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健康的小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學輔導員工作;思想溝通;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6-0004-03 收稿日期:2016-05-10
課題項目:湖南第一師范學院2011年校級課題(XYS11Z16)。
作者簡介:文 紅(1966―),女,湖南益陽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主力軍,也就是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2010年湖南省各高校都進行了“心理溝通平臺建設”的項目,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于2010年申報了省級科研項目“心理溝通平臺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雙元結構’的實踐探索”,我作為我校一名專職輔導員,于2011年也申報了校級課題“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大學輔導員工作探悉”,探討新時期輔導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徑和新手段。近幾年來我校的教育科學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當重視,配備心理專干一名,成立了心理健康協會,定期開展了很多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和講座活動,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動員全體輔導員和班級心育委員大面積跟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和心理交流,解決了在學業困難、家庭經濟困難、交友不慎、世界觀人生觀交友觀有偏差的學生的認知問題、思想偏差和心理問題乃至心理疾病,化解了由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的矛盾,良好地處理了學生突發事件,連續幾年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院部。現將我院2013―2014年學年度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介紹給大家,以期與各位學者、各位從事學生管理事物的領導、同行們商榷。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內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要依托,結合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以促進其整體素質提高和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具體包括引導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幫助少數有行為障礙的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初級目標――化解心理問題,促進心理健康
通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及時發現并科學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關避免和消除心理問題的原則和方法,能夠正確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和困擾,保持樂觀、穩定、積極向上的心態。
2中級目標――優化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各高校通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地對待自己、接納自己、化解內心沖突,消除人際障礙,改善人際關系。
3最高目標――開發心理潛能,達到自我實現
這一目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吸收和借鑒一些開發心理潛能的經驗,以提高學生的心理機能,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有獨立意識、智力充分發展、人格和諧發展的理想狀態。
(二)高校心理健康的內容
1三個層次
(1)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意識,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識別心理異常現象,透析常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現,科學對待各種心理問題,增強心理健康意識。
(2)傳授心理調適技能,提供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幫助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及時調節負性心理和情緒,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3)開發心理潛能和創造力,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秀人格品質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有效開發心理潛能;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自覺開發智力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四大領域
(1)學業發展教育。其主要內容包括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考試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與輔導。其目標是通過對大學生學習策略和方法的指導以及與學習有關的非智力因素的調動,幫助大學生克服不利于學業發展的因素,養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
(2)生活適應教育。其目標是幫助大學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規范,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康的生活情趣,養成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個性品質。
(3)生涯發展教育。通過對全體大學生進行生涯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具備生涯發展意識,客觀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傾向、職業興趣,做好升學、擇業的心理準備。
(4)生命質量教育。幫助大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進而欣賞、熱愛并發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和質量。
二、學院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論依據
大學輔導員要能自覺地參與我院心理溝通平臺的工作;通過培訓掌握心理溝通的基本要求,熟練運用有效心理溝通的方式方法,能在實際工作中探索創新,不斷總結對學生進行心理溝通行之有效的方法。
(1)輔導員利用院部建立的“心理溝通室”,并充分實現其功能的延伸,通過網絡、電話、面談等形式,與所有學生建立起全方位的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況,從而全面帶動班級其他工作的開展。經常性地了解學生情況,解決學生當中存在的問題,把大多數的問題解決于萌芽之中,爭取杜絕嚴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機的發生。
聯絡班級心育委員、團支書和寢室長,通過朋輩輔導助人、自助,使學生心理素質得到提升,心理彈性得到增強,使他們能夠有效應對各種現實困境,從而保證班級各項工作順利有序地開展,完成學校教書育人的偉大使命。
(2)一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專職人員與學生比例是1∶3000~1∶5000,專職人員遠遠不能直接面對全體學生,輔導員作為教育工作者不是對學生進行一種專業的“心理咨詢”。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心理疾病,只是在學習、交往或者家庭問題上出現一些糾結,需要找人勸解,或者是一種郁悶和負情緒的宣泄,甚至只是需要一種他人的關注和認同,即“心理溝通”。在其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運用“無條件關注”“傾聽/關懷”“(讓學生)宣泄”“心理支持”“交互式溝通”等方式(見下圖),幫助學生解決心中的困擾。
三、2013―2014年度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健康工作措施
1繼續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常識
本學期,將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宣傳工具、機會以及結合學校的德育工作進行常規宣傳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利用新生入學的心理篩查、大學生心理健康月、世界精神衛生日、畢業生的心理測試、評先評優、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大規模的普查機會,開展相關調研,理清班級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關聯性,以學校德育學科研究基地作為依托,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交互結合的工作模式、工作途徑和手段,以開放式的問卷方式和面談,從每個班選拔部分合作意識強、善于學習和為他人服務的大學生參與到前期的調研中。
2提升班級心理溝通人員的知識能力,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方向
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方向,以預防和發展為主,以矯治為輔。因此我們在重視對全院學生開展發展性輔導工作的同時,不能忽略對一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個體心理咨詢和案例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院學生,并使自己在實際和研究過程中獲得專業成長。
3培養學生良好的心行習慣
良好的心行習慣是學生正常生活、有效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行習慣是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礎。我院在2014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意給學生加強了心理健康小知識方面的宣傳工作,對培養學生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起到一定的作用。
4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特點,為學生一生幸福奠基
心理健康不是單方面地從以政治思想道德角度為出發點進行指示與說教,而是對學生心理狀況、心理過程、心理機制的幫助與輔導,運用“關注”“傾聽”等溝通技術,讓學生的情緒和心情得到慰藉,感到被關心、被重視、被理解,并愿意接受心理咨詢幫助和指導,達到能主動疏導自己情緒的效果。
5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中
如“心理成長咨詢室的大力推廣”“心理健康調查表、心育報告”“大學生心理健康月宣傳欄”等。
6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是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因此教育科學學院在2013年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的開展次數,覆蓋愛情、人際交往、壓力釋放等方面,讓學生們學會一定的心理健康小知識,充分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四、2013年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在系統、規范、有序中順利進行
我們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真考察學生實際發展需要,借鑒已有教育資料,舉辦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學生們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并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學有所用。
2扎實工作,拓寬渠道,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學生心理咨詢室(又稱心理溝通成長室)在工作日始終向全院學生免費開放,個體咨詢與輔導的案例也隨著學生求助意識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學生在咨詢師的幫助下能夠較好地處理心理健康問題,及時釋放心理壓力。
(2)2013年舉辦第一屆“遇見明年的自己”活動,面向全系學生征集一封寫給明年的自己的書信,以文字的方式記錄自己對明年的期望,從中發掘積極意義,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3努力方向與改進措施
(1)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扎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建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院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主渠道,也是素質教育的保證。
(2)豐富校園文化。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文娛、體育和文化活動來推進我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比如表演心理劇、心理小報、心理小論文、團隊心理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質。
(3)繼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關心關愛孩子的健康成長。
總之,我院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了探索:每個班選拔了部分合作意識強、善于學習和為他人服務的大學生參與到前期調研工作中,各個班普及心理溝通的內容;對學生干部,則以宣傳心理健康科普知識、提高朋輩輔導能力為目標,進行不斷輪訓,注意朋輩溝通、熱線電話、網絡博客、創辦手抄報、宣傳畫、知識展版、征文、廣播稿等多種形式;在全院形成一種重視心理衛生,加強心理問題的防范和介入的良好氛圍,廣泛發動學生積極投入心理溝通之中。這樣,院部學生的管理工作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
參考文獻:
鄭少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方法研究大連:大連海事學院出版社,2006.
我是xxx。本次競選我申請的職位是心理部副部、檔案管理與活動督查部副部以及社聯秘書處副部。
大一一年我在文藝部擔任干事,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積攢了一些工作經驗。
大一一年,組織參與了不少校級活動,校級朗誦比賽、校級禮儀比賽、校級新生才藝大賽的決賽等。其中在校級禮儀比賽中,所帶領的兩支團隊獲得了校級第一名和第三名。
組織承辦了院級大型元旦晚會,晚會圓滿成功,并獲得了老師同學的一致好評。
大一在部內也參與撰寫了多項活動的策劃,如,院級金話筒主持人大賽策劃案、“以藝戰疫”線上活動策劃案、五四云朗誦比賽策劃案;校級五四朗讀比賽策劃案等
在文藝部曾參與多項活動的主持工作,如,研究生返校報告會、書香講座、云畢業典禮等活動的主持
在部內工作期間也鍛煉了我的協作溝通能力,需要多部門協作的活動我也有能力能夠協調溝通好
本次競選我最心儀的職位是心理部的副部。在申報職位前,較為深入全面的了解了心
理部心理部的工作,主要是心理普測、開展周末影院、舉辦健康心理講座以及撰寫文案等工作。對心理部的工作非常感興趣,十分想加入心理部。心理部的工作和我之前的工作有很多重合之處,憑借以往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快速掌握心理部的工作,有信心能夠擔任好心理部的副部。
如果我加入心理部,首先做為副部我會發揮到橋梁作用,承上啟下,完成好部長交代的任務,根據干事的個人優勢分配的工作,使個人特長得到施展,也可讓部內工作效率和成果達到最優。
其次,,從活動著手準備,進展到完結。能獨立帶領干事完成。周末影院活動精心挑選好電影給同學們放映,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測,根據測試結果有問題的同學聯系研究生學長學姐進行一對一約談;聯系研究生學長學姐開展心理講座,而且我有主持的經驗,在心理講座的活動中能貢獻一份力量。還有完成部內文案工作。并且在這期間也會注重培養干事組織承辦活動的能力、撰寫文案的能力。讓每位干事都能承擔起部內的一份責任。
再者,我也想創新一些心理部的活動。可以通過一課下關于注重心理健康的娛樂活動,在
此類活動中學習到關于心理健康的小知識。
如果我沒有競選成功,我也會努力積極配合學生會的工作,積極參加院級校級的活動。也
關鍵詞:心理健康問題 現狀 對策
學生進入青春期,隨著年齡的增長、課程內容的加深以及今后就業壓力的與日俱增和父母對子女過高的期盼,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若不及時加以調整,則容易出現心理疾病。因此,認真分析中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對癥下藥,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對中職生茁壯成長、完善自我意義重大。
一、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1.人生價值取向有偏差。由于受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中職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缺失。他們過分追求享樂主義,超現實主義,擺闊氣、搞攀比、高消費,學習不求上進,思想不求進步,以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2.是非分辨能力欠缺。部分學生自身修養不高,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辨別假、惡、丑,真、善、美的能力。我行我素,對人沒禮貌,不尊重、體諒父母,對父母提一些非分要求。“出口成臟”,惡語攻擊他人,意識不到自己的言行會給他人帶來什么樣的不良影響和后果。舉止言行與中職生行為規范要求格格不入,缺乏作為一名中職生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3.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個別學生目標不夠遠大,前進方向不明確,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差,信心不足,厭學情緒嚴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由于學習基礎差,學習感到吃力,導致對學習不感興趣,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應付學習,游戲人生。
4.缺乏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自信心缺失。進入職校的學生,大部分在初中階段就被師生冷漠和歧視,導致這些學生缺乏上進心,往往表現為精神不振,思想消極,學習不求進步。
二、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思考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師的隊伍建設。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只有擁有一支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善于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富有愛心的師資隊伍,才能有效保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富有成效的展開。為此,筆者認為:一是要穩定專業指導教師隊伍,選配專業素質較強的教師擔任學生心理問題咨詢教師;二是加強心理指導教師的培訓。采取多種模式,促使教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師的教書育人和溝通協調能力。
(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方面的獨特作用。教師應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結合身邊的人和事,深入淺出地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領會最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識,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針對性的形式,學校可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安排專業心理指導教師分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如一年級的"適應"教育,二年級的"立志"教育,三年級"理想"教育等。
通過這些講座和活動,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使他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并恰當處理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三)開放心理咨詢室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務
針對個別化的心理問題,可在心理咨詢室進行個別指導。學校心理咨詢室應配齊配足心理專業輔導教師,針對一些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心理困惑問題、情緒波動問題、人際交往問題以及今后面臨的升學就業問題進行分類指導。在指導過程中,心理教師無論是對主動上門求助還是被家長或教師帶來的學生都以朋友式的態度對待,認真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同時,還應對個案進行跟蹤,及時消除輕微的心理障礙,屬于加以矯治的轉介到有關部門及時處理和治療。對于咨詢者的個人隱私問題,輔導教師要當面向學生做出一定為其保密的承諾,以便消除學生的后顧之憂,使他們敞開心扉,向教師真實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進行心理輔導。
(四)全校教師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要善于深入學生實際,開展訪談活動。通過和學生面對面交流、談心,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偏差。在和學生交談過程中,教師態度要真誠、友善,要耐心、細致,一定要講究教育藝術和技巧,堅持以正面教育、說服教育為主,多鼓勵、少批評,要注意批評的藝術性。同時,教師要以自身扎實的專業知識、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影響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努力成為一名人格健全,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學生。
(五)成立心理健康活動社團,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心理健康社團是學生依據自己的需要而自行組織起來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組織,是學生校園生活的有益補充。課堂教學以外的各類健康的社團活動對學生素質的提高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進行正常的課堂教育教學外,還應特別注重發揮非正規教育作用,通過豐富和優化課外活動,努力為學生的成長創造多種機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我校心理健康社團在校心理咨詢室、團委和學生會的指導和幫助下,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和黑板報、手抄報定期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小知識,使學生學會及時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當出現自身難以解決的心理和情緒問題時能主動尋求幫助,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
(六)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創設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良好氛圍
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學校可通過校園文化墻、文化長廊、報欄架、文化櫥窗,溫馨寢室等文化載體,在“潤物細無聲”中熏陶、影響學生的成長。其次,加強宣傳輿論陣地建設,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網站來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做到自覺維護自己的心理,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
(七)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育人工程,它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密切配合,需要多次反復強化方能見效。所以,僅僅依靠學校方面單打獨斗,或許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在充分學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積極將家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結合起來,齊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可通過多種方式,如家訪、家長會、學生社團活動,頂崗實習、軍訓等教育機會,加強家校溝通、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和鍛煉,從而形成既能發揮各自特長又能相互補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4-136-03
一、問題的提出
構建和諧社會,大學擔當著培養和諧人才的重大責任。和諧人才的標準是德、智、體、美全方位的和諧發展,而和諧心理是和諧人才的基礎。心理健康指的是個人內在的體驗穩定感、主觀幸福感和價值獲得感。
一方面,大學承擔著為國家培養、輸送和諧人才重大責任的機構,這一性質決定了在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治療心理疾病,而是促進青年學生形成和諧的心理狀態。這就意味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不是心理疾病治療工作,而是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另一方面,有關資料顯示,當前我國在校本科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比率約為15%。這就是說,進入高校就讀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健康人群。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蘭州大學為例,近年來我們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在校本科生進行了深入的約談普查,發現大學生所表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非來源于心智發展扭曲之后產生的疾病,而是學生內在人格發展不夠完善引起的一系列消極現象,學生面對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是適應性和發展性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定位于對學生健康完善人格發展的教育和引導工作。從心理與環境、心理與行為、內在人格等三個方面,促使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心理和諧發展。這種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標志就是學生的自我和諧,表現在對人對己對事上達到的良好的自我認知、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平衡狀態。而這種對內協調、對外適應的心理和諧狀態,主要體現在學生的方面:智力正常、情緒穩定、意志堅強、人格完整、反應適度、行為協調、自我評價正確、人際關系和諧。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三五”模式構建
培養大學生成為和諧人才是一個需要多種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統一的系統工程,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
(一)一個主陣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
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課程體系對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主課堂、主渠道作用不容忽視。課程體系應包括三個模塊:
1.主干課程模塊――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課程為主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包括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際關系、人際交往、戀愛心理、職業生涯規劃、新生生活適應等普遍困擾學生的問題,旨在通過傳播普及心理健康常識,使學生認識自身,樹立健康意識,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通過這種課堂教學形式,有效解決學生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幫助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及隱患,指導學生自我調適或解決一般的心理困擾,激發學生的心理自助自救能力,預防心理問題障礙化發展。
2.活動課程模塊――以專題活動類課程為補充。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學生自主開展活動的基礎上,積極邀請專家學者為學生開展拓展訓練、自信心訓練、壓力管理、人際關系訓練等團體活動,既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達到課程效果的延伸和鞏固,從而推進課程教育從廣度到深度的發展。
3.支撐課程模塊――以專題網站知識普及為支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踐者可以個人博客、學生論壇等網絡平臺為載體,建立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網站和網絡咨詢平臺,全方位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識,交流心理自助經驗,打破心理健康課程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廣泛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這三大模塊互為對應:有機聯系、各具特色,全方位落實了“教育為主、面向全體”的原則,有效構建以學生為主陣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
需要強調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三大模塊”的運作中,必須遵循“三大注重”的工作原則。一是注重理論的實際操作性――讓學生真正理解心理學理論知識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性;二是注重改善學生的行為――努力激發、充分調動學生改善自我的強烈愿望和動機,繼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注重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我,挖掘潛能,發展自我。“三大模塊”的充分結合,能夠實現每個學生在大學期間都能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由此建立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多層次多方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形成課程和團體訓練活動相配套的、覆蓋所有年級和學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二)三級大平臺:學校領導、教師指導、學生自助成長的三大平臺
高等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成才成長為出發點,同時要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把教師的科學教育與輔導和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真正有機結合起來。要達到這樣教育目標,就必須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班級三級工作網絡的效能,建立三大工作平臺,有效整合全校資源。
一級工作平臺:堅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教師及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專干(主要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輔導員)構成,統籌規劃全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在政策指導、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和督導檢查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各項工作具體落實和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學校要求所有相關工作人員及時上報問題學生資料,建立問題學生動態檔案,并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指導工作,指導、鼓勵輔導員、班主任認真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從而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級工作平臺:堅守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干部工作的中介作用。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干部應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專業學科背景,接受心理咨詢的相關專業培訓,并接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指導。在學習提高心理問題的辨別能力和矛盾化解能力的前提下,具體組織學院班級心理聯絡員開展工作。同時,在宏觀層面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在中觀層面上開展有關心理學知識方面的活動,滿足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和興趣;在微觀層面上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充分維護學院“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有效運轉。
三級工作平臺:堅持學生自助組織的基礎地位。學生心理自助組織包括班級心理聯絡員和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處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地位。班級心理聯絡員由班級和學院推薦,一般任期為四年。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組織嚴格的培訓。其主要職責是宣傳有關知識,關注重點人群,及時反饋相關信息。組織學生自由研討學習生活中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幫助學生明晰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效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在學生當中有效營造“感悟生活、珍愛人生”的良好氛圍。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由感興趣的在校學生自愿組成。一般情況下,其活動組織接受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指導,以提高自身素質、開展各類宣傳服務活動為宗旨。其活動開展可以是多樣的,可通過邀請校內外心理健康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心理電影賞析、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大型心理知識宣傳,為營造全校健康、團結、活潑、進取的學生生活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效應。
學校調控、教師指導、學生實踐三級工作平臺管理,有利于各部門相互協調、各有歸屬、各負其責。在全校范圍內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核心、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的教師和管理隊伍,以及相對穩定、工作能力較強、素質較高的大學生骨干隊伍,能有效保證人員的全過程參與、管理的全方位覆蓋、工作的全環節展開。
(三)五大通道:宣傳教育、團體輔導、個別咨詢、測量建檔、跟蹤轉介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把握好障礙性指導、適應性指導和發展性指導三個層次,即突出發展性指導的中心地位,又及時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解決好問題。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機制應包含五大通道:宣傳教育、團體輔導、個別咨詢、測量建檔、跟蹤轉介。
1.宣傳教育。首先,通過在校報中開設心理健康專欄或獨立發行心理健康教育專刊等,及時宣傳普及心理學常識,解決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其次,開展心理知識宣傳活動等專項活動,激發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興趣;再次,充分利用網絡信息陣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依托個人博客、校園論壇等平臺,建立心理知識普及專題網站,在網上開設現場答疑、在線咨詢、小知識宣傳、心理測試等多個欄目,既打通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方便了教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和管理。另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全面開通手機、QQ、E-mail等導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平臺,及時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網絡等手段,解答學生的疑問,開展心理咨詢。
2.團體輔導。近年來,團體輔導在高校受到高度的關注和積極的推進。相對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和特點,對障礙性、適應性和發展性三個層次的指導均可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中的團體輔導應以為學生發展服務為主要原則,分別從拓展訓練、自信心訓練、壓力管理、人際關系訓練、價值選擇等方面對學生給予輔導幫助。
3.個別咨詢。個別咨詢是高等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常用手段,主要采用一對一的面談、信件往來、電話交流等方式進行,是當前解決學生問題最有效和必然的方式之一。值得關注的是,高校的學生個別咨詢工作,其主力軍并非只有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的重要作用同樣不可忽視。
4.測量建檔。輔導的前提在于了解學生,正如醫生診斷病患,首先要翻閱的是病患的病例,再探詢目前的病情,然后再加以綜合分析,學校輔導工作也是一樣。因此,學校在廣泛普查咨詢的基礎之上,應積極建立學生心理成長檔案,特別是利用月排查和周報等制度,從每個學生的基本資料、成長環境分析、成長過程的心理表現、心理壓力在身軀的自然反應等內容人手,將學校所有存在問題的學生資料歸檔建庫,及時跟蹤記錄發展情況,形成一個動態檔案庫。這一舉措可為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可靠的基礎。
關鍵詞 學習心理問題 實踐研究 素質教育
一、研究背景
1999年,我校進行了“農村小學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對的只是少數學生,未能關注大多數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其次,小學生的大量心理問題都與學習心理問題有關,可我們的心理咨詢仍然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和“教導式”的心理咨詢上,與傳統的德育區別并不大,對那些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我們仍感到束手無策。
為此,十一五期間,我校確定了“培養小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問題,開展實踐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學習?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由經驗引起的行為的持久變化。認知心理學家則將學習定義為:學習是因經驗而使行為或行為潛能產生持久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是指一個主體在某個規定情況中的重復經驗引起的,對那個情境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為此,我們理解的學習應該有三個要點:一是,學習的變化可以是外顯的行為,也可以是內隱的心理過程;二是,學習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三是,學習產生于經驗,而不是來自成熟。
什么是學習心理?學習心理是指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生的各種心理狀態(包括認知、動機、情緒、行為等方面)。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設想:本課題的實驗研究重點只針對小學生學習心理中的學習動機、注意力、學習焦慮、學習策略、學習興趣、習慣、意志、毅力等方面。試圖通過吸納國內外相關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結合我校的實際,探索小學生學習心理輔導的最佳互動模式,構建起區域性的學生學習心理輔導系統,更好地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地發展。
三、研究的實施
㈠美化校園,提高環境的教育性。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所在。我校本著“育人育心,以 心育人,育心成人”的指導思想,確立了以“愛心、誠心、信心、恒心、細心”為內容的五心教育特色,在學習上著重培養學生的信心、恒心、細心,并在“開心墻”“開心苑”“開心角”、連廊走道、花壇景點布置相關格言警句、典范故事,使學生時時刻刻沉浸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受到耳聞目染的熏陶。
㈡強化課堂,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1.激發正確動機,主動學習。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導向和強化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變量。我校地處邊遠,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有一部分學生到學校讀書漫無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糊糊涂涂地打發時光,學習上松松垮垮,敷衍應付,毫無上進心。在課堂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專心聽講,細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確長遠的學習動機。因此,加強學生學習動機的教育和培養,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的主陣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⑴教學起始。精彩的開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科學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無疑為學生鋪設了一條通向知識寶庫的大道。我們通過對教材深入鉆研,尋找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或新知識的切入點,或生活實際的經驗,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比一比、試一試、看一看(多媒體)”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在課堂教學的開篇就緊緊抓住學生學習的注意,讓學生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的全過程。
⑵教學展開。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現象,當學完新的知識,興奮點開始消退時,我們緊接著給予新的刺激,主要通過:①課間操。讓低年級學生做一些簡單的游戲,如拍手操,唱童謠等,使他們的思維得到適當休息與調整,輕輕松松進入下一輪學習;②學習競賽。鞏固知識時,變簡單的操練為競賽,以小組與小組、男生與女生、個體與個體等組織形式,使學生的興奮點得到進一步強化,完成對新知識的遷移。③激勵強化。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贊揚、被稱頌的欲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不惜運用贊美之辭,贊美學生的每一個精彩發言,贊美學生的點滴進步,哪怕是不起眼的進步,同時伴以點頭等表示鼓勵,親和地拍拍學生的頭,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得到調動,始終處于亢奮狀態。
⑶教學總結。一堂課結束了,但學習活動不能到此為止。課外延伸既能使課堂教學“余音未了”,更好地連接下一次學習活動,又能喚起學生新的學習欲望,在教師的有意刺激下始終處于學習狀態。因此,對每堂課的總結我們都進行精心設計,逐步總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①趣味題。尤其是數學課,留一些有難度、有關聯的趣味題,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②實踐題。如翻譯一份英文使用說明書;上網查詢資料;寫一封信消除同學間的誤會等。當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在生活中有用時,對學習活動將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③閱讀題。這在語文課上最為常用。推薦與本課有關的內容,略告知一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然“欲知詳情,請看……”。④仿作題。小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強,模仿畫畫、模仿作文、模仿解題……不僅鞏固了知識,也在模仿中獲得了成就感。
2.輔導有效方法,善于學習。學習動機再強,如果學生在問題面前束手無策,仍然不能進行有效學習。因此,作為教師,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實踐中,我們從兩方面入手:
⑴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模式。①快樂教育模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快樂教學是樂教與樂學、會學的統一。它能啟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支撐積極學習的狀態,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愉快與壓抑、成功與挫折是小學生學習進程中常有的情緒體驗。對少年兒童來說,愉快、成功的情緒體驗尤為重要。因而我們追求快樂教學,以激發小學生躍躍欲試的學習情緒作為教學的起點,以活潑的師生共同活動培植教學所需要的氣氛,以學生所獲得的愉快情緒或學習成功作為不斷強化學習需要的保證。其主要做法是:創設自由活潑的情感情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多種學習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方式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里造成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狀態,首先解決小學生負擔過重導致厭學的問題,進而使他們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在愉悅的心境下得到提高,從而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②自主探究模式。新課程的教學模式要求更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體現“以人為本”。自主探究模式正體現了這一理念,主要操作是:創設問題情境――組織自主合作探究――拓展運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根據不同學科、同一學科的不同課型施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旨在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及有效的學習方法。
⑵堅持因材施教個別輔導。因材施教教學原則是春秋時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實踐中創立的,它反映了教育教學自身的客觀規律。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搞“一刀切”, 就會造成“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教師費力不討好”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著重做了兩方面的工作:①學優生提高。著重培養自學能力,使其學會質疑、提問,鼓勵求異、求變、求新,善于學習、勤于總結、勇于創新。對學優生把真摯的愛與嚴格的要求統一起來。一方面提供發揮創造性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學優生出現問題時,要及時、嚴肅地指出影響他們進步的原因,以及這些錯誤的嚴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②學困生轉化:堅持正面教育。制訂周密可行的轉化工作計劃,遵循“小步目標,及時反饋”的原則,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合理實施,做到滿腔熱情地關懷,循循善誘地疏導。
3.培養良好習慣,終身學習。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同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成為有效學習的“鼓風機”。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磨刀不誤砍柴工”,致力于學習習慣的強化訓練:⑴認真聽課的習慣。對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模式,首先要重點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聽講的習慣,使學生做到會聽、會看、會想、會說。⑵提前預習的習慣。由于學生存在個別差異,學力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習“暫時落后”的孩子抓好預習。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其在課堂上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⑶及時復習的習慣。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記憶分三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上課時認真聽課把知識從人的大腦中由瞬時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及時復習可以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⑷善于提問的習慣。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輔導孩子學習時,多啟發、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孩子的提問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給以鼓勵,逐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著急。 ⑸認真作業的習慣。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指導和訓練,做到書寫認真,卷面整潔,格式規范。布置家庭作業要少而精,學生作業要有條理快節奏。由于作業少學生感到不難,就樂于動腦并快速完成。這樣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⑹與人合作的習慣。現在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培養合作的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我們注重喚起學生合作的意識,使其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將學生的個體活動與集體活動融為一體,互相配合,協調一致。鼓勵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幫助學習成績差的同學,當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要仔細地聽,不嘲笑同學的錯誤等。
㈢優化活動,豐富學習的趣味性。
課堂教學是學習的主陣地,課外活動則是學習的“助力車”。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既能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又能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培養積極競爭的健康學習心理品質。這幾年來,我們堅持開展下列幾項常規性的學科競賽活動:
1.優秀作業展覽。即時的:每天評比優秀作業當場掛入優秀作業欄;短期的:定期評比優秀作業,展出在班級展板上;長效的:每學期評比優秀作業,展出在學校畫廊、走廊等公共場所。通過增強榮譽感,激發學習動機。
2.數學競賽。舉辦不同規模的口算題競賽、計算題競賽、簡便運算題競賽、應用題競賽、操作題競賽、奧數競賽等。
3.語文競賽。背誦古詩文、生字詞過關、閱讀與理解、作文競賽等。
4.英語競賽。口語競賽、聽力競賽、單詞和短語競賽。
通過競賽,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獲得自信。
㈣固化陣地,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學習活動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學習的個體又存在著千差萬別,在集體成長的同時,個體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困惑要解決,不快要發泄,疑慮要消除,快樂欲分享……“開心吧”正是解決這些心理需求的陣地。
1.增加設施,為學生的快樂心情設宴建站。把心理咨詢室命名為“開心吧”,更讓學生喜歡和接受,“吧”既表示一個地方,也可以理解為是嘆詞,“開心吧”給人的第一個信息就是開心起來吧!其次,進入“開心吧”,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區域獲得各自的心理需求。
“書吧”――讀一讀,生活學習多感悟。書架上陳列著各種書籍,有名人成長的故事、少年文學,也有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讀物。再配以舒適的沙發,在寬松的環境下,與文本的交流中,學生的心靈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洗滌、感化和升華。
“網吧”――聊一聊,七彩生活真美好。登錄心理咨詢網站,網上交友、聊天,開闊視野,讓自己的心理困惑得到消除。
“動吧”――動一動,輕輕松松樂開懷。涂鴉墻、不倒翁、蹦蹦球……通過運動,使郁悶得到發泄,心情重新變得輕松。
“笑吧”――樂一樂,忘卻憂愁與煩惱。照照哈哈鏡、讀讀小笑話……笑聲回到身邊,笑容回到臉上,憂愁和煩惱離我而去。
“心靈驛站”――“我愿是一縷陽光,溫暖你受傷的心靈;我愿是一棵小草,帶給你綠色的心情;我愿……這里是心靈驛站,煲一份心靈雞湯,送給你,快樂一生。”一段心語就是一份心靈雞湯,每一份心靈雞湯即是一種心理疏導。
“悄悄話室”――“把你的煩惱告訴我,一個煩惱成半個;把你的歡樂告訴我,一份快樂成兩份。”坐上地毯,抱著枕墊,沒有忌諱,不必遮掩,與老師,與同學,敘敘家常,說說委屈,侃侃快樂,如細雨潤物,如春風拂面。
2.開展活動,為學生的快樂學習保駕護航。⑴開設知心姐姐信箱。“你的問題我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困難、疑慮、煩惱以及成功等都樂意跟知心姐姐傾訴;知心姐姐也及時給予答復,或輔導學習方法,或消除心理困惑,或分享成功的快樂。⑵開通“開心列車”,“ZHU你開心”。每一位教師都是“開心”姐姐,每一位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搭上“列車”,傾訴、交流、發泄……獲得快樂的心情。⑶開辦“心苑”心理小報。開辟“怡心苑”“交心苑”“養心苑”欄目。“怡心苑”介紹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的故事,正面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交心苑”答復學生信件,選取典型與學生交朋友;“養心苑”介紹健康的生活小知識,教育學生從身體方面健康成長。⑷開通“心靈之聲”紅領巾廣播。表揚學校的好人好事,倡導文明新風;宣傳心育小知識,培養積極進取的健康心理,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中享受一次心育快餐。⑸開發校本心理課程。學校相繼出臺了《做一個快樂讀書人》《我心飛揚》《凈心堅志》3本校本教材,要求教師以此為借托,有心于身邊的小事,有感于教學中的平凡事,豐富心理課程的內容,使心理教育真正服務學生,服務教學。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研究,逐步形成了“激發正確動機――輔導學習方法――課外拓展延伸”的快樂教育模式。
2.促進了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的形成。通過研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了健康的競爭意識,磨煉了不怕困難的耐挫意志,初步形成了熱愛學習的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
3.轉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了心育意識與能力。通過研究,廣大教師確立了教育與心育并重的觀念,在培養學生健康學習心理品質的同時,心理教育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4.取得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整體效應。心理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家長的歡迎和支持。家長們普遍反映孩子們在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方面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家庭教育輕松多了;教師們覺得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教學如虎添翼;學生表現得更為健康、活潑、文明、上進。
五、研究的初步結論和存在問題
關鍵詞:幼兒 家園合作 網絡資源 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幼兒園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教育指導的責任,與家長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任務。所謂家園合作是指家庭和幼兒園都把自己當作促進幼兒發展的主體,雙方積極主動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過幼兒園與家庭的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在幼兒園教育中,家園合作的優劣直接影響幼兒發展的成敗。因此,家園合作已成為幼兒園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受到各方面的極大關注。
一、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形成教育合力
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幼兒園教育的合作伙伴,是提高保教質量的后盾。家長們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社會關系。他們是家園共育中一筆無形和巨大的資本,是一批寶貴的教育資源財富,對促進幼兒園的教育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教師與家長要建立平等的關系,彼此要以誠相待,相互尊重和信任,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動,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幼兒園教師每天除了面對幾十個幼兒外,還要同時和幾十個幼兒的家長打交道,除了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外,更要處理好與各類家長的關系。隨著時代的變遷,家長工作已經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師、幼、家三者關系有傳統也有創新,更有新的要求。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是各行各業、形形、老老少少的各類家長,與這些家長溝通建立良好的關系,積極尋找教育孩子最佳切入點,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幼兒個性,顯得非常重要。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家長提供的資源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去家長開的蛋糕房體驗做蛋糕的過程;去消防隊參觀,了解消防員出警的過程;觀看叔叔演習,對幼兒進行初步的國防教育和消防教育;去果園農莊摘杏、桑葚……各種各樣的活動,不僅可以使課程的內容更加豐富和生動,而且組織形式也是更加活躍和貼近孩子的生活。
也可以邀請“家長進課堂”,考慮到幼兒園男教師較少,可以特邀請爸爸們走進幼兒園的課堂。根據爸爸們的工作時間安排好“講學時間表”,再統一到班進行授課。這不僅為孩子帶來了新鮮感,滿足了孩子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開啟了家園合作的新途徑,使家園合作不讓爸爸缺席。幼兒在體檢時總會擔心,怕打針、怕疼。可以請護士媽媽為他們講解護士的工作,幫助幼兒了解預防疾病的基礎知識,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打針,減少對打針陌生感和恐懼感。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家長資源,我們可以建立“家長資源庫”。首先,將家長資源建立成庫,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合,從而形成全校共享、隨時更新這些資源信息。其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無法涉及的領域,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資源庫,請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家長參與授課,形成教育聯盟,實現家園合作的互動。最后,將家長資源進行分類。例如,行業類,可以包括醫生、警察、廚師等;技能類,可包括運動技能、藝術技能、手工技能等;還有道德啟蒙類,可包括自己的求學經歷、開創企業的奮斗史,培養幼兒健康的情感與品德,促進社會性的發展。
由此可見,家長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發揮彌補了教師知識技能的不足,豐富課程內容,更能促進幼兒園教育在有限的條件下實現新的跨越。
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完成家園合作的雙向互動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連接了千家萬戶。實踐中我們發現,與家長溝通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面談。但可以面談的時間只有早上和晚上幾分鐘的時間。家長多、教師少,溝通太少成了家庭與學校合作中出現的嚴重問題。因此,利用“博客”為家長和教師提供及時溝通和交流的空間,這種快捷方便的家園共育的新模式成了我校一道亮麗的風景和特色,也為家園直接形成教育合力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我們的博客設置了“班級相冊、家長留言、精彩瞬間(視頻)、健康小知識等欄目,家長只要動一動鼠標就能輕松進入班級博客的網頁,了解孩子在園的學習、生活情況,還可以在網上與教師對話,了解幼兒園教育的動態、教育教學近況、家長熱點話題等。在班級博客中,教師盡可能地收集能夠吸引家長眼球的圖像資源,如:手工作品、玩耍瞬間、升旗、勞動等場面,還有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消防隊、郵局等等。照片中快樂的笑臉,真實的瞬間,拉近了家庭與學校的距離,讓家長對幼兒園教育有了全面的理解和認識。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我們和家長各取所需,實現了快速雙向無制約的溝通。
博客提高了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與能力,有效地促進了教研互動,使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動力。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孩子的“個人博客”這一平臺,將幼兒的成長足跡記錄下來,使其成為一扇窗口。“班級博客”讓幼兒園走進家庭,讓家庭走進幼兒園,家園合作的雙向互動在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現在,“班級博客”成了教師和家長每天必到的站點,正如一位一位家長所言:“網絡里的嬉笑怒罵,你言我語,好不熱鬧!不管你我是否相識,能夠相會也是一種緣分,別忘了,這份緣,源自我們的孩子。”博客不僅是交流層面的工具,還是深層次反映幼兒主體意識、心理健康的“窗口”。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需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三、發揮社區的教育資源優勢,與社區聯合開展早教活動
要充分發揮社區的教育資源優勢,與社區聯合開展聯合教育活動。社區資源如:“環保大行動”,可以帶領孩子們進入社區清理草地上的垃圾雜物,撕樹上、墻上粘貼的小廣告、長期在社區樹上懸掛廢舊電池回收筒等,廢舊電池收滿了,社區的工作人員會通知幼兒園的孩子們取回妥善處理;“家教宣傳進社區”“早期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活動進社區”“營養膳食和幼兒心理教育咨詢進社區”等等活動充分發揮了幼兒園教師、保健醫、營養師的資源優勢,為社區居民提供早教服務,家長的參與率很高,活動效果很好。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社區資源宣傳幼兒園教育,營造教育氛圍;另一方面也是幼兒園幼兒服務社區、回饋社會、幫助家長和孩子成長的途徑,讓孩子在愛的教育中健康、和諧、快樂成長。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體育;課堂教學
一、要改變教學觀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學校體育也從競技體育中走了出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課也改為《體育與健康》課,《新課標》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產生的。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為:體育與健康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強中小學生健康為目的的必修課程。其內容包括了五個方面: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發展,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因此,我們要有全新的課程理念,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能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二、要轉換教師角色
新課標,要求我們的教師打破傳統的師道尊嚴、高高在上、一言九鼎的角色,找準自己的位置。要我們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互利、合作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看作是朋友,一切從學生出發,放下教師的“尊容”,深入到學生中去,縮短師生間的距離,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地發揮,即讓自己成為學生平等的合作者、引導者。同時,還要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我們要真情關心、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或有奇思妙想的學生,更要多鼓勵、多關懷,相信他們的潛力,切實幫助他們,使他們有個性意識的覺醒,有個性潛能釋放的機會,讓他們在民主的氛圍中得到尊重,有發言權、自,積極進取性,鼓勵他們用自己的獨特方式去做練習,完成目標,從而達到殊途同歸,培養學生個性的目的。除此以外,我們更要成為學生的真誠常識者和知識淵博的評述者。新標準里注重對學生情感意志、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體育教師也應關注賞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既要關注和賞識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他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新標準還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和綜合,我們體育教師更應加強自身的綜合知識能力,形成知識專業化、網絡化、綜合化。現代教育形勢下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小知識庫,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會奇花異放,這時就需要我們用淵博的知識去解決那些突如其來的問題,隨機應變,力爭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三、要改變教學模式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來自蘇聯的“四段教學模式”,其表現形式為: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種教學模式使得教學目標單一,組織形式死板,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能力培養,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如在準備過程中,體育教師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無論遇到什么課題都是如此。這種固定模式的教學結構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限制了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阻礙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對體育活動散失興趣,不利于學生創造思維和想象能力的發展。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把體育教學當成培養學生“終身體育” 的理念。而不是看做一種目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讓學生充分享受到體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