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9: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商管理專業背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行業背景;工商管理;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049-02
一、前言
我國工商管理學科從1993年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到2007年已有356所高校開設工商管理專業,是高校開設數量最多的十大專業之一,開設率達到53%,在2007年中國大學專業排行榜上工商管理專業曾經為最熱報考專業排行榜中的第三名。但由教育部委托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進行的2010年度主要本科專業就業能力調查顯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沒有進入前50名,這一調查說明,目前我國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還難以滿足社會、企業的發展需求。目前,農業、交通、礦業、電力、建筑、醫藥等諸多行業高校都已經開設了工商管理專業,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工商管理人才,但是,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方面卻呈現出“大一統”的狀態,未體現各高效的行業特色,缺乏針對性,體現在定位不明確、相似度高、過于偏重理論等方面。行業背景高校相比其他普通或綜合類高校在培養工商管理人才方面有許多的優勢,如何利用行業背景的資源,培養有特色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適應本行業企業的需求,同時解決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難題,是目前行業背景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建設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本文從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目標、課程體系、師資力量以及實踐環節四個方面提供工商管理專業的特色人才培養途徑。
二、行業背景高校特色工商管理專業學科建設途徑
利用行業背景的優勢資源,把行業特色融入到工商管理學科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應該從行業特色的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目標,構建行業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打造有行業特色的師資隊伍,創建有行業特色的實踐環節四個方面入手。
1.確立行業特色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目標。學科建設目標體現了學科建設的基本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同一所學校對不同層次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也應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基于行業背景的工商管理教育應當根據學校自身的教學和科研實力以及行業背景、學科特色,確定不同的辦學目標,準確定位自身的人才培養規劃,特別是充分體現出其培養的人才的差異性與行業個性。應確立出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系統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背景行業特點,了解背景行業生產運作流程、熟悉背景行業管理體系的特色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目標。
2.構建符合背景行業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與背景行業行業主管、用人單位共同研究課程設計,根據行業人才的需求以及行業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調整改革已有的課程體系,將行業特色融入課程模塊,合理安排理論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以及工具技能課程的比例。應重點構建兩大課程體系:一是以工商管理專業管理理論知識為基礎,結合行業特色的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結合行業特色的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中,注重以實踐應用為導向,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情境和應用方式的研究,尤其要注重結合背景行業的管理環境特征以及管理方式,注重吸取校外專家、企業人員、政府官員的研究成果和實際經驗,注重理論結合實際,加強理論的實踐性,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改革傳統課程。二是以行業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應用能力課程體系的構建。建設由專業教師、實踐導師和企業專家組成的實驗模擬課程,為學生營造高效運轉的仿真環境,提高學生的模擬實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還可以創辦企業管理綜合實踐課程,充分調動學校和背景行業企業的資源,使學生能夠直接與實際部門人員溝通,接受實際部門管理人員的點評,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實踐以及自主創新的平臺。
3.利用行業資源,打造行業特色師資隊伍。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基于行業背景工商管理專業建設十分重要的一環,為建設具有行業特色的師資隊伍,可以采取以下兩點:一是引進行業企業資深人才,從合作企業中遴選專業人才充當兼職教師,同時可利用行業背景構建企業兼職教師隊伍,聘請各部門優秀專家對學生進行相關輔導、開展講座,來自于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從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知識與輔導,提高了理論知識的應用性;二是選派專業教師去行業企業學習,豐富專業教師實際應用能力,建立教師培訓、交流和深造的常規機制,形成了解社會需求、具有操作能力的高水平行業特色教師隊伍。
4.創建行業特色實踐環節。實踐環節是鍛煉學生實際運用所學知識的環節。首先,利用所擁有的行業企業背景資源,依托行業背景舉辦和工商管理專業相關的比賽或計算機模擬大賽,如管理決策大賽、營銷策劃比賽、ERP運用大賽等,讓學生在比賽或模擬中深化理論知識,了解行業背景。目前幾乎國外所有商學院在戰略管理課或市場營銷課中都在使用“企業競爭模擬”這種游戲軟件,結合行業特色,舉辦相關沙盤演練,有效增強學生動手能力以及綜合能力。其次是加強校企合作交流。可通過建立行業企業實地考察合作研究機制,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對行業企業進行調查或實習。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或者參與到老師的課題中去,研究是實踐的核心,深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也可鼓勵幫助學生舉辦學術交流會,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講座者可以是專業研究人員、,也可以是企業家、同行業資深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員。課程講座改變能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本科生知識面的拓展與相關知識的理解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鼓勵并幫助學生舉辦學術交流會,在交流與討論中深化所學知識。
第三建立行業實習基地,建立校企聯合辦學機制。行業實習基地對學生提高實踐工作能力以及熟悉行業背景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學生能將理論知識結合到實際業務中來,提高了動手能力,同時使理論知識得到了升華。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結合,提高實際操作能力,而且畢業后能定向就業,縮短了社會適應期,易于被用人單位接受。校企聯合辦學機制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對學校而言,有利于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對企業而言,既可利用高校人才優勢,推動企業科技進步、科技創新,也可依托高校為企業培養崗位需要的人才,提高用人效益。
三、結束語
基于行業特色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的關鍵點就是切實的將行業特色融入到學科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全面強化行業意識,把為行業服務作為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還需要在實際操作中不斷的修改與完善,立足于行業特色,但不能固步自封,不斷優化學科資源,增強學科實力,強化學科特色。切切實實的把行業背景與資源優勢融入到工商管理專業的內涵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行業背景高校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0).
[2]朱平利,魏想明.地方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差異化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0,(27):217-218.
[3]余曉鐘,苑霞霞.基于行業適應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1,(7):29-31.
[4]王振馨.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培養現狀研究[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50-5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十分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應該是缺乏工商管理的專業型人才。在近些年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對于高等教育來講,越來越注重學校發展的綜合性和全面性,而且工商管理專業也成為新的熱門專業,越來越多的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逐漸開始走向社會。本文主要是對工商管理專業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及簡單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一、培養工商管理專業新型應用型人才的背景
1.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的速度逐漸加快,其中不得不承認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缺乏專業的人才。如今社會競爭的實質已經轉變為人才的競爭,在此背景之下工商管理專業開始興起,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專業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從側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變革的同時,教育也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課程改革就在深入的進行。對于工商管理專業來講,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不再單單重視理論知識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重視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同時現實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創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之下,工商管理專業開始探索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途徑。
二、目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培養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成為主要的任務和目標,在相關的院校也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的人才,但是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具體的我認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理論,忽視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工商管理專業知識,是一門理論性十分強的專業,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大多數院校往往只看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知識的應用卻很少關注,這造成了學生忽視實踐問題的出現,導致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學生不能在實踐中應用知識,使學生不能更高效率的掌握知識,對學生日后的發展不利。
2.培養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工商管理專業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市場對于其需求的種類也比較多,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缺乏針對性。而且不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策略的過程中缺乏實際考察,專業設置不合理,培養的工商管理人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還會造成學生畢業后面臨就業難的問題,給社會帶來壓力。
3.教學方式理念陳舊落后,缺乏創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得到了不斷的更新。工商管理專業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我們研究之后發現工商管理的教學并沒有將這樣的理念和方式進行應用,導致整個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效率存在問題,而且缺乏創新精神,存在因循守舊等問題,制約著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
三、工商管理專業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給工商管理專業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工商管理專業要主動迎合社會需要,培養新型的應用型人才,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具體的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重視理論知識的應用,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工商管理專業知識和其他專業的知識有所不同,除理論性之外,其專業知識還具備極強的實踐性,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后,需要有相關的機會進行實踐,相關部門要給學生提供這樣的實踐機會,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檢驗學生知識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鞏固學生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打下堅實的技術支持。
2.結合市場需求,合理科學的設置相關專業。工商管理專業設置相關學科的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社會調查,了解社會對其的需求,從社會實際的角度出發,科學合理的安排專業設置工作,為社會培養適時的人才。學校可以和一些知名度比較高的企業制定合作計劃,實現人才培養、學生實習、畢業就業一條龍的體系,讓學生可以放心去學習專業知識。
3.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廣泛吸收新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結合;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信息網絡技術,提高課程教學的時代性,同時教師可以采用新時期的教學方法,結合具體實際進行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四、結語
工商管理專業是一門應用范圍十分廣的專業,它與時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新的時期,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工商管理要不斷的轉變自身發展思路,迎合社會需要,培養新型的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蒲小彬;工商管理專業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價值工程;2014年15期.
[2]唐時俊;探索工商管理專業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年01期.
[3]安鳳蘭;企業工商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探索[J];改革與開放;2012年14期.
關鍵詞: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建構主義;
0 引言
在經濟蓬勃發展和快速變革的今天,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同時,社會對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對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我國現有的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許多的問題,如目標定位不清晰、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缺失、教學方法單一等等。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探討新的理論基礎上的工商管理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合乎時宜的。首先,這能夠給各大高校提供一種工商管理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為工商管理專業的發展開拓道路,在充分發揮工商管理專業特點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其次,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的缺失,已經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學生能力的缺乏和市場的強勢需求,突出地說明我們現在的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和要求,這也是我們需要尋找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和要求的工商管理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原因。最后,尋找新的理論基礎來構建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顛覆長期“灌輸式”教學,“被動式”學習的單一模式,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
1 建構主義概述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作結構主義, 源于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的結果。建構主義理論最早由瑞士的J.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以往認知的基礎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協作和交流,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2] (圖1)。
圖1 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主要反映在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教師觀四個方面[3]。理論特別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學習環境的情境性,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與情境聯系緊密的自主操作活動,個體的知識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過程[4]。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手段,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助”、“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的四大要素[5]。
2 建構主義與工商管理專業的內在關聯
工商管理專業學科具有兩大特性:應用性、無行業背景性。其中應用性是工商管理專業最根本的專業特性[5],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方法,具有企業綜合管理的基本素養和技能,能夠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企業管理的實際問題。應用性問題也是現在高校在培養工商管理專業人才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培養出的管理人才往往是理論基礎扎實,但實際操作能力缺乏,無法適應實際工作崗位。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意識到工商管理專業應用性的學科特性,把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方式與其它學科教育方式等同起來,不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無行業背景性是指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并沒有特定的行業背景,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各行各業的管理工作,這給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在教學中,必須創造更多樣化的情景供學生來進行
學習、了解各行各業的運行模式,把握各行各業的行業動態,鍛煉學生各種行業所需的行業素質與技能,使學生在工作中具有更強的行業適應性。
建構主義特別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這與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科特性是十分契合的。建構主義的社會性與工商管理專業的應用性相適應,建構主義的情境性與工商管理專業的無行業背景性相適應,而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都應該是積極主動的,是知識的主動接納者,這與建構主義強調的學習主動性也是契合的。所以,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構建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能夠很好的把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科特性充分發揮出來,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終目的(圖2)。
圖2 建構主義與工商管理專業的內在關聯
3 建構主義在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運用的保障體系
建構主義理論在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運用需要有一個完整的保障體系做后盾。保障體系由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注重教學過程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四個方面的內容構成。
3.1 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新的培養模式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把書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一般教師支配學生思維的習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建構主義理論在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運用時雖然不放棄傳統的教學方法,但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起著引導者的作用。即不拘泥于課本,不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對知識的理解強加于學生,也要在情境教學中給學生正確的指導與幫助,不至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出現明顯的偏差。其次,教師需要提高情境設計的能力。新的教學模式是圍繞建構主義情境教學為核心展開的,情景教學需要教師去創造在適當的時機選擇適當的具體化情境為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服務。再次,教師需要較強溝通協調能力。這是因為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變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需要交流協作,一方面,要求教師與學生中提供指引與幫助,一方面,需要教師在學生之間提供協調。同時,對于教師介入的時機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教師需要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評估方式。教師應該在傳統單一以卷面考試評估形式的基礎上豐富教學評估,創建一種直接評估和間接評估、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個體評估和集體評估、學生批判性評估和教師批判性評估、校內評估和校外評估等多種評估手段相結合的評估方式。從全方位去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使得教學監督更加的客觀,學生更好地認清自己的學習階段與學習的方向[6]。
3.2 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
教學資源對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是非常重要的。建構主義理論在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運用,除了需要過去的教材、課件、教具、基礎設施等資源外,還需要信息資源和外部資源等。要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要求的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需擁有順暢的信息渠道,及時把握外部的信息,才能在教學中做出及時的更新與調整。情景教學方法,如企業家進課堂、企業實踐等都需要學校和企業有著很好的合作關系才能夠實現。校企結合是學校充分利用和挖掘外部資源的重要途徑。只有充分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才能夠讓教學順利運行,從而實現培養目標。
3.3 注重教學過程的管理
建構主義理論在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運用的根本思想主要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為了體現這一點,我們需要注重對教學過程的有效管理。注重教學過程的有效管理,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保證課堂教學的同時,要保證適時的一定量的實踐教學環節。二是處理好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和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的關系,教學過程中,要把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作為重點,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積淀[7]。三是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學生自學的關系,既要保證理論教學內容完成,又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自我學習。
3.4 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建構主義理論在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運用還有賴于一系列保障措施,這樣才能夠規范教學秩序和監督教學質量。在建立和健全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方面,需建立以下相關制度:如教學大綱制定與修改制度;教師培訓制度;學生職業發展培訓制度;教師教學質量總結和評優制度;學生學習評估制度;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模擬教學管理制度等等。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教學質量提供一個穩健良性的保證體系。
4 結論
建構主義最大的特點是講究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動地去完成知識的建構,在合適的情境中培養知識的應用能力。這與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非常吻合。因此,將構建主義運用于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中,既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又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中運用建構主義,需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注重教學過程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參考文獻:
[1] 劉中艷,,劉曉霞.我國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6):92-94.
[2] 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2.
[3] Vygotsky,L.S.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4] 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1):67-72.
[5] 馬慶棟.學生主體性與工商管理教育中的素質能力培養[J].黑龍江教育,2010(2):33-34.
[6] 高文.教育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一、調查內容與方法
(一)調查內容本次主要是基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的需求調研。職業能力是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職業能力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在某一職業上的勝任度。職業能力包括基本職業能力、專業職業能力與職業綜合能力三個部分,具體構成如表1。職業素質包括責任心,職業道德,學習態度等,是對人內在的一種要求。不同的職業對基本能力與專業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某一職業對計算機要求很高,但可能對語言表達能力要求不高。但很多職業對職業素養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不同的職業在對職業素質要求上有一定的共性。筆者基于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通過《天津企事業單位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調查問卷》,從對本專業的需求、勝任度、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及對本專業的課程設置五個方面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做了調查。
(二)調查方法
1.調查問卷的設計問卷按照被調查者所在企業的基本狀況、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在企業中的勝任狀況、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基本能力要求,專業能力要求、職業素質要求、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建議六個維度進行調查。
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在本次調研中,被調查的人員為56家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企業的部門主管。共發放56份問卷,回收56份,剔除7份無效問卷(答題不全),有效問卷49份,其中國家機關6份,事業單位21份,企業22份,包括:國有企業6份,民營企業7份,外資企業4份,其他類型企業5份。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信任度分析數據表明:在49份有效問卷中,被調查者所在企業對工商管理需求狀況是:非常需求者有4個,占8%;較多需求者有2個,占4%;一般需求者有27個,占56%;較少需求者有11,占22%;無需求者5個,占10%。調查者所在企業過去三年對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需求趨勢為:呈上升趨勢的有16家,占33%;呈基本持平的有25家,占51%;呈下降趨勢的8家,占16%。調查結果表明,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的需求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只有少數企業不需要,可以得出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就業面是很廣的,市場的相容性很高。就需求變動來說,少數企業處于下降趨勢,其余大多處于上升趨勢或持平。從每一種企業性質單獨分析需求變動,在國家機關中:呈上升趨勢的有67%;事業企業中呈上升趨勢的有38%,呈基本持平趨勢的有48%;其。可見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可在這類企業中有較大的需求。總之,調查結果表明,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在近幾年的市場需求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從整體來看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面和就業總量都是比較樂觀的。
2.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在企業中的勝任度分析數據表明:49份有效問卷中,認為工商管理畢業生非常勝任的有4份,占8%;認為比較勝任的有32份,占66%;認為勉強勝任的有9份,占18;認為不太勝任的有2份,占4%;認為極不勝任的有2份,占4%。從整體來看,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勝任度還是不錯的,基本得到企業的肯定。實際工作中,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會由于專業特性,自身對知識的應用在工作中存在各種不足之處,在分析勝任度的同時我們還調查了工商管理畢業生在企業中的不足情況,統計數據如下:認為能夠勝任高級工作,表現出專業水平的有3份,占6%;認為僅有書本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有19份,占39%;認為知識結構不合理的,沒有反映出業界的發展現實的有9份,占18%;認為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工作能力比本科的畢業生實際能力更強的有5份占10%;認為職業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識寬而不精的有13份,占27%。從這些數據,可以直觀的看出工商管理畢業生在企業工作的主要不足之處表現在僅有書本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和職業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識寬而不精。這便涉及到該專業畢業生對知識的一種遷移能力,即一種轉化知識的能力。針對較寬的知識面,表現出的不精通,也是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在工作中的一個挑戰。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得出企業在用人中相對于知識儲備更注重實際操作能力,這些高等教育的現狀多少有些出入。
3.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基本能力適應度要求基本職業能力包括一般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基本外語能力等。針對被調查企業對畢業生英語的要求,數據處理如下:要求英語四級的有27份,占55%;要求英語六級的有14份,占29%;要求達到商務英語水平的有一份,占2%;要求到托福,雅思的有一份,占2%;對英語水平沒有要求的有5份,占10%。由此可得,90%的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英語水平有了要求,主要要求集中在大學英語四六級的水平。針對畢業生的計算機水平,統計數據如下:要求基本掌握office等辦公軟件的有6份,占12%;要求熟練掌握office等辦公軟件的有40份,占82%;要求有計算機初級程序員水平的有2份,占4%;其他要求的有1份,占2%,從這組數據可以得出,現代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計算機水平,基本以熟練office為主。對于文字表達能力,在49份問卷中,有23份顯示應該具有,這個比例將近一半,同樣顯示了語言表達能力在企業工作中的重要性。
4.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專業能力適應度要求從上圖可以看出企業對不同專業方向的需求是不同的,對于一般性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的頻數比較大,目前市場的需求也會更大一下。其他專業會由于有些已經飽和或是國內發展不成熟等原因頻數較低。同時,我們也調查了解了企業對畢業生考取并獲得相關證書的看法。調查結果為在49份有效問卷中有5份認為不需要考取相關證書,占10%;其余44份認為需要考取相關證書,占90%。由此看來考取相關的證書是有必要的,這是對自己有專業知識的一種說明。對于有必要考取證書的44份,如下圖:這里的證書是從事相關行業的一種資格證,是現代企業對畢業生的專業要求的證明,圖2表明企事業單位對工商管理人才人力資源和會計類證書的需求。針對現代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需要培養的能力,除去所必需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市場營銷知識、信息獲取能力外,法律知識,貿易知識在現代企業中也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的獲取決定一個企業的戰略規劃,和企業搶奪市場的速度。法律知識是保證企業受到非法打擊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現代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能力期望是與社會背景,國際背景相吻合的,是在不斷發展的。
5.現代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素質適應度要求我們選取了職業道德、專業素養、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工作效率、良好的協調與溝通能力、責任心強、學習新知識的態度進行選擇排序,從中選則四項重要的職業素質,再按主次排序。處于首位的職業素質的頻數、比率為:職業道德,27份,56%;專業素養6份。12%;身體素質0份;心理素質4份8%;工作效率1份,2%;良好的協調與溝通能力6份,12%;責任心強5份,10%;學習新知識的態度0份。這組數據可以分析出職業道德是現代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最為重要的職業素質要求。其次是專業素養、協調與溝通能力,責任心等。這些素質會與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經歷,個人的價值觀有關,是人內心深處更深一層的體現,是不易被改變的一項,相比較而言,知識則更容易掌握,而好的道德情操卻不是那么容易形成。這些深層次的東西也是在校期間大家會忽略的一項,對于我們的就業卻是必不可少的。從而需要我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6.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建議通過問卷中的開放式問題,企業工作者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的建議有:(1)、加強口語;(2)、加強社交禮儀;(3)、加強商務英語;(4)、公共關系;(5)、心理教育課程;(6)、法律知識課程;(7)、社會政策研究;(8)、實踐課;(9)、人文類課程;(10)、藝術鑒賞類課程;(11)、文學課程;(12)、公司財務管理;(13)、演講與溝通能力;(14)office高級操作培訓;
三、調研結論和建議
通過本次關于天津企事業單位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調查問卷,我們可以發現現代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生的需求也因企事業單位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勝任度在企事業單位達到基本滿意。該專業畢業生在企業中的不足之處也表現出一定的共性。現代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在我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和自身的特點塑造自己。高校在培養工商管理人才的時候也可以參照企業需求,社會需求來進行。具體的結論建議如下:
1.突出核心課程,完善教學環節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已經過了30多年了,目前社會在不斷地發展,經濟業務的交易運行事項也變得愈加復雜難解。現階段應該對這30多年里所有的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經驗加以分類、整理和歸納,特別是當前中國大多數工商企業面臨極其復雜、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環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實戰能力、應變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應該采用最符合、最適應我國國情的,貼近工商管理實際的教學材料,讓學生在中國的企業市場實情下接受專業知識教學。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職業標準,從職業能力分析入手,有針對性地設置相應課程,如社交口才、商務英語、文藝類課程、中外公司企業文化、職場商務禮儀、職場心理學、辦公軟件高級課程、社會政策研究課、企業實踐調研課等;同時突出以企業工商管理人才所需能力為核心設計課程模式,在課程教學中引入企業實際管理和技術人員,增強學生對企業實踐和相關工程技術的了解;同時改革評價方式傳統的以書本知識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結合試卷或結課論文(期末)、模擬實習公司、章節案例演講、項目策劃書等全方位的對學生具備的職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職業素養進行考核。
2.學生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規劃工商管理專業的在校生應該關注近幾年工商管理類下二級學科的人才需求與興趣方向,選擇一個細分的專業方向,改變寬而不精的知識結構,加強責任心、培養職業道德同時熟練的掌握office等辦公軟件,并根據自身就業方向,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
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實現境外生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技能。通過多元文化教育,培養境外生獨立自主的人格,提高他們創新實踐的能力。以實現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的愿景。
關鍵詞
大華文教育;境外生;人才培養;創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華僑大學2015年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5JGYB35)的研究成果。
一、華文教育
華文教育是教育學屬下的一門學科,專為海外尤其是東南亞華人開設,漢語言及中華文化為其基礎知識,傳統教育學為其基本內涵,同時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文化學等學科與其相融通。[1]華文教育專業的特色是:面向海外培養華文教育師資師和教育教學的管理人員,要求學生掌握教育學特別是海外華文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僑情,系統掌握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基礎知識,進行漢語聽、說、讀、寫、譯等專項技能和綜合技能的訓練,掌握海外華人華僑教育規律,最終具備以漢語為教學語言,針對海外華僑華人開展華文教育的良好能力。[2]1998年,教育部召開了全國第一次普通高校教學工作會議,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周遠清這樣解釋人才培養模式。他認為,培養人才的目標和培養的規格以及實現這些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方法或手段就是人才培養模式。[3]那么在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對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模式展開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有利于培養傳播中華文化的管理型人才,實現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認為,華文教育的發展具有長期戰略意義,需要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由于它的施教者與受教者都是華人,硬件和資金的投入主體也是如此,所以,華文教育需要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攜手來不斷推廣。華僑大學前校長丘進教授提出了“大華文教育”的理念,即開拓性地將原本針對華僑華人青少年后裔從事的語言文化培養,拓展到其他所有領域,就是說只要大學里面具備這樣的專業、條件,具備這樣的老師、學生,只要涉及到的,我們都把它納入華文教育,這樣就不局限于招收華僑華人青少年后裔,不單單是外派教師去華文學校教書或是舉辦短時間的夏令營。[4]基于此背景,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為進一步加強本院港澳臺僑學生及留學生的教育培養工作,結合項目組前期的調研成果及實踐發現,學院存在著境外生校友資源不足、情感歸屬感不強等各種問題。因此,學院秉著“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的辦學宗旨,承擔起培養管理型境外生人才的重任,開展了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
二、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從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辦學理念看,人才培養模式既不能限定在教學過程中,又不能泛化到學院的整個管理層面;它是結構與過程的統一,是靜態的樣式與動態機制的統一體。人才培養模式不應只關涉“教學”過程,更應關涉“教育”的整個過程,遠遠超出了教學的范疇。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各要素如課程、教學、評價等的結合,但這個結合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組合樣式,而是一個不斷變化、強調運作過程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背景思想的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培養目標和理想的計劃而形成的運行方式。[5]人才培養模式既是理想的培養人才之道,又是理論的具體化;既要具備可操作性,又要能夠形成人才培養的標準化模式,但要注意的是,它是一個由諸多要素組成的復雜綜合體和動態交互組織。在此基礎上,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開展的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的總體改革內容分為三個部分:課程改革(包括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管理制度的完善及評估方式。課程改革具體包括: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改革(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以國情教育為重點的通識教育教學內容);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的管理類相關專業課程改革(以培養管理類高級專業教育為依托);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公共課程的改革;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選修課程的改革;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第二課堂實踐課程的改革。境外生的第二課堂內容十分豐富,包含:1.“根在中國”———社會實踐活動:“走進工作家庭”(兩個境外生走進一個境內學生家庭)和住宿管理模式“2+2”(兩個境內生與兩個境外生合住在一間宿舍);2.“夢在中國”———境內外學生文化交流活動:海上絲綢之路多元文化展;3.“學在中國”———工商管理學院“一對四”境外生導師制;4.“愛在中國”———志愿服務活動:成立華僑大學螢火之光境外生志愿服務隊關愛德化留守兒童。制度管理的完善(包括教學與課程制度的完善)具體包括: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管理類專業課程、公共課程、選修課程及第二課堂實踐課程等方面的教學管理制度。評估方式則為: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評估方式。作為具有400名境外生的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致力于培養為僑服務的人才,突出僑校辦學特色,努力擴充境外校友資源,著力培養華僑高校優秀的境外生。根據學院開展境外生特色工程的客觀實際,通過“一對四”境外生導師制、境外生學長制等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努力把境外生培養出更多的管理型人才。通過開展境內外學生交流系列活動及海絲文化公益趕集活動加深境外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境內外學生交流系列活動,分為走進中國家庭及境內外學生同樂兩種。這樣的教學制度能夠使境外生融入中華文化中,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受中華傳統的魅力。通過把挑選的境內生家庭與自愿報名參與的境外生組合在一起,共同感受中國家庭的氛圍,學習中華文化,以傳承“家文化”。海絲文化公益趕集活動是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特產為主題的活動。自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以來,它一直是溝通東方與西方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心。[6]總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了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指導方針。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可以加深境外生對國際形勢及中國態勢的了解,增強對中國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同時學院特有的境外生學長制,使境外生有了傾訴的對象,可以在學習、生活、學生工作問題上給予他們意見和幫助。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采用學業輔導,生活引導,文化交流,志愿服務的培養模式。學院非常重視志愿服務,為提高境外生對志愿服務的喜愛與熱情,還專門成立了華僑大學螢火之光境外生志愿服務隊,通過參與關愛留守兒童、反哺行動等公益活動,增強境外生的同情心,在他人需要幫助時能施以援手。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重點在于:在大華文教育背景下,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以國情教育為重點、以思想教育為基礎、以教育背景為依托、以境外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立足僑校,加強境外生的特色培養,把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作為項目的創新理念。從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境外生管理類專業課、公共課、選修課等課程的建設、管理、評估,輔以尋根之旅、走進中國家庭等實踐教育,以境外華裔青少年為主要培養群體,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設立特色學校課程。學院培養的原則是及早選苗,重點培養,跟蹤扶持,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境外生人才都能有所學,有所收獲。培養特征是:全體性、全面性、發展性、未來性。旨在針對全體境外生,尤其是境外生優秀人才,全面挖掘境外生各方面的潛能,將他們培養成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專業性人才,擁有光明的未來及發展前景。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重在強化課程體系改革,培養境外生的情感歸屬。拓展管理教育及華文教育專業設置,融合相關專業,多元發展,以實現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個中國兒女的共同愿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匯使得各種先進的技術、科技也得到了融合,一些先進的東西被引進來并在國內迅速擴展來,促進了中國文化向更全面、更快速、更完善的方向發展。在多元文化碰撞的過程中培養境外生的情感歸屬。
三、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意義及措施
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有利于做大做強華文教育,實現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研究以學院境外生的行為培養為基礎,通過調查,分析總結了境外生的發展情況,修正了現有的錯誤行為,形成了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也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一方面,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充實和完善了境外生培養的相關研究理論體系,另一方面又為境外生的教育和培養提供了參考依據和標準,提高高校對境外生的培養水平,爭取讓更多高水平的境外生人才走出去和引進來,造福社會和人民。工商管理學院可以通過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培養一批適合在海外推廣中華文化的專門人才,做大做強華文教育;通過開設管理類專業必修課程,提高管理專業水平,為把境外生培養成管理類專業人才提供理論基礎;通過開設選修課程,培養華裔青少年群體的感情歸屬,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一系列的課程改革及實踐活動,培養一批境外生管理類人才,提高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
作者:隋昌鵬 單位: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唐燕兒.華文教育專題學習網站的設計與應用[A].第七屆中文電子化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3-15.
[2]陳娜.華文教育本科合作辦學模式構想與實現途徑[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6):53-57.
[3]劉麗偉.地方本科院校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卷宗,2014,(2):23-25.
[4]肖建忠.華僑高效特色體育課程研究[J].高教探索,2014,(4):32-34.
【關鍵詞】工商管理 實踐教學 操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0193-0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整個社會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然而,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類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沒有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給予足夠的重視,致使兩者在教學中明顯脫節。筆者作為一名高校從事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的老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對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有一些認識和體會。基于此,本文對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問題進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希望對工商管理學科的教學效果有所助益。
1 理論與實踐結合對工商管理學科教學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深入思考和掌握。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理論知識,并不代表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只有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才能提高自己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適應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
第二,有助于學生發展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的資質、興趣、才能有很大的不同,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使用同樣的方法去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實踐性教學有助于引導學生根據各自特點和專長,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認識客觀事物,發展出獨特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將來進入企業之后,才能夠不斷在各方面積極創新,幫助企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
第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實踐性教學環節中有許多集體活動,能夠鍛煉學生彼此之間的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與其周圍的人進行有效溝通和廣泛協作,幫助企業或組織達成目的。[1]
2 工商管理學科教學中理論和實踐脫節的主要原因
一是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相脫節。我國高校目前對工商管理的研究和教學主要局限于對西方理論的引進和解釋,這些理論反映的是西方的社會背景和市場狀況,引用的案例也是西方國家的,與中國當前的國情有較明顯的差距,不一定能夠解釋中國的市場和社會狀況。
二是教學方式方法比較陳舊。許多高校工商管理學科的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老師按教材講授,學生課堂記錄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過于理論化、抽象化,學生只是起到了記錄員的作用,根本不能把記錄的內容真正理解消化,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三是教師隊伍實踐教學能力有待提高。我國高校從事工商管理教學工作的教師當中不少人的成長道路是從學校到學校,對工商管理缺乏感性認識。走上工作崗位后,為了發文章、評職稱,他們對工商管理的研究主要注重純理論研究,這更加劇了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薄弱的狀況。[2]
3 工商管理學科教學中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選用與中國有關的工商管理教學內容。中國改革開放將近30年,社會迅速發展,經濟運行也日趨復雜,目前有必要對這30年中的工商管理的經驗進行整理和分析,同時大量的中國工商企業每天都面對紛繁復雜的工商管理的現實問題需要解決,也急需得到正確的幫助和指導。因此,我國的高校工商管理教師應盡快采用符合我國國情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市場結構狀況和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全方位、系統性地進行工商管理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工商管理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不能只及于一點,要進行全方位的、多層次的、連續性的整體創新,促進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
3.1 要培養入學新生的專業感性認識
新生一入學,就對其進行專業知識講座,并結合相應的市場調查、社會調查以及企業參觀活動,使學生盡快獲得對工商管理專業的感性認識。為了加深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專業感想,并由專業教師進行評估。
3.2 采用以下幾種實踐性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1)案例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對案例進行研究和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要精心挑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并且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案例教學的優勢。
(2)模擬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工商管理的理論和實務,設計出相應的背景材料、軟件程序或數學模型等,交由學生進行模擬演練和操作。模擬教學方法包括角色模擬、情景模擬、內容模擬、綜合模擬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模擬出與現實相似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3)現場教學方法。以實習基地或相關企業為依托,將學生帶到企業進行實習或參觀。然后撰寫相關的實習報告、設計方案、分析報告、策劃文案、促銷方案、或綜合評估報告等,由教師進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動手能力。[3]
3.3 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作為重要的實踐教育環節
畢業實習和撰寫畢業論文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和能力的一個綜合檢驗,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教師應把握好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尋找解決的辦法。如果方法得當,可以明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運用能力。這種方法要求教師從學生論文的選題到撰寫過程都要以培養目標為中心,把每一個環節落實好,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3.4 引導學生進行科研活動
應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科研活動,或是讓學生參與到其導師所承擔的一些科研課題當中,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對其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第三,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
從事工商管理教學的專業教師應主動參與工商管理實踐活動。西方許多從事工商管理教學的教師或者自己開辦工商企業,或者在企業擔任兼職或咨詢顧問,這樣可以深入工商管理的一線,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和鮮活的經驗,加深對工商管理理論的認識,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我國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師也應該走出理論研究的象牙塔,積極參加工商管理的實踐活動,使自己對工商管理理論的認識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高校管理層也應該在制度上支持教師參與工商管理實踐活動。我國許多高校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受到學校制度的制約,例如學校對教師的工作量考核并沒有考慮教師在社會上的實踐活動,致使教師無法從繁忙的校內工作中脫出身來;學校對教師的社會實踐既沒有經濟上的支持,更沒有為教師創造走出去的條件;等等。總而言之,高校領導層沒有從制度上為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創造條件。因此高校的領導層應該轉變觀念,對學校管理制度進行適當修改,從考核制度上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工商管理實踐活動。
學校還可以聘請企業的工商管理專家擔任兼職教師。除了鼓勵教師去社會上參加實踐活動,同時也應該聘請企業從事工商管理工作的資深專家來學校進行教學活動。這些專家往往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有的還不乏理論造詣,把他們請入學校為學生授課或舉辦講座,必將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對工商管理專業的理解。[4]
總之,高校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全面的、多層次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學生、學校以及企業的共同配合才能夠完成。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當前工商管理實踐教學的不足之處,采用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在教學中將工商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魏國梁.工商管理類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探索[J].科技和產業,2008(2):86-90.
[2] 雷思友.市場營銷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法改革的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38-40.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民辦高校;特色學科;工商管理專業
1民辦高校特色學科建設的SOWT探析
1.1民辦高校特色學科建設的優勢
民辦高校建設的最顯著的優勢是其特色專業技能有著很強的市場競爭力。我國現存的各類民辦高校中的特色專業教育均是高校長期發展中的傳統與沉淀。民辦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模式、積累教學經驗,在不斷提高高校實力的同時,也沿襲了特色化專業發展。在此發展基礎上的民辦高校可以為專業建設提供豐富的實操經驗和充足的知識理論基礎,這一點也是民辦高校的特色學科建設的優勢所在。除此之外,民辦高校的特色專業內容還與所在區域的人才需求建立了密切聯系,民辦高校會結合所在地區的區域特色來創建相應的特色專業,并且專注和加強對所需特色專業的人才培養,可以為地區發展提供大量的適用性人才。民辦高校與地方政府形成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良好合作關系,不斷完善與加強自身優勢來發展特色專業教育。
1.2民辦高校特色學科建設的劣勢
民辦高校建設的明顯劣勢是其特色專業教育競爭力較差,雖然民辦高校以教學為主體,但是科研水平仍然較弱。即使民辦高校錄取且培養了大量社會人才,但是若想建立起專業的學術研究隊伍和專業學科,還需要許多方面的努力。除此之外,民辦高校的教育資源與地方高校相比要少很多,教育資源不夠充足也使民辦高校的專業特色發展速度緩慢,并且收錄的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也相對較低,不利于民辦高校的發展建設。另外,民辦高校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也十分有限,其招生選擇、資源供給、人才培養等也受到了限制,延緩了民辦高校的特色專業建設進程。
1.3民辦高校特色學科建設的機遇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要求各高校要加速“雙一流”建設,打造一流的學科和一流的大學,不僅限于知識教學,更要注重內涵發展。特色專業建設正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此教育建設背景下,可以推動民辦高校完成生源擴招和提高教育質量等重要轉變,為進一步培養滿足新時代需求的就業型人才建立了良好基礎。民辦高校應當把握此次“雙一流”建設的機遇,積極發展和建設自身特色專業學科,著重培養與所在區域相適應的就業型人才,為早日實現“雙一流”建設發展目標而努力。
1.4民辦高校特色學科建設面臨的挑戰
隨著各大高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民辦高校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同時,各類用人機構、學生和社會對民辦學校的各方面建設需求也在日益增長,民辦高校更加需要盡快提高自身教育質量,積極進行專業建設,提升社會服務質量,以此提升自身在眾多高校中的競爭力。并且高校培養出的專業人才在步入社會后會出現專業水平與實踐能力較差的情況,這也會嚴重影響民辦高校特色學科的建設進程。
2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特色學科建設路徑
2.1打造科學的特色學科建設體系
在“雙一流”建設的教育推動下,民辦高校應當完善并優化當前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科體系,創建此社會需實操的教育環境。另外,學習結果的檢測方式也要進行適當調整,增加社會實操需求方面的考核。教師要先學生一步走入社會工商管理市場,深入了解當今工商管理行業對人才的各方面需求,了解不同工種、不同專業需要把握的技能,再對比自己之前的教學思路進行有側重點和有針對性的調整。只有教師的授課思路足夠清晰,將需要掌握的專業內容不斷地精簡和更新,將工商管理、管理的主要策略等作為工商管理專業的核心講解內容,才能帶領學生高效地進行專業技能學習。民辦高校也可以妥善利用自身積累下來的社會資源,開設一些開放性社會課程,與固定企業聯合并建立固定合作關系,明確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輸送專業人才,可以有效推動工商管理特色專業發展,提高學生的就業率[1]。
2.2建立專業的工商管理教師團隊
民辦高校工商管理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與文化水平對高校的特色專業教學質量有重要影響,專業的教師團隊對高校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開展高質量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工商管理教師應當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工作能力;民辦高校對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團隊進行嚴格的入職篩選是組建優秀教師隊伍的基礎,同時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專業培訓,提升專業教師專業素養。專業教學團隊的職業化、專業化能有效推動民辦高校教學水平的發展與提高。除此之外,民辦高校也可以組織工商管理教師到企業中進行實地調研,教師在調研時不僅能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也能收集更多實際案例和教育資料,在課堂中傳授給學生,有利于提升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質量[2-3]。
2.3增加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中的實訓教學
良好的實訓教育環境是做好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需要設立提供專門進行實踐操作的場地(如ERP模擬實驗室),同時在實訓場地中必要的使用設備也需準備齊全(如信息管理系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更清晰地講解使用方法和專業知識。教師需要熟悉各種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在學生實操的過程中進行監督和指導,在幫助學生掌握專業能力的同時要保障學校設施的完整性,軟件與硬件同等重要;還要為學生適當安排相關工作崗位的試訓,讓學生可以提前接觸社會工作內容,適應工作環境,從而更加明確自身專業發展方向。此外,高校也應當建立科學的實踐檢驗標準,做好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安全與質量保障。
2.4加強民辦高校與社會間的交流協作
民辦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向專業對口的社會企業輸送適用性人才,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會盡量滿足區域發展的人才需求。民辦高校在進行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時需要獲得政府的支持,并且與相關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加強與企業間的協作關系來促進工商管理特色專業的發展。民辦高校可以聯合知名企業共同建立專業發展平臺,在該平臺中進行人才資源與社會資源的高質量共享,舉辦學校與社會企業間的工商管理專業交流活動,如聘請專業講師為學校和企業管理人員開展專業講座,可以使高校和企業獲得與更新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并且明確雙方合作發展的方向,實現共贏。民辦高校在社會企業的支持下進行工商管理特色專業發展建設,滿足國家提出的“雙一流”建設的教育發展需求。
3結束語
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提出,各高校的教育模式不斷更新,教學質量快速提升,民辦高校也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民辦高校的特色專業學科發展優勢與劣勢并存,高校應把握“雙一流”建設教育模式帶來的機遇,在專業體系、教育資源、專業教師團隊及企業交流實踐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努力打造更完善和高效的工商管理專業特色學科,向企業輸送更多適用性專業工商管理人才,最終實現工商管理專業特色學科與民辦高校共同發展建設。
參考文獻:
[1]羅婉菱.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方法研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5):126.
[2]曾凡輝,鄧華杰.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發展規劃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