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稅務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成功的企業和個人應該是精明的納稅人,他們知道用智力賺取大量利潤,也憑借其智慧繳納少量的稅收。世界媒體大王魯珀特·默克多在英國的主要控股公司—新聞投資公司,在過去11年中,共獲利近14億英鎊(約21億美元),但其在英國繳納的公司所得稅凈額竟然為零,真是“絕頂精明”。這位年近七旬的商人,既精于經營,也精于納稅,是稅務籌劃的典范。
在市場經濟下如何合法合理地減輕企業稅負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企業不同,面臨的稅收環境各異,稅務籌劃的結果或許不會一致。相比之下,企業樹立籌劃意識并把它融入到企業經營決策的始終要比機械地學習、運用幾個具體方法更為重要,畢竟意識是行為的先導,沒有稅務籌劃意識,也就不可能有稅務籌劃行為。如此,國家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無異于紙上談兵。
開展稅務籌劃對我國企業而言最大的障礙是籌劃意識的缺乏。企業領導由于對財務、稅收知識的了解欠缺,加上社會上偷逃稅款成風,因此涉及到企業稅務問題時,腦子里想到的就是找政府、找稅務局長、找熟人,壓根就沒想過通過自身的稅務籌劃能合理合法地節稅。對財務人員來講,限于稅法知識的欠缺,又認為領導在稅務問題上神通廣大,碰到稅收事務就找領導,會計只能寫寫算算,未能為企業稅務籌劃有所作為。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依法治稅各項政策措施的出臺,企業必須徹底摒棄這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做法。作為領導不僅要做到自身加強稅收法規的學習,樹立依法納稅、合法“節稅”的理財觀,而且要積極過問、關注企業的稅務籌劃,從組織、人員以及經費上為企業開展稅務籌劃提供支持。作為財務人員不僅要消除自身核算員的定位思維,向管理型輔助決策者角色轉變,而且應加緊稅法知識的學習,培養籌劃節稅的意識,并將其內化于企業各項財務活動中,通過開展稅務籌劃為企業獲得財務利益來贏得更高的職業地位和領導的重視。
二、規范稅務籌劃基礎工作
稅務籌劃的開展建立在企業財務管理體制健全、各項活動規范有序進行基礎之上,而從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現狀來看,存在較嚴重的不規范現象,使稅務籌劃活動缺少根基。一是各項管理活動并非嚴格按照財務工作規程來做,不經過充分的可行性論證,甚至沒有經過財務上的必要預算,更不需要稅務籌劃,就由企業的領導“拍板”決定的事例比比皆是。二是權責不清,企業中稅收籌劃主體不明:會計人員認為自己的職責是做好會計核算,提供會計報表,至于立項前的稅收成本比較及相關決策是領導的事。在老板心目中,稅收籌劃是財務部門份內的事。三是由于管理不嚴、體制不善、會計人員素質低、地位差,導致會計政策執行不嚴,企業的會計賬目時有差錯:賬實不符、賬外賬、小金庫、無原始憑證、不按會計程序做賬、隨意更改核算方法等現象嚴重,稅務籌劃無從下手。為此,企業應從如下方面健全財務管理,為稅務籌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強化決策科學化的管理
籌劃性(在事件發生之前而非之后進行“謀化”)是稅務籌劃的特點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各項活動最終都會歸結為一種財務活動,為使每項活動的財務效果最優,企業必須建立起科學嚴密的決策審批體制,保證必要的技術、人才、資金以及稅務上的可行性論證,杜絕領導干部的“一言堂”。只有如此,才能開展正常的稅務籌劃活動,稅務籌劃也才能真正在企業中發揮“節稅”的綜合財務作用。
(二)規范企業財務會計行為
設立完整、客觀、規范的會計賬目和編制真實的財務報表既是國家財務法規對企業的要求,也是企業依法納稅、滿足稅務管理部門要求的基本需要,同時又構成了企業稅收籌劃的微觀技術基礎。完整、規范的財務會計賬證表和正確進行會計處理便于企業對稅務籌劃進行本利分析,為提高籌劃效率提供依據。實踐證明,企業會計資料越規范,稅務籌劃的空間越大。為此,治理我國企業中普遍存在的會計賬目不全、假賬濫賬現象,不僅是企業外部監管部門的工作,更是企業領導義不容辭的職責。
(三)明確稅務籌劃的主體
稅務籌劃是一項政策性、業務性較強的工作,企業必須有相應的執行主體具體經辦才能使稅務籌劃真正開展。由于稅務籌劃涉及的職能部門較多,籌劃主體專業要求較高,因此,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成立由領導、會計、稅務專家組成的企業稅務籌劃組。稅務籌劃與會計具有天然的聯系,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是稅務籌劃的基礎,會計人員做稅收籌劃的優勢是具有扎實的會計專業功底,不足是對稅法了解不夠。同時,因角色定位我國會計人員目前難以參與企業的高層決策,由會計人員單獨從事稅務籌劃效果不會理想。企業的領導者雖負有使企業發展增值的責任,也具有最高決策權,但他們對會計、稅法的了解不夠,做稅收籌劃既缺乏能力,又沒有太多的精力,也無法充當稅收籌劃的執行主體。聘請稅務籌劃的中介機構參與可以彌補企業內專業人員的不足,但中介機構盡管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但對于企業的具體業務、經營特點、發展方向等信息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可以考慮建立三者合作模型,在領導的重視、會計支持、專家獻計的情況下,把稅收籌劃工作落到實處。2.改變財務會計兼任辦稅人員的做法,在企業內設立專職稅務會計一職。目前,許多國家的企業都設置了專門的稅務會計,在企業中發揮著顯著作用。隨著我國稅收、會計改革的逐步深入,會計政策和稅法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差異。企業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動性,要求會計不僅能夠提供企業納稅義務發生和履行情況的信息,而且能夠提供避稅和節稅的信息以支持管理決策。對此,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我國對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應否分離的討論沒有定論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借鑒國外做法,專設稅務會計崗位。其職責除了編制納稅申報表、辦理涉稅事宜滿足稅務機關的要求外,應有更多的精力對企業稅務活動進行合理籌劃,盡可能使企業稅收負擔降到最低。
三、加快引進和培訓企業內稅務籌劃人才
稅收籌劃是一項高層次的理財活動,高素質的人才是其成功的先決條件。具體來看,事這項專業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條件有:
第一,精通國家的稅法及稅收相關法律,并時刻關注其變化。只有如此,企業才能選準節稅活動的籌劃點,了解什么是合法、非法以及合法與非法的臨界點,在總體上確保經營活動和稅務行為的合法性,“用透”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現實經濟中,許多企業對放在身邊的稅收優惠不知道使用,發生了應享受稅收優惠的經濟行為,但沒有辦理相關的審批手續,也沒有進行相關的稅收申報,沒能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白白喪失了大量的節稅利益,成為只知道辛苦創業、埋頭拉車的“愚商”。
第二,不僅要了解企業所面臨的外部市場、法律環境,為企業爭取最大的外部發展空間,而且必然熟悉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能力,給企業自身的稅務籌劃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因為好的稅收籌劃方法不一定對每個企業在任何時候都合適。例如,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方法可以減少當期應納所得稅額,推遲所得稅的繳納時間,是一項很好的稅務籌劃方案。但是,如果企業正處于減免稅階段,運用加速折舊法則會使當年應納所得稅額減少,所享受的稅收優惠額度減少,而在以后年度應納稅額反而增加,這對企業是不利的。因此,稅務籌劃人員要在熟悉內外環境的前提下,針對企業自身的特點設計適當的稅收籌劃方法。
第三,近年來,國家稅制變動頻繁而復雜,參與國際市場活動的企業面對的各國稅制更是如此,這就要求稅收籌劃人員不僅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需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較高的操作業務水平。
此外,稅務籌劃活動涉及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籌劃人員為此還必須具備財務、統計、金融、數學、保險、貿易等方面的知識及嚴密的邏輯思維、統籌謀劃的能力,否則,即使有迫切的稅收籌劃愿望也難有成功的籌劃作為。
從國際范圍內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稅務籌劃專業化及跨國稅務籌劃趨勢十分明顯。許多企業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聘請稅務專家(稅務顧問、稅務律師、審計師、會計師、國際金融顧問等高級專門人才)從事稅務籌劃活動,以節約稅金支出。如以生產日用品聞名的聯合利華公司,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面對著各個國家的復雜稅制,母公司聘用了45名稅務高級專家進行稅收籌劃。一年僅“節稅”一項就給公司增加數以百萬美元的收入。
從我國的情況看,要解決企業因能力不足而帶來的稅務籌劃水平低下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多種措施可供企業選擇;
(一)聘請外部專業稅務人員為企業進行稅務籌劃。
我國的稅務業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已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最初的僅僅為企業辦理一些簡單的納稅申報等業務發展到現在已逐漸地介入企業的稅務籌劃,其為企業所帶來的節稅效應已令不少企業相當滿意。有條件的企業可以聘請專業的稅務中介機構為其提供專業化的納稅服務。
(二)引進高素質專業稅務籌劃人才。
在我國,出資雇用外界為稅務活動出謀劃策還不普遍的情況下,企業要想降低納稅籌劃的風險,提高納稅籌劃的成功率,必須引進具備稅務籌劃能力的人才。國外一些企業在選擇高級財務會計主管人員時,總是將應聘人員的“節稅”籌劃知識與能力的考核,作為人員錄取的標準之一。我國也應朝著這一趨勢發展,在淘汰不稱職財務人員的基礎上引進高素質的財務人才,強調財務人才的稅務及其所應具備的其他知識背景。
(三)加快現有辦理稅務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
在現階段大多數企業由會計辦理涉稅事務的情況下,重視內部稅務籌劃人才的培養可能是大多數企業最現實的選擇。企業必須重視對現有財務會計人員稅法知識的培訓,促使其提高稅收知識修養,掌握節稅籌劃的理論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備稅務籌劃的意識,從而能夠依法高效地為企業開展節稅籌劃工作。在我國稅收法律法規日趨完善,企業所面臨的稅務籌劃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這種培訓工作更顯得必要。
【參考文獻】
[1]蓋地.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劉靜.試論企業稅收籌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當代經濟研究,2000,9.
目前企業行業種類繁多,不同行業各具專業性,相對的是基層稅務人員對財務知識缺乏,沒有機會得到專門的培訓,這就大大制約了基層稅務機關在日常稅收管理、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等工作的效果。更有甚者,當企業財務人員向稅務人員詢問稅務知識時,稅務人員不知其理,無法回答,造成了工作當中的被動,甚至被企業財務人員所恥笑。
針對以上現象,加強基層稅務機關行業化知識、創建學習型稅務機關應勢而生。這是一次學習的革命,通過樹立先進的理念、系統的學習,促進觀念更新、思想解放、創建學習型稅務機關。加強基層稅務人員行業化知識、創建學習型稅務機關,必須確立一個系統、全面、正確的思想。
一、以“依法治稅”和“以德治稅”為基本要求,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體系。建立“工作——學習——創新”永續循環的良性軌道,實現工作與學習巧妙融合,培養干部獨立思考、系統思考能力,形成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良好氛圍,以知識推進稅收工作。
二、明確學習的主要內容。首先,加強自身財務和稅收理論知識學習,使稅務干部進一步提高理論素養。其次,是法律法規知識,提高全體稅務干部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意識和能力。再次,加強現代科技文化知識。根據本職工作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習相關的科技文化知識。最后,加強崗位技能知識。包括征管軟件應用、辦公自動化等。
三、學習、創新、發展。整天學習而不創新的行為只能是空泛而無意義的重復,學與思、學與用、學與時、學與效率、學與創新的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更新,不斷強化,揚棄舊義,探求新知。創建學習型的稅務機關,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現念,打造“終身學習”平臺,這不僅是創建學習型稅務機關的內在動力,更是目標。
關鍵詞:稅務會計 定義 現狀 問題 對策
一、稅務會計含義
稅務會計是一種用于稅務籌劃、稅金核算及納稅申報的會計體系。目前我國的多數企業因為種種原因而未完全脫離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會計體系。
二、我國稅務會計發展現狀
我國的稅務會計現在處于剛剛發展的階段,從目前我國現有的稅收與會計法律中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與歐美法系國家已有現狀相同,同時,現階段我國實行的稅收法律政策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已有現狀近似。1993年之前,稅法是作為決定會計的形式存在的。1994年我國頒布的《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表現了我國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適度分離制度。雖然在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表明了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應該保持一致,可是二者之間的“航道”早已發生了偏離,所以我國的稅務會計問題也顯得尤為突出。
三、我國稅務會計存在的問題
(一)稅務會計理論體系不完善
缺少更為系統的理論體系的核算制度,而且現在所實行的會計制度是先于稅務制度革新制定的,對于稅收會計的核算及要求只在“應交稅金”科目下進行了簡單的描述。而后相繼出臺的新稅種,又只是描述了相對于獨立的核算方法。企業稅務會計人員很難在內容單一的文本中系統全面地掌握和熟悉個稅中準確的核算處理方式。同時,在稅款記錄以及繳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核算錯誤、遺漏等問題。
(二)稅務會計核算過程不夠合理
稅務部門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確認尤為謹慎對于一般納稅人的確認信息進行了變更縮小其范圍,迫使企業不斷改變稅收會計核算方式。自從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頒布后,原稅法很難很好地規范現行的經濟狀況。
(三)企業缺乏專職稅務會計人員
現階段,我國多數企業的稅務會計人員,同時是該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因其身兼數職,常不重視辦理涉稅事項,缺少足夠的時間與精力來研究和學習稅務會計的相關知識,加上企業稅務會計人員缺乏主觀能動性,常被動地接受上層下發的指令,常因不很熟悉稅收的相關知識,在處理涉稅事項時多出現工作失誤。
(四)稅務會計受電子商務影響
因傳統貿易與電商貿易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但現行的稅收體制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也沒有對其征稅做出相關的規定作為理論基礎,從而造成了企業應繳稅額和稅務部門營收稅額不平的情況。同時,由于在電子商務交易中,賣家直接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致使更多缺乏經驗的納稅人融入到電子商務潮流中,呈現出納稅人主體的模糊化、多樣化及邊緣化,進而導致了稅務會計核算信息的不準確,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稅務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四、稅務會計在企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完善稅務會計理論體系
我國需要完善稅務會計理論體系構建出一套能更準確公平地對企業會計信息進行管理的準則系統,而不只對企業該如何會計核算作出規范,而是要加大對企業會計核算的多樣性做出約束。隨著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的頒布及實行,使得企業財務會計的目的更為準確,但是就折舊而言財務會計目地與稅法目地相差過大,因此只有將稅務會計獨立出來,才能讓稅務會計發揮其主要的職能。隨著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稅務會計的重要性也在日益的提高,同時對于稅務會計信息的準確程度也在逐步的提高。所以對于稅務會計信息的準確程度的規范也需要做出明確的規定。
(二)建立合理的稅務會計核算體系
構建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適度分離”體系。“適度分離”是指以獨立的主導思想分別對會計收益和稅法收益的核算方法做出規范,將稅務會計獨立出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建立一套更加合理且更加符合稅務會計的核算體系;同時,新建立的體系也不能完全的脫離財務會計體系而使其自由發展,應該在一定的法規之下進行發展,以便更好地適應我國特有的經濟環境。在這里所指的“分離”,并不是單一的賬簿分離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兩個會計體系進行分離使其更為完善、獨立,而且在我國現有的經濟環境體制下,對國外的稅務會計分離模式進行分析和了解,從中不難發現兩個會計體系既有內在的相關性,又因為其目標職能的不同,形成了分離的態勢,然而又不會使兩個會計體系缺失協調性。
(三)企業加強對專門稅務人員的培養
稅務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是提高生產經營規模和企業經濟權益的根本保障,而稅務會計人員的道德素養是稅務會計日常生產經營工作的根本和保障,同時也是企業擴大經營規模,進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內容。工作人員應該具備稅務知識、會計知識、電算化知識,并能將職業道德、財務知識、法律法規相結合以便日常的稅務會計工作的正確處理。因此稅務會計需要設置專職部門并且聘用專門的稅務會計人員進行日常的工作,并且建立一套專門的稅務會計準則進行稅務會計工作的規范。
(四)稅務會計網絡化
稅務會計網絡化是稅務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故需要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企業稅務會計信息準確度的提高。二是稅務會計在電子商務這一道路上應該注意更為協調的發展策略。三是加強對稅款征收管理制度的革新,實現征稅和繳稅電子化。這樣不僅降低了企業在繳稅時繁瑣的步驟,而且減輕了國家稅收的壓力,而且更便于管理。
參考文獻:
1、財務工作。包括會計、出納等。工作比較穩定,相對清閑,但是工資未必會很高。而且從事具體財務工作的人,更多的是看經驗,剛入職待遇不會太好,隨著經驗的積累會越來越吃香
2、審計。很多財務制度健全的單位都有自己的內部審計機構,另外會計事務所也主要從事審計工作。待遇會比較好,而且被財務部門供著,但是忙季會很忙,尤其在事務所,容易對身體造成慢性損耗
3、稅務。可以去各級稅務機關。稅務也屬于被供著的單位,任何單位都不敢得罪稅務,當然,稅務知識本身比較繁瑣,想進稅務機關,需要對稅務知識有全面的了解,而且如果在基層的稅務所,會很忙
4、金融機構。比如銀行、證券、保險業。這個不用多說了,待遇很好,但是壓力會很大。
【關鍵詞】稅務風險 管理 措施
隨著當前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家的各項制度也逐漸完善,特別是稅務管理越來越嚴明。稅務風險管理對企業來說,是企業是否正常運行的一個關鍵。稅務風險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名詞,廣義來說,主要是指企業在沒有完全了解和掌握稅收政策的前提下,采用不恰當的稅務處理方式,造成企業逃稅漏稅的情況,使得企業蒙受財務受損和聲譽下降,甚至是法律責任的后果。另外,由于企業稅務籌劃的不足,導致支出的稅收超出了原來的計劃。
企業的稅收風險管理和控制,使企業在面臨以上情況時導致法律糾紛,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如何避免稅務風險,有效的管理企業的稅務風險是一個無法逃避且必須重視的問題。首先必須要清楚稅務風險的原因,只有從根源上尋找答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企業稅務風險產生的原因
第一,企業的稅務風險意識不強導致稅務風險產生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業務的多樣性使企業處于一個較為復雜的關系網中,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企業的財務人員僅僅有較強的財務會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而目前的狀況是,企業管理者注重財務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而往往忽略了其在各種關系中所具備的知識,特別是對稅收政策了解不全面,“甚至出現經營行為適用稅法不準確、涉稅事項應申請享受稅收 優惠政策不及時、沒有用足有關優惠政策等應享受而未享受的稅收政策的情況。”因此,企業管理者的稅務風險意識不強,企業財務人員的稅務知識不深入,導致了稅務風險的產生,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稅務風險,承擔不必要的稅收負擔。
第二,政策落實不到位加大了企業的稅務風險
隨著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國家的稅務政策根據當前的經濟形勢不斷調整。但是目前,依然有企業存在財會制度不統一,沒有與時俱進的跟隨國家政策的變化,導致企業的運行稅務制度跟國家的稅法想脫節,產生稅務風險;另外,企業稅收政策透明度不高,導致稅收政策落實不具體,操作性不強,企業內部人員的稅收意識比較混亂。當然,稅務機關的政策落實不到位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利用一些操作性不強的稅法制度是適用于所有的企業,沒有區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容易造成企業在面臨稅務風險的時候,各執己見,導致企業與稅務機關的矛盾。
第三,企業的內部控制不嚴促進稅務風險形成
一般來說,企業正常運行都必須有一套組織結構嚴明的企業制度,包括財務核算和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保證財務核算的精準、及時。較大的企業甚至固定的中介公司進行定期把關財務核算。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稅務意識及政策都健全的時候,稅務風險往往來自內部控制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差異。企業“稅務管理力量相對薄弱和滯后,納稅遵從度時有差異,出現應納稅 而未納稅或少納稅等不符合稅收法律法規的現象,從而面臨 補稅、罰款、加收滯納金等處罰,導致稅務風險。”
第四,企業經營活動溝通協調不到位導致稅收風險
大部分的企業管理者注重企業的銷售收入以及盈利狀況,按照應繳納的稅額指標進行繳費,但是對于企業的涉稅內容涉及的相對淺薄,沒有深入的分析涉稅內容,并進行適時指導。在稅收過程中,沒有與主管稅務人員進行溝通,缺乏詳細具體細致的稅務調查、評估和審核。因此,由于缺乏溝通而造成的稅務風險使得企業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在稅務活動中由于溝通協調不到位造成少繳或者未繳稅款的現象。
第五,稅務數據利用不合理導致稅務風險
當前企業普遍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涉稅數據是稅務機關看重,是為了確定應納稅額,對企業本身并沒有太多作用。實際上這是對稅務風險意識不強的表現,導致了企業在平時的企業經營活動中不注重涉稅數據的根系整理,為了應付稅務機關臨時整理,從而使涉稅數據沒有從根本上發揮其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的作用,是稅收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和控制存在的不足
企業的稅務風險可能導致企業遭受到財務損失、聲譽受損甚至是受到法律的制裁的風險。“企業納稅行為不符合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應納稅而未納稅、少納稅,從而面臨補稅 、罰款、加收滯納金、刑罰處罰及聲譽損害等風險”,因此,現行的稅務制度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當前不能很好的處理稅務風險,企業自身存在的缺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結合以上提到的稅務風險產生原因,我們可以將企業在稅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企業的稅務風險意識不足,管理意識不強
據一項對納稅人的調查統計顯示:“當企業出現稅務危機時,超過八成多的企業會選擇找熟人、托關系,花錢去 “擺平”;有2%的企業會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解決爭端;其余 的會采取被動的接受補交稅款和罰款。”因此,可以看出企業在經營活動過程中,比較少有會主動去規避稅務風險的意識。即便發生稅務風險,由于稅務機關與企業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曝光率比較小,更加導致了企業稅務風險意識的欠缺。
第二,企業管理者不注重稅務風險的管理和控制
企業管理者對稅務風險的管理和控制的重視程度往往決定著企業是否有能力較好的解決稅務風險。但當前的現狀是,在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互動中,生產、銷售各個部門都會得到較大的認同,只有企業的稅務部門被忽略的幾率最大,甚至有的結果不完善的企業缺乏稅務部門,將稅務活動統一并入財務管理上。因此,即便發生了稅務風險,也很難短時間內較好的解決。
第三,企業內部機構的不完善,缺乏專門的稅務管理部門
一般來說,要有效地避免稅務風險,在稅務風險發生之后,及時的管理并得到有效的控制,需要企業成立一個專門的管理部門。但是當前企業大多都缺乏一個這樣的部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視,企業內部缺乏規避風險的意識。“據了解,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內部沒有專門的稅務管理部門及崗位,許多龐雜的涉稅事宜都無法及時得到妥善解決,等問題積累到一定 程度,就演變成了風險點。”
第四,企業稅務風險評估不科學
根據調查,現行的企業中,特別是大企業在風險評估上,都采取中介機構進行評估的措施。企業聘請具有高信譽、高資質且專業能力比較強的中介機構進行評估,并認為萬無一失。實際上,這類事后評估,很難及時的發現和規避稅務風險,而且中介機構對企業的了解并不是十分深入,容易造成評估失真的現象,從而加大了稅務風險。
三、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和控制的相關建議
第一,加強企業管理者的稅務風險意識
加強企業管理者的稅務管理意識是企業有效規避稅務風險的前提之一。企業管理者在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將企業的稅務問題納入企業的長期規劃中,加強稅務制度的健全。同時加強全體人員的稅務意識。
第二,企業內部成立稅務風險控制機制
要有效的控制企業的稅務風險,防患于未然,必須要建立健全的內部預防機制。在企業有效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企業的稅務風險,強化企業、社會和法律三者之間的關系,加強多方面的預防和控制,設計合理的稅務管理流程,創新風險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在提高企業效益的同時,加強稅務風險的控制,在法律的保護下有效運行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
第三,企業加強與各方面關系的溝通協調
企業的稅務風險一部分來源于企業本身的溝通不夠,沒有與時俱進的按照現行的稅務制度履行職責。因此,在企業經營互動中,需要認真做好稅務風險評估,特別是大企業,需要處理好與中介機構的關系。“中介組織具有獨立性、公正性,不受稅務機關和企業的影響;且專業性強、 有從業規則和行業約束力,人員具備從業資格、業務能力高, 但行業準則和操作規范尚不完善。”因此,企業在稅務問題上可以依賴中介組織的專業知識,但是必須要保持警惕,跟隨稅務政策的腳步,加強與稅務機關的溝通。
第四,加強納稅的相關知識輔導
加強企業的稅收政策輔導,是稅務機關的一項重大課題,同時也是企業內部必須加強的一項必修課。特別是對于大企業,需要定期地進行集中式的稅務知識輔導。尤其在新的稅務政策出臺之后,稅務輔導必不可少,要確保企業的稅務政策與國家的政策保持一致,能夠有效地避免因標準不一而產生的各種矛盾。
四、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和控制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應當將其置于企業的整體戰略之中,加強稅務風險的意識,加強預防機制的建立,完善各項政策,加強溝通,有效地避免稅務風險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張曉.基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稅務風險管理[J].商業會計,2010,01期.
[2]許雪媚.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探討[J].金融經濟?學術版,2010,第11期.
【關鍵詞】稅務會計 財務會計 企業稅收策劃 分離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在財稅方面,我國也在不斷改革和創新稅收體制與會計體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與此同時,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之間的差距也日益明顯。具體在財稅核算管理的過程中,如在核算企業的存貨和固定資產折舊時,財務會計的核算方法可以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在各種核算方法中任意選擇,而在進行稅務會計處理時,必須要依據稅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準則來進行,嚴格受稅法的約束。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意義
基于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之間的不同,實施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模式的意義也顯得尤為重要。將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開來,不僅能監督企業稅務資金的變動,還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分析企業稅務因素,幫助企業合理避稅。
(一)提高企業競爭力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要使自身的競爭力得以提高,就要通過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使利潤提高的方式來實現。而所得稅在企業的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因此,只有將企業的稅務從財務中分離開來,進行科學細致的會計管理,才能有效降低企業成本,實現利潤的提高,加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二)強化了企業的自身管理
企業的納稅籌劃是企業進行自身管理過程中的一部分,且在企業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切實理解并熟練掌握稅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才能在稅務籌劃時有合法的法律依據專業知識做支撐,才能使稅收籌劃更加科學規范,合理合法地達到避稅減少企業損失的目的。而財稅分離的模式使相關管理人員能夠專心致力于稅務會計或是財務會計方面的研究,對這兩方面的管理就更加細致而專業。
(三)提升了企業形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變革,實施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分離的模式,能使企業的財務制度和稅務制度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完善,針對企業管理中的稅務問題也有了專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這樣在企業進行稅務管理時就能依照相關規定和準則來進行,使企業的稅務管理摒棄掉過去模糊的工作形式,用以清晰合理科學的方式來取代,不僅能有效降低企業的涉水風險,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的自身形象。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政府、監管部門和投資者們在評價、監管和選擇企業時會更加嚴格,有著不同于一般企業的挑剔。而良好積極的企業形象有助于提升企業在政府、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等外部機構的印象,能博取更多的好感和依賴,這樣自身的市場機會就會大大增多,有助于公司的發展提高。
二、財稅分離模式下的企業稅收籌劃
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指導,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優先選擇能使企業稅收收益達到最大化的方案,再依照方案籌劃出具體措施進行相應的活動,是企業稅務會計和納稅籌劃應做的內容。
一方面,企業依據稅務會計準則進行合法合理的稅收籌劃,能使企業的稅收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從而取得稅收收益,實現稅收利潤的最大化。這不同于偷稅漏稅的稅收欺詐行為,它是以企業的長期利益為出發點,在日常經營管理的過程中,通過運用稅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加強企業稅務方面的核算和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和運行企業在納稅上的各類事宜,來使企業的納稅籌劃更為科學、規范,對減少企業的納稅損失、提高企業稅收利潤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在選擇納稅方案時,可充分利用各種稅收優惠政策,選擇能使企業稅收成本有效降低的最優方案。
另一方面,財稅分離模式下的納稅籌劃不僅能提高企業的納稅意識,還能使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提升自身競爭力,得以良好發展。納稅籌劃并不是早就存在的,相反在過去,社會還是比較排斥納稅籌劃,特別是稅務機關,會將納稅籌劃以避稅相提并論,認為納稅籌劃就是逃稅避稅,不應該對此進行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知的提高,社會和各種機構部門也逐漸認可了納稅籌劃,認同了它為企業和社會以及稅務部門帶來的積極作用,這是納稅意識普遍提高的一種表現,是由當前社會發展進步下,實現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分離而對稅務有了更為細致科學的研究和管理來決定的,它符合各項法律法規與準則的規定和約束,應在全社會予以提倡。從企業的整體和長遠發展來看,企業進行科學合理的稅收籌劃,有效減輕了企業的稅收負擔,提高了企業的稅收利潤,企業具有了持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就能脫穎而出。同時企業的利潤提高了,相應的應納稅款也會增加,這樣不僅不會使國家的稅收收入減少,反而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稅收,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值得推廣和提倡。
三、結束語
[關鍵詞]稅務會計基本特征模式建立
稅務會計是進行稅務籌劃、稅金核算和納稅申報的一種會計系統。通常人們認為稅務會計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自然延伸,這種自然延伸的先決條件是稅收法規的日益復雜化。在我國,由于各種原因,致使多數企業中的稅務會計并未真正從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中延伸出來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會計系統。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及一體化的到來,會計國際化已經成為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一、稅務會計基本特征
1.稅務會計的特點包括法律性、廣泛性、統一性、獨立性。法律性表現為稅務會計要嚴格按照稅收法規和會計法規的規定核算和監督稅款的形成、繳納等行為;廣泛性表現為稅務會計適用于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統一性表現為不同的納稅人所執行的稅務會計是相同的;獨立性表現為其會計處理方法與財務會計有著不同,例如應納稅所得額的調整、視同銷售收入的認定等等。
2.稅務會計的目標,即納稅人通過稅務會計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企業經營者,要求得到準確、及時的納稅信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并為經營決策提供依據i企業資產所有者和債權人要求得到稅務資金運轉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利用貨幣的時間價值;稅務管理部門要求了解納稅人的稅收計繳情況,以進行監督調控,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實現。
3.稅務會計的任務。稅務會計的任務是雙方面的,既要以稅法為標準,促使納稅人認真履行納稅義務,又要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保護納稅人的合法利益。具體包括:按照國家稅法規定核算納稅人各稅種的稅款;正確編制、報送會計報表和納稅申報表;進行納稅人稅務活動的分析,保證正確執行稅法,維護企業的利益。
4.稅務會計的作用。有利于納稅人貫徹稅法,保證財政收入,發揮稅法作用;督促納稅人認真履行義務;促進企業正確處理分配關系;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等等。
5.稅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包括營業收入、經營成本費用、營業利潤、應稅所得、稅款申報與繳納等等。
二、稅務會計模式的建立
1.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稅務會計模式
隨著會計制度和稅收制度的改革,我國稅法與會計準則之間的差距呈擴大趨勢,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目標逐漸出現差異,財務會計不再融財務、稅務的要求于一身,而是遵循會計準則。稅法也在力求獨立,如稅法第一次制定了資產的稅務處理就是明證。這使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成為可能。兩者分離是不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呢?從法、德、日等國家的經驗看,卻又未必。這些國家所采用的財稅不分或盡量相統一的會計模式和美國的相比,不論實務或理論都沒有嚴謹的財會體系,但并不妨礙各國的經濟發展。
2.遵循流轉稅會計和所得稅會計并舉的稅務會計模式,應加快稅收法規建設。創造良好的稅務會計發展環境
我國現行稅制模式是以流轉稅、所得稅為主體的雙主體稅制模式,這種模式既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又有利于政府職能的實現;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可調節社會收入差距。我國的雙主體稅制模式決定了增值稅與所得稅共同構成稅務會計的兩大主體稅制。
隨著稅務會計的誕生,企業會計可能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在合法或不違法的情況下為企業制定出最佳的納稅方案上。這便對企業管理及稅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業用制度的形式規定稅務會計必須遵循的準則,規定企業的其他管理人員不能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強行要求稅務會計作出違法行為,從而為企業稅務會計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另一方面要求稅務人員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稅收的法治化,減少稅務管理上的人治現象。其核心在于制約稅務機關權力,將稅務機關稅收征管權的運作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中。
3.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稅務會計模式,必須注重培養一批通曉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專業人才
稅務會計作為融會計知識、稅務知識、法律知識及其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為一體的高智能活動主體:首先需要這些工作人員不能滿足于已有的知識,而要不斷地學習稅收會計等領域新的法規、準則、制度;其次稅務機關應給企業稅務會計常年提供咨詢服務和培訓機會;再次企業應樹立正確的納稅觀念,選拔符合稅務機關和企業要求人員擔任稅務會計,并為其提供培訓、調研機會,保證稅務會計質量的不斷提高;最后嘗試在高等教育中開設與“稅務會計”相關的課程,培養具有較深會計理論、稅收理論及法律理論功底的專業人才。
4.必須建立我國稅務會計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