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7: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考歷史解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的第41題,有材料:“沖擊――反應”曾是國內外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觀點為中國社會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傳統框架的內部動力;從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的沖擊促使中國發生了劇烈變化。有人據此制作了圖示――中國近代歷史變遷(圖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沖擊――反應”模式。(要求:對該模式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
在這道歷史考題里,讓學生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這對學生的歷史素養要求較高,并要求對歷史上相關知識有非常熟悉的掌握與識記,同時還可以提煉出個人的觀點與看法,凝結成正確的歷史觀點。從這一點上來講,這道歷史題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科學性、靈活性,也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另外,第41題材料以圖示出現,沿襲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與思想,重視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答問題的能力,知識點仍然比較主流,考查中國近代史中的列強侵華史與中國人民的探索,在模式方面,沿襲2012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傳統,以論述題的形式出現,主要就是考察考生把握與分析歷史問題和歷史事實的能力。這道題主要體現在對于圖示的分析上,然后是對于材料的閱讀,進行試題作答。可以說,這道題是非常典型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歷史試題。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材料解析題是歷史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也是歷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歷年高考歷史主觀性試題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近年看,一直占據約25%的高考分值,這一部分得分高低直接影響著高考歷史成績。因此,學生對于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答與學習,也就直接決定學生的考試成績。鑒于此,對于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學習策略的研究探索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以下是我對近幾年歷史高考材料題的解答與學習進行探索而得出的一些學習策略,以便為更好地提高歷史材料題成績提供幫助。
解答歷史材料解析題一般分三步:閱讀與思考、分析與梳理、整理與解答。
閱讀與思考是解題的基礎。能答這類題我們通常要先看材料后面的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這樣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信息。還有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
分析與梳理是解題的關鍵。閱讀完材料之后,要對材料進行分析梳理,找出材料的中心信息,然后圍繞這個中心信息,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分析材料所涉及的歷史問題,梳理問題層次,探究解題的突破口。同時,還要找出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準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更要找出材料與問題的相關點,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的重要之處,然后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從近幾年的高考題來看,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與作答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層層發問、逐層誘導的遞進式;二是歸納評述論證式;三是小論文式材料題。
整理與解答是解題的落腳點。一是材料解析題一般由幾問組成,每問具體指向要根據具體要求組織答案,并根據分值來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二是堅持論從史出。命題者有時為體現自己的學術觀點往會選取與教材觀點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確觀點的能力。三是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難免擺脫封建史學家和資產階級史學家落后史學觀點的影響。四是對小論文式的材料題作答時要注意觀點鮮明,中心要突出,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要清清楚楚;論據要充分,有理有據;論證要有力,有邏輯性。要表述成文,要有史有論,史論結合,最大限度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最大特點就是“歷史”性,解答時不論論據還是觀點都應與“歷史”有關,拋開所提供的材料、拋開歷史知識亂發揮,是不可取的。因此,學生一定要掌握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策略,確保高考歷史考出滿意的成績。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
一、審題:認真審題,弄清題意
1.審清主干語,抓住題目的主題。抓住主干語,才能保證答案的內容不偏離主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根據材料,概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歷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主干語,組織答案時應該回歸到主干語上。
2.抓住提示語,找出答案的出處。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般有“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和“依據材料并且結合所學知識”三種形式。抓住設問的提示語,就知道答案的出處,“依據材料”型的設問完全可以直接通過閱讀材料分析概括形成答案,“結合所學知識”和“依據材料并且結合所學知識”型的設問要求立足材料回歸教材,通過教材的知識來解答材料的設問。
3.理解動詞的含義,明確答案的語言組織要求。如“概括”“概述”“歸納”“分析”“論述”等。例如“根據材料,概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歷程”,“概述”是動詞,因此在組織答案的過程中應該重在概括而不是長篇論述。
4.審清題目的分值,把握答案的要點數。一個2分的設問,回答時一般只有一個要點數并且不需要長篇論述;然而一個6分的設問,答案的要點數至少有兩點或三點并且需要分點闡述,注重層次化和序號化。
二、讀材料: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1.閱讀材料正文。首先,通讀材料,明確材料的主題。命題者往往都是事先確立一個主題,然后再根據這個主題去選擇材料、設置問題,因此通讀材料,明確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是解題的關鍵;其次,分析問題、細讀材料。分析設問,細讀材料,逐字逐句進行分析和研究,分析材料中闡述相關問題的層次,劃出相應的關鍵詞、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有限信息。
2.注意材料中的“邊角零料”。不要放過材料中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材料的題頭、摘引,材料文字中的注釋、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材料中標點符號的設置和使用,往往這些信息是解題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好材料中的“邊角零料”,有時也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3.關注材料的呈現形式。材料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表格、柱狀圖、曲線圖、餅狀圖等多種形式呈現。對于文字類的材料,毋庸置疑當然是細讀材料;對于圖片類的材料,要注意圖片中的文字信息以及圖片下方的文字說明;對于表格、柱狀圖、曲線圖類的材料,要關注“橫”“縱”兩個角度,找出變化的轉折點;對于餅狀圖的材料,重在了解各個模塊的比例。
三、構思:擬定提綱,確定答案的層次
1.擬定提綱。猶如語文的寫作一樣,在開始書寫之前一定要先整理思路,擬定提綱,以便于接下來流暢地答題。一些考生往往不注重這一環節,隨意答題,答錯了又隨意亂涂亂畫,答案既不整潔又不美觀,直接影響閱卷老師的評分。雖然考試結束后試卷和答題卡都要回收,但是沒有硬性規定不允許在試卷上打草稿。因此,在材料解析題的答題過程中最好在試題旁邊的空白處事先擬定提綱,擬定提綱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答題思路,另一方面便于我們及時審查自己所擬定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的地方,從而保持卷面的整潔和美觀。
2.確定答案的層次。高考的評卷往往是采點結合采意從而給出最終的分數。特別是針對分值較高需要分層次作答的題目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把握答案的書寫層次,把自己較有把握的寫在前面,不是特別有把握的寫在后面。這就要求考生在材料解析題的作答過程中要注意作答的層次化,避免不分層次亂答一空。
四、作答:規范作答,書寫規范答案
字不要求一定要書寫漂亮,但是一定要求要工整。高考閱卷采用的是網上閱卷形式,這就要求字體書寫除工整以外,也要稍微寫重一些,有利于掃描效果。此外,書寫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出現錯別字。用語規范要求用學科語言、學科術語作答。用學科語言作答,可以凸顯考生的學科文化素養,更能讓閱卷老師耳目一新;用學科術語答題,有利于答案的簡潔明了,因為學科術語往往是經過歸納概括提煉的語言。因此,要求我們的考生在答題過程中用學科語言、學科術語規范作答。
總之,歷史學科學生材料解析題規范性答題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考試的成敗,甚至會成為高考的“隱形殺手”。規范性答題作為一種非智力性的因素,是學生在長期的答題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行為傾向。為了矯正學生的不良答題習慣,規范學生的答題習慣,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的規范
答題。
參考文獻:
何為試卷編制原則?閆蒙鋼在《中學考試學概論》中指出:試卷編制原則指“考試命題過程”中遵循的“基本準則和要求”。我認為,就歷史高考要求而言,試卷編制體現出目的性、科學性和時代性,規范性和穩定性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新課標》的“課程目標”部分規定歷史課程的總目標為: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了解“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學會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加強思想教育的要求在中學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中也有明確規定。
重視高中歷史教育目標的實現,展現高中歷史教育功能,是歷史高考試題編制的基本原則。高考試卷編制中,利用試題把知識、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試題關注歷史與現實,以史為鑒,把知識考查,理論認識,能力運用高度統一。
在教學中,考試目的不同,類型不同,試卷結構、題型、難度、區分度就不同。
高考是國考,目的在于適應當今對人才的發展要求,選拔具有良好“道德素質”,較高“思維能力”和較強“綜合能力”的學生。高考是著眼于未來人才發展需求的考試,要著重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學習潛能的考查。歷史高考試卷編制要重視高考的考查功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科學性和時代性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具體表現為:
1.試題的準確和完整
試題的準確性指表述要“嚴密完整”,“準確、無歧義”。試卷力求在試題的文字表達,參考答案的制定,難易程度的控制以及學術方面都準確、嚴謹。尤其是選擇題的編制,要保證“題干”和“題肢”間沒有歧義,注重區分度,降低“試題猜對幾率”。
試題的完整性反映在考試內容、試題表述和考查目標上。試題考核內容方面,試題要涵蓋三本必修和兩本選修基本內容,考查全面;試題表述方面,試題要完整反映解題信息;試題考查目標方面,試題要全面考查學生“閱讀理解”、“獲取信息以及解讀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能力。
2.試題多樣、靈活
試題要具有多樣性。高考是檢驗學生高中階段學習成果的考試,試題的設置具有多樣性。具體到歷史學科,目前高考試題主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類。
作為各類考試中廣泛使用的題型,選擇題從1981年開始引入歷史高考,優點是題量大,考查面廣,減少書寫過程,閱卷客觀、方便。作為新成員,非選擇題在1990年開始引入歷史高考。其優點是從教學實際出發,選取材料,設置試題,考查學生多種能力,在能力考核上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
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又有具體的類型。選擇題具體分為圖表類,鄉土類,漫畫類等,形式、考查角度和立意多樣。材料解析題則有簡答、填充、論述題以及近年剛剛興起的小論文題。
試題要具有靈活性。歷史高考試題編制在材料選取,情境設置,設問角度,考查角度上要具有靈活性。實際上,高考年年舉行,講求穩定性,考查內容和范圍一般不會有太大波動。這種情況下,只有嘗試在試題選材、考查角度和設問方式進行變化,才能編制出新題、好題。命題要以教學目標為考查目標,以課本知識為依托,運用新材料、新情境設題,嘗試不同角度,不同考查方式入手,追求能力和知識的和諧統一。
3.試題的難易程度設置具有層次性
命題要根據考試性質,教材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要求進行。高考具有選拔性需求,試題要反映學生學習能力狀況,具有層次性。
層次性體現在兩個方面:①試題具體設置上,要小切口,深挖掘,考查面廣,設置有梯度。每一題難度要有區別,符合認知規律,具有層次性;②整張試卷設置上,分布具有層次性,先選擇題,后非選擇題,試題排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避開偏題、怪題。
4.試題設置、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要適宜,具有一致性
作為主要組成部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考查的特點和評分要求不同。選擇題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主觀題的答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需要評分教師根據評分標準,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評分,而實際上每位評分教師理解又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試卷的設置與答案制定以及評分細則,要保持高度的同步,具有一致性。
(二)時代性原則
試題的時代性原則指試題的設置要從生活入手,和當今社會發展相聯系,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明白“以史為鑒”的道理。作為聯系國家與學校的媒介,通過高考試題的設置,政治理論和國家意志被貫徹到中學教育中。同時,高考試題的命制要依據《考試說明》每年的細微變化,及時調整,體現高考命題“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特點。
三、規范性、穩定性原則
歷史高考試題的題型、題量、難度以及評卷要求等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規范。具體表現為:
1.題型固定,基本為選擇題和材料解析題。選擇題一般為單選,材料解析題則有簡答、填充、論述題以及近年剛剛興起的小論文題。
2.題量穩固。進行文科綜合考試以來,歷史學科試題題量一般為11個選擇題和2個材料解析題,學生在45分鐘時間內可以基本完成試題。
3.試題難度適中。高考有具體的難度值標準,具體為0.55~0.65。偏離這一標準,即為難度失衡。依據該標準,100分的試卷平均分應在55分到65分左右。
4.評分細則明確、詳盡,便于操作
試卷評分標準要與“試題測量目標”,“考查的行為目標”一致。
編制試題后,要做出詳實、精確的參考答案和明確細化的評分標準。同時,要結合樣本測試和審核的結果及時調整、定稿。
高考中非選擇題占相當比重,其答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需要評分教師根據評分標準,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靈活閱卷。因此,歷史高考試卷的評分細明確、詳盡,保證了閱卷的公正、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 閆蒙鋼. 中學考試學概論[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雷新勇. 基于標準的教育考試――命題、標準設置和學業評價[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4] 陳孟義. 試卷命題與題型編制要則[J]. 教學與管理,1996(6).
[5] 張耀萍. 高考形式與內容改革研究 ――基于利益博弈的視角[D]. 廈門大學,2007.
材料解析題所涉及的材料類型廣泛,一般有史料、文物、詩文和圖表等,材料的結構大體分為題頭、正文、注釋、出處等。一般來說,解答材料題可分四步:
第一步:閱讀材料。
閱讀是解答材料解析題的重要前提,在閱讀時要先讀設問后讀材料。先讀設問,明白提問的角度、內容和解答要求,然后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閱讀材料,既可克服閱讀的盲目性,又可提高閱讀效率,進而提高解題效率。
閱讀材料一般應先粗讀,后細讀,再精讀。粗讀就是瀏覽,大致了解材料意思,初步把握材料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及相關時間、地點、歷史人物、觀點等基本要素。同時,在閱讀材料時不要忽視材料的題頭、摘引、注釋、說明等看起來不太顯眼的信息,這些信息中往往也蘊含一些重要暗示;結合材料初步判斷其在教材中的投影范圍,建立起材料與所學知識及設問的聯系。
細讀就是借助標點符號(尤其是分號和句號)對材料尤其是信息量大的材料進行層次劃分,理解各層次的含義及各層次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每部分材料所反映的核心問題,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與設問有關的關鍵字詞句。
精讀就是結合設問和細讀中所提取的核心問題及關鍵語句重點閱讀、理解,去偽存真,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回歸教材。
回歸教材就是分析材料與教材知識的聯系,尋找結合點。一般來說,許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載的信息總是顯性或隱性地表現出與課本知識的聯系。
依照材料與教材的關系,可把材料分為兩類。一類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要解答這類材料解析題,就必須把材料同教材的章節掛鉤,把材料的觀點和教材的觀點結合起來,即材料+教材=答案。但要對所結合的教材內容進行辨別取舍、擇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另一類是材料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受教材的束縛,使學生在全新的情境下進行歷史思維活動。這類材料是對教材知識的補充和拓展。要解答好這類材料題,就必須依照材料的觀點。即“從材料中來,回材料中去”。
第三步:提煉答案。
提煉答案就是在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設問,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然后得出結論。
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蘊涵在材料中對題后設問具有針對性、對解答問題具有實用性的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所涉及的基本史實(即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史實所蘊含的觀點、揭示的規律、涉及的人物(人物的生平、事跡、對人類社會做出的貢獻等)等。
對于圖表型材料解析題,要分析圖表數據所反映的歷史時期、空間(國家和地區)、性質,從而聯系教材內容,獲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規范成文。
規范成文就是指以規范的文字表達來回答設問。
1.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知識加以分析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和結論。
2.堅持論從史出。結論要緊扣材料,從材料中發掘升華。要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不可照搬照抄材料、堆砌史實或拋開材料去隨意發揮。
3.辯證地解答問題,答案要能體現全面性,因此在組織答案時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4.堅持實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觀點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得出正確的認識,不要以樸素的階級情感去簡單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諸如“農民階級一切都好,地主階級一切都壞”之類的認識是不負責任,不切合實際的。
5.按評分的可操作性按分列點。分值少的要少寫,精煉概括;分值多的要多寫,史論結合,其中論述部分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刻,層次清楚,要點明確。在解答試題時,可以根據分值推斷答案的要點數量:如分值是2分,則參考答案一般情況下是1點或2點;分值是3分則參考答案可能是1點或3點;分值是6分則參考答案可能是1點、2點或3點。
1.歷史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明確要求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學習,提高閱讀和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注重探究學習,積極探索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全面提高人文素養,因此必須重視高中歷史材料分析的教學。
2.中學歷史教材以及高考的要求
歷史材料題將課外材料和課本知識相結合,具有題型巧、容量大、靈活性高和區分度強的特點。中學歷史課本中的史料是對正文內容的說明、補充、擴展。每年高考,史料題必考,且所占比重較大,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歸納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然而高考史料分析題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除基礎外,主要是方法不當。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必須重視高中歷史材料分析的教學。
二、高中歷史材料分析教學的策略
1.培養學生歷史材料閱讀理解能力
讀是解題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基礎,把握對學生歷史材料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首先,應用相關閱讀策略,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歷史材料閱讀策略,要求學生正確把握快速閱讀與跳讀技巧。其次是仔細閱讀材料,讀懂、讀透。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材料時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應用歷史意識,運用歷史觀點,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站在歷史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閱讀,要注意具體材料具體分析。
2.培養學生提高歷史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重視審題訓練,把握解題背景。閱讀材料時,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處。其次要關注非文字信息源。近年歷史試題中普通表格、柱狀圖、曲線圖、餅狀圖等多種類型圖表的采用,是學科整合的結果,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材料題教學應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再次,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重點隱含,即對關鍵詞不作標注,教師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語氣來敘說重點字詞,各種可能突出重點的方法全部隱含,模擬考場上無人提示的情況。
3.培養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1)分析材料之間的聯系,尋找解題的突破口,明確解題方向
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幫助學生分析材料之間的聯系,找出中心,圍繞中心,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能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另外,還可尋找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將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某一章節相關聯,明確解題方向。
(2)領會命題意圖,明確解題方法
材料解析題要把握史與論的最佳結合,結論要從對材料的理解、發掘、升華中得出。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尋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領會命題者采用這些材料的意圖,加強設問與材料的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后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同時要讀懂不同材料解析題的不同要求,把握近幾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與作答的形式:一是層層發問、逐次誘導的遞進式,即圍繞一個中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二是歸納評述論證式;三是97以來出現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題,如“南唐烈主”題,“巴黎和會”題,弄清設問的不同要求,能避免解答重大失誤。
4.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注意解題的規范
(1)掌握相應類型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因題選法
①遞進式材料題。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解答第一問是關鍵,答對第一問,其它會迎刃而解。解答第一問要注意理解多材料的顯性含義,又要分析材料的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面,力求準確。
②歸納式材料題。可借鑒語文課文分段法,先分析材料,長材料分成若干段落,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義,這樣層層分析,有助于提取將材的有效信息。
③小論文式材料解析題。解答這類題,應注意審題,對材料的閱讀要更加求精求細,力求不漏掉任何一個有息;處理材料時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場、觀點,理解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的特點和時代特征,把歷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學知識的體系中去,形成正確結論。
(2)注意解題規范,組織答案應嚴謹有條理
①注意針對性和具體性。材料解析題多由幾問組成,每問具體指向,要根據具體要求組織答案,并根據分值來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注意解題規范,組織答案應嚴謹有條理。
②克服思維定勢,堅持論從史出。命題者有時為體現自己的學術觀點往會選取與教材觀點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確觀點力,在回答時,要克服思維定勢,對材料作具體分從材料中提取觀點。
③準確辨別材料中觀點的謬誤。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其自身的局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準確辨別材料中觀點的謬誤,準確辨別材料中觀點的謬誤。
④認真書寫,注意卷面的整潔。教師在平時應加強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注意卷面的整潔與條理性,以減少不必要的失分。
三、結束語
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渠道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對史料的興趣,把興趣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逐步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學中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和適當補充,精心設問等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加強解題技巧與規范的培養,以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彭紅.《新課標下進行史料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教研版).2007,(05).
[2]陳春華.《重視史料教學培養思維能力[J].中學文科?教研版.2008,(01).
【關鍵詞】網絡閱卷 注意事項 規范答題 應試技巧
對高考應試的注意事項的關注程度如何是關系在高考時能否取得理想成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我區進行高考網絡閱卷背景下,對于強調文科考生規范應考至關重要。筆者結合赴拉薩參加2011年高考網絡閱卷的相關經歷和在閱卷過程中發現的相關問題進行書面整理和總結。并在文綜備課組活動時間里適時開展了相關的培訓和交流,共同針對自治區文科考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的分析、要求和強調,使我校的文科學生能在以后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認真對待模擬考試、及時調整好各自的備考心態、認真規范地答題、耐心細致地檢查,避免無謂的失分等。
在高考閱卷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我區文科考生中存在有以下一些問題:
一、有的考生文科綜合學科基礎知識非常差,對文科綜合高考試題所設計的問題根本無法審題,不知道怎么回答,往往是要么亂答一通,要么答非所問,或者干脆只字不寫,留下空白。
二、有的考生學習基礎較好,但應試能力較差,對于高考試題的題意理解不透,把握不準,也不會抓得分點,答題過程中,很多學生雖寫了許多內容,但依據題意判分時,得分點卻比較散亂而且總體得分不多,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得分效率卻非常低。
三、有的考生屬于考試態度不端正,由于對平時的考試就不重視,對于試卷上的材料題就經常留空白不做,所以在高考時也仍感覺無所謂,對材料解析題留空白卷和亂作答的現象。
四、有的考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問題的能力較差。對于材料解析題的作答,往往是將材料不加選擇地全部照抄在答題卷上。結果是耗費了許多時間,但依據不得照抄原文材料的要求而無法得分。
五、有的考生答題格式不規范,答題不按要求,要么同一道大題的問題回答不按順序,前后錯位,要么是答題沒有看清題號,答錯位置,要么是科目混答,題目搞錯,將政治答案寫在歷史題目下面,將歷史答案寫在地理題目下面,將地理答案寫在政治題目下面。
針對我區文科學生在應試過程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結合我校文科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和對策來加以要求和強調:
一、借助講座形式對我校學生進行考前培訓,讓他們明確我區高考網絡閱卷對學生,尤其是對文科學生的漢字書寫要求特別嚴格,答題卷上的字跡一定要清晰、醒目,以方便高考網絡閱卷試卷采錄人員對試卷進行分割和掃描。答題過程中對選擇題有規范填涂要求,文綜測試題的選擇題都是單項,即只有一個答案符合題意,如果做成多選就不判分,如果是單選,但填涂不規范也無法判分。對非選擇題要求用黑色簽字筆作答,以保證分割掃描時試題的清晰度高,方便網絡閱卷。答題必須規范化,要求是首先必須對應好每個大題的題號,然后對應好大題下每個小題的題號,對于每個小題目設計的問題,又必須審準有幾個小問,先問什么,就先答什么,如果不會,必須留出該小問的答題空間,而不能把其他問題的答案寫在此處,否則閱卷時會以問題卷形式提交或錯批而不得分。
二、一如既往地加強對我校文科學生進行文綜科目基礎知識的強化記憶和理解運用。結合我校文科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他們所使用的教學課本和復習資料,幫助他們建構合理有效的文科綜合基礎知識復習體系,并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加以掌握,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知識的專題歸納和整合運用,借助學科網絡資源搜集整理一些有用的復習材料和題目加以強化訓練。
三、在平常的復習過程中要注重高考復習備考的實效性,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科目的高考模擬試題,并進行適時高考實戰演練,從考場布置、全程監控、試題批閱、問題發現、情況總結、改進措施等方面入手,精講巧練,幫助學生們分層積累應試技巧,適時把握高考最新動向和趨勢。
一、考查α與場合的對應
對聯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瑰寶,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它常盛常新。對聯類試題能綜合考查考生的語文素養,對人們繼承和發展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考鏈接】(江蘇卷第5題)文化宮為評書、古琴、昆曲、木偶戲四個文藝演出專場各準備了一副對聯。對聯與演出專場對應恰當的一項是(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頗多關節,繪聲繪影巧合連環
③白雪陽春傳雅曲,高山流水覓知音
④開幕幾疑非傀儡,舞臺雖小有機關
A.①古琴 ②評書 ③昆曲 ④木偶戲
B.①昆曲 ②評書 ③古琴 ④木偶戲
C.①古琴 ②木偶戲 ③昆曲 ④評書
D.①昆曲 ②木偶戲 ③古琴 ④評書
【解析】對聯①中的“真面目”“笙歌”“古衣冠”反映的是歷史故事,是表演的內容和配樂,如唐代許渾曾寫“笙歌暗寫終年恨,臺榭潛消盡日憂”(《酬錢汝州》),唐代棲一寫的“笙歌罷吹幾多日,臺榭荒涼七百年”(《武昌懷古》)等,所以①對應昆曲。對聯②的設疑、繪聲繪境、巧設連環等,是評書的慣用技法,目的是吸引聽眾,所以②對應評書。對聯③對應古琴,因為古琴彈奏的是“白雪陽春”,另“高山流水覓知音”講的是琴師俞伯牙與知音鐘子期的故事。對聯④形象地說出了“木偶戲”的特點。故答案為B。
二、考查不同年齡的特殊稱謂
年齡文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高雅稱謂。
【高考鏈接】(天津卷第4題)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齡,由小到大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①余自束發讀書軒中
②豆蔻梢頭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解析】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此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十五歲始稱成童。唐代杜牧《贈別》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句,用“豆蔻”比喻十三四的少女。漢劉向 《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后來以“加冠”指滿二十歲。《論語?為政》中有“五十而知天命”,后來用“知命”指五十歲。《論語?為政》中有“四十而不惑”,后來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故答案為D。
三、考查詩歌中的對仗常識
對仗一般有:①工對。對仗工整嚴謹。如李白《塞下曲》:“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②寬對。詞性相同,但類別不同的詞語相對,便是寬對。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③借對。一個詞有兩個意義,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對,叫借對。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尋常”來對數量詞“幾度”。 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于顏色對,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以“滄”對“藍”。④ 流水對,也叫串對。把一句話分成兩句話來說,兩句話是一個整體,從結構上看是并列關系,從語法上看卻是承接、轉折、因果、假設等關系,這叫流水對。如杜甫《九日崔氏藍田莊》“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此為因果關系。白居易《古原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此為承接關系。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此為轉折關系。目前高考考查的多是工對,但是考生在備考時要有所拓展,做到有備無患。
【高考鏈接】(上海卷第13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問題。
野 望
[唐]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題目:下列各組詞語不符合對仗要求的一項是( )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與“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諸弟”與“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與“答圣朝” 。
D.第七、八句中的“時極目”與“日蕭條”。
【解析】“極目”即用盡目力(遠望),動賓結構,而“蕭條”意為寂寞冷落,是形容詞,顯然不對仗。故答案為D。
四、判斷文化(史)常識正誤
廣義的文學常識涵蓋文化和文史常識,包括古代職官、教育科舉、古代刑律、天文歷法、地理山水、禮儀習俗、名號稱謂、飲食起居、歌舞藝術、古代服飾等,考生要廣泛涉獵。
【高考連線】(全國新課標Ⅲ卷第5題)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
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解析】六部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又稱天官,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戶部,又稱地官,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貨幣、官員俸祿、財政收支等事務。Y部,又稱春官,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禮、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等。兵部,又稱夏官,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驛站等事務。刑部,又稱秋官,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獄等事務。工部,又稱冬官,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政令。各部的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顯然A項表述有誤。
五、考查應用文用語是否得體
【高考鏈接】(山東卷第18題)下面是某中學學生會向各班級班長所發通知的正文,請閱讀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題目。
為了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同學們的國學素養,校學生會定于10月18日下午4點,在報告廳舉辦“走近孔子”讀書交流會。屆時在孔子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孫榮教授將光臨指導,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請撥冗組織班委推薦兩名發言的同學,并告知他們務必按時到會。
題目:文中使用不得體的兩個詞語,分別是 和 。
【解析】“奉”為敬辭,多用于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撥冗”是客套話,推開繁忙的事務,抽出時間。兩處的對象使用有誤。故答案為“奉送”“ 撥冗”。
六、挖掘諸子散文的政治思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政治智慧、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自我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啟迪。
【高考鏈接】(浙江卷第24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
《墨子?節用》:“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圣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①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②不勞,其興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價值。②德:通“得”。
題目:根據選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為政”思想。
【解析】解讀諸子文本,要掃清字詞障礙,理清層次,并抓住關鍵詞。本段要抓住“其倍之非外取地也” “去其無用之費” “用財不費,民德不勞”等句子來探究。參考答案:①不贊成通過對外掠奪來增強國力。②合理地節約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減輕百姓負擔。
七、考查援引詩詞是否合乎語境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的寶藏。傷情離別,吊古懷今,社會生活,政治風云,無不在詩詞中有所體現。任憑時光流逝,歲月更替,古詩詞仍以它無限的魅力超越時空。根據語境準確援引古詩詞相關名句是一個人良好綜合素養的表現,是一個人魅力四射的文化名片。
【高考鏈接】(江蘇卷第3題)下列各句中,所引詩詞不符合語境的一項是( )
A.“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往事歷歷,所有的記憶都在時光里發酵,散發出別樣的味道。
B.“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遠逝的古人。
C.“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青蔥少年總是信心滿滿,躍躍欲試,渴望在未來的歲月中大顯身手。
D.“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初春的細雨淅淅瀝瀝,撩撥了無數文人墨客心中關于江南的綿綿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