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家庭教育研究綜述

家庭教育研究綜述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3: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庭教育研究綜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家庭教育研究綜述

篇(1)

關鍵詞:教育期望;家庭背景;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5月12日

一、引言

有研究表明,父母對學生的教育期望會對學生自身的教育期望產生影響,進而對其未來學業成績、教育獲得、地位獲得和收入水平產生影響。教育期望雖然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但是可以作為一種正向的心理能力,激勵青少年更加勇敢的追求學業上的成功。作為影響教育成就進而影響收入分配的重要變量,關注家庭對子女教育期望的變化及影響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國外有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傾向于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不足,同時對低收入家庭孩子進行教育投資的邊際回報高于高收入家庭。目前,OECD國家的政府關注的重點之一就是提升低收入家庭對更高級別的教育的渴望,并將之視為一種提升國家在全球知識經濟中的競爭力的手段,中國同樣也需要關注這些問題。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老齡化,逐漸喪失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增長的問題,中國需要完成從人口數量與結構優勢向人口質量優勢的轉變,通過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技術創新能力。然而有研究發現,我國貧窮的農村地區的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20%以上,初中階段的輟學率高達25%,這意味著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期望,我國未來將有大量勞動力無法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工人的要求,同時為我國未來埋下人力資本赤字和收入分配惡化的隱患。對教育期望差異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全面的了解教育不平等,為提高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和降低教育不平等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二、關于家庭教育期望的理論研究

對教育期望的界定有教育抱負和教育期待之分,前者是對具有某種社會屬性渴望的一種反思,后者則是人們基于對自身位置和社會運行的理解所設定的更為現實的目標,然而在實際測量中,通常較難對兩者進行區分。本文所指的教育期望同時包含了上述兩種含義,同時還包含了家庭未來的教育投資需求或預期人力資本投資的含義,即家庭對未來教育投資的計劃或者主觀選擇。根據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人們在進行預期時也會追求最優化,因此本文認為家庭教育期望和實際的教育投資決策具有相似的理論基礎。

Becker基于物質資本的投資理論,建立了人力資本投資模型,他提出人力資本投資的目標是一生收入最大化,而投資的收益、風險和流動性是影響人力資本最優投資量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他大部分因素,如家庭收入、年齡、健康、性別、能力等,對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影響都可以通過這三個因素進行解釋。由此推斷,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或許可以通過降低教育投資的流動性約束和失敗風險提高家庭的教育期望,而區域經濟和教育發展或許可以分別通過提高教育回報率和降低教育投資失敗的風險來提高家庭的教育期望。

三、我國家庭教育期望實證研究文獻回顧

(一)家庭層面的影響因素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影響家庭教育期望的因素可以分為家庭層面的影響因素和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兩類。家庭層面的影響因素中關注較多的有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社會經濟地位是社會學廣泛研究的一個特征,具有多種測量方式,但是大部分都包含了對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和職業地位量化指標的考慮。受數據的限制,大部分研究主要對局部地區或特定群體進行分析,有學者分別對局部地區的弱勢群體,如農民、流動兒童和殘疾人家庭等進行分析,結果均發現,家庭收入和父母的教育水平分別與家庭教育期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劉保中等使用全國范圍的調查樣本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陳旭峰使用某市農村學校的數據,王進和汪寧寧使用廣州市的數據,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家庭的非經濟因素比經濟因素對教育期望的影響更大,而宋陽使用南京市中學生的調查數據發現,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會顯著影響家庭的教育期望,而家庭收入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則不顯著。

與此同時,一些學者對家庭層面的其他特征和家庭教育期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李丹使用廣西荔浦的調查數據發現,父母的健康狀況越好、對陌生人信任度越高和社會公平認同度的認同度越低,則家庭的教育期望越高。王思琦和柴萬萬通過對作為全國貧困縣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區的一個縣調研發現,農民家庭的教育期望會隨著子女年級上升而下降,同時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傾向于成績較好前景明朗的子女及男性后代,教育前景而非經濟因素是決定教育選擇的最重要因素。與之相似,胡詠梅和楊素紅使用西部五省區農村小學的數據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會顯著影響家庭的教育期望。此外,劉保中等使用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數據發現,子女數量越少、孩子性別為男孩、具有城市戶籍,以及民族為漢族則家庭的教育期望越高。

(二)社區層面的影響因素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關注較多的是教育回報率,此外少量研究關注了升學率、文化和收入風險。早期的研究中,鐘宇平和陸根書使用1998年對中國北京、南京、西安三地14所高校的調查數據,研究發現,部分實證結果不支持教育回報上升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期望這一觀點,并認為這可能和缺乏高等教育成本與收益方面的信息,或不能以經濟理性的方式按照成本收益做出決策,或個體承受很大的“按計劃地”完成教育的壓力等因素有關。后續研究,較少考慮真實的教育回報,大部分考慮的是家庭主觀預期的教育回報,但結果基本上都支持教育回報上升可以促進家庭教育期望的觀點。陳沁和袁志剛認為土地和高教育都具有“失業保險”的功能因此彼此之間具有替代效應,他們使用1989~2006年“中國家庭健康調查”(CHNS)的數據發現,當教育回報減少時,土地對教育的替代作用增加,即土地擁有量越多,則輟學率越高。廖桂蓉的研究發現,藏區貧困牧民對學校教育往往抱有過高期望,而當現實的教育回報率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時,會降低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投資。有研究分析了教育收益對高等教育類型選擇的影響,許祥云和張凡永使用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家庭高等教育投資行為實證研究”課題組的全國抽樣調查數據,發現由于家庭傾向于低估高職教育的收益,同時高估本科教育的收益,使得家庭選擇高職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與之相似,楊釙和翁秋怡使用2011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質量與學生發展狀況調查(新生調查)”數據,研究發現,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收入預期越低,越傾向于選擇大專而非本科學歷,越傾向于選擇低選拔性的一般院校而非“985”和“211”高校,他們認為這種選擇是為了降低教育成本。此外,廖娟等使用2007年在北京六所高校所做的“研究生教育態度的調查”數據,研究發現,預期收入對選擇研究生教育有顯著影響,本科畢業時的收入越高,越愿意直接就業而不是繼續讀書,預期碩士畢業時收入越高,則越愿意選擇繼續攻讀碩士。

此外,一些學者對其他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和家庭教育期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楊春華使用2000年長春市和烏魯木齊市的調查數據,研究發現,在任何一個職業層或學歷層,期待孩子擁有研究生以上的學歷的父母占比,長春市高于烏魯木齊市,他通過對比《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0》的數據,認為兩地之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方面相似,而1999年高等教育機構(含中專)的招生數,前者為82.2%遠高于后者的37.1%,由此判斷,升學率是影響家庭教育期望的重要因素。同時一些學者通過對局部地區的調研發現,農村的教育期望較低,并存在嚴重的輟學問題,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1)農村學生在高等教育數量獲得和質量獲得方面均處于相對劣勢;(2)對部分貧困的農村地區而言高等教育的教育費用較高;(3)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低,而大部分農村畢業生,從事非正規就業、低職業地位、低收入和邊緣行業的概率高,教育投資結果和教育投資期望的偏差越來越大降低了部分家庭對教育投資的熱情;(4)農村社會逐漸形成和傳播新“讀書無用論”的觀點。

四、結論

國內現有的關于教育期望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家庭特征對教育期望的影響,即使涉及區域差異的影響也僅涉及城鄉差異,沒有對整體各區域間教育期望的差異進行分析,此外只是簡單的使用虛擬變量檢測了教育期望的城鄉差異,沒有深入討論其影響機制。目前,幾乎沒有學者使用2000年以后的全國范圍的數據研究地區間真實的教育回報和教育發展差異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

1978年以后,中國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教育的快速擴張。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的階層不平等和區域不平等始終存在,區域間的教育不平等是教育不平等很大的一個構成部分,同時部分欠發達地區面臨輟學率較高等問題。對教育期望地區差異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全面的了解教育不平等,為提高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和降低教育不平等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因此區域發展特征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應成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Campbell R T.Status attainment research:End of the beginning or beginning of the end[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83.

[2]Armstrong A.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Children's Test Scores[R].Working Paper 005,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2011.

[3]王甫勤,時怡雯.家庭背景、教育期望與大學教育獲得基于上海市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社會,2014.

[4]Caucutt E M,Lochner L,Park Y.Correlation,Consumption,Confusion,or Constraints:Why do Poor Children Perform so Poorly?[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5.

[5]Gale T,Parker S.To aspire:A systematic reflection on understanding aspir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5.42.2.

[6]汪偉.中國如何應對未來的勞動力短缺[J].社會科學報,2016.1.

[7]Zhang,L.,Yi,H.,Luo,R.,Liu,C.,& Rozelle,S..The human capital roots of the middle income trap:the case of Chin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3.44.s1.

[8]劉謙.遲疑的“大學夢”――對北京隨遷子女教育愿望的人類學分析[J].教育研究,2015.1.

[9]Becker G S.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

[10]Bradley R H,Corwyn R F.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1.

[11]李丹,劉澈元,胡天陽.泛北部灣中國區域農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研究――基于對廣西荔浦與全州兩縣的抽樣調查[J].開發研究,2013.

[12]劉守義,王春祿,劉佳君,韓惠鵬.農村母親文化程度對家庭教育投資目的與期望影響的統計考察[J].統計與決策,2009.

[13]馬國慶.北京市流動兒童家長教育期望和教育選擇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14]申南喬.甘肅省農村殘疾人社會經濟地位對子女教育期望影響的實證研究[D].蘭州大學,2009.

[15]劉保中,張月云,李建新.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觀念與家庭教育期望[J].青年研究,2014.

[16]陳旭峰.農民地位代際流動何以可能?――農民市民化水平對子女教育期望影響的實證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3.

[17]王進,汪寧寧.教育選擇:理性還是文化――基于廣州市的實證調查[J].社會學研究,2013.

[18]宋陽.家庭背景、父母期望與子女高中教育獲得性別差異[D].南京大學,2012.

[19]王思琦,柴萬萬.“過日子”邏輯與農民的教育選擇[J].北京社會科學,2015.

[20]胡詠梅,楊素紅.學生學業成績與教育期望關系研究――基于西部五省區農村小學的實證分析[J].天中學刊,2010.

[21]鐘宇平,陸根書.人力資本理論基本假設的檢驗:對中國大學生的個案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22]陳沁,袁志剛.土地替代教育――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家庭的教育選擇[J].經濟學(季刊),2013.

[23]廖桂蓉.教育期望與貧困陷阱:對藏區牧民持續貧困的一種解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24]許祥云,張凡永.分類高考背景下家庭高等教育選擇的差異及啟示[J].教育與經濟,2015.

[25]楊釙,翁秋怡.高等教育擴招背景下收入預期對高等教育選擇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14.

[26]廖娟,Joop Hartog,丁小浩.預期收入、風險與教育選擇――來自北京六所高校的經驗證據[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篇(2)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4-0257-01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輩、親戚朋友、同輩監護的未成年人[1]。留守兒童四種主要監護類型(父或母單親監護、隔代監護、上代監護、同輩監護)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帶來了許多問題[2]。本文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為探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從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一中、長興縣虹星橋中學、溫州鬧村中學、湖州南潯區練市小學、麗水市縉云長坑小學、溫州市洞頭縣城關二小等六所中小學中抽取750名留守兒童和750名非留守兒童為被試,收回有效問卷1378份。其中男生692人,女生686人;留守兒童670人(小學生315人,初中生355人),非留守兒童708人(小學生338人,初中生370人)。

1.2 工具 自編農村學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表 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人口學資料,共7個題項;第二部分包括家庭教育內容(兒童的生活、學習、品德方面)、親子溝通交流狀況(傾聽兒童煩惱、兒童向監護人訴說、關注兒童情緒、滿足兒童情感需要)、家庭教養方式(講道理、批評指責、打罵、遷就),共13個題項。

1.3統計方法 進行χ2檢驗。

2結果

2.1兒童監護人的一般情況

670名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最多(占51.8%),其次是父或母單親監護(占36.1%)(其中由母親一方監護占了27.9%),上代(6.1%)和同輩監護(5.8%)比例較低;監護人受教育程度較低,43.0%為小學,39.9%初中,11.3%高中,大專或本科只占3.7%。隔代監護人受教育程度更低,51.1%為小學,35.6%為初中;監護人中54.8%是農民,17.1%是工人,隔代監護人中68.98%為農民。

2.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比較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內容包括生活、學習、品德方面的人數比率少于非留守兒童(56.3%/67.4%,χ2=50.403,P=0.000);非留守兒童父母平時能傾聽兒童煩惱的比率、平時關注兒童情緒反應的比率、對兒童情感需要滿足的比率均多于留守兒童監護人(59.0%/51.6%、83.1%/74.6%、82.2%/75.9%,χ2=7.579、15.055、8.206,P=0.006、0.000、0.004)。非留守兒童平時有了煩惱會對父母說的比率多于留守兒童(44.6%/11.8%,χ2=18.937,P=0.00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監護人家庭教養方式存在顯著性差異(χ2=26.395,P=0.000),非留守兒童父母采用講道理(85.2%)、打罵(3.3%)的比率多于留守兒童監護人(77.7%、2.7%),而留守兒童監護人采用批評(10.9%)、遷就(3.8%)、不管不問(5.0%)方式的比率多于非留守兒童父母(8.6%、1.7%、1.2%)。

2.3不同監護類型家庭教育方式比較(見表1)

3 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教育內容狹窄、監護人與兒童溝通交流不足和家庭教養方式不當等問題,四種監護類型中,單親監護與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較為接近,而隔代、上代、同輩監護均存在較多家庭教育問題,其中隔代監護的問題最大。驗證了葉敬忠等人對留守兒童監護現狀的描述 [2];隔代監護家庭教育問題最多,這可能與隔代監護人多數是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有關。

參考文獻

1 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人口學刊,2006,(3):60-65.

篇(3)

關鍵詞:家長行為;教育;教養;家庭影響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當今社會很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造成家長對他們的過分寵愛,幼兒的一切要求都聽之任之,一切壞習慣都以“孩子還小”的理由,“諒解”他們。而也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務工,他們跟隨爺爺奶奶生活,成為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教養和關愛,爺爺奶奶則因為年齡的代溝不懂如何教養,導致很多幼兒身上的壞習慣越來越多,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差。這在幼兒園里就能很明顯的體現出來,跟祖父母生活的和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幼兒,在行為習慣上有好多都是可以看出來的。可見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

二、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孩子生活之初的頭幾年,在他的發展上起決定作用的是他周圍的人以及豐富、多方面的人際關系。”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個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排在首位的就是家庭教育,也是人生接受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教育。幼兒像一面鏡子,而他們的家人則是那個照鏡子的人。家長的行為模式總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幼兒通過學習和模仿家人的行為,獲得認同感。所以孩子身上許多習慣都是直接從家長那里模仿而來的。如果家長一向勤勞淳樸,家里的大小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幼兒也會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根據研究,不論是一個大眾眼中的好學生,或者是一個在步入社會后思想品格高尚、杰出成績的人,絕大多數都與他是否從小接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影響有直接的關系。為人父母,應當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和自己的惡習、陋習。家庭是兒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是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對幼兒來說是溫馨的港灣,但是據筆者在幼兒園的調查中發現,家庭對某些幼兒帶來深深的消極影響,家對這些幼兒意味著是樊籠、是戰場。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經常在孩子面前做些容易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的事情。例如有的父母會在孩子面前吵架動粗,出口滿嘴臟話;有的父母會互相埋怨、表露頹廢的情緒,家庭氛圍壓抑;還有的父母會不分場合在人前責罵或批評孩子等等一些現象。這些事情在家長眼中都是小事,可是在孩子的心靈上早已烙下印記,讓孩子覺得家庭沒有安全感,扭曲孩子幼小的心靈,在孩子性格的塑造上打下不良的基礎。根據國內外研究者的不同分類,筆者將觀察到的家庭教養方式分為三種,分別是過分溺愛型、暴力專制型和自由放任型。從這三種不同角度對家庭教育方式分類,可以幫助家長選擇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對于幼兒社會化的形成有積極影響。

(一)過分溺愛型

因為國家政策影響,如今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和二胎子女。獨生子女的幼兒在家享受著家里六個大人的疼愛,父母雖然想嚴厲教養,他們的祖父母也會“護犢子”。二胎子女基本上是由父母兩方的祖父母分開帶的,孩子都是他們的心肝寶貝,事事都遷順著孩子。在家里祖父母給孩子包辦任何事情,小孩子幾乎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過分溺愛的方式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差。性格上懶惰、自私、任性、依賴、情緒不穩定、沒有責任心和蠻不講理。在幼兒園里就會出現有的孩子要什么東西就是一句話,如果不給他或是不答應,他就會在那大哭大鬧,還會出現動手打小朋友的情況。還有的孩子不懂得去分享,每次玩玩具他總是把他的玩具護在懷里,自己不玩還不許別的小朋友碰。教小班時班級里有一個小朋友,每次來園前或者離園后都要求他家人給他買這買那,如果有一天不給他買就會出現不愿意來上學的現象。剛開學他在門口哭鬧,我們老師過去安撫他時,他的家人就表現的不信任老師,當我們讓他們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總是一臉傷心不舍的表情。他的家人每次總想著多陪陪他家寶寶,每次我們其他小朋友都在做操了,才送他家小朋友入園,中午一直都接回家,不肯午睡。這樣的溺愛只會讓這個孩子越來越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習慣了讓家人幫他做好一切事情,促成不良行為的定型化。

(二)暴力專制型

暴力專制型的家長,崇尚“武力”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他們專制的認為小孩子就是應該都聽爸媽的,自己的“權威”不容反抗。如果孩子不聽話,他們就會用粗暴的方式打罵幼兒,有的甚至有虐待兒童的行為。我們班級一些調皮不聽話的幼兒,在與我們的交流中會流入露出特別害怕家里某個大人,因為不乖就會被他以暴力的手段“批評”,有的孩子大班時就會吐出一些侮辱性的詞語。老師與之溝通,他們有時顯得特別怕你,不敢有眼神交流,跟他打招呼他會回避你,甚至班級里的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他們交往。這樣過多的消極對待幼兒,使幼兒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從而交流過少。所以家長應該多與孩子交流,不要一味的打罵體罰孩子,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三)自由放任型

有好多孩子的父母兩人都是工作比較忙的,所以把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帶或者把孩子帶到工作的場所讓孩子自己找東西玩。他們連孩子都沒有時間照顧,更別提關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幼兒園里有的孩子的家長會、親子活動總是爺爺奶奶來參加,祖父母輩的家長有的連字都不識,也不可能有體力做一些親子運動。那些孩子感到自卑、孤僻,父母長期不陪在身邊與爺爺奶奶又有代溝,幼兒會感覺父母對自己漠不關心,他們雖然自由無拘無束,但是沒有歸屬感。這樣教養的幼兒會缺乏責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動常具有盲目性。在青少年時期很有可能會有叛逆行為來吸引父母,獲取注意。

三、解決策略

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應采取多種方式方法,針對孩子性格特點采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對孩子錯誤的行為絕不能袒護、縱容。孩子雖然分辨是非的能力弱,但是家長只要引導好幼兒,幼兒還是可以教育好的。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民主的空間,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與孩子相處、帶孩子出去游玩,讓孩子感受到關心和關愛,在此基礎上培養出情緒樂觀、心理健康的孩子。

參考文獻:

[1]徐慧,張建新,張梅玲.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發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8,31(4).

篇(4)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 家庭教育 問題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94-02

一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社會學認為,家庭是流動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環境,而且是流動人口子女社會化的首要場所,因此,家庭教育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占據關鍵性和基礎性地位。家庭教育是否順利實施,直接影響到流動人口的素質,從深層次看,影響到社會是否和諧。但現實是,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1.家庭教育意識薄弱

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導地位。在流動人口這類特殊的群體中,父母的素質偏低現象嚴重地影響著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在流動人口家庭中,多數父母不懂得孩子有其身心發展、個性的發展的規律,他們也不知道當外力破壞了這種生長規律時,將有可能導致不良的后果。此外,流動人口作為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外來人口,他們面臨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他們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打工掙錢,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子女的學習和成長,即使偶爾過問一下子女的學習情況,也會因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顯得力不從心。

2.家庭環境差

子女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父母在精神上投入,也需要父母在物質上投入,如給孩子買必要的學習用品,給他們創造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安排他們參加多種多樣的課外學習活動以及給孩子創造一個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家庭教育環境等,這些都會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但對于流動人口家庭來說,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屬于城市中的低收入群體,他們的住房狀況擁擠、臟亂、周邊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圍。他們居住在狹窄的、臨時的出租屋中,一家幾口人擠一間屋子,根本不能夠為子女提供安靜的學習空間和環境,從而也無法滿足子女學習所要具備的基本的物質條件。

3.教育觀念和方法的不得當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雖然意識到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本身文化水平的制約和傳統農村教育觀念的束縛,流動人口缺乏正確的現代家庭教育觀及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對他們的子女進行家庭教育,通常嚴而無格或寬而無度。有的對孩子的教育沒有明確的目的;有的對子女要求過于嚴格,實施高壓政策,動輒語言羞辱、體罰打罵。很多流動人口家庭采用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與子女溝通,不理解、不尊重子女,也沒有正確的指導,僅僅憑借自己的想法和興趣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們往往只是重視教育的結果,也就是希望子女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卻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過程。

4.環境不穩定

流動人口在流入城市后,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活問題,工作是關鍵。但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戶籍的限制,多數只能夠尋求不穩定、短期的工作,造成了許多流動人口家庭像水上的浮萍,居無定所,流動性大,整個家庭一直處在漂泊不定的狀態,加之孩子的適應能力較弱,給孩子造成了很大影響。當流動人口子女剛剛適應了一個城市的生活,他們的父母可能又換了新的工作地點,于是他們不得不隨著家長不停地流動。正是由于流動人口子女處于不停地流動狀態,使得流動人口子女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無法很好地銜接起來。正是這樣不穩定、不銜接的教育造成了流動人口子女性格不開朗和學習態度不認真的缺陷。

5.隔代教育

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動呈現流動人口家庭化,所謂流動人口家庭化,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其一是指流動人口在流動過程中組成家庭,其二是指某些家庭中由單個成員流動變為整個家庭流動。我們這里所研究的主要是第二種,即流動人員由個體轉變為家庭,也稱之為家庭式流動。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家庭往往是一家五口、三世同堂一起流動,父母將子女托付給工作較為輕松或者專職在家看管孩子的爺爺奶奶照看,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犧牲了自己與子女相處的時間,他們失去了父母在子女成長發展過程中擔任主要引導角色的機會,表面上看父母有了更多的掙錢時間,但無形中拉大了流動人口子女與其家長的距離。另一方面,爺爺奶奶會比較溺愛孩子,在學習方面更是知之甚少。

二 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相關策略

1.流動人口自身改變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流動人口家長整體素質相對較低,難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現偏頗。這樣就要提高家長的素質,要求流動人口家長改變教育方式。由于生活、經濟等壓力,流動人口幾乎沒有時間和子女進行溝通。長期的疏遠使得子女與父母間的距離越來越大,甚至會產生代溝,從而給家庭教育帶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因此,作為家長,要盡可能地擠出時間和子女定期地進行平等的、民主的、面對面的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家長應和子女保持平等的朋友關系,才能使子女敞開心扉。家長應尊重子女,用實際行動教會子女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力求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參與其中,和子女進行討論,讓孩子們能夠體會到平等和被尊重,同時把握好談話的最好時機。在這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中,可以培養子女的自主意識和責任心。

2.學校給予幫助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個整體,學校要想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調動流動人口家長的家庭教育積極性,和家庭教育相配合。學校需要幫助流動人口父母認識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協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以下有幾點具體的做法:開辦流動人口家長學校、開通流動人口家長咨詢熱線、成立家庭教育指導小組、定期召開家長會、要求教師定期到流動人口家庭走訪、開辦家長學校、舉辦流動人口親子活動等。同時,邀請流動人口家長參加學校召開的報告、講座,利用這些宣傳形式,讓流動人口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家長習得先進、正確的家庭教育理論。讓流動人口家長學會多觀察子女,多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和內心感受;學會欣賞和肯定子女的每一個進步;學會選擇正確的就業觀、家庭觀和教育觀,給流動人口子女提供高質量的家庭教育,通過學校的幫助、學校和家庭的合作及良性互動,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促進流動人口子女健康成長。

3.大力改善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環境

首先是流動人口家庭內部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為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子女性格是否健康。其次是社區環境。家庭建立在社區當中,良好的社區環境也是家庭教育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流動人口在選擇居住地上,不要僅僅考慮租金問題,更重要的是周邊的社區環境,要盡可能地選擇一個有利于子女成長的社區環境。另一方面,應在流動人口聚居區建立便民服務中心,提供免費服務,建立流動人口子女學習輔導班,幫助流動人口接送子女,并對其子女進行免費的課后輔導;建立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等。還應廣招心理學方面的志愿者,定期為流動人口子女做心理的咨詢和輔導,讓流動人口及其子女在城市中也能得到社會給予的溫暖。

4.政府給予支持

不論是學校建立的互動平臺、流動人口學習班,還是社區建立的便民服務中心,都需要政府在經濟、制度上的大力支持。政府也要將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視作自己的責任,負責管理流動人口的城府行政人員應定期去流動人口家庭慰問、了解情況、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若要徹底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最根本的是改變二元城鄉戶籍結構、改善流動人口的生活條件等,這需要政府和人民長期、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張斌賢.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4)

[3]夏雪.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研究綜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篇(5)

關鍵詞: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遠流長,封閉的地理環境和位置,傳統的手工業和農業經濟,中央高度集權體制,使我國幾千年來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約著我國近現代化發展進程。近代戰爭、、和改革開放,打破了我國一元文化的格局,歐洲、美國、蘇聯等歐美文化以及日韓文化涌入中國,開啟了中國多元文化發展的新局面。隨著當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現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中國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顯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時代潮流,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和關鍵,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礎,如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多元文化發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實現家庭教育由傳統向現代化的真正轉變,已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基于中國一元文化的歷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探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就多元文化文獻而言,國內有許多論文或著作探討與多元文化相關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論、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學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等問題。例如《美國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顧與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國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發展與展望,倡導種族平等和社會公平,重點探討多元文化教育問題。還有王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的解釋》(2005),劉智力《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龍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較分析》(2006),陳艷宇《多元文化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價值取向(2006)》,陳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校本課程研究》(2004)等。葛麗芳在《人品教育與多元文化》一書中將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總結公辦和民辦小學人品教育的成功經驗。《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問題》一文試圖從家庭教育中探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齊阿娜爾《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少數民族地區課程改革的現狀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數民族教育。《淺談中國和美國、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對比》一文間接探討多元文化下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家庭教育,透視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異。但是在多元文化視野下專門研究家庭教育的論文很少,而這方面的研究在臺灣和韓國較多。《德州市家庭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證研究》一文就家長對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以及家長的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知識與技能進行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兒童未來的生活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有84%(124人)的家長極同意或同意幼兒應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傳統節日以及英語教育等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議父母應端正態度、豐富知識、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臺灣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承辦的第八屆(2005)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重點研討了家庭教育與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屆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家庭、族群與多元文化:挑戰與機會》一文站在時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將多元文化與家庭教育問題結合起來,在多元文化下探討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面對挑戰,審視現狀,尋找機遇與出路。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進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學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間接進行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視野下家庭教育與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結合的時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實踐方面,臺灣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課程,韓國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與咨詢、教育支援、醫療支援,這些教育實踐雖然具有現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識經濟時代家庭教育與全人教育的統一,家庭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的統一,這對于現代家庭教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大缺感。而且無論在網絡搜索,還是在研究文獻中,都無法找到這一方面的綜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視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處于空白研究領域。因此順應世界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潮流,借鑒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探討家庭全人教育,科學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本文研究價值所在,也是本文的問題研究所在。

二、探討多元文化理論和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1.多元文化理論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卡蘭在1915年提出,是所謂的平等和自由的權利。1924年哲學家霍勒斯?卡倫所首創文化多元主義思想,導致多元文化主義直接興起。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出現黑人民權運動――“黑色旋風”,致使多元文化主義表現出反對民族歧視、要求平等和民權,要求重新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獨立性和民族感情,實現社會多樣化和一體化等基本理念。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化和科學化、信息化的發展,在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多元文化主義在政治、教育、文藝等方面得到發展和應用,表現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多元文化主義文學等。多元文化主義體現為多元文化的文化觀、歷史觀、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為文化的多樣性和良性互動。當前比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流通越來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此概念蘊含著復雜社會結構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發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務于全球化發展。由此可見,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斷演變,并成為人們分析和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新視角和新的方法論。

多元文化理論作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論,是國際文化交流和合作頻繁發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多元文化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等豐富內容。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包含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響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觀、歷史觀、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論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動力、多元文化與全球化、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發展(即文化合作與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動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平等與發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適應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發展,是多元文化理論和多元文化主義在教育方面的理論運用。它的理論內容包含以下幾點:(1)權力分配不公導致文化差異;(2)文化差異是力量和價值之源;(3)教師和學生應接受和欣賞文化的多樣性;(4)社會歧視和偏見成為弱勢群體學生學習成績低的主要原因;(5)教師、家長、社會共同支持和創設多元文化教育環境;(6)學校教會弱勢群體學生獲得取得社會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發展。它的實踐理論包括多元文化整合類型理論和文化/組織類型理論。作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創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將多元文化教育定義為一種變革性教育運動,把種族、民族、階級、性別的觀點帶入各學科,以多樣化視角進行教學。他的多元文化整合類型理論提出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即貢獻法、添加法、轉化法和社會行動法,它們將文化構成內容、民族英雄、民族節日加到節日活動中;將有關概念、觀點、課題及內容加進課程中;改變課程結構和目標,使學生從不同文化、民族、種族及群體的角度,觀察各種社會事務和問題;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社會活動技能,影響所處的社區。斯里特總結了五種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方法:人類關系法、對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不同教學法、單一群體的學習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會重構法,并認為后兩種是最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這些理論為探討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視野和方法論。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與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為西方現代社會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場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作為一種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聯結、整體性和存在三個基本概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強調人的整體發展、個體的多樣性以及經驗和個體之間的合作,不僅要實現個體在智力和職業能力方面的發展,而且要實現個體在生理、道德、倫理、社會、精神、創造性等各方面共同發展,重視教育過程中經驗、選擇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轉變教育培養目標,倡導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使人成為一個真正有作為、具有尊嚴和價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進人的整體發展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對20世紀末全球化經濟體系和全球文化發展的反映,是一種對制度化教育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反思,并試圖通過人本化教育手段解決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問題。

全人教育理論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發展和具體化,是適應中國社會轉型和教育轉型的現代教育理念,是對當今中國制度危機、社會危機和教育危機的反思,是將歐美現代教育理論、全人教育思潮與中國文化和教育理論的高度綜合,也是東西方社會文化融合和發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論。此理論將個人本位教育和社會本位教育結合起來,以人性、人本和社會本位為基礎,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科學發展為目標,遵循民主科學、合作實用、快樂自由以及人的社會化發展等基本原則,通過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財商、社會商和習慣培養的全人教育模式,強調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發展,使人成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體運用,涵蓋了全人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現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響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綜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論視野下的現代家庭教育,是將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機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體現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發展,又繼承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精髓,實現了家庭教育現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機結合。同時,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對傳統功利教育、灌輸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對中國家庭教育危機的思考,還為社會轉型時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促進我國家庭教育積極適應世界全人教育改革運動發展的潮流,推進我國家庭教育現代化發展。

3.多元文化理論和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多元文化理論和世界全人教育運動都適應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論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適應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需要,也為現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視野,特別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運動順應世界多元化的發展需要,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提供了途徑,不僅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覺,而且也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視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結合點,家庭全人教育成為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現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為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運動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為多元文化教育和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將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思潮與理論運用到家庭教育理論中去,又將多元文化教育實踐理論和全人教育模式運用到家庭教育實踐中去,實現了多元文化理論、全人教育理論和家庭教育理論的融合,推動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發展,加快了我國家庭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同時家庭全人教育重視兒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會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發展,重視兒童的多元社會文化教育,增長兒童的多元社會文化知識,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與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既為21世紀我國家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又順應了世界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趨勢。

三、探討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運用

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論運用,不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實踐價值。多元文化理論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等。多元文化理論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學認知,為實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沖突與融合、合作與交流等社會文化互動的理論借鑒,通過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進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發展,促進多元文化彰顯其民族性與多樣性、平等與發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適應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發展,通過家庭全人教育,使兒童獲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科學態度、文化情感,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社會適應能力,使兒童獲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識以及反對種族歧視與民族偏見的文化意識。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觀念、歷史觀念、政治觀念和教育理念,同時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進兒童從幼兒教育開始獲得多元文化主義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進兒童社會化發展。綜合三個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論價值,可以發現:多元文化理論不僅對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多元文化實踐價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對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會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論價值和教育實踐價值。例如臺灣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課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視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實踐意義。斯里特提出了五種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過使用這五種方法,使兒童獲得處理社會事務、社會問題的能力和社會活動技能,加速兒童社會適應和社會化發展。例如韓國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與咨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意義。綜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實踐價值,以上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和五種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僅對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實踐價值。

四、構建多元文化下的現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學認知多元文化理論和全人教育思想與理論,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持。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為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先進的教育理論,同時還要學習其它先進教育理論如民主教育、科學教育、合作教育、快樂教育、實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發展等,借鑒家庭全人教育,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豐富的教育理論。這些科學的教育理論成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論指導,并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和制度規范,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整合,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組織框架和制度保證。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和制度規范,是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條件。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如家長委員會、家長協會、家長教師聯合會、學校理事會、校務委員會以及兒童協會、母親協會等。這些合作教育組織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規范,實現現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護家長和兒童接受教育的權益,規范家長教育行為,加強家長培訓,提高家長教育素質,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有助于規范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行為,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監督,保護學校和教師的合法權益,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組織保證和制度規范。

3.在教育內容方面,現代家庭教育不僅包含兒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長素質教育。現代家庭教育不僅重視兒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歷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視兒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財商、社會商以及習慣培養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視兒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發展以及家長教育素質的提高,強化家長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質教育和社會教育,提高家長教育技能和教育素養。現代家庭教育克服傳統功利教育、灌輸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進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學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標方面,現代家庭教育重視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會人。現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僅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而且重視社會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為現代社會培養接受全面教育和獲得全面發展的完整的社會人,促進兒童社會化全面發展,旨在提高兒童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傳統家庭教育以家長制教育為基本特征,忽視了以人為本和社會為本的全面教育,重視家長功利教育和灌輸教育,缺乏家長有效溝通和親子互動活動,忽視了兒童全面發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兒童未來社會化成熟程度低和社會適應能力低的不良現實。因此現代家庭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會人。

篇(6)

關鍵詞:留守兒童;德育;缺失;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52

一直以來,留守兒童的教育陷入了困境,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留守兒童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缺失、學校方面德育的弱化,還有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的社會環境薄弱。家庭在感情方面有缺失是直接原因之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以及教育體制弊端是間接原因,在這個社會缺乏預見性是重要原因。因此,破除制度堡壘,發展社會生產,增強學校教育,加強家庭教育是迫不及待的。

一、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以父母為代表的家庭長者對子女進行知識傳遞,屬于典型的前喻文化傳遞方式。前喻和家庭教育存在天然的聯系,家庭教育前喻文化的載體,子女良好品質的培養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離不開父母雙方家庭的引導。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親子關系的教育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融洽的親子關系為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撫慰感。正向的心理溝通是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見,實現父母的規則和期望,避免孩子產生不良的行為”。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一方面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忙于生計和養家所需的經濟來源,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遠方的孩子,和孩子們缺乏太多溝通,即使打電話也都關心的是孩子們的學習和身體情況,很少注重他們的思想道德。這使他們成了事實上的“孤兒”和“單親”的孩子。另一方面,孩子的爺爺和奶奶文化水平較低,再加上對自己孫子的疼愛,很多時候都舍不得管教孩子。這使孩子形成不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在面對社會多樣化的環境下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容易走彎路且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的養成。

二、學校德育工作的弱化

由于教育概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很多學校的教育遠遠落后于現代社會的要求,德育工作被埋在教育工作之后,呈弱勢趨勢。近十幾年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和社會評價教育的標準使學校工作步入應試教育的誤區難以自拔,幾乎所有學校都把優秀的師資力量的放在對升學有望的教學工作上,而把相對落后的師資力量的放在落后的學生(留守兒童占大部分)的道德教育上,弱勢師資力量積極性不高及教育方式導致德育工作上難以取得進展,德育工作陷入“壓制――反壓制――再壓制”的惡性循環。同時,缺乏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學校的德育工作難度明顯增大。長期以往,教師的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容易對留守兒童的德育工作失去信心。

以現如今戶籍為核心的內容的二元經濟結構是留守兒童德育缺失的根本原因。他們家長的勞動力為城市的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在現如今的戶籍制度下,他們家長的待遇并未得到改變,在城市得不到與市民相同的對待。由于住房問題困難,工作待遇不平等,學校高額學費等種種原因,許多人不具備送孩子進城讀書的經濟實力,決定了他們的子女只能留在家鄉接受原籍教育的現狀。此外,他們的子女進城讀書會受到城里孩子的歧視。“與其讓孩子在學校受欺負,還不如在家讀書的好”,是家長的共同思想。因此,孩子和父母不得不分離,造就了現如今留守兒童增多和教育缺失的原因。

三、解決留守兒童德育缺失的對策

因為貧富差距和城鄉距離的存在,大量打工者開始出現。但是,他們的身份使他們在城里無法享有與普通城市居民平等的權益和利益,所以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就有相當大的問題。破除制度壁壘,對公民平等對待、公平競爭,提高他們的收入,這樣,留守兒童的諸多問題也會隨之解決。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發展社會生產有利于為留守兒童提供經濟保障,所以應該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社會各階層的收入,這樣可以為留守兒童留住父母。良好社會氛圍的營造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好的德育教育,社會各階層可以通過解決留守兒童遇到的問題和困境以及傳播德育知識的方式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部門同時也要加強對各種娛樂場所的監督和整治,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和管理以及組織各種志愿者活動也是對留守兒童關愛的體現。學校是兒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所以學校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可以提高他們的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當然,家庭教育也是相當重要的,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四、結語

總之,留守兒童的德育問題一定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它不僅事關留守兒童個人的健康問題,而且還事關國家、社會的未來,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配合,還有社會各界人士的熱心幫助,筆者相信留守兒童的德育缺失問題和思想觀念一定會得到良好的改善,做好這項工作是國家和社會共同呼吁的主題。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增合編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篇(7)

關鍵詞: 中學生學習動機矯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3973 (2010) 04-183-02

1 前言

學習動機研究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大部分研究著重于國外的動機理論,少有本土化的理論。近幾年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對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思辨上,盡管有些學者做了實證研究,也僅僅是相關研究,而相關關系不等同于因果關系,這不能不說是學生的學習動機至今還是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的原因之一。另外,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在以往的研究很少注重研究的情境性,大多采用調查的方式。本研究注重中學生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結合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方式這一文化背景,采用質的方法,從家庭教育的視角去探討學生為何缺乏學習動機,作為本土化研究的補充。

2 研究方法

研究將主動前來輔導機構咨詢的三名學生(均為高一年級)及家長作為個案,將在咨詢過程中的部分資料提取進行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學生的家庭情況

表1 學生的家庭背景

學生A、C為獨生子女;學生B有一位哥哥。三位學生就讀的兩所學校,均為重慶市最好的學校之一,學校學生大多經濟條件好。三位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均好,父母均為生意人,在孩子兒時沒有時間對其關心照顧。在家庭關系中,學生A的父母關系不良,父親平時對其母子不關心,并且母親常常隨自己的心情變化來決定對A的態度;C的父母關系不良,母親是全職太太,但對教育孩子卻無計可施。

3.2 家庭教育情況

表2 家庭教育情況

從成長經歷上看,三名學生三歲前都是由他人帶大,并且A、B兩人從小父母不在身邊。從親子關系上看,三個家庭的親子關系都很緊張,父子(或父女)關系處于不良狀態。三歲是兒童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不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那么直接影響他們以后的關系。 從父母教養方式上看,以均以母親教養為主,父親基本不參加孩子的教育,父母要么專制,要么溺愛,均不屬于民主的教育方式。并且在物質條件上,三個孩子基本都是在不用付出任何努力的情況下均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根據需要與動機的關系,當孩子所有的需要都被滿足后,則不能產生學習的動機。

3.3 學習成敗經歷及親子雙方的態度

表3 學習成敗歸因及親子雙方的態度

三位同學初中以后都很少有學習成功的經歷與體驗。深入了解情況發現:三位學生所就讀的學校均為重慶較好的中學,考試題目難度較大,老師把重心放在升學率上,無暇顧及成績落后的學生。A、B同學在家教時都比較努力,但學校的考題太難,無法通過考試成績看出他們的進步,孩子在學習中長期得不到良好的反饋,就會對學習產生“習得情無助”。在學習成功時,孩子歸因為自己的原因,而沒有成功時,則歸因于外部。家長面對學習失敗,則是責罵,歸因為孩子沒有努力。兩方面歸因不同,引發親子雙方的矛盾,尤其是在孩子已經努力的情況下,家長堅持認為他沒有努力,孩子更會產生對家長的逆反、對學習的逆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易沖動,很可能會和家長賭氣而放棄努力學習。孩子對學習產生“習得性無助”會使其失去內部動機,而對家長的逆反則會掩蓋孩子原本對學習的態度,產生“缺乏學習動機”的假象。

3.4 親子雙方的學習觀

表4 親子雙方的學習觀

我們可以看出,父母對學習的觀念是為了考個好大學,為了個文憑,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素質的重要性。受父母的影響,孩子則認為自己以后做生意不用學習。家長過于重視文憑,而忽視了學習本身也是為了獲得能力。孩子則更多的表現出對學習的迷茫態度。在很多家庭中,家長和學生對學習的態度也是如此,但是這個家庭在父母文化都不高的情況下,父母都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而家長也沒有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學習,這無疑給孩子的學習動機帶來消極的影響。

4 結論及矯正策略的討論

4.1 家庭氛圍不良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影響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夫妻關系不良常常會使家長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入到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導致孩子在可能在完成好了學習任務的情況下,依然被逼著繼續學習或遭到責罵。這樣的情況若經常發生,則不能夠讓孩子建立起學習與獎賞的聯結,反而是覺得學不學習家長對自己的態度都一樣。因此,在家庭教育的過程當中,家長勿將自己的情緒遷怒與孩子或者帶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良好的家庭氛圍更有利于家長的教育和學生的成長。

4.2 親子對學生學業失敗歸因沖突會對學習動機產生消極影響

否定的、批評式的教育容易使學生喪失對學習的信心,從而失去學習的動機。在學生學業面臨挫折的時候,他們內心其實也是失敗感,同時他們也會擔心回家父母的責罵。如果家長把成績不良歸因于孩子沒有努力,孩子又認為自己已經努力了,那么此次親子間會產生沖突,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肯定,索性不再認真學習。所以我們家長要改變自己的對待方式,在孩子告訴自己成績的時候冷靜的對待,既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協助他們共同找到學習和考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3 家長對學習的態度對孩子學習動機的影響

家長對學習本身是態度會通過行為、間接的語言傳遞給孩子。不管家長們平時再怎么強調要努力學習,但是如果家長本身就認為學習只是為了文憑,孩子也會認為學習沒有什么用。所以在案例中,兩名學生分別表示:學習不好并沒有什么,將來會跟著父母做生意。家長首先要正確的看待學習本身,才能很好的引導孩子。而不是讓孩子覺得學習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東西,從而使孩子失去學習動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川老熟女下面又黑又肥|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日日|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av无码乱码麻豆精品国产|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在线|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在厨房被c到高潮a毛片奶水|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 日本乱偷互换人妻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动漫|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性巨大╳╳╳╳╳高跟鞋|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人妻换人妻仑乱|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男人的天堂aⅴ在线|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美女社区|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午夜理论免费tv影院|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男人j进入女人j的视频免费的| 少妇又紧又深又湿又爽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欧美性狂猛xxxxxbbbbb| 无码办公室丝袜ol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