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7: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藥品市場需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醫改進程對我國醫藥營銷渠道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對我國醫藥營銷模式的現狀進行了優缺點比較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創新優化醫藥營銷渠道的建議對策,對于醫藥企業營銷渠道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醫藥;營銷渠道;現狀;創新
一、背景前言
醫藥產業和國家政策之間一直保持很高的關聯度,近些年的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下簡稱醫改)更是對我國的醫藥產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國家在醫改過程中出臺了大量的相關政策,開始著重管控醫藥用品的市場價格,對醫藥用品的采購實行集中招標模式以及基本藥物制度的改革使得醫藥行業的市場格局不斷發生變化,醫藥用品的銷售渠道也在不斷改變革新。眾所周知,醫藥用品的營銷渠道是緊密聯系醫藥廠商和醫藥消費者的重要橋梁,醫藥營銷渠道選擇是否準確合適關乎整個醫藥市場的健康,更是直接關系到各個醫藥企業的生死存亡。醫藥營銷渠道可以說是醫藥企業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資源,正確的醫藥營銷渠道可以提高醫藥企業的競爭力,使其保持持久且強勁的競爭優勢,更能為整個醫藥產業帶來巨大的紅利。國家進行中的醫改打破了以往醫藥營銷渠道的固有營銷體系,突出了往常的營銷模式墨守成規不能適應時刻變化著的醫藥市場格局的弊端。醫改對各醫藥企業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醫藥企業要想在醫改過程中不被淘汰,只有積極面對挑戰、時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對落后不適應的戰略及營銷模式進行調整轉型,合理規劃醫藥營銷方式,降低甚至規避市場風險,穩定推進企業健康運行。
二、研究目的
營銷渠道的正確選擇是當前各醫藥企業搶占市場制高點的一個重要資源。營銷渠道的效率高低、企業對營銷渠道控制能力以及醫藥生產廠商和銷售企業之間的適應匹配性是決定醫藥企業選取何種營銷模式的關鍵要素。因此目前很多醫藥企業逐漸改變自身原有的營銷模式,試圖降低醫藥市場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未知風險,并以期壯大企業實力增加銷售量及擴大自身產品的市場普及率。本文主要基于對市場營銷和營銷渠道多年的學習知識,結合目前新醫改的背景環境,對我國目前存在的醫藥營銷模式的現狀進行深一步的研究分析,對醫藥營銷模式與企業的戰略定位如何緊密融合進行了深入思考,以期找到一個高效穩定及可持續的創新型醫藥營銷模式。
三、我國醫藥營銷渠道的現狀
我國目前存在的醫藥營銷渠道主要是三大類,分別是總經銷模式、制和自身直銷制。以下分別分析:
(一)總經銷模式
總經銷模式就是藥品的生產企業在營銷管理系統中,選擇授權一個或幾個醫藥中間商成為自己企業生產的藥品在全國或某一特定區域的總經銷商(大客戶),使其成為本企業產品在全國或特定區域銷售的最終配送商。在該種營銷模式中,藥品生產企業和總經銷商之間的擁有比較明確的分工,制藥企業負責對全國或特定區域內的營銷渠道進行興建和定期維護,而醫藥產品的總經銷商則負責對產品的中前期宣傳推廣開發以及完善醫藥產品的貸款支付流程。這樣藥企和經銷商各司其職,制藥企業集中資源及精力專心于產品的研發,更能保證醫藥產品的安全生產,而總經銷商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全權推廣產品也有利于產品的廣泛推行。目前我國采用這種營銷模式的藥企主要是中外合資的藥廠、進口的藥品以及新型制造企業。采用這種營銷模式的優點在于:
(1)我國醫藥品經營需要具備藥品經營資格,只有取得醫藥品經營許可證才能向醫院或藥店等銷售產品。采用總經銷模式可以利用總經銷商已取得的經營資格,節約制藥企業在藥品流通層面的投入,降低產品的運營費用,集中力度專注于產品研發。
(2)有利于減少市場中存在的不正當競爭及假冒偽劣藥品的情況,很好的維護市場形象。并且采用總經銷模式,可以加強鞏固制藥企業和經銷商之間的關系,及時得到消費者對藥品的市場反饋,及時修正企業戰略,獲取更大的市場占有率。采用總經銷模式的缺點在于制藥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較大,由于總經銷模式是制藥企業將產品委托給一個或幾個經銷商,如果經銷商對藥品進行了虛假宣傳,而且制藥企業很難對經銷商的營銷方式進行監督管理,將會大大損害制藥企業的市場形象。同時經銷商的利潤空間較小,對產品的營銷積極性不及自身營銷高。
(二)制
醫藥營銷的制模式是指制藥企業生產出藥品之后,通過公開招標招商的形式來選擇自己產品的經銷商,并委托經銷商對自身產品在一定區域或者全國范圍內進行銷售和營銷管理工作一種營銷模式。一般商可以分為獨家商和多家商,多家是指在特定區域獲全國范圍內制藥企業可以選取多家藥品經營商作為自己的產品,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市場占有率。制的優點在于商擁有豐富的在區域內開發市場的資源網絡,制藥企業可以與其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分享利潤和承擔風險。而且該模式可以使得藥品在區域內能快速打開市場,可以節約大量人力物力,提高營銷效率。制的缺點在于可能存在較高的風險,一旦某個商發生較大產品問題后,制藥企業可能就會失去這個區域的市場占有份額,而且再次進入這個區域市場面臨著比初次進入更高的門檻壓力。而且制藥企業由于對市場的掌控性不高,不能及時收到市場信息反饋,同時商可能專注于自身利益,不去用心維護制藥企業的品牌口碑,做出有損制藥企業品牌形象的舉動。
(三)自身直銷制
制藥企業自身直銷制是指企業避開中間廠商,不選擇經銷商或者商,而是直接與醫院、藥店等零售商銷售產品的模式。目前我國藥品管理法規定制藥企業并不不具備營銷藥品的資格,這里的直銷是指制藥企業通過成立獨立的醫藥公司并取得藥品經營許可證書等方式,從事自身藥品的營銷。該種模式可以使得制藥企業直接與市場接觸,充分了解市場需求與市場變化情況。廠商銷售自身產品能夠獲得全部利潤,不必向中間商支出一部分利潤。但制藥企業自己構建銷售渠道需要付出巨額成本,并且需要外派較多的人力去管理各銷售點,成本代價較高,因此目前我國的醫藥自身直銷制并不十分普遍。
四、醫藥營銷渠道的模式創新
(一)創新醫藥產品的定位
優質的產品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只有做好了產品才能讓消費者樂于消費,并會被廣泛宣傳。企業要想獲得更大利潤,需要明確自身產品的定位,并且對產品存在的賣點進行創新型宣傳。首先從醫藥品的原材料選取提煉賣點,好的原材料是生產優質產品的基礎。然后對藥品的生產技術流程進行宣傳,先進的生產技術及科學流程的應用會加大消費者對醫藥品的認可程度以及對制藥企業品牌的信任度。接著對產品的價格優勢進行宣傳,目前國內醫藥品的價格偏高,制藥企業可以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形成醫藥品的價格優勢,利用價格優勢去搶占醫藥市場。最后也是比較重要的是對醫藥品的質量安全進行宣傳,只有做成良心藥才能真正讓企業不被淘汰,企業需要利用自身產品的優質質量,形成自身的積極正面的形象。
(二)營銷渠道的扁平化創新改革
在傳統的分銷模式下,制藥企業將醫藥品的經營銷售權授予一個或者幾個,而這幾個就會發展下線,逐漸形成金字塔班的多級經銷模式,醫藥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之間需要經過很多環節,使得產品的流通周期較長,這也是造成醫藥營銷渠道效率低下的原因。針對這一模式存在的缺陷,需要將原本松散亢長的營銷流程進行創新型扁平化,舍去其中存在價值不高的中間環節,拉近制藥企業、經銷商及最終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得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流通更加迅速且更加透明,在有效提高醫藥營銷渠道運行效率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提升企業獲利空間,實現多方共贏。
(三)提升營銷渠道的穩定性
企業營銷活動并不是一個單一獨立的行為,而是處于企業綜合經營管理運行模式中的一個環節。企業通常將產品的定位策略、產品的價格策略和營銷策略融合在一起進行集中綜合考量,以此來提升營銷渠道的穩定程度。企業首先需要加強對核心客戶消費需求變化的信息搜集,加強對核心用戶關系的維系以此利用核心用戶的“口碑效應”產生的輻射作用,吸引更多消費用戶。然后是要協調好產品內銷和外銷的比例關系,全面分析本產品的獨特品質及其在國內外市場的消費需求情況,綜合考慮醫藥品的質量及內外銷之間的收入成本的情況,合理的分配內外銷的比例,進一步通過增加營銷渠道來搶占醫藥市場并且最大程度的分散營銷風險。
五、結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醫藥行業充滿巨大商機但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盡管市場規模巨大但目前仍處于分散割據狀態,行業整合在所難免,未來的競爭將從現階段以產品、生產為中心的利潤主導經營模式向以客戶為中心的可持續客戶經營模式轉化。醫藥企業之間相互模仿和借鑒對方的成功做法(如超低的生產成本、獨特的產品設計、創新的營銷手法等),導致同質化趨勢日益明顯,這情形并不有利于行業的發展。在過去的兩年中,在國內的醫藥領域,變故來自于藥品不斷降價,醫藥采購回扣專項整治和遏制一藥多名。中國的醫藥企業正面臨著大變革、大分化,促使強勢企業會越來越強,弱勢企業會最終被淘汰出局。其中一個無形的力量正決定著大大小小企業的命運,那就是品牌,不注重品牌培養的企業正在為此付出代價。品牌應成為企業引導客戶識別自己,并使自己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的重要標志,是企業最重要和最持久無形資產,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一、醫藥企業品牌建設的意義
美國著名品牌專家Larry Light說過:“未來的營銷是品牌的戰爭,即品牌互爭長短的競爭。擁有市場比擁有工廠更重要,而擁有市場的唯一途徑就是擁有強勢的品牌。”一個企業的品牌是其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和富有價值的戰略財富。對于醫藥企業來講也一樣,提升品牌競爭優勢是提高醫藥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其品牌建設的意義表現在:
1.品牌是市場需求的主要驅動力
藥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消費者關注的重點是它的安全性與療效,而消費者并不具備判別藥品質量的能力,因此選擇品牌是最方便的判別方法,尤其在一個具有眾多可替代品種的市場中,品牌形象成了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主要判別指標。在OTC市場上,品牌價值表現更加明顯,消費者自行去藥店購買藥時,越來越多地受到產品品牌的影響。如廣為人知的感冒藥快克品牌,在感冒藥市場確立了其霸主地位,又成為了首個感冒藥的全國馳名商標,隨后企業又推出了適合孩子的小快克,同樣迅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取得了不俗的市場業績。這就是品牌產生的消費者驅動效應。
2.品牌是制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品牌能顯著提高自身競爭優勢,差異化特性令對手極難模仿。強有力的品牌能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強化消費者對該品牌藥品的認知,愿意消費自己接受的品牌,從而使品牌擁有者獲得競爭優勢,獲得最大的收益。
強勢品牌能持續保持消費者的忠誠度,是企業財富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品牌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管理工具,一旦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形成這一品牌,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信念,這種信念就能支持他們繼續購買該品牌的產品,為企業創造長期利潤。
強勢品牌能夠影響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有利于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進一步互動。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關注程度的日益提高,他們愿意更多地了解有關疾病和藥品的知識。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品牌建設過程為此提供了方便和可靠的途徑,在宣傳藥物療效的同時也向消費者傳播了疾病治療方面的知識和醫學的進展情況。
3.品牌價值是制藥企業的重要無形資產
根據全球著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的分析報告,《財富》雜志排名前250位的大公司中有近50%的市場價值來自于無形資產,對于一些世界較著名的公司而言,這個比例甚至更高。品牌價值無疑是企業無形資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認識到,一個有實力的品牌既可以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也可以使股東手中的股票不斷升值。
品牌價值是品牌在某一個時點,用類似有形資產評估方法計算出來的金額,一般是市場價格。也可以說是品牌在需求者心目中的綜合形象。品牌價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區別于同類競爭品牌的重要標志。邁克爾·波特在其品牌競爭優勢中曾提到:品牌的資產主要體現在品牌的核心價值上,或者說品牌核心價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價值理論的多樣化,使得品牌價值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根據勞動價值理論:品牌價值是品牌客戶、渠道成員和母公司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聯合行動,能使該品牌產品獲得比未取得品牌名稱時更大的銷量和更多的利益,還能使該品牌在競爭中獲得一個更強勁、更穩定、更特殊的優勢(凱文·凱勒,2003)。
二、醫藥行業的品牌建設問題
1.“一藥多名”被禁帶來的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的問題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6年頒布實施了新修訂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有效地遏制了由于藥品名稱與商標使用混亂造成的“一藥多名”現象。《規定》要求除新的化學結構、新的活性成分的藥物以及持有化合物專利的藥品外,其他品種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同一生產企業生產的同一藥品,成分相同但劑型或規格不同的,也必須使用同一商品名;藥品包裝上的通用名稱必須顯著標示,商品名的單字面積不得大于通用名的二分之一;藥品廣告宣傳中不得單獨使用商品名,也不得使用未經批準作為商品名使用的文字商標。
國家整頓一藥多名的政策有利于消費者認識藥品,但從市場的角度看,醫藥企業的營銷卻變得麻煩了,同樣成分、同樣的通用名,企業應該如何將自己的產品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由此,醫藥企業不得不將企業品牌擺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像同仁堂、華北制藥這樣的老字號企業,有比較深厚的企業品牌認知度,影響并不大。對于幾乎沒有企業品牌積淀的企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企業要從戰略的層面,更深更遠地考慮品牌建設。但也不能完全通過企業品牌來帶動營銷,因為企業品牌無法涵蓋和帶動所有領域的產品,而是應該建立分支品牌,或者說是產品群品牌。
關鍵詞:遼寧省;健康產業;機遇;挑戰;應對
中圖分類號:F426.8
健康產業是國民經濟中極具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健康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世界各國紛紛將其作為支柱性產業來加以重點扶持。近年來,遼寧省健康產業雖然發展迅猛,但市場競爭也十分激烈。可以說,遼寧省發展健康產業,既存在發展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遼寧省健康產業的發展機遇
目前遼寧省健康產業的發展已迎來了良好的機遇,具體因素包括如下幾點。
(一)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遼寧省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被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為此要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達到8%左右。
生物產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早在2009年,國務院便出臺《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將生物醫藥列為醫藥產業重點發展領域。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又明確地把生物醫藥列為七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2013年3月,國家發改委《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其中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領域共有32個:包括新型疫苗、生物技術藥物、化學藥品與原料藥制造、現代中藥與民族藥、生物分離介質與藥用輔料等制藥子行業的重點產品和服務領域共18個;醫學影像設備、先進治療設備、醫用檢查檢驗儀器、植介入生物醫用材料等醫療器械子行業的重點產品和服務領域共14個。
為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在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十二五”時期,國家計劃投入400億元,在此基礎上,“十三五”期間將再投入750億元資金進行扶持。據此計算,“十二五”開始的未來十年間,我國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扶持資金總額將近1200億元[1]。國家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財政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這既為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戰略性轉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也為遼寧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程加快及其相關政策的實施,為遼寧省健康產業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新醫改推行以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程不斷加快,相關改革政策連續出臺,尤其公立醫院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推行,以及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廣泛覆蓋,不僅使醫療衛生事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為遼寧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新醫改以來,遼寧省共支持了94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遼寧城鎮醫保參保人數達到2120萬人,參保率94%,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3%。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85%、70%和70%;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2]。
新醫改及其相關政策的實行與取得的顯著成效,為遼寧健康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注入了原動力。一方面,政府通過大幅增加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會直接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從長遠看,醫改政策的實施,也有助于改善國民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預期,從而拉動健康市場的消費需求。
(三)經濟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與人口老齡化加劇,為遼寧省健康產業迎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人民經濟條件的改善與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關注健康問題。健康需求是一個相對剛性的市場需求,當慢病增加、亞健康蔓延與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其給社會帶來的變化,并非僅僅是保健意識、“治未病”觀念與養生理念的變化,而且也是醫療需求與保健需求的變化。即一方面,會因經濟條件的改善而產生大量的個性化非基本醫療服務,使醫藥健康產品的市場需求量進一步擴大,推動非基本藥物器械的加工生產;同時另一方面,也會進一步拓寬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空間,給營養保健品業、商業醫療保險業等健康服務產業帶來無限商機。
目前,遼寧省65歲及以上人口457.3萬人,占總人口的10.6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據預測,到2039年,遼寧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30%以上[3]。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使老年人群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總量日益增大,使健康養生、健康體檢、預防保健與康復護理等相關產業有了更多的發展機遇。面對遼寧省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醫療保健服務業,以適應市場需求,滿足老年人對醫療、預防、保健、護理、康復等方面的需要,不僅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也會在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四)地方財政支持力度加大與自身產業基礎優勢,使遼寧省健康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由可能變為現實
遼寧省健康產業的發展,雖然起步較晚,落后于國內其他省份,但作為工業大省,依托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雄厚底蘊,在健康產業發展上,卻有著基礎較好與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尤其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遼寧生物醫藥產業,持續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大力建設健康產業園區,不斷搭建健康產業發展平臺,從而為遼寧健康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09-2011年的3年間,遼寧醫改總投入達到334億元[2]。巨大的財政投入主要用于推進全民醫保、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上,“十一五”期間,遼寧省還每年拿出2000余萬元投資于重大科技攻關專項[4];而在健康產業園區建設上,2008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做出舉全省之力加快本溪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戰略決策的推動下,各市地都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相繼建立生物醫藥產業園,通過加大生物醫藥的資金投入和招商引資力度,并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給予重點支持。這樣,就使遼寧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工業基礎與中醫藥和海洋生物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使遼寧健康產業在有利的發展平臺上能更健康地發展。
二、遼寧省健康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遼寧省健康產業雖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來自國際健康產業市場競爭的外部挑戰
健康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超過15%[5]。國外健康產業發展迅猛,跨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強,產品研發的技術壟斷優勢已經嚴重威脅中國的健康產業安全。目前,“國外健康產品在中國市場以7%的品種占有40%以上的市場份額”[5]。從遼寧健康產業市場看,最嚴峻的挑戰主要來自于生物制藥業與醫療器械業兩大產業領域。
在生物制藥產業領域,遼寧醫藥市場面臨跨國藥企的激烈競爭。近年來,遼寧醫藥新產品的開發越來越難,而老產品市場則受到進口產品的嚴重沖擊。遼寧省生物醫藥市場已出現逐漸萎縮的態勢。一方面是醫藥創新成果適應不了生產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是企業買不起國外藥物研發技術,買了轉化成產品也難。現在,省內各開發區都在緊鑼密鼓地建廠房,搞GMP改造,但卻面臨著可投產的品種太少和企業開工不足的危險[6]。
在醫療器械產業領域,由于國內高端醫療器械市場中,基本被GE、西門子、飛利浦等幾家跨國企業壟斷,因而,雖然遼寧有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的科技研發優勢,但目前遼寧醫療器械仍然主要以進口為主,進口醫療設備主要來自日本和美國,基本為高端醫療設備。而出口企業多是為國外醫療器械生產廠商提供配套零部件和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中低端設備,自主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的能力相對較弱,企業國際競爭力普遍不強[7]。2012年,遼寧醫療器械出口持續負增長,全年完成出貨值21.8億元,同比下降0.5%[8]。
(二)來自國內健康產業市場的省際競爭挑戰
健康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興起后,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區)把醫藥產業作為重點或主導產業加以扶持引導,遼寧省健康產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省際間的競爭壓力。
雖然,遼寧省中藥及生物制藥產業在全國優勢明顯,醫藥產業總量也占有一定比例,但發展的相對速度卻逐年下降,落后于山東、江蘇、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省際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發展形勢十分緊迫。
2011年,山東、江蘇、浙江、上海、廣東、河北等省份,醫藥產業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1600億元以上。山東省規模以上生物醫藥企業761家,17家進入全國醫藥百強企業,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1691億元,2015年目標為3800億元。上海、浙江、江蘇等長江三角洲地區內外資企業聯手打造中國最大、世界著名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飛速發展。而遼寧省醫藥產業在2011年,銷售收入僅為680億元,占全國醫藥工業銷售收入的4.5%。近年來,遼寧省醫藥工業在全國排名第10位,與遼寧省在全國的地位極不相稱[6]。
(三)來自遼寧省健康產業競爭劣勢的內部挑戰
遼寧健康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還有諸多不利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現在,健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企業研發投入不足,醫藥產品競爭力較弱;高端科技人才匱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方面。
目前,在遼寧省生物醫藥產業領域,仍然缺乏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就全行業來講,進入全國百強企業只有3家,而且比較靠后;號稱百億集團企業僅有1家,而且經濟形勢還不太景氣;超10億元內資企業只有9家,其中包括較大型的外商投資企業5家[6]。企業競爭力不強,科技研發投入不足,也導致遼寧醫藥市場缺乏優秀名牌產品,極大地影響了市場占有份額。例如,遼寧省乳癖消、沈陽紅藥、木雞沖劑等大宗中藥產品,在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上,還不完全符合國際通行的醫藥標準和規范,尚未合法進入國際醫藥市場。遼寧醫藥市場的一批老品種,不僅市場份額越來越小,而且甚至面臨被迫退出市場的危險。
如何科學地發展遼寧健康產業,做大做強醫藥企業,盡快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而打造遼寧醫藥品牌,不僅是遼寧健康產業發展中將要面臨的來自于自身的挑戰,而且也已成為遼寧省健康產業發展所必須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三、發展遼寧省健康產業的主要對策
綜合以上分析,發展遼寧省健康產業應做好如下幾點:
(一)政府相關部門必須轉變發展理念
目前,遼寧省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仍在延續,第二產業仍為帶動遼寧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實轉變,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首先轉變發展理念,正確認識發展健康產業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意義。只有順應時勢更新發展理念,才能制定出推進健康產業發展的科學的應對舉措。
(二)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
當前,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性轉變,需要遼寧省偏重投資的需求結構必須優化調整,但改變偏重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即擺脫所謂投資“依賴癥”,則不能失去第二產業的發展優勢。即在保持遼寧經濟發展特色前提下,仿效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通過依靠第三產業,來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進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由于健康產業兼跨第二、第三產業,并且遼寧健康產業發展方面,還有其自身產業基礎與發展優勢,未來的健康市場需求前景也極為可觀。因此,發展遼寧健康產業,必須依托發揮遼寧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以走特色發展道路為引領,不斷出臺相應的產業發展配套政策。
(三)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健康需求是國內消費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一個相對剛性的消費市場。擴大內需主要是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廣大群眾的消費需求。近年來,遼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持續增長,而經濟條件改善下所產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已經形成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并且,遼寧省自1995 年進入人口老齡化后,老齡化比例已高于全國平均線。人口老齡化所引發的經濟社會變化,必然帶來預防保健、健康體檢、家庭健康護理等新的市場需求。所以,發展健康產業對拉動遼寧健康市場消費需求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問題關鍵是如何釋放健康消費需求。釋放健康需求以擴大居民消費,必須以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為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才能釋放拉動相對剛性的健康市場消費需求。
(四)不斷加強法制建設與社會管理
健康產業是極具發展前景的萬億市場,只有加強法制建設與社會管理,才能在嚴格規范與科學引導下,不斷永續健康發展。從遼寧保健品產業發展現狀看,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經營不規范、市場秩序混亂、行業標準缺失、監管缺位錯位等方面。例如在沈陽,經營保健品店只要在食藥監局備案登記、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請辦理即可,而不再需要衛生局負責審批的養生保健行業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經營保健酒類產品,則更是處于監管盲區。可以說,遼寧保健品行業亂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制建設與社會管理的落后。同時也表明,加強科學引導、進行立法規范、不斷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已成為遼寧省健康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劉國鋒.十二五400億十三五750億 國家投重金扶持重大新藥創制[N].中國證券報,2012-06-29.
[2]一軒.遼寧醫改:三年投入334億 公共衛生服務“不差錢”[EB/OL]. (2012-03-22).http://.
[3]史楠,劉柏霞.健康老齡化與遼寧醫療保健服務業發展研究[J].當代經濟,2009 (12).
[4] 科技部網站.遼寧省積極發展生物醫藥產業[EB/OL]. (2007-07-24).http://.
[5] 中國食品科技網.中國健康產業現狀分析[EB/OL]. (2013-01-15).http://.
[6]陳明山.遼寧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戰略的研究[EB/OL].(2013-01-15).http://.
關鍵詞:企業市場營銷風險
海洋中的狂風巨浪制造了無數悲劇,使今天的人們仍然記憶猶新。商海中的詭譎多變,釀成一件件商海悲劇,令當今的人們聞之膽顫。市場的難以預測,競爭對手的精明強干,“上帝”的不斷變化,形形的陷阱與圈套,淘汰著一批有一批失意者,他們就像猛然間遇到沒有預測到的暴風雨一樣,被無情地吞噬進黑沉沉的海底,而大海卻如同往常一樣,仿佛什么也沒發生。但海畢竟有海的魅力,藍色的誘惑和彼岸的神秘吸引著無數不甘平凡的人,他們毫不猶豫地縱身海洋,想到里面探個究竟。營銷風險從人們投進商海的一剎那,就緊緊盯上了人們,尤其是近年來市場營銷風險與日俱增,嚴重制約著企業的經營活動,也困擾著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因此,對營銷風險進行有效分析處理變得尤為重要。營銷風險的大小本質上決定于這種不確定性導致蒙受損失發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嚴重性。既然營銷風險有可能帶來損失,那為什么我們還要崇尚擁抱這種風險呢?這充分說明在營銷風險表現為損失不確定性這個特性后面,還隱藏著獲得巨大利益的可能性。并且,所承擔的營銷風險越大,可能獲得的風險價值就越大。
一、市場營銷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
1.市場需求變化的客觀性,是導致市場營銷風險客觀存在的首要因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完善,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愈來愈受制于市場需求。而市場需求則是一個不斷發生變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國企業所面對的市場需求,已經由數量型需求轉變為質量型需求,并且正朝著個性化需求演進。市場需求的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又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企業市場營銷活動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時,就會產生營銷風險。市場需求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變化、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變化、由群體共同性向個體獨特性變化,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趨勢,不充分認識其客觀性,并努力調整市場營銷活動,就不可避免地產生營銷風險。
2.經濟形勢與經濟政策變化產生市場營銷風險。我國經濟二十多年來的方方面面,無一不在快速變化中,并繼續快速變化著。中國業已成功加入WTO。所有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并決定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如果再考慮國際重大事件的影響,那這種影響變化將更大。當某種變化呈現不利因素時,就會產生營銷風險。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導致了經濟形勢及市場需求發生變化,進而也會給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帶來風險。
3.科技進步是導致市場營銷風險的又一因素。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上產生的網絡營銷對傳統營銷帶來的沖擊是十分猛烈的,目前我國網絡營銷還處在起步階段,但2006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已達2600多億美元。可以這么說,不懂網絡營銷,可能就會使企業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企業的營銷組織結構、營銷人員結構、營銷戰略與策略、營銷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進而導致變革“變革不僅意味著新的機遇,更意味著風險。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軍事因素等都會間接產生市場營銷風險,如”9.11“事件引發的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爭,以及由此導致的美國經濟由上升轉下滑,間接地影響了一些企業的市場營銷結果;國家內部的政局穩定與否,國家與國家間的外交與合作關系等,也都會影響并產生國內市場營銷風險和國際市場營銷風險。
5.法律風險。在我國涉及企業營銷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廣告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計量法、包裝法、專利法、合同法、商標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約束,如果自覺或不自覺的違反,風險就會降臨。除了以上法律法規的約束可能給企業帶來風險外,還有執法風險,主要體現在企業的知名產品或品牌被不法商家假冒。但由于多種原因,假貨卻屢打不絕。假貨的存在,不僅影響了企業產品的銷售收入,更主要的是假貨的質量無法保障,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消費者就會歸罪于企業,影響企業品牌聲譽。這種風險企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6.企業規避風險管理機構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規范。制度執行不嚴格,管理出現漏洞。
7.市場營銷人員缺乏分析識別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銷售工作依靠關系、熟人、機會等,具有隨意性和非連貫性。
8.企業市場營銷風險防范措施不力,造成不良賬款的隱患。
9.營銷行為不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重銷售輕回款,放松了對客戶資信的管理,致使企業不能及時收回貨款,應收賬款日積月累逐年增長,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
二、營銷風險控制
營銷風險控制是指在營銷風險識別和風險衡量的基礎上針對企業所存在的營銷風險因素,積極采取控制措施,以消除營銷風險因素或減少營銷風險因素的危險性。營銷風險控制的方法主要可歸納為:營銷風險避免、營銷損失控制、營銷風險轉移和營銷風險自留。
1.營銷風險避免
營銷風險避免是以放棄或拒絕承擔風險作為控制方法來回避損失發生的可能性。營銷風險避免使各種風險管理技術中最簡單亦較為消極的一種。
營銷風險避免的常用形態有兩種:第一,將特定的風險單位予以根本的免除。如企業決定不進行某項營銷活動則可以完全免除該項活動可能導致的損失。第二,中途放棄某些既存的風險單位。如醫藥品經銷商在經銷某種藥品的過程中發現,該藥品在特定的情況下會導致多方面的副作用,于是決定中止該營銷活動,以免引致該藥品責任索賠案。雖然這兩種方法均可以達到避免風險的效果,但其實用性受多方面的限制。如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一個企業要壯大發展,不可能為了避免呆賬而拒絕在任何情況下的賒銷行為2.營銷損失控制
營銷損失控制是指企業對不愿意放棄也不愿轉移的營銷風險,通過降低其損失發生的概率,縮小其損失程度來達到控制目的各種控制技術或方法。營銷損失的目的在于積極改善營銷風險單位的特性,使其能為企業所接受,從而使企業不喪失獲利機會。營銷損失控制是營銷風險控制法中最為適用的一種。
營銷損失控制措施可以劃分為營銷損失預防和營銷損失抑制兩類。營銷損失預防,是指在營銷損失發生前為了消除或減少可能引起損失的各項因素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即消除或減少營銷風險因素。所謂營銷損失抑制,是指營銷風險事故發生前或發生后,采取措施減少損失發生范圍或損失程度的行為。前者以降低損失概率為目的,后者以縮小損失程度為目的。
3.營銷風險轉移
營銷風險的轉移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保險;二是營銷控制型的非保險轉移;三是營銷風險財務型的非保險轉移。由于營銷風險的保險多數是對靜態資產的保險,而營銷中更多的是動態的風險,因而在營銷活動中主要應用營銷控制型的非保險轉移和營銷風險財務型的非保險轉移。
營銷控制型的非保險轉移,是通過契約或合同將損失的財務負擔和法律責任轉移給非保險業的其他人,達到降低風險發生頻率和縮小其損失幅度的目的。它與營銷風險避免和營銷風險控制不同的事,營銷風險轉移不是通過回避拋棄的方法去中止與存在的營銷風險的聯系,而是將存在的營銷風險轉移到其他地方。因此,營銷風險轉移只是間接的達到了降低損失頻率和減少損失幅度的目的。
營銷風險財務型的非保險轉移,就是用經濟方法來處理營銷風險損失。實踐應用中,在識別和衡量自己所面臨的營銷風險之后,企業總是先考慮風險能否用控制型的技術來處理,如若不能控制或不能全部控制,則須結合財務型風險處理手段,方能實現風險管理之目標。
4.營銷風險自留
營銷風險自留又叫營銷風險承擔,是指企業自己承擔由營銷風險事故所造成的損失。這是一種重要的財務型營銷風險處理手段,其實質在于,當營銷風險事故發生并造成一定的損失之后,企業通過內部資金的融通,來彌補所遭受的損失。與其它財務型風險處理手段一樣,他實在損失后提供財務保險,但這并不是把營銷風險轉移給別的經濟單位,而是留給自己承擔。營銷風險自留是處理殘余風險的一種技術措施,故有人謂之殘余技術。在某些情況下,它是唯一可行的營銷風險對策。前文已論述,任何風險處理手段都有其局限性,有其特定的使用條件。有時,對于某種營銷風險預防不能,回避不得,且又無處可轉移,企業別無選擇,只有自留風險。
營銷風險自留是處理營銷風險的最普通的方法,主要計劃性營銷風險自留和非計劃性營銷風險自留。
COSMAX在韓國
COSMAX成立于1992年11月12日,是韓國最大的化妝品研發和制造商(ODM&OEM)。自成立以來,公司一直以正直的企業、編織美麗世界的企業、鉆研的企業作為企業理念,專業致力于化妝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
1998年,COSMAX通過韓國FDA的CGMP(優秀化妝品制造及質量管理標準)認證;2002年,COSMAX股票在KOSDAQ上市;2003年,COSMAX被韓國政府選定為INNO-BIZ(技術導向型企業);2006年初,COSMAX獲得澳大利亞醫藥品管理局(TGA)的GMP認證,其功效型化妝品已出口到澳洲、歐盟及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目前,COSMAX年生產成品數量達60,000,000個,防紫外線、美白與抗皺等功效型產品在韓國獲許可證420多個,居韓國各化妝品公司之首。
COSMAX在上海
2004年10月,韓國漢城,COSMAX管理層歡聚一堂,慶祝COSMAX(上海)化妝品有限公司的成立;2005年3月,中國上海工業綜合開發區內,COSMAX(上海)化妝品有限公司開始正式運營。
崔京先生,COSMAX(上海)化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幽默風趣、謙虛睿智,對上海分公司的創建表現出異常的興奮與自信。
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崔京先生已經訪問過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全面調查了中國市場。他了解到,目前在中國市場上,歐萊雅、玉蘭油、美寶蓮這些品牌雄踞市場卻均非本土生長。中國國內少有特別突出的強勢品牌,而在亞洲其他國家,像日本有資生堂,韓國有愛茉莉,均是本國品牌市場占有率最高。能不能用COSMAX的技術實力為中國品牌做技術后盾,扶助他們崛起?COSMAX的高層在思索……
同時,崔京先生也覺察到,中國很多OEM公司要么護膚是強項,要么彩妝代工有優勢,很少有兩者兼具,而COSMAX則是各方面都表現突出。"只要找到我們一家,就可以享受一條龍式完整的服務,因為我們是韓國最大的集化妝品研究、開發和生產于一體的公司,還擁有全球包裝材料采購網絡。"
事實證明,崔京總經理的判斷是正確的。自成立以來,COSMAX上海客戶量日益增加,他們主要來自于中國各地(其中包括香港)。對上海公司,COSMAX有一個"三步走"計劃:第一步,在上海租用生產車間,以盡快適應本土化的需要,熟悉本地化妝品公司的需求;第二步,在上海購地建立自己的生產工廠;目前,公司已在上海工業綜合開發區內購地建廠,成功邁出了COSMAX在上海的第二步,現代化的化妝品生產工廠預計于明年年底投入使用。第三步,如果市場需求超過COSMAX上海公司的供給能力,公司將選擇擴大產品線甚至再建造一個生產工廠。面對訂單急劇上升的市場信號,COSMAX扎根中國,走向國際的號角已經吹響……
服務第一,不持有自己的品牌
服務一直是COSMAX堅持的第一原則。一旦與客戶合作關系建立,公司可以為客戶提供從產品開發到完成品包裝等一整套的服務。不僅如此,COSMAX還把代工品質和對客戶的軟看得很重,因為只有品質才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只有服務才能留住客戶。
另外,本著顧客利益至上原則,COSMAX堅持不創立自己的品牌。"一旦擁有自己的品牌,一方面,公司精力太過分散,勢必會影響對客戶的服務質量,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勢必會與客戶形成市場競爭關系,如果新研發出一項技術,必定會先自行投入使用,等到市場成熟了才給客戶,不利于客戶的成功"。COSMAX的宗旨是:"顧客的成功是我們至高無上的使命!" 源于此,崔總經理強調:"我們絕不會持有自己的品牌!不僅在韓國總公司如此,在中國業務擴大發展了也將一直秉持這一原則。"
研發為先,走向國際
COSMAX走向國際化是以不斷發展高科技為基礎的,其年均科研投資額近總銷售額的10%。1996年11月COSMAX和日本ITC達成技術合作(2000年合作建廠);1997年3月建立COSMAX研發中心,分設護膚品、彩妝品、發用體用品等研究室,擁有研究員50多名;1999年,COSMAX相繼與日本Milott和美國Nattera達成技術合作;2000年,COSMAX成為韓國第一家獲得ISO9001國際質量認證的化妝品OEM企業。
關鍵詞: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0-02
一、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分析
傳統中醫藥知識作為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結晶,是廣大人民智力成果的體現,但是隨著西藥的不斷引進,傳統中醫藥的地位受到威脅。由于傳統中醫藥知識與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聯系密切,利用知識產權制度對其進行保護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從古至今,傳統中醫藥一直為我們的身體健康付出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雖然現在西醫藥技術進步神速,但仍然不能完全替代中醫藥,兩者是互相補充的關系。例如許多西藥對人體有副作用,可能引起醫源性和藥源性疾病;多用西藥還可能產生耐藥性,降低其療效,甚至根本沒有效果。而中醫藥在這些方面就比西藥優越的多。因此,對中醫藥給予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其發展和創新,將使廣大民眾得到更多更好的物美價廉的中醫藥的服務,也更有利于維護其生存權和健康權。
(二)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的日趨嚴峻,醫療模式的不斷變化,中醫藥由于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價格合理等優勢相比西醫藥在治病養生保健方面更具比較優勢,也將擁有更大的市場需求和市場發展空間。其中作為中醫藥知識精髓的中藥復方,由于年代久遠且多數已被文獻化,被他國無償使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傳統中醫藥作為一種知識產品已經被其他國家占有和使用,為其帶來了巨額商業利益。我國不僅未能得到任何知識產權上的補償,相反國內市場還受到“洋中藥”的巨大威脅。因此,保護我國傳統中醫藥的知識產權,實現我國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利益,關系到我國傳統中醫藥科技和中醫藥產業的生死存亡。
二、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中醫藥專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專利保護是藥品保護中最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我國傳統中醫藥在專利保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專利保護審批周期長、保護期限相對于一級中藥保護較短、審查嚴格、繳納的費用較高、中藥專利的科技含量較低、侵權認定困難等;另外,專利權中要求的三性,即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因為大量的傳統中醫藥知識已經處于對公眾公開的狀態,很難符合新穎性的要求 。
(二)傳統中醫藥商標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商標制度雖然在中醫藥保護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不注重中藥商標的注冊量不足、企業商標意識淡薄、名牌流失嚴重、中藥表達習慣和商標法的沖突等。
(三)傳統中醫藥商業秘密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前面對商業秘密保護現狀中就提出,由于當年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所以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就散見于各種不同的法律法規中,而這些不同的法律法規在立法主旨和側重點都各不相同,所以這些法律條文就難以在內容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另外,目前我國關于中醫藥的配方散見于各種書籍,在國際商業貿易中企業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而又為表現誠意難免會出現泄密的問題。
(四)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淡薄
雖然我國目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已開始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但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并不強。我國目前中醫藥發明專利申請主要以非職務發明為主,職務發明所占比例過小。這從側面反映了我國中醫藥企業和科研單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沒有充分利用專利這一有效武器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很多企業寧愿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產品推銷、投入巨資利用各種媒體廣告,也不愿投資科研和知識保護。之前由于我國對藥品不實施專利保護,致使部分中成藥企業相互無償仿制,同一品種重復生產現象嚴重。另外,許多有經驗的老中醫對于自己長期總結出來的療效卓著的驗方秘而不宣,使得一些寶貴的療法和技術得不到推廣,甚至有可能失傳,這樣也不利于知識產權的保護。
三、加強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對策研究
(一)不斷完善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
不斷加強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的專利保護。考慮到中醫藥專利審批時間過長,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快審批速度,縮短審批周期;同時在專利申請時要指出中醫藥的來源,這樣可以提高專利申請的透明度,尊重持有人的利益;另外,由于傳統中醫藥不同于西藥,它集中體現了診治的特色和優勢,因此對于專利申請中要求的三性,在對中醫藥進行判斷的時候不應該僵化,而應轉變思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充分完善商標法對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中醫藥存在著中藥商標與通用名混淆的問題,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對中醫藥商品名稱的注冊采取特殊政策,允許中藥商品名稱可以采取規范的方式表示其成分、功能或用途,以便于中醫藥產品創名牌,發展我國中醫藥產業;同時我國國內有潛力的品牌和馳名商標應進行國外注冊,以保護百年老字號的中醫藥品牌。另外,中草藥的藥性藥力與藥材源產地獨特的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這種地理特性對消費者而言可以產生一種天然的信賴優勢,地理標識顯示了商品或服務的質量或特性與其原產地或來源地自然環境、地域、人文環境地密切關系,也是一種知識產權,應受到法律地保護。
盡快完善商業秘密對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由于我國沒有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對商業秘密的規定分散,體系不夠健全和系統,因此應盡快完善一部專門的法律對中醫藥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再者由于中醫藥的許多臨床經驗和治療手段都是中醫的傳家技藝,因此對其進行商業秘密的保護有利于更好的傳承;同時還要加強對散落在民間的各種秘方的保護。
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加強對傳統中醫藥的知識產(下轉第99頁)(上接第97頁)權保護。作為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補充,行政保護措施應充分加以利用:針對中醫藥的特性,完善中醫藥保護政策,制定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辦法;有關技術保密審查和管理機構對科研項目加強密級鑒定和確認管理工作等等。
(二)不斷提高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
隨著我國目前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中醫藥的國際化、現代化也在隨之發展,因此我們就不得不注意中醫藥知識產權相關保護的法律法規的普及宣傳,提高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1、改變我國某些醫學院注重西醫教學的方式,加強對中醫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興趣,同時開設知識產權課程,使知識產權的教育培訓工作納人學校的教學進程中,培養學生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2、對中醫藥研究、開發、生產部門的相關人員進行知識產權知識培訓。不管是普通的從業人員還是主要負責人都要進行相關的培訓,使其充分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工作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3、企業在新產品研發和拓展市場時,要深刻地認識到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和競爭武器的重要價值,不管是從研發戰略還是經營策略上都應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中醫藥企業最好能夠建立自己的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機構,注重培養本行業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為保護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提供切實的企業支持。
(三)設立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專門機構,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
如前所述,由于中醫藥自身的特點,對中醫藥知識產權的申請和保護方面較其他學科存在著更多的困難,因此有必要設立專門的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機構。在企業由政府幫助建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企業自身學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中醫藥、法律和管理等相關專家和人員組成中醫藥知識產權研究會,為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和維權工作做好堅實的后盾。除此之外,培養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人才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前面已經講到要在醫學院開設相關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課程,使學生們初步建立保護意識,同時重點培養一部分專門人才,使其既通曉中醫藥知識又了解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以利于中藥開發、產品宣傳、專利申請等工作的開展。
(四)提高中醫藥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中醫藥產業的國際化進程
中醫藥企業和研究機構應該充分利用知識產權的手段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以知識和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保障中醫藥知識產權職務技術成果完成的技術權益和經濟利益,更好的將我國的中醫藥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與此同時,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妥善處理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的知識產權關系,公平合理地解決各種涉外知識產權糾紛,對外國投資者、合作者的知識產權提供有效保護。在國際合作和開拓國際市場中,企業和研究機構也應該主動向國外機構或其在中國機構獲取專利、商標、版權等信息,擴大申請、注冊國際專利、商標等,為培育國際名牌產品和商標創造條件,推動我國中醫藥產業的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杜瑞芳.傳統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一、安徽省外貿競爭力現狀分析
1、貿易競爭力指數分析
貿易競爭力指數又稱TC指數,它可以反映特定產業或特定產品外貿出口競爭力的強弱。其值在-1至1之間,越接近于1,則表示該產品或產業的出口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越弱。若其值為負,則表示該產品為凈進口。其公式為:貿易競爭指數=(X-M)/(X+M),其中,X表示產品的出口額,M表示產品的進口額。
2001年至2005年間,安徽省出口商品中,有四大類產品的TC指數大于0,分別是:食品及活動物、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有機化學品、無機化學品、醫藥品、塑料制品等)、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輕紡產品、橡膠產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雜項制品(家具及其零件、服裝及其衣著附件、鞋靴、光學物品等)。其中,雜項制品的出口競爭力較強,2002年TC指數達到了0.88。食品及活動物曾是安徽省的出口強項,但近年來,隨著安徽省出口結構的不斷調整,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TC指數由2001年的0.81下降為2005年的0.52。非食用原料貿易競爭指數為負,為凈進口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競爭力較弱,大多數年份TC指數小于0,2005年有所上升,達到了0.17。
2、國際市場占有率分析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一國或地區產品出口額占全世界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該比重越大,則該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越強,反之,國際競爭力越弱。從1996年到2005年十年間,安徽省出口規模從175376萬美元上升至519000美元,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除1998年因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外,逐年遞增,從1996年的0.33‰上升到2005的0.50‰。這說明安徽省外貿競爭力整體呈上升趨勢。在中部地區,安徽省外貿競爭力也居領先地位。但與其他外貿大省比,差距仍然較大。
3、出口商品結構轉換率分析
出口商品結構轉換率是用來評價出口商品競爭力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人們通常以工業制成品在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商品結構是否合理。自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出口結構不斷優化。1979年,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比重在80%左右,至1990年,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下降為41%,工業制成品的出口超過了初級產品。此后,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持續上升,至2005年,已達到92%左右,工業制成品出口已成為商品出口的主導力量。出口商品結構轉換率的不斷提升表明安徽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在不斷增強。
二、影響安徽省出口競爭力的因素分析
1、科技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雖然安徽省出口結構近年來逐步改善,但由于科技水平較低,大多數產品均屬于加工程度較低、附加值低、出口競爭力差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偏低,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較弱。2005年,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8.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6%,占當年全省外貿出口比重的15.9%;而同期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18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8%,占當年全國外貿出口的比重為28.6%。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份額和年增率均低于全國水平。這種出口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安徽省出口競爭力的提高。
2、外貿經營主體相對集中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是安徽外貿的主要力量。從出口所占比重來看,國有企業出口比重偏高,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較小,特別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增長緩慢,對全省出口拉動作用較弱。近幾年國有企業出口增長趨緩,外商投資企業和集體民營企業出口增勢強勁,但與全國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較大。目前外商投資企業是我國出口增長和出口結構升級的主要拉動力量,出口規模已占到我國出口總額的50%以上。而安徽省利用外資水平一直不高,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對全省出口貢獻較小。
3、加工貿易發展滯后
安徽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一直是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起步較晚,發展較為落后。2000年以來,一般貿易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均在80%以上,加工貿易出口額不足20%,而同期全國進出口總額中,加工貿易均占50%以上,廣東省更是高達70%-80%,與之相比,安徽加工貿易發展相對滯后。同時,在安徽省的加工貿易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重較大,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兩頭在外的境外加工貿易企業,附加值低,缺乏高端產品加工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安徽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的調整以及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三、提升安徽省出口競爭力的對策研究
1、加大引資力度,推動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的優化
目前,安徽省利用外資總體水平還不高,較多地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技術外溢效應不明顯。今后,應注重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積極引導外商直接投資投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充分發揮安徽人才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吸引外商投資企業在本地設立研發中心,借助外商投資企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提高出口競爭力。同時,對競爭力較弱的產業進行技術調整,以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促其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轉化。
2、加大科技投入,以國際市場為導向,提高企業自主研究開發能力
目前安徽省企業研發投入普遍不足,整體技術水平還相當落后。而技術水平是衡量企業、產品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發達國家均十分重視技術的開發和保護,對高新技術的轉讓有嚴格限制。要想獲得其核心技術和先進技術,較為困難。因此,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掌握主動權。政府應及時了解和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的發展動向,加大科技投入,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優產品,進一步增強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水平和生產能力,提升安徽省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加快發展加工貿易,促進加工貿易升級轉型
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增強,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應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吸引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較高、輻射能力強的加工貿易項目,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帶動上下游企業的配套發展,促進加工貿易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進而帶動全省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