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1: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農業發展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業發展;農業生產技術
1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缺乏對低碳經濟的認識
農業發展中低碳經濟實現遇到的主要阻礙是公眾認識程度不足,在農業發展技術方面更是缺乏創新。低碳經濟中注重對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少污染與排放,在農業種植技術水平達到標準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在經濟發展理念上要達到先進標準,受基層群眾的低碳環保理念落后影響,經濟發展計劃在落實推廣中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1.2農業發展管理模式較為落后
農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有管理體系大部分是針對生產過程開展的管理,并沒有形成配合的體系,這樣的管理模式對低碳經濟發展很難起到促進作用,同時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管理模式中對環保以及污染治理的體現仍然不足,導致農業生產中隨意的污染排放不能得到控制,所使用的農業也沒有達到環保規定標注,對生態平衡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
2實現低碳經濟與農業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
2.1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在農業生產區域內雇傭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田間指導,幫助提升農產品的產量,這樣農業在種植生產中也能夠意識到科技環保的重要性,為低碳經濟發展體系建立創造有利的環境。農民只有真正認識到低碳經濟的優點才能夠主動在生產技術上做出轉型,因此所開展的宣傳教育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比例之間的調節,加強技術實踐指導,使農民能夠更熟練地應用技術。
2.2完善低碳農業發展工作體系
在基層農業發展區域內建立低碳體系,對所應用的技術合理性進行監管。低碳農業發展更要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可以借鑒早期工作經驗,但要注重不同農業區域的生態環境特征。工作體系建立后在落后過程中發現問題可以進行后續的完善,通過調整提升工作體系的可行性,這一點也是傳統工作中需要重點解決協調的問題,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在經濟收益上也會有明顯的進步提升。加強各部門之間工作關系的建立,實現經驗交流與資源貢獻,在先進技術研究成果的推廣效率上也可以得到保障。
2.3不斷提高低碳農業生產技術
低碳農業生產技術提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損耗與排放,對于一些比較常見的基層生產問題,通過先進的低碳技術落實可以起到預防控制作用。低碳經濟與農業協調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創新技術方法的支持與配合,根據地方的環境特征對農業生產技術做出改進,例如灌溉,傳統的土渠道灌溉技術應用過程中水資源的損耗比較大,同時也增大了農業生產的成本投入,針對這一生產技術的改進,主要是通過噴灌、滴灌技術的結合運用來實現,并對原有的灌溉渠道做出了改進,這樣在輸水期間所造成的水資源損耗也會被降到最低,一次建立成本投入后可以反復使用,符合低碳經濟理念下的農業發展特征。
2.4制定長期的發展計劃
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計劃制定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從長遠角度考慮,在資源利用與發展目標實現中做到協調。目標設定過于遠大可能會出現落實實現困難的現象,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綜合治理計劃,因此長期發展計劃具體實施需要分段進,階段性的發展更有利于經濟計劃實現。低碳環保工作計劃更要同時從污染預防與治理兩方面來開展,在污染問題發生前采取預防控制措施,避免生態系統平衡性受到破壞,這樣能夠使資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對提升農業經濟收益也能起到促進作用。
結束語
低碳農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巨大的阻礙,實際的建設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農業管理工作部門需要明確自身肩負的重要責任,針對目前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發揮干預和引導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提高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低碳意識,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實現低碳經濟、農業生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師帥,龐金波,王剛毅.基于BP神經網絡的低碳經濟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04):45-46.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發展問題;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求,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農業中的應用與融合,有效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格局,加快了農業發展模式的升級與轉型。互聯網+農業的模式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民生活,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因此謀求農業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十分之必要。
1 互聯網+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作為一種新型模式,主要是在農產品的銷售、加工和生產等環節引入互聯網技術,以此加快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發展。但是在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意識淡薄。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需要參與主體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積極改造傳統農業,但是當前部分農業企業排斥這種發展模式,農民缺乏互聯網+農業的意識,無法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改造農業,制約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
二是基礎設施薄弱。由于農業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落后,互聯網的應用率與普及率不高,農村信息流通不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電商的發展。此外,由于各地農業電商的服務平臺不夠專業化,無法及時和搜集信息,致使網絡技術的計算機通訊的運用相對滯后。
三是缺乏專業的互聯網人才。專業人才是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目前部分農業信息人員缺乏完善的知識結構和較高的開發能力,難以合理開發與應用農業信息資源,無法滿足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需求。要想實現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需要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使其具備現代信息產業經營技術、現代農業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為農產品的經營銷售提供科學準確的信息。
2 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優勢及對策
2.1 優勢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優勢具體如下:①推動農業服務體系的發展。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農村企業可以通過實際的銷售情況進行生產經營,重視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品牌特色,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降低產品銷售風險。此外,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能夠促進現代化農業服務體系的發展,如淘寶特色項目采用原產地農產品的直銷形式,強化了相關農產品服務體系的完善。②加快農村電商的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能夠實現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促進零售成本的降低。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農村信息服務的領域,能夠直接服務于“三農”,使農民直接受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③加強消費者和農戶的互動互聯。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改變了農民的角色,加強了消費者與農戶之間的互動互聯,消費者可以就采摘是否科學、施肥是否適量等問題與農戶進行溝通,從而推廣高產優質的農產品,農戶省力省時、用戶放心安心,實現互利共贏。
2.2 對策
2.2.1大力扶持典型企業
部分農業企業較早完成信息化建設,積累了大量的農業資源,對農業產業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能夠靈活運用互聯網,這些典型企業深入到農村市場,通過自己的實力能對農業的整體網絡環境加以完善,形成互聯網+農業的觀念。因此政府可以大力扶持典型企業,將其作用和功效加以充分發揮,加強對企業的宣傳力度,從而使農民快速接受互聯網,充分認識到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樹立互聯網+農業的意識,發揮出示范效應,加快農業信息化的建設。
2.2.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要想實現農業的信息化建設,需要完善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網絡延伸和網絡平臺來解決信息服務問題,加強基層農業設施建設,加大基礎設施資金的投入力度,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及設備,從而提高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水平。此外,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將政府的引導作用加以充分發揮,建立健全監控平臺,加強監管與組織,使農民充分認識到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增添生機與活力。
2.2.3加強技術人才的培養
人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與關鍵,因此在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快新型職業化農民的培育,強化農民的互聯網運用能力,使其既懂農業生產又能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從而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同時政府可以鼓勵農村青年或大學生村官勇于創業,對新知識和新技術加以學習和運用,定期培訓指導和教育農村青年與大學生,使其具備良好的互聯網思維,成為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2.2.4加強網絡農業平臺建設
政府部門可以加大網絡農業平臺的建設,形成完整的農業網絡,積極優化網絡環境,引導和鼓勵人員參與到平臺建設中,為相關人員獲取專業信息提供有效途徑,避免網絡使用時出現障礙性因素。同時需要加強網絡體系的宣傳,增強信息使用的安全性,高度重視經營渠道的建設,利用互聯網來擴大生產規模、拓寬經營渠道,積極與物流企業進行合作,從而實現物流配送和產品下單的一體化。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互聯網+農業的意識淡薄、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專業的互聯網人才等,嚴重降低了農業信息化的水平,不利于互聯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這種情況,需要大力扶持典型企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網絡農業平臺建設,從而加快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紹林.當前互聯網在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和對策淺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5,18:27
【關鍵詞】 都市農業 區域經濟發展 多功能農業
一、都市農業能促進衡陽農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業的生產方式與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化,都市農業應運而生。在我國都市農業概念提出之前,大多采用“城郊農業”的概念(包永江,1991),但當今城郊界線越來越模糊,“城郊農業”概念就不確切了,使用“都市農業”的概念更加合適(張占耕,1998)。盧啟程認為都市農業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滿足城市功能完善的需要和居民高質量生活的需求,城鄉融合,共同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生態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性農業。都市農業集高效、高質、產業化、科技、生態為一體,可滿足都市多種需求,是一種多功能農業。都市農業具備經濟功能、生態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等,主要特征有:功能多元化、無城鄉邊界性、高度集約化、市場一體化、生產科技化。
區域經濟發展要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來實現,都市農業正是對原有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作為農業新形態的都市農業是促進衡陽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而言,都市農業發展能延伸農業產業鏈,開辟農業經營的新模式,進而促進衡陽城鄉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協調發展,有利于加大城鄉勞動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交流,增加農民的就業率和縮小城鄉之間的差別,對于農業大市衡陽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二、衡陽市發展都市農業存在的問題
衡陽市是湖南省的農業大市,發展都市農業有較好的經濟基礎。2012年,衡陽實現農業增加值347億元,實現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220億元,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2家。衡陽市農業部門和農業生產企業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積極開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的優質高質都市農業,目前其產值逐年增高,占整個農業產值的比例也越來越大。然而,在發展都市農業過程其還存在以下問題。
1、對都市農業的扶持缺乏力度
衡陽有關部門在促進都市農業發展時,扶持手段欠科學,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規難以落實,特別是扶持資金申請條框過多,受益面窄。同時,缺乏都市農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對開發都市農業產品還缺乏明確的扶持政策,主要體現在:一是解決資金問題及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不夠;二是缺乏科技項目扶持。迄今為止,在衡陽有關部門的農業投入中,用于都市農業產品項目建設的很少。
2、發展都市農業缺乏科學化的管理
衡陽市現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73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60個,農民專業協會313個,累計成員19.707萬個,占總農戶數的13.61%,帶動農戶26.56萬戶,占總農戶數的17.65%。衡陽全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帶動的農戶數比例偏低,大多為分散的小規模經營農戶,要求相關部門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科學化管理。此外,都市農業專業化生產要求新型的種養殖模式、創新農產品加工手段,因而原有的種養殖技術和經驗已跟不上都市農業的要求,農民需要提升自身素質。
3、都市農業發展缺乏相應的人才
都市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人才的支持,衡陽市從事都市農業的人員大多是原有的傳統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生產方式落后,難以滿足都市農業發展的需要,休閑山莊、觀光公園的從業人員也大多是由原有的農戶轉型的,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服務水平不高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
4、都市農業觀光休閑產業開發層次低
當前衡陽農業的旅游與休閑觀光產業還處在發展期,存在的問題較多:一是衡陽都市農業旅游休閑產品不豐富,大多局限于蔬果采摘、釣魚、賞花和農家菜品嘗等活動,難以形成有競爭力的旅游休閑消費市場;二是衡陽市旅游休閑農業產品的開發缺乏相應的規劃與指導,農業企業和農戶盲目跟風,項目雷同;三是部分觀光農業主題園區特色單一,缺乏一個有效的可持續經營的規劃,季節差異、淡旺季差異明顯,大部分園區道路、交通、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無法提供有效的基礎設施服務,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四是缺乏有效的宣傳手段,宣傳手段單一,不能有效地吸引消費者。
三、衡陽市都市農業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對都市農業的功能與作用認識不高
衡陽有關部門在都市農業的認識上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相關決策都是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優先發展的目標,農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都市農業發展沒有很好的長遠規劃;二是片面強調當代農業對GDP、財稅的貢獻,因都市農業在經濟上的貢獻不高有可能還需要反哺,因而易被忽視;三是片面地強調了經濟功能而弱化了其他功能,只注重農業的產量的提高,沒有認識到都市農業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都市農業宣傳力度弱
衡陽有關部門對都市農業的宣傳力度不夠。都市農業在中國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對都市農業產品缺乏了解,對農業公園、觀光山莊、休閑山莊、教育公園等的認識不夠深,要使消費者廣泛認識并接受都市農業產品還需要做大量的都市農業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消費者只有真正地了解并認同都市農業,才會支持參與到都市農業的發展、消費中來,從而促進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
3、農戶和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合作機制
近年來各地關于都市農業發展的探索不少,但交流不多,很多好經驗、好做法無法及時共享和借鑒,影響了全國都市農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持續提升。衡陽市沒有構建好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機制,特別是與北京、上海、廣州等都市農業發展較好的城市缺乏有效的交流與合作機制。同時,也沒有制定好農戶和企業之間、農戶與農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機制,導致市場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溝通。
四、基于區域視角的衡陽都市農業發展的對策
1、加強對都市農業的規劃和支持力度
一是制定衡陽都市農業發展的長遠規劃。都市農業的規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但規劃應立足于衡陽的實際情況,重點應放在功能定位上,深化都市農業的經濟功能,開發文化、社會功能,拓展都市農業的生態功能,逐步實現都市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的統一。二是加大政府對都市農業的投資。一方面衡陽有關部門要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完善農業道路、農業排灌系統;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企業和農戶對都市農業進行投資,并在資金遇到瓶頸時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加強對都市農業的宣傳力度。加大宣傳教育是為引導人們對都市農業的消費,強化消費者對都市農業產品消費的積極態度,應積極宣傳發展都市農業對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意義及都市農業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以擴大都市農業的影響。
2、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充分發揮都市農業的規模經濟效益
一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根據衡陽市農業用地實際情況,通過土地流轉把土地的經營收益權轉移到種田能力強的農戶或在農業經濟領域能力較強的農業企業手里,實現規模化經營。二是改變傳統的粗放型、兼業化的生產力式,向產業化生產轉變。通過機械化、良種化、專業化、規模化融為一體的生產方式發展,實現都市農業的產業化生產。
3、加快都市農業科技創新,提高都市農業科技含量
一是要積極引進、開發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的技術。“都市農業”的發展與相應的農業技術分不開。如種苗培育技術,各開發景區、農場(莊)的整體布局與規劃所需的工程技術等。二是要提高行業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以職業化為目標,引導農民轉型與轉變,利用農業技術推廣站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培訓,切實提高都市農業生產者的科技素質和科技應用水平。積極組織技術培訓幫助農戶掌握都市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積極引導農民開展都市農業的生產和都市農業農產品的深加工,對從事服務型都市農業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的職業培訓。
4、拓展都市農業的多功能性,探索新的生產組織方式
一是都市農業是農業的產業鏈向第二、三產業滲透的一種城鄉融合的復合型產業。都市農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新鮮、優質的農副產品、綠色生態屏障、優美的生態與生活環境,還為城市居民旅游休閑、農業體驗等提供場所,它是一種多功能農業。因此,衡陽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必須是發展集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于一體的農業。二是積極探索新的生產組織方式。都市農業目標的實現僅僅依托農民這一主體是不夠的,要倡導“企業+農戶”的組織模式,這對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而對發展都市農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要重點扶植都市農業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拉動力帶動都市農業行業的發展,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逐步實現農副產品深度加工和市場銷售一體化,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5、運用比較優勢原理,開拓衡陽農產品市場
發展都市農業要堅持比較優勢原理,因地制宜地挖掘衡陽本地資源特色。如衡陽市的黃花菜是一大特色,可發展成集采摘、餐飲、精品博覽、黃花知識長廊和觀賞等為一體的黃花菜產業鏈;依托衡陽油茶,可發展集觀賞、栽培、傳統壓榨工藝為一體油茶產業鏈。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積極調整衡陽農業結構,增強其農產品的產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做大做強衡陽市都市農業產品品牌,增強都市農業產品的社會公信力。需要在已有基礎上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以區域經濟發展為框架整合資源,做大做強都市農業龍頭企業,打造衡陽的區域品牌,以增強都市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都市農業產品的社會公信力,增強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對品牌都市農業產品的信任度,從而實現企業、農民和消費者的“雙贏”,最終達到促進衡陽區域經濟發展的目的。
(注:基金項目:衡陽市社科規劃重點課題(編號:2011B(F)035)、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項目(編號:CX1101)和湖南省軟科學項目(編號:2011ZK310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包永江:中國城郊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
[2] 張占耕:都市農業是城鄉工農融合過程中的農業形態[J].學術月刊,1998(11).
[3] 盧啟程:都市農業與生態城市的協同關系研究[J].生態經濟,2009(10).
[4]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關于都市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J].中國鄉鎮企業,2012(5).
[關鍵詞] 生態農業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來,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迅速,有力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增加了農民收入,發展了農村經濟,保障了農村穩定。實現了農業生產由只要經濟效益向注重綜合效益的轉變。目前生態農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現階段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生態系統退化,水資源貧乏
盡管我國高度重視耕地保護,但是各種因素影響(如農業結構調整、建設占用、自然災害、水土流失等),我國耕地面積仍是逐漸減少。我國耕地人均擁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質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較重,土壤沙化較重,耕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耕地總面積的50%以上存在生態退化現象。我國缺水嚴重,水資源總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僅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國水資源分布上來看,也極為不平衡,地域差異較大,季節差異極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農業生態、農業資源之間的矛盾加劇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因為人口眾多,使各類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國農業的發展同樣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現在,國家又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隨著人口增長,增加了對資源的需求和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人口壓力始終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1.3 農民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制約了發展普及
我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必須要有現代的科技來支持,和傳統的粗放農業相比,更需要現代的、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但是我國當前農村的現狀是,有頭腦、文化高的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大都進城務工或者是從事了其他經營,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婦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農業”,加上在家的農民由于長期受傳統農業的影響,對先進農業科技重視程度不夠,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認識不夠,主動學習掌握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愿望不強,從而阻礙了現代生態農業的普及和推廣。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實行的是生產責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戶獨立耕種,當時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熱情,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當時農業發展的需求,推動了傳統農業的穩步發展,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的不斷前進,農業科技的日新月異,規模化的連片經營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這種分散的農業經營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影響了現代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2 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議
以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如何擺脫困境,尋找一條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兼顧的生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是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解決以上問題就要結合當地實際,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穩定發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議:
2.1 建立有關的法律法規,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實行了多部環境保護、資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初步建成了保護農業資源、農業生態和環境的法律法規體系。然而,這些法律法規的細化程度還不夠,總體還較為籠統,還沒有形成健全、完善的與發展生態農業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因此需要抓緊健全和完善能夠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服務的法律法規,盡快制訂相關的產業標準,提升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水平,提高發展質量。
再有,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監管力度,使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穩步健康持續推進。出臺相關的發展生態農業的扶持、鼓勵政策,建立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相關的機制,從而加快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推廣和普及。
2.2 強化宣傳,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的理念
多措并舉,加大發展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和發展優勢,提升農民群眾對生態農業的認識,樹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先進理念,提高農民群眾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熱情和自覺性。要注意的是,農民群眾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地區要區分對待,切忌進行一刀切。更不能強制農民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一刀切、強制發展,反而會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影響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欲速則不達,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穩步發展。
2.3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要以提高農民收入為前提
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以一家一戶為主,農業生產的品種單一,沒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中要把“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思維植入農民的頭腦中。發展前,要超前、科學的進行規劃,規劃要結合現有的財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發展中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從小到大,從近到遠,科學安排,統籌兼顧,發展一處成功一處,讓農民先嘗到發展生態農業的甜頭,從而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動生態農業向科學化和規模化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4 以農民合作組織為基礎,提高農民積極性
近年來,農民合作社、農業協會等合作組織發展迅速,逐漸被理解、接納,參與積極性越來越大,這為發展生態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合作組織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經營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彌補。利用這些合作組織的優勢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趨勢。
2.5 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關鍵詞】生態農業;法律保障;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使得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相協調,因地、因時制宜,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優化配置生物與環境關系,建立良性循環,促使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統一,實現高產、低耗、優質、高效,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極其法律保障現狀
1.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我國生態農業起步于農戶,重點發展縣域生態農業建設,我國已建成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102個,覆蓋面廣。將農業生態建設與調整農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初步建立了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模式,生態農業建設穩步發展。2.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成績矚目,并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但同時也存在著阻礙生態農業健康發展的很多問題,一是生態意識差,農民受教育水平低,對生態農業認識不足,往往急于求成,使那些保護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難以推廣和應用;二是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不完善,科技立項脫離實際和經濟承載能力;三是缺乏保障生態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法制保障的缺失直接影響了生態農業發展的成效。3.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法律保障現狀我國現行的生態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主要散見在《憲法》、《土地管理法》、《農業法》、《環境保護法》以及《草原法》、《漁業法》、《水污染防治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中。從國家的根本大法到單項的法律法規,都體現了發展可持續農業,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理念和目標,在實踐中起到了保護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法律制定較早,而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較晚,隨著改革的深入,農業經濟的發展,新問題新領域的不斷涌現,有些法律法規和條例必然出現了滯后和脫離實際。目前,我國仍沒有一部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做出規劃和保障的專門的法律法規。現有的涉農立法過于抽象性和原則性,操作性不強,既缺乏宏觀的指導思想,也缺乏切實可行的指導生態農業發展的實際措施。另外在執法、監管、和守法層面上都存在問題和不足。
二、國外生態農業法律保障制度
發達國家在經歷了現代石油農業的教訓之后,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德國、美國、日本等首先提出發展生態農業,比我國早十幾年。德國、瑞典、日本等國家在提倡生態農業的同時,重視形成與之相契合的法律,已形成了較完備的以生態農業法律為核心的,與生態農業發展相配套的法律體系,有力地保障了生態農業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和啟示。德國國土面積大約二分之一用于農業生產,是世界上最早也是生態農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德國的農產品種植必須遵循八個法律法規:《土地資源保護法》、《水資源保護法》、《自然資源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種子法》、《物種保護法》、《肥料使用法》、《垃圾處理法》,此外有機產品等還要遵守相應的管理規定,2002年又制定了《生態農業法》,對生態產品貼上生態標識,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護。日本農業立法的特點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在管理體制上做到管理目標明確,角色定位準確,對違法做出極其嚴厲的處罰,井然有序。日本生態農業,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到農業生態質量安全,確保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完善我國生態農業法律保障制度,保障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農業建設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我們應借鑒,吸收國外的經驗教訓,學習、引進適合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方法和法律法規,成為我國生態農業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發展生態農業,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構建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法律體系;重視生態農業政策和法律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生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注重生態農業教育宣傳;同時要加強執法監管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而保障我國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我國生態農業的法律保障問題的研究山西財經大學2010郭方方
2.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法律制度研究山西財經大學2014王虹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農業經濟2015任春英
[關鍵詞] 現代農業 農業機械設備 機械化
[中圖分類號] S23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6)10-0218-01
引言
中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進入到攻堅階段,寧夏海原要能夠更好享受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紅利,就要加大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力度,以實現農業機械化為主要途徑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而且還有助于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
1 充分認識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問題所在
其一,從山區的農業環境角度出發,在農業機械設備的選擇上以小型的設備為主。受到傳統農業觀念的影響,當地的多數農民對科技含量高的農業機械設備沒有足夠的認識,就使得這些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設備無法有效應用,從而導致農業機械化發展受到了制約。
其二,農業機械設備的配套效率比較低。由于寧夏海原地區的農業生產中所使用的農業機械設備以小型設備為主,幾乎不會使用中型或者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這就導致農業機械設備的配套效率比較低,嚴重影響農業機械設備的作業范圍,相應地,農業的產量和農民所創造的農業收益也會受到影響。
其三,農業機械設備所投入的成本相對較多而收益較少。雖然在近年來的油料價格有所回落,但是,由于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時間長,而且在農忙時節會持續作業,就會導致農業機械設備所消耗的油量增多而且機械設備會過早地老化,由此而縮短了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這就必然導致農業成本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就會降低,導致農民對農業機械設備失去熱情。
2 充分認識農業機械化在建設現代化農業中所發揮的作用
2.1 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基礎
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到重要的發展階段,要建設現代農業,就要完善農業裝備,為現代農業創造物質條件。早在2006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明確當前和未來的一段時期,建設現代農業都是首要的任務,并提出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物質條件基礎上的,主要的物質基礎就是現代的科學技術,這些科技成果逐漸地滲入到農業技術中,加大了農業技術改造力度,對農業產業而言也是一種技術層面的提升。現代農業要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為引導而展開,重在基于現行的農業發展目標而培養新型農民。這些農民可以使用農業機械化設備進行農業生產,這也是現代的農業發展的物質條件。
從目前的寧夏農業海原現代化農業發展情況來看,由于當地以山區為主,農業發展要提高機械化水平,就是要適應當地的農業發展實際,具有針對性地引進機械化設備,以使得農工業機械化切實改善當地的農業生產狀況,切實地在當地發展現代化農業。
2.2 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內容
農業要現代化方向發展,就需要實現農業機械化,可見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內容。由于不同地區的農業基礎不同,農業資源配置不同,就意味著農業現代化實現的方法和途徑也會有所不同,相應地,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模式也會有所不同。但是,任何的地區實現農業現代化,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解決農業機械化。寧夏海原地區即是如此。這里是山區,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在選擇農業機械設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農業環境和農業特點,以使得農業機械化符合當地的農業發展需求,以對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2.3 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科技推動力
農業機械化發展,就意味著農業走上了科技發展的道路。與傳統農業相比,農業機械化是跨越式的農業變革。農業機械化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科學技術滲入到農業領域中,就是將知識轉向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知識以農業產業為途徑創造經濟效益,從而對建設農業現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農業機械設備是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科技推動力。
3 注重農業機械設備的技術創新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
農業機械化技術水平提高,才能夠推動現代農業大幅度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除了要注重科學元素的滲入,還要提高技術創新力度,這就需要國家加大科研投資,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研發,以使得機械設備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區域農業發展需求。當地的有關部門則要注重農民的機械設備技術水平培訓,特別要注重農業機械管理工作,以提高農民對農業機械設備的認知而在使用機械設備的同時,還能力對機械設備做好維修和維護工作。針對農民在使用農業機械設備時的反饋信息進行農業機械設備的技術創新,以使得農業機械設備更為完善。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3.0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汝陽縣地處豫西伏牛山區、北汝河上游,氣候資源豐富,因此,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提高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業優質高效安全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為目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路子,加快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投入轉到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來,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努力提升農業整體素質。
科技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一是大力加強農業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以良種培育、生物技術開發、綠色肥料研制為重點,積極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盡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加大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強化農技推廣服務的公益性職能,全面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健全農業科技交易市場網絡,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在搞好農村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三大重點,著力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智力支撐。
(二)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努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石,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形成符合標準要求的種養模式,把標準化生產貫穿到產業化經營全過程。二是加快標準化示范園區和生產基地建設,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和種養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三是實施質量興省和名牌戰略,積極培育新的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叫響“汝陽產”這個大品牌,建設農產品品牌大省。
(三)積極創新產業組織形式,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促進了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提高了農業比較利益。要積極引導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研發能力,鼓勵跨區域經營和相互間的聯合與合作,“走出去”建立縣外、省外、國外生產基地,促進龍頭企業規范化、集群化發展。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對農戶提供系列化服務。
(四)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努力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
以節地、節水、節能為重點,推廣節約型生產技術。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開發生物質能源,搞好作物秸稈、生活垃圾、污水糞便等農村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增值,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等綠色產業,推廣間作套種、高效立體種養等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化。推廣科學施用技術,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嚴格控制化肥、農藥、農膜的投入量,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幾個關鍵問題。
進一步提高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要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迎接世界經濟挑戰的角度,充分認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積極引導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理念的轉變。
(一)切實搞好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分類指導。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村面廣量大,在區位環境、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新、特、優”上下功夫,在發展中轉變,在轉變中發展,增強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工作重點的確定上,各地要各有側重,從自己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入手,選好突破口,實施重點突破,務求實效。
(二)堅持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農村改革30年的歷程表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適合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必須長期堅持。一是在法律規定上,要使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更具體、更明確、更具法律效力,確保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穩定不變。二是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快完善土地流轉辦法,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不斷提高土地的規模效益。三是有條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要擴大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點,通過創新城鄉統籌發展模式,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障礙,探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會保障,以宅基地換住房的辦法,促進農民變市民。四是積極探索適應在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同村集體之間的土地置換制度,為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民居住向社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