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7: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的類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園林景觀應用
Abstract: as the native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and rich art connotations,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guiding meaning for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Contemporary designers have to choose, le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o find good agreement, mutual integration, spark.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J52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及特征
傳統文化元素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的思想、民俗、藝術等,在每個獨具特色民族漫長的歷史實踐中匯聚而成的社會因素,表現為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在物質媒介和心理結構的作用下代代相傳。它普遍是富有民族圖案的物質或具備明顯地域文化特征的藝術體現形式。傳統文化元素有可視形象和非可視形象兩種內容。作為人文思想意向載體的可視形象傳統文化元素充分展現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精神和文明,讓中國式的審美觀念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在高聳林立的建筑物中,還是在人們日常生活里隨處可見的生活器皿中,這種文化元素都環繞在人們周圍,并隨著時代的變遷流傳下來,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可視形象傳統文化。非可視形象傳統文化表現的是傳統文化精神,涵蓋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學作品、等文化類別,指導著現代人的精神世界【1-2】。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城市園林景觀中表達的形式
㈠傳統展現式
1.靜態元素展現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上千年的積淀,在造型和技藝上都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我們不要改造這些文化,因為它們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讓它們原生態地展現在游客面前足矣。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可以開設某個類別的中華傳統文化專題,專門展示某一類別的文化,例如傳統竹雕、根雕、石雕、磚雕、木雕等工藝品,他們的設計手法已經非常純熟,并極具審美價值,可以當作園林景觀中的雕塑小品直接展出。
2.動態元素展現
在特定時間舉辦民間傳統活動,能夠短期內增加園林的客流量。此類活動多是當地居民依據自身文化,有組織安排的民間文化傳統活動,像舞龍表演、舞獅表演、賽龍舟等等,這種活動通常有時間限制,往往是某個特定時間才能看到。現代園林景觀中可以根據需要,針對不同的場地和設施,對應加入傳統民間藝術表演等特色活動,這些活動薈萃了多種傳統文化,還能夠為民間藝人提供施展才華的場所,給園林景觀增添了一抹富有傳統色彩的氛圍,成為景觀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㈡現代改良式
傳統文化中樸素的造型,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的審美觀和趣味觀,讓人們感受到了世間萬物的和諧統一,昭示著中華民族豁達的精神世界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經過改良,將這些預示著吉祥的圖案應用到園林景觀的景墻、小品、雕塑以及建筑中去,在豐富園林景觀內容的同時還能夠給景觀增加內涵,更能夠讓游客體會到園林景觀的親切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和情節除了可以展現在景墻和雕塑上以外,設計師們完全可以讓神話故事中的人們“活”在園林景觀當中,可以設置民間生活重現區,游客可以直觀地觀看古人生活狀態,了解生活細節,還可以在專業人員指導下親手操作,體驗過去人們生活的樂趣。
㈢多元共存式
并存式設計手法是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平等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特征及特色來相互碰撞、交流,結合設計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巧妙的設計手法,美妙地將二者有機結合的設計方式。設計者要重視現代元素的節奏和模式,更要注意傳統文化的氣氛、內涵和意境,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物質、精神、行為三方面同時出發才能夠達到多元化共存,在繼承、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尋傳統文化在現代園林景觀中所處的位置,讓傳統文化能夠做到與時俱進。
三、傳統文化在園林景觀中表達的手法
㈠舊物新材
采用現代先進材料仿建傳統文化藝術。現代園林景觀中的很多仿古建筑采用不銹鋼、鋼筋混凝土、玻璃、復合材料等現代材質代替傳統材料,輕松避免了舊式材料不耐用、易老化等問題。
㈡化繁為簡
精簡傳統文化或選用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造景,這種方式在抓住傳統文化的整體特征時,對文化特征進行概括、整理和提煉,打造更加精湛的造型。在設計園林景觀時,無需完全照搬傳統文化,這樣既可以節省空間,又可以縮減人力開支。用經過提煉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運用借代手法,營造出超凡的效果。這種方式在現代園林建筑中的應用比比皆是。
㈢打散重構
這是一種比較靈活的設計方法,又可叫做分解重構,它打破了固有特征的限制,設計人員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主觀判斷和審美法則,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拆分,再重新將不同元素整合到一起,轉化為前所未有的特殊形式,給人一種視覺沖擊的效果,達到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運用傳統文化進行設計時,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材料和形式,要將突破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的設計手法相結合,形成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㈣借題發揮
借題發揮是在現代園林景觀當中,設計者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將傳統文化的形態和結構融入到新的景觀中來,并賦予其新的功能和意義,讓這些元素融合現代人的生活,獲取新的生命力,為打造特色園林景觀和傳統文化傳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例如傳統器皿、樂器等都富有獨特的氣質和造型,能夠為景觀設計提供非常有價值的素材,這些元素一旦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在現代人面前,定會成為吸引眼球的特色園林景觀,更不乏趣味性。
結語: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融入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營造更加富有韻味的園林景觀是當代設計師們努力探討的問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合理開發并加以利用,結合現代園林景觀和創新的設計理念,使二者緊密結合,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溫軍鷹.從現代園林設計看中國傳統文化[J].時代文學,2008(6):125-126
[2] 韓雪.淺談中國園林的意境美[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0):136-137
1.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
文化的發展有其必然的趨勢和規律,我國五千年的歷史,經歷了夏、商的奴隸制社會,秦朝以來的封建制社會,直至現在,社會在不斷發展,文化也在不斷進步。傳統文化好像一個大熔爐,而美術教育就好像是一個操縱火候的鍋爐工,我們需要的不是將一切文化都拋入熔爐,也不是拒絕一切原料文化的滲入,而是要牢牢把握文化的融入。在實際中,美術文化往往會出現失衡的狀況,其原因就是美術教育程度和文化發展沒有很好地同步。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可以很好地傳遞和表達人類的情感,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因此人們將藝術比作文化發展的膠卷。文化的傳播通過藝術可以表達得更加生動,藝術因為文化的融入更加完美。文化和藝術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和制約,在潛移默化中互相滲透。
2.美術教育和文化繼承
可以說藝術源于文化,而文化又包含著民族精神及內涵,當一個人真正對于一種文化或者一種藝術有所理解并受到熏陶之后,才會真正地欣然接受和熱愛它,才有可能對其進行繼承和發展,才能使其成為滋養自身的一種養料,而這種精神狀態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對于學生來說,其首先要對民族文化和美術教育有所涉獵和了解,對于外來的文化要有所選擇,不能一味地接受或者拒絕,而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而藝術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養,美術教育可以愉悅人們的生活,激發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熱愛,在學習中不斷增強愛國情懷。如何讓受教者自覺地繼承、發揮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是教育者需要加以引導、教育的。
3.基礎美術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與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
基礎美術教育對于文化的繼承、對于藝術的影響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評估機制,但是根據一些相關人士的研究可知,基礎美術教育對于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教育過程中,人們對于藝術的選擇性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往往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文化教育,就會獲得什么樣的精神層次。教育者要教會受教者的不僅僅是熟悉,更是喜愛,從而真正地接受文化藝術。如果學生一味地追求西方的文化、崇洋,那么我國未來的文化前途不可想象。如果我們選擇了基礎美術教育和富含中國文化的藝術形式,我國文化就能進一步發揚光大。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
二、對于現代基礎美術教育和傳統文化發展的探討——基礎美術教育體制的完善
人們往往認為教育改革是國家的事情,往往需要政府先出臺一定的規章和相關政策。我國的美術教育經歷了兩次重大變革:第一是增加美術欣賞課,明確規定美術課需要有欣賞課類別。美術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增強學生對于我國美好事物的熱愛,對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我們要以更加尊重和寬容的態度看待。第二就是加強對于本土文化的重視,加強對于傳統文化課程的開設,讓學生不同程度地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改革。本土文化的課程資源來自本土,源于生活,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因此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優化美術教學設計,提高人們的審美品位,提高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程度,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體驗、感悟美術傳統藝術帶來的益處。
三、結語
關鍵詞:傳統文化;活動;制定方法
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在當代大學更多的是一種選擇性學習類別而非必修課類別,所以這在給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開展空間及便利方式的同時,如何保證效果也成了擺在面前最棘手的問題。現階段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是通過集體學習與開展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集體學習因為教師引導教授所以總體進度不會有太大差異,但是因為是課堂教授的方式學生吸收消化需要自身來進行,更多需要實踐來認證,所以活動成為學習傳統文化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活動在傳統文化學習中應該更多擔任吸收與認證的工具,但是現階段活動在學習中所起到的作用與實際要求并不相符,造成傳統文化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這也是傳統文化發展的瓶頸之一,所以科學的制定活動細則與執行方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吸收具有極佳的作用。
活動在總體教學計劃中所起作用較低的原因與解決方法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活動本身的實踐認證作用,不要過渡強調活動的學習性而忽略活動的印證性
活動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但是不可以脫離專門教育而僅僅依靠活動來讓學生獲取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這只會讓學生獲取的知識碎片化。因為這里是學習型的活動而非活動型的學習,重點應該在活動上,通過動手來驗證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通過眼前如如何孝敬老人,聽老人在面前的諄諄教導,來印證自己所學知識。
2、科學制定活動內容,不要為活動而活動
如在具體執行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制定了讀書交流活動,必須建立在同學們對指定傳統文化類圖書內容具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要在活動中讓同學們邊自我認證同時也要進行交流,痛過實踐證明,在活動中增加交流環節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認識程度要遠遠超過不增加交流環節,在交流中可以讓學生補全理論學習中缺失部分。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認為只要搞活動就能讓學生學到東西,為活動而活動,忽視內容及環節的設置,這需要在在指定計劃中分別對活動進行指定與預期。
3、根據學生實際及時修改活動
學生在進行系統的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會出現進度差異,往往與既定計劃產生偏差,這時原定的活動就會出現不合適的情況。這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活動時間或重新制定活動內容,具體需要根據進程、學生理解程度來進行。同時很多活動在進行過程中發現學生無法有效印證或出現技巧類活動如剪紙藝術、傳統美學賞析無法理解等諸多問題時就是根據學生能夠理解程度來制定新的活動來填充原本的計劃。
4、長、短期活動交叉配合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活動始終要有一個基準線,那就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制定時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在學習上體現的是理論課程的學習,在活動上的體現就是長線活動,所以在制定活動尤其是長線活動時不可過多。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定期的讀書經驗交流會是很好的一種載體,能夠很好的讓同學們發動頭腦風暴同時相互認證,但是在制定長期活動時如果制定兩個及以上長期活動就會出現沖突,如經驗交流與定期的義工幫扶甚至其他更多的長線活動會讓學生在活動迷失方向,因為長期活動具有指向性,所以合理的安排一個長期活動具有更為明確的指導意義。長短期活動的搭配要合理,如果原定計劃中制定了多個長期活動可以將長期活動拆分后根據實際需要去配合核心的長期活動,同時機動靈活的指定短期活動去進行配合,重點在于在活動中認證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和認證知識。短期活動中并不建議加入學習部分,通過寓教于樂,合理競賽的方式讓同學們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進而為學習傳統文化的全局服務。
5、定期進行活動效果認證
活動在指定與執行就會產生效果,效果是為了總體學習服務的,但是效果的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習結果,所以定期進行活動效果認證則成為了必然。如何進行有效的活動效果認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查看學生學習進度是否符合既定計劃,因為如果活動達到既定標準則學生會在學習上不出現過多問題,同時也會根據所學知識在日常中表現出來如學習道德文化部分會在生活中注意禮節,如果沒有明顯改變說明活動或學習上出現了問題。所以注意觀察學生動態可以有效鑒別學生學習進度。二、調查問卷。定期進行問卷調查,更為直觀的了解學生對活動的滿意程度,同時統計出學生對活動的改進意見為將來新的計劃制定提供實際數據,最主要的是可以調查學生對活動學習的接受、認知程度,通過調查問卷修改活動錯誤,學生們也可以通過調查問卷來對未來的學習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讓同學們自己提前準備學習內容。三知識競賽或定期考察。定期進行考察、考試可以讓同學們緊張起來,讓同學們不至于太過懈怠,因為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需要一定的強制力盡心保證,同學們也可以通過定期考察、考試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這有助于學生形成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進而達到教學目的。而舉行知識競賽可以通過榮譽刺激、競爭機制來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尤其在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方面上,通過競賽學生可以更為深入的理解、分析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在競賽中其他同學通過觀賽也是一次良好的理論學習機會,進而達到共贏目的。
6、注意學生意見反饋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在活動中進行很多事情,同時也會反饋很多事情,這也是制定活動的一個重要參考,如果單純的執行活動而不深入了解同學反饋意見則會出現本末倒置,為活動而活動的現象。學生在活動中會反應諸如學習與活動內容印證不上、活動沒意義、活動目的不明確、參與度不足等等諸多問題,根據學生提出的意見整改,成為最有效的一種解決方法。如果學生提出的反饋意見并非實際情況也會提醒教育工作者某個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單獨幫助學習等。所以注意學生意見反饋并及時作出反應是科學制定活動的重要環節。
活動作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科學制定活動幫助學生吸收學習使學生更多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會讓學生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與認識在未來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孫汝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與重建[J].民主.2007(05)
[2]崔金貴.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青少年德育教育[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04)
[3]王文章,李榮啟.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J].藝術百家.2012(03)
[4]張陽.加強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廣西民族研究.2014(03)
關鍵詞:行業服飾;元素;文化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9-0176-01
中國行業服飾要獨樹一幟,必須要有自己本國的特色與內涵,恰如其分地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區域的氣質,勿庸置疑,與民族元素合理微妙的結合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中國民族元素一直都是國內外設計師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中國元素已經成為眾多的設計大師的創作靈感源泉,Giorgio Armani John Gallian的作品中以時尚,現代的語言向世界愛好時尚的人們重新演繹了中國傳統元素的精彩與獨到,并在西方掀起一陣陣的中國風。對于我們從事服裝設計者來說,在設計中體現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精髓,并上升至一定的高度探討其作用是我們所肩負的重任。所以,關于如何將中華民族傳統元素合理運用到代表中國形象窗口行業,航空業,如何提升她的國際形象,識別度,體現本土特色,是本論文開展的旨意所在。
首先中國有著衣冠王國之稱,在五千年的服飾長河中,從商代的上糯下裳到漢代的深衣,從清代的旗袍至現今,我國的服飾文化體系可謂廣博精深。我國的傳統服飾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現代服裝設計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其次民族傳統服飾代表款式的相關設計元素解構。中國傳統服飾的諸多元素都蘊含了我國人民的創造力與獨特審美觀,如中國傳統服飾中的廓型、領、襟、開權等是傳統服飾中最具標識性的細節,也成為傳統服飾設計重點所在。
另外縱觀中國服飾史,我國傳統服飾色彩隨著社會時代變遷而不斷演變,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特色。從歷史演進角度來分析,傳統色彩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為遠古自然色彩,表現為對于自然的崇拜與敬仰;其次是制服設計的探索與研究色彩的形成;最后為近代色彩文化的發展。自然色彩是中國傳統服飾色彩形成的最初形態。
再次民族傳統服飾圖案的元素構成。動物類紋樣是首當其沖的。按類別分,動物紋樣是民族傳統服飾圖案中一大類別,其中,龍鳳圖案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圖案之一,由于龍鳳圖案的本身所具有的傳統內涵與造型特色,在國內外的作品中更是常見的設計元素。中國的龍紋經過無數代工匠的創造,通過對于自然界的多種動物的想象組合而成。鳳紋,鳳居百鳥之首,與龍紋同視為最具代表性中國傳統服飾圖案。它是象征美好的瑞鳥,常與龍并用。
自然、植物類紋樣是服飾圖案中的另一重要構成部分。牡丹早在唐代就有國色天香之譽,在民族傳統服飾圖案中是出現頻率較高的紋樣之一,其花型飽滿綻放,造型卷曲優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鳳穿牡丹是常用形式,為富麗吉祥的象征,千百年來都受到國人的推崇。荷花自有形態獨具風格,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不僅有令人贊賞的品質,而且結構作為一種常用圖案在傳統服飾中沿襲下來。寶相花是古代的吉祥紋樣之一,被稱為寶相是吸收了牡丹、蓮花等花型的特點,盛于隋唐時期,憑借優美的造型、吉祥的寓意,受到人們的喜愛,其使用范圍廣泛,在以龍鳳、荷花、牡丹等民間吉祥紋樣為主的團花紋樣設計中常出現并運用。
裝飾紋樣要求美感與內容的統一,這是我國服飾藝術的特色。隨著理學的發展,在裝飾藝術領域反映意識形態的傾向性越來越強化,社會的價值觀念,宗教觀念都與裝飾紋樣形象聯合起來,表現某種特定含義。
目前,國內對于航空制服設計研究相對而言還未形成一個完善的系統。對于國內航空制服領域的研究中發現,航空制服設計對于傳統民族元素的運用是一個重要趨勢,這也論證了本人此文分析的立足點:即在航空制服中合理引入中國傳統民族服飾文化不失為一條有效方法,將傳統文化、形、意合理地融入航空制服設計中,體現具有東方文化與國際文化接軌的現代設計理念。
中國已經形成了國際著名的設計、制作、生產、銷售基地和產業集群。許多世界頂級品牌在中國均有加工生產。中國的設計要高速發展必須抓住新的發展形勢,加快產業升級,不斷推出名牌產品,打造價值鏈營銷,實現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下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是一項簡單的、短期性的行為,而是高層次的、長久性的文化活動。隨著現代文明的涌入,傳統、原生態的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鑒于此,國家提出大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故此,在民眾中擴大、普及原生態音樂文化教育,增強人民群眾本土文化自覺意識,是保護、傳承和發揚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將傳統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的必要性
傳統藝術、本土民族民間音樂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如何將其進行弘揚與傳播,長期以來一直是音樂理論界關注的問題。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影音資料也無法把鮮活的、只在自然環境中由傳統音樂家體現出的無形的力量和圍繞著他們的文化環境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相關音樂家也試圖嘗試再現過去的傳統音樂,但只能是在形式、音符等外在因素上再現,根本無法表達出傳統音樂文化原有的特殊內涵。因而,只有真正繼承衣缽的藝術傳承才能將本土音樂存留下來。在以往的傳統文化整體發展過程中,各自獨立的音樂團體或音樂工作者,通過下基層、采風挖掘整理而成的資料大都只在音樂理論中體現;但在我國,音樂文化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渠道來傳播,可以說,沒有傳承就沒有傳統音樂的延續。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需要以人為載體,教育才是傳承的重要手段。因而,重視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已成為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尤其在新時期新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潮流中,本土民族文化作為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推動中國及世界音樂教育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教育領域的高度重視。
因此,在高校音樂學院中設置民歌課,由有采風經驗的專業教師授課,定期安排學生進行田野考察。使學生通過親身所見、所聞,從實踐中真正去體會民歌的鮮明特色和藝術魅力,并輔以理論分析學習,使學生體會到中國音樂文化的精髓。
二、傳統音樂文化引入課堂對保護與傳承音樂的貢獻
在國際化的語境中,本土化問題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處祖國邊陲的黑龍江省并不因其偏遠而在文化積淀及文化根源上有絲毫遜色,黑龍江流域地域廣闊,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同時,這里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域,這些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龍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樂,而這些獨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樂是我們應該認識并深入了解的。可是,就我國當前的音樂教育整體而言,仍是沿襲了學堂樂歌以來的“西樂”之路,對中國音樂,尤其是對種類繁多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就其深度與廣度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更極少被納入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故此,這對推動本土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也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
中國音樂教育協會會長謝嘉幸曾提出“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的觀點,但針對這一命題進行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其“不知道”“沒興趣”現象嚴重。這一答案把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使我們意識到,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刻不容緩,認識和了解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當代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
學校教育在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樣的責任、義務和功能?
通過本土音樂賴以生存的原生態社會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樂,并從中了解、體驗這種文化,是當前國內外貫徹于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途徑之一。僅民歌這一種音樂類型就反映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勞動的、宗教的、游戲的、愛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煙海的音樂類別中,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擅長和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種類,進行收集、學習、研究,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有音樂基本技能及知識的積累,更能形成自己的個性音樂與追求,進而在音樂實踐中歸納完善對本土音樂的認識。
三、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定位準確,方法得當
建立一套研究型學科體系,把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課程定位在研究型課程上,使該課程與其他的學科相區別。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學習方式可以采用田野采風、分組學習、資料分析整理、分類匯總等多樣學習方式。在師生共同實踐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去認識各民族音樂的類別與其表現形式的各異。
2.積累素材,發展創新
學生積累一定的音樂素材,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發展創新本土音樂。將本土音樂滲入到音樂教學中,加強本土音樂與其他相關教育課程的聯系與結合,創作出一種將音響作為傳播媒介,在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形象、敘事、達意、娛情的藝術。直接訴諸觀眾感官的視聽綜合影像,是區別于文學(文字間接形象)、造型藝術(純視覺形象)、音響,把音樂的視聽語言的運動性和時空自由轉換,又使它突破了同為“綜合藝術”的戲劇和戲曲的舞臺局限。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定期安排田野考察的實踐課。一方面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去民間采風,將所學知識與音樂實踐相融合;另一方面,讓學生對自己熟悉的家鄉的某種音樂做田野調查,并收集相關資料。
1.花卉植物類
自然界的花卉常常成為國人精神的寄托和象征。如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牡丹的天香富貴,蓮花的潔白無瑕,石榴多子多孫等,都被國人賦予了美好意蘊。植物圖形復雜多變,但以規律形式出現,如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無論是夸張的圖形還是連續的圖案,都成為傳統圖案中重要的一部分。
2.人物神祗類
人物題材包括傳說中的神仙如伏羲女媧、嫦娥飛天、八仙等;歷史故事以及戲曲中的人物,如關公、岳飛等。鐘馗、石敢當、神荼郁壘等神話人物后來被演繹為門神、宅神,有保平安的寓意。
3.幾何符號類
幾何符號是古代文飾中常見圖形,古人通過象形符號來表現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宇宙現象:例如太極八卦、云紋、萬字符、北斗等。同時象形文字也屬于這一類別,將漢字的基本筆畫分解、夸張組合成藝術文字,具有可讀與美觀的屬性。常見的漢字有龍鳳字,百壽字,蝌蚪文等等。
二、傳統圖形在現代招貼中的設計手法
1.形與形的聯想
有一幅北京新奧運的文化招貼,運用哪吒腳下的鳳紋圖形,巧妙的與奧運五環相聯系,而且也與風火輪,云朵相聯系,設計者采用哪吒這樣的傳統人物圖形,又寓意著驚天動地,開辟天地的新意。不論觀賞者所感知的事哪個圖形信息,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傳統紋樣的魅力在于形意美。另一幅奧運招貼以荷花的這個傳統圖形韋基本設計元素,設計者把荷花的蓮蓬的形與奧運五環的形進行了思維聯想,觀者自然思考荷花與奧運的關系,同時也留下深刻印象。名為《新時尚》的金獎奧運招貼畫,,一頭烏黑的中國式發髻被編成奧運五環結,并染以紅、綠、青、黃、藍五色,加上標有龍圖案的中國旗袍領——這幅以背影示人的五環“結”式的發髻,體現了中國人同心協力辦奧運的精神。(如圖一)
2.圖形的潛在內涵的發掘
中國傳統圖形之間的內涵豐富多樣,運用得當,可以恰到好處表達現代的設計理念。如要表達民族萬眾一心,用百鳥朝鳳的圖形紋樣,就很巧妙貼切。又如傳統梅花圖案,梅花自古以來以品格高尚,在嚴寒中傲雪盛開,因此梅花被賦予了傳春報喜,香自苦寒來的美好寓意。因此如表達春天將至或勵志類文化招貼就可選梅花圖形。又如涉及哲學思想文化招貼,如對立統一,辯證和諧,使用中國傳統紋樣中的幾何陰陽圖形,單體簡單鮮明而富有張力,容易非常強烈的表達主題。
3.運用傳統符號及技法的傳達方式
中國象形文字在結構上具有良好的圖形和意義暗示,很多著名海報都是通過對文字的巧妙組合而出名。如“蘇州印象”海報中,將傳統冰裂紋圖案巧妙地應用于“州”字圖形,“州”字以宋體形式占據畫面的中央,形式感強烈,并突出牌匾中的“蘇”字,以展示蘇州。背景以山水影波和一葉小舟的照片,顏色以黑色和銀色為主色調,展現了中國藝術古樸淡雅的詩般意境,招貼帶有朦朧的東方美學意境。(如圖三)在表現技法中,水墨書法展現出獨特意境美,可巧妙應用與招貼設計中,自然的傳達出民族的風格。傳統水墨以黑白灰的格調,運用烘、染、潑、積等墨法產生點、線、面的無窮變化,追求的‘含蓄、回味的情趣,給人美好意境感受同時,激發人的想象空間,極富傳統文化的感染力。
4.對傳統圖形的重構
對于傳統圖形的應用不應局限在照搬照抄上,而是需要對圖形中的閃光點加以借用,甚至重構而符合現代設計的要求。這就需要找到傳統圖形與招貼所表達的概念的契合點,如傳統文化節的招貼,運用剪紙與中式旗袍的巧妙組合,背景以中國紅襯底,傳達出濃郁的傳統風格。
三、傳統元素應用所注意的問題
1.防止單一元素的泛濫。中國元素由于圖案形式被大眾熟悉,所以很容易導致共性化,而缺乏創新創意。例如表現文化節,馬上就應用臉譜、龍鳳等元素,表現形式不應局限在常用的元素上,容易形成單一重復的缺點。
2.防止傳統元素解讀誤區。傳統元素貴在創新,如對圖形的重構,對傳統文化與現念的結合等,這需要作者具備良好的現代設計基礎,又能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理念,才能很好的對傳統元素進行再創造。將不同寓意圖形運用于不同的方面,才能出現合適巧妙的設計。如表達矛盾辯證思維,用太極陰陽,圍棋等圖形,就一目了然。但如果應用龍鳳呈祥圖形,則有牽強附會之嫌。
中國因地域廣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造型體系,如徽州地區所形成建筑雕飾、繪畫、服飾;嶺南地區的建筑裝飾,陶瓷;江南的刺繡、木刻插畫;西北的剪紙、皮影等;不同地域的藝術形式都有極豐富的傳統元素構成,其風格淳樸,內涵豐富,通過不斷的沉淀、延伸和衍變,形成傳統藝術特有的代表特征。
關鍵詞: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文化素養
2012年正式提出“中國夢”,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的理想和信念。實現“中國夢”的基本路線之一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國夢”。作為民辦職業高校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得不思考職業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該走向何方,肩負起什么樣的責任。孔子文化學院院長楊朝明提出:“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是普及提高傳統文化的很好手段,學生要讀懂原典,更要從中領悟傳統文化,當下最重要的是要認真考慮高校大學語文課的功能與定位。大學語文包含大學生應掌握的語言與文學,還承載著中國文化。高校不應僅是開設相關課程而已,不應僅停留在‘語文’的表層上,而應展現中國文化的風采與魅力。”這段話給予我很大的啟示,經過深思熟慮,站在職業院校的廣闊天地中,倡導:重建大學語文新平臺,弘揚中華文化大智慧。現將思考的成果詳細進行闡釋。
一、編寫符合職業院校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融入大量傳統文化內容
目前學語文教材中,傳統的詩詞歌賦往往占據大量篇幅,學生通過語文課程掌握最多的是文學,除此以外則知之甚少。造成這種結果,因在于人們對“大學語文”的含義十分模糊。
先提出第一個問題:什么是“語文”?葉圣陶先生的解釋道:“是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書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個回答只說明了“語”的含義,并沒有解釋“文”。“語”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文”的含義十分復雜。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文,錯畫也,象交文。”而且中國古人將“文”等同于“紋”,與人對自己的修飾有關。張岱年將“文”的含義引申為三層:第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征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第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第三,在前面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看來“文”就交織在人們生活中,表達、裝飾并提升人類。因此“語文”是借助語言承載的表達、裝飾并提升人類的各種文物典籍、古典藝術、禮樂制度、人為修養、美善德行等。古典文學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問題:什么是“大學”?大學在我們的觀念中就是高等學府,畢業后就走入職業生涯。我以為“大學語文”中的大學既具有這個含義,同時更應該傳承古人對“大學”的解釋。曾子在《大學》首句就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大學”指的是大的學問,大的學問,要彰顯美德,最終達到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在曾子看來就是平天下。
總之,語文”必須以彰顯美德,天下太平為宗旨,選取用語言文字記錄的傳統內容,涉及哲學、歷史、文學、政治、軍事、醫學等方面,表現出人類對自己思想、情感的裝飾,以及對自我終極生命的探求。
二、提高高等職業院校大學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
有一部好教材,沒有好老師,只能是徒然。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極為重要,缺乏這種素養講解中會對文章理解不透,不能深入淺出,更不能將中國傳統的觀念闡釋明白,達不到授業解惑。提出兩點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強大學語文教師文化素養的培訓
高等職業院校教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大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盡管對傳統文化內容有所了解,但缺乏廣泛和深入的探究,所以需要單位提供良好的機會,加強培訓力度,并且制定完善的培訓計劃,理清培訓程序,以及每個階段培訓的內容和要達到的目標。當然傳統文化素養不是通過一個短期的培訓就能夠實現,是一個潛移默化,逐漸深入的過程。但培訓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讓教師明確傳統文化的本質和核心,由此展開的理解和講解才不會是個人的隨意曲解,以至于謬以千里。
其次,大學語文教師應廣泛涉獵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
大學語文教師不一定要成為傳統文化方面的學者,但必須在這方面有豐富的學識,因此必須利用業余時間廣泛涉獵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提高教學水平,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至于曲意逢迎他人的觀點。優秀的書籍往往是專家們偉大思想的結晶,常常與偉大思想碰撞,必然能夠進一步提高大學語文教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
三、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豐富的課外活動
大學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局限于課堂理論教學,隨著多媒體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可視性和形象化,的確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依然沒有離開課堂這個狹小的范圍。因此我們提出走出課堂,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才能夠真正讓傳統文化的精神深入學生內心。
首先,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是誦讀的最佳讀物,絕對不能通過默讀以及閱讀其他人解釋的作品來理解,只能選擇誦讀。誦讀過程是一個練氣的過程,熟練之后,氣自然順暢,對誦讀者的身心都有極好的影響,況且多讀則其義自現,自然而然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書籍的理解。
其次,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競賽
中華傳統文化中也包含豐富的知識內容,這些基本的知識需要學生了解、熟悉并掌握,就需要通過開展知識競賽活動,促進學生積累知識方面的興趣,使學生明白,除了現代都市化的、網絡的知識外,還有很多充滿文化內涵的知識符號。
最后,定期參觀承載傳統文化的古代遺跡
每個職業院校可以根據所在地區保存的古代遺跡,定期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學習。古代遺跡往往是對古代社會現象,發展水平,人類文化的具體表征,通過它們,可以讓學生更形象、具體了解文化是怎樣與具體實物相結合,從而對傳統文化的觀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探討,我們深信,如果每個高等職業院校帶著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崇敬,加強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高度重視,努力組織教師編寫符合自己學院學生需要的大學語文教材,不斷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一定能夠將大學語文課程變為弘揚中華文化的新平臺。
參考文獻:
[1]楊朝明.大學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衡水學院學報[J].2012.12第6期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