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5: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問題的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首都經濟圈;資源與環境
中圖分類號 H0
文獻標識碼 A
首都經濟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與河北省三個省市。改革開放來,首都經濟圈各省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其中北京市在2006年人均產值就達到了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但是,經濟社會發展與城鎮化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水資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過高問題,從而導致嚴重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目前,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首都經濟圈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對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辦法。本研究對于首都經濟圈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首都經濟圈水資源短缺問題仍較為嚴重
目前,首都經濟圈的主要城市北京市與天津市水資源短缺狀況較為嚴重,而河北省部分城市與地區也存在著水資源結構性短缺問題。
1.北京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北京市水資源無論從總量還是從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來看,水資源都是相當匱乏的。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人均水資源量也僅為117.6立方米,遠遠低于聯合國城市人均1000立方米水資源量的缺水下限。近年來,隨著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年用水量超過40億立方米。每年為滿足用水需求,需要抽采地下水多達21.2億m3,造成地下水超采嚴重,已經威脅到北京市的生態安全。
2.天津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天津市的水資源也較為缺乏,多年均水資源總量只有15.7億立方米。而天津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人民生活方面的年均用水量則達到了23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情況嚴重。目前,天津市主要依靠引灤河水人津的方式,及應急引黃河水入津的方式來解決城市用水問題。此外,天津市每年的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就達到了2.7億立方米,對天津市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
3.河北省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5億立方米,其中的可用水資源總量大約為170億立方米左右。近年來,河北省的年均用水量已經超過200億立方米。因此,需要依靠開采地下水來滿足生產與生活方面的用水需要。目前,河北省的地下水超采量年均超過40億立方米,如果這種超采行為持續下去的話,將嚴重威脅河北省的生態安全。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首都經濟圈主要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目前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來源于工業化、城鎮化及消費現代化等一系列綜合性因素所造成的。如首都經濟圈北京市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天津市石油化工與裝備制造業發展、河北省的鋼鐵、建材等工業的發展所帶來的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問題。此外,城鎮化導致大量人口不斷涌入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導致城市人口規模不斷膨脹,生態環境惡化,生態赤字越來越大。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開始大量進入家庭。但是汽車所排放的尾氣已經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北京市的環境污染問題
根據《2013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北京市在2013年大氣污染仍較為嚴重。空氣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臭氧、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仍處于超標狀態。其中PM2.5年平均值達到89.5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達156%[1]。北京市的環境污染問題,不但影響到首都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影響到北京市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國際形象與國際交流。
2.天津市的環境污染問題
天津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目前,天津市第二產業的產值占GDP比重仍超過50%,是直轄市中工業所占比重最高的城市。而且天津市的工業結構又以重化工業為主,主要的工業部門有:石油化工、金屬冶煉、裝備制造、電力生產等。這些重化工企業每年需要消耗數量巨大的能源,天津市每年的煤炭消費量就超過6000萬噸。巨大的能源消費也帶來了污染物排放較高的問題。2012年天津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達22.45萬噸,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3.河北省的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鋼鐵、石化、建材、電力是河北省四個主要耗能產業。2012年,河北省的能源消費總量達到2.97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就超過了2.7億噸。巨量的煤炭消費也帶來了較為突出的污染物排放問題。從河北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情況來看,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76.12萬噸。也導致河北省的邢臺、唐山、石家莊、邯鄲、衡水、保定和廊坊等城市成為我國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城市[2]。
4.首都經濟圈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從首都經濟圈來看,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消費污染、燃煤與建筑施工等,其中消費污染中,尤其以汽車的污染物排放最為突出。2013年,北京市的汽車數量超過540萬輛,不但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而且帶來了極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另一方面,在首都經濟圈,北京市的各類資源過于集中使得北京市的人口規模不斷膨脹,導致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問題。目前北京市不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此外,北京市還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等。北京市的功能過于集中必然對資源、環境造成較大的壓力,形成生態赤字。
三、首都經濟圈環境污染治理政策與措施
要解決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需要采取綜合性的手段,采取多種措施,來從根本上解決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
摘要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初中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初中物理教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教師的提問技巧直接關系到物理課堂的氣氛,積極探索物理課堂提問技巧,成為每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深思的課題。本文主要討論了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目的是通過教師的課堂提問進一步增強初中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關鍵詞 初中;物理;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 G203.12
TTP/1.1 200 OK Date: Sun, 18 May 2014 07:50:46 GMT Server: Microsoft-IIS/6.0 X-Powered-By: X-AspNet-Version: 2.0.50727 Consuming-time: 271 Set-Cookie: __ReadAuth=wfTUoieJrr/7n3ESruVqc5+TgXCTbLHvPR5XWUjqQORNSM/N/NNSPEWJto429pe7; path=/; HttpOnly Set-Cookie: _SessionId=yudwtjba3djaj3ac33kel0mh; path=/; HttpOnly Cache-Control: privat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2312 Content-Length: 163255 河北公共圖書館共享 function checkOS() { var ua = navigator.userAgent.split(";"); if (ua[2].indexOf("Windows NT 6.2")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僅在Windows 8下運行!')");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僅在Windows 8下運行!')"); }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checkOS(); }); function doPrint() { var bdhtml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var sprnstr = ""; var eprnstr = ""; var prnhtml = 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 + 17); prnhtml = prnhtml.substring(0, prnhtml.indexOf(eprnstr)); var _first = "解決首都經濟圈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主要策略與重點措施分析
作者:姚騰霄 來源:東方文化周刊?理論(上半月) 2014年3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一、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誤區
初中生剛剛接觸到物理學科,初中物理教師的提問藝術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態度,而在實際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課堂提問的誤區,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一)只講不問
有的初中物理教師受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缺乏“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態度,整堂課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不提一個問題,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滿堂灌”的課堂效率不高。
(二)不顧大局
每個學生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造成學習成績有差異,有的物理教師眼中只有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提問問題時也主要提問這部分學生,冷落了大部分學生;還有的初中物理教師的提問沒有層次性,讓學生難以回答,甚至對物理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懲罰性提問,使學生難堪。
(三)不理不睬
在上課之前,老師都是有備課的,有的初中物理教師為了趕進度,怕影響到既定的授課內容,對于學生突然的提問不理不睬,或者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這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1]。
二、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優化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初中生剛接觸到物理學科,在課堂提問中更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初中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一)提問要精心準備,有明確的目的性
優秀物理教師的課堂提問看似隨意,實則是經過精心的準備與考量的。初中物理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明確提問的問題是什么,估計學生的答案會有哪些,對于每一種答案的出發點又是什么,最后怎樣回歸到提問的重點等等。每個問題都需要物理教師的精心準備,通過課堂提問也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回顧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二)提問要有新穎性與趣味性
初中生的自我控制意識還不夠,“玩”心還比較重,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態,將趣味性的東西與物理知識點相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
初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提問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出趣味性與新穎性,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打造一個解疑、生疑問題環境,從而在愉快的課堂環境學習知識、掌握能力,親身體會到思考所帶來的成功感、優越感、滿足感。比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如果拿一個金屬片和小羽毛,問學生:“哪個物體下落的快?”這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基于生活經驗,學生往往會認為金屬片下落的快,接著老師可以做演示,讓學生注意觀察兩個物體的下落情況,在實驗面前,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會對生活經驗產生懷疑,老師在趣味性的實驗結束后,就可以引入自由落體運動的相關知識了。
(三)提問要有層次感和梯度感
初中生的知識儲備、思維能力、認知結構等方面都有所差異,因此,物理教師的提問要有層次感,層層深入,從簡單問題開始,逐漸的引入深層次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具體說來,物理老師在設計提問問題時,要區分難易程度,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提問學生,簡單的問題留給那些思維反應較慢的學生,考慮到中低層次的學生的接受能力,盡可能的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比如在學習“摩擦力”這一章節時,老師在講解完了摩擦力的相關物理知識后,可以以自行車為例,層層遞進的提問,加深學生對于摩擦力的認識。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自行車為什么會向前走呢?”學生可能會回答:“腳蹬了自行車。”教師可以接著問:“如果把自行車支起來再蹬還能走嗎?”學生會回答:“不能。”教師再問:“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回答:“支起來后自行車不再與地面接觸。”這樣就能得到結論:自行車向前走的力是地面給的向前的摩擦力[2]。
因此,物理課堂提問要注意層次感,如果問題設計的過大,大多數學生將會感覺無從下手,而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夠使學生容易接受抽象的物理知識點。
(四)對學生的回答要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
對于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學生回答的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學生回答的是否正確,老師都要給出一個適當的評價,回答的好,好在哪里;回答的不夠準確,缺少了哪幾個方面。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的物理老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也不做過多的評價,直接拿出正確答案,這實際上忽視了問題的意義,特別是對不確定的或錯誤的答案,尤其不能放過,缺了什么,錯了什么,應該落實下來,這本身就是解決問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過程,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總結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直接關系到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初中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初中物理課堂提問式引導學生學習、優化課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師要不斷探索課堂提問技巧,讓枯燥的純知識學習變成快樂的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輕松學習。
參考文獻:
當前蘇北農村面臨的面源性環境問題來自于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兩大領域。其中在環境問題類型上既有環境污染問題,也有資源破壞和生態失衡問題,而且上述問題相互交織、因果相連,因而難以對上述問題進行單獨處理,必須在分析上述問題產生的深層次根源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綜合性的治理對策設計。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具體分析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成因的基礎上,對蘇北地區面源性環境問題的解決予以針對性的法律制度設計,以便為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系統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一、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農民環境保護知識的缺失。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產生與蘇北農民基本環境保護知識的缺失有密切關系。具體來說,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由于大量受農藥、化肥廣告的宣傳影響,農民對上述物質的過量施用給農村環境造成的危害并不知曉,直接導致給農村環境造成危害。同樣的,對于農膜在農業領域的推廣,農民也只是獲取了農膜使用的正面信息,而對于殘留農膜給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環境的危害卻一無所知。此外,對于農業生產中土地的過度使用以及開展單一化農業種植等容易引發農村資源退化、生態失衡的問題農民也缺乏充分的環境認知,更不要說農民對其生活中所產生的污水、廢氣、垃圾等物品以及捕捉鳥類、青蛙等農村生物的行為予以環保高度的認知和處理了。由此可見,由于目前蘇北農民環境知識缺失,農民不僅無法有意識的采取措施來減少其生產、生活給農村環境帶來的面源性危害,反而是無意識地從事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行為,這是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業技術及產品向農村領域的滲透。大量非環保型工業技術以及工業產品在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領域被廣泛使用,加劇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對農村環境的破壞程度,使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更加嚴重。具體而言,在農業生產領域,農業機械化的使用不僅污染了農村環境,還加劇了農民對農村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力度,這種超常規的開發模式超過了農村資源的自然更新速度,對農村環境資源的自我修復帶來了挑戰。此外,由于大量的工業產品,如農藥、化肥、農膜等的使用,也導致大量難以降解或有毒有害的農業廢物進入農村土地、水、大氣等環境要素,在對上述環境要素污染的同時進而威脅到農民的身體健康和農村的生態平衡。而在農民生活領域,隨著石化燃料、洗滌用品、電子產品以及現代化交通工具在農民生活中的大量使用,也使農民生活領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廢棄物質和能量,并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危害。由此可見,工業技術和工業產品在給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放大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給農村環境帶來的破壞效果,加劇了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
環境問題外部性以及農村環境資源公共性的影響。所謂環境問題的外部性,是指經濟主體通過生產經營活動使自己受益,但其生產經營過程給環境造成破壞的成本卻無法合理納入其自身的生產經營內部而由社會成員共同承擔的一種不公平情況。受環境外部性的影響,經濟主體很難主動承擔已經外化了的環境成本,因而不會主動采取措施來防止自身的生產活動給外部環境造成的危害,而這一問題在農村地區也同樣存在。作為有限理性的經濟人,農民目的也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不會主動把農村環境問題的成本納入到自己的生產和生活領域之中,當然也不會主動采取措施來減少自身生產、生活對農村環境的破壞。此外,與環境問題外部性相關的另一個概念則是環境資源的公共性。在農村,除了土地資源通過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歸屬到具體的家庭之外,其他的農村環境資源還無法像具體的私有財產那樣可以,而這些沒有歸屬的公共資源則在實質上就淪為無主資源,農民在農業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就只注重對這種共有資源的無節制使用,而從不考慮對共有資源進行有意識的養護,使農村環境資源急劇退化,進一步加重了農村環境資源問題的嚴重程度,從而導致“共有地的悲劇”在農村地區的出現。由此可見,農村環境問題的外部性以及農村環境資源的公共性是農民忽視環境保護而不愿意在環境保護方面投資的重要經濟原因,如果該原因不能消除,即使農民的環境保護知識得到了充實,即使沒有工業技術及產品的大規模涌入,蘇北農村的面源性環境問題也難以得到徹底消除。
二、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法律治理
由于傳統的點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制度無法適應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要求,因此,要解決蘇北農村面臨的面源性環境問題,就要對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予以創新性的制度設計。
建立農民環境教育制度。針對蘇北農民環境知識缺失的現狀,要把對農民的環境知識普及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以保證農民都能得到及時、充分的環境知識和環境信息,使農民了解自身生產、生活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并使他們知曉不正確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以及造成的環境危害對農業生產以及自身生活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期杜絕農民無意識破壞環境的行為。在此基礎上,還要逐步開展對農民環境保護技能的培訓,增強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引導農民走建設生態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農村之路,使農民實現從無意識的破壞環境到有意識的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質的轉變。此外,在豐富農民環境保護知識的同時,還應從法律教育層面逐步培養農民的環境權利和責任意識,使農民明白保護環境既是他們的權利,也是他們的義務,使農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來,從而發揮農民自身的監督和保護作用。
建立工業技術及產品的源頭控制制度。由于工業技術以及工業產品對農村的滲透加劇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對農村環境的影響,因此在當前對農業生產以及農民生活領域中具體的環境問題源頭進行查明和控制還存在困難的情況下,對輸入農村的工業技術以及工業產品予以源頭控制則不失為解決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最佳選擇。為此,我們可以建立工業技術及產品的源頭控制制度,通過該制度對輸入農村的工業技術和工業產品予以系統甄別、分級管理、嚴格控制。具體而言,我們可以根據工業技術及產品對農村環境的影響不同,把輸入農村的工業技術和產品分為綠、黃、紅三類加以調控。首先,對于對農村環境保護有利的技術和產品,如節能燈、環保紙等,可以把它們歸為綠色,對此類產品則要通過建立財政補貼制度,引導其在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領域的推廣使用。其次,對于使用得當就不會對農村環境造成破壞的工業技術和產品,如農藥、化肥、洗滌劑等,可以把它們納入黃色類型,對此類技術或產品則要強調對其使用的監督管理和應用指導,以保證農民在獲取該工業技術和產品效能的同時不致危害環境。而對于一旦使用就會給農村環境帶來危害的產品,如劣質的塑料、不可降解材料以及高毒、高殘留農藥,則應納入紅色類型,對其在農村地區的使用要嚴格控制,并通過逐步改變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或開發替代性環保產品以徹底停止該產品在農村地區的使用。通過對工業技術及產品的源頭控制,既可以在促進環保技術和產品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又能有效控制有害于農村環境的技術和產品在農村地區的擴散,從而大大降低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產生風險。
建立農村環境保護的經濟引導制度。由于環境問題的外部性和環境資源的公共性是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解決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最好舉措便是通過制度設計來實現環境問題外部成本的內部化以及環境資源的歸屬化,但這一設計思路在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領域卻存在現實障礙。具體而言,由于面源性環境問題的產生源無法查明和確定,因而目前點源性環境問題所適用的排污收費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無法對面源性環境問題適用,因而也無法實現面源性環境問題外部成本的內部化。此外,目前除了農村土地,其他的農村資源也難以實現歸屬化,以致我國現有的資源權屬和使用制度在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上也難以發揮作用。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的環境保護制度無法應對面源性環境問題解決需求。要滿足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要求,就必須建立環境保護的經濟引導制度,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支持和市場機制引導的作用,通過政府鼓勵以及市場引導來消除環境問題外部性以及環境資源公共性的不利影響。具體而言,這一制度的建立需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的制度設計來完成:
首先,在農民生活領域,要建立國家環保資金投入機制,以保障國家對農村環保工作的財政支持。要保障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通過制度建設確保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基本建設的投入,完善農村的環保設施,這對減少和消除來自于農民生活領域的環境問題至關重要。要通過經濟刺激引導農民采用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對農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節能、減排的生活用品的行為或者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的情形,予以經濟上的支持。
從日本的情況看,環境運動有反公害運動、反開發運動、反公害輸出運動和環境保護運動之分,無論哪種類型的環境運動的成果都體現在“運動主體所要求的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案被當局接受,有關改善和修復問題的對策被有關組織和機構實施”上。環境運動迫使政府和污染企業與民眾、與環境受害者對話,迫使政府制定和執行環境保護、環境治理政策,停止實施不利于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的方案。由環保組織發起的環境運動不僅“使那些有可能不被人知曉的環境問題表面化和公開化,”而且使民眾的環保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協作意識得到極大的增強。第五,政府、社團、公民在環境保護問題上的責任。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政府要做的事情是作出正確的決策并將決策付諸行動。社團要做的事情是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于環境問題的看法、意愿,促使政府用法律規制企業的行為,追究環境破壞者的責任。公民要做的事情是節水、節能、使用小排量汽車和植樹、種草、分類處理垃圾等等。第六,全球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及解決思路。各個地區的民眾毫無節制地使用含有氟利昂的電器和化妝品導致全球臭氧層變薄;各個地區超標準排放二氧化碳、超量砍伐樹木導致全球氣候變曖;各個地區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重金屬污染導致全球水質變壞。幾乎所有的全球環境問題都可以在地區環境問題中找到它的原因。環境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國際社會為解決環境問題雖作了不少的努力,但因為責任認定上的分歧,效果不盡如人意。在“全球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話題,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已經成世界性課題”的今天,各個國家應以人類的福祉為重,摒棄責任認定上的分歧,在共同但有差別原則的指導下致力于環境問題的解決,正因為如此,所以人類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地區環境問題的解決上。解決地區環境問題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前提和關鍵。
飯島伸子環境社會學思想的價值
飯島伸子環境社會學思想的價值在于它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啟發了人們對環境與社會、社會與環境關系,和環境社會學相關問題的思考。
思考之一,環境問題是工業化、城市化有所發展、但發展又不充分的產物。決策者在制定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時,必須考慮工業化、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必須做好優化經濟結構、完善工業布局、妥善處理人口分布與資源配置關系的文章,相關部門在實施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時,必須把環境保護作為硬任務和剛性指標。工業化、城市化既能破壞環境,也能美化環境。環境問題既可因工業化、城市化而產生,也可因工業化、城市化消除。
思考之二,環境問題既是生態問題,又是社會問題。對環境問題不能只作生態學分析,還應作社會學研究。為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路徑,必須將其納入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框架中考量,不能就環境問題談環境問題。就環境問題談環境問題無助于環境問題的解決。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路徑,必須強化環境保護和經濟與社會發展并重的意識,不能以犧牲環境來獲得經濟與社會發展。以犧牲環境來獲得經濟與社會發展得不償失。
思考之三,人口增長、技術失控、生產過剩、消費無度是環境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發展觀念不正確。發展觀念不正確使得政府在作管理決策、企業在作經營決策時很少考慮環境因素,很少考慮這一決策的執行會對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為避免這一現象的再次發生,政府和企業在作相關決策時,必須改變觀念,必須考慮這一決策及其執行對環境有無影響,有多大影響。
思考之四,消除環境危機須扎扎實實地開展多方面的工作。須袪除“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確立并踐行道法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須健全完善政府主導、民間推動的環境保護、環境治理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和民間在這方面的作用。須克服以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為表現的市場失靈和以追求經濟增長尤其是GDP的增長,忽視環境保護和治理為表現的政府失靈。須在各個方面,尤其是資金、技術方面開展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的國際合作。
思考之五,環境社會學研究不能孤立進行,它需要借鑒其它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需要與其它學科合作。只有借鑒其它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環境社會學才能在不斷追求人類生存環境的理想狀態中樹立自己的學科形象,實現自身的價值。只有與其它學科合作,環境社會學才能更充分發揮自己在環境保護、環境治理中的立言獻策作用。
思考之六,環境社會學者在促進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國家環保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及官產學環保聯動機制的建立方面大有可為。環境社會學家通過對環境問題發生機理、機制的分析和環境問題解決思路、對策的探討;通過對環境保護必要性、重要性的論述和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嬴理念的倡導;通過對所在社區、所在城市、所在國家環境運動的參與和國際環境運動的介入,為喚起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為消除經濟增長投下的環境陰影,為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貢獻自已的力量。
飯島伸子環境社會學思想的價值除體現在它能啟發人們對環境與社會、社會與環境關系的思考外,還體現在它為人們提供了一條了解環境社會學的線索,為人們開啟了一扇審視環境問題的窗子,為人們搭建了一個預測環境社會學前景的平臺。循著它提供的線索探究下去,人們知道環境社會學是一門從社會學角度研究環境問題的科學,一門將結論建立在實證分析、細節分析基礎之上的科學,一門有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的科學。透過它開啟的窗子,人們看到了環境破壞的嚴重性、環境治理的緊迫性和從社會學角度研究環境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登上它搭建的平臺,人們看到環境社會學以其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深層憂慮、對環境危機的深刻反省、對消除環境危機的執著追求顯示出自身的魅力。有魁力就有生命力,有生命力就有環境社會學的美好前景。
飯島伸子環境社會學思想的局限
飯島伸子的環境社會學思想深化、升華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給人們處理環境問題以理論和方法的指導。我們在肯定這一點的同時,也應清楚地看到它的某些局限。她承認環境問題產生于不當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沒有認識到不當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是環境問題的歷史性、體制性根源。環境問題的歷史性、體制性根源是發展理念不正確、發展模式不合理。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改變唯經濟增長的發展理念、必須改變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她看到了經濟全球化的作用和產業大轉移的趨勢,看到了“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進行大規模開發和工業建設的過程,也是發展中國家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遭到損害,土著民族的原有生活方式遭受徹底破壞的過程。”但沒有看到發達國家正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產業大轉移的幌子下將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轉移到欠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從欠發達國家拿走的是“干凈”的產品和巨額利潤,留下的卻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發達國家留下的廢水、廢氣、廢渣加劇了欠發達國家的環境危機。欠發達國家在承受因自身發展而導致的環境之痛的同時還要承受發達國家轉嫁的環境災難。
她看到了城市市民對城市環境狀況的不滿,但沒有看到即便環境狀況再遭糕人們也不會輕易離開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放棄賴以為生并己經習慣了的城市生活方式,放棄與之相關的工業技術。人們可以治理城市環境,可以改變城市環境。不如人意的城市環境不應成為人們反對城市、反對與城市建設、城市生活有直接關系的工業技術的理由。她強調調整經濟結構、尤其是調整產業結構、工業結構對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的意義,但沒認識到環境保護、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除了要調整經濟結構外,還應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和環境污染源的控制工作。
她強調零增長、緩慢增長對維護生態平衡的意義,但沒有認識到面對不可逆轉的增長趨勢和難以抑制的發展沖動,不是迫于無奈,沒有哪一個國家會為保護環境而刻意減緩發展速度。發達國家不會,欠發達國家更不會。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暫時的經濟繁榮不對,借口保護自然環境而不發展經濟也不對。正確的做法是在發展經濟時注重對環保的保護,在保護環境時注重經濟的發展。她強調政府、非政府組織負有幫助民眾擺脫環境災難的責任,但沒有提出為履行責任政府應采取哪些具體措施,非政府組織應實施哪些具體方案。因沒提出具體措施和具體方案,幫助民眾擺脫環境災難不免陷入空談。
飯島伸子環境社會學思想的局限既與環境社會學學科現狀有關,又與其學術旨趣、價值取向有關。就學科現狀而言,由于環境社會學產生較晚,學界對它的研究還處在初始階段。很多基礎性問題還沒完全理清。就學術旨趣、價值取向而言,飯島伸子重視環境社會學對象、方法環境問題現狀和民間環保運動類型的研究,不太重視環境社會學功能、環境問題趨向和政府環境治理政策及效果分析。飯島伸子研究環境社會學所依據和利用的文獻資料大多來自歐美,歐美學者的價值觀對其環境社會學思想的形成與演變無疑有很大的影響。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城鄉差距日益嚴重,雖然近幾年來,國家的惠農政策已經做到了極致,但是大多數農民還是選擇進城務工,尤其是年輕人,大部分還是會選擇進城打工,導致現在的農村大多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使得我國新農村的環境問題更加嚴重。
1.1水環境的調節功能下降
如今的農村已經再也不是以前的農村,大量荒地無人去種植,使得農村整體氛圍比較蕭條。農村的環境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水環境的調節功能明顯下降,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村河床的整體抬高,從而導致大部分的河道出現淤積的現象,使得有些地方嚴重缺水,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同時也會對農村的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生物會由于不適應當地的環境而發生大規模的遷徙。
1.2土地板結嚴重
由于大量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選擇進城務工,留下來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觀念并不強,從而出現濫用農藥化肥的現象。長此以往,造成了現在農村土地的大量板結,土壤中的有機質大量減少,這對于農村的危害和影響是巨大的。土地板結嚴重將會為以后的作物種植帶來很大的難度。莊稼種植在缺乏有機質的土壤中是不會得到充足的養分的,致使莊稼大量減產。
2解決目前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問題的具體措施
目前,我國新農村存在的一些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只有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真正地解決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問題,才能改善新農村環境。
2.1加大資金的投入
加大資金的投入是解決目前新農村環境問題的首要措施。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農村還存在著豬圈、糞池等設施,這種設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農村的環境。同時,新農村缺乏一些公共的垃圾處理設施,出現垃圾任意堆放的現象。國家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比如垃圾處理場、垃圾桶、路燈等。在解決新農村綜合環境的問題上,必須要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基礎上進行,不然新農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將會寸步難行,加大資金的投入同時還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在資金投入方面也應該加大對農民的優惠政策,目前已有的惠農政策有種地再也不用交錢交稅,這種惠農政策在我國農村得到了很大地反響。
2.2綜合治理環境
綜合治理已經被破壞的環境是解決目前新農村環境問題的基礎。只有將現已被污染的環境治理好才能談及其它。農村的相關部門應該將農村環境治理做成一個完整的規劃,對河流、山坡、土壤等進行綜合治理,邀請相關專家到新農村進行考察,接受專家們的建議,保證在治理環境方面做到高效快捷,最好能夠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和設備。比如,在河流治理方面,農村相關部門首先應該徹底清除河道下面積壓的淤泥,使河道恢復到正常的高度。同時還應該將河面上覆蓋的一些對于河流有嚴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徹底清除。定期為河道清理雜草,待河水的水質變得較好的時候,可適當放養一些魚苗,種植一些能夠凈化河底水質的水草。綜合治理已被污染的環境是改善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問題的必要途徑。
2.3增強農民保護環境的意識
增強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是解決目前新農村環境問題的根本保證。只有從根本上強化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才能保證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順利實施。在環境綜合整治的問題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別人來對當地的環境問題進行治理,不如強化當地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自行治理。相關部門可以定期向農民傳授一些知識,提高農民保護環境的意識,消除農民一些陳舊的觀念,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順應社會的發展,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可以在新農村的未來發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風貌,鼓勵當地農民自主地對當地的環境進行綜合治理。
3結語
關鍵詞:城市建設;生態環境;設施;途徑
1概述
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水系統中,城市重工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污水排放,給城市帶來嚴重的水污染,從而使水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水系統是人們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一旦水系統得到惡化的趨勢而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與管理,就會造成地質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脅人類生命安全。文章通過幾個案例進行分析,總結了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的嚴重性進行探討,提出必須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2 問題綜合與多目標的確定
在進行全面調研的基礎上,課題組充分利用當地專家,邀請長期生活工作在當地的各方代表,進行一次全面的問題總結和相關目標的確定。
2.1 問題綜合――政策
德爾菲法政策德爾菲法是傳統德爾菲法的衍生物,通過一個7~15名成員的德爾菲專家意見組來完成。政策德爾菲法是一個多次反復、互動的過程,專家意見組會聚到一塊,相互交流;它在規劃的初期對明確問題及確立初步目標時尤為有效,結果可以為更為深入的研討或討論提供前期準備。德爾菲法途徑已成為研究城市和環境問題的有效工具。本次規劃中的政策德爾菲意見組由15名成員組成,分別來自規劃、園林、水利、土地、環保、交通、農業、旅游等部門,分別代表專業規劃人員、與城市建設有關的政府管理機構及公眾利益代表,得出的問題和目標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2.2 問題歸納與多目標確定
根據對某市的研究,某市的生態環境中,主要存在的問題主要分為自然生態環境問題和人類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兩種。自然生態系統的質量安全及其具備的結構功能,給人類及各類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自然生態系統也為人們提供便生產生活環境、便利的服務等功能。這些功能的發揮需要人類的配合與保護,生態系統是人類及各個生物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須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2.3 常規的、單一目標的問題解決方式及其評價
從某市已有的教訓看,以上生態環境問題如果按通常方式、通過土地利用規劃、防洪排澇規劃、環境治理、城市空間和建筑設計、園林綠化等途徑和相應的工程來單一地解決問題,結果往往在解決某一問題的同時,引起其它問題的出現或惡化。
3 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綜合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
3.1 關于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基礎設施是保證生態環境的重要系統,能夠全面、綜合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有效改善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務功能。其中,生活服務主要包括:自然資源中氧氣、植物、動物、場地、綠化、環境美化等等,都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資源。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內容是對自然環境進行綜合性的維護,保護生態系統結構及功能,并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安全性。
3.2 某市EI建設的關鍵戰略
在系統分析某市的自然、生物和人文過程的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微觀3個尺度上提出某市EI建設的關鍵戰略和策略。
3.2.1 宏觀區域戰略
(1)宏觀目標:維護區域國土生態安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保障城市能獲得可持續的自然服務。(2)景觀戰略:建立“黃河綠色廊道-中心城區濕地系統-濱海生態保護帶“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將中心城區生態系統融入區域生態網絡中,使其成為區域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
3.2.2 中觀城區戰略
(1)中觀目標:維護自然系統自身的健康,并能使區域EI及其生態服務功能,通過城區景觀網絡,公平地、通暢地傳送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2)景觀戰略之一:建立中心城區濕地水循環系統,實現水資源再利用規劃提出3個小循環系統,包括兩個淡水循環系統和一個鹽堿水循環系統。將淡水循環系統與鹽堿水循環系統分離,淡水河道在臺地上修建,避免受地下鹽堿水的影響。利用風能為水循環提供動力。(3)景觀戰略之二:建立與濕地系統相結合的游憩網絡游憩網絡由斑塊、結點和廊道3種元素組成。①斑塊系統包括10個大型生態斑塊,利用現狀水體及低洼地改造而成,面積大,生態及休閑價值高。②結點系統分級配置,包括13個城市級結點和21個社區級生態游憩結點。城市級結點充分利用現狀面積較大的亂掘地、荒草地、水塘等,各具特色,具有較高的生態休閑價值;社區級生態游憩結點充分利用現狀面積較小的水塘、林地、水田等形成,主要為其服務半徑范圍內的居民提供生態服務。
3.2.3 微觀戰略
(1)微觀目標通過設計實現并維護城市和區域生態基礎本身的完整性;同時,在場地尺度上,讓人體驗EI的生態服務。(2)景觀設計導則分別提出各類斑塊、結點和廊道的規劃設計導則。a.斑塊和結點設計導則以濕地斑塊為例,導則要求:自然堤岸;濕地水位低于河流洪水位;種植耐鹽堿及凈化污染物的植被;濕地平淺,濕地邊緣種植挺水植物,等等。b.豎向處理方式長期的農耕活動,使當地人總結出了一整套應對鹽堿的土地處理技術,如臺田,在微觀尺度上有效地解決了種植、排堿、防澇等問題。被更加昂貴的城市綠化方式所替代。
4 綜合途徑的多目標評價
生態基礎設施的建立,不僅實現單一問題的解決,還能夠從多方面綜合性的將環境問題進行解決。根據對某地區的實踐總結出,該地區生態基礎設施戰略的提出,發揮了其具有的整體性與綜合性,有針對性的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解決。在此基礎上,在生態問題解決中,生態基礎設施需要相關的管理及戰略來輔助其問題的及解決,為生態環境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單一特性的措施不能滿足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反之,利用生態基礎途徑系統進行綜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解決問題的所在,能夠充分解決環境問題,利于環境保護。EI的提出,不僅僅針對單一形式的環境問題所提出的,而是在生態系統中,水環境的嚴重污染預示著其它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的程度進行全方位的解決,由于水資源出現的問題,反映出我國生態環境的問題,處理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對于土地的改善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增強生態系統功能,這就需要EI的輔助,通過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生態基礎設施系統的建立,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問題及資源利用問題,提高我國資源利用率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發展;環境治理;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83-0032-01
0 引言
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十分迅速,近幾年已經連連取得突破,人均GDP水平正在穩步上升。但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的破壞,各種環境污染極大的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腳步。而且目前國內的污染情況比想象的要嚴重的多,許多地方的水資源污染已經影響到人們的飲水和生存。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是針對我國環境污染的基本國策,為促進國內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何有效治理環境問題,仍是現下需要研究的重點。
1 導致國內環境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
導致國內環境問題嚴重的根源是人類的生存活動,分析導致國內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需要從人入手。
首先,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的發展觀已經走入了誤區,政府單純的認為經濟發展就等同于社會發展,只有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才能夠解決國內的政治和社會發展問題,才能夠追趕發達工業國家的腳步。這種思想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單純的經濟發展缺乏成熟的政治文明做后盾,導致社會發展失去協調性,環境污染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目前仍舊有人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模仿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發展的模式,先發展再治理,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路徑[1]。但是這一觀點并未從中國的實際資源情況深入分析。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各種資源相對緊張,各種資源和環境問題很可能在經濟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前蜂擁而至,導致經濟發展難以承受環境壓力。因此,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長久利益的遠大戰略,也是必然要求。
其次,國內目前缺乏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規范,現有的法律規范結構也不合理。沒有完善的制度規范人們的行為就不能夠有效的實現環境的保護。目前國內的許多法律法規的側重點是如何防治污染,尤其是工業污染,但是卻很少提到保護生態環境,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漏洞[2]。而且,許多法律規范僅僅對如何治理環境問題的根源做出了相關對頂,忽視了由根源引發的區域性污染的治理規定。總體來說對于污染后的治理進行了規定,但是忽視了最根本的環境保護規定。
最后,環境污染也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弊端。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污染性較為嚴重的物品被發明和使用,雖然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是也為環境的發展制造了沉重的壓力。空氣污染和水資源污染都與科技發展有緊密聯系,也是當前需要大力整治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
2 提高環境治理新途徑
提高環境的治理,需要從環境污染的根源入手。因此,解決國內的環境問題還是要從人入手,落實有效的解決措施,才能夠實現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總體來說,有效治理環境污染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是提高環境治理效果的關鍵因素。政府為環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主導力量,政府的決策直接關系到環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方式和影響程度。因此,政府需要做好引導工作,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鼓勵企業采取保護環境的生產模式,向大眾宣傳環境發展的重要性,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營造整體保護環境的氛圍[3]。加強政府的強制性只能也是保護環境的必然措施,對違反相關法規,污染環境造成影響的一律從重處罰,對各級執政單位的執政策略也要進行監督,發現以犧牲環境換取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律嚴肅處理。政府部門作為社會的管理階層,具備管理社會行為的權利和責任,只有正確意識到自身保護環境的責任,充分發揮保護環境的權利,才能夠實現政府部門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其次,環境的保護不能夠僅靠政府采取措施來完成,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社會行為的主體,當然更是環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引導大眾正確認識環境污染行為的危害,正確進行經濟行為,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點。目前,許多國家都發起了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各種公益性活動,掀起了全球綠色發展的新熱潮,國內也大力宣傳低碳生活,提倡人們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極大的促進了國內環境保護的效果[4]。
最后,重視對企業行為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企業的工業化污染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元兇。嚴格審查企業的廢氣及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進行從重處理,建立嚴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制度,實現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結論
總之,隨著人們對環境破壞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有了進一步明確的認識,生態環境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整體角度治理和預防環境問題,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是新時期政府需要引導和大力支持的重要工作,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實現提高環境治理新路徑的實施,完善現有的環境保護制度,為進一步促進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歐陽恩錢.環境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多中心環境治理[J].桂海論叢,2005(6).
[2]樓蘇萍.西方國家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途徑與機制[J].學術論壇,2012(3).
關鍵詞:環境成本 外部性 產權 環境成本內部化
一、環境問題的提出
近些年,環境問題十分嚴重,全球范圍內氣候變暖、草原荒漠化、酸雨、大氣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鄰國間危險廢棄物的轉移等嚴重影響了人類的健康和發展,制約著社會的進步。在我國,霧霾天氣持續不斷,水污染事件、土壤污染等環境污染事件頻發。如2010年紫金礦業銅酸水滲漏事故,2011年浙江杭州水源污染事件,2012年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江蘇鎮江水污染事件,2013年上海松江死豬事件、河北鋼鐵公司大氣污染,2014年蘭州“4?11”自來水污染事件,等等,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給國家及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從表1的數據顯示來看,2012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 423.7萬噸, 比上一年下降3.05%;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同比下降4.52%。2013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 352.7萬噸,比上一年下降了2.93%;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3.48%。2014年上半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1 172.2萬噸,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6%;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 037.2萬噸,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7%。我國環境污染的廢氣排放總量在逐步減少,環境治理成果已有所成效,但是污染物排放量的基數還相當大,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污染治理仍然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任務。
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黨的十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環境資源具有稀缺性、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然而環境污染又具有外部的不經濟性,利用不適當又會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因此,本文從理論的角度來探討環境問題,追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進而采用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途徑來解決環境問題,對于我國實現五位一體的可持續性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
二、環境問題的經濟學特性分析
(一)環境問題的范圍
根據《新華詞典》最新修訂版解釋,環境是指周圍的地方和事物或所處的情況和條件,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
環境問題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全球氣候變暖、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災等這些工業發展所帶來的重大環境問題正在危害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的負面影響,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目前,理論界所研究的環境問題主要是指自然環境,如水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等。
(二)環境問題的經濟學特性分析
環境資源在整個經濟活動中主要承擔資源的提供和廢物接受職能,是人類生產、消費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在經濟學上,環境資源具有稀缺性、產權界定的不明晰性、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同時其污染具有外部的不經濟性。
1.環境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一個基本的命題,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資源。經濟學中的稀缺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資源的絕對稀缺和資源的相對稀缺。資源的絕對稀缺是指自然界資源儲存的量是一定的,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的相對稀缺是指與人類無限的欲望和需求相比,自然資源總是稀少和不足的,相對來說,資源總是有限的。
環境是一種資源,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一方面,海洋、土地、湖泊、森林、草原等環境資源在總量上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相對于人們無限的欲望上環境資源也是不足的。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人們對環境資源的需求量也會變得越來越大。從“經濟人”假設的利益最大化原則來考慮,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資源,并把產生的廢氣廢水等污染物排放在環境中,致使環境資源的利用超過其自身的可承載能力,嚴重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加劇了環境問題的惡化。
2.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性。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對公共物品給出了詳細的定義,他認為公共物品不依附于人們的意愿,它的利益可以不可分割地被擴散給全體社會成員。公共物品是一種所有人可以共同享用的物品,一個人對該物品進行消費并不會排斥其他人對該物品的消費。根據定義我們可以得出,公共物品一般具有兩個特征:收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費的非競爭性。
自然界中存在的環境資源的數量是一定的,環境資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每個人使用它時不需要支付費用或者說耗用它的價格被看作為零,因此,環境資源不能夠利用其價格的變動來調整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在使用過程中往往造成環境資源過度消費。環境公共物品的特性很容易引起嚴重的 “搭便車”問題。在市場中每個人都希望在被人貢獻的基礎上自己搭便車,每個人都有可能從被人對公共物品的購買中獲益,因而消除了貢獻公共物品的積極性,最后導致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利用環境資源 “搭便車”的結果往往會導致環境資源日益匱乏。
3.環境產權的模糊性。環境產權是行為主體所具備的,對某一環境資源占有、使用、處分以及收益等一系列權利的集合。環境資源是稀缺的、有價值的,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交易,如果交易就應該明確該資源的產權。但是,環境資源有別于一般資源,通常它為所有人共有,沒有一個人能對它單獨占有。比如,土地、林場等,其在名義上屬于全民所有,可在實際操作中,全體民眾難以落實對其的所有權利、義務和責任,導致一些濫砍森林、濫伐樹木等不法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如果不清晰界定產權或缺乏產權責任意識,就不會考慮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因此,環境產權的不明確性不能有效地控制行為人對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費,還會加劇環境惡化。
4.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環境成本外溢。外部性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由經濟學家馬歇爾和庇古提出,它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能依靠市場價格來反映,進而導致資源的配置不能達到最大效率。外部性可以是有利的,即經濟性;也可以是不利的,即不經濟性。例如,企業在廠區種植樹木,美化了周邊環境,是外部經濟;廠商生產排放廢氣廢水,污染了周邊的社區環境,這是外部不經濟或者說是產生了負的外部性。外部性的產生,實質上是因為社會邊際收益或社會邊際成本與私人邊際收益或私人邊際成本之間存在差異。
環境污染問題產生了額外的并不能反映到產品價格中的社會成本,或者說產生了由第三方負擔的社會成本,它屬于典型的外部不經濟性或負外部性。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信息對稱且不存在外部性,即不產生外部成本的情形下,不需要政府干預,僅通過價格和競爭機制,市場能夠引導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福利達到最大化。
然而,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市場機制不存在外部性的假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企業的生產活動往往會對環境產生負的外部性。以造紙企業為例,如圖1所示,MPC表示私人邊際成本曲線或者廠商私人供給曲線,MSC表示社會邊際成本曲線,D表示需求曲線,MEC表示邊際外部成本曲線(此處代表環境成本),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負的外部性導致社會生產過多,同時,社會邊際成本大于私人邊際成本,即MSC>MPC,其差額表現為造紙企業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成本,造紙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據圖示中D與MPC的交點來選擇最優造紙數量Qa,此時的價格為Pa,而社會的最優產量Qb是由D與MSC的交點決定的,比較而言,造紙企業所生產的造紙量大于社會最優產量,然而價格或私人成本大于社會成本,這意味著企業生產帶來負的外部性,導致紙量過度生產,超過了社會的有效產量Qb,浪費了資源,而且轉嫁了外部成本MEC,給社會帶來了損失。也就是說環境的負外部性致使社會資源配置發生扭曲,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社會福利損失。
三、環境成本內部化經濟學分析
(一)環境成本的概念
對于環境成本的概念,盡管國內外會計學界到目前為止還尚未統一,但現階段,被國內外專家人士接受并得到廣泛應用的是1998 年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組(ISAR)第15次會議給出的定義:環境成本是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采取的一系列環境措施成本,以及企業為了完成環境目標所要付出的其他成本。這一定義堅持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明確了企業運營活動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成本,進一步體現了企業在發展中要承擔相應的環保責任。
(二)環境成本內部化經濟學分析
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在其書《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的。環境成本內部化就是將企業生產經營中產生的環境成本納入到企業的成本管理體系中,更加準確地反映企業產品的總成本。傳統的成本計算模式下,企業的生產成本并沒有包括企業理應負擔的與環境有關的成本,僅涵蓋了用于產品生產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從而導致企業進行經濟決策時為了追求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忽視環境保護,忽視社會效益,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損失。從理論上講,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經濟的發展如果破壞了環境就應該由破壞者進行補償。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具體操作步驟是企業在生產時,在生產環節把環境要素考慮進來,使環境要素和消耗的勞動、資源、技術和資本等要素一同作為生產要素,通過市場的作用,把環境成本分攤到生產者和消費者中去,進而消除市場失靈所導致的生產對環境外部不經濟,使市場和價格調整成為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現階段,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環境成本內部化也會越來越成為國家和企業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手段。
如圖2所示,橫軸表示企業或廠商消耗環境資源所生產的產品的數量,縱軸代表產品的價格,產品的供給和需求曲線關系用圖2來表示,S 曲線(即私人邊際成本線)代表廠商的供給曲線,S1是基于S線產品成本把環境成本內部化后的供給曲線,D是社會對該產品的需求曲線。如果不考慮外部環境成本,自由市場上的均衡價格為P0,對應的均衡產量Q0。將環境成本納入產品成本后,通過市場機制的價格調節作用,產品的需求量下降到Q1,產品的價格從P0上升到P1,ab部分是產量為Q1時產生的環境成本,其中ac部分是由消費者負擔,bc部分由廠商負擔。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夠看出,環境成本內部化,不僅可以減少產品的資源浪費,使生產達到社會最優水平,而且能夠減少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另外,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品需求曲線D必將向上移動到需求d,S曲線與S1曲線之間的距離加大,即環境污染隨之增加,因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家和企業一定要更加重視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問題。
四、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建議
環境成本內部化解決環境問題的必由之路,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成功實現,需要國家和企業共同努力,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從根本上消除環境外部性,將環境成本分配到產品成本中去,促使環境與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從政府角度
1.界定環境資產的所有權。環境資源產權不清晰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產權不清晰,每個人在使用環境資產時都不需要支付費用,經濟人依據自利性的原則,只要在私人邊際收益滿足大于私人邊際成本的前提下,經濟人就會不斷地開采、消耗環境資源,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浪費,環境污染現象不斷出現。因此,政府應采取措施對于產權能夠有效劃分的資源,應明確劃分其歸屬,將這部分資源的保護以及產生的危害計入所屬企業的成本,并要求準確披露。對于目前還很難界定產權的資源,由政府來采取措施,制定有關環境資產的法律條款,使之具有強制性,做到環境資產所有權的明確化。合理界定環境產權能實現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與運用,解決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2.政府征收環境稅和排污費。稅收是影響市場價格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政府依據污染企業的排污情況,按一定的補償比例來征收環境稅,利用稅收的調控作用,讓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或者使其生產的產品中污染環境所支付的環境稅等于污染引起的機會成本,控制污染企業產品數量,進一步來改善企業在生產活動中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目前建議征收的主要環境稅包括空氣污染稅、排放垃圾稅、噪聲稅和水污染稅。
所謂排污費就是企業或者是個體單位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要向政府交納的費用。征收排污費是為了使排放污染物后的企業產品的邊際私人成本盡可能接近邊際社會成本。所以,政府征收的排污費的金額取決于污染企業產品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之間的差額。
總之,通過政府對排污企業征收環境稅和排污費,矯正市場價格結構,加強稅收對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可以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及資源的有效配置。
3.完善我國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政府的約束力量及政府對待環境問題的態度。要使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得以真正落實,需要政府給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僅要加大處罰力度,還需要制定一系列鼓勵措施。
我國目前已經頒布了很多與環境有關的法律條款,它們對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2013年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措施,2014年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嚴格規定了企事業單位以及生產經營者的環保責任。同年9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環境保護部了《關于調整排污費征收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對污染企業的排污費征收標準進行了調整,促進企業治污減排。總理在2015年“兩會”答記者問時強調,目前我們在治理環境問題時,要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責任。目前,我國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需要政府部門不斷加以完善,逐步使環境成本納入到成本管理當中去。
(二)從企業角度
1.提高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意識。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使得環境成本進入到企業產品成本中,表面上看加大了企業的成本,但是實質上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有助于企業長遠利益的實現。企業應當加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利用企業文化和宣傳教育,使企業管理人員不斷深化進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重要意義。此外,企業還應該積極地對外提供環境信息報告,這樣有助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業在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過程中取得的成果,給公眾樹立良好環保形象,增強企業的行業競爭力,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長期的競爭優勢。
2.企業完善ISO14000 管理體系。ISO14000是國際標準組織推出的關于環境管理的認證標準,主要目的是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環境管理手段,帶動企業良好的環境行為。ISO14000克服了控制標準的整齊劃一,為各個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選擇空間,各個國家可以根據ISO14000制定的標準來實行與自身相適應的環境管理體系,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出適宜的辦法,以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隨著我國企業ISO14000管理體系系列規范全面運用,將進一步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實施,促使企業主動降低環境污染的低量排放,更好地進行綜合治理,而不是一味地追逐企業利潤最大化而忽視污染對公眾造成的影響。
五、結束語
通過以上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環境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環境作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而外部性內部化則是問題的關鍵,因此,環境成本內部化是我們治理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也是一個國家在其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消解其環境資源瓶頸約束的必由之路。
當今社會提倡綠色經濟、綠色消費,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治理理念與這一環保主題是一致的。通過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途徑對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環境成本加以治理,可以有效地減少企業環境成本,節約環境資源開采和消耗,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和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加深,將環境成本納入產品成本核算體系已是大勢所趨,我國關于環境問題治理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研究成果也會不斷提高。總之,環境問題的治理不僅是環保部門一個部門的事,它既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恪盡職守,采取強制措施;也需要企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將發展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更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監督。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美麗中國”的夢想一定會實現。J
參考文獻:
1.張汩紅.低碳經濟下環境成本內部化途徑探析[J].財會通訊,2012,(17).
2.黎富兵.論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經濟效應[J].會計之友,2012,(22).
3.張亞連,羅莉.環境成本的經濟學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6,(12).
4.李云燕.基于稀缺性和外部性的環境資源產權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8,(6).
5.戴立新,李美葉.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經濟學透視[J].中國管理信息化(會計版),2007,(2).
6.張家旗.環境問題產生根源探析[J].河南科技,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