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古代文學的收獲和感悟
時間:2023-09-10 14:40: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古代文學的收獲和感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古代文學在中國文學中的比重很大,因此古代文學教學也一向是高校中文系教學中的重頭戲。在當下,大多數高校為慎重起見,都選擇了袁行霈主編的四卷本《中國文學史》作為教材,并且教師們就根據這部教材進行講授,對學生進行的課程考試,也是不脫離這部教材的內容的。這看上去師生兩便,似乎是十分保險的作法。但是,課程教學與教材雖關系極大,卻不能完全以教材講授代替課程教學,因為沒有任何一套教材是完美無缺的,教學方法也是可以多樣化的。所以,當下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在具體內容與方法上,還是有許多探討余地的。
宏觀地說,任何一門課程教學,對其內容與方法的選擇,都離不開教學的目的。而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從較低的要求看,自然是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發生與發展的基本脈絡,對經典性的古代文學作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從較高的要求看,當然也要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的實用功能,“培養學生的氣質、情趣、談吐與文筆”。這樣,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內容既要以文學作品閱讀消化為主,也要盡可能多地吸納古今學者研究的成果,只靠講授一套教材是不足的。
首先,古代文學課程是一種傳統的課程,相關教材種類繁多。但任何一套教材的內容,都與編者的學術視野有關,不同的編者對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的看法也有不同。所以,選擇一種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還必須參考其他教材。另外,任何教材的編寫,在時間上通常都比較靠前,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不可能收入教材之中。所以,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主動搜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將其灌注到教學之中。
實際上,要真正將古代文學課程教得有自己的特色,在內容上還少不了教師自己的研究心得。對教材上或其他成果的內容的講授,離不開教師的辨析,尤其是教材上有表達錯誤的地方,教師還必須進行內容糾偏,并提供相關論據材料。
比如當下多數高校選作教材的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三卷述及元雜劇《東堂老》時有這樣的文字:
中國傳統觀念,向來重農抑商,……反映在文學創作中,便是總把商人作為譏諷和鞭撻的對象。……而秦簡夫的《東堂老》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實這樣一個見財不昧、有情義、重言諾、誠懇可信的商人形象。
從這段文字內容看,編者實際上認為在《東堂老》之前的中國文學中,是沒有商人正面形象的。這種說法顯然經不起推敲,不要說遠在漢代司馬遷《史記》中,就有“富好行其德”的商人范蠡形象,就在元代之前的南宋.洪邁小說集《夷堅志》中就有不少品格高尚的商人形象,如《荊山邸客》中的韓洙、《畫眉山土地》中的楊文昌等。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盡管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被多數高校選為教材,像以上所舉的紕繆之處也在所難免。針對所選教材內容的不足,教師必須借鑒其他多種教材,搜羅相關知識的論文論著成果,包括自己的研究心得,一并提供給學生。
其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雖然以古代文學史教學為主.,但不能局限于此,還應當與古代文學作品選、古代漢語的部分內容整合起來。沒有大量作品作支撐的文學史教學,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論教學,使學生不明所以,容易感覺枯燥而失去主動學習的興趣。有時還必須結合古代漢語知識具體分析文學作品的構成,否則難以使學生學以致用,往往鬧出笑話。
實際上,只有作品決定了作家本身的價值,而非后世某人或某群人的評判;也只有作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古代文學史完全可以看成是古代文學作品形態流變史,抓住古代文學作品,才能統合古代漢語、文學評論等知識。所以,在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文學作品選,是極為重要的。
筆者曾經加入過網絡詩歌群,看到一些自稱是中文系畢業的群友,寫作出的“律詩”竟然不講平仄,不講押韻,也不講對仗,不過是七言八句而已;同樣,寫作出的“詞”也只是按某一詞牌的句數和字數填寫,根本不考慮平仄、押韻與對仗等要求。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可笑現象,與中文系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失誤是有極大關系的。
在當下的中文系課程教學中,關于律詩與詞的格律知識,屬于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但顯然詩詞是文學,硬是將律詩與詞的格律知識,從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內容中剔出,容易導致學生顧此失彼,將本應綜合一體的知識斷為兩截。這樣的安排,也就難怪中文系培養出的學生在寫作古詩詞時鬧出笑話了。
鑒于當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在內容上的偏頗,筆者認為,將中國古代文學史、古代文學作品選與古代漢語部分內容重新整合,教師授課時也時常加入自己的研究心得,打破教條式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大膽主動地學習乃至研究古代文學,對于提高中文系學生的古代文學修養,應是必需而切實有效的作法。
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便是教學方法了。古代文學課程內容十分豐富,但目前許多學校為節省開支或過多開設選修課,壓縮了古代文學課程的學時,這樣,教師們按教材逐章講授都講不完,更不要說再根據不同線索進行串講來組織復習了。所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因課時減少的緣故,顯得無法適應。但是,多數教師仍不放棄傳統的按部就班的講授方式,往往是講到哪兒就算到哪兒,沒講完的就讓學生自習。這種態度相當消極,學生多數都表示不滿。為適應學校縮減課時的變革,承擔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教師,應當配合當前市場要求,將古代文學的教學往實用化方向引導,主動改變教學方法,使得校方、學生與市場都能滿意。
在更少的學時內教完課程,最方便可行的莫過于直接采用串講的方法。然而,學生對基本內容都不夠了解,采用這種辦法授課,沒有基礎的學生一定會如墜五里云中,暈頭轉向。或許有人說,讓學生提前預習,用串講法就沒有問題,可現實是學校開設了更多的課程,學生課下是沒有足夠的時間用來預習每門功課的。所以,用串講法的同時,還必須對代表性作品作深入剖析,即與精講作品法結合起來。
比如說,以文體為線索來串講,當講到宋詞時,可選柳永、歐陽修、晏幾道、蘇軾、秦觀、黃庭堅、周幫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張炎等“本色”的代表作品進行比照式串講,從而厘清宋代“本色”詞發展的脈絡;還可選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晁補之、賀鑄、王安中、朱敦儒、張孝祥、陸游、辛棄疾、劉克莊、蔣捷、陳子龍等“詩文化”的代表作品進行比照式串講,從而厘清宋代“非本色”詞發展的脈絡。
教師在分析具體作品之前,對篇幅較短便于誦讀的詩詞,可以讓學生當堂集體誦讀一遍,以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對篇幅較長的小說、戲曲,則可提前指定有代表性的篇目讓學生課后閱讀,待上課時讓一名學生簡述故事情節,這同樣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并對教師分析具體的作品產生興趣。在教師分析若干類型的作品之后,也可嘗試讓學生當堂分析作品,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感悟或分析的能力。
當然,若要使學生通過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獲得更大的收獲,還可以鼓勵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內容“對話”,讓學生在一個學期內交上幾篇模擬古人作品的作業,以增強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不過,在初學階段要求每位同學都去模擬古人寫作,或許有一定的難度,這種情況下可以作為加平時分的條件,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提交古體習作。
另外,在抒情性較強的文體教學過程中,可嘗試讓學生進行作品朗誦;在故事性較強的文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讓學生課下將故事進行改編,或者以小組方式分角色表演。噠樣,既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多方面地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同時增強他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總之,通過以古典文學作品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在有實感的前提下認識古代文學發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才能真正使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適應市場化的要求,這樣培養出來的中文系學生才不至于只會空談文學發展的規律,拿古代作家的輝煌成就來吹牛,而是以自己實際提高了的思想情操與語言文字表達水平,來為市場服務。而上文提到的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寫作律詩與詞不顧平仄、押韻、對仗之類的笑話,也可聲銷跡滅。
總之,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離不開教學內容的整合。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搞活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不僅涉及到學校領導與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職業精神,也涉及到教師各人的專長,還涉及到學校領導對教學力量的分配與組合。比如說,如果古代文學專業的教師們分別在某一文體研究方面有所專長,則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不一定要按時代分段來進行,中文系領導可以重新安排每位教師專門從事一種文體教學,而學校教務部門也應給予認可,不可以將實際效果更好的教學模式視為異端而加以干涉或懲罰。
參考文獻
[1]謝謙,論高校古典文學教學的誤區[J].四川大學生學報.2001(2):38.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73.
[3]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書店,1988:2038-2039.
[4]洪邁,夷堅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596、1250.
一、在常規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教育
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一)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2)音樂情景: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于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
(二)挖掘語文教材文化內涵
語文教材中選錄的課文中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須對教材內在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比如:在文言課文中出現萬乘之國時,為學生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戰車文化;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講講傳統服飾文化和傳統建筑文化;在講到《鴻門宴》中的座位安排時,可以講講傳統禮儀文化。還可以在課堂上專門介紹某些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時,對古詩和文言文的運用。古詩可以在導入中運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詩詞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用,還可以在課堂小結或總結時引用。當然,最主要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文言文當中蘊涵并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負載著傳統文化信息,教師在講授優秀文言文篇章過程中要著重它的藝術造詣的講解,鼓勵學生從古代文學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優秀的藝術創造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素養,達到古為今用的藝術教育目標,真正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最直接的現實意義,使之大放異彩。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滲透傳統教育
傳統習俗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有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讓學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們去延續這些傳統。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中秋節、重陽節可以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在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是引導學生誦讀程顥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可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還有春節、元宵節等。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這既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傳統文化素養,也將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
三、在經典閱讀中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淀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在閱讀中積累傳統文化的精華。教材來源極為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古代作品
我們不僅充分利用了現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還在日常教學中針對學生的文言水平,推薦適合他們的課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薦他們讀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薦學生讀語言較淺易的較長作品,到高三則結合高考復習,充分利用古文復習題目的文段,這樣一方面進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訓練,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滲透,同時又為高考作文準備了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素材。一舉三得,效果良好。
(二)蘊涵豐富傳統文化的現當代作品
我們可以依托教材,在教材選編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導讀基礎上,利用學生的節假日時間,開列一些現當代名著書目,由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喜歡的作品,可以獨立研讀,也可以組成小組進行研讀。并寫讀書報告,要求明確總結出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作業檢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確實能夠很好地認識傳統、感受傳統,但很多東西他們獨立理解還比較困難,一定要有老師的指導,畢竟時過境遷,很多傳統與習俗令他們難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他們對這種較深層次的文化表述接觸也較少,于是在寫作讀書報告時很難對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概括清楚,以至沒有很有價值的相關材料,這是本次課題研究中的一個遺憾。
(三)作為文化對照,還引導學生關注一些經典外國名著
多讀書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但如果僅依靠語文課堂,僅局限于現有的語文課程教材,是不能滿足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的。但是,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又往往受到學業的影響而沒有時間保證,同時課外閱讀沒有與課內學習緊密結合,使學生感受不到課外閱讀對課內學習的幫助,因此,探索一條有效的課內外閱讀相銜接的模式就顯得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使課內的閱讀教學與課外的閱讀有機銜接,使學生能“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呢?
一、由課文延伸
(一)由古文的延伸。
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真可謂是浩如煙海,燦爛輝煌,我們的教材中含有一定量的古代文學作品,而能入選教材的基本上都是古典文學中的精品,因此,可以由這些作品延伸開去。
例如我們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經典誦讀》,就可算是對課本中古詩詞的一種非常好的延伸。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光記住課本中那幾首有限的古詩詞是遠遠不夠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嘛!
又如:高年級課文里選編了四大名著的精彩段落:《景陽岡》、《猴王出世》、《草船借箭》等,這些課文都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契機,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引導學生去閱讀這四大名著。
再如:學了《將相和》,可引導學生去讀讀司馬遷的《史記》;學了《臨死前的嚴監生》,可引導學生去看看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二)由現代文的延伸。
課文中也有許多是從現代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節選的片段,這同樣也值得引導學生去讀讀原文。
如: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會吸引孩子們去讀《城南舊事》;《賣火柴的小女孩》會讓學生想讀《安徒生童話》;學了《小英雄雨來》一定會想讀全篇;讀完《漁夫的故事》,又怎會不想讀《天方夜譚》?而《金錢的魔力》更會讓你迷上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
二、由作家的延伸
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許多作家,其中包括很多知名的作家,如:魯迅、冰心、老舍、豐子愷等等,那么,很自然的,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讀讀這些名家的名著,如魯迅先生的《故鄉》、冰心的《寄小讀者》、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等,學生有課鋪墊,也會很樂意地充滿興趣地去讀這些作品的。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有“俄國文學之父”之稱的普希金也曾說過:“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作為教師,能教給學生的畢竟是有限的,但如果能使學生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那么,對孩子的影響將會是一生都有益的。而要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則可以采用多種方式:
(一)做讀書筆記。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如果學生的閱讀純粹只是“讀”,沒有“背”、“抄”等幫助記憶、積累的手段,那么就算進行了大量的閱讀也是沒有多少效果的。閱讀過程中讀到的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都應該摘錄下來,邊摘錄邊感悟詞句好在哪。看完書后還可經常看看摘錄的好詞佳句,加深記憶與理解。總之讀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會更有實效。
(二)寫讀后感。
讀書摘抄,比較適合低、中段學生,但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不夠的,為了加深印象,更為了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可以讓學生在讀完書后寫一寫讀后感。
如:《魯濱孫漂流記》是我們全班同學都閱讀過的一本好書,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勇敢、樂觀、堅持不懈,而通過寫讀后感,許多同學的感受又更進一層,想到了自己的學習,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人還想到了該如何去面對人生所遭受的挫折……學生的思想就可以在這樣的思考當中變得更加成熟起來。
三、師生間、同學間推薦閱讀
教師可以對學生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書籍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閱讀了。
例如:六年級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寫的《最后一頭戰象》這篇課文后,我先自己閱讀了他寫的小說《一只獵雕的遭遇》,然后在班級閱讀課上給同學們講了這個故事的梗概,當時孩子們都被深深地吸引了,不用我要求,很快,在班上就興起了看這本書的熱潮。不僅如此,看完這本書,許多同學還接著看了他寫的另外幾本書,如:《狼王夢》、《斑羚飛渡》、《第七條獵狗》。
同學之間如果閱讀到好書,也可以向其他同學推薦,好書大家分享,平時的交流也多了話題,還可增進同學間的情誼,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四、讀書競賽
學校、班級要經常開展有關的讀書競賽活動,比如組織朗誦會、故事會等,激發學生廣泛閱讀和大量閱讀的積極性。還可組織學生編抄報,把自己的讀書興趣、讀書心得反映在自辦的報紙上,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使學生的閱讀、寫作、畫畫、書寫各種能力融于一體,使學生的整體素質、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鳳頭、豬肚、豹尾”是我國古代文學評論家對文學創作的要求。即開頭要像鳳頭一樣鮮艷、美麗,從而吸引讀者讀下去;中間要像豬肚一樣厚實、豐富,讓讀者讀了能夠有收獲;結尾則要像豹尾一樣強勁有力,能夠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這要求,至今仍是作家努力的方向,也是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希望。筆者想,閱讀課堂教學何嘗不是如此呢?因此,筆者在進行愉快教學的教改實驗中,嘗試用這樣一種思路進行某些課文的教學設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以《荷塘月色》為例進行說明,請高中語文教學同仁批評指正。
一、鳳頭
上課伊始,筆者登上講臺后一言不發,首先在黑板上信筆畫了一個粗線條的圓,并把粉筆橫捏,在圓的中間“施以淡粉”。然后問同學們:“這是什么?”因為課前曾布置預習,學生知道要上這一課。這時大部分同學都會認為是月亮。筆者在否定了他們的種種猜測之后,告訴他們:“這是《荷塘月色》一文的‘寫意畫’。”要求他們在這一課中注意思索筆者為什么這樣說,并且允許他們隨時把感悟的答案告訴筆者。此舉旨在激趣。
接著筆者就給他們范讀課文,同時配以低微的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第2樂章(此樂章表現的是莫扎特的一段與朱自清有些相似的感情經歷,同時也提示學生這就是“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找不到可用小提琴協奏曲《粱山伯與祝英臺》代替)的錄音。讀前讓學生注意思索這篇文章的基本風格是什么,哪些語句是直接表現作者的感情的。
二、豬肚
讀后,在同學們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筆者以課文第l、2部分為例略加指導:課文是通過創造出一種孤寂的氛圍(第一部分),流露作者那淡淡的哀愁;通過表現荷塘四周的情景(第2部分),烘托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兩個字體現了全文的基本風格。“淡淡”的哀愁(“頗不寧靜”)和“淡淡”的喜悅(獨自欣賞荷塘月色)交織在一起,似煙似霧,籠罩在下面所描繪的“荷塘月色”圖上。
在重點分析第三部分“荷塘月色”之前,筆者又見縫插針,結合說明為什么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以致引起“淡淡”的哀愁,向學生講述本文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矛盾的心理、抑郁的情緒;以“作者欣賞到了怎樣的一幅圖景,以致引起了他‘淡淡’的喜悅,他又是怎樣把它描寫出來的”的提問,很自然、順暢地過渡到對文章重點部分(4~6段)的揣摩和分析。
筆者在讓學生集體朗讀4~6段之后,讓他們思索,并在討論的基礎上讓他們明確下面一些內容:在描寫月下荷塘和荷塘四周時,作者描寫的景物、順序、方法和特點;寫荷塘上的月色時的側面描寫;疊字的運用,用詞的精當、富于表現力等。要求他們能舉一反三(如從“月下荷塘”類推“荷塘四周”),并要求他們課后注意根據描寫的順序背誦4~6節課文。還通過荷花圖譜投影讓學生分析哪些是“裊娜地開著的”,哪些是“羞澀地打著朵兒的”等等,將教學過程形象化。
筆者在組織學生討論“作者的感情在作品中有沒有發展變化?它與作品的景物描寫是怎樣交織、融會在一起的?”及“文章的整體結構是怎樣的?”這樣一些問題時,設計了如下練習,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請畫出作者的游蹤點。
2.請說出作者與每個游蹤點相對應的思想感情。
學生大多數都能正確完成,筆者又在他們分析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點撥。
1.即景抒懷,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荷塘月色是美的,令人陶醉的,但作者是用大自然的美來反襯社會的丑。所以,荷塘月色中的所有美景,都籠罩著作者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
2.文章的行文線索有明線(游蹤變換)、暗線(情感變化)兩條。無論是明線還是暗線,都是圓形的。從明線看,作者走出家門——小煤屑路——荷塘(欣賞荷塘月色)——原路回家。從暗線看,作者情感不平靜——尋求平靜——得到平靜(欣賞荷塘月色)——又不平靜。明線、暗線巧妙、有機地交織在一起,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作者的一段心理歷程。這種行文結構也巧妙地告訴讀者: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想超脫那個社會現實是不可能的。(這也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當然,它們的主旨是相反的)作者在荷塘周圍、明月之下能夠偷得“片刻的寧靜”、“淡淡的喜悅”已是難能可貴的了。
三、豹尾
講到這里,學生已極有可能自己悟出筆者一上課時畫的那個涂淡粉圓圈的意味了。如果有學生在課上搶答出來,教師可用事先準備好的小獎品予以鼓勵。筆者給學生的獎品是一幅油畫——《蒙娜麗莎》。
如果沒有學生能回答,教師則可先啟發、引導,最后抖開這個包袱,釋開這個謎:“結構是圓的,色調(風格)是淡的,這,就是《荷塘月色》。”
關鍵詞:韻律 數學 精煉 思維 情感態度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數學的文采,表現于簡潔,寥寥數語,便能道出不同現象的法則,甚至在自然界中發揮作用,這是數學優雅不俗的地方。人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懂得的。語言就是傳承經驗、知識、和智慧的有效途徑。而語言中最精煉還屬詩詞了,詩詞不但言簡意賅,而且美感十足。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數字之美深化了各個不同的意境;慷慨激昂、瑯瑯上口、悅耳易記的詩詞又表現了韻律之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春風又綠江南岸”,妙用一字,境界全出,詮釋了詩詞的語言之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抒寫了逍遙的意境之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內涵著豐富的哲理,感受哲理之美的同時受到教益。
如何借用詩詞、韻律這把利器打磨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數學學科呢?本文是筆者短短幾年的一些教學體會和大家分享,希望多提寶貴意見。
借詞韻佳途、鋪交流奇路
新學期,面對這么多陌生的面孔,如何更快地、高效地和學生們交流呢?如何縮短師生之間的磨合期呢?當我們第一節課站在講臺上的時候,大部分同學應該都認識我們了,或許還能從談吐、穿著、動作等方面了解了我們。可是我們呢?我們面對的是幾十、上百的陌生面孔,不可能像學生們了解我們那樣直接,或許我們需要一周、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可能了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就錯過了很多和學生及時交流的機會,錯失了拯救一位位各行各業天才的最佳時機。
第一堂課不急于學習課本知識,做好鋪墊是第一要義。和同學們闡明我的教學立場:民主、合作、交流、真誠。如教育學家魏書生先生所言“民主像一座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民主的程度越高,這座連通心靈的橋就越堅固,越寬闊”--不丟棄、不放棄每一位同學,期待和每一位學生成為朋友,在學習上我們之間是“合作伙伴”的關系;通過合作學習,增進同學們之間互助互學的能力和鉆研精神;在和同學們的交流中,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思維方法的鍛煉;鼓勵同學們用不同的方式給我或者數學課提建議;提倡同學們展示“真實自我”,不抄襲作業,不會的地方留白,可以備注“不會”或者“參考別人的”等等。
通過他們寫的文字,我可以了解一部分學生的情況了,雖然名字和人暫時可能對不上號,但是至少我了解了一部分,這就是收獲。我給每位學生都回復了不帶任何說教或者評判色彩的藏頭詩,也可以稱為“心語詩”。
同學們收到心語詩,很快地從心靈上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這些不但為今后的交流做了良好的鋪墊,而且還達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個學生受我的影響開始寫起了詩詞;竟然有位學生從此之后經常寫詩文,還狂熱地愛上了古代文學,;有位學生十幾年來一直埋怨父母給她起的名字不好,收到我的詞后,再也不反感她的名字了,反而十分感激父母給她取了那么有深意的名字。
心語詩內容很靈活―可以回應學生提出的某些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贊美他們的進步和優點;還可以暗示他們學習方法或習慣中的某些不足:也可以根據個別學生的具體情況賦詩詞以激勵或者警醒。筆者發表在《教育學文摘》2013年1月的“心語詩韻情意長,無聲交流話衷腸”文章里詳細地闡述了筆者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
采文字靈韻、悟數學精魂
數學是邏輯的精煉,文學是記憶的提升。數學的語言簡明扼要、寥寥數語,便能道出不同現象的法則。詩詞的語言要求“言約旨遠”(《世說新語》)、“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洪邁《容齋隨筆》)等。詩詞和數學就在語言上有共通之處。
在結束了數學必修一第一章集合概念的學習之后,我讓學生們做個復習小結,可是我看到他們的“總結”后,傻眼了,大多數學生都是屬于抄書性質的總結,根本是把數學當做語文學了,好可怕啊!課堂上,我們也以提綱的形式共同總結了集合概念的特征、要素、符號形式、表示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可是,學生們仍沒有領悟到數學語言的精確、簡潔,這就需要教師恰當、巧妙地引導了。
于是我想嘗試著利用詩詞的言少意足、押韻易記的特點,對數學的概念、性質、方法、技能,用詩詞的方式給以范示:
集合概念篇:學期伊始集合迎,元素性質須記清,
四類方法來表明,語言列舉描述形,
確定互異無序性,歸屬符號要用清,
常用數集心中銘,自然數集永有零!
分數有理一家情,骨肉分離淚盈盈…
披荊斬棘向前行,未來你我來共贏!
集合關系與運算篇: 多個集合談關系,運算全集乃前提,
子交并補全到齊,從屬包含寫清晰,
真子集合一字異,含義符號難相比,
子集個數有規律,2的n次表全體,
總數里面減個一,方可數出真子集,
零與空集不相宜,關系判斷需警惕,
空集隱藏最詭秘,下筆慎思心間記,
若把空集常丟棄,做題永遠白費力。
策略巧妙方制敵,韋恩數軸相交替,
做題審題三比七,深思熟慮必得益!
函數篇: 函數初中已涉及,一次函數正反比,
二次藏在弧線里,拋物線中表其一,
定義出自過程里,自變因變緊相依。
高中函數有新意,變量集合稱作域,
非空數集兩邊立,對應關系鵲橋起,
四性滿足才有意,三種要素心間記,
表示方法無變異,圖像列表和解析,
單調奇偶性質齊,數形結合有裨益。
函數映射幾字異,集合不同根源起,
函數乃屬其中例,分段函數歸一體,
切莫分開起爭議,應用廣泛有深意。
史話數學實踐里,合作學習覓史跡!
這樣的總結不但形式新穎,而且上口好記。在享受詩詞美的同時,學生們既學習了知識,又得到了啟示,還激發了興趣。
三、琢詩文雅道、練思維體操
--詞異物相同、萬變不離宗
自古以來,歷代詩詞家對同一事或物都有不同的吟詠。例如,對楊柳的描述: 溫庭筠:“柳絲長,春雨細……”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風吹柳花滿座香,吳姬壓酒勸客嘗。”晏幾道:“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對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后,詩人往往通過各種想象、聯想,采用不同韻律、格調,使用不同手法來抒情達意。
同樣地,數學家對某些重要的定理,也會提出很多不同的證明。例如勾股定理的不同證明有十個種以上;不同的證明讓我們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個事實,往往引導出數學上不同的發展。
在高中教學中,同樣也需要這樣對一道題目進行聯想、變式,從而達到強化知識、鍛煉思維的效果。例如,必修一第35頁 例5(3):判斷函數奇偶性。
課本上給出了f(x)是奇函數的證明,這里就不多說了。函數 是個非常有
研究價值的函數。于是,我們對函數f(x)的各種性質展開了討論:
第一組和第二組畫出f(x)的圖像,并分析圖形的特點;
第三組寫出f(x)的定義域和值域,并觀察定義域的特點;
第四組判斷f(x)的單調性,如果有單調性,試試寫出f(x)的單調區間;
第五組探索f(x)的最大、最小值;
第六組給出f(x)的奇偶性的結論;
第七組研究f(x)與的關系;
第八組探討(a>0)的圖像是什么樣的?
通過探究性合作學習,學生們感受到了對勾函數f(x)的魅力,也深深領悟到了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月考中有一道這樣的題目:已知:函數.證明:函數f(x)在區間(0,1)上是減函數. )他們不會再那么輕視對課本例題的學習了。由于他們所學知識有限,對于f(x)的漸近線、導數的應用等的研究,將在以后的教學中慢慢探索。
文學家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歌詠,但在創作的工具上卻有比較統一的對仗韻律。從數學的觀點來說,對仗韻律是一種對稱,而對稱的觀念在數學發展至為緊要,f(x)就是一個關于原點對稱的優美的函數。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都是韻律和數學的契合之處。
四、臨言韻意境、辟實踐蹊徑
--詩詞景意投、數形畫里游
形象是詩詞的生命。別林斯基說過:“詩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維”。可見,詩詞的圖畫感和形象性是極強的。這樣方可從有限的語言文字去想象無限主觀的畫面、去構想無窮幻想的空間,獲得美的享受。
數學語言由文字、符號、圖形三部分組成,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和具體性。數學和詩詞都是形象的,它們的內在聯系,就在于意境。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從數學角度看,這段詩句堪稱為傳達時間和空間感知的佳句。第一句,詩人以“孤帆”為原點形成形象的一維空間:(0,+);第二句描寫三維的現實空間:天、地皆乃平面,長江浩浩蕩蕩流向天邊,構成了立體的傷感畫面。這樣的意境,數學家和文學家是彼此相通的。
詩的形象美,有平面的,亦有空間的。一首詩或一句詩,皆能把讀者引向廣闊無垠的空間。
在選修1-1第二章橢圓的定義中(先讓學生動手,觀察結果)
取一條定長的細繩,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圖板上,另一端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這時筆尖畫出的軌跡是一個圓。
如果把細繩的兩端拉開一段距離,分別固定在圖板的兩個點處,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畫出的軌跡是什么曲線?
思考:移動的筆尖(動點)滿足的幾何條件是什么?
經過觀察:在移動筆尖的過程中,細繩的長度保持不變,即筆尖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等于常數。
動手實踐之后,他們既復習了圓的知識,又明白了橢圓圖形的畫法。根據圖形,給出定義:把平面內與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2a)等于常數(大于||)的點的軌跡叫做橢圓。
通過上面詩詞的啟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定義中的‘平面’換成‘空間’,圖形又是什么樣子?”
經過分析、討論,自然聯想到了橢球體,也想到了咱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形狀,進而有些同學也想到了行星運行軌道的圖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又感受到了數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隱藏著約八百年后出現的非常有意思的狄利克雷函數:
狄利克雷函數是由創立了現代函數正式定義的德國數學家狄利克雷定義的。狄利克雷函數是個偶函數,卻永遠畫不出它的圖像;它是個周期函數,但沒有最小正周期,它的周期是任意有理數;在高等數學中,它還有很多獨特的分析性質,如處處不連續 、處處不可導 、在任何區間內黎曼不可積 、是可測函數、在單位區間[0,1]上勒貝格可積等。
此例一出,詩詞和數學的聯系達到了極致,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體現得細致入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數學角度,它就是一條射線,不管射線的一端如何延伸,它都始于你踏出的第一步。所以,我們從充分發揮詩詞的“詩情畫意”、“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的優點,學習詩人豐富的聯想力和形象、生動的表現手法開始,不斷地運用到創新、實踐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枯燥的數學語言形象化。
五、品煉字苦妙,探學海珍寶
--文盡意旨遠,萬物情感源;態度價值觀,一切歸實踐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國維•《人間詞話》) ,“春風又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鬧”、“弄”和“綠”字皆是詩句中生動傳神之字,即為詩眼。古人十分講究煉字:“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苦吟》)描寫的是賈島追求 “僧敲月下門”的意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到:“詞以境界為最上”。 數學的學習以及研究亦是有境界的。
從歷代詩人煉字的奇聞軼事中,讓學生感悟到好的文學藝術作品要達到:“文已盡而意有余”的境界,都是通過艱苦的磨練、不懈的思索、忘我地投入才得來的。學習數學更需“咬文嚼字”、對細節“斤斤計較”,否則,他們學到的數學將是“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的,做題時候也是狀況百出。例如,函數與映射,只是研究前提的區別:“數集”和“集合”,幾字之差、面貌全無;必修一課本第三頁是這樣描述集合的列舉法的:“像這樣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并用‘{}’括起來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舉法”,可是部分學生根本不注意“用‘{}’括起來”這些字眼,就出現了“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錯誤:“(1,2)”和“{1,2}”, 而“(1,2)”可以理解為坐標系中點的坐標,也可以看作是開區間(1,2);同樣地,第三頁的例一給出了列舉法的具體例子,大部分學生甚少發現其中的細節:“元素之間用‘,’隔開”,寫出了他們所謂的集合“{1.3}”,就是因為‘,’錯用為‘.’導致他要描述的集合“{1,3}”變成了只有一個元素的“{1.3}”了。慘痛的教訓、嚴重的后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筆者發表者在《素質教育》上的“新思維、新觀念、新角色(二)”的論文中,具體、形象地闡述了通過實踐、創新以及數學游戲,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讓他們學習“有生命力”的知識,從而體驗數學與豐富多彩的社會是密切相關的,并且還是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思想。
假期的實習作業,就是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讓他們在探究活動中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系,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勇于實踐,并在實踐的基礎上把各種間接經驗結合起來,獲得了比較完整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意志力,也體會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這樣,他們才能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達到詩人“煉字”的境界和勇于對“權威”提出質疑的魄力,形成健康的人格,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文學概論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25-02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現代社會對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這就決定一般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能夠熟練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師范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注重基礎知識學習,加強實踐教學,突出技能訓練,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操作能力的中小學教師。中文系根據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了中文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面向農村、面向山區、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基礎教育,強化實踐教學,重視人文素養,為廣東基礎教育培養優質的語文教師。
文學概論作為中文系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的教學內容是文學的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初步培養學生理論思維能力,能夠鑒賞和評論文學作品。面對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文學概論教學作為一種理論教學方式,怎樣順應新的教育教學環境,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可操作性實踐,用一系列具體、豐富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技巧和能力,探索文學概論實踐性教學改革。下面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針對培養模式,增強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品格
文學概論雖然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屬于理論教學,但是文學理論來自文學實踐,也應當回到文學實踐中接受檢驗;理論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文學實踐。針對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我們突出文學概論課程教學的應用性、操作性,增強其實踐品格,實現由“知”向“行”的轉變。這種轉變的根本途徑在于將抽象思辨的文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能力,以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文學概論的教學,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文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規律,更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理論思考,運用文學基本原理和規律來進行文學創作,理解、分析文學現象,鑒賞、評論文學作品。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文學概論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品格,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學理論基礎知識、基本原理,了解文學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掌握文學鑒賞、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二是指導學生的文學寫作,使其文學創作遵循一定的章法;三是運用文學理論和文學鑒賞、批評的方法來解讀、鑒賞文學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為將來教育實習和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準備扎實的解讀文本的功底。
二、閱讀經典作品,為實踐性教學提供閱讀儲備
學生在中學階段由于升學壓力很少閱讀文學作品,語文課本中雖然也有大量的文學作品,但是教師講讀時往往將文質兼美的作品分割成層次結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特色,忽略了文學作品整體的審美韻味,造成學生對文學作品閱讀的冷漠無趣。而進入大學以后,自由支配的機會和時間多了,互聯網、時尚雜志、電影電視、各種傳媒競相誘惑,大學生很難靜下心來讀書,更遑論細致體味經典文學作品。
文學理論來源于文學實踐,如果缺乏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積累,學生就很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理解從文學實踐中總結而來的文學原理、規律,也很難將文學理論運用于文學欣賞、批評實踐,而只能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從理論到理論,應付課程考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讀分析的文學作品也很難深入下去,得不到學生的互動和共鳴,只能一言堂表演。一定的文學作品閱讀儲備,是文學概論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應精心選擇和提供中外古今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書目,要求學生帶著文學理論的眼光閱讀,活學活用,做好讀書筆記,并在課堂上交流讀書心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文學理論的樂趣和收獲。
三、改進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引入可操作性實踐環節
文學概論實踐性教學改革要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法之中,教學過程應當盡可能設立可操作性實踐環節,讓學生動腦動手動筆,使學生從文學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換成為文學活動的積極參加者和實踐者,這是文學概論實踐性教學改革的重心所在。
傳統的文學概論教學也講究文學實踐。教師先用準確科學的語言,講述有關概念和基本理論,然后例舉生動形象的文學作品或文學現象來說明概念和理論的正確性,文學作品或文學現象成為理論和觀念的注腳。這種注入式教學方法在教學觀念上忽視學生接受的主體性,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無法培養學生分析、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
在強調可操作性實踐教學中,我們始終把“實踐”放在教學的第一位,即使運用傳統的講授法,也注重實踐的原則。如講述“意境”這一概念時,先讓學生閱讀欣賞戴望舒的《雨巷》。學生賞析概括本詩的藝術特色:第一,情景交融的藝術描寫。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女郎,編制出雨中江南小城陰沉的圖景,“我”和丁香姑娘在朦朧細雨中邂逅,表現出凄清哀怨、恍惚迷離的情緒,抒發孤獨、抑郁的情懷。詩人的情感蘊含在詩歌的景物描寫之中。第二,虛實相生的藝術境界。這首詩表面上是寫對一個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滅后的惆悵,實際上卻象征著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那在悠長寂寥的雨巷里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充滿著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虛虛實實,虛實結合。實境是詩中真實描寫的現實生活,虛境是由實境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第三,言有盡而意無窮。詩歌描繪的情景是有限的,但由于有了實境和虛境所生成的審美想象空間,就使得本詩富有韻味,讓人咀嚼不盡。那夢幻般出現又幽靈一樣消失的丁香姑娘,是詩人日思夜想不能忘懷的夢中情人?還是現實生活孤獨愁苦情感寄托的偶像?抑或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在學生對《雨巷》的欣賞品味之中實際上已經具體接觸到了意境的審美特征,這時教師歸納推出意境的定義:意境是作品所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審美想象空間。由于結合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深入淺出地講述意境的定義,避免了抽象空洞的闡述,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培養了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概述意境的定義之后,又布置如下作業: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闡述意境的審美特征。通過作業,學生進一步領會掌握意境的概念。這種從文學作品賞析的實踐活動出發,提出有關概念和問題,通過教師的講述和說明,然后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的教學方法,使學習理論知識與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相互結合,既深化了對概念、問題的認識,又訓練和提高了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討論式教學方法的使用,我們也加入了實踐活動的因素。如組織學生結合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形象,討論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征。上課之前,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小說文本,布置參考資料,提供要討論的文學典型的幾個問題:(1)阿Q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2)貫穿于阿Q全部行動和性格中的總特征是什么?(3)阿Q形象為什么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討論方式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推薦出組長,組員集體討論后由組長撰寫發言稿。上課之中,由各組組長登臺宣讀發言稿,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討論,組長要接受同學的質疑提問,并要求答辯。組長發言答辯后,教師對討論的每一個問題要進行整理點評,對學生觀點不一致的問題要進行重點講述,解決學生的疑惑,最后歸納概括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征。在學生理解掌握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征后,教師再以林黛玉、曹操等文學形象提問學生,讓學生用剛學到的文學典型知識分析林黛玉、曹操的個性特征和總特征,探討其藝術魅力的成因。
這種帶有實踐色彩的討論式教學方法是深受學生喜歡的。學生全員參與,積極性高,增強了學習文學概論的興趣;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認真傾聽學生代表的發言,可以發現并激勵學生創造的智慧;結合文學形象理解基本概念,從具體到抽象,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人的認知發展的心理規律;在書面和口頭表達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文學研究的能力。
四、改革考試內容,增加實踐性考題的比重
現有的文學概論考試內容,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理論、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所用考題都是純粹的理論試題,考試題型有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問答題、論述題。這種考試內容和方法,憑借著死記硬背的工夫,一般來說都能考出比較好的成績,但是學生解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得不到確認,起不到督促學生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作用,對教學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導向。因此,純理論性的考試內容所占比重不宜過大,應當增加實踐性考題的比重。
所謂實踐性考題,就是運用所學的文學理論知識來分析、評論具體的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考查學生動筆解讀文學作品、寫作文學鑒賞和文學評論的能力。具體來說,要考查某個理論知識,可以展示相應的作家作品或某種文學熱點問題,要求學生對其分析論證或鑒賞評論。例如要考查敘述視角這個知識點,就讓學生分析小說《孔乙己》采用何種敘述視角,聯系小說文本分析這種敘述視角有何特點,采用這種視角敘述有什么藝術獨到之處。要考查敘述者這個知識點,就可以這樣命題:魯迅在創作《孔乙己》時可以有四種敘述者的選擇:“孔乙己”、“掌柜、酒客”、“小伙計”與作者自己。魯迅選擇了酒店“小伙計”作為敘述者,這是何種類型的敘述者,這種敘述者在小說中有什么作用?請聯系文本做詳細的論述。這種實踐性考題,把考試引向了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看到文學理論的實用性、應用性,能夠培養學生理論的運用能力、良好的感悟能力、獨立的判斷能力、正確的審美能力、流暢的表達能力、新穎的創造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以致用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基金項目】2014-2016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GDJG20142432)
還沒來得及反應,時間老人卻已在我身邊飄過,用他千百萬年不變的聲音告訴我:再過五天,你的實習就要劃上句號了,是否圓滿結束,那么只有你知道。心中百感交集,卻也難以用言語來表達
在這一個月里,我緊張過、努力過、開心過、醒悟過、自信過。這些從未有過的經歷讓我進步了、成長了;學會了一些在學校以前從未學過知識,在此我向實習學校的領導和老師以及學生表示深深的感謝。
這次實習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一、 教學工作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上好課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實習前也有過一些試教活動,但真正的小學教學對我來說還是第一次。從學生轉變為老師,這之間需要付諸很多的努力。
首先在第一周,我聽了指導老師的課。在聽課前,我認真閱讀了教材中的相關章節,并且自覺的備好課,如果是習題課,我則會事先認真把題目做一遍,想一下如果是我來講我會怎么講。到了聽課時,我會認真做好聽課筆記,聽課的重點是注意科任老師講解過程中與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以吸收老師的優點。同時簡單記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師為什么會這樣講。同時,我也在老師的指導下會注意學生的表情反應,而思考以后我要以怎樣的形式去上課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備學生。在此期間還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每當上完一節課,指導老師都會告訴我們,這節課的難點與重點是什么,以及應該怎樣突出重點和難點,才會讓學生更明白。
當我第一次登上了講臺。雖然上課前不斷的告訴自己要鎮定,要循序漸進教學,可是在上課的鈴聲敲響的瞬間,望著臺下五十雙好奇的眼睛,緊張還是不請自來。即使偷偷的深呼吸也無濟于事。雖然在隔晚我已經花了不少時間備課,但根本不能按教案來講,時間安排的不是很恰當,以致于重難點不夠時間來強調,不過上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淅的。接下來的幾節課都不是講得很好,當時信心就下降了,也真正體會到做一名老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好,在指導老師張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精心備課以及修改教案并進行幾次試講,雖然這期間我暴露了很多不足,但老師的親切鼓勵讓我變的有信心,有熱情,讓我覺得如果將來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我可以做的好。當然在后期的實習工作,我就能比較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了。必然,自己的教學尚未能與張老師比較,但是我已以盡力而為了,做到問心無愧了。實習期間我從張老師哪里不僅學到了數學教學的方法與技巧,以及分享他做班主任時的工作經驗,還從他身上學到了什么是師德,我想這些足可以讓我受益終生。
二、 班主任工作
一個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這個家庭的家長。在注重教學工作的同時,我也一直在努力做好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交付了一些工作任務都按時認真的完成。例如上體育課、上思想品德課、第二課堂以及自修課。在這同時,我有了一些領悟。要做好班主任一定要了解每一位學生,愛每一位學生,信任每一位學生。在這一個月的班主任生活中,我逐漸能叫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并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長以及優缺點。這是作為一個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愛學生就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思想情感,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讓他們有發揮個人的空間。但信任不等于放縱。
由于經驗的不足,剛開始的第一個星期與學生建立了朋友之間的關系,但尚未能把握一個度,以至于在第二個星期上課時,同學們不能很好的遵守課堂紀律。通過觀察原班主任的做法以及指導老師的指點,所以我在以后的實習工作注意把握了一個度。我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處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時刻銘記葉老師(師范)的教導,以及張老師的指點。我與學生交朋友的同時,也按照張老師教的方法去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與學生打成一片的同時,也不忘引導他們去學習、去與同學相處。在這期間,我們召開了一次題為愛我中心小學的主題隊會。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熱愛自己的學校,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情感教育。但是由于自己經驗收的不足以及考慮的不周,當然時間也是一個問題,個人認為這一次的隊會課不是開得很成功,所以事后,我 跟三位主持談了,如何來組織和主持這樣的主題隊會,就能夠更好達到所想要的目的。
班主任工作是瑣碎繁復的,然而每天當我面對這些學生的時候,覺得是那么的親切,那么的朝氣,讓我有責任感,有動力來開始新一天的工作,我又從原任班主任那里學習了班級管理方法和學生教育方法,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三、 總結
一個月的實習生活讓我獲益匪淺,并使我愛上了教師這一光榮的職業。實習,不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貴的記憶,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點,我相信在未來的路上我會做的很好。現在,實習結束了。通過這次實習,我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我們不能只從書本上看教學,而也要在實際中教書,面向實際。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師范生,我將會在未來的日子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時刻為成為一個好老師而努力。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教學就是由教師提出要求解決或研究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面臨矛盾,產生疑惑,明確探索的目標或中心,教師參與并指導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發現法教學能夠充分地體現學生認識的積極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認知興趣、創造性思維和獨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各種具體方法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問題教學法要求教學應轉到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應從做中學,學生所學的應該是未來社會實用的知識。在國內,中學通過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形成問題意識,帶著問題進課堂,課堂充滿了活力。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基礎教育領域,提出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教師為學生設計環境,激發學生獨立探索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意識與習慣。由教師創設提出問題的實際環境,刺激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一節課下來,教師應該給學生留下問題,假如沒有給學生留下問題,這節課就不能說成功。但國外的教育經驗不能都適合于國情,特別是不能都適合于每一個學校,有的教學方法只強調某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個方面。當前,已經有一些教育專家開始關注類似的研究,但到目前為止還未能深入下去。國內課程改革還處探索階段,有關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缺乏普遍性和具體有效的操作途徑,所以,本課題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前瞻性。
以上只是我實習生活中的幾點小小的體會。可以說,實習給我們的大學生涯留下了難忘的一頁,其中的點點滴滴,其中的酸甜苦辣,令我們回味,催我們成熟。在這短短的六周的中學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認識到人民教師的崇高職責,更深刻地體會到當一名好教師的不易。我一定更加珍惜剩下這不多的大學生活,好好把握,不斷地學習,爭取克服自身的缺點,不斷完善自身,為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作好準備。
高中教育實習調查報告
我于8月15日至23日在縣中學進行了為期9天的實習,通過旁聽高中語文課程,完成了教育見習。這次實習讓我收獲頗豐,感受頗豐。
語文教學是情感的教學。
語文課是一門煥發生命的光彩的學科,它本身就是有趣的,我還記得大一古代文學史的李乃龍老師曾經說過,把語文課上得生動精彩不是
你們的功勞,但上得枯燥無味就是你們的過錯。
在課余時間我和任課老師黃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黃老師說,我們需要針對語文這一學科的特點,挖掘它的潛質,使人走進語文課堂,就好像推開了一扇美的門,能感覺到美的氛圍。如何有利于學生學,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思維品質?如何有利于老師教,教得輕松,教得科學,教得藝術?這些思考到位,就會把我們的課堂教學帶入一種新的境界。作為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這樣才能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要尊重學生需要,注重學生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我覺得這就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老師的文學素養首先要提高,這就要我們重視在大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各類文學作品的閱讀和理解;要旁征博引,老師的知識面就要拓展,不僅僅局限在本專業的知識。黃老師一直在強調閱讀對于一個中學語文教師重要性,他說,上課技巧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如果真的要從事語文教學,必須多讀書,充實自己的內心,這樣上課才能有內涵有深度。話說的很樸實,卻意義深刻。
在教學活動中體現的情感還在于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LOcALhOst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語文教學是體驗的教學。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體驗就是要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在黃老師講到語言的運用時,就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廣告語,體驗重復、諧音雙關、情感色彩的作用,并讓學生試著為商品做廣告詞。這樣的實踐,深化了學生的認識,也很好地將課本和實踐聯系起來。
語文教學是生活的教學。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就像小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在老師講到《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中的一句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時,除了解釋男女之間那種微妙的感情外,還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去理解,譬如:兩個朋友吵架了,本來只要一個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冰釋前嫌,可是就像面對著一彎清且淺的河水,遲遲沒能跨出去。這樣,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語文教學是情感的教學。
語文教學要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比如《離騷》抒寫了理想,抒發詩人屈原強烈的愛國志向,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那種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態度以及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感受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品質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呢?現在的有的中學生認為當今社會談愛國好像已經過時了,從這樣的背景作為切入點,在課堂導入時介紹屈原的身世,以及相關的歷史軍事背景,這樣,讓學生在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的基礎上對詩人的愛國主義有了大致的了解。隨后,由屈原延伸至老舍、、傅雷,結合他們的經歷,讓學生領悟到他們身上閃耀著的孤獨而又偉大的愛國情思,了解了這些,學生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在課后黃海華老師和我探討過一個問題,就是師范生如何快速地進入教學狀態,他說語文教學法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實踐。現在西方教學理論認為把握教學的兩個最好的途徑是觀摩和反思:在沒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學生觀摩優秀的教學案例,先通過套用優秀的教學模式融入自己的教學思路;課后積極反思,與教師多多溝通,教學水平就能有顯著的提高。黃老師的這番話給我的啟發很大,也是我這次見習最大的收獲,非常感謝黃老師無私的教導和幫助。
黃老師還給我提出了一個理念讓我思考,就是如何優化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語文這一學科的基本特點。但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往往只有少數教師能引導學生進入一個意趣盎然,情思綿長,理韻悠遠的境界,使學生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更多的教師執著于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理性的分析和闡釋過多,造成了人文性的缺失。而且,在不同程度上還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思路去講解,長此以往,形成了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局面。優化課堂教學,要將課堂教學融知識性、人文性和創造性為一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教師要傳授語文知識,訓練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視野是勿庸置疑的。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更應該關照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黃老師還引導閱讀一些關于中學語文語文教學改革的文章。史紹典先生說:語文,是情韻悠長、廣博優雅、詩意盎然的;語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語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態的;語文,是詩意的、激情的、顧盼的、聯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樣的奔涌、一馬平川式的傾訴,午夜黎明式的靜寂、狂飚突進式的嘯傲,語文,是勵志、交鋒、感悟、體驗、暢談、淺吟,是抑揚頓挫、回腸蕩氣、余音繞梁語文是獨立思想的家園,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語文以文學為主要對象,整個人類精神文明都是它的后盾,人文性必將引導我們的教育走向真正的人文教育,培養尊重生命,關注世界,情韻悠長、光明磊落的人。
中職教育實習調查報告
一、調查概況
我于2005年9月份,對我實習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六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征。他們認為,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占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于我們以后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于高中畢業后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愿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于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中學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學生由于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畢業后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高職或藝術類院校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