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9 11:23: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植物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網絡課程逐漸成為高校教學改革和發展的一個趨勢,因此建設植物學網絡課程有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植物學網絡課程的建設能解決本校植物學教學資源的不足,適合本院系開展拓展教學,能成為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也適合在本校內開展網絡選修課程,使更多的學生能選修到植物學這門課程,學到更多植物學的課程知識,充分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方法。
【關鍵詞】網絡課程逐漸成為高校教學改革 發展的一個趨勢 建設植物學網絡課程 有其重要的意義
【本頁關鍵詞】省級期刊征稿 寫作輔導 寫作網
【正文】
前言網絡課程逐漸成為高校教學改革和發展的一個趨勢,因此建設植物學網絡課程有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植物學網絡課程的建設能解決本校植物學教學資源的不足,適合本院系開展拓展教學,能成為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也適合在本校內開展網絡選修課程,使更多的學生能選修到植物學這門課程,學到更多植物學的課程知識,充分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方法。另一方面,植物學網絡課程的建設是提高植物學教學水平和適應教學發展的一種手段。許多高校已經建設了網絡課程,但是,很多課程普遍存在一定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網絡課程未能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地調整更新以適應教學的發展的需要。一些網絡課程只是簡單地將平時的教學課件放在網絡上,一些網絡課程則是把課本電子化。這些固化的課件普遍存在更新修改困難、平臺的開發性不好,再作一定修改的時候很可能要重新再做,從而造成了太多重復的開發工作。網絡課程的優點最突出在于它能不斷完善,不斷更新,以適應教學的需要,使教學達到最優化。但現在的網絡課程并未實現這方面的優勢。因而在建設植物學網絡課程的時候,先從如何實現網絡課程最基本的優勢入手,考慮到更新與持續開發,從而使課程的知識內容能得到不斷更新和調整,適應教學發展的要求,發揮網絡課程的優勢。1. 網絡課程建設前期準備關于網絡課程的界定,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認為,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①。在前期的準備中,課程建設重點在于整體的策劃。沒有全盤的考慮,做起來就像一盤散沙。最后做出來就不像一個完整的課程,持續性開發更難實現。因此,前期要決定整個課程的架構,開發過程的流程要決定好,更重要的要注意開發的持續性。另一個重要的準備在于素材的收集。在植物學的課程中,表現力最好的素材是圖片,無論是形態解剖學或是系統分類學,通過觀察圖片而獲得知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植物學圖片的選擇的好壞對教學的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兼顧開發持續性的需要,收集回來的圖片素材都需要先作整理,之后才能被使用,而且經過整理,圖片查找、利用也方便,有利于后續的開發需要。建立素材文件夾安放收集的圖片素材。按照圖片內容將圖片分類。關于根的圖片就放在“根”的文件夾里。此外在每個目錄下最好再建“已處理的圖片”和“未處理的圖片”的文件夾。把馬上能用的圖片和需要再修改的圖片分開,二次開發對圖片的處理就有的放矢了。
【文章來源】/article/35/145.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英文名稱:植物分類學報(英文版)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植物學會.中國科學院植物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英語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4918
國內刊號:11-5779/Q
郵發代號:2-22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1
期刊收錄:
SCI 科學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百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林業植物學 教學改革 創新模式
植物學課程的一個主要任務是為后續的專業課打基礎,為將來從事農業生產和科研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實驗教學,就是把理論用于實踐的重要手段,這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將來獨立地開展科研活動及良好的科研態度等起著重要作用。由于歷史原因及長期以來的社會偏見,農科類學生大多有輕視實驗課,對觀察缺乏耐心等現象。因此,要加強實驗教學,首先必須提高學生對實驗教學重要性認識,讓他們自覺地認真地進行實驗。首先,適當布置一些作業。在批閱這些作業過程中,教師可看出學生對實驗的態度及觀察粗細情況,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共同難題,及時給予更正。其次,改善實驗室環境,提高學生實驗的興趣。第三,相對提高實驗成績的比例,增加實驗題型的比分。經過教學改革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植物學教學改革的關鍵是突出重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里,我們只是就現有能力和條件,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尚有很多問題如建立校植物標本園、校外實習基地,現代化教學設施的應用等都有待于進一步探討。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高校在培養跨世紀人才,提高人才綜合能力方面,亦將會取得更大進步。[1]
一、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依托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在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基礎上,結合生產實際,使學生融入生產實踐過程,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學生專業實踐素養和職業素質。如農學專業開展“三田”實踐,每名學生管理一定數量的“責任田”,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組成小組,管理相應“田塊”,通過種、管、收全過程參與,系統掌握稻、麥、棉、油菜等四大作物種植管理的基本技術,并進行詳細的資料整理、觀察記載和數據分析,以進一步研究農作物植物學形態特征和栽培學特性。目前,我國農科院校累計建設有植物生產類、水產養殖類、動物生產類等9類校內教學實習基地,以及現代化溫室大棚群,并與地方、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共建多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生產實踐需要。[2]
二、鼓勵學生參與基礎研究甚至項目開發,增強學生研發潛能
在強化學生基本實踐技能訓練基礎上,依托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吸納學生參加科研或技術開發項目,將基礎實踐技能培養與產品開發、中試和生產等綜合能力培養結合,充分發揮研究中心的技術集成與創新功能,使學生獲得工程研發體驗,了解技術開發過程,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向縱深化方向發展并與產業緊密結合,實現對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形成一套由研發、中試到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體系。這些科研資源全部面向農科院校專業學生開放。
三、營造濃厚科技創新氛圍,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在積極拓展實踐教學的同時,學校構建完備的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參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模式,設立學生科技創新基金(SRF),每年劃撥專款,以項目為載體資助學生開展研究創新活動。學生進入重點實驗室,參與課題研究,將專業實踐與教師科研相結合,自主設計,自主實施,自主管理,完成各實踐教學環節,并進行一定的科技創新研究,提高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到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同時,學校建立科技創新網站,每年舉辦“學生科技論壇”等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3]
四、研制植物學智能化的試題庫,真正實現教考分離
利用植物學試題庫,進行計算機智能化組卷,可以根據不同的知識點、不同難度系數進行隨機的命題,使命題客觀,并自動給出試題對應的標準答案,同時,對應開發了考試后的試題分析軟件,真正實現了教考分離,極大地激發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積極性,對教風、考風及學風,對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五、建立數字化標本室,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
針對我國農科院校標本館管理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聯合攻關,將每一份標本進行拍照,將標本的信息錄入,開發了具有查詢、刪除和追加功能的標本微機化管理系統,與部分標本對應地配有新鮮植物體的彩色圖片,系統實現在不翻動標本的情況下可快速查閱標本,使標本達到了可持續利用,便于教學、科研和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以及標本館之間的交流,實現標本的動態化數字管理??梢云鸬捷o助教學作用,加大院校植物實驗室的開放力度,例如:學生在學習植物學課程以及實驗實習過程中,可以在學校樹木園、市內的森林公園、學校周邊采集的植物標本,學生先借助工具書自主鑒定,然后再把鑒定的結果與該系統進行對照,就可以很容易確定植物名稱的準確性,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4]
六、建立形式多樣的質量考核體系
植物學成績的考核的改革,側重點就是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主要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考核。理論考試在基于在線自測、試卷庫、試題庫的基礎上,以植物學智能化命題系統進行命題,實現教考分離,并在授課過程中,基于網絡自測和網絡互動答疑基礎上,對學生限時、限內容的網絡在線小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強化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教學實習成績單獨考核。無論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均需要撰寫不同形式的課程論文和實習論文,并鼓勵學生創新性的發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以往學生到考試的時候,靠臨時背筆記、背復習題、背書的臨時突出考試的弊端,使學生不僅能夠真正掌握植物學的知識,更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熊子先;植物學教學改革思考-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01)
[2]徐穎;關于植物類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的探討-山東電大學報2002(03)
房子的后花園里,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正在認真地觀察著植物。小孩不斷地提出各種問題,大人耐心地解答。
“爸爸,這種植物叫什么名字?”
“這是豬籠草,它喜歡吃昆蟲?!?/p>
“它是植物,不能動,怎么能吃可以移動的昆蟲呢?”
“它能夠分泌一種黏液,把各種喜歡吃蜜的昆蟲吸引過來,然后使其困住,將尸體融化成水后慢慢消化掉?!?/p>
“哦,原來是這樣。爸爸,快看,這種植物的花為什么是這個樣子?”
知道這個愛問問題的小孩是誰嗎?他就是小林奈,回答問題的是他的爸爸。
受爸爸的影響,林奈從小就特別喜歡植物,對各種植物有特別濃厚的興趣。八歲的時候,他就認識非常多的植物,了解很多的植物知識,被鄰居們稱為“小植物學家”。
艱辛的求學經歷
上學之后,林奈對植物的喜愛有增無減,癡迷于有關植物研究的書籍。因此,他沒時間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出現了嚴重的偏科,學校勒令他留級或者退學。他的物理老師羅思曼博士知道林奈對植物感興趣,把他接到家里,指導他學習有關植物學的書籍。在老師的鼓勵下,林奈奮發圖強,采集標本,仔細觀察,專心思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考上大學之后,林奈住在瑞典著名的植物學家和醫學家斯托俾爾斯教授家里。教授有一個藏書室,里面有很多書籍。林奈把教授的藏書室當作了自己的樂園,經常來到這里廢寢忘食地閱讀書籍。教授發現林奈經常偷偷通宵達旦地閱讀他家的書,非常高興,認為林奈是難得的人才,允許他自由進入藏書室,還幫助他采集和制作各種植物的標本。
后來,林奈又考取著名的烏布薩拉大學。他把圖書館和植物園作為自己的主課堂,經常逃課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植物學。一次,林奈在植物園里聚精會神地觀察一種植物,一位老人走過來和他討論有關植物學的問題,發現林奈盡管衣衫襤褸,卻對植物學有不凡的見解,于是邀請他當自己的助手。這位老人就是瑞典著名的植物學家攝爾思教授。在攝爾思教授的指導和幫助下,林奈學到了更多關于植物學的知識,寫了多篇在植物學界引起轟動的論文,開始踏上研究植物學的巔峰之路。
為全世界植物分類和命名
在采集標本的時候,林奈發現自然界的植物非常多,各地對同一種植物的命名并不相同,經常出現重復命名的現象,研究起來非常麻煩。他想:如果各種植物都有自己固定的名字,根據特征分成不同的類別,重復研究的現象不就沒有了嗎?于是,他決定為全世界的植物命名,建立規范的分類系統。這可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
為了完成這個偉大的創舉,林奈克服各種艱難險阻,長途跋涉到世界各地去收集資料,采集標本。1732年,林奈到瑞典最著名的原始植物園——拉普蘭地區生活了5個月。他躲過毒蟲猛獸的侵害,攀登懸崖峭壁,以野菜和泉水度日,專心觀察植物的生長特征,采集各種植物的標本。這幾個月的探險,使林奈成為傳奇人物,被人們稱之為“植物大王”。緊接著,他又到歐洲各國講學、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和標本,為植物的分類和命名收集足夠的證據。
1937年,林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自然體系》。書中,他把整個自然界分為動物、植物和礦物三個界。在植物界,依據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000多個種,使植物界變得井然有序。林奈還提出了植物雙名制命名法,統一了植物的命名術語,使世界各地的植物有了統一的名字。林奈對世界植物分類和命名的研究,促進了世界植物學的發展,
卡爾·馮·林奈檔案
卡爾·馮·林條(1707-1778),瑞典植物學家、冒險家,現代生物學分類命名的類基人,第一個構想出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并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
卡爾·馮·林奈經典語錄
假如我有一些能力的話,我就有義務把它獻給祖國。
她的學生、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榮譽退休教授畢培曦也記得,1969年1月,他在這所大學讀大一,在生物課堂上,“冷不防走進一個女的”,“穿著略嫌過寬的陳年襯衫和毛背心,……腰間還掛了條帶灰點的‘祝君早安’毛巾”,學生們猜她是清潔工,只見她二話不說,走到黑板前書“Why Plants?”既而英文開講。他們才驚覺,原來她就是剛從哈佛大學借調到中大崇基學院的教授——胡秀英。
1908年農歷正月元宵,她生于江蘇省徐州市洪澤湖畔的農家。4歲喪父。能干明理的母親從未令其纏足。她6歲時,被送入基督教會開辦的正心女子學校讀書。1926年,她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本主修物理化學,后轉修植物分類學,她有兩說:一是著迷“蠶豆花與蟲兒之間的微妙關系”;二是自然課上,“老師帶我們上竹園量竹筍。每周量一次,一月兩月它無變化。待雨后,那只竹筍就找不著了。原來一晚上,它突長3尺高。大自然真是神奇”。
1933年畢業后,施德蔚教授推薦她到嶺南大學生物系讀研,因為那兒有全國最大的植物標本室。其后,她師從竹子分類學家莫古禮,完成碩士論文《中國之補品》。當時,莫博士曾問她論文命題。她回答,黃河流域的嬰兒死亡率,在農村占50%以上。母親生她前,曾有2男3女,其中3個死于臍風。她出生后,父親專到鎮上買藥,煮后喂她,她才得以活命。她要探尋到底是什么藥救了她。
“之后明白那種小兒藥含有一種冬青‘救必應’”——胡秀英在《我和冬青的故事》中寫道。
抗戰初期,她任華西協和大學生物系講師。1943年春,她在四川省彭縣白水河的木炭制造區,“一片茂密的混種樹林里發現了一株動人的雌雄異株常綠灌木,……誤以為是冬青屬的新品種”。第二年夏,她趁到重慶北碚出席中國科學社第23屆周年大會之機,留在科學生物研究所鑒定之前采集的標本,結果不順。時任研究所署理所長錢崇澍與其他人建議她整理中國冬青科植物系列。
其后3個月,她終生難忘:“研究工作越來越緊迫,我忙得每天工作14小時,有時16小時,流出的汗水、打死蚊子濺出的鮮血,點點滴滴落在我的300頁原稿上,仿佛添上了標點符號?!?/p>
1946年,得益于一位美國傳教士的幫助,她成功申請到哈佛大學安諾德樹木園,跟隨邁爾教授繼續求學。她為博士論文請教導師。邁爾教授笑著說,既然你曾經探索冬青屬植物的問題,何不更進一步,深入其中,昂首闊步而歸?
1949年,胡秀英系統發表中國冬青的分類著作,從而奠定了她的學術地位。1957年,她受太平洋科學研究會之請,撰寫《中華食用植物》,再獲“美國科學成就獎”。
60年代,胡秀英是全球7位從事野外采摘女植物學家之一。1975年中大榮譽退休后,在不支薪的情況下,她依然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她對助手戲言:“我每天8點,準時到辦公室。如果10點還不見來,一定是死在家中。”
“抗戰時,她看到成都云集的知名教授,對四川植物并不十分了解,上課時常引用國外案例。于是,她獨自在四川往方向采集標本。兵荒馬亂,地況險阻,她毫不考慮自己一介女流,幸虧好心的山里人將她收留?!毕愀壑形拇髮W生物系教授畢培曦打開中大科學館E座104室的側室,“這一標本館是她來中大后,親手打造?,F有3萬多種植物標本。除一份保留館內,其他5份分別贈給美、英、大陸的其他大學?!?/p>
被問一生可有憾事?她兩眼泛紅。到哈佛大學第一年,母親在家鄉過世。待她接到信時,母親已走了一個多月。36歲,她與一醫生結婚。婚后兩年,7月4日,趁美國獨立日放假,她想回哈佛大學寫書。丈夫開車送她至火車站,約好周一下班后接她。到時苦等不來,她始覺不妙,趕回家中,發現“他已突發心臟病死在床上”?!吧钊绻皇菫樽约海谰筒豢膳铝恕!弊鳛轵\的基督徒,她早已了悟生死。
[關鍵詞]植物學 創新性實驗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 642.0 [文獻標識碼]A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開展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1]。為進一步調動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創新實踐能力,我校決定從2008年開始啟動“韶關學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計劃”,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項目研究,進一步推進研究性、創新性和應用性學習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植物學創新性實驗項目是在基礎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基礎上,分析植物學科領域中具有一定探索價值的科學問題,并通過設計和實施一套實驗方案,力爭探索和解決這些科學問題的實驗項目。近年來,我校植物學課程組全體教師不斷探索和設計一系列植物學創新性實驗項目,為廣大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提高自己的實驗操作綜合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平臺,也充分體現了我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辦學特色。本文以兩項植物學創新性實驗項目為例著重介紹創新性實驗項目的選題、研究內容、實施方案等內容,以供參考。
一、實驗項目的選題
在植物學創新性實驗項目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選題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植物學雖然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是生命科學飛速發展為植物學研究開啟了諸多探尋植物更多奧秘的大門。植物學創新性實驗項目的選題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力爭要以植物學研究領域中的新思路、新理論、新規律、新方法和新工藝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二是,實驗項目的難度要適中,要選擇適合于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能夠完成的題目;三是,所需實驗條件能夠得到滿足。如果研究內容涉及到很多貴重精密儀器,無形中會增加實驗成本,因而有些實驗可能無法正常開展;四是,實驗周期不宜太長。
基于上述基本原則確定了兩項植物學創新性實驗項目,具體如下:
(一)藥用石斛有效成分組織化學定位方法的研究
組織化學(Histochemistry)技術是通過化學或物理反應原理顯示組織切片某種化學成分,進行定位定量及其與功能相關的研究。利用組織化學定位法在藥用植物有效成分在植物體內的分布規律、生物合成途徑和積累運輸途徑等方面已廣泛應用[2,3,4,5,6]。然而,不同植物種類和不同有效成分的組織化學定位研究方法和要求都很大差異。目前,有關藥用石斛組織化學定位方面的研究報道很少,而且采用常用的組織切片和定性描述方法,使難以準確反映藥用石斛有效成分在植物體內的分布規律和積累動態[7,8]。
本實驗項目以藥用石斛為研究材料,綜合應用組織切片技術、專用顯色技術和顯微測量技術,較為系統研究藥用石斛(根、莖、葉、花等)多糖和生物堿的組織化學特征,建立藥用石斛有效成分組織化學定位分析最佳方法,同時探討藥用石斛有效成分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規律,為深入研究藥用石斛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及積累奠定基礎。
本實驗項目得到了第二屆韶關學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資金資助(編號2009-1),目前已順利完成。參與本項目的學生共5名,主要是以06級生物科學班的學生為主,其中2名畢業生借助本項目順利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課題。
(二)油茶油脂成分的組織化學定位研究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國重要的油料木本樹種,主要分布于我國湖南、江西、廣西、貴州等17個省區,栽培面積約367萬hm2,年產茶油約20萬t[9]。從油茶種子提取的茶油是優質食用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極高,其營養保健價值不亞于橄欖油,被譽為“東方橄欖油”之稱[10]。目前,對油茶的開發利用多限于種子,而對于油茶的果皮、莖及葉片的綜合開發利用卻很少。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油茶果皮、莖和葉片被大量的丟棄,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如何提高油茶的綜合利用效率是當前比較關注的焦點。鑒于此,本實驗項目以油茶種子、果皮、莖、葉片為研究材料,采用顯微定量組織化學定位研究方法,研究油茶不同器官中油脂成分的分布特征和積累動態,為油茶資源的綜合利用提供依據。
本實驗項目已得到第三屆韶關學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資金資助(編號2010-2),目前已完成。參與本項目的學生共6名,主要是以07級生物科學班的學生為主,其中1名學生借助本項目開展自己的畢業論文課題。
二、實驗項目的實施計劃和方案
創新性實驗項目與常規實驗教學不同,往往具有研究內容較大多、運用的知識面廣、實驗運行時間較長以及使用的實驗儀器設備較多等特點。因此,根據實驗項目的研究內容,必須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和計劃。植物學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實施過程通過三個階段完成,分別是實驗前的準備階段、實驗操作以及分析階段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文獻查閱、實驗材料和藥品試劑的準備、儀器設備的調試以及實驗方法的建立等工作。文獻查閱是第一個需要完成的工作,通過文獻查閱掌握植物組織化學研究進展、藥用石斛和油茶有效成分種類、藥用石斛和油茶有效成分的組織化學定位研究概況、有效成分的專一性顯色劑種類及優缺點等等。根據這些文獻資料信息,并結合現有實驗條件,制定相應的實驗方法和方案。按照實驗項目要求,準備好實驗材料,本項目所涉及到的所有實驗材料均來自于我校生態園多年保存的藥用石斛和油茶種質資源圃,完全能夠保證所有實驗材料的需求。實際上,第一階段的工作非常重要,關系到后續工作的正常運行,也關系到實驗項目能否達到預期目的。因此,要充分做好第一階段的工作,為后續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階段是創新性實驗項目的重要環節,主要在實驗室內完成所有研究內容。上述兩個實驗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實驗方法的建立(包括切片厚度、顯色劑篩選、染色時間的優化、顯微測量技術的確定等),藥用石斛多糖和生物堿組織化學定位研究、油茶油脂成分組織化學定位研究等。以2~3名學生為小組完成每項研究內容。
第三階段是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各小組完成各自的研究內容之后,共同分析每項實驗結果及其相互關系,探討是否達到實驗預期目的和效果。
三、實驗項目的總結
完成實驗結果的分析工作之后,總結整個實驗項目,分析各個實驗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和得到的成績。最后撰寫結題報告。就上述兩項實驗項目而言,通過1年多時間的研究和探索,重新優化建立了藥用石斛和油茶有效成分組織化學定位研究方法,明確有效成分在植物體內的分布規律和積累動態。實踐證明,本項創新性實驗項目對培養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和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通過本項目這些學生真正領會到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程序,培養了自身獨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以及團隊協助能力。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BKJGZZ2008059);韶關學院教改項目(SYJY90914);韶關學院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2010-2)
[參考文獻]
[1]吳燕,楊毅,楊艷燕,等.從生物學實驗教學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2):69-71.
[2]閆晉晉,慕小倩,崔宏安,等.烏頭營養器官中生物堿組織化學與積累動態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8,28(1):85-89.
[3]辛華,劉雨龍.珊瑚菜中香豆素的組織化學定位[J].廣西植物,2008,28(6)847-850.
[4]郭巧生,王長林,厲彥森,等.明黨參干物質積累及多糖含量的動態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24-26.
[5]程雪梅,劉軍,王長虹,等.駱駝蓬不同藥用部位中生物堿含量的月積累動態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1(3):69-71.
[6]王桂芹,努爾巴衣,阿布都沙勒克.野生與栽培白頭翁藥用部位解剖結構和皂苷組織化學定位[J]. 南植物研究,2007,29(5):492-496.
[7]呂洪飛,羅文姬,盛仙永,等.2種石斛屬植物和小葉石仙桃生物堿的組織化學定位[J].中國藥學雜志,2006,41(11):824-826.
[8]呂洪飛, 衛東,羅文姬,等.2種石斛屬植物和小葉石仙桃多糖的組織化學定位[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6(3):79-81.
[9]王湘南,陳永忠,伍利奇,等.油茶種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組成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8,28(3):11-17.
1建設實習基地,改善實習條件
在2008年以前,我校植物學實習地點幾乎每年都在改變,我們去過旅游區樓觀臺、秦嶺淺山區西樓觀和鸚鴿鎮、太白山蒿坪自然保護區進行植物學實習,師生住過民房和軍用營房,也住過簡陋的旅館,在實習過程中師生的生活和安全得不到較好的保障,實習質量也無法得到較好的提高。從2008年起,植物學教學實習固定在陜西寧陜縣我?;鸬靥两虒W實習基地進行。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基地建有教師公寓、學生宿舍、學生浴室、多媒體教室、工作人員辦公大樓、會議室、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和可供500人用餐的餐廳,充分保障了實習期間教師和學生的生活條件和人身安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火地塘教學實習基地位于秦嶺南坡寧陜縣境內,屬于北亞熱帶氣候?;刂参锓N類豐富,共有種子植物127科534屬1187種,占秦嶺種子植物科、屬、種總數的80.4%、59.9%、38.0%,占中國種子植物科、屬、種總數的37.6%、16.7%、4.4%。珍惜瀕危植物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秦嶺冷杉、連香樹、水青樹、短梗水曲柳、香果樹、北五味子、銀鵲樹、秦嶺沙參等?;丶棺祫游镔Y源豐富,是秦嶺野生動物遺傳多樣性豐富的區域之一。脊椎動物約30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種:羚羊、川金絲猴、豹和林麝,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豺、黑熊、大靈貓、金貓、青鼬、水獺、斑羚等?;孛磕杲哟倚W生實習2000多人次,外校學生實習300多人次,涉及植物學、動物學、樹木學、森林生態學、林木育種學、森林昆蟲學、森林病理學和土壤學等課程。近年來,接待國內外專家及學者150多人次,成為我校對外開展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的平臺。
2創立以植物學實習為主的生物學綜合實習
植物的生長發育與其生活環境密切相關,既受環境條件制約又影響周圍環境。與植物生長、分布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有:1)氣候條件,包括光照、溫度、水分、風力。2)土壤條件,包括土壤結構、土壤有機質、無機質、理化性質和土壤微生物。3)生物因子,包括動物和微生物。4)地形狀況,地形本身對植物沒有直接影響,是通過地形的變化影響氣候因子、土壤因子,進而影響植物生長與分布。為了讓學生在植物學實習的同時,全面了解植物及其生活環境的相互關系,培養學生從事野外科學研究的能力,提高學生野外科學研究的綜合素質,我校從2008年起,改單純的植物學實習為以植物學實習為主的生物學綜合實習,實習時間從3天延長為6天,涉及的課程有植物學、動物學、氣象學、土壤學和生態學。6天的生物學實習安排如下:單純的植物學實習2天,動物學和植物學相結合的實習1天,氣象學和植物學相結合的實習1天,土壤學、生態學和植物學相結合的實習1天,復習、考試、寫實習報告1天。實習基地可供選擇的實習路線有8條,每班每天可選擇不同的實習路線,在每一條線路上都可遇見新的植物和動物種類以及新的生態環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對生物學實習的興趣,加強了生物學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提高了實習的效果。生物學綜合實習各門課程的實習內容如表1。
3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植物學實習質量
3.1利用數碼相機教學,培養學生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意識
植物學是高等農林院校的基礎課,涉及的專業廣,人數較多。我校每年植物學實習涉及16個專業,54個班1600多人,實習基地植物資源破壞較嚴重,稀有植物種類恢復較困難,因此,在植物學實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意識,減少采集,充分利用數碼設備(數碼相機、數碼手機)拍攝各類植物標本,特別是瀕危植物和稀有植物,通過數碼照片認知、鑒定各類植物,并建立實習基地植物種類網站,實現資源共享,并將每年實習過程中發現的新的植物種類及時地添加在網站上,為今后的植物學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
3.2野外現場教學,培養學生野外科學研究的綜合素質
植物學野外實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讓學生認知較多的植物種類,熟悉各類植物的生活環境,為今后從事植物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打好堅實的基礎。但從多年的植物學野外實習效果看,許多學生對本組采集的植物標本認知較好,形態特征描述清楚,認識的標本種類也比較多,但對生長狀態下的植物認知較少,特別是對同一種植物,認識壓制成的標本,卻不認識生活狀態下的植物,這與我們的實習目的相違背。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達到實習的真正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改用了現場教學,現場考試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認知較多的生活狀態下的植物。在實習基地,教師和學生居住地的周圍,植物種類很多,而且常見的植物種類也很多。在實習過程中,對于首次遇到的植物,詳細講解其形態特征和識別要點,加深學生的記憶。當第二次遇到同種植物時,提問讓學生回想,認知植物。當第三次、第四次再遇見同種植物時,學生們就很容易認識了。野外現場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認知植物的興趣,在飯后、空閑、休息時間,學生們自發幾人一起,沿路認知生活狀態下的植物,提高了植物學野外實習的效果。據了解,暑假期間,許多外省的科研人員和博士進入秦嶺進行科學研究,尋找我校的學生當助手,對我校學生認知植物的能力很贊賞。
3.3通過植物標本采集、制作、鑒定過程,培養學生從事植物學研究的能力
植物學野外實習的另一重要目的是通過植物標本采集和制作,利用科、屬檢索表和地方植物志,讓學生掌握對未知植物的鑒定步驟和鑒定方法,培養學生獨立進行植物學野外科學研究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鑒定植物種類的能力,我校先后投資復印《秦嶺植物志》(總計五冊)60多套,充分保證了學生實習用書。植物學野外實習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通過標本采集,讓學生學會各類標本的采集方法、了解植物的生活環境、學會標本牌和記錄本的記載方法;通過標本制作過程,讓學生學會標本的整形和制作干標本的方法;通過科、屬檢索表和《秦嶺植物志》的使用,讓學生學會植物種類的鑒定方法;通過干標本的翻閱,讓學生掌握各種植物的形態特征,熟記常見植物科、屬、種名,并能正確識別。通過植物標本采集、制作、鑒定過程的嚴格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從事植物學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