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4 20:59: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舊工業建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loft空間和舊工業建筑原真性的關聯
Loft文化發源于紐約的舊工業建筑區———蘇荷(soho)區,從其文化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loft空間成立之初就是源自于一種妥協和無奈。高昂的租金使生活潦倒的先鋒藝術家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創作空間。而由于舊工業建筑廉價的租金,藝術家紛至沓來,將其改造為集居住、創作甚至是銷售一體的空間形式。受制于有限的資金,藝術家對于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力度相當有限,這種無奈恰恰完好地保存了一些代表性的工業建筑構件和工業建筑空間特征,使得工業建筑的原真性得到了較為完善的保留。
2.loft空間特征
2.1高大開敞
空間,是建筑之靈魂。而loft空間區別于其他空間形式的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其空間高大開敞的特征。這一空間特征的由來主要是因為loft多為舊工業建筑改造而成,而對舊工業建筑這一空間特征的保護轉化成了loft空間的主要特征。
2.2自然而真實、保留工業美學
工業建筑空間的布局和形態非常真實的反映著工藝生產的流程,是一種完全真實和理性的空間。內部空間不加藻飾,簡潔真實,空間內梁、柱等結構構件清晰可見,非常理性地表達出建筑的營建邏輯。Loft空間繼承了工業建筑的這種美學。
2.3模糊性
舊工業建筑空間的改造大多是在單一空間內布置生活起居、工作、藝術品展示等諸多功能的空間。因此臥室、廚房、工作室等功能板塊就不可能像傳統民用建筑那樣有明確的界定和隔斷,傳統的套型模式被打亂,loft空間展現出模糊性。
2.4靈活性、可變性
loft的經營方式大都是租賃,因此使用者對其內部空間的改造大都是臨時的,這些非固定的空間隔斷隨著租客的變更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loft空間靈活可變的原因。
2.5浪漫化、個性化
傳統的居住空間或是辦公空間中,不同的功能空間通過劃分并作為商品銷售給其使用者,建筑空間是一種既定的形態。而由舊工業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間,使用者可以通過自主的空間劃分和裝修來盡情地發揮,創造浪漫的、個性十足的空間。
二、基于loft空間的舊工業建筑改建策略研究
1.內部空間改造策略
1.1通高空間的融入
工業建筑相對于傳統的民用建筑往往具備更加高大的空間,而最早對舊工業建筑進行改造的藝術家們由于受制于有限的資金,往往會對舊工業建筑空間進行較為簡單和局部的處理,雖然在空間內做了簡單的隔斷和劃分,但是室內空間中往往都會保留一部分原有工業建筑空間的樣貌。并形成了上下貫通的空間,而這些空間的融入也是由舊工業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間和普通舊建筑改造空間的標志性差別,Loft中的通高空間可以充當展示空間、商業空間等,適用于大型廠房改造項目;而在藝術家工作室、個人畫廊等小型廠房改造中,高大開敞的通高空間則通常作為起居室和創作展示合一的功能空間。
1.2loft空間分隔
依據loft空間內不同功能空間對私密性的需求,可將分隔的類型劃分為:彈性分隔、意向分隔、局部分隔和封閉分隔。loft空間分隔的方式主要為閣樓和屋中屋這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是loft空間區別于普通民用建筑內部分隔的重要因素,因為在時間上,閣樓和屋中屋的建造時間都晚于建筑主體,是附屬于舊工業建筑的建筑構件。其次,作為loft空間區別于其他舊建筑改造的手段,閣樓和屋中屋通常都是非完全的劃分,會預留出通高空間,這種局部的分隔也是loft空間的顯著特征。
(1)閣樓
閣樓本意指房屋中的上部空間或工、商業建筑內無隔斷的較大空間。閣樓在結構上大都依附于原有的舊工業建筑,這也是它和屋中屋這種分隔形式的主要區別。閣樓在營造之時通常在內側設柱子加以支撐,靠近建筑外墻的一側通常搭接在舊工業建筑的吊車軌道或是牛腿柱之上,節省了建造的材料,實現了較為經濟的改造。例如上海八號橋中的5號樓(如圖3)的原廠房空間開敞高大,故在改造后成為展示和信息的空間。但完整的舊工業建筑空間原樣保留勢必會造成空間浪費,而且也難以滿足改造后建筑的功能需求。因此,5號樓還沿著原工業建筑的建筑外墻增設了四周的閣樓空間,作為設計單位的辦公區域,整個空間就形成了大空間套小空間的空間組合。滿足了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
(2)屋中屋
屋中屋與閣樓利用舊工業建筑本體的結構體系有所不同,其與原有舊工業建筑聯系不強,改建后的屋中屋擁有一套獨立結構體系,因此屋中屋具備了以下優勢。首先,屋中屋的營造對原有的舊工業建筑未造成任何的改動,舊工業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完美的保留;其次,當需要對內部分隔進行重建時,只需拆除屋中屋的部分即可,不會對舊工業建筑帶來二次破壞;再次,屋中屋的形式相當于建筑擁有了雙層皮,而屋中屋內部通常是較多人員停留和使用的功能空間,需要空調和暖氣等溫度調節措施,屋中屋和舊工業建筑之間的空間就成了過渡空間,這層空間能夠有效地減少室內溫度的變化,降低了能耗。
1.3loft空間銜接
和loft分隔相對立的是,有了不同的分隔手法所產生的若干功能板塊,就必然存在著各種空間之間的銜接。
(1)豎向銜接
豎向銜接多見于loft空間的水平分割,在高大開敞的舊工業建筑空間內通過水平分割的手法創造出夾層空間,就必然需要豎向交通來聯系。豎向銜接通常表現為樓梯,坡道等。這些新增的樓梯和坡道大都采用鋼材和玻璃等輕盈的材質,使樓梯看起來輕巧簡潔,大氣時尚。這些通透的樓梯還可以作為室內空間的彈性分隔手段,劃分出不同的空間層次,豐富和裝點了loft室內空間。
(2)橫向銜接
Loft空間的橫向銜接多見于垂直分隔,其主要表現為空中連廊。特別是在功能上存在聯系的兩個空間分別處于非首層的位置上時,就需要二者之間施以空中連廊。上海八號橋在設計時就成功的運用了連廊這一建筑元素,將8棟舊工業建筑有機地聯系起來,這也是八號橋這一名稱的由來??罩羞B廊不僅僅局限于建筑室外的相連,廊道在不同的建筑內外都有穿插,人們通過這些連廊就可以順暢地漫步于舊工業建筑區之間。連廊起到了室內外空間的串聯,模糊了室內外空間的界限。
2.外立面改造策略
基于loft文化的舊工業建筑往往采用新舊沖突的手法來引入新元素,這種新舊沖突的設計手法來源于loft文化中的拼貼理念,20世紀中葉的拼貼藝術深遠地影響著loft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影響下,loft空間及其外立面逐漸呈現出一種動態的、不斷發展和編輯的狀態,各個時期的材質都會拼貼在外立面上,顯示著舊工業建筑的歷史和改造進程。新材料的引入不但沒有可以的和舊材料相仿,反而刻意的制造沖突。通過這種新舊材料沖突制造出強烈的對比效果。新材料體現出建筑空間的新穎和時尚,而舊工業建筑表皮則體現著懷舊氣息,從而形成了商業建筑空間的亮點。例如上海莫干山M50藝術區外立面改造設計中,主體元素為廠房原有的紅色清水磚墻,但這樣的立面形式比較單調,不太適合與新融入的功能空間———商業畫廊,因此在設計中融入了鋼結構和大面積的有色玻璃,新舊材料的沖突使立面既不缺乏歷史氣息又充滿時代感。輕盈精致的新材料一改舊工業建筑煙囪濃煙滾滾、地面污水橫流的舊樣貌。賦予其與時展相適應的懷舊與新穎相結合的外立面。
三、結語
關鍵詞:舊工業建筑,生態再利用,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K928.71文獻標識碼:A
1.舊工業建筑生態改造再利用相關定義
1.1舊工業建筑的定義
狹義的工業建筑也稱“廠房或廠房建筑”,是指用于從事工業生產的各種房屋。廣義的工業建筑包括進行生產加工的廠房、保障生產正常進行所建造的各種建筑如倉庫、動力站以及工廠管理建筑、工廠生活間等眾多建筑。本文討論的就是基于廣義定義基礎上的工業建筑:指用于工業生產、加工、維修的廠房以及為之服務的倉庫、服務建筑、構筑物、工業設施及其基礎設施。
1.2改造與再利用
(1)改造
本意是指重新塑造或進行大量的改變。建筑的改造是指立足于原有建筑,利用原有建筑條件,通過技術手段使之具備新的功能,強調是形式與內容的更新,對原有建筑的不足之處進行彌補,受原有條件局限很大。
(2)再利用
再利用廣義上是指,再次開發物質文化資源為當代或者未來社會的需求服務。對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是對其進行功能置換的基礎上,為達到舊建筑能夠再次被利用的目的而對既有建筑進行的再次改造設計過程,且不是簡單的修復或者修補,而是對原有建筑的功能、結構、空間的強化,使其能夠滿足新的社會需求。
1.3生態改造相關理論
(1)傳統改造與生態改造
傳統改造:指利用傳統建筑技術和傳統建材改變原有建筑結構、外觀、室內環境、設備系統等,使之適應新功能的需要和滿足使用者更加舒適的要求,偏重于形的改變。所謂傳統建筑技術和材料是指以往流傳下來的,經過多年實踐檢驗,比較成熟,應用比較廣泛的技術和材料。
生態改造:是指應用生態建筑技術對原有建筑進行環境、功能和資源利用形式的改造,偏重于質的變化。傳統改造與生態改造的相同點是二者都關注建筑熱環境、光環境和風環境等;都為了使建筑更節省、更舒適、更好用和更美觀;二者都采用傳統建筑技術。二者的不同點是在形成的效果方面,生態改造注重從多個方面尋求改變以形成綜合效益,更強調總體能效的發揮,而傳統改造則只關注一個或幾個方面的效果;在采用的技術方面生態改造對傳統技術的應用觀念、方法和目的與傳統改造有本質的不同。但是二者之間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主要取決于生態建筑技術在改造中所占的比例和改造后形成的生態效果,凡是改造投資的一半以上用于建筑生態改造技術,或者,改造后生態效果十分明顯,實現了或大部分實現了建筑的生態化,這樣的改造過程都可以稱之為生態化改造。
(2)生態改造的基本內容
生態改造的基本內容包括:在功能方面對功能置換的改造,通過對空間、建筑設施的改造或更新,使建筑功能靈活適應性強,能夠滿足新功能的需求,并為下次改造留有余地;例如798藝術區、中山岐江公園。結構上的改造,對結構安全性高的原建筑結構盡量保留或利用,主要是對建筑結構進行加固、維修等措施,必要時為滿足新功能的要求,可進行局部的加建新結構,要求不僅在安全性上得到保證,而且盡量在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環境方面得到改善:為使建筑內外獲得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要求在建筑對建筑內外環境進行改造,盡量保留不破壞原來良好的自然環境,盡量改善原來不健康的自然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改造后的建筑盡量做到資源的循環利用,使建筑改造以后實現內部資源的循環利用。
2.國內外舊工業建筑生態改造再利用實踐
2.1國外舊工業建筑生態改造實踐
奧地利維也納煤氣罐改建成大型商業綜合體,這是在國際上頗具知名度的舊建筑開發利用的成功實例。由于特殊的結構其改造的難度也很大。在A座改造設計中,地下兩層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車庫及庫房),成為地面以上各層鋼結構的堅固基座。地面1―3層周圈布置商店,中間為3層高的中庭,4層以上沿筒形外墻嵌入18幢弓形住皂塔樓(12層),組成一個有“縫隙”的環,這種布局使每套住宅都能有良好通風采光,人的視線可以從各個住宅塔樓間的中庭,從原墻體的大窗洞看到室外。陽光和空氣從玻璃彎頂及塔樓間的縫隙能很好地導入建筑內部,最大限度的滿足自然采光,中庭的使用也對自然采光和通風起到一定作用。由于特異型建筑結構的不同,改造過程要做到使改造后具有良好的采光和自然通風是很困難的,而該項目則在這方面做的很好,通過合理、巧妙的設計,利用中庭的作用以及貯氣罐和18座塔樓之間形成的“縫隙”的作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內部房間的自然采光和通風,可以說也是用被動低技的方式做到了生態改造。
2.2國內舊工業建筑生態改造實踐
(1)北京外研社改造
北京外研社二期建筑原是印刷廠,在外研社新樓建成后,也對其進行了改造,并以一座橋與新的主樓相連,形成一個整體。印刷廠的原有舊廠房平面是由框架結構和磚混結構組成的幾何形體,兩者垂直。在改造設計中通過穿插運用中庭、邊庭等設計方法,來實現自然光的引入。由于這種建筑腔體的使用,不僅可以改善建筑內部熱、光環境,還可以增加內部空間的趣味性,使建筑內部避免出現暗房間,節約了能源。
(2)世博會的特鋼大舞臺
世博會的特鋼大舞臺項目通過運用“低技環保”理念和“被動式綠色建筑技術”對其進行更新改造并作為世博會場館使用。特鋼大舞臺項目由原有上鋼三廠特鋼車間的部分廠房改建而成,擬建為開敞式觀演場館。面對各種困難設計師最終決定運用被動式綠色建筑技術,定義整個改造項目“低技環保”的核心理念:即借助綠色環境的參與力量,以盡量少的設備使用和材料消耗方式,使整幢建筑得到適當的使用舒適度并與環境互動友好。主要的內容包括:通過引用周邊公園的綠色環境,改造和節約土地使用,改善屋頂覆蓋下的空間的使用質量;通過將廠房自身既有廢棄材料異地、變形地重新利用,突出工業文明特征,合理節省建材投資;通過設置有層次的遮陽設施并引導建筑內部空氣的流動,盡可能減少空充分利用多雨季節的自然降水,平衡水分蒸發,實現小環境降溫。調使用的消耗,提高高熱天氣下的體感舒適度;通過建筑外表的立體植被綠化。
3.總結
舊工業建筑改造有傳統改造和生態改造兩種模式。但生態改造在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策略中應優先考慮,也就是說生態改造是舊工業建筑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改造模式。舊建筑要實現新意義上的重生,需要在整個改造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注意節能、保護環境、資源循環利用的總體實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傳統改造設計往往只注重功能的改變、外觀的轉變等,很少結合自然從生態的角度、節能的角度改造,勢必達不到生態的效果,而生態改造正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并以取得良好生態效益為目標。因此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創新需要優先考慮生態改造的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25-102.
[2] 肯尼斯?鮑威爾著,于鑫,楊智敏,司洋譯.舊建筑的改建和重建[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24-52.
[3] 趙曉波.舊廠房再利用的策略與方法一以廈門市文化藝術中心建設為例.廈門大學學報,2007,(4).
[4] 黃步匝.成都東郊工業區舊工業建筑改造性再利用模式淺談(西南交通大學
碩士論文)[J].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72-8.
[5] 菲力浦?羅伯特.重新利用舊建筑――世界建筑的趨勢.建筑學報,1989(7).
【關鍵詞】建筑工程 涂料施工 施工技術 發展策略 涂料施工發展方向 涂料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近幾年來,我國的建筑行業得到飛速發展,建筑工程規模和數量、質量要求都蒸蒸日上,各種建筑材料、工程涂料的需求不斷增長。建筑涂料主要是起到裝飾作用,并能保護和改善使用環境作出一定的貢獻,涂料正常功能的發揮,主要是根據涂料的技術性能、施工技術、建筑基層情況和建筑環境條件等緊密聯系的。涂料在建筑外表層,歷經外部環境的風吹日曬,雨淋雪凍,在各種環境中需要發揮正常功能,經常是天長日久,涂料層開始脫落,既有損建筑物美觀,同時也影響了建筑功能。
二.我國建筑工程涂料施工技術的發展歷程及現狀情況。
20世紀60年代以前,國內建筑物內外墻的裝飾材料主要為石灰漿和大白粉。60年代中期,我國實現聚醋酸乙烯乳液的工業化生產,聚醋酸乙烯乳膠涂料應運而生,但由于我國當時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水平低,聚醋酸乙烯乳液涂料不可能在建筑物上廣泛應用。70年代,聚乙烯醇水玻璃內墻涂料(106)和聚乙烯醇縮甲醛涂料(107)研制成功并應用于內墻裝飾,并在80年代得到大量應用和發展;80年代,隨著苯丙乳液的開發成功并實現工業化,苯丙乳膠涂料開始應用于內墻面的裝飾,但由于性能不理想(如開罐效果、施工性、貯存穩定性等),再加上當時的經濟和生活水平所限,乳膠類建筑涂料并沒有得到大量應用和快速發展,直到80年代末,國外助劑逐漸進入中國市場,彌補了性能缺陷,乳膠涂料才得以廣泛推廣應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包油型多彩內墻涂料開始應用于內墻涂裝并得以蓬勃發展,90年代末本世紀初,彈性外墻涂料開始用于外墻的涂裝。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別是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建筑涂料產量和用量的快速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0年,我國建筑涂料的產銷量為352萬噸,比上年增長23.7%,占涂料總產量的36%左右,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建筑涂料消費國。隨著我國建筑涂料產量的快速增長,該行業在產品結構、技術水平、應用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相比于先進工業化國家在技術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建筑乳膠涂料用的大部分助劑依賴進口;生產企業眾多但生產規模普遍偏小,行業集中度低,大多數生產企業技術力量和產品質量監控手段薄弱,缺乏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低檔次、性能較差的涂料品種仍占據較大的比例,高裝飾性、高性能及功能性的涂料產品相對較少;內外墻找平膩子和底漆等輔助和配套材料的生產隨意性大,質量不穩定。從整個行業層面看,我國建筑涂料無論是在產品品種、技術含量,還是在配套性、施工技術方面,均不能滿足我國經濟水平及人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后對涂料性能的更高要求,仍需要廣大涂料企業和研究人員不懈努力。
三.建筑工程涂料施工技術的發展策略。
1. 綠色建材。
綠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對人體、周邊環境無害的健康、環保、安全、消防型建筑材料,國際上也稱“生態建材”、“健康建材”或“環保建材”。綠色環保涂料作為綠色建材的一種,同樣是對涂料“健康、環保、安全”屬性的評價,包括對生產原料、生產過程、施工過程、使用過程和廢棄物處置五大環節的分項評價和綜合評價。
2.舊外墻面修補重涂技術
我國過去廣泛使用的水刷石類、干粘石類、水泥砂漿裝飾墻面類、清水磚墻類、舊涂料類和各種貼面材料(例如面磚、馬賽克等)等舊外墻面,經多年使用已顯陳舊,迫切需要翻新。采用各種建筑涂料(例如合成樹脂乳液外墻涂料、溶劑型外墻涂料、無機外墻涂料和有特殊裝飾效果的復層涂料、砂壁狀涂料等)進行翻新涂裝,具有很好的技術經濟效益。一些翻新涂裝工程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對上海某框架結構、粘土空心磚作填充墻的九層綜合辦公大樓原白色面磚裝飾的翻新涂裝,使該建筑物由原來嚴重滲水的陳舊飾面變得煥然一新。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我國高層建筑最主要的結構形式,這類結構的外墻面的開裂、滲漏、鋼筋銹蝕、混凝土脫落、外涂層損壞等現象也是常見的通病。對這類結構進行修補重涂技術的研究,內容包括對原墻面損壞的原因分析、損壞勘察、檢查與評估技術,混凝土修補材料、方法、設備的選用,施工規范的制訂,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等內容。由某專業涂裝公司對上海某商城外墻面飾面的翻新涂裝,是這類高層建筑物采用修補重涂技術取得良好效果的實例。
3.施工機械智能化發展。
無氣噴涂機械正向作業智能化、機型多樣化、使用簡單化和質量可靠化的方向發展,一些國外無氣噴涂機械即具有這些功能。作業智能化是指有些噴涂機內設置有微處理器,能跟蹤重要的工作細節,并顯示在易分辨的LED(大電子顯示器)顯示屏上,清晰地顯示噴涂作業細節,例如噴涂耗料量、噴涂形式(高產出噴涂還是精飾性噴涂)等,并能自動返流清洗,不需要拆卸即能清除濾渣和自動診斷與排除故障等。機型多樣化是指對適用于噴涂同一類涂料的噴涂機,針對不同的動力情況配有不同型號的機型,例如以液壓為動力的、以汽油為動力的和電動的等。同時,對于不同的工程情況配有不同的機型,例如特大型住宅建筑、特大型商業建筑、特大型工業建筑適用的機型;大型住宅建筑、大型商業建筑、大型工業建筑適用的機型和中型的工程適用的機型、小型工程適用的機型等。
4.國際化發展戰略。
進入21世紀,將使我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貿易體系和全球經濟潮流,我國建筑涂料行業應該充分利用國際化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具體表現在:
(1)國際化有利于加快我國建筑涂料行業改革開放的進程。
(2)國際化有利于我國建筑涂料企業引進技術和外資,提高水平,擴大經營。
(3)國際化有利于我國建筑涂料企業結構調整。
(4)國際化有利于我國國內建筑涂料企業獲得價格低、質量好、品種系列配套、售后服務到位的原材料,對增強企業競爭力是極為有利。
四.結束語。
當前,雖然我國的建筑工程涂料施工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也收獲了許多難得的工程經驗,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著眼未來發展,要充實底層施工技術,通過落實工程技術標準和相關要求,踏踏實實走好涂料施工技術的發展策略,提高我國的工程涂料施工水平。
參考文獻:
[1]龍春景 論建筑工程涂料施工技術的發展策略研究[期刊論文] 《四川建材》 -2010年1期
[2]余曉綱 Yu Xiaogang合成樹脂乳液砂壁狀建筑涂料的發展與實際應用中的幾個問題 [期刊論文] 《現代涂料與涂裝》 -2011年3期
[3]朱傳棨 ZHU Chuanqi通盤籌劃我國建筑涂料的發展 [期刊論文] 《涂料工業》 ISTIC PKU -2000年7期
[4]沈志勤國內外建筑涂料的發展 [期刊論文] 《江蘇建材》 -2002年3期
[5]徐峰Xu Feng 功能性建筑涂料的應用與發展 [期刊論文] 《涂料工業》 ISTIC PKU -2005年4期
[6]張心亞 湯鳳 藍仁華 陳煥欽ZHANG Xin-ya TANG Feng LAN Ren-hua CHEN Huan-qin氟樹脂建筑涂料的發展動向 [期刊論文] 《功能材料》 ISTIC EI PKU -2004年z1期
關鍵詞:維修方法;經濟評價;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價值工程; 增量效益評價法;
1、研究背景
建筑領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很長一段時期是保證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的首要條件。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隨著使用年限的不斷增加,建筑物逐漸進入維修加固階段,導致了各地區工程事故的頻繁發生,這就促進了維修加固行業的興起和發展。而且隨著舊有建筑規模的不斷增大和步入中期使用年限,建設重點已經逐漸由建筑設計和施工轉向在役建筑物的維修、加固和改造等方面,且發展越來越快,已逐漸成為建筑業重要的組成部分。
2、研究手段
對在役建筑物的維修決策過程可以作為一個工程項目進行經濟評價,經濟評價的目的在于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效益,使決策具有有效性、科學性和準確性,任何工程項目的科學決策是保證項目成功的關鍵。經濟評價是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評價分析報告是投資者決策投資的重要依據。選擇客觀、恰當的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對正確的進行投資決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1)制定維修改造項目的實施方案
在對維修改造項目進行現場調查后,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方案(不改造、改造、維修、增加面積的加固等),并運用數學工具對方案進行評價,確定可行方案及最優方案。
(2)對各方案進行財務評價,確定可行的方案。
采用財務評價方法,保留可行的方案,剔除不可行方案。對維修改造方案的經濟評價采用增量效益評價法,選用增量凈年值ΔNAV作為評價指標,ΔNAV>0的方案為可行方案。
(3)對維修改造項目的功能進行評價,并計算其功能系數
分析影響維修改造項目功能評價值的主要因素,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功能的權重,對各方案分別采用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得到各方案的功能評價值,根據公式計算各個方案的功能系數。
(4)計算各方案的成本系數
由于各備選方案的壽命期不同,可選用年成本()作為各方案的成本分析指標,成本在計算時一般包括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為兩者之和。
在本文中,建設成本為維修改造方案的實施成本(維修改造成本)和預計停產損失(針對工業建筑而言),計算時應按年平均分攤的成本??紤]資金的時間價值計算公式:
式中 -第個實施方案的維修改造成本和預計停產損失之和,(萬元);
-依據第個方案實施后建筑物的剩余壽命(年);
-基準收益率,本文取=10%。
對于工業建筑物來說,維修改造方案年使用成本為設備的年運營費用與廠房維護費用之和減去改造后預期增量收益。對于普通民用建筑物來說,則沒有生產設備的運營費用這一項。在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年使用成本不是等值的,應該計算整個壽命期內各年費用之和,然后再計算出各方案的等額年金作為年使用成本。計算公式:
式中 -方案計算期內第年;
-設備年運營費;
-建筑物年維護費用;
-預期年增加收益;
-復利支付現值系數;
-等額支付系列資金恢復系數。
計算各方案的年成本為:,再由式公式計算各方案的成本系數。
(5)計算各方案的價值系數
由以上計算出的和,由價值系數計算公式,計算出各方案的價值系數。
(6)確定維修改造方案中的最優方案。
由計算出的各實施方案的價值系數判定最優方案,即選擇價值系數比較大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3、方案評價過程中有關參數的確定
(1)各方案成本的確定
運用增量效益評價法對維修改造方案作出可行性判斷,然后再利用價值工程原理進行維修改造各方案之間的比較優選。對于維修改造方案而言,評價的是各方案追加的投資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與功能提高水平,因此都具有相同的原有資產。為了便于計算,本文不對成本做詳細的劃分,只是按使用年限做了分攤。
(2)對于民用建筑剩余壽命的計算
對于一般的民用建筑物的剩余壽命的計算,可以按下式計算。
式中 -民用建筑物的損壞系數,一般取值1.4;
-房屋的折舊率,即房屋耐用壽命的倒數,隨結構類型的不同而取值。鋼筋混凝土建筑物的耐用壽命一般為50~100年,故取=0.02-0.01;磚混結構的多層住宅耐用壽命為50~80年,故取=0.02-0.0125。
4.通過增量效益評價法的結論對建筑物維修方法進行經濟評價
(1)通過計算維修改造項目投入的費用和產出的效益,進行多方案比較,對維修改造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分析論證,以此為建筑物維修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2)通過分析維修改造項目的一般性與特殊性,確定維修改造項目的經濟評價應采用"有無對比"原理,并且一般情況下采用增量效益評價法就能夠滿足經濟評價的要求。對維修改造項目各方案進行技術經濟分析,估算維修改造項目所用的投資及可能帶來的收益,計算財務評價指標,對各方案的直接經濟效益進行對比評價,由此確定項目的可行方案。
(3)在財務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考慮了功能與費用之間的關系,利用價值工程法將功能與費用、技術與經濟結合在一起進行經濟評價,實現以較少的投資獲得較大的功能,更合理實用,可操作性比較強。
(4)依據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技術的特點和價值工程技術的特點,將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論應用于價值工程中,兩種技術的有機結合,是尋求最佳方案的理想選擇。
(5)對維修改造項目進行經濟評價時,全壽命周期成本為維修改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進行功能分析時,以建筑物的綜合功能為目標,綜合考慮經濟性能、社會性能、環境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功能,從而使價值工程分析過程更加完善,更具有說服力。
(6)在進行功能分析過程中,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功能權重,運用模糊數學原理建立功能分析的綜合評判模型,確定各方案的功能系數。這兩種方法與價值工程相結合,不僅較好的反映了功能的模糊性,而且使功能評價的結果更有實用性。
本文的功能評價雖然是從建筑物的綜合功能進行了評價,但考慮因素仍有欠缺,如沒有將規模的大小及投資效果系數作為功能的一部分來進行分析,在以后的工作中,盡可能的考慮不同角度的影響因素來評價項目的功能,從而使評價方法更加完善。
參 考 文 獻
[1] 郎雪昌,建筑物維修決策理論研究及其應用[D].同濟大學工程碩士學位論文,2007.
許多情況下,20世紀中期所建的工業廠房的大空間和結構體系對于目前的生產條件已經不再適用,這在當代亞洲城市的發展戰略中非常顯著。對這種工業舊址不分青紅皂白的毀壞注定是一種失敗,不僅要去了解一個城市工業歷史重要階段,而且要去利用20世紀這種建筑的大尺度和結構遺產。與其它形式的建筑遺產相比,工業舊址鑒于他們實際功能遺留下來的是城市記憶的另外一種形式。市政廳和一些有名的住宅綜合體的設計在形式上是為了突出一個場所的特征,然而,對于工業廠房改造的實踐就需要一種不同的改造方式,因此也會產生一種不同的建筑紀念性。位于德國的Zollvereln煤礦綜合體和位于鹿特丹的VanNelle Factory都是20世紀現代建筑歷史上具有革新意義的兩個范例。強有力的建筑布局、革新的建筑結構和細部處理都為了滿足程式化的有效而介入的。由于工業舊址的經常是限制入內的,尤其當他們尚在施工的時候,所以,公眾對于其存在的感知也毫無疑問的被限制住了。這就使工業舊址以城市保護的姿態出現的時候經常是處于一種非定性的狀態。在這些地方,就可以想象和實踐新的社會影響模式和場所識別實踐而無須受某些場所特性的負擔。
德國Zollverein的改造,使之成為綜合文化場所,還有位于英國泰晤士河岸的發電站被改造成為泰特現代藝術美術館,這些都是對lB3_業廠址改造中獲利豐厚的例子。在這些工程改造中,陳舊的工業結構和奢侈的大跨空間被處理為活動場所的設施,并且鼓勵當代的城市生活、藝術和創意產業的融合。這些改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無疑受益于UNESCO對干Zollverein綜合體作為世界遺產的認識,還有就是得益于倫敦的公眾對于遺產高度的認識。與之相比較而言,上海當代對于舊工業遺址的改造就顯得更加實際并以政治利益為前提。把舊工業廠房改造成為藝術和文化場所在上海成為了可能,并于其北邊的類似城市――北京有著長時間的競爭關系。由BAU改建的上海雕塑中心便是作為20世紀的貿易港口和金融中心的上海這么個當代城市更新項目中的范例。上海當地政府發現,如果和北京相比宣稱其文化聲譽會促進城市經濟和城市發展。為了和北京一較文化聲望,2005年上海市政出臺了一項頗具野心的政策,在城內劃了100個藝術文化場所。為了形成這樣的景象,個人的主動性也被調動起來。與此同時,內環線內尚可適用的廢棄的舊工業廠址也為被劃為此類場所。
位于幽靜的淮海路西端,便是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的徐匯區商業主干道。上海雕塑中心便建于一個占地8hm2并且重新作為鋼鐵廠的工廠內。它被掩藏在一派商業辦公樓后邊,并被個開放的停車場所圍合,這個建筑就被改造并重新定義為普遍意義上的藝術工廠。現在它為開放的雕塑館和一些私人的藝術展館還有一些設計公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適用這樣巨大的工業空間是一種挑戰。如何使空間的使用和這種有紀念價值的巨大的工業結構不相沖突呢?我們如何引入一個新的方案――個集雕塑藝術、私人藝術展館、藝術工作室于一體的綜合體――如何使宜人的尺度介入廣大的工業空間7如何重新定義這座建筑而是其現存的結構體系變動最小呢?
在上海雕塑中心的改造中,這種問題通過創造一系列巨大的連通空間來解決。私人的藝術展館和藝術工作室需要比較私密的空間,于是在現存的工廠東半部分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新建的三層高的建筑體。展覽空間就被安排在了西部。通過這種處理,使現有工廠通過植入現有空間和結構來重新定義。這座工廠作為新的藝術展覽空間和美術館被保存了下來。通過多種視角和建筑內無阻擋的視線聯系來達到這種效果。通過這種策略,舊廠房不是作為一個被占有、填充、改造的建筑而存在,而是作為一個空間上的新設計在縱向得到了處理。
在這座位于建筑東部的三層高的結構體中,有一系列可看到的走廊,開放的平臺和的環通路線。這個改造中BAU強調的是現存結構體作為周邊廠房的傳統元素的考慮。進一步通過使房問作為一個可融入部分融入這個新的結構體系中。這種房間和走廊的組合方式使其中的使用者意識到他們的活動使其在廠房內有存在感。因此,空間之間的關系不僅僅靠這些私人的展廳維系,而且也存在于下層更加私密的藝術展廳和工作時還有一些公共的展示場所。在舊廠內部,人們之間靠著一種的街道尺度的內在環線連廊相聯系。
工業建筑中結構體系的重復也在這種新的建構體中出現。作為一個植入這個現存的19m寬190m長的舊建筑中的的新建筑,這些私人展館和藝術工作室成為一個三層的平臺,無論是藝術團體還是企業家都可以觀察并介入現場的藝術事件中。
位于西半部的展覽區域被一個連續而開放的坡道為何,從而使人們可以從一系列不同的視角體驗藝術展品。嚴格的觀察藝術品的二維視角,僅僅在站在藝術品前邊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在這里就被從根本上改變了。中間下沉的地板以前被用作機器深坑,現在變成了一個講演空間,有時候還會被用作額外的尺度宜人的展示空間。在下陷空間內擺放一系列臺階和供坐的平臺,可以提供一種在一般藝術展廳中不常見的獨特的視角。這種視角對于雕塑藝術就特別有效。
東西部的過渡是通過主入口后邊一個透明的看起來像漂浮的二層的建構物來連接的。這個構建是靠的鋼柱支撐,談論會的時候會作為一個會議場所。廠房中漂浮的透明體表明BAU試圖使藝術場所之間有很強的視覺聯系,使藝術團體和廣大公眾可以有互動的對話。這種意圖更通過入口處的為重大活動所作的一個大門來得到加強。這些他們為了聯系室內空間和周邊的城市公園異或那些工業綜合體而設計的門和可視的聯系,象征了上海雕塑中心的城市現狀。
通過上海雕塑中心的這個設計BAU闡述了當代藝術場所的形式――融合了城市藝術空間和鮮活的藝術展覽方式。起初的品質在于交流的促進、對話、城市藝術場所的開放型還有社區。新模式的第二點在于體驗藝術的同時感受巨大的工業廠房。這個意圖通過嘗試做一個環繞展示空間的連續坡道所營造的鮮活的平臺來實現。使觀察成為一個靈活的體驗行為。這種設計融合了觀察者,藝術品和展示空間之間的互動。
通過在建筑中間設置一個巨大尺度的主入口更加顯示了這個19m寬190m長的建筑的分割。主入口三層高的空間、工業尺度的門、巨大的陽臺都是對舊有功能的記憶,并且也是對藝術團體和上海公眾是有益的。入口顯示了建筑和位于廠房綜合體中公園之間的聯系。這種積極的狀態使之有自己的遺產價值。上海雕塑中心激發了改造其他周邊廠房的興趣,包括最近曾一度被廢棄的公園景觀的改造,使之成為雕塑展示的開放平臺。
論文摘要:橋梁加固以提高原橋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為目的,針對不同的橋型、不同的加固位置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本文對增大梁截面加固法在連續梁橋加固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當梁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和抗裂性能不足時,通常采用增大構件截面、增加配筋、提高配筋率的加固方法。在適筋范圍內,混凝上彎變構件正截面承載力隨鋼筋面積和強度的增大而提高。增大主梁截面加固方法,是梁橋加固方法中最常用的的加固方法,該法廣泛用于梁橋及拱橋拱肋的加固。增大梁截面的途徑有:增加受力鋼筋主筋截面、加大主梁混凝土截面、加厚原橋橋面板和錨噴凝土四種方法。
一、增大梁肋加固法
增大梁肋加固法常用于T形截面橋。T形橋梁常因原截面高度比較小,或面積過小,導致承載能力不足,出現了病害。對于這部分梁橋,可以將梁的下緣加寬加強,增大截積,并在新混凝土截面中增設受力主筋。在靠近支座處主筋上彎,與原結構主筋焊在澆筑新混凝土截面時,為了保證新舊混凝土之間有良好的粘結,須在澆筑混凝土前將結合部位的舊混凝土表面鑿毛,露出骨料,清洗干凈。同時每隔一定距離鑿露出主筋,以便通過錨固鋼筋將新增加的主筋與原結構中的主筋相連接。新增加的混凝土一般采用懸掛模板現場澆筑。
二、加厚橋面補強法
當原橋的承載力不足,截面面積過小,而墩臺及基礎較好,承載力較大,為了方便施工,可將原有橋面鋪裝層拆除,在橋面板上澆筑一層新的鋼筋混凝土補強層,用以提高橋梁的抗彎剛度,這種加固補強方式稱為“加厚法”。為了使新舊混凝土結合良好,原橋面板表面鑿毛洗凈,每隔一定的距離要設置齒形剪力槽或埋設樁狀(鋼筋柱)剪,或用環氧樹脂作為膠結層。同時,在橋面板上設置鋼筋網,以增強橋面板的整體抗壓能力,防止新澆筑的混凝土補強層開裂。鋼筋網的直徑和間距根據板的受力確定。這種方法由于加厚部分使橋梁自重和恒載彎矩增加較多,并且仍然是原結構下緣受拉筋應力控制設計,故此加固方法一般只適用跨徑較小的T形梁橋或板梁橋。在加固時對梁(板)的受力狀況進行詳細分析,在梁(板)下翼緣強度容許的限度內確定橋面的高度。
從梁板結構的上部加大截面(即加厚橋面板)的加固方法,具有施工簡便、投資節省的優點,在國內外中小跨徑橋梁加固中應用較多。加厚橋面補強法在橋面破壞修復中,通常是完全鑿出舊橋面,重新鋪裝新橋面,這樣一是費時費工,二是經濟效益也不理想。對此,有人提出了植筋技術,在舊橋面上直接加一層新橋面,這樣不僅充分利用了舊橋面,而且縮短施工時間,經濟效益也很顯著。
采用植筋技術,對舊橋面進行簡單的清潔處理,然后平行舊橋面鋼筋,按計算深度和規定間距鉆孔,再將鋼筋植入孔內,再采用同級別的混凝土填孔,并澆筑新的橋面層。在加厚橋面加固技術中,新舊橋面的連接是個薄弱環節,尤其是界面的抗剪強度。采用植筋技術以后,界面的抗剪強度由三部分組成:界面混凝上內部結合力、界面摩擦力、植筋的抗剪力。由于植入鋼筋的影響,界面的抗剪強度大大提高,而且植入鋼筋對舊橋而也起到了一定的加強作用。
三、錨噴混凝土
錨噴混凝土是借助噴射機械,利用壓縮空氣將新混凝土混合料,通過管道高速噴射到己錨固好鋼筋網的受噴面上,使其凝結硬化形成一種鋼筋混凝土。從而增大橋梁的受力斷面和補強鋼筋,加強結構的整體性,使其能承受更大的外荷載作用。錨噴混凝土不需要振搗,而是在高速噴射時,由水泥與骨料的反復連續撞擊,使混凝土壓密。同時又可采用較小的水灰比(0.40-0.45),使其與混凝土、磚石、鋼材產生較高的粘結強度。所以新舊混凝上結合面上能夠傳遞拉應力和剪應力。采用錨噴混凝土加固舊橋是在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舊橋加固技術。其加固原理是通過新增加混凝土與受力鋼筋和原結構緊密結合,組成“噴射混凝土(內含補強鋼筋網)一錨桿一原結構”的整體組合結構。錨噴混凝土加固舊橋的實質就是增大受力斷面和補強鋼筋,加強結構的整體性,使其能承受更大的外荷載。此種加固法在漿砌片石板拱橋加固中運用較多,日前低等級公路上的石板拱橋由于早期施工時未按強度和規格要求嚴格選料,砌筑片石時砂漿不飽滿,砂漿配合比控制不嚴,再加上超重車輛長期作用,普遍存在主拱圈片石風化、石料大小不一、片石被擠壓碎裂、石料強度不均勻等現象,砌筑砂漿松動脫落并存在較多空洞,有的拱圈已發現縱向裂縫。針對此種情況采用錨噴混凝上加固能很好地解決這此病害。錨噴混凝土在舊橋加固補強時,具有施工快速簡便、經濟可靠、不中斷交通等優點。
四、增大梁截面加固構造要求
1、新澆混凝土應符合下列規定:(1)新澆混凝土強度級別宜比原構件混凝土強度提高一級,且不低于C25。(2)新澆混凝土層的最小厚度,對板不宜小于100mm,對梁和受壓構件不宜小于150mm。(3)當新澆混凝土層厚度小于100mm時,可采用小石子混凝土或噴射高性能抗拉復合砂漿。在結構尺寸復雜和新澆混凝土施工條件差的情況下,可采用微膨脹或自密實混凝土。
2、加固用受力鋼筋直徑不小于12mm,不宜大于25mm;構造鋼筋直徑不小于10mm;箍筋直徑不宜小于8mm。
3、新增鋼筋應按現行《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D62)要求進行設置,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新增縱向鋼筋與原構件受力鋼筋采用短筋焊接時,短筋的直徑不宜小于12mm,各短筋的中距不應大于500mm。(2)當用單側或雙側加固時,應設置U形箍筋或封閉式箍筋并與原構件牢固連接。
4、在受拉區增設混凝土加固的受彎構件,新增縱向鋼筋需截斷時,應從計算截斷點外至少增加一個錨固長度。受壓構件新增縱向受力鋼筋應伸人原結構中并滿足錨固要求。
5、新老混凝土結合面處,原構件的表面應鑿成凹凸差不小于6rnrn的粗糙面。
參考文獻
關鍵字:景觀;社會;生態;藝術
TendencyofValuesof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
Abstract:Asanintegratedwhole,landscapeisrealizedunderacertaineconomyconditions.Itshouldmeettheneedofthesociety,coincidewiththeruleofnature,followtheprincipleofecology,andasthesametime,italsobelongstothecategoryofart.Iflandscapeworkshavelastingvitality,theymustbethosewhichcanbalancethesefactors.Theyarecloselylinkedwiththetimessoul,absorbthehistoricalspirit,butnotimitatetheexistingstyle.Theyaccordwiththeprincipleofscience,andreflectthedemandsofsociety,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thenewideasofaestheticsandtendencyofvalues.
Keywords:landscape,society,ecology,art
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其實很難評判今天的作品的價值,畢竟離我們越近的事物,越難判斷哪些會是持續的輝煌,而哪些又僅僅是過眼云煙的短暫時尚。我們曾經熱衷的許多思潮,今天看來卻非常片面;而一些曾經遠離人們視線的作品,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后,卻閃爍著迷人的光芒。盡管我們很難全面、客觀地分析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但是無論過去、現代或是將來,我們每一個設計師在實踐過程中都無法回避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與方式,取決于不同時代背景下景觀設計師的觀念和思想,也就決定了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而影響著作品的生命力。
傳統與現代
幾乎每一個設計師都曾面對過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的困惑。早期的現代主義者更傾向于將二者對立起來,但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與文化的變革一樣,景觀的發展與變革,也是在伴隨著對過去的繼承與否定中進行的,一種新的景觀形式的產生,總是與其歷史上的園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設計師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既使將自己標榜為最前衛的設計師,也無法回避自己作品中沉淀的特定的文化痕跡。然而,珍視傳統的價值,并不是要無視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一味地模仿過去。最好的模仿也只能產生贗品,而不是真跡。優秀的設計不是對傳統的淺薄模仿,而是將悠久的地方園林傳統與現代生活需要和美學價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煉提高的作品。這一點從當代各國優秀的景觀作品中都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些作品,無論形式多么現代,我們稍加品味,都不難發現它們所傳遞的傳統的信息。
巴黎的雪鐵龍公園(ParcAndrē-Citroën,1992年建成,G.Clement、P.Berger、A.Provost、J.P.Viguier、J.F.Jodry設計)、大西洋公園(LeJardinAtlantique,1994年建成,FrançoisBrun、MichelPéan設計)的平面布局與17世紀勒·諾特(AndreLeNôtre)的園林有相當多的聯系(圖1、圖2)。甚至從拉·維萊特公園(ParcdelaVillette,1991年建成,BernardTschumi設計)這樣掛著解構主義標簽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法國園林傳統的影響(圖3)。模紋花壇是傳統西方園林要素,今天,在不同的設計師的手中,經過現代設計手法重新演繹,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版本。慕尼黑機場凱賓斯基酒店花園(GardenofKempinskiHotel,1993建成,PeterWalker設計),將古典的花壇園用極簡的圖案式構圖重新組合,創造了一個綠色的、令人愉悅的場地(圖4)。荷蘭烏德勒支VSB總部花園(1995建成,AdriaanGeuze設計)里,200米長的帶狀黃楊籬與紅色的碎石地面構成一個狹長的下沉式花園(圖5)。紐約亞克博·亞維茨廣場(JacobJavits,1996建成,MarthaSchwartz設計),以法國巴洛克園林的大花壇為創作原型,將長椅、草丘、街燈、鋪地、欄桿等要素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組合,用簡單的形式獲得了豐富的廣場空間(圖6)。在這些作品中,景觀設計師追求的不是對過去形式的拷貝,而是將歷史上的園林文化的精神吸收過來,把它們轉換為適應新情況的合適的表達方式。這些景觀是當今社會的產物,現代科學技術與思想、現代藝術、園藝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環境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只有那些代表了當今時代文化精髓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的另一層含義在于,新的景觀設計不僅要展現當今社會的需要,而且它們在保護或重新塑造城市歷史地段的價值方面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巴黎貝爾西公園(ParcBerce,1997年建成,BernardHuet、MarylèneFerrand、Jean-pierreFeugas、BernardLeRoy、IanleCaisne、PhilippeRaguin等設計),保留了地段上原有酒廠的老街區構成的網格系統、酒窖和500棵古樹等歷史痕跡,并將這些歷史信息與現代設計要素疊加重合,形成歷史和現實的對話。公園喚起了對過去生活的記憶,使這一區域城市的發展具有了歷史的連續性(圖7)。威尼斯弗雷托廣場(PlazaFeretto,2000建成,GuidoZordan設計)通過精細的石材鋪裝、豐富的地面標高的變化,以及與廣場周邊的教堂、文化中心、商鋪與住宅等新老建筑的和諧關系,保持了老城中心的尺度,再塑了變化豐富、充滿人情味的意大利傳統城市空間(圖8)。
景觀與社會
景觀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對景觀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仡櫄v史,正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使園林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使了現代景觀的產生。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意識的進步,促進了景觀事業的發展和設計領域的不斷擴展。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對于無所節制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人們對自身的生存環境危機感日益加重,于是環境保護成為普遍的意識。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遷,使得完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公園的工業之后的景觀不斷出現……社會的發展改變著今天景觀設計的面貌,社會因素是景觀發展的最深層的原因。
景觀的社會意義還在于,景觀應該、也必須要滿足社會與人的需要。今天的景觀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景觀是為了人的使用,這是它的功能主義目標。雖然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設計,但景觀設計最終關系到為了人類的使用而創造室外場所。為普通人提供實用、舒適、精良的設計應該是景觀設計師追求的境界。這一點,北歐國家及德國的設計師已在全球樹立了榜樣,在那里,景觀的社會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出發點,設計師總是把對舒適和適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設計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衛、精英化與視覺沖擊效果,而是著眼于追求內在的價值和使用功能。這種功能化的、樸素的景觀設計風格應該贏得人們的尊敬(圖9、圖10)。
反過來,景觀對社會的積極作用也許已經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今天,景觀設計師面對的基址越來越多的是那些看來毫無價值的廢棄地、垃圾場或其它被人類生產生活破壞了的區域,這與我們的前輩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那些具有良好的潛質的地塊,具有造園價值的土地,進行錦上添花,所謂“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然而,今天的景觀設計師更多的是在治療城市瘡疤,用景觀的方式修復城市肌膚,促進城市各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首先需要的不是創造,而是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的景觀的積極意義不在于它創造了怎樣的形式和風景,而在于它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景觀的建造,可以刺激和完善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與進步。德國魯爾區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IBAEmscherPark,1992年開始建造)就是很好的實例。埃姆舍河地區原為德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自1960年代以來,作為主要工業的煤礦和鐵礦開采,已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倒閉,大量質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區人口減少,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化為烏有。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促使當地政府為地區的復興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這項龐大的工程涉及800平方公里的區域,17個城市,250萬人口,內容包含河流的生態再生、區域自然景觀恢復、公園綠地、居住區、科技、商務中心建造、生態環境改善、原有工業建筑整治及重新使用等。十年來,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刺激了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并巧妙地將舊有的工業區改建成公眾休閑、娛樂的場所,不僅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業設施,作為地區歷史的延續,并有效地節約了資源,同時又創造了獨特的工業景觀。這項環境與生態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地區由于產業衰落而帶來的環境、就業、居住和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的難題,從而賦予舊的工業基地以新的生機,為世界上其它舊工業區的改造樹立了典范(圖11)。
景觀的建設與經濟的發展應該是一個良性的互動,實際上景觀建設在今天也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部分。經濟的發展帶動景觀的發展,反過來,景觀的建設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巴黎貝爾西公園的建造為周邊地區的開發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休閑交往場所。在保持地區的歷史特色的同時,提升了土地的價值及地區的競爭力(圖12)。許多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是通過景觀的建設為先導的,先有景觀環境,再有商業、城鎮及公用設施,一些大型的博覽會、體育盛會的舉辦,往往是城市落后的地區或未開發地區振興和發展的契機。對會址和園區的合理規劃,特別是會后該地區的發展藍圖,是博覽會或體育盛會成功的重要保證。一般而言,每一次博覽會結束后,大部分的展館、展園均被拆除,留下的是一個有著良好景觀骨架的未來城市新區。展覽是臨時的,地區的發展卻是永久的。1992年建成的荷蘭園藝博覽會公園為Zoetermeer城鎮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原博覽會花園已經成為該城鎮的休閑公園,有些區域成為林區或自然原野,有些地區成為自然保護地,而公園的核心區域,即原來的展覽區已成為居住區。公園的建造為Zoetermeer地區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圖13)。漢諾威2000年世界博覽會的“變換花園”(GärteninWandel,2000年建成,KamelLouafi設計)把展覽會結束后的經濟和時間因素考慮了進去,“演進將取代公園的維護”,公園將成為未來新的城鎮公共空間和中心(圖14)。
景觀與藝術
毋容置疑,景觀設計是一門藝術。它與其它藝術形式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現代景觀設計從一開始,就從現代藝術中吸取了豐富的形式語言。對于尋找能夠表達當前的科學、技術和人類意識活動的形式語匯的設計師來說,藝術無疑提供了最直接最豐富的源泉。從現代藝術早期的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派、構成主義,到后來的極簡藝術、波普藝術,每一種藝術思潮和藝術形式都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可借鑒的藝術思想和形式語言。今天,藝術的概念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美”不再是藝術的目的和評判藝術的標準。藝術形式層出不窮,純藝術與其它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藝術家們吸取了電影、電視、戲劇、音樂、建筑、景觀等的創作手法,創造了如媒體藝術、行為藝術、光效應藝術、大地藝術等等一系列新的藝術形式,而這些反過來又給其它藝術行業的從業者以很大的啟發。
繪畫由于自身的線條、塊面和色彩似乎很容易被轉化為設計平面圖中的一些要素,因而一直影響著景觀設計的發展,追求創新的景觀設計師們已從現代繪畫中獲得了無窮的靈感。荷蘭阿姆斯特丹卡拉斯科廣場(Carrascoplein,1998年建成,AdriaanGeuze設計),以草地、柏油路面和路面上白色的圓點陣列為元素,在地面上設計了一個二維的超現實主義的畫面,加上場景中奇異的光、聲和移動的火車,使這個空間具有了超現實主義的神秘氣氛(圖15)。
以追求極簡主義風格而著稱的美國設計師PeterWalker,其作品在現代主義的基礎上吸取了當代藝術的營養,既新穎前衛,又不失典雅大方。在柏林索尼中心(SonyCenter,2000年建成,PeterWalker設計)中,豐富的室內外空間轉化和神秘的景觀變化是設計師用簡單的植物種植和一些工業材料如不銹鋼和玻璃以簡單、重復的形式來塑造的。與Walker的許多作品一樣,光在這里不僅僅起到照明和引導的作用,同時也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而存在。這個作品中顯然可以看出當代藝術如極簡藝術、光效應藝術的影響(圖16)。
20世紀后半葉,對景觀形式的變化與發展影響最大的藝術形式,也許是“大地藝術”。大地藝術因其將自然環境作為創作場所,使用大尺度、抽象的形式及自然材料,與景觀作品愈加接近,因而成為許多景觀設計師借鑒的形式語言,同時,藝術家也紛紛涉足景觀設計的領域,許多作品往往是景觀師和藝術家合作完成的,這也更促進了景觀與雕塑兩種藝術的融合與發展,這也是目前許多景觀設計的作品同時也被認為是藝術作品的原因。德國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BürgparkHafeninsel,1989年建成,PeterLatz設計)是在二戰中被炸毀的煤炭運輸碼頭上建造的,設計師用基址上的廢墟瓦礫,在公園中構建了一個巨大的方格網,作為公園的骨架,以此來喚起人們對19世紀城市歷史面貌片段的回憶。在荒蕪的草叢中,還有用碎石瓦礫堆放出來的簡單的幾何圖形,這些都讓人聯想到一些藝術家如RichardLong和RobertSmithson的大地藝術作品(圖17)。
大地藝術對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影響是帶來了藝術化地形設計的觀念。荷蘭Zoetermeer園藝博覽會花園中系列三角錐形的地形塑造無疑也是從大地藝術中尋求的靈感(圖18)。在德國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中,舊工業遺留下的眾多的巨大的矸石山都保留下來,成為大地藝術作品,作為工業紀念碑或眺望點。在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的組成部分之一的北星公園(Nordstern,1997年建成,WedigPridik、AndreasFreese等設計)中,原有礦廠的廢料堆被修整為整齊的金字塔形,并覆以地被植物,形成引人注目的視覺焦點(圖19)。
現代藝術的思想與表現形式對景觀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使得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手段更加豐富。與純藝術不同的是,景觀設計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問題和使用問題的挑戰,景觀設計師不能無視這些而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天地中。但是既然我們能夠理解“美”不再是評判藝術的標準,我們也應該能夠理解景觀不再是意味著“如畫”,景觀可以成為某種藝術思想的載體,它可以表現出多樣的形式,因此我們也就可以給一些我們不甚理解的景觀作品多一份寬容。
景觀與生態
景觀的生態性并不是新鮮的概念。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建造,景觀都與自然發生密切的聯系,這就必然涉及到景觀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只是因為今天的環境問題更為突出,更受到關注,所以生態似乎成為最時髦的話題之一。
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促使人們站在科學的視角上重新審視景觀行業,景觀設計師們也開始將自己的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F在,在景觀行業發達的一些國家,生態主義的設計早已不是停留在論文和圖紙上的空談,也不再是少數設計師的實驗,生態主義已經成為景觀設計師內在的和本質的考慮。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景觀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了后兩者,占據了首要位置。生態學的引入使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發生了重大轉變,也大大影響甚至改變了景觀的形象。
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在設計中遵循生態的原則,這些原則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體到每個設計,可能只體現了一個或幾個方面。通常,只要一個設計或多或少地應用了這些原則,都有可能被稱做“生態設計”。
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Ziegeleipark,1995建成,KarlBauer、JörgStötzer設計),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磚瓦廠的廢棄材料,礫石作為道路的基層或擋土墻的材料,或成為增加土壤中滲水性的添加劑,石材可以砌成擋土墻,舊鐵路的鐵軌作為路緣,所有這些廢舊物在利用中都獲得了新的表現,從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磚廠的生態的和視覺的特點(圖20)。
充分利用場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設施,賦予新的使用功能。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的高爐等工業設施可以讓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廢棄的高架鐵路改造成為公園中的游步道,形成了立體的游覽系統,工廠中的一些鐵架可成為攀援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墻體改造為攀巖訓練場,廠房成為展室、小賣部和旅館(圖21)。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中眾多的原有工業設施被改造成了展覽館、音樂廳、畫廊、博物館、辦公、運動健身與娛樂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園中還設置了一個完整的230公里長的自行車游覽系統,在這條系統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賞區域的文化和工業景觀,利用該系統進行游覽,可以有效地減少對機動車的使用,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圖22)。
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目前歐洲的許多景觀作品,特別是德國的景觀設計項目,能夠通過雨水利用,解決大部分的景觀用水,有的甚至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從而實現對城市潔凈水資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設計中,回收的雨水不僅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用作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漢諾威“變換花園”的水園的水來自雨水的收集(圖23)。港口島公園將地表水會聚于高架橋下,改善了橋下陰暗的條件,形成歡快的落水景觀,并通過水的跌落和植物作用,凈化水體使水得到循環利用(圖24)。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LandschaftsparkDuisburgNord,1999年建成,PeterLatz設計)中,設計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鋼鐵廠的歷史信息,原工廠的舊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園,利用新建的風力設施帶動凈水系統,將收集的雨水輸送到各個花園,用來灌溉(圖25)。柏林波茨坦廣場(PotsdamerPlatz,HerbertDreiseitl設計)的水景為都市帶來了濃厚的自然氣息,形成充滿活力的適合各種人需要的城市開放空間,這些水都來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塊內的建筑都設置了專門的系統,收集約5萬平方米的屋頂和場地上接納的雨水,用于建筑內部衛生潔具的沖洗、室外植物的澆灌及補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據統計,光是這一項每年即可節約2000萬升飲用水。水的流動、水生植物的生長都與水質的凈化相關聯,景觀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則之中(圖26)。
盡管從外在表象來看,大多數的景觀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綠色,但綠色的不一定是生態的,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觀,并不是生態意義上的“綠色”的。設計中應該多運用鄉土的植物,尊重場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變和更新的規律,從生態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設計師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在設計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個框架,為自然再生過程提供條件,這也是發揮自然系統能動性的一種體現。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中砌筑的干石擋土墻很好地保護著野生植物,保持著荒野的景象,自然再生的植被形成與其它城市公園不同的性格(圖27)。
生態思想在景觀中還有一些視覺化的表現,如在城市中一些人造的非常現代的建筑環境中,種植一些美麗而未經馴化的當地野生植物,與人工構筑物形成對比。巴黎德芳斯大門旁的花園(Jardindel’ArcheGillesClément,GuillaumeGeoffroy-Dechaume設計)就反映了粗獷的自然與精致的建筑之間的對比(圖28)。
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建筑學的融合
現代景觀早已從被圍墻圍起來的世外桃源中走了出來。今天,從傳統的花園、庭院、公園,到城市廣場、街道、街頭綠地、大學和公司園區,以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甚至整個大地都是景觀設計師工作的范圍。景觀不可避免地與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它們與城市之間并無明顯的界線,它屬于城市,融于城市之中。那種將景觀作為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對待城市環境采用“佳者收之、俗者屏之”的思想早已改變,景觀設計師有責任和義務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景觀融入城市,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視覺環境。消除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間存在已久的人為的界限,將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技術與自然融合已經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建筑學在實踐上有眾多的交叉,缺一不可,而在理論上又有眾多的相似之處。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三者的平衡發展創造了條件,今天景觀設計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景觀師在與建筑師、規劃師和其他專門人才的合作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時甚至是一個領導者。在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三個行業的從業者緊密合作才能完成。那種城市規劃師規劃完了讓建筑師設計建筑,建筑師做完了讓景觀師來填空的工作方式是不可能建設好我們的環境的,這一點從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規劃設計國際競賽中可以看出,獲獎作品均是將規劃、建筑與景觀很好地結合的作品,而且,景觀設計師在其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不過景觀設計師的地位在各個國家也不盡相同,在一些國家中,景觀設計項目還主要由建筑師來完成。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景觀設計師的作用并沒有被廣泛認同,另一方面也說明,景觀與建筑之間其實并沒有象人們想象那么有一條鴻溝。
當今一些優秀的城市設計或建筑設計項目,都是規劃師、建筑師和景觀設計師合作的結晶,如波茨坦廣場(1998年建成,建筑設計RenzoPiano,景觀設計HerbertDreiseitl)、柏林猶太人博物館(1999年建成,DanielLibeskind設計,Louafi參與景觀設計)、索尼中心(建筑設計HelmutJahn,景觀設計PeterWalker)(圖29、圖30、圖31)。波茨坦廣場上磯崎新設計具有波浪形外表的辦公建筑中心是一個充滿趣味的庭院,青翠的竹叢軟化了建筑的外形,波浪起伏的地表與建筑外部的線形相呼應,成為庭院中最為生動的視覺要素(圖32)。優秀的景觀設計往往為建筑增光添輝,象烏德勒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建筑(1993年建成,Mecanoo事務所設計)中三個各具風格的內庭,由石組塑造的“禪院”、滿植竹叢郁郁蔥蔥的“林院”和流光四溢“水院”,為整座建筑賦予了輕松的風格(圖33、圖34、圖35)。
今天,越來越多的設計事務所都融合了城市規劃、建筑學和景觀三方面的人才,許多景觀設計師有建筑學教育的背景,面對復雜項目的挑戰,不同專業的事務所常常通過合作來應對。
社會性、藝術性、生態性的平衡
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雖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觀念的不同,每個設計師有自己側重的方面。但是景觀設計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總體上達到了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而其中又以一至二個因素特別突出。因而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人批評某些生態主義設計過于平淡而缺乏藝術的價值,或者過于強調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純粹功能主義的作品雖有良好的社會性,但卻與文化、自然隔絕,同時不具備相當的藝術水準,這樣的作品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同樣,盲目地追求文化、藝術性,但卻連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沒有很好地滿足的設計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設計。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及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它們相互間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功能合理、滿足了不同人廣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著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資源投入產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著符合一定的生態原則;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資源就是通過高效利用現有資源,而節約下來的那部分資源,所以生態主義已經從一種實驗或意識變為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因素;而藝術的作品,意味著具有引人注目的潛質,它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視覺環境,提升一個地塊的價值,這又與社會經濟聯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觀設計師追求的是這些因素之間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