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6: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4-0202-01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拋棄,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受到了人們的廣大關注,同時,我國大力提倡初中教學的素質教育,改進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綜合能力。探究式教學就是在目前這種形式下發展起來的,該教學方法主要以問題為向導,通過對未知知識的探究來加深學生對科學現象的理解。在老師的啟發下,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以教材內容為線索,日常生活環境為參照對象,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未知知識探索的意識。在實際初中教學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對課程的完成情況,指導學生完成各種探究活動。
二、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圍繞教材加強探究式教學
緊密聯系教材,根據教材中教學內容開展課堂科學探究。依據教材編排的順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探究未知知識的能力。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不僅與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有關,還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關。在日常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的情況,并在必要時給予指導,防止學生堆積問題,進而加大探究知識的難度。因此,老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指導深度。同時,對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要素進行必要的取舍,并做適量的訓練,否則,會擾亂課堂節奏打亂教學計劃。對于初中學生,剛開始接觸物理,還沒掌握自主探究能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由淺入深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在講解壓力問題時,老師可以先通過“胸口碎大石”的視頻,引發學生對表演者受力變化的分析,學生憑借以往的知識往往不能解答這個問題,這樣就提升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入壓強的概念,加深學生的理解。
2.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大家展示形象生動的圖畫、視頻等,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如:在講解“物理變化”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大自然中的一些現象:神奇的雪山、冬季房屋上的冰凌、原野里的濃霧、茶杯口的水珠等展示給大家。引導學生對雪、霜、冰、霧以及水蒸氣如何變成小水珠等自然現象的思考,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知能力。在講解“摩擦力”時,老師事先準備一個瓶蓋沾有油的瓶子,上課時讓學生幫忙打開,學生在徒手未能打開的情況下開始積極想辦法,通過增大壓力、裹抹布等方法打開時,老師很容易的切入教學主題: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進而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能夠更好地掌握實驗原理,這種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更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同時,新穎有趣的實驗也增加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
3.及時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科學的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不應僅僅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注重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學旨在提倡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從問題的提出、探究以及通過實驗最終得到的結論,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分析試驗的能力,從而完成探究學習的整個過程。同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反思,及時糾正探究過程中的錯誤做法。
在日常物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及時糾正錯誤。如:在講解“平面鏡成像原理”時,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實驗器材,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總結平面鏡的成像原理,加強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究。有一部分同學在實驗初期,不知道怎么做實驗,甚至不知道怎么觀察物理成像,因此實驗進度很慢,影響其他活動的進行。造成本來很簡單的探究活動,因沒有老師的及時指導而變得復雜,不僅浪費時間更降低了探究式教學的效率,若老師能及時的對學生實驗進行指導,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何通過實驗更好地獲取知識,從而使探究式教學更加有意義。
三、總結
探究式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老師應當合理恰當的設置探究性教學活動,通過一些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的學生實驗,加強學生對未知知識的自我探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實驗為載體,增加學生科學探究經歷,培養學生對未知知識的自主探知能力。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增加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結合教材內容增設科學探究活動,同時,老師也要及時的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譚波.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2,12(7):84-86.
[2]王超慶.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師,2012,15(5):44-46.
筆者認為,無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必須以興趣培養為核心.只要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物理知識,實現興趣和教學的融合,學生的物理成績必然會提升.例如,教師講解大氣壓強的過程中,學生對這個概念沒有明確的印象,教師需要結合一定的實例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將馬德堡半球模型帶入課堂,安排學生進行拉開實驗.學生們怎么都拉不開,當教師打開閥門之后,球竟然自動彈開了.一系列生動趣味性的物理實驗足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必然會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率.
二、物理實驗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1.物理實驗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團隊合作能力已經成為學生融入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素養之一,物理實驗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高中物理實驗中,每個實驗都不是學生一個人可以完成的,物理實驗的準確和成功離不開小組中每位成員的共同努力.物理實驗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學會團隊合作,體驗到師生之間的關心交流.例如,在力的平行四邊形原則的驗證實驗,需要有人在兩端拉動彈簧測力計,需要有人描繪施力質點的位移情況,還需要有人讀出并記錄測力計的讀數.雖說只是一個簡單的測力驗證試驗,但其中涉及到學生的前期交流、合作分工、數據討論整理等.在實驗過程中,組員之間的交流、合作、甚至是爭吵,都是他們學習和完善自我的過程.通過此物理實驗的實施,對學生的團隊寫作能力實現了有效的培養.對于像測定小燈泡伏安特性曲線、能量守恒定律驗證這些大型試驗而言,教師的參與指導也是至關重要,在實驗的交流討論中,實現了師生關系的培養.
2.物理實驗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創新精神一直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內容,高中物理教師更是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學科長期教學的發展目標.筆者認為,創新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的后天學習關系密切,物理實驗教學正好給學生提供實踐探究、創新科研的契機.當然,物理實驗的教學千萬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簡單的按步教學,這樣的物理實驗教學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師必須放手學生去做,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指導和教學.教師發現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錯誤不要立馬指出,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錯誤,運用自身的能力去解決問題.例如,高中物理的天平使用教學,學生將物體與砝碼的位置放顛倒了.碰到這種情況,教師不要讓學生重新實驗,而是應該引導他們在錯誤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探究,運用杠桿原理重新確定物體的質量,得到:物體重量=砝碼重量-游標讀數.雖說這樣的測量方法不符合實驗規章,但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作用顯著.教師不必糾結于成規俗套,必須積極鼓勵學生創新實踐,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3.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知識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新課程對高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以物理知識原理的生活化運用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將高中物理學科打造成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學科.筆者認為,物理實驗教學中的知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師需要有計劃的對生活現象進行實驗化還原,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能力.例如光學現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海市蜃樓效應的形成機理進行分析.將物理光學中的折射、投射、平面鏡成像規律運用其中,實現知識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教學.例如,凸透鏡在二倍焦距之外呈現倒立縮小的實像,這是照相機和人類眼球的工作機理.近視眼是由于眼球晶狀體凸出,成像位于視網膜之前,所以需要佩戴凹透鏡進行矯正;對于老花眼恰好相反,成像位于視網膜之后,相對的需要佩戴凸透鏡進行矯正.如此一來,透鏡成像原理和近視、老花之間的關系得以顯現.學生在物理實驗過程中不僅學到物理原理,更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三、物理實驗深化師生交流
筆者成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主要是受到自己初中時期物理教師影響,對物理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成為了一名物理教師.可以說,很多學生愛上一門學科不僅僅是因為學科知識,更多的是受到教師的影響.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師生之間的關系成為決定學生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因素.教師必須在日常的物理實驗教學中,強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師生感情的培養.在物理實驗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本著為學生服務的原則,盡量放手學生獨立實驗,耐心、細致、全面的講解和指導.物理實驗給了師生之間近距離交流的機會,師生們在提問、解答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對雙方的理解,有助于融洽學習氛圍和良好師生關系的確立.學生往往會有這樣的體驗,要是教師今天心情好,那么教學課堂必然妙趣橫生;反之,教師提不起教學興趣,更多的只會照本宣科.因此,學生必須理解教師,積極融入課堂,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增加物理課堂氛圍.
四、總結
關鍵詞:初中物理;問題;方法;有效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5)22-070-01
初中階段的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一個黃金階段,他們思維活躍、富于幻想,對于新鮮的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初中物理是指引中學生開啟物理知識殿堂的一把鑰匙,然而,對于剛剛接觸初中物理知識的中學生而言,這一門學科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一、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剛一接觸初中物理,許多的學生感覺這門學科很難理解,學習起來也很吃力,尤其是做題時很盲目,根本就不知道解題的著手點在哪。而且物理教師只是大概的知道學生們的普遍問題,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情況都了如指掌,這就可能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面面俱到,從而忽略了一些個別特殊情況,這也就使得有些學生對于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理解不徹底,久而久之失去了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一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知識點,這樣就忽略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學生才是教師教學工作的核心,而初中物理作為一門中學生剛剛接觸的學科,教師應該把課堂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提問,而不是把課堂變成教師上課的“一言堂”。初中物理是一門應用性十分強的學科,要想使學生學好學會初中物理,單純的講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讓學生去到實驗室,親自動手去做實驗,記錄每一條實驗數據,才能讓學生對初中物理盡快地熟悉起來,而且有了自己親手做實驗的經歷,也才能調動起學生對初中物理的興趣和熱情。但是大多數的教師都不是很重視實驗教學的辦法,對本該親自動手實驗的卻沒有親自去做,甚至于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學生掌握基本的理念,會做考試題就可以了,這就導致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的下降,這也是學生物理成績一直提升不上去的根本所在。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方法
(一)建立互動式課堂,提升師生親密度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一般都是由老師“把控”,一節課從開頭到結束都是老師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而學生則坐著邊聽邊記,寫寫畫畫。整堂課都很少有師生之間的互動,甚至有的時候老師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整個教室都悄然無聲,可以想象,這樣的課堂毫無效率可言。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師生觀念,課堂并非只是學生的亦或是教師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所共同擁有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建立和諧平等的關系基礎,相互尊重、相互幫助,把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的“一言堂”,轉變成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的“群言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發言,而學生也不可以接觸初中物理時間短為借口不發言,只有建立起一個互動式的課堂,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多提問、多交流,才可以把初中物理“吃透”,消化。
(二)講課聯系實際,不死板
初中物理入門比較難,學習起來比較枯燥無味,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單純的講解課本內容很難吸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的質量自然提升不上去。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師身上,做到有效性的學習,教師就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多從學生都能注意到卻往往會忽視的地方去講解物理知識,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物理知識,這樣學生即使不是在課堂上也會時時刻刻記起物理知識。比如,人在日常生活中照鏡子,這就是運用了物理學中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在水中插魚時,魚叉要稍微往魚下方插一點,這就是運用了光的折射原理等等。這一系列的例子都是在我們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可見物理其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師在教授初中物理的時候要從實際的生活出發,把書面化的語言轉化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先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再讓他們自由的討論這些現象,各抒己見,從而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只要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引誘”出來,物理的學習難度就會下降不少。
(三)注重教學與實驗相結合
由于中學生初次接受初中物理的教學,對初中物理不是特別的熟悉,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傳授知識與同學交流的同時,也要把課本中的物理實驗所重視起來。而且,物理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占據著突出的地位,因為物理實驗比之單純的教學更加形象生動,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多做物理實驗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新事物的動力,而且還能夠在做實驗的基礎上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加注意教學過程與物理實驗相結合,這樣一來,學生既學習鞏固了書本上的知識,又養成了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從而促使學生的有效性學習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經過不斷的教學活動,不停的分析結果、總結經驗,轉變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尋找合理有效的新型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才可以確保學生有效性學習方式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張國存.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2,30(5):70.
[2]吳運秦.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探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8):100-100,101.
單純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初中物理課通過各種形式與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緊密結合,學生參加這些活動而形成的能力將成為這方面十分重要的補充,其中物理小制作則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新課標要求每位學生都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中來。而課外的小制作活動是課堂的有效延伸,保證了每人都有平等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當教師和學生發現了某些題或創設了某些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實驗、設計、改進、創作后制成了一定的物理實物模型,能解決某種實際問題,這樣的物理實物模型就是物理小制作、小發明,或稱之為物理科技作品。物理科技作品制作的主要依據原理是物理科學知識。制作型物理科技作品通常是教師指導學生或學生自己對所學的物理知識在較為深刻認識理解的基礎上,運用物理知識制作出來的一些教具、小制作。
對剛剛接觸到物理這門學科的八年級學生來說,激發其學習興趣尤為重要。所以,在學習物理之初的“長度的測量”的學習中,我布置學生“課外制作一把刻度尺”,材料:硬紙條或布條等;寬度約1-2cm;測量范圍:0-100cm;分度值:1cm。下節課拿著自己親手制作的刻度尺參加班里的評比,看誰制作的最精美,并用其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如課桌的高度,黑板的長度等)。通過制作,學生有了極大的成就感,并安排他們把自制的尺子放在自己的書房里,學習之余,常常欣賞自己的杰作,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學習聲學的時候布置課外趣味制作“土電話”,材料:一次性杯子和細線,兩個或者多個學生互通“電話”,使學生親身感受固體傳聲的魅力;課外趣味制作“瓶樂器”,材料:八個玻璃杯(或者玻璃酒瓶)、水和竹筷,用電子琴校準音,在班里演奏“鈴兒響叮當”,學生情緒高昂,對音調是表示聲音的高、低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學習了光學知識后,布置課外趣味制作“小孔照相機”,材料:紙盒(或金屬盒)兩只,半透明紙一張,利用制作的照相機觀察遠處的景物,探尋小孔成像的奧秘;利用兩只凸透鏡課外制作“望遠鏡”,并體會其望遠的效果,學生頓覺物理趣味盎然。
關鍵詞:生活實際 中學物理 課堂教學
一、 聯系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物理啟蒙教學的成敗與學生學習興趣密切相關,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可以用生活現象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我們知道教學手段應用中和教師語言表達中的趣味性就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時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在連續的興趣中保持比較長久的注意力,最終為順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學任務提供有力的保證。
如在平面鏡成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幾塊大的平面鏡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個紅色的蘋果放在其中的一塊平面鏡上,結果有多個像出現,馬上就引起了學生新奇的感覺。如初三電路學習中,我就讓學生畫出班級中兩個電鍵、六盞日光燈之間的連接,讓學生自由的畫到黑板上,只要你有與黑板上不同的連接方法,就可以畫到黑板上,結果學生無拘無束,共畫出了十二種連接,最后我再作評講,并一一演示給學生看。甚至請學生上去把其中一盞日光燈去掉,看另一盞或另二盞燈同受一只電鍵控制的情況;這樣,學生學習情緒很高,興趣自然就濃厚。再如在講解密度之前先給學生講個故事:古羅馬的皇帝制造了一個皇冠,皇帝想知道它到底是不是真的,為這,皇帝讓阿基米德來判斷,結果呢,阿基米德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正是利用密度的知識來判斷的。插上這么一個小故事,更加激勵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習物理的興趣,也為誘導學生全力參與課堂打下伏筆。
二、 從生活情景導入,走進課堂
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物理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的大量物理現象都可以成為學習中感性知識的來源。教師要善于尋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讓學生把生活體驗同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并且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師要列舉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則可以彌補課堂上觀察、實驗的不足,或者可以豐富觀察、實驗所要說明的問題。同時從我們身邊的生活實際入手,將這些蘊涵物理知識的生活現象引入學生的視野,通過培養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常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從而走近學生認知范圍,進入物理課堂,不僅使物理教學變得具體、生動直觀,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物理應用意識。
借助身邊的物品來做物理實驗,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其自覺的投入到新課知識的學習中,例如講大氣壓強時,可以用兩個塑料掛衣鉤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導入。教師準備兩個塑料掛衣鉤,用力將它們擠壓而合在一起,請一個力氣大的同學上來,看他能不能把兩個掛衣鉤拉開?他費了很大的力氣都可能不能把兩個掛以鉤拉開,接著教師馬上介紹“其實,早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德國馬德堡市長、科學家格里克就當眾做了一個精彩的實驗。他所用的黃銅半球直徑約20厘米,抽氣以后合在一起,兩邊共用了十六匹馬才把兩個半球拉開。這就是轟動世界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剛才的實驗,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兩個掛衣鉤拉開。只要在掛衣鉤上刺一個小洞,放氣,就可以輕易把它們分開。”為什么抽氣以后就拉不開呢?接著在黑板上板畫解釋“球的四周只存在空氣,顯然是空氣對球施加了壓力。這些實驗生動地告訴我們,大氣存在壓強。用能順手拈來的物品動手實驗,更能使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皆物理。
課堂上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入手,不僅掌握了所學的物理知識,還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和疑問。這樣我們的物理啟蒙教學就順理成章的進行了下去。
三、 學生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問題,初中學生能夠初步分析,解決的實際問題是十分廣泛的。在解決物理問題時,把物理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能使學生深切體會到物理學科的魅力,提高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中結合聲和光的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打雷時,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產生的,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是因為光傳播的速度比聲音快。學完有關熱學的知識后,就可以引導學生成功地解釋身邊的現象,例如“夏天吃冰棍兒時,剛從冰柜里面拿出來,包裝紙外面‘粉’,剝開之后會冒‘煙’,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會出‘汗’”。比如我在教學“光的反射”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內容結束之后,為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與運用,我切入了這樣的生活實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我們在雨后有月亮的夜晚走在路上,路面上有坑的地方往往有水,當你看到有光亮地方是水,還是黑暗的地方是水?通過這些實例學生跟著教師把剛學過的物理知識又應用在生活實際中去。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重力無處不在。如工人師傅在砌墻時,常常利用中垂線來檢驗強身是否豎直,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這是利用降低中心使求在下落過程中保護羽毛,假如沒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入嘴里,人們跳起后無法落回地面,飛舞的灰塵會永遠漂浮在空中,整個世界一片渾濁。在講授重力時,要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實際密切相關。
學習是手段,應用是目的。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一些知識,如果不能及時讓學生親自體驗科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久而久之學生會減弱知識學習的熱情。
綜上所書述,教師如能以一種開放、立體的教育視野進行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物理課堂教學相結合,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生活走進物理課堂,讓物理知識回歸于生活,這不僅能降低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難度,有效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激活物理課堂教學,而且能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探索、掌握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既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新課標的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體現。同行們,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
【關鍵詞】物理實驗教學 能力培養
新課改下物理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知識增長,與各種能力同時得到開發和提高,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雖然物理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基本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同的意義和要求,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從實驗教學模式的結構和教學過程來看,有這樣的特點一、問題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二、師生角色必須發生轉換。三、從單純的驗證性實驗向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交流反饋——應用鞏固的模式轉化。物理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試驗不僅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近幾年的實驗教學實踐中,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的。
一、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驗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課內實驗做好實驗安排,放手讓學生自主實驗。實驗前教師可通過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認識儀器,熟悉基本儀器的使用。自主實驗要注意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給予一定的指導,也可選一些基礎好的、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當“輔導員”,為那些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導學,調動其積極性。
2.重視利用說明書。閱讀說明書能幫助使用者熟悉具體儀器的型號、原理和結構,掌握用途和使用方法,能知道檢查儀器的零部件是否完整,基本功能是否正常,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技能。一般要教學生先看說明書,自學討論先認識儀器,后動用儀器,先看課本后做實驗,這樣可以減少儀器被損壞,幫助排除實驗中出現的簡單的儀器故障,有助于學生獨立自主實驗的能力的增強。
二、對學生進行自主觀察能力的培養的
初中物理序言就明確指出,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是觀察和實驗,觀察物理現象的能力,是指在實驗中正確選擇觀察對象,從觀察對象中發現物理現象及現象間的本質聯系的能力。培養學生會觀察,會實驗的能力是教學的重點,應貫穿在整個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具體來說,學生的觀察能力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培養學生觀察的目的性實驗中觀察要有一定地目的,只有有目的的觀察,才能深入細致、有效。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圍繞實驗目的,積極運用心理學中的“注意”規律,把學生的觀察活動引向正確軌道。例如:進行二極管實驗教學時,給二極管加正向電壓時,二極管導通發光,給二極管加反向電壓時,二極管截止不發光。根據兩種現象進行觀察比較,得出晶體二極管具有單向導電性。
2、培養學生觀察的有序性觀察的有序性是指實驗操作要有一定的順序。只有依據前后順序,順理成章進行科學的和切實可行的編排才能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3、運用對比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的重點性是指將注意力集中在與目的直接相關的現象上,按現象的主要特征進行觀察。例如:觀察擴散現象:準備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將兩小顆高錳酸鉀分別投入兩杯水中,重點觀察比較高錳酸鉀在兩杯水中的擴散情況,就可得出結論。
三、通過改進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幫助學生掌握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例如:在焦耳定理的演示實驗在探究在電流和通電時間一定時電阻越大產生的熱量越多時用教材中實驗裝置在操作上非常不方便,若采用受熱膨脹法,煤油作為吸熱膨脹物質欠佳,由于注滿燒瓶的煤油質量比較大,吸收一定的熱量后,溫度升高不大,液柱上升也緩慢,耗時長。如果采用溫度計測溫法,液泡與電阻絲的距離不好控制,而且學生也不容易觀察。可以將演示實驗變為分組實驗,這個實驗我采用的廢電爐絲上取了5Ω、10Ω電爐絲,實驗時,用凡士林涂抹的火柴粘在電阻絲上,當電流通過電阻絲產生熱量時凡士林會融化,火柴會掉下來,電阻大的產生的熱量也多火柴會先掉下來。這個實驗的好處在于操作簡單,所用的時間較短,現象明顯便于觀察。
進行設計性實驗,運用所學物理知識,進行實驗的理論設計,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創新思路和方法。例如:設計一個驗證熱傳遞條件的實驗:在大燒杯中放一盛水的大試管,用酒精燈加熱燒杯,用兩支相同的溫度計分別測量燒杯和試管中水的溫度,開始試管中水的溫度低于燒杯中水的溫度,待燒杯和試管中的水溫都達到約100℃時,同學們觀察發現大燒杯中水在不斷地沸騰,而試管中的水雖然達到沸點卻沒有沸騰。這個實驗反映了液體沸騰和熱傳遞產生的條件,就是液體溫度必須達到的沸點,達到沸點后還必須吸收熱量才能沸騰;發生熱傳遞必須存在溫度差,這就改變了學生頭腦中的溫度達到沸點就沸騰這一片面認識,我們運用多種方法加以培養鍛煉。這個實驗也可以用來解釋木匠用雙層鐵罐來熬膠。
四、利用一些廢棄物來做一些小實驗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一、2014年中考物理試題的特點
1.緊扣課標和教材,強調基礎,突出重點
各地中考試題都能依據義務教育的特點和《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立足于學科的三維課程目標,以基本的物理現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考點,試題起點較低,使學生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物理規律,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逐步客觀地認識和理解世界。試題一般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課堂教學實際設計,既有學生熟悉的題目情景也有較為新穎的試題情景,淡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死記硬背,注重了對物理規律靈活運用的考查。試題在注重基礎的同時增強了學生能力要求,加強“能力考查”。注重了審題能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對應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能力的考查;試題適當設置梯度,選擇較為合適的難易程度,既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型、基礎性,又能把高中階段各類學校所需的學生區分出來。
例1.(2014?寧波)圖1中若貓的頭部位置保持不變,把鏡子沿MN截成兩半,并分別向兩側平移一段距離,則貓的頭部通過左、右兩半面鏡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個像,合起來成一個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兩個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兩個像在不同位置
分析:本題考查平面鏡成像的理解和應用。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像與物體是等大的,像和物的連線跟鏡面垂直,距離平面鏡的距離是相等的。像與鏡面的大小和位置沒有關系。
解: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是等大的虛像,當把鏡子沿MN分成兩半、并分別向兩側平移一段距離后,由于物體所處的位置沒有變化,所以物體在兩個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性質不變,仍然都是等大的虛像,且像的位置沒變,所以兩個平面鏡所成的像在同一位置,是重合在一起的。故選C。
點評:本題從學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平面鏡成像現象出發,通過巧妙的情景設計和變換,通過現象來考查對規律的認識和理解,淡化了對知識的簡單記憶,注重了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
2.聯系實際,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2014年中考物理試題繼續體現這一理念。試題從學生熟悉的家庭學校等日常生活、社會熱點、科技前沿中選材,從多角度展現生活與物理、物理與社會的普遍聯系,常設計一些具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引起學生興趣的情景題,反映物理與社會,技術與社會的廣泛聯系,引導學生通過探索物理現象,解釋隱含其中的物理規律,感受物理知識給社會和人類進步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這些題目立意新穎,切合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加深了學生對“物理來源于生活”的理解,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很好地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同時能激發探究的樂趣,積極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養成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例2.(2014?南京)電熱毯內的電阻絲斷了,如果將電阻絲的兩個斷頭接上后繼續使用,電熱毯的接頭處很容易被燒焦,這樣做很不安全,接頭處的電阻常稱為“接觸電阻”。下列關于“接觸電阻”的判斷正確的是( )
A.接觸電阻較大,它與電阻絲的其他部分串聯
B.接觸電阻較大,它與電阻絲的其他部分并聯
C.接觸電阻較小,它與電阻絲的其他部分串聯
D.接觸電阻較小,它與電阻絲的其他部分并聯
分析:解答本題的關鍵:理解接頭處被燒焦的原因是溫度過高,而溫度過高是因為熱量多。
解:電熱毯內的電阻絲斷了,將電阻絲的兩個斷頭接上后,接頭處是兩根導線相連,由于接觸的部位很少且很細,電阻就較大,它與電阻絲的其他部分串聯。根據焦耳定律公式Q=12Rt知,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導體產生的熱量越多,溫度越高,因此接頭處燒焦就是因為電阻過大造成的。故選A。
點評:本題從生活實際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知識寓于生活之中,加深學生對知識源于生活的理解,拉近了知識與生活的距離,能很好地激發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運用所學知識思考和分析問題。
3.注重從過程與方法入手,關注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內容又是研究方法,對于實現“過程和方法”的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各地中考物理試題中對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都有較大的比重,并分布在各種題型之中,考查內容包括教材的隨堂演示實驗、探究與拓展性實驗、課外小實驗和綜合實踐活動等,考查形式包括科學探究的各個要素,涉及探究目的、探究現象的觀察、探究過程的操作、數據的處理、結論的概括得出、故障的排除、實驗中異常現象的分析、實驗裝置的討論與改進等方面。這些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例3.(2014?邵陽)某同學在“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
(1)如圖2甲和乙,先用彈簧測力計吊著石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6N,然后讓石塊完全浸沒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為1N,則石塊受到水的浮力為____N。
(2)如圖丙,用彈簧測力計緩慢將石塊拉出水面,隨著石塊露出水面的體積越來越大,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越來越大,則石塊受到的水的浮力越來越____(填“大”或“小”),說明浮力的大小與石塊浸入水中的體積有關。
(3)通過比較圖乙和圖____,可以探究浮力大小跟液體密度是否有關。
分析:根據測量浮力的方法可知,石塊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與彈簧測力計示數之差;應用控制變量法分析圖示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答題。
解:(1)石塊受到的浮力F浮=G-F=1.6N-1N=0.6N;(2)石塊受到的浮力:F浮=G-F,石塊的重力G不變,彈簧測力計示數F越來越大,則石塊受到的浮力越來越小;(3)探究浮力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應控制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等、液體密度不同,由圖示實驗可知,圖乙與圖丁所示實驗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相等、液體密度不同,可以用圖乙與圖丁所示實驗探究浮力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故答案為:(1)0.6;(2)小;(3)丁。
點評:本題是探究型實驗綜合題,考查了學生求石塊受到的浮力、判斷浮力如何變化、實驗現象分析等,注重了實驗探究的過程和實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4.試題圖文并茂,體現人文關懷,凸顯地方特色
2014年中考物理試題內容上豐富多彩,真實可信,形式上圖文并茂,情景、意境和諧交融,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試題不僅能較好地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極大地促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命運,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一些題目還能很好地結合地方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例4.(2014?黃岡)氣鍋雞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國”曾播放過。其做法是:將盛有小雞塊和佐料的氣鍋(如圖3所示)放在盛有清水的湯鍋之上,再放到火上蒸。為了保持雞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氣通過氣鍋中間的氣嘴將雞塊蒸熟。湯汁是蒸氣____(填“吸熱”或“放熱”)后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而形成的。蒸熟后,聞到雞肉的濃香味,這是一種____現象。
分析:解決此題需要知道,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是液化,在熔化、汽化和升華過程中需要吸熱,在液化、凝固和凝華過程中需要放熱。擴散現象是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結果。
解:蒸氣通過氣鍋中間的氣嘴將雞塊蒸熟。湯汁是蒸氣放熱后液化而形成的。蒸熟后,聞到雞肉的濃香味,這是物質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是擴散現象。故答案為:放熱;液化;擴散。
點評:本題考查液化現象的特點及擴散現象,具有濃厚的風土人情氣息,體現了人文關懷。
5.注重與未來知識相銜接,體現“服務學生”的理念
各地試題還能較好地涉及“圖象”、電路的故障分析、圖表獲取信息、研判計算等,既綜合了實驗現象和理論內容,還涉及度量計算,同時關注學生獲取信息、運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學生通過信息進行分析、解讀、篩選、整合,進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運算、分析推理,說明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提出自己的建議,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例5.(2014?安徽)如圖4所示,一個重為G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G=40 N,F=10 N。
(1)求運動過程中物體受到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
點評:本題結合學生未來將要學到的內容和知識,很好地呈現出不同階段的知識銜接,使學生在分析和推理中獲取信息,培養了自我發展的能力,體現出“為學生將來和終身學習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二、2015年中考物理復習策略
針對2014年中考物理試題的特點,為應對2015年物理中考,提出以下復習策略:
1.抓標靠本,夯實雙基
《物理課程標準》是物理中考的指揮棒,教材是開展物理教學的依據。按課標要求明確中考對各章、各知識塊的知識點的能級要求,明確重點、難點、自己的薄弱點,根據考點整理知識、歸納分類,將單一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建知識網,使知識系統化。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習首先要做到“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比如,力、密度、壓強、機械效率、電功、電功率等物理概念,二力平衡條件、歐姆定律等物理規律,測密度、測電阻、測電功率等實驗,刻度尺、托盤天平、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等儀器,都是初中物理中的主干內容,復習中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對于基本概念,復習時要注意:(1)物理意義是什么?它說明了什么樣的物理問題?怎樣測量有關的物理量?(2)深入了解物理概念的定義、計算公式以及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含義。(3)搞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系。
對于基本規律的理解,要注意:(1)規律是如何建立的?(2)規律成立的條件和適用范圍是什么?(3)文字表達方式及重要詞匯的確切含義是怎樣的?(4)公式表達形式以及每個符號的物理意義是怎樣的?(5)表格和圖象的表達形式;(6)規律問的區別和聯系;(7)如何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儀器的使用、實驗的設計、表格的查找以及作圖等方面的知識,對于基本儀器的使用,除了要熟悉它的使用規則和注意事項外,一定要結合原理和規律靈活應用。
2.理解概念和規律,注重規律的形成過程
復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教材中以下幾個方面:
(1)物理概念和規律形成的過程和伴隨的科學方法。在最近幾年的中考物理試題中,此類題目的分值要占到10%左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規律形成的過程經常采用的是“控制變量法”。如:速度、密度、壓強、比熱容等概念的形成過程,歐姆定律、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等物理規律的得到等,都是采用“控制變量法”來進行研究的。
(2)教材中的實例分析(包括各類插圖、生活及有關科技發展的實例等)。
(3)各種實驗的原理、研究方法、過程。
(4)相關的物理學史。
3.整理知識內容,歸類掌握
中考物理試卷中的各知識點覆蓋率較高,最近幾年都在80%~90%,但對十個重點知識點的覆蓋率則為100%。這十個重點知識是:比熱容和熱量的計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特點、凸透鏡成像規律、歐姆定律、串并聯電路的特點、電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壓強、二力平衡。物理知識涉及的面很廣,基本概念、理論更是體現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對每個部分中的知識,按知識結構進行歸類、整理,形成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擴展成知識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論相互聯系,如:在對速度這一知識進行復習的時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遷移到密度、壓強、功率、比熱容等其他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去,舉一反三。
4.加強實驗探究能力的訓練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新的教學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教材和歷年的中考試題中都十分注重對同學們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核。近幾年來,中考物理中實驗考核的分值在上升,而從試題內容上看,已從單純的記憶型趨向實驗探究設計的模型。因此,在復習中同學們要加強訓練。在實驗中,尤其要注意題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的作用和選擇、實驗操作步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歸納。
5.關注生活。關注熱點
近幾年的中考物理中有五大類熱點問題:
①估計、估算題主要涉及學生實際生活中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實際事例。
②動態電路與故障分析。
③科學方法題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規律形成過程中的思想方法。
④情景信息題即在考題中提供較多的情景信息,根據題目要求,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
⑤開放性試題(包括結果開放、條件開放、過程開放)即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種多樣,沒有固定的模式,研究的結果并不唯一,表達的形式可以豐富多彩。
特別是要解決第①類問題,平時就應該學會關注。做到關注自己:例如體重、身高、密度、體積、正常步行速度、正常體溫、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力、壓強等;關注周圍:例如課桌多高、一層樓多高、一只雞蛋質量多大、家用電器功率多大、小轎車速度多少、保溫瓶容積多大、電冰箱的工作原理、指甲刀及自行車、白熾燈泡上所涉及的物理知識等;關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如露水、霜的形成、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的熱點,例如溫室效應、城市熱島效應、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體育運動、地震災害、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
6.加強解題能力的培養
從中考容易造成的失誤情況分析,同學們的解題能力也是影響成績的主要因素。因此,解題能力的培養也是中考物理復習的一大重點。
(1)注重審題意識,培養審題能力。
歷屆中考出現失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考試中沒有仔細審題或不會審題,審題的質量決定解題的成敗。復習中可從下面幾方面倍加注意:①仔細閱讀題文,抓住題中的關鍵語句;②善于挖掘題中的隱含條件;③畫出相應的圖示,反映物理過程的實質;④厘清物理過程的細節,找出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內在聯系。
(2)注重解題技能的訓練,培養應變能力。
復習中要有一定的難度意識,通過解題技能、技巧的訓練,培養同學們處理各類復雜問題的應變能力。復習中可采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來加強同學們積極思維,向深處鉆、向廣處聯,注重物理過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培養同學們思維的靈活性。結合典型例題,理清解題思路,歸納出一定模式的思路并尋找創造性的解題方法,這樣有益于解題技巧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3)要巧做習題,不搞“題海戰”。
復習過程中進行解題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沒有一定的訓練量就不會悟出熟練的解題技巧。但題目必須精選,對老師事先篩選的題目做精做透,要注意題目的針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