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
時間:2023-09-18 17:06: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貝聿銘有言“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規劃”。因為景觀規劃處于一個交叉領域,它與地區旅游發展的各個部分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接,每一個部分都不能忽視,通過景觀規劃,可以將各部分合理、有機、系統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生態性的整體,只有合理科學的規劃設計,才能讓地區旅游發展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景觀規劃的特點
景觀規劃的本質就是要達到“天人合一”,它要求把環境設計與人的精神相結合,規劃出更加符合本地區地方人文特色的旅游景點。景觀設計并不是簡單的視覺設計,它的設計涵蓋面非常廣,大到整個城市甚至跨城市規劃,小到一個垃圾桶的設計,這都是景觀設計需要注意的部分。它要求在滿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的同時,達到物與人、物與景、人與景的和諧統一,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目的,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時,滿足人及自然的需要,是一門以空間技術為核心的工程技術。
旅游規劃是以城市本身的自然、人文、地方特色為依托,以旅游者的需求為導向,對本區域旅游資源進行全方位的統籌和設計。
二、景觀規劃的原則
(一)綜合效益原則
整體布局的效果好,才能實現經濟效益、自然環境保護的雙重統一,所以,整體布局規劃前,要考慮好景觀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產生的生態效益,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避免對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盡管有些不良的影響可以彌補,但有些無法逆轉的惡性規劃所產生的后果是無法彌補的。這就要求規劃者在做整體布局規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生態的平衡,要結合自然,合理地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規劃體現出自然本來的生態美、城市人文景觀的和諧美和融洽美。
(二)整體優化原則
如果要達到理想中的綜合效益,就一定得遵循整體優化原則,就是把整個規劃區域作為一個系統。每個區域所能承載的游客數量都是不同的,都會有自己的承載限度,所以對于景觀的規劃設計,一定要嚴格地控制旅游區的游客數量和游客設施,要設計合理的游客容納量,合理錯開游客高峰期,從整體的高度上注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三、景觀規劃的作用
對旅游區進行合理的景觀規劃設計有諸多的作用,從大的方面來講,可以推動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發展。現在很多城市都在發展旅游項目,合理的景觀規劃,可以推動我國城市綠化建設的發展。此外,對于當地居民生活環境、旅游環境等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一)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合理的景觀設計會提高城市的植被覆蓋率,通過綠化植物的種植,可以凈化城市的空氣、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如果規劃者能夠把城市的文化內涵融入到旅游的景觀規劃中,將會對宣傳城市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并成為城市的形象標志。
(二)有利于景區品質的提升
景觀設計在對旅游地的植被、地形、原生建筑物等各項要素進行分析后,能夠總結出有別于其他景區的獨特魅力,在此基礎上,將這種魅力大力提升,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地方特色,提高游客辨識度,,激發游客興趣,從而提升景區的品質,為景區的發展樹立良好的口碑,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在提升景區景物質量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居民的幸福度以及生活滿意指數,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總體環保意識,督促人民保護好旅游景區的景觀設置
(三)有利于生B系統的完善
合理的景區規劃設計可以充分地考慮到景區的生態系統,有利于完善生態系統,優化城市的綠化道路建設,通過多種方式建設一套可連續性、可循環的生態系統,提高旅游景區自身生態循環的功能,有利于旅游景區的后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
(四)有利于環保意識的樹立
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恢復,在進行旅游區的規劃設計的時候,需要將景觀規劃納入到旅游規劃的體系中,可以促進旅游區資源的循環發展,減少旅游開發對環境的破壞,促進旅游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實踐案例
位于四川攀枝花市東區銀江鎮的阿蜀達花舞人間景區,是一個集陽光休閑、生態觀光、山地游憩于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阿蜀達地區有著600多年的歷史,背靠蒼翠官山,擁抱天壽湖,環境十分優美秀麗。阿蜀達在景觀規劃中花費了很多心思,一方面,設計師在規劃的時候考慮到周圍環境的特色,種植了大片樹木,構成一片森林氧吧,在不同的區域種植了不同的鮮花、水果,使得阿蜀達花舞人間風景區幾乎月月有鮮花,季季有鮮果,構成一大旅游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另一方面,阿蜀達地區多彝族,彝族的文化保存良好,設計師把這種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景觀設計中,開辟了很多彝家壁畫,吸引了很多熱衷于此的游客。總體來說,阿蜀達花舞人間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在旅游設計中確實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
五、結語
【關鍵詞】:旅游景區;景觀設計;現狀;創意設計
1.旅游景區景觀的現狀問題
1.1 認識不足,主題內容的空泛
旅游景觀設計中最重要的是主題的確立。主題代表著整個旅游景觀設計。主題確定后,其后的各個環節便因而產生相應的意義。甚至經營過程中的主題推廣等,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但是近幾年來,在景觀設計中,大部分的作品脫離了作品的主題立意,出現了內容雷同,沒有把內容和主題聯系在一起,如“歡樂谷”和“方特歡樂世界”兩者均屬于主題樂園,但是在內容上兩者并無太大的差別,游客去那里玩是為了獲得歡樂,對游客來說這是它的價值所在,但是游客不光追求感官上的體驗,心靈的體驗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主題公園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要有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靈魂,才能牢牢抓住游客的心因此主題是設計作品的生命,內容是靈魂,是設計作品的核心競爭力。
1.2 盲目跟風,文化內涵的缺失
經濟的增長,景區的設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利益的熏陶還是設計水平的參差不齊,一方面大規模的拆遷和改建工作使得景觀設計具有強烈的盲目商業追求的特質。傳統的街道空間被肢解、大量的自然生態被城市CBD所覆蓋、承載著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環境構筑物正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出現了一批復古、崇洋的設計追求者,大量的亭、臺、樓、榭及仿歐、仿日式景觀構筑物無端頻現。如寧夏銀川的山寨“天安門”,到山西臨汾的山寨“天壇”,再到江蘇阜寧的“山寨中國館、歌劇院”。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學習和借鑒是必由之路,但盲目地模仿和復制無疑就變成了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和褻瀆。
1.3 定位不準,地域材料缺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建筑打破了旅游景區傳統的面貌,鋼筋混凝土取代草屋瓦房,高樓大廈占據人們的記憶。作為一種構成要素,地域性材料在勾聯景觀的功能、結構和形式之外,更應該深入發展。對地域性材料的研究,應該將其作為景區結構的一部分,一個重點要素。
地域性材料的運用可以增添地域景觀的獨特性。除了景觀建筑,園林小品等都可以運用地域性材料。傳統認為,木材、磚石、玻璃等都是地域性材料,但這些材料的使用很普遍,并不能代表地域特色。優秀的景觀規劃和設計,一般需要考慮地理、技術、人文等諸多因素,構成景觀的材料的選擇與這些因素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地域性景觀的設計過程當中,巧妙地使用地方材料可以很好地突出地域特色與重點。
1.4創新不足,創意賦型雷同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生活水平大有改善,因此,景觀創意設計領域得到高度的重視,旅游業發展之迅速,這就導致不同大量景觀作品造型出現雷同的現象,無論是景觀小品、雕塑、建筑、及其他類別景觀設計都有所涵蓋。當今旅游景區內雕塑形式的雷同,沒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指向,我們看到的是面目雷同、含義不清的抽象派雕塑,要么以騰飛、開發、向上為題材,進行不銹鋼雕塑的制作,要么沿襲西方的雕塑,甚至是照搬“凱旋門”和“維納斯”等知名建筑,除此之外還有常見的“托球式雕塑”、“景區牌樓”等,如北京南海子公園牌樓和河北滄州公園牌樓,造型上卻極為相似。因此在設計景觀作品時,應力求保證景觀的唯一性,景觀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解決景觀創意設計的唯一性問題,有利于塑造地域景觀新標識,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區的影響力。
2.旅游景區地域性景觀創意設計
2.1 創意是地域性景觀發展核心
創意是在一個低價社會中獲得高價利潤的捷徑,是一種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旅游市場中使自己的產品超凡脫俗的重要方式,是創造價值的重要源泉。好的創意是讓旅游資源變成旅游產品的重要紐帶,也是避免旅游產品雷同化的重要途徑。目前,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想要獲得好的發展,創意在旅游景觀設計中顯得愈加重要。創意能使一個景觀作品具有核心競爭力,在同類做品中立于不敗之地。目前,創意的缺失己成為制約旅游發展的重要方面。一具有獨特創意的景觀作品可以撬動旅游整個市場。提煉概念性的旅游主題,推廣旅游形象設計,乃至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吸引物策劃,都離不開創意的發揮。旅游規劃主題提煉在整個旅游規劃創意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同時也是旅游創意思維的成果體現。創意在旅游景觀主題定位與提煉過程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2創意景觀具有比較優勢
在旅游景區進行景觀創意設計可以很好的避免景區項目的差異性,一般來說,在短時間內能引起大眾廣泛關注的景觀是具有新穎獨特性的,他能將潛在的地域資源轉換成經濟收入,而且可以增加當地旅游景區的附加值,所以,創意的形成是旅游景區景觀構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設計的靈魂所在。因此,創意是旅游景區景觀主題定位的立足點。創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旅游地的競爭優勢,因而也是影響旅游規劃開發成敗的關鍵。
2.3提高旅游景區的認知度
對于旅游地而言,景觀創意設計是特色、差異的體現,也符合游客認知中選擇性注意原理。如果景觀不具有獨特性,不能提高游客對景區的認知度,旅游景觀規劃必然是失敗之作,旅游地也無法逃脫被淘汰的結局。運用地域性進行景觀創意設計是旅游景區規劃的一個重要環節,旅游景區景觀創意設計基于自身條件的優勢,是符合旅游市場需求的,具備其競爭對手無法提供的價值,可以激發游客的旅游動機,并為游客帶來獨特體驗和切身利益,從而提高景區的認知度。
2.4 增加游客的歸屬感
當今人們溫飽問題解決后,便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會要求心理上的一種舒適感和美感,對于旅游景區地域性景觀創意設計來說,一般情況下游客會帶著傳統的審美觀評價新的景觀事物,更多的期盼景區景觀能夠符合當地傳統文化,形式和布局都與傳統一致,用傳統來套用現在,結果可能會造成生搬硬套守舊的形式,失去原本有的功能。它們更多的希望保留傳統,古為今用。因此,要在當地地域文化認知的基礎上,把文化轉換成設計符號,進行景觀創意設計,這樣以來不僅對當地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而且通過一定的手法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改變,從而增加了游客的歸屬感和新鮮感。
結語
在當今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提出地域性旅游景觀創意設計十分必要。然而,在景區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地域性特征一直伴隨景區發展始終且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探索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的關鍵因素。因此,只有植根于地域特色之上來進行旅游景觀設計才能使得旅游景觀具有獨特而持久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關鍵詞】景區規劃;旅游景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規劃
規劃指的是對未來事務的合理組織與安排。作為景區規劃而言,最早,在旅游活動產生之初是并無規劃可言。但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旅游產業發展也十分的迅速。我國的旅游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旅游需要規劃管理的發展模式漸漸被人們所熟知和接受,旅游景區規劃編制工作也在理論和實踐上得到了深入的發展。景區規劃的對象從簡單的要素規劃向整體規劃方向發展,規劃方法也從單一的美學形體規劃向旅游資源導向、市場導向以及產品導向相結合,形體外觀規劃、經濟理論、環境規劃保護等方法綜合參與。通過對資源和市場進行調查整合,同時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效益。因此,將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指導思想的景區規劃已經成為現代景區規劃中備受青睞的規劃方法。其對保護生態環境、旅游資源、人文歷史資源等的可持續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一、景區規劃概述
要想做好景區規劃,最主要的是先確定好旅游規模以及環境容積,這兩點的確定非常重要。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人文歷史資源豐富的國家,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已經將景區規劃和保護放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保護方案也已提上日程。因此,如何科學的確定景區的旅游規模,為景區規劃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成為景區規劃首要考慮的問題。如何保證景區內的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容積的確定也十分關鍵。在我國,景區規劃缺乏對環境容積本質含義的理解和考察,定義片面狹隘,計算方法傳統陳舊,缺乏科學依據,且不能很好的適應景區規劃建設的快速發展。因此,如何借鑒國外景區規劃的相關研究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并運用到景區規劃理論中去,已經成為當今景區規劃設計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之,對如何做好現代景區規劃,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景區規劃應以什么為主?是環境保護,還是人文旅游?看似簡單的問題,其中包含的內容卻相當復雜,這不僅需要景區規劃設計師具有豐富的經驗,還需要經過多方考慮、考察和計算,才能使景區的規劃立意新穎充滿詩情畫意、選址恰當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峰回路轉、借景生輝動靜結合、尺度親切比例諧調、色澤明快質感各異等。同時遵循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境制宜的原則,結合當地的環境和地形特點、民族風情等等,將景區內的風景優點最大的發掘出來,羅列出來,增加亮點,有了這些,景區的規劃有了一個大體的輪廓。
二、做好現代景區規劃的幾點要素
1、旅游資源是景區規劃的基礎
隨著被譽為是“陽光工程”的生態旅游已經成為發展旅游事業中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型產業。隨著人們價值取向、消費意識等呈現多元化趨勢、個性化消費越來越受到親睞的情況下,旅游資源也出現了多元化的開發,涉及海、陸、空等多方面。只有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才能更好的促進地方經濟,拉動原居民的積極性。并且,旅游資源作為旅游產業的核心,選擇有意義、有價值的自然區域、有特殊生物群落的、生態環境或者是人文歷史價值的區域開展旅游。
2、各種產業之間的開發相互整合
產業間的整合,不僅指的是旅游業與交通、通訊、商業等服務行業之間的規劃整合,也指的是旅游產業與地方傳統產業的整合。景區的旅游可以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良好也能帶動招商引資。但是在景區的規劃中,對于通過旅游拉動當地經濟、提高居民的社會經濟水平的具體措施較少,缺少景區旅游與當地經濟融合的組織規劃。進行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必須充分體現產業間的整合,同時滿足游客、供給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等戰略目標。
3、區域間的合作
發展景區旅游首先要加強景區旅游區域的合作,是以旅游特色而不是行政區域進行劃分、規劃、開發。避免出現同一旅游特色,周圍區域都在進行開發和規劃,這不僅對規劃效果以及景區的發展夠有影響,還破壞了資源的完整性以及整體的生態環境,得不償失。因此,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各區域之間相互協調、優勢互補、共同謀發展才是真理。
4、保護與開發并存,尋求平衡點
景區規劃要有利于景區保護,這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保護過多,影響旅游業的正常運轉,不利于提高周圍經濟產業的發展;規劃開發過多,生態環境的容易失衡,為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這就需要在保護和規劃開發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在保護生態資源的同時,進行合理的開發,在景區的發展過程中,注重環境的保護。景區規劃不僅要注重旅游者的需求,還要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未來保護給予充分的重視。正確的分析景區內各子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并對其積極的進行規劃,制定長遠的發展計劃,同時還要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促進地方文化經濟水平的提升。
5、游客的數量和來源
游客是景區規劃的價值體現,沒有游客觀賞,也就不需要進行規劃。因此開拓各類客源市場、擴大旅游產品開發的產業鏈條,繼而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數量,進一步實現景區規劃的價值。
6、社會效益
景區規劃其本質目的就是為了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主要還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景區規劃最直接的受益者還是經營者。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旅游景區規劃已經從城市發展到鄉村、從大都市推廣到小鄉鎮,越來越多的地區把旅游業作為拉動地區經濟增長、增加居民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尤其是對于那些具有相對優勢資源但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來說,經濟目標仍然是其制定旅游規劃、發展旅游業的首要目標。
三、現代景區規劃應該注意的問題
1、對規劃地區進行調查和評估
景區規劃必須進行資源調查和評價等前期工作,沒有前期的調查、評價,根本就談不上規劃。旅游業作為一個地域性很強的產業,其發展的好壞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資源、氣候、交通等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地域社會發展水平。景區規劃需要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支持,這就需要景觀規劃師在進行規劃設計前,對地方經濟結構、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并對地方旅游業、區域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等進行研究。同時,在規劃的區域范圍、促銷市場等方面,尊重資源的完整性,深化區域合作,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旅游資源。
2、景區資源保護途徑
景區規劃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是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然而市場經濟體制并不與景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相兼容,保護和開發一直是相互矛盾的,稍有不慎,開發有可能成為破壞的真兇。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對景區規劃的保護與開發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制定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等用來規范景區的規劃。任何景區的任何規劃行為,都必須統一規劃、統一開發,開發和保護必須并存,開發中要有保護。這樣既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它所有共同的文化、歷史和自然遺產,同時也能促進經濟發展。故只有采取科學的經營管理對生態環境實施保護和開發。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景區規劃在各地興起,景觀規劃熱潮中存在著諸如規劃缺乏特色、規劃方案的實施受到地方條件的制約、經濟可行性或者是環境可行性差等問題。要想做好景區規劃必須系統地綜合地方的各種要素,既要保證旅游資源永續,又要通過景區規劃的實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才能更好的提高居民的生態文化意識和經濟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羅明義.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旅游景區規劃與開發建設[J].學術探索.2008(01)
[2]肖云.風景名勝區景區規劃概念及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07 (03)
[3]曾亞玲,程亞娟.旅游景區規劃與開發的必備條件[J].長春大學學報.2009(05)
關鍵詞: 旅游規劃 景觀規劃設計 時空形態格局
“旅游規劃”近年在中國驟然興起,作為這一學科領域的核心,中國旅游治理學科和風景園林學科因此而發生著轉變。其動因來自4個方面:國際旅游與景觀規劃學術研究,工程實踐的示范,中國國務院學位辦對于原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目錄的取消,以及環境藝術等新興學科專業與實踐領域的興起。這些變化一方面促使中國旅游規劃領域正在經歷著初期成長的煩惱,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國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形成。為此,確有必要認清形勢,理順思路,把握“現代旅游規劃”在中國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出現的前兆,明確該學科領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應的實施對策。
基于20年來風景景觀規劃設計和近年旅游規劃的研究實踐,筆者以為,旅游規劃其狹義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發展規劃、旅游項目設置、客源市場在內的旅游策劃,這是旅游界的強項、核心。其規劃的形式特點是以文字、數字、圖表為主的描述、分析、論證、設想。然而,過去的實踐結果和未來的社會需求告訴我們,僅有這種旅游策劃是不夠的,尤其要把設想計劃落實在有形的空間形體和有階段的時間范圍上,這就需要有更為具體的時空規劃以及對應于單體項目的設計,需要以景觀規劃設計界的規劃設計圖紙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規劃中,大家都無法回避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旅游景觀環境創造這兩大問題;同時,除了經濟產業的問題,游憩心理行為和旅游地時空形態格局正在成為旅游規劃理論研究的重點。
因而,新一代的中國旅游規劃,實踐深度要從宏觀的策劃這一元走向宏觀策劃、時空規劃、單體設計的三元,實踐內容要從以客源市場為主的一元擴展為客源市場、生態環保、美景創造的三元,理論研究要從產業經濟為主的一元擴展為產業經濟、游客心理行為、時空形態格局的三元。這三個層面的三元及其分別從一元向三元的擴展,就是筆者所提出的旅游規劃三元論的核心實質。
1.現代旅游規劃的三元
如同傳統的旅游規劃,現代旅游規劃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為旅游者創造時間與空間的差異、文化與歷史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滿足。筆者認為,現代旅游規劃自始至終都應以此為核心和最終目標。
以此為出發點,從中國旅游規劃的實踐需求看,筆者認為,其中均蘊含著三個層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于旅游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即關于人們行為活動以及與之相應的經營運作的規劃需求;(2) 景觀時空層面,基于景觀空間布局的規劃,包括區域、總體、景區、景點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布局、設計,即關于景觀時空布局的規劃需求;(3) 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人文與自然資源在內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保護,即生態環境大地景觀的規劃需求。這些構成了旅游規劃需求的三元。與需求對應,現代旅游規劃的內容同樣包含三元:(1) 以“旅游”為核心的群體行為心理規劃和項目經營;(2) 以“景觀”規劃為核心的美麗的旅游景觀環境形象創造;(3) 以“生態”為核心的旅游環境生態保護。簡而言之,旅游、景觀、生態,這就是筆者所提出的現代旅游規劃的三元素(劉濱誼,2001)。
筆者認為:對于中國,全面的旅游規劃應包括“旅游”、“景觀”、“生態”這三元的規劃,并以這三元作為基本側重。“旅游”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資源(分為自然天成的和人為創造的兩類)、游客行為心理與項目經營運作,這相互交織的三者進行揣摩、分析、設定、猜測,統稱策劃;“景觀”的規劃,又稱風景園林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這三者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設施設計,統稱規劃;“生態”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區、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環境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影響進行識別、分析、保護規劃。一個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也好、一個旅游地的項目策劃也好、一個旅游地修建性具體規劃也好,雖然規模、層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規劃中都必須將這三方面作為基本內容予以考慮,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縱覽全球旅游規劃的實例,任何一個具有時代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無不飽含著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所不同的也只是視具體規劃設計情況,三元素所占的比例側重不同而已。
筆者提出現代旅游規劃三元論,首先,源于旅游與景觀規劃實踐的切身體會和理論思考(劉濱誼,1999a),其次,源于人類聚居環境學的系列理論研究(劉濱誼,1999b),再次,分析旅游規劃本身,筆者發現旅游規劃在層面、重點、階段、支撐專業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①旅游規劃的三個層面:區域―景區―景點;
②旅游規劃的三個重點:資源(區域上)―布局(總體上)―選擇(景點與項目策劃);
③旅游規劃的三個階段:發展規劃(階段1)―總體規劃(階段2)―具體規劃(階段3);
④旅游規劃的全過程:“策劃”―“規劃設計”―“治理”;
⑤支撐學科領域:旅游游憩學、景觀園林(包括建筑、規劃、園林)、環境藝術。
根據旅游規劃三元論,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旅游規劃傾向和流派中,我們可以辨別出三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流派:(1) 以旅游策劃為核心,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游憩流派;(2) 以景觀規劃和環境藝術設計為核心,重在空間規劃布局與景點設計的景觀流派;(3) 以旅游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利用為核心,重在自然生態的生態流派。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發展方向。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旅游規劃,提出旅游三元論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決旅游規劃的定向問題,尋求符合中國國情的旅游規劃發展方向。
2.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新觀念
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新觀念,其形成與現代旅游治理和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觀念的轉變有關。與全世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同步,向國際同類先進學科專業看齊,在今后5~10年期間,中國旅游規劃設計作為一門學科專業,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知識體系、實踐取向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結構性的體系,目前,作為這種體系的雛形――現代旅游規劃的觀念正在形成。
中國的旅游規劃,盡管在過去20年中,依附于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風景園林規劃等相鄰學科專業的研究與實踐已得到一定的發展,然而,就現代與國際接軌的旅游規劃意義而言,這一學科領域目前尚處于形成初期,姑且稱之為“生成期”,正在經歷著最為要害的結構確立、反饋調整、轉變重組。學術方面,一是受到中國旅游界、風景園林界、建筑規劃界的影響,二是受到國際旅游學科專業的推動;社會實踐方面,一方面,迅速發展的旅游市場需求為該學科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魚目混珠、外行多于內行的狀況,導致該專業實踐成果缺乏原創、“克隆”國內外旅游景觀實例成風,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首先需要在學科專業上形成正確的觀念,這是解決生成期該學科專業“定性”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這種觀念的形成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原旅游治理學科關注重點的轉移和范圍的擴展:從后期治理運營轉移到先期開發建設,從單一傳統專業擴展為綜合交叉的現代專業;二是指隨之而來的學科核心內容的轉變:從以項目策劃為核心的旅游規劃轉移到以包括項目策劃等多種元素構成的以旅游規劃三元素為核心的綜合旅游規劃。對于中國旅游界,這種新觀念已經具備客觀條件基礎,這就是近年迅速擴展的旅游規劃市場需求及其工程實踐。與過去20年的實踐相比,旅游規劃項目種類、規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擴展。例如,在許多城市發展規劃中,旅游發展規劃已從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中分離出來而作為一項相對獨立的規劃;又如近年興起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濱水區規劃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交通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等,這些項目都在不同規模層面上與旅游規劃相互交織。此外,隨著國外高水平旅游規劃實踐的介入和國內旅游規劃院所日趨國際化的旅游規劃的操作方式,學科領域新觀念的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實踐操作已開始深入人心而勢在必行。
這一新觀念形成的主觀條件是國內一批專家學者數十年堅持不懈的追求、倡導、宣傳、開拓。誠然,時至今日,在專業內容側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張各異,稱呼有別。對此,筆者呼吁,需要就以下3方面學科領域基本原則達成共識:①學科領域核心:廣義的旅游―景觀―生態;②學科領域根基:旅游學、景觀規劃、景觀生態學;③與近鄰專業的關系:該專業是與景觀規劃設計、環境藝術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無法替代。學科領域新觀念的確立,這是解決中國旅游規劃定性問題的要害。
3. 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支撐專業
當今中國旅游規劃學科正在迅速擴展。傳統旅游規劃界由旅游經營為導向的規劃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學、景觀園林(包括建筑、規劃、園林)、環境藝術三大類專業共創旅游規劃設計天下的“三國格局”。就發展趨勢而論,這三大專業正在構成現代旅游規劃設計交叉學科的支撐專業。對于旅游規劃設計學科,其核心就是這三元的綜合。一元是藝術,即以景觀環境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在這方面,環境藝術專業最為擅長;一元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植物的綜合運用、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建筑、規劃、園林專業的強項。此外,園林綠化也好,環境藝術也好,所營造的景觀園林環境終究是為人類所使用的。這就涉及研究人的心理行為,什么樣的環境為人們所喜愛,什么環境下會引發什么樣的行為活動,進一步通過組織人的活動、安排娛樂休閑時間,以及由此引發的經營投資回報效益等問題,這樣又引出一個大的分支,國際上叫游憩娛樂學。在中國名義上沒有這個專業,但在實際上正在從旅游治理、風景園林學科中派生。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從與這三元相對應的教育來看,目前全國設有環境藝術專業的大專院校有100所左右,設有園林專業的大專院校有50所左右,設有旅游治理類專業的大專院校有80多所。盡管迄今中國還沒有“旅游規劃”這一學科專業名稱,這些院校專業背景也不盡相同,專業名稱各異,或是一級學科,或是專業,或是某一專業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備了培養從事旅游規劃專業人才的能力。從與這三元素相對應的規劃設計院所來看,國內已存在風景園林類、環境藝術類、旅游規劃類三類規劃設計院所,其工程實踐的都與旅游規劃有關。
從學科領域基本組成而論,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包含這三大方面。從專業操作過程看,環境藝術以“設計”為全過程,風景園林以先期“規劃”、后期“設計”為全過程,游憩娛樂以項目選取、游人活動組織治理的先期“策劃”和旅游景區運營的后期“治理”為全過程。“策劃”――“規劃設計”――“治理”這三個過程的結合構成了現代旅游規劃的全過程。
從學科發展演化來看,環藝、游憩娛樂都是近現代、工業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觀園林專業則較為傳統。
學科的綜合交叉、學科支撐專業的增加、實踐過程的完善、實踐領域的擴展,這是當代任何具有競爭生存力的現代學科的必備條件。對于現代中國旅游規劃學科,面對未來學科之間的競爭,這種學科交叉與專業綜合無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國內3個專業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門之間缺乏交流、各自為主的局面已經造成了學科發展上的混亂。應當改目前這種群雄逐鹿的“三國格局”為現代旅游規劃學科的“三位一體”。對此,對于這一學科專業的整合“定位”,基于數十年的積累和未來將要發揮的作用,中國旅游界和國家旅游局理應擔起重任。
4. 旅游規劃專業教育的結構
要使中國旅游規劃學科領域具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其專業教育需要有三個層次:①面向學科發展,為長遠學科建設培養高層次博士、碩士人才;②面向社會需要,為國家旅游治理和旅游規劃設計建設部門培養大學本科、碩士人才;③面向中國數量與質量日益高漲的旅游開發市場需求,為各類規劃設計院所、園林工程公司培養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三個層次已運轉若干年,為中國旅游規劃業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專業人才,第二層次也已開始運轉,隨著近5年專業教育的發展,第一層次正在走上正軌。專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完善,將為旅游規劃學科領域未來的加速發展鋪平道路。
三個層次教育中,大學本科專業教育當為基礎。但是,目前這個基礎還相當薄弱。原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科)本科專業取消,原來獨立的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碩士點降級為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點中的一個方向,在轟轟烈烈、日漸上升的旅游規劃事業表象的背后,教授講師們已感受到了由于這兩方面所造成的學科專業危機:旅游規劃專業人才奇缺,高層次人才培養斷源,外行大量涌入,學科專業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需要一個專業教育上的“革新”、“強化”:一方面,爭取恢復原風景園林工科本科和碩士點專業目錄,另一方面,強化“旅游規劃設計”本科、碩士、博士這一專業方向的獨立專業教育,采取多層次、多途徑、多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其次是專業知識結構的調整。當前中國社會的旅游規劃業需求孕育著新型的專業人才知識結構。除了城市規劃中的風景園林規劃(工科)、環境藝術(文科)、旅游治理中的規劃(理科)專業的興起,一批近鄰、邊緣學科專業的實質性介入也大大擴展了旅游規劃專業的知識范圍:建筑學科、地理學科、計算機與信息學科等。旅游規劃專業教育課程設置面臨著擴展轉變的需求。對于這種轉變,筆者主張:一方面,要開設旅游治理的專業課程;同時,更要引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環境藝術的專業課程。這是以課程設置為實質的專業知識結構調整。對于一名立志成為現代旅游規劃師的學生而言,假如要把三大專業及其近鄰邊緣學科知識都濃縮于一身,在四五年內,他應當如何把握如此廣泛的知識呢?
筆者認為,可以把知識獲取的渠道方式分解為三種:一是通過看書、聽講座、思考學到的,比如治理學、游憩行為理論等;二是必須動手實踐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觀規劃設計;三是并非靠學校書本,而是通過社會實踐、靠閱歷、經歷去逐步積累起來的。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也就大不一樣。與一般旅游治理專業的教學相比,旅游規劃方向的學生培養所要求的這三個方面的比重需要一個大的調整,根據教學研究與實踐,對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規劃專業方向的教學,筆者認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為好。
總之,培養什么樣的旅游規劃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
才,這些都直接關系著中國旅游規劃學科專業的發展壯大,關系著學科專業的“定型”。
5. 結論
實現中國旅游規劃學科專業方向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中國旅游界首先需要相應的人為轉變:(1) 觀念的三個轉變:a. 從以六要素為核心的傳統旅游觀轉向以旅游―景觀―生態三位一體的現代旅游觀,確立現代旅游規劃在旅游治理中的先導作用和地位;b. 從傳統的“旅游”觀念轉變為現代的“游憩”觀念;c. 廣義理解“旅游治理(Tourism Management)”中的“治理(Management)”;(2)學科專業教育的轉變:加強以旅游規劃為專業核心的中國“旅游規劃專業”教育;(3)體制轉變:實施中國旅游規劃師注冊制度,確立該專業方向及從業人員專業實踐的責任與權力。
參考文獻:
[1]馬勇,李璽,李娟文著.旅游規劃和開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關鍵詞 鄉村旅游;旅游景觀;發展現狀;優化策略;江蘇南京
中圖分類號 F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中的“資源環境約束”“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以及“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特征預示著我國城鄉發展也迎來轉型變革的新契機[1-2]。鄉村景觀是指鄉村地域范圍內不同土地單元鑲嵌而成的嵌塊體。它受制于自然環境條件、人類經營活動和經營策略[3]。隨著生態旅游、鄉村休閑游的興起,人們對鄉村旅游體驗需求迫切增強,從而催生了鄉村旅游景觀研究的新發展。
1 鄉村旅游景觀研究動態
1.1 國外研究綜述
捷克、德國等是開展鄉村景觀研究較早的國家。在北美洲,以Forman為代表的一些生態學家近年來提出了一種基于生態空間理論的景觀規劃原則和景觀空間設計模式,特別強調了鄉村景觀中生態價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觀學家 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區域規劃、開發和對人工生態系統進行優化設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景觀規劃理論和方法體系(LANDEP)。近年來,鄉村旅游景觀更多地和休閑農業、體驗類農事項目結合,從而成為了系統化的項目綜合體。
1.2 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有關于鄉村景觀規劃的研究。鄭遼吉認為鄉村旅游景觀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主題,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特有的人文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休閑、購物、度假,并參與新型農業技術實踐的一種旅游生態系統。陳威認為目前中國正處于由傳統鄉村景觀向現代鄉村景觀的轉變過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過合理的規劃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較于傳統的景觀設計,鄉村旅游景觀更加側重于從旅游資源、旅游生態環境、旅游項目和產品、旅游體驗等多角度關注鄉村景觀可持續性發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以農村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為基礎,以農家旅游設施為條件,以滿足城鎮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需求為目的,以農村田園景觀和民風民俗文化景觀為內容的一種新型旅游系統[3]。因此,其發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
2 南京市鄉村旅游景觀現狀
2.1 發展優勢
2.1.1 鄉村基礎設施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質升級,近年來南京主要鄉村所在地開展了干線公路與景區之間的連接線建設工程,并且大部分鄉村旅游點已經將統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標識覆蓋全區縣主要公路道口。
2.1.2 鄉村旅游景觀品牌逐步建立。以農業體驗、原鄉美食為主要內容的鄉村休閑游產品經過多年的打造,已成為南京鄉村游的重要產品和亮麗名片,“傅家邊草莓”“橫溪西瓜”等鄉村游產品在南京周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舉辦“梅花節”“草莓節”等旅游節慶活動,鄉村景觀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 旅游景觀體驗類型多樣。南京鄉村旅游逐漸擺脫單一的農業發展形式,目前鄉村區域正全力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集聚區,這個集聚區集現代農業產業園、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精品園和現代服務業為一體。同時,結合旅游景區的發展,融入民俗文化、節慶活動、高科技元素等元素,豐富鄉村旅游內容和旅游業態。
2.2 存在的問題
2.2.1 旅游景觀體驗形式單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南京的鄉村旅游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原有的景區或者農產品種植點,景區周邊效益良好,離景區稍遠則差些,且主要以餐飲或住宿接待型為主,對本地傳統的農業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觀體驗主要停留在傳統項目(觀光、采摘、垂釣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產品結構不豐富。
2.2.2 鄉村旅游點分散,整合度較低。總體來說,南京鄉村旅游地景觀斑塊分布較分散,區域特色和主題不突出,集聚效應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鄉村旅游聚居區、白馬鄉村旅游聚居區等,其他旅游集聚效應有待進一步提升。
2.2.3 缺乏開發資金投入,整體發展乏力。缺乏鄉村旅游資金投入,大大制約了南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觀的開發利用。加之當地農民作為鄉村旅游景觀開發的主體并沒有太多資金投入,導致鄉村旅游景觀整體發展呈現出乏力狀態。
2.2.4 景觀品牌形象模糊。南京鄉村旅游景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形象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應[1],導致客源市場缺乏穩定性。
2.2.5 部分村落基礎設施建設欠缺,旅游配套設施不足。南京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處在較低的發展階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資金投入等,使得部分鄉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設施較簡陋,住宿餐飲接待設施條件差,水電供應不穩定,旅游接待設施稍落后[1-4]。
3 南京市鄉村旅游景觀發展策略
發展鄉村旅游能夠充分發揮鄉村景觀資源的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培育和拓寬農村產業鏈,發展農村生態循環經濟,為建設新農村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5]。
3.1 景觀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相結合
以休閑農業景觀建設為抓手,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共贏。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觀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以農促旅、以旅富農、農旅互動,鄉村景觀設計及建設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和水平,促進南京現代農業生產、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實現,創造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村落周邊農業旅游景區景點,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資金流向鄉村的轉移,促進農村整體景觀面貌改變。鼓勵和扶持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旅游景觀建設,增加就業,促進農民自身素質和創業能力不斷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觀打造與城鄉一體化結合起來。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資金和市場;另一方面通過旅游景觀建設,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親近山水、寄情田園、放松心態的場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環境,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3.2 精心運作南京鄉村旅游景觀特色品牌
著力塑造品牌,一是通過各種方式展示和傳遞鄉村景觀品牌的相關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劃構思新穎、深含韻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對品牌的保護和延伸,形成互相促進、相互支撐的品牌體系,大力推廣品牌;四是創新營銷手段,大力發展形象營銷、口號營銷、網絡營銷、聯合營銷、名人營銷、情感營銷等,提高景觀價值營銷的效果。
3.3 “政府+企業+社區”聯動,引導鄉村社區參與景觀建設
開發鄉村旅游景觀應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區參與的發展機制,政府、企業和鄉村社區分工清晰,各司其職,定位準確,合作共贏。首先應強化決策層的社區參與意識。加強對鄉村重點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培訓宣傳,提高他們對社區參與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重視,并使其意識到社區居民的參與性對于當地景觀綜合品質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態環境維持的重大價值;其次發揮當地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完備的參與機制。在社區參與旅游景觀建設的運行機制中,社區是核心,一切機制的構建都圍繞社區的利益展開。因此,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發展過程中,應強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區縣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區參與機制;最后應提高社區居民的景觀建設參與能力。政府可委托規劃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或地方旅游規劃院校等對社區成員進行鄉村旅游景觀建設運營方面的專業培訓,使具有社區參與愿望的居民能掌握鄉村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實用技術[1],加強其參與鄉村景觀管理的有效性。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升社區居民參與本地區旅游景觀開發的積極性,從而促進鄉村休閑農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6]。
4 結語
農業是鄉村區別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發展鄉村旅游不能脫離農業生產,但又不能僅限于生產,還要為休閑觀光提供優質的景觀[6]。對于鄉村來說,通過農業旅游有助于發展經濟,改善生活居住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7]。
5 參考文獻
[1] 黃山區鄉村旅游規劃[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 陳玉珠,王雪,楊家寶.“新常態”下看宜居鄉村的發展與建設[C]//貴陽: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5.
[3] 葉潔楠,谷海濤.南京石塘竹海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思考[J].林業科技開發,2011,25(1):126-130.
[4] 張巖.基于城鄉統籌的農業休閑式旅游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4(12):22-23.
[5] 王利炯,沈浚.鄉村景觀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聯動研究[J].南方農業,2009(1):88-90.
關鍵詞:街道改造空間融合 空間營造
Abstract: Urban Spac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Design. City replacement of the old and the new is droved by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old city is the important way for city replacement。So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ld city becomes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urban planners. In this article, a new design is offered for several streets for the city of Tong Hua, according to its ow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of Street; Spatial integration; Spatial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舊街區改造是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對于改變現狀中不合理的城市結構,建設和完善城市功能,配置完整的公用基礎設施,提高人們生活水平,速推城市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項目背景:
通化市地處長白山腹地,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豐沛,年內溫差較大、四季分明,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大氣、水、土等植物生長環境質量優良。公路兩側植被生長良好,著名的玉皇山公園位于道路一側,另一側有渾河相伴,環境優美如畫,據此該項目的概念定義為山水卷軸畫。一年四季的這種季節性植被景觀,加上道路一側的渾水沿岸景觀的點綴和襯托 ,展現了一種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水風光景色。 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該市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缺乏系統的城市設計,使得部分建筑的選址并不科學,隨機選址較多,造成了城市的局部無序發展;舊城區原有的城市格局、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也暴露出與現代社會的不適應。例如新華大街、濱江西路、新勝北路沿街房屋破舊部分建筑位于陡峭的山腳下,嚴重侵占旅游景區,居住擁擠、交通阻塞、環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設施落后等問題都比較突出。
2項目規劃設計理念
新華大街至新勝北路是連通白山市與通化市的交通要道,是外來賓客認識通化的第一站,承載起形象展示的第一窗口的示范作用。 該道路全長10多公里(包括周邊的建筑與綠地系統在內)的舊城區改造工程。總的規劃要求是:建設集藝術、生態、園林、環保、美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景觀走廊,吸引人們進一步深入認識通化的窗口和游覽通化市的第一視覺場,從而為通化帶來更多新的發展契機,并對整個通化市的建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城市總體景觀形象定位:憑借優良的山水條件,建設營造一種城在山中,山城相融、山水相依的富有魅力的“山水城交融”的格局。
城市景觀發展策略:一是優化山、水、城之間的空間關系;二是突出渾江景觀主軸;三是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延續近城山體為大型公園的良好經驗。“顯山”是體現山水城市特色的重要內容,控制重要山景視線走廊。
設計構思和理念:“山水卷軸畫”――寫意山水(古城、記憶);潑墨山水(智慧、傳承);工筆山水(發展、和諧)。
設計目標(以工筆山水段為例):
山有水則靈,水因泉而遠。玉皇山旅游景區的修復,勢隨玉皇山水;面碧江而悒夕佳,依翠林更映晨霞。軒敞亭闊,靜候群賢畢至;碑靜溪鳴,頻邀今人尋往。
通過增加市區綠化面積,顯露出玉皇山公園的美麗景色,宜人環境。力求創造市民喜愛,體現時代感和山水城市特色的新型城市景觀綠化空間,以渾江為線索,繼續延伸玉皇山公園的人文景觀,修繕玉皇山的原有風貌,以“森林進城,森林興城”為突破口,拉近通化市人民與大自然的距離。打造有持久活力、有地方特色,展示本土精神、山水文化、低碳生態的城市街道。
城市街道設計的主要元素:
街道與市民――人們生活空間的延續與補充城市文明的良性互動。
街道與建筑――建筑外立面的延續與融合,每一條街道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空間布局。
街道與城市機理――街道成為構建組織街區景觀的重要手段。
3. 景觀規劃的指導思想、建設原則
3.1 強調生態環境、生態觀念影響下的城市空間設計,充分整合利用周邊景觀資源。
規劃設計運用城市建設的自然生態特點和規律,貫穿整體優先和生態優先的原則,形成一個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城市環境。規劃在結合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區段的特征堅持分期開發的步驟。
3.2提供多樣化的都市活動及場所,創造特色鮮明的北方山水城市。
利用城市空間設計手段,為區域創造各種豐富而多彩的開放空間。結合本區旅游勝地與地段特色,讓人的活動可以在此自由的展開,成就最有魅力的公共區域及商業環境。結合區段的山水特色,在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旅游景區及沿街小廣場的規劃設計,以凸顯山水地域特色。合理的布局功能,提高土地的開發利用價值。
3.3尋求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健康有效的開發模式
堅持遵循以人為本,以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結合規劃的功能與結構,制定有利于通化市較快形成的土地開發模式和開發順序,為片區土地出讓和開發提供決策參考依據。
3.3.1 尊重歷史現狀,先“保護”再“開發”
舊城的開發和更新改造,都應首先考慮城市的歷史文脈和場所類型,以滿足人類的適居性需求。對于該項目來說,“工筆山水段”的玉皇山公園的修復性規劃就是堅持開發與保護的統一,是可持續發展觀在城市建設中的體現。
3.3.2重塑城市街道視覺景觀,創造宜人的城市環境。
要創造景觀特色鮮明的城市,就應該追求整個城市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新”與“舊”的相互交融,一方面著力于提高舊城整體環境品質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另一方面,要將典型的地方性風格特征,運用于新建筑當中,對玉皇山周邊的建筑群體充分利用玉皇山景區的歷史文化淵源使城市新建的建筑群和建筑環境與傳統建筑和風貌相融合,在滿足人們物質要求的同時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滿足精神食糧的需要,提高城市景觀的形象美學價值,延續土地歷史的記憶,增強通化人們強烈的歸屬感。
3.4 “循序漸進”式開發
3.4.1提前摸清底數,實施合理的分期拆遷安置計劃。舊城街道改造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活的綜合效益,城市生活的多種功能同樣構成了一個整體的系統;道路交通、人口規模、經濟增長、人文景觀、空間形態、園林綠化等等,都是系統中不可缺乏的因素。由于該地段居住區、行政辦公區(公安局),學校教育區(高中),商務商業區、旅游觀光區并存。舊城街區改造涉及面廣,相關因素較多,在追求最大公共利益的基礎上必須分清輕重緩急,條件較為成熟的片區先改造,先開發,條件不成熟的片區要進行嚴格控制,以避免增加后續改造的難度和成本,在實際操作中要實施合理的分期拆遷安置計劃,對開發的啟動區進行科學的選擇,確保該項目改造的順利實施。
3.4.2從大規模開發建設轉變為從較小規模開發入手的“循序漸進”模式。一期開發只保留公安局與高級中學地塊,當務之急是先解決居住區建設;二期開發主要是搬遷公安局和高級中學,修復玉皇山旅游區的景觀,給老百姓提供一個公共交流的空間,增加城市綠化面積,突顯這一難得的山水城市的特色。這種從較小規模開發入手的“循序漸進”模式可以實現一期開發為二期開發儲蓄資金,維持社會空間結構及居民生活的逐漸發展變化要求,使開發地段保持靈活性,一旦發生問題可及時解決,并可隨時調整開發力度,更適合于公眾對開發建設的全過程參與,在整體上使城市空間的開發建設具有人性化尺度。
3.4.3妥善解決歷史文化遺存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使城市更新變為一個有機的新陳代謝過程,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利益共生。
3.5 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設計過程中要堅持盡可能地利用舊城區內的各種有利與特殊的條件,先解決安置房建設,然后進行三角地區的商業綜合開發,同時做好分期開發過程當中景觀園林建設的銜接,開發各種集中型的環狀、線狀、片狀的園林綠地。考慮到新華大街貫穿其中,要充分利用玉皇山的西南角與三角地帶景觀的互補關系,增加它的向心力,從而為舊城街區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與優勢,提升通化門戶的整體形象,給市民提供更多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在開發與建設層面上,應根據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對以往的開發模式進行有機的改革。當前,舊街區改造的各個方面都處于探索之中,很難說已形成較成熟較系統的、且有普遍性的開發新模式或新機制,但有些方面的探索卻是很有啟示作用;在規劃設計層面上,更應該根據每一個舊街區改造項目特定的場所、環境及開發性質,研究不同力度和不同內容的園林綠化方案而切忌指標上的一刀切和單一模式的綠化類型。由于玉皇山公園建筑屬于道教建筑,有玉皇閣等中式建筑群往往位于一些山體的制高點,在玉皇山腳周邊的景觀規劃設計中,設計者有意將景觀設計的方式、方法、設計風格與玉皇山公園的風格一脈相承,保持富有傳統特質的景區結構肌理和空間形態。營造一種場所精神,同時又強調了該部分與新華大街對面綜合商業區的景觀呼應。既有聯系又有不同。
3.6 建設原則
⑴由重點到一般:優先抓好新勝北路與濱水西路的路旁景觀以及互通式跨江大橋的景點建設,強化美化通化市第一視覺景觀,發揮窗口示范作用。
⑵充分考慮背景條件:結合玉皇山與渾江的景觀互動的優勢,強化其對景的作用,做好玉皇山景區與渾江沿岸景觀的綠化,、美化的和諧統一、互為兼容。
⑶增加生物多樣性:在栽植鄉土樹種的同時,適度引種具有美化、經濟、高效、適用等多用途、多目標、多功能的樹種;
⑷保證安全視距:綠化模式充分考慮行車安全,注意生產功能、防護功能以及觀賞性相結合,以立交橋出入口為主景點,服務區、路旁廠礦企業、村落為次景點,實行普遍綠化。
特別是沿江沿河大道及環境設計成為空間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充分挖掘舊城區的優勢資源,讓它成為新城規劃的動力因子,提高綜合效益。
舊街區改造的景觀規劃中還應重視和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1)園林景觀向高層次的藝術設計轉變,提高城市景觀形式美的價值。
(2)“見縫插針”式的綠化模式應向整體,有序的系統組織轉變,把自然景色組織到城市結構中,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3)應由平面的綠化向立體的、空間的綜合綠化轉變,重視綠地的小氣候效應。
(4)應由過去綠化與歷史人文景觀的分離向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轉變。
(5)重視景觀資源的價值:環境方面的生態價值、精神文化方面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方面的產業價值。
4、空間營造中若干手法的運用
在設計和改造城市空間時,秩序原理作為一種視覺手段,可以組織其散亂的建筑單體和景觀節點,使之構成一種有序的、統一的城市空間。
4.1街道廣場空間的構成要素及處理
地面圖案和材質是底界設計的重點,城市空間是人們活動和休息的空間,需要提供一種能夠長時間欣賞的圖案和實體。地面的豎向標高變化是豐富空間的又一手段,常見的手法是創造下沉式空間,用劃分臺地的方法處理斜坡地等;圍合界面是相互影響的,在這里主要是突顯玉皇山的山勢與部分建筑形體形成半圍合空間;城市廣場、街道的雕塑、燈柱既是城市空間的裝飾也是形成空間的視覺中心,在“碧山吟杜”“漣漪廣場”“清溪茶會”等節點通過布置花壇,花池、燈柱等小品,使廣場、街道具有合適的尺度感,這些小品往往具有劃分空間又不切斷空間的作用。
4.2 街道廣場的幾何形態與開口
在城市空間,由于四周界面距離較遠,很難感覺出空間的具體形狀。廣場與道路的交點往往形成廣場的開口,開口位置及處理對廣場空間氛圍有很大影響。對于街道公共空間的開口在這里隱蔽性開口與滲透性界面相結合,主要是考慮到靠近山體的空間類型比較豐富,靠近商業綜合體的公共空間處理既要保證圍合界面的連續性,又保證空間的通透性。
4.3 豎向設計手法
在外部空間的組織中,局部底界面的豎向變化可以造成空間的變化感。下沉或上升的豎向高差往往可以給人不同的空間感受。在項目設計中工筆山水段的空間設計通過兩個半圓的錯位分布和創造下沉式空間的方法豐富了玉皇山腳下景觀空間,兩個相連的廣場地面高差的變化,不僅能提高人們對主要建筑物的興趣,而且可以形成戲劇化的空間效果。
4.4 街道空間主要建筑物的設置
在城市空間設計時,主要建筑物往往與廣場相伴而生,在這里是先考慮一個弧形的商業綜合體,然后在其前面形成內向性廣場,這時廣場空間充當了主要建筑物的舞臺,建筑物支配著廣場空間的形狀和性質。在討論確定廣場的具體形態時,往往將廣場的空間形態放在首位,要求廣場周圍的圍合界面呈連續的平面化處理,實際上這個空間界面中,商業綜合體建筑是主要的建筑承擔者,它的平面形態、體量和立面處理對這個呈現三角形狀的地形空間中的廣場空間的具體形態至關重要,這里強化了商業綜合體在界面中的位置。將原本枯燥無趣的街道空間迅速變成了城市空間的景觀視覺焦點,與街道兩側的景觀空間連為一個整體,相輔相成。
4.5 城市輪廓線與高層建筑
在《城市的印象》一書中,凱文.林奇將標志列為構成城市印象的五個要素之一。標志物依據社區或城區規模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建筑體量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外墻表面積和它高出周圍環境的程度,在規劃設計時考慮商業綜合體的體量與現有地形形態對基地內景觀的影響。為了使城市空間或街道具有人體尺度,在高層建筑下部設計了2-3層的群房,使之于廣場周圍的醫院建筑群相呼應,從而形成具有統一尺度的環繞界面,形成周邊景觀空間與高層建筑有一個自然地過度。對于玉皇山頂保留原有樓閣,加強山體的形態,重視保護這種優美的自然輪廓線。在設計高層建筑時,首先考慮它與鄰近醫院建筑群的尺度關系,其次它與玉皇山體的視覺特征和空間尺度關系,讓它統領在城市的自然輪廓線下,形成完美的現代城市輪廓線。由于玉皇山旅游景區是中式傳統的寺廟園林景觀,在其附近的建筑風格完全受道教建筑的制約是不可取的,但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對比、協調、尺度陪襯等手法可以在體量、色彩上相互協調。同時考慮行人在周圍街道或開敞性空間比如山頂、山腳、渾江對岸等對它們的觀賞性,留出足夠尺度的“視線走廊”是一項較好的規劃控制措施。
6結語
舊街區改造中的空間營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新形勢下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在新《城鄉規劃法》正式實施的2008年,舊街區改造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創新的地方,該區域的城市改造要堅持生態原理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結合通化市的地形地貌特點,吸取以往城市改造在綠地系統規劃中的經驗和教訓,依據國際先進的規劃方法,進行科學的規劃布局,采用規范的綠地分類和合理的服務半徑,規定先進的綠地指標以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但是“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應用在舊城改造當中是一條不變的原則,一個有特色鮮明、豐富優秀的歷史文化內涵的城市才是有生命力的,根據自身的條件探索自己的舊街區改造道路,才是舊街區改造的目標。
通化市 .舊城改造用地范圍規劃(圖一)
通化市項目: 工筆山水段的第一期開發平面圖(圖三)
通化市項目: 工筆山水段的二期開發平面(圖四)
參考文獻:
[1] 梁雪、 肖連望.城市空間設計 .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2] 來福裕. 舊城改造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J]. 特區經濟,2008
[3] 陳林,王軼. “以人為本”思想在城市規劃領域中的應用[J].華中科技大學(城市科學版),2008
[4] 鄭偉亞.舊城改造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經濟師.2008
[5] 陳寧,周炳中. 城市化進程下的舊城改造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J]. 經濟論壇, 2007
【關鍵詞】 濱水區景觀概念規劃 城市用地 城市結構 城市形態 城市布局
基金項目:本課題受南京藝術學院校級課題項目資助,項目批準號:XJ2011017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地段,指“與河流、湖泊、海洋毗鄰的土地或建筑,城鎮鄰近水體的部分”,城市濱水區的概念籠統說就是“城市中陸域與水域相連的一定區域的總稱”,其一般由水域、水際線、陸域三部分組成,因此它既是陸的邊沿,也是水的邊緣。濱水按其毗鄰水體性質的不同可分為河濱、江濱、湖濱和海濱。城市濱水空間范圍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間及與之相鄰的城市陸域空間,其對人的誘致距離為1-2千米,相當于步行15-30分鐘的距離范圍。
城市濱水區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是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的集合。水體本身是城市重要的生態自然要素和景觀自然要素;水體駁岸既是城市防洪工程也是市民重要的親水場所;濱水建設區是城市極具活力的社會經濟、生活的載體和生態敏感區域,也是城市重要的形象區域。濱水地塊由于其功能的混合性、位置的獨特性,城市濱水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不能僅僅從生態、景觀美學的角度去研究,更需要結合城市規劃和設計,綜合考慮濱河區域與整個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組織的等方面的關聯,從整個城市的層面進行研究。
本文中的麻城市兩河四岸景觀概念規劃,其規劃核心理念就是從整個城市的規劃布局、功能定位的角度,運用城市經營理論、城市生態理論、城市意象理論,合理的安排濱河用地功能、確定濱河的景觀主題,塑造富有活力的濱水新形象。
1、規劃背景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武漢城市圈地區性中心城市、綜合通樞紐。京九鐵路、大廣高速公路與滬漢蓉快速鐵路、滬蓉高速公路四條國家高等級主干道在麻城呈“井”字型交匯。
舉水河、桃林河流經城區,是城市重要的天然水體和景觀資源。兩岸濱河地塊,是城市未來重點開發建設的區域。
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傾心打造城市景觀帶和城市亮點,形成高品質城市生活區和旅游休閑區,麻城市委市政府決定展開舉水河、桃林河“兩河四岸”景觀帶概念性規劃設計。
規劃范圍為麻城市舉水河、桃林河城區段,沿岸200米為核心規劃范圍,總用地約為20.7平方公里。北至舉水河橋,西南至閔集二橋(規劃),東至桃林河大橋。
2、基于城市整體定位的規劃目標
研究路徑是“問題研究>規劃策略”的方式,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城市整體的發展戰略、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等專題深入研究,來解決本次景觀概念規劃的核心問題:
兩河四岸濱河地塊的發展戰略目標是什么?
兩河四岸濱河地塊的規劃功能定位是什么?
兩河四岸濱河地塊的開發強度和時序如何安排?
兩河四岸濱河地塊的土地價值如何提升?
以這些問題作為此次概念規劃的導向,通過研究麻城市整個城市的發展戰略、總體目標以及對濱河地塊的功能定位,來確定濱河地區的未來的發展方向。
根據《麻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中對麻城市的定位是:
顯山露水魅力之鄉——麻城市背靠二山,面依一水(舉水河),整體形成山、城、水、林的自然空間格局,具有優越的城市環境與人居品質。因此,構建山、水、林、城的相互融合的自然生態格局,建設山水相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生態城市是首要目標。
宜居宜業人居之地——城市整體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質量有一定提升,但存在大量的舊村建設用地,居住環境普遍較差,舊城存量土地需要盤活,城市缺乏高品質商業、娛樂設施和市民活動場所。
雙色文化體驗之都——城市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卓越,著名的革命老區,旅游資源相當的豐富。但需要完善旅游配套服務、合理安排游線、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和多元化的旅游產品才可以使得麻城在周邊城市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交通便捷現代之城——“三高、三鐵”在城市內聯接,麻城迫切需要在新區建設和門戶節點處集中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品質。
濱河地區位于麻城市中心城區東部,連接著城市中心城區與東部旅游風景區,是城市未來居住核心區和景觀門戶地區,因此此次規劃目標是要打造“城水相依人水親和”麻城濱水活力區,將地塊建設成為集居住購物、公共服務、休閑娛樂、生態旅游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展示城市山水風貌和城市形象的,可持續性的現代城市濱水地區。將濱河地帶塑造成為麻城的“富有活力的宜居之廊、城綠相融的景觀之廊、豐富多彩的休閑之廊、形象鮮明的風貌之廊”。
3、基于城市功能優化的用地布局
3.1 濱水地區功能結構
依據總體規劃麻城主城區為“一體兩心兩翼”的結構。舊城片區和金橋片區共同構成麻城市中心城區的主體部分,“兩心”為指舊城商貿服務中心和金橋綜合服務中心,“兩翼”中東翼為城東片區。
城市東擴是麻城市發展的重心之一:跨舉水河東進,舉水河東岸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務拓展為主;對舉水河西岸的舊城核心區的城市功能進行更新改造,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在舉水河西岸城南新建高檔住宅小區,并配套相應的社區服務設施;河東片區集中分布主題公園、現代生態觀光園等旅游景區,建設以旅游服務、居住為主,科教、商貿為輔的綜合片區。
承接麻城市功能結構與用地布局,濱水區呈現“兩帶串多點,軸帶相交錯”的空間布局(圖1)。結構為“三帶三軸多節點”——沿河綠色景觀帶;東西向功能軸;多個功能景觀性節點。
舉水河西岸濱河綠色景觀帶——以北部多功能商業、文化休閑服務帶、南部休閑公園帶以及生態綠化帶組成西岸的綠色景觀帶。
舉水河東岸濱河綠色景觀帶——以北部多功能商業、旅游服務帶、生態綠化帶組成東岸的綠色景觀帶。
桃林河南岸濱河綠色景觀帶——沿岸的生態綠化帶。
河東大道商業綜合服務軸
杜鵑大道文化旅游景觀軸
金廣大道濱水生態景觀軸
多節點——濱水市民廣場、親水平臺、濱水商業中心、濱水文化中心、濱水中心公園等一系列功能景觀節點。
3.2 濱水地區規劃策略
3.2.1 共享——創造連續共享的濱水公共空間
保證濱水地帶的共享性,利用連續的公共空間如市民休閑廣場、濱水林蔭步道、城市公園等沿整個濱水帶布置,保證濱水地區的共享性。
3.2.2 功能聯動——濱河西岸與中心城區功能聯動
順應主城區總體功能布局,在舉水河兩岸濱水地塊內構筑三種不同功能性質的功能帶:城市綜合服務帶,城市開放公園帶,城市生態綠帶。
城市公共服務帶位于城區舊城中心區的濱河地區和舉水河東岸旅游服務中心的濱水地段,通過對現狀不符合規劃要求的用地進行功能置換、建筑改造,植入娛樂休閑、商業商務等服務功能;濱河新建的文化建筑,比如小型展覽館、小行劇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對濱河地塊內現有的散布的區級政府行政辦公,予以集中布置;改造自建宅,逐步用現代化小區取代農民自建宅,構建城市集辦公、商業商貿、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城市濱河綜合服務帶。
城區開放公園帶位于為主城區南部和舉水河東岸北部的居住區的濱河地段,配合相鄰地段的為規劃居住片區,開放公園內設置由不同主題,如體育運動公園、歷史文化園區、兒童游樂園等打造城市綠色社區公園水岸。
城市生態綠帶。位于城市南部發展預留區的濱河地區,通過水土保持、增加綠植,設置綠色步行道等方式打造濱河的生態綠色廊道。
3.2.3 強化公共服務功能土地混合利用
對舊城建成區不符合規劃的用地進行功能置換,植入商業服務和文化娛樂的功能、增加包括城市廣場、公園綠地等,建立商住混合、商辦混合的那個混合用地模式,迅速的改善城市形象。新區居住組團,低層、多層、小高層住宅混合布局,將水景、綠地引入居住地塊內部,改善城市居住品質。
4.基于城市活力塑造的景觀設計
4.1 綠色景觀系統構建
綠色景觀系統利用現有水網、路網兩側設計綠化帶,構建水路網綠廊生態模式。引綠入城、引水入城、水綠交融,結合城市公園、廣場的設置、綠色步行系統的開設、建筑的布局,強調東西向綠色景觀的滲透,使得濱河的每個地塊都可以與河岸取得直接的聯系,最大限度的滿足城市人群觀河、親水的需求。
4.2 發掘城市特色要素營造獨特景觀效果
凸顯水體要素:對河堤岸進行改造,利用舉水河水位季節性落差大,在堤外設置不同標高的親水平臺或道路,構建可淹沒的水體景觀,滿足不同季節的親水觀景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親水體驗。保持支流水流通常,維持城市排洪功能,沿河設置綠化景觀帶,結合市民較為集中的地點設置廣場/公園的等。地塊內池塘滿布,郊野的池塘盡量保持原生態;村莊內部的池塘,對周邊建筑進行整治增加綠化植被,或設置成親水廣場、公園使之成為村民的公共活動場所。舉水河堤頂現狀比周邊基地高2至4米,堤岸提供了較高的觀水景觀視線,同時堤岸也阻礙了人們更為便捷地到達濱河區。規劃在重要的景觀節點、景觀視域較好的區域設立廣場、坡道,用建筑共構、建筑底層架空等形式解決上述矛盾。
營造歷史古跡點的氛圍:麻城市孝感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移民之鄉,“湖廣填四川”中祖輩多來自麻城。舉水河的古河道旁,現存有一個古渡口的遺址,需要善加保存,深度挖掘移民文化,可設置成麻城的文化公園,展現城市文化內涵。
特色植物的保護和利用:保護和利用現狀良好的植被,增加特色植被,營造特色植被為景觀的道路、廣場等。
現有廠區建筑的改造策略:中心城區內尚有許多工業廠房,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工業廠區需要撤出舊城中心區,本次景觀概念規劃設計中對現有主城區內的廠區建筑進行梳理,對建筑良好、具有歷史意義的廠房進行保留,內部功能予以置換,由工業轉化成商業商貿、文化娛樂用途,打造舊城的商貿服務中心。如老啤酒廠地塊整體功能置換后,規劃為城北的居住片區中心,由濱水的城市廣場、餐飲、娛樂、商業服務等多重功能為一體。
濱河慢行系統的安排:濱河慢行系統可供市民步行、慢跑和騎自行車。濱河慢行道貫穿各個主要的功能區,是一個完善的步行系統網絡。主要形式為濱河步行道、濱水步行道、特色步行街區、地塊內步行道、郊野自行車道多種等形式。步行系統布置在濱河綠化帶、濱河公園內,緊密聯系城市的服務中心、城市廣場、濱水空間,滿足人們的旅游、休閑、生活、工作的需要。郊野自行車道利用現有的河堤和村莊之間的道路改造而成,便于市民游覽、觀賞濱河郊野風光。
4.3 提煉公園主題營造樂活城市
舉水河西岸城市濱水公園規劃以城市文化為主題,結合設置麻城文化中心、展覽中心,構建歷史風貌、城市剪影、城市水文化、城市美食等層次、多主題的休閑長廊,同時加強濱水公園與周邊居住社區的聯系,在居住社區中心集中設置休閑體育廣場供市民享用,提高居住環境品質,打造樂活城市新濱江。
結語
麻城市兩河四岸濱水地區是麻城市規劃高品質居住、高端生態旅游、休閑、商業服務集中的重點發展地區,是未來城市的樂活新區。麻城市兩河四岸濱水景觀概念設計的范圍為河道兩側500米的范圍,涵蓋包括是濱河的50米范圍內的限建區,以及50米外的嚴格控制建設區和控制協調建設區,必然需要立足于完善城市功能、延續城市空間結構、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基礎上,對該地塊的功能分區、用地性質、空間形態、景觀主題進行規劃。
濱水區的景觀概念規劃一直是熱點,且城市濱水景觀規劃項目的用地范圍尺度大、功能復合、空間形態多變,因此濱水區景觀規劃也是景觀設計中最富有挑戰性的一類,它的規劃對象既包括水域的、水陸交接的和陸地上的,需要綜合運用景觀生態學、景觀場地規劃等核心知識,同時學習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審視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在景觀規劃中對地塊更加合理而準確的定位,最終創造出更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