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全面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改進和加強黨對依法治理工作的領導,落實黨組書記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建立完善依法治理工作黨組統籌攬總、部門各司其職、條塊緊密結合、縱橫聯動推進工作機制。制定落實局黨組會、重大決策前專題學法制度,領導干部年終述法制度。
(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嚴格依法依規決策,全面落實法律顧問制度、專家論證制度、社會風險評估制度,并加強合法合規性審查。建立完善黨內各項制度,繼續推進黨務公開。
(三)全面推進從嚴治黨。強化廉政風險防控,建立內審組、紀檢組工作機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省、市、區相關規定,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和腐敗問題,緊盯惠農政策落實中克扣群眾、貪污挪用等問題,在辦理涉及群眾事務中的吃拿卡要、欺壓群眾等問題,重點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推進紀律審查方式轉變,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黨風廉政建設長效機制。
二、依法行政,強化履職盡責
(一)依法全面履行職能職責。加強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動態管理,完善行政權力目錄。清理、廢除、核查、整改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破除部門保護、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痉砰_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完善以市場定價為主、政府定價為輔的價格形成機制。
(二)推進依法行政決策。建立政府和局名義規范性文件清理長效機制,制定現行有效文件目錄、文本臺賬,并動態調整。逐步實行專家信息和論證意見公開,建立局行政決策咨詢論證專家庫和專業性、技術性決策長效機制。落實重大行政決策后評估制度,開展重大行政決策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常態化評估。
(三)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行政執法、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檢查等執法行為,完善和落實各項執法制度。構建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碰硬落實執法責任,加強執法監督,完善行政執法公示制度。推進公正執法,全面實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做好執法證件的申領、變更、年檢和注銷,落實執法人員執法責任和責任追究機制。加強文明執法,推廣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獎勵等非強制性執法手段。
三、依法治理,強化要素保障
(一)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深入實施“七五”普法規劃,制定落實局干部職工學法用法制度,以干部職工會、黨員大會、支部大會、外出培訓等多種形式加強干部職工的法治宣傳教育。建立干部職工學法登記卡,動態管理職工學法情況。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結合本局實際,充分利用安全宣傳月、法制宣傳月等契機,重點向管理對象和群眾發放法制宣傳資料,傳遞法律知識,加強企業和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二)深入推進“六大領域”依法治理
1.推進安全生產監管法治化。深入推進安全生產領導改革,建立安全生產監管股,完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健全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貫徹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和“五網五點五覆蓋”,實行安全生產網格化監督管理。加強能源及糧食系統安全生產專項治理,強化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和隱患排查,有效預防和減少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推進安全生產誠信體系建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不良記錄“黑名單”制度,實行分級分類監管,探索建立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機制。
2.推進食品藥品監管法治化。積極配合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落實國家、省食品藥品產業發展政策,加強政策指引,支持并幫助食藥品項目建設和資金爭取,提高食藥品產業集約化、規?;蜆藴驶?a href="http://www.zjbaitiane.com/haowen/45810.html" target="_blank">水平。將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列入專項規劃及“十三五”規劃內容。
3.推進城鄉規劃建設法治化。加強對城鄉規劃建設項目備案、立項管理工作,積極向上爭資爭項,建立健全城市標準化管理體系,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
4.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開展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制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大力支持和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抓好反分維穩、禁毒防艾、反恐防暴,強化反滲透、反恐怖、反工作。
1.清除影響和制約社會管理創新的各種障礙
部分政府工作人員的貪欲和對公共權力的濫用,在創新社會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形成諸多不應有的人為阻力。檢察院可以采取以下三項措施來清除障礙:一是不斷加大查辦職務犯罪工作力度,將阻礙社會管理創新的腐敗分子繩之以法,以清除隱匿于社會管理機體中的毒瘤。2011年以來某縣檢察院共立查各類職務犯罪案件56案81人,有效地遏制了職務犯罪的發生,為該縣營造了一個清廉高效的發展環境。二是以執法辦案中發現的問題為切入點,積極發揮檢察建議在參與社會管理中的作用。2011年以來發出檢察建議48件,對在履職中發現的一些部門管理漏洞認真分析,形成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檢察建議,納入有關部門的管理。三是對政府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政府采購招投標等活動進行現場監督及跟蹤巡訪,從機制、制度、管理和監督等方面及時提出意見建議,并督促其整改落實。
2.防范處置因司法不公引發的突出社會矛盾
公平正義的失衡和司法人員道德的失范極易引起公眾的不滿,特別是在通信、網絡技術發達的當今社會,因有關部門執法不公、不嚴而引起的事件更易受到人們關注和炒作,進而演變成。法律監督是憲法賦予檢察機關的神圣職責,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需求。只有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杜絕因司法不公而引發的新的社會矛盾,整個社會的發展環境才能得到凈化。
3.營造促進社會管理有序運行的良好治安環境
首先,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創造良好法治環境。2011年以來,某縣檢察院共批準和決定逮捕各類刑事犯罪案件177案252人,提起公訴354案470人,批捕、準確率均達100%;次之,認真落實檢察環節各項綜合治理措施,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重點抓好違法犯罪多發人群、網吧等重點人群、行業的管理,進一步健全社會治安防控網絡。第三,積極開展法律宣傳。通過贈送法制宣傳資料、舉辦法制講座、開展法律服務等多種形式進行普法宣傳,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增強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從而達到預防和減少犯罪發生的目的。
4.加強幫教管理感化挽救工作凝聚社會正能量
一是積極協調法院、司法、公安等部門,加強對被依法判處管制、宣告緩刑、暫予監外執行、剝奪政治權利、裁定假釋等并在社會上服刑的罪犯的矯正,積極參加社區矯正工作,對監外執行罪犯進行考察,及時發現糾正存在的問題。2011年以來,某縣檢察院將監外執行罪犯全部納入微機管理,實現了對監外執行罪犯管理的系統化、規范化。二是積極參與青少年群體的教育保護工作,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辦理機制,成立未成年人犯罪專案組,強化案后回訪幫教,跟蹤未成年犯的改造情況及改造效果,以上法制課、成立幫教對子等形式,開展法制宣傳進校園等活動,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三是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落實安置政策,幫助解決刑釋解教人員就業、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難。
5.開展工作創新為促進社會管理增添動力
一是積極探索“檢調對接”,對當事人有和解意愿、案件具備和解條件的,積極引導、促成當事人和解。同時,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執行和解、行政調解有效銜接,實現工作合力的最大集結。二是積極參與對網絡虛擬社會的建設管理。安排專人開展日常檢察動態與網絡輿情監測,及時收集涉檢輿情,快速發現網上有害信息,正確引導網上輿論,有效制止各種網上炒作等損害檢察機關形象的公共事件發生。三是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機制,加強信息交流,暢通發現渠道,促進相關部門認真履職。
6.推動社會管理制度機制建設不斷健全完善
結合檢察機關在執法辦案中發現的問題,特別是針對承擔社會事務公共管理職能的政府部門發生的失職瀆職犯罪案件,因社會事務公共管理部門管理問題引發的刑事犯罪案件等,定期提出關于完善社會管理制度的年度綜合報告,促進社會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三年來,在縣檢察機關推動下,縣政府及各部門共制訂、完善有關社會管理制度23項、健全機制9項,增強了社會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檢察機關促進社會管理法治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1.兩法銜接缺乏有效支撐
實現刑事司法與行政執法的有效銜接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實踐中,部分行政執法部門中仍存在有案不立、以罰代刑等問題,直接影響社會管理法治化推進,必須從制度層面給予大力支撐,建立刑事司法與行政執法的無逢銜接,加快建設信息共享平臺,積極推進依法行政。
2.職能發揮缺乏統一整合
檢察機關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涉及反貪、反瀆、民行、預防、刑檢、宣傳等多項業務部門。但目前各業務部門在履行職責時缺乏有效溝通,難以形成整體合力,工作力度不強。如發送檢察建議,就存在各部門各行其是,缺乏整體性、統一性考慮的問題。機關內部缺乏一個有效整合各項業務,統籌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的專業部門或機構。
3.辦案效能未能充分發揮
雖然檢察機關每年都要查處大批職務犯罪案件,但從近幾年案件統計數字可以發現案件數量是呈上升趨勢的。為什么案件會越查越多,排除黨和國家對查辦職務犯罪工作高度重視,不斷加大打擊力度等因素之外,查辦案件所應有的警示、教育、預防等辦案效果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4.源頭問題沒能及時得以梳理
要善于把握促進社會管理的源頭性、苗頭性問題。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善于密切聯系群眾、與基層接觸廣泛的傳統優勢,對一些具有普遍性、區域性的社會管理問題深入研究、系統梳理,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從源頭上促進黨委政府重大公共政策不斷完善,努力消除不穩定因素,減少不穩定事件的發生。
三、檢察機關促進社會管理法治化的基本途徑
2013年1月,對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的要求。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和重要批示,必須更加注重法治在社會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更加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社會管理難題,提高社會管理創新水平。
1.提高認識,準確把握檢察機關在社會管理體系中的角色定位
檢察工作與推進社會管理相輔相成,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檢察工作也是社會管理工作。列寧曾經指出,如果沒有一個能夠迫使人們遵守法權規范的機構,法權也就等于零。社會管理本源于政府職能,檢察機關源于憲法的授權體現法律監督地位。檢察機關在社會管理中的角色,就是正確履行憲法賦予的法律監督職能,為社會管理提供充分司法保障。人民檢察院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立足點、切入點在于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既不能游離于社會管理工作之外,又不能越俎代庖于行政事務之中,主要是依據憲法賦予的法律監督定位充分發揮監督作用,以黨的十精神和重要批示為統領,圍繞法治中國建設這一嶄新目標,以卓有成效的法律監督促進依法行政,為促進社會管理法治化服務。
2.立足源頭,最大限度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有價值參考
檢察機關要緊緊圍繞黨委政府關于加強社會管理的一系列指示和部署,積極參與到重點工作中去。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指導實踐,以法治目光審視社會管理體系構建,通過法治方式促進管理創新。著眼服務社會建設大局,結合執法辦案和履行各項檢察職能,對普遍性、區域性的社會管理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向黨委政府提出對策性建議,對重大建設項目及重大公共政策的調整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促進重大公共政策完善,從源頭上減少不穩定因素的發生;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五進兩服務大走訪活動”等,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時發現傾向性苗頭性的民生訴求,積極向黨委和政府建言獻策,協助黨委和政府把住政策源頭;在執法辦案過程中,對于發現的社會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積極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檢察建議,完善內部制約監督,完善社會管理和服務。
3.嚴格履職,充分發揮執法辦案促進社會管理法治化的推動作用
檢察機關要有效履行批捕、、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訴訟監督等職責,切實擔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者、捍衛者的重任。一是著力促進法治政府建設。健全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快建設信息共享平臺,及時監督糾正有案不立、以罰代刑等問題,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查辦案件的懲戒作用,嚴肅查辦和積極預防國家工作人員在產業轉型升級、公共資源出讓、國有資產管理、城鎮化建設等過程中,失職瀆職等職務犯罪,促使公職人員依法履職、審慎用權;把預防職務犯罪工作擺上更加突出位置,廣泛進行預防宣傳,營造廉政建設的良好氛圍,促進行政權力依法規范行使。二是努力促進執法辦案效果的最優化。以法律眼冷靜觀察社會事務,洞悉每一起案件背后的深層次的社會關系、利益與矛盾,消除矛盾雙方的對立,尤其是要深查司法不公背后的腐敗問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安寧。正確把握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準確把握寬嚴適用的范圍和標準,積極推進量刑建議、刑事和解、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等工作,減少社會對抗,維護社會穩定。
4.積極參與,大力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建設
一是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作用,對社會矛盾和影響穩定的因素及時進行排查,提出處置突發事件的預案;二是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深入開展對重點地區的排查整治,對排查出來的黑惡勢力、兩搶一盜等犯罪案件,適時介入偵查,依法快捕快訴;三是突出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配合有關部門構建社區防控網、街面防控網、卡口防控網、內部單位防控網、農村防控網為主體的五大防控網絡,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提高社會管理控制能力;四是加強對三類重點人群的教育管理,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潛在的突出問題,提高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功能。
5.夯實基礎,提升基層社會管理法治化、科學化水平
一、加強法治建設,推動城市管理法治化
一是完善法規規章。推進重點領域法規規章的立改廢釋,形成覆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的法規規章制度。加強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強立法調研,提高新立法規規章的針對性。完善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相關制度,解決執法依據不足問題。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城市重大行政決策依法履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程序。
二是規范執法。充分運用法律法規、制度、標準來管理城市,切實提高專業執法與綜合執法水平。加大對違法建設、占道經營、露天燒烤等痼疾頑癥的日常執法力度,落實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行政執法公示、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規范執法行為。加強科技執法,提高執法效率。落實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強化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與法院非訴執行的工作銜接。針對對公共利益危害較大的違法行為,探索建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
三加強基層綜合執法。推進基層綜合執法常態化。發揮基層綜合執法平臺作用,完善基層執法協同機制,深入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配齊配強基層執法人員,解決抓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嚴格落實“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專項清單,圍繞綜合執法、重點工作、應急處置等領域,明確街道辦事處、部門相關工作職責,規范工作流程。
四是營造好法治環境。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強化執法制度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綜合素質,確保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深入開展城市管理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市民群眾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提升社會法治素養。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積極開展體驗式法治實踐教育活動。依法公開執法主體、執法程序、處罰標準、違法事實、執法依據、處罰內容等事項,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二、深化科技應用,推動城市管理智能化
一是加強城市管理大數據平臺建設。落實大數據計劃,加強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強城市管理大數據平臺建設;開展城市管理領域數據匯集梳理工作,逐步形成城市管理領域大數據共建共享機制,城市管理提供數據支持。創新大數據利用模式,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大數據建設和應用。
二是健全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明確網格化城市管理各相關部門職責清單,加快建成覆蓋城鄉、功能齊全、三級聯動的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體系。統籌規劃、建設市、區、街道(鄉鎮)三級網格化城市管理云平臺。完善網格化管理發現問題處置機制,針對突出和易發問題,建立健全市、區主管部門牽頭,相關管理部門和執法部門配合的高效處置機制。加強市、區城市管理相關單位和公共服務企業與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的協調和對接,提高問題處置效率。建立城市管理基礎數據普查更新機制,適度擴展網格化管理事項,加快組建與城市管理相適應的城管監督員隊伍。探索將管理范圍拓展至農村公共管理區域,逐步實現網格全覆蓋。
三、強化科學管理,推動城市管理專業化
一是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加強在崗人員教育培訓,建立城市管理隊伍培訓體系和專業等級制度,積極開展全員培訓、領導干部任職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招錄城市管理專業人才。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市屬高等學校設置城市管理專業或開設城市管理課程,培養懂城市、會管理的專業人才。
二是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堅持以專業化為基礎,界定服務范圍,優化服務流程,廣泛采用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全面提升專業化服務管理水平。加強市容景觀專業設計,做好戶外廣告、牌匾標識設計,統籌設施布局。擴大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引入市場化專業化力量,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強垃圾分類全鏈條管理,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四、引導多元共治,推動城市管理社會化
一是夯實社區治理基礎。建立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居委會為主導,業主委員會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架構,辦好居民身邊的事、家門口的事。加快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制定完善社區職責清單,嚴格落實社區工作事務準入制度,強化社區自治功能。大力推廣“互聯網+社區”服務,推動全市政務服務“一張網”延伸到社區,扶持養老、助殘、物業、家政、零售等領域社區服務機構發展,為居民提供便捷服務。
二是發揮社會各方作用。暢通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渠道,圍繞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和重大事項,開展社會公眾共商共議活動;積極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參與城市管理監督,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落實街巷長巡查、發現、報告職責,健全長效管理機制。鼓勵企業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一、切實做好“七五”普法規劃啟動實施工作
1、各地、各部門要對“六五”普法工作進行全面總結,配合當地人大進行“七五”普法規劃啟動實施和《省法治宣傳條例》立法前期調研工作,按照全省“七五”普法規劃要求,結合我市實際起草全市“七五”普法規劃。指導各縣(市、區)、各部門制定特點突出、可操作性強的“七五”普法規劃。
2、籌備召開全市“七五”普法啟動大會,總結宣傳“六五”普法成績和經驗,表彰先進,全面部署“七五”普法工作。各地、各部門要在做好省市會議先進典型經驗材料報送工作基礎上,適時召開“七五”普法啟動大會,形成自上而下層層部署落實的良好開局。
3、組織人員參加全省“七五”普法骨干和新媒體普法培訓工作。各縣(市、區)、各部門通過舉辦不同層次規模的培訓班,提高普法骨干業務理論水平,為法治宣傳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抓好“七五”普法國家統編教材征訂工作。成立普法講師團,開展志愿者普法活動,確定“七五”普法依法治理聯系點。
二、組織開展“服務新戰略法治惠民生”法治宣傳教育主題活動,強化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
4、深入學習宣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宣傳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深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觀念、培育法治信仰,提高厲行法治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開展“學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深入學習宣傳和黨內法規,注重黨內法規宣傳與國家法律法規宣傳的銜接和協調。
5、組織開展“服務新戰略法治惠民生”法治宣傳教育主題活動,配合省開展法治走邊關等活動。深化“法律七進”活動,完善“法律七進”工作標準,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結合法律頒布實施日、重大事件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服務經濟發展新常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宣傳活動。做好新頒布實施的《省司法鑒定條例》學習宣傳工作,營造弘揚公平正義、促進司法公正的社會氛圍。組織開展我市“12•4”國家憲法日系列宣傳活動。
三、抓好國家工作人員、青少年重點對象的法治教育
6、認真落實《省有關部門貫徹實施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實施意見>重要舉措實施規劃(2015-2020年)》,按照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的《關于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和司法部等部門制定的具體落實方案,出臺我市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的指導性意見。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黨組)中心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等制度,切實推動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據。
7、各地、各部門要制定可操作、管長遠的具體辦法,細化各項制度措施,把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納入本地、本部門工作總體布局,加強組織協調,形成工作合力。今年,在市直部門組織開展學習觀看“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系列講座”活動,全年學習觀看次數不少于兩次。
8、實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推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配合教育部門搞好調研工作,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強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開展全省青少年法治書畫作品評選活動。組織參加獲得全省中小學校“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稱號的學校法治副校長培訓工作,做好全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命名活動推薦工作。
四、認真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
9、認真落實司法部等部門將制定出臺的《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進一步推動全市各級國家機關認真履行普法責任,在做好本部門本系統內普法的同時,積極向社會開展普法。積極探索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組織參加全國“以案釋法”優秀案例征集活動。
10、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注重發揮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在普法教育中的職能作用,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發揮各社會團體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努力構建社會大普法格局。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促進媒體履行法治宣傳教育的社會責任。
五、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11、大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活動。推動將法治文化建設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法治文化與地方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融合發展,繼續建立法治文化建設示范基地1-2個,從實際出發,在廣場、公園、村屯、社區、樓道、公交站點等均可。配合開展全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把法律送到農村和農村群眾手中。上半年,省將命名表彰第二批“全省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并做好向全國的推薦工作。
六、大力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12、深入推進全市法治創建活動,堅持法治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深入推進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工作,深化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基層民主法治單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依法治校示范學校、誠信守法示范企業等)創建活動,積極推行村(居)法律顧問、法治副主任、企業法律顧問等制度,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
七、推動落實“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計劃
13、把新媒體普法平臺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充分發揮普法微博、客戶端在新媒體普法中的帶頭作用基礎上,加快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建設。積極應對公眾對新媒體普法的需求,建立“12348”法律服務熱線、微信微博、法律導航網等專欄。加強新媒體普法內容建設,加大原創力度,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眾創眾包模式等,激勵社會力量針對熱點問題開展法律解讀,增強內容的新穎性和傳播力。下半年,參加全省舉辦的首屆法治動漫微電影作品征集展播活動。
(一)總體思路
圍繞探索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建設現代農村樣板、培育現代農民隊伍的思路,通過推進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的實施路徑,利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全省最具規模的精品苗木基地、最具示范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基地、最具影響力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和最具吸引力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使__成為全省最具發展活力、最具文化張力、最具和諧魅力的生態經濟縣和休閑度假區。
(二)主要指標
按照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6大方面、24項指標體系,立足全省前茅、力爭全國上游,到2020年,建設水平綜合得分達到85分左右,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其中,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3萬元,年均增加10%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科技貢獻率達到65%左右,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70%以上,農戶參加合作社比重達到75%以上,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同時,城鎮化水平力爭達到60%。
堅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建設,釋放三大活力、做好四項工作、實施五大項目。
(一)深化改革,釋放三大活力
1、釋放土地活力。在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的基礎上,依托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完善各項功能,拓展交易品種,建成網絡信息交易平臺,實現鄉鎮產權交易所全覆蓋,構建立足全市、面向全省,集信息、產權交易、資產評估和抵押融資等功能于一體的為農服務綜合平臺,提高農村要素資源利用效率。
2、釋放經營活力。加大對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涉農協會的扶持力度;加強涉農協會體系建設,完善行業標準、規范主體行為,實現經營主體互助發展、抱團發展、集群發展;開展示范創建,每年創建10個示范合作社和聯合社、10個示范家庭農場,培育3個省級龍頭企業。到2020年,力爭新增2個國家級龍頭企業,農產品銷售總額突破100億元。
3、釋放服務活力。加快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金融創新上,完成信用體系建設,以金谷農投為依托,加強與郵儲行、農發行等金融機構對接,探索建立“金融機構+擔保公司+經營主體”融資模式,五年內實現新增涉農貸款翻番;營銷模式上,以發展互聯網農業為重點,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和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試點,每年培育2個年銷售額300萬元以上電商示范企業,五年內電商銷售額突破20億元;科技支撐上,加快建設__農業“硅谷”,深入探索政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職業化培訓機制,建立1000人的技術經紀人隊伍、2000人的技術推廣隊伍;風險防范上,加強與國有控股保險公司合作,建立“政府補貼、經營主體自繳、保險公司共擔”機制,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
(二)統籌推進,做好四項工作
1、加快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步伐。擴大規模,持續實施“四個一”工程,重點打造設施蔬菜、苗木花卉、紅棗和有機小雜糧的4個10萬畝農業產業基地;提高品質,以開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工作為重點,健全農產品質量綜合檢驗檢測中心功能,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建成10個千畝精品設施蔬菜園區、10個現代化規模養殖示范場、1個萬畝高標準水果種植基地和1個萬畝高效紅棗示范園區;支持品牌創建,重點培育中國馳名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加快優良產品向優勢品牌轉變,建成全省最具示范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加快推進農業一二三產相融。圍繞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持續推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大力發展“第六產業”。以鄉村旅游為重點,打造“谷色古香、養生__”品牌,發展生態農業、都市農業、養生農業,娛樂農業,實現旅游人次和綜合收入雙翻番,建成全省最具吸引力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3、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為重點,實施完善提質、農民安居、環境整治和宜居示范四項工程。實現500人以上行政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全覆蓋,90%的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0%以上,創建高標準宜居示范村50個,成為全省最具代表性的美麗鄉村。
4、加快推進農村治理法治化。扎實開展市級農村治理法治化試點工作,厘清鄉村權力、責任清單和村民權力義務清單,加強縣、鄉、村三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做好法治宣傳、法律服務兩篇文章,實現法律宣傳、法律顧問和人民調解全覆蓋;完善農業農村相關
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依法規范各類主體行為,將“三農”工作納入法治軌道。(三)引領帶動,實施五大項目
1、____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園區。依托金谷農投和__農大,5年內完成投資10億元,占地1萬畝,建成以綜合服務中心、大學生創業園、農業科技創新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園為主的“一區三園”;完善脫毒快繁育苗工程中心運營機制、建成生物技術工程中心,打造全省資本農業、科技農業展示區,占領全省優勢農業制高點。產值實現20億元、帶動就業2000人、輻射周邊縣市農戶1萬戶。
2、__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以__省投資集團為主體,投資30億元,占地1200畝,建設期貨市場、產業孵化中心、精深加工基地和網絡交易平臺等項目。通過5年時間,建成中部六省最大的集農產品展示展銷、物流配送、檢驗檢測和精深加工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經濟體,建成全省最具影響力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實現農產品年吞吐能力50億公斤、利潤3.7億元。
3、精品苗木基地。以森禾種業為主體,投資1億元,按照“園林園藝化、戶外家居化、苗圃公園化、農業娛樂化”的理念,建設千畝精品苗木基地,帶動__鄉、__鄉兩大苗木基地提檔升級,加快產業鏈條向前、后端延伸,提高產業附加值,整體提升苗木花卉產業發展級次,引領未來苗木花卉發展方向,建成全省最具規模的精品苗木基地。
4、南山生態修復綜合提升項目。投資2億元,持續開展邊山一線的生態修復,帶動鄉村旅游景點、養生養老基地建設,5年內,完成投資20億元,建成30個鄉村旅游景點、10個生態莊園和以__文化養生健康城為重點的5個養生養老基地,使__成為全省最具發展活力、最具文化張力、最具和諧魅力的生態經濟縣和休閑度假區。
5、__金谷現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發揮產業基金公司作用,豐富基金品種,與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發揮擔保公司作用,有效解決農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探索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投資模式,成為輻射__乃至__的綜合性資本平臺。
盡管__的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階段性成效,但要全面完成試點任務和“十三五”三農工作的各項目標任務,在土地、科技、風險防范等方面仍有諸多制約因素。
(一)在土地上,建議加快建立省級土地流轉交易網絡平臺,出臺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具體實施辦法,確保農民“失地不失利”;出臺針對農業各類經營主體擴大生產規模和配套基礎設施所需建設用地指標供給辦法,有效破解各類經營主體做大做強的土地瓶頸問題。
(二)在科技上,建議構建省、市、縣三級資金統籌機制,支持__縣在互聯網農業上開展示范,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互聯網+物流網平臺,建立農產品大數據庫,構建全鏈條式的科技服務體系,預測市場趨勢、降低農業經營風險。
(三)在農業保險上,建議建立省、市、縣三級統籌的保險風險基金和補貼政策,以我縣為試點,擴大涉保品種覆蓋面,提高賠付額度標準,推進種子種苗保險、政策保險,探索價格保險。
(四)在人居環境改善上,建議推進分布式能源建設,構建農村垃圾收運處理體系,避免二次污染,提高農產品安全水平;推廣燃氣式分布式能源,解決電價偏高和供熱措施不足的問題,提升農民生活水平。
現代農業測評主要指標注釋
1、現代農業示范區綜合得分:等于或高于75分為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
2、高標準農田面積: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60%,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為75%。
3、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7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90%。
4、科技貢獻率:2014年全國為55%,農業部韓長賦部長講話中談到,到2020年全國為60%。
5、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40%,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70%。
6、畜禽規?;B殖水平: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60%,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80%。
7、農業標準化水平:即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40%,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50%。
8、農業產業化水平: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2.7:1,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3.5:1。
9、農業組織化水平:農戶參加合作社比重,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5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75%。
10、社會化服務水平: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4%,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6%。
11、財政支持水平: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1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20%。
12、金融投入水平:農業保險深度(農業保費收入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值),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1%,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1.5%。
13、糧食生產水平: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幅度,基礎目標值為2%,發展目標值為3%。
14、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值為100%。
15、農民收入水平: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23000元,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40000元。
16、水資源利用水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0.6,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0.7。
關鍵詞:多元化教育;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
一、我國目前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不斷努力地實現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一體化建設。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法治社會建設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豐富和發展了法治思想和社會治理理論。建設法治社會,要求我們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社會。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隨著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進程,中國法學教育事業雖然有了明顯的進步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嚴重缺乏法律人才這一局面。但是目前大多數的法律院校培養出來的法律人才均不能夠完全很好地適應中國現階段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需求。未來,從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方向來看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大量地增加。然而,目前我國存在的嚴重問題是,一方面一些人僅僅有著單一的法律知識,還不足以運用到日益復雜的環境中去。另一方面我國目前正面臨著對于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嚴重缺失狀態,應用復合型法律復合型人才表現在素質、能力、層次上,隨著金融領域、房地產領域等等的發展,對于專業型技術人才的需求缺口越來越大,而供給的高素質人才卻供不應求。這些問題都有待于解決,更專業化,更多元化的人才有待于培養,也有待于投入到市場中去。
二、培養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緣由與意義何在
(一)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長久以來,我國對于法學人才的培養模式基本上沿襲的是前蘇聯所謂的“對口教育”,“專才教育”模式。[1]但這種傳統的蘇聯模式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課程體系梯度設置的不合理性,專業課的設置過多,教學方法落后,學生實務的操作能力明顯欠缺,培養目標的單一匱乏性,考試模式固定呆板,忽視了對學生創造性新思維的開發與培養,嚴重缺乏創新性,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外就已經興起了以科技教育、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并重的一種探索性教育模式,后被人們稱之為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2]新時期,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此帶來的社會對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強烈需求這一社會現象,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的實施正是為了應對社會出現的這一現象。目的在于要切實提高我國法律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也響應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旨在通過各高校對法學學生的切實有效,具有較高強度針對性地教育培養中,逐步造就出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以滿足社會政治經濟不斷快速發展,所引起的對這類人才的高度需求!從而進一步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與進步。
(二)培養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是法治社會下的必然要求
依法辦事是社會主義法治化背景下的一項重要準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當中,只有嚴格地遵循法制規范,才能夠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進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然而,在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運行中,不斷出現各種類型的新型復雜的社會問題。為應對這些復雜的社會問題,就進一步推動了高校對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是法學教育與不同類型的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多元化教育的目的在于要求學生一方面精通法律基礎知識。另一方面熟悉不同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從而將兩者熟練的相結合并運用,最終解決社會中不同類型的糾紛,這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最佳標準。[3]
三、國外多元化教育培養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模式范本。
(一)將必修課與選修課按照適當比例做出安排
美國本科法學教育基本上大致涵蓋了一名合格律師所應具備的法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實務技能,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個方面。其中,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為輔。學生在學好必修課的基礎之上,根據自身的情況可以自主的選擇選修課來彌補自己認為的知識有所欠缺之處,從而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閱歷和思維方式。
(二)著重培訓法律實務應用技巧能力
英國的律師資格考試分為“職業適合性階段”和“基礎法學階段”。首先主要向學生開設基本法律的內容,使學生具備一名法律從業者的學術知識。進而法學院與律師學院或其它法律實踐技能培訓中心聯合開設法律技術訓練課程。另外開設課程專門提供一些更為傳統的寫作技巧,英國高校十分重視將理論學術基礎知識與法律實務技巧應用相結合。
(三)建設雙學士學位制
澳大利亞在進行法學本科的教育培訓的同時也注重對其他相應學科的培訓,學生在本科學習的時間里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去選擇兩項不同的專業去學習,在本科畢業的時候,即可獲得法律和其他一個專業的雙學士學位。
四、如何不斷完善多元化教育對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建設
(一)完善實踐教學的改革,將必修課與選修課有效地相結合,相互補充。
“必須課+選修課”,法學課程目前大致包括法理學、經濟法學、法制史、刑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民法學、商法學、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和軍事法學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中的許多細微之處雖然也會涉獵到法學領域,但這些細微的領域卻并沒有被包含于現有的法學學科當中。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我們必須充分地把握每一個不同的細節知識,在面對各種新型的復雜問題的時候,才能得以很好地去解決這些問題。生活中往往細節決定成敗,作為一名應用復合型性法律人才,他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縝密的心思,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作為一名法律人應有的真正價值意義所在。
(二)切實實行“行業導師+實務導師”的雙重培訓方法。[4]
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中,高等院校應當將校內導師的教育和校外導師的引導相結合,方能夠取得最佳的效果。在引進通過社會人士帶動學習和幫助提高法律人才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初衷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法律水平,提高自己的業務效率。首先引入一些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的法學界法官、公檢機關的檢察官以及優秀的律師,讓這些人員深入校園,深入教學實踐課堂,充實師資隊伍,快速幫助法學專業的同學提高能力。其次,具有法律和實務經驗的人才將大量地加入法學師資??梢酝ㄟ^各種機制例如定期考核評教來督促和提高這些師資的實際教學能力,同時也給予他們更多的出國進修等機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最后,將專家帶入課堂,專家致力于最前沿的法律研究,同時也有必要將優秀的法學觀念帶入到基礎教學中去,在初期培養人才的時候就將觀念注入新一代的法學學生的理念中,優秀的學者不僅僅局限于我國國內,更應吸收和采納更多優秀的外籍專家,明確專家的職責,實現專業化教學和實踐化教學相結合,通過各種各樣的多方位的培訓來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為培養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增加亮點!
(三)鼓勵倡導學生獲取雙學士學位
在主修法學專業課的同時,通過輔修第二學歷,學生能夠掌握兩門不同的專業知識,從而達到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基本標準。在畢業之后,走向社會后,將更加具有競爭優勢,能夠更熟練地處理各種復雜的法律實務問題。積極鼓勵同學將所學到的法律知識與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廣泛的互相結合,綜合運用,從而在不斷形成法律思維的過程中,也注重了對自身邏輯思維的有效訓練,廣泛關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知識,決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法律知識,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政治經濟快速的發展變化,真正成為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5]
為了強化學生法律技能和綜合性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各高校在法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集中設置模擬法庭、專業研討課、法律診所、課外研學、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等校內實踐教學相關的環節。同時,應當積極組織和鼓勵同學們參與法院開庭審理、模擬法庭和辯論競賽、法律援助、普法活動等豐富多樣的法律實踐活動。切實努力加強與法律實務部門的緊密聯系,進而建立“高校與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的新機制。(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李龍.《論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載《中國法學》1997年第6期.
[2]徐維祥.《創建一體化雙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載《中國高等教育》2009年第7期.
[3]劉莉.《多科型大學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多元化實訓模式探究》,2013年.
一、江蘇法治政府建設的主要經驗
以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為堅實基礎。法治政府建設無法脫離經濟社會發展而孤立進行,它是建設新江蘇、再上新臺階的系統性工程之一。江蘇法治政府建設的實踐證明,經濟與社會的率先發展是法治政府建設的現實基礎,而法治政府建設的深入推進則為江蘇經濟增L、社會進步不斷提供法治引領、制度規范和保障作用。數據顯示,江蘇GDP突破7萬億,在全國占比達1/10,與法治政府建設和經濟社會形成的良性互動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
化能力提升與文化建設為精神動力。據觀察,法治政府的制度建設必須與政府工作人員法治能力提升以及整個社會的法治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方能取得成效。江蘇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在于提高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其中,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律素養、法治能力至為重要,這就需要注重法治文化建設,使法治政府建設與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共同推進。
把法治惠民和人民滿意作為價值追求。在法治建設進程中,江蘇始終堅持把法治惠民作為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真實施法治惠民實事工程,推進法治實事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全省各地通過實施法治實事工程,推動解決了一大批涉及環境保護、教育經費、醫療衛生、勞動爭議、公正規范執法、社會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征地拆遷等群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努力維護群眾利益,從而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據統計,全省公眾安全感達到95%,群眾法治建設滿意率達到92%以上。
把制度完善與機制優化作為重要保障。江蘇法治政府建設將制度構建和體制機制保障放在前提、基礎位置。依照中央部署,遵循建設規律,結合省情實際,不斷總結全省各地在法治政府建設實踐中的有益經驗,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如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政社互動的“太倉模式”、公職律師制度、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海安樣本”等在全國范圍內均有很大影響力和示范效應。
用法治創建與實效考評做有力杠桿。法治創建和實效考評是推動江蘇全省各地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工作載體,也是檢驗、衡量法治政府建設成效的重要標尺。在江蘇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開發創建了考評方面的量化指標體系并付諸應用,大大提升了省內各級政府機關和公務人員尊法學法用法守法的意識和能力。
二、江蘇法治政府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法治思維與辦事能力尚需提升。據觀察,部分領導干部在處理改革發展穩定與法治的關系上,在作出決策、處置重大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方面,法治意識不強,法律知識不足,法治能力欠缺。因此“關鍵少數”的法治思維與法治能力的提升,乃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
公眾參與和社會溝通尚待深化。據調研,江蘇重大決策的公眾參與程度不高,有時流于形式。相關部門在組織、引導普通社會公眾介入日常性的參與活動方面的工作成效不顯著,對公眾意見尊重吸納程度較差,公眾參與的動力減弱,導致公眾對政府作出的部分決策存在不理解、不支持,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制度建設與政策實施仍待強化。一是江蘇部分涉及經濟發展、民生建設的建章立制工作輕重緩急把握有時不到位,部分重點領域的政府立法未能及時有效組織開展。二是部分制度建設存在應付上級要求、追求政績色彩,在實際中難以有效實施或發揮應有作用。三是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評估清理不及時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多元互動與良法善治有待提高。在社會治理領域,多元主體互動參與,良法善治的社會治理局面尚未普遍形成。調研顯示,現有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重管理輕服務,重控制輕商談,重秩序輕權利,重結果、輕程序,重經濟效率、輕社會公平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監督問責與考核量化仍需加強。主要表現一是問責制度雖已普遍建立,但難以嚴格實施。二是立體化監督體系雖然形成,但及時監督乏力。三是政府內部監督不到位與規避外部監督時有存在。四是考評機制已經運行,但評價體系及具體標準的科學化程度尚需繼續提升。五是考評結果運用尚不夠規范,考核指引效應尚不明顯。
三、推進江蘇法治政府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深化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建設。建議:一是應加強對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培訓,重點培養領導干部的規則思維、權利思維與程序思維。二是可加強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法治教育培訓,要求諳熟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知識。注重通過法治實踐提高領導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在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工作實踐中,在全省各級行政機關和領導干部中逐步形成尊法、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圍,逐步強化重視法治素養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導向。
提高制度建設質量和實施效果。建議一是在建章立制過程中,向社會公開征求立法建議項目,根據輕重緩急程度合理編制政府立法規劃,制度建設兼顧前瞻性與可行性。二是重要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避免政府立法中部門利益的干擾。三是開展制度實施的成本收益分析等活動,注重制度實效的發揮。四是開展立法后評估等活動,根據評估結果適時調整制度內容,提升制度建設質量。五是推進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常態化。
規范參與式行政程序建設。建議:一是應拓寬參與渠道,豐富參與形式,提升參與效果。如對涉及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決策、政府立法、規范性文件制定等方面的信息可充分公開,為公眾有效參與提供前提條件。二是需積極引導和規范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確保各類公眾參與都能在制度渠道內妥當地進行。三是防止公眾參與的表面化、形式化,完善對公眾參與意見的處理反饋機制,強化對未采納公眾意見說明理由方面的程序建設。四是將說理貫穿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全過程,加強公眾參與行政執法監督載體建設。
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議:一是應加強對社會矛盾糾紛信息的收集研判,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表達訴求和維護權益。二是需積極培育基層群眾自我管理的意愿與能力,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三是靈活運用各種法律手段和方式履行社會治理職能,提升行政機關在解決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
強化監督問責和考核制度落實。建議:一是抓住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少數”,加強對部門主要負責人的監督,加強對基層依法行政的監督,更加重視輿論監督,對群眾和新聞媒體投訴反映的問題,應認真及時地調查核實,依法處理公布。二是完善并嚴格落實相關的問責制度。注重對地方建設法治政府實際效果的考核和對領導干部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績效的考核,并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