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經濟學的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管理經濟 學會計專業碩士 教學模式選擇
一、引言
管理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如何把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和經濟分析方法應用于企業管理決策實踐的學科,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數學分析工具相結合,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實際應用。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以及經濟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運用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經濟理論和經濟分析的方法,來分析解釋經濟現象,促進理性思考和理性創新,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服務。在管理經濟學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以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單方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辛辛苦苦、費時費力的滿堂灌,上課所謂的教師“一言堂”;而學生缺乏興趣和耐心,重復聽課、作業、考試“三點一線?的模式。這種以“填鴨式”為主導的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從而事倍功半地降低了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嚴重影響了管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和學習且的。目前有部分學者對管理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思考、管理經濟學的應用進行了研究,但對管理經濟學的教學模式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基于會計專業碩士(MPAcc)教育角度,依據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從管理經濟學的發展、內容、特點、教學目標等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管理經濟學的教師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為管理經濟學教師、學生以及相關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時也將對其他學科建設和教學模式選擇提供借鑒和指導意義。
二、管理經濟學教學研究意義、理論依據及相關文獻概述
(一)研究意義 從管理經濟學目前的教學現狀看,迫切需要改進其教與學模式。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搞好管理經濟學教學工作。對管理經濟學教與學模式予以研究,同時也填補了管理經濟學教學模式研究的空白,研究意義在于:提高教師理論和業務水平;激發教師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師在教學中角色的轉換;教師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教師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情趣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認知和運用能力o
(二)理論依據 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運用了以下理論:一是以人為本教學思想理論。從人本主義教育的立場來看,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發展人的個體性,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自己的獨特的人類存在,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并最終幫助學生實現其潛能。這可以作為任何一個教師的目標,一位好的老師不僅要明確目標,而且更為關鍵的要如何為達到目標的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學習可以由外部施加、人為聯想的學習、人為條件作用的學習、人為意義和反應的學習;也可靠自身和自我選擇學習。站在教師的角度。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理論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學生的觀點出發來探索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與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引導學生自覺、自愿的學習,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站在學生的角度,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理論要求學生去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認知情感、學習的自我成就感以及對求知的欲望融合到學習過程中,通過內生機能來提高教學效果。由此可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理論是崇尚能力的培養,也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內外學習有機結合的一種教育的思想理論。二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是由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哲學理念,被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它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認為學習并非對于教師所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重視思維和理解能力的發展、鼓勵師生互動和鼓勵學生對教學做出貢獻。建構主義理論強調發揮學生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建構性,提倡新型的師生關系。改變教師“指揮者”的角色為“引導者”角色,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對象。三是科學發展觀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是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解決發展難題的基礎上提出的。理論核心的要義是發展、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的可持續性發展。只有創新,才能發展,教學模式的研究也是如此。教學模式的研究是在創新中得以發展,是在發展的基礎上創新o
(三)文獻簡述針對管理經濟學的應用、課程建設、教學方法、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等方面,已有部分學者做相關研究。在管理經濟學的應用方面,李娜曾在從《管理經濟學角度看航空公司之間的“價格戰”與“價格聯盟”》一文中,運用價格彈性和“卡特爾”組織分別來解釋航空市場的價格戰和價格聯盟;葉江山在《論理經濟學在監理企業工作中的應用》一文中,提出了應用管理經濟學的原理做好監理企業的工作,提高監理企業的工作效率,增加監理企業的效益,通過創新提高監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厲鐘靈、戈國蓮在《企業的固定資產管理經濟學分析》一文中,運用管理經濟學的原理,建立固定資產管理模型。就固定資產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思路和方法;孫浩在《管理經濟學對企業運作的啟示》一文中運用需求規律、價格彈性、成本分析等原理引領企業在競爭中的方向,運用管理經濟學的原理進行理性思維,以此制定出科學的經營決策。在管理經濟學教學方法和課程建設方面,竹雅東曾在《對課程建設的思考》一文中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從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三個方面進行了課程建設分析;劉德宏和蔡燕弟在《對管理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如何做到西為中用,如何針對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翁英英在《課程案例教學初探》中對管理經濟學案例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在管理經濟學課程學習質量評價方面,王爽、趙國杰在《用AHP評價NBA管理經濟學課程學習質量》二文中,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指標在管理經濟學課程學習質量評定中的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給出一種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方法。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創新方面;楊淑娥曾在㈣專業碩士(MPAce)教育模式選擇的思考》一文中,結合MPAce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對教學模式作了研究;徐克英在《會計學原理精品課程教學創新一文中,對給予學生選擇教師權利的“掛牌教學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科研方法作了探索。
三、管理經濟學的發展定位與內容特征
(一)管理經濟學的發展定位 管理經濟學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為基礎,與現代管理理論相結合,是溝通經濟學與企業管理決
策的橋梁。西方經濟學說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第_一階段是在15世紀至18世紀中期,認為流通創造價值,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流通領域的重商主義;第二階段是在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以亞當?斯密、太衛?李嘉圖為代表的學派,強調勞動創造價值,認為是價格機制和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研究中心從流通領域轉向了生產領域的古典經濟學;第三階段在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以阿弗里德?馬歇爾為代表的學派,采用邊際分析、均衡價格等理論方法,研究中心轉向了消費、需求以及資源的優化配置的新古典經濟學;第四階段是在20世紀30年代至今,以約翰?凱恩斯為代表的學派,強調國家干預經濟活動,將整個國民經濟納入到研究領域,以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經濟的發展的當代經濟學。管理科學晚于經濟學的產生,但發展非常迅速。同西方經濟學說相比,也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以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和法約爾的"212業管理與一般管理”等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論,重點研究提高企業內部的勞動生產率;第二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梅奧的“人際關系論”等為代表的行為科學理論,主要研究人際關系和人的需求行為;第三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以西蒙的“管理決策理論”和德魯克的“有效管理理論”等為代表的現代管理理論,著重研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決策和管理組織如何實現現代化;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以波特的“戰略管理理論”、沙圓的“組織文化理論”和彼德?圣吉德“學習組織理論”等為代表的學派,以更高的管理思想、境界和管理方式來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
(二)管理經濟學內容及特點 管理經濟學是以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為基礎。在特定的宏觀環境中,企業為實現一定的目標,在各種約束條件及諸多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將有限資源最有效的加以利用。主要包括:邊際分析、需求分析、生產分析、成本分析、市場結構、定價決策、風險與資本運算、技術變革和布點理論、企業決策與政府等。管理經濟學的內容在不斷的豐富,在以上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匯率、國際貿易、產業競爭、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逆向選擇等,逐步在理論與模型的基礎上,向注重實施和與計算機相結合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競爭的自動化,其內容將更加豐富。管理經濟學不僅是有關經濟理論與決策方法在數量上的相加,更表現為一種綜合交叉而形成的質的升華、提煉,從而強化企業決策者在管理中的理性思考與理性創新。特點在于廣泛運用數學推導和數學模型來論證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將邏輯分析方法與數學分析方法相結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圖像,既有定性的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專業性強;綜合性強;邏輯性強;應用性強;交叉性強。
四、基于MPAoe輔角度的教學模式選擇
(一)教學的模式選擇 會計專業碩士是為了滿足公司財務與會計人員面臨經濟全球化變革而專門開設的。該項目2005年開始在21個試點院校和三個國家會計學院試點招生:截至2008年,已經擴充為25所學校和三個國家會計學院。這種專業學位的特點是在強調理論和實務并重的同時,將授課的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生的財務與會計技能以及拓展其對財務、會計實務和典型案例的理解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把握企業財務管理全局的能力。把管理經濟學作為IVIPAee核心課程,突顯其重要性。為了提高教學水平,現從學生的特點、教學模式選擇、能力培養目標、教師教學方法四個維度分析如下:
“
(1)學生的特點。學生的特點:一是數學基礎相對薄弱。MPAcc學生大多數讀大學時以文科為主,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方法感興趣;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難以深入。對數學推導、圖表、公式等理性知識產生排斥心理。二是社會經驗相對豐富,具備一定社會閱歷。大多數學生有會計、財務、投資、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學歷的背景與工作經歷,部分學生在財經管理崗位上工作,對企業相對比較了解,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三是知識結構體系較新,學生年齡結構年輕化。學生離開學校時間不是很長,知識結構體系較新,并且對新知識渴求比較強烈,積極進取、精力充沛、思維比較活躍。
(2)教學模式的選擇。西方在校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模式很多。其中以“學科中心”、“能力中心”、“協同式”、“IVIES(就業技能模塊法)”模式等盛為流行。我國在繼續教育中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可以“移花接木”,借鑒西方的成熟模式。據MPAcc專業設置和學生的特點,可采用以“能力中心”模式為主,“協同式”模式為輔的教學模式。前者以從業能力為教學目標,以能力教學為單元,以學生是否具備能力為衡量標準的教學模式。后者是實行大學和企業合作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3)能力培養目標。MPAcc教育要面向會計職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法紀觀念的高級應用性專業人才。主要包括:一是數學和案例分析能力的培養。數學模型是經濟規律本質抽象的表現,學習模型不僅是對計算過程的掌握,更重要的通過模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分析,理論聯系實際,開拓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二是宏觀形勢理解和整合分析能力的培養。通過管理經濟學的學習,使學生把握經濟發展脈搏的能力,把握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的動向和趨勢。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創新,提高決策水平,結合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優化整合。三是財務管理和控制能力的培養e運用經濟理論和管理方法分析問題,為企業創造價值,加強財務管理和控制能力,促使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理財目標。
(4)教師的教學方式。在管理經濟學教學過程應該采用以下五種教學方式:一是理論教學方式。上課前選好適合MPAcc教材,根據教學大綱,做好課件,查閱和準備好教學輔助閱讀材料。上課內容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進行師生互動。二是案例教學方式。在課前根據教學需要選擇生動、完整、典型、適用的教學案例,課中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做好啟發引導工作,讓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對多元性探索研究。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主,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風格,讓不同的經驗得到交流和分享。教師對案例進行總結評價,對學生討論中忽視和挖掘不深的問題進一步剖析,開拓學生的思路和視野,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后給學生布置適宜難度的案例,讓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案例分析,鞏固課堂知識。三是實踐教學方式。管理經濟學中很多內容需要借助計算機進行模擬試驗,教師可以把案例中的數據發給學生,讓學生用所學到的管理經濟學知識在計算機上進行試驗。這樣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教會了學生熟練利用計算機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四是情景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問題情景,將研究學習的內容轉換為現實生活的情景。在創設過程中,應注意情景的生活化、故事化和現實化,建構聯想空間,大膽創新,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親切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澀進學生自主
學習,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分析應用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發展和完善,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新的環境。五是合作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在適當的時候對角色進行互換,給學生展示多面才能的平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既能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又能促進相互交流和協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一、管理經濟學視角下人力資源管理內涵初探
(一)人力資源雇傭淺析
管理經濟學理論中,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力所產生的費用被稱為勞動力邊際費用,相應地每多投入一個勞動力獲得的收益稱為邊際收益。生產過程中,一般的資本投入較為固定,然而人力資源成本的投入具有較大流動性,企業、事業組織想要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離不開相關雇傭數量的調整。一旦勞動力邊際收益超過邊際費用,相關組織就應該擴大自身勞動力規模,反之則應調減規模。只有立足于管理經濟學理論的角度,才能更充分地明晰自身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協調問題,進而實現勞動力與資本的替代,從而緩和人力資本的不足,獲得更高的效益。
(二)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培訓開發
人力資源管理培訓開發能夠實現企業、事業組織在企業文化上的建設,同時盡快幫助入職人員熟悉業務技能。從管理經濟學視角來看,人力資源管理培訓能夠量化。人力資源培訓能夠分為一般性和特殊性培訓,前者只能等量為每一個員工的產出,而后者內容上還同員工生產效率密切相關,這也是人力資源管理在管理經濟學領域的重中之重。這一點在現實中看來,正如一個企業或者事業組織為員工提供一般性培訓,倘若培訓費用為每300元一人,而培訓前員工的邊際收益為1000元,在培訓后收益為1600元,假設培訓前員工的工資水平等于邊際收益1000元,進一步推算得知培訓后員工的工資水平也應當提升至1600元,但是現實中由于單位自身耗費了時間與精力,往往希望支付的工資會低于邊際收益。由此看來,在管理經濟學視角下,員工與企業、事業組織之間還存在博弈關系。
(三)薪酬管理中的人事管理經濟學原理
薪酬管理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一環,有效的薪酬管理方案能夠激發員工熱情,并在一定基礎上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的積極性與忠誠度。管理經濟學視角下往往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衡量。例如,員工收入不變,工資上漲會致使對應的閑暇價格上升,繼而導致員工盡量減少自身的閑暇時間,選擇增加工作時長。而收入效應是指工資水平保持不變,收入增加時,相關的理想工作時數便會減少。由此看來,相關企業、事業組織制定薪酬管理方案的同時要弱化收入效應,強化替代效應,從而激發員工的積極性。
二、探究管理經濟學視角下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效路徑
(一)建立經濟理念,創新任用觀念,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
毫無疑問,任何一個企業家都注重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尤其是注重科學的人才管理經驗與經營理念,通過對市場人才信息匯總分析,進一步構建合理而人性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讓企業相關經營管理人士掌握實際管理權與經營權。此外,立足于管理經濟學視角,從人力資源管理內涵來解決人力資源招聘、培訓和薪酬福利制度的設計問題。可以從人事管理經濟學的資本與勞動力替代效應出發,更好地借鑒一些新興事業組織、企業的成功經驗;選擇從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角度分析、協調員工與企業、事業組織之間的關系;在制定薪酬福利制度的過程中,人事管理經濟學最主要的就是考慮工資變化的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效率與公資相對平衡才能促進組織整體效率的提升。
(二)強化激勵體制效力,提高員工工作效率,促進人力資源成本核算
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員工身上體現得最直接,反映了企業自身激勵機制的建設問題,構建完善合理的激勵體制相當重要。為此企業需要充分明確員工群體的實際工作狀況與生活情況,才能有把握地判斷和評估他們的工作態度與工作成果,并作出及時嘉獎與激勵,激發員工熱情,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人力資源管理者對此理應調整相關政策方案,竭力實現員工的自我價值,貫徹人性化理念。現下的人力資源管理講求與時俱進,必要的創新更是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前提條件,從管理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出發,實現低成本與資源消耗的目標。
(三)跳出理論框架,從實際出發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為了更好地完成企業選人、用人的預定目標,同時消除求職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不對稱信息摩擦,運用管理經濟學知識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主要的方法是通過高能高薪來激勵員工,在各個崗位上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最佳配置。在當下不少企業的人力資源的部門管理中,企業人力管理人員都十分注重從管理經濟學角度出發思考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緊隨現代化的發展步伐,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采用精細化的管理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柔性管理、人本管理,首先分析企業、事業組織發展期間所要面對的各類問題,以解決困難為目標,迅速回溯同問題相關聯的人力資源工作重點,繼而有根據地分配相應崗位和工作,在實際工作要求下使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能與目?訟嗥ヅ洹F┤紓?針對某一個企業的運營項目建立個性化考核機制,詳細的考核指標是根據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工作性質、工作時間以及員工個性來加以確定的。那么排除掉概括性的章程之后,就可以形成針對這一個崗位的確切考核標準,為后續的崗位考核也提供了有力依據,這也是站在管理學經濟角度上實施精細化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大重要縮影。
三、結語
關鍵詞: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關系
任何理論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實踐結果的考量。然而,在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很多領域都出現了一些偏差,關于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最終導致了經濟活動中出現了問題,怎樣把握理論經濟學和實際應用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促進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已經成為了各經濟活動開展的重要方向。
一、理論經濟學
理論經濟學又被稱之為政治經濟學,主要內容是闡述與經濟學有關的一些基礎性概念和基礎原理,探究與經濟發展有關的規律,理論經濟學是學習其他拓展類經濟學科目的基礎,是經濟學當中的一般理論。理論經濟學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種是宏觀的,另一種是微觀的經濟學。一般在書本上或者大學校園內所學習的課程,如西方經濟學史等,都是包含在理論經濟學的范疇之內的。
二、應用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主要是針對一些金融經濟活動來說的,主要探究各個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規律,還對一些經濟活動所形成社會效益進行分析的一門學科理論。應用經濟學會涉及的部門會比較廣,會涉及到一些基礎性生產部門,如農業、工業以及建筑行業領域等,應用經濟學有許多的分支,因此應用經濟學適用范圍非常廣,同時它還可以進一步去補充理論經濟學的內容,充分發揮它的實用性作用[1]。
三、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之間的關系
其實這兩種概念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理論與應用就像是哲學范疇內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根據哲學理論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任何一項理論的研究都是離不開實踐的檢驗的,也只有通過了實踐檢驗后的理論才是符合發展規律標準的具有價值的理論,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關系。經過大量的研究資料結果表明,只有將理論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將應用經濟學付諸于實踐,這樣的經濟學研究才會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在應用經濟學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理論經濟學的內容中都會有所體現,而有了理論作為基礎,對于經濟活動會有一個初步的理論認識,這樣在經濟活動中就會更容易發現問題,從而能夠更好地去解決問題,為經濟活動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2]。例如,在現代企業當中的管理經濟學,它就是在基本經濟學的基礎上的實用型經濟學,并且還融合了管理學內容,對于企業的經濟管理活動有了一個整體的規劃布局,一些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對管理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目前的金融發展領域中,還存在著一些偏激的觀念,有的人認為理論比較重要,而有的人則認為實踐比較重要,還需要從源頭上樹立正確的經濟學理念,不僅要重視理論型的經濟學知識,更要重視該經濟學理論在實際的金融交易活動中所應用的情況,不要一味地追求經濟活動項目所帶來的金錢價值,它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也應該考慮在經濟學管理范疇之內,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論結合實踐,將所有與經濟學有關系的概念都融合都在實際的金融活動當中,轉變人們落后老舊的觀念。不過在國內研究中,很多領域都存在著輕視理論的現象,關于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觀點比較少,長此以往下去必將影響到經濟學的整體發展趨勢,經費資金的短缺固然是影響理論研究的重要因素,但是應用經濟學研究的淺嘗輒止,敷衍應付也是經濟學理論研究進程步履維艱的現狀情況,怎樣扭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發展現狀,順應市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當今經濟學研究者所面對的重要課題。必須要以理論經濟學作為企業經濟發展的指導綱要,將應用經濟學作為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不必一味地糾結于二者之間的區別,而是要在實踐過程中將二者進行融合發展,在問題解決中不斷創新思維形式,讓理論的東西更加具有實踐性的意義和價值[3]。
四、結語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保障。理論經濟學的學習可以為應用經濟學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沒有理論的東西作為依據,很多實踐性的應用都是無從談起的,在當今市場的大環境下,必須要掌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斷轉變過去錯誤的思維方式,使二者所包含的內容都能夠融入到經濟活動當中去。
作者:朱建朋 楊旭明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邱海平.我國理論經濟學研究2012年的新進展及面臨的重大實踐問題[J].經濟縱橫,2013(2).
關鍵詞:生產函數 商業銀行 內控管理 管理經濟學
每個企業的運作都離不開必要的經濟理論和管理知識,商業銀行的運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過對管理經濟學的學習,就可以了解經濟理論在企業運營決策過程中的科學理論依據,為企業實現業務目標提供經濟分析工具。如果一個企業能成功地運用管理經濟學原理建立自己的經營策略,并把它應用到日常商務管理中,將會給企業的運營帶來很大的好處。如何把企業運營和經濟理論有效的結合起來?
首先,可以將產品價格彈性結合需求規律,運用于市場。在市場條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規律是:所有其他條件不變,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為企業的市場戰略服務,就必須將需求價格彈性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在一般情況下,任何缺乏需求彈性的產品,企業都應設法提高價格。需求彈性充足的產品,企業可以降價銷售,提高總收入。有效運用這個經濟原則,用低的價格,可以薄利多銷,進行更多的銷售。快速銷售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利潤率雖然低,但通過更多的銷售,更快的銷售可以增加總利潤,加快資金周轉。
再次,可以利用生產函數,對企業產品降低成本,增加產量。生產函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又稱短期生產函數。公式為:q = f (l ,k0 )k0不變 ,l增加帶動產出增加。譬如說,康柏公司從1993年起開始改革傳統組織形式,在蘇格蘭的工廠試行“三人勞動組”制,結果證明這種組織形式大大優于流水線,每個工人的產出提高23%,實現了目標。“三人勞動組”運作情況如下:生產流水線一般由20名工人參加,每個人只干一種活。改革是將流水線的全部工種交給3個人承擔,每個人要干6種~7種活。如第一個人負責把要組裝的部件準備好;第二個人負責把那件組裝到個人電腦的機殼內;第三個人負責全部測試工作,確保所有線路暢通無阻。“三人勞動組”的優越性表現在:(1)占據廠房面積小,平均每平方米的產出比流水線提高16%。(2)流水線的方式使電腦在組裝的過程中觸摸人數多,不但延長產品組裝時間,而且增加影響產品質量的機會,因為電子產品質量的高低同被觸摸的人數多少成正比。(3)流水線一旦出現故障或其中的一個成員在操作中發生問題,20個人都要停工,而小組若出現問題,受影響的則僅限于3個人。但是“三人勞動小組”要求每個工人能夠干多種活,他們必須經過多方面的培訓方能上崗。在這個案例中還運用到了邊際產量原理,即在其他生產要素投入量固定不變條件下 ,該可變要素投入量變動一個單位所導致的總產量的變動量,公式為:mpl =q/ l,邊際產量是可變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數量,在一般情況下,單位可變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邊際產量就會更大;由公式可知,在總產出不變時,勞動力的減少可使產量增加。
從內部因素的影響,中國理念的商業銀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約了其內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從概念上講,沒有將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這兩種關系有機統一,有一個片面的業務發展和風險規避的兩個極端片面強調的重點。也沒有真正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整個過程缺乏,品種齊全,完整的風險管理意識的概念。風險管理制度,雖然在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業銀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來像”。管理制度的發展滯后于風險的發展最終建立還沒有完全垂直,獨立的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業務流程,崗位職責,也仍然有許多違反內部控制原則的情況。
從實際角度來看,金融詐騙和其他商業銀行系列事件的出現或發生重大案件是對內部控制失控的反應。失控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對重新審核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審計的不足,也沒有對商業銀行監管當局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正確的評價標準,內容,方法和措施;銀行的內部原因主要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缺乏監督和約束機制,會計,控制或管理控制失靈,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內部審計評價和監督缺乏。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
首先,企業在決定上要做很多市場需求的分析。市場需求,價格彈性的產品分析,以確定產品價格,來判斷什么價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過定價策略,一個企業決策者,以改善企業狀況,就必須明確產品的價格彈性,價格彈性不足,不夠靈活削減下來,否則,就是自我毀滅。預測價格彈性是發展市場營銷計劃的關鍵。通過價格的營銷推廣,交易折扣,產品抽獎等,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管理者,你必須了解不同客戶群體和
特定商品的價格彈性的喜好。也就是說,要知道是否銷售價格上漲抵消了單位收入的下降。從經濟管理角度出發,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企業從零產量開始,首先需要一個更高的價格,然后慢慢地降低價格,因為利潤最大化的輸出總是在適當范圍內的需求彈性。顯然,如果企業能夠自覺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維的經濟原則,我們就可以得到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兩公司之間的交叉彈性的產品戰略決策具有重要意義。需求交叉彈性為正,具有較高的價值,在市場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競爭。需求交叉彈性為負,在市場上互補性商品,就是合作關系。其替代產品,配套產品應密切關注和應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補充了企業的產品。把握消費者的喜好,產品與消費者需求相關的程度。控制廣告和營銷支出,以刺激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需求。
(一)管理會計考察視角的延伸
傳統視角的管理會計功能,主要包括計劃、控制、決策和業績評價等,然而,隨著會計環境的變遷,人們在進行管理會計分析時,改變了原有的功能結構,采用新的坐標功能評價的分析方法。即,從大的方面講,管理會計具有兩種系列功能:一是經濟計算和信號傳遞功能;二是生產、技術導向和組織導向功我們將第一類功能作為縱軸,第二類功能作為橫軸。同時,可以借助于這個分析框架,對經濟、金融全球化發展中企業的國際化現象做出理論解釋。
(二)工具創新推動著管理會計射程的擴展上
世紀末與本世紀初,對管理會計發展具有較大影響的管理會計工具主要有作業成本法(ABC)與平衡計分卡(BSC)等,近年來歐洲大陸國家(如德國與法國)的成本管理工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推動著管理會計的發展。
1.ABC對管理會計的貢獻
在會計方法國際化的推動下,基于成本流量模式化的視角考察管理會計的結構層面,產生了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簡稱ABC)。當初,ABC是為了解決企業增加的制造性間接費用如何優化分配,以便更正確地反映產品收益性而提出的,在這一點上,它對制造戰略的推進有積極的貢獻。隨著進一步的發展,ABC將產生的信息應用于經營改善,并由此轉變為作業成本管理(ABM),相應地將其進一步應用于預算管理(稱之為作業預算)。在活躍的美國式企業控制理論環境中,ABC是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規則發揮作用的,它與經濟增加值(EVA)、平衡計分卡(BSC)以及制約理論(TOC)并列而成為當代管理會計的重要工具。現階段,ABC為了進一步貢獻于企業創造價值,正與管理會計的其他方法加以融合,各種研究方案正在形成之中(如時間驅動的作業成本法等)(卡普蘭,2005)。
2.BSC對管理會計的影響
依據Kaplan&Norton的觀點,平衡計分卡(BSC)是對企業管理者貫穿始終的企業使命、戰略方面的業績指標系統進行的集成與組合。當然,BSC的中心概念是“戰略”,并向其下級管理層浸透。BSC的真正價值體現在其計劃的過程,即“戰略———取得共識———改善———下一步戰略”,體現的是一種“戰略的管理”。進一步講,根據Kaplan&Norton所做的定義,這種為達成企業使命•目的的戰略是“原因和結果具有關聯性的集合”,即從眾所周知的四個角度,通過財務與非財務指標浸透來發揮BSC的作用。因此,有效地應用BSC,將戰略和業績評價指標間的鏈接很好地運行下去是十分必要的。同時,Kaplan&Norton將這種戰略和指標間的鏈接關系體現在三個原則上,即:(1)兩者因果關系的原則;(2)成果與驅動因素結合的原則;(3)面向財務的鏈接原則。通過這三個原則,從企業組織層的最上端直至現場工作人員層次的最底端的全過程,均作為實施戰略的環節來加以描述,這三個原則是把握BSC成功的關鍵。這些鏈接的探討是推進戰略制定計劃方面的一個新的控制思路,并成為BSC與其他方法區別的一個標志。明確了BSC的這些主要論點,對于今后改進BSC的平衡具有積極意義。一種思路是,在企業進行計劃•預算的具體編制之前能夠對有關情況進行把握,即在達成目標的戰略制定階段進行事先的模擬。最近的研究表現出的一種趨勢是將前饋控制或前饋機制應用于BSC之中來擴展管理會計的功能,這一點在今后戰略層次的控制中會顯得愈益重要。由此可見,BSC對于促進控制理論與管理會計理論在新的層面上加以融合與拓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3.管理會計方法的整合
最近幾年來,美國管理會計協會(以下簡稱IMA)積極地推廣、介紹德國的成本會計方法。協會主席懷特在2004年9月《戰略財務》的“主席的話”欄目中,發表了《為什么要注意德國的成本管理》一文,提到IMA正在從事推介一種簡稱為GPK(彈性邊際成本法)的德國成本會計方法。該方法由德國汽車工程師弗勞特(Flaut)創立,德文為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簡稱GPK,可意譯為“彈性分析成本計劃與核算制”(FlexibleAnalyticCostPlanningandAccounting),即彈性邊際成本法。這種方法糾正了美國通行的任意分配成本的做法,其重點在于通過成本核算把責任制貫徹到企業的最基層。GPK與ABC融合是管理會計功能結構上的一種擴展,將這兩者有機整合,就形成了具有德國特色的資源消耗會計(RCA)。換言之,RCA是把GPK與ABC揉和起來的一種新的成本會計方法,它是一種能動的、綜合而總括的成本管理系統,是將德國成本管理的各種原理與ABC有機結合的產物。RCA能夠將資源分析與動因分析兩者加以綜合,促進了成本管理系統的創新,為成本改善提供了契機。同為歐洲大陸國家的法國,也對管理會計結構進行了再造與優化。
法國管理會計界結合美國的ABC管理對自身傳統的方法———“同質分部法”進行了完善。“同質分部法”是對管理會計內涵的擴展,它是通過企業行為來重新構造企業系統和成本流量,并據此尋求這些行為的活動規律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是基于ABC的一般成本管理原則,從經濟計算的功能和信號傳遞功能兩個方面推進管理會計的發展,同質分部管理與ABC的結合是管理會計外延擴展的重要體現。具體地講,同質分部法是將作業實體的成本流量模式按成本管理的一般原則對同質性的成本進行歸集,即對相互間具有同比例成本發生的部門進行聯動,聯動的資源歸集和這些資源的相互補充是同質分部法的核心。ABC管理從聯動角度來講,也需要對成本流量按相同的比例歸集同質成本、聯動成本,不同于同質法之處在于,ABC認為現代經營實體的分部(位置)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種分部相互活動而構成的,是一種活動量成本管理(成本驅動的管理)。“同質”這一屬性對技術層面產生強烈的影響,換言之,技術決定了這種同質性,成本的聯動性通常歸結為某種技術。成本的穩定性,是指成本處于消耗階段的技術環節的穩定性。有關成本管理模式的技術規定性,對于堅持同質性原則的同質分部法和ABC來說,它們共同處于相關技術鏈條中各自適應的某一個環節。遵循生產技術要求的同質性層面的作業是由顧客所處的某一階段作業決定的,對此所采用的會計方法從選擇情況看也是能夠理解的。環節成本計算和純粹的個別成本計算作為兩個端點,ABC和同質分部法被定位在中間部位。表1將同質性層面按不同的制造技術規定所采用的會計方法稱之為“會計工廠”。
二、管理會計邊界的控制
從橫向(horizontal)與縱向(vertical)兩方面考察管理會計邊界,可以全面把握管理會計學科的發展特征。橫向邊界是指管理會計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縱向邊界有兩層內涵:一是管理會計學科理論層面上的擴展,如管理會計學科內容本身的發展;二是基于供應鏈的管理會計發展。不同事物應具有不同的質的規定性,了解管理會計學科的內外部關系,能夠有效規范和控制管理會計的邊界。管理會計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困擾管理會計界的一個難題是:管理會計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問題嚴重,學科之間的界限往往比較模糊。為了減少管理會計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與重復,學術界曾做過多次有關管理會計內容的調整與完善。在教材編寫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在上世紀90年代初出版的教材體系中,就對管理會計的內容結構進行了調整,具體的做法是:將原先的《管理會計》內容進行分解、擴張、更名,如將長期決策部分劃歸《財務管理學》,責任會計獨立成科,《管理會計》主要講述短期經營決策及日常管理,更名為《經營決策會計學》,全面體現會計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功能。然而,這一學科體系安排的最大問題是無法與社會上公認的課程體系銜接,給學生參加各種考試帶來諸多不便。
(一)橫向考察的管理會計邊界
從橫向視角研究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邊界研究的重點。管理會計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探討,應該擴大研究范圍,既可以包括會計的內部學科之間比較,也可以同經濟學、管理學,乃至在社會學之間進行比較。
第一,會計學的視角
就企業會計而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作為會計學科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有界限的。連接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橋梁是成本會計,財務會計可能將ob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而管理會計則努力將oa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盡管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都想將成本會計納入自身的體系,但不可能完全包容,這一點可以借助于新制度經濟學的博弈思想加以解釋。正因為如此,這種管理會計學科的邊界探討進一步促進了成本會計的發展。與管理會計比較接近的一個學科是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之間的博弈主要在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包括存貨、應收賬款與價格等)問題上。這種交叉在學科發展中是正常的,因為它們都具有管理的屬性,在創造價值方面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然而,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界限還是明確的,如管理會計主要從成本性態入手開展研究,其決策會計等的著眼點定位于短期決策;財務管理則主要從微觀的投融資、收益分配視角考察事物,長期決策應屬于財務管理的研究范疇。在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關系上,曾經有一種觀點,即取消管理會計,將管理會計中與成本相關的內容,如成本習性、變動成本法、成本預測、本量利分析、決策成本、質量成本、責任成本納入現有的成本會計中,更名為成本管理會計。同時,將管理會計中與成本無關的內容,如短期經營決策、長期投資決策、預測控制、責任會計等,剝離到財務管理中去,通過將管理會計內容的合并與分立,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與財務管理三門學科的重復性。但是,這樣會使管理會計的預測決策及評價考核控制的功能削弱。
第二,管理學的視角
迄今,會計學仍然是作為管理學的分支(是基于管理學的分支學科),會計學與管理學邊界也存在一個博弈的過程,會計學可能將ob1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比如形成戰略管理會計等;管理學則希望將oa1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形成以價值管理為基礎的管理學,如薪酬激勵機制的管理等。從目前會計學與管理學研究的范疇來看,會計學與管理學均想將管理會計納入自身的體系,但任何一方均難以完全納入,并由此進一步推動了管理會計的發展。當管理會計具有戰略屬性時,其與財務會計在學科邊界的博弈過程中將占上風。如可以將成本會計進一步分解為戰略成本會計與戰術成本會計,前者轉變為戰略成本管理,進而成為戰略管理會計的范疇(包括在管理會計之中);后者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系統。在上述會計視角的博弈中,管理會計內涵的擴大是與貨幣計量屬性相關的。即,凡是一時難以用貨幣手段加以計量的價值管理內容均納入管理會計,而可以用貨幣計量的部分則已經或逐步劃入(劃歸)財務會計。從這個角度講,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具有轉化與融合的特性。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之間的相互交融體現在四個方面,諸如:(1)適應報告企業社會責任的需要,增值會計有可能轉化為財務會計的核算內容;(2)適應預測企業未來業績和財務狀況的要求,原來屬于管理會計的預測決策會計可能轉化為對外報告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3)適應表外信息披露的需求,財務分析將成為財務會計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4)隨著企業集群及物流產業的發展,財務會計對供應鏈會計提出了控制與監督的要求,進而為管理會計的創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范疇,等等。
第三,經濟學的視角
經濟學對會計學尤其是管理會計的影響主要是從成本管理入手的,經濟學直接對管理會計的影響體現在管理會計工具方面,如經濟增加值(EVA)的擴展、利潤的經濟學思考、資金成本的管理等。經濟學視角的考察,一方面促進了會計學與經濟學的發展;另一方面借助經濟理論與管理理論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提升了管理會計。經濟學對管理會計影響較大的理論,從微觀經濟學上看,主要包括:(1)風險條件下的選擇問題,包括觀望理論、遺憾理論、模糊理論以及風險投資理論和資產選擇組合理論等,它們對管理會計激勵機制及風險評價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2)交易成本與產權理論,這些理論對引導管理會計開展價值創新、優化資本經營提供了重要依據;(3)不確定性理論,它借助于管理經濟行為的分析,形成一系列決策理論,如風險條件下的決策理論、價格管理中的概率理論等,進一步豐富了決策會計的內容;(4)信息經濟學,主要是講信息不對稱,尤指上下不對稱(上一層級的管理者“博弈不過”下一層級的管理者),信息經濟學對責任會計的影響很大,信息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委托理論,它是上個世紀對管理會計發展影響最大的理論;(5)博弈理論,這一理論有助于加深對戰略管理會計的理解。經濟學對管理會計外延的影響,主要是從管理經濟學的視角考察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的發展形成了管理經濟學(即oa2部分),而管理會計與經濟學的融合,往往是從與管理經濟學的結合開始的,隨著微觀經濟學的深入發展,管理會計的內涵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會計學視角納入oa2部分)。從外延角度考察,管理會計的管理學屬性較為明顯,管理學的發展,使得管理會計的業績評價、質量成本管理、人力資本管理會計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總之,管理會計的邊界,隨著會計重要性提高,其范圍會向管理學的方向延伸,如形成上述的戰略管理會計等。
第四,其他學科的視角
例如,環境學與會計學的結合就產生了環境會計,環境會計可以劃分為環境財務會計(EFA)與環境管理會計(EMA)。從核算內容及披露方式看,環境財務會計是外部報告會計,環境管理會計則為內部報告會計,分別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相對應。這種學科邊界是以環境為載體而展開的,目前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受重視,研究環境會計的邊界及射程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從學科發展角度講,現階段由于貨幣計量的困難,更多的融合成果將趨向于環境管理會計。EMA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公司內部成本,不包括企業難以確認的外部社會成本或外部環境成本;強調與環境有關的成本,如廢棄材料的損失價值、廢物管理成本;強調以實物量表示的材料和能源流動的信息;強調在環境管理中的運用,但也可用于企業內部管理和決策的許多領域,并日益用于外部報告。
(二)縱向視角的管理會計邊界
管理會計邊界主要是指學科之間的分界點,如上述四種博弈視角的學科間的討論。管理會計的邊界擴展從縱向的實務角度考慮,主要指行業之間的發展,如形成供應鏈管理會計(包括供應鏈成本管理)等。傳統的管理會計局限于單一的企業,現在的管理會計將面向供應鏈,需要將供應商與銷售商(顧客)均納入到管理會計的邊界之中。下圖中的縱向管理活動就是供應鏈管理會計研究的范疇。基于供應鏈的管理會計,需要將經濟學的理論應用于管理會計,如交易費用理論等,這一點與經濟學視角的管理會計邊界具有密切的相關性。供應鏈管理會計的研究領域更為直接和明確,是本世紀管理會計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管理會計工具的開發也是促進管理會計邊界擴展的動因之一,如EVA與BSC的應用,使管理會計向管理學與經濟學邊界的拓展更加成為可能,并進而提升管理會計的射程,如豐富對供應鏈管理會計的考核與評價,等等。由此可見,經濟學理論不僅為管理會計邊界的擴張提供了動力,也為管理會計射程的延伸提供了保證。科學劃分管理會計邊界有助于學科的科學定位,有助于明確管理會計的內涵與外延。會計學與管理學及經濟學的關系,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具有內在的血緣關系,而會計學在這兩門學科之間起到一個橋梁作用,一方面,經濟學與管理學滋養著會計學,促進會計學向更寬廣的領域推進;另一方面,會計學又為經濟學與管理學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尤其在核算與監控方面為經濟學與管理學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從目前的學科特征來看,會計學作為管理學的二級學科,其發展必須適應管理學建設的客觀要求和內在規律;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除了管理經濟學與會計的關系之外,我國傳統意義上的財務管理與經濟學的關系,也可以看作是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管理會計邊界的平衡與拓展
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推進,會計及其管理的方法正呈現出國際化和同質化發展的傾向,許多具有鮮明特性的課題展現在人們面前,從管理會計邊界控制的角度講,這些課題將對管理會計的根源及其目的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管理會計原有方法也面臨新的沖擊。
(一)經營控制對管理會計邊界的影響
以平衡計分卡(BSC)為例,BSC的平衡意味著長期與短期的平衡、企業組織內外的平衡、整體與個別的平衡,以及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的平衡,等等。為了客觀地反映經營控制對管理會計邊界的影響,我們采用反證的方式進行論述,暫且將其命名為“逆反性”,并從這個角度來考察平衡。在管理會計或者經營控制的討論中,使用“逆反性”這一概念,似乎感覺有些矛盾。事實上,歐洲一些國家,如法國的部分從事經營控制研究的強力派學者,正是以這種逆反性概念為基軸,從而構建控制理論之框架的。這是有根據的,正如后面將提到的那樣,將這種概念作為基軸的理論性框架,隱含著許多考察戰略經營與管理會計相關性的情況。進一步講,可以將我們所討論的ABC或BSC等的管理工具與管理會計之間的相關性作為參考的依據,并對其加以整理形成相關的理論。作為經營控制論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巴黎第九大學的H.Bouquin教授(見其2002年著述)是從理論框架基礎上首先提出逆反性的學者。盡管從他的研究中很難提煉出“逆反性”概念的內涵,但其研究成果卻是以“逆反性”來作為理論架構的核心。尤其是,以Bouquin的逆反性概念(及其利用方法)為線索,研究他的經營控制理論,有助于我們探索和擴展管理會計的構造及其功能模式。換言之,無論管理會計能夠或不能夠,尋求未來管理會計的戰略及其變遷路徑,這種逆反性的思路是有借鑒意義的。正如BSC所展示的典型形態那樣,美國管理會計學者將經營活動以“逆反性”的視角加以考察,在“戰略經營”導向下倡導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的統一等,進而推動業績評價的“平衡”或“綜合”,并由此產生了平衡計分卡(BSC)這種新的管理會計工具。許多論者往往有這樣的認識,即這種平衡或綜合為什么是必要的,所謂的“平衡”為什么無法在本質形態上做出回答。也許這些平衡或綜合所展現出的必要狀態,以及對其的認識,是我們采用“逆反性”概念的原因吧。換言之,若不能確保這些指標之間的平衡,就不能獲得企業競爭力。作為這些指標對象的經營環節是復雜的,由于錯綜繁雜,就存在指標相互之間在考察視度方面帶有矛盾的傾向,不得不陷入所謂的“逆反性”狀況。正因為經營環節是那樣,依據所考察指標間的平衡規范經營環節的秩序就十分必要。從這個意義上講,BSC包含著這種逆反性狀況,且僅靠BSC方法進行內部變革,往往也難以提供解決矛盾問題的相關理論。
從改革的觀點分析,長期的戰略控制和短期的經營控制,以及實際層面的控制,也仍然能體現出長期、短期之間典型的逆反性狀況。經常提及的一種矛盾現象,即“經營者謀求長期視野的經營,而業績評價卻著眼于短期視角”,這就是經營逆反性的一種典型反映。類似的,企業持續而自然地提出的利潤計劃或預算,也往往存在這種逆反性狀況。例如,利潤計劃的制定,一方面體現了經營成果預測的充分性,而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企業組織形式的官僚化(或專斷、僵化),難以面對環境的變化做出迅速、有效的靈活應對策略或措施,導致經營決策的遲緩。此外,預算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預算有助于短期的權限委托,但另一方面,預算賦予管理者短期的視野,其逐漸發展的結果則可能陷入單方面的形式主義。即使在“責任中心”這種經營控制結構中,盡管能夠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做出明確的定義,但管理者陷入本位主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便是企業集團之間實施的內部轉移價格也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轉移價格作為各部門(子公司)財務成果的衡量尺度,由于內部各組織之間利益上的沖突,有可能影響其有效性。由此可見,在上述經營控制結構體系中,為了避免組織層級之間的誤解,采用集權式的官僚體制形式進行利益的預測或者短期權限的委托是有必要的;同樣地,若脫離本位主義來考察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也是難以實現的。Bouquin教授認為,上述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反論(逆反性)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將其作為經營控制論的軸心。各種控制工具可以說都具有追求自身合理性的功能,從另一方面講,具有非合理性的事物(逆反現象)也是難以避免的。
總之,Bouquin教授闡述的內容,不敢說適合于所有狀況的經營控制工具(作為以“成本方法”為主的管理會計研究也是如此),但以戰略•管理•實施三個控制系統為前提,在不同的經營控制工具組合中增加相應的投入,充分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平衡則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會計從平衡中尋求拓展
之所以提出“逆反性”的平衡化這一觀點,是因為前述的BSC將逆反性的平衡化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借助于管理方法的融合得到了實現。誠然,有關BSC的特性通過四個視角的指標體系得到了展現,然而,在BSC平衡化這種形式下,同樣也存在著經營控制的逆反性以及各種矛盾問題的涌現。進一步講,為了拓展管理會計的邊界,BSC借助于各項單一指標的綜合,謀求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平衡,進而,圍繞企業價值的增值積極尋求克服經營逆反性的內在理論和方法。在不局限于平衡計分卡(BSC)的情況下,通過對戰略•管理•實施三個控制系統的協調與完善,積極探討克服經營逆反性的手段,也可以在每一責任層面通過管理會計工具或方法的整合取得理想的平衡效果。對此,必須確保管理會計工具能夠在相同的情況下保持穩定,或者說各種控制方法之間不存在本質的變化。同時,除了管理會計工具本身能夠保持其原有的合理性之外,實現企業經營活動整體的平衡將更為重要。有關預算及責任中心具有的內在逆反性,就一定意義而言,對于這方面的逆反性,依據上層管理者的直接干預(比如強化戰略的集中化,提高管理者對工作認識的直接性,以及采用股票期權等的利潤分配制度),強化按層級的監管則完全有可能達到有效克服逆反性的效果。即使是采用內部轉移價格制度的企業,借助于市場價格的方法來規避逆反性現象是具有可行性的。當然,我們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也需要靈活應用上述各種方法,否則,很難使管理會計的戰略具有明確的理論導向。仍然以轉移價格為例,如果我們對其僅是單純地采用市場價格,盡管這種做法具有市場條件的包容性(市場導向),但在內部一些利益的處理上可能會加深矛盾,從而激發出更嚴重的“逆反性”。
在經營的逆反性得到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有學者從戰略控制論的角度積極地予以探討。有學者提出對企業經營戰略的四種控制杠桿的框架,以汽車運行過程中的剎車裝配來形象化地加以說明,即將逆反性作為一個整體,通過不斷地分解與融合,來傳導管理會計的戰略控制思想。正如前面提到的集權式的官僚制、經營控制和管理會計的關系那樣,學者們曾多次從反面的角度批判官僚制,然而,正是這種官僚體制構成企業的基礎,如果沒有它,被人們經常高度評價的企業戰略性、彈性、創造性這些屬性幾乎難以為繼。迄今所提倡的經營控制的各種手段,無論是計劃、預算,還是事業部制或責任中心,都是依靠集權式的官僚體制得以支撐的,如果離開它的支持,企業可能寸步難行。所謂的官僚制和經營控制系統的一體化,是由兩者相互整合并共同支撐才能夠運行的。在經營控制的各種手段中,來自成本分析網絡的信息是由管理會計提供的,管理會計與經營控制手段一起支撐著現行的官僚體制。從這個意義上講,管理會計可以說是企業經營控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換言之,在經營控制系統中,管理會計是一項基礎工作,企業通過“成本管理工具”對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并由管理會計提供這些相關的成本信息。同時,企業通過這種自我分析(當然是通過市場的自我分析),即對市場中的競爭對手分析和關聯市場分析中形成的充分信息,在市場戰略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這表明企業開展與競爭對手的比較分析以及市場方面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得出結論,所謂的經營控制,可以作為一種克服經營逆反性的方法論體系加以認識,也就是說,在經營控制手段的計劃、預算、責任中心及其內部轉移價格等環節,致力于設置與企業自身狀況相適應的管理會計工具組合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防止經營控制逆反性對管理會計功能的影響,通過管理會計提供確切的信息,使企業決策層次和控制環節相互協調,充分發揮成本管理工具的作用,減少“成本管理工具”的負作用,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四、結束語
【關鍵詞】外部經濟,外部性,貨幣外部性,技術外部性
外部性的概念由來已久,關于外部性問題的理論更是汗牛充棟,隨著研究的推廣,關于外部性的相關理論也已經由經濟學基礎理論領域的爭論,演變為學者們討論環境、空間集聚、公共政策以及管理經濟學等傳統主流經濟學難以分析的應用經濟學領域相關問題的重要理論基礎。
一、外部性的由來
施蒂格勒認為在亞當斯密的理論中,既強調市場競爭這個“看不見得手”的作用,也強調“分工受市場廣狹的限制”,而這兩者之間卻又存在矛盾,無法兼容,施蒂格勒將這一問題稱之為“斯密困境(Smith Dilemma)”。一般認為,馬歇爾為了解決“斯密困境”所導致的市場競爭與規模經濟之間的矛盾,即“馬歇爾沖突”,將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收益遞增問題分為“內部經濟”與“外部經濟”:“對于經濟中出現的生產規模擴大, 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類, 即生產的擴大依賴于產業的普遍發展; 第二類, 即生產的擴大來源于單個企業自身資源組織和管理的效率。我們把前一類稱作‘外部經濟( external economies) ’, 將后一類稱作‘內部經濟( internal economies) ’。”這里的“外部經濟”,一被認為是對外部性問題最早的闡述。庇古則在馬歇爾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其《福利經濟學》中通過個人成本、個人產出以及社會成本和社會產出之間的比較,進一步闡述了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問題:“必須分清楚兩種不同的邊際凈生產,即我分別稱之為社會和個人的邊際生產……在某些情況下,這(即個人邊際生產)等于社會邊際凈生產,在些情況下則大于,在某些情況下則小于社會邊際凈生產。”這兩種不同的情況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指的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問題。庇古以此為基礎,認為外部性問題,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系統無法解決的問題,是一種典型的“市場失靈”,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通過政府干預的辦法,征收稅收來糾正個人凈產出與社會凈產出的不一致,這也就是所謂的“庇古稅”。
二、早期的爭論
早在馬歇爾提出“外部經濟”概念的之時,就有學者對外部性概念提出了質疑,克拉彭認為馬歇爾所提出的外部經濟概念,由于沒有能夠明確其最終歸屬,是一個難以明確把握的“空盒子(empty box)”。而奈特也認為對于某個產業部門來說是“外部經濟”的因素,而對于另一些產業部門來說,則可能是“內部經濟”,因此外部經濟是一個難以把握的概念。希托夫斯基所說, “是經濟學文獻中最難捉摸的概念之一。”。關于外部性問題的成因,奈特也早在1924年就提出,外部性的形成可能另有原因,那就是私有產權界定不清。埃利斯和費爾納提出了與奈特類似的觀點,認為環境污染等題的出現與產權和制度問題密切相關,“這些后果并非來自企業的原子結構特征,而是源于技術或制度環境,即稀缺物品被 當作免費資源對待;或者是稀缺資源與有效率的產權相分離,這就等同于原子能,供不應求和私人壟斷的企業。”雖然把產權與制度因素作為外部性問題的成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部性概念的難以落到實處的“空盒子”問題,但是,這種作法,反而使得“外部性”概念本身與馬歇爾和庇古的觀念相去甚遠甚至是背道而馳:如果外部性的問題僅僅是由于產權界定不清所致,那么外部性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解決產權和制度安排上的問題而實現其“內部化”,這樣一來,外部性問題,也就不再經濟系統無法解決的“外部”問題了。
同樣不滿于馬歇爾和庇古對外部性問題研究的學者還有著名學者楊格,他在其名篇《報酬遞增與經濟進步》一文中,他借用了龐巴維克的“迂回生產”概念,進一步深化了對分工和規模經濟的解釋,從而明確了各產業間相互推動共同進步的內生演進機制,從而將在馬歇爾和庇古的分析中作為經濟系統外的“外部性”因素明確的納入了市場分工體系之中。
三、主要理論分支和基本觀點
二戰前后,關于外部性問題的研究,成為學者們改造和突破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的重要切入點,相關理論成果直接推動了經濟學領域的新發展,大致來說,關于外部性問題的研究有以下幾個主要的理論分支。
第一,繼承馬歇爾和庇古的思想,將外部性問題作為市場失靈問題依然強調政府稅收等手段的作用。這一理論分支,不但強調外部性作為自發的市場經濟無法解決的“市場失靈”問題,而且試圖將所有背離“帕雷托最優”狀態的“市場失靈”現象都作為“外部性”問題:“將外部經濟這一概念擴展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有用的,這遠比限制要好,最好讓‘外部性’代表這樣一種現象,即在用價格劃分成本與收入時,出現非帕雷托的成本與收益關系的現象”。既然把外部性問題依然視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系無法解決的問題,那么通過政府干預來征收“庇古稅”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代表這一思想的主要是鮑莫爾等人,在關于環境污染的相關研究中,他們依然強調政府稅收的作用,而且通過相應的模型計算了確定最優的“庇古稅”水平。鮑莫爾和奧茨認為:當某個經濟主體其活動影響他人效用水平或進入他人生產函數,如果沒有以補償的形式為其活動獲得(支付)等于對其他人造成的效益(或費用)的價值量,就會產生外部效應。
第二,繼承和發展奈特等人通過制度和產權分析,將外部性問題“內部化”的思路,從制度和產權的角度來解釋“外部性”的成因,也從制度安排的角度提出通過產權界定來實現外部性問題的“內部化”,即依然借助市場機制自發產權交易的作用,反對政府干預。這一分支就是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學派。科斯認為,之所以對環境污染等問題看作是市場經濟系統無法解決的外部性問題原因就在于人們未能正確定義生產要素:“未能提出足以解決有害效果問題的最后一個原因來自關于生產要素的錯誤概念。……如果將生產要素視為權利,就更容易理解了,做產生有害效果的事的權利(如排放煙塵、噪聲、氣味等)也是生產要素。”基于這樣的認識,施蒂格勒做出總結:在交易費用為零的前提下,只要明確界定產權歸屬,那么無論產權界定給哪一方,外部性問題都能獲得解決,結果總會符合效率標準這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這樣斷言,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相等。”。第三,繼承楊格以分工體系中相互促進的內生演進機制解釋外部性問題的思想,將外部性作為研究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型框架。這一分支早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羅森欺斯坦?羅丹,他基于外部經濟的觀念,強調在工業化過程中各產業間相互推動的“外部經濟”因素,從而形成了著名的“大推進”理論。
四、外部性理論的新發展
在關于外部性問題爭論的早期,尤其是楊格將外部性問題內生于分工體系之后,學者們開始注意到:在討論中有些被當成“外部性”問題的現象,與市場失靈和福利經濟學所關注的外部性問題沒有直接關系,反而是對市場上相互關聯的價格體系所引發的一種外部性現象,因此有必要將這種“外部性”問題與福利經濟學通常所關心的具有“市場失靈”特點的外問性現象相區分,瓦納伊最早做了這樣的區分將,將這種與市場價格體系所引發的“外部性”現象稱之為“貨幣外部性”(也譯為金融外部性、金錢外部性),以區別于“技術外部性”。隨著討論的深入,這一區分得到了學者們越來越多的認可,沿著貨幣外部性和技術外部性兩個方向,外部性理論也獲得了新的發展。
1.貨幣外部性。
般認為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就是貨幣外部性的典型代表。這一觀念強調,在相互關聯的產業鏈上,一個企業的產品價格的高低往往成為影響其他企業產品價格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企業間存在著成本-價格上的互動影響。眾所周知,羅森斯坦羅丹的這一思想在提出之后遭到了赫希曼激烈的抨擊。但是克魯格曼則認為,由于沒有能夠準確認識羅丹所指出的“不可分性”等外部性問題的精髓,赫希曼的批評“是一種誤解,而且難以自圓斯說”。而隨著近年來理論的新發展,墨菲、施佛萊和維什尼重構的“大推進”理論模型,則將借助對收入分配問題的分析,準確的解釋了“外部經濟”問題,從而推動了經濟發展理論尤其是高級發展經濟學的發展,也使將人們對于貨幣外部性問題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2.技術外部性。
認為技術外部性,正是福利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所討論的由于產權界定不清,而導致的與“帕雷托最優”狀態相背離的“外部性”問題,巴澤爾認為,這是由于在產權界定不清的條件下,一部分產權處于“公共領域”,而造成的。將這部分無法界定清楚的產權,尤其是將具有非排他性的知識和技術因素,內生的納入經濟學分析框架,“知識外溢”等“外部性”在經濟增長的中的作用,催生了近年來非常活躍的“新增長理論”。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外部性理論自提出至今一直是經濟學理論爭論的焦點,相關的爭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不同時期經濟學新理論的出現。
近年來,這一理論也已經由傳統主流經濟與其他學派在基礎理論領域的論戰焦點,逐步轉變為不同學派相互交融,以突破傳統主流經濟學的各類局限的重要理論基礎,關于外部性問題的一系列理論,也正在成為環境經濟學、空間集聚理論、公共政策理論以及管理經濟學等領域相關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探討式教學
近年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在專業結構上呈現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在人才質量上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經濟發展對各專業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僅僅掌握某一專業技術,還要求具有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知識、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寬廣型、應用型人才。隨著經濟學知識應用日趨廣泛,以及高等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越來越多的高校非經管類專業開設了“經濟學”課程。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經濟學是關于選擇的科學,為非經管類專業學生開設“經濟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經濟學基本原理并結合本專業加以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經濟管理能力和人文修養。因此,討論當前高校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問題,研究如何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作者所在教學團隊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通過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的形式,對河北農業大學非經管類的10個專業600名學生的“經濟學”課堂授課、教材選用、學生聽課、教學效果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同時走訪了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地質大學經濟學專業相關教師,總結了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代表性問題,以及不同專業學生對經濟學知識的需求,為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教學體系的構建提供依據,最后為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提出綜合性的課程改進建議。
一、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狀況調研
(一)學習意愿
調研結果顯示,非經管類的本科生大約70%的學生認為開設“經濟學”課程很有必要,認為能開拓視野、拓展知識結構和知識面,對將來步入現實經濟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20%的學生對學習“經濟學”的意義認識不清,認為非經管專業的學生學習“經濟學”不一定有用。10%的學生認為“經濟學”課程與本專業沒有關系,學不學無所謂。
(二)教材選用
非經管專業本科生“經濟學”教學中,一般選用《簡明西方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原理》作為教材,河北農業大學選用了專門針對非經管類本科生編寫的《簡明西方經濟學》教材,該教材側重于最基礎經濟學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現實運用。教材基本做到了重點突出、深入淺出,用最簡單、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抽象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三)授課方法
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的課時一般為48學時,在相對較少的課時內講授的內容過于龐雜。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課下作業為主,缺少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等教學方法的使用,學生參與度低,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很好調動起來。成績評定主要是在期末考試時對于“經濟學”課采用閉卷考試方式,平時成績占20%,期末成績占80%。這樣的考核方式往往導致學生在考試前兩周前搞突擊、死記硬背,因此,考核結果不能很好反映學生對這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綜合素養。
(四)教學效果
調研結果顯示,90%的非經管類學生由于對于傳統經濟學知識較為陌生,認為難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果和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認為“經濟學”課程理論性較強,盡管老師在授課時盡可能結合案例深入淺出的進行簡化分析,學生仍舊感覺公式復雜、概念晦澀難懂。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太多,授課進度稍快,對課程整體理論體系框架難以掌握。
(五)學生們的開課建議
對“經濟學”課程開設建議歸納如下:一是強調“經濟學”知識對于該專業學生的重要性和實用性。聯系該專業就業和行業發展的實際,盡可能多加入相關案例,讓學生感受到“經濟學”知識的有用性;二是建議在課堂上改變“滿堂灌”的講述方式,運用各種方式與學生一起互動,鼓勵參與式學習;三是建議精簡授課內容,盡可能少些公式推導,降低專業性和理論性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中存在問題
(一)教材缺乏適用性
在缺乏專門針對非經管類專業學生編寫教材的情況下,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經管類專業對“經濟學”的教學采用了基本上與經管類專業一樣的教材[1],任課老師一般選用“經濟學”課程中最簡單的教材,忽略了傳統教材是根據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編寫的,與中國的實際情況聯系的不夠緊密,很多章節還穿插了復雜的數學公式與圖形。學生學完“經濟學”課程以后,了解了西方國家經濟體制是如何運行的,卻不知道中國的經濟體制是如何運行的,這便強化了學生學習無用的想法。而且,傳統“經濟學”教材中有一些理論公式是非經管類專業學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照本宣科無疑會增加非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學習難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感到枯燥無味、缺乏興趣,教學效果自然就會降低。
(二)教學模式單一
對于非經管類大學生,“經濟學”課程被認為是純粹的基礎理論和模型的學習,很少主動去了解和搜集與課程有關的資料和信息,“經濟學”的教學中,模型和公式所用到的經濟術語大多是英文字母,但非經管類學生對于專業英語有抵觸心理,往往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忽視了其內在的經濟含義[2],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基于這種情況,師生很難在課堂上互動,偶有案例教學或教師提問也基本是要求學生復讀老師講授的理論內容。大部分任課教師仍然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式教學,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主動參與的重要性,其結果就是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累,學生的主動性沒有被調動起來,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好。
(三)學生的參與度低
“經濟學”教學的初衷是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的自我規劃和管理的應用能力。因而,教師如果忽略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偏重于概念和理論的解釋,就會造成理論和實際的脫節,形成教學雙方都感到困惑的難題。經濟學是一門集各種經濟變量關系聯結在一起的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其中的數學模型和定量分析比較多。對于非經管類的學生來說,圖形、公式、數學推導部分難以接受,尤其是難以把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含義與文字描述統一起來,為此,學生們很難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很難完全理解經濟理論的含義和現實應用。另外,由于開課的年級較低,學生對社會各方面的認知度低,尤其是對市場經濟發展的了解較少、理解比較膚淺,這些因素都造成學生參與度低,也制約著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
三、提高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
首先,要明確學習經濟學的目的。對于,非經管類專業學生,開設“經濟學”課程并不是為了讓其全面掌握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以便將來在經濟學領域有所建樹[3],而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學習經濟學的思維方式[4],以便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經濟現象、明白政府各種經濟政策出臺的原因,以達到開拓思維、拓展知識面、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滿足其對社會發展的需要[5]。其次,一定要把“經濟學”的學習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現實生活,使學生在社會中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脫離實際工作和生活而學習的經濟理論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需要對“經濟學”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增加經濟學原理與現實經濟生活、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行業發展的聯系,增加相關案例分析。刪除那些理論性過強、復雜的數學推導和圖形分析等內容,從而通過教學內容的優化,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較多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需要“教”與“學”的互動。單純的“教”,不管“教”的多好,頂多也是教師在課堂上演獨角戲,學生參與不進來,參與的少,教學主體“學”的不好,教學效果必然提高不上去。只有充分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好了,教學效果才會提高。
(二)精心編寫適用教材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應定位于培養
經濟學的思維、了解市場經濟運行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突出“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理論的應用。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理解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與基本問題,建立現代經濟管理的理念,培養經營管理的意識,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商學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拓寬就業領域。教材的編寫應該明確目標、準確定位,合理安排“經濟學”各層次的教學。首要問題是要打破以往以理論推演為主的教材寫作模式,采用在理論簡明介紹的基礎上側重實例分析,突出理論運用,強調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對經濟學范疇的理論解釋和實例分析,不是對西方經濟學的簡單歸納,因此,需要加強對經濟學知識點的重新組合,主要內容可以設計成包括市場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管理經濟學、營銷經濟學、博弈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投資理財經濟學、貿易經濟學的核心知識。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推薦具有代表性、適合學生使用的參考書以及習題集等。教師還要時刻關注本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擴展和豐富教育內容,確保教學內容跟上學科發展前沿,不斷把相對前沿的內容及時補充到教學中去。
(三)豐富課堂教學方法
加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豐富教學方法是提高“經濟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教師應該堅持開放性原則,不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積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以求能夠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熱情。建議靈活運用如下教學方法:一是問題教學法,該方法的理念是“發現問題的能力孕育著創新能力,突出強調學生的經濟學直覺的培養”,在系統講授基礎理論的同時,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課堂教學的最后10分鐘提問題,其形式有如專家、學者講座后回答專業人士提問的形式,學生問題多數有見地,也很尖銳。二是案例教學法,在“經濟學”的教學中貫穿富有啟發性的生活小品和典型案例,尤其是要使用與學生專業有關的實際案例。主講教師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與課程內容、學生專業聯系密切且生動活潑的小品和案例,并靈活運用于教學過程。并運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這樣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理論與現實生活得到有機結合。三是開展對話式、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前期的知識儲備來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懷疑權威觀點,勇于做出自我判斷[6]。在課時允許的條件下大量訓練學生的抽象思辨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和規范表達能力,促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規范的表達習慣。四是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幫助學生超越課堂傳授的局限,鼓勵他們大量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為某一問題提供盡可能多的解釋或答案,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并圍繞學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創新性的觀點再組織課堂討論或專題研討,以此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個興奮點,使學生保持對“經濟學”理論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作者:路 劍 王印華 張曉芳 趙君彥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宋振平.高校非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3(28):102-103.
[2]王陽.經濟學教學問題之思考[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23-125.
[3]李俊慧.經濟學的教學發生什么事了[A].范家驤.經濟學家茶座(總第四十三輯)[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89-93.
[4]林素鋼.非經濟類專業西方經濟學課程改革建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