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林經濟專業就業方向

農林經濟專業就業方向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31 16:2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林經濟專業就業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林經濟專業就業方向

篇(1)

(一)社會經濟發展對課程設置的要求與專業性質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產業結構正從傳統產業結構向以工業為主的現代產業結構轉變。調查表明(表1):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快速下降,但就業比重仍遠高于產值比重,說明我國城市化進程任重道遠,仍然需要從農業中轉移出大量的從業人員。而二、三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就業機會多,非農專業比較受青睞[3]。事實也是如此,安徽農業大學2006—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中,有12.72%從事金融會計;14.51%選擇考研或出國;13.39%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行列或事業單位;公司行政管理或銷售是普遍選擇,占總人數近40%,其余近20%學生自己創業或等待就業(表2)。為適應這種社會經濟變化,各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原有的基礎上強化了這些熱門專業的課程設置,經濟、貿易、金融、市場營銷、財會等課程約占授課課時的2/3以上,原有的農經課程中比較重要的畜牧、林業、漁業課程都取消。課程設置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農經專業畢業生能夠勝任城市中二、三產業就業,但由于以就業為培養目標,各個非農課程之間缺乏明顯的關系,而且非農課程開設過多,受學時限制,很難深入全面地講授,學生專業目標不明確,課程學習缺乏興趣。這些問題都困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繼續發展。可見,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城市二、三產業發展,二、三產業的就業空間加大,然而離農、非農課程增設又沖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農業性質,新的課程設置還沒有建立起來,導致農經就業方向偏離農業領域。

(二)現代農業發展對課程設置要求與傳統專業課程體系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不斷完善,土地規模經營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土地規模經營推動我國農業經營方式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現代農業即現代工業產品如機械、化肥、燃料、電力大量投入到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利用現代管理理論和現代服務業理念進行經營管理,生產效率達現代先進水平的農業。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幾乎可以做到沒有體力的投入,但智力的投入因素大大增加,農業生產者不僅僅要懂得生產、還要懂得生產各個環節與社會服務之間的有機結合,更要懂得融資與經營,甚至為了規避市場風險還需要懂得期貨等現代經濟理論。因此,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科內涵也在發生質的變化,非農、離農課程日益增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現象普遍,這既是知識更新和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然而,由于我國現代農業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我國現代農業模式在實踐中沒有明確定位,各高校農經學院對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非農理論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認識也不清楚,導致農經課程體系改革中所設置的非農、離農專業與實際農業生產脫節,既不為學生理解也不受用人單位歡迎。

(三)綜合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

按照當前各高校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界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是具有系統的經濟科學與管理科學的基礎理論,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在各類涉農(林)企業、各級政府部門、教育科研單位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行政管理、金融、財會、教學、科研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針對該目標,當前課程設置主要存在兩大問題:首先,在農經專業課程設置中,體現復合型特點的課程基本都有設置,但體現應用型特點的課程設置僅有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而且大多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學期,由于三、四年級是學生考研、參加國考和省考的黃金時間,為節約時間備考,專業性、實用性較強的課程不得不草草結束,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也無法保質保量完成,導致農林經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無法通過實踐環節實現。其次,由于把農經人才的就業崗位定義在各類涉農(林)企業、各級政府部門、教育科研單位,導致開設過多的非農、離農課程。很明顯,農經專業的畢業生未來并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這種界定雖然迎合了大多數畢業生“跳農門”的想法,但同時也導致大多數畢業生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甚至涉農行業的意識。

二、農林經濟管理課程體系建設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知,要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變化以及現代農業的需求,增加非農課程設置必不可少,然而過分重視非農、離農課程開設,而不注重與農經發展實際需求的關系又會導致學生對專業倍感茫然,專業興趣漸漸失去。要培養綜合性人才,就要多開新課,這無形就分散了涉農課程的學習精力,而且減少了實用性人才培養時間。要化解以上矛盾必須從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入手,以培養實用性、綜合性人才為目標對農林經濟管理課程進行重大改革。

(一)增設農林牧漁課程,增強農經專業“農學”性質的認識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而設置過多的非農、離農課程反而模糊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本質特征。以至于作為一級學科的農林經濟管理在我國是設置在管理學門類下的[4]。而在農業十分發達的美國,農業經濟管理則是置于農學與農業經營學科群之下,并未脫離農業本身[5]。為此農林經濟管理的課程設置,除通識教育外,首先要正本清源,恢復農經專業“農業”的本質,增設農林牧漁業課程,但教授重點不是種養殖具體方法,而是農林牧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對于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需求是什么?現代農業不再是體力勞動,而是一種智力勞動,是充分應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服務理論,在農業生產的播肥、犁地、旋耕、播種、灌溉、除草、打藥、收割等各個環節都能實現流水線作業的現代工廠式生產方式。可見,學生必須了解農林牧漁業基本特性,至少掌握1-3種自己感興趣的農業生產特性,以此了解非農資源何時何地如何有效地和農業資源結合,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這就需要增設農林牧漁課程,加強學生對農學課程的認識。

(二)按照現代農業的邏輯關系設置非農課程,增強對現代農業的認識

現代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地方不僅僅是引入現代技術、管理和服務,提高生產效率,還在于現代農業還通過對農產品的倉儲、加工、營銷等手段提高農產品的效益。因此,在課程設置上首先要體現現代種養殖業對現代管理和服務理論的需求的課程[6],如在完成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及時開設農業經濟學、畜牧業經濟學、漁業經濟學、現代農業管理學、農業技術經濟學、農業政策學等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其次按照農產品的種養殖業、農產品流通、加工、銷售、營銷、與對外貿易等順序進行課程安排,讓學生充分認識現代農業不是單純的第一產業,而是橫跨一、二、三產業的產業鏈學習。并通過重點掌握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的生物特性、生產技術,逐步延伸產業鏈學習,加強對現代農業產業鏈的認識。

(三)增加農經專業實習,加強學生對農經問題的認識

農經專業實習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調查和寫報告,而要深入農村重點了解農村情況,了解農村所需,只有全面認識現代農業全過程、現代農村基本情況,才能夠從中認識到農林經濟管理的重要作用,從而引導學生建立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興趣,進而為未來從事相關工作做好思想準備。首先,通過增加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學時增強學生對“三農”問題的認識,專業實習可以分3次進行,每學年安排一次。第一次實習為專業認知實習,依托專業基礎課在第二學期結束時進行。第二次實習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現代農業是依賴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理念而建立的工廠式農業,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即是農活也未必干得好。第三次為各學年分別進行專業課程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通過這些專業實習,學生直觀感受到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究竟是做什么的,自己的未來能夠干什么。其次,布置任務,帶著問題去實習。在實習中遇到的難題會比較多,而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會增加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促使學生在今后的課程學習中更加用心,正所謂帶著問題學習,效率應該更高。當學生全面了解現代農業的所有環節后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四)選修課程分解為非農課程和涉農專業核心課程

篇(2)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校生;職業規劃

一、引言

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應該對自己的職業進行規劃。因為它可以為職業生涯指明大致的方向,激發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明確學習的目標和內容,從而避免學習的盲目性,更好的實現人生的目標和理想。因此,職業規劃對于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大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為該專業學生中,農村生源占比高,同時該專業與當前社會熱門的“經濟”和“管理”密切相關,從理論上講,學生的就業面也比較廣,該專業學生畢業后既可以在“三農”領域大展身手,又可以在“非農”行業施展拳腳,但該專業又因“涉農”,從而制約了其所具有的“經濟”和“管理”背景的就業優勢。因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更應該重視和做好職業規劃。

二、調查組織與過程

為了了解長江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校生的職業規劃,課題組對在校的2015級、2016級和2017級學生進行調查,獲得了有效樣本179份。當然,為了完成本課題的其他研究任務,也獲得了其他方面的相關調查數據,有待后期進一步進行研究。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文主要從生源地結構、關注職業規劃的時間、職業規劃明確度、希望接受的職業規劃內容、專業知識學習對未來發展(職業)規劃的幫助、未來發展(職業)規劃與專業的偏離度、將來考研升學是否還會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等七個方面進行了調查,了解在校生的職業規劃情況,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一)生源地結構。不同的生源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規劃。因為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視野,還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所以要了解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情況,首先應該了解其生源地的結構。調查結果顯示:長江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農村生源占到69.83%。以農村生源為主體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職業規劃的認識程度。(二)關注職業規劃的時間。關注職業規劃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將來的職業發展,關注的時間越早,越有利于對職業進行規劃和調整,提前為將來的發展做準備。調查結果表明,在大一和大二開始關注職業規劃的人數沒有超過半數,只有44.13%,低于在大三和大四關注的人數,在大三開始關注的人數相對最多,占36.31%。甚至還有7.26%的人沒有關注過職業規劃。因此,整體而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關注職業規劃的時間較晚,不利于將來的職業發展。這就意味著,我們應該盡早對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干預,合理科學的引導學生盡快關注職業規劃。(三)職業規劃明確度。大學生對職業規劃不僅僅是關注,如果僅僅是停留在關注層面,并不會有什么效果,而是應該有較為明確的規劃。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的學生很少,僅占14.53%,多數是只有一個初步的規劃(占比58.66%),甚至還有超過四分之一(占比26.82%)的學生沒有明確的規劃。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合理引導學生盡早關注職業規劃,而且還要幫助其盡快形成一個較為明晰的職業規劃。(四)希望接受的職業規劃內容。職業規劃包含的內容很豐富,不僅有最初始的職業啟蒙,還有較為較高層次的職業目標,既有抽象的職業理想,也有較為具體的實踐指導,還有幫助樹立職業理想和確立職業目標的職業測評,還有就業觀念方面等。這六項內容共同組成了職業規劃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但是,不同的學生關注的重點有所側重。調查結果顯示,按照比例的高低,學生最關注的是實踐指導,占38.55%,其次是職業啟蒙,占20.11%最低的是職業目標,僅占8.38%,其次是職業理想,占比8.94%。其可能的原因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受思維、知識面和視野的局限,對職業規劃希望得到更加具體的實踐指導和職業啟蒙;在還沒有很好的得到職業啟蒙之前,多數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所以,對職業目標和職業理想考慮相對較少。這就意味著,我們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職業啟蒙教育,然后通過職業測評,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和確立職業目標。(五)專業知識學習對未來發展(職業)規劃的幫助。大學生剛進校時,對專業也許是一知半解,并沒有一個比較清醒和理智的認知,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我們的專業教育來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從而通過加深對專業的了解來幫助其進行理性的職業規劃。如果專業知識不能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那么學生的職業規劃就很有可能會偏離專業方向。調查結果顯示:有42.46%的學生認為“有幫助”,有50.84%的學生認為“有幫助,但不大”。所以,總體上看,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專業知識學習對未來發展(職業)規劃是幫助的,真正認為沒有幫助的只有6.7%。(六)未來發展(職業)規劃與專業的偏離度。大學生在學生都要接受不同的專業教育,從理論上講,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應該從所學專業出發,不能脫離所學專業,以本專業為基礎進行職業規劃。樣本學生未來發展(職業)規劃與專業的偏離度見表6。調查結果顯示,“偏離較大”和“完全偏離”的比例并不高,二者合計也只有15.61%,而“基本吻合”和“有一定偏離”二者合計接近85%,當然要求都“基本吻合”既不現實,也做不到,而“有一定偏離”是允許的,也是正常的。本項的調查結果與上述關于“專業知識學習對未來發展(職業)規劃的幫助”調查結果基本吻合,這就預示著,學生未來發展(職業)規劃,不能僅僅依靠職業規劃課程來解決,而應該是將職業規劃貫穿在整個專業知識教育全過程,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懷。(七)將來考研升學是否還會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近幾年考研的報考人數呈逐年增加趨勢,屢創新高,2018年考研報考人數達到238萬,比2017年增加37萬人,增長18.4%。其中,應屆考生131萬人,比2017年增加18萬人,增長近16%。一個方面是就業壓力和名校情結;另一方面是想通過考研來調整專業方向,從而重新進行職業規劃。調查結果顯示,盡管明確考研升學繼續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只有31.84%,但是明確“否定”的也只有31.84%,相對多數的人還是處于不確定的狀態,而且根據調查中了解以及平時教學時與學生交流得知,這部分不確定的學生中,之所以難以決定是否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作為考研專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林經濟管理屬于管理學,考研的國家分數線較高,學生擔心考不上,所以其中相對部分學生選擇了不考數學,而且國家線相對較低的專業學位“農業碩士”,而選擇報考農業碩士的學生,其專業方向幾乎全部選擇的是“農村發展”和“農業管理”,這兩個專業方向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非常接近。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本文從七個方面調查了農林經濟管理在校生的職業規劃情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以農村生源為主體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職業規劃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對關注職業規劃的時間較晚,不利于將來的職業發展;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的學生很少;專業知識學習對未來發展(職業)規劃有幫助,未來發展(職業)規劃與專業有偏離,但偏離度不高。(二)建議。1、引導學生盡早進行職業規劃,增強學生職業規劃意識。長江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在第一學期就安排了10節課的職業規劃教育課程,應該說啟動職業規劃教育還是算比較早的,但實際上學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6.20%的學生在大一時開始關注職業規劃。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職業啟蒙教育,讓學生明確職業規劃的意義和作用,增強學生職業規劃意識,盡快開展職業規劃。2、加強實踐引導,提升職業規劃效果。職業規劃教育不能全程在課堂上進行“紙上談兵”,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基礎,通過實踐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實踐引導的形式很多,內容也很豐富,不能局限于傳統的實習與實踐,這項工作可以融入到其他的教學實踐工作中,也可以與其他的工作結合起來。比如就業信息的和校園招聘會等,就不能局限畢業生,可以在四個年級都進行,讓非畢業生提前知道社會需求,通過不斷地比較,他們就可以了解社會需求的變化,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職業目標和職業理想。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充分利用學校的校企合作項目,參與社會上的志愿者服務活動以及學校暑期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充分接觸社會,增強對社會的了解和對職業的認知。3、分階段進行職業規劃教育,細化職業規劃內容。大學生在大學的不同階段,對職業規劃教育需求也是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應該針對不同階段的需求特點,細化職業規劃內容。一年級的新生,在職業規劃認識上,往往存在兩個極端:一種情況是對職業規劃很模糊,有的甚至基本上沒有什么概念;另一種情況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所以,這個階段的重點是進行職業啟蒙,引導學生盡早找到人生方向,正確認識專業與職業的關系,強調職業規劃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如何進行職業規劃等。二三年級側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素質能力,進行自我塑造,加強實踐引導,增強社會閱歷和經驗,同時要開展職業評估,傳授職業規劃的方法等。四年級側重就業指導,加強就業觀念的引導,教授求職面試和筆試的技巧,還可以進行求職簡歷制作培訓和模擬求職面試等。4、加強專業知識教育,降低職業規劃與專業偏離度。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專業知識學習對未來發展(職業)規劃是有幫助的,而且未來發展(職業)規劃與專業的偏離度也不高,這說明了專業知識教育對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因為職業是基于學業的,而學業可以成就職業。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以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課程教學內容,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將職業規劃融入其中,將職業與學業緊密結合,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懷,降低職業規劃與專業的偏離度。5、專兼結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職業規劃師。我校現有的學生職業規劃課程的師資以從事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和輔導員為主,他們長期服務學生,對學生很了解,同時也負責學生的就業工作,對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也非常了解,以他們為主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是合適的,但還不夠,有所欠缺。畢竟他們長期工作生活在校園,不是專業的職業規劃師,職場閱歷相對不足,職業環境不是很熟悉,對國家產業發展趨勢和相關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因為職業的緣故,也不是很了解,因此需要有兼職的職業規劃師加以補充和完善。可以聘請優秀校友、創業成功人士、優秀企業家作為兼職的職業規劃師,不定期來學校舉辦職業規劃講座,分析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介紹產業發展趨勢和職業需求動態等。

主要參考文獻:

[1]肖涵,戴靜雅.大學生職業規劃認知及指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6).

[2]宋廣軍.基于大學服務社會視角的職業規劃教育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9).

篇(3)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農林經濟管理是較早設置的專業,為國家的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浙江農林大學是浙江省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浙江農林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該專業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199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3年被評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批準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專業。近年來,對照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的指標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并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隸屬于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招生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25屆1600余名本專科畢業生。畢業生就業選擇余地較大,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向,從單一的以農林業單位為主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級以上領導崗位,體現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每年招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60名左右,現有在校生247人。現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副高級職稱20人,占總數的54.1%;54.1%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學科組專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來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1)多方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開展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國農林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改革情況,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召開了“農林經濟管理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研討會”等,最后邀請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

(2)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層面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離農傾向明顯,就業去向與其他經管類專業并無差異,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為現代農林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2009年,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隨即制定了《浙江農林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能力強,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適時調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林業發展需要的,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技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農林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經管單位等從事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頂天立地”的師資隊伍

為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引進包括專任教師及兼職教師的引進。建設期內,共引進博士7名,其中國外高校1名,國內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請4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地方工作人員和農林企事業單位人員、3名國外著名高校的教師為兼職教授。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及到基層掛職鍛煉。建設期內,5名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訪學,5位教師到農村基層或農林業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通過這些措施,使師資隊伍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既掌握學科前沿又了解農村實際),職稱、學歷、學緣結構顯著優化。高級職稱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為54.1%,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事教學第一線的主力軍。博士學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為2011年的54.1%。教師由原來主要畢業于林業院校,改變為既來自國家重點農林院校,也有來自于國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2)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氛圍,鼓勵老師從事科研與教學研究。建設期內,共立項科研課題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8項,科研經費達44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sci或ssci、ei、istp)收錄18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浙江省科技興林獎等各類科研獎勵共20項。主持浙江省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共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得浙江省教學研究成果獎、校級教學研究成果獎共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篇。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為科研促進教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1)構建“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了教學計劃,著重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重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兩個平臺構成,公共基礎平臺及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學分合計為40.5,占總學分的24.5%。為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提供保證。

第二,強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強調實踐環節。一是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如“林業概論”、“現代農業概論”等課程設有實習環節,“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均設有模擬實習。二是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專業綜合實習主要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期1周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三是設置“社會經濟調查與應用文寫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經濟調查及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第三,顯特色。為了顯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差異,充分發揮學校和地域優勢,在專業選修課中,按方向設計了兩個模塊,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塊(選修模塊ⅰ),二是“農林企業管理”(選修模塊ⅱ)。

轉貼于

(2)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建設期內,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重點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具體包括:

①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教師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新列入校級精品課程8門,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4門,通過學校驗收的8門。“林業經濟學”和“林業財務與會計”2門省級精品課程,均于2010年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廳驗收。②加強教材及教輔資料的建設。以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在已有主編《現代林業企業管理學》、《管理學案例》、《會計學基礎》、《林業財務與會計》等教材的基礎上,主編教材5部、副主編2部、參編2部。同時,加強教輔資料的建設,如“林業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有實習環節的課程均有相應的實習輔助資料。③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倡導國際參與式課堂討論方法。如在“林業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介紹鄉村快速評估技術(rra)和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時,設計一些主題,以行政班為單位分為5~6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只分析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規定每組的討論時間和匯報時間,由小組成員自主確定每組的協調人、觀察員、記錄員等展開。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如“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開展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各課程組在建設網絡課堂的過程中,開通網上討論,使師生互動不斷加強。

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1)構建“一、二、五”分類實踐教學體系

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除課程實習外,構建了“一、二、五”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指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二”指兩個平臺,面向全體學生的平臺和面向優秀學生的平臺。“五”是指五個支撐點,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專業綜合實習”兩個支撐點,面向優秀學生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大型專題調研”三個支撐點。

一是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實施,構建“基于應用性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和規范,在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安排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撰寫中期論文。中期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必須有實際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支撐。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必修環節。在畢業論文環節,強調選題需理論聯系實際,盡量與導師的課題相結合。通過實施中期論文,強化對畢業論文的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2007-2011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入選校級優秀論文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包括“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經濟的調查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例,第1周為外業調查,第2周為內業整理和綜合分析報告撰寫。調查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工作,教師輪回指導和檢查。這一以專題調研為特色的綜合實習,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從“提出問題和目標-設計問卷-實地調查-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報告”得到全過程的訓練。經過多年的實施,綜合實習制度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是通過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大型專題調研等第二、第三課堂,構建“基于創新型目標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由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開展學術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上共獲得了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11項的好成績,在校期間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和浙江省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申報和實施的全過程。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成功申報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6項。大型專題調研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參與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專題調研。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挑選了共28名學生參加了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調研。通過參加大型專題調研活動,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建設期內,主要抓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的建設。

一是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600m2,下設6個實驗分室: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分室、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分室、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分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分室、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分室、金融模擬實驗分室。建設期內,新增教學設備(包括軟件)近158萬元。現有教學設備總值近432萬元。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新建實習基地11個,現有校外實習基地達21個。

二是圖書資料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所需的圖書資料除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外,由學院圖書資料室和專業特色資料室提供。經濟管理學院圖書資料室,每年及時采購能反映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圖書資料。現有藏書1.5萬冊、學術期刊310種、報紙40余種。同時,建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資料室1個,現有各類資料和藏書800余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幾點思考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就業趨向是以非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公務員等)為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體現特色與優勢,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務“三農”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對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的調整與優化外,更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努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打通高校畢業生通向農村的路子。

其次,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密切結合,全方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篇(4)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高校畢業生人數日益增加,對于農林高校畢業生就業無疑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使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企業滿意的人才,不僅是學校的焦點,更是社會關注的核心。

“校企合作”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同時也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校企合作”為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招聘不到合適人才這一供求矛盾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訂單式”培養或“訂單”教育,是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教育模式。

1 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分類

目前校企合作方式呈多元化發展,各大高校也在探索新型合作模式來促進高校建設。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校企合作模式,大致分為:企業設立獎學金,資助育人;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基地,深入學習;創建企業班,聯合培養;社會實踐,合作交流;校企文化融合,豐富生活。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就業形式為例,著重分析以下兩點:

1.1 企業設立獎助學金,走進課堂,資助育人

就動物科技學院而言,學院積極尋求社會資助,創新校企聯合新模式,2014年大中型企業在學院設立12項獎助學金,獎勵人數達189人,總計達30.2萬元,占我院本科生+研究生總人數的12.34%。另外,農林高校學生來自農村和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數較多,生活和學習壓力巨大,全年共發放各類困難補助累計2.845萬元,資助學生132人次,占全院學生的8.6%。

同時,學院邀請企業高管進班級開展講座、職業規劃團體輔導等活動,使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前景,堅定專業自信。本年度,共邀請中國禾豐牧業集團西北區總監金宏宇、品控部主任馮鵬剛,楊凌迪高維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宏山,揚翔集團人力資源總監李曜華、人力資源部經理劉彥來,新希望六和集團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助理李淑朋等企業高管進入班級開展座談、團體輔導12場次。

企業在高校對應學院、專業設立企業獎助學金,資助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林高校學子,獎學金設立中要求:有企業實習經歷的學子優先,有意進入企業工作的學子優先。一定程度上宣傳了企業,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與信譽,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擇業時,相應企業成了大家的首選。同時企業高管走進課堂,開設講座,輔導學生,對學生就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幫助畢業生答疑解惑,進一步了解企業文化,也對優秀企業家有了相應的認識,能夠促進畢業生就業,也為畢業生選擇就業開辟了新方向。

1.2 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基地,開設企業班,深入學習

年內共計有200余人次同學利用暑假分赴廣西揚翔、楊凌本香、山東榮達、禾豐等10家就業實習基地進行暑期職場體驗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適應職業環境,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

學院分別與揚翔集團、正大集團、新希望六和集團創辦“揚翔班”、“正大班”和“六和班”等3個企業班,共邀請21名企業管理干部來校培訓,同時共有240余學生赴企業接受培訓、實習和實踐;組織企業班同學利用暑假分赴企業進行暑期職場體驗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適應職業環境,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實習與教學相結合,實踐與教學相長。

實習基地的建立,企業班的開設為高校學子提供了提前進入企業學習的機會,深入感受企業文化。企業可以安排一定的工作,檢查學員完成情況,為企業和畢業生提供了雙向選擇的機會。

2 農林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如今,高等教育已逐漸走向普及,大學生畢業人數與日俱增,大學生正在直面激烈的人才競爭。在廣大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大局下,農林院校畢業生就業更難。

2.1 社會需求變化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農林院校畢業生大幅增加,然而,農林院校畢業生由于專業限制,農林業專業的特殊性更是使得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2.2 當代大學生就業心態復雜多變

如今大學生性格中較為缺失能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優異品質。另外,農林院校學生生源主要來自農村,學生家庭貧困,生活不能得到全面保障,大學生活難以適應造成大學四年不能充實度過,以至于畢業時未能達到就業單位的要求。

縱觀農林高校畢業生,學生都希望找到輕松但又待遇豐厚的工作,在擇業時,畢業生遞交簡歷時集中在知名企業,尤其是工資高的企業吸引力巨大。農林院校生源地大多數在農村,家庭貧困使得他們心中只在乎待遇而忽視了其他條件。擇業時,畢業生相互攀比,只在乎用人單位的名氣,為了滿足攀比虛榮心,大家忽視了最為適合自己的單位。

2.3 社會環境相互影響,擇業困難重重

社會環境復雜多變,來自社會、用人單位、學校、家庭、個人五個方向的影響相互牽引,制約著農林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向。

3 校企合作對農林院校就業情況影響

校企合作模式越來越豐富,各大高校也在相繼探索新穎、有效的合作方式,以確保更多的畢業生順利就業。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近年來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校企合作給農林高校就業帶來了如下機遇:

3.1 對畢業生而言

對于校企合作帶來的好處,畢業生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企業在校建立企業獎助學金,給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異學子一定的幫助,對于農林院校的學生而言,這一筆收入是對于家庭最大的幫助。

其次,企業建立企業班、設立教學實習基地、提供社會實踐的場所給農林院校的學生提供了在校學習和提前進入企業實習的機會,企業高管和企業優秀專家人家定期來校授課,學子帶著疑惑進入企業,讓學生和企業人員面對面交流,更好的了解企業文化,感受企業體制。

最后,無論是企業冠名或者企業贊助給學生文化活動,都讓該企業在學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可以資助學生活動的企業定是資金雄厚,發展前途無量的企業。

總之,對于畢業生本身而言,校企合作,給高校學生提供了就業契機,對于本身就業前景不容樂觀的農林院校更是機不可失。

3.2 對學校而言

學校作為校企合作中的媒介,是學生與企業聯系的橋梁,也是必不可少的資源。校企合作從宏觀上來講,不僅促進學校就業教育建設,提升畢業生就業率,更加大了企業與學校的聯系,給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了解學生的,學校掌握的信息不僅是表面,更是深層次的。用人單位在校招聘,如果有學校推薦的學生,也是用人單位的首選,所以,學校在校企合作和學生就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3 對企業發展而言

企業作為第三方吸收人才,他們投入了不僅是資金,也是一份信任和考驗。雖然他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他們也將是最終的受益者,相當于企業將實習培訓提前到了學校,不僅節約了入職后培訓的時間和金錢,也將是企業考察學生的另一個重要的途徑。

篇(5)

關鍵詞: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3-0090-02

隨著我國高校辦學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化,以及經濟社會對金融學專業人才產生巨大需求的背景下,獨立學院也開始紛紛設立與發展金融學專業。與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無論是辦學歷史、師資隊伍,還是學科支撐等,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還存在著明顯劣勢和諸多問題,獨立學院亟需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為例,分析當前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創新思路。

一、創新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意義

人才培養模式直接關系到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及發展狀況,因此,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選擇的重要依據。獨立學院要結合自身特色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對人才需要的現實要求,制定金融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這不僅有利于為社會培養所需的高素質金融人才,也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與自我成長。因此,創新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創新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其目的是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具有一定金融學知識和技能,能在銀行、理財、證券等行業,以及其他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業務及管理工作的專門應用型金融人才。這不僅可以解決當前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實現自我成長,也有利于滿足縣域地方經濟對金融人才的需求[1]。

二、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培養方案與一本院校趨同現象。從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培訓的目標來看,大都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能在銀行、證券、保險以及其他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業務及管理工作的專業性人才。這幾乎與一般院校對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沒有顯著差別,因而,出現人才培養模式趨同現象。獨立學院跟隨主流主張為“大金融”培養學生,強調金融學國際化發展,而忽視獨立學院自身在培養金融學學生方面的特色。從湖南農大東方科技學院的客觀實際出發,我們不可能培養出大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只需要根據農林院校獨立學院的特色,以農村金融為專業特色,多層次培養社會亟需的金融學創新型、應用型的人才。

2.專業方向偏重“通才”培養。一本院校金融學專業一般是以院為單位,大都設立了獨立金融學院,并且下設各個系,比如保險系、銀行系等。不同方向的課程設置除金融專業的核心課程外,還增設與其專業方向相關的課程,這有利于提高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拓寬就業渠道。然而,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大都屬于某某學部,比如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的金融學專業隸屬于經濟管理學部,沒有細分專業方向。獨立學院沒有找準專業方向定位,導致其課程內容沒有很好地反映其特色,因此培養出的學生與一本院校金融學專業學生沒有競爭優勢。通過實地調研來看,有50.93%的學生期望能夠更深入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課程。

3.學生實踐教學與實習流于形式。當前獨立學院雖然也建立了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證券投資分析等金融實驗模塊業務的實驗設施,但學院在金融學的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還是不足,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硬件上普遍存在服務器落后、數量不足等現象[2]。如果幾個實驗室同時上機操作,經常會出現卡住、死機等現象。二是,當前獨立學院金融分析軟件更新速度普遍較慢,這使得金融學學生沒有學到最新的操作技能。另外,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較強,實習單位接收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會對實習生進行業務操作的培訓,更不會讓學生親自上崗操作。比如,湖南農大東方科技學院雖然與某商業銀行、某證券公司等相關金融機構簽訂實習協議,但學生真正參與業務操作實習的機會還是很少,實習更多會流于形式。

4.學生對就業前景缺乏信心。當前金融學屬于熱門專業,其學生數量擴張速度過快,導致現在金融學每年的畢業生較多,導致其就業壓力大,尤其是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的就業狀況更令人堪憂。比如,各大銀行招聘的時候,第一關是在網上篩選簡歷,然而銀行還是偏向于“985”、“211”等重點學校以及一本院校金融學專業的畢業學生。因此,很多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在第一關篩選簡歷的時候就被淘汰了,在就業時容易被歧視。根據2012級湖南農大東方科技學院金融學畢業生的調查,有57.4%的金融學學生認為用人單位在選擇或錄用畢業生對獨立學院的學生有歧視現象;有46.29%的金融學學生對本專業就業前景缺乏信心。

三、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路

1.根據獨立學院特色修改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獨立學院要區別于一本院校的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根據自身實際進行適當的修改,并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獨立學院一般更注重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而針對高等農林院校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廣大新農村建設以及現代農業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的金融技術與管理人才。依據特色培養目標,對金融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詳細論證,確定合理的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選修課比例,同時增加對金融學科前沿知識的介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人才培養模式更為科學。建議高等農林院校獨立學院增設農村金融方向,為農村金融機構、農村經濟發展等培養應用型的農村金融人才。

2.對現有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獨立學院需要不斷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加強專業實驗室建設、拓展校外實習基地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獨立學院可以考慮建立設施完備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利用專業實驗室資源和先進的模擬教學應用軟件,建成模擬銀行、證券等多功能的綜合實驗室,為金融學學生提供系統操作性模擬實驗環境,讓學生置身于現實金融業務與工作中,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程度,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對金融工具的運用能力,增強其動手操作能力[3]。獨立學院還可以考慮將部分實驗室改造為銀行營業大廳、企業等沙盤模擬實訓,讓學生分角色體驗職業分工。另外,獨立學院與金融部門共同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加強崗位實習,充分發揮校外實習基地在培養金融學專業學生實踐技能中的作用。同時,為了讓學生在畢業之后能更好地解決各種經濟金融問題,可以考慮讓學生參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金融活動或金融比賽來進行實習考核,比如讓學生參加各銀行舉辦的產品創意大賽等[4]。

3.不斷增強學生的就業信心。獨立學院可以通過加大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力度、引導學生積極考取資格證等方式來不斷增強學生的就業信心。這不僅可以滿足市場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與成長。對于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學生,不僅要進行專業性和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還應該考慮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列入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當中。獨立學院可以邀請成功人士為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講座,以自身經歷感染學生;還可以引導那些對農村金融感興趣的學生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當中,以此實現自我價值。此外,獨立學院引導學生通過考取各種資格證來增加就業砝碼,可以考慮開辦資格證考試講座,介紹各職業資格證考試難易程度、考試內容等。

參考文獻:

[1]邱暉,許淑琴.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農村金融機構人才培養的目標及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2,(8).

[2]高蓉蓉.金融學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創新[J].科技創新導報,2013,(12).

[3]謝妍.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9).

[4]陶琳瑤,劉穎.金融學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對外經貿,2014,(6).

Research on Independent College Financ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novativon

LUO He-huaa,b,LI Ming-xianb

(a.Orient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College of Busines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

篇(6)

農林院校的城市規劃專業屬弱勢專業,學習借鑒強校培養模式固然需要,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凝煉特色、另辟蹊徑”,才是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出路。

農林院校地緣分布廣,因自然氣候和自然資源的差異性,各地農林院校的研究特色較為鮮明,這正是城市規劃專業所需要的;因此,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應借助這種多樣性,探索城市規劃專業的特色培養模式。

結合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地域及教學資源特點,文章探索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特色培養模式,以期拋磚引玉。

二、整合資源,優勢交叉

(一)特色課程設置

園林專業是農林院校的傳統專業,是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與城市規劃專業交叉,可以彌補城市規劃專業的盲區。園林專業的植物學、園林樹木學、花卉學等可作為一門綜合課程納入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專業選修課模塊,學生在完成城市設計方案時,可在這方面發揮特長。農林院校在非主流的傳統材料研究上也有自身特色,如木材、竹材、農作物纖維類材料等。結合城市規劃專業學生的創新實驗項目,可將低碳理念、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內容融入城市規劃教學,有針對性地解決城市規劃實踐中的問題,使規劃從文本到圖紙具備可操作性。

生態學也是農林院校的專門學科,通過引入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促進生態學理論發展。城市規劃專業可適當開設生態學的相關課程,在低年級通過專業基礎課程掌握生態理論,進而學習城市生態學專業選修課程,在高年級參加設計實踐,融入生態規劃理念,使規劃設計更具前瞻性。城市生態學是在生態學基礎上,面向與城市規劃相關的工科專業開設的城市學類課程,是專業領域知識拓展的特色專業選修課程。通過理論學習,學生理解城市產生和發展的基本過程,理解城市化過程及其主要問題,理解有關城市社會結構,理解城市人口、社會、生態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從而掌握城市社會學研究方法[2-3],運用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城市發展實踐中的問題。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鄭瑋鋒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培養模式探索

農林院校的校級公共選修課程有許多與農林直接相關,城市規劃專業在這方面課程上有一定的選修空間,適當選修這方面課程,建立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特色知識體系,為學生就業打開新局面。

(二)就業點的選擇

與城市規劃專業強校相比,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弱勢不言而喻,畢業生在高資質規劃設計單位就業的可能性低,因此,創新培養模式,另辟蹊徑,找到強校畢業生就業盲區,發揮自身特長至關重要,而這一特色只能借助農林院校自身的學科特點建立。福建是林業大省,與林業結合的規劃設計院有一定數量,如各地的林業勘察設計院,對具有林業背景的規劃人才需求量較大。這些就業點往往不是強校城市規劃專業畢業生的選擇,至少不是首選,農林院校的城市規劃專業可在這些用人單位尋找空間。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在實踐教學中交流

農林院校的強勢學科是農林,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及科研資源的投入上比其他綜合性大學及規劃專業強校肯定要少,為彌補這一不足,需要“高位嫁接”“借船出海”。

在實踐教學方面,通過區域性或全國性設計競賽的方式走出去,擴大與強校的校際交流;通過聘請資深教授、專家、設計師開設講座,指導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擴大與強校的校際交流及與設計單位的交流。

充分利用寒暑假及綜合設計實習時間,加大學生設計院實習力度。學生在設計院內與強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實習生直接交流,與畢業于強校的設計院規劃設計師交流,取長補短。這是農林類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學生特色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

(二)“寬口徑”培養

城鄉規劃學已設置為一級學科,但從大建筑的角度看,建筑與規劃不可截然分開[4]。城市規劃專業、建筑學專業的強校,其培養模式的專門化程度高,學生就業對口性強,而農林類院校的城市規劃專業,應注重培養模式的寬口徑,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即多方借鑒建筑學專業強校的培養模式,結合自身特點消化吸收,形成獨特的“寬口徑”培養模式。適當加強建筑設計能力培養,并結合農林院校特色,融入前述非主流的傳統材料應用,使學生在中、低端建筑設計院也能適應工作需要,找到就業崗位。

四、知行結合,創新技能

校內特色實踐環節實訓,農林院校特色規劃設計實訓,使學生在農林類專項規劃項目方面得到獨到的培養。

(一)特色教學環節

新農村規劃、森林旅游規劃、農產品物流園區規劃、 農業生態園區規劃、設施農業生產區規劃、林產品加工區規劃、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規劃、林業生產區規劃等,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福建農林大學作為一所位于海峽兩岸經濟區的農林類高校,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對臺學術交流也是特色培養模式之一,通過選送本科生到臺灣培養,實現學術交流與互補,培養特色專業技能。

(二) “大設計”主線

城市規劃專業學制5年,作為非農林專業,自2004年以來,其專業培養計劃經過6次修訂。近幾年,結合社會寬口徑、高水平人才需求,根據2004級到2010級城市規劃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實習情況,發現城市規劃專業培養計劃中設計實踐課程尚存在結構體系不盡合理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設計題目概念化,真題少;規劃與建筑的設計基礎不扎實,互不聯系;專業理論課程與設計課程脫節,學生不能學以致用;設計課程沒有形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完整體系;設計課程的主導地位不明確,學生介入設計課程時間晚。

設計實踐是城市規劃專業學生與社會接軌,體現專業技能的重要課程[5]。為彰顯設計實踐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用人單位人才需求調查的基礎上,完善設計實踐課程的結構體系,打通規劃與建筑的設計基礎類課程,以各種形式的設計實踐類課程為主線,與專業理論課程有機結合,注重設計真題,做設計院的實際項目,建立設計院高級技術人員對教案的評價機制,形成貫穿城市規劃專業5年教學全過程的“大設計”特色培養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

實踐證明:農林院校城市規劃本科設計類課程形成有機的“大設計”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并以此為主線引領整個專業課程教學,為城市規劃本科專業特色型培養計劃的修訂提供了依據。

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宋代葉適《水心別集·十五·終論》:“論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挾弓注矢以從之。”

對《論語·為政》中“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一) 重點培養

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發展潛力,想通過自身努力在本科畢業后考研,而且目標院校多為城市規劃專業中、高端院校。對這類學生,在培養計劃的制定上應體現“拔高”原則,通過公共選修課程、專家教授學術報告、課外設計小組、校際設計競賽等形式,發揮學生長處,激發學習興趣,有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實現夢想。

(二) 創新項目

通過大學生創新項目研究平臺,結合地區特點,組織學有余力的城市規劃高年級學生嘗試特色研究。城市規劃專業已在福州城市濱水區規劃建設方面展開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特色探索。

福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閩江下游沖擊平原,閩江入海口在城市東部,城內分布較多內河、湖泊,從而形成了福州獨特的“江—河—湖—海”四位一體的城市水文化。

根據中國傳統的文化取向,陰陽五行是人們認識自然的基礎,金、木、水、火、土是構成自然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指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風水理論體系,對中國城市的建筑空間環境產生了深刻影響。福州城市建筑空間環境以水為主脈形成城市空間結構,體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生態理念。當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原生態的城市生活空間日漸消失,對城市生存環境構成了威脅。如何讓城市回歸自然,如何以科技塑造生態型城市空間成為突出問題。

大學生創新項目研究平臺擬理清水文化對福州城市建筑空間環境形成的效應,從中整理福州城市建筑空間環境的脈絡結構,總結其中的原生態理念,得出福州城市建筑空間環境脈絡結構圖,為福州城市建筑空間環境的設計提供理論支撐。學生在此方向與指導教師溝通,形成具體的研究子項目,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完成規劃與建筑設計創新性探索。

六、凝煉特色,水到渠成

蘇軾《答秦太虛書》:“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曰:‘水到渠成’”[6]。

實踐證明: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辦學模式應在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培養模式基礎上,借鑒強校的培養模式,高位嫁接,明確專業培養方向,但不能脫離實際照搬照抄。

凝煉特色是找準自身培養模式的重要前提,特色定位正確,個性化的培養模式才能水到渠成。因而,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培養模式的確立應著重以下4個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現有辦學資源,最大化發揮資源優勢。

第二,強校的優秀培養模式為我所用,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尋求個性化發展。

篇(7)

關鍵詞:“慢就業”;農林類;高職院校;畢業生;調查研究

就業事關民生福祉,更是“六保”“六穩”之首。近年來,隨著高校持續擴招,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幾乎每年都是“最難就業季”。受經濟形勢、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不再遵循傳統的“畢業即就業”模式,“慢就業”“懶就業”“不就業”“啃老”等現象日益凸顯。其中,“慢就業”這一概念并不新鮮,但社會各界對該現象的討論熱度不減,褒貶不一。選擇“慢就業”的大學生是出于怎樣的動機?在“慢就業”的過程中哪些因素會對他們產生較大的影響?通過“慢就業”他們又有何收獲?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又能為之做些什么呢?基于這些問題,本文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進行探討,以期為農林類高職院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提供些許參考。

1“慢就業”內涵及研究現狀

“慢就業”現象于2015年因國內媒體的報道而進入大眾視野,作為當今社會衍生出的新的就業方式,即部分高校畢業生畢業后既不急于就業,也未選擇繼續深造,而選擇游學、支教、考證、考事業單位、考公務員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探索人生道路的現象,類似于國外的“GAPYEAR”(間隔年)、“NEET族”。總的來說,“慢就業”現象可以簡要概括為“有業不需就”“有業不愿就”以及“有業就不了”。通過梳理國內外“慢就業”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外都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國外“慢就業”相關研究時間較長,其研究成果多呈現的是發達國家的相關案例,有關“慢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主要有家庭環境、國家政策、職業理想及求職動機等方面。而國內對“慢就業”的關注更多地展現在報紙雜志、網絡媒體上,學術界有關“慢就業”的研究更側重于現象分析、政策研究、就業指導等方面,而基于數據調查的實證研究偏少,以農林類高職院校作為研究對象的則更少。為此,筆者及其團隊在學者[1-5]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針對農林類高職院校設計了調查問卷,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對農林高職院校學生“慢就業”現象進行了調查研究。

2調查研究設計

筆者及團隊通過對農林類高職畢業生進行“慢就業”問卷調查,探究“慢就業”現狀、成因及影響,旨在對農林類高職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有更加客觀、清晰的認知,進而促進社會、政府和高校有針對性地建立精準就業的體制機制,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促使畢業生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本次調查問卷采取了線下發放和網絡發放相結合的形式,較高程度地保證了問卷整體的高回收率和高有效率。問卷包含學生基本信息、對待“慢就業”的態度、選擇“慢就業”的原因與影響等方面。

3調查研究結果與分析

3.1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問卷的調查對象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2017屆—2020屆畢業生,涵蓋農林牧類、茶食類、經管類、電子信息類、機電工程類等40余個專業類別,共獲取829條有效數據,各類專業樣本量分布(如圖1所示)與畢業生實際分布情況較為接近。其中,受訪者中女生占比為45.11%,男生占比為54.89%。

3.2“慢就業”基本現狀分析

問卷調查中,將畢業去向為“直接找工作”和“繼續讀書深造”的受訪者歸為“非慢就業”,而將游學、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考其他資格證書、支教等歸為“慢就業”。從畢業去向來看,此次調查中屬于“慢就業”的畢業生占19.3%,非慢就業者占比為80.7%。其中,屬于“慢就業”的畢業生中,女生占比為38.3%,男生占比為61.7%。從受訪者畢業后找工作的時長來看,85%的人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6~12個月找到工作的人占比為10%,找工作時長為1年的占比為5%。值得一提的是,在調查受訪者周圍“慢就業”大學生的個數(如表1所示)時發現,周圍有0個“慢就業”大學生占比為22.56%,1~3人占比最高,達54.04%。由此可見,大學生“慢就業”現象較為普遍。

3.3“慢就業”的態度分析

在調查受訪者對大學生“慢就業”的看法時,僅6.99%的受訪者持反對態度,而持贊成、中立的占比分別為10.98%、82.03%。其中,男性和女性受訪者對“慢就業”均更傾向于中立的態度,針對贊成、反對兩種態度,男生和女生持贊成態度的占比均高于反對態度(如表2所示)。通過進一步深入調查發現,51.23%的受訪者認為“慢就業”是為了充分做好職業定位;9.43%的受訪者認為“慢就業”是為了儲備更多的知識,進而提升就業質量和就業競爭力;17.21%的受訪者認為不及時找工作,易轉變為“懶就業”“啃老族”;22.13%的受訪者則認為“慢就業”是大學生逃避現實的行為。其中,前兩種觀點可以看作是對“慢就業”的正向評價,占比達60.66%;后兩種持反對態度,占比為39.34%。

3.4“慢就業”現象成因分析

為了深入探究“慢就業”現象的成因,本文嘗試從“就業優先考慮因素”“選擇‘慢就業’的前提條件”及“選擇‘慢就業’的原因”等方面展開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受訪者就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有單位及個人發展前景、薪資福利、自身實際情況、工作環境及職業理想等(如圖3所示)。有關“選擇‘慢就業’的前提條件”,受訪者主要選擇了無經濟壓力(62.7%)、家人理解支持(56.56%)、有強大的承受能力(46.72%)等條件。問及選擇慢就業的主要原因,受訪者回答:找不到符合自身預期的工作、職業規劃不明確、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自身專業能力不足等。

3.5“慢就業”現象影響分析

為了更好地厘清大學生對于“慢就業”現象的認知和理解,問卷就選擇“慢就業”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做了調查。從個人層面,受訪者認為“慢就業”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可以更好地進行職業探索與規劃等。同時,受訪者認為選擇“慢就業”可能會承受社會輿論、經濟等方面的壓力,造成與社會脫節等不利影響。從社會層面,受訪者認為“慢就業”是社會高度進步的一種體現,全社會的擇業觀念趨于理性化、多樣化,有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但同時,選擇“慢就業”也是對高校人才資源的浪費,可能會導致“懶就業”“啃老族”“不就業”等負面影響。

4結論及建議

4.1結論

通過以上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得出具體結論如下:(1)受訪者中慢就業者占比較高,從性別來看,男性慢就業者占比高于女性。受訪者畢業后求職時長為6個月以上的占比達15%,而其周圍“慢就業”人數為0的占比僅為22.56%。由此來看,“慢就業”現象已較為普遍。(2)受訪者對“慢就業”持中立的占比較高,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對“慢就業”持贊成態度的占比均高于反對態度,且對“慢就業”正向評價占比遠遠高于負面評價。(3)受訪者就業時較為看重的是發展前景、薪資福利等,其選擇慢就業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符合自身預期的工作、職業規劃不明確、就業競爭激烈以及自身專業能力不足等。(4)受訪者認為選擇“慢就業”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從而更好地進行職業探索與規劃。同時,受訪者也擔心會浪費時間且未取得預期效果,還要承受輿論、經濟壓力。總的來說,受訪者認為選擇“慢就業”帶來的正面影響較為顯著。

4.2建議

“慢就業”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需要理性看待。要想將其往積極、良性方向引導,需要多方聯動,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本身缺一不可。從社會層面來看,國家現已經出臺了一系列大學生就業創業幫扶政策,還須全面拓寬就業創業渠道,為農林類高職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崗位,還應消除學歷、院校等限制,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業創業環境,更需多形式宣傳,多些包容,引導畢業生理性地選擇“慢就業”,避免由“慢就業”轉變為“懶就業”“不就業”和“啃老族”等。從學校層面來看,除了搭建多維立體、多層次、多類別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實行“一生一檔一策”的精細化就業指導服務,做好農林類高職就業類課程的改革[6]外,還應引入“新員工視角下”的就業指導,全面幫助學生認知職業和行業環境,樹立合理的價值觀、就業觀,提升就業競爭力,促進其更好更快更高質量地就業創業。從家庭層面來看,應遵循孩子的成長成才規律,給予孩子獨立自主成長的空間,尊重其個性,合理引導,避免生活、學習、工作一手包辦或者過多干預。從學生自身層面來看,應注重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及時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面對就業機遇,要學會主動出擊,避免“有業不愿就”以及“有業就不了”。

參考文獻

[1]劉桂芳,陳燕慧.廣東省高校應屆畢業生“慢就業”問題調查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4):100-103.

[2]吳蒙蒙.職業生涯規劃視角下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成因及對策探析[J].黑龍江科學,2020,11(19):162-164.

[3]黃宇琛.高校視域下畢業生“慢就業”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市場周刊,2020,33(11):170-172.

[4]關小燕.“95后”高職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20(1):124-125.

[5]楊茜婷.大學生“慢就業”中的問題調查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亚洲老熟女性亚洲|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 丝袜 亚洲 另类 欧美 变态|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成全电影大全免费观看完整视频| 天天天欲色欲色www免费|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久久久|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国产一区二区女内射| 老师露双奶头无遮挡挤奶视频| 日本japanese少妇高清| 日本sm/羞辱/调教/捆绑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dvd|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九九精品99久久久香蕉| 麻豆产精国品一二三产区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欧美两根一起进3p做受视频 | 少妇真实被内射视频三四区|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无码金尊| 涂了春药被一群人伦爽99势 |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蜜桃| 又色又爽又黄18禁美女裸身无遮挡| 四虎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国产深夜男女无套内射|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孕妇变态重口另类|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天堂最新版在线|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