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7: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國文學與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面對這樣的困境,解決問題的可靠路徑,就是重回歷史現場,梳理出自身的歷史生成究竟具有什么樣的運作機制,重新為自身的命名奠定堅實的歷史依據。循此思路進入歷史,一個顯在的事實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孕身于兩個具有不同歷史生成機制的時段當中:即“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是有了這樣兩個不同的時段,為重新進入歷史提供了可能性,在相互參照和相互發明中為我們探究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諸多癥結留下了極大闡釋空間。其中的癥結之一就是經濟與文學的關系。民國時代恰好處在傳統農業經濟和高度體制化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之間,中國文學正是在這樣的歷史關聯中完成了自己的轉型。民國時代的作家有什么樣的現代經濟生存體驗?以現代出版傳媒為基礎形成的文化市場為作品的流通提供了怎樣的生存空間?被卷入世界市場的中國為作家形成了哪些有別于傳統的現實興奮點?現代經濟體制怎樣激發人又如何壓抑人、經濟作為社會存在的要件之一又怎樣賦予現代文學別樣的審美意味?由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青年學者發起成立的西川論壇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于2011年12月18日至19日,在云南蒙自的紅河學院召開了第一屆年會,專題研討“民國經濟與現代中國文學”。
一、經濟體驗與文學書寫。作家的經濟狀況以及由此而來的人生體驗和他們的文學創作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是與會者關注的一個焦點。王學東(西華大學)以魯迅為中心,認為現代作家以自己生存體驗為基礎,在他們的“經濟意識”中,他們一方面以“中性金錢觀”贏得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又在爭取“經濟權”的劇烈戰斗中,釋放出獨立、自由的精神品格。而正是在圍繞經濟權的搏斗中,不但完成了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型,而且在開辟現代新人生的過程中,為如何“立人”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間;李金鳳(四川大學)詳細考察了經濟生活的窘境怎樣限制和激發了郭沫若的創作,而郭沫若的文學創作又怎樣反作用于自己的經濟狀況,從而為我們理解現代文學家別樣的人生歷程提供了一個新視角;王玉春(大連理工大學)考察了現代作家開啟的“生之艱”啟蒙現代性敘事與自我生存困境形象建構之間的關聯。而近年來以陳明遠為代表的當代學人對以魯迅為代表的現代作家們,“年可坐得版稅萬金”的知識分子的經濟狀況與生存狀態的細致考察,為我們理解五四文學提供了多重的經濟視角,從而豐富了我們理解五四文學話語的多重歷史邏輯內涵。張武軍(西南大學)以歷史發展和地域空間的變化為縱橫坐標,聚焦于抗戰時期作家群體所感受和體驗到的經濟生活和經濟方式之間較之以前有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直接影響了作家的人生體驗和文學創作。研究者不但關注了文化中心地區的經濟狀況和作家創作的多重聯系,而且對邊地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狀況和文學發展的關系也作出了開拓性的發掘。胡昌平(塔里木大學)考察了民國時期不同階段新疆經濟政策的調整和文學生產之間的聯系;卓瑪的(北京師范大學)考察了青海湟源經濟繁榮和湟源新詩學形成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出版傳媒之下的文化市場與文學生產之間的關系。中國文學之所以能完成現代轉型,和以出版傳媒為基礎的文化市場的形成密不可分。現代出版傳媒徹底改變了文學生產、流通、接受、傳播的方式,使得文學創作作為一種現代職業成為可能。那么通過對文化傳媒市場的考察探討民國時期的經濟運作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就是理解現代文學生產空間的必由之路。王琳(四川師范大學)從圖書出版的角度透析晚清民初公案狹義小說得以興起的生產體制以及作品自身的變遷,進而辨析了晚清民初時期小說創作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李直飛(四川大學)以早期《小說月報》為中心,探討了其影響力中的經濟因素、稿費收入影響下的文人心態的轉型、廣告宣傳與作品傳播;王永祥(四川大學)以“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為中心,考察了文學作品的商品屬性與經典建構之間的關系;湯巧巧(西南民族大學)分析了泰東圖書局與創造社之間小資本與大“創造”之間的博弈,認為民國出版業的民營性質,特別是民間資本對于現代文學的風格多樣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與文學創作路向的轉變。如果說人生境遇中的經濟問題和作品流通的文化市場是現代社會中文學生產的必然遭遇,那么民國歷史中經濟波動的歷史情境,則使經濟凸現為文學創作和自身塑形無法繞開的問題。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將中國卷入全球經濟的多重利益爭奪中,由此而來的中國社會的劇烈分化使得文學敘述和文學想象出現了新的歷史動向。從農村到城市,圍繞經濟利益的分配與調整,所形成的話語權爭奪如何深度介入到文學自身的發展狀況,就成為與會者探討的核心話題。鄔冬梅(綿陽師范學院)通過分析1929-1933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經濟危機和此后的大蕭條對民國經濟的沖擊,詳細考察了民國經濟危機與30年代經濟題材小說的興起。并分析了圍繞經濟敘事的左翼文學的興起,以及社會性質大討論中對作家寫作潛在的導引。認為經濟題材的小說豐富了左翼文學的題材與主題,促進了左翼小說的發展,但“經濟破產――剝削反抗”的主題過于狹窄,限制了經濟題材小說豐富的表現與長久的生命力;布小繼(紅河學院)則通過對民國政府應對危機的經濟政策的歷史考察,指出偏狹的階級視角和歷史事實之間強化與遮蔽的矛盾;顏同林(貴州師范大學)分析了三十年代經濟敘事與現代左翼小說的偏至傾向;李哲(四川大學)通過對《春蠶》的個案分析,在經濟、文本、歷史三個維度上分析了經濟敘事關涉的1930年代復雜的話語糾葛。任冬梅(北京師范大學)以1928年代之后農村經濟大蕭條為分析重點,對《駱駝祥子》中祥子的心理動向與對鄉村的徹底背棄做了詳實的史實分析。
[論文摘要]河南大學民國文獻專題閱覽室的建設本著保護為主、兼顧使用的原則,做到全盤規劃,合理布局,發揚團隊合作的圖書館精神。文章就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選書標準、保護和使用的矛盾等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對于民國文獻資源的建設和保護工作已引起圖書館業界的高度重視——原生態保護刻不容緩。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重慶、南京等民國文獻豐富的地方館都已動手搶救和著重保護。正如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所言如再不及時搶救,若干年后,我們的后人,也許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遺書,卻看不到民國的書刊!河南大學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加之留美歸來跨越第一、二代圖書館學人李燕亭先生的默默經營(李先生民國時期執掌河南大學圖書館20余年),故而收藏的民國文獻豐富且很有價值。近年來,館領導審時度勢,籌劃建立了河南大學民國文獻專題閱覽室。現就這一頗具特色的民國文獻專題閱覽室的建設狀況、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
1民國文獻資源建設的意義
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復雜而特殊的社會轉型期。由于近代報刊與印刷業的勃興、東西文化的碰撞、整理國故的提倡、與新圖書館運動的興起,以及政治形勢的大變局,使得當時以圖書期刊為重要傳播媒介的社會文化事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乃至形成了20世紀30年代文化學術的高峰期。當時,報刊雜志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民國文獻的出版與發行量達到一個空前的規模,民國時期也成為“中國文獻昌盛期的開端”。而研究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文獻與當前中國的現實——第三次與世界文化接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保存這些文獻資料,對后人研究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社會教育、歷史宗教、文學藝術等具有全方位的史料價值文獻研究界已達成普遍共識:民國時期,政治經濟雖然衰敗,思想文化卻大放異彩,社會轉型、學術興盛與方法創新三位一體,互為因果,形成了思想文化中西匯流、百家爭鳴的興盛局面;民國文獻是一批極為重要的文獻,其思想文化價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
“中美百萬冊數字圖書館合作計劃”項目專門列出民國圖書,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民國文獻的整理工作,也提升了民國文獻的價值和意義。然而,由于“貴古賤今”觀念在文獻學界的巨大影響及其對國家文獻工作政策的無形主導,使得民國文獻的價值長期被忽視,搜集與整理工作被遲滯,以致這些文獻去今未遠卻面臨湮沒與散佚的嚴重危險。因此,搜集和整理民國文獻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2007年7月,河南大學圖書館將散見于各館各室的民國文獻資源篩選出來,組建了一個民國文獻專題閱覽室,共收集各類圖書和期刊10萬余冊。這一舉措,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研究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源,提高河南大學特色館藏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學校民國文獻資源的作用和效益。
河南大學民國文獻資源的建設,本著保護為主、兼顧使用的原則,全盤規劃,合理布局,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于2007年1O月9日對外開放之后受到師生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這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遇到了不少值得探討的問題。
2河南大學圖書館民國文獻資源建設狀況
2.1建設目的與選書原則
建設目的:保護為主,兼顧使用。選書原則:根據實際,寬嚴有度。
河南大學圖書館民國文獻閱覽室是以書刊合藏的方式優化組合的,即將民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所產生的文獻(主要是中文圖書和期刊)統一歸放在一個閱覽室之內。由于民國年限的限制和館藏書刊的情況,我們對圖書采取了上限稍寬、下限從嚴的選書原則。因本館已建有一個古籍閱覽室,其藏書時間未受限制,主要以線裝版本確定取舍。而民國文獻閱覽室所收藏圖書則主要是平裝或精裝本(洋裝書),也收入1912年之前出版的一些圖書。下限則截至1949年10月1日之前,選書較為嚴格。報刊情況較為復雜,有些舊期刊或因收藏不全解放后加以補充影印,如《東方雜志》、《新青年》等,都有原刊和影印本。為了方便讀者的閱覽和管理,我們采取原刊和影印本合放的方式,將新舊版分開排序,一般讀者只需看影印本。有些期刊則全部是解放后的影印本,如清末民初的許多小說期刊、左聯的許多刊物等,也存放在內。報刊的鑒藏比較靈活,這體現了我們的建設目的——保護為主,兼顧使用。
2.2全盤規劃,合理布局
2.2.1集中精力,分階段突破
河南大學圖書館民國文獻資源的建設大致經過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07年暑假前將民國時期出版的圖書篩選重組,這是民國文獻資源建設的鋪墊和前奏。第二階段,暑假期間,資源的整合,細排上架。這兩個階段都是集體合作,協力完成。第三階段:抽卡、卡書核對、查漏補缺、鑒藏精選,這是攻堅階段。卡和書都存在著錄項不詳或有書無卡、有卡無書的情況,需要查漏補缺,反復核對。第四階段:完善目錄體系,回溯建庫。后兩個階段由成立的民國文獻專題建設小組負責完成。
2.2.2兩條腿走路,整理和服務兩不誤
目前民國文獻閱覽室正在一邊建設一邊對外開展服務工作。有專職人員負責整理,也有專職人員提供服務。這種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使得整理與服務兩不誤。
2.3團隊攻堅、通力合作的圖書館精神
縱觀整個民國書庫的建設過程,無論那個階段,都足團體合作的結果。這其中充滿著艱巨而又繁瑣的勞動,如細排上架、卡書核對、完善目錄體系等工作,都是臟活和累活,需要共同努力克服困難。盡管分工不同用人不同,但大家都能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使民國文獻閱覽室得以在較短時問內初步建成并如期接待讀者,同時又不影響文獻整理工作的繼續進行。這種通力合作的精神,是河南大學圖書館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盡管如此,圖書館在鑒藏民國文獻資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3民國文獻資源整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3.1選書的標準問題
3.1.1如何界定“民國文獻”
這一問題目前在學界還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有人認為:“民國文獻在時間概念上一般界定為1911年1O月——l949年10月為限的民國時代出版物”。有人認為:“民國文獻是指1911年‘’爆發至1949年9月止我國出版發行的中文文獻。”山西省圖書館在民國文獻的保護方面制定了一套方案,提出了“民國文獻”與“民國善本”概念,以涵蓋1911年(或稍前)——1949年(及稍后)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中國范圍內所出版發行的所有文獻。按照《民國時期總書目》中的定義,1911—1949年問出版的文獻屬民國文獻。
河南大學對民國文獻的選書,上限延伸到清末,下限截至1949年lO月1日之前。筆者以為,圖書的出版周期較長,如果以這一時間斷限,很多民國時期已經成稿并已納入出版計劃或正在校勘之中卻拖延到1949年lO月1日后才出版的圖書,或是民國時期出版,1949年底再版的圖書,就被摒除在外了。如周谷城主編的《世界通史》(1949年10月初版),屬于商務印書館自1933年就陸續推出的精品系列圖書《大學叢書》之一種,周谷城主編的《民國叢書》(上海書店,1989—1996)將其收錄其中,“中美百萬冊數字圖書館合作計劃”也將其收入民國文獻之列,學術界亦普遍視其為民國學術經典。再如Ck學國文》,1949年9月葉圣陶親自選定,1949年10月初版;《明清內閣大庫史料》第一集上下冊(明代),東北圖書館印行出版,1949年12月初版本,等等。如此篩選下來的1949年10月至年底出版或再版的書有近500冊。這些書該如何處理?
3.1.2期刊影印本的處理問題
民國期刊種類很多,河南大學圖書館藏有788種,其中有一部分大型雜志(如《新青年》、《東方雜志》、《清華學報》、《小說月報》等),既有原刊也有影印本;也有少量雜志是20世紀6O年代左右影印的,沒有原刊(如《河南》、《豫報》、《拓荒者》、《北斗》等)。這些影印本如何處理?
3.2卡書核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卡書核對過程中亦出現了一些問題:(1)有書無卡現象,有2000余冊。這些書可以確定是民國時期的書,版權頁清晰俱全但卻沒有卡片。(2)有卡無書現象,有2500余張。這些卡片確定著錄的是民國圖書,但書庫卻無書。(3)問題書500余冊。這些書有的沒有出版日期,有的版權頁不全,疑似民國圖書。這些書的界定該如何處理?
3.3目錄體系和數據庫的完善及老號書問題
在文獻整理過程中還發現了如下問題:(1)無出版年代或著者、出版者不詳。這些現象在原書、卡片和數據庫中均有反應。(2)有書無目現象:原數據庫沒有著錄卻有藏書。(3)有目無書現象:原數據庫有著錄卻找不到藏書。民國文獻閱覽室目錄體系的完善問題亟待解決。(4)老號書的問題。民國文獻閱覽室現整理上架對外開放的圖書是以《科圖法》分類的,但另有老號書(《杜威十進分類法》)的存書8400冊尚未整理。還有從其他院校合并過來的民國圖書,也存在分類不統一的問題。這些書急需重新整理、分類、上架以便讀者使用。
3.4保護和使用的矛盾問題
保護為主必然造成使用不便,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矛盾問題。民國文獻是較為珍貴而又難以保護的群體文獻。據國內一些專家研究,民國時期普通報紙的保存壽命一般為50至100年,民國時期圖書的保存壽命為100至200年,在歷代文獻的保存壽命中,民國時期文獻的壽命最短。民國文獻的搶救和保護得不到解決,其使用和開發也就無從說起。比如,河南大學圖書館所藏唯一的一套平裝本《四部備要》,一抹就掉渣,不能再翻閱挪移,修復問題亟待解決。另外尚有百余本已散架、不能再看的民國圖書。對其整理、修復迫在眉睫。
4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4.1關于選書問題
筆者以為,在“民國時期文獻”的界定方面,宜寬不宜嚴。要考慮文獻的形成過程、內容、性質等方面的因素,再結合出書時間綜合考慮,不宜劃定一個以政治為界標的硬性日期。國家圖書館特藏部主任蘇品紅表示,廣泛來說2O世紀初的文獻都應該歸于民國文獻。科學地鑒定民國文獻,是一項難度較大的系統工程。圖書館工作者應積極借鑒專家、學者、收藏家的學術成果,多讀一些書話、書目、書評及版本學、史料學等方面的書籍,為圖書館民國文獻的保護和鑒藏工作服務。關于期刊中的影印本,就河南大學圖書館來說,不妨收入民國文獻閱覽室。如《豫報》、《河南》及河南大學民國時期創辦的一些期刊,是最能代表圖書館特色的文獻,應加強保護和建設,形成自己的優勢。
4.2關于卡書核對問題
卡書核對是一項艱巨而又繁瑣的工作。本館的做法是:(1)有書無卡的,在整理的過程中先加上一張白卡待補,再根據書名書號抄錄,返回各書庫重新找到原卡(已找回卡片2000余張)。若找不到,再補充著錄一張完整的新卡。(2)有卡無書的,返回各書庫重新查找(已找回圖書1300多冊)。(3)疑似民國圖書的,先放在一邊,最后利用《民國文獻總書目》、《生活全國總書目》進行查詢驗證,也利用網絡進行查詢。
4.3關于目錄體系和數據庫的完善及老號書的問題
目錄體系和數據庫的完善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圖書館選派了一批文化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專職人員分工合作,協力完成。關于老號書的問題,有的本身就是復本,可以從元數據庫中套錄,有些則需要重新分類。
4.4關于民國文獻的保護與使用的矛盾問題
民國文獻的保護與使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保護是為了更好地使用,只有加強保護才能使民國文獻資源得到更好的開發和利用。民國文獻的保護工作是全國性的整體系統的規劃工程,需要全方位重視和研究,更需要知識、技術和資金的支持。河南大學民國文獻資源雖已整合在一起,但對殘破書的修復和脆化書的加固等原生態保護工作還沒有展開;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如藏書環境的控制,恒溫、恒濕、空氣質量標準的檢測等。
關鍵詞:文化資源;文化產品;文化氛圍; 經營
Abstract: using the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 adapt to modern city in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power, through the cultural resource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product design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improve the timeliness of city design, ensure the city public interests and long term interests.
Key words: cultural products; cultural resources; culture;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在南京的頤和路上,一片獨特而優雅的清靜在喧囂都市中格外引人神往,路旁高墻深院中,一幢幢各式風格的民國小樓隱現在濃郁的綠蔭之中,這就是記載著歷史,“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的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隨著現代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差異,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如何在現展潮流中更加有效的彰顯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如何將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轉化為適應現代城市發展要求的資源和動力,即如何在城市中心這樣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敏感地段進行城市開發,成為我們在探索城市更新過程中一個迫切的研究課題。
就頤和路11號地塊而言,以眾多民國建筑為載體的民國文化,是本地區最為顯著的特征和建設發展資本。規劃試圖以文化為出發點,將文化貫穿于分析研究、功能定位、空間組織等規劃設計過程,將文化底蘊植入11號地塊的功能與空間,并使改造后的11號地塊能夠充分的彰顯其極具特色的民國文化。
技術路線將文化與設計相耦合,如下圖所示:
文化資源分析-現狀研究
區位
基地位于鼓樓區中部,由寧海路、莫干路與北京西路圍合而成的三角形區域,占地約2.3公頃。其中北京西路為主干路,寧海路為次干路,莫干路為支路。
11號地塊歷史脈絡環境分析圖
歷史文化脈絡
采用由大及小、由表及里的區域綜合分析方法,梳理項目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脈絡,進而明確本項目的發展目標與定位。
基地位于頤和路民國公館區的東南角,通過北京西路、寧海路、中山路、中央路與鼓樓、湖南路、新街口等人氣中心連接,是展示民國文化風情的重要窗口。基地周邊高校云集,通過北京西路、寧海路等主次干路形成便捷的交通聯系,以項目基地為窗口的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民國風情文化消費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十足。基地所在的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確定的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完全按照首都計劃建設的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反映了民國時期的規劃思想和特有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公館區內保存完好的、具有歷史意義、或曾為知名人士居住的民國建筑共有25處,其中北京西路42號的原印度大使館,即位于本基地內。與規劃區隔寧海路廣場相望的12號地塊已經率先進行開發整治,確立功能定位為總部經濟、高檔商業和文化展覽。主要整治方式為對民國建筑的修繕、部分建筑的新建和內部開放空間的梳理整治。整治效果較為顯著,環境風貌上已經大為改觀,但是否真的是修舊如舊,仍需探討和研究。
公館區內的民國建筑多為民國時期政府官員高級住宅及外國公使館,灰墻紅瓦,中西合璧,反映了近代建筑師運用西方的現代設計手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萬國建筑博物館。
用地
基地以居住屬性為主導,其中絕大多數為一類居住;商業金融用地為中國銀行和少量的沿街商鋪;行政辦公用地為中國農機安全報社和寧海路街道辦事處;另有幼兒園和停車場各一處。
11號地塊用地現狀圖
現狀問題概述:
規模——占地小,利用有局限性
功能—— 規劃區民國建筑眾多,但大多為私宅,承載民國文化內涵的較少
景觀——視覺通達性差,建筑立面斑駁,民國風情展示不足
產權—— 地塊功能置換的難度大
未來的11號地塊要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融合與整體設計,在業態、功能、道路空間、建筑、街道小品等方面統一構思整合,實現統一風格下的民國風情再現。
文化產品設計-功能定位
案例分析
文化特質引發文化旅游的發展
北京南鑼鼓巷: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 以四合院小平房為主,融合餐飲酒吧購物休閑為一體, 是北京非常有特色的旅游景點。
文化旅游:人文旅游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源為主要內容。
定位人群:市民、游客等。
對本基地的啟示:適宜發展民國特藝、書畫藝術展示、古玩古籍等民國風情文化產業 。
文化特質引發商務會所的打造
徐家匯花園洋房區:位于原法租界區域,洋房區通過對建筑立面、結構體系和建筑功能以及建筑環境都有明確的保護規定,各種保護再利用模式共存。
商務會所:主題功能為商務信息交流平臺,商務會談服務平臺,商務研討及培訓平臺,招商平臺;附加功能:餐飲、娛樂、休閑、健身、私人收藏等后勤支援
定位人群:商務人士,中小企業和中等收入以上有一定文化品位人群。
對本基地的啟示:適宜發展民國風情會所、俱樂部等。
文化特質引發品質休閑的集聚
上海新天地: 它以上海獨特的石庫門建筑舊區為基礎改造成的集餐飲、商業、娛樂、文化的休閑步行街。中西融合、新舊結合,將上海傳統的石庫門里弄與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筑融為一體。
品質休閑:“創意、快樂、美麗、休閑、體驗和時尚” ,快節奏生活的今天,休閑就是“回歸”,是一種生活品質。
定位人群:市民、游客等。
對本基地的啟示:結合民國建筑、民國文化,將休閑文化作為發展內容的一站式高檔精品購物、休閑場所。
功能定位
通過對本基地文化資源和現實發展條件的分析,在案例借鑒的基礎上,確定本基地的功能定位如下:
文化旅游的新亮點
商務會所的新模式
品質休閑的新場所
厚重歷史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標志性歷史地段
內容策劃
主要內容
文化旅游 民國特藝、書畫藝術展示、文學美術創作室、學術研討會基地等
商務會所 民國風情會所、俱樂部等
品質休閑 高檔精品購物、休閑場所
文化氛圍營造—空間整治規劃
保護開發思路
保護更新模式:
保護保留:合理保留,以修舊如舊的原則加以修繕(一類一級和二級建筑如印度大使館等)
改善整飾:改善其房屋質量,改善其屋頂形式、立面造型、門窗及外墻色彩(如一類三級和二類一級建筑如干休所住宅樓、中國銀行等)
拆除改造:拆除改造,新建建筑的尺度體量風格應與周圍傳統建筑相一致(二類二級和三級建筑如質量較差且風貌一般的建筑以及違章搭建等)
方案
基地中民國建筑數量眾多,本次規劃對基地中大部分建筑予以保留,對道路體系以及空間景觀進行梳理,并根據地塊改造思路不同,規劃A、B兩個方案。
方案A
考慮到地塊規模不大,同時要與12號地塊總部經濟、高檔商業和文化展覽的功能相錯位發展,規劃采用有機更新復合開發模式,具體分為三大主體功能
文化旅游——民國特藝、書畫藝術展示、文學美術創作室、學術研討會基地等。
商務會所——設置具有民國風情的會所、俱樂部等。
品質休閑——高檔精品購物、休閑場所等。
方案B
對地塊進行局部改造,保留軍隊產權建筑,保持部分居住及金融功能。將部分居住功能進行置換。改造部分分為商務會所、文化旅游、品質休閑等三大功能片區。具體內容設置同上。
交通組織
對部分院落圍墻進行改造,設置貫穿整個基地的步行系統,將各個功能片區串聯,創造環境舒適、尺度宜人的步行環境,并設置眾多步行出入口,引導行人的進入。局部地區設置地下停車場,解決基地車輛停放。
空間景觀
清理整治一環——對基地沿北京西路、莫干路、寧海路立面進行整治,拆除搭建建筑,對建筑立面及圍墻進行改造設計,對于歷史素材進行藝術的提煉與設計,重現民國風貌。
設計改造三點——基地內設置三處開敞空間,在提供行人駐足休息的場所,并藝術化地展現歷史文脈,充分引導和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訴求,戲劇化地講述場地的故事、更詩化地揭示場所的精神,營造高文化品位的場景式空間。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一個國家的靈魂是這個國家在發展歷程中所積累下的文化。而文化對一個國家的文學評論可產生一定深度的影響。但是,不同國家之間其文化不盡相同,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正是不同的文化打造出了不同的文學,其差異讓文學豐富多彩。縱觀英、美文學的評論,其批評聲音非常大,而且批評的角度、方法等更是多種多樣,影響英、美文學的評論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差異上的影響。
一、英美文學的特點
英美文學指的是英國、美國民眾藝
術化使用英語的一種表現,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英語具有強烈的表達功能,其文學的風格也非常多元化。其分類一般包括:戲劇、文學評論、詩歌、小說等。
(一)英國文學的特點
英國文學的歷史非常久遠,其演變過得也非常復雜,在此過程中英國文學受到文學體之外的如經濟、歷史、宗教等方面的影響,其內容遵守了相應的自身規律,經過了一系列的不同的歷史時期,如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二戰之后,英國文學一般的趨勢為寫實――實驗――多維度。
(二)美國文學的特點
在19世紀末期,美國文學由英國文學中分離出來,在初期雖仍具有英國文學特點,但經歷了一段時間之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二戰后,美國文學歷經了三個階段:新舊交替期(20世紀50年代)――實驗主義精神期(20世紀60年代)――多元化發展時期(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期)。由此可
見,美國文字形成了和過去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其文學表現為多維度、平民化、愛自由等。在美國文學史上,可歸納為三次繁榮:第一次,19世紀前期所形成的民族文學;第二次,一戰、二戰之后,美國有近十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世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三次,文學理論、批評非常活躍,主要有結構、后結構、女權、新歷史主義等。
(三)英美文學評論
文學傳誦一時批評需直面面對三個比較敏感的問題:第一,文學倫理學、倫理學之間的關系;第二,文學倫理學批評、道德批評問題(此內容是進行文學倫理學批評實踐的關鍵性問題);第三,文學倫理學批評、審美關系。20世紀是一個品評的時期,文學品評沿著內在到外在研究的發展軌道,結構、解構、女性、新歷史主、后殖民主義等等思想及理論,改變了相應的文學觀,由基礎上轉變人們對于文學傳統、文學和社會關系、文學和文化之間的認識,開創了文學研究的新篇章。
二、文化差異對于英美文學的影響
(一)文化發展載體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的文化歷史發展久遠,有著良好民族文化發展傳統。而且英語作為文化歷史發展的本宗,有著自己的優勢,因它傳承傳統文化,在文學作品中有著很好的表現能力。所以,很多文學評論家在對英國文學作品評論的時候,對語言的使用非常小心,也許是出于對本宗英語的崇拜所造成,生怕因為語言使用不當而玷污了英式英語的地位。所以評論家對英國文學作品評論一向都是比較規矩的,缺少個性。
美式英語是英式英語的衍生,雖在本質上和英式英語比較沒有改變,但作用自由、民主的新國家,美國在爭取獨立發展中經濟、政治、文化制度都是新生。美式英語同樣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便帶有創新的特點。而且美國民主革命比較成功,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未留下大的歷史問題。這些反映到語言使用面上即文學評論家對美國文學作品進行評論時,比較具有個性和創造性。這種語言上的創新與美國自由、民主的精神是緊密相連的。
(二)文化內含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文學評論在是在傳承與脫離傳統之間掙扎的。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復仇中掙扎于“生存還是滅亡”這個問題充分表現了他的不獨斷的個性,而這個時期的英國文學評論也具有這樣的特點。17到18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從宗教色彩至荒誕的創造手法都體現了傳承與脫離傳統的斗爭。20世紀后,英國文學評論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總體分析,英國文學評論界中除伊格爾頓之外,未出現具有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家。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向著現代、后殖民、女權主義方向發展。文學評論對以前文學理論成就進行了重新的分析,并構建起新的、與當前社會相適應的文學理論。
?文化藝術馬迪: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分析美國文學的評論,不可不重視對美國文學的研究,因為文學評論是在文學之后誕生的。美國作為一個殖民國家,文學受到歐洲文學,尤其是受到印第安和英國文學的影響。作者認為,美國文學有自己的特點,雖其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但最重要的還是在美國自身因素上。美國文學和其評論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三)文化歷史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對于英國文學來說,在文化歷史發展中,文化歷史傳統特點是人本主義,但和禁欲、神權主義相比,在文學評論當中,人本主義觀比較保守,這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文化歷史中的妥協性是分不開的。比如莎士比亞在對自己文學作品評論時,分析其作品更多是對人本主義的宣傳,可以說是英國文學作品評論的典型,對英國之后的文學評論產生了影響,同時也形成了英國穩定的傳統人本主義評論觀。但隨著社會發展,創新顯得越來越重要,保守的人本主義觀也受到了一定的質疑。美國文學評論對于人本主義觀點在顯得激進的同時還有獨特性,這是因為美國與英國不同,不帶有文化歷史包袱,也未有文化歷史問題。同時美國為爭取自由、獨立所形成的自由文化氣氛讓美國文學評論在發展中輕松上場,所以美國文學評論中對于人本主義觀點都是比較激進的,甚至還表現出特別的人本主義創新理念。
美國作為發展速度最快的發達國家,除了在經濟、科技和軍事領域有突出的建樹,在文學領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考慮到美國屬于移民國家的特性,在多文化交流和沖突下,美國女性文學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并涌現出一大批風格獨特、獨樹一幟的女性作家,所創作的作品也在美國本土以及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從美國女性文學的發展來看,美國女性文學的大發展,是文化交流的結果,也是移民文化與美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后誕生的又一種新文化。所以,對當地美國女性文學的特點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國女性文學中所倡導的價值觀,對于了解美國文化很有必要。
二、當代美國女性文學的分類
經過了解發現,當代美國女性文學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都是具有移民背景的女性作家,按照移民背景分類,當代美國女性文學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亞裔作家創作的美國女性文學。在美國女性文學的創作隊伍中,亞裔作家是重要的創作力量,其中華裔作家更是以獨特的視角及東方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女性文學的創作質量,使美國女性文學在整體水平上有較大的提升。目前亞裔作家最杰出的要屬華裔獲獎作家湯婷婷、唐恩美和印度裔女作家巴拉蒂·瑪克姬等人。這幾位知名作家創作的作品不但在美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獎項,同時推動了美國文學的快速發展,使美國文學更加多元化。
2、黑人女作家創作的美國女性文學。從美國女性文學的發展史上看,黑人女作家是重要的創作力量。基于美國種族歧視的社會背景,黑人女作家的數量較少,并且創作的作品主要以關注美國文化發展和種族歧視有關,同時也細致的刻畫了美國社會黑人群體生活的人生百態,對研究美國黑人發展史和美國文化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目前來看,美國黑人女作家的作品形式多樣,教堂作品、詩歌、小說、訪談等形式都有涉獵,內容豐富。
3、拉丁裔作家創作的美國女性文學。拉丁裔移民是美國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拉丁裔在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上與美國本土的文化相容性更強,因此拉丁裔作家在文學創作上所產生的意義是比較積極的。目前來看,拉丁裔作家在文學創作上不但在內容選取上多種多樣,在創作題材上也十分多樣,由此造就了拉丁裔女性文學創作成為了美國女性文學的重要分支。為此,我們應認真分析拉丁裔作家的創作特點,掌握拉丁裔作家女性文學的特點。
三、當代美國女性文學所具有的特點分析
從當代美國女性文學在文學發展史上地位來看,當代美國女性文學所取得的成功,主要是多種文化融合的成功,也可以認為是多種移民文化相互促進的結果。所以,當代美國女性文學帶有深深的移民文化的烙印,當代美國女性文學所具有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代美國女性文學是多種文化融合的體現。從目前美國女性文學創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女性作家來看,美國女性文學的成功作家來自多個民族多個領域,所創作的小說也分屬多個流派,對美國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當代美國女性文學中體現的移民文化較為突出,因此美國女性文學也可以看作是多種文化融合的具體體現,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與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存在一定的區別。
2、當代美國女性文學促進了女權運動的發展。在當代美國女性文學作品中,不乏一些倡導女權運動的作品。考慮到女性在歷史發展中所處的地位,新時期女性對自身地位產生了深深的思考,并開始爭取自身權益,積極推動女權運動的發展。基于這一考慮,當代美國女性文學對促進女權運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美國女性不但通過文學作品提高了自身地位,還促進了女權運動取得積極效果。
3、當代美國女性文學對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美國女性始終處于受歧視和排擠的狀態,美國女性的地位較為低下,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呼喚女性覺醒,諸多女性作家開始在文學作品中融入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的思考,并通過文學作品開始宣揚女權運動,促進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因此,當代美國女性文學的另一個特點是最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四、當代美國女性文學對美國文化產生的重要影響
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悄然崛起的美國當代女性文學沿襲了18 世紀以來美國女性文學的創作傳統, 打破了傳統文學體裁之間的界限, 并對一些過去并未被當作文學創作取向的新的論題和領域進行了大膽探索。在描繪女性的生活經歷、重新估價女性作為女兒、妻子、母親、姐妹等角色的價值以及展示當代美國社會男女關系和女性與女性之間的關系等方面, 女作家們都對美國文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現在, 社會已經進入21 世紀, 美國女作家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她們的文學成就必將使她們在當代美國文學中的地位越來越穩固, 并將作為世界文壇的一部分而得到認可。
女性文學已經進入美國主流文學, 成為美國文學史和美國文學傳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由于社會對性別平等問題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 文學創作已經不再是一個由男作家統領天下的領域。越來越多的女性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潛能, 加入了作家的行列。像她們的男同胞們一樣, 美國女作家在觀察美國社會、體驗美國生活的同時也拿起筆來把她們觀察到的現象和體驗過的生活描述下來。在她們的作品中, 有關種族、文化與自然、性別與歷史、經濟與傳媒等等問題都有涉及。不論從深度還是從廣度上看, 女性文學都不比男性作家的作品遜色。女性文學不但擁有大量讀者, 而且已經進入美國學術界, 成為課堂教學的授課內容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從目前美國女性文學的發展來看,女性文學由于選取的視角比較獨特,全面反映了美國當代文化,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美國的價值觀,對促進美國文化發展,倡導美國式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牟宗三由此進一步斷言,西方人雖有野蠻,卻不像中國人的原始的野蠻,殺戮的殘忍;西方人也有戰爭,──世界大戰似的戰爭,但他們的戰爭的意義卻比中國的人的戰爭高尚一點,豐富一點,進步一點。“大家又說中國人好和平,其實并非好和平,乃是形而下的具體物不足,沒有力氣來反抗,只好吃啞吧虧!”[32]牟宗三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中國人的批評確有其見地,而且他沒有全盤否定中國文化,也沒有全盤否定儒學[33],他的用心只在于改造中國文化,重塑中國人,然而他批判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中國人的標準與心態是西方文化的標準與西方哲學的心態,卻是顯而易見的。在這個意義上說,他與自由主義有頗為接近的一面。這與他歸宗儒學,接上中國文化大流之后的心態相去天壤之遠,判然不同。若順他早期的心態發展下去,他真有可能跑到領導的中央研究院的系統中去。但是,他沒有,從他對自由主義的同情、欣賞和批判,以及早年與的頂撞[34]中,可以看出牟宗三的思想性格是復雜的。牟宗三從邏輯與西方哲學復歸于中國哲學,承接儒學的慧命,起而批判自由主義,與自由主義、鼎足而三,全由熊十力這位導師所陶冶所啟發。因此,熊十力對牟宗三的心路的開啟之極是無人可以企及與代替的。熊十力足以稱為牟宗三的精神生命之父。
注釋:
1、 本文選自作者《契接中西哲學的主流——牟宗三哲學思想淵源探要》(原《從邏輯思辯到哲學架構——牟宗三哲學思想的淵源與進路》第一部)第四章第二節的第一部分,標題有所改動。
2、 〈牟宗三先生學行事略〉,蔡仁厚,楊祖漢主編《牟宗三先生紀念集》,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1996(民國85)年版,頁2。
3、 此話原為牟宗三1931年住云南大理文化書院時所講,以后寫入自傳,是為與熊十力和唐君毅的關系所作的歷史定位之論。見氏著《五十自述》,同前,頁100。
5、 牟宗三《五十自述》,同前,頁86。
6、 吳森〈論治哲學的門戶和方法〉,見氏著《比較哲學與文化》(一),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民國67)年版,頁189。
7、 參見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會講話〉,牟著《時代與感受》,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民國73)年版,頁251。
8、 牟宗三《五十自述》,同上,頁107。
9、 同上,頁102。
10、 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講話〉,見氏著《時代與感受》,臺北:鵝湖出版版社,1984(民國73)年版,頁255。
11、 同上,頁188。
12、 對此,可能會使人產生疑問,因為熊氏在致韓裕文的信中明確地說:“汝非天才也,吾望之者,取其篤實也。甘受和,白受采,忠信可以學禮,篤實可以成學。吾年六十以上,一向無人可語,聰明過汝者,非無一二,然恐終不離粗浮之痛耳。吾舍汝,其誰望矣?汝不自發真心,只作得一世俗所謂好人,吾之學其已矣,此方先哲意思無可托矣。吾年已至衰境,向前日月,能有幾多,此可念也。”(熊十力《十力語要》,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頁320~321。)這段話中的“非無一二”中的“一二”是指唐君毅和牟宗三。唐在他的自述中曾提及此事,可以為證。他說:“故熊先生嘗與友人韓裕文函,謂吾與宗三皆自有一套,非能承其學者,而寄望于裕文。”〔見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后序〉,黃克劍編《唐君毅卷》(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之一),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頁920。〕熊氏原沒有選中唐或牟為衣缽傳人,而是選中了韓,認為韓雖不及前二人聰明,但卻“篤實可以成學”,他擔心前二人“終不離粗浮之痛”。相比之于韓,唐牟在哲學上已各自有一套。(此是熊氏的擔心所在,因為如是,則難有精進,不能傳熊氏之道。)那么,牟怎么成了熊氏的衣缽傳人呢?因為后來(1947年),韓留學美國,英年早逝。這可能是使熊氏不得已而一改初衷,把衣缽傳給牟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另一方面,牟氏也曾寫過信給熊,說:“老師的學問傳不下來,您要靠我去傳您,否則您是傳不下來的。”(見牟宗三〈客觀的了解與中國文化之再造〉一文,臺北:《鵝湖月刊》第16卷第11期〔總號191〕)牟的話自是有些狂妄,但也道出了實情。看來,熊氏最終也只能把衣缽傳給牟了。大致上講,情況可能就是這樣的。無論如何,牟成為熊氏哲學的衣缽繼承人是歷史事實,早已為當代新儒家所接受。
13、 仿瓊斯和弗洛姆描述榮格與弗洛伊德的關系。見弗洛姆《弗洛伊德的使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版,頁56 。
14、 見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臺北:學生書局,1996(民國85)年版,頁85。
15、 牟宗三〈熊十力先生的智慧方向〉,臺北:《鵝湖月刊》,第11卷第5期(總第125號),1985年11月。
16、 《原儒》上卷于1954年春起草于北京十剎海寓店,中秋脫稿,翌年印有百部。下卷草于秋天,至1956年夏初脫稿,印存如上卷。1956年冬,全書再印,作為初版行世。
17、 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會講話〉,同上揭書,頁264。
18、 陳榮捷〈當代唯心論新儒學──熊十力〉(陳瑞深譯注),見羅義俊編《評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頁421。
關于《原儒》一書是否標志著熊十力的基本思想或態度已經改變,或它是否改變了《新唯識論》的基本論旨,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牟宗三、陳榮捷、劉述先、姜允明等都認為從《原儒》一書看熊的基本思想或基本態度沒有改變。(劉的觀點見〈先父劉靜窗先生與熊十力先生在晚歲通信論學與交往的經過〉,劉編《熊十力與劉靜窗論學書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民國73]年版;姜的觀點見其《從〈原儒〉看熊十力的內圣外王》,收入氏著《當代心性之學面面觀》,臺北,明文書局,1994[民國83]年版。)徐復觀的學生翟志成于1987年在臺北召開的“國際孔學會議”上發表〈論熊十力思想在1949年后的轉變〉一文,后收入氏著《當代新儒家史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民國82]年版)一書,批評了陳劉二先生的觀點,稱陳是“全不變論”的代表,劉是“外王學轉變,內圣學不變論”的代表,而提出“外王、內圣俱變論”的觀點。又于1992年在《當代》雜志第76~78期刊出〈長懸天壤論孤心——熊十力在廣州(一九四八~一九五0)〉。后收入氏著《當代新儒家學史論》(同上)一書。翟文發表后,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對他的觀點,劉述先先生作出了反駁的回應(見劉述先〈對熊十力先生晚年思想的再反思〉,臺北:《鵝湖》,1992提第3期〔總第201號〕)。此外,郭齊勇先生亦對翟文進行駁正(見郭齊勇《為熊十力先生辯誣-評翟志成〈長懸天壤論孤心〉》,“第八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論文,北京,1993年8月,后收入會議論文集,見趙向東主編《中國智慧透析——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意義及未來展望》,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并又寫了《翟志成“審定”之〈熊十力佚書九十六封〉糾謬》。)此外,余英時先生也對熊氏發表過有關評論,認為熊氏與梁漱溟是極少數能在壓力下堅持原則信仰的人,但是就熊而論,他在《原儒》中把周禮比附成社會主義,又在《乾坤衍》中把古代的庶民比附為無產階級,雖是“不得已的適應”,但也多少反映了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時那種“社會主義理想”的“炫惑”。(見余著《陳寅恪晚年詩義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民國73)年版,頁19。)
19、 牟宗三〈熊十力先生的智慧方向〉,同上。
20、 同上。
21、 同上。
22、 見牟宗三〈客觀的了解與中國文化之再造〉,臺北:《鵝湖月刊》第16卷第11期(總號191),1991年5月。
23、 見牟宗三〈一年來之中國哲學界并論本刊〉,《廣國民日報.哲學周刊》第43期,1936(民國25)年6月24日。
24、 參見同上。
25、 牟宗三〈中國人的具體感與抽象感〉,《宇宙旬刊》5卷2期,1936年。
26、 同上。
27、 同上。
28、 同上。
29、 同上。
30、 同上。
31、 同上。
32、 同上。
摘要:文化一般伴隨著人類的歷史而產生,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發生著一定的變化,其對人類社會活動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一影響作用于文學評論方面,促使文學評論也在文化差異的作用下出現了一定的變化。該文從英美文學的發展以及英美文學評論入手進行研究,探究了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希望能夠為英美學評論研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借鑒。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美文學;文學評論;影響
文化在人類歷史的形成之初就已經產生,并且對社會大眾的生產生活產生著相對廣泛的影響。但是受到不同民族生活環境和地理差異的影響,文化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開始表現出明顯的民族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世界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在當前多元文化協同發展的背景下,英美文學評論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文化則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對英美文學評論進行研究,就應該加強對英美文化差異的重視,基于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實施深入的探索,促使英美文學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
1英美文學的發展和英美文學評論
英美文學發展與英美文學評論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系,甚至可以說英美文學評論是伴隨著英美文學而出現并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因此對英美文學評論進行研究應該借助英美文學對英美地區的社會文化生活進行審視和剖析,基于兩個民族文化的差異增強文學評論研究工作的深入性,保證能夠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為英美文學的世界性傳播和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
1.1英美文學的發展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經典文學作品是民族智慧的反映,因此英美文學作品也可以看做是英美兩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英美文化在文學領域的外在表現。從廣義上進行分析,英美文學不僅僅代表了英美兩個國家語言的藝術性集合,同時也是對英美兩國人民現實生活中藝術性的彰顯,在世界中承擔著宣傳和傳承英美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世界人民對英美文化進行認識和研究的重要渠道。而英語作為英美兩個國家重要溝通和交流工具,一般應用于文學作品中,能夠傳達出作者甚至英美人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內涵等。相較于英美文學的發展來說,由于英國建國時間相對較早,文學也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先后經歷了盎格魯•撒克遜階段、文藝復興階段、新古典主義階段以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階段,并且在每一個不同的文學發展階段中,英國文學都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對世界文學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英國文學在當前世界元文化的刺激和影響下也向著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前進,在新時期表現出新的發展特征。美國文學則受到美國移民性質和建國時間的影響,不僅發展時間相對較為短暫,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多國文化的影響,多元化特征更為明顯。到19世紀后,美國文學逐漸脫離英國文學的束縛開始走向獨立,并且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發展,到20世紀美國文學逐漸呈現出繁榮發展趨勢,能夠與英國文學并駕齊驅,并統稱為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同時,美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戰后出現了新舊文學之間的碰撞和斗爭,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美國文學的多元化發展產生了相應的積極影響。
1.2英美文學評論
英美文學評論簡單地說就是運用相關文學理論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研究的實踐活動,能夠借助研究對英美文學的發展規律加以揭示,并為英美文學創作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為英美文學創作的良好發展提供相應的參照依據。一般來說,英美文學評論將英美文學作品當作主要研究對象,并且可以按照文學作品的呈現方式合理選擇不同的評論形式,如小說評論、戲曲評論、詩歌評論以及散文評論等。在文學研究領域,開展英美文學評論工作主要是通過對相關英美文學作品所能夠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創作風格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與評鑒,以此為欣賞者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提供一定的參考,也為英美文學的良好傳播提供相應的支持。從一定意義上進行分析,英美文學評論與簡單的英美文學作品分析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雖然建立于基本的文學作品分析基礎上,但是還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對文學作品加以評鑒。具體來說,文學作品的分析工作將重點放置到對作品本身屬性的研究方面,而英美文學評論的工作重點則為作品的外在表現、思想內涵以及藝術價值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綜合分析和評價,提出系統的文學評論觀點,為文學研究的深入開展以及英美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提供特定的支持。
2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2.1文化內涵方面的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英國文學評論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一定的困惑,是對傳統文化加以傳承還是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其甚至一度成為英國文學評論爭論的焦點問題。十七到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評論表現出特定的發展趨勢,受到當時文化發展環境的影響開始表現出明顯的荒誕創造特征,宗教色彩也較為明顯,在此階段內,英國文學評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始探尋擺脫傳統文化束縛的方式,對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進入到二十世紀后,英國文學評論在特定的環境中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文學評論專家們開始對傳統的文學評論工作進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對后世文學評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當今社會,英國文學評論的未來發展趨勢愈加明顯,表現出向著后殖民主義、女權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的方向發展的傾向,文學評論工作的內容也逐漸轉變為對文學理論成就的研究和審視,進而希望能夠為新文學理論的構建提供相應的支持,促使新文學理論與社會的適應性得到一定的增強。由此可見,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與英國特定的文化內涵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甚至可以說英國文化內涵的變化對英國文學評論的變化產生著直接的影響。而對美國文學評論進行研究,也應該重視美國文學以及美國文化內涵。美國建國時間相對較晚,并且具有一定的移民性質,受到移民文化的影響,其文學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相應的美國當地土著文化和歐洲大陸文學特征,其中英國文學和印第安文學對美國文學的影響最為明顯。但是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美國文學逐漸將歐洲大陸文化、移民文化和印第安文化進行有機結合,開始呈現出個性化的發展趨勢[3]。同樣,基于文學方面的影響,美國文學評論也必然會受到歐洲大陸文學評論,特別是英國文學評論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并不存在絕對性,在不同文化內涵的驅動下,美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特色的文學評論。綜合英國文學評論和美國文學評論進行分析,英國文學評論受到傳統文學內涵的影響較為明顯,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猶豫和掙扎,雖然有所創新,但是重點仍然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美國文學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其對美國文學評論的影響較小,所以美國文學;評論的創新性更為顯著,表現出一定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多元化發展趨勢較為明顯,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
2.2文化語言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語言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也是一個民族彰顯本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并且受到民族發展歷程和地域環境的影響,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必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語言上就會對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學評論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以英美文學評論為例進行分析,受到文學創作語言的影響,英美文學評論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影響下表現出不同的發展傾向,因此要想分析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還應該重點把握英美文學語言的差異性。英國文化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相對豐厚,并且英語是英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英語的發展不僅表現出其對傳統英國文化的繼承,也促使英國文學的表現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這一特點造成相關文學評論專家在對英國文學作品進行評論的過程中,出于對英語這一古老語言的由衷憧憬,所使用的評論語言相對嚴謹,一般不會使用張狂性質的語言,因此英國文學評論的個性自由不明顯,表現出一定的文化傳承性。而美式英語作為英式英語的重要衍生語言,必然會受到英式英語的影響,其核心仍然延續著英式英語的思想。但是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堅持獨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在追求民族和國家獨立的歷程中自身經濟、文化、政治方面的制度和規范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民族文化的承載體——美式英語產生了特定的影響,逐步表現出一定的叛逆和創新特征。具體來說,就是在美國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文學評論與英國的嚴謹存在一定的差異,其更加注重個性的張揚和思想的創新,一般將民族、自由作為中心思想,甚至表現出一種“一切皆有可能”的積極文化精神。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載體存在的差異也會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對英美文學評論進行研究還應該重點對語言差異加以關注,保證研究的全面性。
2.3文化歷史方面的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對英國文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化歷史的發展方面,其文化歷史的傳統可以劃分到人本主義的研究范疇中。但是,受到英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影響,英國文化史中所堅持的人本主義是相對于神權主義和禁欲主義而提出的,與現代社會的人本主義思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英國文學評論中,一般表現人本主義思想的觀點都相對保守,甚至從廣義上說是一種對人本主義思想加以傳播的活動。這種觀點對英國文學評價工作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促使英國文學評價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受到自身保守性的影響逐漸得到部分研究者的質疑和否定,他們認為社會要想獲得一定的發展,就應該借助革命的力量,只有堅持革命才能夠為社會的變革提供相應的動力支持。這一觀點的影響下,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思想受到嚴重的沖擊,甚至一度造成英國文學評論工作走向誤區。美國文學評論受到美國文化歷史的影響也表現出一定的人本主義觀點,在堅持激進思想的同時還重視文學評論的獨創性,促使美國文學評論得到了一定的進步。這主要是由于美國文學評論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美國歷史文化發展時間較短,沒有形成沉重的文化包袱;另一方面,美國在發展過程中經歷過追求民主和獨立的歷程,因此美國文學評論也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人本主義傾向較為明顯,甚至體現出對人本主義思想的創新。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英美文學和文學評論的發展過程中,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文化因素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從文化差異入手進行研究才能夠保證研究的全面性,對英美文學評論的持續發展做出正確的指引,促使英美文學評論在新時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蓋穎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時代文學,2012(4):183-184.
[2]吳晶.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分析[J].才智,2015(3):282-285.
[3]張薇.關于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探究[J].西江月,2014(12):444.
[4]張惠寧.論述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海外英語:上,2015(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