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7: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研究性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學習態度和研究意識的一種學習方法。
一、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自主性。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學習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式和哪些人在一起學習,全由學生自己做主,教師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給學生做指導,提看法,學生完全不受老師的興趣、愛好、視野的限制。
(2)過程性。語文“研究性學習”重在從過程中培養思維方法和提高思維水平。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掌握了具體指示和技能并不重要,關鍵是否對所學的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了解語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后解決問題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發展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學生應該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這種開放性改變的還不僅僅是學習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
二、如何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
(一)篩選問題,確立課題
從課題本身的價值看,衡量課題有沒有研究價值的主要依據是這一課題學生能不能占有詳細的資料,切不切合學生自身實際,符不符合和學生思維能力。作為學生一般不宜選擇一個規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周期性長的復雜課題,而適宜選擇開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課題。
(二)研究文獻,搜集整理資料
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積累了大量的各類文獻資料,每一項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文獻為基礎,以了解前人和同時代其他成果為起點,廣泛的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新獲得進展的。語文“研究性學習”中,收集、整理、研究與課題相關的文獻,意在通過對文獻的查閱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研究的課題,明確到底要研究什么,解決什么問題。
(三)設計方案,分步實施
課題一旦確定下來,就要設計具體的研究方案,確保“研究性學習”有序、有效地推進。一份好的設計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A、課題的提出。B、開展研究采用的方法;C、開展課題研究的活動安排,具體到每一節課具體做什么;D、研究成果的結題方式。設計方案重點要考慮的是選擇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總是服務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學事實,且對象又是活動形態,就應該選擇觀察、調查、實驗等類方法;如果研究對象是文獻形態的,就應該選擇文獻法和內容分析法。
(四)總結分析,形成小論文
寫小論文是一種綜合素質的訓練,也是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導學生寫好小論文,是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寫論文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懂得怎樣入題,怎樣展開,怎樣闡述,怎樣歸納。學生寫好小論文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修改。寫好小論文能巧妙的將“研究性學習”引向深入,激發廣大學生的思維潛能,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實現知識、能力的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三、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與評價方式:
(一)更重視過程
評價學生研究成果的價值取向重點是學生參與研究過程,諸如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重視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
(二)更重視應用
語文“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把學到的基礎知識、掌握的基本技能應用到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去,關注諸如社會的文化問題、環保問題、科技發展問題、人文精神問題等等,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既促進學生對知識價值的反思,又加深對知識內涵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識的結構和網絡。
(三)更重視體驗
學生在語文學習和實踐中既發展了語言能力、觀察思維能力,又獲得了大量的感性認識。因此它的評價十分強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體驗,包括使命感、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毅力、氣質等精神內涵、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發展。
(四)更具有靈活性
本階段首先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布置研究任務。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范圍,誘發探究動機。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問題,指導學生建立研究性學習小組,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提供幫助。學生要積極探索,搜尋相關的資料,進入問題情境狀態,在自我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歸納出準備研究的具體題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標,并擬定初步的研究計劃或方案。
二、實施階段
本階段是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步驟一般為確定課題、研究討論、撰寫論文。但在具體操作中,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科目設置不同的程序。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結合歷史學科和學生的能力情況,制定了“確定課題、文獻研究、小組討論、撰寫論文”等幾個步驟。以現行高中一年級歷史中對的研究性學習為例,談談我在開展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步驟:
(1)確定課題。開展課題研究,選題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我給了學生指導,并專門講了“課題的選擇”,于是學生終于定了課題,有的同學集中研究兩次工業革命對的影響;有的同學集中研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且題目也定得很細化,如寫對、近代教育、近代軍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響的;也有的集中研究“‘剿發捻’是主要目標還是‘勤遠略’是主要目標” 等等。學生定的這些研究課題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的興起、內容、影響。選題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于的研究,使學生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了一次補充認識。
(2)文獻研究。課題確定后,第二步就是文獻研究。除了學校圖書室提供的資料外,主要是發動學生利用休息日從家庭、社會中獲取有關資料,將一些有價值的資料摘錄下來。另外還安排了一些時間讓學生上網瀏覽查詢,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
(3)小組討論。這一過程,老師主要指導學生按課題組進行研討,其目的是使各小組的成員能深入了解課題,并對所研究的問題達成共識。老師對各課題小組進行指導,提出一些科學方法,并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有原則的引導。組員們則對前期的文獻研究做總結,對論文的框架及內容達成一致意見。這一階段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生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通過交流討論達成共識,這就為下一步圓滿地完成研究論文奠定了基礎。
(4)撰寫論文。這是課題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從實施效果來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很高,進行了較為認真充分的準備,學生們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通過交流討論達成的共識,都寫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對于所獲得的資料進行了綜述,更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且觀點鮮明、論述充分,其中不乏個性創新。例如,教科書上僅涉及了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興辦學堂、派遣留學生,籌劃海防四方面的內容,而學生在研究基礎上提出還開展了其它活動。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模式;培養;創新人才;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3561(2015)02-0032-02
高質量創新人才是推進和加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中堅力量,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標,重要策略之一是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研究性教學反映了學習的規律性,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因此,很快超越了國界,成為世界各國本科教育共同追求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模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
一、培養創新人才呼喚研究性教學
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的思維習慣,要有敢于質疑和辯論的信心,要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科學精神與勇氣。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護甚至捍衛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二是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創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三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研究性學習方法,科技飛速發展,知識老化周期縮短,據統計,現在一個工程師的知識半衰期是 5 年,人的一生中,大學階段只能獲得今后所需知識的 10 % 左右,而 90 % 的知識有賴于研究性學習能力來獲得。四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廣闊的知識背景,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個時候會組合起來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創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發展,是創新人才表現出來的整體精神風貌。
培養創新人才要求我們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呼喚推進實施研究性教學模式,大力營造有利于各種創新潛能競相迸發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環境,這種教學理念將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基礎的教學轉變為以知識探索為基礎的教學,使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探究者,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由“繼承型”向“創新型”轉變。在這種教學理念或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各種教學模式和方法,都可以歸入研究性教學的范疇。
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外在的),其認識論是一種 “知識的旁觀者理論”,從而形成了以知識接受為基本特征的學校教育。新知識觀把知識看作行動或過程,看作個體在出于各種目的而試圖理解所生活的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過程中的認知建構和創造的過程,其認識論可稱之為“知識的參與者理論”。要從傳統教育的慣性和影響中解放出來,改革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方法,大力推進研究性教學,把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并融入本科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研究性教學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它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宗旨,改變學生單純被動地接受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為著眼點,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理解自然、社會等客觀世界,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
二、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
研究性教學突出以研究為本的教與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一個發現世界、探索世界的寬松環境,為學生提供研究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創新的欲望,并以學生為主體,支持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同時也促進教師和學生間相互交流,能在學生的人生規劃與生涯發展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是高校研究性教學的本真與深刻意蘊。研究性教學可以在以下幾個環節中推進實施。
1. 課堂教學環節
課堂是研究性教學的重要場所,幾種典型的研究性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基于問題的學習等在大學教學實踐中得以發展。案例教學是針對實際的問題展開的學習與討論,案例的構成不以知識點的多寡為優劣的判據,可以適當地整合知識點使之成為一個案例,表達一定的思想,這些思想應該是學生難以從書本獲得,是當知識點已經被遺忘而仍然能夠留存下來的東西,內容可以從相關學科借鑒、移植或自己創作,應該更多地從文獻而不是同類教材中取材。基于問題的學習強調把學習設置在實際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方法引導學生解決復雜的、實際的問題,使學習者建構起寬厚而靈活的知識基礎。
2. 習題環節
習題環節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幫助理解教材內容、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然而從高考上來的學生大多是從題海戰術中奮斗出來的,應試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很深。應試的訓練方式使學生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凡是題目都有答案,答案在書本里,答案在老師那里,書本和老師是真理的化身,是絕對的權威。在研究性教學的模式下,我們希望讓學生了解:(1)題目本身可能過于簡化、抽象;(2)題設條件可能有誤;(3)現實問題未必有現成解;(4)有的題可以有多種結果。讓學生學會挑“刺”,養成質疑的習慣,鼓勵學生判斷解答的是非、意義,并善于討論結果的擴大或變化。
3. 課程論文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布置課程論文,推薦部分參考文獻,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去查找相關文獻,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這一環節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能動作用,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該留有余地,展示科學發現的歷史事件,講解形成課題的思路,講解文獻查找方法,提供論文寫作指導。小論文要求期末前完成,可以組織論文報告會,論文成績計入總成績。應注重提高學生四個方面的能力:文獻資料檢索和分析能力、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能力、研究結果分析和歸納能力、論文撰寫和宣講能力。課程論文不以發表文章為目的,而著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4. 實驗環節
在完成基礎課程實驗的前提下,不斷開發創新型實驗項目,建立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查閱資料、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以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內容為主,將實驗課程從理論教學的輔助角色轉變為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主角。
三、研究性教學模式下重塑教師的角色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在教學中處于中心的位置。而在研究性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處于中心位置,但應該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在研究性教學中扮演著多種角色,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角色相比,需要實現角色的重塑,更需要教師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第一,教師要根據課程性質和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流程,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問、質疑、探究、評價。這就需要教師有厚實的基礎和寬闊的知識面,有駕馭場面的能力。第二,教師要提倡公正、求實、嚴謹的科學作風,切忌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照搬照套的惡習。要扭轉學生多年應試教育形成的迷信書本和老師的心理,鼓勵學生挑教材的“刺”,找老師的“錯”。學生正處在發展創造性思維的最好階段,不應有固定的模式,也不應有條條框框,要鼓勵和倡導有創造性的、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沒有質疑、批判、開拓、創造和進取的科學精神,就不可能成為創新人才。第三,探索和創造是科學研究的靈魂,研究性教學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滲入科學研究的各個元素,以此提高教學質量。這要求教師本身參與科學研究,盡可能展示研究工作者的思路、語言和方法,比如在研究工作中如何獲取和處理信息、不斷調整研究步驟、深入理解結果的意義、擴大成果等等,而這些正是初學者很難接觸到的。
總之,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探索知識和發現知識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共同探索、研究,做到教學相長。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精神、創新能力誘導出來,開發出來,這需要通過教學過程的優化,實施研究性教學來體現。“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1]郭廣生.創新人才培養的內涵、特征、類型及因素[J].中國高等教育,2011(05).
一、研究性教學內涵及理論基礎
(一)研究性教學的內涵 研究性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以特定的、具體的某一主題或專題為載體,指導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究、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并應用知識,進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以激發創新思維為目標,以學科的基本結構為內容,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進行發現式、探索式地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索性、主動性和原創性等特征。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它更注重和強調知識形成的過程和質量,將知識得以產生的起因或研究過程展示給學生,并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動機,增強參與知識建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這種模式更能培養出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基礎 探尋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基礎,將有助于更理性地開展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基礎非常豐富,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終身學習理論、后現代教育理論等都包含了與研究性教學相契合的思想,成為高校研究性教學的理論來源。
(1)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特別強調主動建構對于學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性,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為學生自主建構創造條件,幫助他們建構,學生才是教學的中心。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將這種自主學習與基于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和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學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該教育理論為高校研究性教學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之中、設立問題情境,師生、生生共同合作研究與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做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2)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的教學,“以人為本”首先要理解人、相信人和尊重人。因此,人本主義教育理論高度重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提倡學會適應變化和學會學習的思想,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研究性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主體, 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研究能力,幫助學生實現創造潛能等思想和做法正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精華體現。
(3)終身學習理論。終身學習理論追求“解放”、“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主張教師要運用面向終身學習的教學策略,要將學生置于他們必須進行思考的情景中,給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讓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使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并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的學習,在此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思維。這些主張與研究性教學的精神相吻合,成為高校研究性教學的理論來源之一。
(4)后現代教育理論。后現代教育理論所推崇的不確定性、 差異性、多樣性、 對話、創造性等與高校研究性教學的基本精神相符。后現代教育理論認同不確定性和可能性,推崇探索,高校研究性教學也要求師生要有批判精神,不斷求索和研究;后現代教育理論尋求差異性,推崇多元化,高校研究性教學也主張在不同文化與思想中吸收營養,尊重個性和差異;后現代主義強調不同個體間的對話與交流,高校研究性教學也關注對話,強調師生、生生的平等與互動,營造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在對話、合作與交流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后現代教育理論倡導創造性,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潛在的創造能力,教學要保護并開發學生的這些創造潛能,高校研究性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并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因此,后現代教育理論是高校研究性教學的理論來源之一。
二、國內外研究性教學綜述
(一)國外研究性教學綜述 “研究性教學”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的美國,20世紀90年代后期已成為大學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手段,其中尤以“基于問題的學習”和“基于項目的學習”兩種模式最為普遍;法國于1996年開始在大學預備班開設“適度發揮學生創造力”課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該課程成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一般由2-3人組成一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學科現有的成果進行批判性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強調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鼓勵學生介入學科前沿問題,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在日本被稱為結合性學習,并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盛行,主要以綜合活動課程的形式來開展研究性學習;而作為德國教改新熱點“自由學習”重要內容之一的“課題學習”,其以課題為核心,打破學科界限,綜合各科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的形式也透出研究性教學的影子。
(二)國內研究性教學綜述 發達國家研究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為我國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性教學已成為我國高校課改的亮點之一。國內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大學教學名師(李元杰,2001;王金發,2004等),較早的從課程層面對“研究性教學”的實踐與理論進行總結。這些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受到了眾多大學的推崇與積極響應,研究性教學開始在學校層面得到推廣。如清華大學的“學生研究訓練”(SRT)、新生研討課,華中科技大學的“基于導師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及浙江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等, 都是把相關課題研究的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中,在科研和教學相統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研究與創新能力。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2007年,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再次提出:“以倡導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為核心, 探索教學理念、 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的全方位創新。”可見, 深化教學改革, 實施研究性教學, 推動研究性學習, 培養和鍛煉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層面推動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然而,研究性教學近年來在我國高校取得較大進展的同時,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局限:首先,研究性教學并未得到高校普遍的重視,缺乏規范的制度指導,也尚未形成能夠有效指導實踐的理論體系,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著教學評價不科學、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等現象和問題;其次,對研究性教學過多地強調和關注教師的教學改革,而忽視學生的學習改革與之相匹配,使得在教學實踐中由教師單方面進行的“教改”,常常由于缺少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而難以深入下去;第三,對研究性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大多集中于理工課程,缺少對人文社科領域課程的關注和運用。而人文社科領域同樣呼喚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此,對其中部分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人文社科領域下一步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研究性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一)會計教學引入研究性教學的意義 會計學科是一門系統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基于會計工作強調記賬方法以及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規性特點,傳統的會計教學大多局限在教師對準則條例、規章制度機械式的講解上,這種教學模式既無法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益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久而久之令學生不堪重負,把會計誤認為是極其瑣碎、極其教條、必須通過大量記憶、長期堅持才能掌握的科學。實際上,會計準則條例的起草、修正其背后都有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作為支撐和依據,只要明晰了這些基本理論,明確了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具體的準則條例無非就是這樣基本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而已。而且既然這些準則的應用背后所依據的理論是相通的,那么對這些準則的理解與學習也必然具有相通性,并不需死學硬記。然而,當前許多會計教師或出于自身對會計理解的局限,或出于教法、表達的障礙,往往并不善于將每一準則、制度背后的機理、所依據的理論、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課堂與學生共同“研究”的方式讓學生領悟,而只是枯燥地解釋理論,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準則條例,并通過例題、習題讓學生學習其應用。結果往往是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對會計“死學”。
隨著社會經濟現象的日趨復雜,許多新的財務問題不斷涌現,會計準則也在不斷經歷著變化和修正,在這種情況下,衡量會計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實務操作能力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評判指標,學生未來從事會計工作的職業判斷能力、適應商業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對新知識的研究性學習能力都已成為重要的評價標準。正如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第1號公報《會計教育的目標》所指出的“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名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這為會計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挑戰,客觀上要求高校在組織會計教學時,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貫徹素質教育原則,注重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探討研究性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當前會計教學改革的重要議題。
(二)會計教學中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構建 構建會計課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創設問題情境。思考、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所謂問題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但又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即一種適度的疑難情境。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尋找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材料,創設出特定的問題情境,向學生提出所要研究的領域,引導學生共同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如在講解固定資產折舊時,折舊的計算本身對學生來說很容易掌握,但止步于計算本身卻不是一堂好的教學。由于折舊對企業利潤和資產價格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引領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是重要的。因此,教師在講述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后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不同折舊方法是如何影響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從整個折舊期來看,不同折舊方法對凈利潤和納稅總額有影響嗎?加速折舊法可以實現何種財務利益?提出問題后,教師可采用啟發、誘導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情境中,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獨立思索, 從而自主地掌握理論知識,并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啟發思維。研究性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的,靈活選用那些能夠啟發學生思維,營造“創新”氛圍和“實踐”氛圍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主動式教學法等,以更加靈活、開放的課堂組織方式來組織教學。如在講授固定資產折舊對企業財務的影響時,在創設問題情境后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布置典型案例,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合作研討,自主得出問題的結論。此外,教師應隨時將最新的理論和實務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可以多介紹幾種流派思想,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引導他們去自主查閱文獻資料,自主分析,自主發表見解,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和點評。形式上可以是個人獨立探究,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式學習,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大家分工協作,集體研究論證,并將研究觀點在課堂上碰撞交流,深化、內化知識的同時使個人的思維創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得到鍛煉和提升。
(3)形成結論。會計準則、制度背后的形成機理,所依據的理論經常具有互通性,教師適時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延伸,以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由此,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情境中,對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深入探究后,教師還需幫助學生總結提煉知識,并綜合運用類比、聯想、分析、歸納等方法,將所研究的問題進一步延展,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如對固定資產折舊可總結一下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所遵循的謹慎性原則,引導學生對于學過的其他謹慎性原則的例子如應收賬款提取壞賬準備、存貨提取減值準備等進行反思。再如講到或有事項時(包括后續的借款費用、所得稅等),教師一方面可以對復雜的知識點以流程圖的形式做出歸納總結,使學生對各知識點的掌握更具條理性和層次性,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或有事項繼續深化學生對謹慎性原則的認識和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這兩處內容布置作業,讓學生提交關于“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對納稅籌劃的影響”、“謹慎性原則在會計中的應用”等研究論文,讓學生通過文獻研究進一步歸納整理思路,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同時提高信息檢索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為年度論文或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
(4)反思與評價。在研究性教學過程的結尾,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點是自己及他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反思的意義一方面在于可使學生在反思過程中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新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梳理自己及他人在研究過程中的學習策略和思維方法。另外,為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評價,并且注意改進研究性教學的教學評價觀,由傳統的以分數論高低變為多元價值取向,在評價過程中注重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重視過程、方法而非結果。對應考試內容要減少死記硬背的題目(如名詞解釋、簡答等),增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的試題。同時,學生的課堂表現、論文撰寫的能力也都應被納入到綜合成績的考核中。
四、研究性教學實踐的反思
(一)注重研究性的“教”與研究性的“學”有機融合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互動過程,開展研究性教學既對教師的“教”提出新的要求,也客觀上對學生的“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科研求索,引導學生對知識背后的形成機理進行深入探究,另一方面關注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如何以更有效的組織形式呈現知識。與之相配合,為保證研究性教學的效果,學生方面也要加強信息檢索能力、演繹推理、分析、歸納、綜合等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以達到師生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雙贏”效果。
(二)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傳統教學大多采用教師一講到底的傳授式教學模式,開展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摒棄這種“一言堂”的僵化做法,變傳授式的教學為師生互動式的研究性教學,讓學生成為探究知識的主體。同時,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由習慣被動接受、依賴教師提供現成答案及定論的學習模式變為主動探究的學習模式。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促進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索、自主參與研究,逐步培養自我判斷、自我探究、自主選擇信息的能力。
(三)建設開放式的教學課堂 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與補充是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基本要求。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而教材對這些最新理論和成果的反映往往具有滯后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把理論與實務的最新發展以及自身的研究成果引入課堂,與學生共同探究。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必須善于學習,更多地接觸前沿性課題,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持續的自我學習和研究中以自身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去感染和引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四)注重多種教學方法之間的融合 在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正確處理與其他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現有的教學實踐使得對某種教學方法鐘情的教師往往會排斥其他的教學方法,而實際上,各種教學方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任何單一的教學方法都解決不了復雜的教學問題。以會計教學為例,對會計學科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術的掌握是會計學科研究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的,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對固定資產折舊而言,折舊的計算適合傳統的講授法,固定資產折舊對企業財務的影響就可以選用研究性教學法,而在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又可以同案例教學法有機融合。因此,那種將研究性教學貫穿會計學科教育始終的做法,同樣是違背教育科學規律的。
(五)重視課外研究性教學活動的開展 一般來說,研究性教學可以分為基于問題的研究性教學和基于項目的研究性教學兩種模式。以上討論的都是基于問題的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實際上,基于項目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至關重要。基于項目的研究性教學可通過課外課題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展開。(1)課外課題活動。課外課題研究活動是連接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紐帶,旨在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及科研水平。教師可結合學科的理論發展及自身的研究領域,針對學生的不同專業方向和特長,設計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研究性選題,提供相關選題的參考書目和資料。學生在檢索、查閱相關參考書目和材料的基礎上制定課題研究方案,開展課題的研究活動,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小組討論,形成研究報告(論文)上交。研究報告(論文)可視作學生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納入綜合考核成績。(2)第二課堂活動。研究性教學還可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活動,開展以學術科技創新為主題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綜合運用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成果。為此,應加大挑戰杯、創業設計大賽等競賽活動和各種課外活動的組織工作,通過這些競賽活動和課外活動,以賽代練,培養學生的學習研究興趣和創新能力。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重點課題“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結構體系整體優化的改革與實踐”(吉教高字[2012]45號)、“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校企合作視角”(項目編號:GH1225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夏錦文、程曉樵:《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中國大學教學》2009年第12期。
[2]姚利民等:《大學研究性教學理論基礎研究》,《大學教育科學》2008年第4期。
[3]甄國紅、王娟、張天蔚:《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四證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12年第1期。
1.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信息已經成為社會發展所依賴的重要資源,能否及時獲取信息成為各項事業成敗的關鍵,然而,信息化社會又是一個到處充斥著正確與錯誤的信息,精華與垃圾的信息的社會。因此,培養學生學會正確收集、辨別、分析和處理各種社會信息的能力尤為重要,而在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卻很難給予學生這樣的能力。研究性學習則有助于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學生在確定研究課題后,首先面臨著資料的收集,而要收集到課題所需要的資料就必須思考和解決以下幾個問題:①為了完成課題研究,需要哪些資料和信息?②可能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得這些資料和信息?③收集到的資料中,哪些是有用的?如何對資料進行篩選?④從篩選出的資料中,可以整理出哪些觀點和事實?⑤哪些圖書是我以后還可能需要的?哪些網址值得保留?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去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識,學會了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問題,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圍繞課題,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或上互聯網檢索資料,或到工廠企業、機關單位收集素材,或深入實地調查采訪獲取信息資料,燕把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加工、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活動,從而培養了學業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
2.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必不可少,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即是:“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確立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因此,是否具備積極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培養現代人高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這不僅有利于課題的開展研究和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特長,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同學們通過與同伴分工合作、提出問題、制定方案、收庥信息、相互探討、尋找答案直至完成課題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聽取他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與他人達成一致,如何分享勞動成果。如我校高一年部分同學選定了歷史科研究性學習課題《唐代服飾文化》,節同學們從以下五個子課題進行分工和研究:①唐代服飾的分類②唐代服飾的特點及成因③唐代服飾對日本的影響④唐代服飾與唐代政治的關系⑤現代唐裝的美學價值,分到不同子課題的學生分頭去收集資料,回來后共同分析討論,篩選出價值的資料和觀點,分析不足之處和改進的方法,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相互交流成功之處或失敗之處,最后共同撰寫出了《唐代服飾文化》論文。
3.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傳統的學習活動過程大多局限在課堂,而研究性學習則更多地與社會實踐、社會活動相聯系。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訪問、實地調查等學習形式,更多地更深入地接觸了社會、生活、感知并了解社會問題,許多問題有了直接地感同身受,這是他們在書本上或教室難以學到的,從而激發了他們關心社會現象,關心他人,增強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和對人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研究性學習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以課題形式開展和研究活動的,通過學習和研究過程,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相應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它使學生獲得如何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學生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親身經歷了怎樣去獲取所需的資料和信息,怎樣對取得的觀點和事實進行取舍,如何對自己的論點尋找論據,以何種形式如何形成成果,等等。由于有了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這就有利于培養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如2009級同學在確定《五星中學學生歷史學習現狀調查》課題后,首先,他們一起精心設計了一張內容比較全面的問卷調查表,對調查的項目、子項目和評價形式等進行了了認真的設計;其次,在回收問卷調查表后,同學們進行認真的統計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結果;然后,對調查結果進行了討論,同學們還采訪了多位歷史老師和有經驗的班主任,并一起探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最后,同學們形成了論文作為學習成果,其中,提出了不少不乏真知灼見的改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方面的對策,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有價值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5.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研究性學習以其獨特的學習方式與過程,也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高尚的科學道德、嚴謹的科學作風、正確的科學態度和頑強的科這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同學們在社會調查訪問過程中,接觸了許多研究人員、科技人員和工作人員,深深地被他們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嚴謹求實的作風所感染。
由于歷史研究性學習選取了哪些具有濃郁人文信息的課題或項目,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選取經濟史、風俗史、文化思想史可以使學生全面認識歷史、陶冶情操,認識人類智慧力量的偉大,體驗生活的豐富和美好的,選取為正義、為真理、為人類命運、為社會進步,為國家統一,為集體而奮斗而獻身的課題,可以給學生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如通過《施瑯與臺灣》這一課題,同學們的心目中永遠記住這么一位胸懷廣闊的愛國將領,并為他的“平臺”“留臺”為實現國家統一不屈不撓的意志和精神品質所感染。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職;地理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在自主探究教學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斷提高的新時期,實施研究性教學活動成為課程教學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實施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次教學改革,更是迎合國家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要求的重要舉措。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能夠激起學生探究、質疑以及創新的欲望,從而使地理學習的興趣獲得有效提升。因而在高職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具有獨特的優勢。
一、高職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目標設計的原則
1.切實可行性原則
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倘若研究性課題中的問題描述不準確,那么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就難以實現,教學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保證。因而,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引導,確保教學目標設計的合理性和切實可行性。
2.難度適中原則
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對難度進行適當把握,難度適中的研究性教學目標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倘若教學目標設置得過于簡單,會降低學生的研究興趣,倘若設置得太難,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而難度適中的教學目標更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升教學效果。
3.全面、整體性原則
地理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全面、整體,倘若整體性欠缺,會使教學目標偏離實際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難以有效實施。
二、高職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實施的策略
1.依據教材要求,合理進行研究性課題選題
研究性教學要求在掌握和了解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依據某一課題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進行自主探究實踐,并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探究實踐當中,對探究的問題進行解決。通過此過程,不斷深化自己所學的知識,將知識活用并進行創新。針對高職地理學科教學來說,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教學實踐都有較大的難度,因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應通過合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并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做到自主探索、合理創新應用。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水平對研究性教學的目標進行合理確定,目標的制訂既要求學生能夠全面掌握所學的地理知識,又能順利地開展研究性教學活動。探究性教學的內容可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自主選擇,但教師需對自主選題的內容進行規定,如選題應具備趣味性、價值性等,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各種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
2.創設研究式教學情境,注重教學實踐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在探究中學習的活動,其具備的顯著特征是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因而在高職地理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引導,引導學生通過將所學知識進行創新來解決研究性課題中的問題。高職地理教師在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組織時,應注重教學實踐,合理創設研究式教學情境,不僅僅以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利用問題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學習興趣,通過小組的形式對確定的研究課題進行合作探究。
3.總結研究學習成果
研究性學習的最后環節是總結研究學習成果,教師在研究性學習結束后,應引導學生及時將研究學習成果進行總結,以論文或報告的形式整理研究性學習成果。如某學生的研究性課題為“某地區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該學生在自己的論文中對該土地的地質特點以及農業栽種建議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教師組織學生以該學生論文為對象進行探討,為該學生的研究內容提出合理的補充修改建議,以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研究性學習是新教育理念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其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改變對研究性教學活動的認識,將教學活動由知識傳授逐漸轉變為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該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能夠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進行引導,對研究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研究性學習作為社會發展對教育理念要求的產物,其不僅在高職地理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還應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普遍推廣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陸永權.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成功:教育,2012(22):141.
物理實驗論文標準格式
早檢測論文早檢測論文2013-10-1002:16:13
國家標準的論文格式
1987年,我國出臺了《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把論文的編寫格式分為四大部分:即前置部分、主體部分、附錄部分和結尾部分。
前置部分:
封面。封面二(學術論文不需要);題名頁;序或前言(需要時);摘要;關鍵詞;目次頁(必要時);插圖和附表清單(必要時);符號、標志、縮略語、首字母縮寫、單位、術語、名詞等;注釋表。
主體部分:引言-1
正文-2
2.1
2.2
2.2.1
2.2.2
圖1(或圖2.1)
圖2
表1(或表2.1)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表
附錄部分:(必要時)
附錄A
附錄B
B.1
B.1.1
B.2
圖B1
表B1
結尾部分:(必要時)可供參考的文獻題錄;索引;封三、封底。
畢業論文的通用格式
對于畢業論文的格式,盡管每個學校的要求不同,文理科也有差異,但我們認為畢業論文至少有兩個部分。
前置部分:封面、目錄、寫作提綱、標題、署名、摘要、關鍵詞。
主體部分:緒論
本論
一、
二、
(一)
(二)
1.
2.
(1)
(2)
結論
致謝
注釋(必要時),參考文獻
參考范文:
大學物理實驗信息化教學與物理實驗教學方法的研究
摘要:信息技術將人類從形式化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了任何時代都無可比擬的優越條件,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利用時代給予我們的優越條件,出色地完成時代賦予我們培養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圍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闡述了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的研究及應用信息技術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環境和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營造教學互動的信息化平臺,創造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教學實踐。
關鍵詞:大學物理實驗;信息化教學;多元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一、信息化教學在大學物理實驗中的作用和意義
20世紀末以數字化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預示人類在本世紀又將經歷一次重大變革。如果說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人類從依靠體力的勞動中擺脫出來,那么今天的信息革命將使人類社會從繁雜的形式化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大規模的記憶容量,億次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互聯網的交互管理能力,各種智能數據庫、CAD等應用軟件的功能,以及它們的準確性都是人腦所不能比擬的。21世紀人類對待這類腦力勞動將如同操縱機器完成體力勞動一樣簡單。也就是說在信息化時代,腦力勞動性質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站在這個角度來思考,對未來科技人才的培養應著重探索、創新和開發方面能力的培養。信息時代需要大批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同時信息技術將人類從形式化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引發了信息化教育,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了任何時代都無可比擬的優越條件,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利用時代給予我們的優越條件,出色地完成時代賦予我們培養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
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大學物理實驗反映了理工科及各個學科科學實驗的共性和普遍性的問題。在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與科學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綜合能力,以適應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對人才需求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10多年來,圍繞著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我校以教育部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創建國家名牌課程、“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理工科基地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項目為依托,全面進行了實驗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產生了教學理念先進,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條件優良的優秀教學成果。學校實驗教學硬件設備、實驗室條件也發生了大幅度、跨世紀的改觀,由過去的教學弱點轉變為教學改革中的亮點。
當前如何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進行教學改革;如何進一步鞏固和用好已取得的成果,是目前我們面臨的又一課題。尤其在實驗教學師資隊伍正在進行新老交替的今天,該課題顯得更加重要。
我們認為實驗教學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如何真正在教學實踐中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研究是鞏固十多年來的教學改革成果、進一步深入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和舉措,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
長期以來,我們的理工科教學,特別是物理實驗教學長期受到教學環境和師資水平的限制,因襲多年的傳統教學模式,客觀上引導學生向形式化、記憶型方式學習,制約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科學素質的形成;近幾年來我國面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學校擴大招生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目標都需要大量優秀的教育資源。優秀教育資源的缺乏成為嚴重困擾教學質量的難題,成為教學改革發展的瓶頸。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在大學物理實驗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此基礎上,近幾年來,我們以大學物理實驗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建設為平臺,運用信息化教育思想和技術進一步研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改革實驗中的“模仿型”教學,建設豐富的優秀的網絡教學資源,創造培養創新人才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環境,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物理實驗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1、注重實驗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
實驗教學中獲得實驗數據,是實驗課的必然結果,也是在實驗課教學中師生都十分重視的重要環節,相對而言,對實驗教學過程重視不夠。從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角度來看,實驗的教學過程非常重要。實驗課的教學過程是提高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過程,也是正確獲得實驗科學數據的重要保證。
實驗教學過程中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讀懂實驗的原理、設計思想、實驗方法及實驗儀器的結構和運行機理等基本知識,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實驗教學課堂中積極思考,主動投入,發揮他們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這也是實驗課成敗的關鍵。實驗教學與課堂教學的知識密切相關,但是它們之間往往又沒有直接一一對應的關系。在實驗教學中,往往一個實驗要用到幾個學科領域的知識點,并且更加強調實驗的方法和知識的綜合應用,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綜合應用已學過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學會新知識、新方法,這是實驗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物理實驗課教學中的難點。
我們在實驗教學中,以實驗方法為主線,應用精品課程豐富的網絡資源,將學生已學過的知識作為切入點,采用研討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讀懂物理實驗的原理,理解物理實驗設計思想、實驗方法,掌握物理實驗的實驗技能,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實驗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勇于創新的熱烈場面。
2、注重實驗的設計性、研究性、開放性
實驗的設計性、研究性、開放性是實驗的教學方法的重要表現形式,同一個實驗,同樣的教學設備會因為教學方法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傳統教學模式常常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照葫蘆畫瓢,抑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使得本來就有限的教學資源沒有發揮出最好的教學效果。注重實驗的設計性、開放性、研究性是在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的具體體現,并能充分用好已有的硬件和軟件教學資源。
開設設計性實驗時,由教師給定的實驗題目、實驗要求及可供學生選擇的實驗條件,由學生自己提出設計思想、擬定實驗方案,選擇測量儀器、確定實驗條件、實驗參數,并基本獨立完成實驗的全過程。
開設研究性實驗時,教師組織若干個基礎物理實驗涉及領域的課題,以科研方式組織教學。學生在通過查閱資料理解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及其應用的基礎上,在教師指導下確定研究課題或研究內容、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最后寫出研究性小論文等。研究性實驗可以學生個體或團隊的形式進行。
實驗的開放性,是指實驗的內容、時間和空間對學生開放。上述設計性、研究性實驗內容和題目由學生自命題或部分自命題,由教師審核命題,并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我校注重實驗的設計性、研究性、開放性。在每一學期物理實驗中都安排有設計性或研究性實驗內容。設計性、研究性、開放性實驗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創新學習的平臺。學生在設計性、研究性、開放性實驗中,積極思考,主動學習,找到了自己在實驗教學中應有的主置,并從實驗教學中獲得了成就感、滿足感。設計性、研究性、開放性實驗在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三、建設精品課程豐富的網絡資源系統
營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信息化物理實驗教學環境
1、建立精品課程豐富的網絡資源,營造教學互動的信息化平臺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國家級精品課程,應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應建立一個優質的課程資源體系和網絡共享平臺。
我們認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優質網絡資源體系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方面。精品課程的網絡資源系統必須能反映大學物理實驗課程建設的先進理念、課程的體系、內容和教學方法;提煉物理實驗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體現先進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成果;提供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平臺和師生交互的平臺。
我校大學物理實驗精品課程網絡資源系統綜合了幾十年來我校物理實驗課程的優秀教學資源;融合了10多年來實驗教學改革的新思想、新成果;反映了與實驗教學相關聯的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思想、新方法;并不斷提高實驗的開放性、教學的交互性,滿足了各層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校大學物理實驗精品課程網絡資源系統按照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的新體系提煉了實驗課的教學大綱、實驗的教案、實驗的重點、難點、儀器的原理、結構、運行機理,使用方法和常見故障分析等指導信息;圍繞學生實驗課程的知識點提供了系統的網上講座,以便學生從看起來零散的各個實驗中,系統地領悟實驗的思想、方法、技術和應用;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圍繞現代物理技術類實驗和研究型實驗提供了系統的網上現代物理技術講座。目前我校大學物理實驗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絡資源系統已包括4個學期,224學時,78個實驗的授課教案和100多個實驗的習題;由物理學史,物理實驗方法,不確定度和數據處理方法,力、熱、電、光學量的測量方法與應用,現代物理技術講座等內容組成的28講物理實驗系列講座;力、熱、電、光、近代物理實驗等各類常用儀器的儀器庫,其中包括儀器的實物照片、內部結構、運行機理及使用指導等。為便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資源庫系統具有很強的交互功能和擴充功能。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在資源庫系統中動態更新自己的教案,引導學生學會讀懂實驗,指導學生建立實驗教科書與實驗室實物儀器之間的聯系,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批學生的優秀教學實踐論文脫穎而出。目前在我校大學物理實驗精品課程網絡資源系統中精選了40篇學生的代表作。
2、建設基于web的遠程仿真實驗系統,營造多元化教學模式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及對物理理論的理解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有限的學時內,要學生完全理解實驗原理和儀器的運行機理,滿足學生自己選擇參數設計實驗,或進一步做研究性實驗內容的強烈欲望,有一定困難。學生往往在教師設定好的參數和步驟中完成實驗的內容,這個過程中學生缺乏思考,很多是盲目操作走了過場,這樣實際上把物理實驗教學變成了一種呆板式的模仿型教學。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發揮信息化教育的優勢與實際實驗的教學模式相結合,創新教學模式來解決。
由我校研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大學物理仿真實驗》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創新媒體,是國際上第一套實驗教學軟件。它利用軟件建模設計虛擬儀器,建立虛擬實驗環境,學生可在這個環境中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擬定實驗參數、操作儀器,模擬真實的實驗過程,深化理解物理知識。《大學物理仿真實驗》可用于學生預習、復習以及自學物理實驗,營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和與真實實驗相結合的二段式、三段式教學模式,并使實驗教學在空間和時間上得到延伸。在此基礎上,1999年以來建設在校園網上的虛擬實驗遠程教學系統進一步營造了多元化的物理實驗教學環境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目前虛擬實驗遠程教學系統已包括力、熱、電、光、近代物理實驗在內的56個大學物理仿真實驗,多年來在開設網上實驗選修課、網上實驗輔導課、強化師生間的交互,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水平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大學物理仿真實驗軟件是不斷發展的教學媒體,它的動態更新、動態和維護是教學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傳統的教學軟件方式是用光盤等硬拷貝模式,常常存在著升級和維護困難等問題。為此,近年來我們研究了基于web的大學物理仿真實驗系統,用戶無須手動安裝仿真實驗軟件程序,只需通過瀏覽器就可實現仿真實驗等各種類型教學軟件的自動下載、更新、運行。基于web的大學物理仿真實驗系統更方便更廣泛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不斷更新的優秀教學資源。同時也為解決由于擴大招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需要增加的教學資源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途徑。
3、建立網絡選課系統,教學交互系統,管理系統,實現全方位開放的教學模式
開放性教學模式是滿足學生個性化教學的模式。在開放實驗室,學生可利用實驗室提供的設備,在教師指導下,自己設立實驗題目、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因此它能有效地滿足學生求知、探索和創新的欲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因此我們非常注重實驗教學的開放模式。
為了對大面積學生實現在時間、空間、內容上的開放教學,我們建立了網絡選課系統、教學交互系統和教學管理系統,并在2個學期內,對2800名學生開設的開放性實驗教學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4、建設《大學物理實驗》(第二版)和立體化教材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它反映了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由我校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陸續出版的面向21世紀教材,《大學物理實驗》(一、二、三、四冊)(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融進了我校近幾年來在教學、科研中積累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教學思想和教學成果。在反映我校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新體系、新內容的基礎上,對教材中的大多數實驗增加了設計性內容或研究性內容、研究型課題;并配有基于web的大學物理仿真實驗系統、大學物理實驗資源系統等。應用信息技術建設了體系新穎、內容豐富、適應于各專業、各層次學生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立體化教材。
四、結束語
20世紀末以來以數字化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帶動了信息化教育的發展,營造了信息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嶄新的教學環境、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正在發揮著任何時代無與倫比的作用。任重而道遠,如何進一步融合傳統教育與信息化教育,培養出合格的新世紀創新人才是我們必須不斷面對的課題,我們將為此堅持不懈地努力。
[責任編輯:文和平]
作者:霍劍青 王曉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