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5: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體經濟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實體經濟是金融體系的存在基礎
金融體系是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實體經濟為金融體系提供了物質基礎與穩定收益,如果不依托于實體經濟,金融體系會出現資本泛濫的情況,金融資本將會流向到投機市場,最終使得資源配置出現扭曲,這既會打破商品市場的秩序,又可能埋下金融危機的隱患,而金融體系也會隨之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二)金融體系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
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支付中介,并使實體經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而這些積累的原始資本為實體經濟提供的擴大生產的保障,承擔了分散風險及穩步增長的職能,而伴隨金融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其對實體經濟開始產生多元化的影響,例如兼并收購、信息披露、財務管理和信用體制建設等,并最終促進了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協調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之間關系的措施
(一)發揮實體經濟積極作用,促進金融體系發展
實體經濟要充分體現自己在發展中的主動性,以交易需求作為發展導向,為金融體系的完善與發展提供助力,解決兩者之間的分離問題。實體經濟的內部有很多因素可以對金融體系的發展造成影響,例如實體經濟增長可以加快原始資本積累的速度,并使其流入金融體系,促使金融體系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實體經濟市場化發展及派生的金融需求,可以促使金融服務和金融體系向市場化和自由化方向發展等。因此,實體經濟的內部需要改革,以發揮其中可以推動金融體系持續發展的有利因素,實現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充分融合的目標。
(二)推進金融體系的自由化改革
金融體系的自由化發展可以對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從資金供求的渠道提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效率,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一是提高儲蓄的利率,擴大儲蓄規模;二是推動直接融資的完善與發展,使更多儲蓄直接轉化為投資;三是規避政府對金融市場的不利影響,保證資本的優化配置;四是促進監管體系逐漸完善,使實體經濟的服務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五是構建多層次和差異化的金融市場,解決金融市場結構的失衡問題。因此,推進金融體系的自由化發展,充分發揮金融體系的優勢,使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更為密切。
(三)保障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與改革
金融體系可以分為間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間接金融即金融中介,直接金融即資本市場,間接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只是債權債務方面的關系,而直接金融決定著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及速度,所以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與改革在維持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之間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及時披露實體經濟業務信息和財務信息,彌補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信息不對稱缺陷,幫助實體經濟實現規范化的經營管理;資本市場的發展與改革改革要求法律法規與信用體制較為完善,可以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以使實體經濟融資渠道更為多樣化和層次化,保障實體經濟融資效率逐步加快等。
三、結束語
[關鍵詞]房地產虛擬經濟重構穩定
在市場經濟中,房地產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為消費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場所;二是為個人和企業提供投資或投機機會;三是為整個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資產(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銀行抵押資產的90%是房地產)。前者是房地產的自然屬性,與是否市場經濟無關,后兩者則是房地產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基本功能,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這兩個功能。房地產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基本功能引發房地產在市場經濟中正反兩個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產可以迅速通過房地產信貸的杠桿撬動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發達地區,導致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在中國這總是為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土地出讓和稅收收入);而基本的負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帶來泡沫經濟的風險。可見,房地產在現代經濟運行中具有很強的虛擬經濟的運行特征,把房地產作為虛擬經濟的部門之一來進行研究更能體現房地產在市場經濟中的特性。
然而,在傳統經濟理論中,房地產(realestate)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最重要的實物資產(realassets),屬于實體經濟的研究范疇,房地產的變動應該與經濟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現實經濟中的“房經背離”和“房地產泡沫”等種種“異象”又說明了僅把房地產作為一種實物資產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從當今經濟虛擬化的現實出發,運用虛擬經濟理論對之進行合理的解釋。
一、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研究
在現代經濟中,資本化定價方式越來越普遍,整個經濟系統中虛擬經濟部分的影響日益增強,相應地,虛擬經濟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要。國內外學者對虛擬經濟的定義和稱呼有很多種,但是它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而存在的看法卻是共同的。虛擬經濟概念的本質意在概括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經濟運行方式,其基礎就是資本化的定價方式。它是觀念支撐或心理支撐的價格形成系統,而實體經濟是成本支撐的價格形成系統。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房地產的價格形成無疑屬于虛擬經濟系統。
可見,虛擬經濟理論重視預期和心理活動、不確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個經濟系統劃分為由成本支撐的實體經濟系統和由心理支撐的虛擬經濟系統。虛擬經濟是一種以資本化定價方式為其行為基礎的特殊的經濟運行關系,一種資產,不論其有形還是無形,也不論其是金融資產還是房地產,一旦以資本化定價方式來定價,它就具有虛擬資產的運行特征,就應該納入虛擬經濟的研究框架。虛擬經濟中的所有運行特征、運行規律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無不與資產的這種特殊定價方式有關。對房地產虛擬性的研究也是從資本化定價方式入手的。有關的研究如下:
1.關于房地產定價方式的研究。劉駿民(1998)指出:如果從定價方式的角度來看,即使是狹義的虛擬經濟的定義也要包括房地產。隨后,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課題組“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研究報告”指出房地產虛擬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資產之間的,房地產虛擬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具體包括:房地產存量與市場、經濟發展與經濟虛擬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場結構等影響房地產虛擬性質的主要制度因素)。
2.關于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經濟穩定的關系研究。郭金興(2005)指出:房地產市場的波動并不必然導致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房地產具有穩定經濟的內在機理。房地產價格的長期增長趨勢可以使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中的貨幣需求相適應,而房地產價值的相對穩定性對穩定貨幣發行,從而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王國忠(2005)通過計量經濟模型的檢驗發現:房地產價格波動對整個經濟價值系統的影響是直接而顯性的。房地產價格與貨幣供應在整個區間內存在雙向的影響機制,房地產價格對股票價格與實體經濟的價格指標都有著單向的傳導機制,房地產的價格波動會影響股票市場的價格及實物生產價格的波動。這說明作為虛擬經濟的子集,房地產在國民經濟運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產部門看成是虛擬經濟的一部分,然后再來考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就會發現,房地產價格的變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出現了增強的趨勢。鞠方(2005)基于對現代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個基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二元結構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產市場貨幣積聚假說,對房地產泡沫的成因進行新的解釋。進而把房地產泡沫放在協調處理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關系的角度進行研究,重點剖析房地產泡沫、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為三者的互動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并指出: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具有鮮明的虛擬經濟特征和實體經濟特征的特殊市場,正是由于這種“虛實兩重性”,決定了房地產“異象”成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二、從虛擬經濟的角度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的基本思路
在認識到房地產的虛擬性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按照虛擬經濟的理論框架(劉駿民,2003),從虛擬經濟角度來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這種重構包括以下幾個有機的組成部分:①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研究。這是從虛擬經濟的行為基礎——資本化定價方式的角度對房地產虛擬性進行的研究。②對房地產自身的穩定性的研究。首先,從虛擬經濟的運行特征——強波動性入手,然后,對房地產這種虛擬經濟成分自身的穩定性進行研究。③從價格的角度來研究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說明房地產價格與宏觀經濟的互動關系——房地產如何影響宏觀經濟以及宏觀經濟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什么影響。④從資金流的角度闡述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這種資金流包括貨幣資金流和信貸資金流。分析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波動)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新的房地產經濟理論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虛擬經濟條件下政府要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干預,以促進經濟穩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國房地產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
由此,從虛擬經濟的角度來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圖大致如下:
三、從虛擬經濟角度來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的意義
在經濟虛擬化背景下,研究房地產虛擬性質與宏觀經濟穩定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大體而言,從虛擬經濟的角度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有兩個基本特點:第一,強調房地產的投資和投機功能,從而將股市、債市、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等看作一個整體來考察房地產,考察資金在這些領域中轉移流動的規律及其影響;第二,強調房地產作為資產的虛擬性質和可能的房地產引發的泡沫經濟的風險。這種從市場經濟功能視角的研究將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在:
有利于正確解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傳統經濟理論難以有效解釋房地產市場運行中的“異象”,只有在對房地產虛擬性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才會對虛擬經濟的定義和研究領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會對虛擬經濟的理論出發點是把整個經濟看作一個價值系統而非物質系統有更深刻的理解;這種研究必將極大地豐富虛擬經濟的理論。
有利于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產虛擬性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指出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有利于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平、穩定和協調發展,這在客觀上為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提供理論依據,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和實體經濟部門的協調發展。房地產市場和實體經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房地產的健康發展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研究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有利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和實體經濟部門的協調發展,從而為經濟增長服務。
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事關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穩定,房地產泡沫引發的財富分配效應可能加劇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會利益主體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房地產市場發展迅速,房地產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房地產業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各國的GDP增長對房地產業的依賴性較強。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產業出現不正常的發展,不僅會導致房地產業衰退,還會對金融體系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認識房地產虛擬性并在此基礎上解決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問題,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金融安全、投資決策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AlanGreenspan.Newchallengesformonetarypolicy.beforeasymposiumsponsoredbythe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inJacksonHole[R].Wyoming,August27,1999.
[2]劉駿民.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劉駿民.虛擬經濟的理論框架及其命題[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4]王千.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D].南開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
[5]王國忠.虛擬經濟穩定性研究[D].南開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
[6]李杰,王千.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6,(2).
關鍵詞:金融經濟;實體經濟;分離;協調發展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持續發展,金融界中開始逐漸出現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經濟現象,這個經濟現象在以往很少發生,其主要表現為金融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與實體經濟發生了分離。其實關于這個理論的研究已經持續很久了,只是在當下的經濟形勢下才被人們逐漸所關注。深入研究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分離對于全球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主要表現
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分離并不是近兩年才出現的新現象,只是伴隨著和經濟危機的加重,其所帶來的效應被逐漸的放大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主要表現極為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在數量上出現的嚴重不平衡性。在這種分離的局面下,實體經濟部門的數量遠遠少于金融經濟部門,并且在規模上也存在著嚴重的落后性。在這種分離的過程中,實體經濟原先的主導地位逐漸喪失,金融經濟的地位則明顯上升。而明顯反應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關系的經濟指標例如,金融資產比率、金融交易比率等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這些都是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發生分離的主要表現指標。
二、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發生分離的主要原因分析
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之所以會發生分離其有很多原因。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實體經濟明顯早于金融經濟產生,因此,實體經濟的發展始終推動著金融經濟的同步發展。換句話說,只有當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金融經濟才能得到相當的充實和進步,從商業貿易方面來看也是這樣的。因為只有當實際的產品數量變多的時候,商品交易才會應運而生。而在這個交易產生的過程中,金融的資產比率也隨之提高了。其次,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也是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分離的另外一大主要原因。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金融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并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脫離了其對于實體經濟的依賴,進而產生了所謂的“分離”。同時,科學生產力的不斷提升,經濟也變得越發的全球化,在這種全球化的經濟大背景下,金融的領域也不斷的被拓展著,這些拓展也使得金融經濟的交易量急速提升,因此也使得金融資產比率得到提升,進一步促進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分離。再次,很多的經濟學家在探討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分離現象的時候,往往喜歡對一些非制度性的因素進行過分的考慮,而忽略了其與制度之間存在的關系。其實這些非制度性的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其不以我們的意識為轉移。而產生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來源與制度,這點卻往往很受忽視。再次,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發生分離的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即為資本結構所發生的相應轉變。在具體的運作中,很多企業的經營資金所占的比例逐年遐想,而通過其他渠道籌集的資金數量正在不斷提升;而從單個的家庭經濟中去看,貸款的數量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部門都意識到金融資本的重要性,紛紛加入進來;而從政府層面來看,政府也債務也不斷增加。這些顯著的變化都是使得資產結構失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逐漸分離的原因。第四,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之所以會面臨現如今的一個分離的局面,其關于金融的相關制度的越來越趨于自由化也是一個顯著的原因。其關于金融的制度日趨自由化的表現主要如下,首先,由于各個國家和經濟實體都相繼解除了對于金融經濟的諸多限制,因此,在各個國家內,金融資金之間的相互流動變得更加的高效便利。同時,金融資本的不斷涌入,也讓國內國際貿易的數量不斷增加,國際貿易的增加同時也更能吸引更多的外國資金的進入。這本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也是金融經濟不斷繁榮的一個循環圈。其次,國家層面上對于金融相關制度的“松綁”以后,國內各個金融部門之間的競爭也變得越老越白熱化。在競爭的白熱化過程中,很多企業為了提升自己的價格優勢,大打價格戰,在這樣的價格戰背景下,金融的貿易量順勢不斷提升。再次,在對金融相關政策放松管制的時候,關于匯率的相關要求也相繼得到了解除。一些原本固定的利率政策變成了可以在一定區間內上下浮動的政策。利率政策的改變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交易中交易數量的不斷上升。
三、如何有效地防止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過分分離
縱觀目前的世界經濟發展局面,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是經濟體的經濟想要持續穩定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其本質,金融經濟的實體經濟二者互為依存,其任何一方的發展都離不開對方。因此,金融經濟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始終明確自身的定位,這對于世界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目前肆虐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表面上看好像僅僅存在于金融領域,其實追究其根源其仍然與實體經濟有著無法割裂的關系。換句話說,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很大一份的原因是因為金融經濟的過分發展而影響了實體經濟。最終,失去實體經濟支撐的金融經濟變成了一觸就破的經濟泡沫。因此,要想復蘇世界經濟,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仍是一條不能更改的堅定之路。在實體經濟的帶動下,金融經濟的發展才會健康穩定。很顯然,這既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也是金融經濟走出困境,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最佳選擇。
四、結束語
不管金融經濟如何的繁盛發展,實體經濟始終是其不變的根基。因此,各國各經濟體在大力發展金融經濟的同時,必須重視實體經濟,避免將其二者分離。只有這樣,經濟的發展才是健康持續有效的。
參考文獻:
[1]余謙.關于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的探討[J].時代金融,2013,15:168.
[2]張旭.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探析[J].時代金融,2012,15:148+152.
[3]張博.關于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15:14+34.
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論斷之后,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展開了對虛擬經濟的深入研究,出現了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學派。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成思危先生的“以錢生錢說”。該學說認為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這時,貨幣資本不經過實體經濟循環就可以取得贏利,是以錢生錢的活動(成思危,2000)。但是,“以錢生錢說”在解釋實物信用時出現了問題,即實物信用和貨幣信用都是借貸的形式,何以將以錢生錢的貨幣信用歸為虛擬經濟,而將以物生錢的實物信用歸為實體經濟呢?(易綱,2001)
在“以錢生錢說”的基礎上,劉駿民(2002)提出“信念支撐說”,認為整個經濟是由資產價格體系和物價體系兩部分構成的一套價值系統,虛擬經濟揭示的是資產價格體系的運動規律,是以觀念為支撐,以資本化定價方式為基礎的一套價值關系。與此相對應,實體經濟則是由成本和技術支撐的價值關系。吳曉求和宋逢明(2002)更加深入解釋了資產價格體系,提出虛擬經濟的“定價體系和證券市場說”。該學說認為,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立的一個獨立經濟體系,衡量它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它是否具有獨立的定價體系,因此,狹義的虛擬經濟僅是指股市,并且,資本市場產生之前的金融不是虛擬經濟。李曉西等觀察到票券交易的虛擬特點,提出了“權益交易說”, 認為虛擬經濟是以金融市場為依托,并借助票券方式交易權益所形成的經濟形態。虛擬經濟的權益交易行為涵蓋整個金融范疇,不僅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也包括銀行業、證券業等各個金融部門。
當然,對于虛擬經濟的認識并不都局限于“與實體經濟對應”。秦曉在2000年提出虛擬經濟的“金融的實體經濟偏離說”,認為虛擬經濟就是信用制度膨脹下金融活動與實體經濟偏離的那一部分形態,而非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還存在一些“非虛擬經濟”的提法。比如,張曉晶認為,“虛擬經濟”的提法容易與“網絡經濟”等概念混淆,而“金融經濟”沒有反映出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容易導致金融發展走向誤區。他援引德魯克的符號經濟(symbol economy),提出了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領域。該學說定義符號經濟是由經濟符號的創造(即發行)、流通所形成的與實體經濟相對的經濟體系。所謂經濟符號是指能夠變現的對未來收入的索取權憑證。符號經濟有三個特征:(1)它是一種索取權證書,憑借它,人們可以索取未來的現金流;(2)這一現金流是可以變現的,可以用于交換;(3)它一般都有一個符號化的載體,紙制符號、電子符號或其他。
二、信用進化與信用深化
上述幾種學說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了虛擬經濟的內涵,各有各的特點。我們認為,虛擬資本的概念雖然早見于馬克思的《資本論》,但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卻是一個國外學術界很少涉足的嶄新的研究領域。因此,對于虛擬經濟的解釋應當遵循三個原則。第一,繼承性,即對于虛擬經濟的描述應該在繼承前人虛擬資本等研究的基礎上,揭示虛擬經濟獨特的運動規律和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第二,有用性,十六大報告中“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論斷是基于中國國情提出的,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對虛擬經濟的解釋不應該是咬文嚼字的,或者舞弄外文字母的游戲,而應有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第三,指導性,即揭示出虛擬經濟的普遍規律,作為指導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依據。
在充分理解經濟學經典論述和成思危等虛擬經濟專家思想,研究不同學者代表性學說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根據上述三個原則提出對虛擬經濟的注解。我們認為,虛擬經濟是在信用進化和信用深化基礎上產生的,以金融體系為依托,以預期收益為驅動的實體經濟的價值運動形態,實體經濟信用化的過程就是虛擬化的過程。虛擬經濟的范圍包括在信用化制度下實體經濟的價值運動所涉及的所有機構、市場與工具。
虛擬資本的信用解釋思想早見于《資本論》,其中雖然未給出虛擬資本明確的定義,但是,對《資本論》第三卷和恩格斯的相關著述通讀可以發現,政治經濟學提出的虛擬資本,其范圍不僅限于生息的有價證券,而是包括借貸資本、票據等在內的信用基礎上產生的幾乎所有非現實資本。《資本論》的相關論述還暗示了信用的進化和深化。《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也將虛擬資本描述成“通過信用手段為生產性活動融通資金”。信用之于虛擬經濟就像基因之于生命體一樣。如果說生命體是基因的幻影,那么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則是信用的幻影。對于虛擬經濟的把握應當從信用及其相關制度的分析入手。
基于上述對虛擬經濟的注解,我們認為,虛擬經濟研究應當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實體經濟的虛擬化,即信用是如何催化虛擬資本的產生;二是如何從信用角度解釋虛擬經濟的運行規律和與實體經濟的互動關系。本文嘗試就上述兩個層面做一個初步的分析。
1.實體經濟的虛擬化
1) 實體經濟虛擬化的產生和分析模型
實體經濟的虛擬化是實物價值可衡量的條件下在信用催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隨著一般等價物的出現,實物的價值變得可以衡量,進而,以償還為條件的借貸(信用)使得價值與實物開始分離,從而呈現出實體經濟虛擬化的端倪。貨幣的產生是實體經濟虛擬化的標志,貨幣使實物信用的一部分演化為貨幣信用。信用在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維度上催化實體經濟的虛擬化,歷時性表現為信用主體的進化,共時性表現為信用制度滲透和信用主體疊加。
2)基于信用進化的虛擬化
分為信用制度的進化和信用環境的進化。信用進化是指在減少交易成本的方向上,信用主體不斷演進并產生相應虛擬資本的過程。最早是基于對物的信任而產生的以物易物交易;而后銀行等中介機構承擔起信用主體職責,基于貨幣存量發行了的銀行券,作為信用中介經營貨幣產生了借貸資本;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政府等主體開始以自己的信用為基礎,直接向公眾進行債務融資,于是產生了債券、股票等虛擬資本,以商品和自身信用為擔保,在上下游企業間進行融資從而產生了票據等虛擬資本,此時的信用主體是企業和政府等實體機構。而后,自身信用欠佳,但具有優良資產的企業若以自身信用為基礎進行融資成本過高,于是企業優良資產便替代企業整體成為信用主體,從而產生了資產證券化。信用制度的進化不同于一般制度進化的特點在于,一般的制度變遷是在原有制度基礎上的演變,其結果主要表現為新的制度對舊制度的替代。而信用制度進化表現為新舊制度的共存,且互為信用制度環境的一部分。
信用制度的進化與信用環境的進化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系,共同進化的。信用環境是指與信用制度配套的征信體系、信息披露、激勵約束等制度環境和相關技術環境。信用環境的進化為信用制度的進化奠定了基礎,信用制度的進化對信用環境提出了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信用環境的進化并不僅是單方向的。信用環境的變化受經濟體制、道德、法律、技術等多種因素制約,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信用環境退化。退化的信用環境和現存信用制度之間矛盾是誘發信用危機的重要原因。
我們對信用演化的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發現,信用在進化過程中初步顯示出螺旋式上升的規律。信用的進化從實物信用經過中介信用、主體信用進化到資產的信用,實物信用與資產信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均是基于對物的信用,螺距在于實物信用是實物的本身為信用主體,而資產信用是以資產的未來的現金流為信用主體的。
3) 基于信用深化的虛擬化
信用深化是指在信用進化的同一個階段,既存的信用制度的形式和范圍不斷擴展,從而形成新的虛擬資本的過程。信用制度的深化主要有兩種方式,信用滲透和信用疊加。信用滲透是指既存的信用原則滲透至新的領域從而創造新的虛擬資本的過程。比如,隨著信用市場的出現,信用的有限責任原則滲透到投資領域從而產生股份制和普通股票,進而,信用原則滲透到普通股票,產生了優先股等金融工具。信用卡則是企業間的信用制度滲透到消費領域而產生的。
信用疊加是說,不同信用主體的信用進行疊加,形成信用的復合形式,從而創造出新的虛擬資本的過程。比如,融資租賃是實物信用與中介信用的疊加,金融衍生工具是主體信用與中介信用的疊加等等。
2.虛擬經濟運行的特征
虛擬資本脫離實體經濟進入流通領域后,就會以不同于實體經濟的方式進行循環運動。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側面對虛擬經濟的運動規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贅述。從信用和信用進化角度看,虛擬經濟運行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預期收益驅動性。從虛擬經濟的微觀層面看,虛擬資本的運動是以預期收益為驅動的,而預期收益則是以對未來的預測和信心為基礎的,因而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導致了虛擬經濟的復雜性、高風險性和周期性。
相對穩定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介穩性”。從信用角度看,信用制度與信用環境相適應的時候,表現為虛擬經濟的有條件穩定,而信用制度變遷或信用環境變化導致二者不相匹配是造成虛擬經濟的波動或周期性變化重要原因。
對實體經濟的依賴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寄生性”。信用是虛擬資本的基礎,而信用又來自信用主體,這就決定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依賴關系,即實體經濟是第一位的,虛擬經濟是第二位的,實體經濟的變化和周期通過信用制度作用于虛擬經濟并決定虛擬經濟的運行狀況。
與實體經濟的互動性。信用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傳動裝置,從微觀層面看,信用主體在實體經濟的運行狀況通過信用紐帶,影響其虛擬資本的預期收益和價值變動,進而影響其在虛擬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這種資源配置的變動反過來又會對信用主體在實體經濟的運行產生影響。
三、信用進化和信用深化解釋的意義
虛擬經濟的信用進化解釋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信用進化角度解釋虛擬經濟可以基本囊括脫離實物和實體的價值運行的各個方面,從而進一步揭示虛擬經濟的內涵和運動規律。銀行、融資租賃、證券市場等在運行過程中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將虛擬經濟解釋為股票市場并將其它虛擬資本作為外生變量將會導致分析和研究的復雜化。
第二,有利于金融危機的分析與防范。解釋金融危機的理論有三代模型,第一代是貨幣危機模型,認為貨幣危機根源于國內經濟政策和固定匯率之間的矛盾;第二代模型基本理論與第一代模型相似,但側重于貨幣政策;第三代模型是由麥金農和克魯格曼提出的,他們認為危機爆發的原因在于經濟泡沫的破裂,而經濟泡沫來源于經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風險,在于企業和金融機構肆無忌彈地大量舉債而引起的信用危機,信用危機與金融危機如影隨形。因此,從信用角度分析虛擬經濟對于深入了解和防范金融危機具有一定的意義。
第三,有助于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信用經濟。我國在經濟轉軌過程中,誠信體系建設的滯后性越來越成為信用制度演化的桎梏,直接或通過影響虛擬經濟的運行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從信用進化角度研究虛擬經濟有助于從宏觀上把握誠信體系的定位,使其更具有目標性和可操作性。
四、對我國虛擬經濟發展的啟示
對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實證研究表明,我國的虛擬經濟發展遠遠滯后于實體經濟。就現階段我國虛擬經濟發展問題,本文提出建議如下:
第一,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市場經濟是交換的經濟,交換的前提是產權的歸屬。以借貸為基本形式的信用,同樣以私有產權為基礎。馬克思和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都給予了產權制度相當多的關注。中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如果忽視了產權變革,信用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二,以誠信體系建設和信用制度設計為核心。信用制度和信用體系是在既定的制度結構下的互補制度體系。推進信用制度,引進和設計新的虛擬資本,發展虛擬經濟的同時,一定要關注并完善包括道德、法律、征信和披露制度等在內的信用體系。
第三,對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問題,應當本著尊重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邊研究邊實踐。馬克思提出虛擬資本概念不過百余年的時間,在這百余年的時間里,虛擬經濟一直以加速度向前發展,虛擬經濟正在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調整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迄今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研究尚不能全面揭示其運動規律。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虛擬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也在迅速增強。時不我待,我們只有在理論和十六大報告的指引下,邊研究,邊實踐,才能切實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
本文作者:
美國股市并非繁榮的特例,在今年頭兩個月,MSCI的測度全球主要國家證券市場表現的全球指數已經上漲了5%。其中,表現最搶眼的是日本,兩個月累計漲幅超過15%,基本恢復到雷曼公司破產前水平。
如果單就金融市場來看,似乎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即危機的陰影正在逐步散去。但若仔細考察各國的實體經濟狀況,不難發現,真正意義上的復蘇或還有待時日。
從美國的數據看,實體經濟的確有改善的跡象,特別是在就業方面,申領失業金人數連續小幅下降,計劃裁員數也步入歷史低位。但即便如此,失業率仍維持在7.7%的高位,僅比上年同期低0.1%,距離美聯儲6.5%的政策目標尚有不小的差距,更不用說危機爆發前低于5%的水平。此外,盡管實體面有樂觀因素,但美國企業的投資需求依舊低迷,這對實體經濟的全面復蘇形成了較大的制約。
日本方面,2012年四季度GDP增速僅為0.1%。2013年1月經常項目逆差3648億日元,雖好于預期,但仍高于前值水平。
總體來看,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各國金融與實體經濟相背離的情況日趨明顯。根據《經濟學人》雜志所列舉的數據,在1949年以來美國7次大牛市中,2009年之后的這次上漲所對應的實體經濟狀況最糟糕。金融市場的高度繁榮,并未伴隨著實體經濟的全面復蘇。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對于理解后危機時代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聯,以及經濟發展的前景有著重要意義。
在我看來,造成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背離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從長期來看,是因為金融體系功能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的經濟學框架中,金融體系只是作為融資的中介而存在,為實體經濟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實體經濟必然高度相關。而如今,金融體系的功能逐步從單一的融資,擴展到資產、財富管理,金融交易本身,成為人們保有財富或獲取利潤的重要手段。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的關聯由此日漸松散。
其二,從短期看,是寬松貨幣環境使然。危機以來,主要經濟體無一例外地采取了寬松貨幣政策,基準利率幾乎都接近于零,同時各國央行紛紛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無限制地向市場供給流動性。在經濟結構調整尚未結束、實體經濟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極低的資金成本并未帶來企業投資的增長,更多只是給金融投機提供了便利。極低成本的資金先是流向風險較低的國債,造就了一輪國債牛市。之后,隨著歐債危機風險的逐步釋放,以及美日宏觀經濟數據的改善,資金開始轉向風險較高的股票市場,帶動了全球股市的繁榮。
馬克思以其極其敏銳而深刻的哲學判斷力,從認識論悖論入手指出了這種“客體世界觀”的根本缺陷。“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作為人類存在方式的實踐,是人類直接生存于其中的客觀物質活動。人類只能通過實踐活動中確證世界的存在。由此發展出完全不同于“唯客體”的形而上學的“辯證唯物主義”。人以生產勞動的方式存在,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過程。因此,物質生產勞動成為人與自然界的內在聯系過程。而生產勞動需要人的實踐活動作用于客體之上,人與客體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人需要依據自身的生命需求用一種特殊的實踐方式即生產勞動創造出勞動產品,而這些勞動產品是自然與人相互聯系的紐帶,是事物客體在人生命中的體現,表現為人維持生命的物質與意識的反映。因此,人以實踐的方式與客觀事物并存,也因為實踐與客觀事物相互滲透,并通過對方來表現自身的存在方式,形成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馬克思得出結論:事物是普遍、內在聯系的,客體就是凝固了的內在聯系的過程,事物的本源是過程,主客體聯系的過程,也就是矛盾的過程。一切矛盾就是過去一切聯系結果與現在一切聯系結果斗爭的過程。辯證唯物主義為虛擬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積極的理論支持:
1、全球經濟處于普遍聯系中,中國經濟只有在不斷的和世界經濟緊密融合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催生新的經濟能量,經濟才能充滿活力。而真正能與世界經濟緊密融合的便是虛擬經濟。換言之,虛擬經濟是中國真正融入世界經濟的鑰匙,是中國不斷獲得經濟發展動能的重要動力源之一。凱恩斯對新古典經濟學最大的超越在于看到了“流量”的重要性,雖然凱恩斯未能解釋貨幣———資本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社會權力,但畢竟已經認識到流動性在經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存量”沒有“流量”的經濟是一潭死水,虛擬經濟在促進流動性方面則有著巨大的優勢。當然,虛擬經濟的發展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相當強烈。一方面,虛擬經濟的膨脹會增加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易創造出雙重價格體系;另一方面,可能對資源配置產生誤導,影響國家經濟安全。但不能因為懼怕虛擬經濟帶來的風險性和負能量就割裂了中國資本市場與世界資本市場的聯系,割裂了聯系就等于割裂了中國經濟發展發動機上的紐帶。能量有正負之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后必然波及到中國,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只能在實踐中勇敢的面對并加以解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二律背反,害怕和回避矛盾的后果是陷入更大的矛盾。觀察經濟社會發展要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進行審視,經濟發展就是在正負能量不斷對沖的矛盾中螺旋式的前進,每次大的波動后正能量都會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帶動世界經濟螺旋式的發展。從這個角度說,虛擬經濟本身也是一個二律背反,矛盾是動力的源泉。
2、虛擬經濟非常靈活,把全社會的資金都吸納進來,事實上,當今社會每個人都被編織到金融網絡中,即使沒有投資股票證券,也難以逃脫,如社保金、醫保金等,都與虛擬經濟有聯系。虛擬資本是系統性權力,彌漫于整個社會,形成支配全社會的金融權力,既不定型又彌漫在每個人身上。
3、應正確看待經濟穩定性。經濟的穩定性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通常根據一些經濟指標來衡量,例如通貨膨脹率,存貸款利率差、實際匯率波動指標、政府財政赤字等等。另外,人們的心理預期也是衡量經濟穩定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穩定是相對的,事物的穩定性恰恰建立在不確定的基礎上,穩定有一個范圍,在這個范圍內對事物的穩定無影響,不確定的范圍確定確定性,這是辯證法認識對深層世界的認識,與舊唯物主義追求絕對的精確性相對立。把辯證法用于經濟發展中我們就能認識到,這種不確定性即風險性,應當允許并重視經濟發展中的正常波動,波動帶來了風險性,但波動正是穩定的載體,波動代表機體內部新生力量的動力在突破舊勢力的桎梏,是矛盾運動的表現。辯證法認為,每個層次要引起下個層次的變化,能量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層次的變化只能引起一個層次的變化,對其他層次無影響,各層次是相互絕緣的。08年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海嘯,其破壞范圍廣,穿透力強讓人們難以預料,關于金融危機為何破壞力如此巨大,下文將做專門闡述,總而言之,是由于沒能正確對待虛擬經濟造成的。
4、經濟發展是個綜合性過程,是在物質化社會系統整體性推進發展中同時發展的。無論是研究實體經濟還虛擬經濟,都不能只從經濟學科角度去觀察,應用政治學、經濟學、哲學三種學科綜合思索。當今中國,政治哲學強調人民性的重要性,經濟發展的最終受益者是不是人民,是判斷某個經濟政策的重要評判標準。所以,在制定某項經濟政策時,首先應把人民的利益考慮進去,還要綜合考慮社會、文化、國際環境等諸多因素,中國資本市場發育的20多年,雖然問題和矛盾頻現,但總體上國家和廣大人民通過資本市場獲得了巨大財富,國家資本不斷增值,這是符合辯證法事物發展規律的。
5、提倡發展虛擬經濟并不是忽略和否認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物質生產和交換永遠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堅實的物質生產基礎是虛擬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保證。
二、辯證的看待兩個問題
關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的經濟安全性和風險性等問題,需要借助辯證唯物主義原則進行解析。
(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是西方國家在經歷了長時間資本市場泡沫積聚后的一次負能量的猛烈釋放,是在虛擬經濟畸形發展,攫取大量虛幻財富在西方人心里生成的“幻象”破滅后的集中爆發。把虛擬經濟看成虛幻經濟,游戲經濟,完全脫離其現實存在的根基,任意創設虛擬的金融衍生產品,其本質已經完全脫離了唯物主義所堅持的世界觀,當時的華爾街金融體系推崇‘游戲經濟’,金融衍生品成為鍛煉人的意志與想象力的工具。從馬克思唯物主義本體論上理解,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不能理解為一種“直觀對象”的存在關系,而是一種感性互動的存在方式,是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彼此獨立而又統一的子系統。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應該存在一種張力,這種張力就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的過程,虛擬經濟需要實體經濟作為基礎,實體經濟也需要虛擬經濟加以激活,正常情況下,張力內的經濟的波動可以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與此相對立的“原像—鏡像”關系實際上割裂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聯系,導致虛擬經濟從應該堅持事物發展規律引向唯心主義的危險行為,當張力被強行拉伸,虛擬經濟本身的風險性就會因為過度的投機行為加深,不確定性變得難以被認識,這勢必產生極其慘烈的后果,“作為財富的社會形式的信用,排擠貨幣,并篡奪它的位置。正是由于對生產社會性質的信任,才使得產品的貨幣形式表現為某種轉瞬即逝的觀念的東西,表現為單純想象的東西。但是,一當信用發生動搖———而這個階段總是必然地在現代產業周期中出現,———一切現實的財富就都會要求現實的、突然地轉化為貨幣,轉化為金和銀。”實體經濟以實物或服務的流動作為其運行的形式,而這些形式都是以資金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虛擬經濟中,資金是以膨脹的信用化形態出現的,如果資金的信用化膨脹進入到實體經濟中的生產循環,則就形成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緊密互動。由于這種虛擬的信用資金弱化了實體經濟所需要資金的作用,因此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互動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虛擬經濟的膨脹及波動促成了金融泡沫的生產,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因此,發展虛擬經濟,并不是否認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不是忽略社會因素任意虛設,更不能完全脫離實體經濟跨越發展。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虛擬經濟就其本質而言有它存在的物質基礎,“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既然把虛擬經濟放在唯物主義視野中考察,就應承認它與實體經濟的聯系,承認其的現實基礎,完全脫離現實基礎的“虛擬經濟”就其本身而言不是虛擬經濟,是游戲經濟和虛幻經濟。虛擬經濟是對現實基礎的抽象和放大,且放大的比例應該在一定限度之內。承認虛擬經濟的現實基礎是實體經濟,也就承認了虛擬經濟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都是社會經濟領域內的問題,二者之間聯系密切,既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在對待二者關系上,尤其應注意研究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特殊原因,是事物之間區別彼此的根據。既不能用發展實體經濟的經驗發展虛擬經濟、評判虛擬經濟,也不能因為虛擬經濟的特長就否認實體經濟的存在意義,忽視其存在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身就是一種嶄新的制度,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事物,在中國,無論虛擬經濟還是實體經濟,都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的,在發展中必然碰到許多問題,對于這些帶有特殊性的問題,不能簡單地用國外的或過去的經驗去套,唯物史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所有問題都放在我們所處時代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全面把握,中國社會是一個有機體,所有問題都應該在這個有機體中通過實踐加以分析解決。或許,哲學的“貧困”在于它無法為所有學科提供該學科本身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哲學的魅力正在于它可以對所有學科進行批判和衡量,提供解決問題的正確思維和道路。
(二)虛擬經濟的經濟安全性和風險性
烏爾里希•貝克曾說過:“風險和不確定性是一種經濟行為的‘準自然的’組成要素。”因此,虛擬經濟也具有高風險性,這是由其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虛擬經濟并不包括物質生產活動,因此其本身并不能創造財富,但卻可以對實體經濟創造出的財富進行再分配,這也是其虛擬性的表現之一。隨著虛擬經濟的規模不斷地擴大,勢必會增加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風險。我國現在的市場經濟中的也面臨著微觀性、不確定性與盲目性等消極因素。“作為虛擬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資產,包括期貨、期權、掉期等衍生工具的價值,具有規避風險和發現價格的功能”,因此虛擬經濟對經濟系統中出現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能夠有效地予以克服或減少,并由此為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切實保障,對于現代化風險投資和規模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為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三點原因:
1、隨著經濟虛擬化程度的加深,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弱,虛擬經濟的價值系統逐漸取得相對獨立,不再依附于實體經濟,但是虛擬經濟的價值系統由于對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產生影響,從而對實體經濟的價值系統的影響卻越來越強。
2、實體經濟的價格主要受自然資源的制約,呈現出穩定的態勢。但是,虛擬經濟交易的載體是虛擬資本,而虛擬資本以資本化定價為基礎,其價格主要受到人為心理因素的影響。因此,虛擬經濟極容易產生頻率較高的波動性。3、虛擬經濟的重要功能體現在資本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風險定價和交易機制,并提供了一個降低了交易費用的穩定環境,從而使得經濟得以穩定增長。虛擬經濟既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風險性,又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并對現代經濟增長起到了相當大的貢獻,這實際上加強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異化”。基于以上原因,現代經濟的危機發生主要并首先來自于虛擬經濟領域,虛擬經濟導致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從而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此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以及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是虛擬經濟的安全。虛擬經濟的安全運行能有效地抵御來自內部及外部的系統風險,確保國家的經濟和國民財產的持續穩定的增長。當我們還在慶幸08年金融危機沒有大規模波及中國的同時,一些經濟學者把這些慶幸歸功于中國尚未融入國際資本市場,人民幣自由兌換沒有打開等因素,但這種慶幸不能成為束縛虛擬經濟發展的理由。虛擬經濟本身就是二律背反,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消極因素,當前很多經濟學者熱衷于從如何消除這些消極因素進行研究,這在哲學上是否犯了蒲魯東式的錯誤?“任何經濟范疇都有好壞兩個方面……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益處和害處加起來就構成每個經濟范疇所固有的矛盾。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馬克思對這種觀點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誰要給自己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問題,就是立即切斷了辯證運動。”由此可見,正確認識虛擬經濟的消極因素及其可能帶來的對市場經濟體系的風險,建立起虛擬經濟的風險預警系統對于問題的處理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何在日后避免金融危機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從哲學角度考慮,那就是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背景下如何引導、轉化、控制這些消極因素所帶來的負能量,把它的破壞力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使負能量帶來的沖擊做到最小化,從而降低風險,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不要企圖消除它,消除了消極因素,就消除了虛擬經濟本身。
三、基于歷史哲學維度的審視
Abstr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virtual econom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definition, the generate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etc., in order to form the initial but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virtual economy", and hopes to start a discuss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crack of virtual economy problem.
關鍵詞: 虛擬經濟;符號財富
Key words: virtual economy;symbol wealth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1-0170-02
0 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正步入新階段,“虛擬經濟”也成了一個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所熟悉的詞。以下筆者就“虛擬經濟”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1 虛擬經濟的含義
“虛擬經濟”是目前學界、經濟界及新聞界使用頻率較高的一詞,大致有三種用法:第一種指資本市場。第二種是基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而把網絡公司、網絡商店等的經營叫虛擬經濟,其實網絡上經營的公司盡管叫“虛擬公司”,但其經營都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借助了網絡進行經營管理,故用“網絡經濟”來稱謂更合適。第三種是用來指代知識經濟,而知識經濟,根據OECD的定義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存儲、使用和傳播基礎之上的經濟。既然已有明確的界定,我認為還是遵照使用為好,不要隨意用“虛擬經濟”替代之,以免混淆。
在第一種用法中的“虛擬經濟”一詞,目前國內也尚無一個統一嚴格的定義,我認為由于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和實際經濟或實體經濟(real economy)是二分法思考的結果,故理解了實體經濟或實際經濟也就同時認識了虛擬經濟(或稱非實際經濟)。所謂實際經濟指一個社會中的各種經濟主體為獲得實際財富而進行的生產、交換等所形成的整體社會經濟生活過程,從產出上看包括有形的產品和無形的勞務(它們形成實際財富),既其內容和范圍大致與GDP的相同,而實際GDP也正是我們衡量實體經濟運行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與此相應,虛擬經濟就是指符號財富的生產和交換的過程,其中符號財富包括有:①各種原生金融工具,如貨幣、外匯、票據、存單、股票、債券等;②各種衍生金融工具,如外匯期權、利率互換、股票期權等等。另外隨著網絡的發展,出現了網絡虛擬財富。而計算機及其網絡對人類社會所發生的巨大影響目前只是初見端倪,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本文所指的虛擬經濟必將獲得新的發展形式和內容。
2 虛擬經濟的出現條件與發展動因
虛擬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貨幣的出現是它產生的歷史前提之一,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科學的揭示了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也相應不斷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偶然的價值形式到擴大的價值形式、再到一般價值形式最后到達價值的貨幣形式,而虛擬經濟也就開始萌芽。隨著現代紙幣的出現并與貨幣商品——黃金割斷了聯系(黃金的非貨幣化),貨幣的金屬載體被最后否定,貨幣成為了單純的價值符號,則虛擬經濟也開始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大約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和發展,虛擬經濟的相對獨立性更顯加強,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對股票、債券、外匯等虛擬資產的又一次抽象)的交易基本上脫離了實物,它的交易物實際上是一種主觀預期和相關風險,交易的結果是根據金融資產的價格漲落來支付其差額。
虛擬經濟出現并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過剩經濟”的出現,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生產力水平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創造并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工業化+市場化=過剩”成了困擾市場經濟國家的一個大問題,包括“剩余的產品”、“剩余的服務”在內的“剩余價值”如何由經濟體系合理有效的消化和利用的問題激發著人類在經濟方面的創造力,催生并推動著虛擬經濟的發展。
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是虛擬經濟出現并發展又一重要的動因。科技的進步使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全球化的網絡和信息高速公路度改變了人們對時空的感覺和認識,貨幣和資本等符號財富以光速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整合,金融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使虛擬經濟在范圍、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得到了極大拓展和提升。
3 虛擬經濟的本質
從歷史哲學角度看,虛擬經濟實質上是人類或人類文化的符號性在經濟領域的體現,是人類文化創造力的體現,虛擬經濟也體現著人類對已有的經濟成果的評價和對經濟未來的預期。在傳統社會里,由于人們的絕大部分精力和體力必須用于物質生產,所以對人類的符號性的感觸并不明顯,而隨著工業社會尤其是信息社會的到來,我們發覺我們的生存空間正在成為一個符號空間或意義空間,我們和實體世界的接觸中正被我們自己打入一個虛擬世界或稱符號化世界的“楔子”,從政治領域、經濟領域、軍事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無不充滿了新的象征符號和新的象征意義。虛擬經濟的符號象征性也正源于此。它標志著人類的經濟活動進入了一個更新、更高級也更復雜、更不確定的時代。
4 虛擬經濟的特征
①與實際經濟比較,規模巨大。從貨幣來看,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教授漢克爾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當今世界貨幣總量要超出貨物總量的60倍,在如此巨大的貨幣總量中,實際上只要3%—4%的錢就足夠應付實體經濟的需要”。②與實體經濟日趨分離,有自己的運行規律。虛擬經濟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而其發展越來越遠離實體經濟,在衍生金融工具出現后,基本上就已脫離了實體經濟。如貨幣最初是隨著實體經濟的需要而出現并發展,以后就逐漸融入了虛擬經濟,存款貨幣創造機制只能從銀行體系中求得解釋;到了股票、債券、外匯等也能找到與實體經濟的聯系,但其交易價格的波動軌跡已很難直接從實體經濟得到滿意的解釋。③與實體經濟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易變動性,不論是價格的漲落還是交易額的增減,都具有實體經濟所難以具有的極大波動幅度和振蕩頻率。④大大超過實體經濟的乘數效應。整個虛擬經濟及其各個子系統均存在乘數效應,且大大超過實體經濟中的投資乘數、政府支出乘數等的效應之和,這也是虛擬經濟變動幅度大且頻繁的重要原因。⑤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全球一體化、集成化的趨勢更明顯,發展速度更快。根據有關研究,目前資本跨國流動的規模年平均增長率大約是25%,而世界實體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
5 虛擬經濟的作用
①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劑和推進器。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推進作用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虛擬經濟的繁榮有助于增加各經濟主體的信心和良好預期,從而帶動實體經濟發展;二是虛擬經濟的運作也是促使實體經濟資源合理高效配置和結構調整重要手段。當然虛擬經濟的急劇萎縮也會給實體經濟以巨大的打擊,嚴重時也可能導致實體經濟的負增長。②分配方面的作用。虛擬經濟使社會的富裕階層尤其是超級富豪們因大量、持久地占有符號財富而減少或放棄了對實際財富的過度擁有,這樣使廣大平民階層尤其是窮人能以較低的代價去享用一些實際財富。
參考文獻:
[1]黃達主編.金融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