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9: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物理模型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模型構建教學法;含義;種類;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3-026-1
教授物理的方法很多,如實驗法、模型法、推理法、分析法、假設法、圖象法、數學法等。在此,本文著重進行模型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的探討,并舉出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模型構建的含義及模型構建教學法
1.模型構建的含義
模型構建也稱建模,即為了對某一事物作出理解而對該事物做出的一種抽象的、無歧義的書面描述。模型構建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是模型本身,另一方面是構建模型的過程[1]。
模型主要分為邏輯模型和物理模型兩大類。模型可以是實物,即按原物的一定比例做出來的與原物特征一致的樣品。如車模、船模等;模型也可以是抽象的,即當某一事物無法用實物加以說明時,就用語言表達的方式描述出事物的特征,以便在腦海里對其有個印象,從而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比如為了表示磁場和電場而引入的磁力線、電感線等。無論是物理模型還是邏輯模型都必須經過一個從無到有的建立過程。
2.模型構建教學法
模型構建教學法就是運用建立模型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和意識上建立起對要理解的知識點的模型,從而使得某一概念或事物能被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方法。在給學生講解有關概念之前,讓其的思想意識當中先建立起相關的印象對教學是有推動作用的。此法是物理教學中的常用方法,它對形成物理概念以及對物理規律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2]。
二、模型的種類及說明
模型分為物理對象模型、物理過程模型、理想化實驗模型、模擬式模型、數學模型。
物理對象模型:有些實際存在的事物在特定的條件下不容易被人們所接受,那么往往可以把它抽象地認識為理想的研究對象,這個研究對象就是物理對象模型。質點就是物理對象模型之一,它是研究直線運動物體運動軌跡的。物理對象模型還有:薄透鏡、光線、彈簧振子、理想電流表、理想電壓表、理想電源和分子模型等。
物理過程模型:將一些復雜的物理過程經過分解、簡化,忽視次要因素,考慮主要因素,忽略個性、考慮共性,抽象為簡單的、使之成為易于理解的過程,即物理過程模型。常見的物理過程模型有勻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等。
理想化實驗模型:在進行物理實驗的時候,依據邏輯推理抓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對實驗過程進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規律的模型稱為理想化實驗模型。理想化實驗模型便于看清事物的本質,從而能將事物本身揭示得更為透徹。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體運動實驗就是理想化的實驗模型。
模擬式模型:有些物理概念在形式和規律上是抽象的,在內容上則是具體的。這部分概念可以用與之相似的事物模擬出來,即模擬式模型。模擬式模型通常是一種假設的模型,模擬式模型能使一些看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變得形象、具體化。比如為了研究磁場和電場而引入的磁力線和電感線。
數學模型:物理雖然研究的是事物變化的客觀規律,但也能通過數學的形式表達出來。物理學通常是采用客觀、抽象與概括的方法去研究客觀事物的,數學模型則將所研究對象的屬性及規律公式化,而使得其成為定量,達到便于理解的目的。如壓強、功率等的公式就是用數學的方法建立的模型。
三、模型構建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模型構建教學法的引入為在學生的意識中預先建立起對所涉及概念的雛形提供了幫助,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支撐。構建的模型亦同樣可以分為物理和邏輯兩大類。物理模型常見的如各種實驗,邏輯模型則不能用實驗來表達,而需要用建模的方式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印象,再逐步加以說明。以下筆者就來舉例闡述模型構建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例如可以用物理過程模型來向學生說明什么是參照物。參照物是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或靜止而引入的比對物體。比如火車啟動后,窗外的樹不斷地向后退,并且在火車到站的這段時間內窗外的樹都是如此,那么這時一個物理過程模型就建立起來了。隨著這個過程的進行,我們可以通過窗外的樹向后退從而判斷出火車是在運動的,因此樹也就成了參照物。同樣,當樹停止后退時,我們便能判斷出火車也停了。
又如要研究光的特性,而引入了光線,光線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為了方便對光的各種現象加以闡釋而虛擬出來的,是邏輯意義上的。光線屬于物理對象模型,當要向學生講解光的傳播方向時,先要將光以光線的形式表達出來,并告訴學生把光線看作是光本身,而不要看作是一條實際意義上的線,然后通過言語表述與課堂視頻或是掛圖或是板書相結合的形式來標示出光線的方向,從而讓學生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最后還要特別強調一句只有在均勻的介質中光才是沿直線傳播的,而在非均勻介質中,光的傳播方向就不是直線了,是可變的,如反射和折射現象就是光在非均勻介質中傳播而造成的現象。
四、模型構建教學法注意事項
模型構建教學法主要是用來為學生事先沒有建立起來的印象或是一時還難以形成的意識而做的說明,但它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有的物理概念除了抽象以外,還要配合其他的方式才能讓學生理解,比如實驗法,推理、分析法等。模型構建教學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給老師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幫助。
[參考文獻]
【關鍵詞】物理模型;初中物理教育;簡單性原理
模型在我們日常生活、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中經常見到,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很大幫助。物理學研究具有復雜性。怎樣發現復雜多變的客觀現象背后的基本規律呢?又如何簡單的表達它們呢?人們有幸在漫長地實踐活動中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在具體情況下忽略研究對象或過程的次要因素,抓住其本質特征,把復雜的研究對象或現象簡化為較為理想化的模型,從而發現和表達物理規律。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學中對物理模型的講述和講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簡化客觀對象,合理簡化客觀對象的過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根據簡化過程和角度的不同,將物理模型分為以下五類:物理對象模型、物理條件模型、物理過程模型、理想化實驗和數學模型。下面我們逐個加以說明。
(一)物理對象模型――直接將具體研究對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這種模型應用最為廣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質點、薄透鏡、光線、彈簧振子、理想電流表、理想電壓表、理想電源和分子模型。作為例子,我們詳細分析質點。質點,就是忽略運動物體的大小和形狀而把它看成的一個有質量的幾何點。其條件是在所研究的問題中,實際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本問題的研究的影響小到可以忽略。這樣以來,很多類型的運動的描述就得到化簡。比如所有做直線運動的物體都可以看成質點。因為作直線運動的物體的每一個部分每時每刻都做同樣的運動,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狀,而只找這個物體上的一個點作為概括,當然這個點的質量等于物體本身的質量。這樣,直線運動物體的運動軌跡就是一條直線,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畫。很多具體例子都可以這么做,例如以最大速度行駛在筆直鐵軌上的火車,沿著航空路線飛行的客機,從比薩斜塔上下落的鐵球,等等。
(二)物理條件模型――忽略研究對象所處條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輕質桿、輕質滑輪、輕繩、輕質球、絕熱容器、勻強電場和勻強磁場等。我們以輕質桿為例加以分析。比如簡單機械里的杠桿,在初中階段問題往往歸結到力矩的平衡上來。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動力和阻力都包括桿以外的物體對杠桿的作用力,還包括桿本身的重力。而桿重力的力臂在桿上的每一點都不同,這樣除了桿的形狀是幾何規則的少數例子以外的絕大部分杠桿問題在初中階段就沒法解決。而輕質桿的引入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輕質桿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彈性桿。當外界物體對杠桿的力矩遠遠大于桿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桿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時,就可以把桿當成輕質桿,杠桿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這樣所有杠桿平衡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物理過程模型――忽略物理過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勻速直線運動、穩恒電流等。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過程中的某個物理量的微小變化忽略掉,把這個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為這些量的變化量與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計。這樣不用考]過程中物理量的復雜變化情況而只考慮恒定過程,分析問題就容易多了。
(四)理想化實驗――在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經過邏輯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條件下的物理現象和規律的科學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實驗。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學研究和物理學習中最基本、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實驗:伽利略斜面實驗。伽利略的斜面實驗有許多,現在舉其中的一個例子,同樣的小球從同種材料同樣高度的斜面上滑下來,在摩擦力依次減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線運動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沒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在理想條件下的物理現象)。牛頓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牛頓第一定律。無需多論,也足以見得理想實驗的強大力量。
一 創設入門臺階,排除學習障礙
初中物理教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使學生了解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和原子物理學的初步知識以及實際應用;高中物理教學則是采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抽象和數學化描述,要求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說、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初中物理教學以直觀教學為主,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呈現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物理形象和現象,所以初中學生物理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之上;而高中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礎上進行概括,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呈現的是經過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內容少,問題簡單,講解例題和練習多,課后學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試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內容多而且難度大,各部分知識相互聯系,有的學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對待高中的物理學習,結果是學了一大堆公式,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學生感到物理深奧難懂,從而心理上造成對物理的恐懼。高中物理對學生運用數學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教學內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數學知識,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明顯加多加深,例如: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常用的就有10個之多,每個公式涉及到四個物理量,其中三個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學生在解題常常感到無所適從;開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描述物理過程;矢量進入物理規律的表達式。
二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
1.研究重視教材與教法
高中物理教師不單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還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學方法和教材結構,知道初中學生學過哪些知識,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根據高中物理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研究高中教學難點,設置合理的教學層次、實施適當的教學方法,降低"階差",保護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
2.循序漸進
高中物理教學大綱所指出,教學中應注意循序漸進,知識要逐步擴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學應以初中知識為教學的出發點逐步擴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現要難易適當,要根據學生知識的逐漸積累和能力的不斷提高,讓教學內容在不同階段重復出現,逐漸擴大范圍和增加難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規律
使學生掌握完整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能力,能力是在獲得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首先要加強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要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讓學生知道它們的由來;其次弄清每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及來龍去脈,要使學生掌握物理規律的表達形式的同時,明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單位,規律的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確定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進行簡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圍內研究物理模型,分析總結得出規律,討論規律的適用范圍及條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要通過對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過程的講解,使學生領會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通過規律的應用培養學生建立和應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實現知識的遷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徑是物理習題講解,習題講解要注意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指導,有計劃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講解習題時,要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并把物理過程圖景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物理習題做示意圖是將抽象變形象、抽象變具體,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審題時一邊讀題一邊畫圖,養成良好的習慣。解題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答物理問題的能力,學生解題時的難點是把物理過程轉化為抽象的數學問題,再回到物理問題中來,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闖過這一難關。
5.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培養。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培養學生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獨立思考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知識,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從而更好地掌握它。其次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其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閱讀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閱讀物理教材不能一掃而過,而應潛心研讀,邊讀邊思考,挖掘提煉、對重要內容反復推敲,對重要概念和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記憶,養成遇到問題能夠獨立思考以及通過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書籍和資料的習慣。
1.原始物理問題比物理習題能夠更好地甄別出初中學生的物理思維水平。
初中學生在解決原始物理問題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表現在他們在解決物理問題的思維上存在著缺陷,而這些不足和缺陷,是在解決傳統的物理習題中無法暴露出來的。對于使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物理習題,學生們都很熟悉也很熟練,找到相關的已知量代入公式就可以求解了,但如果遇到一個實際問題時,學生就會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該從哪入手,就無法正確解決了。而原始物理問題在學生的思維訓練過程中的思維診斷功能是物理習題所無法比擬的。
2.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時適量地引入原始物理問題是完全可行的。
相當多的初中學生對解決原始物理問題還是有一定潛力的,思維方向還是非常準確的,但這部分學生由于對原始物理問題接觸極少,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較差,比較緊張,導致最后階段出現了一定的思維障礙,造成結果出現了錯誤。筆者認為這類學生如果能夠經常接觸原始物理問題,那么能夠成功解決原始物理問題的幾率是很大的,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時適量地引入原始物理問題是完全可行的。
3.傳統的物理習題教學使一部分學生喪失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部分初中學生在解決原始物理問題時,缺乏創造性思維,思維片面,依然停留在傳統物理習題的思維水平上,第一感覺就是怎么什么條件都沒有?該套哪個公式?總想著如何向物理習題靠近,能夠找到一兩個關鍵點,但是由于對原始物理問題比較生疏,無法正確地抽象物理模型的全部,也無法全面的對相關物理量進行賦值。在傳統物理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解決習題,能夠得到很高的分數,但他們并沒有真正的學會物理。因為在解答傳統的習題過程中,是不需要學生自己去考慮的,題目都事先抽象出清晰的物理模型,并對相關的物理量給予明確的數值,學生需要做的只是根據物理模型和相關的已知條件,在頭腦里找到一個合適的公式或者定理,按部就班就能完成。學生雖然做對了一道習題,但他可能并不理解這個物理問題的本質,不清楚具體的物理情形。傳統的物理習題訓練,學生只要通過演算、推導便能夠得到最后的結論。而由原始物理問題到物理習題的抽象和設置物理量,都由命題者完成了,這樣就使原始物理問題和物理習題之間存在了一個鴻溝,使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出現了斷層,所以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就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去解決,失去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教學建議。
①初中物理常規教學中應有計劃、有意識地滲透一些原始物理問題。
初中物理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在教學中滲透原始物理問題,比如在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可以用一道原始物理問題引入,這樣既顯得物理學貼近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給物理課堂增加了無限生機;教師還可以將書本上的習題還原成原始物理問題,讓學生解答,讓學生明確書本上的習題正是來源于生活。這樣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②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引入原始物理問題,應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
“讓每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張揚,使每位學生都能全面發展”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殷切希望。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地了解學情,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指導”的原則。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在解決原始物理問題時的思維差異很大,所以,無論是編制原始物理問題還是講解原始物理問題,一定要關注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盡可能使課堂上出現的原始物理問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③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創設情境,讓處于“最近發展區”的學生能夠有所發展。
部分初中學生對物理模型的抽象能力較弱,因為對于傳統物理習題,學生并不清楚其中的物理模型是怎么簡化得來的,他們也不需要知道就能正確解題。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向學生多創設情境,介紹物理模型的簡化,引導學生知道這些簡化模型的由來,清楚為什么可以簡化,為什么可以這樣簡化,使學生對物理本質能夠有更深的了解。或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對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模型抽象。另外,物理課堂教學在注重實驗演示的同時,應該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實際感受物理情景的機會,使學生通過感官切身體驗物理情景。這樣,學生對于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才能更好地利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實際物理問題。
④對少數物理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要輕易放棄,應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教師在引入原始物理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低起點,小步距,并相應的給學生提供一些解決原始物理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就可以從物理習題的海洋中走出來,去接觸原始物理問題,去感受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物理現象,逐漸地提高解決原始物理問題的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01
許多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時都會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上物理課時都能聽得懂但是在做題時卻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甚至與我們在書本上所學的東西有一些脫節,這令很多剛接觸高中物理的新生非常困惑與此同時物理的學習成績會較初中也會有大幅度的下降。這樣會出現對高中物理的畏難情緒與倦怠情緒這對高中物理的學習十分不利。其實要解決這些問題是有辦法的,我們只要了解了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的區別并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就可以做好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學習的銜接。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只要做好了高中和初中物理的銜接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高中物理學習的平臺已經搭建起來了,隨之我們才能談及對高中物理學習的興趣。
一、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的特點
剛從初中升入高中的新同學來說,高中物理的學習是一大難點,這是因為高中物理相對初中物理來說有一些不同的特點,其一,初中物理主要以現象研究為主,研究的問題比較直觀常止步于定性的研究,即使有定量的研究也只要求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對思維層面沒有更高的要求。高中物理較初中物理來說難度更大、內容更多、靈活性更強、深度更深、對思維的層面要求很高并且要求精確的定量的計算;其二,初中物理以形象思維為主、通常從熟悉、具體、直觀的自然現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高中物理則以理想模型代替直觀現象入手通過邏輯判斷和抽象思維建立概念和規律,高中物理的思維方式較多地強調應用科學概念和原理進行深刻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這一點在初中物理很少涉及到;其三,高中物理的過程和現象都比初中物理較復雜,且高中物理與數學的聯系的要求也比初中物理更高。
二、給高一新生學習物理的一些建議:
1、記好筆記,理清條理。
有一部分同學認為物理這樣理科性的學科不需要記筆記,這種認識是極端錯誤的,因為對物理的概念和定理老師往往會適當的進行加深和支解,這樣會出現很多在書本上無法直接獲得的知識,不記筆記很易忘記,再者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會針對概念附以例題以便有針對性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還經常會利用經典例題來讓學生建立物理模型,如果這些東西我們都能夠做好筆記,并且隨時溫習之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準確理解物理概念和定理,使物理的學習更加有條理性,可達到“立主腦、去枝蔓”的效果,記好筆記物理學習的第一步我們就已經邁開了。
那么物理筆記應該如何記呢?記什么呢?這也是困擾同學們的一個重要問題。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明確記筆記的目的是實用性和條理性,以便于我們我們能更好的理解概念和課后復習。有的同學一味追求筆記的完整性,過多地考慮筆記的形式,甚至想記錄下老師所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題,這樣為做筆記而做筆記的后果常常會忽略聽課的效果;有的學生課后不整理,不翻閱筆記,這就失去了記筆記的目的。記課堂筆記不是目的,目的是幫助理解學習內容,有利于復習和記憶知識。課堂筆記要用自己的話,把老師講的重點記下來,書本上有的少記或不記,書上沒有的多記,尤其要重視記下分析解決問題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技巧等,讓筆記成為自己的探索新知識的激發點。課后要及時整理筆記。整理筆記的過程,既是加深理解的過程,也是復習鞏固的過程。如果還沒有掌握記筆記的方法,聽課和筆記發生矛盾時要把聽好課放在首位,下課后再參照同學的筆記補起來。
2、熟記公式和定理,理解公式和定理的內涵
公式和定理是高中物理應用的理論源泉,若沒有公式和定理,我們的解題就沒有了理論依據,所以必須熟記。我們不能在應用的過程中現場推導,這樣會增加題目的難度,降低解題效率。對于推導的過程我們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對公式和定理的記憶我們一方面要求大家全面熟記,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家在熟記以后從死板教條的記憶中解脫出來。也就是所我們不能為記憶而記憶,我們必須在熟記基礎上深刻理解和挖掘公式和定理的內涵,也就是說記憶是手段而理解和挖掘內涵才是目的,比如在學習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和正交分解法解決平衡問題時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平行四邊形和正交分解法的定義,但最終我們還要充分理解其內涵:首先不管是平行四邊形法還是正交分解法實際上都可以歸結為平行四變形法,只不過正交分解法中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而已,這是因為在矩形中可以更方便利用三角函數解題。同時我們還要理解不管我們使用平行四邊形法還是正交分解法其實都是將多力平衡問題轉化為二力平衡問題即達到化“繁”為“簡”的目的。
3、以經典題目為線條建立物理模型。
在學習高中物理的過程中,若我們只是將每個題目孤立起來看待,那么我們很容易深陷題海,苦不堪言。但我們對每一章的題目仔細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題目是出自于同一種模型和同一種思想,所以我們可以將經典的、可以建立模型的題目羅列在一起,做熟做透,再輔之以針對性的訓練,就可以將這些模型深深的刻在我們的腦海里。我們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解題能力比單純的接受知識更加重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受之以魚,不如受之以漁”的道理。比如我們在學習萬有引力與航天這一節時我們就必須研究透徹兩種經典物理模型:1、把天體運動看作是勻速圓周運動的模型即中心天體體系(一個天體以某一天體為中心做勻速圓周運動)2、一物體在某天體表面上受到的重力與萬有引力的關系的模型即非中心天體體系。這兩種題型形成解決萬有引力與航天這一節的基本題型,這一節的大部分題目都可以由這兩種物理模型來解決或者從中受到啟發。只要我們將每一章像這樣的物理模型能建立起來就可以起到舉一反觸類旁通的效果。
4、適量的定時練習。
物理模型建立以后必須要有定時定量的練習以驗證模型的正確性和適用性,同時通過訓練加深對模型的理解。在模型中可能還有一些不適用或者有變化的地方,也可以通過不斷的練習加以判別。題目必須是精選的,題型較活,有淺有深,并且要求有一定的題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一、初、高中物理教學有梯度
初中物理教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使學生了解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和原子物理學的初步知識以及實際應用;高中物理教學則是采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抽象和數學化描述,要求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說、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初中物理教學以直觀教學為主,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呈現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物理形象和現象,所以初中學生物理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之上的;而高中較多的是在抽象的基礎上進行概括,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呈現的是經過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難點:(1)初、高中的教材方面相銜接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2)學習中的知識層面和難度加大,如何做到循序漸進地進行滲透式教學.(3)如何在教學中透析物理概念和規律.(4)教學中物理模型如何建立.(5)初中升入高中后,需要重新構建其學習習慣.
二、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難點的
對策
1.高中物理教師不單要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還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學方法和教材結構,知道初中學生學過哪些知識,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根據高中物理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研究高中教學難點,設置合理的教學層次,實施適當的教學方法,降低“階差”,保護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
2.高中物理教學課標指出,教學中應注意循序漸進,知識要逐步擴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學應以初中知識為教學的出發點逐步擴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現要難易適當,要根據學生知識的逐漸積累和能力的不斷提高,讓教學內容在不同階段重復出現,逐漸擴大范圍和增加難度.
3.使學生掌握完整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能力.能力是在獲得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首先,要加強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要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讓學生知道它們的由來;其次,要弄清每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及來龍去脈,要使學生掌握物理規律的表達形式的同時,明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單位,規律的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
4.高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確定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進行簡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圍內研究物理模型,分析總結得出規律,討論規律的適用范圍及條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要通過對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過程的講解,使學生領會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通過規律的應用培養學生建立和應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實現知識的遷移.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徑是物理習題講解,習題講解要注意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指導,有計劃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5.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培養學生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獨立思考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學生只有經過獨立思考,才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知識,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其次,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其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閱讀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閱讀物理教材不能一掃而過,而應潛心研讀,邊讀邊思考,對重要內容反復推敲,對重要概念和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記憶,養成遇到問題能夠獨立思考以及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書籍和資料的習慣.
[關鍵詞] 物理學 研究方法 科學
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中學生必備的素質。我認為,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比單純的記住一個現象、一種結果、一項規律更重要,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現就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及實例歸類總結。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有許多種,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實驗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歸納法、類比法、比較法、圖像法等。
一、控制變量法
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確定其中一個因素對被研究對象的影響情況,首先,要控制其它因素不變,也就是排除其它干擾因素,只改變這一因素,觀察該因素的變化對被研究對象的影響情況,找出內在的規律,這就是控制變量法。控制變量法是探究性實驗中最常用的方法。初中物理應用實例:
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與壓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
研究物體的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關系;
研究電流與電阻和電壓之間的關系即歐姆定律;
研究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與線圈匝數和電流大小的關系。
二、轉化法
有些物質的形態通常是看不見的,可以通過該物質產生的各種效應來研究,也就是通過間接的方法來研究該物質。例如,風是看不見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風產生的效應如被風刮起的塵土、樹葉、煙、旗面、水波來判斷風向、風速。這種研究問題方法就是轉化法。初中物理應用實例:大氣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大氣壓產生的現象來認識它;電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電路中的燈泡是否發光、發光亮度來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以及電流的大小;磁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其中的小磁針的北極所指的方向來判斷磁場方向;在磁體周圍撒一些鐵屑來判斷磁體周圍的磁場分布情況;判斷電磁鐵的磁性強弱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電磁鐵能夠吸引大頭針的多少來確定;音叉發聲時的振動不易觀察,我們可以把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通過觀察水面的振動來判斷,也可以把正在發聲的音叉靠近并接觸用細線吊起的乒乓球,通過乒乓球的振動來判斷。在研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時,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塑料泡沫顆粒,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鼓面時通過觀察塑料泡沫顆粒的振動的高度來判斷鼓面的振幅。
三、實驗推理法
有些特定實驗條件不易達到或不能達到,我們可以通過使現有的實驗條件逐漸接近要達到的特定實驗條件,通過現有的實驗規律進行科學推理,得出特定條件下的結論。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實驗推理法。初中物理應用實例:在研究牛頓第一定律時,通過大量實驗得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小車,如果受到的摩擦阻力逐漸減小,小車的運動速度變化會逐漸減少,據此可以推理得出:假如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小車不受摩擦阻力,小車的運動速度將保持不變,小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在研究真空能否傳聲時,把正在發聲的電鈴放入玻璃罩內,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的空氣逐漸抽出,聽到的鈴聲逐漸減小,根據這一規律可以推理得出:假如玻璃罩內被抽成真空,在周圍的人將聽不到鈴聲,據此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
四、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體的物理量由于受到實驗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實驗器材的條件限制,不可以或很難直接進行測量,可以通過測量與之有相同效果的物體的物理量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出相同的結論,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這種方法可以使要研究的問題簡單化、直觀化,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初中物理應用實例:在著名的“曹沖稱象”故事中,大象的質量太大,在當時的條件下不便于直接測量,可以測量與之效果相同的石塊的總質量,從而得出大象的質量;在電路中,一個電阻可以等效于幾個電阻,幾個電阻也可以等效于一個電阻,如串聯電路的總電阻、并聯電路的總電阻都是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力的合成與分解中,若干個分力可以等效于一個合力,一個力也可以分解為作用效果相同的若干個分力。
五、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就是指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摒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對實際問題進行理想化處理,構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這是一種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有時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物理問題,還需要引入一些虛擬的內容,借此來形象、直觀地表述物理情景。初中物理應用實例:光線、磁感線都是虛擬假定出來的,但卻能形象、直觀地表述物理情景與事實,方便地解決問題,通過磁感線研究磁場的分布,通過光線研究光傳播的路徑和方向;洪水季節,江河中的水有時會透過大壩的底層從大壩外的地面冒出來,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就是連通器;杠桿是一種理想模型,杠桿在實際使用時,都會發生形變,這個形變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我們就把杠桿理想化,認為它無形變視為一個硬棒,從而使學生在研究時不被細枝末節的因素影響,順利地得出杠桿平衡原理。
六、歸納法
在研究某一現象的規律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與之有關的所有現象都列舉出來,而是通過大量與某一現象有關的事實,從中找出共同的規律,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歸納法。初中物理應用實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光在同一中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的反射規律;光的折射規律;平面鏡成像特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分子運動論;晶體的熔化特點;液體的沸騰特點;牛頓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體壓強規律;杠桿的平衡條件;功的原理;歐姆定律;焦耳定律,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電磁感應;能量守恒定律。
七、類比法
有些物理現象、概念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難于理解和記憶,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熟知的事物來類比,找出類似的規律,類比的對象要有相同或相似之處,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類比法。初中物理應用實例:用水流類比電流;用水壓類比電壓;用抽水機類比電源;用速度類比功率。
八、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找出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于理解、記憶和區別。初中物理應用實例:比較汽油機和柴油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比較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和凝固特點;比較蒸發和沸騰的條件、劇烈程度、特點、吸熱;比較樂音和噪聲;比較電動機和發動機的構造、工作原理、工作過程、能量轉化;比較火電站、水電站、風電站、核電站,太陽能電站的工作原理、工作過程、能量轉化、以及對環境的污染和可持續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